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取张力锥形控制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智勇[1](2020)在《平整机带钢卷取松卷问题分析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某钢厂平整车间重卷机组经常发生带钢表面擦伤,钢卷尾部松卷的质量事故。通过现场观察和测试,指出松卷产生的原因是开卷和卷取张力与钢卷层间静摩擦力匹配性差,使用的橡胶套筒硬度较高造成的。通过降低平整机单位张力及优化卷取机的张力锥度系数,提高下游重卷机的开卷张力,更换橡胶套筒等相应解决措施,将钢卷擦划伤造成的次品率由改进前3%降到改进后的0.5%,基本消除了带钢错层擦伤现象,解决了松卷问题。
吴晓宇[2](2020)在《碳纤维角联织机开口系统张力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碳纤维织物是复合材料的增强结构骨架,它可以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的特性,使其具备一定的抵抗应力集中、缓解冲击损伤以及防止裂纹扩展等能力。碳纤维角联织机在织造过程中纱线路径长、织造层数多且系统结构复杂,采用传统的控制方法布线多,不利于远程监测与控制。根据自动化、智能化以及网络化的发展趋势,选取含有智能节点的网络化控制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系统接线的复杂性,易于故障诊断和维护,但同时网络化控制中的网络诱导时延和数据包丢失等因素会对织机开口系统纱线张力产生影响。本文围绕如何维持开口系统纱线张力稳定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织机整体的工作原理与主要技术指标,对织机五大核心机构运动时序图进行了分析,然后深入分析了角联锁织物形成过程中整个纱线的动作过程。通过考虑纱线张力的影响因素,对织机开口运动时纱线张力的变化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对送经主轴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结合开口机构与送经机构建立了开口系统张力控制系统模型。以开口系统纱线张力控制模型为基础,分析了纱线张力反馈控制原理,并进行了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通过搭建张力系统True Time仿真结构平台,根据不同的时延、丢包等参数对PID控制和自适应模糊PID控制两种方法进行仿真实验,并将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自适应模糊PID控制方法超调量更低,系统稳定性更强,控制效果更好。随着时延与丢包地不断增加,采用自适应模糊PID控制方法时的张力波动逐渐增加,系统稳定性逐渐变差。针对这一问题在考虑时延与丢包的基础上采用切换系统方法建立了网络化控制系统模型并运用Lyapunov函数进行指数稳定性分析,然后设计了网络化控制系统状态反馈控制器以补偿时延与丢包给张力控制系统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控制器无超调,抗干扰性能强,在不同的影响因素下均能在1.5s内达到稳定,对存在不同的时延与丢包都有很好的控制效果。
贺刚[3](2019)在《纵剪生产线中交流调速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的研究内容以用于制造石油或天然气输送钢管的纵剪生产线为背景,分析了纵剪生产线的工艺流程以及技术需求,以交流调速技术和现有的自动化设备为基础,设计了一套具有数字化、自动化、兼容性好、且有较高控制精度的纵剪生产线交流调速系统。基本实现了对纵剪生产线全线线速度一致,卷取张力恒定的控制。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纵剪生产线的工艺分析、纵剪生产线的控制要求、纵剪生产线交流调速系统的硬件设计、纵剪生产线交流调速系统的软件设计。本系统以西门子S7-300 PLC为控制核心,基于PROFIBUS-DP现场总线组成控制网络。纵剪生产线中各个驱动变频器、PLC以及监控设备西门子触摸屏MP277通过PROFIBUS-DP总线进行数据通讯。控制系统硬件部分的设计包含了硬件整体结构组成的设计、硬件选型、主回路电路的设计、变频器控制回路的设计、PLC模块电路的设计等。控制系统软件部分的设计包含了西门子S7-300 PLC控制程序的结构设计、控制网络通讯组态设计、变频器内部模块组态设计、控制系统的同步设计、纵剪生产线活套控制系统的设计以及触摸屏画面的组态设计等。控制系统通过触摸屏可以监控纵剪生产线中各个设备的运行状态和一些基本参数,也可通过触摸屏实现对纵剪生产线的点动、联动控制以及设置相关的控制参数,实现了对纵剪生产线高精度、高效率的控制要求。本文设计的交流调速系统兼容性和扩展性较强,能够减少电气故障,降低生产能耗,提高纵剪生产线的生产效率、控制性能和可靠性。
徐子安[4](2019)在《热轧带钢卷取过程温度与内应力模拟》文中提出高强钢逐渐在建筑、交通、航海等方面取代普碳钢地位,研究高强钢热轧卷取过程中应力的分布和温度分布是判断钢卷卷后是否会出现板形缺陷的重要依据。本课题根据钢卷关于轴对称的特性,考虑钢卷的各向异性,基于弹性力学的基础理论建立力平衡方程、几何方程、物理方程,采用计算增量值代替计算全量值推导出计算钢卷卷取过程中径向位移增量方程组,进而计算出钢卷卷取过程中应力增量。结合板的凸度扩展到计算出三维状态下钢卷卷取过程中应力增量,分析不同相对凸度、凸度指数条件下钢卷卷取结束时径向压应力与周向应力分布;根据不同卸卷理论得出两种卸卷方法,通过两种卸卷后径向压应力与周向应力分布比较出两种方法之间的优劣。考虑温度对钢卷卷取过程中的影响,将温度场的计算与应力的计算结合在一起得到热轧钢卷卷取过程中温度场与应力,得到考虑温度影响后钢卷卷取结束时和卸卷后的应力分布。计算热轧钢卷卷取过程中的温度场根据钢卷逐层卷取的过程,采用三维非稳态圆柱坐标系拉普拉斯方程结合不同边界条件求解得出。为了符合实际卷取情况,考虑了板带在轧制过程中形成的边浪或者中浪板形缺陷以及热轧板带在卷取前边部向空气中散热的影响,将卷取中初始张力与初始温度沿轴向均匀分布转变成沿轴向不均匀分布,得到了轴向不均匀初始张力、初始温度钢卷卷取结束和卸卷后径向压应力、周向应力分布。从不同相对凸度、凸度指数,温度分布,初始张力分布,细致分析不同影响因素下热轧钢卷卷取过程中卷取结束时、卸卷后径向压应力与周向应力分布,对钢卷卷取结束和卸卷后应力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给后续钢卷冷却以及冷却中热应力计算提供了前提条件。
王曰转[5](2017)在《变幅宽织物自动化织造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对织物使用需求的提高,等幅宽织物已不满足人们的要求,如临床上使用的人造血管,为了能更好的模拟人体内血管的形状和性能,需织制有锥度的管状织物。目前实现织物幅宽变化的织造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在幅宽方向的两侧增加或减少经纱根数;二是通过改变经密,但目前未实现自动化织造。本课题以织造锥形管状织物为基础,探究了胸梁升降对织造的影响,并对织机进行了改造,实现了变幅宽织物的自动化织造。首先,分析了胸梁升降对织造的影响。本课题通过建立几何关系的方法分析得到:可通过采用卷取量补偿的方法消除胸梁升降对织造纬密的影响;通过调整后梁高低消除经纱张力不匀的现象;采用控制剑杆、梭箱的位置使剑杆在引纬过程中可正常进入梭口且梭子可正常进入梭箱。进一步推导得到了胸梁分别与后梁、剑杆、梭箱升降的数值关系,为后续织机改造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对管状专用织机进行改造。采用具有精度高、运行稳定性能的电动缸控制胸梁、后梁、剑杆、梭箱的升降。对织机软件部分进行了修改,应用等紧度设计理念,以及已推导出的胸梁与后梁、剑杆、梭箱的升降关系,设计出可计算变幅宽织物参数以及电动缸升降参数的软件。接下来对已改造好的织机进行调试,采用单步运行的方法验证各机构到位的准确性以及软件设计的合理性,并对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改善。最后,以织造锥形管状织物为例,设计合理的参数,在织机上进行自动化织造,进行了上机自动织造以及下机分析,并对织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下机织物的测试主要包括织物幅宽、锥管长度、织物经纬密。测试结果显示,织造所得的织物与设计织物的参数相同,说明织机设计合理,可实现变幅宽织物的自动化织造。
杜兴吉,潘宏亮,裴卫民,丁文炎,柴东京[6](2016)在《深海脐带缆超级双相不锈钢管卷取装置》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满足深海脐带缆的生产、运输和用户作业的需要,在制造脐带缆前需要将每根1240 m的双相不锈钢无缝钢管焊接成最长20 km的卷盘。对此提出了一种海洋深水脐带缆超级双相不锈钢管盘管装置,并对其张紧装置、助卷辊、工字轮式盘卷机构等主要设备进行了阐述。试验结果表明,该卷取装置为无扭有张力卷取,盘卷密度高,能够获得大质量盘卷;试制盘卷的力学性能完全符合ISO 13628-5—2009等有关标准要求,该卷取装置可以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
徐雪海[7](2016)在《新型医用纸张回卷机恒张力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新型医用纸张回卷机恒张力控制系统,完成了回卷机的总体设计和结构设计,建立了回卷机恒张力控制系统动态数学模型,利用PID控制算法,结合卷径变化控制收放卷线速度,在西门子PLC S7-300平台上实现了回卷过程中张力恒定,研制出一台适合医疗行业要求的新型恒张力控制的薄膜、纸张回卷机,并且回卷机实物样机通过现场实验验证。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本文通过对比几种典型卷取设备张力控制方法,分析了国内外复卷机,回卷机和带材卷取设备及其系统的研究现状,研究了张力控制的控制方式,控制算法现状,提出了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分析了新型医用纸张回卷机恒张力控制的硬件基础,对回卷机的总体设计方案、机械结构、关键部件及多种传感器进行了设计。通过对回卷机回卷过程中张力进行力学分析,得出了该系统控制策略,即通过控制收放卷的线速度来维持纸带中的恒张力。为了控制速度,又分别对收放卷端进行了张力动态研究,建立了数学模型,借助Matlab Simulink仿真软件确定了导致张力变化的线速度和纸卷半径等外部因素,进一步完善了张力控制策略,即结合纸卷卷径控制收放卷线速度,实现恒张力控制。在西门子PLC S7-300控制平台上,设计由两台交流伺服电机组成的回卷机,由于收放卷线速度是纸卷卷径r的函数,通过增量PID控制算法,得出不同材料、不同厚度对应不同的张力设定,进行张力控制,控制收放卷线速度,达到系统回卷张力恒定;通过回卷机实物样机的现场实验验证,经过回卷的纸卷松紧合适,两端齐平,完全符合设计要求,所设计回卷机最终交付使用。本文通过对收放卷张力动态数学模型进行模拟仿真,识别出系统主要干扰因素,利用增量PID控制算法,设计回卷机,实物样机现场实验证明系统的有效性,其性能满足设计要求,对其他带材卷取设备设计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孙珺如[8](2014)在《基于虚构张力外环的恒张力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带钢成卷品质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张力控制作用效果决定,就目前国内情况来看,间接张力控制系统在诸多制造行业有着相当广泛的应用,但基于传统PID控制的间接张力控制系统很难取得直接张力法的控制效果。本文根据实际工业间接恒张力控制特点,结合武钢硅钢厂卷取张力系统设备改造实践及调试实况,采用西门子T400工艺板虚构了一个张力外环建立闭环系统,同时应用西门子SIMOVERT MASTERDRIVES6SE70系列高性能矢量变频器作为卷取机主传动装置,间接实现无传感器的恒张力控制。在张力外环应用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实现系统优化,提高系统精度。基于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的卷取张力系统在实验室仿真成功,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具有较好的跟随性能,在未对调节时间作出牺牲的前提下,其系统的稳态精度控制在±1%以内,毛刺现象明显好转,系统精度得到保障,很好地满足了实际生产的需要。改造完成以后经过近几个月的运行,系统稳定,故障率降低近40%,备件消耗大幅降低,松套跑偏现象大为减少,卷取质量大大提高,同时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和设备成本。
朱俊祥[9](2010)在《热轧带钢厂地下卷取机卷取控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热轧带钢厂以生产热轧钢卷为主,热轧带钢厂地下卷取机是整个轧制过程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其张力控制精度和踏步控制准确性是影响热轧钢卷的的关键因素。本文工作的开展,一方面,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另一方面,通过现场实际大量数据和曲线的研究,成功实现了高强管线钢X80在卷取机的稳定卷取。本文的工作要点和所取得的成果如下:(1)根据实际地下卷取机的机械、液压和电气特点,确定张力控制中各种转矩的计算模型。另外,通过矢量控制原理研究和SIEMENS传动系统的研究,找到张力控制在传动系统内部实现的策略。(2)针对X80管线钢,确定高强管线钢相对于普通管线钢的在张力控制方面的差异,通过PDA监控系统,采集得到的数据和曲线,找到解决的方法。(3)在踏步控制的研究中,主要从带钢的头部跟踪、速度控制和压力控制等方面对卷取机的夹送辊单元、助卷辊单元,以及卷筒单元进行计算模型分析。(4)结合卷取机卷取全过程中,各单元的设定策略,着手研究在高强管线钢X80卷取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借助现场测得的数据,对程序进行优化。(5)结合X80的生产,对卷取区域有关的设备控制程序进行优化,并且对相应的HMI操作画面进行修改,达到了硬钢模式程序的一键化设定。本文主要结合迁钢公司于2009年开发X80高强管线钢项目,在整个攻关项目中,卷取机对X80管线钢的卷取成功实现,是高强管线钢生产的一个键环节。通过攻关,优化后的卷取机卷取模块已经成功卷取30万吨X80管线钢,效果良好。
孟令健[10](2010)在《热轧卷取机卷取过程仿真及关键部件模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卷取机是热轧产线的重要设备,生产实践表明,卷取机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着热轧线的生产稳定,特别是热连轧机生产顺行。卷取机的卷取能力直接影响着热轧生产线的生产能力发挥,因此,开展卷取机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理论结合实际,在分析热轧卷取机的功能及结构特点的基础上,采用Marc有限元分析软件,探索性地开展了热轧卷取机卷取过程仿真及关键部件的模拟分析,包括:带钢卷取过程仿真、卷取机夹送辊辊型优化设计、卷取机扇形板热应力模拟分析,为改善卷取机的工作状态、提高卷取机的卷取能力奠定了基础。首先简要介绍了热轧卷取机的类型、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对卷取机的技术发展状况进行了概述和总结。开展了卷取机的卷取过程仿真,进行了带钢卷取过程尤其是带钢头部弯曲和变形的动态模拟,得到了各个卷取状态下带钢的应力场分布,为保证带钢卷取稳定控制、防止废钢和卷取异常提供了参考依据。在分析卷取机夹送辊咬钢状态的基础上,建立了卷取机夹送辊的有限元计算模型,通过对不同辊型夹送辊的接触应力对比分析,实现了夹送辊的辊型优化,得到了优化的辊型参数,提高了夹送辊受力的均匀性,既能改善带钢控制稳定性,又能改善夹送辊辊面的不均匀磨损。扇形板是卷取机卷筒的核心部件,建立了扇形板的受热有限元计算模型,完成了扇形板卷取过程受热状态的模拟分析,得到了扇形板的瞬态热温度场和热应力场,为扇形板的长寿化、避免异常失效提供了基础数据。
二、卷取张力锥形控制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卷取张力锥形控制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平整机带钢卷取松卷问题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有关数学模型 |
2 松卷原因分析 |
3 实施对策及应用效果 |
4 结论 |
(2)碳纤维角联织机开口系统张力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立体织造技术研究现状 |
1.2.2 织机经纱张力控制研究现状 |
1.2.3 网络化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碳纤维角联织机开口系统经纱张力分析 |
2.1 碳纤维角联织机工作原理 |
2.2 开口过程中各层经纱排布 |
2.3 影响纱线张力因素 |
2.3.1 开口机构对纱线张力的影响 |
2.3.2 其它机构对纱线张力的影响 |
2.3.3 网络化控制系统对纱线张力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碳纤维角联织机开口系统纱线张力控制模型 |
3.1 开口系统运动分析 |
3.2 开口系统张力控制模型建立 |
3.2.1 开口系统张力变化 |
3.2.2 送经主轴受力分析 |
3.2.3 建立纱线张力控制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设计与仿真 |
4.1 控制方案与控制原理 |
4.1.1 控制方案选择 |
4.1.2 经纱张力反馈控制原理 |
4.2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4.3 张力系统的TRUETIME仿真平台结构搭建 |
4.4 仿真及分析 |
4.4.1 不考虑时延和丢包时的控制效果 |
4.4.2 考虑不同时延时的控制效果 |
4.4.3 考虑不同丢包时的控制效果 |
4.4.4 同时考虑时延和丢包时的控制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时延、丢包的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与仿真 |
5.1 网络化控制系统建模 |
5.2 系统指数稳定性分析 |
5.3 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 |
5.4 仿真及分析 |
5.4.1 考虑不同时延时的控制效果 |
5.4.2 考虑不同丢包时的控制效果 |
5.4.3 同时考虑时延和丢包时的控制效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3)纵剪生产线中交流调速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纵剪生产线调速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纵剪生产线交流调速系统的理论研究 |
2.1 纵剪生产线工艺流程 |
2.2 纵剪生产线交流调速系统控制要求 |
2.3 欧陆690变频器 |
2.4 西门子S7-300 PLC |
2.5 PROFIBUS现场总线技术 |
2.5.1 PROFIBUS概述 |
2.5.2 PROFIBUS-DP总线 |
2.6 小结 |
第三章 纵剪生产线交流调速系统硬件设计 |
3.1 纵剪生产线交流调速系统组成 |
3.2 纵剪生产线交流调速控制系统结构 |
3.3 纵剪生产线交流调速系统控制网络设计 |
3.4 纵剪生产线卷取机控制系统设计 |
3.5 纵剪生产线卷取机张力的控制 |
3.5.1 纵剪生产线卷取机张力分析 |
3.5.2 纵剪生产线卷取机张力控制方案 |
3.5.3 卷取机张力控制组态 |
3.6 小结 |
第四章 纵剪生产线交流调速系统软件设计 |
4.1 基于西门子S7-300 PLC的程序设计 |
4.2 纵剪生产线交流调速系统通讯组态 |
4.3 纵剪生产线交流调速系统同步设计 |
4.4 纵剪生产线活套控制系统设计 |
4.5 纵剪生产线交流调速系统人机界面设计 |
4.5.1 WINCCFLEXIBLE软件介绍 |
4.5.2 人机界面设计 |
4.6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热轧带钢卷取过程温度与内应力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热轧带钢卷取应力以及温度场的研究综述 |
1.2.1 卷取过程中的应力 |
1.2.2 卷取过程中的温度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特点 |
1.3.1 卷取过程中应力的计算 |
1.3.2 卷取过程中温度的计算 |
第2章 矩阵增量法求卷取过程中层间应力 |
2.1 卷取应力求解方程的推导 |
2.1.1 平衡方程的建立 |
2.1.2 边界条件 |
2.1.3 矩阵的建立 |
2.1.4 凸度方程的建立 |
2.1.5 计算框图与计算结果 |
2.2 卷取中间隙的计算 |
2.3 卷取中的缩径模型 |
2.4 卸卷后应力计算 |
2.4.1 反向压力卸卷法 |
2.4.2 逐步卸卷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带钢卷取过程中的温度计算 |
3.1 卷取过程中温度场计算方程的推导 |
3.1.1 钢卷导热微分方程的建立 |
3.1.2 边界导热状态 |
3.1.3 卷取中温度模型的建立 |
3.2 卷取中温度场计算框图和计算结果 |
3.2.1 卷取中温度场的计算框图 |
3.2.2 计算结果 |
3.3 初始温度不均匀 |
3.3.1 初始温度不均匀理论模拟 |
3.3.2 与实际情况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带钢卷取过程中温度场对应力的影响 |
4.1 应力计算与温度场计算的结合 |
4.1.1 结合计算模型 |
4.1.2 结合计算框图 |
4.1.3 结合计算算例 |
4.2 初始状态下不同张力与钢卷温度对卷取应力的影响 |
4.2.1 初始张力不均匀对卷取应力的影响 |
4.2.2 初始温度不均匀对卷取应力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变幅宽织物自动化织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变幅宽织物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胸梁升降对织造过程的影响 |
2.1 胸梁升降对织物纬密的影响 |
2.2 胸梁升降对经纱张力的影响 |
2.3 胸梁对前梭口形状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织机改造与调试 |
3.1 硬件部分改造 |
3.2 软件部分修改 |
3.3 织机调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机织造以及下机分析 |
4.1 织物设计 |
4.2 织造 |
4.3 织造过程中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案 |
4.4 下机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深海脐带缆超级双相不锈钢管卷取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脐带缆超级双相不锈钢管卷取装置 |
2.1 张紧装置 |
2.2 助卷辊 |
2.3 卷取机 |
3 实际应用及结论 |
(7)新型医用纸张回卷机恒张力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回卷机及恒张力研究现状 |
1.2.1 回卷机概述及其发展现状 |
1.2.2 恒张力控制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回卷机总体设计 |
2.1 回卷机设计方案 |
2.2 回卷机机械结构设计 |
2.3 回卷机关键部件设计 |
2.4 回卷机控制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张力控制理论分析 |
3.1 纸带中的张力分析 |
3.2 纸带中张力动态分析 |
3.3 张力控制系统模拟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恒张力控制及实验 |
4.1 张力控制的应用 |
4.1.1 PLC控制 |
4.1.2 速度控制 |
4.1.3 PID控制算法 |
4.1.4 张力控制 |
4.1.5 回卷机控制系统 |
4.2 现场试验 |
4.2.1 安装鉴定 |
4.2.2 操作鉴定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8)基于虚构张力外环的恒张力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卷取张力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卷绕恒张力控制系统 |
2.1 恒张力控制概述 |
2.2 冷轧硅钢精整生产线简介 |
2.2.1 冷轧硅钢精整概况 |
2.2.2 剪切机组设备流程 |
2.3 张力卷取机结构和原理 |
第3章 张力系统的传动控制 |
3.1 电气传动概述 |
3.2 矢量变频控制 |
3.2.1 矢量控制简介 |
3.2.2 矢量控制坐标变换 |
3.3 电气传动控制系统应用 |
第4章 基于 T400 虚构张力外环 |
4.1 T400 工艺板介绍 |
4.2 T400 工艺板的原理 |
4.3 T400 工艺板的通讯 |
4.4 虚构张力外环实现间接张力控制 |
4.4.1 T400 工艺板间接张力控制 |
4.4.2 T400 工艺板的现场应用 |
第5章 卷取张力控制算法研究及仿真 |
5.1 PID 控制 |
5.2 模糊控制 |
5.3 模糊自适应 PID 控制 |
5.3.1 模糊自适应 PID 控制器的结构 |
5.3.2 模糊自适应 PID 控制器设计 |
5.4 仿真及应用结果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9)热轧带钢厂地下卷取机卷取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热轧带钢厂卷取机的使用和发展 |
1.2 卷取机设备配置 |
1.3 卷取机自动化控制系统配置 |
1.4 卷取机传动系统配置 |
1.5 本文的背景和主要工作 |
第2章 卷取机张力控制研究 |
2.1 卷取机张力控制原理 |
2.2 卷取机张力控制概述 |
2.2.1 夹送辊张力控制 |
2.2.2 卷筒张力控制模型计算方法 |
2.3 运行效果 |
2.4 小结 |
第3章 卷取机助卷辊踏步控制研究 |
3.1 卷取机区域带钢头部的跟踪 |
3.2 卷取机带钢踏步控制期间的速度控制 |
3.2.1 层流辊道速度设定 |
3.2.2 夹送辊速度设定 |
3.2.3 助卷辊速度设定 |
3.2.4 卷筒速度设定 |
3.3 卷取机带钢踏步控制期间的压力控制 |
3.3.1 夹送辊单元的压力控制 |
3.3.2 助卷辊单元的压力控制 |
3.3.3 卷取过程X80和普通带钢压力控制曲线对比 |
3.4 小结 |
第4章 X80管线钢卷取控制系统的优化 |
4.1 L1自动化程序优化 |
4.2 部分工艺参数优化 |
4.3 X80卷取过程中设备运行情况跟踪 |
4.4 HMI画面可操作性优化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热轧卷取机卷取过程仿真及关键部件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热轧卷取机简介 |
1.1.1 热轧卷取机的分类 |
1.1.2 热轧卷取机的结构 |
1.2 热轧卷取机的技术现状 |
1.2.1 国外卷取技术现状 |
1.2.2 国内卷取技术现状 |
1.3 热轧卷取机的技术发展趋势 |
1.4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带钢卷取过程仿真 |
2.1 卷取速度、加速度分析及相关计算 |
2.1.1 生产工艺对卷取机运动参数的要求 |
2.1.2 卷取过程中带钢速度参数的计算方法 |
2.1.3 卷筒旋转角速度、转速及角加速度计算方法 |
2.2 卷取张力的设定 |
2.3 卷取机助卷辊的踏步控制过程解析 |
2.4 卷取机各部件位置参数的设定 |
2.5 带钢卷取过程仿真 |
2.5.1 卷取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5.2 卷取过程的有限元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卷取机夹送辊辊型优化设计 |
3.1 夹送辊咬钢状态分析 |
3.1.1 带钢处于理想咬入状态时的受力分析 |
3.1.2 带钢处于非理想咬入状态时的受力分析 |
3.2 夹送辊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
3.2.1 Marc有限元软件的接触算法 |
3.2.2 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
3.2.3 边界条件 |
3.3 卷取机夹送辊辊型优化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卷取机扇形板热应力模拟分析 |
4.1 卷筒当量半径的计算 |
4.1.1 卷筒当量半径计算的意义 |
4.1.2 卷筒当量半径的计算方法 |
4.2 扇形板径向压力计算 |
4.2.1 C.E.英格利斯公式 |
4.2.2 周国盈公式 |
4.2.3 连加创公式 |
4.3 扇形板热应力模拟分析 |
4.3.1 热传导理论概述 |
4.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3 边界条件 |
4.3.4 有限元热应力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1 一次曲线程序 |
A.2 二次曲线程序 |
A.3 四次曲线程序 |
A.4 正弦曲线程序 |
致谢 |
四、卷取张力锥形控制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平整机带钢卷取松卷问题分析及对策[J]. 周智勇. 云南冶金, 2020(06)
- [2]碳纤维角联织机开口系统张力控制研究[D]. 吴晓宇.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 [3]纵剪生产线中交流调速系统的研究[D]. 贺刚. 西安石油大学, 2019(12)
- [4]热轧带钢卷取过程温度与内应力模拟[D]. 徐子安. 燕山大学, 2019(03)
- [5]变幅宽织物自动化织造的研究[D]. 王曰转. 东华大学, 2017(05)
- [6]深海脐带缆超级双相不锈钢管卷取装置[J]. 杜兴吉,潘宏亮,裴卫民,丁文炎,柴东京. 焊管, 2016(10)
- [7]新型医用纸张回卷机恒张力控制研究[D]. 徐雪海. 苏州大学, 2016(05)
- [8]基于虚构张力外环的恒张力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孙珺如. 武汉科技大学, 2014(03)
- [9]热轧带钢厂地下卷取机卷取控制的研究[D]. 朱俊祥. 东北大学, 2010(07)
- [10]热轧卷取机卷取过程仿真及关键部件模拟分析[D]. 孟令健. 东北大学,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