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共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共生共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共生共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月昕[1](2020)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生态启示——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文中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疫情警醒人们,需要深刻反省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行为方式。人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才能确保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面对危害严重的疫情,我们应痛定思痛,促进生态认知、生态情感、生态意识、生态行为根植于心,推动生态伦理、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践之于行,珍惜自然资源,爱护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格局。

张贝丽[2](2020)在《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岩佐茂是日本当代环境伦理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其环境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他结合日本现实环境问题,通过对西方主流环境伦理思想的反思与批驳,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新的审视。他认为,环境问题实质上体现为人的经济活动方式问题。为此,他主张探寻不破坏环境的经济活动方式,构建经济活动和环境保护相统一的环境伦理学。其中关于人与自然共生观、环境正义观、环境实践观、可持续发展观等思想的提出,充分揭示了岩佐茂环境思想中蕴含的深厚的伦理意蕴。因此,深入研究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有助于为生态文明建设中构筑环境伦理维度,进而对探析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源及解决途径有所裨益。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通过文本解读法、比较研究法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对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总结、阐释和评析。基本内容由绪论、七章系统性论述和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简要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的研究现状,阐明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创新之处及目的和意义。第一章系统梳理了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一方面,日益严重的全球化生态危机以及日本国内高速工业化发展带来的严重产业公害等现实问题,为岩佐茂关注环境问题及其中涉及的社会性因素提供了社会历史背景。另一方面,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世界范围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及其生产方式的批判以及日本环境伦理学的整体主义立场等,为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提供坚实的基础。第二章明确指出了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的理论视域。岩佐茂通过对学界关于自然道德地位论证的辩证思考,确立了超越中心之争的整体主义环境伦理学立场。在这一逻辑前提下,他展开了对环境问题中存在的价值问题以及环境问题与人的社会关系、人的经济活动等的思考,形成了岩佐茂以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共生、实现人与人之间环境正义、构建合理的实践方式以及达成人、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指向的环境伦理思想。第三章深入分析了岩佐茂的人与自然共生观。岩佐茂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中建立起人与自然共生的研究视角。人与自然共生的整体主义实质,不仅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纷争,合理地将人的道德关怀扩展至自然,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选择,而且凸显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指向,试图通过纠正人对待自然的方式来构建人与自然的共生。第四章全面考察了岩佐茂的环境正义观。岩佐茂通过对现存的环境不公正问题的分析,深入挖掘出环境不公正的根本原因,提出通过明确环境责任、抑制资本逻辑、构建生态社会主义来实现环境正义,展现出他将分配性正义和生产性正义、制度变革和价值批判相统一的环境正义向度。第五章合理诠释了岩佐茂的环境实践观。“资本逻辑”和“生活逻辑”是岩佐茂环境实践观的核心概念。岩佐茂通过辨析资本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实质,进一步明确了资本逻辑、生活逻辑与环境保护的深层关系,进而提出其超越资本逻辑、遵循生活逻辑的环境实践观。第六章深刻论证了岩佐茂的可持续发展观。岩佐茂主张不破坏环境的经济活动方式的环境伦理思想,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意蕴的诠释,论述了以人与自然共生推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环境正义引导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以生活逻辑确保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提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脱离异化的工业化以及构建环保型循环社会等现实路径。第七章简要评析了岩佐茂的环境伦理思想,并指出其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启示。岩佐茂的环境伦理思想深化了整体主义环境伦理,加强了环境伦理的实践指向,对现实问题解决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我国正处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阶段,通过汲取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中人与自然共生观、环境正义观、环境实践观及可持续发展观的先进性观念,进而对我国构建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文化、践行环境正义的生态伦理规范、超越资本逻辑的生态伦理理路以及实现绿色发展的生态伦理目标等,具有一定的启示。结语部分总结了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的整体性、社会性与实践性特质,并指明论文回应了一些学界对岩佐茂的误解,为今后的岩佐茂人物思想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进而提出今后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其背后蕴含的日本环境伦理学理论特质以及与西方环境伦理学理论特质的对比研究。

吴芯懿[3](2020)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逻辑及实践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在获得物质财富极大满足的同时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逐渐走向冲突和对立,这不仅影响当代人的生产生活,更对未来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威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与成就,但也必须承认,生态失衡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之一,影响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续深化改革、高举发展大旗的同时,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立足国际环境现状和中国生态实际,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础上,延续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认识,传承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借鉴西方生态文明理论成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内容充实、逻辑严密的统一的理论体系,它以对人与自然矛盾冲突的科学解读、人与自然和解的时代回应为逻辑起点,形成从生态问题反思到美丽中国建设、从绿色发展的道路选择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从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升华到新时代生态文明理论确立的逻辑展开路径,最终明确了双重逻辑旨归,从生命共同体角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共存。理论来源实践,又推动实践的新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了丰富的生态经验和生态智慧,它指导我们制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策略、引导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产和消费、推动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发展和开展“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生态治理,多措并举,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深入和发展。它的理论价值在于明确了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指明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实现生态文明基本理论范式、路径的推进和升华。同时,在实践价值层面,聚焦中国、面向世界,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整体性视阈,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凸显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所发挥的实践功能。

毛丽红[4](2020)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基础上,聚焦时代课题、擘画时代蓝图,构建起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使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从局部转向整体、从零散走向系统、从初步探索走向理论成熟,实现了党的执政理念在改革开放和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破解我国当前生态环境困局的智谋良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南和实践遵循,也是充实全球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中国方案,开启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本文主要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目标、方法、难点和创新点以及相应研究综述。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主要内容。主要从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人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责任主体、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目标设定和具体路径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以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的“六项原则”为切入点,分别从价值理念、民生取向和制度建设、目标设定方面进行梳理。第四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一脉相承。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产力论、人民主体性思想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五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新境界,从发展目标、内涵角度深化理论要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以及探索全球生态共治协商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撰写。第六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层面开启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科学良方。最后对本文做了小结。

彭思雯[5](2020)在《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相关论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给出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中国答案。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相关论述建立在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土壤上,以当代科学成果为科学支撑,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理论基础,是汲取历代领导人生态思想及总结中国实践经验所得出的新自然观。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相关论述阐释了人作为自然中的一个要素,通过与自然中的其他要素进行新陈代谢和生态循环,与自然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共同体。根据马克思“新陈代谢”思想所涉的三个层次,也可以将“生命共同体”分为自然、人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三个层次。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相关论述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在自然观上克服机械自然观和神秘自然观,坚持以实践基础上人与自然新陈代谢所构成的生命共同体自然观;在价值观上摒弃个体主义价值论和有机体整体主义价值论,以共同体整体主义为价值导向;在方法论上继承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系统思维和矛盾分析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方法论指导。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相关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自然观基础,在其指导下构建生命共同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基础性意义,并为世界范围生态危机的解决提供中国方案和价值引领。

夏承伯[6](2020)在《马克思生产力论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生产力论生态意蕴研究既有生态危机现实促逼与发展模式反思国际背景,又有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实践的国内发展需要,还有历史唯物主义迎接时代挑战,特别是生产力理论重新认识等学科内在发展需要。学界对此研究虽有所进展,但以往所做工作很大部分集中在传统生产力理论个别问题的提出与反思,这当然十分必要。然而,对马克思生产力论生态意蕴的自觉而系统的研究尚付阙如。由此,目前化整为零的碎片化研究和分散性探讨尚待改进,而化零为整的系统化研究和整体性推进亟待改善。传统“征服论”生产力论的实质是与工业文明相匹配的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现实中的表现,其存在具有现实基础、认识论基础与思想根源。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失衡、现代社会经济系统失范、人类自身生存系统失调是其面临的三大困境,对此进行深度反思与批判是生产力生态内涵揭示的前提。从马克思生态哲学维度审视,马克思具有生产力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自觉认识与利用自然并与之进行物质变换、能量转换、信息交换的生产实践过程所具有的现实综合力量,特别是其自然生产力、物质变换以及整体思维等层面使其具有表征自然生态再生产与经济社会再生产能力的丰富生态内涵,马克思生产力实质是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力量总和。马克思生产力生态内涵的挖掘研究,促使生产力发展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并发挥作为劳动者的人的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度之自觉性,促使生产力发展行进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之路,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生产力基本要素有内在本质上的生态向度。劳动者既有社会属性,又有生物属性,是其两者的对立统一。由于后者的存在,就决定了劳动者应该而且必须遵守生态法则,以效仿生态系统最优组合原则进行分工协作是其在生产力中发挥最佳功效的重要条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是其受剥削与异化的根本原因。劳动对象包括天然自然物与原料,只有在具备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前提下,劳动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若想资源能源持续利用,必须遵循不同种类的特性进行合理开发。劳动工具是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能力与水平的重要标志,土地为劳动者提供了劳动场所与必要空间,机器异化加重了对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双重压榨与剥削。对科学技术的负效应进行生态化规范,大力发展生态科技,用环境思想教育提升人们的全球环境意识,培育堪当生态治理大任的时代新人。生产力结构经历“两种生产”到“三种生产”再到“全面生产”认识过程,包括自然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与人口生产力等结构类型。自然生产力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前提基础从而成为生产力发展第一源泉;社会生产力本质是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变换,良性运行的社会生产力应该是内涵集约生产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人口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能动力量更应注重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相匹配及防止其失调或失衡。自觉深度挖掘马克思生产力结构的生态蕴含,为深入理解并全面协调资源能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适度生产三者关系,并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建设以生态安全为基础的“两型”社会,健全生态良法与环境道德双重制度保障体系,具有重要学理价值与时代意义。生产力的生态功能在于实现自然界、人与自然、人类社会物质变换的有序高效。自然界之间新陈代谢承载自然生产力功能,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发挥劳动生产力功效,社会内部物质变换迸发社会生产力效能。资本主义的资本逻辑违背物质变换规律,导致物质变换断裂,资本主义制度破坏财富源泉,既污染城市环境,又造成乡村萧条,使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基础和环境条件异化。消除物质变换裂缝需要从人地双向互动与有机废物循环利用的思维变革、机器改良与科学进步的技术革新以及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等三方面入手。发展循环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社会;重视土地修复恢复,推进生态农业创新;优化生态空间格局,探索绿色城乡模式是马克思生产力生态功能的重大价值借鉴。传统生产力标准主要以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工具为衡量标尺,单向度指向经济技术领域,缺乏生态维度。为此,生产力标准除体现人类社会的经济和技术标准,在当代更应该深度体现经济技术运行是否符合人类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生态标准。生产力生态标准要求严格遵守生产力发展受控于生态承载力阈值,在维护生态平衡下进行资源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以期实现自然力内涵扩大利用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双赢目标。深入理解与严格践行生产力生态标准对于人们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理念,具有重要评估与考量价值。反思传统生产力论时代局限,挖掘生产力生态内涵,展示生产力生态要素,优化生产力生态结构,发挥生产力生态功能,秉持生产力生态标准,坚持马克思生产力论生态意蕴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实践品质,为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实践作出积极的理论贡献。

康玲玲[7](2020)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态转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传统生命教育主要从人类生命角度出发,确认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但缺乏生命共同体的整体视野。重新确立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拓展生命教育的主旨与目标,打造关爱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与行动,实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态转向是新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一个崭新课题。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以及西方生态文化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态转向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目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在课程教材、高校师资思想观念和社会实践方式中普遍缺乏生命共同体意识,需要结合新时代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大学生成长的主要特点,通过将生命关怀的对象和范围拓展到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其他个体以及自然界的非人类生命,促进大学生树立尊重生命共同体的意识,践行集体主义价值观,正确处理好人类生命与非人类生命、个体生命与他者生命的相互关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索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思路、目标和行动。对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第一,梳理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理论资源。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态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为主要理论基础,吸收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并批判性地借鉴了西方生态文化中的生命思想。第二,运用整体性思维审视当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为理论基础,分析并确立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目标、意义、原则和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态转向旨在引导大学生关注他者生命和非人类生命在生命共同体中的价值,让和谐共生的思想观念浸润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全过程之中,有助于深化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有益于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是大学生生命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升生命教育思想性和感染力的应然之举。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态转向要把握好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体验性原则,以建立生命共同体思想、集体主义价值观以及关爱生命共同体的道德情感为主要内容,使生命教育成为引导大学生更加健康发展的积极力量。大学生生命教育要努力在核心概念、基本内容、实现手段等方面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全面对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理念,正确把握自我生命与他者生命、人类生命与其他非人类生命的相互关系,塑造尊重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生命观和价值观。第三,探索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以生命体验激发大学生生命责任感,以艺术熏陶提升大学生生命感受力,运用对话、交谈强化大学生对不同生命形态的关怀,并从校园生态文化、家庭生活方式、社会生态文化三个方面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文化氛围,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发挥好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协同作用。

李俏[8](2020)在《湘南瑶族生态伦理的挖掘与升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湘南瑶族基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形成的民族特性,在长期与大自然互动过程中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逐步形成了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孕育出别具特色的湘南瑶族生态伦理思想、生态智慧和生态实践观。以湘南地区的江华、江永、东安、常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湘南瑶族进行田野调查,从湘南瑶族生态伦理的文化渊源入手,陈述湘南瑶族的起源、分布和自然条件,分析湘南瑶族生态伦理文化受儒家、道家文化影响的程度,从生态伦理学的视域分析湘南瑶族地区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然崇拜。湘南瑶族生态伦理内含于湘南瑶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内化于湘南瑶民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中,形成于湘南瑶民的认识、观念和信仰中,最终诉诸于湘南瑶民的实践活动中。立足于生态伦理的维度挖掘湘南瑶族与自然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以及道德规范;基于民族伦理学的视角,通过与其他民族和不同地域的瑶族相比较的视角,探究湘南瑶族生态伦理的文化特性和地域性,继而分析其神秘性和传承性。湘南瑶族生产生活、传统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态建筑中内含着别具特色的生态伦理思想、生态智慧和生态实践活动,凸显出湘南瑶民敬爱自然和保护生命的道德意识,客观上对保护湘南地区的自然环境、维护湘南地区生态平衡及物种多样性起到重要的作用,主观上基于湘南瑶族的生态伦理有益于升华湘南瑶族自身伦理价值,有助于树立新时代生态文明观、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文明理念,共筑人与自然的“生态共同体”,从而加快美丽中国的建设。

张文惠[9](2020)在《曾繁仁生态美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生态美学也成为全球热点话题。生态美学是中国美学领域的重要成果,自兴起以来,研究者众多。曾繁仁是中国生态美学研究者中的领军人物,他对生态环境的关注非常热切,对生态美学的研究全面且深刻,在中西方平等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生态存在论美学思想。他的生态美学思想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很强的实践性,在学术理论与现实实践中均产生重要影响。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实践要求与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相一致,志在实现青山绿水绕祖国、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美好愿景。本文对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研究除去绪论和结语,主体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论述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这是最基本的研究内容,是其他研究部分得以展开的基础。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理论资源广泛,有特定的理论指导方向,借鉴中西方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如马克思恩格斯、海德格尔、西方环境理论家以及中国的儒道佛家的生态审美智慧。其次论述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主要范畴,以“生态存在论”为主线,串联起“生态审美本性”“诗意栖居”“家园意识”基本范畴。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生态美学,从外在到本质,从个体到整体,形成生态整体论,审美地对待整个生态系统,诗意地栖居于地球。最后论述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在现实中的实践拓展及意义,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价值所在,他的生态美学思想在实践上的运用分别体现在经典作品的生态审美解读、新时代简约生活方式的倡导以及生态审美教育的推广。曾繁仁的生态美学思想来源于现实,最终也将指导现实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中国美学的转型发展。

张艺馨[10](2020)在《从传统生产力思想到生态生产力思想发展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恩格斯的生产力思想在阐述关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作用和辩证运动等方面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对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他们生活的时代,生态环境恶化以及生态危机没有现在这么严重。他们虽然对生态环境恶化没有感同身受,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仍然敏锐地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所以,在他们的生产力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但是,由于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产力思想的曲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生产力思想被理解为只是强调征服改造自然的传统生产力思想。传统生产力思想片面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改造,而忽视了人对自然的顺应和保护,结果导致人对自然的破坏性掠夺,自然环境遭到巨大破坏,不仅制约社会生产,还直接威胁到人的生命健康。生态生产力思想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思想中生态意蕴的基础上,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生态生产力思想是对传统生产力思想的超越与创新。它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本文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生产力思想,批判传统生产力思想,分析生态生产力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旨在说明生态生产力思想对当今社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由5章组成。第1章为本文的综述,介绍了进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同时论述和说明了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最后指出了论文的创新及不足。第2章集中阐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产力思想以及传统生产力思想对它的曲解。首先,追溯了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思想的文本根据;接着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思想的丰富内涵;最后分析了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产力思想曲解为只是强调征服改造自然的传统生产力思想的主要表现。第3章阐释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思想中蕴含的生态意蕴。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因子。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双重影响、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有机统一的思想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第4章阐释生态生产力思想的提出、内涵及特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生态生产力思想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时代特征。生态生产力思想的内涵表现在:生态资源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发展生产力、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最终目标。生态生产力思想的特征表现在:以绿色科技为基础技术支撑、以人为核心价值追求、以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为根本目标指向。第5章阐释生态生产力思想对传统生产力思想的超越与变革。生态生产力思想超越传统生产力思想之处在于:发展的指导理念更先进、发展的目标取向更合理、发展的运行机制更完善、发展的思维方式更科学。生态生产力思想在哲学层面实现思维方式全方位变革:从主客对立到主客统一、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和超越、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从人之伦理扩展到荒野之伦理。最后是论文的结语。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思想的研究,发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产力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蕴。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思想和批判传统生产力思想基础上的生态生产力思想实现了在哲学层面的全方位变革,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指导中国乃至世界进行科学生产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共生共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共生共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新冠肺炎疫情的生态启示——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疫情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意蕴
二、疫情催生全民生态觉醒
三、促进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全民共同责任

(2)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的形成
    1.1 时代背景
        1.1.1 日益严重的全球化生态危机
        1.1.2 高速工业化发展与日本“产业公害”
    1.2 理论基础
        1.2.1 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思想
        1.2.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1.2.3 日本环境伦理学
        1.2.4 宫本宪一的“生产关系说”
    小结
第2章 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的理论视域
    2.1 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的逻辑前提
        2.1.1 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2.1.2 对自然价值论的质疑
        2.1.3 对“中心之争”的超越
    2.2 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的研究理路
        2.2.1 环境问题的反价值性
        2.2.2 环境问题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2.2.3 环境问题和经济活动的辩证关系
    2.3 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的目标指向
        2.3.1 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共生
        2.3.2 实现人与人之间环境正义
        2.3.3 构建合理的环境实践
        2.3.4 达成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小结
第3章 岩佐茂的人与自然共生观
    3.1 岩佐茂人与自然共生观的主要内容
        3.1.1 人与自然是一个系统
        3.1.2 人与自然共生的形成
        3.1.3 控制自然的实质在于人对待自然的合理方式
    3.2 岩佐茂人与自然共生观的理论特质
        3.2.1 整体主义的研究视角
        3.2.2 以差异性为前提的共生价值向度
        3.2.3 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指向
    小结
第4章 岩佐茂的环境正义观
    4.1 岩佐茂环境正义观的基本内容
        4.1.1 环境责任公平
        4.1.2 环境利用公平
        4.1.3 环境价值公平
    4.2 岩佐茂环境正义观的辩证特征
        4.2.1 代内正义与代际正义的统一
        4.2.2 分配性正义与生产性正义的统一
        4.2.3 制度变革与价值批判的统一
    小结
第5章 岩佐茂的环境实践观
    5.1 超越资本逻辑主导的实践观
        5.1.1 对资本逻辑的辩证思考
        5.1.2 环境危机的资本逻辑根源
        5.1.3 对资本逻辑的实践观批判
    5.2 构建遵循生活逻辑的实践观
        5.2.1 对生活逻辑的价值诠释
        5.2.2 生活逻辑对环境保护的实践指向
        5.2.3 生活逻辑的环境实践观构建
    5.3 岩佐茂环境实践观的理论特质
        5.3.1 以实践视角审视环境伦理学
        5.3.2 以生活逻辑引导实践方式变革
    小结
第6章 岩佐茂的可持续发展观
    6.1 岩佐茂可持续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6.1.1 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6.1.2 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意蕴
        6.1.3 可持续社会的成立条件
    6.2 岩佐茂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特质
        6.2.1 人与自然共生推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6.2.2 环境正义引导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2.3 生活逻辑确保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6.3 岩佐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6.3.1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6.3.2 脱离异化的工业化
        6.3.3 构建环保型循环社会
    小结
第7章 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的评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7.1 对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的评析
        7.1.1 理论意义
        7.1.2 实践价值
        7.1.3 局限性
    7.2 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7.2.1 构建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文化
        7.2.2 践行环境正义的生态伦理规范
        7.2.3 超越资本逻辑的生态伦理理路
        7.2.4 实现绿色发展的生态伦理目标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逻辑及实践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人是自然存在物
        二、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性
        三、人与自然走向和解
    第二节 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和认识升华
        一、毛泽东关于生态建设的实践探索
        二、邓小平关于环境保护的思想
        三、江泽民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四、胡锦涛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第三节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和创新
        一、“仁爱万物”——尊重生命的理念
        二、“寡欲节用”——珍爱资源的美德
        三、“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四节 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参考和借鉴
        一、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启发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三、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借鉴
第三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逻辑
    第一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起点
        一、人与自然冲突和矛盾的科学解读
        二、人与自然和解的时代回应
    第二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展开
        一、从生态问题反思到美丽中国建设
        二、从绿色发展的道路选择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三、从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升华到新时代生态文明理论确立
    第三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旨归
        一、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人的和谐共存
第四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路径
    第一节 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策略
        一、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目的和手段
        二、“两个和解”与“以人为本”
        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第二节 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产和消费
        一、优化对资本的利用
        二、促进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转型
        三、引导消费模式的绿色化转变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发展
        一、科学技术的生态维度
        二、科技异化的生态批判
        三、推动生态科技的发展
    第四节 “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生态治理
        一、生态治理的多元主体
        二、建立生态治理的保障机制
        三、健全生态治理的评估体系
第五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
    第一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明确人与自然发展关系
        二、指明人类文明发展方向
    第二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价值
        一、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整体性视阈
        二、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结语
参考文献
选题来源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4)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
        一、作为一切存在物的总和的自然
        二、作为人类活动环境的自然
        三、作为人类活动要素的自然
    第二节 人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责任主体
        一、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变化与发展的现实基础
        二、人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价值主体
    第三节 和谐与和解是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有效路径
        一、实现和谐与和解的目标设定
        二、实现和谐与和解的具体途径
第三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
        一、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二、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第二节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
        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二、坚持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节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二、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可靠的民生保障
    第四节 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
        一、以法治精神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第五节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
        一、尊重自然
        二、顺应自然
        三、保护自然
    第六节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之路
        一、对内推动经济转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二、对外构建对话机制,搭建国际合作平台
第四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一脉相承
    第一节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一、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第三节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性思想
        一、深切的人类关怀
        二、高尚的为民情怀
第五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新境界
    第一节 立新发展之基——深化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要旨
        一、发展目标上的理论深化
        二、发展内涵上的理论深化
    第二节 创新发展之变——优化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互动关系
        一、开创自然资本增值与环境改善良性互动模式
        二、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第三节 探新发展之举——力促全球生态共治协商机制
        一、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互动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格局
第六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第一节 开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
        一、经济层面的经济生态化转型
        二、政治层面的生态制度保障
        三、文化层面的先进生态文化支持
        四、社会层面的生态和谐社会建设
    第二节 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一、高举生态文明建设大旗
        二、分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5)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相关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内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
        1.2.2 国外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
    1.3 研究框架和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之处
2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相关论述的理论资源及发展历程
    2.1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相关论述的理论资源
        2.1.1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
        2.1.2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2.1.3 历代领导人生态理论和生态实践
        2.1.4 当代科学的发展
    2.2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相关论述的发展历程
        2.2.1 萌芽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初步探索
        2.2.2 正式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2.2.3 成熟阶段:“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3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相关论述的基本内涵及内在层次
    3.1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相关论述的基本内涵
        3.1.1 自然是人类的生存基础
        3.1.2 人与自然构成一个整体
        3.1.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终指向
    3.2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相关论述的内在层次
        3.2.1 自然本身是生命共同体
        3.2.2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3.2.3 人类社会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4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相关论述的哲学意蕴
    4.1 以尊重自然为前提的自然观意蕴
        4.1.1 克服忽视自然的机械自然观
        4.1.2 顺应自然与改造自然相统一
        4.1.3 人化自然和自然化人相统一
    4.2 以共同体整体主义为导向的价值论意蕴
        4.2.1 摒弃个体主义
        4.2.2 超越有机体整体主义的共同体整体主义
    4.3 以唯物辩证法为核心的方法论意蕴
        4.3.1 坚持系统思维
        4.3.2 坚持实践基础
        4.3.3 坚持矛盾观点
5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相关论述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向
    5.1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相关论述的理论价值
        5.1.1 奠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5.1.2 实现中国绿色话语创新
        5.1.3 引领世界生态文明价值方向
    5.2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相关论述的实践指向
        5.2.1 践行系统思维,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5.2.2 发展生态生产力,推进绿色循环经济
        5.2.3 追求人类福祉,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
致谢

(6)马克思生产力论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生态危机现实困境促逼反思发展模式
        (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促进建设美丽中国
        (三)唯物史观时代使命促使重构生产力论
    二、研究述评
        (一)学术史发展述评
        (二)国外研究进展
        (三)国内研究回顾
        (四)学界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研究意义、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生产力的生态内涵
    第一节 征服论生产力生态维度的缺失
        一、征服论生产力存在的现实根据
        二、征服论生产力存在的认识根源
        三、征服论生产力存在的思想根由
    第二节 生产力应有生态内涵意蕴阐释
        一、生产力生态内涵揭示基本前提
        二、生产力生态内涵发掘基本维度
        三、生产力生态内涵阐释基本依据
    第三节 生产力生态内涵及其价值阐发
        一、生产力的生态整体主义之审视
        二、生产力的环境发展共赢之审度
        三、生产力的主观客观协调之审思
第二章 生产力的生态要素
    第一节 生产力要素构成分歧依据辨析
        一、基本要素论支持依据
        二、多要素论的支撑理由
        三、系统要素论内在根据
    第二节 生产力基本要素生态意蕴辨识
        一、劳动者的生态底蕴挖掘
        二、劳动对象生态意蕴揭示
        三、劳动资料生态向度阐释
    第三节 生产力要素生态蕴含辐射价值
        一、科学技术生态功能审度
        二、教育本质绿色维度审视
        三、人类生态意识深层提升
第三章 生产力的生态结构
    第一节 生产力生态结构类型演进分析
        一、两种生产的生态要义
        二、三种生产的生态旨趣
        三、全面生产的生态向度
    第二节 生产力基本构成生态蕴含解析
        一、自然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的第一源泉
        二、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变换
        三、人口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的能动力量
    第三节 生产力基本构成生态价值剖析
        一、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
        二、生态安全的两型社会
        三、生态惠民的民生目标
第四章 生产力的生态功能
    第一节 三重领域生产力生态功能挖掘
        一、自然生产力的生态功能
        二、劳动生产力的生态功效
        三、社会生产力的生态使命
    第二节 生产力生态功能异化现象解读
        一、生产力生态功能异化现实表现
        二、生产力生态功能异化原因剖析
        三、生产力生态功能异化破解路径
    第三节 生产力生态功能现实借鉴价值
        一、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
        二、土地修复与生态农业
        三、空间优化与绿色城乡
第五章 生产力的生态标准
    第一节 生产力生态标准历史参照缘由
        一、生产力技术标准的反思
        二、生产力经济标准的反省
        三、生产力生态标准的确立
    第二节 生产力生态标准时代评价尺度
        一、生产力生态标准评价依据
        二、生产力生态标准解读举要
        三、生产力生态标准评判原则
    第三节 生产力生态标准现实践行意义
        一、自觉践行生产力生态标准
        二、积极维护自然界生态平衡
        三、积极推进节约型社会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与课题研究及获奖情况
致谢

(7)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态转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学术创新
        1.4.2 不足之处
2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理论资源
    2.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
        2.1.1 自然界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和“人的无机的身体”
        2.1.2 生态文明是“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相统一的历史必然
        2.1.3 人的生命是向着“自由自觉”类特性的全面发展
        2.1.4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2.2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之生命思想
        2.2.1 “平生”的生命意识
        2.2.2 “生生”的生命精神
        2.2.3 “天人合一”的生命追求
    2.3 西方生态文化中的生命思想
        2.3.1 维护生命主体的尊严
        2.3.2 生命的本质在于超越
        2.3.3 改善人类同其他生命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2.3.4 对西方生态文化中生命思想的批判与借鉴
3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3.1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3.1.1 生命教育发展概况
        3.1.2 大学生生命教育发展概况
    3.2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困境
        3.2.1 相关课程内容中生命共同体思想匮乏
        3.2.2 专业教师的整体生命观念欠缺
        3.2.3 社会实践途径之间缺乏相互配合
    3.3 大学生生命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3.3.1 实用主义观念严重扭曲了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
        3.3.2 物质主义价值观压抑了大学生的精神追求
        3.3.3 移动互联网络限制了大学生对生命共同体的现实体验
4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依据
    4.1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内在逻辑
        4.1.1 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得到拓展
        4.1.2 生命教育的功能得到优化
        4.1.3 生命教育的价值得以实现
        4.1.4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逻辑依据
    4.2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现实依据
        4.2.1 对传统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反思
        4.2.2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意义
        4.2.3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价值
5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原则和内容
    5.1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主导原则
        5.1.1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体性原则
        5.1.2 尊重大学生成长差异的动态性原则
        5.1.3 生命认知与生命情感相互渗透的体验性原则
    5.2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基本内容
        5.2.1 培育生命共同体的思想意识
        5.2.2 塑造基于生命共同体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5.2.3 培养关爱生命的道德情感
6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方法和路径
    6.1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基本方法
        6.1.1 以生命体验方法激发大学生生命责任感
        6.1.2 以艺术熏陶方法强化大学生生命感受
        6.1.3 以对话交谈方法增加大学生生命关怀
    6.2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实施路径
        6.2.1 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
        6.2.2 养成生态、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
        6.2.3 营造关爱生命的社会生态文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湘南瑶族生态伦理的挖掘与升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
    五、拟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湘南瑶族生态伦理的文化渊源
    第一节 湘南瑶族基本情况
        一、湘南瑶族的界定与起源
        二、湘南瑶族的分布与自然条件
    第二节 湘南瑶族生态伦理的文化渊源
        一、生态伦理的概念
        二、朴实的自然崇拜文化
        三、儒家传统生态伦理的文化熏陶
        四、道家传统生态伦理的文化陶冶
第二章 湘南瑶族生态伦理的维度
    第一节 湘南瑶族生态伦理观念
        一、道法自然与敬畏自然的观念
        二、人与自然合其德的观念
    第二节 湘南瑶族生态伦理原则
        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二、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原则
        三、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并存原则
    第三节 湘南瑶族生态伦理规范
        一、生态环境保护规范与制度
        二、水土保护规范与制度
        三、山林保护规范与制度
第三章 湘南瑶族生态伦理特征
    第一节 生态伦理的瑶族特性与地域特性
        一、生态伦理的瑶族文化特性——与湘南其他民族相比较的视角
        二、生态伦理的区域性——与其他地区瑶族相比较的视角
    第二节 生态伦理的传承性与神秘性
        一、瑶族生态伦理具有可传承性
        二、瑶族生态伦理带有一定神秘性
第四章 湘南瑶族生态伦理价值
    第一节 丰富瑶族伦理文化的价值
        一、丰富湘南瑶族自身伦理文化的价值
        二、丰富瑶族伦理文化的价值
    第二节 对于树立新时代生态文明观念的价值
        一、有利于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文明理念
        二、有助于共筑人与自然的生态共同体观念
    第三节 提升新时代生态伦理建设的价值
        一、有益于贯彻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绿色永续发展
        二、有助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结语
附录
    一、笔者实拍湘南瑶族调研地自然生态图
    二、笔者实拍湘南瑶族调研地建筑图
    三、笔者实拍湘南瑶族调研地生态保护公告图
    四、笔者实拍湘南瑶族调研地传统文化图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9)曾繁仁生态美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曾繁仁生态美学研究成果
        二、对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以及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进行研究的论文
        三、对曾繁仁美育思想及生态审美教育理论的研究
        四、对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价值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本文的研究方法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曾繁仁生态美学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实践存在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审美思想
        一、儒家的生态审美智慧
        二、道家的生态审美智慧
        三、佛家的生态审美智慧
        四、国画的生态审美智慧
    第三节 西方文化中的生态审美思想
        一、西方18世纪以来的生态美学资源
        二、海德格尔的生态存在观
        三、环境美学
第三章 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主要范畴
    第一节 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一、研究对象——整个生态系统
        二、研究方法——生态现象学
    第二节 生态审美本性论
        一、人的生态本源性
        二、人的生态环链性
        三、人的生态自觉性
    第三节 诗意栖居
        一、自然回归本性
        二、与中国的渊源
    第四节 家园意识
        一、西方文化中的“家园意识”
        二、中国文化中的“家园意识”
第四章 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实践拓展及意义
    第一节 生态美学思想的实践拓展
        一、文学作品的生态美学解读
        二、简约生活方式的倡导
        三、生态审美教育的推广
    第二节 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意义
        一、学术意义:中国美学的反思与超越
        二、时代意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从传统生产力思想到生态生产力思想发展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产力思想及传统生产力思想对它的曲解
    2.1 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思想的文本追溯
        2.1.1 历史观视角下的生产力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
        2.1.2 全面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思想---《共产党宣言》
        2.1.3 资本动态循环中的生产力思想---《资本论》
    2.2 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思想的丰富内涵
        2.2.1 生产力的内涵界定
        2.2.2 生产力的历史底蕴
        2.2.3 生产力的辩证运动
    2.3 传统生产力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思想的曲解
        2.3.1 忽视客体价值
        2.3.2 忽视主体价值
        2.3.3 唯生产力论
第3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产力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蕴
    3.1 人与自然的和解
        3.1.1 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
        3.1.2 人和自然的统一
    3.2 科学技术的促动效应
        3.2.1 科学技术对生态的积极影响
        3.2.2 科学技术对生态的消极影响
    3.3 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统一
        3.3.1 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丰富内涵
        3.3.2 关系视角下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第4章 生态生产力思想的提出、内涵及特征
    4.1 生态生产力思想的提出
        4.1.1 传统生产力发展模式面临困境
        4.1.2 对生产力的“生态化”发展的讨论
    4.2 生态生产力思想的内涵
        4.2.1 生态资源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
        4.2.2 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发展生产力
        4.2.3 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
    4.3 生态生产力思想的特征
        4.3.1 以绿色科技为基础技术支撑
        4.3.2 以作为主体的“人”为核心价值追求
        4.3.3 以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为根本目标指向
第5章 生态生产力思想对传统生产力思想的超越与变革
    5.1 生态生产力思想对传统生产力思想的超越
        5.1.1 发展的指导理念更为先进
        5.1.2 发展的目标取向更为合理
        5.1.3 发展的运行机制更为完善
        5.1.4 发展的思维方式更为科学
    5.2 生态生产力思想在哲学层面实现的全方位变革
        5.2.1 从主客对立到主客统一
        5.2.2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和超越
        5.2.3 由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
        5.2.4 由人之伦理扩展至荒野之伦理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共生共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冠肺炎疫情的生态启示——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J]. 张月昕.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06)
  • [2]岩佐茂环境伦理思想研究[D]. 张贝丽. 山西大学, 2020(08)
  • [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逻辑及实践路径研究[D]. 吴芯懿. 江苏大学, 2020(05)
  • [4]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 毛丽红.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5]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相关论述研究[D]. 彭思雯.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4)
  • [6]马克思生产力论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夏承伯.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7]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态转向研究[D]. 康玲玲.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8]湘南瑶族生态伦理的挖掘与升华[D]. 李俏.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9]曾繁仁生态美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研究[D]. 张文惠. 安徽大学, 2020(07)
  • [10]从传统生产力思想到生态生产力思想发展演变研究[D]. 张艺馨.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共生共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