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网络的保护恢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连盟[1](2021)在《状态感知的IP+光网络故障恢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新兴互联网应用带来的海量差异化业务流量,网络运营者在网络虚拟化切片后将切片网络租用给客户,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当切片网络中核心IP节点发生故障时,传统恢复方法在恢复速度、恢复效果等方面均无法满足用户需求。IP+光网络具有独特的IP+光协同机制,可以调用IP恢复资源与光恢复资源联合进行故障恢复,充分发挥IP+光网络灵活性,提高故障恢复效率。本论文以网络状态感知为基础,提出基于IP配置迁移与光链接迁移的IP+光双迁移恢复机制,提高网络可靠性。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本文提出状态感知的单恢复节点IP+光双迁移恢复方法。针对核心IP节点故障恢复问题,论文提出了单恢复节点IP+光双迁移恢复机制:当故障发生后,搜索网络中空闲恢复节点和光链接进行双迁移恢复,使恢复节点代替故障节点进行工作。研究建立单恢复节点IP+光双迁移恢复模型并设计基于PRIM的SRN-DMR算法,实现模型快速求解。仿真结果表明,SRN-DMR算法具有良好的搜索效率和计算速度。(2)本文提出状态感知的多恢复节点IP+光双迁移恢复方法。针对单恢复节点IP+光双迁移恢复的局限性,论文提出通过光层连接多个恢复节点组成恢复网络,代替原本故障节点实现故障恢复,提高双迁移恢复适用性。具体地说,通过分析单恢复节点双迁移恢复缺陷,本研究设计多恢复节点IP+光双迁移恢复模型和基于Q学习的MRN-DMR算法进行模型求解。算法创新性地使用光链接延伸的方式作为Q学习中状态转移动作,提高算法准确率;探索区域由小至大,进行分阶段计算提高算法效率。仿真结果显示,MRN-DMR算法具有较好的收敛性能和探索纠正能力,避免困于局部最优解。面对承载大量业务的核心IP节点故障时,对比链接重路由与路径重路由,MRN-DMR算法具有极大的计算速度优势。(3)本文建立状态感知的IP+光故障恢复实验平台,设计基于实验平台的双迁移恢复方法,测试验证双迁移恢复效果。实验平台中,基于 OpenFlow 的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控制器根据感知的故障信息搜索网络资源进行恢复计算,在SDN交换机与智能光交叉连接设备(Optical Cross Connect,OXC)组成的传输平面中进行双迁移操作:将故障设备的OpenFlow交换配置信息加载至恢复设备,将与故障设备相连的光链接转接至恢复设备,使恢复设备在路由功能与连接功能上代替故障设备进行工作。最后,在实验平台中测试IP+光双迁移恢复效果。在实验网络中,与链路恢复重路由比较,单恢复节点IP+光双迁移恢复可以节约88%的恢复时间,多恢复节点IP+光双迁移恢复可以节约64%的恢复时间。与传统恢复方法比较,IP+光双迁移恢复显着减少了故障恢复时间。
袁强[2](2021)在《弹性光网络中基于混合路径保护的路由频谱分配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流量日益增长,业务需求的种类趋向多样化,该趋势推动着光网络的发展。由于传统的波分复用光网络规定使用固定频谱栅格进行频谱资源分配,不能更细粒度与灵活地为业务分配频谱资源,造成频谱资源浪费,所以人们提出了更加高效的、粒度更细的、能灵活分配资源的弹性光网络。弹性光网络中承载着大量重要的信息流量,而光纤链路故障将造成巨大的损失,故弹性光网络的生存性研究不可忽视。本文研究弹性光网络路径保护,通过结合单路径保护和多路径保护的各自优势,在保证业务可靠性的前提下,降低带宽阻塞率。论文研究了弹性光网络中单路径专用保护与多路径专用保护混合策略。由于在业务动态到达的弹性光网络场景下,具体业务请求的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路径状况可能不同。因此,单路径专有保护与带宽分割多路径专有保护可能体现出不同的优劣。为了降低带宽阻塞率,文中定义了一种路径系数,提出的路径选择策略是基于K最短路径算法以路径系数最小的路径优先选择,计算得到多条链路不相交路径,提出的混合路径专用保护算法利用路径的最高频谱效率、路径跳数和路径上最大可用频谱信息进行频谱分配。混合路径专用保护算法在产生的生存性分配方案中优先选择消耗频谱资源最少的方案。仿真结果表明,在带宽阻塞率和频谱利用率方面所提出的混合路径专用保护算法与对比算法相比都有明显的改善。在COST239网络中负载为320 Erlang时,提出算法的带宽阻塞率相比于对比算法最少降低了约29.8%;在USNET网络中负载为150 Erlang时,带宽阻塞率最少降低了约12.5%。在COST239网络为320 Erlang时,提出算法的频谱利用率相比于对比算法最少提高了约5.6%;在USNET网络中负载为150 Erlang时,频谱利用率最少提高了约1.8%。论文考虑在单链路故障下将带宽分割成多条路径传输的部分带宽保护,可以减少冗余保护资源的需求。考虑到多路径保护存在冗余资源的情况,实现冗余保护资源的共享,可以进一步降低阻塞率。论文首先将光纤链路上的频谱资源分为工作频谱区和保护频谱区,工作频谱区只分配工作带宽而保护频谱区只分配保护带宽;接着,论文提出了一种根据工作频谱占用状态动态更新链路权重的公式,并设计了三种频谱分配策略可根据路径信息动态生成合理的分配方案:单工作路径分配策略、双路径分配策略和三路径分配策略。频谱分区单/多路径共享保护算法包含这三种策略,通过论文提出的代价计算公式选择出代价值最小策略;最后,通过多次实验得到USNET和COST239两种网络拓扑在不同保护需求下的保护频谱与工作频谱的最佳比例。通过实验仿真对比,本文提出的频谱分区单/多路径共享保护算法与对比算法相比在阻塞率有较好的表现。在限定保护强度q=0.5的条件下USNET网络中负载为330 Erlang时,提出算法的带宽阻塞率相比于对比算法最少降低了约5.3%。在限定保护强度q=0.5的条件下COST239网络中负载为600 Erlang时,提出算法的带宽阻塞率相比于对比算法最少降低了约30.1%。
董冰润[3](2020)在《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综合保护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速铁路光传送网作为高速铁路地面基础设施的中枢系统,承担着列车运行过程中信息传递工作,包括状态检测,故障诊断,调度指挥相关工作中的关键信息,当出现故障导致传输中断时,不但将引起高速铁路运行控制系统降级工作,也有可能导致列车运行中止,进一步严重影响高速铁路正常的运行秩序。随着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承载业务种类及容量的不断增加,对于光传送网的稳定性与实时性要求不断提升,因此保证高速铁路光传送网运行过程中安全稳定的保护与恢复技术成为重点研究问题。本篇论文主要研究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链路故障保护方法,重点研究基于不同链路故障场景的光传送网络保护与恢复技术,以满足不同类型业务对稳定性与实时性的要求,提高链路故障场景下网络的生存性及恢复能力。1.本文提出了一种P-Cycle构造启发式优化算法L-Grow(Limited-Grow)。此算法在评价P-Cycle保护质量时充分考虑了构造P-Cycle的实际成本与最大保护能力的比值,通过定义P-Cycle评价指标保护成本比率T完成对构造过程中前K个中间环的选择,使用环选择性合并的方式,严格控制最终构造P-Cycle的数量,提升了P-Cycle的保护质量。在COST239、Small Net两种网络拓扑中的仿真结果表明相同的链路及节点权重下,L-Grow算法在P-Cycle数目、平均保护成本比率、平均先验效率方面均优于目前常用的P-Cycle构造算法Grow算法。2.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链路故障保护恢复结构P-MLP(Pre-Configured MultiLevel Protection)。针对高速铁路光传送网承载的业务对网络稳定性与实时性要求将多链路故障场景分类。该保护方法充分利用网络拓扑的连通性在网络拓扑中预先构造保护结构,并通过MLPRA(P-MLP Protection Routing Algorithm)路由算法为故障链路寻找保护路径以完成恢复。通过COST239、Small Net两种网络拓扑中的仿真结果表明,P-MLP保护结构在双链路故障场景下具备更灵活的保护资源分配方案,可以使用更少的资源成本完成对双链路故障场景的保护,实现对故障链路近乎100%的保护恢复效果,具有较好的保护恢复性能。
李子勤[4](2020)在《基于AoD节点的空分复用光网络生存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流量的不断增长,高清视频、虚拟化、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网络应用产生的网络资源需求,光纤骨干网需要扩大其传输能力,并同时具备高可靠性、高灵活性、高可扩展性和高成本效益。为了扩大光纤骨干网的传输能力,许多创新技术如弹性光网络(Elastic Optical Networks,EONs)和空分复用(Space Division Multiplexing,SDM)光网络已经被广泛研究。支持创新网络技术的弹性光节点结构的研究,将成为当前光纤骨干网的重点课题之一。本文围绕基于AoD(Architecture on Demand)节点如何提供网络灵活性、可扩展性、可靠性的问题,从如何优化节点结构、如何扩展网络资源、如何实现节点级故障恢复三个角度出发,研究了基于AoD结构的节点结构模型,将节点级的网络资源进行有效地规划,在节点模块配置问题、MCF(Multi-core Fiber)场景下的核心路由频谱问题以及节点级故障恢复问题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本文的主要提出三个的创新性成果:第一,针对网络中WSS/SSS共存提供灵活性的网络中模块选择的问题,在动态场景下,提出了基于AoD节点的模块预构建算法。该算法以业务特点为划分依据,实现了为不同业务恰当的配置WSS/SSS模块,以最优化业务所需的带宽资源。通过实验结果也将算法对网络中业务阻塞率有效降低的效果加以证明,能够使整个网络的资源利用率有所加强。第二,针对MCF场景下如何为不同业务分配资源与模块的问题,提出了基于AoD节点的核心路由频谱分配算法。该算法先对核心进行了划分,接着针对不同业务配置专属核心,然后为这些专属核心配置合适的WSS/SSS模块。仿真表明,所提算法能有效地减少7核MCF的核心串扰问题,并降低业务阻塞率。第三,针对MCF场景下节点级故障如何恢复的问题,提出了基于AoD节点的节点故障恢复算法。该算法以时间线作为基准,采取三步措施实现节点级故障恢复,首先为发生故障的路径考虑采取冗余器件恢复,其次考虑采取备用核心恢复,最后考虑维修故障器件。仿真表明,所提算法在有冗余器件作为备用的场景中,可以减低网络的故障时间,提升网络的可用性。
杨乃欢[5](2020)在《光网络中拓扑分析及优化策略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进步的今天,光网络正在朝着长距离、高带宽的方向飞速演变,这使得光网络故障导致的通信业务中断损失更加巨大,因此,光网络生存性的重要性日渐提高。同时,光网络的生存性以及其他传输性能会受到网络拓扑结构的极大影响,且拓扑影响很难在网络运维阶段进行改变。因此,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光网络中拓扑分析与优化策略展开研究,以提高网络的生存性,并降低业务传输距离。本文针对物理拓扑和逻辑拓扑分别提出了分析指标与优化策略算法。对于物理拓扑,本文提出拓扑收益函数、拓扑成本函数、链路密度、拓扑连通度四个分析指标。其中拓扑收益函数和拓扑成本函数基于节点的度、节点的交换能力和链路长度,评估了物理拓扑中链路的连接方式是否合理;拓扑连通度基于图论中割边集的概念,分析了物理拓扑的连通性。本文提出了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物理拓扑优化算法GA-PTOA,算法综合拓扑收益函数和拓扑成本函数,对现有物理拓扑进行合理优化。仿真结果显示,该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物理拓扑的联通性,使网络在发生故障时更容易采取保护与恢复策略,从而了提高网络的生存性,同时算法还降低了路由距离,从而减小传输时延。对于逻辑拓扑,因为光网络虚拟化的核心是网络映射问题,所以逻辑拓扑的映射方式直接影响网络的生存性和传输质量。当全网逻辑链路的重要性和优先级一致时,映射过程中对物理链路的资源占用越均衡,故障发生时受损的业务就更少,每个业务的风险也就越低,网络的生存性越好。因此,为了提高虚拓扑的生存性,降低路由距离,本文提出了针对虚拓扑的五个分析指标:资源占用方差、资源占用比例、波长独立性函数、路由距离代价函数、平均物理路由距离。其中资源占用方差主要分析虚拓扑映射时资源是否均衡分配;路由距离代价函数和平均物理路由距离用于分析映射时路由距离的合理性。本文还提出了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虚拓扑优化算法GA-VTOA,算法以满足波长独立性原则、路由距离合理、资源占用较为均衡的虚拓扑映射为最终的求解目标,优化了传统遗产算法的交叉及变异过程。仿真结果显示,GA-VTOA算法优化后的虚拓扑映射可以尽可能实现负载均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网络的生存性,并降低了路由距离,占用更少的资源。
杨雨蒙[6](2020)在《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生存性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承载业务种类日益多样化,不同业务类型对于网络的可靠性与实时性要求不断提高,保障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的安全运行是铁路通信网络保护与恢复技术的研究重点。本论文主要研究了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生存性策略,为解决光网络中故障的保护与恢复问题,提出了改进型P-Cycle优化保护技术与基于动态路由与波长分配(Routing and Wavelength Assignment,RWA)的蚁群恢复技术,以此来满足不同场景中业务可靠性与实时性的要求。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改进型P-Cycle容量优化算法(Improved P-cycle Capacity Optimization Algorithm,ICOA)来解决静态业务下的单链路故障问题。该算法在计算P-Cycle保护性能时,充分考虑了构造P-Cycle时候选圈未来的扩展能力,通过引入节点度数方差的概念,提升了P-Cycle的实际性能。在COST239网络拓扑中,在业务容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未保护链路比率和可调参数K的限制比较分析了不同K值下的仿真结果。ICOA算法在P-Cycle数量、平均保护效率、总冗余度、算法时间、消耗的空闲容量方面均优于已有的P-Cycle优化配置启发式算法(P-Cycle Optimization Configuration Heuristic Algorithm,POCA)。ICOA算法使空闲资源分配更加合理,有效地提高了未来P-Cycle的扩展能力。经过定性和定量分析,选定了最适合此网络拓扑的K值。(2)提出了一种基于链路状态的蚁群优化算法(Link State Based 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lgorithm,LS-ACO)来恢复多链路故障后业务的重新传输。针对多链路故障恢复问题利用动态RWA进行解决,分别对路由与波长分配两个子问题进行研究。其中波长分配问题采用首次命中算法,路由问题利用LS-ACO进行解决。LS-ACO在传统蚁群优化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ACO)的基础上引入链路访问率以及链路负载均衡的概念,有效地改善蚁群陷入局部最优的情况,降低了业务阻塞率并提高了资源利用率。经过仿真验证,LS-ACO和原算法相比,在两种故障场景下的业务阻塞率和资源利用率均有所改善,证明LS-ACO具有较好的恢复性能。
刘鑫[7](2020)在《弹性光网络碎片感知共享通路保护算法》文中认为弹性光网络(Elastic Optical Network,EON)采用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术,具有灵活的频谱分配方式和支持多速率传输等诸多优点,被看作是光网络灵活化、智能化发展的方向。路由与频谱分配(Routing and Spectrum Assignment,RSA)问题是EON中的核心问题,由于光路动态建立与拆除,使链路上的空闲频谱资源离散化而产生频谱碎片,因此,如何减少碎片和提高频谱利用率是RSA问题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EON中光纤链路承载大量业务连接,一旦出现故障,将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因此,考虑生存性的RSA问题尤为重要。共享通路保护(Shared Path Protection,SPP)允许保护资源共享,可以减少频谱资源占用,已得到业界极大关注。本文针对EON中基于SPP的RSA问题进行研究,结合碎片感知因素,提出两种有效算法,并对算法进行了仿真分析。本文首先介绍了 EON的研究背景和发展现状,讨论了 EON的RSA问题和生存性问题,着重分析了 EON的碎片感知RSA算法和生存性RSA算法,并归纳和总结了一些典型RSA算法的主要思想。其次,针对已有基于SPP的RSA算法往往只考虑如何提高共享资源利用率,却忽略了空闲碎片和保护碎片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调制的碎片感知共享通路保护(Adaptive Modulation and Fragmentation-Aware Shared Path Protection,AMFA-SPP)算法。该算法利用频谱块承载权重衡量不同频谱块接纳业务的能力,优先选择频谱块承载权重大的链路构成候选工作路径,并利用分配前后承载权重差值最小的频谱块建立工作路径,有利于减少空闲碎片。然后选择可用频谱块和已预留保护频谱块承载能力大的链路构成候选保护路径,建立保护路径时优先使用分配前后承载权重差值最小的已预留保护频谱块,建立失败时才选择分配前后承载权重差值最小的可用频谱块,有助于提高共享资源利用率,同时减少空闲碎片和保护碎片。随后,针对已有考虑链路故障概率的SPP算法备用容量冗余较高、可靠性概率计算模型不精确的问题,提出一种碎片感知区分可靠共享通路保护(Fragmenation-aware Shared PathProtectionwith Differentiated Relaibility,FSPP-DR)算法。该算法基于业务连接联合故障概率,建立了 SPP的可靠性概率计算模型。在满足业务可靠性要求的基础上,首先尝试通过单路径来建立业务连接,建立失败时才选择基于SPP的方式建立连接,有利于降低备用容量冗余。在选路阶段,优先选择故障概率小和频谱块承载权重大的链路,以提高成功建立路径概率。在频谱分配阶段,优先选择分配前后承载权重差值最小的频谱块,可以提高共享资源利用率,减少产生空闲碎片和保护碎片。最后,利用Visual C++搭建EON仿真平台,在动态业务模型下对提出的两种算法进行仿真分析,并与文献中典型算法进行对比,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涂昕[8](2020)在《电力通信网IP与光层融合模型及协同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网二次系统不断向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调度自动化、配电自动化等系统均趋向IP化,IP业务呈现出种类日益繁多,流量快速增长的特点。在传统的分布式网络中,IP层和光层的控制分别独立运行,分别独立的控制层面使IP业务难以合理有效的利用传送网资源,这导致了网络传输质量低,运维效率低,运维成本高等问题,同时也提高了传送网的单位带宽成本。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课题组参与的国网总部科技项目“面向电力业务的‘IP+光’协同编排关键技术”的研究情况,设计了基于SDN技术的“IP+光”融合方案,并对相关技术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融合模型的网络虚拟映射技术进行了研究,包括基于最大质量优先的节点映射算法和基于丢包率和可用带宽的多商品流链路映射算法,通过仿真表明可实现节点和链路的负载均衡,优化资源的配置。基于构建的“IP+光”融合方案通过对“IP+光”融合配电通信网生存性进行分析,对基于SDN的IP与光层的协同保护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了基于风险度计算的链路保护策略以及基于节点故障风险的节点保护策略,并通过仿真表明本文对保护策略的研究能够实现对关键节点及链路的保护,提高网络中业务传输的可靠性,进一步地提升“IP+光”融合网络运行的可靠性。最后,根据课题组参与的国网总部科技项目执行进度安排,参与了电力通信IP与光网络协同控制实验方案的设计,包括验证本文映射算法及协同保护的现场实验方案;总之,本文对“IP+光”融合模型、映射算法及协同保护策略的研究将为IP与光层协同控制的深入研究创造有利条件。
周彬[9](2019)在《空分复用弹性光网络中保护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各种互联网新应用的不断涌现,人们对网络容量的需求快速增长。相比于传统波分复用光网络,采用多芯光纤的弹性光网络能够更精细更灵活地利用频谱资源,使网络容量得到有效提升。但这也给网络生存性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空分复用弹性光网络中的任何一根光纤发生故障都会导致海量的业务数据丢失。因此,亟需设计快速高效的生存性策略来保障网络的抗毁性能。其中保护策略以恢复速度快的特点成为光网络生存性策略中优先采用的方法。然而,空分复用弹性光网络具有大容量特性,保护策略将会消耗大量的网络资源,同时,其独有的芯间串扰问题也会严重影响网络性能。为此,本文面向低负载和高负载两种不同网络环境,分别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区分可用性抗灾难保护策略和基于串扰感知的降级服务保护策略。在网络低负载情况下,为了在满足业务可用性需求的前提下实现保护频谱资源的最大化共享,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区分可用性抗灾难保护策略。该策略通过基于线性判别式的支持向量机方法对业务可用性需求进行精确感知,根据其可用性需求进行区分优先级的共享保护资源分配,并提出交替式频谱纤芯选择方案,从而降低芯间串扰。仿真结果表明与现有策略相比,所提策略不仅提高了业务可用性满足率,还降低了频谱冗余率和芯间串扰。在网络高负载情况下,由于网络资源短缺,上述策略将面临阻塞率和串扰升高的问题。为了在满足业务一定传输质量需求的前提下保证网络生存性,提出了基于串扰感知的降级服务保护策略。该策略使用决策树方法对业务进行分类并按传输质量需求设置优先级,同时综合业务的传输距离和芯间串扰等问题,设计区分优先级的降级服务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策略可以取得较低的阻塞率和频谱冗余率,同时将芯间串扰维持在可接受范围内。
周爽[10](2019)在《光网络生存性中的节点恢复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光通信技术快速发展,随着针对光网络的研究不断深入,光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走向成熟期。光网络在生活中的应用愈发广泛,同时由于数据业务的高速持续增长,光网络变得更加大规模、高复杂。人们对于下一代智能光网络的承载容量、生存性、鲁棒性也有了更高要求。光网络的生存性技术是保障光网络正常运行并支持数据业务顺利传输的重要技术,因而光网络生存性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光网络领域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同时对于一个承载多种类大规模业务的复杂光网络,对网络生存性综合的评估是对光网络的网络规划合理性和业务传输高效性的客观评价,也是对网络故障的有效监控。本文以光网络生存性问题为核心方向进行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五项工作:(1)讨论分析了光网络生存性的概念意义、关键技术、故障恢复过程、保护恢复算法、多层光网络生存性等基本理论知识。(2)针对光网络生存性中的故障节点恢复问题提出光网络节点排序(Optical Network Node Rank,ONNR)算法,该算法可以在光网络发生大规模节点故障时给出有效的节点恢复顺序,使得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尽可能更多的业务,将光网络故障带来的危害影响减少到最低。(3)提出光网络全网生存性综合评估(Optical Network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ONCE)算法,该算法可以结合光网络节点容量、平均传输带宽、接通率等多个性能指标对光网络全网进行生存性综合评估,实现对网络的评估和监控,促进网络的优化和完善。(4)详细描述了光网络全网生存性综合评估算法在光网络评估系统中的应用,该系统由本人和实验室小组同学共同开发完成。ONCE算法在系统中的成果应用不仅实现了对系统评估模块的优化也验证了ONCE算法的可行性和高效性。(5)介绍了光网络效能评估系统的特点和基本功能,该系统是一款集合资源管理、网络规划、效能评估、抗毁性仿真等多种功能的专业光网络规划软件。
二、光网络的保护恢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网络的保护恢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状态感知的IP+光网络故障恢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IP+光网络关键技术 |
1.2.2 基于故障业务恢复的重路由恢复策略 |
1.2.3 基于保护资源的保护恢复策略 |
1.3 IP+光网络故障恢复的关键问题 |
1.4 论文工作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状态感知的单恢复节点IP+光网络故障恢复 |
2.1 问题分析 |
2.2 模型建立 |
2.2.1 单恢复节点IP+光双迁移恢复网络模型 |
2.2.2 单恢复节点IP+光双迁移恢复数学模型 |
2.3 单恢复节点IP+光双迁移故障恢复算法 |
2.4 实验仿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状态感知的多恢复节点IP+光网络故障恢复 |
3.1 问题分析 |
3.2 模型建立 |
3.2.1 多恢复节点IP+光双迁移恢复网络模型 |
3.2.2 多恢复节点IP+光双迁移恢复数学模型 |
3.3 多恢复节点IP+光双迁移故障恢复算法 |
3.4 实验仿真 |
3.4.1 多拓扑双迁移故障恢复 |
3.4.2 分阶段双迁移故障恢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状态感知的IP+光网络故障恢复实验平台 |
4.1 软件定义网络 |
4.2 IP+光网络故障恢复实验平台 |
4.2.1 IP+光网络故障恢复实验平台控制器架构 |
4.2.2 基于故障恢复实验平台的单恢复节点IP+光双迁移故障恢复过程 |
4.2.3 基于故障恢复实验平台的多恢复节点IP+光双迁移故障恢复过程 |
4.3 IP+光网络故障恢复实验平台恢复时间分析与实验测试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专利申请目录 |
(2)弹性光网络中基于混合路径保护的路由频谱分配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弹性光网络的提出 |
1.2 弹性光网络的基本体系架构 |
1.3 弹性光网络生存性研究的重要性与保护研究现状 |
1.3.1 弹性光网络生存性研究的重要性 |
1.3.2 弹性光网络保护技术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结构安排 |
1.4.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2 论文的主要结构 |
第2章 弹性光网络中单路径保护与多路径保护路由频谱分配 |
2.1 弹性光网络中的路径保护技术 |
2.2 弹性光网络中的路由频谱分配算法 |
2.2.1 路由选择算法分类 |
2.2.2 频谱分配算法 |
2.3 单路径保护 |
2.3.1 单路径专用保护 |
2.3.2 单路径共享保护 |
2.4 多路径保护 |
2.4.1 多路径冗余保护资源不共享 |
2.4.2 多路径冗余保护资源共享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单路径与多路径混合专用保护策略 |
3.1 主要存在问题 |
3.2 弹性光网络网络模型与问题描述 |
3.2.1 弹性光网络网络模型 |
3.2.2 单/多路径混合专用保护问题描述 |
3.3 混合路径专用保护策略 |
3.3.1 整数线性规划模型 |
3.3.2 路径选择策略 |
3.3.3 HDPP算法 |
3.4 仿真设置与结果分析 |
3.4.1 仿真参数设置与评价指标 |
3.4.2 仿真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频谱分区单/多路径共享保护策略 |
4.1 主要存在问题 |
4.2 频谱分区单/多路径共享保护网络模型与问题描述 |
4.2.1 频谱分区单/多路径共享保护弹性光网络网络模型 |
4.2.2 频谱分区单/多路径共享保护问题描述 |
4.3 频谱分区单/多路径共享保护算法 |
4.3.1 避免流量拥挤的链路权重动态更新策略 |
4.3.2 路径排序策略 |
4.3.3 频谱分区单/多路径共享保护算法流程 |
4.4 仿真设置与结果分析 |
4.4.1 仿真参数设置 |
4.4.2 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3)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综合保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P-Cycle保护策略研究现状 |
1.2.2 多链路故障保护与恢复方法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2 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概况与保护恢复策略 |
2.1 铁路光传送网组网结构 |
2.1.1 铁路光传送网骨干层建设情况 |
2.1.2 铁路光传送网汇聚层建设情况 |
2.1.3 铁路光传送网接入层建设情况 |
2.2 铁路光传送网拓扑结构 |
2.2.1 OTN链型拓扑结构 |
2.2.2 OTN星型拓扑结构 |
2.2.3 OTN环型拓扑结构 |
2.2.4 OTN网状拓扑结构 |
2.3 OTN组网保护方式 |
2.3.1 光线路保护 |
2.3.2 光复用段保护 |
2.3.3 OCh保护 |
2.3.4 OCh SPRing保护 |
2.3.5 OTN倒换性能要求及遵循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3 铁路光传送网P-CYCLE保护算法研究 |
3.1 P-CYCLE保护方法分类 |
3.1.1 故障类型分类 |
3.1.2 业务类型分类 |
3.2 P-CYCLE评价指标 |
3.3 经典P-CYCLE构造算法 |
3.3.1 SLA算法 |
3.3.2 SP-Add算法 |
3.3.3 Grow算法 |
3.4 P-CYCLE启发式优化构造算法L-GROW |
3.4.1 L-Grow算法思想阐述 |
3.4.2 L-Grow算法参数与性能指标 |
3.4.3 L-Grow算法流程 |
3.5 仿真实现与结果分析 |
3.5.1 K限制下的P-Cycle数量仿真对比 |
3.5.2 K限制下平均保护成本比率仿真对比 |
3.5.3 K限制下P-Cycle平均长度仿真对比 |
3.5.4 K限制下算法耗时仿真对比 |
3.5.5 K限制下平均先验效率仿真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4 铁路光传送网P-MLP保护方法研究 |
4.1 光网络双链路故障场景与影响 |
4.1.1 双链路故障场景 |
4.1.2 双链路故障影响 |
4.2 常用双链路故障保护方案 |
4.2.1 线性保护 |
4.2.2 平面保护 |
4.2.3 立体保护 |
4.3 一种多层次保护结构P-MLP |
4.3.1 P-MLP保护方法思想阐述 |
4.3.2 P-MLP的连通性 |
4.3.3 P-MLP保护结构构造条件 |
4.3.4 P-MLP保护路由算法 |
4.3.5 P-MLP保护资源分配 |
4.4 仿真实现与结果分析 |
4.4.1 静态指标分析 |
4.4.2 保护资源利用率仿真对比 |
4.4.3 保护路径的平均跳数仿真对比 |
4.4.4 保护成功率仿真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全文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AoD节点的空分复用光网络生存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空分复用弹性光网络概述 |
1.2.1 弹性光网络的演进 |
1.2.2 空分复用技术 |
1.2.3 弹性光节点结构技术的演进 |
1.3 空分复用光网络节点的相关问题 |
1.3.1 节点结构选择问题 |
1.3.2 节点结构核间串扰问题 |
1.3.3 节点结构故障恢复问题 |
1.4 论文结构及主要工作 |
1.4.1 论文结构 |
1.4.2 主要工作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AoD节点的模块构建算法 |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2.2 弹性光节点架构 |
2.2.1 广播和选择架构 |
2.2.2 频谱路由架构 |
2.2.3 切换与选择动态功能架构 |
2.2.4 AoD节点 |
2.3 模块预构建算法 |
2.3.1 WSS/SSS混合AoD节点的节点构建方法 |
2.3.2 WSS/SSS混合AoD节点的模块选择方法 |
2.3.3 模块预构建算法实例 |
2.4 仿真验证及分析 |
2.4.1 仿真设置 |
2.4.2 仿真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AoD节点的核心路由频谱算法 |
3.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3.2 弹性光网络与空分复用光网络 |
3.2.1 弹性光网络 |
3.2.2 RSA问题 |
3.2.3 多核光纤 |
3.3 核心路由频谱算法 |
3.3.1 核心选择分类算法 |
3.3.2 模块构建算法 |
3.3.3 核心路由频谱算法 |
3.4 仿真验证及分析 |
3.4.1 仿真设置 |
3.4.2 仿真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AoD节点的生存性技术 |
4.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4.2 网络生存性 |
4.2.1 网络级故障保护 |
4.2.2 节点级故障保护 |
4.3 节点故障恢复算法 |
4.3.1 算法流程 |
4.3.2 算法实现 |
4.4 仿真验证及分析 |
4.4.1 仿真设置 |
4.4.2 仿真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光网络中拓扑分析及优化策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光网络概述 |
1.1.2 光网络拓扑概述 |
1.1.3 遗传算法的应用现状 |
1.1.4 光网络拓扑优化技术研究现状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光网络拓扑分析与优化问题的研究基础 |
2.1 光网络的优化 |
2.1.1 光网络优化的工作内容 |
2.1.2 光网络优化的方法分类 |
2.2 光网络的生存性问题 |
2.3 光网络两种拓扑的联系和区别 |
2.4 逻辑拓扑的映射问题 |
2.4.1 嵌入物理拓扑 |
2.4.2 资源分配 |
2.5 遗传算法 |
2.5.1 遗传算法概述 |
2.5.2 遗传算法的要点 |
2.5.3 遗传算法与其他典型算法的分析比较 |
2.5.4 遗传算法应用于拓扑优化的意义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物理拓扑分析与优化策略 |
3.1 物理拓扑的结构分类 |
3.2 物理拓扑的分析指标 |
3.2.1 拓扑的收益函数 |
3.2.2 拓扑的成本函数 |
3.2.3 链路密度 |
3.2.4 拓扑联通度 |
3.3 GA-PTOA算法 |
3.3.1 编码策略 |
3.3.2 种群初始化 |
3.3.3 适应度函数 |
3.3.4 遗传操作 |
3.4 GA-PTOA算法仿真及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逻辑拓扑分析与优化策略 |
4.1 逻辑拓扑的体系架构 |
4.2 逻辑拓扑的分析指标 |
4.2.1 波长独立性函数 |
4.2.2 资源占用方差 |
4.2.3 路由距离代价函数 |
4.2.4 平均物理路由距离 |
4.2.5 资源占用比率 |
4.3 GA-VTOA算法 |
4.3.1 筛选基因 |
4.3.2 编码策略 |
4.3.3 种群初始化 |
4.3.4 适应度函数 |
4.3.5 遗传操作 |
4.4 三种常见的映射算法 |
4.5 GA-VTOA算法仿真及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缩略语 |
(6)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生存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生存性研究现状 |
1.2.1 光传送网保护机制 |
1.2.2 光传送网恢复机制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2 铁路光传输网络概要与生存性策略 |
2.1 铁路光传输网传输技术介绍 |
2.1.1 同步数字体系 |
2.1.2 波分复用 |
2.1.3 光传送网络 |
2.2 铁路光传输网络拓扑结构 |
2.3 铁路光传输网组网架构 |
2.4 光传送网生存性策略研究 |
2.4.1 P-Cycle分类及概念 |
2.4.2 路由与波长分配算法子问题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光传送网络链路保护机制研究 |
3.1 P-Cycle评价指标 |
3.2 常用的P-Cycle算法 |
3.2.1 经典P-Cycle构造算法 |
3.2.2 容量分配算法 |
3.3 改进型P-Cycle容量优化算法ICOA |
3.3.1 ICOA算法原理 |
3.3.2 ICOA算法评价指标 |
3.3.3 ICOA算法的实现过程 |
3.4 仿真结果与数据分析 |
3.4.1 仿真模型及环境 |
3.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光传送网络故障恢复机制研究 |
4.1 蚁群算法理论基础分析 |
4.1.1 蚁群算法的基本原理 |
4.1.2 蚁群算法的特性 |
4.1.3 蚁群算法的定义 |
4.2 基于链路状态的蚁群算法LS-ACO |
4.2.1 LS-ACO算法原理 |
4.2.2 LS-ACO算法的实现过程 |
4.3 仿真结果与数据分析 |
4.3.1 仿真模型及环境 |
4.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全文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弹性光网络碎片感知共享通路保护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弹性光网络概述 |
1.3 弹性光网络的RSA问题 |
1.3.1 根据业务类型特征分类 |
1.3.2 根据应用时机分类 |
1.4 弹性光网络的生存性问题 |
1.4.1 网络恢复技术 |
1.4.2 网络保护技术 |
1.4.3 生存性机制评判标准 |
1.5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2 弹性光网络生存性RSA算法 |
2.1 碎片感知RSA算法 |
2.1.1 碎片整理RSA算法 |
2.1.2 碎片避免RSA算法 |
2.2 恢复RSA算法 |
2.2.1 全带宽恢复 |
2.2.2 带宽压缩恢复 |
2.3 保护RSA算法 |
2.3.1 p-Cycle保护 |
2.3.2 1+1保护 |
2.3.3 共享通路保护(SPP)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自适应调制的碎片感知共享通路保护算法 |
3.1 研究背景 |
3.2 问题分析 |
3.2.1 变量定义 |
3.2.2 问题描述 |
3.3 AMFA-SPP算法描述 |
3.3.1 工作路径建立 |
3.3.2 保护路径建立 |
3.3.3 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 |
3.4 仿真及结果分析 |
3.4.1 仿真参数设置 |
3.4.2 算法性能评价指标 |
3.4.3 仿真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碎片感知区分可靠共享通路保护算法 |
4.1 研究背景 |
4.2 问题分析 |
4.2.1 变量定义 |
4.2.2 可靠性概率计算模型 |
4.2.3 问题描述 |
4.3 FSPP-DR算法描述 |
4.3.1 工作路径建立 |
4.3.2 保护路径建立 |
4.3.3 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 |
4.4 仿真及结果分析 |
4.4.1 仿真参数设置 |
4.4.2 算法性能评价指标 |
4.4.3 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8)电力通信网IP与光层融合模型及协同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2章 电力通信网IP与光层协同控制技术 |
2.1 IP网络与光网络在电力通信领域的应用情况 |
2.1.1 电力通信业务数据的IP化情况 |
2.1.2 电力光网络的发展与应用情况 |
2.2 IP层与光层协同控制对于建设电力物联网的支撑优势 |
2.3 IP与光网络融合技术的选择与基本思路 |
2.3.1 网络虚拟化技术 |
2.3.2 SDN核心技术 |
2.3.3 IP-over-WDM技术 |
2.3.4 基于SDN技术实现IP与光协同控制的基本思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SDN的IP与光网融合模型与资源协同研究 |
3.1 基于SDN技术的“IP+光”方案与相关技术分析 |
3.1.1 基于SDN控制的“IP+光”融合方案 |
3.1.2 电力业务识别与光网络虚拟映射方案 |
3.1.3 基于网络虚拟化的“IP+光”协同路由策略与智能编排 |
3.1.4 基于业务性能IP+光运维协同与保护 |
3.2 基于网络虚拟化的节点融合算法 |
3.2.1 面向多业务场景的网络虚拟化问题分析 |
3.2.2 虚拟网络节点映射算法现状分析 |
3.2.3 基于最大质量优先的节点映射改进算法设计 |
3.3 基于网络虚拟化的链路融合研究 |
3.3.1 虚拟网络链路映射算法的选择 |
3.3.2 基于丢包率和可用带宽的多商品流算法 |
3.4 基于“IP+光”融合模型的电力通信网映射算法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SDN控制架构下的“IP+光”协同与保护 |
4.1 “IP+光”融合配电通信网生存性分析与策略选择 |
4.1.1 电力光网络的故障处理机制 |
4.1.2 电力“IP+光”融合网络的生存性策略选择标准 |
4.1.3 电力“IP+光”融合网络的生存性策略选择 |
4.2 集中控制架构下IP与光协同保护机制的构建 |
4.2.1 基于SDN的IP路由保护机制 |
4.2.2 基于SDN的光传输层路径保护机制 |
4.2.3 “IP+光”融合网络中IP与光层的协同保护 |
4.3 电力“IP+光”网络风险感知的保护策略研究与仿真 |
4.3.1 基于风险度计算的链路保护策略 |
4.3.2 基于节点故障风险的节点保护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力通信网IP与光层协同控制实验方案设计 |
5.1 冀北电网业务数据网与光网络建设现状 |
5.2 电力通信IP与光网络协同控制实验系统方案设计 |
5.2.1 面向冀北电力数据通信网场景的“IP+光”网络部署方案设计 |
5.2.2 基于“IP+光”融合网络的相关技术测试流程规划 |
5.2.3 基于“IP+光”融合网络的资源配置优化与保护协同测试方案 |
5.3 远景规划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9)空分复用弹性光网络中保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空分复用弹性光网络背景介绍 |
1.1.1 光网络的发展概述 |
1.1.2 弹性光网络概述 |
1.1.3 空分复用技术概述 |
1.2 空分复用弹性光网络中的关键问题 |
1.2.1 路由,频谱和纤芯分配问题 |
1.2.2 芯间串扰问题 |
1.2.3 网络生存性问题 |
1.3 本文重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2章 空分复用弹性光网络中保护问题 |
2.1 空分复用弹性光网络的路由保护机制 |
2.1.1 空分复用弹性光网络的保护技术 |
2.1.2 空分复用弹性光网络的保护资源配置方法 |
2.2 保护策略的关键问题 |
2.2.1 空分复用弹性光网络的网络故障模型 |
2.2.2 服务质量问题 |
2.2.3 带宽压缩与传输质量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区分可用性抗灾难保护策略 |
3.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描述 |
3.2 基于机器学习的可用性需求感知分类 |
3.2.1 模型选取与特征降维 |
3.2.2 可用性需求感知模型选择与业务分类 |
3.2.3 分类精度测试 |
3.3 考虑区分可用性的多链路故障保护 |
3.3.1 光网络可用性描述 |
3.3.2 动态竞争优先级区分保护 |
3.3.3 交替式频谱纤芯选择方案 |
3.3.4 步骤描述 |
3.4 仿真分析 |
3.4.1 仿真环境设定 |
3.4.2 仿真性能指标 |
3.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串扰感知的降级服务保护策略 |
4.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描述 |
4.2 基于PCA特征降维的C4.5决策树的业务分类方法 |
4.3 区分QoT需求的动态保护策略 |
4.3.1 多芯光纤中的调制自适应 |
4.3.2 动态降级服务保护策略描述 |
4.4 仿真分析 |
4.4.1 仿真环境设定 |
4.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束语 |
5.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10)光网络生存性中的节点恢复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光网络的研究现状 |
1.2.2 光网络生存性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光网络生存性技术概述 |
2.1 光网络的生存性简介 |
2.1.1 光网络生存性的概念及意义 |
2.1.2 光网络生存性的关键技术 |
2.2 光网络中的保护和恢复 |
2.2.1 光网络中保护和恢复的概念 |
2.2.2 故障恢复的基本过程 |
2.2.3 保护和恢复技术的分类与特点 |
2.2.4 常见的保护恢复算法简介 |
2.3 多层网络的生存性研究 |
2.3.1 多层网络的生存性 |
2.3.2 多层网络生存性机制选择 |
2.3.3 网络生存性机制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光网络中节点重要性排序算法研究 |
3.1 PageRank算法介绍 |
3.1.1 PageRank算法背景意义 |
3.1.2 PageRank算法原理分析 |
3.1.3 PageRank算法优化 |
3.2 光网络中节点重要性排序算法(ONNR)原理分析 |
3.2.1 ONNR算法原理分析 |
3.2.2 ONNR算法实现步骤 |
3.2.3 ONNR算法仿真及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光网络全网生存性综合评估算法研究 |
4.1 光网络全网生存性综合评估算法(ONCE)研究 |
4.1.1 层次分析法(AHP)原理分析 |
4.1.2 光网络全网生存性综合评估ONCE算法原理分析 |
4.1.3 ONCE算法在光网络效能评估系统中的应用 |
4.2 光网络效能评估系统介绍 |
4.2.1 光网络效能评估系统特点概述 |
4.2.2 光网络效能评估系统功能简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光网络的保护恢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状态感知的IP+光网络故障恢复研究[D]. 连盟.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弹性光网络中基于混合路径保护的路由频谱分配算法研究[D]. 袁强. 重庆邮电大学, 2021
- [3]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综合保护方法研究[D]. 董冰润.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基于AoD节点的空分复用光网络生存性技术研究[D]. 李子勤.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5]光网络中拓扑分析及优化策略问题研究[D]. 杨乃欢.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6]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生存性策略研究[D]. 杨雨蒙.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弹性光网络碎片感知共享通路保护算法[D]. 刘鑫.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8]电力通信网IP与光层融合模型及协同控制技术研究[D]. 涂昕.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9]空分复用弹性光网络中保护策略研究[D]. 周彬. 重庆邮电大学, 2019(02)
- [10]光网络生存性中的节点恢复问题研究[D]. 周爽.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