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尼泊尔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青[1](2021)在《西藏的市场依存、产业结构和新发展格局》文中研究表明由于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制约,西藏历史上就与周边地区有多元多向的经济文化交流往来。和平解放后,随着与内地交通条件的改善,西藏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规模也逐渐扩大,对国内市场的依存度远高于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内地成为西藏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地、西藏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供应地,支撑着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发挥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功能。"十四五"期间,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下,西藏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贸易基础,逐步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的衔接,逐步由通道型经济向更具地方根植性的区域经济转变,强化贸易结构与西藏产业结构的关联,并将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内外统筹建设面向南亚开放通道和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
夏羽云[2](2021)在《电视权力:尼泊尔电视谈话节目的社会功能研究 ——以“POWERchat”为个案》文中指出
高文信(Sandesh Gautam)[3](2021)在《中尼古道沿线村落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以尼泊尔西北部卓木松村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丁伟[4](2021)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人类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研究》文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面向亚欧大陆、连接整个世界、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中国方案之一。沿线国家精诚合作、团结一致、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有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本文以人类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或地区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重构的人类发展指数(RHDI)测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人类发展水平,并从各分项指标、总体人类发展水平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人类发展水平的时序演进;其次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各分项指标及总体人类发展指数的空间分异格局;最后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探测影响人类发展水平的驱动因素,深入分析影响其时空分异的驱动机制。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人类发展水平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新加坡、以色列和斯洛文尼亚是人类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而阿富汗、也门、尼泊尔、缅甸和叙利亚是人类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中国是一个人类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第二,从全局空间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9年人类发展水平的Moran指数为正值,说明整体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从2010年到2019年,Moran指数表现为波动下降的趋势,这说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类发展水平的全局空间集聚程度具有弱化效应。第三,从局部空间来看,人类发展水平呈中东欧地区高-高型和南亚东南亚地区低-低型的两极分化集聚格局,也门属于“低-高”集聚区,是人类发展水平的盲区。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类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格局主要以南亚东南亚地区低-低显着集聚为主导,而且有向东转移的趋势。第四,造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人类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的驱动因素主要有出生时健康预期寿命、互联网普及率、人均GDP、平均受教育年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人类发展水平时空分异呈现出由单因子驱动——多因子驱动——双因子驱动的变化趋势。
李世伟[5](2021)在《中国吉隆口岸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一国的边境口岸不仅是与邻国互联互通的重要平台,而且在促进沿边区域经济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吉隆口岸作为中国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与尼泊尔之间规模最大的口岸,在中国建设面向南亚开放大通道和促进西藏沿边和内陆地区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吉隆口岸在历史上就是中尼两国间重要的通道,促进了相互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纷纷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中国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吉隆口岸经济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吉隆口岸在南亚大通道建设中的枢纽位置,决定了它的经济发展必然对于促进西藏经济发展、中尼两国经济合作意义重大。因此,吉隆口岸的经济发展必然会受到国家与西藏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梳理、田野调查、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力求从不同维度的分析吉隆口岸经济发展以及它在促进中尼经济合作中的作用。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并对国内外有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评述,同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和不足之处等;第一章主要阐述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和理论基础,并进一步分析了概念和理论间的关系,以及吉隆口岸经济发展与中尼经济合作的关系;第二章主要以实地调研获得的大量资料为依托,分析了吉隆口岸的历史、布局及口岸经济的发展情况,同时总结归纳了吉隆口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第三章主要是在参考专家学者有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第四章在对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口岸发展模式进行解析的前提下,根据吉隆口岸的现状与发展目标,提出吉隆口岸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路径;第五章在前文的基础上,对如何促进吉隆口岸经济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随着面向南亚大通道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国经济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宏观背景,吉隆口岸在带动西藏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中尼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因而,应更加重视吉隆口岸经济发展建设,从而在带动边境和内陆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中尼两国的经济合作,推动南亚大通道建设,造福两国人民。
何杰[6](2020)在《话语幻象视域下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家实力得到了迅速增强,但相比于硬实力的快速提升,自身的软实力水平仍然不高。作为国家软实力重要标志的国家形象在国际竞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成为谋求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阿富汗是“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之一,其他国家提出的不同版本的“丝绸之路”计划对阿富汗也有着不小的吸引力和诱惑力。“一带一路”的互惠互通不能只依靠援助经济发展、投资建设基础设施,还需要获得阿富汗对“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政策的认可和共鸣。因此,了解阿富汗及其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就显得很有必要。对于阿富汗普通民众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主观性“客观”认知主要依赖新闻媒体。也就是说,阿富汗新闻媒体的涉华报道可以引导和强化阿富汗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客观”认知。那么,分析和研究阿富汗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和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通过以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黎明新闻网、帕支瓦克新闻网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601篇普什图语涉华报道为语料,结合建构主义、话语幻象、国际传播学的理论,综合运用内容分析、语料库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语言-符号行为、社会影响、语境进行跨学科的分析,以期客观准确地了解阿富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现状以及产生认知偏差的原因,从而为中国制定改善在阿富汗的国家形象的策略提供相应的依据。通过研究发现,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在涉华报道中对言语主体、言语内容进行了刻意选择,报道的话语权掌握在阿富汗本土媒体和西方媒体手中,内容突出“中阿关系”、“中国国情”两个议题。同时,涉华报道通过大量使用“反恐是战争”、“和平是旅程”、“国家是人”、“阿富汗是舞台”等隐喻,引导受众接受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对中国身份和角色的框定,即反恐支持者、和平的维护者、参与解决阿富汗问题的主要配角等。整体来看,由于受到中国强势崛起所引发的政治与经济力量格局变化、“西强东弱”的全球传播格局、21世纪以来中阿在各领域的友好务实的互利合作、中国“深度介入、经济止损”的阿富汗政策、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自身利益诉求与阿富汗国家利益互动博弈以及阿富汗社会对社会主义的刻板印象、“国强必霸”历史逻辑、宗教信仰体系差异、西方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建构了一个“坚定支持阿富汗和平与发展、迅速崛起的负责任的和平外交大国”形象,涉华报道中“妖魔化中国”、“中国威胁论”的言论以否定的态度把中国刻画为一个日趋强大、不断强硬、拥有全球野心、存在可能威胁,同时缺乏民主、人权问题和社会问题严重的社会主义国家。
杨薇[7](2020)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重要发展理念与愿景,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中国贡献。“一带一路”倡议是2013年提出的,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展,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过程。本研究选取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和马来西亚等五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典型代表,主要通过历史研究、口述历史等研究方法,在国内外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外交关系、教育政策等宏观背景下,呈现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个国家之间留学生教育发展过程的立体影像。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根据国内和国外两个立足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的留学生教育,可以分为向国外派出留学生和接收来华留学生两大分支领域,既有在教育政策指导下发展的共通性,也有遵循各自轨迹发展的独立性。依据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重大教育政策的颁布实施以及留学生教育发展的规模等具有标志意义的史实,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划分为“重新起步时期”、“深化改革时期”和“加速发展时期”三个主要的历史发展阶段,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和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留学生个体在时代大潮中的经历等不同角度,客观呈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通过对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回溯,本研究得出以下认识:40年来,服务国家建设需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始终贯穿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进程;国际政治局势和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是发展留学生教育的前提条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自身的教育水平是与我国开展留学生教育合作的基础;中国经济实力的变化和教育政策的导向决定了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整体统筹规划、到各自相对独立发展、再回归统筹兼顾趋势的演进过程,充分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与政策取向。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取得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促进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快了留学生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整体的法制化进程;认识到来华留学生教育具有一定的市场属性、是教育服务贸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直接服务国家公共外交的作用日益突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可在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把留学生教育置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之中,置于世界高等教育的竞争之中,高度重视留学生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大力发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留学生教育;进一步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加快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需要统筹派出和接收两个不同的方向,平衡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之间的关系;通过发展留学生教育,契合“一带一路”倡议,发挥教育的多重功能,不断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构筑“民心相通”的教育之路。
张宸嘉[8](2020)在《柯西河流域农户生计资本评价与生计可持续性研究》文中指出可持续生计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基础性和前沿性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以来,国际社会已经进行了一系列合作努力,以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联合国已经制定了两次可持续发展目标议程(《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方式是人类经济社会未来的理想发展模式,但可持续发展方式的推进却是极端困难的,关键的障碍就是全球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有约20亿人口至今无法解决温饱,脱贫和可持续生计问题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障碍之一。不解决贫困人口的可持续生计问题,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因此可持续生计问题的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论文通过迄今最系统的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分析,揭示了国际、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的演变趋势、研究前沿、学科体系、竞争态势、学术影响力差距等。柯西河流域是开展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的典型代表性区域。柯西河流域(Koshi River basin,KRB)是位于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山脉(Hindu Kush Himalayas,HKH)地区一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跨越中国、尼泊尔和印度三个国家的跨境流域。而HKH地区是南亚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复杂区域,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反馈极为敏感。柯西河流域所在区域还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非常落后,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特别是地理资源综合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大多数人依赖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加之劳动力素质低,导致解决温饱和生计成为最基本的问题和发展挑战。这样的区域是尼泊尔本国及国际扶贫研究机构关注的焦点,是全球开展生计可持续性问题研究的典型区域。论文对此予以深入分析和阐述。从生计资本评价特别是关键生计资本识别和评价入手开展柯西河流域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是流域可持续生计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国际山地研究中心合作项目,论文以中国及尼泊尔境内柯西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在对该跨境流域的气候、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经济及生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生计可持续性评价、关键生计资本识别及生计政策设计研究,重点以生计资本评价为主要问题,以深入观察和识别制约柯西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本、影响因素及其解决途径。论文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定量评价了可持续生计国际、国内研究进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生计可持续性、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及对各种生计资本的影响因素详细分类,从县域尺度、家庭尺度、性别尺度等3个尺度,主要开展了两个方面的生计资本评价,一是整体生计资本的空间格局、结构、生计资本类型特点等,二是关键资本的定义、识别和评价,获得以下结论及认识:(1)流域内整体生计资本水平较差,上游、中下游地区5种生计资本均有不同程度的缺乏,农户生计可持续状况较差;(2)不同家庭生计资本差异明显,尤其是尼泊尔境内柯西河流域,农户家庭受气候变化影响,生计资本脆弱性较强、生计可持续能力较差,生计可持续能力受其适应能力、气候变化、地域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3)流域内存在明显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不同性别群体的生计可持续性、生计资本存在着明显的差异。(4)基于以上三个尺度对五大生计资本的可持续性及其影响因素的集成性评价,定义了“关键生计资本”的概念,并以DEMATEL方法进行关键生计资本识别与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识别出对特定区域、特定研究对象的当前生计资本状况影响力最大、最关键的资本类型。(5)生计资本评价、关键生计资本定义和识别,是生计政策与措施设计的关键科学依据。论文在生计资本评价、关键生计资本识别和评价的基础上,结合上游、中下游流域所处国家的不同国情,适度分析了国情特点,针对不同生计问题对象尺度,提出了面向县域、家庭和性别的可持续生计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是:(1)应用文献计量学与知识图谱方法,全面量化揭示可持续生计研究发展态势与特点。将可持续生计学科研究与文献计量学与知识图谱方法相结合,基于国内CNKI数据库和国际SCI-E、SSCI数据库,以迄今可持续生计领域研究所有文献为分析对象,通过系统定量分析和知识图谱展示,全面揭示了国际、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发展态势、前沿方向、合作网络、学术影响力等,这是目前国内关于可持续生计的最前沿科学计量学研究成果。对开展该领域研究及把握国际前沿动态有指导意义。(2)构建了柯西河流域生计资本评价框架并进行了量化评价。开展了针对柯西河流域县域、家庭及性别等3个尺度的生计资本评价研究,三个尺度相互比较、相互印证,丰富和深化了跨境流域生计可持续发展理论。(3)拓展了生计资本的有关概念和内涵,提出了关键生计资本概念。论文创新性的定义了“关键生计资本”的概念,而且进行了关键生计资本的定量评价。综合3个维度的分析,进行了关键生计资本及其影响因素的集成性评价,得出了3个维度的生计资本及其影响因素的关键性、重要性排序。另外,文章还基于柯西河流域的传统农业经济、自然生态环境特点,结合对生计资本的定量评价分析,提出了针对三个不同尺度(区域、家庭及性别)的高度具有针对性的生计策略建议。
陈莎[9](2020)在《“一带一路”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测算研究》文中认为电子商务可以有效整合全球资源,加强经济贸易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跨境电商已成为沿线国家贸易发展的新引擎,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各异,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对“一带一路”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指数进行测算研究势在必行,其将有助于深刻认识“一带一路”国家的电子商务水平,为沿线国家电子商务发展和“丝路电商”建设提供可靠的现实依据。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和理论的基础上,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子商务发展指数进行测算研究。首先从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电子商务准备情况、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和网络购物者特征四方面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发现其在发展中存在电商市场成熟度低、信息化水平差异大、产业支撑能力不足和物流运输效率低下等问题;其次以OECD、APEC、英国、欧盟和中国等典型的电子商务测度模型为理论依据,结合“一带一路”电子商务的纵深发展情况和建设要求,构建了包含环境支撑、应用渗透和发展潜力三个维度的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测算模型;最后,基于综合指数法对2013-2017年“一带一路”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指数进行测算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总指数分析。从发展趋势看,2013-2017年沿线多数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总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从均衡水平来看,沿线多数国家电子商务发展程度优于平均水平;从相对差距水平来看,沿线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发展水平最高的中国的指数值(0.6243)是发展水平最低的塔吉克斯坦(0.1287)的近5倍;从区域结构来看,“一带一路”电子商务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东亚和中东欧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最高,中亚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最低,但提升速度最快;从空间格局来看,“一带一路”国家电子商务可以系统聚类为四个发展梯度。(2)子指数分析。2013-2017年“一带一路”电子商务环境支撑指数、应用渗透指数和发展潜力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吉尔吉斯斯坦、也门等个别国家环境支撑指数严重偏低;韩国、新加坡、中国、日本等国在应用渗透指数中占绝对优势,沿线多数国家发展潜力指数均大于区域均值,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区电子商务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最后,基于测算结果与分析,提出“一带一路”国家推进电子商务发展以及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发展跨境电商的对策建议。
昝瑞语[10](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对非洲的援助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向经济困难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为南南合作和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连心”,在加强政府间合作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中外民间交流合作。社会组织作为一支新兴力量在中国的对外援助与对外友好合作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发展迅猛,在整合社会资源、消除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贡献颇多。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通过社会组织从事对外援助,既是提高援助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组织国际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随着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成熟,其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并且已经在实践中取得较大成效。2016年8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开展对外交流,发挥社会组织在对外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体育、环保等交流中的辅助配合作用,在民间对外交往中的重要平台作用。如何引导社会组织在民间对外交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中国政府、学术界和社会组织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鉴于中国社会组织已经具有较长时间援助非洲的基本经验,通过梳理总结其援助非洲的历史进程、援助领域、实践模式以及面对的现实考验等问题,可以为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对外援助,在中国对外民间交往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参考借鉴。论文以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作为研究问题的理论资源,回顾了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历史进程,介绍了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活动领域,分析了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实践模式及影响,揭示了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论文的框架结构由6个章节构成。第1章为绪论。这一章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章为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问题概述。这一章首先对社会组织、对外援助等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然后阐述了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宏观背景,即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中国社会组织发展迅猛、中国的对外援助发展转型、中非友好合作不断深化、非洲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最后,把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起步与发展两个阶段,分析了每一个阶段的基本特征。第3章为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理论资源。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例如国际合作理论、社会共同体理论、经济全球化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例如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援助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中国特色慈善理论;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例如参与式发展理论、西方现代慈善理论、第三部门理论。这些理论构成了本选题研究的理论资源。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工作以经典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以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为参考借鉴。第4章为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活动领域。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主要活动领域包括人道主义类援助、医疗卫生类援助、教育类援助与能力培养类援助等4种主要援助类型和活动领域。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历程虽然不长,但对非洲的援助涉及多个领域,并取得了显着成绩,这为中国社会组织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第5章为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模式影响。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实践模式主要有4种,即参与中国政府对非援助模式、与国际机构合作开展对非援助模式、与中资企业合作开展对非援助模式、独立开展对非援助模式等。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提升了中国援非能力、深化了中非间合作、提高了中国国际形象、改善了被援助地区的教育与医疗状况。第6章为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社会组织在援助非洲的过程中暴露出的自身问题,主要是公信力整体不高和海外行动能力不强。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也受到国内外环境的制约,即对外援助相关法律政策缺失,对外援助舆论环境不佳,对外援助资金渠道有限,被援助国家情况复杂且对接单位能力差等。对此,必须提升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加强社会组织国际化的能力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对非援助的舆论环境,构建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资助网络,加强对受援助国家的国情研究。综上所述,论文的学术观点创新是:(1)论文强调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中国社会组织的迅猛发展、中国的对外援助转型发展、中非友好合作不断深化、非洲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等,这是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宏观背景。在此基础之上,把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起步与发展两个阶段,并分析了每一个阶段的基本特征。(2)论文强调人道主义援助、医疗卫生援助、教育援助、能力培养,这是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主要活动领域;与中国政府合作模式、与国际机构合作模式、与海外中资企业合作模式、独立运作模式,这是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主要模式;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提升了中国援助非洲的能力、深化了中非间的合作内容、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改善了受援助地区的教育与医疗状况。(3)论文强调中国社会组织公信力整体不高、海外行动能力不强,这是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时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还存在着国内外环境的约束,即对外援助法律政策缺失、舆论环境不佳、资金渠道有限、受援助国情况复杂且对接单位能力不强等。解决问题的对策是:提升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加强中国社会组织国际化能力建设,完善社会组织对外援助的法律法规,营造中国社会组织对非援助的舆论环境,构建中国社会组织对非援助的资助网络,加强受援助国家的国情研究。从而,从整体上做到了学术观点的创新。
二、尼泊尔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尼泊尔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西藏的市场依存、产业结构和新发展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藏与国内国际市场的联系① |
(一)西藏的外贸依存与内贸依存度 |
(二)西藏货物和服务的流动 |
二、西藏产业结构的内外贸影响 |
三、构建具有西藏特点的双循环经济格局 |
(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人类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一带一路”研究 |
1.2.2 人类发展指数研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1.3.1 研究区域 |
1.3.2 数据来源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创新 |
1.5.1 技术路线 |
1.5.2 研究创新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一带一路”倡议 |
2.1.2 人类发展指数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类发展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小结 |
第3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类发展水平时序演进 |
3.1 人类发展指数演化分析 |
3.1.1 人类发展指数测算 |
3.1.2 人类发展指数演化分析 |
3.1.3 中国人类发展指数演化分析 |
3.2 人类发展指数各要素演化分析 |
3.2.1 收入指数 |
3.2.2 健康指数 |
3.2.3 教育指数 |
3.3 小结 |
第4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类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格局 |
4.1 人类发展指数各要素空间分异 |
4.1.1 基本情况 |
4.1.2 Moran指数 |
4.1.3 LISA集聚图 |
4.1.4 空间分布方向性 |
4.2 人类发展指数空间分异 |
4.2.1 Moran指数 |
4.2.2 LISA集聚图 |
4.2.3 空间分布方向性 |
4.3 小结 |
第5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类发展水平时空分异驱动机制 |
5.1 因子探测 |
5.1.1 探测结果 |
5.1.2 驱动机制 |
5.1.3 具体影响 |
5.2 生态探测 |
5.3 交互探测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中国吉隆口岸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口岸及其相关概念 |
二、边境贸易与国际贸易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边疆学理论 |
二、地缘经济学理论 |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四、民族经济理论 |
五、国际贸易理论 |
第二章 吉隆口岸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吉隆口岸基本情况 |
一、吉隆口岸的基本情况 |
二、吉隆口岸经济运行现状 |
第二节 尼泊尔概况与吉隆口岸促进中尼经济合作情况 |
一、尼泊尔国家概况 |
二、吉隆口岸促进中尼经济合作情况 |
第三节 吉隆口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
一、自然地理条件方面 |
二、贸易额与贸易结构方面 |
三、口岸物流运输业方面 |
四、口岸加工业方面 |
五、口岸金融服务业方面 |
六、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
七、口岸招商引资方面 |
第三章 吉隆口岸经济发展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吉隆口岸经济发展规模评价 |
一、评价方法选取与数据来源 |
二、测度评价与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吉隆口岸经济与地方经济实证分析 |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二、进出口贸易额与吉隆县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
三、通关过货量与吉隆县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 |
四、出入境客运量与吉隆县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 |
第四章 口岸经济发展模式比较与选择 |
第一节 口岸经济发展模式 |
一、口岸经济发展的特征 |
二、口岸经济发展模式概括 |
第二节 吉隆口岸经济发展思路与模式选择 |
一、吉隆口岸的定位与发展思路 |
二、吉隆口岸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
第五章 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完善政策法规,提高服务水平 |
一、完善政策与法规 |
二、健全对话协商机制 |
三、改善口岸环境 |
第二节 加强口岸建设,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互通 |
二、培育市场主体,优化贸易结构 |
三、发展优势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6)话语幻象视域下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 |
1.2.2 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 |
1.2.3 媒体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方法和创新之处 |
1.3.1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3.2 论文的研究目标、任务和难点 |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3.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4 语料来源和例句体例 |
1.4.1 语料的选取和处理 |
1.4.2 例句体例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国家形象的内涵和属性 |
2.1.1 国家形象的三重内涵 |
2.1.2 国家形象的基本属性 |
2.2 建构主义的国家形象观 |
2.2.1 社会建构主义与国家身份 |
2.2.2 后建构主义与国家身份 |
2.2.3 国家形象的建构机制 |
2.3 话语幻象理论 |
2.3.1 话语幻象 |
2.3.2 话语幻象的分析路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语料库的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的语言-符号行为分析 |
3.1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言语主体分析 |
3.1.1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稿件来源分析 |
3.1.2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信源分析 |
3.2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言语内容分析 |
3.2.1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议题分析 |
3.2.2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及物性分析 |
3.3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言语形式分析 |
3.3.1 战争隐喻 |
3.3.2 旅程隐喻 |
3.3.3 拟人隐喻 |
3.3.4 表演隐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的社会影响分析 |
4.1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建构的中阿互动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
4.1.1 阿富汗的好邻居 |
4.1.2 阿富汗的好朋友 |
4.1.3 阿富汗的重要伙伴 |
4.1.4 难以完全信赖的中国 |
4.2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建构的中国国际形象 |
4.2.1 负责任的和平外交大国形象 |
4.2.2 新兴崛起的强权国家 |
4.3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建构的中国国内形象 |
4.3.1 政治形象 |
4.3.2 经济形象 |
4.3.3 社会形象 |
4.3.4 文化形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语境分析 |
5.1 国际力量格局的影响 |
5.1.1 国际政治格局保持多极化发展势头 |
5.1.2 东西方经济力量共同推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 |
5.1.3 全球传播格局依然呈现“西强东弱”的态势 |
5.2 中国与阿富汗交往互动的影响 |
5.2.1 中阿政治互信不断深化 |
5.2.2 中阿经贸合作日益密切 |
5.2.3 中阿加大军事安全合作 |
5.2.4 中阿人文交流日趋活跃 |
5.3 国家利益的影响 |
5.3.1 阿富汗国家利益的界定 |
5.3.2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的“国家性” |
5.3.3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的“市场性” |
5.4 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 |
5.4.1 历史传统意象的固化和延展 |
5.4.2 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的折射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一)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内容分析编码表 |
附录 (二)黎明新闻网普什图语涉华报道列表 |
附录 (三)帕支瓦克新闻网普什图语涉华报道列表 |
作者简历 |
(7)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一)开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具有紧迫性 |
(二)目前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研究仍不足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留学、留学生、国际学生 |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
(三)“一带一路”沿线五国 |
四、文献综述 |
(一)中国留学生教育史的研究成果与进展 |
(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教育研究现状 |
(三)文献研究述评 |
五、分析的理论基础 |
(一)世界体系理论 |
(二)推拉因素理论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
(三)公共外交和“软实力”理论 |
六、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重新起步(1978-1992) |
第一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 |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以俄为师”的留学生教育 |
二、重视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 |
三、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初步建立 |
四、留学生教育的暂时停滞与缓慢恢复 |
第二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重新开启 |
一、大规模派出留学生的教育对外开放政策 |
二、重新开始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遣留学生 |
三、建立派出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
四、派出留学生教育取得丰硕成果 |
第三节 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新起步 |
一、扩大接收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政策 |
二、重新开始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 |
三、逐步创建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
第四节 重新起步阶段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
一、国际关系是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 |
二、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开展留学生教育具有显着国别差异 |
三、探索建立系统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
第二章 深化改革时期的繁荣发展与局部失衡(1993-2009) |
第一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逐步发展 |
一、确立“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生教育政策 |
二、政府间协议推动派出留学生教育 |
三、通过校际交流项目派遣留学生 |
四、管理体系的完善促进派出留学生教育 |
五、派出留学生教育取得新成果 |
六、派出留学生安全问题开始集中显现 |
第二节 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
一、从“积极稳妥发展”到“扩大规模”政策的转变 |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因 |
三、孔子学院建设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 |
四、“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的结构分布特点 |
五、进一步规范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成果逐步显现 |
第三节 深化改革时期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
一、国际政治环境为留学生教育提供发展机遇 |
二、市场因素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
三、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存在局部结构失衡 |
四、派出和接收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
第三章 留学生教育契合国家战略的功能日益突出(2010-2018) |
第一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新进展 |
一、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 |
二、中俄人文交流机制推动赴俄留学生教育发展 |
三、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机制促进向泰国和马来西亚派遣留学生 |
四、非通用语种建设加快向印度和巴基斯坦派遣留学生 |
五、派出留学生教育的管理日趋完善 |
六、留学生教育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综合情况的了解 |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提质增效的新格局 |
一、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 |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加速发展 |
三、对“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教育援助的持续增长 |
四、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 |
五、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变迁 |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 |
第三节 加速发展阶段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
一、“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 |
二、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呈现双向增长趋势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从强调规模向规模与质量并重的观念转变 |
四、“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安全面临新挑战 |
第四章 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历史经验及深层次问题 |
第一节 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
一、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对留学生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的教育水平是与中国教育合作的基础 |
三、中国经济实力和教育政策决定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走向 |
第二节 派出与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内在联系与特征 |
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演进过程 |
二、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及特征 |
第三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历史经验 |
一、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
二、法制化建设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保障 |
三、国际化和市场化是“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内驱力 |
四、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促进中外人文交流 |
第四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
一、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仍缺乏系统规划 |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应加速转变观念 |
三、“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安全问题亟待多方联动 |
第五章 新时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留学生教育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充分认识留学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留学生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独特地位 |
二、留学生教育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融入全球教育体系 |
三、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优秀的开拓者与践行者 |
第二节 大力发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留学生教育 |
一、建立科学严谨的出国留学信息统计机制 |
二、加大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选派留学生的资助力度 |
三、加强“一带一路”区域研究,提供就业政策支持 |
第三节 全面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 |
一、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服务国家整体发展 |
二、加快推进法治化进程,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
三、适当控制规模,发展“一带一路”精英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
(8)柯西河流域农户生计资本评价与生计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1.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6 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2 本文研究方法 |
第3章 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及量化评价 |
3.1 可持续生计的内涵与发展演进 |
3.2 国际生计可持续研究进展及文献计量分析 |
3.2.1 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数据源 |
3.2.2 数据检索与处理 |
3.2.3 文献特征分析 |
3.2.4 主要研究力量空间分布及其合作关系分析 |
3.2.5 主要研究机构分析 |
3.2.6 主要研究者及其社会网络结构分析 |
3.2.7 研究热点分析 |
3.3 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及文献计量分析 |
3.3.1 国内研究进展及阶段分析 |
3.3.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3.3.3 发文整体情况分析 |
3.3.4 主要研究力量分析 |
3.3.5 学术影响力分析 |
3.3.6 主要研究主题与热点领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区域柯西河流域概述 |
4.1 柯西河流域地理位置 |
4.2 柯西河流域自然地理 |
4.2.1 柯西河流域河流概况 |
4.2.2 柯西河流域地貌概况 |
4.2.3 柯西河流域气候及降水概况 |
4.3 柯西河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
4.4 柯西河流域的能源状况 |
4.5 柯西河流域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 |
4.6 柯西河流域居民的主要生计方式及其研究意义 |
第5章 柯西河流域县域生计资本评价及其空间格局研究 |
5.1 县域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方法 |
5.1.1 评价数据来源 |
5.1.2 评价指标选取 |
5.1.3 评价测度模型选择 |
5.1.4 县域生计资本空间差异测度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 |
5.1.5 县域生计资本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
5.2 柯西河流域县域生计资本评价结果 |
5.3 县域生计资本空间格局特征 |
5.4 农户生计资本聚集特征 |
5.5 柯西河流域县域生计资本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柯西河流域家庭生计资本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
6.1 研究方法 |
6.1.1 案例区选择:尼泊尔境内柯西河流域 |
6.1.2 数据收集及实地考察 |
6.1.3 指标构建:生计脆弱性指数与可持续生计指数 |
6.1.4 SLI指数及测度方法 |
6.1.5 基于IPCC框架的科学性验证 |
6.2 结论结果及分析 |
6.2.1 Kavre、Sindhuli及Saptari县生计脆弱性分析 |
6.2.2 县域LVI-IPCC得分 |
6.2.3 Kavre、Sindhuli和Saptari县可持续生计指数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柯西河流域不同性别群体生计资本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7.1 尼泊尔的性别不平等状况 |
7.2 性别不平等的测量指标与方法 |
7.2.1 指标体系构建 |
7.2.2 计算方法 |
7.3 性别维度生计资本空间分布特征 |
7.4 基于县域的两性生计资本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7.5 日喀则地区柯西河流域上游不同性别群体生计资本评价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关键生计资本评价研究 |
8.1 关键资本识别与影响因素分析方法——DEMATEL方法 |
8.2 不同分析维度的主要资本及其影响因素判别 |
8.3 DEMATEL方法分析的实现步骤 |
8.4 柯西河流域关键资本及影响因素分析 |
8.4.1 影响因素及关键资本分析——区域视角 |
8.4.2 影响因素及关键资本分析——性别视角 |
8.4.3 影响因素及关键资本分析——家庭视角 |
8.4.4 基于评价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流域可持续生计策略的建议 |
9.1 流域县域尺度生计发展的障碍与问题及对策建议 |
9.1.1 可持续生计的障碍与问题分析 |
9.1.2 面向县域尺度的可持续生计战略 |
9.2 流域家庭尺度生计发展的障碍与问题及对策建议 |
9.2.1 可持续生计的障碍与问题分析 |
9.2.2 面向家庭尺度的可持续生计策略 |
9.3 流域性别群体尺度生计发展的障碍与问题 |
9.3.1 可持续生计的障碍与问题分析 |
9.3.2 面向性别尺度的可持续生计措施 |
9.4 小结 |
第10章 结论与讨论 |
10.1 研究主要结论 |
10.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10.3 论文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农户家庭调查问卷 |
附录 2 基于Dematel方法的农户关键资本评价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一带一路”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测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一带一路”倡议助力沿线国家电子商务的发展 |
1.1.2 电子商务是“网上丝绸之路”的建设重点 |
1.1.3 跨境电商成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发展新引擎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创新扩散理论 |
2.1.2 技术-组织-环境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电子商务的内涵研究 |
2.2.2 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体系研究 |
2.2.3 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测算方法研究 |
2.2.4 电子商务在“一带一路”中的研究 |
2.2.5 文献述评 |
3 “一带一路”国家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3.1 “一带一路”国家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3.1.1 电子商务交易规模 |
3.1.2 电子商务准备情况 |
3.1.3 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
3.1.4 网络购物者特征 |
3.2 “一带一路”国家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3.2.1 电商市场成熟度低 |
3.2.2 信息化水平差异大 |
3.2.3 产业支撑能力不足 |
3.2.4 物流运输效率低下 |
3.3 本章小结 |
4 “一带一路”国家电子商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1 评价指标选择的依据 |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4.2.3 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正 |
4.2.4 指标体系的解释说明 |
4.3 测算方法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5 “一带一路”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测算与分析 |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2 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测算 |
5.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2 总指数测算结果 |
5.2.3 各子指数测算结果 |
5.3 测算结果分析 |
5.3.1 总指数分析 |
5.3.2 各子指数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一带一路”国家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
6.2.1 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
6.2.2 积极推进物流体系建设 |
6.2.3 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
6.2.4 积极培育电子商务人才 |
6.3 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发展跨境电商的对策建议 |
6.3.1 加强跨境电商合作的区位选择 |
6.3.2 继续助力“一带一路”国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6.3.3 构建信息化通关服务平台 |
6.3.4 打造“数字丝绸之路” |
6.4 创新之处 |
6.5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对非洲的援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及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的框架结构 |
1.4.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问题概述 |
2.1 相关概念阐释 |
2.1.1 社会组织 |
2.1.2 对外援助 |
2.2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客观背景 |
2.2.1 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
2.2.2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迅猛 |
2.2.3 中国对外援助发展转型 |
2.2.4 中非友好合作不断深化 |
2.2.5 非洲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
2.3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历史历程 |
2.3.1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起步阶段 |
2.3.2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发展阶段 |
第3章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理论资源 |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
3.1.1 国际合作理论 |
3.1.2 社会共同体理论 |
3.1.3 经济全球化理论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
3.2.1 对外援助理论 |
3.2.2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 |
3.2.3 公益慈善理论 |
3.3 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 |
3.3.1 参与式发展理论 |
3.3.2 西方现代慈善理论 |
3.3.3 第三部门理论 |
第4章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活动领域 |
4.1 人道主义救援 |
4.1.1 紧急救援 |
4.1.2 日常援助 |
4.2 医疗卫生援助 |
4.2.1 基建与物资援助 |
4.2.2 义诊活动 |
4.2.3 防艾宣传和抗击疫病 |
4.2.4 医疗技能培训 |
4.3 教育援助 |
4.3.1 援助教育基础设施 |
4.3.2 学龄儿童营养改善 |
4.4 能力培养 |
4.4.1 社会组织能力培养 |
4.4.2 个人发展能力培养 |
第5章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模式与影响 |
5.1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模式 |
5.1.1 参与中国政府对非援助模式 |
5.1.2 参与国际机构对非援助模式 |
5.1.3 与中资企业合作援非模式 |
5.1.4 独立运作援非模式 |
5.2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影响 |
5.2.1 提升了中国援非能力 |
5.2.2 深化了中非合作内容 |
5.2.3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
5.2.4 改善了受援地区教育和医疗状况 |
第6章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6.1 中国社会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 |
6.1.1 中国社会组织公信力整体不高 |
6.1.2 中国社会组织海外行动能力不强 |
6.2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存在的国内外环境约束 |
6.2.1 中国社会组织对外援助法律政策缺失 |
6.2.2 中国社会组织对外援助舆论环境不佳 |
6.2.3 中国社会组织对外援助资金渠道有限 |
6.2.4 受援国情况复杂且对接单位能力不强 |
6.3 中国社会组织援助非洲的对策建议 |
6.3.1 提升中国社会组织公信力 |
6.3.2 加强中国社会组织国际化能力建设 |
6.3.3 完善中国社会组织对外援助法律法规 |
6.3.4 营造中国社会组织对非援助舆论环境 |
6.3.5 构建中国社会组织对非援助资助网络 |
6.3.6 强化受援国国情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尼泊尔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的市场依存、产业结构和新发展格局[J]. 李青. 开发研究, 2021(05)
- [2]电视权力:尼泊尔电视谈话节目的社会功能研究 ——以“POWERchat”为个案[D]. 夏羽云. 云南师范大学, 2021
- [3]中尼古道沿线村落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以尼泊尔西北部卓木松村为个案[D]. 高文信(Sandesh Gautam).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人类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研究[D]. 丁伟.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5]中国吉隆口岸经济发展研究[D]. 李世伟. 西藏民族大学, 2021(08)
- [6]话语幻象视域下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D]. 何杰.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7]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D]. 杨薇.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6)
- [8]柯西河流域农户生计资本评价与生计可持续性研究[D]. 张宸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020(01)
- [9]“一带一路”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测算研究[D]. 陈莎.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对非洲的援助研究[D]. 昝瑞语. 吉林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