一、板蓝根含片的抗菌作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许会芹[1](2019)在《板蓝根抗病毒有效部位协同作用及其免疫信号通路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板蓝根作为传统中药,来源于十字花科植物蒋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根。性苦,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现如今板蓝根在临床上常用于病毒性疾病及细菌感染性疾病,尤其在抗病毒方面疗效确切,是较为广谱的天然抗病毒药物。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板蓝根抗病毒作用存在多成分、多靶点的协同效应,但具体是哪些组分,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发挥作用,没有开展深入研究。前期研究发现,板蓝根抗病毒有效部位主要为总生物碱、总木脂素和总有机酸,抗病毒活性与免疫调节作用密切相关,本文以板蓝根抗病毒的有效部位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其对于免疫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研究抗病毒协同效应的作用机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板蓝根各有效部位的制备工艺研究基于正交设计分别对板蓝根总生物碱、总木脂素和总有机酸三个部位的提取工艺进行了考察,优选出板蓝根三个部位的最优提取工艺。其中总生物碱部位经过大孔树脂分离富集,采用三种以上的生物碱沉淀试剂联合检测,选择性收集三种生物碱沉淀试剂同时呈阳性的流份,然后以吲哚-3-甲醛为对照品(板蓝根中的生物碱类型主要为吲哚类),经过溴甲酚绿酸性染料法处理,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板蓝根总生物碱纯度为50.03%。板蓝根总木脂素部位同样采用大孔树脂分离,根据相同母核的紫外吸收具有相似性的原则,故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代表性的木脂素类成分落叶松树脂醇为对照品,通过全波长扫描,逐一流份进行检查,分段分部收集与对照品紫外谱图一致的木脂素类成分,以保证收集的流份为与对照品结构类似的化学成分,富集得到的木脂素纯度为74.87%。板蓝根总有机酸部位采用乙酸乙酯萃取法,经过SA-2阳离子树脂,通过茚三酮反应检测去除样品中的氨基酸类成分,采用电位滴定法检测板蓝根总有机酸纯度为(以水杨酸计)74.81%。利用HPLC法,检测板蓝根三个部位的主要成分,与对照品比对,共鉴定出9个化合物,分别为水杨酸、表告依春、吲哚-2,3-二酮、2-吲哚酮、吲哚-3-甲醛、落叶松树脂醇-4,4·-二-O-β-D-葡萄糖苷、吲哚-3-乙腈、落叶松树脂醇和1-甲氧基-3-吲哚乙腈。上述所得三类总物质,作为后续研究受试样品。(2)板蓝根有效部位体内外抗病毒相关药效研究体外培养细胞制备病毒感染模型,然后给药干预,运用calcusyn软件分析评价联合用药的协同指数。当三个部位联合用药时,其抗病毒作用强于板蓝根各部位单独用药,稍弱于利巴韦林阳性药。当浓度小于100 μg/mL时,CI<1,表明在此浓度板蓝根三个有效部位在抗RSV病毒上具有协同作用。对于体内药效实验,采用小鼠灌胃给以板蓝根单部位及合用部位药物,滴鼻感染建立动物模型,观察小鼠肺损伤及肺泡灌洗液中干扰素β和炎性因子的变化。研究发现,三部位合用之后可以很好的保护小鼠肺损伤程度,并且可以抑制干扰素β和炎性因子的高表达,三部位高剂量组效果与利巴韦林阳性药无差异。(3)板蓝根不同有效部位协同抗病毒作用机制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我们对药物作用前后的基因的进行差异性分析,筛选出可能作用的潜在靶点。通过经典通路中各分子在实验结果中的表达变化趋势及经典通路富集分析统计,我们找到并绘制了相关信号通路,经过分析发现排名前几位以感染免疫为主的通路,主要以T样、R样和N样受体家族为主的天然免疫信号通路,并且,前期研究中,我们已发现板蓝根可以调控TLR3通路,所以我们把关注点聚焦在含有MAVS交叉调控点的RIG-I/MDA5信号通路和JAK/STAT信号通路。分别用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信号通路中相关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板蓝根总有机酸、木脂素、总生物碱三部位联合后对抗病毒免疫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强于各部位单独作用,且有机酸、木脂素和生物碱对通路中每个关键分子具有不同的调控作用。在RIG-I/MDA5信号通路中,木脂素对P-IRF3具有更强的下调作用,而生物碱对MDA5的下调作用更强,表明板蓝根的有效部位能够通过作用于不同通路的不同的靶分子来协同调控RIG-I和MDA5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抗病毒协同作用;在JAK/STAT信号通路中,研究结果发现板蓝根各活性部位对JAK1/STAT1信号通路具有调控作用,且三部位成分存在着协同调控的作用,板蓝根三部位合用对STAT1和SOCS1分子无论是在mRNA水平上还是在蛋白的表达水平上均具有更强的下调作用。然而,研究结果发现板蓝根单一部位给药组对JAK1分子的调控作用强于板蓝根三部位合用组,这一结果提示我们,板蓝根中有机酸、木脂素和生物碱三个部位活性成分可能作用JAK1分子靶点的上下游,这也印证了中药的多成分多靶点的用药特点。
孙嘉一[2](2019)在《四黄止痢复方中药提取物抗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作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了获得四黄止痢复方中药提取物(Extract from compound Chinese medicine Sihuangzhili,ECCS)、获悉ECCS抗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作用机制及其治疗效果,本研究开展了建立ECCS多组分HPLC检测方法、优化其制备工艺参数、研究其体外抗APEC-O2的活性、对毒力基因的影响及体内治疗效果系列实验,为ECCS的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四黄止痢复方中药(黄芩、黄柏、大黄、黄连、板蓝根、甘草)为原料,甲醇为提取溶剂,用浸渍法提取,设计浸渍温度、浸渍时间、液料比、甲醇体积分数4个因素为自变量,黄芩苷、盐酸小檗碱含量及干膏率综合评分为因变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含量。以单因素试验结果为基础,用Design-expert软件设计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法建立数学模型,得到最优制备工艺参数,制备ECCS;利用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ECCS对APEC-O2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吸光光度法检测ECCS对细菌生长曲线、胞内核酸物质和能量代谢活力的影响;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ECCS在亚抑菌浓度下对APEC-O2四种主要毒力基因tsh、iss、ibeA和fimC表达量的影响;用亚抑菌浓度ECCS预处理攻毒菌液,观察ECCS对APEC-O2致病性的影响;以APEC-O2构建蛋鸡病理模型,设ECCS治疗组(高、中、低3个剂量)、化药对照组、中药对照组,观察治疗效果、鸡只体重的变化。结果1、四黄止痢复方中药多组分HPLC检测方法为:色谱柱Kromasil C18柱(250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A)-0.1%磷酸水(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8 nm,流速1.0 mL/min,进样体积10μL,柱温25℃。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渍时间146 min、料液比1:333(g/mL)、甲醇体积分数80%。在此条件下,干膏率为17.44%,其中黄芩苷质量浓度为209.28 mg/g、盐酸小檗碱质量浓度为168.17 mg/g。2、ECCS对APEC-O2的MIC为125 mg/mL;14 MICMIC(31.25125mg/mL)浓度ECCS能够显着抑制APEC-O2的正常生长,使核酸等内容物外泄(P<0.01);也显着抑制琥珀酸脱氢酶(S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活性(P<0.01),且呈浓度依赖性。3、18 MIC12 MIC组ECCS处理APEC-O2后,对各种毒力基因的表达均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尤其当ECCS的浓度为14 MIC(31.25 mg/mL)时,能显着抑制tsh、iss和fimC基因的表达(P<0.01),其相对表达量较空白组相比均减少超过了40%。ibeA基因在ECCS浓度为12 MIC时表达量呈显着升高(P<0.01);14 MIC浓度ECCS可使APEC-O2发病率、死亡率降低,且进一步证实了iss、tsh和fimC基因均在APEC-O2对宿主的致病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4、浓度为2 g/L的ECCS混饮治疗可对人工感染禽大肠杆菌病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并显着提高病鸡的增重水平。结论建立了ECCS多组分的HPLC检测方法,优化了制备工艺参数;获悉ECCS可以通过使APEC-O2细菌胞内核酸物质外泄、影响其能量代谢、调控其毒力基因表达发挥抑制APEC-O2作用;ECCS对APEC-O2人工感染禽大肠杆菌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可促进病鸡生长。
樊亚蕾,张梦浩,樊桦,王登基,王研[3](2018)在《板蓝根含片联合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体外抑菌及生物膜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板蓝根含片联合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 Pa).在体外的抑菌效果和对体外生物膜(biofilm BF)的影响。方法:选取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二倍稀释法测定板蓝根含片和头孢他啶单独对P.a最低抑菌浓度(MIC),棋盘法测定板蓝根含片和头孢他啶联合对P.a最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最低抑菌浓度指数(FIC),分析两种药物联合对P.a的作用;银染法观察分析单独用药与联合用药分别对建立3天和7天的P.a体外BF的影响。结果:板蓝根含片对P.a的MIC 150 mg/m L;头孢他啶对P.a的MIC 7.81μg/m L;联合用药时板蓝根含片MIC 18.75 mg/m L,头孢他啶MIC 1.95μg/m L,两药联合抑制P.a的抑菌浓度指数FIC为0.375,两药联合对P.a具有协同抑菌作用;联合用药抑制生物膜效果比单独用药好,且对建立3天的BF作用强于建立7天的BF。结论:与单独用药相比,板蓝根含片和头孢他啶联合用药增强了抑菌效果,且两药联合具有协同抑菌作用;单独用药与联合用药对建立3天的BF作用均强于建立7天的BF。
高志敏[4](2016)在《扶正解毒颗粒对鸡禽流感疫苗免疫效果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扶正解毒颗粒是由黄芪、淫羊藿、板蓝根等中药组成,目前国内外对于扶正解毒颗粒的研究不多,本研究是以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扶正解毒颗粒为研究材料,比较了不同剂量的扶正解毒颗粒对鸡禽流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本试验分三部分进行:临床试验,扩大临床试验和鸡的靶动物安全性试验。临床试验和扩大临床试验均设置了5个试验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空白免疫对照组,黄芪多糖对照组(0.2g/L),扶正解毒颗粒低剂量组(0.5g/L),扶正解毒颗粒推荐剂量组(1.5g/L)。分别在8、23、30日龄对鸡进行免疫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5N1亚型,Re-6株),在15、22、29、36日龄摘取脾脏、胸腺、法氏囊进行免疫器官指数测定,同时分离血清,进行禽流感抗体效价水平测试。鸡的靶动物安全性试验设置了4个组,试验对鸡的血常规、血生化和病理组织学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较空白对照组,服用黄芪多糖及扶正解毒颗粒的试验鸡,鸡的体重、脾脏指数、胸腺指数与法氏囊指数呈现不同程度的提高。扶正解毒颗粒对鸡禽流感抗体效价水平的影响结果:免疫前,各试验组的抗体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自首免起,与空白对照组和免疫不给药组相比较,扶正解毒颗粒低剂量组的抗体水平存在差异显着(P<0.05),免疫后第40天,抗体水平存在差异极显着(P<0.01);扶正解毒颗粒推荐剂量组的抗体水平自首免后便出现在差异极显着(P<0.01);黄芪多糖组在免疫后第21天,抗体水平存在差异显着(P<0.05)。另外,鸡的靶动物安全性试验证明,5倍推荐剂量下,鸡的血常规、血生化和病理组织学并未发生异常,证明扶正解毒颗粒对鸡的使用是安全的。因此,扶正解毒颗粒在禽流感免疫预防中可以作为免疫增强剂。在养鸡生产中合理应用,既可以提高免疫效果,提高疫苗的保护率,延长免疫期,又具有副作用小、残留量低等优点,对人类健康不会产生不良影响,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钱凯[5](2016)在《人中黄的质量控制及其体外抑菌、抗流感病毒(H1N1)的研究》文中认为人中黄为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特殊炮制品,其性味甘、咸、寒,具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的功效。目前国内外对甘草的物质基础研究报道比较多,而有关人中黄的研究报道则甚少。人中黄属于清热解毒类药物,该类药物一般具有抑菌、抗炎、抗病毒等药理作用。古籍文献中常有人中黄治疗瘟疫的记载,且效果显着。由于人中黄独特的炮制加工方法,在现代,人们出于对药物安全和卫生方面的考虑,人中黄有逐渐被淘汰的趋势。为了挖掘中医药伟大的宝库,去粗取精,有必要对人中黄进行较系统的研究。本文建立了人中黄的质量标准,对人中黄进行了药材性状、鉴别、检查、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研究,同时对其体外抑菌、抗流感病毒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显微鉴别法观察了人中黄的粉末显微特征,发现人中黄的粉末显微特征与甘草的显微特征相似,并检出2批掺伪药材;采用薄层色谱法,以甘草苷、甘草酸、甘草素为对照物,建立的TLC鉴别方法结果理想。按照水分测定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832第二法(烘干法))测定了10批人中黄药材的水分,结果显示,人中黄样品水分均不超过9.0%。对人中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进行了验证,并参照控制菌检查法(《中国药典》2015版四部通则1106)实验,结果3批人中黄中均未检查出大肠埃希菌和耐胆盐格兰阴性菌。参照CFDA颁布《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的技术要求(暂行)》的规定,采用HPLC法建立了人中黄的指纹图谱,标定了17个共有峰,共有峰均在90min内出现,各色谱峰分离度较好,结果显示其中10批样品与对照图谱相比,相似度均达到0.9,另检出2批市售品与对照图谱差异明显,显微鉴别证明为掺伪品,两种方法鉴别的结果相吻合。采用HPLC法,以甘草苷、甘草素及甘草酸为指标成分,建立了人中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各色谱峰分离情况良好,甘草苷、甘草素和甘草酸在各自的浓度范围内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在97.49%-103.24%之间,其RSD为0.58%-1.24%之间。结论:所建方法准确、简便、重现性好,可用于人中黄中甘草苷、甘草素和甘草酸的定量考察。采用用纸片扩散法和二倍稀释法,发现人中黄及甘草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人中黄和甘草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显着的抑菌和杀菌效果,MIC均为0.016g/ml,MBC均为0.031g/ml,对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抑制作用较弱。此外,人中黄对白色念珠菌的MIC为0.250g/ml,甘草对白色念珠菌的MIC大于0.500g/ml,表明人中黄抑制白色念珠菌作用强于甘草。采用MTT法对人中黄及其不同极性提取物的体外抗H1N1流感病毒的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人中黄总提取物、甘草总提取物、正丁醇部位、水部位和利巴韦林组(阳性对照组)均有抗流感病毒生物合成作用,其治疗指数(TI)分别为5.16±0.24、2.41±0.11、7.54±0.38、49.52±2.31、6.88±0.36;其中水部位抗病毒生物合成作用最强,甘草总部位抗生物合成作用最弱,且水部位和正丁醇部位的抗病毒生物合成作用均强于利巴韦林组;正丁醇部位直接具有杀灭病毒的作用,治疗指数(TI)为3.34±0.37,且利巴韦林组对病毒的直接杀灭作用与正丁醇组无显着性差别,治疗指数(TI)为3.91±0.34,而人中黄总提取物、甘草总提取物、水部位对病毒无直接杀灭作用;人中黄不同提取物、甘草总提取物和利巴韦林组的不同浓度组均出现典型流感病毒所致的病变效应,与病毒对照组无显着差别,说明各药物均无阻断病毒吸附作用。
张帅,王红梅,常秀娟,陈健,陈春苗,周军,王振中,萧伟[6](2015)在《热毒宁注射液抗菌及调节免疫活性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热毒宁注射液抗菌及提高免疫力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双黄连组(7.8 m L·kg-1)和热毒宁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20.30 g·kg-1、10.15 g·kg-1、5.08 g·kg-1),采用体内抗菌实验观察其对细菌感染的小鼠死亡保护作用;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香菇多糖组(0.19 mg·kg-1)和热毒宁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20.30 g·kg-1、10.15 g·kg-1、5.08 g·kg-1),采用2,4-二硝基氯苯所致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小鼠血清溶血素方法及碳粒廓清实验观察其免疫调节作用。结果:热毒宁注射液高、中剂量组具有抗菌作用,可降低小鼠死亡率;热毒宁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可增强免疫低下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能增加小鼠溶血素的生成,增强免疫低下小鼠迟发型的超敏反应。结论:热毒宁注射液具有抗菌,增强小鼠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作用等免疫调节作用。
许雪燕,周鹏[7](2014)在《板蓝根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对近年来在板蓝根的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概述,供参考。
吴国军[8](2014)在《一种复方中药提取工艺的优化及颗粒剂制备》文中指出为了系统地研究一种复方中药的提取工艺,并将其制备成颗粒剂。本试验以绿原酸、表告依春和苦参碱的提取量为评价指标,首先筛选了金银花、板蓝根、苦参三味中药的提取溶剂;然后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考察了料液比、浸泡时间、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和乙醇浓度对金银花、板蓝根、苦参三味中药提取效果的影响,确定主要影响因素;并在此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从单独提取和混合提取两个方面考察了金银花、板蓝根、苦参三味中药的提取量,优化了适宜提取方案;最后,将该复方中药制备成颗粒剂,并对该复方中药颗粒剂进行了初步的质量检测。结果显示,金银花和板蓝根的适宜提取溶剂为水,苦参的适宜提取溶剂为70%乙醇,金银花适宜提取工艺为加入15倍量的水,浸泡120min,提取60min,提取3次;板蓝根适宜提取工艺为加入20倍量的水,浸泡60min,提取60min,提取1次;苦参适宜提取工艺为加入20倍量的70%乙醇溶液,浸泡60min,提取60min,提取1次;金银花板蓝根混合提取较金银花和板蓝根单独提取以及金银花板蓝根和苦参三味中药混合提取的提取效果好,适宜提取工艺为加入20倍量的水,浸泡60min,提取120min,提取2次;制备的复方中药颗粒剂色泽一致,粒度均匀,干燥,无吸潮、结块、潮解等现象,符合2010年版《中国兽药典》(II部)相关规定,并制定了复方中药颗粒剂质量检查标准草案。综上所述,该复方中药提取工艺简单可行,价格低廉,制备的颗粒剂安全稳定,质量可控,制定的质量检查标准草案,方法简单可行,符合2010年版《中国兽药典》(II部)的相关规定。
何传琦[9](2013)在《板蓝根汤剂纳米颗粒的分离与表征》文中研究表明板蓝根是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板蓝根在现代临床中为治疗病毒感染时的常用药,但其抗菌抗病毒的作用物质基础还不明确。本课题着眼于板蓝根汤剂中的胶体体系,通过对其胶体颗粒的分离和表征,调查其胶体颗粒与抗病毒活性之问的关系。板蓝根汤剂经过离心除杂后发现其具有明显的丁达尔现象,这说明板蓝根汤剂存在着胶体体系;通过相差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观察板蓝根汤剂胶体颗粒的形态特征,发现板蓝根汤剂胶体颗粒呈大小不等的球形和椭球形,并且颗粒不稳定会相互聚集成小丘状或粘连成串。利用凝胶色谱SephacryLTM S-1000对板蓝根汤剂中的纳米颗粒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平均粒径分别为:174 nm,99 nm,80 nm,62 nm,42 nm,24 nm,7nm的7个板蓝根纳米颗粒组分。对分离得到的纳米颗粒进行表征的实验结果显示:Zeta电位为-9.0±1.0mV的范围内;具有一定的pH和温度响应性;主要由多糖组成,包含少量氨基酸,其组成成分中无法检测到表告依春;在MDCK细胞模型中,第7,8,9号管的纳米颗粒组分显示抗H1N1病毒活性,修复率分别为:295,37%,39%。其他颗粒组分抗病毒活性不明显。
高苏亚,王黎,范涛,李华[10](2012)在《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测定板蓝根中苯甲酸、水杨酸和邻氨基苯甲酸》文中指出采用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对板蓝根中芳香酸类化合物苯甲酸、水杨酸和邻氨基苯甲酸进行了分离测定。电泳介质(pH 9.8)为20 mmol.L-1硼砂、30 mmol.L-1十二烷基硫酸钠、2 mmol.L-1β-环糊精和4%(体积分数)甲醇组成的混合溶液,以对-羟基苯甲酸为内标,分离电压为16 kV,检测波长为250 nm。在优化的试验条件下,苯甲酸、水杨酸和邻氨基苯甲酸的线性范围分别为40~240 mg.L-1,64~320 mg.L-1和40~400 mg.L-1,检出限(3S/N)依次为0.64,1.08,1.36 mg.L-1。应用此方法分析了板蓝根样品,测定回收率在93.3%~104.2%之间。
二、板蓝根含片的抗菌作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板蓝根含片的抗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板蓝根抗病毒有效部位协同作用及其免疫信号通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板蓝根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
1 抗病毒作用 |
1.1 抗流感病毒作用 |
1.2 抗单纯疱疹病毒(HSV) |
1.3 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
1.4 抗肝炎病毒 |
2 抗内毒素作用 |
3 抗菌作用 |
4 调节免疫作用 |
5 总结与展望 |
第二节 中药协同作用的研究进展 |
1 中药材之间的协同作用研究进展 |
2 中药有效部位之间的协同作用研究 |
3 中药单体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研究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板蓝根各有效部位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一节 板蓝根总生物碱部位的制备工艺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
2 实验方法 |
2.1 板蓝根总生物碱部位的最佳提取工艺研究 |
2.2 板蓝根总生物碱部位的富集 |
2.3 板蓝根总生物碱部位的含量检测 |
2.4 板蓝根总生物碱测定方法学考察 |
3 实验结果 |
3.1 板蓝根总生物碱部位的提取工艺优选结果 |
3.2 检测波长的确定 |
3.3 板蓝根总生物碱部位富集后的含量测定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板蓝根总木脂素部位的制备工艺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药材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板蓝根总木脂素部位的最佳提取工艺研究 |
2.2 板蓝根总木脂素部位的富集 |
2.3 板蓝根总木脂素部位的含量检测 |
2.4 板蓝根总木脂素测定方法学考察 |
3 实验结果 |
3.1 板蓝根总木脂素部位的提取工艺优选结果 |
3.2 检测波长的确定 |
3.3 板蓝根总木脂素部位富集后的含量测定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节 板蓝根总有机酸部位的制备工艺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药材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
2 实验方法 |
2.1 板蓝根总有机酸部位的最佳提取工艺研究 |
2.2 板蓝根总有机酸部位的富集 |
2.3 板蓝根总有机酸部位的含量检测 |
2.4 板蓝根总有机酸测定方法学考察 |
3 实验结果 |
3.1 板蓝根总有机酸部位的提取工艺优选结果 |
3.2 板蓝根总有机酸部位富集后的含量测定 |
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节 基于HPLC鉴定板蓝根三个部位成分 |
1 材料 |
1.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色谱系统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4 方法学考察 |
2.5 HPLC检测 |
3 实验结果 |
3.1 板蓝根三部位混合物的HPLC分析 |
4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板蓝根有效部位体内外抗病毒作用研究 |
第一节 板蓝根有效部位体外抗病毒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1.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细胞与病毒 |
1.4 受试药物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方法 |
2.2 RSV病毒的扩增 |
2.3 RSV病毒滴度的测定 |
2.4 MTT法测定药物的最大无毒浓度 |
2.5 板蓝根各部位的直接抗病毒作用 |
2.6 板蓝根各有效部位对病毒的协同抑制作用 |
2.7 数据的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RSV病毒的TCID_(50) |
3.2 药物对Hep2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
3.3 板蓝根各有效部位的直接抗病毒作用 |
3.4 板蓝根各有效部位的病毒抑制作用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板蓝根有效部位体内抗病毒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1.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小鼠模型的构建及给药方式 |
2.2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LAF)收集和ELISA测定 |
2.3 肺组织病理学和肺组织病毒载量的实时PCR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板蓝根各有效部位单用及合用对小鼠肺指数及病毒载量的影响 |
3.2 板蓝根各有效部位单用及合用对小鼠肺损伤的影响 |
3.3 板蓝根各有效部位单用及合用对小鼠肺部干扰素β及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 |
4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板蓝根有效部位协同抗病毒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基于基因芯片技术的活性筛选 |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1.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1.2 细胞及病毒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病毒模型的构建 |
2.2 实验分组与药物干预 |
2.3 总RNA提取与检测 |
2.4 芯片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样本质检结果 |
3.2 芯片数据的质量评估 |
3.4 显着性差异分析 |
4 显着性差异基因的生物信息分析 |
4.1 基于IPA的经典通路分析 |
4.2 基于IPA的上游调控分析 |
4.3 基于IPA的疾病和功能分析 |
4.4 基于IPA的调控效应分析 |
5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板蓝根各有效部位对RIG-I/MDA5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1.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细胞与病毒 |
1.4 受试药物 |
2 实验方法 |
2.1 病毒模型的构建 |
2.2 实验分组与药物干预 |
2.3 PCR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 |
2.4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 |
2.5 数据的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RIG-I和MDA5通路中关键分子mRNA的表达水平 |
3.2 RIG-I和MDA5通路中关键分子蛋白的表达水平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节 板蓝根各有效部位对JAK/STAT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1.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细胞与病毒 |
1.4 受试药物 |
2 实验方法 |
2.1 病毒模型的构建 |
2.2 实验分组与药物干预 |
2.3 PCR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 |
2.4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 |
2.5 数据的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JAK和STAT通路中关键分子mRNA的表达水平 |
3.2 JAK和STAT通路中关键分子蛋白的表达水平 |
4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2)四黄止痢复方中药提取物抗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作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二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三 致谢 |
四 个人简介 |
(3)板蓝根含片联合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体外抑菌及生物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 |
1.1 药物、菌种及培养基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板蓝根含片和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作用 |
2.1.1 菌液配置 |
2.1.2 板蓝根含片单独抑菌 |
2.1.3 头孢他啶的单独抑菌 |
2.1.4 两药联合的抑菌作用 |
2.2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测定 |
2.2.1 铜绿假单胞菌3天和7天生物膜的建立[7] |
2.2.2 板蓝根含片和头孢他啶联合对P.a的体外生物膜的影响 |
3 结果 |
3.1 两种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作用 |
3.2 板蓝根含片和头孢他啶单独用药与联合用药对p.a生物膜的影响 |
4 讨论 |
(4)扶正解毒颗粒对鸡禽流感疫苗免疫效果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扶正解毒方剂的研究进展 |
1.2 扶正解毒颗粒的组成、主治及功效 |
1.3 扶正解毒颗粒的药理作用 |
1.3.1 黄芪的药理作用 |
1.3.2 板蓝根的药理作用 |
1.3.3 淫羊藿的药理作用 |
1.4 禽流感及其免疫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药品和试剂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动物分组及饲养管理 |
2.4 检测项目及方法 |
2.4.1 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 |
2.4.2 禽流感抗体效价 |
2.5 试验动物分组及饲养管理(扩大临床实验) |
2.6 检测项目及方法(扩大临床试验) |
2.7 试验动物分组及饲养管理(安全性试验) |
2.8 检验项目及方法(安全性试验) |
2.9 结果判定 |
2.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扶正解毒颗粒对健康肉鸡免疫器官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1 扶正解毒颗粒对健康肉鸡胸腺指数的影响 |
3.1.2 扶正解毒颗粒对健康肉鸡脾脏指数的影响 |
3.1.3 扶正解毒颗粒对健康肉鸡法氏囊指数的影响 |
3.2 扶正解毒颗粒对鸡禽流感抗体效价的影响 |
3.3 扶正解毒颗粒对健康肉鸡免疫器官生长发育的影响(扩大临床试验) |
3.3.1 扶正解毒颗粒对健康肉鸡胸腺指数的影响 |
3.3.2 扶正解毒颗粒对健康肉鸡脾脏指数的影响 |
3.3.3 扶正解毒颗粒对健康肉鸡法氏囊指数的影响 |
3.4 扶正解毒颗粒对鸡禽流感抗体效价的影响(扩大临床试验) |
3.5 扶正解毒颗粒对鸡的靶动物安全性试验 |
3.5.1 体重增长情况 |
3.5.2 血液常规指标检测结果 |
3.5.3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检验结果 |
3.5.4 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
4 讨论 |
4.1 扶正解毒颗粒对肉仔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4.1.1 不同剂量对免疫器官的影响不同 |
4.1.2 相同剂量对不同免疫器官的影响不同 |
4.1.3 服用时间的长短对免疫器官的影响不同 |
4.2 扶正解毒颗粒对肉仔鸡抗体效价的影响 |
4.3 扶正解毒颗粒对鸡的靶动物安全性试验结果 |
5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人中黄的质量控制及其体外抑菌、抗流感病毒(H1N1)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人中黄质量控制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性状 |
3 鉴别 |
4 检查 |
4.1 水分测定 |
4.2 微生物限度方法学验证 |
5 指纹图谱研究 |
5.1 仪器与试药 |
5.2 色谱条件 |
5.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5.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5.5 方法学考察 |
5.6 人中黄提取物指纹图谱的评价 |
5.7 指纹图谱共有峰归属 |
6 人中黄中甘草苷、甘草素和甘草酸的含量测定 |
6.1 仪器与试药 |
6.2 色谱条件 |
6.3 对照品的制备 |
6.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6.5 方法学考察 |
6.6 稳定性实验 |
6.7 加样回收率实验 |
6.8 含量测定 |
7 讨论 |
第二章 人中黄体外抑菌实验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人中黄体外抗流感病毒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语与创新 |
综述 人中黄研究综述及清热解毒药的药理作用 |
参考文献 |
已发表论文 |
致谢 |
(6)热毒宁注射液抗菌及调节免疫活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 |
1.1药物与试剂 |
1.2菌种 |
1.3动物 |
1.4主要仪器 |
2方法 |
2.1抗菌实验[1,2] |
2.1.1小鼠最小致死量(MLD)的测定 |
2.1.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小鼠死亡的保护作用 |
2.1.3对肺炎克雷伯氏菌感染引起小鼠死亡的保护作用 |
2.2调节免疫活性实验 |
2.2.1对免疫抑制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2.2.2对免疫抑制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
2.2.3对免疫抑制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
2.3统计方法 |
3结果 |
3.1热毒宁注射液抗菌作用 |
3.2热毒宁注射液调节免疫活性 |
4讨论 |
(7)板蓝根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理作用 |
1.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
1.1.1 抗菌作用: |
1.1.2 抗病毒作用: |
1.2 抗内毒素作用 |
1.3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
1.4 抑制血小板聚集 |
1.5 抗癌作用 |
1.6 解热作用 |
1.7 抗炎作用 |
2 现代临床应用与观察 |
2.1 呼吸系统疾病 |
2.2 消化系统疾病 |
2.3 皮肤科疾病 |
2.4 眼科疾病 |
2.4.1 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42]: |
2.4.2 干扰素联合板蓝根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44]: |
2.5 口腔科疾病 |
3 前景 |
(8)一种复方中药提取工艺的优化及颗粒剂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金银花研究进展 |
1.1.1 金银花药效学研究 |
1.1.2 金银花提取工艺的研究 |
1.2 板蓝根研究进展 |
1.2.1 板蓝根药效学研究 |
1.2.2 板蓝根提取工艺的研究 |
1.3 苦参的研究进展 |
1.3.1 苦参的药理药效学研究 |
1.3.2 苦参的提取工艺研究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药品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提取溶剂的选择 |
2.2.2 单味药材提取工艺的研究 |
2.2.3 复合药材提取工艺的研究 |
2.2.4 颗粒剂的制备 |
第三章 试验结果 |
3.1 提取溶剂选择结果 |
3.1.1 金银花提取溶剂选择结果 |
3.1.2 板蓝根提取溶剂选择的结果 |
3.1.3 苦参提取溶剂选择的结果 |
3.2 单味中药提取工艺的研究结果 |
3.2.1 金银花提取工艺的研究结果 |
3.2.2 板蓝根提取工艺的研究结果 |
3.2.3 苦参提取工艺的研究结果 |
3.3 复合中药提取工艺的研究结果 |
3.3.1 复合中药 1 正交试验的结果 |
3.3.2 复合中药 2 正交试验的结果 |
3.3.3 复合中药提取效果与单味中药提取效果比较的结果 |
3.4 复方中药颗粒剂的制备结果 |
3.4.1 复方中药浸膏与辅料比例筛选的结果 |
3.4.2 外观形状检查结果 |
3.4.3 粒度检查结果 |
3.4.4 水分检测结果 |
3.4.5 溶化性检查结果 |
3.4.6 绿原酸含量检查结果 |
3.4.7 表告依春含量检查结果 |
3.4.8 苦参碱含量检查结果 |
3.4.9 复方中药颗粒剂质量检查标准草案结果 |
第四章 分析讨论 |
4.1 提取溶剂选择结果的分析 |
4.1.1 金银花提取溶剂选择结果的分析 |
4.1.2 板蓝根提取溶剂选择结果的分析 |
4.1.3 苦参提取溶剂选择结果的分析 |
4.2 单味中药提取工艺研究结果的分析 |
4.2.1 金银花提取工艺研究结果的分析 |
4.2.2 板蓝根提取工艺研究结果的分析 |
4.2.3 苦参提取工艺研究结果的分析 |
4.3 复合中药提取工艺研究结果的分析 |
4.4 复方中药颗粒剂制备的分析 |
4.4.1 辅料选择及适宜比例筛选结果的分析 |
4.4.2 制粒温度选择的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板蓝根汤剂纳米颗粒的分离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板蓝根研究进展 |
1.1.1 板蓝根简介 |
1.1.2 板蓝根的现代药理作用研究 |
1.1.3 板蓝根主要有效成分的研究 |
1.2 中药汤剂中纳米颗粒的研究 |
1.2.1 中药汤剂中的胶体体系与有效活性成分 |
1.2.2 中药与纳米化技术 |
1.2.3 纳米技术在现代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
1.2.4 中药纳米颗粒的研究方法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1.1 主要仪器设备 |
2.1.2 材料与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板蓝根汤剂的准备 |
2.2.2 板蓝根汤剂中胶体颗粒的存在及其显微镜观察 |
2.2.3 板蓝根汤剂中纳米颗粒的分离纯化 |
2.2.4 板蓝根汤剂中纳米颗粒抗流感病毒的测定 |
2.2.5 板蓝根汤剂中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板蓝根汤剂中胶体颗粒的存在及其显微形貌观察 |
3.1.1 板蓝根汤剂的丁达尔现象 |
3.1.2 相差显微镜观察板蓝根汤剂中的胶体颗粒 |
3.1.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板蓝根汤剂中的胶体颗粒 |
3.1.4 板蓝根汤剂中胶体颗粒的粒径和Zeta电位表征 |
3.1.5 小结 |
3.2 板蓝根汤剂纳米颗粒的分离纯化 |
3.2.1 利用凝胶色谱SephacryL~(TM) S-1000分离板蓝根汤剂中纳米颗粒 |
3.2.2 小结 |
3.3 板蓝根汤剂纳米颗粒抗流感病毒测定 |
3.3.1 板蓝根汤剂纳米颗粒对MDCK细胞毒性实验结果 |
3.3.2 板蓝根汤剂纳米颗粒对MDCK细胞修复作用实验结果 |
3.3.3 小结 |
3.4 板蓝根汤剂纳米颗粒的表征 |
3.4.1 扫描电镜观察板蓝根汤剂中的纳米颗粒 |
3.4.2 蓝根汤剂纳米颗粒粒径及Zeta电位测定 |
3.4.3 板蓝根汤剂纳米颗粒稳定性分析 |
3.4.4 板蓝根汤剂纳米颗粒的生化表征 |
3.4.5 板蓝根汤剂纳米颗粒的细胞生物效应 |
3.4.6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板蓝根含片的抗菌作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板蓝根抗病毒有效部位协同作用及其免疫信号通路机制研究[D]. 许会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2]四黄止痢复方中药提取物抗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作用效果研究[D]. 孙嘉一. 锦州医科大学, 2019(01)
- [3]板蓝根含片联合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体外抑菌及生物膜作用研究[J]. 樊亚蕾,张梦浩,樊桦,王登基,王研. 广东化工, 2018(10)
- [4]扶正解毒颗粒对鸡禽流感疫苗免疫效果影响的研究[D]. 高志敏.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5)
- [5]人中黄的质量控制及其体外抑菌、抗流感病毒(H1N1)的研究[D]. 钱凯.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6]热毒宁注射液抗菌及调节免疫活性作用研究[J]. 张帅,王红梅,常秀娟,陈健,陈春苗,周军,王振中,萧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05)
- [7]板蓝根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 许雪燕,周鹏. 海峡药学, 2014(08)
- [8]一种复方中药提取工艺的优化及颗粒剂制备[D]. 吴国军.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4(08)
- [9]板蓝根汤剂纳米颗粒的分离与表征[D]. 何传琦. 福州大学, 2013(09)
- [10]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测定板蓝根中苯甲酸、水杨酸和邻氨基苯甲酸[J]. 高苏亚,王黎,范涛,李华.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