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话语标记及其语篇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张奕[1](2021)在《现代汉语话语标记“话是这么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彭可欣[2](2021)在《视觉行为动词“瞧”“瞅”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瞧”、“瞅”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视觉行为动词,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在使用范围、频率及义项上,都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共性;在教材和辞典中的注释基本类似,部分义项有着“辗转互训”的交叉情况;另外它们在很多情况下可以相互替代,语句意义没有太大差别,故而在日常使用或教学中会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本文以两者为研究对象,以语料为基础,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两者进行描写、比较,探析它们之间在实际使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联系和区别,以服务于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的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选题意义、相关研究综述及既往研究的着力点与不足、研究方法、语料来源等问题。第二部分是对视觉行为动词这一大类进行界定,其中包括对它的定义及界定的标准,“瞧”字的起源及“瞅”字的起源,“瞧”字起源于三国时期,“瞅”字出现比较晚,一直到元代才出现。第三部分是对“瞧”、“瞅”在句法平面上的异同进行分析,分别从语法特征及句法搭配两个方面来探讨。两者之间有着相同的语法特征及相似的句法分布环境,但是在句法搭配各有倾向。“瞧”后面的宾语情况大部分是指某个场面或境况,视线不是固定在一处的,视线范围广,“瞧”的对象及内容丰富不单一。“瞅”后面所接的宾语大部分是指代某人,视线是固定在一处的,“瞅”和“瞧”的区别在于,发生行为时,主体的专注度不同,“瞅”要比“瞧”的专注程度更高。“瞧”能用于祈使句,单独放句首,而“瞅”不能。第四部分是“瞧”、“瞅”在语义平面的差异。两者在词典中的解释都为“看”,但是结合语料,将两者的义项进行描写和归纳,最后得出“瞧”有5个义项,“瞅”有4个义项。两者在义项上既有着交叉之处,也存在着不同之处。第五部分是“瞧”、“瞅”在语用平面上的异同。本章从地域色彩及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瞧、瞅”表示一般看义时都源于北方方言,带有北方口语色彩,地理轨迹也是大体一致,都是自北向南推移的,再到达中部地区。两者相比较来说,“瞧”在全国的使用地域更广、使用范围更大;所以与“瞧”相比,“瞅”的地域色彩更浓一些,其多用于北部地区。“你瞧”及其变体的语用功能强于“你瞅”及其变体,“你瞅”及其变体语篇连贯性还不成熟且在人际功能方面凸显情感态度这一语用不明显,但是由于东北方言的影响,“你瞅”及其变体有增强语势的作用。第六部分为全文总结。
张渝英[3](2021)在《现代汉语话语标记“我跟你说”研究》文中认为话语标记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在国外兴起以来,到了21世纪才逐渐在国内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关于话语标记的研究多集中于个案研究。在日常的会话交际当中,话语标记“我跟你说”的使用频率较高,在会话过程中对交际双方的互动沟通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目前学界对其作为个案的研究还不够系统详细,本文将以话语标记“我跟你说”作为研究的对象,采用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理论为基础,以语料库搜集的语料及我们对电视剧台词对话的转写语料为对象,对话语标记“我跟你说”的性质特征、话语功能、形成机制与动因进行讨论。除绪论和结语之外,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在第一章里,根据学界对话语标记的一些特性的共识,从“语音、句法、语义、语用、语体、语形”对“我跟你说”的特征进行了描写。“我跟你说”语音特征是可以被识别,其在句法上位置灵活多变,语义特征以程序性语义为核心语义,语用上功能丰富,语体上主要以口语为主,语形特征上存在多种变体形式。我们采用描写法对“我跟你说”的话语标记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与分析。在第二章里,我们依据韩礼德的三大元功能理论以及其他学者有关话语标记功能研究,从语篇功能、人际功能和互动功能三个方面来分析“我跟你说”。在语篇功能方面,我们从形式连贯角度和内容连贯角度来看,从话轮和话题的方面来分析话语标记“我跟你说”。在人际功能方面,我们基于大型语料库和电视剧台词对话转写整理,根据其后引进话语的语义内容发现,该标记具有强调性告知、表态性告知、警告性告知等功能。在互动功能方面,我们结合了会话分析里面的礼貌原则等,从谈话者在互动中表达出来的“坦诚”和“亲近”来对“我跟你说”进行分析。在第三章里,主要从词汇化和语法化、语言环境、交互主观化三个方面来谈“我跟你说”演变机制及动因。“我跟你说”的虚化过程是:由动词虚化为介词的“跟”产生引进言谈者意义后,由于言谈主语“我”和动词“说”结合而成的“我说”很容易呈现从动作义到情态义的主观化倾向,部分“我跟你说”便慢慢成为概念意义消失、拥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的话语标记。总之,我们认为该格式是从一个完整小句结构演变而来,这证明话语标记是高频使用的话语成分的规约化。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从系统的角度对话语标记“我跟你说”进行了概括研究,从多个不同角度系统性、全面性的剖析考察“我跟你说”,其中运用了功能语言学理论、社会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以及会话分析视角。不足之处则是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去考察“我跟你说”,也可以探究“我跟你说”与其他的话语标记之间的联系。
孟倩[4](2021)在《话语标记“不错”的多角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语用学的发展,话语标记语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Schiffrin、Fraser和Blakemore等国外语言学者逐渐建立起了话语标记语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指导原则,汉语语言学者们也对此表现出了浓厚兴趣,这使得话语标记理论的研究更加丰富。本文以话语标记“不错”为研究对象,结合语言学基础知识、话语标记理论、认知语用学理论等相关理论,基于CCL语料库,采用定性与定量、共时与历时、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话语标记“不错”进行多角度分析与研究。除绪论与结语外,全文共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基于学界对话语标记的判定标准对“不错2”“不错3”进行界定,确定它们为话语标记。基于话语标记分类理论及对语料的分析,确定“不错2”为接受性话语标记,“不错3”为表达性话语标记,前者常位于语篇的句首或独立成句、句中和句尾,后者常位于句中。第二部分尝试对话语标记“不错”的主观义进行分析。接受性话语标记“不错”具有主观性特征,其具体有两种表现:表示认同、补充与说明,表达性话语标记“不错”则具有交互主观性特征,体现为说话者/作者对听话者/读者的关注。第三部分探究话语标记“不错”的功能。接受性话语标记“不错”具有应对功能、话题功能与话语衔接功能三种语用功能,表达性话语标记“不错”则具有延续话轮功能和语篇的逻辑链接功能两种话语功能。第四部分梳理了话语标记“不错”的演变概况及其形成的动因与机制。战国孕育,宋代萌芽,清代形成与发展,现代汉语时期又进一步发展,“不错”由最初的偏正结构短语,到词汇化、语用化为接受性话语标记,再到表达性话语标记,意义由实到虚,是在经济原则、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以及语义虚化与语境推理和句法结构固化等多种动因与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井然[5](2021)在《明确性话语标记的多角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遵循话语标记的特征与界定标准,选取明确性话语标记作为研究对象。明确性话语标记首先必须具有明确义,是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为了清晰明了地解释说明事件,准确地表明自己的主观态度观点所使用的;其次,不会对话题真值产生影响,在句子中不做句法成分,只充当连接成分。文中选取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说白了、很显然、等于说、一句话”等11个明确性话语标记,根据BCC语料库、CCL语料库和MLC语料库中的语料例句,在研究方法上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方法对明确性话语标记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论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划分分明确性话语标记的判定标准,分析明确性话语标记满足的句法、语义、语用和语音条件,并观察明确性话语标记的分布情况。第二部分划分明确性话语标记前后项间的语义关系,并统计其在实际语境中的使用情况。第三部分析明确性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并对实际使用情况做出量化分析。第四部分探究明确性话语标记的演化历程与演化机制,并分析其演化的原因。通过研究发现以下结论:1.在分布方面,语篇位置分布上明确性话语标记主要分布在分句之间、句群之间和段落之间。独立性分布上明确性话语标记在整体上呈现出倾向于独立使用的特点。2.在前后项语义关系方面,按照明确性话语标记前后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划分为解释关系、因果关系、目的关系、转折关系和总括关系五大类,其中还有细分的小类。明确性话语标记前后项的语义关系在整体上呈现出以解释关系为主,而目的关系、转折关系较少的情况。3.在语用功能方面,明确性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主要划分为话轮功能、话题功能和人际功能三个部分。在实际使用中话轮延续功能与延续话题功能使用占比高,而结束话轮功能与话题结束功能使用占比最少,这和明确性话语标记在语篇当中的位置有关。4.在演化与成因分析上,主要从共时的角度讨论明确性话语标记的演化过程,发现其演化主要有高频使用和语言经济原则两方面原因。演化机制主要有演化机制、泛化机制、主观性与主观化,重新分析。论文从分布特征、语义关系和语用功能等几方面探讨了明确性话语功能,希望能够起到帮助理解明确性话语标记的作用,进一步丰富话语标记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提供参考。
朱健[6](2021)在《现代汉语坦言类话语标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话语标记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式活跃在言谈交际中,是引导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意义的语言表达式,句法上具有独立性,语义上只承担程序意义,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具有制约作用,标示了话语使用者对命题的认识状态,具有重要的语用功能。作为话语标记重要组成部分的坦言类话语标记指的是:表明话语使用者对话语内容的真实程度和坦诚程度,标示说话人的主观情感和态度,引导听话人参与互动,恰当理解其立场的语言表达式。立足于李宗江对近代汉语坦言类话语标记的分类,根据语用功能的不同将现代汉语坦言类话语标记分为实言类话语标记、直言类话语标记和婉言类话语标记。坦言类话语标记在句法上形式固定,可以与“转折连词、语气副词、判断义动词、语气词”共现于语篇中。其次坦言类话语标记倾向于独立使用,独立使用和附着使用的区别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语义复杂性不同,二是语气强弱不同。位置分布具有灵活性,其中句首、句中为典型位置,句末为非典型位置,同时位置的改变关涉到主观性程度和辖域范围的变化,表现在坦言类话语标记越靠前,主观性越强,辖域越广,坦言类话语标记越靠后,主观性越弱,辖域越窄。在语义上动词“说”已经虚化,不再承担具体的言说意义,内部成员意义融合度增加,具备整体的词汇意义,坦言类话语标记前后项之间的语义关系有五种:解说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目的关系、总结关系。坦言类话语标记具有三大语用功能,即语篇构建功能、人际互动功能和元语用功能。语篇构建功能包括语篇衔接功能、话题标记功能、语境支持功能;人际互动功能包括传信互动功能和委婉表达功能;元语用功能包括标示说话人的态度、吸引注意,强调命题、调控话语语力。坦言类话语标记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词汇化、语法化、语用化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是三者共同促成的结果。如词汇化过程中语义的规约化趋势;语法化过程中内部结构的重新分析,由句内成分转移到小句外的附加成分以及动词“说”的泛化;语用化过程中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对表达语用意图的作用等,其中语用需要是坦言类话语标记演变的核心推动力,词汇化和语法化也会推动语用化的进程,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该类表达式最终固定成专门表坦诚态度的标记性成分。
王涛[7](2021)在《话语标记“其实”和“事实上”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关联理论、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指导,从话语分布、语用功能以及语体分布等方面对现代汉语中的话语标记“其实”和“事实上”进行了比较,对话语标记“其实”和“事实上”的语用功能进行了描写与分析,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话语标记“其实”和“事实上”的语体分布差异进行了详细考察,同时分析了影响二者在不同语体中分布差异的因素。对“其实”和“事实上”差异的比较有助于加深对二者的认识,同时也能够丰富话语标记的比较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这一章阐述了文章的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范围,对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同时交代了研究方法并对文章的语料来源进行了说明。第二章是“其实”和“事实上”的判定及话语分布特征比较。这一章结合话语标记的性质特征对话语标记“其实”和“事实上”的性质进行了判定,同时对二者在话语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比较。第三章是“其实”和“事实上”的语用功能比较。这一章对“其实”和“事实上”的语用功能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比较。第四章是“其实”和“事实上”的语体分布比较。这一章考察了“其实”和“事实上”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情况,并对二者的分布差异进行了比较,同时对影响二者在不同语体中分布差异的因素进行了探讨。最后的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
石梦琪[8](2020)在《从“鸟鸣嘤嘤”到话语标记“嘤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拟声词"嘤嘤"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而网络语言中的部分"嘤嘤"多以多音节形式出现,语义上具有程序性,语篇功能凸显。这部分"嘤嘤"已经成为一种语篇功能型话语组织类话语标记。从共时上看话语标记"嘤嘤"的使用主要有两点限制,一是见于网络语言,二是主要用于女性之间,话语标记"嘤嘤"具有相对规约化的倾向。从历时上看"嘤嘤"的主观性不断增强,话语标记的用法是主观化的结果。句法环境与语义认知条件共同制约着话语标记"嘤嘤"的出现。
李晓琴[9](2020)在《现代汉语换言标记构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功能语言学的兴起,学者们打破了形式语言学侧重形式和句法研究的限制,将视野投向超句的篇章和话语结构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展开的。换言或称重述现象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标记这种现象的连接成分称为“换言连接成分”或“换言标记”。关于换言标记,就目前研究来看,无论国内外,从语言形式层面上来看,已有研究大多是探讨词项式的,就是由一个固定的词语来充当的,而对由图式构式来充当的的换言标记关注不够;从换言前后项语义关系层面上来看,国外主要借助关联理论探讨换言标记前后项之间的因果推理关系,国内汉语学者主要关注换言前后在语义复杂性方面体现的差别,研究侧重前后项之间客观性语义的描写,而对换言后项语义的主观性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从换言标记的来源层面上看,目前尚无人探讨现代汉语中的图式构式形式的换言标记是如何产生的。因而本文在国内外前人时贤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站在功能语言学的立场,运用构式语法、篇章语法和话语分析等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在厘清有关换言关系、换言标记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对汉语典型换言标记“换句话说”的语义和功能进行描写,重点选取“引述”类换言标记构式“用X的话说”“按X的说法”,“视角”类换言标记构式“从X的角度说”“从X的方面说”,“评价”类换言标记构式“往X里说”“说得X一点”等,从形式与功能以及来源等方面对这三大类共六个图式构式形式的换言标记进行全面描写,力求对汉语的换言标记系统得出新的认知。本文结构如下:首先为绪论。该部分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对象,阐述了选题意义及该选题可能的创新点,说明了拟解决问题采用的理论、方法和语料。第一章为相关问题研究综述。本章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话语标记的研究现状,介绍了与之相关的构式研究以及篇章和话语研究,着重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换言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换言标记的界定、分类、范围、功能等问题。第二章讨论了换言关系和换言标记的相关问题。本章主要是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汉语的事实,厘清换言关系、换言标记的基本概念,涉及到换言关系的界定、换言关系前后项的语义关系及其语义属性等问题,讨论了换言标记的范围、形式、功能等问题,对汉语的换言关系与换言标记系统提出了我们的看法。此章的内容主要是为后面几章的个案研究提供理论和概念支撑。第三章讨论了汉语中最典型的换言标记“换句话说”。在参考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梳理了“换句话说”所关联的前后项的语义关系,其次分析了“换句话说”及其所标记的换言结构的相关语用问题,最后考察了“换句话说”的来源与演变。本章内容主要是为后面换言标记构式的描写提供范例。第四章讨论了“引述”类换言标记构式。首先介绍了引述的概念及相关研究,之后从此类构式的不同功能、相关变体、构件解析、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及其语用功能和换言的语用分析几个方面对“用X的话说”“按X的说法”两个个案进行了全面的描写。第五章讨论了“视角”类换言标记构式。首先介绍了视角的概念及相关研究,之后从此类构式的不同功能、相关变体、构件解析、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及其语用功能和换言的语用分析几个方面对“从X的角度说”“从X的方面说”两个个案进行了全面的描写。第六章讨论了“评价”类换言标记构式。首先介绍了评价的概念及相关研究,之后从此类构式的不同功能、相关变体、构件解析、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及其语用功能和换言的语用分析几个方面对“往X里说”“说得X一点”两个个案进行了全面的描写。第七章为换言标记构式的历时考察。首先,考察了在古代或近代汉语中与某一换言标记构式相关的表达方式,讨论了这些表达方式与换言标记的关系。其次,分别讨论了三大类六个换言标记构式的具体来源和演变过程。最后,分析了换言标记构式的演变动因和机制。第八章为汉语换言现象相关特点的归结。首先,依据换言结构成分的多少将其分为简单的换言结构和复杂的换言结构。其次,分析了换言关系的语义层次问题。再次,分析了换言标记的分类问题。最后分析了词项式与图式构式形式的换言标记的共同点,并着重分析了换言标记构式的特点。最后为结语。首先对文章的基本框架作出说明。其次,对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作出说明。
章广硕[10](2020)在《汉语断言类话语标记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话语标记是一种在汉语交际过程中广泛存在的连接成分,它们独立于句法之外,与句法意义的传达和句法功能之间的联系甚少,但却在语用功能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的研究对象正是其中一类话语标记——断言类话语标记,它们可以加强话语的断定语气,对衔接与转换话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在前人对话语标记研究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断言类话语标记的定义,并从中选取了 11个断言类话语标记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大量的母语使用者语料,从语表和语用两个角度将本文所选取的话语标记分为主观断言标记、客观强断言标记和客观弱断言标记三类。然后分类分析了断言类话语标记的分布位置以及其位置分布对其句法管控的影响。其次,我们结合所选取的语料对断言类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作出分析,主要包括语篇建构功能、言者主观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在语篇上表现为对话题内容的一系列控制作用,如开启话题、转换话题、延续话题和结束话题等;言者主观功能主要是标明言者态度并强调突出断言内容,同时遵循礼貌原则减少会话冲突;人际互动功能则主要引导受话者关注交际重心和方向。第三,在本体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了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高级水平汉语非母语者的会话语料,通过统计断言类话语标记在口语和书面语两方面的使用情况,我们发现有部分断言类话语标记使用集中化或规避使用的情况出现,在进一步对出现的偏误类型进行归纳分析后,发现主要表现为语形偏误、误用和语篇偏误三种类型。针对断言类话语标记的自身特点和习得情况,本文对如何更高效的对断言类话标记进行教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本文认为,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应当与时俱进,积极主动的吸收新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提出在教授断言类话语标记时多采用对比分析、情境任务法等教学方法,带领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操练方式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教学建议。
二、话语标记及其语篇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话语标记及其语篇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2)视觉行为动词“瞧”“瞅”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1.选题缘由 |
2.选题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1.相关研究 |
2.既往研究的着力点与不足 |
(三)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
1.研究方法 |
2.语料来源 |
二、视觉行为动词界定及字的起源 |
(一)视觉行为动词的界定 |
(二)“瞧”字的起源 |
(三)“瞅”字的起源 |
三、“瞧”、“瞅”在句法平面的比较 |
(一)“瞧”的句法分析 |
1.“瞧”的语法特征 |
2.“瞧”的句法搭配 |
(二)“瞅”的句法分析 |
1. “瞅”的语法特征 |
2. “瞅”的句法搭配 |
(三)“瞧”、“瞅”在句法上的比较 |
1.句法共性 |
2.句法个性 |
(四)本章小结 |
四、“瞧”、“瞅”在语义平面的比较 |
(一)“瞧”的语义分析 |
(二)“瞅”的语义分析 |
(三)“瞧”“瞅”在语义上的比较 |
1.义项的分类情况 |
2.义项分类的交叉之处 |
3.义项分类的不同之处 |
(四)本章小结 |
五、“瞧”、“瞅”在语用平面的比较 |
(一)“瞧”、“瞅”之地域色彩比较 |
1.“瞧”的地域色彩 |
2.“瞅”的地域色彩 |
3. 小结 |
(二)话语标记“你V”及其变体之语用功能比较 |
1.话语标记“你瞧”及其变体之语用功能探讨 |
2.话语标记“你瞅”及其变体之语用功能探讨 |
(三)本章小结 |
六、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现代汉语话语标记“我跟你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话语标记的界定研究 |
(二)话语标记的功能研究 |
(三)话语标记的语法化、词汇化研究 |
(四)话语标记的主观性、交互主观性研究 |
四、研究范围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我跟你说”的话语标记特征 |
一、语音特征:可被识别 |
二、句法特征:位置多变 |
(一)位于句首 |
(二)位于句中 |
(三)位于句末 |
三、语义特征:程序性语义 |
四、语用特征:功能丰富 |
(一)人际功能 |
(二)语篇功能 |
五、语体特征:口语为主 |
六、语形特征:多种变体 |
第二章 话语标记“我跟你说”的功能 |
一、话语标记“我跟你说”的语篇功能 |
(一)形式连贯功能 |
(二)内容连贯功能 |
二、话语标记“我跟你说”的人际功能 |
三、“我跟你说”话语标记的互动功能 |
(一)表达“坦诚”关系 |
(二)表达“亲近”关系 |
第三章 话语标记“我跟你说”的形成机制和动因 |
一、话语标记“我跟你说”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
二、话语标记“我跟你说”的语用环境和交互主观化 |
(一)语用环境 |
(二)交互主观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4)话语标记“不错”的多角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一)话语标记的研究 |
(二)有关“不错”的研究 |
三、研究范围 |
四、研究方法 |
(一)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
(二)共时与历时相结合 |
(三)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
第一章 话语标记“不错”的界定、分类及其语篇分布 |
一、话语标记“不错”的界定 |
二、话语标记“不错”的分类及其语篇分布 |
(一)话语标记“不错”的分类 |
(二)话语标记“不错”的语篇分布 |
第二章 话语标记“不错”的主观义 |
一、接受性话语标记“不错”的主观性 |
(一)表示认同 |
(二)表示补充与说明 |
二、表达性话语标记“不错”的交互主观性 |
第三章 话语标记“不错”的功能 |
一、接受性话语标记“不错”的语用功能 |
(一)应对功能 |
(二)话题功能 |
(三)话语衔接功能 |
二、表达性话语标记“不错”的话语功能 |
(一)延续话轮功能 |
(二)语篇的逻辑链接功能 |
第四章 话语标记“不错”的历时考察 |
一、话语标记“不错”的演变概况 |
(一)先秦时期——话语标记“不错”的孕育阶段 |
(二)汉至唐宋——话语标记“不错”的萌芽阶段 |
(三)明清时期——话语标记“不错”的形成与发展 |
(四)现代汉语时期——话语标记“不错”的进一步发展 |
二、话语标记“不错”形成的动因 |
(一)经济原则 |
(二)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 |
三、话语标记“不错”形成的机制 |
(一)语义虚化与语境推理 |
(二)句法结构的固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5)明确性话语标记的多角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话语标记研究现状 |
1.2.2 国内话语标记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语料来源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明确性话语标记的判定与分布 |
2.1 明确性话语标记的判定 |
2.1.1 话语标记的界定 |
2.1.2 明确性话语标记的判定标准 |
2.2 明确性话语标记的分布 |
2.2.1 明确性话语标记的频度分布 |
2.2.2 明确性话语标记的语篇分布 |
2.2.3 明确性话语标记的独立性分布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明确性话语标记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
3.1 解释关系 |
3.1.1 概念性话题解释 |
3.1.2 举例解释 |
3.1.3 注释性解释 |
3.1.4 定义性解释 |
3.2 因果关系 |
3.2.1 前果后因 |
3.2.2 前因后果 |
3.3 目的关系 |
3.4 转折关系 |
3.5 总括关系 |
3.6 明确性话语标记前后项语义关系统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明确性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 |
4.1 话轮功能 |
4.1.1 话轮延续 |
4.1.2 话轮转接 |
4.1.3 话轮终结 |
4.2 话题功能 |
4.2.1 延续话题 |
4.2.2 转换话题 |
4.2.3 总结话题 |
4.2.4 结束话题 |
4.3 人际功能 |
4.3.1 确信功能 |
4.3.2 传信功能 |
4.3.3 主观评价功能 |
4.4 明确性话语标记语用功能统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明确性话语标记的演化与成因 |
5.1 明确性话语标记的语法化 |
5.1.1 历时角度考察明确性话语标记的语法化 |
5.1.2 共时角度考察明确性话语标记的语法化 |
5.2 明确性话语标记的演化原因 |
5.2.1 高频使用 |
5.2.2 语言经济原则 |
5.3 明确性话语标记的演化机制 |
5.3.1 隐喻机制 |
5.3.2 泛化机制 |
5.3.3 主观性与主观化 |
5.3.4 重新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现代汉语坦言类话语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成果综述 |
三、研究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 |
四、创新点 |
第一章 坦言类话语标记的范围、特征及分布 |
第一节 坦言类话语标记的范围 |
一、话语标记的界定 |
二、坦言类话语标记的界定 |
三、坦言类话语标记的分类 |
四、标记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
第二节 坦言类话语标记的特征 |
一、独立性特征 |
二、共现特征 |
第三节 坦言类话语标记的分布 |
一、位置分布特征 |
二、位置分布倾向性 |
第二章 坦言类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 |
第一节 坦言类话语标记的语篇构建功能 |
一、语篇衔接功能 |
二、话题标记功能 |
三、语境支持功能 |
第二节 坦言类话语标记的人际互动功能 |
一、传信互动功能 |
二、委婉表达功能 |
第三节 坦言类话语标记的元语用功能 |
一、标示说话人的态度、观点 |
二、吸引注意、强调命题 |
三、调控话语语力 |
第三章 坦言类话语标记的形成过程及动因 |
第一节 坦言类话语标记的形成过程 |
一、坦言类话语标记的语法化 |
二、坦言类话语标记的词汇化 |
三、坦言类话语标记的语用化 |
四、词汇化、语法化、语用化的互动关系 |
第二节 坦言类话语标记的形成动因 |
一、主观性 |
二、交互主观性 |
三、泛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话语标记“其实”和“事实上”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及范围 |
三、相关研究述评 |
(一)叙实性话语标记研究 |
(二)“其实”的研究 |
(三)“事实上”的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一)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
(二)比较与分析相结合 |
(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
五、语料来源及说明 |
第二章 “其实”和“事实上”的性质判定及话语分布特征比较 |
一、“其实”和“事实上”的性质判定 |
(一)“其实”的性质判定 |
(二)“事实上”的性质判定 |
二、“其实”和“事实上”的话语分布特征比较 |
(一)“其实”的话语分布特征 |
(二)“事实上”的话语分布特征 |
(三)“其实”和“事实上”的话语分布特征差异 |
第三章 “其实”和“事实上”的语用功能比较 |
一、“其实”的语用功能 |
(一)语篇功能 |
(二)人际功能 |
二、“事实上”的语用功能 |
(一)语篇功能 |
(二)人际功能 |
三、“其实”和“事实上”的语用功能差异 |
(一)在分布上有侧重 |
(二)在传情上有强弱 |
第四章 “其实”和“事实上”的语体分布比较 |
一、“其实”和“事实上”在不同语体的分布情况 |
(一)“其实”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情况 |
(二)“事实上”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情况 |
二、“其实”和“事实上”的语体分布比较分析 |
(一)“其实”和“事实上”的语体分布差异 |
(二)影响语体分布差异的因素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从“鸟鸣嘤嘤”到话语标记“嘤嘤”(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嘤嘤”从拟声词到话语标记 |
(一)先秦到隋“嘤嘤”的句法语义特征 |
(二)唐宋时期“嘤嘤”的句法语义特征 |
(三)元明清时期“嘤嘤”的句法语义特征 |
(四)现代汉语中“嘤嘤”的句法语义表现 |
1.书面语中的句法语义表现 |
2.网络用语中“嘤嘤”的句法语义表现 |
三、“嘤嘤”的话语标记表现 |
(一)语音上的不同 |
(二)意义不同 |
(三)句法功能不同 |
(四)语用功能不同 |
1.句首的“嘤嘤”:前景化功能 |
2.句中的“嘤嘤”:话题切换标记 |
3.句尾的“嘤嘤”:提示说话人态度 |
四、“嘤嘤”的演化条件和动因 |
(一)句法环境条件 |
(二)语义认知条件 |
五、结 语 |
(9)现代汉语换言标记构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
1.1 关于话语标记研究 |
1.1.1 国外话语标记的相关研究 |
1.1.2 国内话语标记的相关研究 |
1.2 关于构式研究 |
1.2.1 构式的界定 |
1.2.2 构式的分类 |
1.2.3 关于功能性构式 |
1.3 关于篇章和话语研究 |
1.3.1 关于篇章研究 |
1.3.2 关于话语研究 |
1.3.3 篇章和话语的关系 |
1.4 关于换言问题的研究 |
1.4.1 国外换言问题的相关研究 |
1.4.2 国内换言问题的相关研究 |
1.4.3 换言标记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换言关系和换言标记 |
2.1 关于换言关系 |
2.1.1 换言关系的界定 |
2.1.2 换言关系的语义分析 |
2.1.3 换言关系的语义属性 |
2.1.4 关于“语义相似性” |
2.2 关于换言标记 |
2.2.1 换言标记的范围 |
2.2.2 汉语的换言标记系统 |
2.2.3 换言标记的功能 |
2.2.4 换言标记的共性特征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典型换言标记分析——以“换句话说”为例 |
3.1 “换句话说”的相关变体 |
3.2 “换句话说”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
3.2.1 释义关系 |
3.2.2 非释义关系 |
3.3 语用分析 |
3.3.1 着眼于语言语境的换言 |
3.3.2 着眼于交际语境的换言 |
3.4 “换句话说”与“换言之”的产生和发展 |
3.4.1 “换句话说”的产生与发展 |
3.4.2 “换言之”的产生与发展 |
3.4.3 关于“换句话说”“换言之”来源的假设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引述”类换言标记构式 |
4.1 “引述”及相关问题 |
4.1.1 “引述”及其类型 |
4.1.2 与“引述”相关的理论 |
4.1.3 “引述”与“互文” |
4.1.4 “引述”与“换言” |
4.2 “用X的话说” |
4.2.1 “用X的话说”的不同用法 |
4.2.2 “用X的话说”的引述类型 |
4.2.3 “用X的话说”前后项之间的语义关系 |
4.3 “按X的说法” |
4.3.1 “按X的说法”的不同用法 |
4.3.2 “按X的说法”的引述类型 |
4.3.3 “按X的说法”前后项之间的语义关系 |
4.4 语用分析 |
4.4.1 人物引述型换言标记构式的语用倾向 |
4.4.2 时地引述型换言标记构式的语用倾向 |
4.4.3 属性引述型换言标记构式的语用倾向 |
4.4.4 其他引述型换言标记构式的语用倾向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视角”类换言标记构式 |
5.1 “视角”及其相关问题 |
5.1.1 视角 |
5.1.2 视角类型与视角化的手段 |
5.1.3 语言顺应理论的视角观 |
5.2 “从X的角度说” |
5.2.1 “从X的角度说”的不同用法 |
5.2.2 视角类型 |
5.2.3 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
5.3 “从X的方面说” |
5.3.1 “从X的方面说”的不同用法 |
5.3.2 视角类型 |
5.3.3 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
5.4 语用分析 |
5.4.1 视角的延伸 |
5.4.2 视角的转换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评价”类换言标记构式 |
6.1 “评价”及相关问题 |
6.2 “往X里说” |
6.2.1 “往X里说”的不同用法 |
6.2.2 构件解析 |
6.2.3 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
6.3 “说得X一点” |
6.3.1 “说得X一点”的不同用法 |
6.3.2 构件X的解析与构式变体 |
6.3.3 换言前后项的语义关系 |
6.4 语用分析 |
6.4.1 “评价”类换言标记构式的语用功能 |
6.4.2 换言前后项的语用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换言标记构式的来源和演变 |
7.1 “引述”类换言标记构式的历时考察 |
7.1.1 近代汉语中的相关构式 |
7.1.2 “用X的话说”的来源和演变 |
7.1.3 “按X的说法”的来源和演变 |
7.2 “视角”类换言标记构式的历时考察 |
7.2.1 古代汉语中的相关构式 |
7.2.2 “从X的角度说”的来源和演变 |
7.2.3 “从X的方面说”的来源和演变 |
7.3 “评价”类换言标记构式的历时考察 |
7.3.1 近代汉语中的相关构式 |
7.3.2 “往X里说”的来源和演变 |
7.3.3 “说得X一点”的来源和演变 |
7.4 换言标记构式演变的动因 |
7.4.1 语义虚化 |
7.4.2 语境的作用 |
7.4.3 语言接触的影响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汉语换言结构的特点 |
8.1 结构成分 |
8.1.1 简单的换言结构 |
8.1.2 复杂的换言结构 |
8.2 结构关系 |
8.2.1 第一层次的语义关系 |
8.2.2 下位层次的语义关系 |
8.3 结构标记 |
8.3.1 换言标记的分类 |
8.3.2 两类换言标记的共同点 |
8.3.3 换言标记构式的特点 |
8.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汉语断言类话语标记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一) 选题目的 |
(二) 选题意义 |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相关研究 |
(二) 国内相关研究 |
三、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一) 研究方法 |
(二)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断言类话语标记的范围及句法位置 |
一、断言类话语标记的范围 |
(一) 断言类话语标记的概念界定 |
(二) 断言类话语标记的分类 |
二、断言类话语标记的句法位置 |
(一) 断言类话语标记的位置分布 |
(二) 断言类话语标记的位置分布影响 |
三、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断言类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 |
一、断言类话语标记的语篇建构功能 |
(一) 开启话题内容 |
(二) 延续话题内容 |
(三) 转换话题内容 |
(四) 结束话题内容 |
二、断言类话语标记的言者主观功能 |
(一) 表明言者态度 |
(二) 强调突出断言内容 |
(三) 遵循礼貌原则 |
三、断言类话语标记的人际互动功能 |
(一) 传信功能 |
(二) 断定功能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断言类话语标记的习得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
一、断言类话语标记的使用情况 |
(一) 口语交际中断言类话语标记使用情况 |
(二) 书面表达中断言类话语标记使用情况 |
(三)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断言类话语标记偏误分析 |
二、对外汉语断言类话语标记的教学策略 |
(一) 采用对比分析教学法 |
(二) 采用情境式的任务型教学法 |
(三) 培养学生使用断言类话语标记的交际策略 |
第五章 结语 |
一、本文的研究结论 |
二、本文的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话语标记及其语篇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话语标记“话是这么说”研究[D]. 张奕.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视觉行为动词“瞧”“瞅”的比较研究[D]. 彭可欣.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现代汉语话语标记“我跟你说”研究[D]. 张渝英.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4]话语标记“不错”的多角度研究[D]. 孟倩.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明确性话语标记的多角度研究[D]. 井然. 河北大学, 2021(02)
- [6]现代汉语坦言类话语标记研究[D]. 朱健. 扬州大学, 2021(09)
- [7]话语标记“其实”和“事实上”的比较研究[D]. 王涛.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8]从“鸟鸣嘤嘤”到话语标记“嘤嘤”[J]. 石梦琪. 海外华文教育, 2020(04)
- [9]现代汉语换言标记构式研究[D]. 李晓琴.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汉语断言类话语标记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 章广硕.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