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可免征所得税

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可免征所得税

一、企业购买大陆产设备 可抵免所得税(论文文献综述)

贺佳[1](2020)在《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决定国力,科技改变国运。在现代经济体系下,企业是一个国家的创新主体,而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为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水平得到了显着提高,在诸如高速铁路、航天航空、生物工程等领域,中国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水平已经居于世界前列。然而,这些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总体上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不仅表现为高端芯片、光刻机、高端精密制造设备、航空发动机、精密数控机床等前沿高端技术的研发和装备制造方面,也表现在高新技术在企业生产的应用方面。基于科技投入的风险特征,为了促进企业加快科技竞争力的发展,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包括税收优惠在内的减税措施。毫无疑问,这些措施对提升企业科技竞争力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作用的程度如何?如何更加合理地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作为国家财政收支的一个重要因素,又需要注意怎样把握和其他财政政策相协调的关系?特别是面对目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和国内人口老龄化、城乡发展不平衡、民生需求持续高压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经济下行压力、财政刚性支出增加、地方政府债台高筑、财政赤字率攀升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如何让必要的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政策能够产生出更加有效的成果,这对于提升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竞争力,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对其他行业税收优惠政策亦具有参考价值。论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计量分析法对目前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总体上税收优惠政策能够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竞争力的提高,但是仍有部分优惠措施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此外,实施税收优惠政策还有可能造成非税收入的提高、地方政府债务的增加和市场的分割。所以,应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为目标,以税收优惠法定、公平效率兼顾、循序渐进为原则,完善目前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辅之以相关的配套措施。主要内容和结论为:(1)理论分析。以税收调节理论、创新理论、外部效应理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等相关理论以依据,阐述了税收优惠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提高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此外,还分析了税收优惠政策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竞争力的影响机理。在科技投入方面,利用预算约束线、等产量线、劳动供给曲线、劳动需求曲线的变动,发现税收优惠能够增加企业科技投入;在科技产出方面,以拉姆齐经济增长模型为框架,引入政府税收要素,通过数理推导,得出企业的平均税率与资本的边际产出的关系和企业的平均税率与劳动的边际产出的关系。可以看到,税收优惠能够增加企业科技产出。(2)评价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与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现状。首先,从总体发展状况、整体实力、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支撑等方面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表明,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整体上已经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仍然存在诸如研发效率不高、地区之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其次,梳理了提升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竞争力的税收优惠政策。按照企业的生命周期对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梳理,得出的结果是:目前的税收优惠政策中适合实证分析的有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和减按低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同时,税收优惠政策呈现以税务规章为主、多元化、直接优惠多等特点。(3)实证分析税收优惠政策提升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竞争力的效应。利用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分别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支撑、科技转化效率这四个方面,使用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税收优惠政策对提升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竞争力的效应。此外,在模型中引入特性变量,从企业所有权性质、企业创新意愿、企业所在地理位置、企业金融约束这四个方面,研究高新技术企业的异质性对税收优惠政策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目前中国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了企业科技竞争力的提高。从具体的效应来说,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科技投入的促进效应最强,然后依次为科技支撑促进效应、科技转化促进效应、科技产出促进效应。从具体的税收优惠措施来看,研发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的促进效应较强,减按低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的促进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此外,税收优惠政策对国有、创新意愿强、东部地区、金融约束小的企业的促进效应更加明显。(4)阐述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税收优惠政策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一种主动让渡,固然能够激励或保护受惠人更好地实施其正常的经济活动,从宏观上来说,也有利于实现经济和社会长远的发展目标。但是,就某一特定时期而言,政府的减税措施必然会对财政收支平衡以及市场运行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所以,还应当阐述在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时,需要处理好与税收相关的其他经济问题。使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固定效应静态面板模型、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税收优惠政策与非税收入、地方政府债务、公共支出效率、市场分割的关系。研究表明,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会促进非税收入的增长、地方政府债务的增加、公共支出效率的提升、市场分割程度的加剧。(5)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为目标,以税收优惠法定、效率与公平兼顾、循序渐进为原则,提出相关的具体建议,包括:加大研发加计扣除优惠力度、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考虑高新技术企业的异质性。同时,为了避免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造成的经济方面的其他不利影响,提出了相关配套政策,包括: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加强地方债务管理、进一步提高政府支出效率、促进市场融合。论文的创新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其一,分析了税收优惠政策影响企业科技竞争力的机理,税收政策通过影响预算约束线、劳动供给曲线、劳动需求曲线的变动,得出税收优惠对企业科技投入的影响,以拉姆齐经济增长模型为框架,引入政府税收要素,通过数理推导,得出税收优惠对企业科技产出的影响;其二,分析了税收优惠政策效应的差异性,考虑了税收优惠政策效应在企业的所有权性质、创新意愿、所在地理位置、金融约束等方面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性是通过在模型中引入特征变量而体现的,并没有采用分组回归的方式;其三,系统思考了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时所面临的其他经济问题,该项研究不仅分析了税收优惠政策在提升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竞争力的效应,同时还分析了税收优惠政策对政府的非税收入、地方政府债务、公共支出效率、市场分割的影响,有助于丰富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理论;其四,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参考以往的研究并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的自身特点,构建了本文的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同时,使用熵权法对各个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

王鑫[2](2020)在《减税对中国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和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工具中减税是主要手段之一,减税能够减轻供给主体负担、释放供给主体活力而最终实现供给能力提升。企业供给能力提升集中体现为投资水平上升,在减税降费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回答减税对投资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对投资将会产生什么效应?投资主体不同是否存在异质性等问题?本文拟从减税角度研究对投资的影响,希望通过实证提出优化减税政策的建议。征税会提升资本的使用成本,压抑企业对资本的需求,减税之后资本使用成本减小,企业投资成本降低,企业投资增加。本文首先测算中国上市企业投资的资本使用成本,并以此为解释变量建立实证模型验证减税对企业投资规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减税对企业投资影响因投资主体所有制不同存在的异质性,以及因投资主体面临风险程度不同存在的异质性。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1。新常态下在更深层次上挖掘经济增长新动能,需要从效率上挖掘(李艳和杨如岱,2018),从创新上挖掘(叶建亮等,2019),从区位上挖掘(佟家栋,2017),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投资创新潜力和投资区位存在怎样的影响是税收政策影响企业投资三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第一,供给侧改革目标的实现需要优化投资效率,提升企业投资效率是实现企业生产价值最大化、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减税可降低由税收给资源配置带来的扭曲进而对企业投资效率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实证方法深入分析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作用与机制。第二,中国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离不开企业从事创新活动,研发投入是保障创新驱动战略顺利实现的重要资源,税收激励可有效刺激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增加创新,本文进一步基于研发投资分析减税对企业投资创新潜力的影响。第三,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后”产能过剩与产业升级压力同时摆在面前,经济调整既要着眼于内部也要到外部找寻机会,需借助国际力量尤其是国际投资推动解决。国内目前关于减税对企业投资区位影响的研究不多,减税如何发挥作用推动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以及减税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交互作用如何更是少有研究涉及,本文最后讨论减税对企业投资区位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五点:一,减税能显着激励企业增加投资。二,因投资主体不同减税对企业投资影响存在异质性。具体而言,减税对国有企业投资影响比民营企业更为显着;减税对高风险创业企业投资影响不显着。三,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显着,既能抑制企业投资过度也能改善企业投资不足。四,减税对企业研发投资作用明显,不管企业的法定税率降低还是实际税率降低,企业的研发投资强度均显着增长。五,减税对企业对外投资区位选择存在正向影响。减税通过增强中国企业在东道国竞争投资标的的实力,促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增加,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进一步促进企业投资于沿线国家,减税与“一带一路”倡议互补效应明显。本论文共有八章,各章节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减税、资本使用成本与投资概念的界定,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创新与不足等等。第二章梳理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相关理论。本章首先介绍减税与企业投资关系理论的发展脉络,简单总结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回顾了供给经济学由“萨伊定律”到“凯恩斯主义”再到“供给学派”理论的“否定之否定”发展路径(贾康,2015)。其次运用新古典投资模型对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理论机制进行推导与演绎,新古典投资模型将企业自身视为资本的供给者,以此为起点对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最后总结与分析减税对企业投资影响效应的理论。第三章分析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机制,并用中国的上市企业数据进行检验。首先介绍研究的制度背景,通过回顾与梳理1993-2016年的主要减税政策,直观呈现中国减税政策的具体措施与规定。该部分内容详述了中国减税历程,明晰了企业缴纳的具体税收种类和税率级次,为后面的测算与实证分析奠定基础。其次分析减税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机制,税收提升企业资本使用成本进而抑制企业投资。减税能有效降低企业资本使用成本,刺激企业投资增加,本章使用2000-2016年的上市企业数据测算中国企业的资本使用成本并对企业投资规模进行实证检验。第四章分析减税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因投资主体不同存在的异质性,包括两个维度的分析:一是企业所有制不同,减税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二是企业面临的风险程度不同,减税对投资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首先,减税对国有、民营企业投资是否均有改善,本章对此进行分析,具体分别测算我国国有和民营企业的资本使用成本并将此作为解释变量分别对国有和民营企业投资规模进行实证分析。其次创业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但面临高风险需政府扶持,减税能否引导资本向创业企业倾斜是亟需回答的问题,本章通过实证方法进行分析。本文接下来分别研究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投资创新潜力和投资区位的影响。第五章研究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依靠投资拉动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但进入新常态后投资过度和效率低下问题日益突出,“去产能”成为改革重要目标,另一方面投资不足问题也同时存在。减税是否有助于提升企业投资效率、引导资本在不同企业间的均衡配置,本章从总体和局部两个视角进行分析:首先使用固定面板模型整体上研究税负与企业投资效率的关系,并探讨减税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的机制;其次利用“营改增”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模型直接分析“营改增”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第六章研究减税对企业投资创新潜力的影响,针对研发投资进行分析。技术创新在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发重要,企业研发投入成为影响技术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键因素,减税能否引导企业将资本配置于未来带来更多创新的研发资本上是需关注的重要问题。本章使用两个衡量减税的指标:一是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二是企业实际税率即应交税费占营业收入的比率,以实证方法研究减税是否能够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资。另外分别检验减税对国有和民营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以识别哪一种减税方式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研发投资作用更为有效。第七章研究减税对企业投资区位的影响。首先研究全球税收竞争背景下外国直接投资(FDI)对一国减税是否敏感,本章利用全球157个国家数据证明一国减税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的作用。其次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增长迅速,母国减税通过影响企业投资的成本与回报而对其国际竞争力产生作用,税收竞争力可转化为企业竞争力从而增强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和动力。本章使用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数据实证检验我国减税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并通过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如果企业对外投资是出于获取资源动机或者分享“一带一路”政策红利动机,减税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作用更为显着。第八章为总结和政策建议,对所有的测算和实证结果进行回顾,并针对中国目前减税政策对企业投资活动影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政策建议。

李竞[3](2018)在《税收政策对冀中能源集团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位居世界第三,然而资源的分布却极不平衡。煤炭行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小的考验。煤炭企业的集中度不高,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还比较薄弱,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愈来愈突出;煤炭产能过剩,煤炭价格持续低迷;煤炭企业融资方式单一,财务风险大。在国家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如果不能顺应时代主动进行转型及时解决问题,必然会影响煤炭行业的长远发展,进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国家加大对煤炭行业的调控力度是势在必行,煤炭企业自身主动进行转型升级也是迫在眉睫。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化解过剩产能成为国有企业实现结构性调整的必要举措。而对于煤炭企业尤其是国有煤炭企业来说,不仅需要化解过剩的产能,还要降低财务杠杆,优化融资结构,通过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来降低成本,补齐自身短板。在这些转型升级的举措中,税收因素不可忽视,而且需要看到的是,如果利用好了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的转型升级不仅方向会更加清晰,成本也会得到有效控制甚至降低。税收政策是政府调整产业布局、调控经济的重要有效工具,在产业和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和作用力。税收政策对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也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战略选择。本文选择了河北能源巨头,同时也是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冀中能源集团为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特大型国有企业,税收政策的导向性作用能够多大程度地体现,其具有身先士卒的社会责任。因此税收政策对冀中能源集团的发展经营战略和转型升级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如何直面这种政策影响以及长远地适应税收政策的变化,是冀中能源集团必须要研究的课题。本文先是提出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的具体内涵,围绕国家“三去一降一补”的改革任务来讨论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式;接着阐述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以及涉及到的影响煤炭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税收政策,分析税收政策对于煤炭企业的具体影响,为后面的案例和筹划铺垫一个理论基础,然后通过联系企业实际和假设分析,通过筹划和举例的方式来研究税收政策给冀中能源集团具体转型升级行为带来的影响。同时本文也给冀中能源集团在税务筹划的意识、思路和具体方法上提供了一些建议,并在最后对煤炭行业的税收制度建设提了一些不成熟的建议,期望本文能为其他煤炭企业在如何适应和利用税收政策以促进自身转型升级上提供一些经验。

王刚[4](2017)在《中国融资租赁业税收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方式,融资租赁业近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相关的财政税收政策始终是一个关注焦点问题,本文以此为核心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公共政策、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相关理论,动态的、系统的和有机的认识中国融资租赁的税收政策,从而为我国完善融资租赁税收政策,促进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文章总体思路是:以当前全球和中国融资租赁快速发展为大背景,基于全面系统综述国内外有关融资租赁税收政策的文献,从经济学的视角深入探讨融资租赁的基础理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通过总结和概括全球和中国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概况,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更为鲜明的现实背景。在全面、客观划分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税收政策的演变阶段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前融资租赁税收政策变化的实际,剖析现行融资租赁相关税种存在的问题。为了更深入具体地了解我国融资租赁税收政策的地区差别,本文还分析了我国融资租赁发展最好的京津沪粤等四个地区以及四大自由贸易试验区融资租赁税收促进政策,以揭示我国融资租赁税收政策存在的地区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本文从行业异质性和不同企业类型视角出发,对比分析了税收与财政补助促进融资租赁发展的作用;同时,还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税制改革的视角,对我国“营改增”税制改革对融资租赁行业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结合和借鉴国际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融资租赁税收政策的成功经验,指出完善中国融资租赁税收政策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为七章:第1章为导论部分,主要是从问题的提出、相关概念的界定、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主要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等方面进行阐述。第2章对融资租赁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阐述融资租赁及其税收政策的基础理论与现实发展状况,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融资租赁存在的合理性,为本文的研究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第3章通过探讨当前中国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现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现实背景和意义;通过分析研究中国融资租赁税收政策的演变过程,中国融资租赁税收政策的演变过程分为初始、反复调整、逐渐清晰并趋于统一和“营改增”的四个阶段,并概括出当前我国融资租赁税收政策中流转税、所得税、关税和其他税收的现状与特点,这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对象。在此基础上,重点比较了京津沪粤四地的融资租赁税收政策的差异性和共性,分析为什么当前融资租赁税收政策没有着实起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加大技术更新改造、扩大内需、协助支持中小型企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进而指出我国融资租赁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第4章基于行业异质性和不同企业类型视角,对比分析税收与财政补助促进融资租赁发展的作用。结果表明:税收和财政补助对融资租赁业发展的促进路径有三条,承租方、供货方和担保机构在其中起到中介效用;税收的作用程度高于财政补助的行业有:电信、工程机械、交通运输、矿业和制造加工;财政补助的作用高于税收的行业有:IT、医疗和印刷;在风险投资融合型和革新型的企业中,税收政策的作用高于财政补助,在冒险型的企业中,财政补助政策的作用程度高于税收政策。第5章是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税制改革的视角,对我国“营改增”税制改革对融资租赁行业的影响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名义所得税率越高的企业越不会采用融资租赁筹资;实际企业所得税率与融资租赁决策呈现弱的正向关系;借款替代理论在中国的融资租赁市场不成立;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正向促进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第6章考察国际融资租赁税收政策的成功经验,总结各国的融资租赁税收政策成败的教训和经验,能够给予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第7章为全文结论和完善中国融资租赁税收政策的政策建议。结合国外融资租赁税收政策的成功经验,本文认为,完善融资租赁税收政策应该遵循税收法定、税收优惠和体系化的三个根本原则。在此基础上,重点应该推动中国融资租赁立法,理顺税收制度定位。同时,应该完善融资租赁征收的相关税种,加大对融资租赁的税收优惠扶持,并不断完善和优化融资租赁外部环境。

王青松[5](2017)在《风能利用法律与政策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社会正在面临着能源短缺和环境破坏的巨大挑战,大力开发和使用新型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的共识。在各可再生能源类别中,风能目前已成为除了水能之外,世界上公认的最具有大规模商业开发价值的可再生能源类型。具有丰富风能资源的国家均积极对其进行着开发利用,风能近年来持续保持着世界增长最快的能源的地位。从各国利用风能的实际情况考察,风能利用的高速发展与各国相关法律和鼓励政策的保障与推动密不可分,健全的法律、法规是能源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石。因此,对典型国家的风能法律与政策进行比较研究有着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拟通过细致比较分析先进国家风能立法和政策,归纳各国具有共同性的政策制定模式,结合我国实际,在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风能利用法律与政策的具体建议,以期对我国风能产业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和进入更为良性的发展轨道有所裨益。本文选取了世界风电装机总量排名前五位的国家(中国、美国、德国、印度和西班牙)以及风电在发电总量中所占比例和人均风电发电量均居于全球第一的丹麦共六个典型国家的风能利用法律和政策进行研究,将这些国家的风能利用法律与政策归纳为强制性法律制度、激励性法律制度和公共服务性法律制度三个类别分别进行了讨论。本文结构共六个部分,除导论外,共分为五章:导论分析了风能法律与政策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基本行文思路做了说明,对国内外现有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第一章为典型国家风能利用概况与政策制度变迁。本章第一节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整理国际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信息,对美国、德国、印度、西班牙、丹麦和中国六个全球风能利用先进国家的风能利用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览,为下文研究的开展提供基础资料。本章第二节细致梳理了典型国家发展风能的立法和政策,将各国风能利用的政策导向与制度变迁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技术研发与制度初设阶段、早期商业化与制度发展阶段、市场形成与制度稳定阶段和形势变化与制度调整阶段四个时期,阐述了每个阶段中各国利用制度的制定和发展情况,为下文比较研究提供较为全面的背景信息。第二章为典型国家风能利用强制性制度。本章对利用先进国家实施的推动风能发展的强制性制度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发展目标制度、强制上网制度、可再生能源配额制、风能领域强制性技术标准制度和环境保护要求五个具体领域,对不同国家在每个具体领域的制度安排进行了全面阐述和比较研究,其中重点介绍分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设计和运行。强制性制度对风能利用可以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在各国风能利用法律与政策设计框架中居于基础性地位。第三章为典型国家风能利用激励性制度。本章对利用先进国家实施的对风能利用发展起到引导作用的有关激励性制度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电价支持制度、直接财政补贴制度、税收优惠制度、融资优惠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五个具体领域,对不同国家在每个具体领域中的制度安排进行了全面阐述和比较研究,其中特别是对在德国、西班牙、丹麦和我国均作为主要激励制度的电价支持制度以及丹麦的公众参与制度进行了重点分析。激励性制度通过增加经济收益的方式引导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自发参与风能开发利用,实践效果非常显着。但激励性制度的设计需要选择好刺激领域和拿捏好经济刺激的尺度,一旦适用不当可能会造成扭曲市场规律,形成巨大浪费,因此具体激励措施的选择和内容安排上都需要进行科学论证,同时进行严格执行。第四章为典型国家风能利用公共服务性制度。公共服务性制度主要指在为了促进风能利用,政府所采取的目的在于建立公平市场秩序、提供平等竞争机会的间接调控手段。该类制度措施虽没有上两类制度效果直接明显,但能够为风能业发展提供更公平的外部环境,从而起到保障风能行业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效果。本文归纳的公共服务性制度主要包括电力体制改革、公共研发制度、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和征收化石能源税制度四个具体领域,本章对不同国家在每个具体领域中的制度安排进行了全面阐述和比较研究。公共服务性制度可以引导投资者、生产商、设备供应商与消费者正确认识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环境意义、战略地位以及高成长性,为包括风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其他制度的实行奠定外部环境基础。第五章为外国经验与我国风能利用法律与政策完善。本章第一节对典型国家风能利用法律与政策实施给我国的启示从成功经验和尚存问题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总结,认为成功经验主要有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为引领,体系完备、内容具体的立法为保障,公正的市场环境为基础,政府激励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公众参与为支撑和技术进步为动力等;尚存的问题主要是单纯采用支持性电价制容易形成较大财政负担和电网建设和管理还有待加强等。第二节则以前四章研究为基础归纳了我国风能利用的的成绩和尚存的问题,本文提出我国风能利用的成功经验主要有坚定的发展决心、明确的目标引领、有力的电价支持等,同时认为我国风能利用法律与政策还存在发展规划和目标设计需要加强、立法不够完备、市场化支持措施还不充分、部分政策措施有待调整、电力体制需要改革、公众参与不够等问题。第三节以前文各国风能法律和政策的比较研究为基础,提出了加强发展目标的约束性和制定的科学性、制定能源基本法并完善相关领域立法、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逐步确立以市场化措施为主的政策体系、坚持必要的财税优惠措施、推动技术创新、扩大公众参与机会等完善我国风能法律与政策的对策建议。特别是针对我国风能行业发展已进入较为成熟阶段的现实情况,重点提出了我国应当尽快规定法律责任和设计可再生能源证书交易制度,从而全面设立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具体建议。

张丹[6](2016)在《天津自贸区融资租赁业税收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融资租赁是一种兼具融资和融物双重性质的创新型现代服务模式,具有集贸易、金融、服务于一体的优点,率先开启了 "资产信用"这一融资模式。随着两会闭幕,供给侧改革已确立为今后的改革方向。融资租赁这一金融服务对于促进自贸区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从供给侧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品质。随着天津自贸区的成立,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政策优势,将促使融资租赁成为自贸区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促进天津自贸区融资租赁税收政策,在我国全面实现结构性减税的大背景下,此文的目的就是以"可复制、可推广"为标准,为天津自贸区量身推出一些促进该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以降低企业成本,大力推动天津自贸区融资租赁业的发展,今后可将天津自贸区的经验推广到全国。目前,我国对于融资租赁的研究大多以国内该产业税收政策为主,本文主要站在天津自贸区的背景下,以税收政策为切入点,主要运用类比分析法与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着重研究了国外发达国家可供借鉴的融资租赁税收政策,同时紧跟国家政策步伐,掌握天津自贸区最新的融资租赁发展数据,系统的对我国融资租赁税收政策以及自贸区最新融资租赁税收政策进行分析,并深入剖析了天津自贸区内发展融资租赁所存在的问题,相较国外来说其税收政策不灵活,多集中在事后,在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自贸区发展的特点,从而提出了完善天津自贸区融资租赁的税收政策建议,首先要提高融资租赁法的法律层级,为融资在租赁的发展创造公平有序的环境,其次在税收抵免、加速折旧、租金扣除、风险准备金等方面应加大抵扣范围,逐渐与国际接轨,同时建议将融资租赁中本金与利息区别征税以消除跨境租赁的重复征税。综合利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将有利于天津自贸区的融资租赁业繁荣昌盛。

孙莹[7](2013)在《税收激励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对正处于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国来说,创新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是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企业作为创新体系的主体,其创新活动在提升国家创新能力过程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但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尽管我国企业的R&D投入强度保持一定上升趋势,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而且对外技术有较高的依存度,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极少。这都表明我国企业创新能力还较为薄弱。然而,企业创新活动会受到其自身经济特性的影响,市场失灵的存在使得市场机制未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因此政府有必要加以干预,为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税收激励由于更倾向于利用企业和市场的力量,具有普惠性,因而被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采用。本文从企业微观角度研究税收激励政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进一步丰富我国有关企业创新的研究的同时,能够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合理参考,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使企业在经营实践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选取适宜的优惠措施服务于企业创新活动。根据研究主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统计分析法,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从如下四个方面就税收激励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1)通过文献与资料的梳理,回顾以往学者对税收激励政策和创新绩效的相关研究,了解我国企业创新活动现状及问题,明晰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发展历程与特征;(2)基于经济增长理论分析税收激励政策对创新投入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构建相应概念模型;(3)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对税收激励政策、创新投入和创新绩效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并运用上市公司公开数据进一步论证;(4)通过对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对比分析,并结合实证数据检验结果,提出提升我国创新税收政策激励效应的建议。本文从创新投入的视角切入对税收激励政策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建立了“税收激励政策——创新投入——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并提出税收激励政策通过创新投入中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影响的各项理论假设。本研究通过对我国301家企业问卷调查数据以及281家上市公司公开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税收激励政策能够影响企业对创新活动的资金与人力投入,并进而对创新绩效产生作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税收激励政策对企业创新活动的资金投入与人力投入有显着的正向效应。从相关系数的大小来看,税收激励政策对企业的人力投入有更强的激励效应。(2)企业对创新活动的资金与人力投入对创新绩效有显着的正向效应,说明充足的资金支持是企业实施创新的关键要素,而企业对员工人力资本的投入同样是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3)创新投入是税收激励政策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完全中介变量。税收激励政策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在加入创新投入变量后,创新投入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仍旧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税收激励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变为不显着,说明税收激励政策通过影响企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从而对创新绩效产生效应,即创新投入在税收激励政策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效应。(4)从税收激励政策选用的税种来看,企业所得税优惠对企业创新活动的资金投入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对人力投入的激励作用并不显着;以增值税和营业税为代表的流转税类优惠则对企业人力投入具有显着的解释能力,而与资金投入之间并未有显着的相关关系。从税收激励政策的优惠方式来看,与直接优惠方式相比,间接优惠方式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资金投入与人力投入具有更为有效的激励作用,均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尽管税收激励政策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资金与人力投入具有促进作用,但具体到每一项税收激励工具,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以及效果是不同的。因此,为了充分发挥税收激励政策的效用,需要根据不同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进行合理的规划与选择,否则会降低税收激励政策的有效性。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构建税收激励政策通过创新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影响的概念模型。本文在系统分析税收激励政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税收激励政策通过影响创新投入而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效应的概念模型。以往学者多将企业R&D投入作为影响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尽管众多研究证实税收优惠政策对R&D投入具有激励效应,但甚少有文献从税收激励视角切入,系统研究税收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因此,本文关注税收激励政策如何通过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对创新绩效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有关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成果。(2)运用问卷调查与上市公司公开数据相结合的方式检验不同类型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效应。以往学者多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研究税收政策的相关命题。本文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实证验证创新投入在税收激励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过程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在此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运用上市公司公开数据针对不同税种和优惠方式的税收激励政策进一步展开实证检验,分析各项政策对企业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的不同激励效应,使得研究结论更具可信度。(3)系统梳理我国创新税收激励政策发展历程及主要发达国家现行创新税收激励政策。本文全面收集1978~2012年政府发布有关创新的税收激励政策,并在文本信息基础上从政策年度、激励税种、激励对象、激励方式和激励环节五个方面对政策进行量化归类,按照不同时期政策的特点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有利于明晰我国税收激励政策的发展历程及不同阶段的特征。目前我国较缺乏此类研究。此外,由于科技活动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一些激励政策已与政府的政策目标不相匹配,许多国家也在修订已有的税收激励措施。以往学者对外国政策的整理多直接借鉴前人文献,在政策内容上具有较强时滞性。本文从各国政府网站中直接获取相关税收法案中有关创新的条款,对我国及主要发达国家现行有效创新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系统梳理,通过比较分析我国与发达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特点,提出提升我国创新税收政策激励效应的有关建议,对企业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宜政策从而保障创新活动顺利开展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李保春[8](2013)在《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与实现路径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我国GDP超过40万亿元,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与我国长期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是完全分不开的。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强大,对外投资越来越成为经济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战略部署,使得中国的外资利用从传统“单项引进”的资本流动,转变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双向资本流动。作为西部大省的云南,在”走出去”战略的激励以及企业发展的利益诉求中,诸多有竞争实力的本土企业纷纷走出国门,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对外直接投资。2010年,云南省实际对外投资在全国位列第十位,跃居西部和沿边省区第一位,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此大规模的对外投资,对于云南经济发展来说影响重大,其现实意义不仅局限于为企业寻求原材料、开拓海外市场、获得技术和管理经验,更成为推动云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地方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2009年以来,在中央提出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背景下,实施“走出去”战略显得更加必要和重要,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云南省实施“走出去”战略和“桥头堡”建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且云南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是,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局限,云南的对外投资不论是政府层面的政策准备,还是企业层面的队伍准备都存在着先天不足的问题。尤其是企业在资金规模、技术水平、对外沟通能力、投资环境了解等方面均难以和发达地区相比。这些发展中的不足,造成云南的政府和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往往遭遇较大阻力,严重影响了“走出去”战略和桥头堡建设的进程。因此,对外开放及其发展的紧迫性,要求地方政府承担更多职责,切实提高包括对外投资的规划研究、外事协调、政策激励、队伍建设、信息平台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即从多方面多层次支持、帮助和组织企业更好地走出国门。其中,财税政策应成为政府和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说,财税政策的适用性、合理性、完整性直接影响着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持续性以及成功的可能性,对云南“走出去”战略实施和桥头堡建设有着重大影响。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是将理论与实践作为两条线索,探讨云南“走出云”战略涉及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竞争优势、政府职能定位以及可能产生的风险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云南“走出去”发展和桥头堡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并对其在“走出去”战略中的优劣势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寻找适合云南“走出去”战略实施、推进桥头堡建设的财税政策。论文共分六章,内容包括:第一章,导论。主要交代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思路与视角、方法及框架,并对“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含义、基本内容、存在风险、政府职能等理论进行研究,为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基础。第二章,“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通过国内外学界关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国内涉及“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对外直接投资基础理论的综述,探索对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的理论指导。第三章,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意义和条件分析。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从弥补资源缺陷、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参与东盟贸易区发展等维度,探索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动因,并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个方面探索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二是从云南的地理区位、民族文化、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政策环境等五个方面,以及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技术创新不足、企业竞争乏力等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第四章,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证分析。是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实施现状的实证研究。通过对外贸易总量与结构、对外投资总量与结构、企业“走出去”现状分析等方面内容的调查研究,在总结“走出去”发展战略实施和政策激励成效的基础上,对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研究。第五章,国内外“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践与借鉴。内容包括:一是国外(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践及借鉴。二是国内“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施及借鉴。三是国内外实践经验,为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实施提供借鉴。第六章,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实现路径及财税政策研究。包括两节内容:一是发展方略。包括产品(如工业产品、农产品、民族文化产品、人力资源产品等)、投资、企业(如大中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等)、技术四个方面的“走出去”发展方略;二是财税政策。也包括产品、投资、企业和技术四个方面“走出去”的财税政策。

李春来[9](2012)在《自由贸易区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借鉴研究》文中提出自由贸易区作为世界各国经济交流的交汇点,为全球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同时,自由贸易区的设立也给设区国家带来了发展本国经济的机遇,使得这些国家在发展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取得巨大收益。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在本国设立自由贸易区,通过自由贸易区来吸引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拉动本国经济发展。早在1990年,我国在借鉴国外自由贸易区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的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19个保税区,保税区为我国经济发展、促进贸易、加深与国际的经济交流和吸引国外资金技术等发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的保税区和世界上规范的自由贸易区还存在一些差异。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在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进行探索,2013年9月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开启了我国的探索之路,而我国要建立的是与国际接轨的符合国际操作规范的自由贸易区。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之初,与之配套的优惠政策还处于探索之中。税收优惠政策作为自由贸易区众多优惠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自由贸易区的良性发展及其预期功能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必要在借鉴国际自由贸易区的成功经验、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制定一套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自由贸易区税收优惠政策。目前,国内研究的相关文献主要停留在对保税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和区域性税收协调的研究,本论文是基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国际上成功的自由贸易区进行借鉴研究。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部分-导论在这部分主要对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等方面进行阐述。第二部分-自由贸易区和我国保税区相关理论该部分首先阐述了自由贸易区的概念、特征、功能、类型以及其税收政策的特征。其次介绍了我国保税区的概念,并将我国保税区与自由贸易区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三部分-国外自由贸易区税收优惠政策研究这部分主要着手研究了国外自由贸易区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将国外自由贸易区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归纳、对比分析,重点讨论了国外自由贸易区在进出口税、税收减免政策、低税率优惠政策、加速折旧的税收优惠、投资抵免政策、研发费用扣除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在总结国外自由贸易区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得出了对国外自由贸易区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几点启示。第四部分-我国保税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税收优惠政策研究此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从保税区到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历程,然后对国家出台的关于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方案进行了政策解读,并通过政策的解读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定位为综合型自由贸易区,并对国家已经出台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分析。其次选取了在国内较具代表意义的天津东疆港保税区为例,对我国保税区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五部分-建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该部分结合第三部分国外自由贸易区税收优惠政策和第四部分我国保税区税收优惠政策的分析,在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对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进出口税收优惠政策、所得税优惠政策、流转税优惠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曾清[10](2011)在《基于所得税改革背景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研究》文中指出纳税人的基本义务是依法纳税,基本权利是不需缴纳比税法规定的更多的税,将二者结合起来就是纳税筹划。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或其代理人在不违法的前提下,自觉地运用税收、会计、法律、财务等综合知识来降低税收成本,以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济行为。为适应经济发展,我国自2007年开始了新一轮的企业所得税改革。新税法重新确定了纳税人的分类及其标准;降低了税率,使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相符;明确了计税收入,调整了计税扣除;转变了税收优惠;增加了反避税条款。这些变革必然会对过去行之有效的企业所得税筹划方案产生影响,同时也会为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提供新的机遇。这些政策的出台同时也为高新技术企业纳税筹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新技术企业科学地进行纳税筹划对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全文共有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从企业纳税筹划的理论依据入手,分析了企业纳税筹划的可行性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的动因。追逐高额利润是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最直接的动因。第二部分,提出企业纳税筹划是一项财务管理活动,包括决策与实施控制两个阶段,而决策是整个企业纳税筹划的基础。第三部分,以一家生产性高新技术企业为例,从纳税筹划内部和纳税筹划的目标入手,详细分析了该公司企业税收的交纳情况,指明了该公司纳税筹划总体层面和具体层面存在的问题,从问题入手找出其可供筹划的要点。第四部分,针对两税合并后出现的新情况与问题,从企业生产经营的角度研究如何进行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并提出一套相对完整的筹划方案及保障措施,以保证高新技术企业纳税筹划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购买大陆产设备 可抵免所得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购买大陆产设备 可抵免所得税(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2.3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减税政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2.1.2 减税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
        2.1.3 减税政策促进科技竞争力提升的研究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减税政策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的研究
        2.2.2 提升创新能力的税收优惠政策的研究
        2.2.3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研究
        2.2.4 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3.1 相关概念
        3.1.1 税收优惠
        3.1.2 高新技术产业
    3.2 理论基础
        3.2.1 税收调节理论
        3.2.2 创新理论
        3.2.3 外部效应理论
        3.2.4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
    3.3 税收优惠政策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影响机理
        3.3.1 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企业投入的影响机理分析
        3.3.2 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企业产出的影响机理分析
        3.3.3 小结
第四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及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现状评价
    4.1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体发展状况
        4.1.1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
        4.1.2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结构
        4.1.3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规模
        4.1.4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布局
    4.2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整体实力评价
        4.2.1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状况
        4.2.2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状况
    4.3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投入的现状评价
        4.3.1 中国高新技术研发经费投入
        4.3.2 中国科研人员队伍
    4.4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产出的现状评价
        4.4.1 专利申请数量
        4.4.2 产品产值
    4.5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支撑评价
        4.5.1 固定资产投入
        4.5.2 高新技术研究平台
    4.6 支持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现状及特点
        4.6.1 企业初创期的税收优惠政策
        4.6.2 企业成长期的税收优惠政策
        4.6.3 企业成熟期的税收优惠政策
        4.6.4 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特点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税收优惠政策提升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竞争力实证分析
    5.1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及权重计算
        5.1.1 评价指标的确定
        5.1.2 指标权重的计算
    5.2 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效应分析
        5.2.1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5.2.2 数据来源、描述性统计与多重共线性问题
        5.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2.4 稳健性分析
    5.3 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产出效应分析
        5.3.1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5.3.2 数据来源、描述性统计与多重共线性问题
        5.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4 稳健性分析
    5.4 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支撑效应分析
        5.4.1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5.4.2 数据来源、描述性统计与多重共线性问题
        5.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4 稳健性分析
    5.5 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转化效率的效应分析
        5.5.1 科技转化效率的计算
        5.5.2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5.5.3 数据来源、描述性统计与多重共线性问题
        5.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5.5 稳健性分析
    5.6 实证分析主要结论的汇总
        5.6.1 对科技竞争力的效应汇总
        5.6.2 高新技术企业特性对税收优惠政策效应的影响汇总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6.1 减税与非税收入的关系
        6.1.1 减税与非税收入的变化
        6.1.2 构建模型、变量解释、描述性统计
        6.1.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1.4 小结
    6.2 减税与地方政府债务的关系
        6.2.1 减税对政府债务形成的影响
        6.2.2 政府债务的规模及风险
        6.2.3 模型构建、变量解释、数据说明
        6.2.4 实证分析
        6.2.5 小结
    6.3 减税与政府公共支出效率的关系
        6.3.1 减税对政府公共支出效率的影响
        6.3.2 政府公共支出效率的现状
        6.3.3 模型构建、变量解释与数据说明
        6.3.4 实证分析
        6.3.5 小结
    6.4 减税与市场分割的关系
        6.4.1 减税对市场分割形成的影响
        6.4.2 市场分割的现状
        6.4.3 模型构建、变量解释与数据说明
        6.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5 小结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基本结论
        7.1.1 税收优惠政策能够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竞争力的提升
        7.1.2 部分税收优惠政策的效应并不十分理想
        7.1.3 税收优惠政策的效应具有差异性
        7.1.4 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会导致非税收入提高
        7.1.5 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会导致政府债务增加
        7.1.6 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会导致政府公共支出效率提升
        7.1.7 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会导致市场分割问题加剧
    7.2 政策建议
        7.2.1 总体目标与原则
        7.2.2 加大研发加计扣除优惠力度
        7.2.3 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
        7.2.4 考虑高新技术企业的异质性
        7.2.5 加强非税收入管理
        7.2.6 加强地方债务管理
        7.2.7 进一步提高政府支出效率
        7.2.8 促进市场融合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减税对中国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减税
        1.2.2 资本使用成本
        1.2.3 企业投资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减税对投资的影响机理--基于供给学派理论
        1.3.2 减税对投资的影响路径
        1.3.3 减税对投资规模、效率和区位等的影响
        1.3.4 研究评述
    1.4 主体结构与框架
    1.5 研究使用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使用的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1.6 主要创新与不足
        1.6.1 主要创新
        1.6.2 局限与不足
2 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理论机制分析
    2.1 减税与投资关系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2.1.1 古典和新古典主义减税与投资理论
        2.1.2 凯恩斯主义减税与投资理论
        2.1.3 后凯恩斯主义减税与投资理论
        2.1.4 供给学派减税与投资理论
    2.2 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理论机制
        2.2.1 减税与企业资本使用成本理论
        2.2.2 减税与企业投资调整成本理论
        2.2.3 减税与企业投资边际有效税率理论
    2.3 减税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效应
        2.3.1 减税对企业投资影响的静态效应分析
        2.3.2 减税对企业投资影响的动态效应分析
3 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作用机制及实证证据
    3.1 减税政策的回顾与梳理
    3.2 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作用机制
    3.3 减税对企业投资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3.3.1 资本使用成本的测算
        3.3.2 研究设计
        3.3.3 回归结果和分析
        3.3.4 稳健性检验
    3.4 本章小结
4 减税对企业投资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4.1 减税对不同所有制企业投资影响的分析
        4.1.1 不同所有制企业投资的事实特征
        4.1.2 减税对不同所有制企业投资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4.1.3 不同所有制企业实证结果差异的原因分析
    4.2 减税对高风险企业投资影响的分析
        4.2.1 中国高风险企业投资的事实特征
        4.2.2 减税对高风险企业投资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4.2.3 不同风险企业实证结果差异的原因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分析
    5.1 减税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的机制
    5.2 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总体分析
        5.2.1 研究设计
        5.2.2 回归结果和分析
        5.2.3 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总体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5.2.4 稳健性检验和机制分析
    5.3 “营改增”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分析
        5.3.1 研究设计
        5.3.2 回归结果和分析
        5.3.3 “营改增”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5.3.4 稳健性检验和机制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减税对企业投资创新潜力的影响——针对研发投资的分析
    6.1 减税影响企业研发投资的作用机制
    6.2 中国企业研发投资的事实特征
    6.3 减税对企业研发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6.3.1 研究设计
        6.3.2 回归结果和分析
        6.3.3 稳健性检验
    6.4 减税对国有和民营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分析
        6.4.1 国有企业实证结果和分析
        6.4.2 民营企业实证结果和分析
        6.4.3 国有和民营企业的比较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减税对企业投资区位影响的分析
    7.1 减税对投资区位影响的经验证据
        7.1.1 理论机制
        7.1.2 研究设计
        7.1.3 回归结果与分析
        7.1.4 小结
    7.2 减税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
        7.2.1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概况
        7.2.2 减税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7.2.3 减税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定向设计减税政策,进一步优化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税制
        8.2.2 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压力,进一步减税降低民企成本
        8.2.3 降低税收优惠门槛,鼓励创业企业成长与发展
        8.2.4 拓宽研发投资税收优惠,落实研发加计扣除
        8.2.5 降低对外投资货劳税收负担,进一步完善税收抵免制度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3)税收政策对冀中能源集团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有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税收政策对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2.1 煤炭企业的发展环境和现状
    2.2 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2.3 税收政策对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2.3.1 支持煤炭企业稳妥去产能
        2.3.2 帮助煤炭企业积极去杠杆
        2.3.3 协助煤炭企业多举降成本
        2.3.4 鼓励煤炭企业主动补短板
第3章 税收政策对冀中能源集团转型升级的影响分析
    3.1 冀中能源集团的公司性质及发展概况
    3.2 税收政策对冀中能源集团转型升级的影响
        3.2.1 助推兼并重组去产能
        3.2.2 防范财务风险去杠杆
        3.2.3 提供税收优惠降成本
        3.2.4 支持固定资产更新换代
        3.2.5 激励企业进行生态投资
        3.2.6 帮助企业延长产业链
第4章 税收政策对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效应分析
    4.1 税收政策作用于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机理
    4.2 税收政策影响冀中能源集团转型升级的效应分析
    4.3 冀中能源集团进行税务筹划的优势和机遇
        4.3.1 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优势
        4.3.2 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机遇
    4.4 冀中能源集团进行税务筹划的建议
        4.4.1 梳理筹划意识完善内部控制
        4.4.2 了解政策内容灵活设计筹划
        4.4.3 明确筹划思路细致进行筹划
第5章 完善我国煤炭行业税收制度的建议
    5.1 深入推进实施《环保税法》
    5.2 完善煤炭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5.3 政策助力煤炭企业内部融合
    5.4 完善其他税收制度支持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融资租赁业税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融资租赁的相关研究
        1.3.2 国内融资租赁税收政策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融资租赁及其税收政策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
        2.1.2 融资租赁的业务模式
        2.1.3 融资租赁的税收政策
    2.2 融资租赁税收政策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
        2.2.2 凯恩斯主义税收理论
        2.2.3 内生增长理论
        2.2.4 “拉弗曲线”理论
    2.3 融资租赁的制度经济学阐释
        2.3.1 融资租赁的“交易成本”
        2.3.2 融资租赁是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
    2.4 融资租赁的财务决策及法律理论
        2.4.1 税率差别论
        2.4.2 债务替代论
        2.4.3 代理成本和破产成本论
        2.4.4 融资租赁的“四大支柱理论”
第3章 融资租赁发展概况及我国融资租赁税收政策分析
    3.1 世界融资租赁业的发展概况
        3.1.1 世界融资租赁交易的规模与增长率
        3.1.2 世界融资租赁交易的国别分布情况
        3.1.3 世界融资租赁市场的租赁渗透率
    3.2 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概况
        3.2.1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3.2.2 我国融资租赁的发展历程
        3.2.3 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市场格局
        3.2.4 我国融资租赁领域问题简析
    3.3 我国融资租赁业税收政策演变过程
        3.3.1 初始阶段
        3.3.2 税收政策反复调整阶段
        3.3.3 逐渐清晰并趋于统一阶段
        3.3.4 “营改增”阶段
    3.4 我国融资租赁业税收政策现状
        3.4.1 流转税政策
        3.4.2 所得税政策
        3.4.3 进出口关税的有关政策
        3.4.4 其他相关税收政策
    3.5 我国融资租赁重点区域扶持政策比较
        3.5.1 扶持政策的主要形式
        3.5.2 重点区域扶持政策比较
    3.6 我国融资租赁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3.6.1 融资租赁流转税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3.6.2 融资租赁所得税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3.6.3 融资租赁进口关税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3.6.4 融资租赁税收优惠方面存在的不足
        3.6.5 融资租赁在税收立法方面尚不完善
第4章 税收和财政补助促进融资租赁发展的实证分析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1.1 税收与财政补助对出租方促进机制研究
        4.1.2 税收与财政补助对承租方促进机制研究
    4.2 实证检验
        4.2.1 模型检验
        4.2.2 结果讨论
    4.3 结论与启示
        4.3.1 基本结论
        4.3.2 启示
第5章 “营改增”税制改革对企业融资租赁影响实证分析
    5.1 研究目的
    5.2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5.3 实证结果及启示
第6章 融资租赁税收政策的国际经验借鉴
    6.1 发达国家融资租赁税收支持政策分析
        6.1.1 税收支持政策
        6.1.2 完善的税收法制建设
    6.2 发达国家融资租赁税收政策的启示
        6.2.1 政府和监管的推动作用
        6.2.2 税收支持政策的推动作用
        6.2.3 租赁税收政策可以推动中小企业发展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完善我国融资租赁税收政策的建议
        7.1.1 推动融资租赁的相关立法
        7.1.2 完善融资租赁的相关税种
        7.1.3 完善融资租赁的税收优惠政策
        7.1.4 完善融资租赁的其他政策建议
    7.2 研究结论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5)风能利用法律与政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典型国家风能利用概况及法律与政策变迁
    第一节 典型国家风能利用概况
        一、美国
        二、德国
        三、印度
        四、西班牙
        五、丹麦
        六、中国
    第二节 典型国家风能利用法律与政策之变迁
        一、技术研发和法律与政策初设阶段
        二、早期商业化和法律与政策发展阶段
        三、市场形成和法律与政策稳定阶段
        四、形势变化和法律与政策调整阶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典型国家风能利用强制性制度
    第一节 发展目标制度
        一、美国等国家采取立法方式规定发展目标
        二、我国和印度以规划方式对发展目标进行安排
    第二节 强制上网制度
        一、德国、西班牙和印度给予风电强制上网的扶持
        二、美国和丹麦早期曾规定风电强制上网
        三、中国的全额保障上网制度
    第三节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
        一、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在美国的实施
        二、缓慢发展的印度可再生能源配额制
        三、丹麦建立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的尝试
        四、形成中的中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
    第四节 风机制造、风电入网等技术标准制度
        一、严格技术标准和认证制度的典范——丹麦、美国和德国
        二、西班牙的风电入网“双向义务”要求及调度控制
        三、中国的技术标准与机组认证要求
    第五节 风电场建设、风机树立环保要求
        一、美国风能利用环境保护联邦立法
        二、德国《环境相容性监测法》关于风能利用的规定
        三、丹麦风能利用环境立法
        四、主要存在于各类规划中的中国风能利用环境要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国家风能利用激励性制度
    第一节 电价支持制度
        一、固定电价制的代表性国家——德国
        二、西班牙和丹麦的灵活电价制
        三、美国早期的电价支持制度
        四、印度《可再生能源电价令》分级确定风电电价
        五、中国的风电“标杆电价”制度
    第二节 直接财政补贴制度
        一、美国和丹麦的风机装机补贴
        二、丹麦和德国的风机更新补贴
        三、印度实施的实际发电量补贴(GBI)
        四、中国的财政补贴制度
    第三节 税收优惠制度
        一、美国的税收抵免和加速折旧制度
        二、印度的税收减免和加速折旧制度
        三、丹麦的公益性义务金减免和碳税返还制度
        四、中国的税收优惠制度
    第四节 融资优惠制度
        一、美国形式多样的融资优惠安排
        二、德国的信贷优惠措施
        三、中国立法中对融资优惠的原则规定
    第五节 公众参与制度
        一、丹麦全面细致的风电公众参与制度安排
        二、美国鼓励公众参与的措施
        三、德国的“能源合作社”机制
        四、中国鼓励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参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国家风能利用公共服务性制度
    第一节 电力体制改革
        一、美国电力体制改革实现充分竞争
        二、欧盟“电力指令”与德国、西班牙和丹麦电力体制改革
        三、印度电力体制改革尝试引入竞争机制
        四、“渐入佳境”的中国电力体制改革
    第二节 公共研发制度
        一、美国的公共研发投入和组织实施
        二、德国的研发资金和机构支持
        三、丹麦对风能技术研发提供专项科研基金
        四、西班牙成立专门研究机构支持技术创新
        五、中国的研发支持制度
    第三节 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制度
        一、丹麦《能源执政协议》对电网建设的规定
        二、西班牙要求电网规划与风电场规划同步进行
        三、德国的“智能电网”建设要求
        四、美国通过立法要求电网现代化改造
        五、中国电网建设的相关规定与实践
    第四节 征收化石能源税
        一、丹麦的能源税制度
        二、德国的生态税制度
        三、美国的能源税制度
        四、我国的环境税制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外国经验与我国风能利用法律与政策之完善
    第一节 其他典型国家风能利用法律与政策的启示
        一、成功经验
        二、尚存问题与挑战
    第二节 我国风能利用法律与政策的成功经验及尚存问题
        一、成功经验
        二、尚存问题和挑战
    第三节 中国风能利用法律与政策之完善建议
        一、科学制定发展目标,明确约束性目标的法律责任
        二、出台能源领域基本法,同时完善相关领域立法
        三、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提升电网硬件水平
        四、加大体现市场机制要求的法律与政策的适用
        五、坚持必要的财税鼓励制度
        六、完善公共研发制度、明确技术发展方向
        七、扩大公众参与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书籍类
    二、期刊论文类
    三、学位论文类
    四、研究报告类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一、发表论文情况
    二、科研项目情况
后记

(6)天津自贸区融资租赁业税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与背景
    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1.3.1 国内文献综述
        1.3.2 国外文献综述
    1.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课程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本文可能的贡献之处
第2章 自贸区融资租赁相关理论基础
    2.1 融资租赁的概念与特征
    2.2 税收原则
        2.2.1 亚当斯密税收四原则
        2.2.2 瓦格纳的税收四项九端原则
        2.2.3 税收的公平与效率原则
    2.3 自贸区融资租赁竞争力分析
        2.3.1 资本要素条件更充足
        2.3.2 融资租赁的产业链更加完备
        2.3.3 机会和政府角色
第3章 国内外融资租赁发展状况及税收政策对比
    3.1 中国融资租赁的发展状况
    3.2 中国融资租赁税收政策
        3.2.1 流转税政策
        3.2.2 所得税政策
    3.3 国外融资租赁的税收政策
        3.3.1 美国融资租赁税收政策
        3.3.2 日本融资租赁税收政策
        3.3.3 俄罗斯融资租赁税收政策
        3.3.4 爱尔兰融资租赁税收政策
    3.4 国内外融资租赁税收政策对比
第4章 天津自贸区融资租赁与税收政策研究
    4.1 天津自贸区发展融资租赁的必要性
    4.2 天津自贸区融资租赁的发展状况
    4.3 天津自贸区融资租赁税收政策
        4.3.1 所得税
        4.3.2 进出口流转税
        4.3.3 财税补贴
    4.4 天津自贸区融资租赁政策的可鉴之处
        4.4.1 加大间接税收优惠力度
        4.4.2 财政补贴多样
        4.4.3 重点行业税收扶持
        4.4.4 拓宽融资租赁企业经营范围
        4.4.5 健全的融资租赁服务体系
    4.5 天津自贸区融资租赁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4.5.1 缺乏较高层级的融资租赁立法
        4.5.2 人为制造税收差别待遇
        4.5.3 税收优惠范围和扶持力度不足
        4.5.4 跨境租赁重复征税
    4.6 "营改增"对自贸区融资租赁的影响
        4.6.1 "营改增"的积极影响
        4.6.2 "营改增"的消极影响
第5章 促进天津自贸区融资租赁税收政策建议
    5.1 提高税收立法层级,明确融资租赁业务范围
    5.2 减少税收待遇差别,创造公平税收环境
    5.3 完善融资租赁的主体税种
        5.3.1 流转税
        5.3.2 关税
    5.4 扩大税收优惠,服务于国家产业发展战略
        5.4.1 出租方设置投资税收抵免制度
        5.4.2 加大风险准备金比例并允许税前扣除
        5.4.3 由出租方计提折旧,承租方租金可税前扣除
    5.5 提供合理税收优惠,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7)税收激励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1.5 主要创新点
2 理论回顾与综述
    2.1 税收激励政策相关研究
        2.1.1 税收激励政策的效果评估
        2.1.2 税收激励政策的国际比较
        2.1.3 我国税收激励政策的缺陷弊端和优化建议
        2.1.4 税收激励政策研究评述
    2.2 企业创新绩效相关研究
        2.2.1 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2.2.2 创新绩效评价研究
        2.2.3 创新绩效研究评述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创新税收激励政策发展沿革及量化分析
    3.1 我国创新税收激励政策量化分析
        3.1.1 政策样本选取与分析维度确定
        3.1.2 政策量化统计结果分析
    3.2 中国创新税收激励政策发展沿革
        3.2.1 第一阶段:1978~1990年
        3.2.2 第二阶段:1991~1998年
        3.2.3 第三阶段:1999~2007年
        3.2.4 第四阶段:2008~2012年
    3.3 本章小结
4 我国企业创新活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我国企业创新活动现状
        4.1.1 我国企业创新活动资金投入现状
        4.1.2 我国企业创新活动人力投入现状
        4.1.3 我国企业创新活动产出现状
    4.2 我国企业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4.3 本章小结
5 税收激励政策对创新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5.1 政府干预创新活动的理论依据
        5.1.1 创新活动的公共性
        5.1.2 创新活动的外部性
        5.1.3 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
    5.2 税收激励政策影响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
        5.2.1 税收激励政策与创新投入
        5.2.2 创新投入与企业创新绩效
    5.3 研究假设
        5.3.1 创新税收激励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
        5.3.2 创新税收激励政策对创新投入的作用
        5.3.3 创新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
        5.3.4 不同优惠税种及优惠方式的激励效应
    5.4 本章小结
6 税收激励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研究设计
        6.1.1 问卷设计过程
        6.1.2 变量的测量
    6.2 预试问卷分析
        6.2.1 预试问卷分析程序与判断标准
        6.2.2 量表项目分析
        6.2.3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6.3 大样本数据统计及检验
        6.3.1 样本与数据来源
        6.3.2 数据整理与样本描述
        6.3.3 数据分析及模型设计
        6.3.4 实证分析结果
    6.4 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检验
        6.4.1 模型设计与指标选取
        6.4.2 样本来源与数据处理
        6.4.3 回归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提升我国创新税收政策激励效应的建议
    7.1 主要发达国家创新税收激励政策
        7.1.1 亚洲国家创新税收激励政策
        7.1.2 西方发达国家创新税收激励政策
        7.1.3 主要发达国家创新税收激励政策的特点
    7.2 我国创新税收激励政策及特点研究
        7.2.1 我国现行激励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的系统梳理
        7.2.2 我国激励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的特点
    7.3 创新税收激励政策对比研究
    7.4 提升我国创新税收政策激励效应的建议
        7.4.1 政策利用
        7.4.2 政策执行
        7.4.3 政策设计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
        8.2.1 研究局限性
        8.2.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8)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与实现路径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 云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
        (二) 云南“桥头堡”战略建设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内涵与性质
        一、“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内涵
        (一) 含义界定
        (二) 内涵分析
        二、“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性质
        (一) 社会化分工国际化的表现形式
        (二) 生产要素的国际优化配置
        (三) 对世界经济影响的双刃性
        (四) 生产关系国际化的载体
        (五) 深刻的政治经济内涵
        三、“走出去”发展战略实现的影响因素
        (一) 经济动因主导的因素
        (二) 政治因素
    第三节 “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风险与政府职能
        一、“走出去”发展战略风险研究
        (一) 政治风险
        (二) 汇率风险
        (三) 经营风险
        二、“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政府职能
        (一) 政府职能边界
        (二) 政府职能定位
    第四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基本思路和研究视角
        (一) 基本思路
        (二) 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框架
        三、论文创新
        (一) 立意创新
        (二) 内容创新
        四、存在不足
第二章 “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基础理论研究
    第一节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
        一、垄断优势论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三、市场内部化优势理论
        四、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五、邓宁的OLI范式
        六、区域输出基础理论
        七、竞争优势理论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
        一、小规模技术理论
        二、投资发展阶段理论
        三、技术地方化理论
        四、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五、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的研究
        六、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经济效应的研究
        (一) 出口效应
        (二) 技术进步效应
        (三) 产业结构效应
    第三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实践
        一、中国对外投资实证研究
        二、中国对外投资前景研究
    第四节 文献简要评述与借鉴
        一、文献评述
        (一) 理论的缺陷
        (二) 借鉴的局限
        (三) 领域的缺陷
        二、借鉴意义
        (一)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借鉴意义
        (二) 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经济效应理论的借鉴意义
        (三) 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借鉴意义
        (四) 国际金融环境对国际直接投资影响理论的借鉴意义
第三章 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意义和条件
    第一节 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动因及意义
        一、发展战略的动因
        (一) 获取资源
        (二)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三) 加强国际经济合作
        (四) 东盟贸易区发展和“桥头堡”战略实施
        二、发展战略的意义
        (一) 经济意义
        (二) 政治意义
        (三) 社会意义
        (四) 文化意义
    第二节 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条件分析
        一、有利条件
        (一) 区位优势
        (二) 民族文化优势
        (三) 资源优势
        (四) 桥头堡战略优势
        (五) 西部大开发优势
        (六) 南亚博览会平台优势
        二、不利条件
        (一) 经济落后
        (二) 工业基础薄弱
        (三) 技术创新不足
        (四) 企业竞争乏力
第四章 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实施现状
        一、外贸总量与结构现状
        (一) 外贸总量分析
        (二) 外贸结构分析
        二、对外投资总量与结构
        (一) 对外投资总量分析
        (二) 对外投资结构分析
        三、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
        (一) 对外承包工程
        (二) 劳务合作
    第二节 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成效与政策评价
        一、拉动经济社会发展
        (一) 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二) 对外贸易稳步发展
        二、财税政策与成效评价
        (一) 现行财税政策
        (二) 政策成效与作用
        (三) 财税政策缺陷
    第三节 云南“走出去”战略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存在问题
        (一) 规模与结构
        (二) 政府层面
        (三) 企业层面
        二、成因分析
        (一) 自身原因
        (二) 外部原因
第五章 国内外“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践与借鉴
    第一节 国外“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践与借鉴
        一、发达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践探索
        (一) 建立“走出去”法律保障体系
        (二) 企业“走出去”的税收优惠
        (三) 海外投资的金融信贷支持
        (四) 海外投资保证制度
        (五) 资源与科技开发型特殊扶持
        (六) 高层互访支持企业“走出去”
        (七) 建立信息服务平台
        (八) 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二、国外经验对云南的启示
        (一) 政府引导和管理
        (二) 建立海外投资保证制度
        (三) 财税金融保障
    第二节 国内“走出去”发展战略实践与借鉴
        一、发达地区“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践探索
        (一) 江苏“走出去”的实践探索
        (二) 浙江“走出去”的实践探索
        (三) 福建“走出去”的实践探索
        (四) 广东“走出去”的实践探索
        (五) 辽宁“走出去”的实践探索
        (六) 山东“走出去”的实践探索
        二、国内经验对云南的启示
        (一) 对外投资的区域集中性
        (二) 投资方式多元化
        (三) 扶持中小民营企业
        (四) 税收的策动作用
        (五) 国际定位和“走出去”目标
第六章 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实现路径及财税政策
    第一节 “走出去”宏观发展战略目标与政策机制选择
        一、发展战略与目标取向
        (一) 企业战略目标和发展要求
        (二) 政府战略目标和政策机制
        二、财政税收政策机制
        (一) 财政政策
        (二) 税收政策
        三、发展战略的风险防范
        (一) 经验借鉴
        (二) 防范机制
    第二节 云南“走出去”战略发展的方略选择
        一、产品“走出去”发展方略
        (一) 工业产品发展方略
        (二) 农产品发展方略
        (三) 民族文化产品发展方略
        (四) 人力资源产品发展方略
        二、投资“走出去”发展方略
        (一) 发展思路
        (二) 实现路径
        三、企业“走出去”发展方略
        (一) 大中型企业发展方略
        (二) 中小型企业发展方略
        四、技术“走出去”发展方略
        (一) 发展思路
        (二) 实现路径
    第三节 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的财税政策
        一、产品“走出去”的财税政策
        (一) 工业产品财税政策
        (二) 农产品财税政策
        (三) 民族文化产品财税政策
        二、投资“走出去”的财税政策
        (一) 财政政策
        (二) 税收政策
        三、企业“走出去”的财税政策
        (一) 财政政策
        (二) 税收政策
        四、技术“走出去”的财税政策
        (一) 财政政策
        (二) 税收政策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9)自由贸易区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借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2. 自由贸易区和我国保税区相关理论
    2.1 自由贸易区概述
        2.1.1 自由贸易区的概念与特征
        2.1.2 自由贸易区的主要类型
        2.1.3 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功能
        2.1.4 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趋势
    2.2 自由贸易区发展政策综述
        2.2.1 自由贸易区政策的基本特征
        2.2.2 自由贸易区税收政策的基本特征
    2.3 中国保税区概述
        2.3.1 中国保税区的概念
        2.3.2 中国保税区与世界自由贸易区比较
3. 国外自由贸易区税收优惠政策研究
    3.1 进出口的税收优惠政策
        3.1.1 美国对外贸易区的进口关税政策
        3.1.2 国外部分自由贸易区的进出口税收优惠政策
    3.2 境外自由贸易区的其他税收优惠政策
        3.2.1 减免政策
        3.2.2 低税率优惠政策
        3.2.3 加速折旧
        3.2.4 投资税收抵免
        3.2.5 研发费用扣除
        3.2.6 利润汇出的税收优惠
        3.2.7 投资优惠制度
    3.3 国外自由贸易区税收优惠政策的特点分析及借鉴
        3.3.1 国外自由贸易区税收优惠的特点分析
        3.3.2 国外自由贸易区税收优惠政策的几点启示
4. 我国保税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税收优惠政策研究
    4.1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概述
        4.1.1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历史及现状
        4.1.2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功能定位
    4.2 上海自由贸易区现行税收政策解读
    4.3 国内保税区现行税收优惠政策
        4.3.1 我国保税区税收优惠政策概述
        4.3.2 天津东疆岗保税区税收政策
    4.4 我国保税区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5. 建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
    5.1 自由贸易区进出口税收政策
    5.2 完善出口退税政策
    5.3 实行适度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5.4 区内流转税税收优惠政策
    5.5 其他税收的优惠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10)基于所得税改革背景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及内容
    1.3 研究的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2章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相关理论概述
    2.1 纳税筹划的相关理论
        2.1.1 纳税筹划定义
        2.1.2 纳税筹划相关概念
        2.1.3 纳税筹划相关原则
    2.2 纳税筹划的基本技术
        2.2.1 减免税技术
        2.2.2 税率差异技术
        2.2.3 拆分技术
        2.2.4 延迟纳税技术
        2.2.5 扣除技术
        2.2.6 会计政策选择技术
    2.3 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收理论
        2.3.1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及税收优惠政策
        2.3.2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状况
        2.3.3 高新新技术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的动因
第3章 A公司税收现状分析
    3.1 A公司基本情况
    3.2 A公司的财税状况分析
        3.2.1 公司涉及的主要税种及税率
        3.2.2 公司近三年税款解缴情况
    3.3 A公司涉税方面存在的问题
        3.3.1 纳税观念落后
        3.3.2 缺乏整体筹划
        3.3.3 缺乏高素质的财务人员
第4章 A公司企业所得税税收方案的制定
    4.1 组织结构形式决策的纳税筹划
    4.2 企业投融资的纳税筹划
        4.2.1 企业融资的纳税筹划
        4.2.2 企业投资的纳税筹划
    4.3 财务核算的纳税筹划
        4.3.1 固定资产折旧核算的纳税筹划
        4.3.2 闲置的固定资产的纳税筹划
        4.3.3 存货核算的纳税筹划
        4.3.4 广告费支出的纳税筹划决策分析
        4.3.5 业务招待费支出的纳税筹划决策分析
第5章 纳税筹划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纳税筹划方案的控制
        5.1.1 保持纳税筹划的灵活性
        5.1.2 纳税筹划具有条件性
        5.1.3 纳税筹划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税务部门的认定
    5.2 纳税筹划应注意风险的防范
    5.3 企业管理高层和财务负责人员应树立纳税筹划意识
        5.3.1 纳税筹划意识是关键
        5.3.2 培养高素质的纳税筹划人员
        5.3.3 与税务中介机构建立信息联系制度
    5.4 方案实施跟踪与绩效评价
        5.4.1 税务机关对公司纳税筹划的认定
        5.4.2 纳税筹划在提高公司财务管理水平中的重要性程度
        5.4.3 公司与税务机关之间的和谐征纳关系
        5.4.4 公司依法纳税意识的增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企业购买大陆产设备 可抵免所得税(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D]. 贺佳. 河北大学, 2020(02)
  • [2]减税对中国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D]. 王鑫.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3]税收政策对冀中能源集团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D]. 李竞. 湖南大学, 2018(01)
  • [4]中国融资租赁业税收政策研究[D]. 王刚. 天津财经大学, 2017(05)
  • [5]风能利用法律与政策比较研究[D]. 王青松. 武汉大学, 2017(06)
  • [6]天津自贸区融资租赁业税收政策研究[D]. 张丹. 天津财经大学, 2016(10)
  • [7]税收激励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 孙莹. 东华大学, 2013(05)
  • [8]云南“走出去”发展战略与实现路径的财税政策研究[D]. 李保春.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12)
  • [9]自由贸易区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借鉴研究[D]. 李春来.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3)
  • [10]基于所得税改革背景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研究[D]. 曾清. 南昌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可免征所得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