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河杯”大奖赛(论文文献综述)
刘一览[1](2020)在《张凤良的音乐贡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张凤良是我省着名的音乐活动家、评论家。在搜集、整理民间音乐,策划、组办音乐会演等方面均有着突出贡献。张凤良主编的《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共收录来自山东15个地、市的461首(套)器乐曲,以声、文、图、谱的形式展现出山东民族器乐的民间风貌和独特韵致;张凤良是山东系列音乐会演中一位重要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他参与策划、组办音乐会演18场,从20世纪50年代山东省第一届音乐会演的成功举办,到80年代“泉城之秋”音乐舞蹈会演的成熟蜕变,山东的音乐文化事业在不断发展,张凤良也从最初会演活动的参与者成长为组织、领导者;张凤良结合工作实践,写作了多篇评论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对演出进行评论,还从演奏技巧、风格、创作等方面,给予音乐家以热情的评论,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论文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为张凤良生平考略,结合文献资料与口述史料,对张凤良的成长环境、艺术经历与工作情况进行研究;第二章为张凤良与音乐集成,梳理张凤良对传统音乐的搜集、整理工作,探讨《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的历史意义与学术价值;第三章为张凤良与音乐会演,选取张凤良组织规划的大型音乐会演活动三场,从历史背景、举办情况、工作内容、社会影响等层面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第四章为张凤良的音乐评论研究,论述张凤良对演出团体和音乐家的评论,就张凤良对山东音乐发展的影响作进一步思考。文章结语点明:张凤良对山东音乐文化的推广、普及、传承与发展做了极大贡献。张凤良主编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是山东器乐曲的集大成之作,对于山东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张凤良策划、组办的大型音乐会演,推出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造就了一批当代有才华的作曲家、歌唱家和演奏家,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的审美情趣;张凤良写作的多篇评论文章,引导音乐创作者和表演者冷静而客观地检验自己的艺术成就,使得音乐评论与音乐创作、音乐研究与音乐生活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局面,推动着山东音乐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刘馨婷[2](2014)在《河南越调的调查与初步研究 ——以许昌市越调剧团为“个案”调查目标》文中提出河南越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剧种,其历史约300多年,越调也是河南的三大戏曲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南省的南部、东部及湖北西北部地区,河南越调原来的名称其实是越调,为了和湖北越调区别才在原有的名称上冠上河南二字,因其主要的伴奏乐器为“四弦”,又被称为四股弦。河南越调的唱腔起初为曲牌体,清代中叶以后逐渐演变成了以板腔体为主,在板腔体音乐唱腔中穿插入曲牌和小调。河南越调在全国的戏曲艺术中国都有着一定的影响,19世纪中叶到上世纪40年代越调还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戏曲艺术,新中国建立以后带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越调艺术也迎来了发展的一个高峰,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涌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文化的同化和侵蚀已经渗入到了方方面面,戏曲艺术这一农耕时代的产物显然已经从人们的文化生活的中心慢慢向边缘化推进。中国古老的戏曲艺术走进了前所未有的低谷,大量越调优秀人才调离了戏曲岗位,大多越调剧院也已经名存实亡,只有以申凤梅和毛爱莲为首的河南省越调剧团和许昌市越调剧团还能正常演出,但资金缺乏,新的剧目难以生成,青年演员大量流失。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展开,越调这一地方传统戏剧文化也得到了重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被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许昌市越调剧团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毛爱莲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继承人。
王兵[3](2012)在《大连音乐文化生态研究》文中认为东西方“四色文明”碰撞、交融,南北夏夷八方诸族文化汇聚、共生,共同孕育形成了时空二维交汇下的大连音乐文化生态环境。以“闯关东”为主体人群而行成的“海南丢”文化,虽然文本文化的积淀厚度相对单薄贫弱,但却拥有并创造了属于“海南丢”文化人群所特有的丰富、多姿、多彩的口传音乐文化。承载着历史的沉重与民族艰难的“海南丢”们,在大连这样一个特殊的“四色文明”时空二维场域之中,变艰辛为安适,化苦痛为力量,以微笑面对苦难,载歌载舞,尽情狂欢,使得儒家礼乐文化濡染、浸润、教化下而蛰伏的音乐性(“缪斯的本能”),被滋养着、哺育着,被唤醒,焕发出审美超越的光芒,彰显出人性复归的原始生命魅力,凝结成大连人“苞米面肚子,料子裤子”的审美理想,形成了对审美人生的自觉追求,完成对物质和生命的有限性的审美超越和复归的统一。在大连这方视听文化和口传文化肥沃丰厚的土地上,在“现在”、“现成”的审美时空场域之中,审美主体感知“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之“显现真实”的在场之美,使得精神得到了解放,情绪得到了渲泄,情感得到了高扬,感受“华奕照耀”,体验“动人无际”的音乐艺术审美。优良的口传文化视听艺术氛围,肥沃的群众文化艺术土壤,形成了大连良好的音乐教育文化生态环境和群众社会艺术氛围,为孕育、培养与造就铁源、秦咏诚、谷建芬、徐沛东、潘兆和与郑冰等优秀大连作曲家以及大批的演唱家和演奏家奠定了最初的音乐文化基因生态环境的基础,并使之成为了“艺术重镇”和孕育音乐家的摇篮。大连场域之外广阔的自然地理与社会人文环境所营造的文化生态环境和艺术氛围的熏染与濡化,是使这些大连音乐“雏鹰”逐渐蜕变,化蛹成蝶,并最终成长为展翅翱翔天宇的音乐“雄鹰”的充分的外部环境。
胡娟[4](2012)在《“红星音乐坛”实践教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红星音乐坛”是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一个以“歌坛”为主,融“歌坛”(音乐会)、“讲坛”(公开课)、“论坛”(学术讲座)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机制,已经历了创建(1994-1997)、发展(1997-2005)、成熟(2005-2012)三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了紧扣时代脉搏、顺从军队教育改革、服从军队建设需要的发展历程。“红星音乐坛”作为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音乐表演专业的一个实践教学平台,呈现出立足于“歌坛”的舞台表演教学形式、立足于“讲坛”的开放课堂教学形式、立足于“论坛”的综合素质教学形式。“红星音乐坛”作为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结果,呈现出强化“舞台意识”的“实践教学”理念、重视“综合素质”的“素质教育”理念、旨在“为兵服务”的“任职教育”理念。“红星音乐坛”作为一个由着名歌唱家李双江教授创建的实践教学机制,体现出了李双江“为兵服务”、重视“舞台实践”、“与时俱进”等一系列艺术创新和发展理论,为军队音乐人才的培养、为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发展和改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刘宝东[5](2010)在《竞争激烈 王者未出》文中研究说明2010年,业余棋界烽火连天,大赛接踵而至,草莽英雄各演精彩,江湖之中满目繁华。 王琛首捧晚报杯 年初,第23届晚报杯在海口举行,来自全国58支代表队的300余名棋手参加了比赛,参赛队和参赛人数均为历届晚报杯之最。各路绿林豪杰分为A、B两组进行拼杀,每
梁忠成[6](2010)在《白雪,很低调,很幸福》文中研究说明
席艳艳[7](2009)在《业余赛事随想——由冲段少年参加业余比赛的争论所引起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者席艳艳,现任河南棋院副院长,多年来组织参与多项业余赛事,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席艳艳对业余赛事的营销和组织谈谈她的见解。
林昭闹[8](2007)在《沙县构建和谐文化的实践与体会》文中认为沙县是一座具有1600多年建县历史的文化古城。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目标,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用历史文化打造魅力沙县,
胡煜清[9](2007)在《蒙古铁骑——第21届“生力-黄河杯”全国围棋大奖赛记实》文中认为前记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一个神秘而又令人向往的地方;"黄河杯",一个令所有业余棋手心动的名字。8月3日-8月10日,第二十一届"黄河杯"全国业余围棋大奖赛在美丽的小城准格尔旗拉开战幕。本次比赛规模空前,参赛人数之多也创造了历届之最。我与"黄河杯"有着深厚的感情,我的第一个全国业
艾木子[10](2007)在《黄河杯胡煜清再度抡元》文中研究指明本报讯 第21届“生力-黄河杯”全国业余围棋大奖赛8月10日在内蒙准格尔旗结束,胡煜清7段在最后一轮战胜对手后,以12胜1负的成绩夺冠。 比赛共13轮。最后一轮中,胡煌清VS张博,白宝祥VS李天罡。同为11胜1负的白宝祥和胡煜清要靠最
二、“黄河杯”大奖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河杯”大奖赛(论文提纲范文)
(1)张凤良的音乐贡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现状分析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生平考略 |
第一节 成长之初,与乐结缘(1930-1949) |
一、一方水土一方人 |
二、蒙于乐亦爱于乐 |
第二节 求学之路,与乐相伴(1949-1954) |
一、毕业推荐入“华大” |
二、两校合并入“山大” |
三、院系调整入“艺专” |
第三节 继承传统,扎根民间(1954-1994) |
一、音工组初露锋芒 |
二、入音协大展宏图 |
第二章 张凤良与文艺集成 |
第一节 集成前——传统音乐的搜集整理与学术研究 |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搜集整理工作 |
二、50、60 年代的搜集整理工作 |
三、音乐成果的整理出版 |
第二节 集大成之作——《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 |
一、《集成》编撰的相关背景 |
二、《山东卷》的编辑方案 |
三、《山东卷》的采集、整理过程 |
四、《山东卷》成卷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五、《山东卷》的历史意义与学术价值 |
第三章 张凤良与音乐会演 |
第一节 山东省第一届音乐会演的筹划 |
一、会演背景 |
二、会演的演出宣传 |
三、会演的评奖工作 |
第二节 山东省跃进歌舞会演的组织 |
一、会演背景 |
二、会演节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
三、召开交流座谈会 |
第三节 “泉城之秋”系列音乐会的主办 |
一、会演背景 |
二、演出曲目的选拔推荐 |
三、组织学术讲座和座谈会 |
第四章 张凤良的音乐评论研究 |
第一节 张凤良对演出团体的评论 |
一、对前卫歌舞团的评论 |
二、对省直艺术团的评论 |
三、对其它团体的评论 |
第二节 对音乐家的评论 |
一、对歌唱家的评论 |
二、对演奏家的评论 |
三、对作曲家的评论 |
四、对指挥家的评论 |
第三节 张凤良音乐评论的历史意义 |
一、张凤良音乐评论取得成就的历史原因 |
二、张凤良音乐评论的历史意义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张凤良年表 |
附录二 张凤良学术成果目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河南越调的调查与初步研究 ——以许昌市越调剧团为“个案”调查目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分析 |
2.1 选题研究意义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四、本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及方法 |
4.1 要解决的问题 |
4.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河南越调概述 |
1.1 河南越调的由来 |
1.2 河南越调发展简述 |
1.2.1 形成时期 |
1.2.2 鼎盛时期 |
1.2.3 振兴时期 |
第二章 河南越调的艺术构成 |
2.1 河南越调的唱腔 |
2.1.1 曲牌体音乐 |
2.1.2 板腔体音乐 |
2.2 锣鼓音乐 |
2.2.1 唱腔锣鼓 |
2.2.2 身段锣鼓 |
2.2.3 身段和板头兼用的罗鼓 |
2.3 越调演唱方法与唱腔改革 |
2.3.1 净行的唱法 |
2.3.2 平腔的唱法 |
2.3.3 因唱腔改革导致乐队主弦的变更 |
2.4 越调的剧目 |
第三章 许昌市越调剧团 |
3.1 历史沿革 |
3.2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辉煌 |
3.3 “十年动乱”之后的振兴 |
3.4 困境中的奋斗与发展 |
3.4.1 剧团的现行体制 |
3.4.2 剧团的演出形式,演出场所及常演剧目 |
第四章 河南越调的社会维持体系 |
4.1 “名角”维持 |
4.2 剧团维持 |
4.3 社会环境与政策的影响 |
4.3.1 社会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
4.3.2 国家政策对越调的扶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大连音乐文化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一、论文研究缘起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
三、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技术路线、实施方案 |
五、本论文希望得到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
第一章 大连自然环境与人文素描 |
第一节 大连自然环境素描 |
第二节 大连文化与城市精神速写 |
第三节 大连音乐文化素描 |
第二章 大连历史与文化精神认知解读 |
第一节 大连历史发展概述 |
第二节 大连文化类型 |
一、四色文明 |
二、军旅文化 |
第三节 大连文化特征概略 |
第四节 大连音乐文化生态成因概论 |
第三章 “海南丢”文化语境下的大连音乐文化生态 |
第一节 “海南丢”文化的形成与特征 |
一、“海南丢”的形成 |
二、“海南丢”文化的特征 |
第二节 “海南丢”境域下的大连音乐文化 |
一、不甚丰富的文本文化 |
二、丰富多彩的口传文化 |
第三节 “海南丢”音乐文化中“黄色文明”音乐基因的投射 |
一、铁源 |
二、郑建春 |
三、穆传永 |
第四章 海洋性文明语境下的大连音乐文化生态 |
第一节 古希腊地理环境概略与民族性格及其文艺精神 |
一、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概貌 |
二、古希腊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 |
第二节 海洋性文明影响下的大连文艺精神 |
一、大连自然区位及其历史角色的变换 |
二、海洋化文明影响塑造的大连艺术精神 |
第三节 1945年以前大连音乐文化受容生态 |
第四节 1945年以来大连的音乐文化生态 |
第五章 文化地理学语境下的大连音乐文化 |
第一节 审美活动时空二维性 |
第二节 客观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作用与影响 |
第三节 东北地域环境下的大连音乐文化 |
一、东北地域文化构成 |
二、东北地域文化成因及其特征 |
三、东北地域语境下的大连音乐文化 |
第六章 民族音乐学语境中的大连音乐文化生态 |
第一节 巴赫金狂欢理论认知解读 |
第二节 “人、乐、场、器、文、语”理论中的大连音乐文化 |
第三节 海洋文化场域中的大连音乐生态文化 |
一、作为大连音乐“场”中的大海 |
二、大连作曲家视域下的大海 |
第七章 音乐教育视域下的大连音乐文化生态 |
第一节 大连社会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活动 |
一、东北文工团等文艺团体在大连的社会音乐教育活动 |
二、旅大公安部队文工团时期铁源的音乐学习 |
三、大连歌舞团 |
四、大连市少年宫 |
第二节 大连学校音乐教育 |
一、大连艺术学校音乐教育概述 |
二、艺校音乐教育环境中成长的郑冰 |
第三节 大连群众音乐文化生态 |
一、群众音乐文艺活动 |
二、群众音乐文化机构和团体 |
三、群众音乐文艺创作 |
第八章 审美语境下的大连音乐文化生态 |
第一节 音乐是感情直陈的口传文化 |
一、音乐是口传文化 |
二、音乐是语言表现的直觉艺术 |
三、禅理儒学中的口传文化 |
第二节 蛰伏与唤醒 |
第三节 审美在场 一触即觉 |
一、审美活动是体验 |
二、现量的三重意义 |
三、审美活动是现量 |
第九章 作茧成蛹 化蛹成蝶 |
第一节 心理学语境中的大连音乐文化生态认知与解读 |
一、听觉规律下的音乐认知 |
二、音乐是音响与听觉的艺术 |
三、谷建芬的艺术生平与音乐创作特征 |
第二节、文化生态学视域下的大连音乐人文生态 |
一、文化生态学 |
二、音乐文化生态 |
三、文化生态学视域下徐沛东的音乐创作 |
第三节 文化遗传学环境下的大连音乐文化生态 |
一、遗传基因 |
二、生物遗传与文化遗传 |
三、化蛹成蝶:从雏鹰到雄鹰 |
结语 |
附录一:1949年以来大连音乐获奖名录(国家级以上奖励/项) |
附录二:大连合唱团与乐团 |
附录三:日占时期的大连文艺组织(1905年—1945年)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红星音乐坛”实践教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章 “红星音乐坛”的发展历程 |
一、 “红星音乐坛”的创建:1994-1997 |
二、 “红星音乐坛”的发展:1997-2005 |
三、 “红星音乐坛”的成熟:2005-2012 |
第二章 “红星音乐坛”的教学方式 |
一、 立足“歌坛”的舞台表演教学形式 |
二、 立足“讲坛”的开放课堂教学形式 |
三、 立足“论坛”的综合素质教学形式 |
第三章 “红星音乐坛”的教育理念 |
一、 强化“舞台意识”的“实践教学”理念 |
二、 重视“综合素质”的“素质教育”理念 |
三、 旨在“为兵服务”的“任职教育”理念 |
结论 |
“红星音乐坛”活动一览表(1994-2012) |
本文参考文献 |
鸣谢 |
四、“黄河杯”大奖赛(论文参考文献)
- [1]张凤良的音乐贡献研究[D]. 刘一览. 山东艺术学院, 2020(07)
- [2]河南越调的调查与初步研究 ——以许昌市越调剧团为“个案”调查目标[D]. 刘馨婷. 贵州师范大学, 2014(04)
- [3]大连音乐文化生态研究[D]. 王兵.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1)
- [4]“红星音乐坛”实践教学机制研究[D]. 胡娟. 南京艺术学院, 2012(02)
- [5]竞争激烈 王者未出[N]. 刘宝东. 围棋报, 2010
- [6]白雪,很低调,很幸福[J]. 梁忠成. 旅游纵览, 2010(08)
- [7]业余赛事随想——由冲段少年参加业余比赛的争论所引起的思考[J]. 席艳艳. 棋艺(围棋版), 2009(04)
- [8]沙县构建和谐文化的实践与体会[J]. 林昭闹. 福建理论学习, 2007(10)
- [9]蒙古铁骑——第21届“生力-黄河杯”全国围棋大奖赛记实[J]. 胡煜清. 棋艺(围棋版), 2007(09)
- [10]黄河杯胡煜清再度抡元[N]. 艾木子. 围棋报,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