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学疗法已有翻新(论文文献综述)
许梦皎[1](2020)在《无患子果实粘弹性试验与剥壳机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无患子是一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林果。无患子果皮的主要成分为皂苷,可用于制作洗手皂、化妆品等。皂苷的提取物具有一定的药用作用,可用于抗菌抗癌等。无患子的种仁含油率高,作为生物柴油的新原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一款剥壳效果较好的无患子脱壳机。一些现有的脱壳机用其他果实诸如油茶果、花生脱壳机代替,或人工脱壳,剥壳率与工作效率不高。本文针对无患子果皮的粘性对脱壳机器工作所产生的干扰,试验测定了无患子果皮的粘弹性质,为脱壳机器的改进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另外对一台辊压式无患子脱壳机进行改进,并通过试验测定其脱壳效果。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为:(1)试验测定了无患子果皮的粘弹性。静态蠕变试验表明,果皮应变与含水率正相关;动态剪切试验表明,含水率为11.00%左右的果皮,损耗正切值最大,受到外力时的粘性变形最明显,含水率为0的果皮,损耗正切值最小,受到外力时的弹性变形最明显。频率在0.1Hz-100Hz递增,果皮受到外力时将更多产生粘性变形。一定范围内的温度升高使含水率为18.78%的果皮受到外力时更多产生弹性变形;而含水率6.50%-7.50%的果皮更多产生粘性变形。扫描电镜观察果皮,其主要元素为碳、氧和钾,随着含水率降低,果皮中细胞由初始排列整齐的圆形逐渐变为排列无序的不规则形状,失水导致物质排列更紧密,果皮受到外力时更易发生弹性变形。(2)对辊压式无患子脱壳机进行优化设计。粘弹性试验验证了脱壳过程刀片切割的重要性,因此增加强制切割剥壳进程。使用直流电机驱动两根刀片轴形成进料路程,可分别调速,实现差速运行;为了避免果皮过多粘附辊筒,选择特氟龙(不粘涂层)材料板包裹辊筒、弧形压板,板外表面加工齿形槽,提高挤压切磋效果;为了使调整弹簧调节辊筒间距更容易,使用螺杆螺栓来调整弹簧挤压程度,进而调整弧形压板和辊筒之间的距离;为了提高振动筛分效果,使用振动电机替代偏心块驱动振动筛。(3)对改进优化的脱壳机进行性能测试。通过试验确定的优化工作参数:刀片轴速度为上刀片轴0r/min,下刀片轴120r/min;刀片之间的间隔为上刀片组8mm,下刀片组4mm;两根刀片轴的间距58mm;特氟龙辊筒与弧形压板之间的间距315mm。脱壳机的工作性能测试结果:最终果实的切割率可达94.00%,果实的完全脱壳率可达91.33%,振动筛分离率可达93.67%。
续国强[2](2020)在《中国地鼠口腔黏膜癌发生发展相关microRNA的筛选鉴定与体外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中国地鼠口腔黏膜癌动物模型,根据WHO的分级标准将动物模型中口腔黏膜癌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正常阶段(normal stage),单纯增生阶段(simple hyperplasia stage),异常增生阶段(abnormal hyperplasia stage),鳞癌阶段(squamous cell and invasive carcinoma,cancer);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对中国地鼠口腔黏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进行测序并验证测序结果,构建各阶段microRNA(miRNA)表达谱,并预测其靶基因,进一步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功能分析,筛选出癌变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GO条目、信号通路及可能的生物标志物。此外,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进一步明确候选基因miRNA-181a-5p对人类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ca-8113和CAL-27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对其靶基因和下游相关互作基因进行验证。从非编码RNA层面和基因表达的角度深入探究口腔鳞状细胞癌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调控机制,揭示候选miRNA在肿瘤细胞凋亡、周期、增殖、迁移及侵袭中所参与的信号通路,以期对临床治疗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具有指导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化学药物诱导法建立实验动物模型。首先,利用涂抹法将DMBA(9,10-Dimethyl-1,2-Benzanthracene,二甲基苯并蒽)以每周三次的频率均匀涂抹于中国地鼠口腔颊囊黏膜来建立中国地鼠口腔颊囊黏膜鳞状细胞癌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然后,根据WHO的分级规则将其分为正常口腔黏膜、单纯增生、异常增生、鳞状细胞癌四个阶段。采用miRNA-seq技术构建中国地鼠口腔黏膜癌四个阶段的miRNA表达谱,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各组中差异表达miRNA,进行GO与KEGG功能分析,并利用qRT-PCR技术对部分差异miRNA进行验证。在体外实验中,利用瞬时转染技术构建miRNA-181a-5p过表达与敲低表达细胞模型,每种细胞系各分为五组:control(空白对照组)、mimics(模拟物组)、mimic NC(模拟物阴性对照组)、inhabitor(抑制物组)、inhabitor NC(抑制物阴性对照组)。使用CCK8实验、Transwell实验及基质胶侵袭实验分别检测各组细胞转染后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变化。随后,通过miRNA靶基因预测工具预测miRNA-181a-5p可能的靶基因,并使用qRT-PCR验证靶基因的表达。最后利用qRT-PCR技术对miR-181a-5p/TIMP 1轴抑制口腔癌细胞系生物学行为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结果:成功构建中国地鼠口腔癌动物模型,病理检测结果显示:动物模型的口腔鳞状细胞癌形成过程,经历了由正常上皮、上皮单纯增生、上皮异常增生到鳞状细胞癌四个阶段。随后分别构建了各个阶段的miRNA差异表达谱,并对各组差异表达miRNA进行了深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在上皮单纯增生、上皮异常增生以及鳞状细胞癌阶段分别筛选出77、76、76个显着差异的miRNA;交互分析显示,在单纯增生、上皮异常增生以及鳞状细胞癌阶段中分别独有3、2、10个显着差异的miRNA。各阶段差异miRNA的功能分析显示:上皮单纯增生、上皮异常增生与鳞状细胞癌阶段分别有11、10、42个条目与生物过程相关,24、36、18个条目与细胞组分相关,42、43、48个条目与分子组分相关。此外,各阶段显着富集的KEGG条目分别为107、107、110条。交互分析显示:在单纯增生阶段分别只存在3条细胞组分,2条分子功能,3条KEGG信号通路,无单独的生物过程;异常增生阶段中只存在4条细胞组分,2条分子功能和2条KEGG信号通路,无单独的生物过程;在鳞状细胞癌阶段,仅存在29条显着富集的生物过程,6条分子功能,9条KEGG信号通路,而无单独的细胞组分。最后我们发现miR-181a-5p在各阶段中表达丰度较高,与此同时其表达量在口腔癌形成的各阶段依次降低,所以选择miR-181a-5p作为后续功能验证的重点。体外细胞实验显示,高表达miR-181a-5p后可显着抑制Tca-8113细胞和CAL-27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侵袭、迁移与周期,而对细胞凋亡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然而,当抑制miR-181a-5p表达后呈现出与其高表达截然相反的结果。靶基因预测软件显示TIMP1为miR-181a-5p的潜在靶标之一,在后续的验证实验中发现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miR-181a-5p模拟物组中,E-cadherin和Bax过度表达,而TIMP 1、MMP2、MMP9、Vimentin、Ki67、BCL2、cyclin D1、CDK6以及E2F1均表达下调。但在miR-181a-5p抑制剂组中,所有基因均呈完全相反的表达趋势。推测miR-181a-5p/TIMP 1轴可能通过影响增殖、迁移侵袭以及周期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调控口腔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结论:本研究利用涂抹法成功构建了正常上皮、上皮单纯增生、上皮异常增生、鳞状细胞癌四个阶段的中国地鼠口腔颊囊黏膜癌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并首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各阶段动物模型进行了测序和全面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并筛选鉴定出在中国地鼠口腔黏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差异miRNA、关键GO条目及关键KEGG信号通路。体外细胞实验发现miR-181a-5p/TIMP 1轴可能是miR-181a-5p抑制口腔癌发生发展的重要信号通路,同时miR-181a-5p可能通过miR-181a-5p/BCL2/Bax信号转导轴来调控口腔癌细胞的凋亡。
李琳[3](2018)在《基于亚细胞器为靶点的天然产物衍生物抗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癌症逐渐成为严重威胁世界各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而且它的新发例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化疗是癌症治疗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却常因癌症本身的顽固特性而以治疗失败告终。并且化疗产生的一系列毒副作用和并发症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于是,科研人员一直以来致力于寻觅低毒且高效的新式靶向化疗药物。而从早期单一的细胞毒药物转向针对多个环节多种靶点的联合用药是目前研发新型抗肿瘤药物重要发展趋势。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微生物以及海洋生物一直是新药研究发展的重要源泉,从中寻找天然的抗肿瘤成分或前体药物是研发抗癌药的重要手段。其中,苔藓植物含有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抗肿瘤、抗细菌、抗真菌和昆虫拒食等多方面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本课题组致力于苔藓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分离,结构修饰和活性发现。精准医疗的提出,目的是用先进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成果,发展具有靶点选择性并能杀死癌细胞的化学疗法。许多药物的靶点也存在于亚细胞器中。深入地理解靶向不同的亚细胞器的原理能够帮助改进靶向药物的设计策略。溶酶体在肿瘤细胞中具有数量多,囊泡大,溶酶体膜更为脆弱以及组织蛋白酶活性更高等特点,这也使其成为一个抗肿瘤的良好靶点。线粒体是调控细胞存活和死亡的重要细胞器之一。不论是在结构还是功能方面,肿瘤细胞的线粒体均和正常细胞存在一些差异。近年来对于靶向亚细胞器溶酶体和线粒体的研究也成为热点。本课题就以溶酶体和线粒体为靶点研究了几个天然产物与其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我们先前的研究表明,天然的大环双联苯Riccardin D的衍生物Riccardin D-N(RD-N)能够在体外富集于溶酶体并导致细胞死亡。我们通过建立来源于临床癌症病人组织的裸鼠荷瘤模型评价RD-N在体内的药效。给药25天后,取出肿瘤组织并经过免疫组化、亚细胞器分离、酶活检测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腺病毒质粒mRFP-GFP-LC3转染H460细胞用于判断自噬体的降解情况。结果证明了 RD-N在体内和体外都能够诱导溶酶体膜通透。此外,我们还通过薄层色谱和鞘磷脂检测试剂盒对肿瘤组织和细胞的鞘磷脂含量进行分析,并通过底物HMU-PC检测ASM活性。借助实时荧光定量PCR,我们还检测了相关基因SMPD1的mRNA水平。结果表明,RD-N能够在体外抑制H460细胞和在体内抑制异种移植肿瘤组织的ASM活性,干扰溶酶体膜SM代谢,导致细胞溶酶体膜透化,使组织蛋白酶释放到细胞质中最终引起细胞死亡。这些结果揭示了 RD-N诱导LMP的潜在机制。这为发展更有效的抗肿瘤化合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思路。RDD648,是本课题组一个最新经结构修饰得到的Riccardin D的衍生物,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活性,尤其是在乳腺癌细胞系中。它也表现出溶酶体靶向性。机制研究发现RDD648能够诱导早期ER应激引起细胞空泡化并激活STAT3。STAT3能调控下游靶基因的转录,这些靶基因与细胞增殖、存活、转移和DNA损伤修复有关。而与在癌症中的作用相反的是,在乳腺退化过程中STAT3参与促进溶酶体途径的细胞死亡。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了荧光染色、Western blotting、细胞组分分离和免疫共沉淀等方法,发现RDD648作用的细胞以LMP和溶酶体组织蛋白酶释放为特征,并且通过siRNA和抑制剂的使用发现在这个研究中STAT3与RDD648诱导的LM-PCD有关,因为抑制STAT3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LMP。RDD648同时通过损伤溶酶体引起TFEB激活。两个激活的因子入核之后相互作用,但并不影响彼此表达。进一步研究发现STAT3能够部分抑制TFEB的转录调控溶酶体修复和生物合成功能。这部分的研究首次证明STAT3在乳腺癌细胞中通过与TFEB相互作用也能促进RDD648引起的LM-PCD,这一发现在未来针对STAT3高表达的癌症的治疗方案设计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更深入的阐明其作用机制以及如何更好的利用细胞中的这一靶点将优化未来的治疗策略。二萜类化合物在大量的植物性中是抗肿瘤药物发展的重要来源,抗肿瘤活性是目前对这类化合物研究最为广泛的生物活性。甜菊苷材料易得,具有很好的潜在抗肿瘤活性的二萜骨架。本课题组对甜菊苷的酸性水解产物异甜菊醇(Isosteviol)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得到一系列衍生物。早期的一些化合物在抗肿瘤应用方面具有选择性差和活性弱的缺点。因此,我们一方面引入抗肿瘤活性基团,提高其活性;另一方面引入靶向基团,提高其靶向性。如前文所述,溶酶体在肿瘤细胞中具有数量多、体积大和组织蛋白酶活性更强的特点,己经成为抗肿瘤靶点。利用其酸性的特点,在化合物中引入碱性基团,从而达到提高靶向性的目的。该部分研究综合应用MTT、酶活检测、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经过一系列基于细胞的抗肿瘤活性筛选,我们得到活性最佳选择性最好的化合物Compd Ⅰ,并对其进行了抗肿瘤机制的初步研究。此外,通过联用筛选,探索了Compd Ⅰ与临床药物ADR的联用方案和作用机制。我们的结果表明,ADR在这里可以诱导自噬,而Compd Ⅰ能够破坏溶酶体抑制自噬降解过程,导致细胞中的损伤和有害的蛋白或者细胞器的进一步积累,自噬体降解受阻,最终对细胞产生致死作用,两个化合物联用具有协同效应。我们的研究为未来Compd Ⅰ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更为深入的靶点机制研究也正在继续进行。此外,很多分离得到的二萜类化合物能够通过靶向线粒体发挥抗肿瘤作用。肿瘤细胞的线粒体与正常的线粒体有所不同,正是这些差异为那些基于线粒体靶点的试剂指出了一种靶向肿瘤细胞的治疗策略。本课题组通过对Isosteviol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得到两个接有TPP+的二萜衍生物Compd Ⅱ和Compd Ⅲ。结构修饰使它们具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这鼓励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机制研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ROS、线粒体膜电势和凋亡,以及Western blotting等一系列实验,证明它们能够靶向线粒体,诱导A549细胞凋亡。此外,我们将它们与临床药物syrosingopine联用试图寻找增效减毒的联用方案。Syrosingopine能够与糖酵解过程中的酶α-enolase结合从而抑制糖酵解过程,而Compd Ⅱ和Compd Ⅲ能够破坏线粒体损伤氧化磷酸化过程必不可少的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结果如预期的那样,化合物各自在亚毒性剂量下就可杀死肿瘤细胞,联用从两个方面破坏了细胞的能量供应,因此抗肿瘤活性变得更强。我们的研究表明Compd Ⅱ和CompdⅢ是非常有潜力的抗肿瘤候选化合物,它们具有单独应用或者与其他靶向制剂联合应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前景。生物自显影技术在抗细菌和抗真菌方面应用得最为广泛。关于肿瘤细胞的生物自显影技术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天然产物研究对方法的要求不断提高,快速寻找抗肿瘤化合物的需求日益增加,肿瘤细胞的生物自显影方法仍然有一定的价值和发展空间,与新技术联合应用将更加丰富这一内容。因此,我们建立了肿瘤细胞的生物自显影技术,可以在TLC板上直接找出地钱(Marchantia polymorpha)的总提物中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组分或者化合物。通过联用TLC-MS,对化合物进行鉴定,最终确定了活性化合物分别是marchantin C,marchantin J和marchantin A。我们进一步通过MTT方法对它们的抗肿瘤活性进行评价,其中marchantin C效果最佳。至此,本课题研究也为课题组建立了一个快速筛选苔藓中具有抗肿瘤活性成分的方法,这在大部分相关实验室也是便捷可行的。本课题的创新性及意义:1.本课题首次证明RD-N在体内诱导LMP,并初步探索了其诱导LMP的机制,这与其抑制ASM活性和干扰SM代谢有关。2.本课题首次揭示STAT3在乳腺癌细胞中促进了 RDD648诱导的溶酶体介导的细胞死亡,并且这种作用与它和TFEB的相互作用有关,更深入地阐明作用机制及如何更好利用肿瘤细胞中的这个靶点,将可能获得一个疗效更好的治疗方法。3.与临床药物Adriamycin和Syrosingopine联合应用的研究为二萜化合物CompdⅠ、Compd Ⅱ和Compd Ⅲ未来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4.肿瘤细胞生物自显影技术的探索和联用TLC-MS为本课题组建立了一个快速筛选苔藓中具有抗肿瘤活性成分的方法。
王艺臻[4](2018)在《双氢青蒿素(DHA)通过调节自噬相关信号诱导PC12分化》文中研究指明实验目的:双氢青蒿素(DHA)神经毒理学实验发现,DHA干预PC12后,细胞突触伸长,PC12分化速度加快,我们对DHA诱导PC12分化的机制进行探讨。有望开发有效安全的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实验方法:1.CCK8比色法检测药物最适浓度,分别用0.01、0.1、1、10、25mg/L DHA干预PC12。筛选DHA的最适浓度。2.光学显微镜计数DHA干预PC12细胞形态学的变化以及突触的生长;3.流式细胞术(FACS)分析不同浓度DHA干预PC12细胞内ROS的;4.免疫荧光染色神经元标志物MAP2;5.RT-PCR法相对定量DHA干预PC12后,Beclin、LC-3、ATG5、MAPK基因表达水平检测。6.Western Blotting检测DHA干预PC12后,Beclin、LC-3、ATG5、MAPK、p38MAPK蛋白水平实验结果:不同浓度的DHA(0.01、0.1、1、10、25μg/mL)干预PC-12细胞24h。CCK8结果显示,其中浓度为10和25μg/mL时,细胞毒性增加,抑制细胞生长,DHA浓度为0.01、0.1、1μg/mL时干预PC-12细胞,细胞活力与正常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选取浓度为0.01、0.1、1μg/mL的DHA分别干预PC-12细胞,12、24、48h、72后,细胞活力检测。结果显示DHA干预PC-12细胞24h,浓度为0.1、1μg/mL时细胞活力明显降低(p<0.05或p<0.001);干预72后,浓度为0.01、0.1、1μg/mL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p<0.001或p<0.05或p<0.001);干预PC-12细胞48后,0.01、0.1、1μg/mL组细胞活力与正常组比较无差异(p>0.05),故选择浓度为0.01、0.1、1μg/mL的DHA处理PC-12细胞处理48h作为后续研究条件。计数不同浓度处理下PC-12细胞神经突触增生的数量。结果显示,DHA浓度为0.01、0.1、1μg/mL时显着促进神经突触增生(p<0.01)。荧光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处理下MAP2阳性细胞数量。结果显示,浓度为0.01、0.1、1μg/mL的DHA均能使PC-12细胞内MAP2蛋白表达量升高,0.1μg/mL的DHA干预PC-12细胞内MAP2阳性细胞数最多。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DHA干预PC-12细胞内ROS生成水平。结果显示,0.01、0.1、1μg/mL的DHA均能使PC-12细胞内ROS表达水平升高选。0.1μg/mL的DHA干预PC-12细胞MAP2阳性细胞数最多。选取浓度为0.1μg/mL的DHA干预PC-12细胞48h,atg5和beclin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Western Blotting检测DHA处理下PC-12细胞内Beclin、LC-3、ATG5、MAPK、p38 MAP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beclin、ATG5蛋白水平有显着升高,LC-3蛋白水平升高。p38 MAPK的在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实验结论:1、高浓度的DHA对PC-12细胞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0.1μg/mL以下的浓度没有明显的毒性。2、低浓度DHA干预PC-12细胞,PC12细胞活力增加,突触伸长,MAP2的表达量增加。3、DHA干预PC-12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量升高,细胞分化增强。
黄甜[5](2013)在《森林浴场规划 ——以福州旗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和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我国出现了许多城市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这些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年轻化。不论是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医疗成本逐渐成为国家财政负担,因此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当今人类医学模式已经由临床医学逐渐转变为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自我保健成为共识。森林浴能达到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等功效,是一种很好地自我疗养保健的方式,能有效改善全民的身体素质。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森林浴场逐渐为人们所重视。森林浴场融合了森林生态学、保健学、旅游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是一种强调森林保健休憩功能的森林旅游形式。目前国内的森林浴场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规划欠缺无特色、缺乏完整的理论与方法指导等,亟待建立一套系统的森林浴场规划设计理论体系。本论文通过对国内外资料的搜集与研究,在总结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较系统地总结了森林浴场理论体系、森林浴场评估体系、森林浴场规划体系及森林浴场辅助体系。以福州旗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对旗山国家森林公园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问卷,作为基础依据规划福州旗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浴场,通过实践进一步指导理论,完善规划理论的可操作性。森林浴场理论体系包括森林浴场概念定义、森林浴场与一般森林景区的异同点、森林浴场规划的理论依据及森林浴场分类四部分内容。森林浴场评估体系包括森林浴场选址评价指标、森林浴场可持续发展指标,旨在对森林浴场的前期规划提出可行性评价及后期发展提出深度可持续开发的评价。森林浴场规划体系总结了具有代表性的山区独立型、森林公园附属型、城市中心型三类森林浴场的规划模式,以此为模板归纳出一般森林浴场总体规划原则和规划步骤。规划原则为多样性、参与性、针对性、文化性;规划步骤包括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规划包括森林环境资源调查、植被空间平整及游客需求调查;中期规划包括宏观森林浴场分区、划定特色森林浴场区域及森林浴场设计;后期规划包括长远发展管理经营管理机制和可持续发展分期建设。森林浴场辅助体系包括解说系统、宣传系统、专业指导系统、疗效检测系统、医疗保障系统及养生保健的吃住行体系。旗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浴场规划包括宏观分区规划、游线规划、详细浴场布局规划、典型森林浴场设计及辅助系统规划。
何艳娜[6](2011)在《诺贝尔科学奖中的“犹太现象”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依据犹太人在诺贝尔科学奖中的获奖比例提出“犹太现象”,目的在于探讨犹太人在科学领域成就斐然的原因。首先,通过对获奖犹太人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的考察,指出“犹太现象”体现了获奖犹太人身份背景复杂、地域分布集中、教育背景优越、文化底蕴深厚和创新禀赋超强的特点。其次,笔者以获奖犹太人的特点为参照,对“犹太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指出在历史遭遇、宗教信仰、教育传统、文化特性以及社会习俗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犹太民族打开了智慧之门,培养出使命意识、抗争意识和探索兴趣,并孕育出求知、创新、理性、协作、务实等科学精神;这些精神品格和意识在漫长的岁月积淀中,已经熔铸进犹太人的血液,成为其从事科学事业,做出众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不竭源泉。再次,对“犹太现象”产生原因进行反思,指出“犹太现象”的产生体现了人才成长的动力驱动、优势积累、群落共生等效应,这些成才效应对于我国的科技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最后,“犹太现象”产生原因的揭示使我们洞察到中国文化与犹太文化的巨大差异,要想实现诺贝尔奖的零突破,在科技领域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我们不仅需要回顾历史遭遇、提高忧患意识,反思国民道德、重塑社会信仰,审视人才现状、创新教育方式,还需要探究文化传统、弘扬科学精神,改观研究环境、创造学术机遇。
李国臣[7](2011)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对中医药的渗透、影响与推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研究其对中医药的渗透、影响、和推动作用。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整理“和谐”文字的起源、字音、字形、字义及文化内涵;发掘、阐述、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周易、儒学、道家、佛家以及墨子、管子、淮南子等其他思想家对“和谐思想”的表述、尊崇和实践应用;研究“和谐思想”在关于形与神、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方面,在阴阳、气血、营卫、藏象的理论构建方面以及在治法、组方、用药方面,对中医药的全面渗透和深远影响。研究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情况下,“和谐思想”在中医各流派关系、中西医关系、医患关系等新问题解决方面所起到的思路指导和实践推动作用。结果:1、和、谐两字均出现较早,从不同乐器、音符、音调间的配合与统一,引申为相应、协调、调和、恰到好处。2、《周易》认为阴阳、三才是和谐的。3、孔子、孟子、二程等儒家,老子、庄子等道家,佛教各流派以及墨子、管子等思想家都阐述、尊崇和谐思想,佛道儒三家也是和谐相处的。4、中医药理论认为人的形与神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5、中医药理论认为人身阴阳、气血、营卫、脏腑是和谐的关系。6、在中医药的治疗方法、方剂组成、临床用药中“和谐思想”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7、“和谐思想”是当今正确合理解决中医各流派关系、中西医关系、医患关系的重要指南。结论:“和谐思想”起源较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儒家、道家、佛教及其他各派思想家都对其作出阐释、演绎、并致力于实际应用。“和谐思想”对于中医药的理、法、方、药、有着全面深入的渗透、影响。在新的形势下,将对中医药的发展、提高继续发挥指导、推动作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孔晓霞[8](2009)在《Bcl-2在氧化应激诱导神经胶质瘤细胞自吞噬和凋亡中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氧化应激诱导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自吞噬和凋亡中相关的分子机制以及抗凋亡基因Bcl-2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为神经胶质瘤治疗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思路与实验依据。方法:MTT法、Hoechst 33342染色、RT-PCR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H2O2对细胞增殖、自吞噬及凋亡的影响;以基因重组技术构建pEGFP-C1-Bcl-2质粒;应用真核细胞转染技术,转染人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株,观察过表达Bcl-2对细胞增殖、自吞噬及凋亡方面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免疫共沉淀技术,流式细胞术,RT-PCR和Western blot等实验技术,检测细胞损伤中相关信号以及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MTT、Hoechst 33342染色、Western Blot检测表明,H2O2能引起U251细胞活力下降,染色质凝集,Bcl-2蛋白表达下降,Bax蛋白表达增强,Bax/Bcl-2比值明显增高,Caspase-3信号通路激活,引起细胞色素c释放。RT-PCR检测表明,H2O2能引起U251细胞线粒体动力学失衡。(2)H2O2能引起U251细胞自吞噬相关蛋白Beclin 1表达增加,抑制自吞噬上游调控信号Akt、mTOR磷酸化激活。透射电镜结果表明H2O2能引起U251细胞空泡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发现H2O2在引起细胞染色质浓缩的同时,也可以引起自吞噬标志物MDC的积聚,以及吖啶橙染色的阳性红色荧光显着增强。(3)通过酶切鉴定、测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RT-PCR和Western Blot等方法鉴定pEGFP-C1-Bcl-2重组质粒以及建立稳定转染细胞系。(4)流式细胞术及RT-PCR检测表明,过表达Bcl-2能够部分抑制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以及线粒体膜电势下降,稳定线粒体动力学,进而抑制细胞凋亡。(5)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过表达Bcl-2导致Bcl-2/Beclin 1复合物增加,抑制Beclin 1信号激活。免疫染色及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过表达Bcl-2可以抑制H2O2诱导的Akt、mTOR磷酸化信号降低、自吞噬标志物MDC的积聚、酸性空泡增加,LC3-II蛋白积聚,从而抑制自吞噬的发生。(6)MDC和吖啶橙染色结果表明3-MA能抑制H2O2引起的自吞噬,MTT实验,Annexin V-FITC/PI双染色结果表明,3-MA在抑制H2O2引起的自吞噬的同时,引起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而Caspase广谱抑制剂Z-VAD-FMK能够抑制H2O2引起的凋亡,但是对自吞噬作用不明显。结论:(1)H2O2能引起U251细胞包括Bax/Bcl-2、Caspase-3和细胞色素c在内的线粒体信号通路相关的凋亡,引起线粒体动力学失衡。(2)H2O2能引起U251细胞Beclin 1蛋白以及自吞噬上游信号Akt、mTOR相关的自吞噬。(3)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pEGFP-C1-Bcl-2质粒并成功建立U251-Bcl-2稳定细胞株。(4)过表达抗凋亡效应分子Bcl-2能够部分抑制活性氧积聚以及线粒体膜电势下降,稳定线粒体。同时Bcl-2通过影响Beclin 1激活以及Akt、mTOR信号水平,抑制H2O2引起的自吞噬。(5)利用自吞噬特异性抑制剂3-MA抑制自吞噬能够促进细胞凋亡的发生,表明氧化应激引起的U251细胞自吞噬很可能是细胞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综上所述,我们推测在H2O2诱导U251细胞损伤中,细胞通过自吞噬提供能量促进细胞生存,能在一定程度上拮抗氧化应激造成的细胞损伤。因此,自吞噬抑制药物与抗癌药联合应用,很可能成为肿瘤治疗有效的新策略。
邓大军[9](2008)在《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为了解河南省野生动物的救护情况,对河南省现行野生动物救护管理体制及被救护野生动物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结果有:(1)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管理目前存在①管理机构不健全;②技术力量薄弱,专业人员匮乏;③宣传不到位,动物放生选择不够科学;④缺乏专项资金投入;⑤法律法规的配套政策不完善;⑥自然保护区管理落后、体制不顺等问题。所以,加强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管理体制建设是今后的主要任务。(2)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状况表现为:被救护野生动物呈逐年增加趋势,对象主要为鸟类、兽类和两栖类,这些动物主要是林业部门和公安部门从偷猎者和野生动物走私者手中收缴,多数为致残。经过伤残治疗和日常护理,基本恢复的被救护动物一般被直接放归野外。本文结合以上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该研究结果将对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与管理工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苏·格拉夫顿,唐克胜,曾凡海[10](2008)在《非法入侵》文中研究表明真正的恐怖就发生在我们自以为了解的平凡世界中……金西·米尔霍恩是南加利福尼亚小镇圣特雷莎的一名私人侦探,有一天,她听见邻居格斯·弗伦斯基在家中呻吟,冲进去一看,原来老人摔倒了,肩膀脱臼。她赶紧叫来房东、好朋友亨利·皮茨,两人一起把老人送到医院。可无儿无女的老人出院后怎么办呢?她找到老人远在纽约的侄孙女的电话,把老人的情况告诉了她,希望她到洛杉矶来一趟。老人的侄孙女非常不情愿地来了,而且她因有公务在身,也不能久留,于是只好高薪聘请了一位名叫索拉纳·罗哈斯的家庭护理来照料老人的饮食起居。老人的侄孙女离开时曾请米尔霍恩秘密调查索拉纳的背景,了解到索拉纳是家中九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曾在疗养院当过护士,有做过私人护理的经历,并没有什么异常之处。但后来人们逐渐发现,索拉纳在护理老人的过程中行为诡秘、举止怪异,这引起了米尔霍恩的怀疑,于是她展开进一步调查,结果发现这个名叫索拉纳·罗哈斯的女人居然是冒名顶替的!她在盗用了另外一名护士的身份之后,堂而皇之地进入了私人护理界。她以家庭护理为名,把孤寡老人隔离或麻醉,将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进而掠夺这些人的钱财。至此,这个反社会的冷漠女人已经彻底背叛了人们对护理人员的信任。但是,除了在金钱上巧取豪夺,她还会对老人采取什么行动呢?
二、化学疗法已有翻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学疗法已有翻新(论文提纲范文)
(1)无患子果实粘弹性试验与剥壳机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林果剥壳理论及装置研究现状 |
1.2.1 相关林果剥壳装置研究 |
1.2.2 无患子脱壳装置研究 |
1.3 国内外果实粘弹性的研究 |
1.4 无患子剥壳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
1.5.1 论文研究思路 |
1.5.2 论文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2 无患子粘弹性及微观特性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 试验过程 |
2.2.1 粘弹性试验过程 |
2.2.2 果皮微观结构试验过程 |
2.3 试验结果 |
2.3.1 扫描电镜下果皮的微观成分分析 |
2.3.2 蠕变试验结果 |
2.3.3 不同含水率下果皮的粘弹性变化 |
2.3.4 不同频率下果皮的粘弹性变化 |
2.3.5 不同温度下果皮的粘弹性变化 |
2.3.6 不同含水率下果皮的微观结构变化 |
2.4 本章小结 |
3 辊压式无患子剥壳机的改进方案 |
3.1 辊压式无患子脱壳装备存在的问题 |
3.2 辊压式无患子脱壳装备改进方案 |
3.3 刀片组的改进以及电机功率计算 |
3.3.1 刀片组的改进及电机功率计算 |
3.3.2 无患子果实切割角度计算 |
3.4 振动电机参数选择与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4 改进后剥壳机的脱壳试验 |
4.1 试验材料的准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两根刀片轴的速度组合效果测试 |
4.2.2 两根刀片轴的轴间距和刀片之间间隔距离的影响 |
4.2.3 特氟龙辊筒对无患子的挤压脱壳效果 |
4.2.4 振动筛的振动分离效果试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刀片轴的速度组合对剥壳率的影响 |
4.3.2 刀片轴间距以及刀片之间的距离对剥壳率的影响 |
4.3.3 辊筒和曲板之间的间距对剥壳率的影响 |
4.3.4 振动筛筛分效果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2)中国地鼠口腔黏膜癌发生发展相关microRNA的筛选鉴定与体外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国地鼠口腔黏膜癌动物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肉眼观察 |
2.2 HE病理鉴定 |
2.3 透射电镜超微观结构观察 |
2.4 AFP、TNF-ɑ、SCC-Ag的血清含量检测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口腔黏膜癌病变各阶段差异表达miRNA表达谱的构建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准备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组织RNA样本的质控 |
2.2 测序数据过滤及质控 |
2.3 差异表达miRNA的鉴定 |
2.4 差异miRNA靶基因的预测与筛选 |
2.5 GO富集分析 |
2.6 KEGG富集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候选基因在各阶段口腔黏膜癌组织中的q RT-PCR验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准备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miR-181a-5p对人类口腔鳞癌细胞系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细胞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qRT-PCR验证转染效率 |
2.2 最佳转染条件的探究 |
2.3 miR-181a-5p表达的改变调节OSCC细胞增殖 |
2.4 miR-181a-5p对 OSCC细胞系平板克隆的影响 |
2.5 miR-181a-5p对 OSCC细胞系周期的影响 |
2.6 miR-181a-5p对 OSCC细胞系凋亡的影响 |
2.7 miR-181a-5p对 OSCC细胞系侵袭的影响 |
2.8 miR-181a-5p对 OSCC细胞系迁移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五部分 miR-181a-5p靶向调控TIMP1 影响人类口腔鳞癌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细胞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miR-181a-5p靶基因的预测 |
2.2 靶基因的互作与预后分析 |
2.3 各处理组细胞中靶基因及其互作基因的表达验证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基于亚细胞器为靶点的天然产物衍生物抗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词汇表(Abbreviations)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Riccardin D-N体内靶向溶酶体诱导溶酶体膜透化机制的研究 |
1.1 引言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1.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STAT3促进RDD648诱导的乳腺癌细胞溶酶体途径的细胞死亡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Isosteviol衍生物Compd I靶向溶酶体联用阿霉素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的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Isosteviol衍生物Compd Ⅱ和Compd Ⅲ联用昔洛舍平诱导肿瘤细胞线粒体途径凋亡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3 实验方法 |
4.4 实验结果 |
4.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肿瘤细胞生物自显影联用TLC-MS快速筛选抗肿瘤活性天然产物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3 实验方法 |
5.4 实验结果 |
5.5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双氢青蒿素(DHA)通过调节自噬相关信号诱导PC12分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1 自噬降解系统 |
1.1.2 泛素样(Ubl)缀合复合物 |
1.1.3 自噬在癌症干细胞(CSCs)中的作用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实验材料 |
2.1 实验材料 |
2.2 主要仪器 |
2.3 试剂配制 |
三、实验方法 |
3.1 细胞培养 |
3.2 DHA处理PC12 |
3.3 CCK8法检测DHA作用于PC的安全浓度 |
3.3.1 细胞培养及处理 |
3.3.2 CCK8活力检测 |
3.4 CCK8法检测DHA作用于PC的时间摸索 |
3.4.1 细胞培养及处理 |
3.4.2 CCK8活力检测 |
3.5 DHA对PC12神经突增生的效应显微观察 |
3.5.1 细胞培养及处理 |
3.5.2 DHA对PC12神经突增生的效应显微观察 |
3.6 DHA诱导的PC12神经突增生的免疫荧光鉴定 |
3.6.1 细胞培养及处理 |
3.6.2 神经突特应性蛋白免疫荧光染色 |
3.7 DHA诱导的PC12细胞内活性氧(ROS)检测 |
3.8 WB法检测DHA诱导的PC12细胞相关蛋白变化 |
3.8.1 细胞培养及处理 |
3.8.2 蛋白提取及定量 |
3.8.3 WB检测各蛋白表达水平 |
3.9 qPCR法检测DHA诱导的PC12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9.1 细胞培养及处理 |
3.9.2 RNA提取 |
3.9.3 RNA逆转录 |
3.9.4 Realtime检测 |
四、实验结果 |
4.1 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 |
4.2 DHA作用于PC12细胞的最佳时间摸索 |
4.3 DHA对PC12神经突增生的效应 |
4.4 DHA诱导的PC12神经突增生的免疫荧光鉴定 |
4.5 DHA诱导的PC12细胞内活性氧(ROS)检测 |
4.6 qPCR法检测DHA诱导的PC12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7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DHA诱导的PC12细胞相关蛋白变化 |
五、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森林浴场规划 ——以福州旗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 |
1.2.1 森林浴的概念 |
1.2.2 森林浴保健功能研究 |
1.2.3 森林浴的开发利用 |
1.2.4 森林浴场规划设计研究 |
1.2.5 森林浴场的规划案例解读 |
1.2.6 森林浴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趋势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1.1 森林浴场规划体系归纳 |
2.1.2 森林浴场规划实例分析——福州旗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浴场规划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总结法 |
2.2.2 资料搜集和整理 |
2.2.3 实地考察 |
2.2.4 问卷调查 |
2.2.5 软件分析、制图 |
2.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森林浴场规划体系的理论探讨 |
3.1 森林浴场的理论体系 |
3.1.1 森林浴场概念定义 |
3.1.2 森林浴场与一般森林景区异同点 |
3.1.3 森林浴场规划理论依据 |
3.1.4 森林浴场分类 |
3.2 森林浴场的评价体系 |
3.2.1 森林浴场选址评价指标 |
3.2.2 森林浴场可持续发展指标 |
3.3 森林浴场的规划体系 |
3.3.1 山区独立型森林浴场规划模式 |
3.3.2 森林公园或国家公园中的森林浴场规划模式 |
3.3.3 城市中心森林浴场规划模式 |
3.3.4 一般森林浴场规划模式 |
3.3.5 森林浴场总体规划原则 |
3.3.6 森林浴场规划一般步骤 |
3.4 森林浴场的辅助体系 |
3.4.1 森林浴场解说系统 |
3.4.2 森林浴场宣传系统 |
3.4.3 森林浴场专业指导系统 |
3.4.4 森林浴场疗效检测系统 |
3.4.5 森林浴场医疗保障系统 |
3.4.6 森林浴场吃住行系统 |
第四章 福州旗山森林公园森林浴场资源分析 |
4.1 旗山地理位置优势分析 |
4.1.1 旗山开发森林浴场的地理位置优越性 |
4.1.2 旗山开发森林浴场的对内交通的可达性 |
4.2 旗山地理气候 |
4.2.1 旗山气候概况 |
4.2.2 旗山气候与福州市区对比分析 |
4.3 旗山植物资源森林浴场开发潜力分析 |
4.3.1 旗山乔木林资源及其森林浴场开发 |
4.3.2 旗山保健植物资源及其森林浴场开发 |
4.3.3 旗山四季特色植物资源及其森林浴场开发 |
4.4 旗山河流水系及其森林浴场开发潜力分析 |
4.4.1 旗山水系分布及特点 |
4.4.2 旗山瀑布开发分析 |
4.5 旗山森林公园开发现状 |
4.5.1 旗山道路系统 |
4.5.2 旗山主要建筑设施 |
4.5.3 旗山附属设施 |
4.5.4 旗山保健开发 |
4.6 资源小结 |
第五章 游客对旗山森林浴场需求分析 |
5.1 旗山森林浴场公众基础认识分析 |
5.1.1 公众基础认识的调研数据分析 |
5.1.2 公众基础认识的调研结论分析 |
5.2 旗山森林浴场公众功能需求分析 |
5.2.1 公众功能需求的调研数据分析 |
5.2.2 公众功能需求的调研结论分析 |
5.3 旗山森林浴场公众期望类型分析 |
5.3.1 公众期望类型的调研数据分析 |
5.3.2 公众期望类型的调研结论分析 |
5.4 旗山森林浴场公众服务内容分析 |
5.4.1 公众服务需求的调研数据分析 |
5.4.2 公众服务需求的调研结论分析 |
5.5 小结 |
5.5.1 服务人群定位 |
5.5.2 服务需求定位 |
5.5.3 设计细节指导 |
第六章 旗山特色森林浴场规划 |
6.1 宏观浴场分区 |
6.1.1 嗅觉型森林浴场分区 |
6.1.2 触觉型森林浴场分区 |
6.1.3 听觉型森林浴场分区 |
6.1.4 视觉型森林浴场分区 |
6.2 浴场游线规划 |
6.2.1 嗅觉型森林浴场游线 |
6.2.2 触觉型森林浴场游线 |
6.2.3 听觉型森林浴场游线 |
6.2.4 视觉型森林浴场游线 |
6.3 浴场布局规划 |
6.4 浴场辅助系统规划 |
第七章 典型森林浴场规划 |
7.1 嗅觉型森林浴场设计 |
7.1.1 区位及现状 |
7.1.2 设计定位 |
7.1.3 林分改造 |
7.1.4 详细设计 |
7.2 视觉型森林浴场设计 |
7.2.1 区位及现状 |
7.2.2 设计定位 |
7.2.3 林分改造 |
7.2.4 详细设计 |
7.3 听觉型森林浴场设计 |
7.3.1 区位及现状 |
7.3.2 设计定位 |
7.3.3 林分改造 |
7.3.4 详细设计 |
7.4 触觉型森林浴场设计 |
第八章 结论 |
8.1 结论 |
8.1.1 森林浴场理论体系 |
8.1.2 森林浴场评价体系 |
8.1.3 森林浴场规划体系 |
8.1.4 森林浴场辅助体系 |
8.1.5 调查问卷分析旗山森林浴场需求 |
8.1.6 旗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浴场规划 |
8.2 展望 |
8.2.1 政策支持和体系的完善 |
8.2.2 自我保健意识提高,促进森林浴场的发展 |
8.2.3 挖掘森林浴场特色,深化开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详细中文摘要 |
(6)诺贝尔科学奖中的“犹太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犹太民族杰出贡献的广泛性 |
1.1.2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权威性 |
1.1.3 中国科技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3.3 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提出 |
2.1 犹太人确定的依据 |
2.1.1 宗教信仰 |
2.1.2 血缘关系 |
2.2 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人的获奖情况 |
2.2.1 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犹太人的获奖情况 |
2.2.2 诺贝尔化学奖中犹太人的获奖情况 |
2.2.3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犹太人的获奖情况 |
2.3 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界定 |
3 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特点 |
3.1 身份背景复杂 |
3.2 地域分布集中 |
3.3 教育背景优越 |
3.4 文化底蕴深厚 |
3.5 创新禀赋超强 |
4 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因分析 |
4.1 历史境遇的影响 |
4.1.1 悲惨的历史境遇锻造顽强意志 |
4.1.2 悲惨的历史境遇塑造抗争意识 |
4.1.3 悲惨的历史境遇激发创新精神 |
4.2 宗教信仰的影响 |
4.2.1 选民观念增强使命意识 |
4.2.2 一神信仰启发理性精神 |
4.2.3 宗教活动培养协作精神 |
4.3 教育传统的影响 |
4.3.1 崇智重教理念催生求知精神 |
4.3.2 早期家庭教育开启智慧之门 |
4.3.3 科学启蒙教育培养探索兴趣 |
4.4 文化特性的影响 |
4.4.1 独特的文化传统孕育反叛精神 |
4.4.2 开放的文化生态提升创造能力 |
4.4.3 丰富的文化资源滋养进取精神 |
4.5 社会习俗的影响 |
4.5.1 特殊的婚配习俗提升智力优势 |
4.5.2 传统的节日习俗提升身体素质 |
4.5.3 艰难的世俗生活催生务实精神 |
5 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成因反思 |
5.1 才能萌发的关键时期效应 |
5.2 人才成长的动力驱动效应 |
5.3 人才成长的优势积累效应 |
5.4 人才涌现的群落共生效应 |
5.5 人才成长的多因综合效应 |
6 诺贝尔科学奖中"犹太现象"的启示 |
6.1 回顾历史遭遇,提高忧患意识 |
6.2 反思国民道德,重塑社会信仰 |
6.3 审视人才现状,创新教育方式 |
6.4 探究文化传统,弘扬科学精神 |
6.5 改观研究环境,创造学术机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对中医药的渗透、影响与推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上篇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和谐思想” |
1 关于和谐的文字考证 |
1、1 “和” |
1、2 “谐” |
2 《周易》的“和谐思想” |
2、1 阴阳和谐 |
2、2 “尚中”“守中” |
2、3 天、地、人和谐 |
3 儒家的“和谐思想” |
3、1 人与万物和谐 |
3、2 人与自然和谐 |
3、3 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和谐 |
3、4 孔子“和”的思想 |
3、5 孟子的“和谐思想” |
4 道家的“和谐”思想 |
4、1 道法自然 |
4、2 冲气以为和 |
4、3 万物和谐 |
4、4 “少私寡欲” |
4、5 “公平”、“和平” |
5 佛教的“和谐思想” |
5、1 众生平等 |
5、2 慈悲救苦 |
5、3 “缘起”生物 |
5、4 教义、宗派、教派的和谐 |
5、5 佛、道、儒的和谐相处 |
中篇 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对中医药文化的渗透、影响 |
1 形与神的和谐 |
1、1 形、神的概念 |
1、2 形生神 |
1、3 神役形 |
1、4 神的和谐关系 |
1、5 形神和谐的重要意义 |
2 人与自然(天)的和谐 |
2、1 天人和谐的物质基础 |
2、2 自然界影响人 |
2、3 人积极地影响自然 |
2、4 天人和谐的途径 |
2、5 天人和谐的积极意义 |
3 人与社会和谐 |
3、1 社会影响人 |
3、2 人影响社会 |
3、3 人和社会和谐途径 |
3、4 人与社会和谐的积极意义 |
4 阴阳学说的“和谐思想” |
4、1 对立制约是阴阳和谐的前提条件 |
4、2 互根互用是阴阳和谐的动力根源 |
4、3 交感相错是阴阳和谐的表现形式 |
4、4 消长转化是阴阳和谐的动态变化 |
4、5 阴阳自和是阴阳和谐的重要特征 |
4、5、1 阴阳自和对于临床的指导 |
4、5、2 阴阳自和的重要意义 |
5 营卫学说的“和谐思想” |
5、1 营卫的物质概念 |
5、2 营卫的和谐关系 |
5、3 营卫和谐的临床应用 |
6 气血学说的“和谐思想” |
6、1 气血和谐的物质基础 |
6、2 气血的和谐关系 |
6、2、1 “气为血之帅” |
6、2、2 “血为气之母” |
6、3 气血和谐是健康的基本条件 |
6、4 气血失和是发病的主要病机 |
6、5 气血和谐指导诊断、治则 |
7 人体脏腑学说中的“和谐思想” |
7、1 脏腑和谐的物质基础 |
7、1、1 心是中枢,总体协调 |
7、1、2 经脉流注,络属联系 |
7、2 脏腑和谐是健康的保证 |
7、2、1 脏和脏的彼此和谐 |
7、2、2 脏和腑的彼此和谐 |
7、2、3 五脏和奇恒之腑间的和谐 |
7、2、4 生命活动中脏腑的整体和谐 |
8 中医治法体现的“和谐思想” |
8、1 “和”法提出的背景 |
8、1、1 “和”是健康无病 |
8、1、2 “不和”是疾病发生 |
8、2 治法都是“和”法 |
8、3 “和”法临床例举 |
9 中药组方配伍体现的“和谐思想” |
9、1 “七情”当中的“和谐思想” |
9、2 寒热相反药物配伍的“和谐思想” |
9、3 其他“药性相反”药物配伍的“和谐思想” |
下篇 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对当代中医药发展的推进、指导 |
1 “和谐思想”对中医学术流派别问题的指导 |
1、1 流派问题应用“和谐思想”的历史经验 |
1、1、1 流派某些主张矫枉过正 |
1、1、2 流派临床治疗并不偏颇 |
1、1、3 “和谐思想”下的正确认识 |
1、2 以中医和谐观对“火神派”的思考 |
1、2、1 “火神派”的医疗贡献 |
1、2、2 “火神派”的某些矫枉过正 |
1、2、3 正确学习、对待火神派 |
2 传统文化“和谐思想”对中西医关系的指导 |
2、1 中西医关系的现状 |
2、1、1 取消打压中医现象尚存 |
2、1、2 中西医结合 |
2、1、3 排斥西医 |
2、2 “取消中医”的根源 |
2、2、1 救亡图存被迫学习 |
2、2、2 自卑崇洋全盘西化 |
2、2、3 形而上学,唯科学论 |
2、3 中西医如何建立和谐关系 |
2、3、1 不要企图取消中医 |
2、3、2 反对“以西为主”倾向 |
2、3、3 中医要自信、自强 |
2、3、4 以和谐思想作指导 |
3 传统文化“和谐思想”对医患关系的指导 |
3、1 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 |
3、2 医患关系失和谐的原因 |
3、2、1 客观因素 |
3、2、2 主观因素 |
3、3 解决医患失和谐的办法 |
3、3、1 社会因素的改善 |
3、3、2 医患双方正确态度 |
3、4和谐思想的重要意义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8)Bcl-2在氧化应激诱导神经胶质瘤细胞自吞噬和凋亡中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自吞噬性程序性细胞死亡 |
1.1.1 自吞噬形态学特征 |
1.1.2 自吞噬发生过程的分子机制 |
1.2 凋亡性程序性细胞死亡 |
1.2.1 凋亡的分子机制 |
1.2.2 线粒体在凋亡中的作用 |
1.3 细胞凋亡与自吞噬的关系 |
1.4 Bcl-2 家族与程序性细胞死亡 |
1.4.1 Bcl-2 家族的结构和功能 |
1.4.2 Bcl-2 基因家族在细胞凋亡与自吞噬中的作用 |
1.5 氧化应激与程序性细胞死亡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1.3 质粒 |
2.1.4 细胞株 |
2.1.5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
2.1.6. Western Blot 相关试剂 |
2.1.7 荧光染色相关试剂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细胞生长抑制试验-MTT |
2.2.3 Hoechst 33342 检测细胞凋亡 |
2.2.4 蛋白水平分析—Western blot |
2.2.5 RT-PCR 半定量分析 |
2.2.6 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形态学变化 |
2.2.7 Monodansylcadaverine (MDC) 染色 |
2.2.8 吖啶橙(Acridine orange,AO)染色检测细胞酸性空泡积聚 |
2.2.9 pEGFP-C1- Bcl-2 重组质粒的构建 |
2.2.10 重组质粒转染及效率检测 |
2.2.11 线粒体膜电势检测 |
2.2.12 ROS 检测 |
2.2.13 免疫共沉淀 |
2.2.14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H_2O_2诱导神经胶质瘤U251 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 |
3.1.1 MTT 法检测H_2O_2 对细胞生存率的影响 |
3.1.2 Hoechst 33342 染色检测细胞凋亡 |
3.1.3 H_2O_2作用后细胞Bax 和Bcl-2 的蛋白表达 |
3.1.4 H_2O_2作用后细胞Caspase-3 与Cytosolic cyt c 蛋白的表达 |
3.1.5 H_2O_2作用后细胞线粒体融合基因mRNA 表达 |
3.1.6 H_2O_2作用后细胞线粒体分裂基因mRNA 表达 |
3.1.7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自吞噬空泡的形成 |
3.1.8 免疫荧光染色检测H_2O_2作用后细胞自吞噬活性变化 |
3.1.9 H_2O_2作用后细胞自吞噬相关蛋白Beclin 1 的表达 |
3.1.10 H_2O_2作用后自吞噬上游信号Akt,FKHR,mTOR 和p70S6K 磷酸化蛋白表达 |
3.2 Bcl-2 的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
3.2.1 pEGFP-C1-Bcl-2 重组质粒的构建 |
3.2.2 pEGFP-C1- Bcl-2 表达质粒转染 |
3.2.3 pEGFP-C1-Bcl-2 绿色荧光蛋白的检测 |
3.2.4 RT-PCR 鉴定U251 Bcl-2 细胞Bcl-2 mRNA 表达 |
3.2.5 Western Blot 检测U251 Bcl-2 细胞Bcl-2 蛋白表达 |
3.3 H_2O_2诱导神经胶质瘤U251 细胞损伤中抗凋亡蛋白Bcl-2 的作用及机制 |
3.3.1 MTT 法检测U251 细胞生存率 |
3.3.2 RT-PCR 检测线粒体融合基因的变化 |
3.3.3 RT-PCR 检测线粒体分裂基因的变化 |
3.3.4 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 |
3.3.5 Rhodamine 123 (Rh0123) 法检测线粒体膜电势(ΔΨ)的变化 |
3.3.6 MDC 染色检测Bcl-2 对自吞噬空泡形成的影响 |
3.3.7 Acridine orange 染色检测酸性自吞噬空泡积聚 |
3.3.8 Western Blot 检测Akt, FKHR, mTOR 和p70S6K 及其磷酸化形式蛋白表达 |
3.3.9 Western Blot 检测LC3 蛋白表达 |
3.3.10 Western Blot 检测Beclin 1 蛋白表达 |
3.3.11 免疫共沉淀检测Beclin 1 和Bcl-2 蛋白相互作用 |
3.4 3-MA 或 Z-VAD-FMK 对 H_2O_2 诱导神经胶质瘤 U251 细胞凋亡的影响 |
3.4.1 MTT 法检测 3-MA 和 Z-VAD-FMK 对 U251 细胞生存率的影响 |
3.4.2 MDC 染色检测 3-MA 和 Z-VAD-FMK 对自吞噬空泡的形成 |
3.4.3 Western Blot 检测 Caspase-3 与 Cytosolic cyt c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4 流式细胞术检测 3-MA 和 Z-VAD-FMK 对 H_2O_2 诱导的 U251 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9)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状况 |
1.1.1 野生动物资源状况 |
1.1.2 濒危物种现状 |
1.1.3 造成物种濒危原因 |
1.1.3.1 物种自身原因 |
1.1.3.2 栖息地破坏与丧失 |
1.1.3.3 环境污染 |
1.1.3.4 乱捕滥猎 |
1.1.3.5 自然灾害 |
1.2 河南省野生动物资源现状 |
1.2.1 自然概述 |
1.2.2 野生动物资源现状分析 |
1.2.3 动物区系概况 |
1.2.4 影响资源因素 |
1.2.4.1 资源量偏小 |
1.2.4.2 资源过于集中在某些区域 |
1.2.4.3 孤岛状生境的种类较多 |
1.2.4.4 栖息环境的变化 |
1.2.4.5 人为破坏 |
1.3 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现状 |
1.3.1 救护情况 |
1.3.2 机构设置 |
1.3.3 动物放生 |
1.4 开展救护工作的必要性 |
2. 引言 |
3. 材料方法 |
3.1 材料 |
3.2 研究内容 |
3.2.1 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管理体制 |
3.2.2 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状况研究 |
3.3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河南省野生动物管理体制、法律状况 |
4.1.1 管理体制 |
4.1.2 管理机构 |
4.1.3 队伍建设 |
4.1.4 法律法规 |
4.1.5 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
4.1.5.1 地理位置 |
4.1.5.2 自然条件 |
4.1.5.3 土地资源条件 |
4.1.5.4 技术人员和组织结构 |
4.1.5.5 目前工作开展情况 |
4.1.6 宣传与执法情况 |
4.2 河南省野生救护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
4.2.1 管理机构不健全 |
4.2.2 技术力量薄弱、专业人员匮乏 |
4.2.3 宣传不到位、动物放生选择不够科学 |
4.2.4 缺乏专项资金投入 |
4.2.5 法律法规的配套政策不完善 |
4.2.6 自然保护区管理落后、体制不顺 |
4.3 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状况分析 |
4.3.1 野生动物救护种类 |
4.3.2 2001 年来救护情况 |
4.3.2.1 动物救护种类比较 |
4.3.2.2 河南省救护濒危动物种类与重点保护动物种数对比 |
4.3.3 救护动物来源 |
4.3.3.1 救护来源地分类比较 |
4.3.3.2 救护来源部门分类比较 |
4.3.4 救护的主要原因 |
4.3.5 救护的季节性 |
4.3.6 救护野生动物的救护措施 |
4.3.6.1 动物的救护 |
4.3.6.2 被救护动物的运输 |
4.3.7 救护动物的日常管理 |
4.3.8 动物疾病的预防措施 |
4.3.8.1 免疫接种 |
4.3.8.2 隔离与封锁 |
4.3.8.3 消毒 |
4.3.9 救护动物的治疗方法 |
4.3.10 救护动物的疾病治疗 |
4.3.10.1 常见内科病 |
4.3.10.2 中毒性疾病 |
4.3.10.3 寄生虫病 |
4.3.10.4 外科疾病 |
4.3.11 救护动物的放生 |
5. 讨论 |
5.1 关于野生动物救护的管理 |
5.2 关于野生动物的放生 |
5.3 对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工作若干建议 |
5.3.1 强化宣传教育、统一干部思想、提高民众认识 |
5.3.2 严格控制野生动物驯养、经营及食用、坚决取缔和打击野生动物非法交易 |
5.3.3 提高人员素质、提高执法水平 |
5.3.4 开展科学研究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化学疗法已有翻新(论文参考文献)
- [1]无患子果实粘弹性试验与剥壳机优化设计[D]. 许梦皎.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中国地鼠口腔黏膜癌发生发展相关microRNA的筛选鉴定与体外功能分析[D]. 续国强.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3]基于亚细胞器为靶点的天然产物衍生物抗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D]. 李琳. 山东大学, 2018(12)
- [4]双氢青蒿素(DHA)通过调节自噬相关信号诱导PC12分化[D]. 王艺臻. 延安大学, 2018(05)
- [5]森林浴场规划 ——以福州旗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D]. 黄甜.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04)
- [6]诺贝尔科学奖中的“犹太现象”研究[D]. 何艳娜. 郑州大学, 2011(04)
- [7]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对中医药的渗透、影响与推动研究[D]. 李国臣.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10)
- [8]Bcl-2在氧化应激诱导神经胶质瘤细胞自吞噬和凋亡中的作用机制[D]. 孔晓霞. 吉林大学, 2009(08)
- [9]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现状与对策研究[D]. 邓大军. 河南农业大学, 2008(06)
- [10]非法入侵[J]. 苏·格拉夫顿,唐克胜,曾凡海. 译林,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