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益好

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益好

一、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益不错(论文文献综述)

李治兵[1](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2020年,我国已完成了全国农村脱贫攻坚的历史性任务,实现全面小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由全面小康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阶段。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战略,也将进入全面推进的阶段。因此,乡村振兴已成为下一步农村从基层党建到经济产业发展,再到文化建设、生态保护、乡村治理等多项工作的时代背景和总体方略,对民族地区下一步旅游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统领指导意义。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在生态保育、文化传承等方面地位突出,但也面临着自然灾害频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多重困境。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村寨旅游的发展已经不是单纯的产业发展问题,而是涉及经济、文化、生态、基层治理等多个方面的复合问题。在羌族地区发展村寨旅游业,对于在资源与环境硬约束背景下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和政府有关乡村振兴的决议、规划、政策为指导,运用民族学、经济学、旅游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多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按照“背景研究—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咨询交流—重点突破”的思路,采用“理论研究—样本分析—案例田野”的程序,对民族村寨旅游业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分析,系统梳理相关文献,聚焦民族村寨旅游业研究的核心命题,明确研究的内容、思路,以此作为数据来源、案例选择及调研过程的依据;梳理相关指导思想及理论,对乡村振兴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选取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性以及乡村振兴实施情况,全面勾画出其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综合运用既有研究成果、政府政策及田野调查资料,从产业、生态、文化、基层治理、收入五个方面构建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以老人村、桃坪村、坪头村等三个典型案例村寨,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剖析其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及存在的问题。系统总结村寨旅游发展在产业融合、村民增收、生态建设、文化传承与保护、基层党建等方面的成效,生成具有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的村寨旅游发展经验。以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暴露的问题为逻辑起点,辨析其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管理机制、基础设施建设等现实挑战,洞悉其在人力、土地、资金、管理、基层组织、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把产权制度、土地改革、村民组织化、基层治理等纳入村寨旅游发展分析框架,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路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乡村振兴战略是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以及所有民族地区村寨旅游发展的重大时代背景和统领方略。在此背景下,发展村寨旅游应当并也能契合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村治方面的要求。第二,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初步实施阶段,尽管连续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但村寨旅游业的恢复、发展、升级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对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区域宏观贡献与案例村寨的微观贡献的研究表明,村寨旅游是推进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之一。第三,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村寨旅游发展应树立新的资源利用与产业获益理念。第四,产业融合是促进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良性发展以及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路径。第五,构建劳动、经营、资本的多元化参与格局,其中落实与活用中央有关土地确权与“三权分置”重要政策,探索多样化土地流转,确保村民资本化参与旅游业及收益权利是一项重要新课题,也是巩固全面小康和推进乡村产业融合振兴的政策保证。第六,加强村级基层党建,探索村寨旅游业新型集体经济形式并保证村民的主体地位,同时加快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社会主义村民自治,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和发展旅游产业是构建良好村寨旅游秩序的重要途径。

陈建春[2](2020)在《西藏气象局精准扶贫过程中组织功能扩张问题研究》文中提出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国家战略引导下,西藏气象局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深入挖掘潜力,深度激发活力,广泛调动资源,大力推进机制创新,成功实现了原有组织功能的扩张,积累了气象部门扶贫工作的新经验、新做法,以个案展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脱贫之路。西藏是中国的深度贫困地区。在政府安排下,西藏气象局在通常的农业气象、专业气象服务外,承担着繁重的精准扶贫任务。本文以西藏气象局精准扶贫过程中组织功能扩张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国家治理理论和公共组织理论,分析气象组织功能扩张的来源、动力、机制、成果及意义,为大国贫困治理战略提供一份应有的例证与样本。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确立“找出问题-剖析原因-阐述对策-得出结论”的研究思路。首先,分析西藏气象局组织功能扩张的来源和内容,阐发气象组织功能扩张合理性问题的生成逻辑;第二,分析西藏气象局组织功能扩张的动力机制及基本过程,描绘气象组织功能扩张实际演进的内在机理;第三,以个案为依托,分析西藏气象局组织功能扩张具体实施中存在的经验与不足;第四,阐发西藏气象局组织功能扩张优化的对策建议;最后,从西藏气象局组织功能扩张个案出发,试图将组织功能扩张推向一般与全局,寻求组织功能扩张在环境激励下的合理性与条件性,以便实现功能创新和组织创新。组织功能不是固化的,而是发展的;组织功能不是保守的,而是创新的;组织功能可以在一定目标引导下,一定环境孕育下实现扩张和创新。当然,扩张不是无限的,要注意专业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单一性和多元性的统一、目标与手段的统一、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各部门的通力配合和支持、贫困人口的殷切需求、气象局的责任意识是精准扶贫过程中西藏气象局组织功能扩张的动力所在、成功所在。

杨芳[3](2020)在《网格化管理在灾害防控中的应用研究 ——以唐山市古冶区为例》文中认为当今灾害问题日趋深刻化和全球化,防灾减灾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近代以来,唐山市古冶区一直是灾害频发的地区,常见的灾害主要有地震、城市内涝、火灾、采空塌陷及各类事故等。网格化管理是将城市社区划分为单元网格,通过信息技术为居民提供全面、优质服务的社会管理新模式。我国对网格化管理的研究,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许多不足。网格化管理为解决灾害防控问题提供了一套新思路、新方法,在2020年我国的新冠肺炎防控工作中也显示出了突出成效。文章首先以国内外网格化管理理论和灾害防控有关研究理论作为基础,分析当前唐山市古冶区网格化管理、灾害防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古冶区灾害防控与网格化管理相结合的可行性,探索建立适宜古冶区的灾害防控网格化管理体系。最后通过灾害风险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构建古冶区灾害风险评价体系,并从古冶区选取5个有代表性的社区(村)进行评价分析。通过研究,从灾害防控角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在灾害发生前提高居民防范意识,做到群测群防,防患于未然;在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确定位置及情况,进行处置,从而将人员伤害、财产损失等降到最低。灾害风险评价体系与网格化管理体系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能够增强古冶区灾害防控工作的可操作性,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到指导实践,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图23幅;表20个;参48篇。

牛化强[4](2019)在《德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经验与借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具有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民素质参差不齐、突发事件种类多、发生频次多等现实特点,导致我国应急管理工作非常重、压力非常大。尤其是最近几年,各类公共安全事件、卫生事件、灾害事故、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在我国频频发生。由于社会普通民众对事故灾害风险认知不足、应对灾害风险能力欠缺,以此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本领恐慌、社会民众生命财产损失。推动社会民众及整个社会风险应对能力提升的一个关键举措,就是提高全社会的应急防灾知识普及水平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宣传作为一种社会教育、生命教育,同时也作为一种民族素质教育,应当向全社会分主体、分阶段、连续地普及分享与传播,进而提高我国社会整体应对风险灾害的技能。德国境内地震带比较集中,随时面临地震带来的一定程度的伤害危险。德国作为欧洲最易受灾的国家之一,水灾、风灾、火山等自然灾害大多在此发生。作为发达国家,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高,事故灾难、恐怖袭击、传染病疫等突发事件不断出现,危及民众安全,影响社会安定。尽管德国时常经受各种各样的灾害危机,但他们非常重视应急防灾教育培训,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机制,突出培养社会民众风险意识、灾害意识,大力提升他们的应急防灾减灾理论水平和自救他救互救能力,使得他们能够从容应对各类危机,减少生命安全威胁和财产损失。因此,本研究以德国趋于完善的应急防灾知识普及的保障体系为切入点,从德国社会志愿者队伍、完善法制法规、创新信息技术支撑等方面入手,认真梳理德国在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形式、主体、保障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分析了我国在应急防灾知识普及方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终提出我国加强应急防灾知识普及的具体措施,有效提高我国社会民众整体的灾害危机应对技能。

于晋[5](2019)在《气象行业A集团战略联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企业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企业与企业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科技成果共享的战略联盟已成一种趋势和潮流。在实施战略联盟方面,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起步较晚,从发展现状上来看,不仅模式单一,而且数量有限。为迎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更好的参与世界竞争,国有企业也必须引入多元化战略联盟的发展方式。A集团作为气象行业国有企业的代表,既具有典型的传统国企的性质,又肩负发展成为气象行业现代化科技企业的使命。由于气象行业领域相对狭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规模都不大,作为部委直属管理的企业,在发展战略、竞争能力、市场拓展方式和能力、产品持续创新能力上,都较其他央企和大型国企有差距,如何在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科技新时代快速发展,冲出行业禁锢,不断壮大,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话题。根据A集团实际情况和所处行业特点,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确定了战略联盟的方式为当下A集团最适合的发展模式。建立战略联盟,重点是如何选择正确的战略联盟伙伴、用何种方式进行战略联盟,以及如何评价和及时调整,这对联盟成功与否都至关重要。本文从战略联盟基础知识入手,通过国内国外联盟理论和案例研究、宏观环境的分析,以及A集团所在行业环境的分析,给出大环境的综合性分析,并从A集团自身实际出发,运用SWOT分析法,结合A企业现有战略的问题分析,为A企业确定新的战略,即联盟战略。通过联盟领域确定、联盟伙伴选择、联盟方式选择,进而开始联盟的组建,最后加以评估和改进。本文研究成果在于将战略联盟理论应用于新形势下的气象行业生产型企业,丰富了战略联盟在行业领域狭小的部属国有企业,尤其气象行业生产型企业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本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A集团战略现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符合A集团实际的联盟战略,对于其他相关企业发展战略起到借鉴的作用。

曹国景[6](2019)在《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自然灾害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理学科因独有的地理特色和功能承担着实施自然灾害教学的任务,地理学以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主,研究内容蕴含丰富的自然灾害知识、原理和规律。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实施自然灾害教学,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科学地看待大自然发生的地理灾害现象和发生成因,引导学生辩证认识灾害与地理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树立科学的灾害观与减灾意识,提高灾情应急处理能力是新课标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高中地理课程中实施自然灾害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在对国内外探究灾害教育和灾害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可持续发展、实用主义教育和生命生存教育的理论,研究分析了地理课程实施自然灾害教学策略的可行性,整合梳理了现有高中地理教材中关于自然灾害的知识内容,并对地理新课标中对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自然灾害的内容要求进行了解读。据此,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目前高中地理课程实施的自然灾害教学现状进行了解;分析了目前部分中学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知情况、防灾减灾意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师在地理课程中开展自然灾害教学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文中提出高中地理课程开展自然灾害教学的原则和具体教学策略,如合理运用图表助力区域认知提升、实行综合导学发展综合思维能力、扩容实践活动以增强地理实践力、“地”与“理”结合升华人地协调的情感意识;并以气象灾害台风为教学案例设计对象,阐述教学的设计理念和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实施步骤、课后教学反思和成效评价等方面将研究策略付诸实践,为高中地理课程实施自然灾害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亓军红[7](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吕军[8](2019)在《基于云模型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研究 ——以巢湖流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洪涝灾害伴随着人类的历史一直存在,已经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威胁。洪涝灾害风险评价能让人们了解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概率及分布,为相关防灾减灾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然而风险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评价因子众多且过程复杂,个别定性评价因子还会遇到难以准确量化的问题,需要采用新的理论方法加以解决。巢湖流域历史上是洪涝灾害高发的地区,如今又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皖江城市带的核心区域,急需对该流域的洪涝灾害分布进行研究,提出针对性的防灾救灾对策。本文从洪涝灾害风险评估过程入手,采取理论分析与计算机仿真相结合,利用ArcGIS、Matlab以及数据分析软件等,对巢湖流域洪涝灾害风险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与管理。针对洪涝灾害风险评价过程中存在随机性和模糊性的情况,本研究引入了随机数学和模糊数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定性定量转换模型——云模型理论,利用其表达事物不确定性和快速解决定性定量数据转换问题的优势,对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环节进行改进和优化,建立了基于云模型理论的区域洪涝灾害风险评价综合评估模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洪涝灾害风险评价中定性定量转换方法常忽视定性概念自身不确定性,直接用“硬”边界划分评价区间,容易产生误差。本研究将一维云模型扩展至二维和多维空间,通过构建条件云、评语云和云推理规则,对地形危险性评价算法进行改进,将原有方法中定性概念的量化边界柔化,克服原方法刻画事物模糊性和随机性的不足,为洪涝灾害风险多要素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地形危险性分析研究表明,沿江和环湖区域的和县、无为以及巢湖市地处江湖的冲积平原,汛期受长江和巢湖洪水共同影响,危险性最高;合肥市、肥西县的东南部、舒城县东部以及庐江县位于低山丘陵与冲积平原之间的岗冲地,地形有一定起伏,危险性次之;肥东县、舒城县中部及肥西县大部分地区属低山丘陵地区,平均海拔在50m左右,地形起伏明显,危险性中等;舒城县西南部的大别山区以及巢湖市和含山县的部分山地,平均海拔在400m以上,地形变化较大,地形危险性相对较低。(2)局部区域历史降水通常会呈现准周期性规律,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持续稳定性。本研究将云模型理论引入降水模拟预测研究,借助最大熵谱分析方法获取降水准周期,并用云模型方法生成历史云和趋势云并建立规律云降水预测模型,取得较好的预测效果,为洪涝灾害风险降水预测提供新的研究方法。研究表明,除肥西、无为和含山模拟值有一些误差外,其余市县依据规律云生成的降水模拟值与实际相一致,平均误差为14.43%,远优于BP神经网络模拟结果。从规律云生成结果分布看,流域南部和东南部的庐江、无为与和县的降水期望值较高,表明它们未来降水量可能值要高于其他市县。同时,无为、巢湖和肥西三县的熵较高,表明这些地区降水量的不确定性较大,汛期出现大的降水可能性相对较高。(3)层次分析法是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指标权重确立的主要方法,但无法体现客观世界的模糊性和随机性。本研究在层次分析法基础上,构建出一种基于云模型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确立方法(Cloud-AHP),用云标度代替原有的数字标度,建立云判断矩阵进行分析,既合理包含客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又能快速有效地集结多位专家的决策判断,使洪涝灾害风险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更加客观准确。在洪涝灾害风险指数模型的框架下,汇总了国内外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文献中近50种风险评价指标,采用德尔菲法并结合巢湖流域实际情况选取了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三个大类,降水、地形、水系、经济、人口、土地六个子类共21个评价指标,运用Cloud-AHP方法分别计算出每一层次的云判断矩阵和重要度云向量,进行一致性检验后得到每一项指标的权重,完成洪涝灾害风险系统的建模。利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巢湖流域洪涝灾害所有指标进行逐一分析并叠加后,得到巢湖流域洪灾风险分布图。从分布形状看,风险高值地区呈现较明显的左半包围态势,大致为英文字母“C”形状,也即围绕流域中心巢湖湖体的流域北部、西部和南部的地区风险相对较高,而巢湖以东的区域以及流域西南大别山区风险较低。具体说来,紧邻长江的无为县中部和南部以及庐江县南部是整个流域风险最高的区域,流域北部的肥西县南部和合肥市的包河区暴露性和脆弱性较高,也属于风险较高区域;舒城县中部和北部、庐江县北部、肥东县西部和肥西县的大部分地区处于中等偏上的风险水平;舒城县西南部以及巢湖和含山的部分山区灾害风险相对较低。最后,根据巢湖流域洪灾风险评价结果将流域12个县区划分成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结合风险等级和实际情况提出管理策略。对于沿江的无为、庐江和北部的肥西、合肥包河区这些高风险区,建议发挥灾害风险区划作用,加强中小河流的整治与管理,促进大中水库的达标并发挥其调蓄洪水的能力,建立灾害监测与警报服务系统,加强洪涝灾害的预测和预警工作;对于西南部的舒城和中部的肥东县、巢湖市、蜀山区以及东部的和县等中等风险区,建议重点加强应急反应能力,健全洪水应急管理体制,加大洪涝灾害的宣传教育。而对于含山与合肥市的庐阳区和瑶海区等低风险区,应当重点提高城镇的防内涝能力,在兴建防洪设施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且加强洪涝灾害的综合监测,预防次生和衍生灾害的发生。

王豪[9](2019)在《福建省灾害救助管理体制及政策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高速发展,人口密度增加,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而福建省地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每年均会遭受到台风、洪涝等海洋灾害袭击,并且发生频率高、危害程度大,据统计,福建省每年有约500万人遭受到不同程度灾害的侵袭。相对于常态下普遍性的社会救助来说,自然灾害因其不可预见性强、破坏力大、破坏范围广等非常态的特点,使得非常态下的灾害救助变得紧迫和艰巨。然而国内的学者目前大多研究的是常态下的救助,而对自然灾害下“灾民”这类特殊群体的灾害救助问题研究不足。另外,自然灾害的救助,所采取的特殊的救助标准、救助模式、救助立法与常态社会救助均有所差异,所以对灾害救助的研究能够弥补目前学术界在灾害救助方面的空缺。对福建省来说,一方面在应对防灾减灾救灾的新形势下,传统的政府包办、灾种分割治理的灾害救助管理体制在运行机制、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方面逐渐暴露出问题,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应对灾害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国家机构改革背景下,福建省于2018年11月6日成立了应急管理厅,对防灾减灾救灾的职能进行整合,以期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进而全面提升应急救援的协同性、整体性、专业性,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福建省当下的灾害救助管理体制进行梳理和政策优化,以适应新机构的改革,应对防灾减灾救灾的新形势,更好发挥应急管理厅的职责。本文从福建省灾害救助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入手,详细阐述了其管理基本制度、组织体系及职责、管理主要措施,进而分析得出福建省在灾害救助管理中存在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低、灾害救助工作重城轻乡、救助物资储备制度不完善、巨灾保险制度仍处于起步阶段、社会组织缺乏引导和监督的问题和原因。然后介绍了国外灾害管理体制先进国家在灾害救助管理中的特点以及成功经验的启示,结合福建省的实际情况,就强化福建省灾害救助综合管理机制、加快救助物资储备制度的完善、推动巨灾保险体系发展、政府应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灾害救助四个方面对福建省灾害救助的政策提出了优化意见。

代文倩[10](2019)在《城市综合灾害风险评估》文中认为城市灾害多发、频发及其造成的损失和破坏日趋严峻,已经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构成重大威胁,城市灾害风险防控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复杂的城市环境下多灾种风险并存,单独对某一灾种进行评价,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灾害风险管理的要求,城市综合灾害风险评估已成为灾害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基本依据。比较分析了典型的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并指出了其优缺点。从致灾因子危险性、脆弱性、暴露性、恢复力阐述了灾害风险表达方法。其中,危险性因子主要分析城市不同灾种;暴露性因子考虑灾害对人口、建筑、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影响;脆弱性因子分析老幼人口、流动人口和老旧建筑的易损性;恢复力根据城市防灾减灾能力选取指标。分别从这四方面选取21个指标,建立城市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给出的部分权重信息,结合TOPSIS方法的原理,建立基于TOPSIS的各方案接近正理想解的指标权重确定模型,并求得权重。构建基于云模型的城市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模型,确定城市灾害风险的标准评语云模型,将城市指标数据输入到逆向云发生器得出的城市综合风险云模型,利用Matlab输出云图,与评语云模型进行比较,确定城市灾害的风险等级。最后,以某市为例,对市中心区域进行风险评价,得到了中心城区的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和应急保障能力的风险等级和综合风险评价的云模型,结果与城市实际灾害风险情况基本一致,验证了指标和模型的适用性,并为城市灾害风险防控提出对策和建议。图30幅;表25个;参88篇。

二、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益不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益不错(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学术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国乡村的研究
        (二)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
        (三)关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
        (四)关于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研究
        (五)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旅游业关系的研究
        (六)对已有相关研究的简要评价
    三、研究视角与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三)田野调查点的选择
    四、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五、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1章 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1.1 指导思想
        1.1.1 乡村振兴战略
        1.1.2 乡村振兴战略与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联系
    1.2 理论基础
        1.2.1 当代中国民族理论
        1.2.2 乡村旅游理论
        1.2.3 产业融合理论
        1.2.4 乡村文化变迁与文化保护理论
        1.2.5 中国当代产权理论
    本章小结
第2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基本情况与乡村振兴战略初步实施
    2.1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概况
        2.1.1 羌族与岷江上游羌族地区
        2.1.2 自然地理概况
        2.1.3 历史文化概况
        2.1.4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的基本情况
        2.2.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的数量和所属行政区划
        2.2.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风貌、地理分布
        2.2.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经济概况
        2.2.4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社会概况
    2.3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及其重要性分析
        2.3.1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及其发展
        2.3.2 灾后旅游业振兴及其问题
        2.3.3 单一区域性扶贫、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及其问题
        2.3.4 部分羌族村寨面临的现实问题
        2.3.5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分析
    2.4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初步实施
        2.4.1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全面小康基本实现
        2.4.2 乡村振兴规划制定及相关政策体系的建立
        2.4.3 农村产权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2.4.4 合村并乡与乡村基层组织建设
        2.4.5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2.4.6 全域旅游推进与村寨旅游发展
        2.4.7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初步实施的成绩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3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3.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资源与条件
        3.1.1 岷江上游羌族旅游村寨分类
        3.1.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资源
        3.1.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条件
    3.2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村寨旅游发展历程
        3.2.1 起步阶段(90年代初至中后期)
        3.2.2 初步发展阶段(1998 年—2008 年)
        3.2.3 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
    3.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现状
        3.3.1 岷江上游羌族旅游村寨数量
        3.3.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供给能力及旅游收入
        3.3.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成效
    本章小结
第4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
    4.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1.1 科学性原则
        4.1.2 系统性原则
        4.1.3 可比性原则
        4.1.4 可行性原则
    4.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4.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的权重赋值
        4.3.1 确定权重的方法
        4.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本章小结
第5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个案研究
    5.1 老人村旅游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
        5.1.1 老人村概况
        5.1.2 老人村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5.1.3 老人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5.1.4 老人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2 桃坪村旅游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
        5.2.1 桃坪村概况
        5.2.2 桃坪村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5.2.3 桃坪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5.2.4 桃坪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3 坪头村旅游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
        5.3.1 坪头村概况
        5.3.2 坪头村旅游发展历程与现状
        5.3.3 坪头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5.3.4 坪头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4 三村旅游业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5.4.1 整体评价
        5.4.2 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优化发展思考
    6.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经验
        6.1.1 同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村寨旅游发展
        6.1.2 差异化的村寨旅游发展策略
        6.1.3 村寨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具有综合贡献效应
        6.1.4 不同类型的村寨旅游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存在差异
    6.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问题探析
        6.2.1 旅游业发展后劲乏力
        6.2.2 新型经营主体发育迟缓
        6.2.3 旅游管理机制不完善
        6.2.4 村寨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足
    6.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6.3.1 人力资本欠缺
        6.3.2 土地资源制约
        6.3.3 资金制约
        6.3.4 自然灾害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6.3.5 产权制度不完善
        6.3.6 村寨原子化
    6.4 乡村振兴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优化发展思考
        6.4.1 村寨旅游发展思维转向
        6.4.2 探讨村寨旅游赋权及村民受益方案
        6.4.3 激发村寨旅游内生发展活力——多元化参与
        6.4.4 村民再组织与村寨旅游秩序的重塑
        6.4.5 加强旅游村寨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6.4.6 争取国家有关乡村振兴的扶持政策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及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一: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二: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村民访谈提纲
    附录三: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管理者访谈提纲
    附录四:“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赋值专家打分表
    附录五:访谈纪要
    附录六:田野工作相关照片
致谢

(2)西藏气象局精准扶贫过程中组织功能扩张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对象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对象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4.1 相关概念
        1.4.2 理论基础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点
2 西藏气象局组织功能扩张的合理性问题
    2.1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的行政来源
        2.1.1 中国气象局的业务要求
        2.1.2 西藏自治区政府的政策安排
        2.1.3 西藏气象局的积极响应
    2.2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的内容
        2.2.1 原有气象组织功能
        2.2.2 新增气象组织功能
    2.3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的合理性问题
        2.3.1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的困难
        2.3.2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合理性问题的提出
3 西藏气象局组织功能扩张合理性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的必要性
        3.1.1 只有功能扩张,才能端正西藏气象局的政治立场
        3.1.2 只有功能扩张,才能完成上级下达的精准扶贫任务
        3.1.3 只有功能扩张,才能促进西藏气象事业发展
    3.2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的可能性
        3.2.1 中国气象局和西藏自治区政府的支持
        3.2.2 政府各部门的协作配合
    3.3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的可实现性
        3.3.1 西藏气象局强烈的责任意识
        3.3.2 贫困群众对脱贫的殷切期望和需求
4 西藏气象局组织功能扩张的具体实施
    4.1 扎玉镇5个村的脱贫情况
        4.1.1 扎玉镇5个村的概况
        4.1.2 扎玉镇5个村全部如期实现脱贫
    4.2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现有对策
        4.2.1 融入政府主导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
        4.2.2 建立资源投入和业务发展机制
        4.2.3 建立驻村帮扶工作和绩效管理机制
    4.3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现有对策的主要成果
        4.3.1 发展教育
        4.3.2 促进就业
        4.3.3 推动产业发展
        4.3.4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治理乡村环境
        4.3.5 落实扶贫政策和承担基层政府部分日常工作
        4.3.6 成功履行气象扶贫的新增功能
    4.4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现有对策的不足
        4.4.1 西藏气象局没能完全融入地方政府主导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
        4.4.2 新增气象组织功能的效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5 西藏气象局组织功能扩张优化的对策建议
    5.1 气象部门内外精准扶贫工作的经验借鉴
        5.1.1 西藏金融、教育、医疗等部门精准扶贫工作的经验借鉴
        5.1.2 国内气象部门精准扶贫工作的经验借鉴
    5.2 气象组织功能扩张优化的对策建议
        5.2.1 更积极主动地融入政府主导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
        5.2.2 进一步健全物资资源投入机制
        5.2.3 进一步健全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5.2.4 进一步健全业务发展机制
        5.2.5 进一步创新气象服务方式手段
6 西藏气象局组织功能扩张的一般启示
    6.1 组织功能扩张的来源:党和政府的统一号召
        6.1.1 我国国家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6.1.2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巨大优越性
    6.2 组织功能扩张实现的条件:多元参与、协同创新
        6.2.1 公共组织功能扩张与创新的可能性和条件性
        6.2.2 公共组织功能扩张与创新的有限性和适度性
        6.2.3 公共组织功能扩张与创新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6.3 组织功能扩张实现的关键:发挥能动性,驾驭复杂性
        6.3.1 发挥能动性
        6.3.2 驾驭复杂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网格化管理在灾害防控中的应用研究 ——以唐山市古冶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网格化管理现状
        1.2.2 国外灾害防控现状
    1.3 国内研究现状
        1.3.1 国内网格化管理现状
        1.3.2 国内灾害防控现状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框架
        1.4.2 关键问题与预期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古冶区网格化管理现状分析
    2.1 网格化管理基本理论
        2.1.1 网格化管理定义
        2.1.2 国内典型网格化管理模式
        2.1.3 网格化管理在灾害防控中的作用
    2.2 古冶区网格化管理模式
        2.2.1 古冶区网格化管理的基本情况
        2.2.2 古冶区网格化管理的不足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古冶区灾害防控现状分析
    3.1 古冶区常见灾害
    3.2 古冶区灾害防控工作的不足
        3.2.1 社区(村)居民灾害防控意识淡薄
        3.2.2 防灾基础设施不健全
        3.2.3 管理机制不完善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古冶区灾害防控网格化管理体系构建
    4.1 灾害防控网格的科学划分与配置
        4.1.1 科学划分灾害防控网格
        4.1.2 科学配置灾害防控网格
    4.2 建立灾害防控网格数据库
    4.3 构建灾害防控网格化管理平台
    4.4 构建灾害防控网格化管理流程
    4.5 灾害防控网格化管理的评价
    4.6 灾害防控网格化管理可行性分析
    4.7 灾害防控网格化管理的保障
        4.7.1 政府支持与职能部门配合
        4.7.2 网格工作人员的技能提升
        4.7.3 财政的支持
        4.7.4 流程运作规则规范化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古冶区网格化管理灾害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5.1 确定古冶区灾害风险评价指标
    5.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5.2.1 层次分析法计算过程
        5.2.2 判别矩阵构建及权重求解
    5.3 量化评价指标
    5.4 应用实例
    5.5 实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灾害风险问卷调查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4)德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经验与借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对德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研究综述
        1.2.2 国内对德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研究综述
        1.2.3 国内应急防灾知识普及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突发事件
        2.1.2 应急管理
        2.1.3 自然灾害
        2.1.4 防灾减灾
        2.1.5 防灾知识普及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风险社会理论
        2.2.2 危机管理理论
        2.2.3 社会教育理论
3 我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变革历程与现状、问题与成因
    3.1 我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变革历程与现状
        3.1.1 我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变革历程
        3.1.2 我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现状
    3.2 我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存在的问题
        3.2.1 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尚未形成规模
        3.2.2 社会民众对应急防灾知识普及认识片面
        3.2.3 应急防灾知识内容更新不及时
        3.2.4 社会民众应急防灾技能缺乏
        3.2.5 政府对应急防灾知识普及未予足够重视
    3.3 我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存在问题的成因
        3.3.1 应急防灾知识普及规划体系松散
        3.3.2 应急防灾知识宣传教育力度较弱
        3.3.3 应急防灾知识普及方式不够灵活
        3.3.4 社会民众缺乏应急防灾实战演练
        3.3.5 政府应急防灾知识普及效能低下
4 德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实践经验分析与总结
    4.1 德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主体丰富多元
        4.1.1 政府部门重视应急防灾知识普及
        4.1.2 社会组织参与应急防灾知识普及
        4.1.3 志愿者队伍参与应急防灾知识普及
        4.1.4 各级学校参与应急防灾知识普及
        4.1.5 新闻媒体参与应急防灾知识普及
    4.2 德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载体坚实有力
        4.2.1 依托管理培训普及应急防灾知识
        4.2.2 依托实战演练普及应急防灾知识
        4.2.3 依托信息技术普及应急防灾知识
    4.3 德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内容丰富前沿
        4.3.1 应急防灾知识内容覆盖面广
        4.3.2 应急防灾知识内容前沿性强
    4.4 德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保障体系完备
        4.4.1 应急防灾组织保障
        4.4.2 法律法规保障
        4.4.3 财政经费保障
        4.4.4 科学技术保障
5 德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实践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5.1 完善应急防灾知识普及培训体系
        5.1.1 建立层级明确应急培训机制
        5.1.2 加快应急培训基地载体建设
        5.1.3 强化应急培训科技支撑能力
    5.2 构建应急防灾知识宣教优良格局
        5.2.1 丰富应急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内容
        5.2.2 拓宽应急防灾知识宣传教育主体
        5.2.3 切实提高全民应急防灾减灾意识
    5.3 创新应急防灾知识普及方式路径
        5.3.1 加强信息技术在应急防灾知识普及中的应用
        5.3.2 创新应急防灾减灾知识普及载体建设
        5.3.3 强化应急防灾知识普及方式的结合运用
    5.4 系统开展应急防灾减灾实战演练
        5.4.1 提高应急演练实效性
        5.4.2 组织宽域度应急演练
        5.4.3 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5.5 提升行政主体防灾减灾思想认识
        5.5.1 强化应急管理灾前预防意识
        5.5.2 建立防灾知识普及长效机制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气象行业A集团战略联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及目标和思路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目标
        1.4.3 研究的思路
第2章 战略联盟的相关知识
    2.1 战略联盟概念
    2.2 战略联盟伙伴的选择
        2.2.1 战略联盟伙伴选择原则
        2.2.2 战略联盟伙伴选择流程
    2.3 战略联盟的方式选择
        2.3.1 战略联盟的方式
        2.3.2 战略联盟方式的选择分析
第3章 A集团现状及经营环境分析
    3.1 A集团概况
        3.1.1 A集团背景简介
        3.1.2 A集团的定位和发展目标
        3.1.3 A集团经营业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 A集团外部环境分析
        3.2.1 宏观环境
        3.2.2 行业因素
        3.2.3 A集团竞争对手及在世界范围所处位置分析
    3.3 A集团现有战略的分析
        3.3.1 A集团现有战略内容
        3.3.2 A集团现有战略问题分析
    3.4 A集团SWOT分析
    3.5 A集团新战略的确定
    3.6 组建战略联盟的必要性
    3.7 组建战略联盟的可行性
第4章 A集团战略联盟的实施
    4.1 A集团战略联盟的目标
    4.2 战略联盟实施步骤
        4.2.1 确定战略联盟的产品领域
        4.2.2 联盟合作伙伴的选择
        4.2.3 战略联盟方式的确定
        4.2.4 战略联盟的组建
    4.3 战略联盟组建后的保障措施
第5章 A集团战略联盟评估
    5.1 战略联盟评估内容
    5.2 A集团战略联盟的评价指标
    5.3 A集团战略联盟的评估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对相关气象行业企业战略联盟建设的建议
        6.2.2 对事业单位等主管机构在战略联盟中发挥作用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自然灾害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自然灾害
        二、地理核心素养
    第二节 主要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三、生命生存教育理论
第二章 地理核心素养下实施自然灾害教学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地理新课标“自然灾害”的要求解读
        一、新课标有关“自然灾害”内容的具体要求
        二、解读“自然灾害”课标要求中的地理核心素养理念
    第二节 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有关自然灾害的知识要点
        一、地理必修1蕴含的自然灾害知识
        二、地理必修2和必修3蕴含的自然灾害知识
第三章 高中地理课程实施自然灾害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一节 高中地理课程实施自然灾害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内容
    第二节 高中地理课程实施自然灾害教学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二、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三、问题分析总结
第四章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自然灾害教学策略研究
    第一节 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自然灾害教学原则
        一、案例选择的合理性原则
        二、循序渐进的引导性原则
    第二节 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自然灾害教学策略
        一、合理运用图表,助力区域认知水平提升
        二、实行综合导学,发展综合思维能力
        三、扩容课程实践活动,增强地理实践力
        四、“地”与“理”结合,升华人地协调情感意识
第五章 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自然灾害教学案例研究
    第一节 气象灾害“台风”的教学案例研究
        一、案例选取依据
        二、教学设计理念和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
    第二节 教学实践案例的实施效果分析
        一、课堂教学反思
        二、课后评价分析
第六章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点
    三、不足和展望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第二节 经济背景
    第三节 历史背景
    第四节 自然背景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第一节 造林特点
    第二节 动因分析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附录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云模型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研究 ——以巢湖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洪涝灾害风险定义及其内涵
        1.2.2 洪涝灾害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1.2.3 常见评价方法
        1.2.4 云模型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环境
        2.1.2 社会经济条件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云模型
        2.3.1.1 云模型的定义与数字特征
        2.3.1.2 云模型的性质
        2.3.1.3 云模型的分类
        2.3.1.4 云模型的代数运算和综合算法
        2.3.1.5 云模型的时间序列分析
        2.3.2 GIS空间分析方法
        2.3.3 层次分析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云模型的洪涝灾害危险性分析
    3.1 地形危险性分析
        3.1.1 地形危险性分析方法改进
        3.1.2 巢湖流域地形危险性分析
    3.2 降水危险性分析
        3.2.1 基于云模型的降水模拟
        3.2.2 巢湖流域降水危险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云模型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4.1 风险识别现状与选取原则
        4.1.1 风险识别现状
        4.1.2 指标选取原则
        4.1.3 巢湖流域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
    4.2 巢湖流域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
        4.2.1 云模型改进下的层次分析法
        4.2.2 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建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巢湖流域洪涝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
    5.1 数据归一化
    5.2 危险性评价
        5.2.1 降水危险性
        5.2.2 地形危险性
        5.2.3 水系危险性
    5.3 暴露性评价
    5.4 脆弱性评价
        5.4.1 经济脆弱性
        5.4.2 人口脆弱性
        5.4.3 土地脆弱性
    5.5 洪涝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
    5.6 评价结果验证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巢湖流域洪涝灾害风险管理对策
    6.1 洪涝灾害风险管理
    6.2 巢湖流域洪涝灾害风险管理对策
        6.2.1 高风险地区管理对策
        6.2.2 中等风险地区管理对策
        6.2.3 低风险地区管理对策
        6.2.4 其他管理对策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福建省灾害救助管理体制及政策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简述
    2.1 相关概念
        2.1.1 灾害和自然灾害
        2.1.2 社会救助和灾害救助
        2.1.3 应急管理和灾害救助
        2.1.4 管理体制
    2.2 相关理论
        2.2.1 政府职能理论
        2.2.2 人权理论
        2.2.3 治理理论
第3章 福建省灾害救助管理体制发展历程
    3.1 福建省灾害救助管理基本制度
        3.1.1 自然灾害救助预案体系发展历程
        3.1.2 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管理办法发展历程
    3.2 福建省灾害救助组织体系及职责
    3.3 福建省灾害救助主要措施
        3.3.1 灾害救助保险制度
        3.3.2 灾害救助物资储备
        3.3.3 社会组织参与灾害救助
第4章 福建省灾害救助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4.1 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低、应急演练重形式
    4.2 灾害救助工作重城轻乡
    4.3 灾害救助主要措施不完善
        4.3.1 巨灾保险制度仍处于起步阶段
        4.3.2 救灾物资储备效益低
        4.3.3 社会组织缺乏政府的引导和监督
第5章 国外灾害救助管理体制特点和启示
    5.1 美国灾害救助管理体制特点
        5.1.1 美国灾害救助法律、法规以及管理机构
        5.1.2 美国州、地方政府灾害救助管理体系
        5.1.3 美国灾害救助主要措施的特点
        5.1.4 小结
    5.2 日本灾害救助管理体制特点
        5.2.1 日本灾害救助法律、法规以及管理机构
        5.2.2 日本地方政府灾害救助管理体系
        5.2.3 日本灾害救助主要措施的特点
        5.2.4 小结
    5.3 国外灾害救助管理对福建省的启示
        5.3.1 灾害救助一体化综合管理
        5.3.2 重视灾害救助的应急演练
        5.3.3 通过完善巨灾保险制度应对灾害风险
        5.3.4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灾害救助中的作用
第6章 福建省灾害救助管理政策优化
    6.1 强化福建省灾害救助综合管理机制
    6.2 加快救助物资储备制度的完善
    6.3 推动巨灾保险体系发展
    6.4 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灾害救助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城市综合灾害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灾害风险表达与风险评估方法
    2.1 城市灾害
        2.1.1 灾害的含义
        2.1.2 城市灾害的特征
        2.1.3 城市灾害的分类
    2.2 灾害风险表达
        2.2.1 风险的含义
        2.2.2 灾害风险的表达式
        2.2.3 风险评估的方法
    2.3 城市灾害风险识别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TOPSIS的灾害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3.1 城市综合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1.1 选取指标的原则
        3.1.2 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1.3 评价指标的解释及其标准
    3.2 TOPSIS基本理论
        3.2.1 TOPSIS方法的特点
        3.2.2 TOPSIS方法的计算原理
    3.3 基于TOPSIS的城市综合灾害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3.1 模型参数
        3.3.2 建模过程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云模型的城市综合灾害风险评价
    4.1 云模型的发展与应用
    4.2 云模型的基本理论
        4.2.1 云模型的定义
        4.2.2 正态云模型的三大数字特征
        4.2.3 云模型的性质
        4.2.4 云发生器
    4.3 基于云模型的城市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模型
        4.3.1 建立评语标准云模型
        4.3.2 城市灾害综合风险云模型的构建
    4.4 小结
第5章 某市城市灾害风险评价实例
    5.1 某市概况
    5.2 主要灾害威胁
        5.2.1 地震灾害
        5.2.2 地质灾害
        5.2.3 气象灾害
        5.2.4 洪涝灾害
        5.2.5 风暴潮灾害
        5.2.6 重大危险源
    5.3 灾害风险指标权重计算
        5.3.1 数据来源
        5.3.2 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5.3.3 权重的求解计算
    5.4 综合灾害风险计算
        5.4.1 评语标准云模型
        5.4.2 灾害风险计算
    5.5 城市综合灾害风险应对策略
    5.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益不错(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研究[D]. 李治兵.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2]西藏气象局精准扶贫过程中组织功能扩张问题研究[D]. 陈建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3]网格化管理在灾害防控中的应用研究 ——以唐山市古冶区为例[D]. 杨芳.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德国应急防灾知识普及经验与借鉴研究[D]. 牛化强.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5]气象行业A集团战略联盟研究[D]. 于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6]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自然灾害教学策略研究[D]. 曹国景.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8]基于云模型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研究 ——以巢湖流域为例[D]. 吕军. 安徽师范大学, 2019
  • [9]福建省灾害救助管理体制及政策优化研究[D]. 王豪. 厦门大学, 2019(09)
  • [10]城市综合灾害风险评估[D]. 代文倩.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益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