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杀手食虫植物

迷人的杀手食虫植物

一、迷人杀手 食虫植物(论文文献综述)

冷冰冰[1](2017)在《科普杂志翻译规范研究 ——基于SciAm三个译本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科普翻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李大光(2008)将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西学东渐所引发的科学翻译;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最初20年,中国留美学者以创办《科学》和建立“中国科学社”,试图完整介绍科学的概念、价值和文化为主要目的的翻译高潮;第三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科学翻译呈现出不稳定、但是持续发展的趋势。可以说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科普翻译长期以来发挥着开启民智的重要作用。然而从国内科普翻译的研究现状来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科普翻译的研究成果匮乏、现有研究大多聚焦在翻译策略上,更重要的是科普翻译研究者的研究起点都是围绕传统科普翻译的目标,即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传递科学信息;然而事实是科普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将要经历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等各个阶段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我国自2006年前后逐渐走出传统科普阶段,向第二、三阶段发展。无论是公众理解科学阶段还是科学传播阶段,都强调与公众进行交流互动,而并非是传统的单向交流。如何在科普翻译中吸引公众兴趣、开启对话是需要研究的与时俱进的课题。第二,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科普工作者就将科普的文体类型分为“讲述体、文艺体、新闻体、辞书体和图说体”五种,但长期以来我国科普翻译呈现“文艺体”一枝独秀的研究局面。此外,科普译文可以有多种载体,如书籍、电影、电视纪录片、杂志或是网页,近十年西方翻译研究者开启了“翻译与(载体)物质形态(materiality and translation)”的研究流派,这种研究流派认为“没有超越物质形态的信息,所有意义的生成都受限于该意义所依托的物质载体和传播渠道(Mitchell,C.,2010)”。本研究对科普杂志的选材是试图探索新的科普翻译载体,希望能够引起广大研究者对于科普书籍之外其他传播媒介的兴趣。例如,虽然活力四射的综合科普杂志能在科普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但是二十世纪初许多科普名刊的中译本却命运多舛:如创刊于1872年、销量全球第一的美国生活科学杂志Popular Science,其中文版《科技新时代.Popular Science》创刊于1996年1月,一度是中国读者享受现代科技成果的指南、走近最新生活科技的桥梁,却于2014年10月终止,后来改版成为现在的《科技生活·Popular Science》;创刊于2000年的《大众机械师》是美国主要的机械科普杂志Popular Mechanics的中文版,在中国发行量低迷无法突破,于三年后停刊;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与生活》杂志获得美国迪斯尼公司《DISCOVER》杂志授权,在中国大陆的中文版《Discover·科技与生活》读者反响平平,与其在美国原版120万册的发行量来说,有天壤之别;还有意大利科普名刊Newton中文版昙花一现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值得科普翻译研究者从更大的社会语境下探讨背后的原因。第三,目前科普翻译研究角度多限于翻译策略研究,从而使研究格局单一,缺乏层次性。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选取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的三个中译本进行调查,这三个中译本分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创刊的《科学》、2002年在台湾创刊的《科学人》(繁体)以及2006年创刊的《环球科学》,调查的译文主要取自1979-2007近三十年间的SciAm期刊的新闻特写。Scientific American是美国经典科普杂志,具有170多年的创刊历史,其中的新闻特写在整个杂志中占有重要地位;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导语是新闻最重要的部分,标题和导语是抓住读者兴趣的最重要的语篇构成。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写科普翻译作为社会活动的本质,所有语料以SciAm标题和导语的译文作为分析样本。研究借助的理论框架是彻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整个研究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采用历时的视角对比《科学》(1979-2000)、《科学》(2002-2005)和《环球科学》(2006-2007)三个时期SciAm译文规律性的译者行为,语料来自创刊初期和重要转折时期的译文,以便较为准确把握译者的翻译策略。基于大量案例统计分析,本文发现:1979-2000年《科学》译文主要采取“直译+意译”的翻译策略,翻译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对科技情报准确性及高级科普群体的需求;2002-2005年《科学》杂志被赋予了“将科学知识普及给大众”的新任务,使用翻译变体的策略在标题和导语翻译中渐露端倪,但由于相关翻译策略研究的不成熟,传统的“直译+意译”仍然是主流翻译策略;2006-2007年《环球科学》杂志在中国科学传播发展日益成熟的时期确立了“建立科普话语体系”的办刊原则,译者大量采用了各种翻译变体,其使用频率远远超过直译和意译的使用频率。从第一部分三个时期翻译规范的对比分析,本文可以得出科普翻译活动的社会属性:科普翻译承担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使命,其传意规范要根据赋予的历史使命来确定。研究发现,翻译变体在实现大众科普的社会目的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的第二部分采用共时对比的视角,对比了《环球科学》(2006-2007)和《科学人》(2002-2005)两期刊译者社会性最为凸显时期翻译变体的使用规范。对比的基础是译者采用的是翻译变体、并且是规律性的译者行为。这一部分采用“编译”代替第一部分翻译策略的“变译/非正法翻译/翻译变体”,来凸显本研究之新闻体科普文的文本属性。对比从“编译者扮演的交流角色”、“通俗易懂文风的实现”、“感叹号和插图承载的编译目的”等角度着手研究。这些对比基于的传意目的是“教化与娱乐兼具、重视人文关怀和开启公众交流”等现代科普的特征,而不仅仅是“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兼具文采”的传统科普特征。通过对两杂志的对比发现:《环球科学》和《科学人》译者在译文中扮演了社会评论家、科普教师、科技倡导者、科技产品推销员、文学家和寓趣者等角色,其中文学家和寓趣者两种角色是《科学人》杂志经常扮演的,而《环球科学》杂志则较少使用。“通俗易懂”的文风实现方面,研究从“专业词汇、逻辑的处理”和“大众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两杂志编译者主要使用删除不译、用熟悉的内容来类比(或建立关联)、直接阐释等方法;而实现译文的“语言大众化”,主要采用三种方法:“与读者对话”、“采用积极修辞”和“使用口头语或俚语”;对比发现,在“采用积极修辞”方面,《科学人》的修辞使用更为丰富,除了比喻、拟人等用于传意清晰化外,还使用了映衬、辞趣等使语言生动活泼的修辞方法,在使用“口头语”方面,《环球科学》较少使用口头语,而《科学人》杂志在标题和导语的翻译上则频繁使用口头语,甚至还使用俚语。感叹号作为非语言交流模式承载了“兴奋与惊讶、强调与召唤、呼告科技产品”的传意功能;而《环球科学》和《科学人》在插图与标题和导语传意关系上的差别在于:后者对标题和导语的设计更重视对插图的阐释。翻译策略是实现翻译规范的重要手段,作为模因具有传承性和模仿性,研究的第三部分试图梳理SciAm三个中文版中的精彩编译案例,建立新闻体科普编译模因池。本研究试图建立四个编译模因子池:目的模因池、手段模因池、位置模因池和积极修辞模因池;其中,目的模因池分为寓趣、求近、通俗化、开启对话、引导评价、政治守门等;手段模因池分为译写模因、改译模因、改写模因、减译和删译模因等;位置模因池分为常在段首的“解释预设点”、分散分布的“解释传意焦点”和常在段末的“总结主题意义”;积极修辞模因池则涵盖实现生动活泼文风可采用的摹声、拟人、映衬、譬喻、辞趣、仿拟、呼告、对偶、概数、设问和感叹等11种修辞手段。“模因”是同一文化的成员间散布的点子、行为、风格或惯用法,这一部分研究意在最大程度地汇集包括台湾在内的华语译者的科普编译策略,来致力于我国科普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因此,本研究三个主体部分分别着眼于新闻体科普翻译活动的社会本质、新闻体科普的编译规范、新闻体科普编译方法库的构建。笔者坦言,以上三方面的研究都是非穷尽的,因为科普翻译活动的历史背景描述可以更细致,编译者对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驾驭研究绝无止境,编译方法库也可以不断添加、没有穷尽。希望后续对新闻体科普翻译的研究能够不断丰富这些研究愿景,从而为建立中国科普话语体系建立坚实的后盾。

杨成群[2](2014)在《植物界的迷人杀手》文中研究表明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百花女神佛罗拉的王国里有一群植物,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食虫凶煞,一生的主要工作就是狩猎。尽管它们的虏获物不大而且狩猎过程本身又是无声的,但植物和动物的这些紧张搏斗却向我们展现着大自然的永恒法则——为生存而斗争。一、茅膏菜茅膏菜是一种最为常见的食虫植物。它们在全世界有100余种,大部分生长在澳大利亚和

赖瑞联,赖恭梯,张梓浩,林玉玲,赖钟雄[3](2012)在《光质对茅膏菜试管苗生长和槲皮素含量的影响》文中认为在不同光质下培养茅膏菜试管苗,观察其生长情况,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槲皮素含量。结果显示,试管苗在白光下长势最好,红光下长势其次,蓝光和绿光下长势较差;不同光质下茅膏菜试管苗槲皮素含量依次为:绿光(0.7261%)>蓝光(0.4730%)>红光(0.4650%)>白光(0.4437%),在绿光下培养的茅膏菜试管苗槲皮素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光质。

刘利勤,小虫[4](2012)在《植物猎手——食虫植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它们家不族仅中可有一以群通特过光殊的合作物用种,来生成养分,还可以通过捕捉并消化小动物而获得营养。对蚂蚁、蝗虫、小蜘蛛、蚊、蝇、蜗牛,甚至小蛙类、小蜥蜴、小鸟等来说,这些美丽奇特的植物是非常智慧的猎手。

丛燕颖[5](2005)在《北京植物园热带植物展览温室环境调控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我国展览温室的发展呈上升趋势,而对展览温室环境研究却处于起步阶段,对展览温室特殊性认识不足。本文以我国大型现代化展览温室的典型代表——北京植物园热带植物展览温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现代化展览温室环境的实例研究,涉及热带雨林区、沙漠植物区、棕榈区等不同景观区域的环境调控,本文首次进行了展览温室环境调控的理论探索,以及展览温室环境调控设施改造,研究出适合于北京地区的自控运行管理模式,对同类温室的运行管理具有参考意义。 1.连续三年的实地测试分析和同期园艺学观察表明: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五个景区的环境稳定,热带植物在温室中的生长不受本地气候的影响,景观展示效果得到保持,但展览温室植物普遍存在生长过快的问题。 2.与普通温室提供最适环境的调控目标不同,展览温室环境调控的目的在于维持景区植物生长,展示生物多样性,延长植物展览年限。研究整理热带雨林区植物、沙漠植物、棕榈等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景观特性、原产地气候及景区环境特点,对展览温室环境调控机制进行初步探索。 3.温室大型通风窗重达上百公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对推杆进行升级改造,同时研究开发新型同步控制器,在沙漠植物区的实验获得成功,弥补了国内外该项技术的空白。 4.针对北京地区气候条件,首次提出包括“日管理”、“节气管理”和“逻辑转换”等内容的展览温室运行管理模式,以指导自控管理人员对景区环境调控目标的全年动态管理。

木可[6](2004)在《迷人杀手 食虫植物》文中研究说明 在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植物王国里,存在着一些令人称奇叫绝的奇异物种。这类植物品种繁多,分别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从北极冻土带直至赤道的热带森林都有它们的踪迹。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捕获昆虫以及一些小动物的高超"猎手",其捕猎对象并不大,在获捉中从不主动出击,而是守株待兔,不动声色,悄然无声,静等猎物光临。这类植物统称食肉植物。都具备吸引、捕捉、分解和吸收猎物养分

二、迷人杀手 食虫植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迷人杀手 食虫植物(论文提纲范文)

(1)科普杂志翻译规范研究 ——基于SciAm三个译本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科普概念研究”综述
        2.1.1 科普模式的演进
        2.1.2 以“公众理解科学”为核心的西方现代科普
        2.1.3 现代科普的内涵特征
        2.1.4 现代科普的重要手段:新闻体科普文
    2.2“科普翻译研究现状”综述
        2.2.1 立足于“传统科普”
        2.2.2 研究成果匮乏
        2.2.3 研究内容简述
        2.2.4 国内科普翻译研究的缺陷
    2.3“翻译规范理论”综述
        2.3.1 翻译模因与翻译规范
        2.3.2 翻译规范理论解析
        2.3.3 翻译策略与翻译规范
    2.4 小结
第三章 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及中译本
    3.1 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简介
    3.2 SciAm的三个中译本
        3.2.1《科学》发行背景及命运
        3.2.2《环球科学》发行背景及现状
        3.2.3《科学人》发行背景及现状
        3.2.4 小结
    3.3 SciAm文本分析
        3.3.1 科普杂志与新闻特写
        3.3.2 标题和导语
        3.3.3 SciAm标题与导语的分析
        3.3.4 小结
第四章《科学》—《环球科学》翻译规范的历时分析
    4.1《科学》(1979-2000)译文的分析
        4.1.1 关系规范:译文与原文极似
        4.1.2 传意规范特点 1:消极传意
        4.1.3 传意规范特点 2:社会文化语境不连贯
        4.1.4 期望规范:科技情报与高端科普
    4.2《科学》(2002-2005)译文的分析
        4.2.1 关系规范:极似与近似交融
        4.2.2 传意规范:意译和变译优化传意
        4.2.3 新旧翻译规范的竞争共存
        4.2.4 期望规范:向“大众科普”转变
    4.3《环球科学》(2006-2007)译文的分析
        4.3.1 关系规范:“不似”成为主流
        4.3.2 传意规范特点 1:社会文化语境连贯
        4.3.3 传意规范特点 2:积极传意
        4.3.4 期望规范:科学传播与科普话语体系
    4.4 科普翻译规范历时对比阐述
        4.4.1《科学》(1979)—《环球科学》(2007)
        4.4.2《环球科学》(2007)—《环球科学》(2009)
第五章《环球科学》与《科学人》翻译规范的共时对比
    5.1“编译”:新闻文本中的“变译”
    5.2 编译者扮演的角色
        5.2.1 社会评论家
        5.2.2 科普教师
        5.2.3 科技倡导者
        5.2.4 科技产品推销员
        5.2.5 文学家
        5.2.6 寓趣者
        5.2.7 小结
    5.3 编译者对通俗文风的创造
        5.3.1 对专业词汇、逻辑的处理
        5.3.2 大众语言的使用
        5.3.3 小结
    5.4 编译者对感叹号的使用
        5.4.1 兴奋与惊讶
        5.4.2 强调和召唤
        5.4.3 呼告—特殊的召唤
        5.4.4 分析与小结
    5.5 编译者对插图的利用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新闻体科普编译模因池的构建
    6.1“模因”的内涵
    6.2 编译目的模因
        6.2.1 寓趣
        6.2.2 求近
        6.2.3 通俗化
        6.2.4 开启对话
        6.2.5 引导评价
        6.2.6 政治守门
    6.3 编译手段模因
        6.3.1 译写
        6.3.2 改译
        6.3.3 改写
        6.3.4 减译和删译
    6.4 编译位置模因
        6.4.1 段首:预设点
        6.4.2 分散:传意焦点
        6.4.3 段末:主题意义
    6.5 积极修辞模因
        6.5.1 摹声
        6.5.2 拟人
        6.5.3 映衬
        6.5.4 譬喻
        6.5.5 辞趣
        6.5.6 仿拟
        6.5.7 呼告
        6.5.8 对偶
        6.5.9 概数
        6.5.10 设问
        6.5.11 感叹
第七章 结论
    7.1 内容总结
    7.2 局限与不足
    7.3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4)植物猎手——食虫植物(论文提纲范文)

能吃“荤”的植物
植物猎手中的“四大名捕”
食虫植物的演化进程
食虫植物会进化成有智慧的物种吗?

(5)北京植物园热带植物展览温室环境调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课题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环境的测试分析
    2.1 实地环境测试的设计
    2.2 景区环境测试结果分析
    2.3 展览温室环境的综合分析
第三章 基于景观展览要求的温室环境调控机制研究
    3.1 热带雨林温室环境调控机制研究
    3.2 沙漠植物温室环境调控机制研究
    3.3 棕榈区环境调控机制研究
    3.4 其它区域环境调控机制研究
第四章 大型玻璃窗自然通风系统的调控
    4.1 大型玻璃窗自然通风系统分析
    4.2 大型玻璃窗开窗机构的试验研究
    4.3 夏季自然通风系统调控研究
第五章 展览温室环境调控管理模式的研究
    5.1 展览温室环境调控软件管理基础
    5.2 展览温室环境调控管理模式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四、迷人杀手 食虫植物(论文参考文献)

  • [1]科普杂志翻译规范研究 ——基于SciAm三个译本的调查[D]. 冷冰冰.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1)
  • [2]植物界的迷人杀手[J]. 杨成群. 初中生必读, 2014(04)
  • [3]光质对茅膏菜试管苗生长和槲皮素含量的影响[J]. 赖瑞联,赖恭梯,张梓浩,林玉玲,赖钟雄.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2(04)
  • [4]植物猎手——食虫植物[J]. 刘利勤,小虫. 人与自然, 2012(02)
  • [5]北京植物园热带植物展览温室环境调控的研究[D]. 丛燕颖.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6]迷人杀手 食虫植物[J]. 木可. 科学与文化, 2004(01)

标签:;  ;  ;  ;  ;  

迷人的杀手食虫植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