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造林利用杨树的前景

青海高原造林利用杨树的前景

一、论杨树在青海高原造林绿化中的利用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崔英,王占林,张得芳,樊光辉[1](2022)在《土壤含水量和光照对沙地柏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试验采用人工控制土壤水分的方法,测定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及有效辐射强度下沙地柏苗木的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分析沙地柏在不同土壤含水量和光照条件下影响的光合生理响应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土壤含水量(SWC)用称重法测定,将硬塑盆中的土壤水分含量设置为7.5%,10%,12.5%,15%,17.5%,20%等6个不同的处理,每天进行称重,瞬时土壤水分含量用TDR100土壤水分测速仪(上海赛弗生物公司)测定,用Li-6400光合测定仪(美国LI-COR公司)测定沙地柏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光合生理指标。研究表明沙地柏的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均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光合有效辐射在400—2000μmol·m-2·s-1范围内,沙地柏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均呈现最高值。土壤水分含量在18.71%,17.99%和12.44%时,沙地柏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达到最高值。土壤含水量12.44%—18.71%是沙地柏生长最适宜的土壤水分区间。在实践中利用沙地柏最适宜的土壤水分区间对沙地柏的栽植和生长可以进行有效地指导。

周岩[2](2021)在《青海林业和草原生态建设战略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基于SWOT-AHP分析方法构建青海省林业和草原生态建设SWOT分析框架,对青海林业和草原生态与修复战略进行研究。青海省林业和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战略具有良好的实施基础、多级推进的管理机制、社会化的参与机制、良好的科技支撑基础等优势;但也面临生态问题突出、生态建设质量不高、管理机制不完善等劣势,以及生态治理难度大、生态资源保护压力大、投资不足和支撑保障瓶颈等威胁;可以借助来自较高决策层的政策诱导,以及推动国土绿化、满足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等提供的机会获取进一步的发展。在青海省林业和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战略中,优势因素和威胁因素处于相对重要的地位,因此青海省林业和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战略选择是完善社会化参与机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扩大投融资渠道、完善保护与治理机制和完善协调发展机制。

李雪林[3](2021)在《基于生态文明视域的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发展探析——以西宁市湟水林场国家级杨树良种基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我国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发展。林木良种基地在保障良种壮苗供应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本文介绍了林木良种基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并以西宁市国有林场湟水林场国家级杨树良种基地建设为例,分析了林木良种基地建设中还存在基础设施较弱、技术力量薄弱、科研力量滞后、推广规模有限等主要问题,并从保障基础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保存种质资源、选育良种壮苗,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推广应用,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多方争取资金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林木良种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席沁[4](2019)在《典型栗钙土区工程造林地土壤钙积次生化及适宜造林技术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典型栗钙土区是生态环境脆弱的代表性地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明显,降雨少,蒸发强,土壤中的碳酸钙在部分土层中大量富集,形成紧密的灰白色钙积层。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的双重影响,栗钙土区生态环境退化严重。近年来,为改善生态环境,工程造林在该区域相继开展,但成效不足预期。为深入探究典型栗钙土区工程造林限制性因素,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本研究首次以深挖整地去除钙积层的栗钙土造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提出钙积次生化并进行验证。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兴和县进行选点取样调查,探究了栗钙土造林地土壤中钙积次生化过程与垂直分布特征。在此研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钙积次生化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与水分运移特征的演变规律,并建立相关数学模型,阐明了钙积次生化对栗钙土造林地土壤环境的负面影响机制。依据碳酸钙沉积的过程与原理,本研究以抑制钙积次生化为出发点,从多角度选用造林技术,开展多重复大田试验,其中将一种林业新材料——酵母提取物试用于栗钙土造林研究中。试验后,通过分析各项造林技术对栗钙土造林地土壤中碳酸钙沉积、土壤理化性质和水分运移的影响,并比较造林苗木对各项造林技术的响应,探究能有效抑制钙积次生化,提高典型栗钙土区林业生态建设成效的造林技术措施。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少降雨强蒸发的气候条件下,深挖整地去除钙积层后的栗钙土造林地土壤中,碳酸钙在约20 cm深度以下再次沉积,栗钙土造林地土壤钙积次生化现象得到证实。其中,20-40 cm是钙积次生化的主要层次,1-10年林龄间该层土壤碳酸钙含量平均由192.25 mg/g增加到289.87 mg/g。形成钙积层的厚度随着造林时间的增长平均由8.5 cm增加至35.7 cm,沉积过程在垂直维度上呈由浅至深积累的演变规律(从约20厘米延伸到约60厘米)。在碳酸钙沉积量和垂直分布位置上,栗钙土造林地土壤钙积次生化表现出向相邻自然栗钙土趋近的特点。(2)钙积次生化过程中,20-60 cm深度间的栗钙土造林地土壤理化性质表现为孔隙度和含水率下降、有机质及总氮、总磷含量降低,而pH和容重增大。由于碳酸钙沉积过程中,土壤毛管孔隙中随水分运移的Ca(HCO3)2转变为CaCO3沉积,导致造林地土壤物理结构破坏,养分运移受阻。线性回归的结果显示造林地土壤碳酸钙含量与其理化性质之间有显着的负相关性。(3)造林地土壤中钙积次生化,使相应土层的水力传导度降低,水分入渗过程受到钙积层的阻碍,更多的土壤水分积蓄在表层中极易蒸发和散失,持水能力因此而降低。试验中水分运移特征的观测结果可与Kostiakov幂函数模型高度拟合,本研究据此进一步量化分析了栗钙土造林地土壤水分运移特征(湿润峰位移、累积入渗量、入渗率、持水变化量)与钙积次生化的模型关系。(4)钙积次生化对造林地土壤理化性质与水分的运移特征具有显着的负面影响,这是导致造林低效的重要原因。因此,抑制钙积次生化是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成效的关键点。各项造林技术的试验结果表明:栗钙土造林地土壤碳酸钙沉积量与理化性质对添加30 g保水剂、覆盖秸秆毯与单向渗水膜有显着的响应。而渗灌补水和集水坡面处理对栗钙土造林地土壤碳酸钙沉积与理化性质没有显着影响。由于极性氨基酸与Ca2+的矿化反应,根施酵母提取物对20-60 cm深度间造林地土壤碳酸钙沉积的抑制作用不显着。但因其充足的养分含量,栗钙土造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在根施20 g、30 g、和40 g酵母提取物后有显着的改善。(5)栗钙土造林地土壤水分运移特征对造林技术的响应结果为,保水剂的施用减缓了入渗过程,用量越大入渗越缓慢,但入渗总量和持水能力随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四种覆盖保墒材料对土壤入渗形成阻碍,其中,秸秆毯覆盖后土壤的入渗过程相对最快,地膜覆盖后入渗过程最慢,单向渗水膜的微孔结构可使水分通过并缓慢入渗。造林地土壤的持水能力在覆盖单向渗水膜后最好,秸秆毯因具有遮光性也可有效抑制土壤水分蒸发。酵母提取物中富含的有机物等增加了土壤团聚体含量,从而改善了土壤孔隙结构,随着根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入渗与持水能力均逐渐提高。(6)施用30 g保水剂、覆盖秸秆毯、单向渗水膜及根施酵母提取物均显着提高了 樟子松(Pinus sylvestnis varmongolica Litv.)、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山杏(Armeniaca sibirica(L.)Lam)和山桃(Amygdalus davidiana(Carriere)de Vos ex Henry)四种研究区常用造林苗木的保存率、生长量、苗木的根系发育特征以及叶水分特征。叶喷酵母提取物使四种苗木的生长和叶水分特征有明显改善,对1.5%和2%两个浓度水平中有较好的响应。酵母提取物富含生长激素和细胞分裂素,且能有效地帮助幼苗形成叶绿素,因而在出新叶后喷施,苗木生长量有更显着的提高,容器苗在萌出新叶后喷施叶水分特征更好,而裸根苗适宜在生长旺盛期喷施。综上所述,深挖整地后,栗钙土造林地土壤中会出现钙积次生化现象,进而影响土壤理化性质与水分运移特征,这是导致栗钙土区林业生态工程低效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以抑制碳酸钙沉积为出发点,基于各项造林技术试用结果,提出施用30 g保水剂、覆盖秸秆毯或单向渗水膜、根施40 g和在适宜时间叶喷2%浓度酵母提取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造林地土壤钙积次生化,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与水分环境,促进造林苗木生长。本研究结果可为典型栗钙土区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提供参考和依据。

王瑞文,郭赟,周忠诚[5](2016)在《杨树育种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从杨树种质资源、引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分子育种等方面概述了我国及湖北省杨树育种的发展历程,并对目前中国及湖北省杨树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了讨论。

龚细娟[6](2016)在《10个杨树无性系的生长动态及其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杨树作为重要的用材树种,在我国的用材林相对缺乏的前提下,其栽培和选育一直受到国家和业内的高度重视。本研究以10种选育的杨树无性系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其定株后苗期表现,以及10个无性系在3个不同试验地区造林(洪北区域化试验林(湖北武汉)、君山区域化试验林(湖南岳阳)和西洞庭区域化试验林(湖南常德)),测定各无性系三年内的胸径、树高等生长指标的变化,并拟合了 10个杨树无性系幼龄期(三年内)的树高和胸径的logistic生长模型;通过测定各区域的土壤状况,分析了杨树无性系生长指标与土壤状况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1)在苗期生长过程中,10个杨树无性系苗高和地径在定株后六个月内的苗期表现差异显着(P<0.05)。无性系147在定株后,生长表现最差,不适宜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无性系476、623和680苗期表现较好,并显着优于优良无性系77。(2)10个杨树无性系在三个不同区域造林,各无性系间生长量差异明显,且同一无性系在不同区域的生长也具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无性系623、423和680三者胸径和树高都相对较高,且优于优良无性系77;另外,无性系147和451胸径和树高均相对较低。如在西洞庭区,无性系623、423和680树高和胸径的三年单株总生长量分别高达16m和22cm以上,而无性系147和451树高和胸径的三年单株总生长量分别仅为14.5m和17cm以下。因此通过幼龄期杨树无性系的生长量的选择,无性系623、423和680均表现较优,可以继续通过其他方面进一步鉴定其是否适合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三个区域中,西洞庭的土壤状况更适合杨树无性系的生长。(3)通过10个杨树无性系在造林三年内的胸径和树高的变化,分别拟合了 10个无性系的logistic生长模型,拟合度均高于0.900,拟合效果较好。这对无性系日后生产和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三个区域中土壤养分间的差异较大,同时相同无性系在不同区域中的生长量间也存在较大差异。通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0个杨树无性系的树高和胸径均与速效钾呈负相关关系,而与速效氮和速效磷呈正相关关系,部分无性系的树高或胸径与速效氮和速效磷显着正相关,表明氮和磷是杨树幼龄期杨树生长所需要的主要养分,而钾肥对杨树生长作用不明显。

曲丹,姜卫兵,魏家星,韩键,翁忙玲[7](2014)在《杨属树种在城乡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杨属树种在我国分布广泛,历史悠久,是"四旁"绿化和木材生产的主要树种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生态和观赏价值。因其速生和适应力强、分布广、种类多以及容易无性繁殖等特点成为国际公认的植树造林和美化环境的优良树种。通过对杨属植物的资源概况和生物学特性进行系统阐述,挖掘了其文化内涵,总结了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方式,并对杨属植物的综合开发,特别是在园林绿化方面的应用策略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张强,杨维,马映然[8](2014)在《冬瓜杨——青海高原优良乡土杨树简介》文中研究说明冬瓜杨在青海高原分布广泛,天然林资源比较丰富,在河滩地生长表现突出,三年生苗高5-6m,胸径3-4cm,比同等条件下青杨雄株优良无性系优势明显。同时抗病、抗污染能力强。树干通直,材质优良,是高寒地区重要的种质资源。

王威[9](2012)在《四川乡土杨树杂交及F1代苗期测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充分利用四川乡土杨树丰富的种质资源,选育对四川生态环境更为适宜的杨树新品种,本试验通过四川乡土杨树之间以及与黑杨、欧美杨之间的杂交试验及F1代苗期测定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杨树花枝水土培养装置的应用、杂交可配性、子代的变异性和重要性状的遗传力,从而为今后的乡土杨树杂交及亲本选择提供理论指导,并为后续优良杂种无性系的选育奠定材料基础。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共进行了219个杂交组合的杂交试验,其中69个组合获得了种子。通过播种和未成熟胚离体培养,有31个组合种子或胚萌发。这31个组合包括21个杨树种之间的杂交,说明这21个组合间杂交具有可配性,可获得稳定遗传的杂交子代。(2)杂交组合青杨(10-25)×黑杨(10-19),二郎山杨(10-12)×青杨(10-1),二郎山杨(10-12)×黑杨(10-19),川杨(10-22)×黑杨(10-19),三脉青杨(10-8)×黑杨(10-19)种子萌发率和保存率较高,二郎山杨(10-12)×青杨(10-1)获得种子最多,种子萌发数和成苗数最多,萌发率和成苗率最高。组合青杨(10-25)×黑杨(10-19),二郎山杨(10-12)×青杨(10-1),二郎山杨(10-12)×黑杨(10-19),川杨(10-22)×黑杨(10-19),三脉青杨(10-8)×黑杨(10-19)的扦插和移栽成活率较高。(3)杨树花枝培养中,水土培养法有效地综合了水培法和土培法优点,防止落花落果效果显着,保证了杂交成功率和种子质量。嫩枝扦插快繁效果显着,扦插成活率达到67.06%,最高成活率可达83.33%,最低也在50%以上。(4)通过离体培养的方法对未成熟胚进行挽救是行之有效的。不同的杂交组合幼胚萌发率差异较大,萌发率最高的是美洲黑杨(10-15)×青杨(10-1),为68.75%,而美洲黑杨(10-18)×大叶杨(10-21)未萌发。不同杂交组合适宜萌发的蔗糖浓度不同,美洲黑杨(10-17)×三脉青杨(10-9)的最适萌发浓度为3%,美洲黑杨(10-18)×川杨(10-22)在3%和5%浓度下萌发率最高,美洲黑杨(10-15)×青杨(10-1)在7%蔗糖浓度下萌发效果最好。(5)杂交苗表型性状、生长量和病虫害抗性差异明显,离散程度大,选择基础较宽,获得优良子代的机率较高。其中生长量最大的组合是川杨(10-22)×黑杨(10-19),苗高超过群体均值24.97%,地径超过群体均值18.8%。对虫害抗性最高是三脉青杨(10-8)×黑杨(10-19),抗病性最高的是滇杨(10-13)×三脉青杨(10-9)。(6)杂交苗组合的遗传力大于单株的遗传力,说明杂交组合遗传力属于强遗传范围,单株遗传力属于弱遗传范围,表明该群体适合进行杂交组合选择,进行组合选择可以获得较大的增益。一般配合力最高的是黑杨(10-19),说明在杂交试验中,其优良性状可以固定遗传,一般其后代表现较好。特殊配合力川杨(10-22)×青杨(10-1)和二郎山杨(10-12)×青杨(10-1)大于川杨(10-22)×黑杨(10-19)和二郎山杨(10-12)×黑杨(10-19)。(7)以各指标的总平均值作为对照,采用评分法进行综合评定,初选优良杂交组合三个:二郎山杨(10-12)×黑杨(10-19)、川杨(10-22)×黑杨(10-19)和三脉青杨(10-8)×黑杨(10-19),即为中选组合;并从中选组合构成的小群体中挑选出苗高、地径表现较优且无病虫害的单株30个,即为中选优株。中选单株的苗高增益31.85%-140.57%,地径增益27.51%-156.22%。

唐璇[10](2012)在《黑杨派杨树杂交F1代的早期选择与评价》文中认为杨树因其速生性解决了世界很多地区木材短缺的问题,本试验以杨树资源中经济价值最大的黑杨派杨树为试验材料,以选育出适宜于湖北地区栽培的速生、窄冠、高抗杨树新品种。2004~2005年,以5个黑杨派优良杨树品种为亲本进行室内切枝水培人工控制授粉杂交,得到了1271个杂交子代,经过苗期选择,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春季选取了部分苗高生长量高于亲本的无性系营造了2块区域试验林,到目前分别为5a生和4a生林分。从2007年开始,于每年秋季苗木封顶停止生长时,对试验林内所有无性系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树高、胸径、枝下高、冠幅、分枝角、以及自然条件下叶锈病、树干溃疡病和天牛的危害情况。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1)5a生林分天牛寄生率为0.74%,4a生林分天牛寄生率为14.8%,5a生和4a生林分均无溃疡危害,锈病感染情况2块林分差不多。5a生和4a生林分杨树叶锈病的遗传力分别为0.13和0.3,受亲本基因型的影响小,变异丰富,为选育抗病虫害的优良杨树无性系提供了可能,无性系LH04-17的锈病感染指数最低,适合用来培育抗性杨。(2)从树形性状上看,胸高形数遗传力的变化范围为0.30~0.37,冠径比的遗传力为0.23,分枝角的遗传力为0.25,可见树形性状的遗传力较低,变异丰富,受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5a生试验林中杨树无性系的胸高形数和冠径比与4a生林分相比较为稳定,其中,无性系LH04-13的冠径比在2块林分中的表现都是最小的,适合用来培育窄冠型杨树品种。(3)根据育种目标,从5a生林分中选出了9个表现良好的杨树无性系:分别为LH04-13、LH04-8、LH04-17、LH04-24、♀L04-17、LH04-21、LH04-15、LH04-1LH05-s4,从4a生林分中选出了10个表现良好的无性系,分别为SN04-19、NH05-20、 LH04-13、LH04-8.LH04-17、SN05-10、LH04-15、LH04-18、LH05-275和LH05-228。进行幼林期选择之后,5a生林分的入选率为36%,5a生树高平均值达到18.4m.树高的遗传增益变化范围为6.2%~10.3%,5a生胸径平均值达到19.7cm,胸径的遗传增益介于16.9%~23.5%之间,5a生材积平均值达到0.2089m3,材积的遗传增益介于40.0%~58.2%之间。4a生林分的入选率为26%,4a生树高平均值达到15.0m,树高的遗传增益变化范围为1.5%~7.8%,4a生胸径平均值达到14.2cm,胸径的遗传增益介于11.6%~15.1%之间,4a生材积平均值达到0.0927m3,材积的遗传增益介于26.0%~40.7%之间。(4)通过3个无性系6a生单株的树干解析,得出LH04-8、LH04-13和LH04-17这3个无性系6a生时胸径的平均年生长量分别为3.3cm,3.2cm,2.9cm,树高的平均年生长量分别为2.8m,3.0m,2.9m,材积的平均年生长量分别为0.0267m3,0.0283m3,0.0301m3。从树干纵断面图可以看出这3个无性系干形通直饱满,胸径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的变化幅度较大,树高的平均生长量连续6a都大于连年生长量,材积的连年生长量连续6a都大于平均生长量。1-3a间树高连年生长量大.4a时胸径连年生长量达到最大值,前期生长速率快,胸高形数变化幅度大,第4年以后生长趋于稳定,生长速率变缓慢,材积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随树龄的增加处于上升趋势。(5)杨树无性系LH04-17和LH04-13在2012年通过了湖北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的认定,分别定名为“华石1号”和“华石2号”杨。

二、论杨树在青海高原造林绿化中的利用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杨树在青海高原造林绿化中的利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土壤含水量和光照对沙地柏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试验方法
    1.1 试验点概况
    1.2 试验材料和处理
    1.3 光合生理指标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不同土壤水分含量对沙地柏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2.1 不同土壤含水量对沙地柏蒸腾速率的影响
    2.2 不同土壤水分含量对沙地柏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2.3 不同土壤含水量对沙地柏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3 不同土壤含水量下光照强度对沙地柏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3.1 不同土壤含水量下光合有效辐射对沙地柏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2 不同土壤水分含量下光合有效辐射对沙地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 讨论

(2)青海林业和草原生态建设战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青海林业和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战略条件
    1.1 青海林业和草原生态建设已具备的优势
    1.2 青海林业和草原生态建设仍存在的问题
    1.3 青海林业和草原生态建设可借助的契机
    1.4 青海林业和草原生态建设正面临的威胁
2 青海林业和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战略选择
    2.1 完善社会化参与机制
    2.2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2.3 不断扩大投融资渠道
    2.4 完善生态保护与治理机制
    2.5 完善协调发展机制

(3)基于生态文明视域的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发展探析——以西宁市湟水林场国家级杨树良种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良种基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1.1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林业跨越发展
    1.2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发展
    1.3 改善人民生活环境
    1.4 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1.5 有效开发利用丰富的乡土种质资源
2 杨树在青海地区的重要作用
3 西宁市湟水林场国家级杨树良种基地现状
    3.1 发展历程
    3.2 基本概况
    3.3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3.4 人才队伍情况
    3.5 生产状况及主要成效
    3.6 资金来源及用途
4 存在的问题
    4.1 生产基础和条件影响基地发展
    4.2 选育试验深度和广度不足
    4.3 示范推广规模有限
    4.4 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4.5 强有力的技术合作及支撑缺乏
5 建议
    5.1 保障建设基础,改善生产条件
    5.2 保存种质资源,选育良种壮苗
    5.3 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推广应用
    5.4 培养专业人才,提升科技含量
    5.5 依托科技支撑,提高创新能力
    5.6 多方争取资金,注入发展活力

(4)典型栗钙土区工程造林地土壤钙积次生化及适宜造林技术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助说明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栗钙土分布与形成研究进展
        1.2.2 栗钙土理化性质与水分运移特征研究进展
        1.2.3 栗钙土造林研究进展
        1.2.4 栗钙土土壤改良研究进展
        1.2.5 酵母提取物应用研究进展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
    2.4 水文
    2.5 土壤与植被
    2.6 林业生态工程概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钙积次生化过程
        3.1.2 钙积次生化过程中栗钙土造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
        3.1.3 钙积次生化过程中栗钙土造林地土壤水分运移特征的演变
        3.1.4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3.1.5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水分运移特征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3.1.6 栗钙土造林苗木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3.2 研究方法
        3.2.1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钙积次生化过程研究方法
        3.2.2 钙积次生化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演变规律研究方法
        3.2.3 钙积次生化过程中栗钙土造林地土壤水分运移特征研究方法
        3.2.4 造林技术试验布设
        3.2.5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对造林技术响应的研究方法
        3.2.6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水分运移特征对造林技术的响应研究方法
        3.2.7 栗钙土造林苗木对造林技术响应的研究方法
        3.2.8 数据分析
    3.3 技术路线图
4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钙积次生化过程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
    4.1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钙积次生化过程
        4.1.1 不同林龄间栗钙土造林地土壤碳酸钙含量变化
        4.1.2 钙积次生化过程垂直分布规律
        4.1.3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与自然土壤碳酸钙含量相关性
    4.2 钙积次生化过程中栗钙土造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
        4.2.1 钙积次生化过程中栗钙土造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演变
        4.2.2 钙积次生化对栗钙土造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2.3 钙积次生化过程中栗钙土造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演变
        4.2.4 钙积次生化对栗钙土造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5 钙积次生化过程中栗钙土造林地土壤水分运移特征的演变
    5.1 钙积次生化过程中栗钙土造林地土壤入渗特征的演变
        5.1.1 钙积次生化过程中栗钙土造林地土壤湿润峰位移的演变
        5.1.2 钙积次生化过程中栗钙土造林地土壤累积入渗量的演变
        5.1.3 钙积次生化过程中栗钙土造林地土壤入渗率的演变
        5.1.4 钙积次生化过程中土壤碳酸钙含量与入渗参数的模型建立
    5.2 钙积次生化过程中栗钙土造林地土壤持水能力的演变
        5.2.1 钙积次生化过程中栗钙土造林地土壤持水量的演变
        5.2.2 钙积次生化过程中土壤碳酸钙含量与持水能力的模型建立
    5.3 讨论与小结
        5.3.1 讨论
        5.3.2 小结
6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6.1 造林技术对土壤钙积次生化的抑制作用
    6.2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6.2.1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毛管孔隙度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6.2.2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总孔隙度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6.2.3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容重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6.2.4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含水率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6.3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化学性质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6.3.1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pH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6.3.2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6.3.3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总氮含量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6.3.4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总磷含量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6.4 讨论与小结
        6.4.1 讨论
        6.4.2 小结
7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水分运移特征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7.1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入渗特征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7.1.1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入渗湿润峰位移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7.1.2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累积入渗量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7.1.3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入渗率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7.2 栗钙土造林地土壤持水能力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7.3 讨论与小结
        7.3.1 讨论
        7.3.2 小结
8 栗钙土造林苗木生长情况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8.1 栗钙土造林苗木保存与生长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8.1.1 苗木保存率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8.1.2 苗木的生长量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8.2 栗钙土造林苗木根系发育特征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8.2.1 苗木总根长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8.2.2 苗木根表面积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8.2.3 苗木根尖数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8.3 栗钙土造林苗木叶水分特征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8.3.1 苗木叶水势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8.3.2 苗木叶含水率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8.3.3 苗木叶水分饱和亏对造林技术的响应
    8.4 讨论与小结
        8.4.1 讨论
        8.4.2 小结
9 结论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杨树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杨树育种的现状
    1.1 杨树种质资源
    1.2 引种
    1.3 杂交育种
    1.4 多倍体育种
    1.5 分子育种
2 湖北省杨树育种现状
    2.1 湖北省杨树资源自然分布
    2.2 引种及良种培育
3 问题及对策

(6)10个杨树无性系的生长动态及其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杨树简介
    1.2 杨树育种研究现状
        1.2.1 杨树杂交育种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杨树纸浆林无性系选择研究概述
    1.3 杨树幼苗养分吸收的研究现状
        1.3.1 杨树生长所需营养元素
        1.3.2 影响杨树吸收养分的因素
        1.3.3 杨树幼苗养分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1.4 林地土壤养分的研究
        1.4.1 土地养分研究理论
        1.4.2 土壤中的氮元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4.3 土壤中的磷元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5 生长模型构建的研究
        1.5.1 生长模型的选择
        1.5.2 利用生长模型对杨树生长过程进行研究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论文开展的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1.1 洪北区域化试验林
        2.1.2 君山区域化试验林
        2.1.3 西洞庭区域化试验林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杨树无性系的选择
        2.3.2 10个杨树无性系当年扦插苗生长状况的调查
        2.3.3 10个杨树无性系区域化造林
        2.3.4 10个杨树无性系在不同区域中的生长指标的调查
        2.3.5 3个造林区域土壤养分状况的调查
        2.3.6 分析10个杨树无性系各生长指标与土壤肥力的相关性
3 结果与分析
    3.1 优良无性系的选育
    3.2 10个杨树无性系幼苗生长
        3.2.1 10个杨树无性系的成活率调查
        3.2.2 10个杨树无性系苗期生长性状变化
        3.2.3 10个杨树无性系苗期年生长变化规律
    3.3 不同区域中10个杨树无性系生长状况分析
        3.3.1 10个杨树无性系在3个造林区域中三年的生长量变化
        3.3.2 造林第3年同一区域不同无性系间生长性状的比较
        3.3.3 造林第3年同一无性系不同区域生长性状的比较
        3.3.4 10个杨树无性系的生长规律
        3.3.5 10个杨树无性系的生长模型的拟合
    3.4 三个区域土壤状况测定及其与杨树无性系生长量的相关性
        3.4.1 三个区域土壤状况
        3.4.2 10个杨树无性系生长量与土壤状况的相关性
4 结论和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3个区域化试验林照片
致谢

(7)杨属树种在城乡园林绿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源概述
    1.1 种类繁多
    1.2 新品迭出
    1.3 用途广泛
2 文化内涵
    2.1 中国古代杨树的文化意象———怀古悲风, 寄托哀思
    2.2 中国现代杨树的文化意象———戍边文化, 白杨礼赞
    2.3 西方杨树的文化意象———代表勇气, 象征苦难
3 杨树在城乡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3.1 防护林
    3.2 道路绿化
    3.3 公园和风景区绿化
    3.4 滨水绿化
4 综合开发对策
    4.1 进一步规避缺陷, 提高其园林应用价值
    4.2 加强对现有杨树资源的养护, 防治病虫害
    4.3 发掘杨树文化内涵, 扩大推广杨树的应用范围

(8)冬瓜杨——青海高原优良乡土杨树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 冬瓜杨分布及生长优势
2 冬瓜杨的优良特性
    2.1 抗病虫害能力强
    2.2 抗污染能力强
    2.3 树干通直、材质优异, 能长寿大材
    2.4 立木变异复杂, 选择潜力大

(9)四川乡土杨树杂交及F1代苗期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国外杨树杂交育种
    1.2 国内杨树杂交育种
    1.3 四川杨树良种选育
        1.3.1 四川杨树资源概况
        1.3.2 四川乡土杨树良种选育
        1.3.3 四川杨树引种概况
        1.3.4 四川杨树杂交育种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杂交亲本选择与优良种质收集
        2.2.2 培养装置的制作
        2.2.3 杂交
        2.2.4 未成熟胚的离体培养方法
        2.2.5 播种育苗
        2.2.6 嫩枝扦插
        2.2.7 大田移栽和性状测定
        2.2.8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杂交母枝培养方式比较
    3.2 未成熟胚的离体培养
    3.3 杂交可配性
    3.4 子代苗期测定
        3.4.1 种子萌发率和存活率
        3.4.2 嫩枝扦插和大田移栽
        3.4.3 表型性状
        3.4.4 生长量分析
        3.4.5 病虫害分析
        3.4.6 优良杂交组合和优良单株初选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10)黑杨派杨树杂交F1代的早期选择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杨树简介
    1.2 杨树种质资源
    1.3 林木杂交育种研究概况
    1.4 国内外杨树杂交育种的研究概况
        1.4.1 派内种间杂交
        1.4.1.1 白杨派
        1.4.1.2 黑杨派
        1.4.1.3 青杨派
        1.4.2 派间杂交
        1.4.2.1 黑杨派与青杨派
        1.4.2.2 黑杨派与白杨派
        1.4.2.3 青杨派与白杨派
        1.4.2.4 胡杨派与其它各派
    1.5 杨树杂交常用的技术
    1.6 湖北省杨树研究概况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技术路线
        2.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地概况
    2.4 田间调查
        2.4.1 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调查
        2.4.2 生长量性状调查
        2.4.3 树形性状调查
        2.4.4 病虫害抗性调查
    2.5 无性系综合评价方法
    2.6 数据分析
        2.6.1 数据统计与处理
        2.6.2 遗传参数的计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5a生试验林
        3.1.1 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
        3.1.2 生长量性状
        3.1.2.1 胸径生长量
        3.1.2.2 树高生长量
        3.1.2.3 材积生长量
        3.1.3 树形性状
        3.1.3.1 胸高形数
        3.1.3.2 冠径比
        3.1.3.3 枝下高
        3.1.3.4 分枝角
        3.1.4 病虫害抗性
        3.1.4.1 天牛寄生情况
        3.1.4.2 锈病感染情况
    3.2 4a生试验林
        3.2.1 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3.2.2 生长量性状
        3.2.2.1 胸径生长量
        3.2.2.2 树高生长量
        3.2.2.3 材积生长量
        3.2.3 树形性状
        3.2.3.1 胸高形数
        3.2.3.2 冠径比
        3.2.3.3 枝下高
        3.2.3.4 分枝角
        3.2.4 病虫害抗性
        3.2.4.1 天牛寄生情况
        3.2.4.2 锈病感染情况
    3.3 优良无性系的树干解析
        3.3.1 干形
        3.3.2 生长量
        3.3.3 生长率
4 结论
    4.1 5a生试验林
    4.2 4a生试验林
5 讨论
    5.1 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
    5.2 生长量性状
    5.3 病虫害抗性
    5.4 树形性状
    5.5 幼林期选择
    5.6 树干解析
    5.7 优良无性系的品种认定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论杨树在青海高原造林绿化中的利用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壤含水量和光照对沙地柏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J]. 崔英,王占林,张得芳,樊光辉. 生态科学, 2022(01)
  • [2]青海林业和草原生态建设战略探讨[J]. 周岩. 林业经济问题, 2021(04)
  • [3]基于生态文明视域的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发展探析——以西宁市湟水林场国家级杨树良种基地为例[J]. 李雪林. 现代农业科技, 2021(09)
  • [4]典型栗钙土区工程造林地土壤钙积次生化及适宜造林技术探究[D]. 席沁.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5]杨树育种研究进展[J]. 王瑞文,郭赟,周忠诚. 湖北林业科技, 2016(06)
  • [6]10个杨树无性系的生长动态及其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研究[D]. 龚细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5)
  • [7]杨属树种在城乡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 曲丹,姜卫兵,魏家星,韩键,翁忙玲.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4(09)
  • [8]冬瓜杨——青海高原优良乡土杨树简介[J]. 张强,杨维,马映然. 青海农林科技, 2014(01)
  • [9]四川乡土杨树杂交及F1代苗期测定[D]. 王威.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6)
  • [10]黑杨派杨树杂交F1代的早期选择与评价[D]. 唐璇. 华中农业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青海高原造林利用杨树的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