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with copper needle on cavernous hemangioma at function site by different means(论文文献综述)
Chines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 (CSSVA);[1](2019)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2019版)》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分类1982年,John B.Mulliken首次提出基于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分类法,将传统的"血管瘤"(Vascular anomalies)重新分为血管瘤(Hemangioma)和脉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这一分类观点被广泛认同,ISSVA于2018年对该分类系统再次修订。本文就此次修订的主要变动进行介绍,并附上最新的分类系统。
申沛于[2](2019)在《90Sr敷贴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不同方案疗效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核素90Sr敷贴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不同方法疗效的探讨,并观察各种方法的不良反应,以期找出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从我科门诊接受90Sr敷贴治疗的婴幼儿单纯性皮肤毛细血管瘤患儿中选取120例,血管瘤位于躯干、四肢。治疗前向患儿家属详细介绍临床上血管瘤的不同治疗方法、敷贴治疗疗效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治疗后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儿治疗前均行血常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检查作为基线评估。将其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人)即:对照组:90Sr敷贴8次治疗法;观察组1:90Sr敷贴8次治疗法+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观察组2:90Sr敷贴4次治疗法;观察组3:90Sr敷贴4次治疗法+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第一疗程结束后未治愈者间隔3~4个月后行第二疗程敷贴治疗。第二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各组疗效差异,以及记录每个疗程治疗期间及观察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实验结果采用X2检验分析。结果:120例患儿入组,其中男性46例,女性74例,血管瘤总数目为138个,年龄为1个月~24个月。第一疗程结束3~4个月复诊观察疗效,有效率97.83%(135/138),治愈率34.78%(48/138),其中对照组:有效率为 97.06%(33/34),治愈率 38.34%(13/34);观察组 1:有效率 100%(39/39),治愈率25.64%(10/39);观察组2:有效率96.97%(32/33),治愈率51.52%(17/33);观察组 3:有效率 96.88%(31/32),治愈率 34.78%(8/23)。12例患儿家属第一疗程治疗结束后不愿继续治疗或选其他方法治疗。第二疗程结束后共有108例患儿,4~5个月观察疗效,有效率99.16%(118/119),治愈率68.07%(81/119),其中:对照组:有效率96.55%(28/29),治愈率 65.52%(19/29);观察组 1:有效率 100%(32/32),治愈率 68.75%(22/32);观察组2:有效率100%(30/30),治愈率73.33%(22/30);观察组3:有效率100%(28/28),治愈率64.29%(18/28)。第二疗程结束后各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1、观察组2与观察组3第一疗程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疗程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2、观察组1与观察组3两个疗程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组2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但对照组与观察组1、观察组2与观察组3、对照组与观察组2、观察组1与观察组3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90Sr敷贴联合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可以提高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4次疗法与8次疗法相比效果及副作用无明显差异,因此在今后临床工作中对于居住地比较偏远的患儿可以采用4次疗法,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降低经济成本。
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学组[3](2016)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版)》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分类(ISSVA 2014版)1982年,John B.Mulliken首次提出基于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分类方法,将此前传统意义的"血管瘤"(Vascular anomalies)重新分为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并阐释了两者最本质的差别,即血管肿瘤存在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殖,而血管畸形则无此现象。该观点被广泛认同,从而成为现代分类的基础。1992年,国际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研究学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ISSVA)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成立,并在
杨梦宇,罗成群[4](2012)在《铜针治疗1例右臀部巨大蔓状血管瘤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铜针介入栓塞术治疗巨大蔓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血管瘤缝扎加铜针留置术治疗。术后每3个月常规复查,评价效果,并行第2、第3和第4次铜针治疗。结果:患者经4次治疗后,常规和B超检查均显着改善。结论:铜针治疗蔓状血管瘤具有操作简单、疗效显着、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张博[5](2012)在《铜针留置前后海绵状静脉畸形病理学及血管内皮细胞P27kip1变化和凋亡情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铜针留置前后海绵状静脉畸形的形态及病理学变化情况,经免疫组织化学实验了解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和P27kip1的表达差异和经TUNEL法测定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情况,进一步探讨铜针留置治疗海绵状静脉畸形可能的机制。方法:①选择2009年9月至2012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就诊的海绵状静脉畸形患者6例(共留取对照性标本12例)。患者本人及其合法监护人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②采用工业用铜线,制备成一端尖,另一端圆形的铜针,用细砂纸反复擦净表面氧化膜层,使纯铜外露。高压蒸汽灭菌备用。所有患者均在麻醉下行病变局部铜针留置治疗,留置铜针12~56枚,平均30枚,留置时间均为1周。③标本经苏木精-伊红染色,然后在Nikon Eclipse80i显微镜下观察铜针留置前后畸形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利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并观测铜针留置前后海绵状静脉畸形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核中P27kip1的表达差异,同时计算图像阳性面积率。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铜针留置前后畸形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指数(AI)。采用Nikon DS高分辨率数码相机经NIS-ElementsAR3.0软件拍照。采用Ver3.00程序软件做图像数字采集和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学分析。结果:6例患者(共留取铜针留置前后标本12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肉眼可见铜针留置治疗后的海绵状静脉畸形病损范围较治疗前缩小。②组织病理学变化:治疗前海绵状静脉畸形的部分血管呈囊状不规则扩张,其管腔大小不一、管壁厚薄不均;铜针留置后血管结构大部分萎缩或消失,残留大量淡染的结构不清晰的结缔组织填充,可见大量浸润的炎性细胞。③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在海绵状静脉畸形组织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内均弥散分布呈棕黄色颗粒。④铜针留置后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核中P27kiP1水平明显高于留置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铜针留置前后海绵状静脉畸形血管内皮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凋亡。铜针留置后凋亡水平较铜针留置前上调不显着,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铜针留置后病变体积及病损面积均缩小,其组织内血管的管腔缩小或闭锁,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结构萎缩或消失,血管周围纤维结缔组织明显增多。②铜针留置后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核中P27kip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铜针留置前水平。③铜针留置前后血管内皮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凋亡。铜针留置后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水平较铜针留置前上调不显着。④铜针留置术可能是通过上调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核中P27kip1的表达,阻滞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从而达到治疗海绵状静脉畸形的目的。
宋维铭,薛文丽,吴佳君,王千文,郭鑫,王太玲,于浩,郑行跃,王佳琦[6](2012)在《单纯铜针留置和铜针留置结合环形缝扎治疗脉管畸形》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并总结铜针留置、铜针留置结合环形缝扎治疗脉管畸形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采用铜针留置、铜针留置结合环形缝扎治疗脉管畸形患者46例,其中静脉畸形43例,动、静脉畸形3例。治疗1~3次,其中第1次治疗41例,第2次治疗4例,第3次治疗1例,再次治疗至少间隔6个月。观察铜针留置治疗后患者的局部和全身反应,检测其中6例患者铜针留置治疗前及铜针留置治疗5天后血清铜及肝功能变化,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治疗患者46例,术后随访6~24个月。临床治疗效果:I级(差)3例,占6.5%;II级(中)11例,占23.9%;III级(好)27例,占58.7%;IV级(优)5例,占10.9%。43例(包括中、好和优)脉管畸形患者获得有效治疗(图2~3),总有效率为93.5%。6例留置铜针治疗5天后,血清铜轻度升高,方差分析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草转氨酶活性轻度升高,秩和检验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铜针留置简单易行、安全性高,对患者组织形态和功能影响小,是治疗脉管畸形的有效方法之一;铜针留置结合环形缝扎是铜针治疗脉管畸形的改进和发展,可以更有效地治疗脉管畸形,适用于治疗病变范围较大、较深的脉管畸形。
吴志贤,梁杰[7](2011)在《低电压细铜丝电疗术在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持续低电压直流电铜丝密集置入,治疗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对23例弥漫性血管瘤患者,采用手法触摸密集置入铜丝,术中持续4 V电压直流通电10 min,术后留置铜丝1周。结果 23例弥漫性血管瘤患者,治愈15例,基本治愈5例,有效3例,无效0例。结论细铜丝留置持续低电压直流电通电术,治疗体表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疗效好、操作简单、损伤小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徐伟[8](2011)在《血管瘤与血管畸形治疗方法选择的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血管瘤与血管畸形治疗的合理方案[方法]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我科共收治脉管类疾病共68例,根据脉管性疾病的生物学分类指导临床治疗,分别采用口服药物,硬化剂注射,铜针留置,手术切除及综合治疗等方法,随访2月至1年年,并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总结脉管性疾病治疗的合理方案。[结果]根据脉管性疾病的生物学分类法,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时期的病变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临床治疗效果突出,治愈率高。[结论]治疗脉管类疾病选择合适的方法与恰当的时机同等重要;脉管类疾病治疗方案应提倡个体化,不应忽略联合治疗;血管瘤治疗方案并没有最佳方案之说,但选择合适的方法可明显改善预后;由于对血管瘤形成机制不明,目前尚无针对性强的药物或治疗方法,目前治疗手段均基于临床实践经验总结而来。
秦桂芝[9](2011)在《普萘洛尔治疗难治性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普萘洛尔治疗难治性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观察目的观察普萘洛尔治疗难治性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给68例通过临床和辅助检查诊断的难治性婴幼儿血管瘤患儿给予普萘洛尔,1.0~2.0mg/kg/d,分2-3次口服,每月复诊1次观察和记录血管瘤大小、质地、颜色的变化等,并随时处理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按4级评分法对近期疗效进行评价。结果68例随访3-13个月,疗效:Ⅰ级8例,Ⅱ级:13例,Ⅲ级:29例,Ⅳ级:13例。68例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但均未有1例完全消褪。结论1.小剂量普萘洛尔(1~2mg/kg/d)治疗难治性婴幼儿血管瘤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微,可作为难治性婴幼儿血管瘤的首选治疗药物,治疗的剂量及疗程宜个体化,服药、停药时宜逐增、逐减。2.婴幼儿难治性血管瘤经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后皮损不能完全消退,局部可出现疤痕、色脱等,所以诊断一旦明确,宜尽早治疗,必要时可结合局部治疗去除残余病变组织。第二部分普萘洛尔影响HUVEC-12细胞分泌VEGF的胞内信号机制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普萘洛尔对HUVEC-12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分泌VEG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的影响以及相关的信号通路,进一步探讨普萘洛尔治疗难治性血管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以离体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12)为模型,用浓度分别为16ug/ml、8ug/ml、4ug/ml、2ug/ml、1ug/ml、0ug/ml(空白对照)的普萘洛尔干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cultural supernatants, CS)中VEGF的浓度。用MTT法检测VEGF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最佳浓度,建立阳性系统,在此基础上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不同浓度普萘洛尔干预后p-JNK(磷酸化的JNK)和p-P38(磷酸化的P38)的表达.结果1.不同浓度普萘洛尔组的细胞毒作用在细胞毒实验中HUVEC-12细胞在接受不同浓度的普萘洛尔干预后,MTT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的普萘洛尔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毒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浓度普萘洛尔组CS中VEGF的浓度普萘洛尔干预组CS中VEGF的浓度在16ug/ml,8ug/ml,4ug/ml, 2ug/ml, 1ug/m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下降(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在普萘洛尔浓度为8ug/ml时下降最明显。3.不同浓度的VEGF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影响在细胞增殖实验中HUVEC-12细胞在接受为40ng/ml,20ng/ml, 10ng/ml,5ng/ml,2.5ng/ml的VEGF干预48h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VEGF对人血管内皮细胞有促进增殖的作用,当浓度为20ng/ml时最为明显(P<0.001)。4.普萘洛尔干预组中p-JNK和p-p38的表达:p-JNK和p-P38信号均先增强后减弱,P-Jnk在普萘洛尔浓度为1ug/ml表达最明显,而P-P38在普萘洛尔浓度为4ug/ml时表达最明显,在普萘洛尔浓度为16ug/ml时两者都有下降。结论1.普萘洛尔对静脉内皮细胞分泌VEGF有抑制作用,在浓度为8 ug/ml时对静脉内皮细胞分泌VEGF的抑制作用最明显。2.P38、JNK激酶在普萘洛尔影响HUVEC-12细胞分泌VEGF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普萘洛尔高浓度时通过下调血管内皮细胞的胞内JNK和P38信号转导,降低VEGF的增殖效应从而促进血管瘤的消退。
赵忠芳[10](2011)在《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脉管性疾病(vascular anomalies)是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和发育畸形。虽然脉管性疾病属于良性病变,但发生在颌面颈部的病变,不仅导致严重的容貌毁损,还可能因为阻塞呼吸、消化道而影响发音、进食,甚至导致出血、窒息并危及生命。根据影像学资料和血流动力学原理,将脉管畸形分为低流量畸形(毛细管畸形、静脉畸形和淋巴管畸形)和高流量畸形(动脉畸形、动静脉畸形)两大类。血管瘤依据形态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三大类型。其中毛细血管瘤又可分为草莓状血管瘤、鲜红斑痣。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病变,有着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病程和转归。血管畸形是无内皮细胞异常增殖的非肿瘤性的先天性血管结构发育异常疾病,不会自行消退,随患者的生长发育持续增长。对患者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产生严重影响。血管瘤是一种婴幼儿常见的先天性的良性、具有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的肿瘤或类肿瘤性疾病,大部分可以自行消退,但仍有20%的血管瘤不能消退。血管瘤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多位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其次为口腔粘膜和肌肉、骨以及脑、肝、心脏等器官,其中约60%发生于头颈部,其次是躯干(25%)和四肢(15%)。不仅影响美观,还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如溃疡、出血、感染等。血管瘤主要发病于新生儿及1岁左右儿童,该病在新生儿中发病率为1%-2%,在婴儿中发病率为10%-12%,在体重低于1000g的早产儿,发病率则上升到22.9%,白种人发病率高于其他人种,原因不详,女婴比男婴发病率高,发病比为3:1-5:1。皮肤血管瘤通常单发,少数多发,血管瘤常在患儿出生时或出生后2周-至1个月内发现蚊咬状红点,并迅速增长,形成鲜红色斑疹或丘疹样团块,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鲜红色、紫色、高出皮面、柔软的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楚,直径大小不等,甚至可达数厘米,压之不易褪色,瘤体通常呈鲜红色,凸出皮面,状似草莓。即过去所称的“草莓状血管瘤”或“毛细血管瘤”。根据Mulliken诊断标准将血管瘤分为:增生期、消退期和消退完成期。血管瘤患儿一般1岁以内增长最快,增殖期持续6-12个月,出生后的1个月和出生后的6个月是在增殖期内的2个生长高峰,1岁左右增至最大。1岁之后缓慢增长,进入稳定期,并逐渐消退,但完全消退通常需数年之久。血管瘤可自行消退完成的常常遗留有后遗症,如:皮肤松弛、色素沉着、瘢痕及纤维脂肪组织沉积等。位于眼睑、气管等处特殊部位的血管瘤常压迫周围器官,甚至危及生命。而位于眼睑、外鼻、耳郭、口唇等部位的病变,除了造成颜面部美容缺陷、畸形、凶险的出血倾向以外还可引起相应功能障碍等并严重威胁其生活质量,给患者及亲属带来极大的精神创伤和心理负担。少数迅速增殖的重症血管瘤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外形和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于无法消退或不能完全消退的血管瘤或位于特殊部位的血管瘤应及时正确积极的治疗。目前对血管瘤的治疗没有统一的方案。治疗方法主要有:1)等待观察;2)冷冻治疗;3)激光治疗;4)放射与放射性核素治疗;5)注射治疗;6)介入治疗;7)血管瘤铜针疗法;8)手术治疗;9)外用药物治疗;10)口服药物治疗等。经远期随访证实,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冷冻治疗易导致增生或萎缩性瘢痕、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血管瘤的激光治疗常常会遗留有瘢痕,如萎缩性或增生性瘢痕等,另外激光治疗范围较大、较深厚度的血管瘤比较困难,甚至会引起大出血等情况,所以对于此类病灶使用激光治疗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应严格掌握激光治疗血管瘤的适应证。对于接受放射与放射性核素治疗的血管瘤,治疗后在病灶局部容易形成萎缩性瘢痕,而且瘢痕表皮出现脱屑现象。经过临床的长期观察,对于这种由于放射线照射局部病灶所产生的萎缩组织或萎缩性瘢痕,并不能排除其有癌变的可能,而且放射核素治疗可能致对患儿有潜在危害。因此,现在在血管瘤的治疗中已很少使用放射及放射核素治疗。血管瘤的注射治疗是在血管瘤瘤体内直接注射激素或硬化剂,具体作用机制不是很明确,有可能为了达到治疗效果,IH瘤体内注射硬化剂造成内皮细胞的坏死及血管腔栓塞。平阳霉素在血管瘤瘤体的局部注射后6-12h内易发生发热反应,这可能是其抑制了内源性致热源释放的缘故,因此在配制平阳霉素混悬液时加入了地塞米松,进行了有效地预防发热反应。对于局部注射激素治疗无效且严重的血管瘤,可局部注射平阳霉素。介入治疗常用于内脏血管瘤如肝血管瘤的治疗。血管瘤铜针疗法由于铜原子的吸收并产生相应毒性作用,故目前很少采用。对于局限或比较局限的血管瘤原则上使用手术切除的方法,手术切除血管瘤不但安全而且可靠,并且有机会得到根治的有效治疗方法,对于冷冻、激光治疗后及血管瘤消退后遗留的瘢痕也可采用手术修复。对于范围较大的血管瘤,手术前应确定血管瘤的类型、范围、层次、血供等,若出血较多,难以切除干净或一期修复困难者,可采取二期修复。外用咪喹莫特药物具有抗疱疹病毒及治疗某些皮肤肿瘤的作用,且治疗范围逐渐的扩大,对于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显示了一定的治疗效果。外用咪喹莫特药物治疗血管瘤操作方便、简单、未见的明显的全身不良反应。对于大面积、多发性及重症血管瘤的治疗,激素被认为是一线药物之一。主要适用于全身多发性血管瘤、增生期血管瘤以及累及重要器官或危及生命的血管瘤。口服激素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dushing综合症,生长迟缓,胃食管反流,消化道溃疡,水、电解质紊乱,高血糖,行为异常和免疫抑制。但口服激素应该注意:1)若用药2周无效,终止治疗。若有效,病变减小或消失后再用药2-3周;2)减量撤药期间如出现反跳,则调整到较大剂量1周后减量,若再次出现反跳,应增大剂量继续2周,然后逐渐停药。总之,血管瘤的治疗方法甚多,且涉及多方面因素,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目前尚无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情况。应该强调,治疗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消除病变,还必须保持健康的正常组织和外观。自2008年,法国医生Leaute-Labreze等偶然发现普萘洛尔能促进鼻咽部血管瘤消退并发表于《新英格兰杂志》后,开创了应用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先河。近年来,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开始应用于临床且疗效显着,国内鲜见相关报道,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分子机制国内外鲜见相关报道。血管瘤的病因、发生机制仍尚未完全清楚,主要机制为促血管形成因子及抑制因子的失衡。促血管形成因子中最主要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被认为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跃的血管形成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 proteinase-9,MMP-9)在增殖期血管瘤内皮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退化期及正常组织。因此,我们希望通过临床研究和分析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的效果的显着进一步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的提供一些线索;通过采用干预措施观察增生期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血清、尿液因子水平的变化在增生期血管瘤治疗前后组间的差别,为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目的:1)观察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患者的临床效果;2)观察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患者血清VEGF的水平变化;3)观察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患者血清MMP-9的水平变化;4)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患者血清VEGF与MMP-9的相关性;5)观察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患者血清bFGF的水平变化;6)观察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患者尿液bFGF的水平变化;7)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的效果和bFGF变化的相关性;8)分析增生期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用普萘洛尔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第一部分:1)按照Mulliken对血管瘤的诊断标准,对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于2010年04月-2010年11月收治的增生期血管瘤患者53例收住入院,患者年龄为2个月-11个月,平均年龄6.5个月。血管瘤直径>1.0cm (1.0cm~8.9cm),化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血糖、测量心率、血压和B超检查,对于各项检查符合要求的患儿口服普萘洛尔(天津力生制药厂生产,批号:H12020151),初始剂量0.5mg/kg/day q8h;1周内逐渐加量至2.0mg/kg/day q8h;2)口服普萘洛尔期间每次服药前、服药后0.5小时测量心率、血压变化(与正常婴幼儿心率、血压正常值表作对照),血压或心率低于正常标准,或服药后有其他较重的异常反应,作为停药标准;3)分别于服药前,服药4周与服药8周清晨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液样本;4)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ELISA)法分别测定服药前,服药4周与服药8周血清中VEGF与MMP-9的水平变化,根据这些指标不同的组合分析各指标与增生期血管瘤患儿服用普萘洛尔药物效果的相关性。本研究第二部分:1)按照Mulliken对血管瘤的诊断标准,对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于2010年04月-2010年11月收治的81例血管瘤患者(增生期53例,消退期29例),血管畸形患者24例,正常对照30例收住入院,血管瘤直径>1.0cm (1.0cm~8.9cm),年龄2-11个月,平均年龄6.5个月,收住入院,化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血糖、心率、血压和B超检查,对于各项检查符合要求的患儿口服普萘洛尔(天津力生制药厂生产,批号:H12020151),初始剂量0.5mg/kg/day q8h;1周内逐渐加量至2.Omg/kg/day q8h;2)口服普萘洛尔期间每次服药前、服药后0.5小时测量心率、血压变化(与正常婴幼儿心率、血压正常值表作对照),血压或心率低于正常标准,或服药后有其他较重的异常反应,作为停药标准;3)分别于服药前,服药4周与服药8周清晨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液样本;4)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X双抗夹心(ELISA)法分别测定服药前,服药4周与服药8周血清、尿液中的bFGF水平变化,根据这些指标不同的组合分析各指标与增生期血管瘤患者服用普萘洛尔效果的相关性。本研究第三部分对82例血管瘤患者(增殖期53例,消退期29例),分析增生期血管瘤患者临床特征及用普萘洛尔治疗前、后、临床特征、超声检查的变化情况及安全性,同时观察停药后的相应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结果:本研究第一部分结果表明:1)用药前增殖性血管瘤患者53例(性别统计无差异),但治疗过程中因出现胃肠道反应(腹泻)、低血压等终止治疗者7例,治疗后4周的样本数是48例,治疗后8周的样本数是46例。用普萘洛尔治疗后的有效率逐渐增高,治疗后4周以好转病例较多,治疗后8周以有效病例较多,治疗后8周有效率明显增高(P<0.01),有效率达20%左右;2)血清VEGF水平在服药后4周和服药后8周呈逐渐下降趋势,治疗前与治疗后8周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4周、8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3)血清MMP-9水平在服药后4周和服药后8周呈逐渐下降趋势,治疗前与治疗后8周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4周与治疗后8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4)MMP-9的表达变化与VEGF一致,并与VEGF呈正相关(r=0.9997,P<0.01)。本研究第二部分结果表明:1)普萘洛尔治疗前增殖性血管瘤增生期患者53例,治疗过程中因出现胃肠道反应(腹泻)、低血压等终止治疗者7例,治疗后4周的样本数是48例,治疗后8周的样本数是46例。治疗前增殖性血管瘤消退期患者29例,治疗4周后25例,治疗8周后24例。治疗前血管畸形患者24例,治疗4周后23例,治疗8周后20例。对照组30例,上述各组性别统计均无差异(P>0.05);2)用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治疗前患者血清、尿液的bFGF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对照(P<0.01);患者血清bFGF水平在服药后4周和服药后8周呈逐渐下降趋势,治疗前与治疗后8周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4周、8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3)患者尿液bFGF水平在服药后4周和服药后8周呈逐渐下降趋势,治疗前与治疗后8周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4周与治疗后8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4)普萘洛尔治疗消退期血管瘤,患者血清、尿液bFGF水平在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用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畸形,患者血清、尿液bFGF水平在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第三部分结果表明:1)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患者之前必须详细的检查,确保心、肺功能良好;2)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患者用药剂量不超过[<2mg/(kg#d)],不良反应轻;3)普萘洛尔用药持续时间至血管瘤的增生期结束或者血管瘤瘤体消退不再继续生长,并逐渐减量至停药。结论:1)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效果显着,副作用小;2)普萘洛尔治疗消退期血管瘤无明显效果;3)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畸形无明显效果;4)普萘洛尔通过降低患者血清VEGF、MMP-9、bFGF及尿液bFGF水平,从而为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提供理论依据;5)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的分子机制与下调患者外周血清VEGF、MMP-9、bFGF及尿液bFGF水平有关;6)本课题因样本量少,试验方法简单,随访时间短,希望扩大样本量,选用其他方法及长期随访进一步研究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分子机制。
二、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with copper needle on cavernous hemangioma at function site by different mean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with copper needle on cavernous hemangioma at function site by different means(论文提纲范文)
(1)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2019版)(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分类 |
第二部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发病机制 |
1脉管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1.1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 |
1.2先天性血管瘤(Ccongenital hemangioma,CH) |
1.3化脓性肉芽肿(Pyogenic granuloma,PG) |
2脉管畸形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2.1毛细血管畸形(Capillary malformation,CM) |
2.2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 |
2.3静脉畸形 |
2.3.1散发性静脉畸形、多灶性静脉畸形、遗传性皮肤黏膜静脉畸形和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 |
2.3.2过度角化性皮肤毛细血管静脉畸形 |
2.3.3疣状静脉畸形 |
2.3.4球细胞静脉畸形(Glomuvenous malformation GVM) |
2.4淋巴管畸形(Lymphatic malformation,LM) |
2.5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 |
第三部分血管源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
1婴幼儿血管瘤 |
1.1临床表现 |
1.2诊断及鉴别诊断 |
1.3辅助检查 |
1.4治疗 |
1.4.1治疗方法及适应证 |
1.4.2治疗方法的选择 |
1.4.2.1局部外用药物 |
1.4.2.2局部治疗 |
1.4.2.3系统治疗 |
2先天性血管瘤 |
2.1临床表现 |
2.2诊断与鉴别诊断 |
2.3辅助检查 |
2.4治疗 |
3血管内皮瘤 |
3.1种类 |
3.2临床表现 |
3.2.1 KHE与TA |
3.2.2 Kasabach-Merritt现象(Kasabach-Merrit phenomenon,KMP) |
3.3辅助检查 |
3.4诊断 |
3.5治疗 |
3.5.1 KHE与TA |
3.5.2其他的少见血管内皮瘤 |
第四部分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
1葡萄酒色斑 |
1.1临床表现 |
1.2诊断及鉴别诊断 |
1.3辅助检查 |
1.4治疗 |
1.4.1激光治疗 |
1.4.1.1脉冲染料激光(Pulsed dye laser,PDL) |
1.4.1.2脉冲倍频Nd:YAG激光 |
1.4.1.3长脉冲Nd:YAG激光 |
1.4.1.4长脉冲翠绿宝石激光 |
1.4.2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 |
1.4.3非相干光治疗 |
1.4.4手术治疗 |
1.4.4.1直接切除缝合 |
1.4.4.2局部皮瓣 |
1.4.4.3皮片移植 |
1.4.4.4组织扩张 |
1.4.4.5预构扩张皮瓣 |
1.4.4.6正畸正颌手术 |
2静脉畸形 |
2.1临床表现 |
2.2诊断和辅助检查 |
2.3治疗 |
2.3.1治疗方法及适应证 |
2.3.2治疗方法的选择 |
2.3.2.1血管内硬化治疗 |
2.3.2.2手术治疗 |
2.3.2.3激光治疗 |
3动静脉畸形 |
3.1临床表现 |
3.2诊断 |
3.3辅助检查 |
3.4治疗 |
3.4.1常规介入栓塞 |
3.4.2无水乙醇介入栓塞治疗 |
3.4.3外科手术 |
3.4.4联合治疗 |
4淋巴管畸形 |
4.1淋巴管畸形的组织病理和发病机制 |
4.2临床表现及诊断 |
4.3治疗 |
第五部分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相关综合征 |
1血管瘤相关综合征———PHACE综合征 |
1.1临床表现 |
1.2诊断与鉴别诊断 |
1.3辅助检查 |
1.4治疗 |
2脉管畸形相关综合征 |
2.1临床表现及诊断 |
2.1.1 Sturge-Weber综合征 |
2.1.2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 |
2.1.3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与Parkes-Weber综合征 |
2.1.4变形综合征 |
2.1.5 Bannayan-Riley-Ruvalcaba综合征 |
2.1.6 Cobb综合征 |
2.1.7 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 |
2.1.8 Maffucci综合征 |
2.1.9蓝色橡皮疱样痣综合征 |
2.1.10 Gorham综合征 |
2.1.11 CLAPO综合征 |
2.2辅助检查 |
2.3治疗 |
2.3.1治疗原则 |
2.3.2治疗方法的选择 |
2.3.3治疗方法 |
第六部分眶内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
1眶内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
1.1眼眶血管瘤临床表现 |
1.2眼眶血管瘤诊断和鉴别诊断 |
1.2.1诊断 |
1.2.2鉴别诊断 |
1.3眼眶血管瘤治疗 |
1.3.1治疗适应证 |
1.3.2药物治疗 |
1.3.3手术切除 |
2眶内血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
2.1临床表现 |
2.1.1静脉畸形 |
2.1.2混合畸形 |
2.1.3眼眶动静脉畸形 |
2.2诊断和鉴别诊断 |
2.2.1诊断 |
2.2.2鉴别诊断 |
2.3治疗 |
2.3.1静脉畸形/混合畸形 |
2.3.1.1扩张型 |
2.3.1.2非扩张型/混合畸形 |
2.3.2动静脉畸形 |
附录一:通用的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治疗技术 |
1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相关的光电治疗技术 |
1.1激光在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 |
1.1.1血管瘤的激光治疗 |
1.1.1.1脉冲染料激光 |
1.1.1.2 Nd:YAG激光 |
1.1.1.3点阵激光(Fractional Laser) |
1.1.2激光治疗的并发症 |
1.2激光在脉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
1.2.1毛细血管畸形 |
1.2.1.1脉冲染料激光 |
1.2.1.2肽氧磷酸钾激光(KTP) |
1.2.1.3强脉冲光 |
1.2.2静脉畸形的激光治疗 |
1.2.3获得性血管病变 |
1.2.3.1匍行性血管瘤 |
1.2.3.2血管角皮瘤 |
1.2.3.3疣状静脉畸形 |
1.2.3.4老年性血管瘤 |
1.2.3.5化脓性肉芽肿 |
1.2.3.6血管痣 |
1.2.3.7毛细血管扩张 |
1.2.3.8静脉湖 |
1.3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 |
2超声在浅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
2.1超声对浅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 |
2.2超声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治疗中的作用 |
2.2.1超声实时引导治疗的优点 |
2.2.2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治疗 |
3脉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 |
3.1常用介入栓塞药物及选择 |
3.2介入栓塞治疗在高流量脉管畸形(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
3.3介入硬化治疗在低流量脉管畸形(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中的应用 |
4无水乙醇在血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
4.1安全应用无水乙醇的要点 |
4.2无水乙醇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
4.3无水乙醇在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
5泡沫硬化治疗 |
5.1适应证 |
5.2泡沫硬化剂常规制备方法 |
5.3静脉畸形泡沫硬化治疗要点 |
5.4不良反应 |
5.5其他注意事项 |
6外用药物在浅表性婴幼儿血管瘤中使用 |
6.1β受体阻滞剂类 |
6.2 5%咪喹莫特 |
7雷帕霉素在脉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7.1雷帕霉素的作用机制 |
7.2雷帕霉素在脉管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7.3雷帕霉素在低流量脉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
7.4雷帕霉素在复杂脉管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
7.5雷帕霉素相关副作用 |
8抗肿瘤药物注射治疗 |
8.1博来霉素 |
8.1.1作用机制 |
8.1.2适应证 |
8.1.3治疗方法 |
8.1.4不良反应及防治 |
8.2长春新碱 |
8.2.1作用机制 |
8.2.2适应证 |
8.2.3治疗方法 |
8.2.4不良反应及防治 |
8.3干扰素 |
8.3.1作用机制 |
8.3.2适应证 |
8.3.3治疗方法 |
8.3.4不良反应及防治 |
附录二:国内少数单位开展的其他特殊治疗技术 |
1电化学治疗 |
1.1电化学治疗的基本原理 |
1.2电化学治疗的适应证 |
1.3电化学治疗的方法 |
1.4电化学治疗的注意事项 |
1.5电化学治疗的疗效评价 |
2高频电凝治疗 |
2.1高频电凝治疗的适应证 |
2.2高频电凝的治疗方法 |
2.3高频电凝治疗的注意事项 |
3射频与微波消融 |
3.1射频与微波消融术原理 |
3.2射频与微波消融术在脉管畸形领域的应用 |
3.3射频与微波消融术的治疗方法 |
3.4射频与微波消融术的注意事项 |
4尿素治疗 |
4.1尿素治疗血管瘤与脉管畸形原理 |
4.2尿素疗法的主要特点 |
4.3尿素治疗血管瘤(含KMP)与脉管畸形的方法 |
4.3.1单纯局部尿素注射 |
4.3.2选择性颈外动脉结扎置管、尿素介入治疗 |
4.3.3局部尿素注射+手术切除 |
4.3.4尿素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 |
(2)90Sr敷贴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不同方案疗效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类型与设计 |
2.3 研究方法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2.5 副作用评价 |
2.6 随访 |
2.7 统计学处理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版)(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分类(ISSVA 2014 版) |
第二部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发病机制 |
第三部分血管源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
1婴幼儿血管瘤 |
1.1 临床表现 |
1.2 诊断及鉴别诊断 |
1.3 辅助检查 |
1.4 治疗 |
1.4.1 治疗方法及适应证 |
1.4.2 治疗方法的选择 |
1.4.1.1 局部外用药物适用于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常用的药物如下。 |
1.4.1.2 局部注射 |
1.4.1.3 系统治疗 |
1.4.1.4 外科手术 |
2血管内皮瘤 |
2.1临床表现 |
2.2 诊断 |
2.3 辅助检查 |
2.4 治疗 |
2.4.1 KHE和TA |
2.4.2 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 |
2.4.3 其它少见血管内皮瘤 |
3 Kasabach-Merritt现象 |
3.1 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发病机制 |
3.2 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
3.3 治疗方法 |
3.3.1 手术治疗 |
3.3.2 介入栓塞 |
3.3.3 全身用药 |
第四部分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
1葡萄酒色斑 |
1.1临床表现 |
1.2诊断及鉴别诊断 |
1.3 辅助检查 |
1.4 治疗 |
1.4.1 激光的选择性光热作用治疗 |
1.4.2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 |
1.4.3非相干光治疗 |
1.4.4 手术治疗 |
2静脉畸形 |
2.1临床表现 |
2.2 辅助检查 |
2.3 治疗 |
2.3.1 治疗方法及适应证 |
2.3.2 治疗方法的选择 |
2.3.2.1 血管内硬化治疗(Intravascular sclerotherapy) |
2.3.2.2 手术治疗 |
3动静脉畸形 |
3.1临床表现 |
3.2 诊断 |
3.3 辅助检查 |
3.4治疗 |
3.4.1 常规介入栓塞 |
3.4.2无水乙醇介入栓塞治疗 |
3.4.3 外科手术 |
3.4.4 联合治疗 |
4 淋巴管畸形 |
4.1 淋巴管畸形组织病理和发病机制 |
4.2 临床表现及诊断 |
4.3 治疗 |
第五部分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相关综合征 |
1血管瘤相关综合征———PHACE综合征 |
1.1临床表现 |
1.2 诊断与鉴别诊断 |
1.3 辅助检查 |
1.4 治疗 |
2脉管畸形相关综合征 |
2.1临床表现及诊断 |
2.1.1 Sturge-Weber综合征 |
2.1.2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 |
2.1.3 Klippel-Trenaunay和Parkes-Weber综合征 |
2.1.4 变形综合征 |
2.1.5 Bannayan-Riley-Ruvalcaba综合征 |
2.1.6 Cobb综合征 |
2.1.7 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 |
2.1.8 Maffucci综合征 |
2.1.9 蓝色橡皮疱样痣综合征(BRBNS) |
2.1.10 Gorham综合征 |
2.2 辅助检查 |
2.3 治疗 |
2.3.1 治疗原则 |
2.3.2 治疗方法的选择 |
2.3.3 治疗方法 |
第六部分眶内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
1眶内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
1.1 眼眶血管瘤临床表现 |
1.2眼眶血管瘤诊断和鉴别诊断 |
1.2.1诊断 |
1.2.2 鉴别诊断 |
1.3眼眶血管瘤治疗 |
1.3.1治疗适应证 |
1.3.2 药物治疗 |
1.3.3 手术切除 |
2 眶内血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
2.1临床表现 |
2.1.1静脉畸形 |
2.1.2 混合畸形 |
2.1.3 眼眶动静脉畸形 |
2.2诊断和鉴别诊断 |
2.2.1诊断 |
2.2.2 鉴别诊断 |
2.3 治疗 |
2.3.1 静脉畸形/混合畸形 |
2.3.1.1 扩张型 |
2.3.1.2 非扩张型/混合畸形 |
2.3.2 动静脉畸形 |
附录一:国际通用的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治疗技术 |
1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相关的激光治疗技术 |
1.1激光在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 |
1.1.1血管瘤的激光治疗 |
1.1.1.1 脉冲染料激光 |
1.1.1.2 Nd:YAG激光 |
1.1.1.3 点阵激光(Fractional Laser) |
1.1.2 激光治疗并发症 |
1.2激光在脉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
1.2.1毛细血管畸形 |
1.2.2 静脉畸形的激光治疗 |
1.2.3 获得性血管病变 |
1.2.3.1 匍行性血管瘤 |
1.2.3.2 血管角皮瘤 |
1.2.3.3 疣状血管瘤 |
1.2.3.4 老年性血管瘤 |
1.2.3.5 化脓性肉芽肿 |
1.2.3.6血管痣 |
1.2.3.7 毛细血管扩张 |
1.2.3.8 静脉湖 |
2 脉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 |
2.1 常用介入栓塞药物及选择 |
2.2 介入栓塞治疗在高流量脉管畸形———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
2.3介入硬化治疗在低流量脉管畸形———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中的应用 |
3 无水乙醇在血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
3.1安全应用无水乙醇的要点 |
3.2 无水乙醇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
3.3 无水乙醇在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
4泡沫硬化治疗 |
4.1 适应证 |
4.2 泡沫配制方法药液 |
4.3治疗间隔时间 |
4.4 灌注治疗技术要点 |
4.5 副作用及并发症 |
4.6 其它注意事项 |
5 抗肿瘤药物注射治疗 |
5.1 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机制 |
5.2 平阳霉素治疗适应证 |
5.3 平阳霉素治疗方法 |
5.4 平阳霉素不良反应及防治 |
附录二:国内少数单位开展的其他特殊治疗技术 |
1 电化学治疗 |
1.1电化学治疗的基本原理 |
1.2 电化学治疗的适应证 |
1.3 电化学治疗的方法 |
1.4 电化学治疗的注意事项 |
1.5 电化学治疗的疗效评价 |
2高频电凝治疗 |
3尿素治疗 |
3.1 尿素治疗血管瘤与脉管畸形原理 |
3.2 尿素疗法的主要特点 |
3.3 尿素治疗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方法 |
3.3.1 单纯局部尿素注射 |
3.3.2 选择性颈外动脉结扎置管、尿素介入治疗 |
3.3.3 局部尿素注射+手术切除 |
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 版)编写说明 |
(4)铜针治疗1例右臀部巨大蔓状血管瘤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
2 讨论 |
2.1 B超应用 |
2.2 铜针栓塞术机制及不足分析 |
2.3 铜针选择 |
2.4 弹性绷带 |
2.5 常见并发症 |
(5)铜针留置前后海绵状静脉畸形病理学及血管内皮细胞P27kip1变化和凋亡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对象 |
2.2 主要材料与试剂 |
2.3 主要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4.1 铜针制备方法 |
2.4.2 铜针留置方法 |
2.4.3 对铜针留置治疗前后瘤体形态上变化的观察 |
2.4.4 标本留取及分组方法 |
2.4.5 石蜡切片的制作 |
2.4.6 苏木精-伊红(HE)染色 |
2.4.7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P27~(kip1)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4.8 使用DIG-11-2’UTP标记凋亡细胞原位末端转移酶方法(TUNEL法)观察铜针留置前后血管畸形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情况 |
2.5 镜下观察及图像数字采集 |
2.6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形态观察 |
3.2 组织病理学观察 |
3.3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 |
3.4 P27~(kip1)的表达 |
3.5 静脉畸形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情况的观察(TUNEL法) |
附图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
(6)单纯铜针留置和铜针留置结合环形缝扎治疗脉管畸形(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铜针制备: |
2.2 铜针留置方法: |
2.2.1 单纯铜针留置术: |
2.2.2 铜针留置加环形缝扎: |
2.3 铜针留置后局部反应: |
2.4 铜针留置后全身反应: |
2.5 术后处理: |
2.6 血清铜及肝功能检测: |
2.7 临床治疗效果评价: |
3 结果 |
3.1 临床治疗效果: |
3.2 血清铜检测结果: |
3.3 肝功能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铜针留置栓塞治疗脉管性疾病始于19世纪70年代。 |
4.2 |
4.3 |
4.4 |
4.5 |
4.6 铜针留置治疗脉管畸形是否会对机体产生毒副作用是许多学者备受关注的问题。 |
4.6.1 |
4.6.2 肝脏是储存铜的主要器官, 体内铜过量时肝细胞损害尤为显着。 |
4.6.3 大面积皮肤坏死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甚至导致严重并发症。 |
4.7 铜针治疗前及铜针治疗期间注意事项[10]: |
4.8 铜针治疗的适应证[9-10]: |
(7)低电压细铜丝电疗术在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及手术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术前准备 |
1.3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8)血管瘤与血管畸形治疗方法选择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文摘要 |
2. 英文摘要 |
3 正文 |
1)前言 |
2)临床资料与方法 |
3)疗效评价 |
4)讨论 |
4. 参考文献 |
5. 附图 |
6. 综述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9. 致谢 |
(9)普萘洛尔治疗难治性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普萘洛尔治疗难治性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附图 |
第二部分 普萘洛尔影响HUVEC-12细胞分泌VEGF的胞内信号机制研究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10)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患儿血清中VEGF、MMP-9的变化 |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伦理许可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患者bFGF的变化 |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伦理许可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和方法 |
1.3 伦理许可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四、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with copper needle on cavernous hemangioma at function site by different means(论文参考文献)
- [1]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2019版)[J]. Chines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 (CSSVA);.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9(05)
- [2]90Sr敷贴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不同方案疗效的对比研究[D]. 申沛于.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3]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版)[J]. 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学组.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6(02)
- [4]铜针治疗1例右臀部巨大蔓状血管瘤的疗效观察[J]. 杨梦宇,罗成群. 中外医学研究, 2012(16)
- [5]铜针留置前后海绵状静脉畸形病理学及血管内皮细胞P27kip1变化和凋亡情况[D]. 张博. 中南大学, 2012(02)
- [6]单纯铜针留置和铜针留置结合环形缝扎治疗脉管畸形[J]. 宋维铭,薛文丽,吴佳君,王千文,郭鑫,王太玲,于浩,郑行跃,王佳琦. 中国美容医学, 2012(03)
- [7]低电压细铜丝电疗术在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中的应用[J]. 吴志贤,梁杰.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1(06)
- [8]血管瘤与血管畸形治疗方法选择的探讨[D]. 徐伟. 广西医科大学, 2011(08)
- [9]普萘洛尔治疗难治性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秦桂芝. 中南大学, 2011(01)
- [10]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及临床应用[D]. 赵忠芳. 新疆医科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