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国人口数据表

2001年中国人口数据表

一、2001年中国人口数据表(论文文献综述)

苗思佳[1](2021)在《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差异研究》文中认为西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和质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突出。但是受地势、气候、资源和技术创新等因素影响,一直存在自然灾害严重、资源依赖强、生态脆弱、修复治理难度高等问题,不仅阻碍西部各省(区、市)传统产业转型和绿色发展水平提升,同时也限制了全国向高水平绿色发展前进的步伐。由于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社会发展差异较大,因此,分区域对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各区域绿色发展水平提升政策。本文将西部地区的绿色发展现状与我国其他地区进行比对,并结合对西部地区居民绿色生活理念进行的调查问卷结果,归纳总结出西部地区绿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因素。根据已有研究和西部地区现状分析结果,梳理出“环境—经济—生活”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从绿色经济增长、绿色环境资源、绿色生活质量三个维度,建立起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以2009—2018年西部地区11个省(区、市)的统计数据为样本,测算西部地区各省(区、市)的绿色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在得分差异的基础上,从时间演变和空间格局两方面对西部地区绿色发展历史进程及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剖析,以便能够针对阻碍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提升的症结,提出提升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西部地区绿色发展资源约束程度较强,经济发展以资源主导为主;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基础设施水平较弱;绿色技术创新落后,科研投入不足;公众绿色意识薄弱,未真正践行绿色理念。(2)2009—2018年期间,西部地区整体绿色发展水平持续上升,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但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生态环境得以修复,治理工作显现成效;生活质量上升趋势明显,但区域间差距明显。(3)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南北方向呈现“两头高,中间低”型趋势,东西方向区域间绿色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西部地区区域内绿色发展不均衡。(4)为提升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提出以下对策建议:营造绿色发展氛围、完善绿色政策体系、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强化绿色创新引领。

谢记虎[2](2020)在《清至民国人口性别比例地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口是一定区域范围的人数量总和,是社会文明发展运行与存在的基础,而人口统计是从“量”的这一方面来研究人口现象。人口性别比例作为人口学的重要组成,在人口问题研究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我国具有根深地固的重男轻女历史传统,影响社会人口性别比。性别比例失调不仅影响人口就业、婚姻等方面而且易引起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等违法行为进而干扰社会稳定。故人口性别比例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人口性别比例问题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根据论述内容需要,共划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通过人口数量和人口性别比例两个方面对清至民国时期我国人口状况进行概述,这一时期虽然社会动荡、混战不断但我国人口总数仍呈现持续、缓慢增长的趋势,其中全国男性人口数远多于女性人口数。从整理绘制的数据表格和数据地图可以看出,地区人口性别比例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大致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我国东北、东南地区人口性别比远远高于西部内陆地区。第二章针对清至民国时期我国人口性别比例变化趋势展开论述,据所收集的史料数据对全国和地区人口性别比例变化分别进行概括,清至民国时期我国人口性别比例在逐年升高,其中以西南川渝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人口性别比变化最为明显。第三章根据所绘制的人口数据地图呈现出的区域差异,以西南的川渝地区和华北的察绥地区为例进行比较分析。据数据地图可以看出,川渝地区与同处西南的云贵等地相比,其人口性别比更高;绥察地区与华北其他地区相比,其人口性别比更高。第四章对搜集资料过程中出现的有极端人口性别比例记载的地区进行具体分析,并探究其形成的社会与历史层面的原因。第五章通过资料整理,阐述清至民国时期人口性别比例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影响及其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反作用。第六章关怀现实,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当今我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这一社会问题提出史学意见和建议。本文通过对大量清至民国时期地方志和民国行政院主计处人口调查数据的统计与梳理,最大限度还原清至民国人口状况、人口性别比例的变化趋势以及性别比例的区域差异,并对史料中记载的地区极端人口性别比例数据进行具体对比分析。以期总结出清至民国人口性别比变化的历史规律,为我国人口问题研究做出一份贡献。

贾祥英[3](2020)在《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大宗矿产品进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以铁铜铝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阶段的到来,我国工业发展日渐成熟,已步入中后期阶段,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经济发展增速逐渐放缓。经济发展对于矿产资源的消耗也逐渐到达顶点,但我国工业化的完成仍需要消费大量的矿产资源。现阶段,我国十分重视对生态文明的建设,矿产资源的开采及消费过程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国内矿产资源的供应将一定程度的受到制约,为此,对国际贸易的依赖将会逐渐增加。以铁、铜、铝为例的大宗矿产的国际贸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明确大宗矿产贸易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会为我国大宗矿产资源贸易提供数据支持。本文运用引力模型理论方法,构建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大宗矿产品进口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首先,利用复杂贸易网络对大宗矿产品贸易现状进行分析。目前,全球大宗矿产品贸易规模、贸易效率以及贸易全球化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我国在进行铁、铜、铝贸易时,贸易的中心地位处于上升地位。其次,基于20102018年大宗矿产贸易相关数据,选取市场结构、经济距离、地理距离、优惠政策、出口国人均资源储量、产量以及人均资源消费量为解释变量,我国从其他国家进口的铁、铜、铝土矿的贸易流量为因变量,构建贸易引力模型,实证分析影响中国大宗矿产品进口的影响因素,并对不同的矿种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得出:本文建立的贸易引力模型与我国大宗矿产品进口贸易较为拟合;出口国影响因素对我国矿产资源进口贸易影响较为显着;不同的影响因素对不同的矿种的影响程度不同,需针对不同的矿种建立贸易引力模型;根据第一步实证结果,去除相关性较小的影响因素,对所建立的贸易引力模型进行修正,并检测其是否与往年大宗矿产进口贸易额拟合,发现理论值与实际值的比值在“1”左右波动,所选模型与我国进口贸易的拟合度较好,所选国家与我国为贸易成长型关系。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综合考虑各指标的影响因子,对我国大宗矿产品进口及储备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陈英超[4](2018)在《能源资源开发代谢理论及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能源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现有相关理论方法的不足,本论文将代谢理论引入能源资源开发评价领域,提出了能源资源开发代谢理论,并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基于隐含流的物质代谢评价方法(EROM)、基于能值的能量代谢评价方法(EmEROI)和基于(火用)的能量代谢评价方法(ExEROI),同时分别进行了实例分析。首先,从系统论、熵和耗散结构的视角阐释能源资源开发活动,揭示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真正价值是熵增能力,这与代谢的根本目的是从系统外获得“负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本论文提出能源资源开发代谢理论。能源资源开发代谢是资金、物质、能量等投入能源资源开发系统,作用于自然赋存的能源资源,产出能源产品,并向生态环境排出废弃物和废弃能的完整过程。该理论主要用以明确资本、物质、能量流动的基本路径,揭示能源资源开发系统的客观变化状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通过与其他代谢理论类比,论证了能源资源开发代谢理论的可行性,之后构建了能源资源开发代谢的概念模型用于指导实践。在能源资源开发代谢理论的指导下,描绘了能源资源开发代谢评价方法的体系框架,从阐述价值具有多维性入手,将代谢分为资本代谢、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三方面,代谢评价方法也分为基础研究的单一维度价值评价方法和有待深入研究的复合维度价值评价方法,为了说明多种维度评价的重要性,选取折现现金流法(DCF)和能源投入回报法(EROI)为例,从方法推导和实例研究两方面进行了论证。其次,本论文以能源资源开发代谢评价方法的基础研究为主。物质代谢方面,除了直接排放的污染物质或直接消耗的物质外,还应该考虑消耗的某种物质在生产端所排放的污染物质或消耗的某种特定物质,所以本论文在现有物质流核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隐含流的思想,构建了用于能源资源开发物质代谢评价的基本方法EROM,考虑社会关注度和数据的获取度问题,选取碳和水为目标研究物质,核算了我国各部门的隐含碳和虚拟水系数,并以四川盆地页岩气开发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能量代谢方面,能源投入回报法EROI针对能源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能量流动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其核算过程仅通过热值法核算了能源的“量”,而忽略了能源的“质”的问题。为了实现对能源“质”的考虑,一方面,本论文从能源形成的角度出发,考虑能源的隐含能,将能值理论和方法引入能源资源开发能量代谢评价,构建了EmEROI,除了实现了对能源“质”的考量外,还拓展了EROI的投入要素,并且在以大庆油田开发为例的研究中,论证了EmEROI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准确;另一反面,本论文从能源使用的角度出发,考虑能源的有用性,将(火用)的理论和方法引入能源资源开发能量代谢评价,构建了ExEROI,同样也实现了对能源“质”的考虑并拓展了EROI的投入要素,在以四川盆地页岩气开发为例的实例研究中,改进了标准EROI算法,并将ExEROI与标准EROI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研究,本论文认为能源资源的本质是潜在熵增能力,而能源资源开发系统实质是一种耗散结构,这与生命体为了维持系统功能而从外界吸收低熵资源并排出高熵废物的代谢过程具有一致性,能源资源开发代谢理论及其指导下的代谢评价方法是可行的并且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夏梦雪[5](2018)在《“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学前教育经费需求的预测研究》文中提出“全面二孩”政策自2016年1月1日起实施,学龄前人口最先受该政策影响,由此对学前教育资源提出新的需求和挑战。经费是学前教育核心的资源,基于“全面二孩”政策,对学前教育经费需求进行科学预测,为未来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提出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研究利用中国人口预测软件(CPPS)和相关方法对我国以及各省市的适龄幼儿数和在园幼儿数进行预测,然后通过回归分析,分别建立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与在园幼儿数之间的回归方程,最后利用方程计算出我国及各省市学前教育经费的需求。研究结果表明:(1)在人口预测方面,2018至2021年期间,我国及各省市的在园幼儿数呈不断增长趋势。于2021至2022年间达到需求量的峰值,之后开始有所降低。(2)在经费预测方面,我国学前教育经费需求也在2021至2022年间达到最大值,其中大部分省市的学前教育经费需求在2018至2021年期间均呈现增长趋势,且增长幅度较大,而后便开始出现下降态势。但有些省市在2021年峰值年之后,学前教育经费需求仍然保持着增长的趋势,其中又以西部地区的省市居多。(3)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学前教育需求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的学前教育经费需求最高,中部地区的需求明显凹陷,而西部地区的学前教育经费需求虽然不如东部地区,但一直持稳定增长的趋势。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政府应该精准监测适龄幼儿数的动态,科学统筹学前教育经费供给;(2)保障国家财政性投入,凸显学前教育的公益普惠性;(3)制定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并实施“生均经费递增法”;(4)实行多元化财政投入政策,坚持“扩容量与优结构”两条脚走路。政府尤其需要加大未来学前经费需求峰值年份的投入,优化分配结构,缩小区域差异,保证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稳步增长,以应对“全面二孩”政策为我国学前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莫傲[6](2018)在《湖南省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水平也迅速发展并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2015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已经到达10.47%,远远超过7%的国际标准。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供给的不足和社会抚养负担的加重,但却为老龄产业乃至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从而为产业结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湖南省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2015年其老年人口比重为11.2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现程度深、增速快的特点,人口老龄化水平的上升对湖南省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产生了显着的影响。近年来,湖南省的产业结构发展缓慢,第一产业比重高于10%,第三产业存在较大上升空间,产业结构的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本文关于湖南省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有利于湖南省有效应对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冲击,把握机遇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增长动力。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文献研究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总结了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理论机制。其次,本文选取1995-2015年湖南省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控制了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进步、政策制度和贸易开放程度五个变量的条件下,实证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最后,本文使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探究了人口老龄化与三次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各行业的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产业结构整体发展的层面,人口老龄化变量的回归系数为1.488,并且通过了5%的置信水平,表明人口老龄化对湖南省产业结构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促进作用,即推动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的转型。此外,人力资本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发展,而政策制度和外商直接投资会抑制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的演进;在各产业细分行业发展的层面,湖南省人口老龄化与第三产业有较强的关联程度,并能带动第三产业医疗保健行业、金融业和文体娱乐行业的发展。本文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湖南省人口老龄化和产业结构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张中华[7](2017)在《金砖国家国际贸易隐含碳测算及中国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热点。国际社会为遏制全球气温上升已经采取了诸多措施。金砖国家新兴经济体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国际贸易为其他发达经济体生产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和服务。随着金砖国家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增长极,金砖国家成员国尤其是中国内部从事经济生产活动,以及通过国际贸易向世界其他经济体转移的隐含碳,已成为该领域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话题。本文通过改进模型设定与重新编制相应的投入产出数据库,分析了金砖国家成员国的国际贸易隐含碳流向,结果显示中国是金砖国家中最大的国际贸易隐含碳经流国。进一步地,本文在考虑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础上,构建了多国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同时编制了包含中国30省区的多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对中国省级层面与其他金砖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隐含碳及产业部门碳关联度进行了测算分析。最后,在全文分析的基础上对金砖国家经济体及中国如何减缓国际贸易隐含碳排放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本研究取得了以下具有创新性的工作。(1)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与CNKI数据库中关于国际贸易隐含碳的已有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目前学术界针对国际贸易隐含碳测算方面的实证测算模型,梳理了金砖国家国际贸易隐含碳的实证研究现状。结果表明,随着投入产出数据和能源消耗数据可获得性的增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已经成为测算国际贸易隐含碳的主要分析模型工具。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将着力于构建改进的环境型投入产出模型、重新编制相应的世界性投入产出数据库,用于分析金砖国家国际贸易隐含碳。(2)本研究通过《金砖国家联合统计手册》与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碳排放数据库,梳理分析了金砖国家的经济贸易发展与碳排放概况。结果显示,金砖国家经济体GDP在2000-2015年间不断增长,中国GDP增速较大且总量增长较快;受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影响,金砖国家经济体对外货物与服务贸易陡然下降,2010年之后回弹上升;金砖国家在1995-2011年间的碳排放均呈现上升态势,中国国际贸易隐含碳总量最大且增速较快,其次是印度、南非、俄罗斯,相应地,巴西贸易隐含碳波动大但总量最小。(3)本研究编制了包含南非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构建了改进的环境型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该模型考虑区分了中间投入品和最终需求贸易两种情形下的国际贸易隐含碳。与传统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相比,该模型更能深入细致地分析国际贸易隐含碳在三国贸易情形下出口再进口的全球性流向趋势。结果表明,中国是金砖国家经济体中主要的碳排放经流国,她在吸取大量碳排放的同时也转移了较多的碳排放给其他金砖成员国和世界其他主要贸易伙伴。(4)本研究编制了包含中国省级层面投入产出数据的全球性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库,构建了扩展的环境型多国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其具体做法是将全球范围内的某一大型经济体进行拆分进而嵌入到全球投入产出模型与相应地数据库中。本研究通过该模型对中国省区层面对其他金砖经济体成员国国际贸易隐含碳的流向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中、东部大多省区都是国际贸易隐含碳净流出省区。中国呈现东、中、西部三阶梯式的区域性特征鲜明的经济发展结构与贸易结构。中国省级层面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如俄罗斯、印度的贸易隐含碳呈现显着的区域与行业性特征。(5)本研究将改进的假设抽取法与多国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相结合,基于前文构建的包含中国省区层面的多国多区域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分析了中国省区层面与其他金砖国家国际贸易中的产业部门碳关联度。结果表明,中国省份层面内部产业部门碳关联度较强的省区依次主要有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山西省等。中国对俄罗斯后向关联较强而对印度前向关联度较强。中国-印度,中国-巴西,中国-南非各自的双边贸易产业部门碳关联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均有较强的前后向贸易产业部门碳关联效应。部门层面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多数省份属于净前向碳关联贸易省份。

贝涵璐[8](2016)在《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及其与城镇化质量的耦合关系》文中研究说明建设用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现阶段,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建设用地规模持续扩张,导致了大量农地非农化和生态空间被侵占。与此同时,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却普遍不高,存在建设用地浪费和粗放利用等现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形势依然严峻。因此,为了保持持续平稳的经济增长,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提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围绕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提升这一主题,需要在本研究中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分析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差异特征,揭示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城镇化质量的耦合关系,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提升策略,以期能够为建设用地高效利用和促进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城镇化质量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首先界定了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内涵并比较了已有的评价方法;然后确定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中国各省份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并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要大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考虑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两种情况下,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广东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普遍较高,宁夏、青海、贵州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普遍较低;东部地区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则高于西部地区。(2)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定量方法,分析了1999-2008年我国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际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差异具有扩大趋势,区域层面上,东、中、西部地区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差异都在扩大,区域间差异是引起总体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不存在绝对β收敛,而西部地区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存在绝对β收敛。我国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相似地区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格局,浙江、江苏在显着高值集聚区,而陕西、甘肃、四川、云南在显着低值集聚区。(3)基于相关文献梳理,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人地关系、固定资本投入、耕地资源禀赋、政府影响力和土地市场化程度八个因素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构建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比普通回归模型的拟合度更高,证明了考虑空间效应的必要性。从空间滞后模型计算结果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入地关系、固定资本投入、耕地资源禀赋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政府影响力和土地市场化程度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具有不显着正向影响。(4)从理论上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城镇化质量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关联性和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和城镇化质量之间具有显着空间相关,各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城镇化质量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较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长三角、京津冀地区,耦合协调度较低的省份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5)基于前文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影响因素及其与城镇化质量耦合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提升策略,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盘活存量土地,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建设用地产出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建设用地投入产出水平;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大固定资本投入力度,提高建设用地产出水平;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土地市场建设;实施区域差别化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提升策略。

王常凯[9](2015)在《中国制造业新型化动态特征及收敛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制造业“新型化”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制造业“新型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得到制造业新型化综合指数,并依据该指数分析行业和区域制造业“新型化”的动态特征;分析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环境保护能力、能源节约能力及新型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和收敛性;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制造业新型化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对收敛性影响因素进行检验;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提升我国制造业“新型化”水平和缩小“新型化”区域差异的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中国制造业总体及其两位数行业和区域制造业在经济、科技、环境和能源等方面发展势头良好。分别采用TOPSIS离差最大化和修正的纵横向拉开档次综合评价方法对行业和区域制造业新型化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从时间上看,行业和区域制造业新型化水平逐年提升;行业差异较大,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等行业新型化水平较高;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造纸及纸用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较低;区域差异同样较大,东部的广东、江苏、上海、山东和浙江等省市较高,西部的宁夏、青海、贵州、山西、内蒙古等省市区较低。对于经济创造能力,全国和西部地区差异呈下降趋势,因此其经济创造能力存在。收敛;东部和中部地区呈上升趋势,因此其经济创造能力不存在。收敛。中国国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不存在明显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俱乐部收敛特征。对于科技创新能力,中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差异都存在上升趋势,因此其科技创新能力不存在均在。收敛。中国存在绝对β收敛;东部和西部地区存在同样绝对β收敛,中部地区不存在绝对β收敛。中国总体上不存在条件β收敛;东部地区存在条件β收敛;中部和西部地区不存在条件β收敛。不存在明显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俱乐部收敛特征。对于环境保护能力,在2008年以前,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都呈下降趋势,因此其环境保护能力均存在σ收敛;自2009年起,都呈上升趋势,因此其环境保护能力均不存在。收敛。中国存在绝对β收敛;东部、中部和西部同样存在绝对β收敛,且西部地区的收敛速度最快。中国总体上存在条件β收敛;东、中、西部地区也存在条件β收敛,东部的收敛速度最快。不存在明显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俱乐部收敛特征。对于能源节约能力,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呈下降趋势,因此其能源节约能力均存在。收敛。中国存在绝对β收敛;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其中西部地区的收敛速度最快。中国总体上制造业能源节约能力存在条件β收敛;东、中、西部地区也存在条件β收敛,西部的收敛速度最快。不存在明显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俱乐部收敛特征。对于制造业新型化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与东部的差距更大。中国和东、中、部地区的新型化水平相对差异都呈扩大态势。制造业新型化的相对差异以2004年为转折点,之前中国和东、中、部地区的新型化水平的区域差异逐渐降低,之后差异都呈扩大态势;三大区域比较,近年来东部区域差异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低。在制造业新型化收敛方面,中国及东中西部地区都不存在。收敛;中国及中部、西部的制造业新型化水平存在绝对β收敛,且西部的收敛速度最快,东部不存在绝对β收敛;对于条件p收敛,中国、中部和西部地区都存在,中国的收敛速度最快,东部不存在。可以从宏观层面上是政府的重视、中观层面是产业的转移、微观层面上企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等方面解释制造业新型化的收敛机制。在新型化影响因素方面,面板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投资、FDI、R&D经费内部支出、市场化程度和人力资本水平等因素对全国制造业新型化水平产生正向影响;投资、R&D经费内部支出和人力资本水平对东部产生正向影响,FDI则为负影响;投资、FDI和R&D经费内部支出对中部产生正向影响;R&D经费内部支出和市场化程度对西部产生正向影响。制造业新型化发展进程中,前期制造业新型化对后期具有动态影响机制,后期制造业新型化是对前期的扬弃和发展。对制造业新型化全国差异和中、西部与东部差异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投资差异对制造业新型化差异产生了正向的影响,对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差异的影响没有通过显着性检验。FDI差异对全国差距的影响为正且通过了显着性检验,同样FDI差异也对中、西部与东部新型化差异的影响为正且通过了显着性检验。R&D经费内部支出差异对全国省际间制造业新型化的差异影响为正且通过了显着性检验,对中西部与东部新型化差异的影响也为正,但是没有通过显着性检验。市场化程度对全国制造业新型化差异的影响为正,对中西部与东部新型化差异的影响也为正,且都通过了显着性检验。人力资本水平对全国制造业新型化差异的影响为正,通过了显着性检验,且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最大,对中西部与东部差异的影响没有通过显着性检验。

王红印[10](2015)在《14-19世纪中英人口数据梳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人类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人的需求,人的发展,而需求和发展首先是经济能力的发展,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等一系列经济指标的提高。所以人口的增长和缩减首先会导致GDP和人均GDP的变化,同时,人口的变化又会对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产生变迁的压力和动力。因此,对人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对研究古代社会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就变得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中英两国人口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如中英全国人口总数、14-19世纪中英全国人口数年均增长率和阶段增长率、17-19世纪中英男女初育年龄、14-19世纪中英男女性别比例、13-19世纪中英耕地面积各项数据的比较,力图找到中英两国人口基本数据之间的差异,并通过这些人口数据差距对比,找到影响中英两国人均资源与国民收入增长的关系所在。进而我们从人口数据角度,进一步挖掘中英人口增长背后的人均资源、人均收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关系。一般来说,传统的农业社会人口增长率不超过0.3%,但在清代某些时期,中国的人口增长率超过了0.3%,这说明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而这种提高不完全是耕地的增加,而恰恰相反,人均耕地一直在下降。这说明中国产业结构内部交易频率和交易规模的增加,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英国也是这样,在1750年之后,人口年均增长率超过0.5%,最高达到1.5%。这么高的人口增长率一定伴随较高的人均收入增长率,英国人口增长率与工业革命发生的时间和范围有密切的因果关系,英国在交易范围和产业结构创新的力度远远超过中国。本文通过上述数据的分析和梳理,基本厘清了中国在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原因,找到了在1750年之后,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人口增长的原因所在,即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新经济实现了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长,摆脱了依靠土地增长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农业模式。

二、2001年中国人口数据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中国人口数据表(论文提纲范文)

(1)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绿色发展
        2.1.2 绿色经济
        2.1.3 低碳经济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2.2.3 非均衡发展理论
        2.2.4 新发展理念
3 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现状
        3.1.1 经济发展现状
        3.1.2 生态环境现状
        3.1.3 社会发展现状
    3.2 西部地区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资源约束程度较强
        3.2.2 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3.2.3 基础设施水平较弱
        3.2.4 绿色技术创新落后
        3.2.5 公众绿色意识薄弱
    3.3 本章小结
4 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测度
    4.1 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4.1.2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4.1.3 指标选取与建立
    4.2 水平测度模型
        4.2.1 数据来源
        4.2.2 指标权重计算
        4.2.3 绿色发展水平测度结果
    4.3 本章小结
5 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时空差异分析
    5.1 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时间演变分析
        5.1.1 绿色经济增长
        5.1.2 绿色环境资源
        5.1.3 绿色生活质量
    5.2 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分析
        5.2.1 西部地区总体概况
        5.2.2 西北及内蒙古区域
        5.2.3 西南及广西区域
    5.3 本章小结
6 提升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6.1 营造绿色发展氛围
        6.1.1 培养绿色环保意识
        6.1.2 夯实环保基础建设
    6.2 完善绿色政策体系
        6.2.1 提升绿色监管水平
        6.2.2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6.3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6.3.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6.3.2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6.4 强化绿色创新引领
        6.4.1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6.4.2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清至民国人口性别比例地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性别比例
        (二)丁口
    五、人口性别数据的来源及可靠性分析
        (一)地方志
        (二)政府调查报告
        (三)外国人统计资料、着述
第一章 清至民国人口与人口性别比例概况
    第一节 人口概况
    第二节 人口性别比例概况
        一、清朝人口性别比例
        二、民国人口性别比例
第二章 清至民国人口性别比例变化趋势
    第一节 人口性别比例变化总趋势
    第二节 区域人口性别比例变化趋势
        一、川渝地区
        二、东南地区
第三章 清至民国人口性别比例区域差异
    第一节 人口性别比例区域差异概述
    第二节 区域间人口性别比例差异比较
        一、川渝地区与云贵地区
        二、华中地区与周边地区
    第三节 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人口性别比例差异
        一、察绥地区
        二、其他少数民族区
第四章 地区极端人口性别比例
    第一节 清朝地区极端人口性别比例
        一、广东临高县、始兴县、阳山县、新安县
        二、贵州龙泉县
        三、江苏六合县、震泽县
        四、江西南康县、万载县
        五、辽宁昌图县
        六、山西保德州
    第二节 民国地区极端人口性别比例地区
        一、广东文昌县
        二、吉林珲春县
第五章 清至民国人口性别比例演变的原因及影响
    第一节 社会文化因素
        一、清朝社会影响人口性别比例的因素
        二、民国社会对人口性别比例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自然客观因素
    第三节 人口性别比例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第六章 清至民国人口性别比例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我国社会性别比例现状
    第二节 历史借鉴与相关意义
结语:对清至民国人口性比例问题几点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3)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大宗矿产品进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以铁铜铝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数学模型的大宗矿产品贸易的研究
        1.2.2 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
    1.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1.4 本文创新点
2 大宗矿产贸易现状
    2.1 大宗矿产全球贸易历史及现状
        2.1.1 大宗矿产储量现状
        2.1.2 大宗矿产贸易格局演变
    2.2 中国大宗矿产贸易历史及现状
        2.2.1 中国矿产资源进口贸易现状
        2.2.2 国家贸易重要性
    本章小结
3 贸易引力模型方法及模型构建
    3.1 引力模型理论基础
    3.2 模型构建
        3.2.1 指标选取
        3.2.2 模型构建
        3.2.3 纳入模型的变量进行解释
    3.3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章小结
4 我国大宗矿产品进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4.1 铁矿石进口量实证分析
        4.1.1 实证结果
        4.1.2 铁矿石实证结果分析
    4.2 铜矿石进口量实证分析
        4.2.1 铜矿石回归结果
        4.2.2 实证结果分析
    4.3 铝土矿贸易实证分析
        4.3.1 铝土矿进口量数据回归结果
        4.3.2 实证结果分析
    4.4 大宗矿产贸易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5 预测研究
    5.1 模型修正
    5.2 贸易潜力测算
        5.2.1 样本国家贸易值检测
        5.2.2 样本国家贸易潜力测算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能源资源开发代谢理论及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研究内容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能源资源开发评价文献评述
    2.2 代谢理论及发展
    2.3 代谢评价方法评述
    2.3 熵理论及发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能源资源开发代谢理论
    3.1 能源资源开发的本质
        3.1.1 系统论视角下的能源资源开发
        3.1.2 熵视角下的能源资源开发
        3.1.3 耗散结构视角下的能源资源开发
    3.2 代谢的本质
    3.3 能源资源开发代谢理论的提出
        3.3.1 定义及研究内容
        3.3.2 可行性判断
        3.3.3 概念模型
    3.4 能源资源开发代谢评价方法体系
        3.4.1 价值的多维性
        3.4.2 体系框架及分析
    3.5 多种代谢核算重要性的论证——以DCF和 EROI为例
        3.5.1 基本方法
        3.5.2 公式推导
        3.5.3 实例分析——大庆油田开发的DCF和 EROI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隐含流的物质代谢评价方法
    4.1 物质流分析评述
    4.2 隐含流及其计算方法
    4.3 基本评价方法的构建
    4.4 隐含碳系数测算
        4.4.1 数据基础
        4.4.2 技术处理
        4.4.3 结果
    4.5 虚拟水系数测算
        4.5.1 数据基础
        4.5.2 技术处理
        4.5.3 结果
    4.6 实例分析——四川盆地页岩气开发的EROM评价
        4.6.1 数据基础
        4.6.2 评价结果
        4.6.3 结果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能值的能量代谢评价方法
    5.1 EROI与能值概述
        5.1.1 EROI概述
        5.1.2 能值理论概述
    5.2 基本评价方法的构建
    5.3 标准EROI方法与EmEROI方法的对比
    5.4 实例分析——大庆油田开发的EmEROI评价
        5.4.1 数据基础
        5.4.2 评价结果
        5.4.3 结果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火用)的能量代谢评价方法
    6.1 (火用)相关理论概述
    6.2 扩展(火用)核算方法
    6.3 扩展(火用)相关参数的测算
    6.4 基本评价方法的构建
    6.5 实例分析——四川盆地页岩气开发的EROI和 ExEROI评价
        6.5.1 数据基础
        6.5.2 标准EROI的改进
        6.5.3 评价结果
        6.5.4 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四川盆地页岩气开发数据
附录B 扩展(火用)参数测算数据
附录C 2012年中国各部门完全能耗系数
附录D 2012年中国各部门隐含NOx排放系数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学前教育经费需求的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设计
二、“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在园幼儿数的预测
    (一)预测思路
    (二)预测结果
        1.适龄幼儿数的预测结果
        2.在园幼儿数的预测结果
三、“全面二孩”背景下全国学前教育经费的预测
    (一)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的预测
    (二)公共财政预算学前教育事业费支出的预测
四、“全面二孩”背景下各省市学前教育经费的预测
    (一)各省市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的预测
    (二)各省市公共财政预算学前教育事业费支出的预测
    (三)各省市学前教育经费需求的分析
        1.各省市学前教育经费需求的差异分析
        2.各省市学前教育经费需求的走势分析
        3.东中西部学前教育经费需求的比较分析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未来适龄幼儿数呈先增后降的走势
        2.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普遍不足
        3.东中西部地区学前教育经费需求差异明显
        4.未来峰值年份的学前教育经费需求巨大
    (二)对策建议
        1.精准监测适龄人数,科学统筹学前经费
        2.保障国家财政性投入,凸显学前公益普惠性
        3.制定学前生均经费标准,实施“生均经费递增法”
        4.实行多元化投入政策,坚持“扩总量与优结构”并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湖南省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2.1 人口老龄化相关概念
        2.1.1 人口老龄化的定义
        2.1.2 人口老龄化的衡量指标
    2.2 产业结构相关概念
        2.2.1 产业的划分
        2.2.2 产业结构的定义及衡量指标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研究
        2.3.2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
        2.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2.4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
        2.4.1 劳动力供给变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2.4.2 资本供给变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2.4.3 消费需求变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第3章 湖南省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
    3.1 湖南省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情况
        3.1.1 湖南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3.1.2 湖南省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3.1.3 湖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预测
    3.2 湖南省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
        3.2.1 湖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
        3.2.2 湖南省三次产业的内部发展
第4章 湖南省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总体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假设的提出
    4.2 模型的构建
    4.3 指标的选取
    4.4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4.5 回归分析及结果说明
        4.5.1 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4.5.2 Johansen协整检验
        4.5.3 回归结果及分析
第5章 湖南省人口老龄化对行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灰色关联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2 人口老龄化与三次产业的灰色关联分析
    5.3 人口老龄化与第三产业各行业的灰色关联分析
第6章 研究成果与建议
    6.1 研究成果
    6.2 政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金砖国家国际贸易隐含碳测算及中国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贸易纵深发展
        1.1.2 气候变化日益严峻
        1.1.3 国际贸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1.1.4 国际贸易隐含碳概念的提出
    1.2 研究理论基础
        1.2.1 投入产出理论
        1.2.2 资源禀赋理论
        1.2.3 外部性理论
        1.2.4 隐含流理论
    1.3 研究目的及思路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思路
        1.3.3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际贸易隐含碳研究现状分析:基于文献计量法
        2.1.1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英文文献研究现状分析
        2.1.2 基于CNKI数据库的中文文献研究现状分析
        2.1.3 研究评述
    2.2 已有国际贸易隐含碳综述类文献分析
        2.2.1 国内综述类文献分析
        2.2.2 国外综述类文献分析
        2.2.3 研究评述
    2.3 国际贸易隐含碳研究现状评述
        2.3.1 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2.3.2 两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2.3.3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2.3.4 研究评述
    2.4 金砖国家贸易隐含碳实证研究评述
        2.4.1 金砖国家整体作为研究对象
        2.4.2 金砖成员国单国作为研究对象
        2.4.3 金砖成员国两国作为研究对象
        2.4.4 研究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金砖国家经济贸易发展与碳排放概况概述
    3.1 金砖国家经济概况分析
        3.1.1 金砖国家GDP概况分析
        3.1.2 金砖国家三大产业构成分析
        3.1.3 金砖国家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3.2 金砖国家国际贸易概况分析
        3.2.1 金砖国家货物与服务贸易总额分析
        3.2.2 金砖国家货物与服务贸易变动分析
        3.2.3 金砖国家外汇储备与FDI流向分析
    3.3 金砖国家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概况分析
        3.3.1 金砖国家能源使用概况分析
        3.3.2 金砖国家碳排放概况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砖国家经济体国际贸易隐含碳测算分析
    4.1 金砖国家经济体国际贸易隐含碳测算背景分析
    4.2 改进的环境型多区域投入产出隐含碳测算模型构建
        4.2.1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一般式
        4.2.2 考虑中间投入与最终需求隐含碳的环境型GMRIO模型构建
        4.2.3 考虑出口再进口(进口再出口)的环境型GMRIO模型构建
    4.3 数据来源选取讨论及预处理
        4.3.1 数据来源选取讨论
        4.3.2 编制包含南非的新世界投入产出表
        4.3.3 未来编制投入产出表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4.4 金砖国家国际贸易隐含碳测算结果分析
        4.4.1 金砖国家国际贸易隐含碳概述
        4.4.2 中国国际贸易隐含碳分析
        4.4.3 俄罗斯国际贸易隐含碳分析
        4.4.4 印度国际贸易隐含碳分析
        4.4.5 巴西国际贸易隐含碳分析
        4.4.6 南非国际贸易隐含碳分析
        4.4.7 金砖国家经济体与世界其他经济体贸易隐含碳转移分析
        4.4.8 金砖国家经济体内部贸易隐含碳转移分析
        4.4.9 金砖国家经济体贸易隐含增加值转移分析
        4.4.10 金砖国家单位贸易增加值隐含碳含量分析
    4.5 金砖国家国家贸易隐含碳测算主要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省级层面对其他金砖国家国际贸易隐含碳分析
    5.1 中国省级层面对其他金砖国家贸易隐含碳研究背景分析
    5.2 环境型多国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贸易隐含碳测算模型构建
        5.2.1 多国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模型一般式
        5.2.2 考虑单一经济体拆分的环境型MCMRIO模型构建
    5.3 数据来源选取讨论及预处理
        5.3.1 数据源选取讨论
        5.3.2 编制包含中国30 省区的新世界投入产出表
        5.3.3 未来此类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5.4 中国省级层面对其他金砖国家国际贸易隐含碳结果分析
        5.4.1 中国省级国内国际贸易隐含碳概述
        5.4.2 中国-俄罗斯国际贸易隐含碳流向分析
        5.4.3 中国-印度国际贸易隐含碳流向分析
        5.4.4 中国-巴西国际贸易隐含碳流向分析
        5.4.5 中国-南非国际贸易隐含碳流向分析
    5.5 中国省级层面对其他金砖国家贸易隐含碳测算主要结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省级层面对其他金砖国家国际贸易产业部门碳关联分析.
    6.1 中国省级层面对其他金砖国家贸易产业部门碳关联研究背景分析
    6.2 改进的HEM产业部门碳关联分析模型构建
        6.2.1 产业部门碳排放核算方法
        6.2.2 HEM模型核算产业部门碳关联度一般式
        6.2.3 改进的HEM模型产业部门碳关联度分析方法
    6.3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6.4 中国省级层面对其他金砖国家国际贸易产业部门碳关联结果分析
        6.4.1 中国省级国内国际贸易碳关联效应综合分析
        6.4.2 中国-俄罗斯国际贸易产业部门碳关联度分析
        6.4.3 中国-印度国际贸易产业部门碳关联度分析
        6.4.4 中国-巴西国际贸易产业部门碳关联度分析
        6.4.5 中国-南非国际贸易产业部门碳关联度分析
    6.5 中国省级层面对其他金砖国家国际贸易产业部门碳关联主要结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金砖国家减缓国际贸易隐含碳排放对策建议
    7.1 引言
    7.2 金砖国家经济体控制国际贸易隐含碳对策建议
        7.2.1 构建中国为中心的金砖国家碳交易市场
        7.2.2 加强金砖国家间清洁生产技术合作转移
        7.2.3 积极倡导基于共担责任的碳排放责任划分原则
        7.2.4 提升金砖国家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的话语权
    7.3 中国控制贸易隐含碳排放对策建议
        7.3.1 推出并完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7.3.2 加强高碳强度产业链跨国协同碳减排合作
        7.3.3 提高中国相关碳排放研究数据可获得性
        7.3.4 积极推进多样化能源利用模式开发利用新能源
        7.3.5 构建跨省区联合治理国内贸易隐含碳排放机制
        7.3.6 倡导中国省级层面与其他金砖国家协同碳减排合作机制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国国际贸易隐含碳已有文献实证研究结果
    附录2 中国30 区域部门层面出口隐含碳分布
    附录3 中国30 区域部门层面进口隐含碳分布
    附录4 中国省级国际贸易出口隐含碳前20 大进口贸易伙伴
    附录5 中国省级国际贸易进口隐含碳前20 来源国
    附录6 全球隐含煤炭能源流向图
    附录7 中国8区域隐含煤炭能源流向图
    附录8 中国8区域隐含石油能源流向图
    附录9 中国8区域隐含天然气能源流向图
    附录10 中国8 区域隐含其他能源流向图
    附录11 新多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部门分类对照表
    附录12 金砖国家经济体国际贸易隐含CO2 流向图
    附录13 金砖国家贸易增加值流向图
    附录14 中国国内贸易产业部门净碳关联度较强省区排序
    附录15 中国国际贸易产业部门净碳关联度较强经济体排序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8)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及其与城镇化质量的耦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研究
        2.1.1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内涵
        2.1.2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评价
        2.1.3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
        2.1.4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提升策略
    2.2 城镇化质量研究
        2.2.1 城镇化质量的内涵
        2.2.2 城镇化质量的评价
        2.2.3 城镇化质量的提升策略
    2.3 城镇化与建设用地利用研究
        2.3.1 城镇化与建设用地扩张
        2.3.2 城镇化与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2.4 文献述评与研究切入点
3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评价
    3.1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内涵界定
        3.1.1 效率
        3.1.2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3.2 评价模型
        3.2.1 DEA效率评价思路与模型
        3.2.2 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
    3.3 评价指标、研究样本与数据
        3.3.1 评价指标
        3.3.2 研究样本和数据
    3.4 我国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评价结果分析
        3.4.1 我国省域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分析
        3.4.2 我国三大区域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分析
        3.4.3 我国省域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模式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分析
    4.1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差异动态趋势分析
        4.1.1 动态特征分析
        4.1.2 收敛趋势分析
    4.2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分析
        4.2.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4.2.2 总体空间差异分析
        4.2.3 局部空间差异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因素分析
        5.1.1 影响因素选择
        5.1.2 影响因素分析
    5.2 空间计量分析方法
        5.2.1 空间计量模型的基本形式
        5.2.2 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与选择
    5.3 模型设定、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5.3.1 模型设定
        5.3.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5.4 结果分析
        5.4.1 模型选择
        5.4.2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城镇化质量的耦合关系研究
    6.1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城镇化质量的相互作用机理
        6.1.1 城镇化质量内涵
        6.1.2 城镇化质量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6.1.3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
    6.2 城镇化质量评价
        6.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2.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6.2.3 评价结果分析
    6.3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关联性分析
        6.3.1 研究方法
        6.3.2 结果分析
    6.4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城镇化质量的耦合协调度评价
        6.4.1 研究方法
        6.4.2 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提升策略
    7.1 盘活存量土地,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7.2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建设用地产出水平
    7.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建设用地投入产出水平
    7.4 加大固定资本投入力度,提高建设用地产出水平
    7.5 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土地市场建设
    7.6 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质量
    7.7 实施区域差别化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提升策略
    7.8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和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可能的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中国制造业新型化动态特征及收敛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1.1.1 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1.1.2 中国制造业发展中的问题
        1.1.3 金融危机中的中国制造业
        1.1.4 新型制造业是必然选择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1.3.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制造业与新型制造业
        2.1.1 制造业的概念与分类
        2.1.2 新型制造业
        2.1.3 制造业“新型化”
    2.2 制造业“新型化”相关研究
        2.2.1 制造业新型化内涵的研究
        2.2.2 制造业新型化评价的研究
    2.3 制造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2.3.1 经济增长影响因素
        2.3.2 科技进步影响因素
        2.3.3 环境污染影响因素
        2.3.4 能源消费影响因素
    2.4 收敛性研究
        2.4.1 收敛理论简介
        2.4.2 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
        2.4.3 环境收敛性研究
        2.4.4 能源收敛性研究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国制造业的总体发展现状分析
        3.1.1 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1.2 科技创新现状分析
        3.1.3 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3.1.4 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3.2 中国制造业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3.2.1 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2.2 科技创新现状分析
        3.2.3 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3.2.4 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3.3 中国制造业区域发展现状分析
        3.3.0 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3.1 科技创新现状分析
        3.3.2 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3.3.3 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新型化行业动态特征
    4.1 综合评价理论概述
        4.1.1 评价与综合评价
        4.1.2 综合评价问题的要素与过程
        4.1.3 评价指标的预处理
        4.1.4 权重的确定
    4.2 TOPSIS方法介绍
        4.2.1 TOPSIS基本步骤
        4.2.2 权重的确定方法
        4.2.3 离差最大——TOPSIS方法的动态评价模型构建
    4.3 指标体系
        4.3.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4.3.2 制造业新型化行业指标体系
        4.3.3 指标解释
        4.3.4 数据来源与处理
    4.4 新型化动态特征
        4.4.1 经济创造能力
        4.4.2 科技创新能力
        4.4.3 环境保护能力
        4.4.4 能源节约能力
        4.4.5 新型化动态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制造业新型化区域动态特征
    5.1 “纵横向”拉开档次方法及其修正
        5.1.1 “纵横向”拉开档次方法概述
        5.1.2 “纵横向”拉开档次法中指标规范化方法的修正
    5.2 制造业区域“新型化”评价指标体系
        5.2.1 指标体系的建立
        5.2.2 指标解释
    5.3 新型化动态特征
        5.3.1 经济创造能力
        5.3.2 科技创新能力
        5.3.3 环境保护能力
        5.3.4 能源节约能力
        5.3.5 新型化动态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制造业新型化收敛性
    6.1 经济创造能力收敛性
        6.1.1 区域差异与σ收敛性
        6.1.2 β收敛性
        6.1.3 俱乐部收敛性
    6.2 科技创新能力收敛性
        6.2.1 区域差异与σ收敛性
        6.2.2 β收敛性
        6.2.3 俱乐部收敛性
    6.3 环境保护能力收敛性
        6.3.1 区域差异与σ收敛性
        6.3.2 β收敛性
        6.3.3 俱乐部收敛性
    6.4 能源节约能力收敛性
        6.4.1 区域差异与σ收敛性
        6.4.2 β收敛性
        6.4.3 俱乐部收敛性
    6.5 新型化收敛性
        6.5.1 区域差异与σ收敛性
        6.5.2 β收敛性
        6.5.3 俱乐部收敛模型
        6.5.4 收敛机制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制造业新型化收敛性影响因素
    7.1 制造业新型化影响因素
        7.1.1 模型设定
        7.1.2 面板数据回归
        7.1.3 机理分析
    7.2 制造业新型化收敛性影响因素
        7.2.1 模型构建
        7.2.2 结果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本文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主要研究成果

(10)14-19世纪中英人口数据梳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论述范围
        1、时间说明
        2、历史人口数据研究的时间周期为什么这么长?
        3、论述内容
        4.问题模型
    (二)学术价值
        1、理论价值
        2、现实意义
    (三)中英国人口研究文献
一、中国人口
    (一)明代人口
        1、明代总人口
        2、明代分省人口数据
        3、南北差异
        4、生育率
        5、性别比例
        6、平均预期寿命
        7、人口密度
        8、人口增长率
    (二)清代人口
        1、清代总人口
        2、清代地方人口
        3、明清时期耕地面积
        4、死亡率
        5、生育率
        6、性别比例
        7、年龄结构
        8、人口密度
        9、清代人口增长率
二、英国人口
    1、英国总人口
    2、地方人口
    3、英国耕地面积
    4、城市乡村人口差异
    5、人口迁移
    6、出生率
    7、死亡率
    8、生育率
    9、性别比例
    10、平均预期寿命
    11、年龄结构
    12、人口密度
    13、人口增长率
三、中英人口各项指标比较综述
结语
    (一)中英经济比较特点
        1、中国明清经济增长特点
        2、英国经济增长特点
    (二)人口分析的学术价值
        1.人口增长和缩减对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2、人口扩张对耕地价格和劳动力价格的影响
        3、人口扩张对GDP和人均GDP的影响
        4、中英人口增长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2001年中国人口数据表(论文参考文献)

  • [1]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差异研究[D]. 苗思佳.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清至民国人口性别比例地域研究[D]. 谢记虎. 西南大学, 2020(01)
  • [3]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大宗矿产品进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以铁铜铝为例[D]. 贾祥英.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4]能源资源开发代谢理论及评价方法研究[D]. 陈英超.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5]“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学前教育经费需求的预测研究[D]. 夏梦雪. 江西师范大学, 2018(12)
  • [6]湖南省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D]. 莫傲.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7]金砖国家国际贸易隐含碳测算及中国对策研究[D]. 张中华.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9)
  • [8]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及其与城镇化质量的耦合关系[D]. 贝涵璐. 浙江大学, 2016(10)
  • [9]中国制造业新型化动态特征及收敛性研究[D]. 王常凯. 东南大学, 2015(10)
  • [10]14-19世纪中英人口数据梳理分析[D]. 王红印. 东北师范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2001年中国人口数据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