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

看电视

一、Watching TV(论文文献综述)

董彩婷,陈媛媛[1](2021)在《青少年使用电子媒介的同伴效应——基于班级社交网络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青少年上网玩游戏、看电视花费的时间大幅增加,这一现象逐渐成为了全社会担忧的问题。现有关于同伴效应的研究中还没有关于使用电子媒介同伴效应的研究。文章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学年七年级和九年级的随机分班数据分析青少年上网玩游戏和看电视的班级同伴效应。实证研究发现,上网玩游戏(看电视)的参与行为和花费时间都存在显着的正向同伴效应,该结果在使用工具变量或伪回归等方式排除相关效应之后仍然稳健。进一步分析同伴效应的影响机制发现,同学关系越好,青少年上网玩游戏受同伴的影响越大,但该机制对看电视的同伴效应影响不显着。父母对子女上网玩游戏(看电视)的严厉程度并不能改变同伴的影响。异质性的分析发现,上网玩游戏的同伴效应在性别之间没有差异,女生看电视的行为受同伴的影响更大。

许健坤[2](2021)在《聚焦儿童生活 促进道德成长——以《健康看电视》一课教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从学生真实的生活和发展的现实出发,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应基于问卷调查,引导质疑思辨,拓展解决方法,由此启迪学生开拓思维,开展深度分析,习得方法,优化学习品质,实现道德成长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张明明[3](2021)在《雷蒙德·卡佛小说中电视和电话意象探析》文中研究表明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1938-1988)是一位美国作家,也是美国二十世纪最优秀、最重要的短篇小说家之一。雷蒙德·卡佛以言简意赅的极简风格,和对美国蓝领阶层人民生活的深度观察与思考,被誉为“继海明威之后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作家”。卡佛的小说创作,为美国短篇小说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美国新现实主义提供了崭新的范本,对其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雷蒙德·卡佛的创作与其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出身贫寒,过早地结婚和生育,承受着经济压力和酗酒的折磨,又缺乏连续而系统的高等教育,导致雷蒙德·卡佛几乎一生都浸泡在家庭生活的琐碎、压力与矛盾之中,挣扎在美国中下层社会的泥潭里。因此,雷蒙德·卡佛的创作也不可避免地滑向以夫妻为核心的家庭生活内部。家庭生活是琐碎的、零散的,同时又是整个社会生活的缩影和折射,充满深刻内涵。他从家庭生活和日常口语中得到滋养,写推销员、招待员、搬运工、失业者等蓝领阶层的失败生活,着力描摹他们的失业、破产、出轨、争吵、酗酒与沉默,以及整个家庭的隔阂、离散和破碎。卡佛的创作总是“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物并对其做出准确的描述”,并因其简洁平实、冷静而节制的叙述语言,和对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小人物”的格外关注,而得到《伦敦时报》的赞誉,尊称他为“美国的契诃夫”。在雷蒙德·卡佛的笔下,当人们面对无话可说的沉默真空时,电视机聒噪的声音填充了尴尬的空白;当人们胸中有千钧心思,却表达不清楚、与对方交流不畅时,电视机趁机侵入并夺取了发声的主动权;无论是独自一人休息,还是与家人朋友待在一起娱乐聚会,开着的电视机消解了生活的枯燥、社交的无味,却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人们的孤独,将人异化成呆滞、麻木、茫无知觉的物。他们对生活消极应对、无可奈何,对未来亦不报希望。实际上,电视机成了美国中下层蓝领阶层生存困境的“客观对应物”,只要电视机亮起屏幕,人物就停止了交流。电视机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加剧了人的自我封闭和孤独,也意味着大众文化工业对普通人的操控与塑造。电视机多样化节目深入生活也导致了他们对生活麻木无感,感受变得迟钝,甚至还滋生了一些人窥探他人生活的变态欲望。与此同时,电视也传播知识、陪伴生活,起到了一定的正面意义。电话本来是用来双向交流的,有交流就有打破孤独和封闭状态的可能。而在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中,电话常用来象征美国中低层人民脆弱的生活:摇摇欲坠的生活艰难维持着,抗风险能力极低,一旦遇到一点小小的意外,生活的根基就迅速消解、生活的大厦随之轰然倒塌。但雷蒙德·卡佛后期作品中的温情与宽厚,体现在他给人物昏暗的生活中照进一丝光亮,以便他们能循着光线,觅见光明。因此,电话有时候还传达出人物改变的意志和摆脱困境的决心。

张娜[4](2020)在《基于老年人行为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重,老年人口中的失能失智高龄老人比例不断扩大,以照护失能失智老人为主的介护型养老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该类型的养老设施通常依托社区建设且为中小规模,多由存量建筑改造而成,因陋就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空间供给与老人需求不匹配、环境品质无法达到舒适性等多方面问题,而作为老人日常行为活动最为频繁的公共空间,其空间环境的优劣会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居住生活品质。本文以介护型养老设施的公共空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梳理设施中失能失智老人的身心特征及行为模式,选取西安市具有代表性的三家介护型养老设施进行深入调研,分别对设施内的公共空间现状、空间使用者的行为活动实态、空间物理环境实时数据进行详实记录,以老年人的典型行为为研究主线分别针对公共空间的功能品质及物理环境品质进行深入研究,对比分析出老年人对公共空间的共性需求以及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现状中的普遍性问题。针对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存在的空间划分不合理、流线交叉、家具设施配置不全等功能品质问题以及夏热冬冷、采光条件差、噪音干扰等物理环境问题,从规模、布局、环境等方面提出优化设计原则,并分别从功能配置、空间布局、家具组织、环境营造、部品优化等空间功能方面以及热舒适改善、采光优化、噪声控制等物理环境方面提出优化设计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改造优化设计验证,运用软件模拟证明策略有效性,希望可以对今后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

许田丽[5](2020)在《山东省临沂市新型农村社区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经之路,山东省临沂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近年来不断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民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然而,新型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势头,难免带来一些问题。例如将城市住宅模式直接用于农村社区,由于城市居民生活模式与农村居民生活模式上存在明显差异,这就会使得居民在入住后产生各种不适。党中央提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明了方向。农村居民生活模式中蕴涵有宝贵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承载着当地的风俗习惯、宗亲思想、地域审美、生活传统及审美观念等文化因素,因此要加以提取和传承,避免传统的文化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逐渐侵蚀与消亡。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已开发并居住的农村社区的现状调查找寻农民在入住新社区后其原有的行为模式与新的居住空间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冲突,并对当地居民传统的生活模式以及在新的居住空间内的行为轨迹进行研究,以人的行为心理、生活习惯、地方文化为基础,结合人体尺度对新型农村社区住宅各功能空间进行科学的设计,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对新型农村居住空间的研究来适应农村居民的行为模式,从而达成促进新型农村和谐发展。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传承临沂传统民俗文化特色,实现过去与现代的融合。从设计本身挖掘潜力,不仅考虑节约用地以及造价问题,农民的支付能力问题,同时还能够切实满足农户对于各种功能空间的实际需求,最后再根据住户的家庭结构、家庭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影响因素列举多种功能空间组合而成的套型,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居住空间设计的完整过程。文章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是对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对象及范围、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等内容进行了阐述;第二章首先介绍临沂市有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况以及发展现状,然后就是对临沂地区新型农村社区进行实地调研的内容,分别采用了图纸分析法、观察法、行为轨迹分析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四种方法对案例社区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到了有关新型农村社区在户型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居民在居住过程中与新的居住空间之间产生的居住关系,以及居民在实际生活中行为活动、生活习惯的特点,居民对各个功能空间的使用倾向以及需求等;第三章主要是对新型农村社区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的原则及依据进行了总结及阐述,提出以人为本,传承传统文化,尊重传统风俗为设计原则,并通过对调研内容的归纳整理,得到当地的民俗文化及居民在居住过程中的行为习惯,以此作为农村社区居住空间设计的依据;第四章主要是对农村社区住宅各功能空间进行研究与设计,通过对传统居住模式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再结合调研过程中得到的居民在各功能空间中所发生的行为活动及人体尺度需求进行各个功能空间的设计;第五章主要内容为新型农村社区套型组合设计,将第四章研究设计得到的各功能空间之间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及流线组织,对各功能空间进行组合设计,其设计中综合考虑家庭结构、家庭生产方式、家庭个性化需求对套型的影响;第六章为结论与展望,主要是针对结论以及研究内容的展望与不足的叙述。

冯小雪[6](2020)在《我国居民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居民对幸福生活追求的愿望更为迫切。因此研究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CGSS2015数据,选取了社会人口属性、健康、户口、生活方式与人际交往、社会态度、阶级认同、政治参与行为与态度、个人认知能力、社会保障等9个板块共80个变量来探讨中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运用带Lasso惩罚项的多项Logit模型进行变量选择,从而筛选出影响居民幸福感的43个主要因素,其中除户口板块以外的其他8个板块中至少含有1个变量被选中。随后对43个变量建立多项Logit模型,通过各个变量的参数估计及参数的显着性水平来具体分析这些变量如何对居民幸福感产生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在CGSS2015中关于居民幸福感问题,回答“比较幸福”和“非常幸福”的居民所占比例高达80.51%,这说明我国居民幸福感总体状况良好。2、在非常幸福对比非常不幸福的Logit模型中,收入、住房建筑面积、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媒体使用-互联网、社交活动-看电视、社交活动-体育锻炼、社会公平度、10年后阶级等级、家庭经济状况和婚姻状况这些变量与居民幸福感显着相关。3、在比较幸福对比非常不幸福的Logit模型中,收入、住房建筑面积、心理健康状况、媒体使用-互联网、社交活动-看电视、社交活动-听音乐、社交活动-体育锻炼、社会公平度、家庭经济状况和婚姻状况这些变量与居民幸福感显着相关。4、在说不上幸福不幸福对比非常不幸福的Logit模型中,住房建筑面积、心理健康状况、媒体使用-互联网、社交活动-看电视、社交活动-听音乐、社会公平度、家庭经济状况和婚姻状况这些变量与居民幸福感显着相关。5、在比较不幸福对比非常不幸福的Logit模型中,住房建筑面积、心理健康状况、媒体使用-互联网、社交活动-听音乐和婚姻状况这些变量与居民幸福感显着相关。

石婧[7](2020)在《中国时间利用行为的代际传递研究》文中指出孩子的时间配置是影响其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因素。研究时间利用行为的代际传递不仅为提升孩子人力资本质量的途经提供新的视角,而且为从源头上提升经济特征(收入、教育)的代际流动性提供新思路。本文在对代际传递相关文献进行整合和分析后,对2017年中国时间利用调查数据清理和筛选并进行初步描述统计,运用Tobit模型回归方法对时间利用行为代际传递的规模进行估计,并对不同特征的群体进行异质性分析,最后对时间利用行为代际传递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父母的时间利用行为对孩子有显着正向的代际传递影响,并且父母的时间利用行为在代际间传递时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第二,不同学历背景的父母时间利用行为代际传递差异大。高学历家庭虽然在使用手机上花费时间长,但是低学历家庭的孩子更容易传承父母的使用手机行为。第三,时间利用行为会通过影响孩子偏好和父母的“榜样效应”实现代际传递。通过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在孩子积累人力资本阶段要从小陪伴孩子做一些利于人力资本积累的活动。第二,树立父母榜样的作用。要更加重视家庭教育在孩子人力资本积累中发挥的重要角色,通过家庭教育的改善,支持孩子人力资本的积累及其质量的提高。

陈芳[8](2020)在《课余生活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基于CEPS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是家庭幸福和谐与有序更替的基础,更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发展的保障。随着我国实行“双休”制度以及一系列法定节假日数量的增多,学生课余时间愈加充足,良性的课余生活可以缓解青少年在校学习的压力,拓宽其眼界,帮助其建立科学合理的人生价值观念。因此,探讨课余生活对青少年发展影响的研究是有意义且有必要的。一些质性研究证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儿童经历着“区隔”的童年生活,青少年亦是如此。遵循“协作培养”文化观念的中产家庭为子女安排各种类型的课余活动以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而遵循“自然成长”文化观念的底层家庭采取散养的模式,较少干涉子女的课余生活。因此,本论文将首先通过量化的方式验证青少年课余生活在不同群体间的差异性;其次,研究者关注课余生活对青少年学业成就及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并通过交互分析探讨这种影响效应是否受到家庭背景因素的调节。本研究利用2014-2015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CEPS)进行研究,首先对青少年课余生活安排的群体异质性进行探究;其次,将受访者的综合学业成就和非认知能力作为因变量,将家庭作业、课外补习、看电视、上网/玩游戏、体育运动和文化活动作为本研究的核心自变量,运用多元回归模型探究课余生活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并通过交互分析探究此种影响效应的群体性差异。研究结论:第一,课余生活的安排存在群体性差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青少年参加的补习活动、文化活动和体育运动越多,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越长,看电视、上网/玩游戏的时间越少。第二,课余生活对青少年的发展有显着的影响。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青少年提高学业成绩;在周末,青少年参加补习及适度上网有利于其发展;但青少年在学习日参加补习、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均不利于其发展;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及观看电影、比赛等文化活动对青少年发展有利。第三,课余生活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存在群体性差异。对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课外补习与家庭作业更有利于其综合学业成就的提高和非认知能力的发展,且参加文化活动对其学业成就更有利,但是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对上述群体的发展会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对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群体,学习日补习更不利于其提高综合学业成就、养成积极的情绪状态,但是各种文化活动对这类群体非认知能力的发展有更显着的促进作用。研究启示:第一,政府应全面统筹,领导社会、学校、社区共同关注出生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家庭青少年的发展问题,给予他们有针对性的帮扶;加大对课外补习班的监督和治理,确保其对青少年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二,学校应组织高效率的教学活动,面向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青少年开展各类有益的课外活动,给家长提供科学合理的养育指导与建议。第三,家长应科学理性地安排青少年的课余生活,做到劳逸结合、井然有序,发挥课余时间的最大效用。

马绍星[9](2020)在《基于传播学视角的国外汉语教学节目个案研究 ——以“看电视学中文”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文化实力不断增强,“汉语热”正在全球迅速蔓延。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汉语学习者数量及学习需求,受时间、地域等影响较大,教学成本较高。为满足本国学习者的汉语学习需求,解决当地师资等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许多国家及地区均纷纷推出带有所在地特色的汉语电视教学节目。国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汉语电视教学节目的研究数量逐年上升,但多将视线停留于中国汉语电视教学节目,且研究多集中在教育学方面,从传播学视角出发的国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的相关性研究更是凤毛麟角。5W模式是传播学中一项单向传播模式,其所构造的传播链条包含五个要素,即 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汉语电视教学节目作为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语言及文化的跨文化的讯息传播及交流活动,其本质就是传播。日本NHK教育频道汉语电视教学节目——“看电视学中文”自1967年开播以来受到日本汉语学习者的好评,至今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是日本极具代表性、高质量的汉语电视教学节目,目前仍在继续播出。本研究以“看电视学中文”这一国外优秀汉语电视教学节目为个案代表,对2018年度的“看电视学中文”进行跟踪记录。在此基础之上,对五名忠实节目受众进行访谈,以此更加深刻了解受众对于节目的接受程度及反馈意见。在最后,将“看电视学中文”与我国自主研发制作的汉语电视教学节目进行对比分析,找到“看电视学中文”中所呈现出的闪光点及不足之处,为我国在地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制作发展乃至国际汉语推广工作提供一定可借鉴经验。研究发现:1.在传播者方面,汉语电视教学节目的受众更加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相近的媒体,日本受众更愿意选择中日合作的汉语电视教学节目。因此,传播者在制作当地化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时应与当地电视媒体积极合作,在主持人设置方面采取“中+外”的策略。2.在传播内容方面,以日本汉语学习者为主要受众的“看电视学中文”以发音及语法为重点,在汉字方面基于日本学习者母语正迁移的优势只涉及简体字的书写,对于中华文化多采取回避或一带而过的态度。我国在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制作时应取长补短,吸取经验,积极发挥当地受众在学习汉语时的母语优势,了解其不足。同时弥补当地本土汉语电视教学节目的劣势及不足,以积极正确的方式弘扬中华文化。3.在传播渠道方面,“看电视学中文”除注重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以外,积极开发如手机APP、社交媒体等新媒体,以弥补传统媒体双向互动性不足的劣势。我国节目应跟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趋势,拓宽播出平台,发挥已有优势,积极拓宽在电视媒体以外的新媒体传播渠道。4.在受众方面,“看电视学中文”因播出时间等方面限制造成了潜在受众和收视率的双流失,但节目饱受受众好评。因此,我国节目在播出时间安排上应考虑到当地受众的收视习惯,在目的受众不流失的情况下大力吸引潜在受众。同时传播者应深入调查汉语电视教学节目的受众群体,对受众群体具有精确的分析和准确的把握,避免造成节目质量精良但受众定位不准导致的真实学习者的流失。5.在传播效果方面,根据受众的反馈调查,“看电视学中文”的短期传播效果作用于受众明显,而将短期传播变为效果沉淀并获得长期传播效果仅依靠电视节目较为困难,必须依靠配套教材等方式才能完成。同时,节目时长25分钟亦是学习时长的最佳选择。因此,我国在制作汉语电视教学节目时必须考虑到学习效果的长期化,积极开发与节目相关的配套教材乃至配套补充节目,同时适时调整节目时长,在受众能够集中精力学习汉语的时间段为学习者提供生动有趣优质的汉语教学节目。

李雪菲[10](2020)在《日本汉语教学节目《看电视学中文》研究 ——以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的对外汉语课堂往往因为受到时空限制,无论是授课对象还是授课场景都有局限性,既无法为所有的汉语爱好者提供教学机会,也无法为授课对象创造应用汉语的交际场景。而汉语教学节目的兴起为更多人提供了接触汉语、了解汉语的机会,本文选取日本权威电视台的汉语教学节目《テレビで中国语》(即《看电视学中文》,文中将用此名称),从该节目的概况,节目内容,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和文化要素的教学以及教学模式角度入手,对节目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并对该节目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同类汉语电视教学节目和真实的对外汉语课堂的提供可借鉴之处。例如:节目内容要与时俱进,节目场景要精心设计,配套衍生品需不断完善,学习方式需多样化,教学模式应“线上+线下”多模态发展,课堂教学内容应精简,趣味性应增加,教师对课堂的主导能力应提高等等。

二、Watching TV(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atching TV(论文提纲范文)

(1)青少年使用电子媒介的同伴效应——基于班级社交网络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
    (一)同伴效应的识别研究。
    (二)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同伴效应研究。
三、计量模型和数据描述
    (一)计量模型。本文研究班级内同伴上网玩游戏(看电视)的比例或平均花费时间对学生个体上网玩游戏(看电视)参与行为或时间的影响。具体模型设定如下:
    (二)数据描述。
四、研究结果
    (一)基准回归。
    (二)反射性问题。
    (三)机制分析。
    (四)异质性分析。
五、结论

(2)聚焦儿童生活 促进道德成长——以《健康看电视》一课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于问卷调查,呈现真实现象
二、引导质疑思辨,审视真实问题
三、拓展解决方法,过好真实生活
    1. 循序渐进分层推荐。
    2. 科学评估内省自我。
    3. 形成习惯引领生活。

(3)雷蒙德·卡佛小说中电视和电话意象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雷蒙德·卡佛及其作品概况
    二、研究综述
    三、卡佛小说特色与选题意义
第一章、蓝领日常生活方式的象征
    第一节、基本功能
        一、信息窗口
        二、家具陈设
    第二节、生活陪伴
        一、娱乐方式
        二、作为背景
        三、往事回忆
    第三节、社交通则
第二章、工业文明下的孤独与异化
    第一节、孤独
        一、无人倾诉
        二、沟通失败
        三、雪上加霜
    第二节、异化
        一、生活的钝感
        二、看与被看
第三章、批判与救赎
    第一节、大众文化批判
    第二节、救赎与希望
结语
参考文献

(4)基于老年人行为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1.1.2 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养老策略
        1.1.3 我国养老设施现状问题
        1.1.4 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优化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介护型养老设施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2 国外介护型养老设施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老年人
        1.4.2 介护型养老设施
        1.4.3 公共空间
        1.4.4 空间环境品质
    1.5 研究对象
        1.5.1 研究地区的选取
        1.5.2 西安市典型介护型养老设施的遴选
    1.6 研究内容
        1.6.1 介护型养老设施相关基础研究
        1.6.2 典型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问题研究
        1.6.3 优化策略的提出与验证
    1.7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论文框架
2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品质优化相关基础性研究
    2.1 介护型养老设施内失能失智老人身心及行为特征
        2.1.1 生理特征
        2.1.2 心理特征
        2.1.3 行为类型以及尺度特征
    2.2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特征
        2.2.1 公共空间功能布局优选性
        2.2.2 公共空间使用功能复合性
        2.2.3 公共空间老年人群多样性
    2.3 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相关标准与规范
        2.3.1 与公共空间功能品质相关的标准规范
        2.3.2 与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品质相关的标准规范
    2.4 养老设施公共空间品质优化案例研究
        2.4.1 门厅优化——北京市某养老服务中心改造项目
        2.4.2 公共起居厅优化——北京市泰颐春养老中心
        2.4.3 多功能活动厅优化——北京市石景山某养老设施
        2.4.4 公共空间优化经验借鉴
    2.5 本章小结
3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使用现状实态调研
    3.1 实地调研内容与研究计划
        3.1.1 空间功能调研
        3.1.2 物理环境调研
        3.1.3 使用者主观评价调研
    3.2 九九照护认知症团体家屋(简称“九九家屋”)
        3.2.1 养老设施基本信息
        3.2.2 公共空间现状
        3.2.3 老年人典型活动行为
        3.2.4 老年人典型行为与公共空间功能品质关系
        3.2.5 老年人典型行为与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品质关系
        3.2.6 使用者主观评价
    3.3 康源和意日间照料中心(简称“和意机构”)
        3.3.1 养老设施基本信息
        3.3.2 公共空间现状
        3.3.3 老年人典型活动行为
        3.3.4 老年人典型行为与公共空间功能品质关系
        3.3.5 老年人典型行为与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品质关系
        3.3.6 使用者主观评价
    3.4 康隆西城长者屋(简称“西城长者屋”)
        3.4.1 养老设施基本信息
        3.4.2 公共空间现状
        3.4.3 老年人典型活动行为
        3.4.4 老年人典型行为与公共空间功能品质关系
        3.4.5 老年人典型行为与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品质关系
        3.4.6 使用者主观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老年人行为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现状问题分析
    4.1 使用人员基本信息及公共空间基本现状对比分析
        4.1.1 介护型养老设施基本信息对比
        4.1.2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基本信息对比
        4.1.3 老年人公共空间典型行为对比
    4.2 典型生活必需行为——就餐的空间环境需求及其现状问题分析
        4.2.1 老年人就餐行为特征
        4.2.2 老年人的就餐行为与空间功能品质的匹配关系
        4.2.3 老年人的就餐行为与物理环境品质的匹配关系
    4.3 典型休闲娱乐行为——看电视的空间环境需求及其现状问题分析
        4.3.1 老年人看电视行为特征
        4.3.2 老年人的看电视活动与空间功能品质的匹配关系
        4.3.3 老年人看电视活动与物理环境品质的匹配关系
    4.4 典型静养行为——静坐的空间环境需求及其现状问题分析
        4.4.1 老年人静坐行为特征
        4.4.2 老年人的静坐行为与空间功能品质的匹配关系
        4.4.3 老年人的静坐行为与物理环境品质的匹配关系
    4.5 基于老年人行为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功能品质问题总结
        4.5.1 空间属性与行为活动错位
        4.5.2 空间的划分与界定不合理
        4.5.3 流线设计不合理
        4.5.4 家具布置形式不合理
        4.5.5 设施设备不齐全,适老化设计有待优化
        4.5.6 空间环境设计缺乏人文关怀
    4.6 基于老年人行为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品质问题总结
        4.6.1 夏季室温过高,冬季室温过低
        4.6.2 室内自然通风条件较差
        4.6.3 自然采光条件差
        4.6.4 照明灯具照度不足,缺乏局部照明
        4.6.5 建筑构件隔音效果有待改善
        4.6.6 室内活动噪音相互干扰
    4.7 本章小结
5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优化策略与方法
    5.1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优化相关影响要素
        5.1.1 软质要素——空间使用人群特征
        5.1.2 弹性要素——老年人对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需求
        5.1.3 硬质要素——既有养老设施现状条件
    5.2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优化设计原则
        5.2.1 公共空间规模与设施整体规模相适应
        5.2.2 布局的合理性及效率最大化
        5.2.3 空间环境的适宜性及归属感
        5.2.4 空间环境的积极诱导性
    5.3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功能品质提升策略和方法
        5.3.1 优化功能配置,删繁补漏
        5.3.2 调整公共空间规模,合理进行空间划分
        5.3.3 优化功能布局,重组流线关系
        5.3.4 重组室内家具,改善空间尺度
        5.3.5 增强环境归属感,创造居家氛围
        5.3.6 完善标识系统,提高使用便利性
        5.3.7 应用适老化部品,提升居住品质
    5.4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品质提升策略和方法
        5.4.1 增强夏季室内隔热与散热
        5.4.2 优化冬季室温舒适性
        5.4.3 改善室内通风条件
        5.4.4 改善自然采光条件
        5.4.5 优化人工照明
        5.4.6 优化建筑构件及设备隔音效果
        5.4.7 优化公共空间内部设计
    5.5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品质优化案例实践研究
        5.5.1 优化对象基本现状
        5.5.2 公共空间优化设计方案
        5.5.3 公共空间功能品质的优化与改善
        5.5.4 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品质的优化与模拟
        5.5.5 优化策略有效性验证
    5.6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6.1.1 介护型养老设施使用人群及公共空间现状
        6.1.2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现状问题
        6.1.3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功能品质优化策略与方法
        6.1.4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品质优化策略与方法
    6.2 论文局限性与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标准规范
    外文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一 :西安市养老机构基本信息统计表
    附录二 :基于老年人行为的养老机构室内公共空间使用状况调查
    附录三 :养老设施使用人群基本信息
    附录四 :养老设施交通流线组织状况
    附录五 :养老设施建筑部品部件及设备配置状况
    附录六 :九九家屋——24h各时段养老设施使用人员行为与空间落位
    附录七 :和意机构——24h各时段养老设施使用人员行为与空间落位
    附录八 :西城长者屋——24h各时段养老设施使用人员行为与空间落位
致谢

(5)山东省临沂市新型农村社区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
        1.4.1 相关概念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2 临沂市新型农村社区居住空间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2.1 临沂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概况
        2.1.1 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背景
        2.1.2 临沂市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现状
    2.2 调研对象与方法的选取
        2.2.1 调研对象的选取
        2.2.2 调查方法的选定
    2.3 文本数据提取与分析
        2.3.1 调研内容及目的
        2.3.2 调研数据
        2.3.3 调研成果分析
    2.4 空间常态观察与分析
        2.4.1 调研内容及目的
        2.4.2 调研对象
        2.4.3 调研成果及分析
    2.5 行为轨迹调查与分析
        2.5.1 调研内容及目的
        2.5.2 调研对象
        2.5.3 调研成果及分析
    2.6 居民意愿调查与分析
        2.6.1 调研内容及目的
        2.6.2 调研对象
        2.6.3 调研结果分析
    2.7 现状问题分析
    2.8 本章小结
3 新型农村社区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的原则及依据
    3.1 设计原则
    3.2 设计依据
        3.2.1 以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为设计依据
        3.2.2 提取当地传统居住模式中的行为习惯为设计依据
    3.3 本章小结
4 临沂市新型农村社区套型功能空间设计
    4.1 居住空间
        4.1.1 客厅
        4.1.2 餐厅
        4.1.3 卧室
    4.2 厨卫空间
        4.2.1 厨房
        4.2.2 卫生间
    4.3 辅助空间
        4.3.1 阳台
        4.3.2 储藏空间
    4.4 本章小结
5 临沂市新型农村社区居住空间套型组合设计
    5.1 套型空间组织
        5.1.1 空间关系
        5.1.2 流线组织
    5.2 套型组合设计
        5.2.1 住户需求的影响参数
        5.2.2 套型组合设计
    5.3 套外生产空间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内容的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 问卷调查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我国居民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本文思路、研究框架、技术路线图及特色与创新之处
        1.3.1 本文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3.3 技术路线图
        1.3.4 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2章 幸福感及文献综述
    2.1 幸福感的概念及特点
    2.2 居民幸福感的相关影响因素
        2.2.1 收入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2.2.2 人口统计学因素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2.2.3 居民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惩罚的多项Logit模型
    3.1 多分类Logit模型
        3.1.1 二元Logit模型
        3.1.2 多项Logit模型
        3.1.3 参数估计
    3.2 Lasso-多项Logit模型
        3.2.1 Lasso惩罚函数
        3.2.2 惩罚的多项Logit模型
    3.3 惩罚交叉验证方法
        3.3.1 信息准则方法
        3.3.2 十折交叉验证方法
第4章 影响居民幸福感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及描述
        4.1.1 数据来源
        4.1.2 变量选取
        4.1.3 效度检验
        4.1.4 模型选择
        4.1.5 变量选择
        4.1.6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
        4.2.1 非常幸福对比非常不幸福的Logit模型分析
        4.2.2 比较幸福对比非常不幸福的Logit模型分析
        4.2.3 说不上幸福不幸福对比非常不幸福的Logit模型分析
        4.2.4 比较不幸福对比非常不幸福的Logit模型分析
        4.2.5 多项Logit模型结果的比较分析
第5章 研究结论、建议及研究不足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中国时间利用行为的代际传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论文结构安排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1.4 本文贡献与不足
        1.4.1 本文贡献
        1.4.2 本文不足
二、文献综述
    2.1 经济特征的代际传递
    2.2 行为偏好的代际传递
    2.3 时间利用行为的代际传递
    2.4 文献述评
三、理论依据、研究假说和计量模型
    3.1 理论依据
    3.2 研究假说
    3.3 计量模型设定
四、数据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4.1 数据的选取和处理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五、实证分析
    5.1 时间利用行为代际传递规模
    5.2 “横向社会化”时间利用行为的影响
    5.3 内生性问题
    5.4 不同群体时间利用行为代际传递情况
        5.4.1 不同性别子女的时间利用行为代际传递情况
        5.4.2 不同受教育阶段子女的时间利用行为代际传递情况
        5.4.3 不同受教育程度父母的时间利用行为代际传递情况
    5.5 稳健性测试
    5.6 时间利用行为代际传递内在机制讨论
        5.6.1 父母影响孩子偏好传递机制
        5.6.2 父母“榜样效应”传递机制
六、结论和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8)课余生活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基于CEPS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来源
        一、社会现实
        二、个人兴趣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文献回顾
        一、课余生活的研究述评
        二、青少年发展的研究述评
        三、学业成就的研究述评
        四、非认知能力的研究述评
        五、总结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课余生活
        二、青少年
        三、非认知能力
    第三节 研究假设
第二章 分析思路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分析思路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操作化
        三、研究方法
第三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课余生活安排的群体性差异
    第二节 课余生活与青少年综合学业成就
        一、课余生活对青少年综合学业成就的影响
        二、课余生活对青少年综合学业成就影响效应的群体性差异
        三、小结
    第三节 课余生活与青少年非认知能力
        一、课余生活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影响
        二、课余生活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影响效应的群体性差异
        三、小结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先赋资本造就青少年“区隔”的课余生活
        二、课余生活是影响青少年发展的双刃剑
        三、家庭背景成为课余生活发挥作用的调节器
    第二节 研究启示
        一、政府层面:全面统筹,加强监督
        二、学校层面:高效教学,有序指导
        三、家庭层面:科学养育,合理安排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传播学视角的国外汉语教学节目个案研究 ——以“看电视学中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汉语电视教学节目研究
        1.3.2 国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研究
        1.3.3 “看电视学中文”相关研究
    1.4 理论基础
        1.4.1 拉斯韦尔“5W”模式
        1.4.2 “使用与满足”理论
        1.4.3 非言语传播
第二章 “看电视学中文”节目概况
    2.1 “看电视学中文”2018季概况介绍
    2.2 “看电视学中文”2018季节目编排
第三章 “看电视学中文”传播要素分析
    3.1 “看电视学中文”传播者分析
        3.1.1 日本中央政府
        3.1.2 NHK
        3.1.3 教学团队
    3.2 “看电视学中文”传播内容分析
        3.2.1 词汇教学
        3.2.2 语法教学
        3.2.3 文化教学
        3.2.4 “看电视学中文”的非言语传播内容
    3.3 “看电视学中文”传播媒介分析
        3.3.1 “看电视学中文”中传统媒体的应用
        3.3.2 “看电视学中文”中新媒体的应用
    3.4 “看电视学中文”受众分析
    3.5 “看电视学中文”传播效果分析
第四章 “看电视学中文”对我国汉语电视教学节目的启示
    4.1 对于传播者的启示
    4.2 对于传播内容的启示
    4.3 对于传播媒介的启示
        4.3.1 对于传统媒体的启示
        4.3.2 对于新媒体的启示
    4.4 对于受众的启示
    4.5 对于传播效果的启示
第五章 结语
    5.1 本文研究小结
    5.2 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日本汉语教学节目《看电视学中文》研究 ——以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第一章 《看电视学中文》节目概况
    第一节 《看电视学中文》节目简介
    第二节 《看电视学中文》节目流程设置安排
        一、课前复习
        二、学习语法知识
        三、例句练习
        四、学习语音知识
        五、学习文化知识
        六、复习总结
        七、互动环节
    第三节 《看电视学中文》节目成员的角色说明
第二章 《看电视学中文》节目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分析
    第一节 《看电视学中文》节目教学内容分析
        一、语言要素分析
        二、文化要素分析
    第二节 《看电视学中文》节目教学模式分析
        一、联想式
        二、机械式
        三、拓展式
第三章 《看电视学中文》节目的评价及改进建议
    第一节 对《看电视学中文》节目的评价
        一、优点分析
        二、缺点分析
    第二节 对《看电视学中文》节目的改进建议
        一、拓宽学员的范围
        二、调整播出时间
        三、增加中高级水平的配套节目
        四、增加汉语字幕
        五、改进复习方式
第四章 《看电视学中文》节目对同类节目及线下课堂的启示
    第一节 对《看电视学中文》同类节目的启示
        一、节目内容要与时俱进
        二、录制场景要精心设计
        三、配套衍生品需不断完善
    第二节 对线下课堂的启示
        一、采用“线上+线下”多模态教学方式
        二、课堂教学要精讲多练
        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提高教师主导课堂的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Watching TV(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少年使用电子媒介的同伴效应——基于班级社交网络的视角[J]. 董彩婷,陈媛媛. 财经研究, 2021(10)
  • [2]聚焦儿童生活 促进道德成长——以《健康看电视》一课教学为例[J]. 许健坤. 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 2021(09)
  • [3]雷蒙德·卡佛小说中电视和电话意象探析[D]. 张明明.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4]基于老年人行为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策略研究[D]. 张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山东省临沂市新型农村社区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D]. 许田丽.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6]我国居民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冯小雪. 华侨大学, 2020(01)
  • [7]中国时间利用行为的代际传递研究[D]. 石婧.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8]课余生活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基于CEPS的实证分析[D]. 陈芳.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基于传播学视角的国外汉语教学节目个案研究 ——以“看电视学中文”为例[D]. 马绍星. 山东大学, 2020(10)
  • [10]日本汉语教学节目《看电视学中文》研究 ——以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期为例[D]. 李雪菲. 黑龙江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看电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