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六 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亓润智[1](2021)在《基于肿瘤细胞外泌体调控TAM细胞极化探讨双参颗粒抑制肺癌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肺癌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死亡率均居前列。尽管越来越多的肺癌被早期诊断和治疗,新的免疫治疗药物不断问世,放射治疗技术得到不断提升,肺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仍没有得到明显延长,生活质量没有得到明显改善。ⅠA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3%,ⅢA期患者仅为36%,晚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3.5%。肺癌的整体中位生存期仍未突破1年。如何减少早期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延长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期,抑制肺癌进展仍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医学难题。随着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防治肺癌的有效性,以及基础实验研究对中医药防治肺癌的机制探讨不断深入,中医药在肺癌防治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中医药防治肺癌的机制可能与调控肿瘤微环境密切相关。肺癌属中医学“肺积”范畴。《医宗必读》中提到:“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亏虚则气血阴阳失和,脏腑机能紊乱,气机升降失调。随着中医肿瘤理论的发展,“正虚”是肺癌重要的发病基础已逐渐成为中医肿瘤学术界的共识。肺癌的病机多为虚实夹杂,虚证常见阴虚或气阴两虚,实证多见气滞、痰凝及血瘀,病位在肺,与脾、肾密切相关。气阴两虚、瘀血内阻是肺癌形成与进展的重要因素。肺为娇脏,易受外邪,伤及肺气与肺阴,肺主气功能受损,一身之气不足则邪毒内盛,气不行血、癌毒阻络,则见瘀血内停,瘀毒互结,逐渐形成癌肿。益气养阴活血法是防治肺癌的重要治法之一。双参颗粒由三七、西洋参、冬虫夏草组成,三七活血化瘀兼能补血;西洋参健脾益气而不燥,并能养阴生津;冬虫夏草补益肺肾。三药共奏益气健脾养阴、补益肺肾、金水相生之效,扶正以治本,活血化瘀以治标。临床研究也证明,益气养阴活血法是中医药防治肺癌的重要治法,在临床应用广泛并取得良好疗效。但由于中医临床证候的复杂性,以及中医辨证论治处方的多样性,使中医“益气养阴活血法”防治肺癌的理论未能在细胞分子层面得到很好的验证。我们前期预实验发现双参颗粒可以抑制荷Lewis肺癌小鼠移植瘤的生长,减少自发肺癌小鼠模型肺部肿瘤形成。同时,对双参颗粒干预后的自发肺癌小鼠与未经过双参颗粒干预的小鼠肺组织进行全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提示在经过双参颗粒干预后,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巨噬细胞标志蛋白(MannosereceptorCtype 1,MRC1/CD206),含锌指转录因子(Kruppel-like factors,KLF)家族如 KLF4、KLF2,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家族,以及非编码 RNA(Non-coding RNA)如microRNA-34a(miR-34a)、microRNA-21(miR-21)的表达以及外泌体相关基因表达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基因都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表型、功能调控以及外泌体功能密切相关,基于TAMs极化在调控肿瘤微环境影响肿瘤生长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从TAMs与肿瘤细胞外泌体入手,探讨双参颗粒抑制荷Lewis肺癌的作用是否与肿瘤细胞外泌体调控TAMs表型和功能相关。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体内实验与体外实验,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探明双参颗粒抑制肿瘤生长是否与肺癌细胞外泌体调控TAMs表型与功能相关,以及初步探讨双参颗粒通过外泌体影响TAMs极化的机制是否与MIF-miR-34a-KLF4通路相关,为中医药“益气养阴活血法”防治肺癌提供客观依据。研究方法1.构建荷Lewis肺癌小鼠模型,以高、中、低三个剂量的双参颗粒对荷Lewis肺癌小鼠进行干预,观察各组小鼠移植瘤的体积、移植瘤质量,验证以益气养阴活血为治法的双参颗粒对小鼠肺癌的抑制作用。2.通过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染色法,分别对小鼠脾脏、移植瘤组织的M1型与M2型TAMs进行检测,观察双参颗粒对TAMs表型的影响。3.通过Lewis与M1型巨噬细胞混合皮下接瘤的方法,构建M1型TAMs过表达的小鼠肺癌移植瘤模型。观察移植瘤体积与质量,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M1型TAMs比例、M2型TAMs比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1型TAMs标志蛋白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iNOS的表达,探讨双参颗粒抑制Lewis肺癌的作用与TAMs极化的相关性。4.通过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体内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比例、记忆T细胞比例,肿瘤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MP-9、MIF的表达,探讨双参颗粒调控肿瘤微环境,调节TAMs功能与调控TAMs极化的相关性。5.构建MIF+/+Lewis稳定转染细胞株、shMIF Lewis稳定转染细胞株,通过双参颗粒含药血清的干预,观察双参颗粒对小鼠肺癌细胞MIF表达的影响。6.提取各组肺癌细胞外泌体,qPCR法检测外泌体中miR-34a表达,观察双参颗粒对Lewis细胞来源外泌体中MIF下游靶基因miR-34a的影响,探讨双参颗粒是否通过影响MIF调节外泌体miR-34a的表达。7.收集双参颗粒干预后的MIF+/+Lewis细胞、MIF+/+Lewis细胞、Lewis细胞、shMIF Lewis细胞来源外泌体;并将各组外泌体对巨噬细胞进行干预,观察各组外泌体对巨噬细胞表型的影响,探讨双参颗粒能否通过肺癌细胞来源外泌体影响巨噬细胞极化,以及这一作用与MIF的关系。8.观察各组肺癌细胞外泌体干预后的巨噬细胞中KLF4基因的表达;探讨经双参颗粒干预后的肺癌细胞外泌体影响巨噬细胞极化与功能的作用是否与MIF-miR-34a-KLF4 通路相关。研究结果1.经双参颗粒干预后,荷Lewis肺癌小鼠移植瘤体积与质量减小,随着双参颗粒剂量的增加,其抑制肿瘤体积与质量的作用逐渐增强,高剂量双参颗粒对肿瘤体积与质量的抑制作用最强。2.高、中、低三个剂量的双参颗粒均能减少小鼠脾脏M2型TAMs 比例,增加M1型TAMs比例,但双参颗粒抑制M2型TAMs比例的作用未表现出与双参颗粒剂量有明确负相关。小鼠脾脏M1型TAMs 比例与双参颗粒剂量呈正相关,随双参颗粒剂量增大M1型TAMs比例逐渐增加。移植瘤组织中CD86的表达与双参颗粒的剂量呈正相关,CD206的表达与双参颗粒的剂量呈负相关。3.与经典的荷Lewis肺癌小鼠模型比较,荷Lewis+M1混合移植瘤小鼠模型的肿瘤体积减小,脾脏M1型TAMs比例明显升高。双参颗粒对Lewis+M1混合移植瘤小鼠模型进行干预后,M1型TAMs 比例增加,小鼠肿瘤体积进一步减小,提示双参颗粒抑制Lewis肺癌的作用可能与增加M1型TAMs比例相关。4.双参颗粒可以减少荷Lewis+M1混合移植瘤小鼠肿瘤组织中肿瘤微环境因子 ARG1、TGF-β、MMP-9、VEGF、MIF 的表达,增加 iNOS 的表达。5.双参颗粒能够增加CD8+中枢性记忆T细胞比例,并且与M1型TAMs 比例呈正比;降低CD8+效应性记忆T细胞比例,与M1型TAMs比例呈反比。同时,双参颗粒可以增加CD4+CD25+T细胞比例,减少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6.通过慢病毒稳定转染细胞技术成功构建了 MIF+/+Lewis、shMIFLewis稳定转染肺癌细胞株,并分别在基因与蛋白水平进行了验证。7.MIF+/+Lewis细胞外泌体中miR-34a表达减少。双参颗粒含药血清在体外可以抑制MIF+/+Lewis细胞MIF蛋白与RNA的表达,同时增加MIF+/+Lewis细胞外泌体中miR-34a的表达。8.成功提取MIF+/+Lewis、shMIFLewis、Lewis细胞来源外泌体,并对巨噬细胞进行干预,成功检测到巨噬细胞吞噬外泌体过程。MIF+/+Lewis细胞来源外泌体在体外可以增加M2型巨噬细胞比例,降低M1型巨噬细胞比例;而经双参颗粒含药血清干预后的MIF+/+Lewis细胞,其外泌体能够逆转这一作用,增加M1型巨噬细胞比例。9.MIF+/+Lewis细胞外泌体在体外可以增加巨噬细胞中KLF4基因的表达;经双参颗粒含药血清干预后的MIF+/+Lewis细胞外泌体能够减少巨噬细胞KLF4基因的表达。研究结论1.双参颗粒可以抑制小鼠肺癌,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小鼠TAMs向M1型极化相关;肺癌细胞中的MIF可能是双参颗粒的作用靶点之一。2.双参颗粒可以通过肺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调控TAMs极化,其机制可能与MIF-miR-34a-KLF4 通路相关。3.中医益气养阴活血法防治肺癌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可能与调节肿瘤细胞外泌体,调控TAMs极化与功能,重塑肿瘤微环境相关。
刘鑫[2](2021)在《基于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研究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中枢SCN昼夜节律及能量代谢的并联调控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查阅、整理失眠、昼夜节律、能量代谢与酸枣仁汤的相关文献,结合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本课题拟进一步深入探索老年失眠模型中枢SCN系统昼夜节律与相应不同部位(脑、心、肝)组织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的相关性,阐明中医病机“肝血不足,阴虚内扰”造成心烦不寐的科学内涵,探索“养血滋阴安神”治法代表方酸枣仁汤对昼夜节律及能量代谢的并联调控机制。方法:1将8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0.26mg·kg-1·d-1)、酸枣仁汤高、低剂量组(18.72 g·kg-1·d-1、9.36g·kg-1·d-1),给药体积均为0.2m L·10g-1,每日一次,连续7d,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于末次给药30min后,分别进行戊巴比妥钠阈下和阈上睡眠实验,观察酸枣仁汤的镇静催眠作用。2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0.18mg·kg-1·d-1)、酸枣仁汤高、低剂量组(12.96 g·kg-1·d-1、6.48 g·kg-1·d-1),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皮下注射D-半乳糖,各组大鼠按0.125g·kg-1·d-1剂量给药,给药容量均为0.5m L·100g-1,每日一次,连续42天,于末次给药结束后进行多平台水环境慢性睡眠剥夺,每天剥夺18h,连续剥夺21天,制作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造模结束后各组开始灌胃给药,给药容量均为2m L·100g-1,每日一次,连续7d,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采用自主活动仪检测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自主活动的影响,采用Real-Time PCR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生物钟基因Clock、Bmal1和钟控基因Rev-erbα、Rorα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观察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昼夜节律的影响。3采用Real-Time PCR、Western-blot分别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观察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下丘脑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m RNA的影响。4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中枢下丘脑线粒体形态,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ATP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检测各组大鼠中枢下丘脑中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中枢下丘脑细胞Cyt C、Bcl-2、Bax及Caspase 3表达水平,观察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中枢下丘脑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5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心脏线粒体形态,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ATP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去乙酰化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m 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SIRT3、SOD2的蛋白质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SIRT3的定位表达,观察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心肌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6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线粒体形态,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脏ATP含量,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Ⅳ活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脏CS、IDH、ATP5F1蛋白的表达水平,观察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肝脏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酸枣仁汤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入睡率显着增加,睡眠潜伏期显着缩短,入睡时间显着延长(P<0.01),酸枣仁汤低剂量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光照环境活动路程、时间,黑暗环境活动路程、时间,总活动路程、时间均显着增加(P<0.01),Clock、Bmal1、Rev-erbα、Rorα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酸枣仁汤高剂量组光照环境活动路程、时间,黑暗环境路程、时间,总活动路程、时间均显着减少(P<0.05,P<0.01),Clock、Bmal、Rev-erbα、Rorα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酸枣仁汤低剂量组Bmal1、Rorα的m 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P<0.01),Clock、Rev-erbα的m RNA表达水平,光照环境活动路程、时间,黑暗环境路程、时间,总活动路程、时间,Clock、Bmal、Rev-erbα、Rorα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下丘脑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m 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酸枣仁汤高剂量组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m 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P<0.01),酸枣仁汤低剂量组PGC-1αm 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PGC-1α蛋白、PPARγm RNA与蛋白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4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空白对照组大鼠下丘脑线粒体未见明显病理改变,大小适中,形态多呈椭圆或梭形,嵴排列较整齐。模型对照组线粒体形态异常,线粒体发生明显肿胀并且伴有空泡化,出现了“髓鞘样”,嵴发生断裂且数量减少;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酸枣仁汤高剂量组线粒体损伤减轻,空泡化现象减少,部分嵴断裂,并未出现明显肿胀,酸枣仁汤低剂量组未见明显改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下丘脑ATP含量、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Bcl-2蛋白显着降低(P<0.01),Cyt C、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酸枣仁汤高剂量组下丘脑ATP含量、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P<0.01),Cyt C、Bax、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酸枣仁汤低剂量组Na+-K+-ATP酶活性、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P<0.01),Bax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Ca2+-Mg2+-ATP酶活性,Cyt C、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5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空白对照组大鼠心肌细胞结构清楚,粗细肌丝排列整齐、有序,细胞核形态规整,大小相对均一的线粒体在肌丝之间密集分布,线粒体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线粒体膜完整,线粒体嵴保存相对完好;模型对照组大鼠心肌组织肌丝排列紊乱,伴有肌丝断裂与溶解,线粒体肿胀明显,线粒体排列紊乱,多数线粒体嵴模糊甚至断裂;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酸枣仁汤高剂量组肌丝排列较整齐,线粒体损伤减轻,仅见部分嵴断裂,肿胀程度亦相对较轻,酸枣仁汤低剂量组未见明显改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心肌ATP含量、SOD活性、SIRT3、SOD2 m 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MDA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酸枣仁汤高剂量组大鼠心肌ATP含量、SOD活性、SIRT3、SOD2 m 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P<0.01),MDA含量显着降低,阳性对照组SOD活性、SIRT3、SOD2 m 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P<0.01),MDA含量显着降低(P<0.01),ATP含量,SIRT3平均荧光强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酸枣仁汤低剂量组SOD活性、SOD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P<0.01),ATP、MDA含量,SIRT3、SOD2 m RNA表达,SIRT3平均荧光强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6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空白对照组大鼠肝脏内线粒体形态规则,大小适中,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排列较整齐,模型对照组大鼠肝脏内线粒体出现异常,线粒体发生肿胀、变形,嵴断裂并且数量有一定的减少,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酸枣仁汤高、低剂量组线粒体损伤减轻,肿胀、变形情况减少,嵴断裂减少。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肝脏ATP含量、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Ⅲ、Ⅳ活性、IDH、CS、ATP5F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酸枣仁汤高剂量组大鼠肝脏ATP含量、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Ⅲ、Ⅳ活性、IDH、CS、ATP5F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ATP含量、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Ⅲ活性、CS、ATP5F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P<0.01),Ⅱ、Ⅳ活性,IDH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酸枣仁汤低剂量组大鼠肝脏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Ⅲ活性、ATP5F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P<0.05),Ⅱ、Ⅳ活性,IDH、CS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酸枣仁汤具有良好的镇静催眠作用。2酸枣仁汤可以改善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昼夜节律。3酸枣仁汤可以使大鼠下丘脑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表达增加。4酸枣仁汤可以改善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诱导的大鼠下丘脑能量代谢异常,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保护下丘脑神经细胞。5酸枣仁汤可以改善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损伤、能量代谢异常,保护心肌细胞。6酸枣仁汤可以改善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诱导的大鼠肝脏能量代谢异常,恢复线粒体正常功能,保护肝脏。7酸枣仁汤有可能基于下丘脑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表达增加,改善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诱导的大鼠昼夜节律,进而调控大鼠脑、心、肝的能量代谢,以此改善睡眠。
韩玉龙[3](2020)在《高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卢悦纳[4](2020)在《生活用品在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途径。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实验教学的内容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化学原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实际提出了生活用品用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可行性,旨在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得以有序、有效开展。进而提升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在启蒙阶段对化学的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本研究以萨其曼的探究训练模式理论、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依据,结合生活用品进行初中化学实验的科学性,安全性,简易、可行性和环保性四项原则,在了解初中化学进度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开展生活用品运用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堂课。根据生活用品进行化学实验的特点,结合本地区的实情,利用生活用品开发和设计初中化学实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真正体验生活中的化学。本研究有6章,其中3、4、5章为本论文的重点,其内容是调查本县生活用品应用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展开情况、教师与学生对生活用品进行化学实验的态度和实验综合应用技能等情况,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依据。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在本校有序、有效地开展厨房系列实验和有关水的系列实验等7个化学课外实验实践活动和生活用品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实践案例,充分说明了生活用品用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可能的,可行的、可控的。本研究表明生活用品进行初中化学实验对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有很大地提升,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聚焦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研究将继续进行,不断丰富和完善生活用品在化学实验中实验案例和有效课堂实录,为元江县化学实验教学提供更多的化学实验素材资料,更好服务于一线的化学实验教学。
杨婷婷[5](2020)在《弹性碰撞综合探究性学习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学生学完“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知识点之后,往往还存在着理解程度不高的问题,很少能够将相关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的问题当中。针对这种现象,本文围绕弹性碰撞,结合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内容进行综合探究性学习设计,希望学生在这过程中加深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对于综合性物理问题能够发挥创造性思维,更灵活地运用相关的物理知识。在本次探究性学习设计的课程中,每一节课均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展开。第一课教师通过展示篮球与乒乓球碰撞的真实情境及“不可思议”的现象,设置问题“为什么乒乓球被弹高许多倍”,引发学生思考,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简化模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碰撞前后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第二节课,围绕问题“如何模拟大皮球与小皮球的碰撞过程”,设计并实施实验验证第一节课中理论计算的结果。第三节课,教师引导学生从模型回到真实情境,围绕“乒乓球碰撞后的速度究竟是多少”展开探究,通过在不同的参考系下进行分析计算,让他们学会通过转换参考系解决物理问题。第四节课,让学生以地面为参考系再次对篮球与乒乓球的碰撞过程进行严格计算,解释之所以产生“动量不守恒”、“机械能不守恒”这种疑惑的原因。探究性教学法在高中物理课堂上的广泛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物理现象以及相关的基础物理知识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之中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因此,本文的教学设计也是将探究性的理念融入其中,让学生真正建立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价值观与科学态度。
刘旭芳[6](2020)在《高中物理互动式探究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课程改革实施,很多学校都在立足自身情况的基础上推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物理教学要立足于现实生活,并从中进行物理概念的提取总结,将物理知识更多地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物理实验除了充当教学模型以对物理定律进行验证之外,还要着重重视学生的探索实验,从而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使学生学会借助实验来进行物理问题的解决,要着重注意学生情感的完善,将物理和生活、社会以及科技更好地联系起来。本论文开展的高中物理互动式探究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是在问卷调查分析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进入实施。实验班采取互动式探究实验教学,对照班采用教材要求的教学方法。互动式探究实验教学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的同时还提倡学生对实验操作等进行改进,将具有代表性的连续性案例作集中分析,总结出高中物理互动式探究实验教学的实验方案,与此同时,针对该互动式探究实验教学法,客观地提出了开展实验教学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客观地总结了过往的经验和教训,以给其他情况类似的学校提供参考。探究式教学又称"做中学",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主动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1)。互动式教学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2)。互动式探究实验教学融合了互动式和探究式实验教学法各自的特点,课堂过程中充分协调师生关系、相互影响,设立和睦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人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加强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进而达成教学共振,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主动交流和主动思考,在探究过程中更多的融入互动环节。并最终提升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法。本文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进行实践研究的背景、文献综述、意义、方法和内容。第二章:实践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互动式探究实验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第四章:互动式探究实验教学的调查与分析。第五章:互动式探究实验教学的实践。第六章:结束语。研究结果表明:在互动式探究实验教学的模式下,师生的互动效果更好,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增强,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学习积极性也更强,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很和谐,实践效果比较好。笔者将具有代表性和连续性的案例进行集中的分析,针对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现象进行总结,包括经验和教训。但尽管笔者在开展实践研究前做了很多调研工作,但依然存在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也将督促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断的优化自己教学方法。同时,笔者期望本次研究能给其它面临同样问题的学校进行参考。
彭羿[7](2020)在《厦门城乡结合地区初中生物理实验能力现状和培养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物理实验在整个物理发展史中的地位以及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决定了它是影响初中生学习物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厦门城乡结合地区的初中学生面临着所处社会环境复杂、家庭教育状况特殊、学生自身心理问题和个性特征特殊以及学校管理教学难等问题;另一方面,部分城乡结合地区的学校实验条件相对简陋,物理教师对物理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厦门城乡结合地区初中生的物理实验能力比较薄弱。因此,研究厦门城乡结合地区初中生物理实验能力现状和培养对策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首先结合实际情况设计相关调查问卷,邀请厦门地区教学研究能力较强的老师帮忙修改形成最终问卷并试用。其中,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的收集分别来源于厦门同安区和翔安区几个比较典型的城乡结合地区,采用EXCEL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其次,本文对同安区和翔安区的部分一线物理教研员和教师进行了访谈。通过问卷和访谈两种主要方式的深入研究,本文总结了当前厦门城乡结合地区初中生实验能力存在不足的原因:(1)实验器材等物理实验教学条件不足,实验课无法按课程要求开设;(2)一线初中物理教师对实验课重视程度不够,为了保证教学进度和教学方便,组织进行实验课的频次较低;(3)虚拟实验代替演示实验,演示实验代替分组实验;(4)实验考查流于形式,难以真正激发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动手实验兴趣;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培养对策:(1)重视实验室的建设,配备专业且数量充足的实验员,健全实验器材采购和实验器材后期维修以及制定器材更换淘汰制度等;(2)建立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确保物理实验活动实际且有效地得到开展;(3)开展课内外物理兴趣小组活动,增加物理实验课时。可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器材进行简单有趣的物理实验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操作能力,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4)探索初中毕业生实验考核方式,真正起到以考试促进实验教学的作用。
周业[8](2019)在《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导学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当今社会发展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导学案是由教师进行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材料或资源。翻转课堂是利用视频等方式实现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上师生讨论的一种教学模式。随着翻转课堂的发展,形成了“翻转课堂理念”。翻转课堂理念是一种学生“知识学习在课下,知识内化在课堂”的学习理念。导学案和翻转课堂理念都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两者相结合可以拓展导学案的使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课外学习更有方向性,实现学生课前、课上、课后全方位自主学习。故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导学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探究能力。本文首先梳理了翻转课堂和导学案的相关理论,分析二者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探讨了二者相结合的可能性,并提出“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导学案”的概念。随后在青岛市崂山区崂山三中八、九年级学生中对初中物理实验课堂的翻转课堂和导学案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应用教育统计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了解到青岛市崂山地区导学案和翻转课堂的应用现状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我们结合该地区初中物理实验的类型划分,提出了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导学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编写原则、编写策略以及编写要素设置。在此基础上,设计不同物理实验类型下的完整的“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导学案”,并实践于该校八年级三班物理实验教学,之后再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教师和学生的反馈,得出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导学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探究能力的结论,我们期望本研究能对本地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金行[9](2019)在《纳米颗粒和纳米团簇的探针操作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器件的尺寸达到亚纳米尺度,较大的互连线电阻率导致集成电路的过热现象严重,硅基电子器件已经达到其发展的物理极限,使用碳纳米管代替传统导线成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法。纳米团簇微粒作为钎料起着稳定连接碳纳米管的重要作用,这对纳米操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对于纳米颗粒在操作过程中的理论分析还不明确,对于纳米团簇微粒操作的研究还不深入,因此本文对纳米颗粒的操作过程进行研究,建立了纳米颗粒操作的力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三维操作搭建碳纳米管-纳米团簇微粒结构的实验,搭建出了碳纳米管导线的最小单元,为碳纳米管互连技术奠定了基础。首先,研究纳米颗粒与基底间的作用力,分别分析了纳米颗粒在操作过程中的粘着阶段、吸引阶段和分离阶段,建立了探针拾取、放置、推动纳米颗粒操作的力学模型,并根据模型仿真分析了作用力随距离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得到纳米颗粒稳定拾取的判断依据。其次,详细研究了操作中的粘着阶段,以纳米颗粒-基底模型为例,分析了纳米接触力的分布情况,并将仿真结果与解析值对比,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进一步的探究了粘着阶段的影响因素,得到了接触力随纳米颗粒半径与基底材料的变化规律;仿真分析了不同操作情况下的动态过程,包括探针推动纳米颗粒操作、探针拾取纳米颗粒操作和探针拾取纳米团簇微粒操作的动态过程,探讨了操作过程中纳米颗粒的状态变化及作用力变化,为后续实验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采用SEM平台进行纳米颗粒操作实验,包括前期准备、方法规划以及实验操作;通过分散实验得到了分散纳米颗粒的最佳实验参数;通过纳米团簇微粒的推动实验验证了纳米团簇内颗粒相互结合的稳定性;通过跨基底搬迁纳米团簇微粒实验验证了跨尺度纳米操作的可行性;通过三维搭建碳纳米管-银纳米团簇微粒实验得到了碳纳米管导线的最小单元,验证了三维操作搭建碳纳米管导线的可行性。
许昊[10](2019)在《少量细胞RNA-seq文库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代测序技术作为测序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该技术可实现对百万级的DNA分子完成高效深度测序,为基因表达调控和功能研究带来了革命性改变。而RNA-seq作为转录组研究的重要方法,加深了我们对细胞亚群和基因功能的认识,推动细胞中差异性表达基因的发现,有利于阐明疾病的发生机制。现已发展多种RNA-Seq技术,如Drop-seq、MARS-seq及CEL-seq等,但是在临床个体化医疗中,常常需要对稀有组织或少量细胞样本进行RNA-seq分析,协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少量细胞RNA-seq技术仍面临样本RNA含量过少、建库效率较低的难题。在RNA-seq文库构建过程中常借助Tn5转座酶,可在快速片段化cDNA的同时,可将测序接头连接在片段两端完成文库构建,缩短建库流程。但是前期研究发现,利用Tn5转座体在少量细胞RNA-seq建库过程中,容易引入大量ME(Mosaic End)序列,可产生非特异扩增,形成大量的无效测序Reads,降低RNA-seq数据质量,影响后续测序结果的分析。为解决少量细胞RNA-seq中ME序列带来的非特异性扩增问题,我们需要建立一种高效的少量细胞RNA-seq建库策略。目的:1.优化Tn5转座酶蛋白的表达,纯化方式,提高Tn5转座酶蛋白产量及蛋白纯度,并用于后续少量细胞RNA-seq文库的构建。2.建立一种高效的少量细胞RNA-seq建库策略,减少Tn5转座体在少量细胞RNA-seq建库过程中带来的非特异扩增的干扰,提高Tn5转座酶的RNA-seq建库效率。方法:1.从Tn5质粒中特异性扩增出Tn5蛋白编码基因,借助同源重组技术与pET28a-6His-SUMO载体完成重组质粒的构建。重组质粒转化Codon Plus BL21(DE3)感受态细胞,IPTG诱导后实现Tn5蛋白表达。超声裂解细菌,加入DNase与RNase去除裂解液中核酸污染,针对Tn5蛋白中的6×His标签,利用NTA实现对目的Tn5蛋白的分离和纯化。最后通过高浓度咪唑溶液实现Tn5目的蛋白的洗脱,并对产物进行SDS-PAGE胶电泳分析。2.合成Tn5ME-A,Tn5ME-B及Tn5ME-Rev序列,分别逐步退火形成双链,与表达的Tn5转座酶蛋白等完成Tn5转座酶的组装,形成Tn5转座体。为去除转座体体系中未结合的过量Tn5 ME序列,避免其在最后PCR过程中的干扰,将组装后的Tn5转座体通过蛋白浓缩管离心纯化,可将Tn5转座体中分子量低于30 KDa的物体去除,包括未结合的Tn5 ME序列,从而实现Tn5转座体的纯化,并对产物进行1%琼脂糖凝胶电泳。3.利用纯化后的Tn5转座体与CT DNA进行酶切反应,对产物进行1%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检测Tn5转座体活性。同时,利用Tn5 ME中上下游保守序列对不同浓度下Tn5转座体对CT DNA的酶切产物进行RT-PCR分析,并与商品化Tn5试剂盒对比,进一步对活性检测。根据RT-qPCR结果,将Tn5转座体用于少量RAW264.7细胞RNA-seq文库构建。4.采用流式细胞术从培养的RAW264.7细胞分选出100个细胞。提取RNA后,分别进行逆转录和cDNA第二链合成反应,获得少量细胞中双链cDNA,并分别使用未纯化Tn5转座体,纯化Tn5转座体和标准文库构建试剂盒分别对少量细胞完成测序文库构建,送样上机测序,比较文库质量差异。结果:1.Tn5蛋白编码基因和pET28a-6His-SUMO载体同源重组成功,测序正确。重组质粒SUMO-Tn5转化Codon Plus BL21(DE3)感受态细胞后可以成功表达Tn5蛋白,超声裂解细菌后经过Ni-NTA纯化后,多次洗涤去除裂解液中杂蛋白。最后用高浓度咪唑溶液对Ni珠上的Tn5转座酶蛋白进行洗脱,SDS-PAGE结果显示,可获得较高纯度的Tn5转座酶蛋白。2.Tn5转座体蛋白与Tn5ME-A,Tn5ME-B及Tn5ME-Rev序列组装形成较为稳定的Tn5转座体。利用蛋白浓缩管离心纯化后,对纯化前后产物的电泳结果显示,纯化后的Tn5转座体中未结合的Tn5 ME序列显着减少。3.用纯化后的Tn5转座体对CT DNA进行10 min的酶切反应,产物的电泳结果显示,大小在6000 bp的CT DNA经酶切后,形成500-1500 bp的DNA弥散条带,说明CT DNA已被随机打断,形成长度不一的DNA片段。不同浓度下的Tn5转座体对CT DNA的酶切产物进行RT-PCR分析,发现Tn5转座体中测序接头成功插入至DNA片段中,且1/40倍Tn5转座体稀释产物的建库效率与商品化Tn5试剂盒相当。4.用未纯化、纯化后及标准文库构建试剂盒分别对少量RAW264.7细胞进行RNA-seq建库分析,测序文库送样测序。测序结果显示,超滤纯化的Tn5转座体可以有效减少非特异性扩增,大幅减少无效Reads,并且发现基因数是传统方法的2倍(P<0.05),显着提高了测序文库质量。结论:1.优化表达后的Tn5转座酶,通过Ni-NTA亲和纯化,可进一步提高蛋白纯度,减少了其中核酸及非特异蛋白的污染。2.利用蛋白浓缩管超滤纯化后的Tn5转座体,选择性留下大分子量的SUMO-Tn5蛋白复合体,过滤去除小分子量的Tn5 ME序列,可以有效降低体系中ME干扰,提高Tn5转座酶在少量细胞中的建库效率。
二、实验六 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验六 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肿瘤细胞外泌体调控TAM细胞极化探讨双参颗粒抑制肺癌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肺癌微环境中外泌体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临床应用 |
1 研究背景 |
2 外泌体的形成和特征 |
3 外泌体的释放 |
4 肺癌微环境中外泌体的功能 |
5 外泌体在化疗耐药与靶向治疗耐药中的作用 |
6 外泌体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
7 肿瘤微环境中外泌体可以作为肺癌的预测指标 |
8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 外泌体肺癌微环境不同细胞之间的调控 |
附表2 外泌体在治疗、诊断与预后中的相关研究 |
综述二 中医药调控肿瘤微环境防治肺癌研究进展 |
1 肿瘤免疫微环境 |
2 中医药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与功能的调控 |
3 中医药对髓源性抑制细胞的调节 |
4 中医药对T、B淋巴细胞、NK细胞及免疫靶点的调控 |
5 中医药对调节性T细胞的调控 |
6 中医药重塑上皮间质转化 |
7 中医药对血管生成的作用 |
8 中医药对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的调控 |
9 中医药对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的作用 |
10 中医药对肿瘤微环境炎症因子的调控 |
11 中医药对微环境中外泌体及非编码RNA表达的作用 |
12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双参颗粒抑制荷Lewis肺癌小鼠移植瘤的药效学实验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双参颗粒对荷Lewis肺癌小鼠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型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双参颗粒干预荷M1型巨噬细胞与Lewis肺癌细胞混合移植瘤小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双参颗粒对小鼠TAM细胞功能因子、记忆T细胞、Treg细胞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五 MIF基因过表达与MIF基因干扰稳定转染Lewis细胞株的构建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六 双参颗粒含药血清对MIF~(+/+)Lewis及shMIF-Lewis细胞中MIF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七 双参颗粒含药血清对Lewis来源外泌体及外泌体中MicroRNA-34a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八 双参颗粒含药血清干预MIF~(+/+)Lewis细胞来源外泌体对巨噬细胞表型及KLF4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2)基于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研究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中枢SCN昼夜节律及能量代谢的并联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昼夜节律机制研究进展 |
2 能量代谢和昼夜节律紧密关联 |
3 基于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调控中枢昼夜节律与能量代谢的“并联型”整合模式 |
4 酸枣仁汤改善睡眠及调节睡眠昼夜节律的脑保护机制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酸枣仁汤的镇静催眠作用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分组和给药 |
2.2 观察酸枣仁汤对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所致各组小鼠入睡率的影响 |
2.3 观察酸枣仁汤对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所致各组小鼠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时间的变化 |
2.4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实验二 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自主活动昼夜节律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2 自主活动检测 |
2.3 动物取材 |
2.4 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生物钟基因Clock、Bmal1 与钟控基因Rev-erbα、Rorα的 m RNA表达水平 |
2.5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节律基因Clock、Bmal1 以及钟控基因Rev-erbα、Rorα的主要蛋白含量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实验三 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下丘脑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2 动物取材 |
2.3 采用Real-TimePCR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的 m RNA表达水平 |
2.4 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的蛋白表达水平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实验四 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中枢下丘脑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2 动物取材 |
2.3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下丘脑超微结构 |
2.4 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ATP含量 |
2.5 采用定磷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中Na~+-K~+-ATP、Ca~(2+)-Mg~(2+)-ATP酶活性 |
2.6 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 Cyt C、Bcl-2、Bax及Caspase 3 蛋白表达水平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实验五 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心肌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2 动物取材 |
2.3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心脏超微结构 |
2.3 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ATP含量 |
2.4 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大鼠心肌MDA含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
2.5 采用Real-Time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SIRT3、SOD2m RNA表达水平 |
2.6 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SIRT3、SOD2蛋白表达水平 |
2.7 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SIRT3 的定位表达 |
2.8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实验六 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肝脏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2 动物取材 |
2.3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肝脏超微结构 |
2.4 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脏ATP含量 |
2.5 采用比色法检测肝脏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Ⅲ、Ⅳ的活性 |
2.6 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S、IDH、ATP5F1 蛋白的表达 |
3 结果 |
讨论 |
1 酸枣仁汤的镇静催眠作用 |
2 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自主活动昼夜节律的影响 |
3 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下丘脑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表达的影响 |
4 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中枢下丘脑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 |
5 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心肌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 |
6 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肝脏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献综述 失眠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参加的课题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生活用品在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
一、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评”中体现 |
二、本地区的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实际 |
三、实验教学形式的改变 |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
一、培养学生基于化学实验的创新性和合作探究实验的能力 |
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知识与生活用品相结合的实验能力,有效达成实验教学 |
三、凸显初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助力实现初中学生善于动脑、乐于动手的能力,好学化学行动力 |
四、开发和生活用品的循环利用在初中化学实验中具有很大的科普教育意义 |
五、为一线初中化学教师提供化学实验教学参考和实验素材 |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文献研究法 |
三、案例研究法 |
四、实证研究法 |
第五节 研究的思路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验开发的原则 |
第一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化学实验替代品 |
二、理论依据 |
第二节 生活用品进行化学实验开发的原则 |
一、科学性 |
二、安全性 |
三、简易、可行性 |
四、环保性 |
第三章 本地区生活用品在初中化学实验中应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调查的目的、方法和问卷编制 |
一、教师问卷调查的目的 |
二、教师问卷调查的方法 |
三、教师问卷的编制依据 |
第二节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及分析 |
一、教师问卷结果的统计表 |
二、教师问卷结果的分析 |
第四章 生活用品在化学课外实践活动中的有效应用研究 |
第一节 生活用品在化学课外实践活动中的有效实验设计方案 |
第二节 生活用品在化学课外实践活动中的具体的化学实验方案 |
第三节 生活用品在化学课外实践活动中有效应用研究的效果评价 |
第五章 生活用品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第一节 实践对象与实践课题 |
第二节 生活用品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有效案例 |
一、案例1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
二、案例2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2水的净化第一课时 |
第三节 案例评价 |
第六章 研究总结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利用生活用品在初中化学实验课外实践活动的实施给初中学生的学习带来的变化 |
二、利用生活用品替代品于初中化学实验给一线教师的教学带来的变化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弹性碰撞综合探究性学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问题的来源 |
1.2 研究的背景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2.教学活动设计前的研究与分析 |
2.1 教学活动素材的研究 |
2.2 教学实验研究 |
2.3 教学对象的分析 |
2.3.1 从生理发展的角度 |
2.3.2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 |
2.3.3 从思维的角度分析 |
2.4 教学内容的分析 |
2.5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
2.5.1 教学目标分析 |
2.5.2 重难点分析 |
3.设计的教学模式与相关理论依据 |
3.1 探究式教学 |
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4.探究性学习设计 |
4.1 教学设计综述 |
4.2 整体框架——课时安排 |
4.3 教学设计详述 |
4.3.1 第一课乒乓球为什么被弹高许多倍? |
4.3.2 第二课如何模拟大皮球和小皮球的碰撞过程? |
4.3.3 第三课乒乓球碰撞后速度是多少? |
4.3.4 第四课动量和机械能真的不守恒吗? |
5.比较分析 |
5.1 与传统教学设计的比较 |
5.1.1 教学目标的比较 |
5.1.2 教学组织形式的比较 |
5.1.3 教学实验器材的比较 |
5.1.4 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比较 |
5.2 与内容相关的教学设计的比较 |
5.3 教学内容中参考系的选取的比较 |
6.总结与反思 |
6.1 对设计研究过程的总结与反思 |
6.2 对教学设计的价值的总结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高中物理互动式探究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实践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探究式学习理论 |
2.2 认知——发现理论 |
2.3 建构主义理论 |
3 互动式探究实验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
3.1 探究式实验教学 |
3.2 互动式实验教学 |
3.3 互动式探究实验教学 |
4 互动式探究实验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
4.1 以问卷调查为例,探究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
4.2 问卷调查总结 |
5 互动式探究实验教学的实践 |
5.1 实践准备 |
5.1.1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 |
5.1.2 互动式探究实验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
5.1.3 可行性分析 |
5.1.4 实践思路 |
5.1.5 选择样本 |
5.1.6 影响实验结果的相关物理量分析 |
5.2 实践过程 |
5.2.1 实验准备 |
5.2.2 学生预习实验 |
5.2.3 设计实验方案 |
5.2.4 互动式探究实验 |
5.3 互动式探究实验教学实践案例分析——以《探究机械能守恒》为例 |
5.4 实践小结 |
5.4.1 实验效果评价 |
5.4.2 互动式探究实验教学效果评价 |
5.4.3 实践小结 |
5.5 互动式探究实验教学的实践总结 |
5.5.1 指导学生由被动观察向主动观察转变 |
5.5.2 丰富高中物理实验课的组织形式 |
5.5.3 互动式探究教学对学生的培养 |
5.5.4 互动式探究教学对教师角色的转变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厦门城乡结合地区初中生物理实验能力现状和培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方案 |
1.5 本文的组织 |
第二章 城乡结合地区初中生物理实验能力的理论基础 |
2.1 厦门城乡结合地区的界定 |
2.2 初中物理实验能力的理论探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厦门城乡结合地区初中生物理实验能力现状调查及分析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 |
3.2 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
3.3 初中物理实验现场考查情况及分析 |
3.4 教师访谈实录 |
3.5 厦门城乡结合地区初中生物理实验能力现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厦门城乡结合地区初中生物理实验能力培养对策 |
4.1 关于教育主管部门层面的对策 |
4.2 关于学校层面的对策 |
4.3 关于教师层面的对策 |
4.4 关于学生层面的对策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导学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翻转课堂 |
二、导学案 |
三、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导学案 |
四、物理实验教学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 |
三、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第二章 导学案、翻转课堂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对象 |
第二节 调查结果 |
一、教师访谈结果 |
二、学生调查结果 |
三、调查结果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导学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导学案的教学形态 |
第二节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导学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编写原则 |
一、课时化原则 |
二、引导性、启发性原则 |
三、创新性、开放性原则 |
第三节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导学案应用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编写策略 |
第四节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导学案编写要素设置 |
第五节 应用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导学案设计 |
一、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一级实验导学案设计 |
二、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二级实验导学案设计 |
三、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三级实验导学案设计 |
第四章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导学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效果 |
第一节 学生跟踪调查表 |
第二节 教师访谈 |
第三节 实践结果总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纳米颗粒和纳米团簇的探针操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3 纳米操作技术 |
1.3.1 接触式纳米操作 |
1.3.2 非接触式纳米操作 |
1.4 操作纳米颗粒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接触式操作纳米颗粒 |
1.4.2 非接触式操作纳米颗粒 |
1.4.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纳米颗粒与基底间的力学作用模型 |
2.1 引言 |
2.2 粘着阶段的力学模型 |
2.2.1 纳米粘着接触理论 |
2.2.2 接触理论综合分析 |
2.3 吸引阶段的力学模型 |
2.3.1 纳米颗粒与基底作用力综合分析 |
2.3.2 建立力学模型 |
2.3.3 吸引阶段的力学仿真分析 |
2.4 分离阶段的力学分析 |
2.4.1 探针推动纳米颗粒模型 |
2.4.2 探针拾取纳米颗粒模型 |
2.4.3 探针放置纳米颗粒模型 |
2.4.4 分离阶段力学综合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纳米颗粒粘着接触仿真分析 |
3.1 引言 |
3.2 纳米颗粒-基底粘着接触的影响因素 |
3.2.1 建立纳米颗粒-基底粘着接触模型 |
3.2.2 颗粒半径对粘着接触力的影响规律 |
3.2.3 基底材料对粘着接触力的影响规律 |
3.3 纳米颗粒-基底粘着接触仿真分析 |
3.3.1 粘着接触现象 |
3.3.2 粘着接触力在空间上的分布 |
3.4 操作纳米颗粒的动态仿真分析 |
3.4.1 探针推动银纳米颗粒 |
3.4.2 探针拾取银纳米颗粒 |
3.4.3 探针拾取纳米团簇微粒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纳米颗粒三维操作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颗粒分散实验 |
4.3 银纳米团簇微粒二维操作实验 |
4.3.1 团簇微粒推拉操作实验 |
4.3.2 搭建碳纳米管-纳米微粒结构 |
4.4 三维跨基底搬迁纳米微粒实验 |
4.5 三维操作搭建碳纳米管-纳米微粒结构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少量细胞RNA-seq文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少量细胞RNA-seq文库构建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2.6 附件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发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实验六 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肿瘤细胞外泌体调控TAM细胞极化探讨双参颗粒抑制肺癌的作用机制[D]. 亓润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2]基于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研究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中枢SCN昼夜节律及能量代谢的并联调控机制[D]. 刘鑫.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高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教学策略研究[D]. 韩玉龙. 西北师范大学, 2020
- [4]生活用品在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D]. 卢悦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弹性碰撞综合探究性学习设计研究[D]. 杨婷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6]高中物理互动式探究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D]. 刘旭芳.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7]厦门城乡结合地区初中生物理实验能力现状和培养对策研究[D]. 彭羿. 西南大学, 2020(01)
- [8]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导学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周业. 青岛大学, 2019(02)
- [9]纳米颗粒和纳米团簇的探针操作研究[D]. 刘金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10]少量细胞RNA-seq文库构建研究[D]. 许昊.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