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断裂带里的显观砾岩和结构面力学性质的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杜放[1](2017)在《贵州安龙戈塘金矿角砾状矿石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戈塘金矿床位于黔西南地区典型的卡林型金矿集区构造活动带右江造山带内,属贵州安龙县管辖。本文以角砾状矿石中石英包裹体为研究对象,来探讨矿床成矿流体的性质与来源、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特征,从而确定矿床成因模式。戈塘矿区出露的地层以二叠系、三叠系为主,构造发育,以褶皱和北东向断裂为主。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龙潭组与茅口组岩溶不整合面上的构造蚀变体中,赋矿岩石为硅化角砾岩,围岩蚀变以硅化为主。矿体的产出受层间滑脱构造控制。矿石类型为原生矿石及氧化矿石。矿石构造主要有角砾状构造、网脉状构造、细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和多孔状构造等。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环状结构和包含结构等。矿石中金属矿物以黄铁矿、磁黄铁矿、毒砂、辉锑矿为主。非金属矿物为石英、方解石、萤石、粘土矿物等。最重要的载金矿物是黄铁矿和毒砂,其次是粘土矿物。戈塘矿床流体包裹体类型以水溶液包裹体为主,CO2包裹体、纯液相包裹体、纯气相包裹体发育较少。矿石中包裹体均一温度波动范围集中在120150℃与170200℃范围内,平均均一温度146.82℃,表明戈塘金矿的主成矿期有两个阶段。包裹体冰点温度波动范围在-3.5-0.1℃之间,平均冰点温度为-1.8℃。包裹体平均盐度2.98wt%,为中低盐度。成矿流体密度均值为0.95g/cm3,成矿平均压力366.17×105 Pa,推测成矿深度0.601.91km。成矿流体密度范围为0.860.98g/cm3,平均0.95g/cm3,具中高密度流体特点,平均成矿深度1.22km。戈塘金矿床表现为中低温浅层热液矿床的特点,主成矿期与燕山晚期构造运动有关。矿床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复杂,表现为多源性和多期性。深部幔源以及含矿建造为主要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来源以深部岩浆热液为主,盆地建造水以及大气降水也参与了成矿流体形成过程。初步建立了矿床成因模式:深部流体沿右江盆地裂解形成的深大断裂与多期次喷发的岩浆形成混合流体向上迁移,到达“大厂层”时沿古风化面进入层滑构造,并与围岩发生交代蚀变作用,成矿后期受引张空间及破碎带低渗透率岩石组合的影响,形成层带型矿化,含矿物质析出富集成矿。
张壹[2](2016)在《淮南舜耕山断裂泉山段地质构造特征》文中研究说明淮南地区位于华北板块南缘,处于与华南板块的交界处,且地质构造发育,区域内的淮南煤田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炭产区,所以对本区地质构造特征的形成机制以及演化规律的研究探讨就显得很重要。本文以淮南煤田南缘的舜耕山断裂带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周边地质构造的相互作用,通过野外实测和室内后期研究,利用区域内地层节理、断层、褶皱形态,结合岩石光片、薄片观察分析,对区域内断裂带地质构造进行了宏观、微观地质特征的研究,利用节理统计分期配套,绘制玫瑰花图、密度图,分析构造运动期次,恢复应力场形态特征,得出以下结论:断裂带呈东西向展布,属于逆掩推覆断层,断层倾角变化大,浅部倾角约在60-70。,向下逐渐变化,深部为20-30。。在应力挤压下断裂带发育较宽,约20-30米,断裂带内岩石破碎严重,断层面有断层泥形成,并发育碎粉岩、碎粒岩、碎斑岩和初碎裂岩,局部区域有重结晶现象,断裂带内岩石面理化发育明显,部分断裂带内有凸镜体出现,且具有规律性排列。区域内裂隙均以高角度产状展布,主要发育有3期节理:走向近东西的节理组、NE30-40。以及NW300-330。的节理组,节理组切割错断,为分期配套和后期地质构造运动的耦合提供了地质信息。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是区域内主要的地质构造运动。印支期的运动决定了断裂带的基本走向,控制了断裂带的形态,后期构造运动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造和叠加,形成了现今的断裂带地质构造特征。
张豫生[3](2006)在《基于地质构造的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研究》文中提出国内外开采实践表明,煤与瓦斯突出的发生呈区域性分布。因此,区域预测在煤ij瓦斯突出防治工作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丁煤与瓦斯突出现象的复杂性,目前普遍承认煤与瓦斯突出是地应力、瓦斯、煤体结构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地质构造起主导控制作用。事实上地应力是突出的主要动力来源,高压瓦斯及破碎的煤体结构是突出的物质基础,而工程采掘活动则为突出提供了适宜的边界条件。本文基于地质动力区划确定的活动构造信息、区域地应力场测量和模拟研究成果、瓦斯地质研究成果、分形研究成果、地质勘探成果提取有关地质构造信息进行综合智能分析,在空间数据管理的基础上,应用概率预测的方法对影响突出的诸因素进行模式分析和度量,对区域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做出分类,划分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突出威胁区和无突出危险区,及其与煤与瓦斯突出点的空问关系,显示井田范围内活动构造、构造应力分布、瓦斯涌出量和瓦斯含量,尽可能多地考虑了较多因素,分析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在突出过程中的作用或影响程度,得出包括影响因素的评价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的定量综合判据,从而使定量综合指标供定性使用。本文所做的研究工作如下:(1)确定了鹤壁煤田构造是典型的人字型和弧形构造形式。在经度方向处在构造凹地区域,在纬度方向处于平原和河南西部山区的交界处,纬度方向具有台阶式的结构,鹤壁矿区处于凹地与阶地的相交区域,处在断裂带的变形影响区内。这决定了鹤壁煤田的高应力和高瓦斯含量的地质背景。(2)利用地质动力区划方法,查明I级活动断裂9条、1I级活动断裂8条、IIl级活动断裂9条、Ⅳ级活动断裂19条、V级活动断裂32条。查明的各级活动断裂,特别是I、II级活动断裂与我国地质界、地震界所确定的活动构造大多有明显的联系。(3)查明矿井的煤与瓦斯突出事件以某种方式与地质动力区划查明的活动断裂相联系,煤与瓦斯突出显现与活动构造和构造应力密切相关。在井m内,约85.2%的煤与瓦斯突出显现点位于断裂带影Ⅱ向区或断裂带交汇部位,并受III一2、lV~7、V-3和V一6四条活动断裂的控制,规律十分明显。这四条活动断裂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制约着六矿煤与瓦斯突出显现的发生。(4)地应力测量得出鹤壁六矿的地应力场属于水平应力场,地应力足以水平压应力
韩克从,陈玉忠,陈思松,吴宁[4](1985)在《茅山地区的推覆构造及其地质意义》文中认为茅山地区印支运动后进入地洼发展阶段。早期(T3—J2)强烈的褶皱作用形成基底滑脱面。剧烈期(J3—k1)形成一系列的倒转褶皱、逆推断层、飞来峰和滑来体,与早期形成的基底滑脱面联合形成茅山推覆构造带。其后,正断层作用发育,在茅山推覆构造带的南东侧形成茅东断陷带,控制着浦口组和赤山组沉积。古新世茅山推覆构造带又以平移—逆推的方式活动。在始新世和渐新世,茅东断陷带又发育第二次正断层作用控制阜宁群沉积。 区内推覆构造可划为两种类型:褶皱推覆体和逆掩推覆体:并在研究逆推作用、构造混杂作用和小构造的基础上,划分出断层活动的世代,提出一个推覆构造的模式。茅山推覆构造的研究对区域地质、煤矿、金属矿产的普查勘探及现代震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推覆构造和断陷带的发育,充分证明“地洼区地亮水平运动强烈,差异升降又是激剧的”。
韩克从,王学孟[5](1982)在《断裂带里的显观砾岩和结构面力学性质的鉴定》文中研究说明前言随着构造地质学的发展,以前被笼统地称作断层角砾岩者,发现有些角砾无角,而且有一定的磨圆和分选,于是便出现了构造砾石或构造卵石等名称。地质力学工作在我国开展以来,从各个角度对结构面力学性质的鉴定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和大量的实际工作,线理、片理、透镜体、劈理、节理等都是经常被描述的构造形迹。而断裂带内广泛发育的构造
韩克从,王学孟[6](1982)在《断裂带里的显观砾岩和结构面力学性质的鉴定》文中研究说明前言随着构造地质学的发展,以前被笼统地称作断层角砾岩者,发现有些角砾无角,而且有一定的磨圆和分选,于是便出现了构造砾石或构造卵石等名称。地质力学工作在我国开展以来,从各个角度对结构面力学性质的鉴定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和大量的实际工作,线理、片理、透镜体、劈理、节理等都是经常被描述的构造形迹。而断裂带内广泛发育的构造
韩克从,王学孟[7](1981)在《断裂带里的显观砾岩和结构面力学性质的鉴定》文中认为 前言随着构造地质学的发展,以前被笼统地称作断层角砾岩者,发现有些角砾无角,而且有一定的磨圆和分选,于是便出现了构造砾石或构造卵石等名称。地质力学工作在我国开展以来,从各个角度对结构面力学性质的鉴定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和大量的实际工作,线理、片理、透镜体、劈理、节理等都是经常被描述的构造形迹。而断裂带内广泛发育的构造岩是应力作用的直接结果,是应力作用最强烈、最集中的表现,应该是最重要的构造形迹。因此,用岩石学和构造岩石学的方法研究断裂带内的构造岩是结构面力学性质鉴定的研究
二、断裂带里的显观砾岩和结构面力学性质的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断裂带里的显观砾岩和结构面力学性质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安龙戈塘金矿角砾状矿石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 |
1.2 研究区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
1.3 全球金矿主要成因类型及研究现状 |
1.3.1 金矿主要成因类型 |
1.3.2 卡林型金矿研究现状 |
1.4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思路 |
1.6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3.1 断裂构造 |
2.3.2 褶皱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
2.5.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5.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特征 |
3.1.1 矿区地层 |
3.1.2 矿区构造 |
3.1.3 矿区岩浆岩 |
3.2 矿体地质特征 |
3.2.1 赋矿层位及岩石 |
3.2.2 矿体产状、规模及数量 |
3.3 矿石特征 |
3.3.1 矿物组成 |
3.3.2 矿石化学成分 |
3.3.3 矿石结构、构造 |
3.3.4 矿石类型 |
3.4 围岩蚀变 |
3.5 成矿阶段及成矿期划分 |
第4章 流体包裹体特征 |
4.1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4.2 包裹体显微岩相学特征 |
4.3 包裹体物理性质 |
4.3.1 包裹体均一温度、冰点温度 |
4.3.2 包裹体盐度 |
4.3.3 包裹体密度和压力 |
4.3.4 成矿深度预测 |
4.4 包裹体成分 |
4.4.1 气相成分 |
4.4.2 液相成分 |
4.5 氢氧同位素 |
4.6 包裹体成因信息 |
第5章 矿床成因讨论 |
5.1 成矿物质来源 |
5.1.1 成矿流体来源 |
5.1.2 成矿物质来源 |
5.2 成矿流体类型及其迁移机制 |
5.2.1 成矿流体类型 |
5.2.2 成矿流体迁移机制 |
5.3 成因模式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 |
(2)淮南舜耕山断裂泉山段地质构造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及背景依据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采取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1.4.1 采取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工作量 |
第二章 地质背景概况 |
2.1 位置和自然地理 |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 |
2.1.2 自然地理 |
2.2 区域地层 |
2.2.1 青白口系 |
2.2.2 震旦系 |
2.2.3 寒武系 |
2.2.4 奥陶系 |
2.2.5 石炭系 |
2.2.6 二叠系 |
2.3 区域地质构造 |
2.3.1 区域褶皱 |
2.3.2 区域断层 |
第三章 断裂带地质构造特征 |
3.1 断裂带宏观地质构造 |
3.1.1 断层带东段出露特征 |
3.1.2 断裂带中段出露特征 |
3.1.3 断裂带西段出露特征 |
3.1.4 节理统计分析 |
3.1.5 本节小结 |
3.2 断裂带微观地质构造 |
3.2.1 晶类变形 |
3.2.2 显微裂隙特征 |
3.2.3 显微构造特征 |
3.2.4 本节小结 |
第四章 断裂带的形成与演化特征 |
4.1 断裂带形成机制 |
4.1.1 断裂带形成机制概述 |
4.1.2 断裂带形成的动力条件 |
4.1.3 边界条件 |
4.2 断裂带演化规律 |
4.2.1 地层基底演化 |
4.2.2 断裂形成过程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基于地质构造的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论题的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煤与瓦斯突出概况 |
1.4 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综述 |
1.5 存在问题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2 地质动力区划理论及研究方法 |
2.1 地质动力区划的理论基础——板块构造学说 |
2.2 地质动力区划的基本原理 |
2.3 地质动力区划 |
2.4 构造断块划分方法 |
2.5 断裂活动性和断块相互动力作用评估 |
3 区域地质构造形式划分 |
3.1 地质动力区划工作流程 |
3.2 区域构造特点 |
3.3 区域地质地貌的一般特点 |
3.4 I 级断块构造划分 |
3.5 II 级断块构造划分 |
3.6 III 级断块构造划分 |
3.7 Ⅳ级断块构造划分 |
3.8 V 级断块构造划分 |
3.9 鹤壁六矿井田地质动力状态野外考察 |
3.10 建立区域地质构造模型 |
3.11 活动断裂对煤与瓦斯突出影响分析 |
4 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 |
4.1 构造应力场的概念和研究意义 |
4.2 中国现今构造应力场与现今地壳运动 |
4.3 构造应力场的主要影响因素 |
4.4 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 |
5 瓦斯参数的影响因素及分布规律研究 |
5.1 瓦斯参数的影响因素 |
5.2 鹤壁六矿瓦斯参数的分布规律 |
6 鹤壁六矿井田断裂构造的分形评价 |
6.1 分形理论的诞生 |
6.2 分形的定义 |
6.3 分维数和分维数的定量计算 |
6.4 分形理论在地貌学和地质学中的应用 |
6.5 分形理论在矿井断裂复杂程度评价中的应用 |
6.6 鹤壁六矿井田断裂构造复杂程度分形评价 |
7 基于模式识别的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信息系统 |
7.1 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模式识别原理 |
7.2 模式识别系统设计 |
7.3 鹤壁六矿煤与瓦斯突出模式识别 |
7.4 单元概率值的分析 |
7.5 模式识别预测方法与《煤与瓦斯突出细则》中综合指标法的对比 |
7.6 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信息系统 |
7.7 鹤壁六矿煤与瓦斯突出区域信息系统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今后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断裂带里的显观砾岩和结构面力学性质的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安龙戈塘金矿角砾状矿石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及意义[D]. 杜放.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2)
- [2]淮南舜耕山断裂泉山段地质构造特征[D]. 张壹. 安徽理工大学, 2016(08)
- [3]基于地质构造的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研究[D]. 张豫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6(02)
- [4]茅山地区的推覆构造及其地质意义[J]. 韩克从,陈玉忠,陈思松,吴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985(01)
- [5]断裂带里的显观砾岩和结构面力学性质的鉴定[A]. 韩克从,王学孟.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1), 1982
- [6]断裂带里的显观砾岩和结构面力学性质的鉴定[J]. 韩克从,王学孟.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 1982(01)
- [7]断裂带里的显观砾岩和结构面力学性质的鉴定[J]. 韩克从,王学孟.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 1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