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现代化的视角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体内容(论文文献综述)
韩军垚[1](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范式的演变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经历了革命史范式、现代化范式和多元范式三个阶段。纵观70余年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范式演变之历程,可推测其未来发展趋势有三:其一,范式之间并行不悖;其二,"新革命史"继续发展;其三,"中国梦"范式呈现。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范式演变之历程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我们认为,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整体史观把握是两大不可或缺的原则,同时范式应用须加以严格的学术限制。
杜洋[2](2020)在《论如何以现代化为视角进行世界近现代史教学》文中提出世界近现代史是现代人类全球化发展的历史,也是现代发展多样化的历史。本文首先介绍现代化视角应用于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现代化视角应用于世界近现代史的教学成效。
范瑞滨[3](2020)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化研究》文中提出从鸦片战争至今,中国人民经过艰难探索,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准确把握近代以来中国探索现代化的历程,揭示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和规律,这是中国现代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近代以来探索现代化的历程是与世界历史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强调世界历史具有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并注重把握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注重研究世界历史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对于我们把握中国的近现代历史,把握中国的现代化与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凭借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我们能更加深刻地把握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本论文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研究视角,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首先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在中国现代化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进行了揭示和阐述;接下来以大历史的长焦距,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进行了历史性的审视,意图勾画出经200年来中国从被动卷入世界历史、新中国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改革开放主动参与全球化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中国积极参与世界历史的结构性改革,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变化历程的时代画卷,阐明中国现代化独特的特征和规律,揭示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在此基础上,论文对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及其独特样态进行了结构性的分析并揭示了其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关系。中国现代化作为一项旷古未见之宏大事业,有着极为复杂的内在结构和层次,论文分别从中国现代化的政治前提、制度基础及其历史型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创造和实践布展,以及在新的历史时代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实践等几个具有典型性的核心要素入手,来分析和揭示中国现代化道路及其成就的独特结构和本质特征,意图通过这种结构性分析,揭示和阐释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关系、揭示出其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遵循和发展。“引言”和“结语”之外,论文正文分为六章。论文的“引言”主要简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阐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中国现代化问题成为诸多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课题。在此基础上,着重梳理学术界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特别是对中国现代化研究的两种范式,即“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通过对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国现代化相关研究成果的评析,揭示出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中国现代化问题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简要论述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观点。第一章阐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涵以及运用其研究中国现代化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构建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理论。它确定了世界历史的科学内涵,阐释了世界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借助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现代化历程进行研究,可有效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方向,把握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具体道路的辩证关系,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把握资本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作用,把握人类社会的未来形态。第二章审视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探索的历程。本论文将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放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进行分析,阐明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被动卷入世界历史和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阐明了民主革命为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提供的政治保障。然后,本论文依次剖析了中国在冷战时期独立自主的进行现代化探索、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现代化新阶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历程。第三章剖析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本论文在阐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对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和十月革命经验的运用和借鉴的基础上,通过剖析中国革命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揭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体现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特点,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进一步开创了多样化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第四章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性和阶段性。在把握马克思列宁社会主义阶段论思想的基础上,本论文剖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和内涵,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特殊阶段所具有的历史性和阶段性,以及它为中国社会主义更高发展阶段的探索所奠定的基础。同时,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本论文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成了世界历史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过渡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五章阐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本论文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为理论基础,有效把握了世界历史条件下的两制关系,适应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利用资本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同时注重驾驭资本、消除资本的消极影响,同时强调了利用和驾驭资本的历史性和阶段性。本论文论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利用和驾驭资本实现现代化所具有的创造性贡献。第六章阐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地位。本论文在梳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上,剖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关系,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揭示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世界历史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需要,构成了这一时期人类社会共同体的主要形式,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重要途径。在“结语”中,对论文分析和阐述的观点和逻辑进行了简要的归纳和总结。在阐明中国现代化进程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运用和发展的基础上,揭示本论文的四个主要结论:第一,中国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世界历史这一重大背景与具体的条件,历史性透视表明没有共产党领导、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无法真正启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第二,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闭关锁国、没有改革开放,不可能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第三,世界历史发展的当代进程表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世界历史的发展,世界历史的顺利推进不可能缺乏中国的现代化;第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构想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最新发展形态。
郝彤[4](2020)在《现代化史观与高中近现代史教学》文中提出自21世纪新课标与新课程理念推广以来,以革命史观为代表的的传统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多种新史观的运用。本文着力于现代化史观与高中近现代史教学的研究。以目前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来看,处处渗透现代化范式的基本理念。同时近年的高考试题也多有体现现代化史观。高中历史教学以高考题为导向,所以应当重视现代化史观与高中历史教学。然而,现今使用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专题式编排,将中国与世界现代化历程的史实零散分布于三本必修教材中,这对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近现代历史发展历程提出很大挑战。现代化是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的基础上,人类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因此教师在高中近现代史部分教学过程中,应当以现代化史观为思维导向,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科学的历史思维。故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现代化史观构建高中历史近现代史教学。首先,对现代化史观进行理论介绍,正确把握现代化史观的内涵和特点。其次,从高考题考察等方面说明说明现代化史观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第三,分析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在高中历史课本中的具体知识点,并运用现代化史观进行分析与整合,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形成知识体系。第四,构思教学实例,选取中国近代史一课以现代化史观完成教学设计,并在实践后进行教学反思。第五,指出运用现代化史观进行教学的困惑与遇到的问题,包括现代化史观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现代化史观与其他史观之间的整合、现代化史观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等等。
阿剑波[5](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化发展不仅是多个学科都在探讨的焦点论题,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支点。当今基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的现实背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论题,既具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论意义,又具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和历史统一法、静态与动态统一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学理界定、理论依据、生成根源、构成与功能、目标与原则、现实困境与实现策略等问题,展开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学理界定,主要解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概念、本质、特征问题。在对现代、现代性、现代化、现代化发展内涵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内涵进行科学界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是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系统构成要素,顺应社会和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促进社会和人的现代化发展自觉作出相应变革和超越的动态发展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不仅彰显着意识形态性的本质规定,而且具有显着的内涵性和外延性、整体性和局部性、渐进性和突变性、继承性和创新性、特色性和国际性相结合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理论依据,主要阐释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基础以及理论借鉴方面的问题。其中,阐释的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有关学科的现代化发展相关理论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者既是推进现代化发展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也是促进现代化发展的推动者和实践者。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现代化发展的思想,列宁和中国共产党人有关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的指导思想。西方国家在经济学领域、政治学领域、社会学领域、心理学领域、历史学领域等有关学科领域里,取得的丰硕现代化发展研究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提供丰富的理论参考和知识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生成根源,主要从需要、利益、实践三个层面出发,解答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得以生成的根源问题。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生成的需要根源来看,需要是其生成的起点,影响其发生与变化,需要满足是其生成的归宿。就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生成的利益根源而言,利益不仅体现其向度、展现其本质,而且是其本原和根据。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生成的实践根源分析,其源自于实践,指向于实践,更需要得到实践的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构成与功能,主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要素构成,要素关联,功能彰显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基本要素、结构方式、功能现代化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要素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构成要素,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各构成要素之间地位有差异、作用可互补、并展现出自身特定的组成结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具有鲜明的导向、保证、育人、协调以及激励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目标与原则,主要探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目标设定、原则遵循、图景展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定位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现代化发展,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安全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推进及实现,要遵循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历史性与逻辑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原则。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展现出结构与功能同在、系统与要素结合、前进与曲折统一、主导与多样互动、阶段与连续并存、现实与虚拟互补的现代化发展图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主要围绕教育观念、内容、方法、制度、队伍等要素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展开讨论。这些问题具体体现在观念的封闭性、滞后性、单一性、保守性、物本化;内容的相对迟缓、泛化倾向、层次失序;方法的科学性欠缺、互动性不足、综合性缺乏、媒体数单一;制度的制度规范失范、领导体制阻滞、运行机制滞后;队伍的素质水平不够、能力水平不足、管理水准不高。这些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向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实现策略,主要从其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困境出发,从创新观念、优化内容、转变方法、完善制度、造就队伍等角度寻找对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观念朝开放性、发展性、多样化、创造性、人本化方向发展,内容往渐进性、主导性、科学性方向发展,方法向科学型、互动型、综合型和多媒体型方向发展,制度上需要制度规范、领导体制、运行机制朝现代化方向发展,队伍的素质、能力、管理水平往现代化方向发展。以进一步加快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步伐,达成培养时代新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培养符合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牛梦雪[6](2020)在《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培育学生道路自信探究 ——以人教版必修一《解放战争》为例》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要坚定“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道路,承接着过去,立足于现在,连接着未来。在“四个自信”中,道路自信居于首要位置,正是由于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才真正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华丽变身。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当前我们的改革处于攻坚期、深水期,积极组织开展道路自信教育,有利于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提高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使其潜移默化地坚定道路自信。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历史课堂进行了重新定位。其中提到经过历史课堂的学习,学生要培养起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历史事实出发,增强学生对道路自信的历史认同感,这对于现阶段我们社会主义的思想和作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高中历史课堂,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及方法论为指导,利用文献研究法、理论联系实际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探讨中国道路自信的内涵、来源以及在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道路自信的必要性,为今后继续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培育道路自信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通过五个部分展开在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培育道路自信的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关于中国道路自信的研究综述、人教版高中必修一《解放战争》一课的教学现状、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从坚持道路自信的必要性、高中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以及学生成长过程的需要三方面探究高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道路自信的原因,明确本文是从历史视角出发,为当今培育道路自信提供历史依据。第三部分则以人教版必修一的三个单元内容为例展示高中中国近现代史培育道路自信的宏观途径。第四部分以人教版高中必修一《解放战争》的真实历史课堂为例,基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的教学,分析了在实际课堂中如何有机融入道路自信的教育,并及时进行课堂反思。第五部分通过师生互动、联系现实论述了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中国道路自信理论的现实意义。
吴沃莲[7](2020)在《广东省近十年中考历史试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考作为检验学生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成果的终结性考试,在测量与评价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能反馈教学效果更能指导教学改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广东自2010年开始实行省中考封闭命题,本文将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结合相关教育学及考试学原理对近十年中考历史省卷进行系统研究。通过综合分析近十年试题特点及不足,对当下命题进行反思,提出命题改进建议;探索试题发展大趋势,理清今后命题走向,为促进教学发展及学生成长服务。本文将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共有五章内容。绪论部分主要是交代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方法,以及本文在一些方面的创新和不足之处。正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简述广东近十年中考历史省卷使用概况及试题命制依据,分析在取消考纲前,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教材三者与试卷的关系。第二章对近十年试题的结构与内容进行分析,其中结构方面主要是对题型结构进行分析;内容方面从板块题量、分值、主题、知识点分布等角度着重考虑。第三章挖掘近十年试题特点,发现试题结构稳定,注重考查基础知识;知识内容的考查体现一定灵活性;重视情境创设与学生情感体验;内容贴近生活,凸显时代性和开放性。第四章主要指出近十年试题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题型结构单调,创新性不足;综合题内容布局厚今薄古不够巧妙;部分题目情境创设不够严谨,材料与设问联系不强。初步分析这些不足会给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今后命题改进提出相关建议:设置多样题型;合理布局试题内容;注意命题严谨性。第五章是在前文研究基础上,探索试题变化趋势,其趋势主要体现在立意逐渐转型,学科素养凸显;越为注重唯物史观统摄下的多元史观考查;与高考衔接,更加注重综合能力考查。这些变化趋势与新中考方向一脉相承,实质是课程改革新理念在学科领域的具体化,深刻影响着教学走向,给今后历史教学带来一些启示:加强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多元史观意识;关注高考试题变化,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并就本文研究作整体反思。
段明艳,方美玲,孙妍[8](2019)在《大单元设计下以“现代化”视角通观世界近现代史》文中认为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及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的内容为研究对象,从"现代化"视角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进行整合与分析,揭示了"现代化"视角下世界近现代史的阶段特征、基本趋势,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明治维新"一课为例,探讨课程内容结构化下的大单元设计。
王斐[9](2019)在《拉美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19世纪末俄国的民粹派运动、美国的“人民党”运动开始,民粹主义便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尤其进入21世纪,民粹主义迅速成为一股席卷全球的政治潮流。拉丁美洲作为典型的民粹主义发生地之一,其民粹主义的影响之大、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无法比拟的。拉丁美洲的20世纪,被看作是“民粹主义的世纪”。从发展历程来看,民粹主义贯穿南美大陆的现代化进程,几度兴衰而绵延不绝,其兴起、发展、兴盛、衰败和复苏与政权变迁和政治利益斗争密切相关,反映了拉美现代化进程中价值观的变化与价值评判的多样性。无论根源如何,是好还是坏,民粹主义始终是拉美国家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在拉美国家,民粹主义作为是一种具有历史复发性的社会政治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现代化相伴而行并休戚相关。从现代化进程来说,拉美国家作为现代化的“实验室”,其艰难曲折的探索之路成为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实践的重要组成。19世纪末期以来,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经历了三种现代化战略,即古典自由主义、发展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三种经济模式,即初级产品出口、进口替代工业化和新型出口导向;多种政治模式,即寡头威权主义、官僚威权主义、现代代议制民主等。当前,拉美国家仍处于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渡阶段。基于此,本研究力图在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探究民粹主义产生的根源和影响,通过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考察民粹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概括民粹主义的普遍性特征与拉美民粹主义的独特性特征,理清产生和发展的深刻根源,呈现民粹主义的影响,并尝试给出作者对拉美民粹主义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本研究的基本框架如下:导论部分突出依据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提出拉美现代化进程中民粹主义这一研究主题,着重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阐述意义所在。通过回顾学界相关研究,期望在民粹主义的内涵界定、表现特征、产生根源、积极作用、消极影响、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第一章从历史角度对拉美民粹主义进行纵向梳理,主要从三个阶段入手,即20世纪初期到30年代拉美民粹主义的萌芽时期、30年代至80年代末的拉美民粹主义的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民粹主义的新演化。本文选取不同时期的典型代表国家与代表人物,结合时代背景、政策取向等进行梳理,形成对拉美民粹主义的初步判断。第二章从比较分析的视角,总结了世界民粹主义普遍存在的普遍性特征与拉美民粹主义的独特性特征。普遍性特征主要有草根性、非理性、批判性与易变性;独特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城市为主要阵地,领袖个人崇拜且带有卡里斯马式的领导特点,普遍采取的是改革而非革命的方式。第三章主要分析民粹主义产生与发展的根源。一是从经济根源来看,拉美国家作为后发国家,由于依附性经济地位难以改变,加之市场经济的缺失和不彻底的土地改革,二元经济结构明显,经济出现增长性贫困,基础薄弱的现状难以改变;二是从政治根源来看,拉美国家作为美国的“后院”,受美国影响较大,加之自身政治体制的缺陷、政党力量较为弱小、军队强大与活跃等问题,致使威权有余而民主不足,“政治钟摆”早已成为常态;三是从思想文化根源来看,拉美国家受西班牙和葡萄牙影响较大,缺乏科学民主文化传统,国家认同存在危机,加之外来文化冲击,致使民粹主义长期存在;四是从社会根源来看,拉美国家贫富分化严重,纵向的社会分层化和横向的社会结构流动,导致社会冲突频发,为民粹主义滋生和蔓延提供了肥沃土壤。第四章主要分析民粹主义的影响。一是从政治视角而言,民粹主义在关怀民众、维护弱势社会群体利益和推动政治参与平等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也加剧了政治领袖专断,煽动性的政治动员冲击民主转型,加深了政治体制危机;二是从经济视角而言,民粹主义在推动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但其采取的经济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困境,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三是从社会视角而言,民粹主义的施政维护了部分民众利益,提高了民众生活质量,但因福利赶超加剧了中等收入陷阱和收入分配不公,与民粹主义的政治口号背道而驰。第五章着重分析了当前拉美民粹主义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试图剖析其未来发展趋势。内部问题与挑战主要集中在政党自身建设不足、政治生态恶化、经济发展问题突出和社会矛盾激化、社会暴力升级等方面;外部问题与挑战主要集中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和美国政策影响拉美地缘政治等。面对这些问题,拉美国家需从指导理论、政治选举、政党建设等方面完善自身建设,根据实际情况推进改革,拉动现代化发展进程,以重新获得地区主导权。结语部分对本研究做了回顾性总结与反思,得出基本结论并探讨了可能的研究空间与理论生长点。
李细珠[10](2019)在《追求之境:张海鹏先生与中国近代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张海鹏先生是当代着名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的代表性学者之一。他着述宏富,既有精深的专题研究,涉及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与孙中山思想、留日学生、近代农民战争、国共关系、抗日战争、中日关系史与港澳台研究等诸多领域;更多的是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宏观思考与评论,涉及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历史观与方法论,包括指导思想、话语体系、学科体系、研究范式及立场方法等诸多问题。他的主要学术旨趣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探索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建构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并在主持编纂《中国近代通史》中付诸实践,从而引导和推动了中国近代史学科建设。
二、从现代化的视角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体内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现代化的视角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体内容(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范式的演变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范式演变历程 |
(一)革命史研究范式占主导地位 |
(二)现代化研究范式的复兴与发展 |
(三)多元范式的百花齐放 |
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范式演变之发展趋势 |
(一)范式之间并行不悖 |
(二)“新革命史”研究继续发展 |
(三)“中国梦”范式呈现 |
三、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范式演变之思考 |
(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范式应用 |
(二)以整体史观把握范式应用 |
(三)范式应用须加以严格的学术限制 |
(2)论如何以现代化为视角进行世界近现代史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现代化视角应用于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
时代发展的内在需求 |
历史课程的需求 |
现代化视角应用于世界近现代史的教学成效分析 |
有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宽 |
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 |
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世界近现代史 |
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现代化坚持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 |
有利于学生考研和历史研究 |
结语 |
(3)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三、 研究现状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3. 研究现状评析 |
四、 研究思路和主要观点 |
1. 研究思路 |
2. 主要观点 |
五、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 研究方法 |
2.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方法论意义 |
第一节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涵 |
一、 世界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 |
二、 资本主义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换” |
三、 共产主义世界历史的未来发展 |
四、 世界历史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 |
第二节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
第二章 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历史性审视 |
第一节 近代中国被动卷入世界历史及中国革命探索 |
一、 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及中国被动卷入世界历史 |
二、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民主革命探索 |
第二节 新中国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一、 融入社会主义阵营及社会主义改造 |
二、 在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逐步融入世界历史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 |
一、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
二、 中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中国现代化建设 |
1.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工业发展布局的调整 |
2.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
3.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 |
4.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积极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 |
一、 中国现代化发展新阶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二、 逆全球化运动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三、 新时代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三章 中国现代化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及其历史建构 |
第一节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和经验来源 |
一、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 |
二、 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来源 |
第二节 世界历史下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 |
一、 世界历史与近代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 |
二、 世界历史与中国革命的转变 |
三、 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
第三节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基础和制度保障 |
二、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对“一国胜利论”的运用和发展 |
三、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多样化的无产阶级革命模式 |
第四章 中国现代化建设国情基础的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思想来源 |
一、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思想 |
二、 列宁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思想 |
三、 斯大林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思想 |
四、 毛泽东的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思想 |
第二节 世界历史视域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践 |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现代化的实现 |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世界历史方位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实践的世界历史意义 |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握了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国情 |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揭示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前景 |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现了各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差异性 |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划时代创新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和世界历史条件 |
一、 世界历史条件下的两制关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二、 世界历史下的必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 |
第二节 世界历史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 |
一、 世界历史下资本的两面性与资本对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
二、 世界历史下社会主义原则的坚守与资本作用的历史性 |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世界历史意义 |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握了世界历史的发展特点 |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利用和驾驭资本的社会主义模式 |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和驾驭资本提供借鉴 |
第六章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时代发展 |
第一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思想背景 |
一、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来源 |
1. 马克思共同体概念的内涵 |
2. 人类社会共同体的发展阶段 |
3. 自由人联合体的主要特征 |
二、 新中国和平外交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
第二节 世界历史下的中国新时代远大规划和部署 |
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
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条件 |
三、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规划 |
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性质 |
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维度 |
3.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层次 |
4. “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
第三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意义 |
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把握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然途径 |
结语 |
一、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提供理论指导 |
二、 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4)现代化史观与高中近现代史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一章 什么是现代化史观 |
一、“现代化”还是“近代化” |
二、现代化的定义和内涵 |
三、何为现代化史观 |
四、现代化的不同类型 |
第二章 运用现代化史观整合世界与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性 |
一、是由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趋势决定的 |
二、整合课本资源的需要 |
三、高考题中的现代化史观 |
四、现代化史观有助于加深理解具体史实 |
第三章 现代化史观视角下的世界和中国近现代史内容整合 |
一、以现代化史观构建世界近现代史 |
二、以现代化史观构建中国近现代史 |
第四章 教学案例 |
一、背景分析 |
二、教学目标 |
三、教学过程 |
四、教学反思 |
第五章 使用现代化史观的启示 |
一、关于现代化史观的反思 |
二、现代化史观应用于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与研究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学理界定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概念 |
一、现代化发展及相关内涵厘定 |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内涵界定 |
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相关概念辨析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本质 |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本质规定 |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本质的层次划分 |
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本质的向度把握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特征 |
一、内涵性和外延性相结合 |
二、整体性和局部性相结合 |
三、渐进性和突变性相结合 |
四、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 |
五、特色性和国际性相结合 |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发展思想 |
二、列宁的现代化发展理论 |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现代化发展理论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借鉴 |
一、经济学视域的现代化理论 |
二、政治学视域的现代化理论 |
三、社会学视域的现代化理论 |
四、心理学视域的现代化理论 |
五、历史学视域的现代化理论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生成根源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生成的需要根源 |
一、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生成的起点 |
二、需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生成与变化 |
三、需要满足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生成的归宿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生成的利益根源 |
一、利益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生成的向度 |
二、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生成的本原 |
三、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生成的根据 |
四、利益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生成的本质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生成的实践根源 |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生成源自于实践 |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生成指向于实践 |
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生成需要实践检验 |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构成与功能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要素构成 |
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现代化发展 |
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素现代化发展 |
三、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方式现代化发展 |
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现代化发展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要素关联 |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要素的相互关系 |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要素的地位作用 |
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要素的组成结构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功能彰显 |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导向功能 |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保证功能 |
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育人功能 |
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协调功能 |
五、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激励功能 |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目标与原则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目标设定 |
一、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现代化发展 |
二、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安全性 |
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原则遵循 |
一、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
二、历史性与逻辑性相统一的原则 |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 |
四、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原则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图景展现 |
一、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与功能现代化发展的同在 |
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要素现代化发展的结合 |
三、思想政治教育前进与曲折现代化发展的统一 |
四、思想政治教育主导与多样现代化发展的互动 |
五、思想政治教育阶段与连续现代化发展的并存 |
六、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与虚拟现代化发展的互补 |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现代化发展方面的困境 |
一、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现代化发展的封闭性 |
二、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现代化发展的滞后性 |
三、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现代化发展的单一性 |
四、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现代化发展的保守性 |
五、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现代化发展的物本化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代化发展方面的困境 |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代化发展相对迟缓 |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代化发展泛化倾向 |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代化发展层次失序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化发展方面的困境 |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化发展的科学性缺少 |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化发展的互动性不够 |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化发展的综合性欠缺 |
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化发展的媒体数单一 |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现代化发展方面的困境 |
一、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规范现代化发展失范 |
二、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现代化发展阻滞 |
三、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现代化发展滞后 |
第五节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现代化发展方面的困境 |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现代化发展程度不够 |
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能力现代化发展水平不足 |
三、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管理现代化发展水准不高 |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实现策略 |
第一节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观念 |
一、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开放性现代化发展 |
二、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发展性现代化发展 |
三、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多样化现代化发展 |
四、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造性现代化发展 |
五、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人本化现代化发展 |
第二节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内容 |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渐进性现代化发展 |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导性现代化发展 |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科学性现代化发展 |
第三节 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方法 |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型现代化发展 |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互动型现代化发展 |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综合型现代化发展 |
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媒体型现代化发展 |
第四节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制度 |
一、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规范现代化发展 |
二、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现代化发展 |
三、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现代化发展 |
第五节 造就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队伍 |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现代化发展 |
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能力现代化发展 |
三、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管理现代化发展 |
结语 自觉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向前推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培育学生道路自信探究 ——以人教版必修一《解放战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中国道路自信理论 |
(二)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培育学生道路自信的现状研究 |
三、创新点和不足 |
(一)研究视角创新 |
(二)研究思路创新 |
(三)不足之处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理论联系实际方法 |
(三)比较分析法 |
(四)概念分析方法 |
第一章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培育学生道路自信的原因 |
一、坚定道路自信的必要性 |
(一)中国道路内涵 |
(二)中国道路自信内涵 |
(三)中国道路自信来源 |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 |
(一)基于历史课程标准 |
(二)提升学生道德水平 |
三、学生成长过程的需要 |
(一)明辨是非能力的欠缺 |
(二)网络负面信息的传播 |
第二章 高中必修一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培育学生道路自信的宏观线索 |
一、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二、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
三、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
第三章 高中必修一《解放战争》教学培育学生道路自信的微观案例 |
一、政治和谈 |
(一)重庆谈判 |
(二)北平和谈 |
二、经济改革 |
(一)土地改革 |
(二)国民党经济崩溃 |
三、军事战略 |
(一)战略防御 |
(二)战略反攻 |
(三)战略决战 |
(四)战略追歼 |
四、课堂小结 |
五、教师自我反思与总结 |
(一)反思本节历史课堂 |
(二)反思在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培育学生道路自信的重要性 |
第四章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培育学生道路自信的现实意义 |
一、以实为据,引发学生对中国道路经验的共鸣 |
二、以史为据,加强学生对中国道路的历史认同感 |
三、以展望未来为据,激励学生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 |
四、以中国特色为据,帮助学生从“中国方案”中坚定道路自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广东省近十年中考历史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方法 |
五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广东近十年中考历史省卷使用概况及命题依据 |
第一节 广东中考历史省卷使用概况 |
第二节 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命制依据 |
一 课程标准与试卷关系分析 |
二 考试大纲与试卷关系分析 |
三 历史教材与试卷关系分析 |
第二章 广东近十年中考历史试卷结构与内容分析 |
第一节 广东中考历史试卷结构分析 |
一 选择题题型结构分析 |
二 综合题题型结构分析 |
第二节 广东中考历史试卷内容分析 |
一 各板块题量、分值、比重在试卷中的分布分析 |
二 各板块主题、知识点在试卷中的分布分析 |
第三章 广东近十年中考历史试卷特点 |
第一节 题型结构稳定,注重考查主干知识 |
第二节 知识内容的考查有一定灵活性 |
第三节 重视情境创设,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
第四节 贴近生活,凸显时代性和开放性 |
第四章 广东近十年中考历史试卷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
第一节 广东中考历史试卷的不足之处 |
一 题型结构单调,创新性不足 |
二 综合题内容布局厚今薄古欠巧妙 |
三 部分题目情境创设不够严谨,材料与设问联系不强 |
第二节 对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命制的改进建议 |
一 设置多样题型,实现不同题型考查功能 |
二 合理布局古今内容,借鉴优秀命题 |
三 注意命题细节,精益求精 |
第五章 广东近十年中考历史试卷变化趋势及教学启示 |
第一节 广东中考历史试卷的变化趋势 |
一 立意逐渐转型,学科素养凸显 |
二 越为注重唯物史观统摄下的多元史观考查 |
三 与高考衔接,更加注重综合能力考查 |
第二节 广东中考历史试卷变化趋势对教学的启示 |
一 加强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
二 注重培养学生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多元史观意识 |
三 关注高考试题变化,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大单元设计下以“现代化”视角通观世界近现代史(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化”视角利于世界近现代史的大单元设计 |
二、现代化概念的界定 |
三、现代化视角下世界近现代史大单元内容分析 |
(一) 现代化在西欧酝酿 |
(二) 欧美的早期现代化 |
(三) 现代化在全球的扩展 |
(四) 现代化遭遇危机与创新 |
(五) 现代化在全球的深入发展 |
四、现代化视角下大单元设计中的“明治维新”课例 |
(9)拉美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回顾 |
(一) 既有研究的主要视角 |
(二) 既有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三、民粹主义的概念梳理 |
(一) 概念界定 |
(二) 相关概念辨析 |
四、理论工具 |
(一) 现代化理论 |
(二) 社会公正理论 |
(三) 社会分层理论 |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拉美国家民粹主义的历史进程 |
第一节 拉美民粹主义的萌芽 |
一、时代背景(20世纪初) |
二、典型国家及其代表人物 |
三、政策取向 |
第二节 拉美民粹主义的发展 |
一、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末) |
二、典型国家及其代表人物 |
三、改革取向 |
第三节 拉美民粹主义的新演化 |
一、时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 |
二、典型国家及其代表人物 |
三、改革取向 |
第二章 拉美现代化进程中民粹主义的特征分析 |
第一节 民粹主义的普遍性特征 |
一、草根性 |
二、非理性 |
三、批判性 |
四、易变性 |
第二节 拉美民粹主义的独特性 |
一、城市为主要阵地 |
二、卡里斯马式的上层领导 |
三、妥协的改良主义 |
第三章 拉美民粹主义产生与发展的根源 |
第一节 经济根源 |
一、经济基础薄弱 |
二、市场经济不完善 |
三、土地改革不彻底 |
第二节 政治根源 |
一、美国干涉与控制 |
二、威权主义盛行 |
三、政治体制缺陷 |
四、军队强大且活跃 |
五、政党力量相对弱小 |
第三节 思想文化根源 |
一、缺乏科学民主的文化传统 |
二、国家认同危机 |
三、传统的一体化团结思想 |
四、外来文化冲击 |
第四节 社会根源 |
一、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
二、社会分层趋势显着 |
三、社会结构流动多变 |
四、社会冲突激烈且常态化 |
第四章 民粹主义对拉美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
第一节 政治视角 |
一、维护社会群体利益 |
二、推动政治参与平等性 |
三、煽动性政治动员冲击民主进程 |
四、加剧领袖政治专断 |
第二节 经济视角 |
一、推动经济发展战略转变 |
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
三、加深经济发展不平衡困境 |
第三节 社会视角 |
一、提升民众利益和生活质量 |
二、加剧收入分配不公 |
三、福利赶超加重中等收入陷阱 |
第五章 拉美民粹主义的挑战与趋势 |
第一节 当前拉美民粹主义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一、拉美的新民粹主义 |
二、内部问题与挑战 |
三、外部问题与挑战 |
第二节 拉美民粹主义未来发展趋势 |
一、民粹主义的政治选举 |
二、民粹主义的指导理论 |
三、民粹主义的改革 |
结语 |
一、基本结论 |
(一) 拉美民粹主义与现代化进程相伴而行 |
(二) 拉美民粹主义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并存 |
(三) 拉美民粹主义的滋生和蔓延尚未终结 |
二、研究展望 |
(一) 拉美民粹主义政府、军队和民众互动的机制研究 |
(二) 拉美民粹主义的国别研究和区域的比较研究 |
参考文献 |
(10)追求之境:张海鹏先生与中国近代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近代史诸多领域的专题研究 |
(一) 从太平天国与义和团研究入手 |
(二) 重点研究辛亥革命与孙中山思想 |
(三) 兼涉其他多个领域 |
(四) 近期关注抗日战争史研究 |
二、中国近代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探索 |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 |
(二) 借鉴西方学术理论与方法, 建设中国历史学话语体系 |
(三) 以“革命史范式”为主导, 兼采“现代化范式” |
(四) 抵制非历史主义, 对历史虚无主义“亮剑” |
三、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
(一)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
(二)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与研究对象 |
(三) 关于中国近代通史的编纂 |
四、结语 |
四、从现代化的视角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体内容(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范式的演变与思考[J]. 韩军垚. 江汉论坛, 2021(07)
- [2]论如何以现代化为视角进行世界近现代史教学[J]. 杜洋. 家庭生活指南, 2020(12)
- [3]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化研究[D]. 范瑞滨.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9)
- [4]现代化史观与高中近现代史教学[D]. 郝彤. 西南大学, 2020(01)
- [5]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D]. 阿剑波. 兰州大学, 2020(01)
- [6]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培育学生道路自信探究 ——以人教版必修一《解放战争》为例[D]. 牛梦雪.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广东省近十年中考历史试题研究[D]. 吴沃莲.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大单元设计下以“现代化”视角通观世界近现代史[J]. 段明艳,方美玲,孙妍.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9(03)
- [9]拉美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研究[D]. 王斐.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10]追求之境:张海鹏先生与中国近代史研究[J]. 李细珠. 晋阳学刊,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