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据包络分析(DEA)及其在成本收益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吕晨涵[1](2021)在《财政补贴对XJ能源装备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财政补贴是国家对于新能源光伏产业发展的支持手段之一,近些年国家给予光伏产业发展的公司极大的扶持,比如说光伏产业的能源装备公司,致力于生产光伏组件,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光伏发电系统提供技术设计服务的能源综合集成商,国家提供了多种类型的补贴,为了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近来,国家发布了新的光伏发电政策,是为提高光伏发展质量,加快补贴退坡而出台的文件,国家对于能源装备公司的补贴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这是为了实现光伏产业由政策驱动逐步转向市场自发驱动,对于能源装备公司,财政补贴一直以来对公司发展都有极大地推动作用,面对补贴退坡现象,想要良好健康的发展下去,保持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公司应该如何去做才能有效地保持公司稳定发展的局面。笔者首先从国内与国外两个方面对该项研究进行资料的收集和了解,结合政府干预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探讨财政补贴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公司介绍以及享受的相关财政补贴政策梳理,分析了财政补贴与财务绩效的现状,而后在财政补贴影响下公司财务绩效存在的问题从四方面展开,分别是财政补贴资金使用情况影响财务绩效存在的问题,以及财政补贴退坡背景下研发投入情况、投资规模情况、成本控制情况影响公司财务绩效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XJ能源装备公司存在补贴资金使用不充分,研发投入不合理,过度投资以及成本控制不得当等问题。以问题为导向,阐述财政补贴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机理,选择分析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分别研究财政补贴资金使用效率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分析,以及补贴退坡背景下研发投入效率、投资效率、成本效率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分析,分析发现很多年份未达到投入产出的有效状态,最后给出提高XJ能源装备公司财务绩效的建议,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四方面进行阐述,分别是提高财政补贴资金使用效率,提升研发投入效率,稳定投资效率、控制成本效率。
黄晋生[2](2021)在《新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发展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在我国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现阶段,扶贫工作的重点由消除收入贫困为核心的绝对贫困转向治理以多维贫困为特征的相对贫困问题。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在治理相对贫困的过程中具有长期性作用,党中央与国务院也多次下文对教育扶贫的积极意义做出肯定。进入后脱贫时代,科学评价过去一段时期教育扶贫的政策绩效对后续的政策调整意义重大,也是深度挖掘教育扶贫之功能价值的现实要求。本文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经济学、管理学与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结合新疆特殊区情,从效果、效率、公平性与满意度四个方面对新疆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政策绩效进行评价。基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与脱贫攻坚的现实背景,本文提出了研究教育扶贫政策绩效评价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阐明了主要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进一步对能力贫困理论、贫困代际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与“3E”绩效评价理论系统梳理,并对贫困、教育扶贫、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绩效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为研究框架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在研究内容的主体部分,首先对新疆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现状进行概述,系统阐释了新疆的基本发展概况与贫困特征、扶贫政策的演进历程;进一步通过对教育扶贫的价值、绩效评价原则与评价指标内在关联的辨析,确定研究内容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从家庭与县域层面对新疆深度贫困地区的多维贫困水平进行测度,从静态与动态双重视角呈现新疆深度贫困地区多维贫困的现实表征及区域差异。其次,基于“3E+S”绩效评价准则,围绕效果、效率、公平性与满意度四个方面对教育扶贫政策绩效综合评价,一是从人力资本的基本价值论断出发,基于资源投入视角,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系统GMM模型与分位数回归对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讨论政策效果的动态约束与边际收益特征,客观呈现教育扶贫政策对新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影响效应。二是从资源稀缺性视角出发,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分析教育扶贫政策的效率问题,通过控制其他扶贫政策对地区脱贫的影响效应,实现对教育扶贫政策效率水平净值的测算,从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角度为政策效率变化寻求合理的解释机制。三是基于差异测度理念分析新疆教育扶贫政策的公平性问题,利用泰尔指数分析方法,构建以资源投入为基准,多维贫困水平为权重依据的测算公式,从南北疆及地州市层面讨论教育扶贫政策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公平性问题,根据县域资源供给规模与贫困水平的匹配程度,判断政策资源配置的公平与否,围绕政策目标的基本要义,对公平与效率的政策选择进行理论分析。四是从精准扶贫的基本内涵出发,构建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与精准考核四要素的教育扶贫政策满意度评价模型,基于新疆深度贫困地区11616户家庭调研数据,验证满意度评价模型的有效性,从多维贫困视角出发,分析不同贫困程度家庭对教育扶贫政策的满意度情况。最后,根据实证分析得出研究结论,提出政策优化建议与不足之处。通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新疆的温饱问题已经全面解决,但是多维贫困问题并未根除。第二,从多年以来教育投入与脱贫进度的动态关系来看,新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的脱贫成效显着,并且表现出稳定性与长期性、短期效益与动态约束并存的特征,在前期综合扶贫效果偏弱的情况下,当期的教育投入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扶贫效应,充分发挥了其在阻贫、抑贫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全疆层面的教育扶贫政策效果服从边际收益递减的经济规律,随着综合扶贫效果的提升,教育扶贫的积极作用呈现出先增后减趋势。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北疆的贫困县,而在经济基础条件较弱的南疆地区,教育扶贫政策不仅在静态层面显着促进了地方脱贫,还表现出明显的动态减贫效应,教育减贫的积极作用呈现出边际收益递增的特征。第三,新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政策效率呈现出减弱趋势与区域差异并存的特征。规模效率不足是导致总体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而高效的组织管理体制抑制了效率衰退,即意味着地方政府在扭转效率衰退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需要从更加长远的角度审视教育扶贫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人才供给及拔出穷根方面的积极作用。第四,新疆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政策实现了总体公平,存在明显的拐点特征,教育扶贫资源总体上在向多维贫困程度更深的地区倾斜。相对于全疆的贫困县而言,教育资源在区域内部的配置差异是导致扶贫政策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区域间差异的持续扩大也制约着政策公平性的提升;这一现象在南北疆与地州层面的表现形式具有相似性;相对于财力资源与物力资源,师资力量在贫困县及地区间的分配更加公平。第五,新疆深度贫困地区的居民对教育扶贫政策有着较高的满意度评价,这一现象在不同贫困程度的家庭中普遍存在,地区间及不同健康状态的群体对政策满意度评价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整体上来看,新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的推行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符合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王琰[3](2021)在《新野纺织财务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制造业生产与出口的大国,而纺织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代表和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它的稳定发展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关键因素。近年来,中美贸易战的升级,纺织行业整体经济不景气,内外环境的变化都使得纺织业上市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风险。因而对纺织企业的财务绩效进行全面评价研究,不仅有助于企业了解自身情况,而且对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路径起到较好的参考作用,增强公司在行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优势。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将新野纺织作为行业案例公司进行财务绩效评价研究,先对国内外学者在财务绩效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结合新野纺织经营管理特点和行业特征,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四个维度选取了14个财务比率指标,将因子分析法与数据包络分析法相结合构建了目标公司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本文通过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到四个维度的公因子得分,将其作为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的综合性指标,然后将无量纲处理后的评价指标运用软件进行计算。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得出了企业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值,并结合投影值和敏感度对新野纺织进行了分析评价。同时,根据行业数据结果分析了案例公司在行业内所处地位,通过对比分析找出新野纺织与同行业公司之间的差距。经综合分析评价,新野纺织的综合技术效率值变化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在2015年之前主要受纯技术效率值影响,在后期主要受规模效率值影响,并且经过敏感度和投影值分析,新野纺织需要重点关注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存在投入过剩产出不足的问题。根据分析结果在优化债务结构、提升营运管理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和加大成本管控四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希望为新野纺织以后在合理资源配置、进一步降本增效、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上有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
斯琴[4](2020)在《模糊有效性度量与交叉效率分析》文中提出由于决策问题中存在一些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复杂性等特点的数据信息,因此,对于模糊对象的评价分析引起了广大学者关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综合评判结果,但是无法给出被评价对象进一步改进的方向.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评估一组具有多个投入产出的同质决策单元之间相对效率的重要分析方法,可以判断出决策单元的有效性,同时还能得出决策单元无效的原因和改进程度.凭借其独特的优势,DEA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等领域.因此,若能结合这两种方法对模糊对象进行评价,实现方法间相互补充,将对完善和提升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此外,由于传统的DEA方法不能对多个有效单元进行区分,无法给出所有单元的全排序.因此,对于效率排序问题的研究也十分有意义.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1)为加强单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评价能力,结合模糊评判的基本信息,构造了模糊评价结果可能集,给出了模糊事件有效性的含义,并提出模糊有效性评价模型.该方法不仅可以找出被评价对象评判结果劣势的原因,而且还能为其进一步的改进提供许多信息.(2)针对因素评价结果为三角模糊数的综合评价问题,结合三角模糊数评价构建了模糊评价结果可能集,给出了模糊有效性的度量方法.通过模型的计算得出被评价对象不足的原因,给出被评价对象各因素的调整范围.(3)针对混合型因素的模糊综合评价问题,介绍了对于量化因素和非量化因素的评价方法,根据综合评判信息给出模糊评价可能集,及模糊有效性的度量方法.应用该方法进一步找出被评价对象不足的原因,并分析得出被评价对象各因素的改进值.(4)为进一步加强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分析能力,指出了多级模糊综合评判与DEA方法的不同之处,结合两种方法的特点给出多层次模糊评价结果可能集,及相应的模糊有效性的含义和度量方法.该模型不仅可以给出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性程度,同时也为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改进提出了新的路径.(5)为对决策单元进行排序,从多属性角度提出了基于灰色关联度和相对熵的DEA交叉效率排序方法,该方法结合了两种方法的特点来确定相对接近度,即从信息距离和数据序列曲线的相似性分析了决策单元与理想方案间的相似性,从而使分析问题更加全面.(6)从竞争视野与利益相关角度,提出了DEA交叉效率分析方法.该方法考虑了决策单元之间竞争强度和相关利益的差异性,同时可以使决策单元通过不同的利益相关系数及竞争强度,对合作者和竞争者给出相应程度的支持与打压,从而更好地增强决策单元的群体优势.
赵增辉[5](2020)在《基于DEA的德邦物流公司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的转型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加快流通领域深化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已经成为支撑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战略性与先导性产业。政府不断颁行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物流企业健康发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流服务需求。为了建立一流的现代化综合物流服务企业,德邦物流公司进行相关业务调整,经营规模不断扩张,营业网点数量也迅速增长,然而在公司营收不断增长的同时,其生产经营中相关问题也暴露而出。因此对德邦物流公司绩效水平进行研究评价,明确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提高德邦物流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向现代化综合物流企业转型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案例研究法与实证分析法相结合,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对德邦物流公司绩效水平进行评价研究,进而明确其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对绩效相关概念理论进行介绍,然后对几种主要的绩效评价方法进行简单介绍和对比,明确DEA数据包络分析法用于德邦物流公司绩效评价研究的优越性。在德邦物流公司进行案例介绍及基于DEA的评价体系构建时,首先对德邦物流公司经营发展现状进行初步了解,进而对德邦物流公司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构建,对以往学者的投入产出指标进行归纳,并结合专家访谈法对指标进一步筛选,用以确定指标体系。然后基于DEA原理选择投入导向的DEA-BCC模型作为其静态评价分析模型,选择DEA-Malmquist指数模型作为其动态分析模型,最后明确样本公司与评价标准。实证分析部分,通过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及投影分析,对德邦物流公司绩效水平进行静态分析,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德邦物流公司2016—2018年度绩效水平进行动态评价分析。发现德邦生产经营存在以下问题:(1)整体绩效水平不高,组织结构臃肿;(2)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人均效能不高;(3)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技术水平较低(4)盈利能力较差,利润产出不足。最后本文针对性提出德邦物流公司经营发展四项对策建议:(1)创新经营模式,精减组织结构。(2)转变经营理念,完善考核培训制度。(3)科技赋能,建立智慧型物流企业。(4)创新产品服务,提高利润产出。
贾轲轲[6](2020)在《基于DEA方法的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以M县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资源配置的前提是因为资源具有稀缺性,而资源的稀缺性也决定了资源配置需遵循合理的配置准则。换言之,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因而只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才能确保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进而避免因为资源闲置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学前教育资源同其他形式的资源一样,也具有相应的特点,因而提高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是资源所有者在配置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尤其是在当前学前教育资源总量有限,但幼儿园的数量却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才能更好的保障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以M县的25所乡镇中心幼儿园为研究对象,在梳理了国内外与“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展开了实证研究。从研究框架来看,本研究共包含五部分:第一部分是本研究的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以及对已有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是本研究的设计部分,在确定了研究理论的基础上,筛选了研究方法,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决策单元和DEA模型,从而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是本研究的实证分析部分,通过CCR模型、BCC模型和Malmquist模型,本研究分别从“整体层面和个体层面”以及“静态层面和动态层面”对M县各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资源配置效率展开了分析。研究发现,M县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处于较高水平且呈逐年增长的发展趋势。其中,反映资源配置管理水平的纯技术效率非常接近DEA有效的状态,但从规模效率来看,资源配置的实际规模距离最优配置规模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第四部分是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访谈的形式分别从“管理层面”、“规模层面”以及“技术进步层面”对影响各幼儿园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剖析。第五部分是对策建议部分,在实证分析和剖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前文确定的理论基础,为各幼儿园提高资源管理效率、优化办园规模、加大技术进步力度等提供了对策建议,这些对策建议都是基于实证分析的结论和实地访谈的内容而制定的,因而可以有效的帮助这些幼儿园改善资源配置效率。
康正宁[7](2020)在《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机理与投入产出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基础设施正处在高速建设中。信息化成为这场建设的主角之一,而智慧城市是其高级的表现形式,它是信息化的城市形态,更是新型城市建设的理念,是城市发展的新方式。基础设施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从多种途径拉动经济增长。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有助于直接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提升我国城市经济社会运行效率,还为美化城市生态、减少交通拥堵、解决“马路拉链”等遗留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相关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对智慧城市尤其是其基础设施建设效率的测度和评价能为政府部门和城市规划者的决策提供依据,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程。目前,智慧城市的评价方法多针对信息系统项目,并主要集中在局部地区、特定产业部门以及特定项目的效益评估上,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产出研究和测度的文章较少。本文从研究经济学领域中智慧城市相关文献开始,参考了大量信息系统评价的文献,从经济学经典理论导出进一步研究方法。接着本文分析了城市化和信息化的互动对智慧城市带来的影响,引出了智慧城市的理念,并研究了智慧城市的内涵,而后界定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范围,从信息化和城市化的不同视角对智慧城市建设框架进行研究,然后介绍和分析了国内、外的成功智慧城市试点案例;深入研究了智慧城市基础设建设对经济拉动的机理,理清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非基础设施的投资顺序,并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产业带动效应和产业集群效应进行了研究,分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影响经济产出的背后机制;然后使用了投入产出法对我国智慧城市相关产业部门的投资拉动效应进行了评估,评估了投资对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部门间拉动的增加值和对就业的拉动效力,阐述了对智慧城市分析的启示;最后,综合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评估我国70个试点智慧城市的经济效率。现有研究在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拉动效应时,多局限于对总产出的拉动效应,而对增加值和就业的拉动效应的估算是创新的方式。本文基于WIOD非竞争投入产出表,运用里昂惕夫需求拉动模型,从总产出、产出增加值、就业三个维度实证测算了各行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中国试点智慧城市从国家选定并公布、城市开始建设至今共3年有余,从城市视角对智慧城市投入产出效率分析方面的研究刚刚开始。本文综合使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我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效率进行静态和动的评价。首先根据2014年数据,在规模报酬可变的假设下,综合使用三阶段数据包络模型和超效率分析模型估计了我国试点城市中70个地级市基础设施的经济效率,然后使用Malmquist指数法比较试点城市在加入试点前的2011年和加入试点后2014年经济效率的动态变化情况。最后使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估算城市基础设施对产出的系数,并分析各城市经济效率。我国地区投资效率差异明显,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分析发现试点城市中武汉的效率最高,石家庄、太原、无锡等九个城市经济发展受到源自教育、人口等方面的约束。根据Malmquist模型的分析发现,在2011到2014年间,试点城市Malmquist指数几何平均值为1.021,整体生产效率提升且上升幅度高于全国效率提升幅度。我国试点城市效率改善主要源于综合效率改善,综合效率提升又主要源于资源利用效率上升。本文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基础设施效率进行了再评估,发现管道等市政设施一方面对产出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劳动或资本影响投入产出效率。SFA分析也表明无效率,并非环境噪声等难以控制的因素是我国各试点城市产出低于生产前沿的主要原因。这也进一步说明我国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应当以基础设施投入为主。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政策建议,现阶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从城市视角出发先行规划,按不同城市的特点和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个性化建设方案。优先考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并灵活的采取不同的投资形式。在设计时多考虑产业协同的作用,促进产城融合的新型智慧城市形态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将对未来城市居民生活造成全面影响,智慧城市的规划也牵涉到城市政治、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本文侧重于分析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效率研究,是我国现阶段的智慧城市的重点问题。未来分析可向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长期经济效应,智慧城市上层应用系统的深入研究,以及智慧城市建设对政治、文化方向扩展。在数据允许前提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使用本文的方法对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进行更加准确的测度。
谭博[8](2020)在《企业社会网络对中国电影项目创意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动态联盟的合作关系视角》文中研究说明电影作为文化创意产品,其价值实现的过程是影片经济价值、艺术价值和娱乐价值等的综合结果。现有理论研究中,对于电影的价值判断呈现出经济性与创意性相分离的现象,进而造成了片面追求票房收益或奖项的情况。电影项目的绩效受到其所在网络结构的影响,通过企业合作实现了在一定投入条件下的产出最大化。同时,由于资源投入和能力需求的多样性,使企业的合作行为在不同项目的转换中表现为具有网络重构特征的动态联盟,进而对项目的绩效产生影响。所以,本文在对社会网络结构、动态联盟与中国电影项目创意绩效分别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了三者的关系。旨在解决中国电影在产业网络结构不清晰、项目评价方法不全面的问题,并通过对企业动态联盟的分析探索社会网络对电影项目创意绩效的影响机制。本文依托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项目“文化集群跨区域网络构建与治理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4BH091)。以中国电影产业为研究对象,在社会网络理论、动态联盟理论以及创意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了数据可视化、网络结构拓扑、随机前沿分析、线性优化、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并借助Gephi、UCINET、GAMS和STATA等分析工具,描绘和梳理了中国电影产业网络结构及演化规律;分析了项目中的企业动态联盟行为;构建了多元化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并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探索并检验了在企业动态联盟行为作用下的社会网络结构对电影项目创意绩效的影响机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有以下三点:(1)通过数据可视化的方法分析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网络结构,以产业分工的视角对中国电影产业网络结构的演化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中国电影产业网络发展迅速,已经形成完整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网络结构。总体上,中国电影产业在网络结构分布上呈现出以国有企业为核心,民营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地方制片厂逐渐边缘化的“四分核心边缘”结构。国有企业在整体网络结构中长期占据着核心位置;民营企业位置较为分散;互联网企业成长迅速;地方制片企业逐渐边缘化并从网络结构中脱离消失。在产业链的制片环节中,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构成了网络结构的核心;在发行环节中,呈现出华夏发行公司与互联网企业的两极化结构;在以营销和公关为主的其他支持环节中,网络规模较小但成长迅速。同时,对包括网络规模、密度、中心性、结构洞、小世界性等相关指标进行了计算,为可视化描述分析提供了量化支撑。(2)构建了以电影项目投入产出效率为衡量标准的创意绩效评价方法,并对电影项目在相同资源投入条件下的不同产出效率进行测算。运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构建了以资本投入和创意投入为基础的随机前沿模型,分别测算了以票房收益、获奖情况以及口碑评价作为产出变量的创意绩效水平。之后,构建了以非效率损失最小化为目标函数的最优化结构模型,得到了综合产出条件下的创意绩效。通过对测算结果的比较和分析可知:中国电影项目的创意绩效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相同资源投入条件下的不同产出绩效具有显着差异;影片类型、投资规模等条件下的创意绩效具有显着差异。(3)探索并检验了网络结构、动态联盟以及电影项目创意绩效之间的关系,验证了联盟动态性作为中介变量的条件下,网络结构对电影项目创意绩效的影响机制。在对中国电影企业动态联盟关系的研究基础上,将电影项目中的联盟特征概括为联盟合作的广度、联盟成员的流动性以及联盟合作经验,并以联盟合作广度和成员流动性作为联盟动态性的评价指标。在对动态联盟特征指标计算的基础上,构建了以联盟动态性作为中介的网络结构对电影项目创意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实证检验了相关变量在理论模型框架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网络结构对电影创意绩效具有影响作用,联盟动态性在其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联盟经验对网络结构与联盟动态性的影响路径具有负向调节效应。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四点:(1)以数据可视化的方法客观地描绘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网络结构,更加直观地比较和分析了中国电影产业网络的演化规律。理论上,以社会网络的理论视角对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构建了产业网络与项目绩效之间的理论联系;方法上,采用可视化的结构拓扑方法,并以量化的指标对其进行补充和支持,更加形象地概括了中国电影产业网络的发展规律。从时间演化、产业链分工以及网络构成主体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全面地刻画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网络结构及演化规律。(2)构建了结合电影经济性与创意性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分别计算了不同产出条件下的产出绩效,为电影项目的绩效评价提供了一种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方法。通过对经济产出、艺术产出以及口碑评价产出条件下的创意绩效分别进行了测算,为不同产出需求下的电影项目提供了产品划分和市场定位的依据。同时,构建并测算了多产出条件下的综合创意绩效,在实践上,为电影项目的评价提供了更加均衡的参考标准;在理论上,为弥合商业性、艺术性以及大众娱乐性在电影评价中的对立关系提供了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以及方法依据。(3)构建并验证了围绕社会网络结构、动态联盟以及电影项目创意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证实了社会网络结构对电影项目创意绩效的影响以及动态联盟在这种影响关系中的作用,从组织行为的角度解释了网络结构对项目绩效的影响机制。由总体到局部、由宏观到微观,将产业组织、企业行为和项目绩效的研究联系在一起。在理论上,通过对企业动态联盟的分析打开了社会网络结构对项目组织绩效影响机制的“灰箱”,并以动态的合作行为将静态的社会网络结构与组织绩效相联系;在实践上,为电影企业的联盟关系管理以及基于社会网络结构的合作战略选择提供了经验依据。(4)通过对中国电影产业网络结构、动态联盟和创意绩效的研究以及关系的检验,总结了文化创意项目价值实现的基本规律,为文化创意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了一般化的经验。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电影产业的部分研究结论对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本文以中国电影产业为研究对象,为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评价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网络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借鉴的方法,也为文化创意企业合作战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参考。
童庆蒙[9](2020)在《农户气候响应行为及其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 ——以江汉平原水稻生产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农业具有强烈的自然生产属性,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而且这种关联是双向互动的:一方面,农业部门已经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农业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敏感和严重的产业。农户是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也是响应气候变化的行为决策单元。农户对气候的响应,基于减排视角,表现为低碳生产行为;基于适应视角,则表现为气候适应行为。理清农户对气候响应的行为逻辑与影响机理、明确气候响应行为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作用效果,对于推进气候约束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尝试解决如下问题:第一,农户实施气候响应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机理有哪些?基于不同农户异质性情境下,这些影响因素有何不同?第二,农户实施气候响应行为对其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如何?第三,为推动农户对气候的响应,应该建立怎样的政策体系?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将基于“减排-适应-技术效率”的逻辑主线,以江汉平原水稻生产为例,对农户气候响应行为及其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展开系统性分析与论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基础与现状解析(第1、2、3章);第二部分,基于减排与适应视角的农户气候响应行为分析(第4、5章);第三部分,气候响应行为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第6章);第四部分,推进农户对气候响应的政策体系(第7、8章)。通过系统研究,形成以下结论:(1)受气候变化影响,江汉平原的平均温度有显着的上升趋势,旱涝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江汉平原农户实施气候响应行为的比例和程度不高,但相对而言,农户实施气候适应行为比低碳生产行为更积极。1988~2017年间,江汉平原的年平均温度具有显着的上升趋势,平均每年上升0.0246摄氏度;每年总降水量虽然在均值附近波动,但年内分布极不均匀,每年主要降水集中在夏季,旱涝灾害导致农作物减产较为严重。基于对江汉平原地区1011个水稻种植户的调查发现,分别有37.09%、36.50%和17.21%的农户实施了水旱轮作、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种植绿肥的低碳生产行为;分别有59.84%、58.36%和32.15%的农户实施了使用新品种、改善排灌条件以及调整农药化肥使用的气候适应行为。相对而言,气候适应行为的实施比例和程度较低碳生产行为更高。此外,就低碳生产而言,农户对三种行为的选择之间存在显着的互补关系;就气候适应而言,农户实施改善排灌条件分别与使用新品种、调整农药化肥使用存在显着的互补关系。(2)对于实施种植绿肥、水旱轮作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这三种低碳生产行为,农户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强度受到农户个体特征、环境认知与风险态度、家庭禀赋特征与农业经营特征的影响。对江汉平原水稻种植户的低碳生产行为选择与行为强度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在对农户低碳生产行为选择的影响上,从事非农工作、更偏好风险、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越多、养殖畜禽的农户更倾向于实施种植绿肥;女性、从事非农工作、环境健康认知程度更高、更偏好风险、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越多、养殖畜禽以及种植单季稻的农户更有可能实施水旱轮作;而女性、受教育程度偏低、从事非农工作、健康状况不佳、环境污染认知和环境健康认知程度更高、得到农技推广部门帮助、家庭拥有互联网和摩托车、种植单季稻的农户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可能性更大。(2)在对农户低碳生产行为强度的影响上,女性、从事非农工作、健康状况不佳、环境健康认知程度更高、更偏好风险、家庭农业劳动力越多、拥有互联网和摩托车、养殖畜禽、种植单季稻的农户行为强度更高。(3)低碳生产行为的实施受农户异质性影响明显,对不同农业依赖度和水稻经营规模的农户而言,农户低碳生产行为选择与行为强度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通过考察农户异质性情境下低碳生产行为选择和行为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按照农业依赖度进行划分后的分组研究表明,环境污染认知只对低农业依赖度农户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影响显着;环境健康认知对高农业依赖度农户实施三种低碳生产行为的影响均显着为正,但只对低农业依赖度农户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影响显着;风险态度只对低农业依赖度农户实施种植绿肥和水旱轮作的影响显着且方向为负;种植多季稻对高农业依赖度农户实施三种低碳生产行为的影响均显着为负,而仅对低农业依赖度农户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与此同时,性别、健康状况、风险态度、获得农技推广部门帮助、拥有摩托车、养殖畜禽以及稻田面积对低农业依赖度农户的低碳生产行为强度影响显着,而对高农业依赖度农户影响不显着。(2)按照水稻经营规模进行划分后的分组研究表明,健康状况对小规模农户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影响显着为正,但对大规模农户种植绿肥的影响显着为负;风险态度只对大规模农户种植绿肥的影响显着且方向为负;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只对大规模农户实施种植绿肥和水旱轮作的影响显着且方向为正;养殖畜禽对小规模农户实施水旱轮作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影响显着且分别为正和负。与此同时,健康状况、拥有互联网和摩托车、养殖畜禽和稻田面积均只对小规模农户低碳生产行为强度影响显着;而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只对大规模农户的低碳生产行为强度影响显着且方向为正。(4)对于实施使用新品种、改善排灌条件以及调整农药化肥使用这三种气候适应行为,农户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强度受到农户个体特征、气候感知与风险态度、家庭禀赋特征与农业经营特征的影响。对江汉平原水稻种植户的气候适应行为选择与行为强度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在对农户气候适应行为选择的影响上,受教育年限越长、健康状况较好、感知到病虫害更频繁、越厌恶风险、拥有互联网以及不养殖畜禽的农户更有可能使用新品种;年龄越大、受教育年限越长、感知到降雨越来越不规律和病虫害更频繁、能够获取气候信息、不养殖畜禽以及种植单季稻的农户改善排灌条件的可能性更大;感知到病虫害更频繁、家庭农业劳动力越多、未加入合作社、获得农技推广部门帮助以及不养殖畜禽的农户更有可能通过调整农药化肥使用来适应气候变化。(2)在对农户气候适应行为强度的影响上,受教育年限越长、感知到降雨越来越不规律和病虫害更频繁、获得农技推广帮助、能够获取气候信息、拥有互联网以及不养殖畜禽的农户行为强度更高。(5)气候适应行为的实施受农户异质性影响明显,对不同农业依赖度和水稻经营规模的农户而言,农户气候适应行为选择与行为强度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通过考察农户异质性情境下气候适应行为选择和行为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按照农业依赖度进行划分后的分组研究表明,受教育年限对低农业依赖度农户使用新品种和改善排灌条件影响显着,而对高农业依赖度农户调整农药化肥使用影响显着;健康状况只对低农业依赖度农户使用新品种和调整农药化肥使用的影响显着;加入合作社和获得农技推广部门的帮助只对低农业依赖度农户调整农药化肥使用的影响显着。与此同时,受教育年限、获得农技推广部门的帮助、获取气候信息、拥有互联网、养殖畜禽均只对低农业依赖度农户实施气候适应行为的强度影响显着;种植多季稻则对高农业依赖度农户影响显着。(2)按照水稻经营规模进行划分后的分组研究表明,受教育年限对小规模农户实施三种气候适应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对大规模农户的影响均不显着;感知到病虫害更频繁对小规模农户实施三种气候适应行为的影响均显着为正,但只对大规模农户调整农药化肥使用影响显着;农业劳动力数量和农技推广部门的帮助只对小规模农户调整农药化肥使用影响显着且方向为正;家庭总收入和气候信息获取只对小规模农户改善排灌条件的影响显着。与此同时,受教育年限、获得农技推广部门的帮助只对小规模农户实施气候适应行为的强度影响显着。(6)江汉平原农户的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农户实施气候响应行为以及气候响应行为强度均能够显着提高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但是对“减排-适应型”农户而言,同时实施较多的低碳生产和气候适应行为可能会导致效率损失。基于江汉平原一季中稻种植户的数据,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得到的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87,数据包络分析测算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平均分别为0.65、0.72和0.91;两种方法的测算结果关联度较高。因此,江汉平原地区农户的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无论实施低碳生产行为还是气候适应行为,均能够显着提升农户的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此外,农户低碳生产或气候适应行为强度也能显着改善技术效率。整体而言,“减排-适应型”农户实现较高技术效率的可能性更大。对于“减排-适应型”农户而言,同时实施过多的低碳生产和气候适应行为,则有可能导致技术效率损失。最后,研究还发现,气候响应行为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也存在农户异质性。整体而言,气候响应行为对技术效率的提升作用对低农业依赖度和小规模农户而言更加明显。(7)江汉平原农户的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受到农户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与农业生产经营特征的影响。同时,不同气候响应行为类型农户的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通过对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研究发现,个体特征中的男性、年龄、受教育年限、更好的健康状况能够提升农户的技术效率,而农户的风险规避态度则显着降低了技术效率;家庭特征中,家庭拥有摩托车和互联网能够改善农户技术效率;农业生产经营特征中,农业收入占比能够提高技术效率,而稻田离家的距离及水稻经营总面积降低了技术效率。研究还发现,从事非农工作显着提高了“减排型”农户的技术效率;健康状况不佳则降低“适应型”农户的技术效率;气候信息获取、拥有互联网分别对“减排型”和“适应型”农户技术效率产生显着正向影响;稻田块数和水稻经营总面积均对“减排型”农户的影响显着。(8)推进农户对气候响应的立体化政策体系包括复合型的政策目标,多元化的政策实施原则以及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基于实证分析所得到的结论,结合政策制定的现实要求,本研究认为,为推进农户对气候响应,应该确立以推广农户应用低碳生产技术为重点,促进农业部门的温室气体减排;以提升农户对适应气候变化资源的获取能力为核心,推动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以改善农户生产技术效率为突破,全面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复合型政策目标。同时,政策实施时要把握兼顾复合性、注重差异化和坚持优先序的原则。推动农户对气候响应的政策措施包括切实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公共服务、强化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三个方面。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构建了农户气候响应行为分析的理论框架。在对农户气候响应行为影响因素与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减排”和“适应”的双重视角,对农户气候响应行为的发生机理与实践效果展开实证研究。这与现有文献中的同类研究相比,拓展了大多只从单一视角来探讨农户的减排或适应行为的内容。(2)诠释了农户气候响应行为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无论是低碳生产行为,还是气候适应行为,均能显着地改善农户的技术效率。这和现有农户技术效率研究相比,较大程度地弥补了人们对气候响应行为作用效果关注不足的缺陷。与此同时,本文将农户的气候响应行为与技术效率联系起来开展研究,一定程度地拓宽了农业突破“气候锁定”、提高生产率的理论路径,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3)构建了推进农户对气候响应的立体化政策体系。基于实证研究结论,融合促进农业生产“减排-适应-技术效率”的多重目的,提出推进农户对气候响应的立体化政策体系。这与现有文献中的研究相比,弥补了大多因为忽视减排与适应的同等重要性、忽略了气候响应行为对效率提升的作用潜力,从而导致提出的政策建议在兼容性和整体性上的欠缺。
张倩瑶[10](2020)在《基于DEA-Malmquist的焦点科技融资效率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互联网”的极速发展,使得与其相关的互联网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存储等快速更新,同时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新型网络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最终带来了互联网公司的大规模扩张,进而产生巨大的融资缺口。作为老牌的互联网电子商务公司,焦点科技在其多元化发展过程中的融资效率也备受关注。本文针对焦点科技2016-2018年的融资效率进行研究,在融资效率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指标展开评价与分析。首先,本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的基础模型对所有样本公司三年的融资效率进行静态测评,通过指数分析发现焦点科技的技术效率值在所有样本公司中排名居中,但其规模效率表现较好,由此可得出结论,纯技术效率低是造成焦点科技技术效率值低的主要原因,即焦点科技公司的运营管理存在些许问题。再进一步通过结果分析发现焦点科技存在的问题有资本结构不合理、盈利能力下降、现金流不稳定。其次,通过Malmquist指数对焦点科技的动态融资效率评价,测算结果显示焦点科技三年间的全要素生产力指数均值极低,在所有样本公司中排名最后。相对技术进步效率指数,焦点科技的技术效率指数下跌幅度更大,由此对技术效率指数分解发现,焦点科技公司规模效率指数的变动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更突出。进一步的结果分析发现过度依赖内源融资、经营成本过高、长短期债务结构不合理、短期偿债能力下降是造成焦点科技融资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最后,基于以上分析的结果,本文从优化融资结构、提高经营效益和资产运营效率三个方面提出对策。
二、数据包络分析(DEA)及其在成本收益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据包络分析(DEA)及其在成本收益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财政补贴对XJ能源装备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
2.1 财政补贴与财务绩效 |
2.1.1 财政补贴目标及表现形式 |
2.1.2 财务绩效及衡量方法 |
2.2 财政补贴影响财务绩效的相关理论 |
2.2.1 政府干预理论 |
2.2.2 信号传递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三章 XJ能源装备公司财政补贴与财务绩效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XJ能源装备公司介绍 |
3.1.1 基本情况 |
3.1.2 经营状况 |
3.1.3 行业背景 |
3.2 XJ能源装备公司享受的财政补贴政策梳理 |
3.2.1 规模发展阶段 |
3.2.2 迅猛发展阶段 |
3.2.3 不断退坡阶段 |
3.3 XJ能源装备公司财政补贴与财务绩效的现状分析 |
3.3.1 财政补贴的现状分析 |
3.3.2 财务绩效的现状分析 |
3.3.3 财政补贴影响下财务绩效的现状分析 |
3.4 财政补贴影响下XJ能源装备公司财务绩效存在问题分析 |
3.4.1 财政补贴资金使用情况影响财务绩效存在问题分析 |
3.4.2 财政补贴退坡背景下研发投入情况影响财务绩效存在问题分析 |
3.4.3 财政补贴退坡背景下投资规模情况影响财务绩效存在问题分析 |
3.4.4 财政补贴退坡背景下成本控制情况影响财务绩效存在问题分析 |
第四章 财政补贴对XJ能源装备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分析 |
4.1 财政补贴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机理 |
4.1.1 财政补贴资金使用情况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机理 |
4.1.2 研发投入情况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机理 |
4.1.3 投资规模情况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机理 |
4.1.4 成本控制情况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机理 |
4.2 分析方法的选择——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模型) |
4.2.1 分析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4.2.2 DEA模型的应用步骤 |
4.2.3 DEA模型的指标选取原则 |
4.3 财政补贴资金使用效率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分析 |
4.3.1 财政补贴资金使用效率影响指标的确定和处理 |
4.3.2 基于DEA模型的财政补贴资金使用效率影响结果分析 |
4.3.3 基于松弛变量的财政补贴资金使用效率冗余分析 |
4.4 财政补贴退坡背景下资本投入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分析 |
4.4.1 基于DEA模型的研发投入效率影响分析 |
4.4.2 基于DEA模型的投资效率影响分析 |
4.4.3 基于DEA模型的成本效率影响分析 |
第五章 提高XJ能源装备公司财务绩效的建议 |
5.1 提高财政补贴资金使用效率 |
5.1.1 规划项目预算资金 |
5.1.2 合理分配项目补贴资金 |
5.1.3 实时监控补贴资金使用情况 |
5.1.4 评价项目运行流程 |
5.2 提升研发投入效率 |
5.2.1 有效规划研发投入 |
5.2.2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
5.2.3 重视技术人才培养 |
5.3 稳定投资效率 |
5.3.1 规范投资决策程序 |
5.3.2 减少不必要投资活动 |
5.3.3 及时反馈投资回报率 |
5.4 控制成本效率 |
5.4.1 减少成本损耗支出 |
5.4.2 建立成本信息管控系统 |
5.4.3 推进多元化合作机制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新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贫困治理任务的调整 |
1.1.2 教育发展的脱贫动能 |
1.1.3 绩效评价的现实要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目标、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贫困 |
2.1.2 教育扶贫 |
2.1.3 深度贫困地区 |
2.1.4 教育扶贫政策绩效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能力贫困理论 |
2.2.2 贫困代际理论 |
2.2.3 人力资本理论 |
2.2.4 “3E”绩效评价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教育扶贫政策绩效评价内涵及贫困现状 |
3.1 新疆发展概况与贫困特征 |
3.1.1 新疆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况 |
3.1.2 新疆经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况 |
3.1.3 新疆人口文化环境的基本概况 |
3.1.4 新疆教育扶贫政策的基本概况 |
3.2 新疆扶贫开发的历史演进 |
3.2.1 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救济扶贫阶段 |
3.2.2 改革开放体制变革下的开发扶贫 |
3.2.3 经济高速增长下的“八七”扶贫 |
3.2.4 新世纪扶贫开发纲要阶段 |
3.2.5 新时代精准扶贫开发阶段 |
3.3 绩效评价的理论内涵 |
3.3.1 教育扶贫的价值分析 |
3.3.2 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3.3.3 绩效评价指标的逻辑关系 |
3.4 新疆贫困问题现状调查分析 |
3.4.1 研究思路 |
3.4.2 家庭贫困现状调查分析 |
3.4.3 县域贫困现状调查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的效果评价 |
4.1 研究假设 |
4.2 研究设计 |
4.2.1 研究思路 |
4.2.2 研究方法 |
4.2.3 变量及数据说明 |
4.3 实证分析过程 |
4.3.1 描述统计与平稳性检验 |
4.3.2 静态面板模型估计结果 |
4.3.3 动态面板模型估计结果 |
4.3.4 分位数回归估计结果 |
4.3.5 分地区回归估计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的效率评价 |
5.1 研究设计 |
5.1.1 研究思路 |
5.1.2 研究方法 |
5.1.3 变量及数据说明 |
5.2 静态效率评价结果 |
5.2.1 静态效率的时序变化 |
5.2.2 静态效率的县域比较 |
5.2.3 规模报酬阶段的县域分布 |
5.3 动态效率评价结果 |
5.3.1 动态效率的时序变化 |
5.3.2 动态效率的县域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的公平性评价 |
6.1 研究设计 |
6.1.1 研究思路 |
6.1.2 研究方法 |
6.1.3 指标选取 |
6.2 公平性测度结果 |
6.2.1 新疆教育扶贫政策总体差异及分解 |
6.2.2 县域教育扶贫资源供给类型分析 |
6.3 公平性演变特征及原因分析 |
6.4 公平与效率的政策选择辨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新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的满意度评价 |
7.1 评价模型的理论分析 |
7.2 研究设计 |
7.2.1 研究步骤与方法 |
7.2.2 问卷信息及数据来源 |
7.3 信效度检验 |
7.3.1 探索性因素分析 |
7.3.2 验证性因素分析 |
7.3.3 模型恒等性检验 |
7.4 教育扶贫政策满意度测度结果 |
7.4.1 政策满意度评价的基本情况 |
7.4.2 不同贫困程度家庭的政策满意度 |
7.4.3 政策满意度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建议与不足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优化建议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8.3.1 研究不足 |
8.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3)新野纺织财务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论文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及方法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绩效及财务绩效的定义 |
2.1.2 财务绩效评价 |
2.2 财务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投入产出理论 |
2.2.3 效率理论 |
2.3 财务绩效评价方法概述 |
2.3.1 传统财务绩效评价方法 |
2.3.2 基于数理统计模型 |
2.4 数据包络分析法 |
2.4.1 DEA方法的基本步骤 |
2.4.2 DEA方法的优劣势分析 |
2.4.3 评价方法的选择及可行性分析 |
3 新野纺织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
3.1 新野纺织概况 |
3.1.1 新野纺织公司简介 |
3.1.2 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
3.1.3 新野纺织人力资源情况 |
3.2 决策单元DMU的界定 |
3.3 财务绩效原始指标选取原则 |
3.4 财务绩效评价原始指标的确定 |
3.5 DEA模型的选择 |
4 新野纺织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应用 |
4.1 样本选择 |
4.2 提取公因子建立最终指标体系 |
4.2.1 新野纺织输出类指标的确定 |
4.2.2 新野纺织输入类指标的确定 |
4.2.3 行业评价输出类指标的确定 |
4.2.4 行业评价输入类指标的确定 |
4.3 数据处理 |
4.4 新野纺织财务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4.4.1 DEA有效性判定及分析 |
4.4.2 效率值分析 |
4.4.3 评价投影分析 |
4.4.4 敏感度分析 |
4.4.5 综合分析 |
4.5 行业评价结果分析 |
5 提升新野纺织财务绩效的建议 |
5.1 优化债务结构 |
5.2 提升营运管理能力 |
5.3 提高技术水平 |
5.4 加大成本管控 |
6 研究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模糊有效性度量与交叉效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简介 |
1.1.1 基本的DEA模型 |
1.1.2 DEA交叉效率分析 |
1.2 模糊评价及交叉效率评价的研究进展 |
1.2.1 模糊评价分析方法 |
1.2.2 DEA交叉效率分析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单级模糊综合评判改进策略及优化方法 |
2.1 模糊事件可能集的构造与有效性分析 |
2.1.1 单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
2.1.2 模糊事件评价结果可能集的构造 |
2.1.3 模糊事件的有效性分析 |
2.2 模糊事件的有效性度量模型 |
2.2.1 模糊事件的有效性度量 |
2.2.2 模糊事件的有效性度量模型 |
2.3 模糊事件的投影分析及改进方法 |
2.3.1 模糊事件的投影分析 |
2.3.2 模糊事件无效原因的分析方法 |
2.3.3 模糊事件改进策略的发现方法 |
2.4 算例分析 |
2.4.1 学生综合素质的模糊评判 |
2.4.2 学生综合素质的无效原因分析 |
2.4.3 学生综合素质改进策略的发现方法 |
2.4.4 学生综合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模糊有效性度量方法 |
3.1 评价事件的模糊评价可能集的构造 |
3.1.1 三角模糊数 |
3.1.2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综合评价 |
3.1.3 模糊评价可能集的构造 |
3.2 事件的综合评价与投影分析 |
3.2.1 事件的综合评价与有效性分析 |
3.2.2 模糊有效性度量及投影分析 |
3.2.3 被评价事件的无效原因分析 |
3.2.4 被评价事件的改进策略 |
3.3 算例分析 |
3.3.1 科研实验平台评估的模糊综合评判 |
3.3.2 科研实验平台的无效原因分析 |
3.3.3 科研实验平台改进策略的发现方法 |
3.3.4 科研实验平台综合评判结果的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DEA交叉效率评价的模糊有效性度量方法 |
4.1 模糊事件评价可能集的构造 |
4.1.1 问题描述 |
4.1.2 量化因素的效率评价 |
4.1.3 因素效率值的模糊化处理 |
4.1.4 模糊事件评价可能集的构造 |
4.2 模糊事件的综合评价与投影分析 |
4.2.1 模糊事件的有效性与综合评价 |
4.2.2 模糊有效性度量及投影分析 |
4.2.3 无效原因分析与改进策略 |
4.3 算例分析 |
4.3.1 实验室评估的模糊综合评判 |
4.3.2 实验室的无效原因分析 |
4.3.3 实验室改进策略的发现方法 |
4.3.4 实验室综合评判结果的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结论改进分析及优化方法 |
5.1 模糊事件多层次评价结果可能集的构造 |
5.1.1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基本信息 |
5.1.2 模糊事件基础评价参考系的构造 |
5.1.3 多级模糊事件的因素层次结构划分 |
5.1.4 模糊事件多层次评价参考集的构造 |
5.1.5 模糊事件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定义 |
5.2 模糊事件的无效原因与调整策略分析 |
5.2.1 模糊事件评价结果的无效原因分析 |
5.2.2 模糊事件的改进策略分析 |
5.3 算例分析 |
5.3.1 来华游客满意度的模糊综合评判 |
5.3.2 来华游客满意度评价结果分析 |
5.3.3 如何有效提高来华游客满意度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灰色关联度和相对熵的DEA交叉效率分析 |
6.1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交叉效率分析 |
6.1.1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交叉效率矩阵 |
6.1.2 基于信息熵的属性权重 |
6.2 基于相对熵评价方法的交叉效率分析 |
6.3 基于灰色关联度和相对熵的交叉效率分析 |
6.4 算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竞争视野和利益相关者角度的DEA交叉效率分析 |
7.1 基于二次目标规划的DEA交叉效率模型 |
7.2 基于竞争视野角度的DEA交叉效率分析 |
7.2.1 决策单元竞争区间及竞争视野 |
7.2.2 基于竞争视野的交叉效率分析 |
7.3 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DEA交叉效率分析 |
7.3.1 决策单元间利益相关系数分析 |
7.3.2 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交叉效率分析 |
7.4 综合交叉效率分析 |
7.5 算例分析 |
7.5.1 基于竞争视野角度的交叉效率 |
7.5.2 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交叉效率 |
7.5.3 综合交叉效率 |
7.5.4 交叉效率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已完成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5)基于DEA的德邦物流公司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框架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绩效评价理论及方法 |
2.1 绩效评价理论 |
2.1.1 相关概念 |
2.1.2 基本理论 |
2.2 绩效评价方法 |
2.2.1 杜邦分析法 |
2.2.2 经济增加值(EVA) |
2.2.3 平衡记分卡(BSC) |
2.2.4 主成分分析法(PCA) |
2.2.5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
2.3 DEA方法在绩效评价中的优越性 |
第3章 德邦物流简述及基于DEA的评价体系构建 |
3.1 德邦物流公司简述 |
3.1.1 公司简介 |
3.1.2 组织结构与人员构成 |
3.1.3 德邦物流经营现状 |
3.2 基于DEA的德邦物流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3.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2 DEA模型的选择 |
3.2.3 样本选取 |
3.2.4 评价标准 |
第4章 基于DEA的德邦物流公司绩效评价分析 |
4.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1.1 数据来源 |
4.1.2 数据处理 |
4.2 德邦物流公司绩效评价分析 |
4.2.1 静态评价分析 |
4.2.3 动态评价分析 |
4.3 德邦物流公司绩效评价结果显现的问题 |
4.3.1 整体绩效水平不高,组织结构臃肿 |
4.3.2 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人均效能不高 |
4.3.3 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技术水平较低 |
4.3.4 盈利能力相对较弱,利润产出不足 |
第5章 改善德邦物流公司绩效水平的对策 |
5.1 创新经营模式,精减组织结构 |
5.2 转变经营理念,完善考核培训制度 |
5.3 科技赋能,建立智慧型物流企业 |
5.4 创新产品服务,提高利润产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2016 —2018年样本公司原始数据 |
附录2 专家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基于DEA方法的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以M县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学前教育发展的要求 |
二、人口政策调整的要求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 |
一、学前教育 |
二、乡镇中心幼儿园 |
三、教育资源 |
四、教育资源配置 |
五、教育资源配置效率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综述评析 |
第五节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技术路线 |
第六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M县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公共产品理论 |
二、帕累托最优理论 |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选取 |
一、评价资源配置效率的常用方法概述 |
二、本文选取的研究方法 |
第三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已有研究选取的投入和产出指标 |
二、本文选取的投入和产出指标 |
第四节 研究数据的来源和决策单元的选取 |
一、研究数据的来源 |
二、决策单元的选取 |
第五节 DEA模型的选取 |
一、模型导向的选取 |
二、本研究选取的 DEA 模型 |
第三章 M县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基于CCR模型的实证分析 |
一、综合技术效率 |
二、基于CCR模型的投影改进分析 |
第二节 基于BCC模型的实证分析 |
一、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
二、基于BCC模型的投影改进分析 |
第三节 基于Malmquist模型的实证分析 |
一、Malmquist指数的分解 |
二、Malmquist指数的计算 |
三、Malmquist指数的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一、M县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较高,但规模效率仍需进一步加强 |
二、DEA有效的幼儿园数量较多,但园际资源配置效率差异明显 |
三、多数幼儿园处于规模收益递增的状态 |
四、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冗余较高,多数幼儿园的招生规模较小 |
五、M县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呈逐年增长的发展趋势 |
六、技术进步和配置规模是制约全要素生产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
第四章 影响M县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原因分析 |
一、资源配置的管理意识薄弱 |
二、办园规模不具有适度性 |
三、经费投入不足 |
四、竞争环境的变化和管理体制的创新 |
第五章 改善M县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对策建议 |
一、加强资源配置的监管 |
二、合理调整办园规模 |
三、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
四、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
五、提高核心竞争力,创新管理体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机理与投入产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一、研究内容 |
二、论文结构 |
第五节 研究意义 |
一、从智慧城市的研究对象方面 |
二、从智慧城市的评价形式方面 |
三、从智慧城市实践的指导方面 |
第六节 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 |
二、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基础理论 |
第一节 智慧城市评价相关的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二节 经济学相关的基础理论 |
一、宏观经济理论 |
二、福利经济学理论 |
三、公共经济学理论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投入产出理论模型 |
二、数据包络分析法 |
第三章 智慧城市内涵及其建设模式的研究 |
第一节 智慧城市的内涵及建设意义 |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 |
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界定 |
三、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
第二节 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影响分析 |
一、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管理领域影响 |
二、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社会领域影响 |
三、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经济领域影响 |
四、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影响小结 |
第三节 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化模式 |
一、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
二、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框架 |
第四节 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化模式 |
一、城市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
二、城市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框架 |
第五节 智慧城市建设案例分析 |
一、国外智慧城市案例分析 |
二、国内智慧城市案例分析 |
第四章 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提升经济效率的机理 |
第一节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非基础设施投资顺序的研究 |
第二节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产业带动效应研究 |
一、公共设施投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的研究 |
二、智慧城市相关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促进作用的研究 |
第三节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
第四节 本章小结和启示 |
第五章 我国智慧城市相关行业对经济拉动作用分析及对智慧城市的启示 |
第一节 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分析 |
一、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
二、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
三、封闭经济下的拉动效应 |
四、非竞争投入产出框架 |
第二节 我国各智慧城市相关行业投入对经济拉动作用分析 |
一、各部门直接消耗系数测算 |
二、各部门总产品的完全拉动系数测算 |
三、各部门增加值拉动系数测算 |
四、各部门就业拉动系数测算 |
五、智慧管网和地下综合管廊投资拉动案例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和启示 |
第六章 我国试点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比较分析 |
第一节 DEA和 SFA模型的应用分析 |
一、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
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 |
第二节 数据来源和相关说明 |
第三节 智慧城市之间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比较——DEA模型 |
一、静态效率比较——三阶段DEA 模型和超效率DEA 模型 |
二、动态效率比较——Malmquist指数模型 |
第四节 智慧城市之间基础设施投资效率评价——SFA模型 |
第五节 本章小结和启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与启示 |
一、结论 |
二、政策启示 |
第二节 主要创新 |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8)企业社会网络对中国电影项目创意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动态联盟的合作关系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发展情况 |
1.1.2 理论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1 关键问题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结构安排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社会网络理论 |
2.1.2 动态联盟理论 |
2.1.3 创意经济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电影项目网络的结构特征 |
2.2.2 电影项目的绩效评价 |
2.3 概念界定 |
2.3.1 电影创意 |
2.3.2 电影项目的创意绩效 |
3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3.1 变量设定与维度划分 |
3.1.1 网络结构的维度划分 |
3.1.2 动态联盟的维度划分 |
3.1.3 创意绩效的评价方法 |
3.2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
3.2.1 概念模型 |
3.2.2 研究假设 |
4 中国电影产业网络结构分析 |
4.1 二模网络结构的可视化分析 |
4.1.1 二模整体网络结构 |
4.1.2 二模网络结构演化 |
4.2 一模网络结构的可视化分析 |
4.2.1 一模整体网络结构演化 |
4.2.2 一模网络的产业链演化 |
4.3 网络结构指标测度 |
4.3.1 网络特征 |
4.3.2 网络位置 |
4.3.3 网络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5 中国电影的企业合作与动态联盟分析 |
5.1 电影产业链的企业合作行为 |
5.1.1 联合制片行为 |
5.1.2 联合发行行为 |
5.1.3 其他联合行为 |
5.2 电影项目的动态联盟 |
5.2.1 联盟合作的广度 |
5.2.2 联盟合作成员的流动性 |
5.2.3 项目核心企业的联盟经验 |
5.3 本章小结 |
6 中国电影项目创意绩效测量 |
6.1 测量方法 |
6.1.1 项目绩效测量方法的发展 |
6.1.2 电影项目绩效测量方法的选择 |
6.2 模型设定 |
6.2.1 单产出模型 |
6.2.2 综合产出模型 |
6.2.3 变量设计 |
6.3 绩效测算 |
6.3.1 样本分布情况 |
6.3.2 单产出模型的估计与绩效测算 |
6.3.3 综合产出指标的权重测算 |
6.3.4 综合产出模型的估计与绩效测算 |
6.4 创意绩效分析 |
6.4.1 不同条件下的电影项目创意绩效分析 |
6.4.2 不同绩效水平的影片比较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社会网络结构对电影项目创意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
7.1 变量设计与数据描述 |
7.1.1 变量设定 |
7.1.2 描述统计 |
7.2 模型设定 |
7.2.1 主效应模型设定 |
7.2.2 中介效应模型设定 |
7.2.3 路径调节效应模型设定 |
7.3 实证检验与分析 |
7.3.1 主效应模型及稳健性检验 |
7.3.2 中介效应模型检验 |
7.3.3 路径调节效应模型检验 |
7.4 实证结果讨论 |
7.4.1 网络结构对联盟动态性的影响 |
7.4.2 联盟动态性对项目创意绩效的影响 |
7.4.3 动态联盟的中介和调节效应 |
7.5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农户气候响应行为及其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 ——以江汉平原水稻生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回顾与评述 |
1.3.1 农户低碳生产行为研究 |
1.3.2 农户气候适应行为研究 |
1.3.3 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研究 |
1.3.4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机理分析 |
2.1 理论基础 |
2.1.1 农户行为理论 |
2.1.2 外部性理论 |
2.1.3 生产前沿面理论 |
2.2 概念界定 |
2.2.1 低碳生产行为 |
2.2.2 江汉平原稻农典型的低碳生产行为 |
2.2.3 气候适应行为 |
2.2.4 江汉平原稻农典型的气候适应行为 |
2.3 农户气候响应行为的分析框架 |
2.3.1 农户气候响应行为的理论模型 |
2.3.2 农户气候响应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机理分析 |
2.4 农户气候响应行为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机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江汉平原气候变化及农户实施气候响应行为的特征 |
3.1 江汉平原的气候变化特征 |
3.1.1 江汉平原的基本情况 |
3.1.2 江汉平原的气候特征与变化趋势 |
3.1.3 气候灾害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 |
3.2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
3.2.1 问卷设计 |
3.2.2 抽样原则与调查实施 |
3.2.3 样本描述 |
3.3 农户实施气候响应行为的现状与特征 |
3.3.1 农户实施气候响应行为的总体现状 |
3.3.2 农户实施气候响应行为的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减排视角的农户气候响应行为分析 |
4.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
4.1.1 农户低碳生产行为选择模型 |
4.1.2 农户低碳生产行为强度模型 |
4.1.3 变量定义与统计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风险态度实验测量结果 |
4.2.2 农户低碳生产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3 农户低碳生产行为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 基于农户异质性的低碳生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基于家庭农业依赖度的农户低碳生产行为分析 |
4.3.2 基于水稻经营规模的农户低碳生产行为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适应视角的农户气候响应行为分析 |
5.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
5.1.1 农户气候适应行为选择模型 |
5.1.2 农户气候适应行为强度模型 |
5.1.3 变量定义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农户气候适应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2 农户气候适应行为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 基于农户异质性的气候适应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5.3.1 基于家庭农业依赖度的农户气候适应行为分析 |
5.3.2 基于水稻经营规模的农户气候适应行为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气候响应行为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 |
6.1 研究对象与数据说明 |
6.2 基于参数方法的气候响应行为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 |
6.2.1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
6.2.2 变量定义与统计 |
6.2.3 结果与讨论 |
6.3 基于非参数方法的气候响应行为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 |
6.3.1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
6.3.2 技术效率测算结果及比较 |
6.3.3 结果与讨论 |
6.3.4 气候响应行为对异质性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推进农户对气候响应的政策体系 |
7.1 政策目标 |
7.2 政策实施原则 |
7.2.1 兼顾复合性原则 |
7.2.2 注重差异化原则 |
7.2.3 坚持优先序原则 |
7.3 政策措施 |
7.3.1 切实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 |
7.3.2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公共服务 |
7.3.3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附表 |
附录 B: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DEA-Malmquist的焦点科技融资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企业融资效率相关理论基础 |
2.1 企业融资效率相关概念 |
2.1.1 融资 |
2.1.2 融资效率 |
2.2 企业融资相关理论 |
2.2.1 麦克米伦缺口理论 |
2.2.2 优序融资理论 |
2.3 企业融资效率评价方法 |
2.3.1 DEA模型简介 |
2.3.2 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焦点科技融资现状分析 |
3.1 焦点科技发展现状 |
3.1.1 焦点科技简介 |
3.1.2 焦点科技经营状况 |
3.1.3 焦点科技财务状况 |
3.2 焦点科技融资状况 |
3.2.1 焦点科技融资现状 |
3.2.2 焦点科技融资存在的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焦点科技融资效率评价 |
4.1 DEA-MALMQUIST融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1.2 融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
4.2 静态效率评价分析 |
4.2.1 技术效率分析 |
4.2.2 纯技术效率分析 |
4.2.3 规模效率分析 |
4.3 动态效率评价分析 |
4.3.1 全要素生产力指数分析 |
4.3.2 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效率指数分析 |
4.3.3 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分析 |
4.4 融资效率评价结果分析 |
4.4.1 焦点科技静态效率结果分析 |
4.4.2 焦点科技动态效率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提高焦点科技融资效率的对策 |
5.1 优化公司融资结构 |
5.1.1 调整资产负债率 |
5.1.2 完善长短期债务结构 |
5.2 提高经营效率 |
5.2.1 提升公司的经营效益 |
5.2.2 保持充足且稳定的现金流 |
5.3 提高资产运营效率 |
5.3.1 积极调整业务结构 |
5.3.2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数据包络分析(DEA)及其在成本收益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财政补贴对XJ能源装备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D]. 吕晨涵.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2]新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绩效评价研究[D]. 黄晋生. 石河子大学, 2021(01)
- [3]新野纺织财务绩效评价研究[D]. 王琰. 中原工学院, 2021(08)
- [4]模糊有效性度量与交叉效率分析[D]. 斯琴. 内蒙古大学, 2020(04)
- [5]基于DEA的德邦物流公司绩效评价研究[D]. 赵增辉.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6]基于DEA方法的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以M县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例[D]. 贾轲轲.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7]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机理与投入产出分析[D]. 康正宁.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8]企业社会网络对中国电影项目创意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动态联盟的合作关系视角[D]. 谭博.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农户气候响应行为及其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 ——以江汉平原水稻生产为例[D]. 童庆蒙.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10]基于DEA-Malmquist的焦点科技融资效率研究[D]. 张倩瑶. 燕山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