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气中声速测量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田力[1](2021)在《基于T型共振光声池的痕量气体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痕量气体检测成为在工业和生活中尤为重要的一环。在大气监测、疾病预防以及安防领域,痕量气体检测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激光技术愈发成熟的情况下,作为一种响应快、灵敏度高的气体检测方法,光声光谱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针对传统的H型共振光声池体积较大、响应时间长以及加工难度高等问题,本文对基于T型共振光声池的痕量气体检测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T型共振光声池相比于传统的H型共振光声池,因为减少了一个缓冲室,因此体积更小,用气量更少,气体平衡时间更短。同时T型共振光声池不需要在谐振腔的中间开孔配合麦克风使用,加工工艺更简单。在谐振腔尺寸相同的前提下,T型共振光声池的池常数更大。本文利用声学理论公式,对T型共振光声池的缓冲室结构进行分析,对其尺寸进行了优化,并得出当缓冲室和谐振腔长度相等时,外界环境噪声影响最小的结论。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分析软件的声学模块对T型共振光声池进行仿真模拟分析,验证了公式分析的结果。另外,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的热粘性声学模块对T型共振光声池的光声信号进行仿真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当谐振腔尺寸为长120mm直径4mm的情况下,缓冲室长122mm半径7mm时,光声信号达到最大值。建立了基于优化的T型共振光声池的量气体检测实验系统,主要包括T型共振光声池、高灵敏度悬臂梁式光纤麦克风、分布反馈(Distributed Feedback,DFB)半导体激光器以及信号放大和处理电路等。对优化后的T型共振光声池进行实验研究,其一阶共振频率为686Hz,与仿真模拟分析结果相一致。对不同浓度的甲烷进行检测,光声信号具有良好的线性度,通过线性拟合得到该系统对甲烷测量的灵敏度为1.8pm/ppm。利用该系统对实验室空气进行测量,实验结果可以清楚的观察到空气中甲烷产生的二次谐波信号,通过计算可以得到空气中的甲烷浓度为2.2ppm。采用Allan-Werle方差计算甲烷最低检测下限(Minimum Detective Limit,MDL),当平均时间为500s时,MDL为9ppb。提出了一种基于T型共振光声池的紧凑型远距离气体传感器。通过特殊的设计使激励光源和光纤麦克风位于光声池的同一侧,使系统可以实现狭小空间内的远距离测量。通过实验,测得臂梁麦克风共振频率为1680Hz,光声池共振频率为1342Hz,均与仿真模拟分析结果相符。实验测得该气体传感器对不同浓度的甲烷的二次谐波信号,可观察到信号具有良好的线性度。通过线性拟合得到该系统对甲烷的检测灵敏度为0.6pm/ppm。采用Allan-Werle方差计算甲烷气体的MDL,当平均时间为1000s时,MDL为15.9ppb。
王肖梦[2](2021)在《基于声学的湿蒸汽湿度测量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大力发展高参数机组,实现高效化清洁燃煤发电越来越重要。而对于高参数下的电站机组,经过热力循环之后的蒸汽压力会降至很低,处于湿蒸汽两相流的状态。湿蒸汽的湿度这一参数对汽轮机机组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的影响至关重要。基于此背景下,对于湿蒸汽湿度参数的监测与课题组的研究方向相结合,提出声学法用于蒸汽湿度的测量的方法。本文基于声学方法测量湿蒸汽湿度,主要针对湿蒸汽介质中声速和声衰减系数两个声传播特性参数与蒸汽湿度间的影响关系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基于湿蒸汽气液两相流中超声在其中的传播特性进行研究,因为声波在介质中的衰减在高频超声段声波衰减较为明显,而可听声在介质中传播时产生的衰减较小,因此本文研究对象选择超声频段,对湿蒸汽中声衰减对湿度的影响进行研究。根据两相流的流动特性及物性参数的影响,选取合适的超声计算模型(ECAH模型),根据IAPWS-IF97标准得到湿蒸汽的物性参数,对湿蒸汽的温度、液滴粒径、湿度及超声频率等参数对超声声衰减系数的影响进行数值计算。并利用COMSOL软件从另一角度对湿蒸汽介质的声压分布及声衰减在不同湿度参数下进行模拟计算,模拟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符合相同的变化趋势。得到的结论是不同因素对声衰减的影响不同,其中蒸汽湿度及液滴粒径对声衰减系数影响变化明显,蒸汽湿度与声衰减系数间呈现正相关线性变化关系,为介质中的声衰减反推出蒸汽湿度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支持。第二部分是针对湿蒸汽中声速与蒸汽湿度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到蒸汽湿度与声波在两相流间的声速存在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实验的方式对声速法测量蒸汽湿度的理论进行验证。考虑到湿蒸汽的流动特性及声速法测量时需要满足条件的大空间湿蒸汽区域,对大空间内湿蒸汽自凝结规律及状态变化进行模拟研究,基于仿真结果与实际湿蒸汽环境实现的局限性,对于可行性实验研究提出了替代方案并且进行了以声速法测量类比湿蒸汽环境含水量占比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湿度的增加,声速逐渐减小,基本呈线性关系与理论计算结果相符合。最后对于声学应用在蒸汽湿度的测量的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及展望。
杨庚[3](2021)在《基于声学法的能源堆积物温度实时监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电力生产过程中,对于煤以及生物质等固体燃料,通常是以颗粒堆积的形式存在的。这些堆积燃料内部容易发生缓慢的氧化放热反应,若发现不及时就会产生自燃现象,给电力生产过程造成巨大损失,因此需要对堆积物内部温度分布进行实时监测。声学测温技术是近些年来兴起的非接触式测温技术,以其完善的理论基础以及能够适应各种恶劣的测温环境等优点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通过实验对声波在能源堆积物中的传播特性进行研究,验证了将声学运用于能源堆积物温度场测量的可能性。首先,本文根据理论推导将能源堆积物分为颗粒堆积物及粉体堆积物两种,推导了两种情况下声速的关系式。系统介绍了声学测量能源堆积物内部温度场的过程,对实验温度下的标准声速进行了计算。然后,对颗粒堆积物中声传播特性进行了实验探究。在正式实验之前利用最小二乘法结合实验温度下的理论声速对实验台测量误差进行求解。之后使用大豆和绿豆进行实验,研究了孔隙率、堆积物深度以及温度对堆积物中声速的影响,通过仿真对颗粒堆积物中声传播的过程进行了解释,测量了不同频段下声传播的声衰减系数。最后,进行了声波在粉体堆积物中的传播特性实验研究。主要探究了堆积煤粉的声吸收特性以及低频声波在堆积煤粉中的传播特性,实验使用煤样为福泉煤矿产出的烟煤,制备了 4种不同粒径范围的煤样。依次探究了煤粉对声波的吸收系数以及传播时的声衰减系数,研究的频率范围为200~2000 Hz,验证了声学测量堆积煤粉温度分布的可行性。
郑丽君[4](2021)在《基于声学传感器的堆积生物质温度测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品,生物质作为燃料被广泛应用在电力行业中发电产热。生物质在堆积过程中会发生自加热,这会带来燃料的质量、热量损失,释放有毒有害气体如CO、CO2等,当温度进一步升高则可能引发自燃甚至是火灾。对堆积生物质内部温度进行监测有助于确保生物质能利用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目前国内外在工业生产中普遍采用的测温方法是接触式测温法如热电偶,其最大弱点在于测温密度低,不能获取全面的温度分布信息,并且易被周围生物质移动变形。低频声波能在生物质颗粒之间的孔隙中进行传播,作为非侵入的测温方式,更适合生物质温度的在线监测。然而,当前应用声学法进行温度测量的研究主要针对空气和湖水这一类单一介质,这类介质中的声速和温度的关系容易获得。堆积生物质与这些介质相比,是由松散颗粒堆积组成的多孔介质。而声波在多孔介质内的传播会出现严重的反射、衍射和衰减,这些现象会影响声波的传播速度,使得声速和温度的关系难以确定。目前,堆积生物质的实际声学测温模型是通过实验标定的,不能用来探究生物质特性如孔隙率对温度测量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根据多孔介质声学理论,建立堆积生物质的声学模型,进而探究堆积生物质颗粒中的声速机理,利用声学传感器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了实验验证和数据分析。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堆积生物质声学特性研究。生物质颗粒被视作刚性框架的多孔介质,选择Johnson-Champoux-Allard(JCA)模型和Pade近似模型两个多孔介质声学模型,利用阻抗管法测量生物质颗粒(厚度为100mm)在200-1500Hz频段内声波垂直入射时的声表面特性阻抗和吸声系数,对声表面特性阻抗和吸声系数的代价函数进行优化计算,确定JCA模型和Pade近似模型中的物理参数,包括流阻、曲折度、孔隙率、孔径分布的标准差、热特征长度和粘性特征长度。根据已建立的JCA模型和Pade近似模型计算声表面阻抗和吸声系数的模型值,对比测量值和模型值,结果表明所建立的JCA模型和Pade近似模型能对生物质颗粒的声学特性进行准确描述。(2)堆积生物质测温实验研究。搭建声速测量装置,探究不同深度位置的声速频率关系,确定当堆积深度大于0.5m,堆积生物质结构趋于稳定,声速不再随深度变化而变化。基于建立的多孔介质声学模型计算得到四个理论测温模型,并在传声器埋入深度为0.6 m位置处进行实验验证。基于吸声系数进行参数反演的理论测温模型和声速实测值的差值最小,不超过0.68 m/s。对该模型在室温处声速值进行修正,得到简单的实际测温模型,并在传声器的埋入深度为0.4m的位置处进行测温实验验证。与热电偶测温结果相比,声学法测温结果的绝对误差在15.9℃-50.3℃的范围内小于3.2℃,验证了使用多孔介质声学理论建立堆积生物质测温模型这一方法的可行性。
赵开琦[5](2020)在《界面附近目标低频振动与声辐射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圆柱壳和周向开口圆柱壳是工程中常见结构的简化模型,例如系泊状态、水面航行状态的潜艇可简化为部分浸没圆柱壳,而水面舰船则可简单近似为部分浸没开口圆柱壳。海面对界面附近目标的振动和声特性具有重要影响,掌握部分浸没圆柱壳及开口圆柱壳的振动和声特性,可为界面附近目标声学性能的评估和测量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思路,因此,对界面附近目标的建模及其振动和声特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广泛的工程应用前景。本文在建立部分浸没圆柱壳及开口圆柱壳振动和声特性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理论计算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全面验证,并基于圆柱壳中弹性波的激发、传播和辐射规律,对部分浸没圆柱壳振动特性及声辐射机理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薄壳理论、波数域变换和分离变量法建立了部分浸没无限长圆柱壳振动和声辐射的解析模型。利用径向振速及远场声压的频率-深度谱分析了自由液面对壳体振动及远场声压的影响,从结果中观察到一系列倾斜共振亮线和干涉条纹。结果表明自由液面在壳体表面形成的空气-流体分界点为壳体中弹性波(尤其是亚音速弯曲波)提供了新的辐射路径,共振的弯曲波从空气-流体分界点辐射并在声压的频率深度谱中形成一系列倾斜的共振亮线;此外,沿壳体不同部分(干壳体或湿壳体)传播并辐射的弯曲波在接收点处发生干涉,在声压的频率-深度谱中形成向上弯曲和向下弯曲的干涉条纹。2.考虑壳体两端边界条件,利用模态展开法、波数域变换及分离变量法建立了部分浸没有限长圆柱壳振动和声辐射的解析模型。计算了半潜有限长圆柱壳的径向振速、均方振速、辐射声功率、远场声压、周向和轴向声压指向性,并与无限域中有限长圆柱壳的相应量对比,全面分析了半潜与无限域中有限长圆柱壳振动和声辐射特性的差别。在最低阶压缩波共振频率以下,可将有限长半潜圆柱壳的周向和轴向指向性分别近似为一对点偶极源和线偶极源的同相叠加,并给出相应预报公式。这是一种预报部分浸没有限长圆柱壳指向性的新方法。3.设计了部分浸没圆柱壳模型的振动和声辐射水池实验,开展了圆柱壳连续下潜时壳体径向振速和辐射声压的测量,得到了相应的频率-深度谱。利用圆(弧)形接收阵测量了半潜有限长圆柱壳的辐射声功率、周向和轴向声压指向性。实验结果验证了解析模型。实验中观察到了有规律的共振亮线和两种干涉条纹,可由预报公式准确预报。4.建立了部分浸没无限长和有限长开口圆柱壳的振动和声辐射解析模型,并进行水池实验验证。有限长开口圆柱壳在对称激励下只出现周向和轴向的对称模态。计算并测量了部分浸没开口圆柱壳的径向振速和辐射声压的频率-深度谱,同样可观察到共振亮线和干涉条纹。利用真空中和外部为流体负载圆柱壳中弹性波的相速度可近似估算不同浸没深度下开口圆柱壳的共振频率。5.考虑小幅规则波浪,建立了波浪条件下部分浸没圆柱壳的振动和声辐射解析模型,并开展了波浪条件下的水池实验验证。以实验和理论方法讨论了波浪周期和波幅对壳体振动和声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波浪会对壳体的共振频率产生调制作用,波浪周期决定波浪对壳体共振频率的频率调制特性,波浪幅度决定壳体共振频率的波动范围。基于新的声辐射机理,解释了波浪对部分浸没壳体振动和声辐射调制作用的产生机理,并给出了壳体共振频率起伏的预报公式。通过本文的工作,对部分浸没壳体的振动和声特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特别是水面在壳体表面形成的空气-流体分界点为亚音速弯曲波提供了新的辐射路径,并在声压的频率-深度谱中形成了共振亮线和干涉条纹等丰富的频域特征。这一新的机理,一方面可以在低于最低阶压缩波共振的频段,准确预报部分浸没有限长圆柱壳的周向和轴向声压指向性;另一方面,可对部分浸没开口圆柱壳辐射声压谱中的共振亮线和干涉条纹进行预报,但开口圆柱壳的共振条件与封闭圆柱壳不同;最后,通过考虑有波浪入射时部分浸没圆柱壳的振动和声特性,给出了波浪对部分浸没圆柱壳共振频率的调制特性的预报公式,为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雪丰[6](2020)在《壁面附近声传播规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声波法测量技术在工业电厂中的广泛应用,如何准确测量声在待测区域内的传播时间成为了该技术的关键所在。而工业电厂中复杂多变的壁环境会影响声传播时间及传播路径,从而降低声波法测量技术的精度。本文基于声传播特性针对无限壁面以及颗粒堆积介质这两种电厂中常见的壁环境展开研究。首先根据声的运动方程、连续性方程、状态方程以及固体介质胡克定律推导出声在气体和固体中的波动方程,引入了颗粒介质中的声散射场以及散射衰减系数。并采用信号互相关算法计算相应的声传播时间,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模拟软件建立壁面和颗粒堆积介质的声传播模型进行仿真计算,通过Lab VIEW虚拟开发软件联立上位机和下位机硬件系统,搭建了冷态壁和颗粒堆积填充体实验平台,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得到了如下的结论:(1)不同的声源条件如声源类型、声源与壁面的相对位置、脉冲声源的持续时间以及声源与壁面的距离均不对声在壁面附近的声传播速度产生影响。(2)壁面附近声速分布呈“勺子底”型,且对于声存在频散效应。不同频率的声在壁面附近存在不同的声速分布,频率越高,声速最大值越小,最小值越大,“勺子底”越“浅”。声速最大值始终处于壁面处,而影响区域大小及声速最小值对应点与声波长有关,得到相应的经验关系,影响区域约为波长的三分之一,声速最小值对应点距壁面约为五分之一波长。实验首先通过单拾音器测量声速验证该现象的存在性,而后采用双拾音器测量壁面影响区域,结果较为符合模拟结论,但声速较模拟结果较小,可能存在一定粘性损耗。(3)声场在颗粒堆积介质中主要呈现为背景声场与散射场的叠加,模拟结果发现声在填充体内传播衰减系数与填充体高度无关,只与声频率以及颗粒本身性质有关,且二者之间存在一个相关系数,当系数小于1时,声可穿过填充体,此时对应的频率为临界频率,可以通过测量临界频率来计算颗粒粒径的大小。而实验通过在上下表面放置的拾音器接收穿过填充体的声信号来分析声传播特性,得到了与模拟较为一致的结果,但模拟中声速基本不发生改变,实验中声速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减小。
暨勇策[7](2020)在《气体性质及堆积物粒径对声传播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在工业生产中,及时准确地获取监测对象的参数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生产安全。声学检测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的测量手段,能够适应条件恶劣、不透明的测量环境,近年来受到了愈加广泛的关注。这其中,以基于声速测量的声学测温技术最具代表性,并已成功应用于电站锅炉的燃烧监测。本文立足于此背景,旨在提升声学检测技术的测量精度并扩展声学测温技术的应用范围。首先,本文从声学理论出发,推导得到了理想状态下的声传播基本特性,并系统地介绍了声波信号的互相关时延估计算法,通过在MATLAB中加噪模拟的方式指出线性扫频信号更适合作为测量中的声源信号。为进一步减少声学检测技术的测量误差,本文通过数值计算的方式探究了声波传播速度在不同空气湿度、不同空气压力下以及不同烟气组分中随温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压力与烟气组分的改变对同等条件下声传播速度的影响很小,而空气湿度对声传播速度的影响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大。除此之外,还通过仿真模拟与实验探究的方式验证了管道截止频率理论,得到了管道内的声传播特性。最后,本文初步研究了颗粒堆积物中的声传播特性。根据在不同颗粒粒径的堆积物中所进行的相关实验,分别比较了不同频率的声信号的传播特性。实验结果显示,低频声波能够有效减弱因颗粒物造成的声散射效应,适合作为颗粒堆积物中的测量声信号。
薄勇[8](2020)在《电磁波在若干特殊等离子体中电磁特性的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等离子体与入射电磁波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国防和航空航天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开展电磁波在等离子体中传输与散射等关键问题的研究,对于缓解高超声速飞行器黑障问题、改进现有隐身手段以及研究新型等离子体微波器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意义。迄今为止,关于电磁波在等离子体中传输问题的基本理论基础已经较为完备,但在一些特殊的等离子体环境中电磁波的传输与散射问题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主要针对电磁波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中存在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开展仿真和实验研究工作,探索电磁波在若干特殊的等离子体环境中的传播特点,分析其中出现的电磁波传输、散射现象与等离子体中各个参数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首先,研究了电磁波在永磁体磁化的等离子体流场中的传输特性。通过计算典型飞行器在几个飞行状态(高度)处等离子体流场,获得通信天线安装位置处的等离子体鞘层分布信息,然后根据实验室中测量的永磁体磁场强度分布,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计算了电磁波在永磁体非均匀磁化下的等离子体流场中的传输特性。计算结果表明,永磁体磁场对L、S波段电磁波的通信中断确有缓解作用,且左右旋圆极化电磁波的传输特性不仅决定于等离子体分布参数,还与电磁波传播方向和施加磁场方向有关。当永磁体磁场方向垂直飞行器壁面向外时,为了使L、S波段电磁波的通信效果最佳,提出将天线设计成右旋发射左旋接收的形式。其次,研究了电磁波在时变磁化等离子体中的传输特性和通信性能。当通信电波在飞行器外的等离子体鞘层中传输时,等离子体鞘层的时变特性会对通信电波造成寄生的调制效应,从而进一步恶化通信性能。本文通过搭建的宽带实验平台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对时变等离子体层施加磁场不仅可以减少与之相关频段电磁波的衰减量,还可以抑制寄生调制效应(相位抖动幅度),从而提高通信性能。通过仿真研究发现,左旋圆极化波在时变磁化等离子体中传输的相位抖动和衰减量都随着频率和磁场的提升而减小,而右旋圆极化波的相位抖动和衰减量除了与频率和磁场有关以外,还与对应频率所处的传播区位于低通区还是高通区有关,重点关注了右旋圆极化波在低通区的传播特性,发现其相位抖动的幅度随着频率的升高而增加,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而减小。再次,针对尖锥形飞行器头部形成的类似半球形、电子密度较高但厚度较薄的等离子体鞘层,研究了厚度在L、S波段电磁波亚波长范围内的等离子体鞘层对电小天线辐射特性的调控作用。总结了亚波长等离子体球鞘的电子密度、厚度和碰撞频率对电小天线辐射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电小天线在亚波长尺度等离子体球形鞘层中的谐振频率与等离子体频率近似按照1/1.9线性规律变化,辐射增益随碰撞频率的增加而减小。同时,还研究了电小天线在能够满足正常谐振条件时,电小天线尺寸、等离子体鞘层尺寸和电子密度的变化范围余量。提出了利用电小天线组阵来提升等离子体电小天线增益的方法并进行了仿真计算,仿真结果初步证明了组阵可以有效地提升电小天线的增益。最后,研究了丝状等离子体放电演变过程以及电磁波入射到丝状等离子体阵列后的传输和散射特性。通过高压直流脉冲在低气压空气中产生了高密度的丝状的等离子体阵列,在对丝状等离子体阵列进行诊断中发现等离子体直径在放电进程中会经历收缩和扩张两个阶段,根据丝状等离子体直径和其他放电参数计算了平均电子密度和碰撞频率,发现平均电子密度可以达到1021m-3且随着放电的进行先增加后减小。随后设计了相应的实验研究了丝状放电等离子体阵列演变过程中垂直和水平极化微波的传输特性。通过仿真计算丝状等离子体阵列对电磁波的散射特性得出,丝状等离子体阵列对垂直极化电磁波的前向散射要低于水平极化,这和实验结论比较吻合。此外,还研究了丝状等离子体阵列覆盖下金属平板对两种极化入射电磁波的散射特性,结果表明垂直极化的入射波背向散射会大幅降低,和无等离子体时相比减小了近27dB,而水平极化入射波背向散射变化不明显,这些结论可以为火控雷达天线的丝状等离子体隐身提供参考。综上所述,本文针对电磁波在几种特殊的等离子体中传输和散射等关键问题,开展了仿真和实验研究,得到的结论可以为缓解黑障问题和研究新型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撑,对探索丝状等离子体阵列的新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沈明琪[9](2020)在《基于多超声波传感器的移动机器人目标定位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移动机器人是机器人研究领域中的一大类分支,广泛应用于工业、物流和军事等领域。目标定位技术是移动机器人实现自主运动的关键技术之一,在避障、导航和目标识别中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对移动机器人目标定位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超声波技术作为测距定位领域中常用的技术,具有成本低、功耗低、计算复杂度低等优点,然而超声波定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超声波定位精度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目前,针对超声波定位精度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的问题,很多研究工作通过引入额外的温度传感器和声速标定过程,来提高超声波定位系统的精度。这些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增加了定位系统的复杂性,不利于超声波定位技术在移动机器人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因此,寻求一种不需要额外的环境温度信息和声速标定过程的超声波定位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开展了基于多超声波传感器的移动机器人目标定位新方法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渡越时间比值的超声波目标定位新方法。采用三个超声波传感器来获取渡越时间,利用渡越时间的比值来实现目标定位,避免了环境温度以及超声波声速的影响。(2)基于三个超声波传感器,构建了通用传感器配置构型和简化传感器配置构型,并分别建立了这两种传感器配置构型下的定位模型,详细开展了定位模型求解以及多解情况的辨识方法研究。(3)结合移动机器人平台,搭建了 一套超声波定位系统。通过实际超声波定位实验,验证了所提出定位新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定位新方法是有效的,所建立的两种模型都能成功实现定位,且定位精度令人满意。与默认超声波声速下的传统超声波定位方法相比,所提出的新方法能大幅提高定位精度。与额外附加温度补偿的超声波定位方法相比,所提出的新方法有着与之相当的定位精度。
邱爽[10](2020)在《固冲发动机聚乙烯基燃料燃烧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Solid Fuel Ramjet,SFRJ)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且成本低的特点,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针对聚乙烯基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SFRJ)的燃烧特性开展了研究。(1)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碳氢燃料制备研究。制备了多组分聚乙烯基固体燃料,其密实度良好,没有明显缩孔和裂纹,符合实验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制备的固体燃料进行力学特性分析,发现炭黑改变了HDPE的力学特性,使其韧性变差,易破碎失效;石蜡显着降低了HDPE的抗拉强度;而碳纤维可以增强高密度聚乙烯基材料力学特性。(2)采用数据重构燃速测量方法准确地测量了聚乙烯基固体燃料燃速。该方法得到的燃烧去除质量与实验后实际质量变化量进行对比,误差在0.1%内,可信度高,精度满足工程应用要求。此外,该方法能真实反映燃料燃面结构变化,可准确、精细地获取燃料的当地平均燃速3D分布,为研究燃速提供了有效参考。而且,该数据重构燃速测量方法适用于不同工况的内孔轴对称固体燃料,具有广泛性和普适性。(3)本文通过数据重构燃速测量测试方法,研究了当地平均燃速的三维分布,得到了当地燃速与平均燃速的关系,并得到了平均燃速与来流空气质量通量关系。通过地面直连式实验,研究了来流条件、发动机构型,以及推进剂组分等因素对SFRJ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旋流强度,增大空气质量通量,减小燃烧室入口直径,降低石蜡百分比都有助于SFRJ燃烧性能的提升;而增加燃烧室长度对SFRJ燃烧性能提升有限。改变组分对SFRJ燃烧性能有不同影响:1)在推进剂中添加石蜡和炭黑能够较大程度的提高燃速,但石蜡对燃速影响较为明显;2)碳纤维的添加则会导致固体燃料的热解过程受到阻碍,使其无法自持燃烧。(4)应用商业流体计算软件Fluent,利用用户自定义函数(UDF)对燃料表面进行加质处理,并对添加石蜡以及炭黑的推进剂在不同来流条件下的燃烧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来流条件是影响聚乙烯基推进剂燃烧的主要因素。相比于无旋工况,旋流工况下剪切层与回流区的速度更高,强度更大,可以增加推进剂热解产物在回流区中的停留时间,并且可以使热解产物与来流空气充分掺混,从而进一步提高燃烧效率。
二、空气中声速测量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气中声速测量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T型共振光声池的痕量气体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痕量气体检测方法概述 |
1.3 光声光谱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光声池的研究进展 |
1.5 远距离气体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
1.6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
2 气体光声光谱技术 |
2.1 气体光声信号的产生过程 |
2.2 气体光声光谱技术中的关键参数 |
2.2.1 共振频率 |
2.2.2 品质因数 |
2.2.3 声压振幅 |
2.2.4 池常数 |
2.2.5 光声信号幅值 |
2.3 H型共振光声池理论分析 |
2.4 T型共振光声池理论分析 |
2.4.1 T型共振光声池的机械结构 |
2.4.2 T型共振光声池的理论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T型共振光声池的优化设计 |
3.1 理论公式分析 |
3.2 仿真模拟分析 |
3.2.1 噪声仿真模拟 |
3.2.2 光声信号仿真模拟 |
3.2.3 频率响应仿真模拟 |
3.3 本章小结 |
4 T型共振光声池的实验研究 |
4.1 实验系统 |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2.1 共振频率测量 |
4.2.2 气体浓度响应 |
4.2.3 空气中甲烷测量 |
4.2.4 检测极限测量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T型共振光声池的紧凑型远距离气体传感器 |
5.1 紧凑型远距离气体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
5.2 有限元仿真模拟分析 |
5.2.1 光声池仿真模拟分析 |
5.2.2 悬臂梁仿真模拟分析 |
5.3 紧凑型远距离气体传感器的实验研究 |
5.3.1 悬臂梁麦克风的频率响应 |
5.3.2 紧凑型远距离气体传感器的频率响应 |
5.3.3 光声实验结果及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基于声学的湿蒸汽湿度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湿蒸汽湿度测量方法研究现状及声学在气液两相流中的研究进展 |
1.2.1 蒸汽湿度测量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气液两相流中声传播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湿蒸汽中声传播特性理论分析与声信号时延估计 |
2.1 湿蒸汽中声传播特性的理论分析 |
2.1.1 声速理论分析 |
2.1.2 声衰减分析 |
2.2 声信号的时延估计 |
2.2.1 基本互相关 |
2.2.2 广义互相关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声波在湿蒸汽介质中传播特性 |
3.1 超声理论模型研究与计算 |
3.1.1 计算模型的选择 |
3.1.2 湿蒸汽中超声声速与衰减数值计算与分析 |
3.1.3 总结 |
3.2 模拟计算 |
3.2.1 两相流模型建立 |
3.2.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湿蒸汽介质中声速测量实验研究 |
4.1 湿蒸汽喷射流场模拟 |
4.1.1 CFD仿真模型及边界条件 |
4.1.2 计算结果分析 |
4.2 实验台介绍与声信号的选择 |
4.2.1 实验台的搭建 |
4.2.2 声信号的选择 |
4.2.3 声场模拟 |
4.3 实验测量与结果分析 |
4.3.1 蒸汽湿度的标定 |
4.3.2 测速精度分析 |
4.3.3 测量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和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3)基于声学法的能源堆积物温度实时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声学测量在工程中的应用 |
1.2.1 电站锅炉中的应用 |
1.2.2 冶铁高炉中的应用 |
1.2.3 海洋活动中的应用 |
1.2.4 发动机燃烧室中的应用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评述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声学测温概述和空气中声传播特性 |
2.1 声学测温概述 |
2.1.1 声基本传播特性 |
2.1.2 细圆管中声传播特性 |
2.1.3 声学测温系统简介 |
2.1.4 声学测温三维温度场的重建 |
2.2 空气中声传播特性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颗粒堆积物中声传播特性研究 |
3.1 颗粒堆积物中声传播模型 |
3.2 实验台介绍及实验台优化 |
3.2.1 实验台介绍 |
3.2.2 实验台测量优化 |
3.3 颗粒堆积物中声传播特性实验 |
3.3.1 声衰减系数与频率关系探究 |
3.3.2 堆积物深度对声信号传播的影响 |
3.3.3 堆积物温度对声信号传播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粉体堆积物中声传播特性研究 |
4.1 堆积煤粉声学测温模型 |
4.2 煤粉低频声波吸收特性实验 |
4.2.1 实验介绍 |
4.2.2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4.3 煤粉低频声传播特性实验 |
4.3.1 实验原理 |
4.3.2 实验台介绍 |
4.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4)基于声学传感器的堆积生物质温度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堆积生物质温度检测方法 |
1.2.2 声学测温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生物质颗粒的声学特性研究 |
2.1 多孔介质声学理论 |
2.2 物理参数反演方法 |
2.3 生物质颗粒的多孔介质声学模型建立 |
2.3.1 实验装置 |
2.3.2 阻抗管测量结果 |
2.3.3 参数反演结果 |
2.4 生物质颗粒的声速和温度关系预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堆积生物质的声速测量 |
3.1 声速测量原理 |
3.2 实验装置 |
3.2.1 声发射接收单元 |
3.2.2 参考温湿度测量装置 |
3.2.3 温度控制装置 |
3.2.4 数据采集系统 |
3.3 基于单一频率信号的堆积生物质声速测量 |
3.4 基于线性扫频信号的堆积生物质声速测量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堆积生物质的温度测量 |
4.1 理论测温模型和实验验证 |
4.2 实际测温模型和实验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5)界面附近目标低频振动与声辐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中目标振动和声特性研究方法概述 |
1.2.2 无限域中目标振动-声特性研究概述 |
1.2.3 界面附近圆柱壳振动-声特性研究概述 |
1.2.4 部分浸没圆柱壳振动-声特性研究概述 |
1.2.5 波浪条件下部分浸没圆柱壳振动-声特性研究概述 |
1.2.6 部分浸没圆柱壳振动-声特性实验研究概述 |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部分浸没无限长圆柱壳振动-声特性 |
2.1 引言 |
2.2 半潜无限长圆柱壳 |
2.2.1 理论模型 |
2.2.2 数值计算 |
2.3 部分浸没无限长圆柱壳 |
2.3.1 理论模型 |
2.3.2 数值计算 |
2.4 声辐射机理分析 |
2.4.1 共振现象 |
2.4.2 干涉现象 |
2.4.3 新的辐射机理—空气-流体分界点辐射 |
2.5 本章小结 |
2.6 附录 |
第三章 部分浸没有限长圆柱壳振动-声特性 |
3.1 引言 |
3.2 半潜有限长圆柱壳 |
3.2.1 理论模型 |
3.2.2 数值计算 |
3.3 部分浸没有限长圆柱壳 |
3.3.1 理论模型 |
3.3.2 数值计算 |
3.4 声辐射机理分析 |
3.4.1 部分浸没有限长圆柱壳低频指向性形成机理 |
3.5 结论 |
3.6 附录 |
第四章 部分浸没圆柱壳振动和声辐射实验 |
4.1 引言 |
4.2 实验模型及设备 |
4.2.1 实验模型 |
4.2.2 实验场地 |
4.2.3 实验设备 |
4.3 模态实验 |
4.4 部分浸没无限长圆柱壳模型验证实验 |
4.4.1 实验布放 |
4.4.2 结果分析 |
4.5 部分浸没有限长模型验证实验 |
4.5.1 实验布放 |
4.5.2 结果分析 |
4.6 结论 |
第五章 部分浸没开口圆柱壳振动-声特性 |
5.1 引言 |
5.2 理论模型 |
5.2.1 半潜无限长开口圆柱壳 |
5.2.2 部分浸没无限长开口圆柱壳 |
5.2.3 部分浸没有限长开口圆柱壳 |
5.3 水池实验 |
5.3.1 实验模型 |
5.3.2 实验布放 |
5.4 结果及讨论 |
5.4.1 方法验证 |
5.4.2 径向振速和声压的频率-深度谱 |
5.5 声辐射机理分析 |
5.5.1 无限长开口圆柱壳的振动特性 |
5.5.2 声辐射机理 |
5.6 本章小节 |
5.7 附录 |
第六章 波浪条件下部分浸没圆柱壳振动-声特性 |
6.1 引言 |
6.2 理论分析 |
6.2.1 基本假设 |
6.2.2 波浪作用下圆柱壳的声辐射 |
6.3 水池实验 |
6.3.1 实验布放 |
6.3.2 平静水面中测量 |
6.3.3 波浪工况下测量 |
6.4 数值计算和结果分析 |
6.4.1 方法验证 |
6.4.2 参数讨论 |
6.5 声辐射机理分析 |
6.6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7.1 主要结论 |
7.1.1 部分浸没无限长圆柱壳的振动和声特性 |
7.1.2 部分浸没有限长圆柱壳的振动和声特性 |
7.1.3 部分浸没周向开口圆柱壳的振动和声特性 |
7.1.4 波浪中部分浸没圆柱壳的振动和声特性 |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6)壁面附近声传播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声波法测量技术在电厂中的应用研究及原理 |
1.2.1 炉内空气动力场的测量 |
1.2.2 炉内温度场的测量 |
1.2.3 颗粒浓度及大小的测量 |
1.3 壁面附近声传播规律研究现状和发展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2 声在壁面附近的传播特征 |
2.1 声的物理性质 |
2.1.1 声压和质点振动速度 |
2.1.2 声能和声强 |
2.1.3 声压级和声强级 |
2.1.4 连续性方程 |
2.1.5 运动方程 |
2.1.6 状态方程 |
2.1.7 声的线性波动方程 |
2.2 声的传播时间计算 |
2.3 声在无限壁面附近的传播特性 |
2.4 声在颗粒堆积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
2.4.1 声在固体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
2.4.2 声在颗粒堆积介质中的散射特性 |
2.5 本章小结 |
3 声在无限壁面附近的传播特性研究 |
3.1 COMSOL Multiphysics介绍 |
3.2 无限壁面附近声传播仿真模型 |
3.2.1 几何模型 |
3.2.2 物理模型 |
3.2.3 边界条件 |
3.2.4 网格划分及无关性考核 |
3.2.5 时间步长 |
3.2.6 声源 |
3.2.7 声在无限壁面附近传播特性仿真研究 |
3.3 实验验证 |
3.3.1 冷态壁实验平台 |
3.3.2 声测量硬件系统 |
3.3.3 声测量软件系统 |
3.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声在颗粒堆积介质中的传播特性研究 |
4.1 声在颗粒堆积介质中传播特性仿真研究 |
4.1.1 几何模型及边界条件设定 |
4.1.2 物理模型 |
4.1.3 初始条件及网格划分 |
4.1.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2 实验验证 |
4.2.1 颗粒堆积介质实验平台 |
4.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硕士学位在研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7)气体性质及堆积物粒径对声传播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声学测量技术在电站中的应用 |
1.2.1 在炉膛测温中的应用 |
1.2.2 在烟气流速温度测量中的应用 |
1.2.3 在四管泄露定位中的应用 |
1.2.4 在汽轮机排气湿度测量中的应用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评述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声传播基本特性和信号处理 |
2.1 声传播的基本特性 |
2.1.1 动力学方程 |
2.1.2 连续性方程 |
2.1.3 物态方程 |
2.1.4 声速方程 |
2.2 声信号的时延估计 |
2.2.1 基本互相关 |
2.2.2 广义互相关 |
2.3 声源信号 |
2.3.1 正弦信号 |
2.3.2 线性扫频信号 |
2.3.3 m序列伪随机信号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气体介质中的声传播特性 |
3.1 空气中的声传播特性 |
3.1.1 干空气的特性 |
3.1.2 空气湿度对声速的影响 |
3.1.3 空气压力对声速的影响 |
3.2 烟气中的声传播特性 |
3.2.1 煤质 |
3.2.2 烟气成分计算 |
3.3 管内气体中的声传播特性 |
3.3.1 管内声场特性 |
3.3.2 管内声场模拟 |
3.3.3 实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颗粒堆积物中的声传播特性 |
4.1 声传播理论模型 |
4.2 声传播特性测量实验 |
4.2.1 实验台介绍 |
4.2.2 声信号处理 |
4.3 声源信号参数对声传播的影响 |
4.3.1 初始频率对声传播的影响 |
4.3.2 终止频率对声传播的影响 |
4.3.3 扫频周期对声传播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8)电磁波在若干特殊等离子体中电磁特性的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磁波在磁化等离子体流场中传输特性的研究进展 |
1.2.2 电磁波在时变等离子体中传输特性的研究进展 |
1.2.3 亚波长等离子体鞘层对电小天线辐射调控的研究进展 |
1.2.4 丝状等离子体阵列放电及其与电磁波互作用研究进展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等离子体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和数值方法 |
2.1 等离子体与电磁波的作用机理 |
2.2 基于FDTD方法的等离子体模拟 |
2.2.1 FDTD公式推导 |
2.2.2 等离子体Drude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磁波在磁化等离子体流场中传输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RAMC-Ⅱ飞行器等离子体流场计算 |
3.3 电磁波在永磁体磁化的等离子体流场中传输特性计算 |
3.4 电磁波在磁化的“联盟号”返回舱等离子体流场中传输特性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磁波在时变磁化等离子体中传输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超宽带磁窗通信天线的设计与参数测试 |
4.2.1 超宽带低剖面阿基米德磁窗天线仿真设计 |
4.2.2 超宽带低剖面阿基米德天线实测结果 |
4.3 时变辉光放电等离子体源电子密度和碰撞频率测试 |
4.4 L/S波段调制信号在时变磁化等离子体中传输性能研究 |
4.5 电磁波在时变磁化等离子体中传输特性的仿真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亚波长等离子体鞘层对电小天线辐射调控研究 |
5.1 引言 |
5.2 亚波长等离子体鞘层对电小天线辐射的调控机理研究 |
5.3 亚波长等离子体鞘层对电小天线调控规律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丝状放电等离子体阵列及其与电磁波互作用研究 |
6.1 引言 |
6.2 丝状放电等离子体阵列产生与诊断研究 |
6.2.1 丝状放电等离子体实验平台搭建 |
6.2.2 丝状放电等离子体参数诊断 |
6.3 丝状放电等离子体阵列与X波段微波互作用实验研究 |
6.4 X波段微波与丝状等离子体阵列相互作用仿真研究 |
6.5 丝状等离子体阵列覆盖下金属平板RCS计算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9)基于多超声波传感器的移动机器人目标定位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定位传感器 |
1.2.2 定位算法 |
1.3 超声波检测技术 |
1.3.1 空气中超声波声速 |
1.3.2 超声波声速温度补偿方法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2.1 研究思路 |
2.2 技术路线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渡越时间比值的超声波定位新方法 |
3.1 传感器配置构型 |
3.2 通用定位模型 |
3.2.1 模型求解 |
3.2.2 辨识方法 |
3.3 简化定位模型 |
3.3.1 模型求解 |
3.3.2 辨识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超声波定位系统及实验 |
4.1 移动机器人超声波定位系统 |
4.1.1 超声波传感器模块 |
4.1.2 超声波处理模块 |
4.1.3 待测目标 |
4.2 定位评价指标 |
4.3 超声波定位实验 |
4.3.1 通用定位模型下的超声波定位实验 |
4.3.2 简化定位模型下的超声波定位实验 |
4.4 讨论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固冲发动机聚乙烯基燃料燃烧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应用历程 |
1.2.1 国外研究历程 |
1.2.2 国内研究历程 |
1.2.3 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未来发展 |
1.3 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数值仿真及实验研究 |
1.4 冲压发动机固体推进剂燃速测量研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聚乙烯基燃料制备方法及力学特性研究 |
2.1 实验用固体燃料的制备 |
2.1.1 原料准备 |
2.1.2 样品制备 |
2.2 不同组分聚乙烯基固体燃料的力学特性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冲压发动机聚乙烯基燃料燃速测量方法研究 |
3.1 高分辨率数据重构燃速测量方法 |
3.1.1 点云数据获取 |
3.1.2 点云数据处理 |
3.1.3 燃速信息后处理 |
3.2 燃速测量实验工况 |
3.3 数据重构燃速测量方法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4 聚乙烯基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实验研究 |
4.1 实验方法 |
4.2 实验工况 |
4.3 实验数据处理 |
4.4 实验现象分析 |
4.5 来流条件对SFRJ燃烧性能分析 |
4.6 燃烧室构型对SFRJ燃烧性能的分析 |
4.6.1 燃烧室长度对SFRJ燃烧性能的影响 |
4.6.2 空气质量通量对SFRJ燃烧性能的影响 |
4.6.3 燃烧室入口直径对SFRJ燃烧性能的影响 |
4.7 组分种类及含量对SFRJ燃烧性能的影响 |
4.8 本章小结 |
5 聚乙烯基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数值仿真研究 |
5.1 数值仿真基本假设 |
5.2 数值仿真工况及计算方法 |
5.2.1 控制方程及数值计算模型 |
5.2.2 固体燃料热解加质模型 |
5.2.3 物理模型及边界条件 |
5.3 数值仿真结果分析 |
5.4 算例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空气中声速测量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T型共振光声池的痕量气体检测技术研究[D]. 高田力.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声学的湿蒸汽湿度测量研究[D]. 王肖梦.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基于声学法的能源堆积物温度实时监测研究[D]. 杨庚.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4]基于声学传感器的堆积生物质温度测量研究[D]. 郑丽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5]界面附近目标低频振动与声辐射特性研究[D]. 赵开琦.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壁面附近声传播规律研究[D]. 关雪丰. 郑州大学, 2020(02)
- [7]气体性质及堆积物粒径对声传播特性的影响研究[D]. 暨勇策.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8]电磁波在若干特殊等离子体中电磁特性的关键问题研究[D]. 薄勇.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9]基于多超声波传感器的移动机器人目标定位新方法研究[D]. 沈明琪. 浙江大学, 2020(02)
- [10]固冲发动机聚乙烯基燃料燃烧特性研究[D]. 邱爽.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