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荣海林,徐向华,姚福安[1](2021)在《新工科电子技术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新工科下电子技术学科的快速发展,要求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应具有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传统的电子技术实践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此,本文提出了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的"层次化、递进式"新框架,由课内基础实验扩展到电子技术实践实训,最后让学生结合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得到锻炼。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培养质量得到显着提升。
段扬[2](2020)在《基于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设计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诸多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教育领域,中职教育教学同样面临机遇和发展,传统教学方式下的常规教学方法已经很难满足信息化时代对中职教学改革的要求。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不断扩大下,虚拟仿真技术与虚拟现实平台结合,网络在线的开放式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这些都在不断为教育事业注入活力。在中职教育中,为了提升《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应用到课程教学中,本研究提出了基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驱动的《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方法,并提供了相应的教学案例。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对于虚拟仿真在教学方面的研究现状,结合所在中职学校具体情况,通过对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模拟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基于虚拟仿真实验驱动的《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方法,对该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确定了其实施步骤。其次,在授课教师主导下,以“单相桥式整流电路”、“共射级基本放大电路”和“加法器”为例,进行实际教学案例的实施,验证了基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驱动的《电子技术基础》这一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对“新课导入”、“仿真探讨”、“重点难点答疑”等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做了详尽的分析。最后,通过调查问卷,将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基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驱动的《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验证了此教学模式的教学应用效果。本研究提出了基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驱动的《电子技术基础》这一教学方法,充分表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显着。该教学模式不仅方便教师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本研究对于中职院校电子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和鑫[3](2020)在《仿真实验课程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践 ——以《物联网与传感技术》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深度应用。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向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在坚持知识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进一步深化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在内的教育教学等领域的改革,实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但是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仍然在高等教育当中盛行,过度强调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专业技能,忽视了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并且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存在形式单一化、主题单薄化等缺点,尤其是在对老师和实验条件依赖程度很高的实践类课程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和明显,这与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社会的需求相脱节。而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学习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强调学生“做中学”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小组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其核心理念与高等院校和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一致,但是目前项目式教学主要应用在基础教学和职业教育当中,高等教育运用得比较少。《物联网与传感技术》课程是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但因该课程涉及电子技术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等多个学科知识,且对实验环境的要求也很高,导致本门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改进《物联网与传感技术》课程的授课现状,本研究将项目式学习引入到该课程当中,结合项目式学习的特点以及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了《物联网与传感技术》仿真实验项目式教学模式,结合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存在实验内容与骨架相分离,诸多的仿真实验平台缺少答疑解惑环节等缺点,自建了《物联网与传感技术》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并运用准实验法进行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将参与实践研究的A班作为实验班,B班作为对照班,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通过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协作学习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来验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分析得出项目式学习模式对《物联网与传感技术》仿真实验课程的考试成绩影响不显着,但是项目式学习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协作学习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4](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刘奕[5](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王玉娇[6](2020)在《基于NI ELVIS Ⅱ的《电工基础》虚实结合实验教学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中,我们的日常生活融入了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社会对各种电气电子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为了与时俱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中等职业学校成为培养国家一线技术人才的主要基地。《电工基础》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电子类专业的重要公共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穿插于其中的实验教学,通过实施有效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验证理论,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但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电工电子类实验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限制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NI ELVIS II是一个可为使用者提供多样化虚拟仪器的电路实验平台,其功能强大。基于该平台辅以恰当的实验教学设计,可开展有效的虚实结合实验教学。一方面,学生既可通过虚拟实验来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又可设计相关电路进行实测;另一方面,在将虚拟实验和实物实验相结合的过程中,学生能将所学知识拓展运用,跨越理论与实践测量之间的鸿沟,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本课题在对国内外虚拟仪器应用现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以多种教育教学理论为研究基础,如学习金字塔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基于NI ELVIS II实验平台,探讨了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电工电子虚实结合实验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并对“基尔霍夫定律实验”和“电容器的充放电实验”进行了教学设计,从而实现了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研究表明,通过有效地开展虚实结合实验,不仅可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而且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激发其创造力。
王良成,李洪璠,李梦[7](2020)在《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目前高校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环节中存在的实验教学内容不够完善、实验教学流程过于程序化、实验教学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提出我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团队开展的"仿—搭—焊—制"相结合的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总结出一套由电路设计与仿真、面包板实验电路测试、万能板焊接测试、PCB制版与改进四个环节组成的实验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制度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康凤娥,孔令德[8](2020)在《电子技术实验成绩分阶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课题组分析了电子技术实验教学考核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以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为例,对实验教学项目进行了递进式、多元化设计。课题组实施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实验考核在突出过程考核的基础上,将考核目标从低阶认知目标层次提升到高阶认知目标层次,构建了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考核分阶评价指标体系。实践表明:科学、合理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提高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模拟电子技术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实验教学质量。
徐杰[9](2019)在《基于课程群理念的中职机电专业电类基础课程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产业结构不断更迭,企事业单位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所培养的应届毕业生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程教学,而课程教学问题又是教育的核心问题。电类基础课程作为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其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直至当前,中职学校的电类基础课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逐渐显露弊端。随着学科的不断综合与分化,专业体系内的课程联系愈加紧密,将单科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融合构建课程群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本文采用问卷调研和实践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对广州市A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电类基础课课程现状进行调研,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及课程的整体结构设置情况,调查结果发现,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方法、学习成败归因;教师实训教学水平有限、实训设备短缺和实训内容单一,限制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尝试;课程设置不合理,存在内容重复现象,教学内容的选取不具针对性三方面的因素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采用访谈法对我校大电类教学部教师团队进行访谈,总结课程群构建基本过程、影响因素与构建原则。最后结合文献分析,在吸收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先进教学理念和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构建中职电类基础课程群为基础,从课程群的整体性出发,对该中职学校电类基础课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实训、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案例进行实施,根据实施反馈进行优化。实践结果表明,围绕中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培养方案中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存在逻辑联系的电类基础课构建成课程群,有助于提高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学资源,促进电类基础课的课程改革。本文所作研究对于中职电类基础课课程改革具有参考意义,有助于充实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体系。
程春雨,商云晶,吴雅楠,郭学满[10](2018)在《“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多维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了"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多维度实验教学改革的意义,并从实验教学内容模块化和层次化、电路实现方案多样化、电路分析方法工程化、实验预习方式网络化和仿真化、实验教学方法问题牵引化、实验考核方式过程化等方面介绍了"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提出"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受益最大化。
二、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新工科电子技术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子技术实践教学基础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
1.1 建立“层次化,递进式”的实验教学体系 |
(1)基础层实验: |
(2)设计层实验: |
(3)综合设计层实验: |
(4)创新研究层实验: |
1.2 制定满足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锻炼、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材 |
1.3 搭建校企联合、具有国际水平的实验教学硬件平台 |
1.4 自制训练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设备 |
2 加强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综合实践实训建设 |
3 课赛结合,打通创新型人才培养通道 |
4 实施成效 |
5 结语 |
(2)基于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设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 |
1.2.1 中等职业教育 |
1.2.2 虚拟仿真技术 |
1.2.3 虚拟实验 |
1.2.4 虚拟仪器 |
1.3 研究现状 |
1.3.1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研究现状 |
1.3.2 中职电工电子教学的研究现状 |
1.3.3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虚拟仿真技术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和开发工具 |
2.1 理论基础 |
2.1.1 建构主义 |
2.1.2 认知主义 |
2.1.3 掌握学习理论 |
2.1.4 模拟教学理论 |
2.2 开发工具 |
2.2.1 LabVIEW软件 |
2.2.2 Multisim软件 |
第3章 中等职业教育电子课程教学分析 |
3.1 现代中职电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3.1.1 学生在课堂中参与度不高 |
3.1.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落后 |
3.2 虚拟仿真技术在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3.2.1 电子课程教学中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应用的重要性 |
3.2.2 电子课程教学中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应用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设计电子教学的教学开发 |
4.1 教学分析 |
4.1.1 学生分析 |
4.1.2 教材分析 |
4.2 基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驱动的《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方法 |
4.2.1 教学方法分析 |
4.2.2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方法的优势 |
4.3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 |
4.3.1 准备素材 |
4.3.2 功能实现 |
第5章 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案例 |
5.1 单相桥式整流电路 |
5.1.1 教学实施步骤 |
5.1.2 教学效果分析 |
5.2 共射级基本放大电路 |
5.2.1 教学实施步骤 |
5.2.2 教学效果分析 |
5.3 加法器 |
5.3.1 教学实施步骤 |
5.3.2 教学效果分析 |
第6章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中职电子课程中的应用分析和总结 |
6.1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电子课程教学中应用效果的分析 |
6.1.1 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
6.1.2 学生对虚拟仿真实验使用效果分析 |
6.1.3 教师对虚拟仿真实验使用效果分析 |
6.2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电子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
6.3 总结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基金项目 |
附件Ⅰ:中职电子专业学生关于教学效果的调查问卷 |
附件Ⅱ:学生问卷调查 |
附件Ⅲ:教师问卷调查 |
(3)仿真实验课程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践 ——以《物联网与传感技术》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项目 |
2.1.2 项目式学习的相关概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多元智能理论 |
2.2.3 杜威的实用主义 |
第3章 仿真实验课程项目式学习模式设计 |
3.1 《物联网与传感技术》仿真实验课程的项目式学习分析 |
3.1.1 项目式学习对仿真实验教学的支持 |
3.1.2 项目式学习在仿真实验教学中应用的特点 |
3.1.3 基于《物联网与传感技术》仿真实验课程的一般程序 |
3.2 项目式学习与《物联网与传感技术》仿真实验课程的整合 |
3.2.1 《物联网与传感技术》仿真实验的课程目标 |
3.2.2 《物联网与传感技术》仿真实验课程的教学特点及要求 |
3.2.3 《物联网与传感技术》仿真实验课程的教学现状 |
3.2.4 项目式学习与《物联网与传感技术》仿真实验课程的契合度分析 |
3.3 模式构建 |
3.3.1 《物联网与传感技术》仿真实验课程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依据 |
3.3.2 模式概述 |
3.3.3 模块介绍 |
第4章 仿真实验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
4.1 《物联网与传感技术》仿真实验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前期分析 |
4.1.1 学习者分析 |
4.1.2 学习内容分析 |
4.1.3 学习内容项目式重构设计 |
4.2 项目式学习目标与问题设计 |
4.2.1 学习目标 |
4.2.2 问题设计 |
4.3 项目式活动设计 |
4.4 学习工具设计 |
4.4.1 学习工具设计 |
4.4.2 《物联网与传感技术》仿真实验课程项目式教学平台设计 |
4.5 项目式学习评价设计 |
4.6 实施过程 |
4.6.1 前期调查 |
4.6.2 项目式开展教学实录 |
第5章 仿真实验课程项目式学习效果分析 |
5.1 准实验设计 |
5.1.1 实验对象 |
5.1.2 实验假设 |
5.1.3 实验变量控制 |
5.1.4 实验工具 |
5.1.5 准实验实施流程 |
5.2 项目式学习效果分析 |
5.2.1 学生学习成绩分析 |
5.2.2 学生学习态度调查结果分析 |
5.2.3 学生协作能力分析 |
5.2.4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分析 |
5.3 实验结论 |
第6章 研究结果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附录 F |
附录 G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6)基于NI ELVIS Ⅱ的《电工基础》虚实结合实验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中职电工基础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Lab VIEW |
2.1.2 虚拟仪器 |
2.1.3 NI ELVIS简介 |
2.1.4 教学设计的概念 |
2.2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学习金字塔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掌握学习理论 |
2.2.4 合作学习理论 |
2.2.5 多元智能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NI ELVIS Ⅱ的虚实结合实验教学设计分析 |
3.1 基于NI ELVIS Ⅱ的虚实结合实验教学设计原则 |
3.1.1 以教师为导向,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
3.1.2 以能力为导向,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
3.1.3 以教学反馈为导向,打造高效课堂 |
3.1.4 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实践性内容的开发 |
3.1.5 以目标为导向,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
3.2 教学过程设计 |
3.2.1 前端分析 |
3.2.2 过程设计 |
3.2.3 教学评价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验教学案例 |
4.1 基尔霍夫定律实验教学案例 |
4.1.1 实验教学的前端分析 |
4.1.2 实验教学过程设计 |
4.1.3 实验教学评价 |
4.2 电容器的充放电实验教学设计 |
4.2.1 实验教学的前端分析 |
4.2.2 实验过程教学设计 |
4.2.3 实验教学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不足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
(7)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实验教学困境 |
2.1实验教学内容不够完善 |
2.2实验教学流程过于程序化 |
2.3实验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
3“仿搭焊制”实施方案 |
3.1电路设计与仿真 |
3.2面包板实验电路测试 |
3.3万能板焊接测试 |
3.4 PCB制版与改进 |
4考核方式改革 |
5取得的成果 |
6结语 |
(9)基于课程群理念的中职机电专业电类基础课程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课程群理念的研究现状 |
二、课程改革研究现状 |
三、电类基础课课程改革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课程群理念 |
二、课程改革 |
三、电类基础课程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多元智能理论 |
四、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三章 中职电类基础课课程现状调研分析 |
第一节 电类基础课课程教学情况调研 |
一、调研方式 |
二、调查对象的选取 |
三、问卷设计 |
第二节 电类基础课课程教学情况问卷调研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
一、关于学生的调查结果 |
二、关于教师的调查结果 |
三、教学情况问卷调研综合分析 |
第三节 电类基础课整体课程设置情况与存在问题分析 |
一、课程计划 |
二、课程标准 |
三、整体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四章 电类基础课程群构建实施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以课程群构建为基础,加强课程间的逻辑联系 |
一、课程群构建的基本过程 |
二、分析课程群建设的影响因素 |
三、确定课程群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二节 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
第三节 以教师为桥梁,提高课程改革的成效 |
第五章 基于课程群理念的电类基础课课程改革的建议措施 |
第一节 组建电类基础课程群 |
一、中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
二、课程群组建 |
第二节 电类基础课课程改革的建议措施 |
一、电类基础课课程内容改革 |
二、电类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 |
三、电类基础课实验实训改革 |
四、电类基础课评价体系改革 |
第三节 电类基础课课程改革的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 |
一、教学案例设计 |
二、案例实施与教学效果评价反馈调查分析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10)“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多维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实验教学内容模块化 |
2 实验教学内容层次化 |
3 电路实现方案多样化 |
4 电路分析方法工程化 |
5 实验预习方式网络化、仿真化 |
6 实验教学方法问题牵引化 |
7 实验考核方式过程化 |
8 结语 |
四、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工科电子技术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 荣海林,徐向华,姚福安.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21(01)
- [2]基于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设计的研究[D]. 段扬.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3]仿真实验课程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践 ——以《物联网与传感技术》课程为例[D]. 和鑫.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7)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6]基于NI ELVIS Ⅱ的《电工基础》虚实结合实验教学设计[D]. 王玉娇.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7]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J]. 王良成,李洪璠,李梦. 电脑与电信, 2020(03)
- [8]电子技术实验成绩分阶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康凤娥,孔令德. 大学教育, 2020(01)
- [9]基于课程群理念的中职机电专业电类基础课程改革研究[D]. 徐杰.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10]“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多维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 程春雨,商云晶,吴雅楠,郭学满.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