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20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苏暾,宋英晓,潘雪,张阳,沈振,陆建萍,杜奕奇,李兆申[1](2022)在《奥美拉唑碳酸氢钠干混悬剂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奥美拉唑碳酸氢钠干混悬剂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Ⅱ期注册临床试验, 根据适应证不同, 分为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2项研究, 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化方法将患者按1∶1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治疗方案为奥美拉唑碳酸氢钠干混悬剂[奥美拉唑20 mg(十二指肠溃疡)或40 mg(胃溃疡)+碳酸氢钠1 680 mg], 1次/d;对照组为奥美拉唑镁肠溶片20 mg(十二指肠溃疡)或40 mg(胃溃疡), 1次/d。疗程分别为4周(十二指肠溃疡)和8周(胃溃疡), 以内镜下溃疡愈合有效率作为主要疗效指标, 以疼痛消失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作为次要疗效指标, 以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安全性指标。数据集包括全分析集、符合方案集(PPS)和安全性数据集(SS), 统计学方法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非劣效性检验。结果全分析集包含272例十二指肠溃疡和237例胃溃疡患者, PPS包含247例十二指肠溃疡和201例胃溃疡患者, SS包含272例十二指肠溃疡和235例胃溃疡患者。全分析集分析结果显示, 试验组治疗4周后内镜下十二指肠溃疡愈合有效率为91.91%(125/136), 对照组为94.85%(129/13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8周后内镜下胃溃疡愈合有效率为86.44%(102/118), 对照组为87.39%(104/11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劣效统计分析显示, 2组溃疡愈合有效率差值的95%置信区间下限>-10%(十二指肠溃疡为-8.84%, 胃溃疡为-9.54%), 表明试验组溃疡愈合有效率不劣于对照组。PPS与全分析集分析结论一致。全分析集分析结果显示, 试验组和对照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中位腹痛消失时间均为6 d,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胃溃疡患者的中位腹痛消失时间均为8 d,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4周后十二指肠溃疡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分别为95.59%(130/136)和97.79%(133/13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8周后胃溃疡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分别为95.76%(113/118)和93.28%(111/11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S分析结果显示, 试验组和对照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15%(7/136)和2.21%(3/13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胃溃疡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71%(15/118)和6.84%(8/11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碳酸氢钠干混悬剂口服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内镜愈合疗效不劣于奥美拉唑镁肠溶片, 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陈金旭[2](2021)在《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的发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对古代医籍中运用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医案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出其主要治法,浅析名家运用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特点,并进行数据挖掘,结合中医学相关理论知识,分析组方用药规律,以此为现代临床治疗痛胀类脾胃病提供更多的思路。方法 1.在查阅调研古代医籍中记载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的相关文献基础上,以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图书为资料来源,广泛收集清末(1911年)以前历代名家关于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的着作,同时参阅大型文献类书《医案类聚》,选取以“胃脘痛”、“痞满”、“腹痛”、“腹胀”相关症状为主症的经方医案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传统的文献整理方法,研读古代医案资料,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评议,归纳总结其治法特色及经方应用特点。2.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处方作数据规范化处理,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系统,建立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经方处方数据库,运用该软件集成的频次统计法、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统计高频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等,借助数据挖掘的结果来分析探讨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用药规律及选方思路。结果 1.古代医籍中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治法可归纳为调和法、温补法、消导法、通下法、补益法、清宣法等六种。医家在辨证选方及运用经方配伍时各有其特点。2.符合纳入标准的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有323则,处方360首,涉及192味中药。3.通过数据统计显示,在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数据库中,排名前七的药物均超过100次,分别是甘草、茯苓、人参、半夏、桂枝、干姜、白术。按药物功效分类,最多的是补虚药,其次为温里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4.药物四气为温热为主,少用寒凉。五味以辛、甘、苦为主。药物归经以脾、胃为主,与肺关系密切。5.出现频数最高的药对是甘草-人参,12味核心药物中能组成理中丸、桂枝汤、五苓散、半夏泻心汤、苓桂术甘汤等经方和二陈汤、六君子汤等时方。结论 历代名家运用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治法多样,选方多用理中丸、半夏泻心汤、桂枝汤、五苓散等,用药各有特点,有保留原方使用,亦有化裁加减。同时,古代名家在治疗胃脘部和腹部的疼痛胀满症状时,治法用药选方有一些区别,值得现代临床学习借鉴。
李明宽[3](2021)在《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症状,胃镜下溃疡愈合效果,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以及溃疡复发率,从而客观的评价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从现代医学及传统医学两种视角探讨其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机理。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于湖北省中医院叶松主任门诊就诊,临床诊断为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活动期,中医辨证为胃脘痛,肝胃郁热证的患者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符合本次研究标准的PU患者共8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编号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以服用泮托拉唑为基础,若有Hp感染再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运用导师自拟疏肝愈疡汤治疗。总疗程为8周,并复查内镜,期间客观记录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分别将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后的全部及单项证候量化积分进行组内比较,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全部及单项证候量化积分,以此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比较治疗前、后内镜下溃疡愈合程度、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通过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比较疗程结束3月后两组的溃疡复发率,以此来评估疏肝愈疡汤的临床疗效。结果:1、全部临床证候量化积分:经t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全部临床证候量化积分组内及组间对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症状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更加明显。可能与治疗组中药组方中的药物成分具有减少胃酸分泌、抗炎镇痛、促进溃疡修复等作用有关。2、单项临床证候量化积分:将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行组内比较,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单项临床证候量化积分,经t检验,结果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中治疗组口干症状的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在两胁胀满、烦躁易怒、胃脘疼痛、泛酸、口苦的症状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0.01<P<0.05);在便秘症状方面,两组的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可能与部分老年受试者还存在气阴亏虚的情况有关。3、临床痊愈率:治疗组共40例患者的临床痊愈率为77.5%,其中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17:14:5:4;而对照组40例患者的临床痊愈率为60%,其中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8:16:10:6。经过秩和检验,两组患者的临床痊愈率有差异(P<0.05),治疗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疗效更好。4、溃疡愈合率:治疗组40例患者的溃疡愈合率为72.5%,其中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16:13:8:3;而对照组40例患者的溃疡愈合率为62.5%,其中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7:18:6:9。经秩和检验,两组相比较,检验结果有差异(P<0.05),治疗组的溃疡愈合率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在促进溃疡面愈合方面优于对照组。5、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治疗组31例患者经治疗后幽门螺旋杆菌阴性:阳性为25:6,根除率为81%。对照组28例患者经治疗后幽门螺旋杆菌阴性:阳性为15:13,根除率为54%。经卡方检验,治疗组和对照组有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的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溃疡复发率:治疗组40例患者经治疗后溃疡复发率为15%,其中未复发:复发=34:6;对照组溃疡复发率为35%,其中未复发:复发=26:14。经卡方检验,两组数据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治疗组的溃疡复发率低于对照组。7、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药物过敏和不良反应,其相关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具备安全性。结论: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疗效明确,在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面的愈合、提升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以及降低溃疡复发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及临床推广运用。
吴瑞[4](2021)在《穴位埋线对于改善胃溃疡症状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对比穴位埋线与传统针刺及西药治疗改善胃溃疡腹痛、反酸等临床症状的疗效,为临床上穴位埋线改善胃溃疡症状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将符合研究要求的,治疗前均经西医明确诊断的90例胃溃疡患者,且排除如穿孔、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穴位埋线组)、对照组(普通针刺组)、西药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及对照组均取穴足三里、内关、中脘,并根据证型加减配穴治疗,西药组给予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三组均进行两个疗程共两个月的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两个疗程、治疗结束后3个月的VAS疼痛评分及症状评分,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三种疗法对改善胃溃疡症状的临床疗效和短期疗效。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证型分型,及VAS评分、症状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两个疗程:三组患者在VAS评分、症状评分方面对比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埋线组对比针刺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与西药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针刺组与西药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3.总有效率对比: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3.3%,针刺组为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为83.3%,与观察组、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3个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3个月与治疗两个疗程对比,埋线组对比针刺组及西药组有明显差异(P<0.05),针刺组与西药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穴位埋线、普通针刺、口服西药三种治疗胃溃疡方法观察,发现三种治疗方法均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治疗结束后穴位埋线与普通针刺组的近期疗效相当,均优于口服西药治疗。但穴位埋线于治疗结束后三个月的短期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及口服西药治疗。穴位埋线治疗胃溃疡具有安全高效、操作简便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买娟娟[5](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HP阳性PU临床疗效meta分析及方药运用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消化性溃疡(PU)是临床常见病,大约90%的PU与幽门螺杆菌感染(HP)有关。由于抗生素耐药、质子泵抑制剂不良反应增加等问题,根除HP药物方案的有效性正普遍降低,HP复发问题十分突出,HP阳性PU治疗难度不断升级。近十年来国内学者不断探索将不同的中药汤剂联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及克拉霉素三联方案用于治疗HP阳性PU,这是否是彻底根除Hp并治愈PU的有效方法,需进一步论证和探讨。目的:系统评价中药汤剂结合西药三联疗法与单纯西药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PU的临床疗效,如果评价结局倾向中西医结合方案,将进一步探讨纳入文献所使用的中药汤剂应用规律,希望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方法:制定文献检索策略并确定纳入与排除标准,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pubmed等网站检索中药汤剂联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及克拉霉素治疗HP阳性PU的文献,利用Excel、Review Manager5.3、stata软件收集整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数据并制图做表,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结果:共纳入31项临床研究,总计3208名HP阳性PU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汤剂联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及克拉霉素在临床有效率(合并效应量OR=3.68,可信区间95%CI:2.914.67)、溃疡愈合率(OR=2.27,95%CI:1.952.64)、HP根除率(RR=1.27,95%CI:1.221.32)、HP复发率(RR=0.33,95%CI:0.250.43)、不良反应发生(RR=0.53,95%CI:0.370.74)及症状腹痛(SMD=-2.01,95%CI:-2.46-1.56)、反酸(SMD=-1.42,95%CI:-1.71-1.14)缓解方面均优于单纯西药三联疗法,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纳入的文献中药组方以补益药、理气药、补血活血药、止血药、清热药、化痰药6类药物为主配合组方。药物性味以苦甘辛类、温寒类为主,归经以脾胃、肝经为主。常用中药药对有:白芍+甘草、白术+党参等。结论:中药汤剂联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及克拉霉素不仅能增加HP阳性PU治愈率及HP根除率、减少HP复发率,还能减轻药物不良反应,缓解腹痛反酸等临床症状。对初治及复治的HP阳性溃疡患者应积极联合具有一定组方规律的中药汤剂进行干预。
林丽容[6](2020)在《温胃愈疡汤治疗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自拟“温胃愈疡汤”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脾胃虚寒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性及安全性,探索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新思路新方法,以供临床借鉴。方法:采取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45例,观察组予自拟中药“温胃愈疡汤”煎服治疗,对照组予西药“奥美拉唑”治疗,两组均为4周为一疗程。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胃镜下溃疡愈合情况等疗效性指标以及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记录不良事件,对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自拟“温胃愈疡汤”的临床疗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90例患者,其中有82例病人完成了临床观察,观察组脱落5例,参与研究40例,对照组脱落3例,参与研究42例,总脱落率为8.9%。2.中医证候疗效:(1)疗程结束后,观察组证候总有效率92.5%,治愈+显效率77.5%;对照组证候总有效率73.7%,治愈+显效率28.6%,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的整体证候总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2)两组治疗后证候总积分及各单项证候积分均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但仅在腹痛改善程度上,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无差异(P>0.05)。3.胃镜疗效:经治疗后,观察组胃镜总有效率92.5%,治愈+显效率85.0%;对照组胃镜总有效率90.5%,治愈+显效率83.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胃镜疗效无差异(P>0.05),两组溃疡愈合率高。4.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特殊不适,治疗前后的相关安全指标未见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方案安全性良好。结论:“温胃愈疡汤”治疗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疗效显着,不仅可有效改善整体证候,也能有效促进溃疡面的愈合,且安全性良好。
苟玲,张亚斌,豆欣蔓[7](2019)在《不同质子泵抑制剂对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5种质子泵抑制剂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止血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有关质子泵抑制剂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9年1月3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和资料提取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则咨询第三方协助解决。采用R软件的GeMET程序包和Stata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46篇,共14 417例病人。网状Meta分析结果和排序结果显示:埃索美拉唑的止血有效率优于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和泮托拉唑,奥美拉唑的止血有效率低于兰索拉唑和泮托拉唑。埃索美拉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奥美拉唑,奥美拉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兰索拉唑和泮托拉唑。排序结果显示:不良反应发生率从高到低可能为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结论]网状Meta分析结果和排序结果表明:埃索美拉唑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止血效果优于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安全性高于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及泮托拉唑。
钱玉春[8](2019)在《脾胃方1号调控CYP2C19酶活性及其药效物质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消化性溃疡疾病(pepticulcer,PU)是脾胃相关病科常见的慢性疾病,发病范围波及全球。西医认为其形成的原因是在各种攻击因子的影响下,引起的胃黏膜损伤。其常好发部位是十二指肠和胃,其病变可侵犯至黏膜下层肌肉层,甚至穿透浆膜层进入更深组织。食管、美克尔(Meckel)憩室、胃肠术后的缝合口及邻近的肠褶也可发生消化性的溃疡。消化性溃疡疾病的全球发病率约在10%左右,其本身可以有一定概率自愈,但是同时又容易反复发作[1]。消化性溃疡疾病可以发病于任何年龄段,但是胃溃疡的好发年龄要高于十二指肠溃疡。质子泵抑制剂的问世,对提高消化性溃疡疾病的疗效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依旧不能完全避免出血、穿孔甚至癌化恶变等并发症的发生。随着质子泵抑制剂在临床运用的时间越来越长,其药物的副作用也逐渐显露。中医中药在治疗消化性疾病,包括溃疡方面同样具有不错的疗效,并且中医运用辨证论治对患者使用个体化的用药方案,临床疗效稳定,但是治疗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中药多为复方制剂,胜在多组分、多靶点治疗,对人体起到整体调节作用;西药作用靶点单一,但机制确定,局部疗效强。所以中西药联合使用是否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同时中西药结合能否弥补各自的不足,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奥美拉唑作为第一个问世的质子泵抑制剂,已在临床上广泛的使用,消化性溃疡疾病的患者从中受益匪浅。然而,临床观察发现奥美拉唑在治疗消化性溃疡疾病时存在“同病同药不同效”的现象,部分患者甚至在加大剂量后仍然无法得到预期的疗效。目前已经发现奥美拉挫在人体内代谢时会受P450酶系的影响,其中CYP2C19是代谢奥美拉唑的主要酶,奥美拉唑的疗效受到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具体而言,由于CYP2C19基因在不同人群体内的表达各不相同,使得奥美拉唑在不同人群中治疗消化性溃疡疾病时的疗效大相径庭。其中强代谢型患者对奥美拉唑的代谢作用增强,从而导致奥美拉唑的疗效降低;而弱代谢型患者虽然使用奥美拉唑疗效较好,但是容易造成药物在人体内的堆积,存在增加副作用风险的可能。所以不同基因表达的患者其临床疗效会出现较大的差异性。西医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手段来干预此现象。祖国医学历经数千年的实践中,中药同样能有效地治疗消化性溃疡疾病,其疗效稳定,且在治疗过程中的药物副作用较少。本课题选用的脾胃方1号在临床应用中与奥美拉唑联用治疗消化性溃疡疾病,可有效提高疗效,降低溃疡复发率及药物的副作用。在实验研究中也证实了脾胃方1号联用奥美拉唑,可有效提高乙酸性大鼠消化性溃疡疾病模型的溃疡愈合质量,从而降低溃疡复发。增加新生血管数量是其主要作用特点[2-3]。因此本课题通过实验和临床两方面研究脾胃方1号联用奥美拉唑时,脾胃方1号对于奥美拉唑的主要代谢酶CYP2C19活性的影响。对于调整临床中西药联合应用的方案,提高消化性溃疡疾病的疗效、降低溃疡复发率、减少药物副作用,最终实现个体化给药,具有极其积极的意义。
刘祉钰[9](2019)在《消痈溃得康煎剂对乙酸型胃溃疡大鼠IL-6、IL-8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消痈溃得康”煎剂对乙酸型胃溃疡大鼠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介素-8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消痈溃得康”煎剂治疗胃溃疡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为临床上治疗本病,提供可靠地实验研究基础。材料与方法:选用48只SPF级健康Wistar大鼠,雌雄各半,分笼饲养,体重180±10g,适应性饲养3天,之后对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组,分别为:空白组(12只)、模型组(12只)、奥美拉唑治疗组(12只)、消痈溃得康治疗组(12只),共4组。采用冰乙酸注射法进行乙酸型胃溃疡大鼠的造模,在大鼠胃窦前壁注入100%冰乙酸0.02ml,当3mm白色溃疡灶出现于胃浆膜层时,造模成功,将胃还纳腹腔并逐层缝合。治疗时,对4组大鼠进行灌胃治疗,共计14天,正常组与模型组每日按大鼠1.25ml/100g体重标准,均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奥美拉唑治疗组每日按大鼠1.04ml/100g体重标准,给予奥美拉唑水溶液灌胃;消痈溃得康治疗组每日按大鼠1.25ml/100g体重标准,给予“消痈溃得康”煎剂灌胃。以上4组大鼠,均在末次给药2h后,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进行麻醉,剖腹后对幽门和贲门处进行结扎,将胃整个放置于10%甲醛溶液中20分钟进行固定。剪开胃体,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之后展开平铺进行观察并取材,借助QPCR技术检测大鼠胃黏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8mRNA相对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介素-8的含量,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中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结果:1.模型组IL-8相对表达量与含量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给药后,消痈溃得康治疗组与奥美拉唑治疗组IL-8相对表达量与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但两组之间对照无显着差异(P>0.05)。2.模型组IL-6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个治疗组IL-6含量有明显的减低(P<0.05);消痈溃得康治疗组与奥美拉唑治疗组IL-6含量进行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消痈溃得康”煎剂可使乙酸型胃溃疡大鼠胃黏膜组织中的白细胞介素-8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使组织中白细胞介素含量降低,从而改善大鼠胃溃疡状态。2.“消痈溃得康”煎剂可以通过降低胃溃疡大鼠胃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改善胃溃疡大鼠的一般情况,有效促进溃疡愈合,提高受损黏膜的修复能力。
李婷[10](2019)在《基于“下法”胁腹宁颗粒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自由饮用氨水配合饥饱失常法复制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观察院内制剂胁腹宁颗粒对实验大鼠胃组织形态、血清TNF-α、IL-6、IL-8和胃组织TLR4、IκB和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60只,体重180g-220g,SPF级,雌雄各半,适应性饲养7天后,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低、中、高剂量组各10只,正常对照组给予标准饲料饲养,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低、中、高剂量组给予每天0.02%氨水自由饮用,同时配合饥饱失常(1天禁食,2天饱食)复制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造模90d后(此造模方法预实验已证实成功)给予治疗,正常组继续给予标准鼠料喂养,同时每日给予生理盐水进行灌胃(0.8ml/100g)。模型组每日给予生理盐水进行灌胃(0.8ml/100g),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灌胃(6.6g/kg),治疗组给予胁腹宁颗粒低、中、高剂量灌胃(1.7g/kg、5g/kg、15g/kg),每组10只。同时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低、中、高剂量组均继续0.02%氨水自由饮用的同时,连续给药14天后取材,取胃组织行HE染色以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TNF-α、IL-6、IL-8的表达;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胃组织TLR4、IκB和NF-κB的表达;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T-PCR)方法检测胃组织IκB蛋白mRNA在转录水平的表达;运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胃组织TLR4、IκB和NF-κB的蛋白含量。结果:1.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90天造模后,大鼠一般状态,包括毛发、饮食、精神状态、排便和体重等,模型组大鼠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胁腹宁颗粒干预治疗后,胁腹宁颗粒高剂量组体重增加较快,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胁腹宁颗粒中剂量组体重增加快,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胁腹宁颗粒低剂量组体重增加缓慢,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表明:模型组胃黏膜上皮不完整,表浅上皮坏死脱落,胃黏膜层和粘膜下层,呈灶性或弥漫分布,胃黏膜充血水肿,甚则糜烂出血,固有层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但腺体无明显破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造模成功。模型组大鼠胃黏膜上皮不完整,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最明显,与正常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高、中、低剂量组及对照组大鼠胃黏膜的病理改变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大鼠胃黏膜病理学改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大鼠胃黏膜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大鼠胃黏膜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TNF-α、IL-6、IL-8的影响TNF-α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TNF-α略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差别不大(P>0.05),无显着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IL-6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L-8的含量见表4,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和IL-8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IL-6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高于高、中剂量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3.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TLR4、IκB和NF-κB的影响免疫荧光结果提示:TLR4、NF-κB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组大鼠血清TLR4、NF-κB增高。高、中剂量组TLR4均低于模型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TLR4与对照组比较差别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低剂量组NF-κB均低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IκB与对照组比较差别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结果提示:IκB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低剂量组均高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IκB与对照组比较差别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4.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IκB蛋白mRNA的影响RT-PCR结果显示大鼠胃组织IκB水平,IκB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组大鼠血清IκB降低。高、中、低剂量组均高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IκB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低于高、中剂量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5.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TLR4、IκB和NF-κB的蛋白含量的影响TLR4、IκB和NF-κB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LR4和NF-κB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TLR4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NF-κB与对照组比较差别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IκB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均高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IκB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胁腹宁颗粒能够改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的一般状态,包括毛发、饮食、精神状态、排便和体重等。2.胁腹宁颗粒能够减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减轻胃黏膜病理损伤程度。3.胁腹宁颗粒能够降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TNF-α、IL-6、IL-8的表达。4.从分子水平上和蛋白定量分析中,均能证实胁腹宁颗粒能够降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的TLR4和NF-κB含量,增强IκB的表达。5.胁腹宁颗粒能通过减轻TNF-α、IL-6、IL-8的表达,抑制炎症因子,减少炎症反应,同时能够抑制NF-κB信号通路中的TLR4和NF-κB水平,增强抑制活化因子IκB的水平。6.基于“下法”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NF-κB信号转导系统有调节作用,能够影响NF-κB进入到细胞核和靶基因的结合,胁腹宁颗粒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转导系统有关。
二、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20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2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的发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治法及特点分析 |
(一) 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治法举要 |
1. 调和法 |
2. 温补法 |
3. 消导法 |
4. 通下法 |
5. 补益法 |
6. 清宣法 |
(二) 古代医籍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特点 |
1. 胃脘痛 |
2. 痞满 |
3. 腹痛 |
4. 腹胀 |
二、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用药规律研究 |
(一) 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方药数据库的规范及建立 |
1. 数据来源 |
2. 数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3. 数据处理 |
(二) 处方用药数据统计结果 |
1. 高频药物统计结果 |
2. 高频药物类别频数统计 |
3. 药物四气分布 |
4. 药物五味分布 |
5. 药物归经分布 |
6. 基于关联规则的处方组方规律分析 |
(三) 数据分析 |
1. 胃脘痛、痞满、腹痛、腹胀高频药物分析 |
2. 痛胀类脾胃病高频药物分析 |
3. 43味高频药物属性和功效分类及其体现治法 |
4.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结果探讨 |
5. 用药模式及关联规则分析 |
6. 核心药物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现代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诊断标准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1.2 中医诊断标准 |
2 病例标准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
3.临床资料 |
3.1 病例来源 |
3.2 一般资料 |
4.治疗方案 |
4.1 治疗方法 |
5.观察指标 |
5.1 临床证候观察指标 |
5.2 疗效指标 |
5.3 安全性观察指标 |
6.疗效评定标准 |
6.1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
6.2 内镜疗效判断标准 |
6.3 溃疡复发率判定标准 |
6.4 安全性判断标准 |
7.统计分析方法 |
8.结果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
3.祖国医学认识消化性溃疡的历史沿革 |
4.祖国医学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历史沿革 |
5.现代医学药理分析 |
6.叶松教授对PU的理解 |
7.疏肝愈疡汤现代药理学分析 |
8.临床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综述 近5年消化性溃疡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4)穴位埋线对于改善胃溃疡症状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临床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病例分组 |
1.2.2 治疗相关器材准备 |
1.2.3 治疗方法 |
1.2.4 观测指标 |
1.2.5 疗效评价标准 |
1.2.6 安全性评价 |
1.2.7 统计学方法 |
1.2.8 结果及统计分析 |
第二章 讨论与分析 |
1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胃溃疡的认识 |
1.1.1 胃溃疡的病因 |
1.1.2 胃溃疡的发病机制 |
1.1.3 胃溃疡的流行病学研究 |
1.1.4 胃溃疡的主要临床症状及常见并发症 |
1.1.5 胃溃疡的西医治疗概况 |
1.2 中医对胃溃疡的认识 |
1.2.1 病因病机 |
1.2.2 中医治疗胃溃疡概况 |
2 讨论与分析 |
2.1 本研究采用穴位埋线的依据 |
2.1.1 穴位埋线中医作用机制研究 |
2.1.2 穴位埋线西医作用机制研究 |
2.1.3 小结 |
2.2 穴位埋线不良反应讨论 |
2.3 本研究采用穴位的依据 |
2.4 针灸治疗胃溃疡的机理研究 |
2.4.1 针灸对胃酸分泌的影响 |
2.4.2 针灸对胃肠激素的调节作用 |
2.4.3 针灸对修复胃黏膜屏障损伤相关蛋白酶的作用 |
2.4.4 针灸对氧自由基的影响 |
2.4.5 针灸对幽门螺旋杆菌的影响 |
2.4.6 小结 |
2.5 观测指标讨论 |
2.6 西药组选用药物讨论 |
2.7 研究结果讨论 |
3 不足与展望 |
3.1 不足 |
3.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中西医结合治疗HP阳性PU临床疗效meta分析及方药运用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 |
第一部分 :综述 |
1.消化性溃疡 (petic ulcer, PU) |
2.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 |
2.1 HP流行现状 |
2.2 HP致病现状 |
2.3 HP阳性PU发病机制 |
2.4 HP检测方法 |
2.5 Hp根除方法 |
2.6 HP根除现状 |
3.中医治疗现状 |
3.1 病名证型 |
3.2 当代名医治则治法 |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二部分 :meta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2.统计分析 |
3.数据提取 |
3.1 提取内容 |
3.2 文献基本资料汇总 |
4.结果 |
4.1 整体有效率 |
4.2 溃疡愈合率 |
4.3 Hp 根除率 |
4.4 复发率 |
4.5 不良反应发生率 |
4.6 中医证候缓解 |
4.7 发表偏倚 |
第三部分 :用药规律总结 |
1.中药使用频次 |
2.中药四气五味归经 |
3.常用药物加减 |
4.常用药对总结 |
第四部分 :讨论 |
1.Meta分析结果讨论 |
2.用药规律探讨 |
2.1 组方特点 |
2.2 常用药对 |
2.3 药物加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发表论文汇总 |
致谢 |
附录 |
(6)温胃愈疡汤治疗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病例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2.6 脱落病例处理 |
2.7 中止标准 |
3 试验方案 |
3.1 试验类型 |
3.2 病例样本量估算 |
3.3 分组方法 |
3.4 治疗方案 |
4 观察指标 |
4.1 一般资料 |
4.2 疗效性指标 |
4.3 安全性指标 |
4.4 疗效评定标准 |
4.5 安全性评定标准 |
5 伦理要求 |
6 试验质量控制 |
7 统计学处理 |
8 技术路线示意图 |
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一般资料及基线资料比较 |
2.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2.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
2.3 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溃疡直径分布比较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证候总积分分布比较 |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单项证候积分分布比较 |
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安全性指标比较 |
3 疗效分析 |
3.1 两组患者治疗后证候疗效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后证候总积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单项证候积分比较 |
3.5 两组患者治疗后胃镜下溃疡愈合疗效比较 |
4 不良反应评价 |
5 安全性评价 |
分析与讨论 |
1 十二指肠溃疡的理论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十二指肠溃疡的研究概况 |
1.2 中医学对十二指肠溃疡的研究概况 |
2 “温胃愈疡汤”的立题思路 |
2.1 课题盲点 |
2.2 立方依据 |
2.3 “温胃愈疡汤”组方及配伍分析 |
2.4 单味药功效及药理分析 |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3.1 可比性分析 |
3.2 疗效分析 |
3.3 安全性分析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不同质子泵抑制剂对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1.1 研究类型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 结局指标 |
1.1.5 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4 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
2.4 发表偏倚 |
2.5 传统Meta分析结果(见表1、表2) |
2.6 纳入研究的网状关系图 |
2.6.1 PPI止血有效率 |
2.6.2 PPI不良反应发生率 |
2.7 一致性检验 |
2.7.1 PPI止血有效率 |
2.7.2 PPI不良反应发生率 |
2.8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2.8.1 PPI止血有效率 |
2.8.2 PPI不良反应发生率 |
3 讨论 |
4 局限性 |
5 建议 |
(8)脾胃方1号调控CYP2C19酶活性及其药效物质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疾病的研究 |
1.1 消化性溃疡疾病的发病机制 |
1.2 消化性溃疡疾病的治疗 |
1.3 消化性溃疡疾病的西医治疗进展 |
2. CYP2C19研究进展 |
2.1 CYP2C19的基因多态性 |
2.2 CYP2C19与PPI的关系研究 |
3. 祖国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疾病的相关研究 |
3.1 关于病名的认识 |
3.2 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
3.3 关于辨证论治的认识 |
3.4 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
3.5 中医非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
3.6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
3.7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脾胃方1号对大鼠CYP450酶系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溶液的配制 |
2.2 色谱条件 |
2.3 质谱检测条件 |
2.4 动物给药方法 |
2.5 大鼠血浆样品处理 |
2.6 数据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色谱行为 |
3.2 标准曲线 |
3.3 精密度 |
3.4 提取回收率 |
3.5 介质效应 |
3.6 样品稳定性考察 |
3.7 药动学参数 |
3.8 脾胃方1号对6种CYP450酶亚型的影响 |
4. 讨论 |
实验二 脾胃方1号治疗消化性溃疡疾病主要的入血成分分析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脾胃方1号的配制 |
2.2 实验分组及给药 |
2.3 血样处理 |
2.4 检测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脾胃方1号中主要中药成分的标准品检测 |
3.2 空白组大鼠血清检测结果 |
3.3 脾胃方1号组大鼠血样检测结果 |
3.4 脾胃方1号入血成分分析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消痈溃得康煎剂对乙酸型胃溃疡大鼠IL-6、IL-8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中医对于胃溃疡的认识及相关研究述要 |
现代医学对胃溃疡的研究概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基于“下法”胁腹宁颗粒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
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名归属 |
2 中医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中医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辨证分型的认识 |
4 中医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治疗用药的认识 |
5 中医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研究前景的展望 |
综述二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3 诊断 |
4 治疗原则 |
综述三 NF-κB信号转导通路 |
1 NF-κB的结构、功能及分布 |
2 NF-κB的生物学特性及活化 |
3 NF-κB信号通路阻断策略及其抑制剂 |
4 NF-κB信号转导系统在胃部疾病中的作用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二 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TNF-α、IL-6、IL-8 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三 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TLR4、IκB和 NF-κB细胞因子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四 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IκB蛋白mRNA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五 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TLR4、IκB和 NF-κB的蛋白含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四、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20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奥美拉唑碳酸氢钠干混悬剂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 苏暾,宋英晓,潘雪,张阳,沈振,陆建萍,杜奕奇,李兆申. 中华消化杂志, 2022(01)
- [2]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的发掘研究[D]. 陈金旭.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D]. 李明宽.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穴位埋线对于改善胃溃疡症状的临床研究[D]. 吴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中西医结合治疗HP阳性PU临床疗效meta分析及方药运用规律[D]. 买娟娟. 暨南大学, 2020(03)
- [6]温胃愈疡汤治疗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D]. 林丽容.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不同质子泵抑制剂对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J]. 苟玲,张亚斌,豆欣蔓. 循证护理, 2019(12)
- [8]脾胃方1号调控CYP2C19酶活性及其药效物质初步研究[D]. 钱玉春. 苏州大学, 2019(02)
- [9]消痈溃得康煎剂对乙酸型胃溃疡大鼠IL-6、IL-8影响的实验研究[D]. 刘祉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基于“下法”胁腹宁颗粒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D]. 李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