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体会(附39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凌霞,殷秀红[1](2001)在《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体会(附39例报告)》文中认为
冷怀明[2](2002)在《《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第24卷主题词索引》文中提出
王康安,伍国胜,孙瑜,夏照帆[3](2017)在《手烧伤瘢痕挛缩的预防和治疗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烧伤深度在深Ⅱ度及以上时,往往会留下瘢痕、产生瘢痕挛缩。瘢痕挛缩是一种由纤维无序增生导致的纤维性疾病,常发生在伤及真皮层的烧/创伤之后[1]。临床上,瘢痕挛缩畸形是手烧伤后的常见并发症,Hop等[2]调查显示,烧伤后10年内由于瘢痕挛缩而行重建手术的第一大部位是手。美国烧伤协会认为手烧伤是一种严重的外伤,应该接受专业
王晓灿[4](2016)在《内外合治对兔耳增生性瘢痕MMP-1影响的PDGF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复制兔耳瘢痕模型,使用康复新液、硅油尿素地米乳膏、康复新液+硅油尿素地米乳膏来观察兔耳增生性瘢痕中PDGFR-α、PDGFR-β与MMP-1的相关表达变化,从而探讨增生性瘢痕的有关发生机理,为探索有效的中医药防治增生性瘢痕药物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选择3-4月兔龄的清洁级新西兰大耳白兔4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康复新液治疗组、康复新液+硅油尿素地米乳膏组、硅油尿素地米乳膏治疗组、阳性对照组进行兔耳瘢痕造模。各治疗组分别治疗14d、28d后,观察兔耳瘢痕模型的一般情况、测量厚度;HE染色观察瘢痕的增生指数、成纤维细胞计数:Masson染色观察瘢痕胶原密度;免疫组化观察瘢痕中PDGFR-α、PDGFR-p与MMP-1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在治疗14d、28d后瘢痕厚度均出现明显下调,差异显着(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康复新液+硅油尿素地米乳膏组差异最为明显;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在治疗14d、28d后瘢痕增生指数HI均出现下调,差异显着(P<0.05或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硅油尿素地米乳膏组、康复新液+硅油尿素地米乳膏组差异最为明显;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在治疗14d、28d后瘢痕成纤维细胞计数均出现下调,差异显着(P<0.05或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康复新液+硅油尿素地米乳膏组下调幅度最大;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在治疗14d、28d后瘢痕胶原面密度均出现下调,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在治疗14d、28d后PDGFR-α、PDGFR-β、MMP-1均出现下调,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各治疗组均可以降低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厚度、成纤维细胞数、胶原密度,尤其以中西药合治组效果最为明显。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PDGFR-α、PDGFR-β,进而影响MMP-1来降低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生和胶原的过度沉积,从而达到防治增生性瘢痕的作用。
孟凡勇[5](2014)在《疤痕软膏配合醋酸曲安奈德治疗增生性瘢痕临床疗效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研究疤痕软膏配合醋酸曲安奈德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66例增生性瘢痕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醋酸曲安奈德加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疤痕软膏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1.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疤痕软膏配合醋酸曲安奈德治疗增生性瘢痕安全性高,有效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苏戈[6](2011)在《微针配合黑布膏治疗9cm2以内小面积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89例9cm2以内小面积增生性瘢痕患者随机采用微针针刺治疗、黑布膏治疗及微针针刺治疗结合黑布膏治疗,研究三种方法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差异性。方法:将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89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案将其分为三组(试验A组:微针结合黑布膏治疗组;试验B组:黑布膏治疗组;试验C组:微针治疗组)。观察各组患者主客观症状及各项增生性瘢痕指标的改变,并对各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微针结合黑布膏组临床治愈5例,显效13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黑布膏组临床治愈3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21%。微针组临床治愈1例,显效12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0%。经卡方检验,微针结合黑布膏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黑布膏治疗组和微针治疗组(P<0.05)。在增生性瘢痕观察指标方面,治疗后三组在瘢痕色泽、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伴随症状瘙痒程度、疼痛方面均有明显降低和变化(P<0.05),三组间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微针结合黑布膏治疗组比黑布膏治疗组和微针治疗组疗效更好。结论:微针结合黑布膏治疗、微针治疗、黑布膏治疗对增生性瘢痕均有疗效。但微针结合黑布膏治疗与微针治疗和黑布膏相比较有优势,微针结合黑布膏治疗相比较有优势。此法无明显副作用,在临床上值得选择应用和推广。
许尔长,廖毅[7](2010)在《烧伤后瘢痕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烧伤后瘢痕形成的因素及病理机制进行了综述,指出烧伤后瘢痕组织是由胶原纤维和基质、成纤维细胞及局部粘多糖沉积所形成。在综合了常见瘢痕类型的基础上,从西医和中医角度分析了烧伤后瘢痕治疗的研究探索和临床疗效,并提出在目前瘢痕治疗领域中,以西医理论为指导,以中西医结合为主的疗法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倪国威[8](2008)在《病理性瘢痕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各种创伤、烧伤的愈合最后多以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而告终。病理性瘢痕不仅使人体产生痒、痛等不适症状;当发生挛缩时,既造成畸形外观又影响正常功能,当形成溃疡时又可继发癌变,所以瘢痕的研究是当前整形美容界和基础医学界的热点和难点,而且每年相关研究及文献报道以50%的速度增长。本文不但总结了近十年来中西医研究及治疗病理性瘢痕的相关文献,而且总结了目前病理性瘢痕的中西医进展及成果,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肯定了中医药对治疗瘢痕良好的发展前景。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中医药对病理性瘢痕的认识、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的进展。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现代医学对病理性瘢痕的发病机制方面的认识,第三部分概述了现代医学对病理性瘢痕治疗领域的研究成果。
冷怀明[9](2004)在《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4年第26卷总目次》文中指出
二、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体会(附39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体会(附39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体会(附39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治疗方法 |
1.4 结果 |
2 讨论 |
(4)内外合治对兔耳增生性瘢痕MMP-1影响的PDGF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研究内容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用药 |
1.4 实验试剂 |
1.5 实验条件 |
1.6 实验方法和实验内容 |
1.6.1 技术路线图 |
1.6.2 兔耳瘢痕模型的建立 |
1.7 观察指标 |
1.7.1 瘢痕大体观察 |
1.7.2 瘢痕厚度的测量 |
1.7.3 瘢痕增生指数的测量 |
1.7.4 成纤维细胞计数的测量 |
1.7.5 胶原纤维面密度的测量 |
1.7.6 免疫组化 |
1.8 统计分析 |
1.9 实验结果 |
1.9.1 实验动物死亡情况 |
1.9.2 瘢痕普通状态观察 |
1.9.3 HE染色观察 |
1.9.4 治疗后各组瘢痕厚度对比 |
1.9.5 治疗后各组增生指数对比 |
1.9.6 治疗后成纤维细胞计数对比 |
1.9.7 治疗后胶原纤维面密度对比 |
1.9.8 PDGFR-α、PDGFR-β、MMP-1免疫组化结果 |
二、讨论 |
2.1 增生性瘢痕的中医学认识 |
2.1.1 瘢痕形成的病因病机 |
2.1.2 中医药防治瘢痕的可能机制 |
2.1.3 中医药治疗瘢痕的方式研究 |
2.1.4 中医药对瘢痕防治的现代研究 |
2.2 现代医学对增生性瘢痕的认识 |
2.2.1 细胞因子对瘢痕形成的作用机制 |
2.2.2 PDGF对增生性瘢痕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
2.2.3 MMP-1对增生性瘢痕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
2.3 动物模型评价 |
2.4 阳性药物选择依据 |
2.5 应用康复新液的理论与实验依据 |
2.6 康复新液药理学研究 |
2.7 应用硅油尿素地米乳膏的理论与实验依据 |
2.8 实验指标的选择依据 |
2.8.1 病理学 |
2.8.2 作用机制 |
2.9 增生性瘢痕的治疗结果分析 |
2.9.1 治疗后对增生性瘢痕的一般状态影响 |
2.9.2 治疗影响PDGF、MMP-1的可能机制 |
2.10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2.10.1 课题的创新性 |
2.10.2 研究手段 |
2.10.3 动物模型 |
2.10.4 药物选取 |
2.10.5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增生性瘢痕的中西医治疗浅析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5)疤痕软膏配合醋酸曲安奈德治疗增生性瘢痕临床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判定标准[3]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6)微针配合黑布膏治疗9cm2以内小面积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选择来源 |
2.1.1 诊断标准 |
2.1.2 病情程度分级标准 |
2.1.3 病例纳入标准 |
2.1.4 病例排除标准 |
2.1.5 病例剔除标准 |
2.2 试验设计 |
2.2.1 研究流程图 |
2.2.2 样本 |
2.2.3 患者选择 |
2.2.4 随机 |
2.2.5 观察时间、地点条件 |
2.2.6 研究质量控制 |
2.3 试验干预措施 |
2.3.1 试验治疗用具及试验药品 |
2.3.2 试验方法 |
2.3.3 研究要求 |
2.3.4 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4.1 人口学资料及疾病相关情况 |
2.4.2 疗效性指标 |
2.5 临床疗效 |
2.5.1 疗效评定方法 |
2.5.2 疗效判定标准 |
2.5.3 不良反应的分析与安全性评价 |
2.6 数据管理与分析 |
2.6.1 数据管理 |
2.6.2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临床观察指标 |
3.1.1 性别 |
3.1.2 年龄 |
3.1.3 三组患者发病原因 |
3.1.4 三组患者中医辨证分型 |
3.1.5 三组病情程度比较 |
3.1.6 三组治疗前病程比较 |
3.1.7 治疗前总体指标观察 |
3.2 疗效观察指标 |
3.2.1 瘢痕色泽、瘢痕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及瘙痒感和疼痛感比较 |
3.2.2 疗效及疗效相关性比较 |
3.3 不良事件及安全事件分析 |
3.4 随访 |
3.5 疗效分析 |
3.6 典型病例 |
4 讨论 |
4.1 微针结合黑布膏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机理 |
4.1.1 微针治疗相关性的选择 |
4.1.2 微针刺入的机理 |
4.1.3 微针结合黑布膏在治疗增生性瘢痕中的意义 |
4.2 医学对增生性瘢痕的认识 |
4.2.1 中医对增生性瘢痕病因病机的认识 |
4.2.2 现代医学对增生性瘢痕的认识 |
4.2.3 增生性瘢痕的流行病学调查 |
4.2.4 增生性瘢痕的发病病因及机制 |
4.3 增生性瘢痕的治疗 |
4.3.1 外科疗法 |
4.3.2 弹性压迫 |
4.3.3 皮质类固醇治疗 |
4.3.4 放射治疗 |
4.3.5 硅凝胶治疗 |
4.3.6 激光治疗 |
4.3.7 冷冻治疗 |
4.4 黑布膏 |
4.4.1 概述 |
4.4.2 黑布膏制备方法的研究 |
4.4.3 黑布膏方义及药物的研究 |
4.4.4 黑布膏的使用方法的研究 |
4.5 损美评价 |
5 结论 |
6 问题与展望 |
6.1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中医中药治疗瘢痕概述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微针治疗的研究及应用现状概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观察表及计分表 |
附录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病理性瘢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一、中医药对病理性瘫痕治疗的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中医对病理性瘫痕的临床研究 |
3 实验研究 |
4 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二、现代医学对病理性瘫痕的认识 |
1 瘫痕的分类 |
2 发病机制 |
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三、现代医学对瘫痕治疗的研究进展 |
1 手术疗法 |
2 物理疗法 |
3 药物疗法 |
4 基因疗法 |
5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体会(附39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体会(附39例报告)[J]. 凌霞,殷秀红. 镇江医学院学报, 2001(06)
- [2]《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第24卷主题词索引[J]. 冷怀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2(12)
- [3]手烧伤瘢痕挛缩的预防和治疗研究进展[J]. 王康安,伍国胜,孙瑜,夏照帆. 中华烧伤杂志, 2017(01)
- [4]内外合治对兔耳增生性瘢痕MMP-1影响的PDGF机制研究[D]. 王晓灿.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5]疤痕软膏配合醋酸曲安奈德治疗增生性瘢痕临床疗效评估[J]. 孟凡勇.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02)
- [6]微针配合黑布膏治疗9cm2以内小面积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观察[D]. 苏戈.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10)
- [7]烧伤后瘢痕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J]. 许尔长,廖毅.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10(05)
- [8]病理性瘢痕研究进展[D]. 倪国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1)
- [9]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4年第26卷总目次[J]. 冷怀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