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基因及其诱导的IL-8表达

幽门螺杆菌基因及其诱导的IL-8表达

一、幽门螺杆菌基因与其诱导的IL-8的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张思依[1](2021)在《Hp感染对胃微生态影响的临床观察及连朴饮对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现状。2探讨Hp感染后机体的病理状态与胃内菌群改变及炎症微环境的相关性,以揭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生物学内涵。3探讨连朴饮治疗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作用机制。(1)构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2)观察连朴饮对模型大鼠胃黏膜凋亡、免疫细胞分化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证实连朴饮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分化和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改善细胞凋亡,发挥黏膜保护作用。方法1理论探讨: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和分析Hp相关性胃炎的病理机制,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候分布,治疗现状。2临床观察: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42名,分为慢性胃炎Hp感染脾胃湿热证组(Hp+PWSR,n=17)、慢性胃炎非Hp感染脾胃湿热证组(Hp-PWSR,n=11)、慢性胃炎非Hp感染脾胃虚弱证组(Hp-PWXR,n=14)。内镜下观察各组患者胃黏膜相关病理情况。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学特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患者血清干扰素-?(Interferon-?,IFN-?),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CXC趋化因子配体12(CXC chemokine ligand12,CXCL12)的表达。免疫组化(IHC)检测胃黏膜组织CD4+T细胞、CD8+T细胞表达。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检测胃黏膜菌群。3实验研究:(1)以高糖高脂饮食喂养,56°乙醇灌胃,人工气候箱制造湿热外环境刺激,联合Hp菌液灌胃,构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观察大鼠饮食、体重、毛色、大小便等一般情况,快速尿素酶试验和吉姆萨染色测定Hp定植情况,结合HE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对模型进行评价。(2)SPF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适应性喂养7天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0)、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组(n=10)、连朴饮低剂量组(n=10),连朴饮中剂量组(n=10),连朴饮高剂量组(n=10),四联疗法组(n=10)。采用复合因素造模,造模2周后,从各组抽取两只大鼠检验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第3周开始进行药物干预,连朴饮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分别灌胃15,7.5,3 g·kg-1,四联疗法组给予大鼠奥美拉唑(2 mg·kg-1)+阿莫西林(100 mg·kg-1)+克拉霉素(50 mg·kg-1)+胶体果胶秘胶囊(35 mg·kg-1),2次/d,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分别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给药21天。干预结束后,取大鼠胃黏膜组织和血清。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胃黏膜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B淋巴细胞癌-2基因相关X蛋白(B-cell lymphoma-2 associated X,Bax)、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蛋白表达。IHC检测Bax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胃黏膜中辅助T细胞(T helper,Th)1、Th2、Th17、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Treg)比例。ELISA检测血清中IFN-?,TNF-?,IL-4,IL-10,IL-17a,TGF-?的表达水平。结果1理论探讨:(1)Hp感染后菌群失调、免疫失衡导致胃部疾病的发生。(2)Hp相关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主要分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寒热错杂证,其中脾胃湿热证为常见证型。(3)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Hp相关性胃炎可提高临床疗效。连朴饮作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治疗方,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改善临床症状,提高Hp根除率,减少不良反应。2临床观察:(1)内镜下观察发现Hp+PWSR患者出现胃黏膜充血水肿、红斑(点、片状、条状)、出血点、黏膜粗糙不平、糜烂、粘液增多的比例明显高于Hp-PWXR(P<0.05);出现黏膜粗糙不平的比例明显高于Hp-PWSR(P<0.05)。Hp-PWSR患者出现胃黏膜充血水肿、红斑(点、片状、条状)、糜烂、粘液增多的比例明显高于Hp-PWXR患者(P<0.05)。(2)HE染色结果显示,Hp+PWSR组患者胃黏膜组织损伤、炎性细胞浸润、炎症活动度最重,其次为Hp-PWSR组。(3)IHC结果显示,Hp+PWSR患者胃黏膜组织CD4+T细胞、CD8+T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Hp-PWXR患者(P<0.05)。(4)ELISA结果显示,Hp+PWSR患者血清IFN-?、TNF-?、IL-1?、IL-8、IL-12、IL-21、IL-17a水平显着高于Hp-PWXR患者(P<0.05),IL-4、IL-10水平显着低于Hp-PWXR患者(P<0.05)。(5)16S r D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Hp+PWSR组Richness、ACE、Chao1、Shannon指数均显着低于Hp-PWSR组和Hp-PWXR组(P<0.05)。?多样性分析及物种构成分析显示各组菌群构成存在差异。功能预测结果显示,Hp感染患者胃黏膜菌群在辅助因子和维生素代谢、脂质代谢、泛醌及其他萜类醌的生物合成、脂肪因子信号、二甲苯退化、矿物吸收、视黄醇新陈代谢等途径较非Hp感染患者减弱(P<0.05),在蛋白复制,重组和修复、谷氨酸突触、细胞色素P450、新霉素生物合成、细菌分泌系统、脂肪酸生物合成等途径较非Hp感染患者增强(P<0.05)。3实验研究:(1)造模后,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饮食、饮水量减少,大鼠嗜睡,喜身体蜷缩,被毛潮湿,肛门脱垂,反应较为迟钝,目光呆滞,便质粘,气味较臭,快速尿素酶试验和吉姆萨染色结果显示胃黏膜Hp定植率为90%,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2)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结构完整,腺体排列整齐,无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胃黏膜表面欠光整,腺体排列紊乱,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中性粒细胞浸润。连朴饮高、中、低剂量组和四联疗法组大鼠胃黏膜的腺体排列,炎性细胞浸润匀有所改善,以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组织Caspase-3、Bax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Bcl-2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联疗法组和连朴饮高剂量组大鼠胃黏膜组织Caspase-3、Bax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连朴饮低、中剂量组大鼠胃黏膜组织Bcl-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IHC结果显示,Bax蛋白在细胞胞浆内表达,蛋白表达趋势与Western Blot一致。流氏细胞技术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h1、Th2、Th17、Treg、Th1/Th2、Th17/Treg比例显着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联疗法组、连朴饮高剂量组Th1、Th2、Th17、Th1/Th2、Th17/Treg细胞比例显着下降(P<0.05)。ELISA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FN-?、TNF-?、IL-17a水平显着升高(P<0.05),IL-4、IL-10、TGF-?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联疗法组和连朴饮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FN-?、TNF-?、IL-17a水平显着降低(P<0.05),IL-4、IL-10、TGF-?水平显着上升(P<0.05),连朴饮中剂量组大鼠血清IFN-?、TNF-?、IL-17a水平显着降低(P<0.05),IL-4、IL-10水平显着上升(P<0.05),连朴饮低剂量组大鼠血清TNF-?、IL-17a水平显着降低(P<0.05),IL-4、IL-10水平显着上升(P<0.05)。结论1脾胃湿热证是Hp相关性胃炎最为常见的中医证型,连朴饮作为治疗方,疗效确切,深入研究连朴饮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为Hp相关性胃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2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病理改变的出现与Hp感染后宿主胃黏膜菌群结构功能改变,机体免疫反应失衡,炎症状态增强,黏膜病理损伤加重有关。3复合因素造模可成功构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连朴饮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分化和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改善细胞凋亡,发挥对模型大鼠的胃黏膜保护作用。

赵巧云[2](2021)在《PMEPA1在幽门螺杆菌致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预后较差。胃癌的发生发展经过了一系列漫长的演变过程,其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是该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始动因子。H.pylori通过多种毒力因子如Cag A、Oip A、Vac A等调控胃上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但其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我们前期利用H.pylori 7.13和CCS9803两种野生菌株分别感染胃上皮细胞GES-1,构建体外细菌细胞共培养模型,并进行细胞转录组学测序分析和实验验证,发现H.pylori感染可上调胃上皮细胞GES-1的前列腺跨膜蛋白雄激素诱导基因1(prostate transmembrane protein androgen inducible gene 1,PMEPA1)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提示了PMEPA1可能参与H.pylori感染相关的胃黏膜病变过程。PMEPA1是于2000年在前列腺组织中被发现的一种新型雄激素诱导基因,主要在细胞膜和亚细胞器如溶酶体、高尔基体等的亚细胞器膜上表达。已知PMEPA1基因是一种TGF-β诱导基因,负性调控TGF-β信号通路。研究发现,PMEPA1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等生物学过程。然而,PMEPA1在胃癌中的研究尚不明确,且PMEPA1在H.pylori感染相关胃黏膜改变过程中的作用也未见报道。因此本文通过生物信息学、PMEPA1基因干预、细胞转录组学等多种方法研究了PMEPA1在H.pylori感染相关胃黏膜病变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为进一步挖掘H.pylori感染致病的新的分子机制及为H.pylori相关胃癌的靶向调控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材料方法:(一)PMEPA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预后及生物信息学分析1.PMEPA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1)利用Oncomine数据库、GEO数据库、TCGA数据库的胃癌测序数据,分析PMEPA1在胃癌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PMEPA1在不同劳伦分型胃癌中的表达;(2)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室收集18对胃癌及癌旁组织标本,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及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WB)的方法检测了PMEPA1在胃癌及癌旁组织的表达。2.PMEPA1表达与胃癌患者的预后分析: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分析数据库,评价PMEPA1与胃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ver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FP)和进展后生存期(post-progression survival,PPS)的关系,明确PMEPA1的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3.PMEPA1在胃癌的诊断价值:利用p ROC包对TCGA数据库中的375例胃癌和32例正常胃黏膜组织测序样本进行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PMEPA1在胃癌的诊断价值。4.生物信息学预测PMEPA1可能参与胃癌的生物过程:(1)根据PMEPA1的中位表达值,将TCGA数据库的375个胃癌样本分为PMEPA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利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分析两个差异基因集富集的生物学过程;(2)用R语言对TCGA数据库中与PMEPA1基因相关的基因进行批量计算,并对相关基因进行KEGG信号通路富集。(二)H.pylori感染及其毒力因子对胃黏膜上皮细胞PMEPA1表达的影响1.H.pylori及其毒力因子对胃上皮细胞PMEPA1表达的影响:(1)构建H.pylori 7.13和PMSS1的oip A基因敲除菌株(Hp7.13Δoip A和Hp PMSS1Δoip A),并制备抗Oip A抗原的抗体,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对oip A基因的敲除效果进行验证;(2)将H.pylori PMSS1野生菌株以不同感染复数(MOI)与胃上皮细胞GES-1共培养不同时间(1h,3h,6h,12h,24h),检测PMEPA1蛋白表达水平,并检测感染6h时PMEPA1的m RNA表达水平;(3)将H.pylori 7.13和PMSS1野生菌株(Hp7.13wt和Hp PMSS1wt)分别以不同MOI感染AGS细胞6h,检测PMEPA1蛋白的表达水平;(4)将H.pylori 7.13和PMSS1野生菌株(Hp7.13wt和Hp PMSS1wt)、cag A基因敲除菌株(Hp7.13Δcag A和Hp PMSS1Δcag A)及oip A基因敲除菌株(Hp7.13Δoip A和Hp PMSS1Δoip A)分别与胃上皮细胞GES-1细胞和AGS细胞共培养6h,检测PMEPA1的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2.PMEPA1在不同胃黏膜疾病阶段中的表达及其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收集H.pylori感染的不同胃黏膜病理阶段的内镜标本石蜡切片,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PMEPA1的表达。(三)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1.PMEPA1过表达及敲减稳转细胞株的构建:分别构建过表达PMEPA1基因的GES-1细胞(PMEPA1highGES-1)及对照细胞(NC-PMEPA1highGES-1)、敲减PMEPA1基因的GES-1细胞(PMEPA1lowGES-1)及对照细胞(NC-PMEPA1lowGES-1)、过表达PMEPA1的BGC-823细胞(PMEPA1highBGC-823)及对照细胞(NC-PMEPA1highBGC-823)。2.PMEPA1对胃上皮和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1)通过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Real Time Cellular Analysis,RTCA)技术、CCK8法检测PMEPA1对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2)通过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划痕修复实验检测PMEPA1对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3)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TCGA数据库胃癌数据集中PMEPA1与EMT转录因子的相关性;(4)Western Blot检测EMT相关分子的蛋白表达水平。3.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和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1)H.pylori PMSS1的野生菌株、cag A及oip A敲除菌株感染PMEPA1highBGC-823细胞及其对照细胞,RTCA技术、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检测PMEPA1过表达对H.pylori感染的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2)H.pylori 7.13野生型菌株感染PMEPA1lowGES-1及其对照细胞NC-PMEPA1lowGES-1,transwell实验检测PMEPA1敲减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四)转录组学分析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1.转录组学样品准备:将Hp7.13wt和Hp PMSS1wt分别感染PMEPA1lowGES-1及NC-PMEPA1lowGES-1细胞(MOI=100),将Hp7.13wt、Hp7.13Δcag A和Hp7.13Δoip A感染PMEPA1highGES-1及NC-PMEPA1highGES-1细胞(MOI=100),H.pylori感染6h后收集细胞总RNA;同时收集PMEPA1highBGC-823及NC-PMEPA1highBGC-823细胞总RNA;每个组设置三个生物学重复,共收集48个RNA样品。2.转录组测序及分析:(1)转录组测序委托上海美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基于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通过c DNA文库构建、上机测序、测序数据质控、基因注释等步骤获得基因表达量数据;(2)利用DESeq2软件对表达基因进行差异分析,筛选标准为差异基因表达倍数(Fold Change)>1.5,校正P<0.05;(3)采用Goatools软件对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校正P<0.05为显着富集;采用R语言对差异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P<0.05为显着富集。结果:(一)PMEPA1在胃癌组织的表达、预后及生物信息学分析1.PMEPA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1)Oncomine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PMEPA1在多种癌症组织中显着高表达(P<0.05),包括乳腺癌、宫颈癌、头颈癌、肺癌及多个消化系统肿瘤如食管癌、胃癌、结肠癌和胰腺癌。(2)利用GEPIA数据库,共纳入408例TCGA胃癌样本和211例包含TCGA及GETx数据库的正常胃黏膜组织样本,分析结果显示,PMEPA1在胃癌组织样本的表达显着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3)从GEO数据库中下载三个胃癌测序数据集(GSE54129,GSE79973,GSE118916),分析结果显示,在三个GEO数据集中,PMEPA1在胃癌组织中的转录水平均显着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4)利用Oncomine数据库分析PMEPA1在不同劳伦分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MEPA1在不同劳伦分型胃癌组织的表达均显着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5)18例胃癌及癌旁手术标本的q RT-PCR及WB结果显示,PMEPA1在胃癌组织的表达显着高于癌旁组织(P<0.05)。2.PMEPA1高表达与胃癌患者不良预后有关: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PMEPA1是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因素(HR>1),PMEPA1高表达的胃癌患者总体生存期(HR=1.52)、无进展生存期(HR=1.38)及进展治疗后生存期(HR=1.67)显着缩短(P<0.05)。3.PMEPA1诊断胃癌的临床价值:对TCGA数据库的胃癌数据集绘制PMEPA1基因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3,说明PMEPA1是良好的胃癌诊断标志物。4.生物信息学预测PMEPA1可能参与胃癌的生物过程:(1)GSEA分析结果显示,PMEPA1高表达与TGF-β、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血管生成、缺氧、Wnt信号通路和Hedgehog信号通路显着正相关(FDR q-value<0.05);(2)批量相关性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PMEPA1及其相关性基因主要富集在E2F靶基因、有丝分裂纺锤体、MYC靶基因、蛋白质分泌、DNA修复、G2M细胞周期检查点、血管生成、Wnt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紧密连接、EMT等信号通路,其中PMEPA1与EMT信号通路呈显着正相关(校正P值=0.005)。(二)H.pylori感染对胃黏膜上皮细胞PMEPA1表达的影响1.成功构建了Hp7.13和Hp PMSS1菌株的oip A基因敲除菌株,及抗Oip A抗原的兔多克隆抗体。2.H.pylori感染上调胃上皮细胞PMEPA1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1)前期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Hp7.13和Hp CCS9803菌株感染感染GES-1细胞24h,与未感染H.pylori的细胞相比,PMEPA1表达分别上调1.59倍和1.1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p PMSS1以不同MOI感染胃上皮GES-1细胞1、3、6、12、24h,在感染6h和12h时随着MOI增大,PMEPA1蛋白表达水平逐渐上升,在MOI=50表达水平最高(P<0.05),PMEPA1的m RNA表达水平在感染6h时MOI=100表达最高(P<0.05)。(3)将Hp 7.13和PMSS1以不同MOI感染胃癌细胞株AGS 6h,随着MOI的增加,PMEPA1蛋白表达水平上升,其中MOI=50在两个菌株中都有统计学差异(P<0.05)。3.Hp毒力因子Cag A和Oip A对胃上皮细胞PMEPA1表达的影响:(1)Hp7.13wt(或Hp7.13Δcag A、Hp7.13Δoip A)和Hp PMSS1wt(或Hp PMSS1Δcag A、Hp PMSS1Δoip A)感染胃上皮GES-1 6h,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p7.13wt或PMSS1wt感染后PMEPA1蛋白表达高于未感染的对照组,而cag A和oip A基因敲除菌感染的PMEPA1蛋白表达低于野生组;(2)Hp7.13wt(或Hp7.13Δcag A、Hp7.13Δoip A)和Hp PMSS1wt(或Hp PMSS1Δcag A、Hp PMSS1Δoip A)感染胃上皮GES-1和AGS细胞6h,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Hp7.13wt和Hp PMSS1wt感染GES-1和AGS细胞后,PMEPA1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未感染细胞(P<0.05),而cag A和oip A基因敲除菌感染时PMEPA1的m RNA表达显着低于野生菌感染的细胞(P<0.05)。4.PMEPA1在不同胃黏膜疾病阶段中的表达及其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1)PMEPA1在炎细胞和腺细胞中均有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及核膜。(2)在腺细胞中,PMEPA1的表达在H.pylori感染的轻度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组均显着高于H.pylori未感染患者(P<0.05);在炎细胞中,PMEPA1的表达在H.pylori感染的重度非萎缩性炎症、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组均显着高于H.pylori未感染患者(P<0.05)。(3)在H.pylori感染的标本中,PMEPA1在轻度和重度非萎缩性胃炎患者标本腺细胞中的表达显着低于肠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组(P<0.05);在轻度非萎缩性胃炎的炎细胞中的表达显着低于其它各组(P<0.05);在H.pylori未感染患者,无论是腺细胞还是炎细胞,PMEPA1的表达在胃癌组均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以上结果提示,PMEPA1可能参与了H.pylori感染的胃黏膜病变过程。(三)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1.PMEPA1促进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的增殖:(1)平板克隆形成实验、RTCA技术和CCK8增殖实验均显示,PMEPA1highGES-1的增殖能力显着高于相应的NC细胞(P<0.05);PMEPA1lowGES-1的增殖能力显着低于相应的NC细胞(P<0.05)。(2)体外克隆形成实验、RTCA技术和CCK8增殖实验均显示,PMEPA1highBGC-823的增殖能力显着高于相应的NC细胞(P<0.05);2.PMEPA1促进胃上皮和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1)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表明,PMEPA1highGES-1和PMEPA1highBGC-823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显着高于相应的NC细胞(P<0.05),而PMEPA1lowGES-1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显着低于相应的NC细胞(P<0.05)。(2)划痕修复实验表明,PMEPA1highGES-1和PMEPA1highBGC-823的迁移能力显着高于相应的NC细胞(P<0.05)。3.PMEPA1与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有关:(1)利用Cbioportal数据库分析了PMEPA1与EMT有关基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MEPA1与间充质细胞标志物N-cadherin的编码基因CDH2、Vimentin的编码基因VIM、EMT间充质细胞转录因子ZEB1、TWIST1、TWIST2显着正相关(P<0.05),与Snail转录因子编码基因SNAI1和Slug转录因子编码基因SNAI2显着正相关(P<0.05);与基质金属蛋白酶分子编码基因MMP11、MMP14、MMP7、MMP2、MMP1、MMP17、MMP13和MMP24显着正相关(P<0.05);(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MEPA1lowGES-1的E-cadherin蛋白表达显着高于NC细胞(P<0.05),N-cadherin蛋白表达显着低于NC细胞(P<0.05),而PMEPA1high GES-1则反之(P<0.05)。4.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癌细胞BGC-823增殖的影响:Hp PMSS1wt感染PMEPA1highBGC-823细胞和对照细胞,RTCA结果显示,H.pylori感染18小时后开始促进NC组细胞的增殖,在感染后的40-78h内,Hp PMSS1wt菌株显着促进NC-PMEPA1highBGC-823细胞的增殖(P<0.05),而Hp PMSS1Δcag A及Hp PMSS1Δoip A感染组与Hp PMSS1wt感染组相比,细胞增殖无统计学差异(P>0.05);Hp PMSS1wt菌株及cag A和oip A敲除菌株对PMEPA1highBGC-823细胞的增殖无统计学差异(P>0.05)。5.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癌细胞和胃上皮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1)PMEPA1过表达对H.pylori感染的BGC-823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H.pylori未感染组中,过表达PMEPA1显着促进BGC-823细胞的迁移和侵袭(P<0.05);Hp7.13wt感染PMEPA1highBGC-823及对照细胞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高于未感染细胞(P<0.05),同时Hp7.13wt感染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高于Hp7.13Δcag A和Hp7.13Δoip A感染组(P<0.05);Hp PMSS1wt感染PMEPA1highBGC-823和NC细胞后,细胞侵袭能力同Hp7.13菌株,而迁移能力在PMEPA1highBGC-823细胞各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PMEPA1敲减对Hp7.13wt感染的胃上皮GES-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的影响:Hp7.13wt感染PMEPA1lowGES-1及对照细胞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增加(P<0.05)。(四)转录组学分析PMEPA1在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作用的生物学功能1.PMEPA1对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1)PMEPA1过表达或敲减对胃上皮细胞GES-1转录水平的影响:(1)GES-1过表达PMEPA1后共有1025个差异基因,敲减PMEPA1后共有1376个差异基因;(2)差异基因主要富集的GO通路有细胞运动相关如质膜黏附分子的细胞间黏附作用、趋化运动、黏附过程、细胞迁移、细胞运动、细胞外基质成分、细胞运动的调节等生物过程;(3)差异基因富集到的KEGG信号通路主要有细胞粘附分子、TGF-β、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2)PMEPA1过表达对胃癌细胞株BGC-823转录水平的影响:(1)共有132个差异基因;(2)主要富集的GO通路有细胞外基质组成、组织形态发生、急性炎症反应、TGF-β的分泌调控等生物过程;(3)主要富集到的KEGG通路包括耶尔森菌感染、小细胞肺癌、内吞、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控、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ECM-受体相互作用。综上,PMEPA1过表达或敲减主要影响细胞运动、迁移、细胞黏附、受体配体相关作用、TGF-β信号通路、ECM-受体相互作用等生物学过程。2.H.pylori感染对敲减或过表达PMEPA1的胃上皮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1)H.pylori感染对敲减PMEPA1的GES-1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1)Hp7.13wt和Hp PMSS1wt感染PMEPA1lowGES-1细胞后,分别有2315和959个差异基因;(2)差异基因富集的GO通路相似,主要包括细胞对缺氧的反应、细胞分裂、血管发育的调控、细胞周期的正向调控、细胞运动的正向调控等生物过程;(3)共同富集的KEGG通路主要有MAPK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2)H.pylori感染对过表达PMEPA1的GES-1转录水平的影响:(1)Hp7.13wt感染NC-PMEPA1highGES-1后,共有1646个差异基因,富集的KEGG通路主要有MAPK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AGE-RAGE信号通路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2)Hp7.13wt与Hp7.13Δcag A菌株感染NC-PMEPA1highGES-1细胞的差异基因富集到了17条信号通路,主要有肿瘤中的micro RNAs、细胞周期、P53信号通路、细胞衰老、FOXO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转录调控异常、Wnt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Hedgehog信号通路等,说明cag A可能通过以上这些通路起作用。(3)Hp7.13wt与Hp7.13Δoip A菌株感染NC-PMEPA1highGES-1细胞的差异基因未富集到KEGG通路。综上,H.pylori感染可能通过转录因子的调控作用、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Hedgehog信号通路介导敲减或过表达PMEPA1的胃上皮细胞转录水平的变化,其中毒力因子Cag A可能发挥重要作用。3.PMEPA1对不同H.pylori菌株感染的胃上皮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1)PMEPA1敲减对Hp7.13(或PMSS1)感染的GES-1细胞的影响:Hp7.13wt(或Hp PMSS1wt)感染PMEPA1lowGES-1及其对照组细胞,差异基因富集的KEGG通路相似,主要包括AGE-RAGE信号通路的研究、癌症中胆碱代谢、细胞衰老、Hippo信号通路、EGFR酪氨酸酶抑制耐受、癌症中的micro RNA、Fox O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骨架调控等;(2)PMEPA1过表达对不同H.pylori菌株感染的GES-1细胞的影响:Hp7.13wt(或Hp7.13Δcag A、Hp7.13Δoip A)感染PMEPA1highGES-1及其对照细胞,差异基因富集的信号通路相似,主要的GO富集有TGF-β的反应、趋化性的调节、质膜粘附分子的粘附、细胞对生长因子刺激反应等过程等生物过程;主要的KEGG富集有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AGE-RAGE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Hedgehog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综上,在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的过程中,PMEPA1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参与H.pylori介导的胃上皮细胞生物过程的改变。结论:1.PMEPA1在胃癌组织高表达,与胃癌不良预后有关,是良好的胃癌诊断标志物。2.PMEPA1高表达促进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与EMT表型相关。3.H.pylori感染调控PMEPA1的表达,促进胃上皮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部分依赖于毒力因子Cag A和Oip A的作用。4.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调控多种生物学过程;PMEPA1通过多种途径参与H.pylori介导的胃上皮细胞生物过程的改变。

沈芯[3](2021)在《幽门螺杆菌UreB诱导胃上皮细胞凋亡对巨噬细胞功能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or pylori,Hp)尿素酶B亚单位(UreB)刺激胃上皮(AGS)细胞凋亡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探索机体针对Hp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方法:体外构建pET-32a-UreB载体,将质粒转染到BL21菌株内,IPTG诱导其UreB蛋白表达,通过NI柱对蛋白进行纯化后,采用SDSPAGE技术和蛋白印迹法进行鉴定,最后利用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检测该蛋白浓度。将纯化的UreB蛋白按照不同浓度加入胃上皮(AGS)细胞中,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的凋亡情况。体外培养人单核巨噬细胞(THP1),经100ng/m L佛波酯诱导贴壁后,再用LPS诱导其M1型极化。收集经UreB刺激AGS细胞的培养上清和对照组上清,并与巨噬细胞共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分泌IL-6、IL-10、TNF-ɑ的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巨噬细胞M1型标志物一氧化氮合酶(i NOS)和M2型标志物精氨酸酶-1(Arg1)蛋白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RT-q PCR)检测巨噬细胞M1和M2亚型的分子标志物CD86、CD163基因m RNA水平,判断巨噬细胞极化的方向。使用琼脂平板计数法检测巨噬细胞的吞噬杀伤能力,免疫荧光法检测吞噬体和溶酶体共定位水平。采用液相色谱-质谱(HPLC-MS)联用对两组AGS细胞上清中含有的代谢物进行差异分析,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其中两个差异表达的代谢物AMP和GMP进行验证。将外源性添加AMP、GMP的AGS细胞培养上清分别加入巨噬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和蛋白印迹法检测巨噬细胞的极化标志物,琼脂平板计数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巨噬细胞的吞噬杀伤能力。结果:(1)成功构建pET-32a-UreB载体,重组质粒转染大肠杆菌菌株BL21后诱导82k Da的融合蛋白的表达,用Ni-NTA柱纯化获得高纯度的目的蛋白,并通过SDS-PAGE电泳和蛋白印迹法鉴定为UreB蛋白。(2)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5~40μg/m L UreB蛋白处理胃上皮(AGS)细胞24h后,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高,且随着UreB蛋白浓度的升高逐渐升高。(3)ELISA结果显示,将UreB诱导AGS细胞凋亡后的培养上清加入到THP-1来源M1型巨噬细胞共培养后,与PBS处理AGS细胞的培养上清对照组相比,TNF-α和IL-6分泌显着降低,而IL-10分泌显着升高。通过对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检测发现,实验组巨噬细胞M1亚型标记物CD86、i NOS表达水平相比于对照组显着下降,M2型标记物CD163和Arg1表达水平上升。琼脂平板计数法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巨噬细胞的吞噬杀伤能力降低。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巨噬细胞内吞噬体和溶酶体共定位水平降低。(4)火山图分析显示,在AGS细胞上清中质谱分析共计检测到453种代谢产物,相比于PBS对照组,UreB刺激组有40种表达上调,16种表达下调。用ELISA验证其中的AMP及GMP,发现UreB刺激组AMP和GMP分泌水平升高。外源AMP添加组的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即M1亚型标记物CD86、i NOS表达水平下降,M2型标记物CD163和Arg1表达水平上升,TNF-α和IL-6显着降低,而IL-10分泌升高;同时巨噬细胞的吞噬杀伤能力和吞噬溶酶体共定位水平降低。而外源GMP添加组和对照组相比,巨噬细胞未发现有明显差异。结论:(1)成功构建pET-32a-UreB载体,制备出高纯度的UreB重组蛋白,UreB蛋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AGS细胞凋亡。(2)UreB处理AGS细胞凋亡后的培养上清对巨噬细胞存在免疫抑制的效应,可通过释放AMP来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杨慧君[4](2021)在《青海地区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病HP基因分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检测青海地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CNAG)、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及胃腺癌(Gastric cancer,GC)患者胃粘膜组织中的H.pylori基因型,比较分析不同疾病间表达差异,初步探讨H.pylori基因分型对相关性疾病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就诊满足纳入标准的患者162例,经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证实存在H.pylori感染的并经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CNAG、CAG、GC的患者共162例为研究对象,通过胃镜活检提取胃粘膜组织并分离培养获得H.pylori菌株,将上述获得的菌株提取DNA,采用PCR及测序方法检测样本中的菌株基因型,包括CagA、Vac A(s1、s2、m1、m2)、Ure A、Ure B,bab A,oip A等基因,分析上述各基因型与三组疾病之间的关系,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实验共收集有H.pylori感染的162例胃粘膜样本,其中测序成功78例。CagA基因共检测出72例,总体检出率为92.31%(P>0.05)。Bab A、Oip A、Ure A、Ure B基因检出率分别为64.1%、23.08%、64.10%、79.49%(P>0.05)。Vac A基因亚型Vac As1、Vac A s2、Vac A m1、Vac A m2基因检出率分别为75.64%、15.38%、42.31%、53.85%(P>0.05)。H.pylori各基因型在三组疾病间的分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H.pylori基因型检出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3.Vac As1、Vac Am2是Vac A基因中最常见的亚型,其在Vac A基因型中感染率最高。结论:1.青海地区H.pylori感染人群中CagA基因、Vac A基因及尿素酶基因是本地主要基因型,并且存在H.pylori多型的混合感染。2.Vac A基因具有多种等位基因,其中Vac As1、Vac Am2是Vac A基因最常见的亚型。3.H.pylori基因型的分布可能存在地域差异,但未发现其与疾病病理类型相关,因此不能作为判断慢性胃炎是否能发展成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特异性标志。

王海燕[5](2020)在《幽门螺杆菌CagA蛋白对胃癌细胞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IM2表达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幽门螺杆菌(H.pylori)cagA基因敲除、细胞共培养实验及重组质粒转染细胞实验,探讨H.pylori CagA蛋白对胃癌上皮细胞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IM2表达的影响,为H.pylori致病机制和胃癌诊疗研究提供基础。方法1.H.pylori cagA 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1)PCR扩增H.pylori NCTC11637菌株cagA基因上下游同源臂片段和质粒pNZ8110氯霉素抗性基因片段,应用无缝克隆技术将这些片段插入质粒pBluescript Ⅱ SK(-)构建cagA基因打靶载体,用PCR、酶切和测序法鉴;重组质粒;(2)通过电转化将打靶载体转入NCTC111637,运用含氯霉素培养板筛选阳性转化菌株,经PCR、基因测序和Western blot检测鉴定cagA基因敲除菌株NCTC11637△cagA。2.H.pylori与胃癌细胞共培养实验:(1)将H.pylori NCTC11637分别与胃癌上皮细胞HGC27、SGC7901和AGS共培养实验,检测当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即细菌数:细胞数,分别为50:1、100:1和150:1时,培养24 h的细胞中PIM2mRNA的表达水平;(2)以MOI为150:1,将NCTC11637分别与HGC27、SGC7901和AGS细胞共培养,检测培养6 h、12 h和24h的细胞PIM2 mRNA 表达水平。(3)分别用 NCTC11637 和 NCTC11637 △cagA以MOI为150:1与胃癌细胞HGC27、SGC7901和AGS共培养,检测感染24 h的细胞中PIM2mRNA的表达。3.H.pylori cagA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细胞转染:(1)从NCTC11637菌株基因组DNA中,经PCR扩增获取cagA基因;采用质粒载体pcDNA3.1(+)和无缝克隆技术,构建cagA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cagA;(2)实验组以pcDNA-cagA分别转染HGC27、SGC7901和AGS细胞,对照组采用空载体pcDNA3.1(+)转染细胞;(3)应用qPCR方法,在转染后48 h检测细胞PIM2 mRNA表达。结果1.H.pylorAi cag基因敲除菌株的鉴定结果:经PCR和Western blot鉴定,H.pylori cagA基因缺失菌株NCTC11637ΔcagA构建成功。2.H.pylori与胃癌细胞共培养,细胞中PIM2 mRNA的检测结果:(1)采用不同MOI,将H.pylori与胃癌细胞共培养24 h:①H.pylori NCTC11637与胃癌细胞HGC27共培养,当MOI分别为100:1(P=0.001)和150:1(P<0.001)时,实验组PIM2 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显着上调。②NCTC11637与胃癌细胞SGC7901共培养时,采用不同MOI的3个实验组细胞PIM2 mRNA表达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③NCTC11637与胃癌细胞AGS共培养时,MOI为150:1时细胞PIM2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01)。(2)以MOI为150:1,将H.pylori与胃癌细胞共培养不同时间的检测结果:①NCTC11637与HGC27细胞共培养12 h和24 h的细胞PIM2 mRNA表达上调(P<0.01)。②NCTC11637与SGC7901细胞共培养6h、12h、24h的细胞PIM2 mRNA表达上调(P<0.05)。③NCTC11637与AGS细胞共培养6h、12 h和24 h的PIM2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01)。(3)以 MOI 为 150:1,将 NCTC11637 和 NCTC11637ΔcagA 与 HGC27、SGC7901 和 AGS 细胞共培养 24 h:NCTC11637 和 NCTC11637 ΔcagA感染组细胞PIM2 mRNA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NCTC11637感染组细胞PIM2 mRNA 高于 NCTC11637ΔcagA 感染组(P<0.001)。3.NCTC11637 cag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细胞转染:(1)经PCR和测序鉴定证实真核表达质粒pcDNA-cagA构建成功;(2)用pcDNA-cagA分别转染HGC27、SGC7901和AGS细胞,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法均检测到cagA基因表达,证实pcDNA-cagA转染细胞成功;(3)HGC27、SGC7901和AGS细胞在转染后48 h的PIM2 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H.pyloricagA基因阳性和敲除菌株均可显着上调胃癌上皮细胞PIM2的表达;H.pylori感染量及感染持续时间影响胃癌细胞PIM2表达水平。2.H.pyloricagA基因具有上调胃癌上皮细胞PIM2表达的作用。3.H.pylori cagA基因转染胃癌细胞上调PIM2的表达,进一步证实H.pylori cagA基因及其表达蛋白对胃癌上皮细胞PIM2表达的调节作用。鉴于PIM2基因是一种原癌基因,研究提示cagA基因调控PIM2表达可能是H.pylori感染致病的重要机制。

魏晨初[6](2020)在《胃癌及异型增生中CYLD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CagA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胃癌作为消化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胃癌发病率存在很大的地理差异,中国、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发病率是北美的8倍,占全球胃癌总患病人数的一半以上。这些国家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也高于西方国家。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是幽门螺杆菌分泌的重要毒力因子之一,其阳性菌株感染后导致严重临床后果的危险性明显大于阴性菌株。循证医学证据表明,CagA阳性菌株与CagA阴性菌株相比增加了胃癌发生的风险。对CagA致癌机制的研究表明,CagA可以使多种肿瘤抑制基因失活或表达降低,从而阻碍其发挥作用。家族性圆柱瘤(CYLD)蛋白是去泛素化酶的一种,通过去泛素化多种信号分子调控细胞功能,介导细胞运动、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等过程。研究表明CYLD作为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在胃癌中发挥作用,而使抑癌基因失活是幽门螺杆菌致癌的机制之一,因此我们推测,CYLD的表达可能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CagA蛋白的影响,从而与胃癌发生发展相关。目的:检测胃癌及异型增生中CYLD的表达情况及其与CagA蛋白的相关性,探讨CagA及CYLD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7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新诊断并行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81例,同期选取于我院行内镜检查并留取胃粘膜活检,病理诊断明确的异型增生组织47例,慢性胃炎组织78例。所有组织标本用多聚甲醛溶液固定,制成蜡块备用。HP的诊断采用13C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组织甲苯胺蓝染色,至少两项阳性诊断为HP感染。根据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将各组分为HP阳性组及HP阴性组,采用免疫组化检测HP阳性组CagA的表达,根据其表达情况将HP阳性组分为CagA阳性组及CagA阴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YLD在各组中的表达,统计分析CYLD表达与HP感染及CagA的相关性,以及CagA蛋白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年龄、性别、Lauren分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的关系。结果:1.CagA在所有HP感染者中的表达:胃癌组(82.8%)>异型增生组(72.7%)>慢性胃炎组(49.1%),三组间差异显着(P<0.001)。两两比较,CagA在胃癌、异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慢性胃炎组(P<0.001,P=0.030),但胃癌组与异型增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agA与胃癌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CagA的表达与Lauren分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相关,与年龄、性别无关。CagA在肠型胃癌、低分化胃癌、有淋巴结转移、晚期胃癌(Ⅲ-Ⅳ期)的表达较弥漫型胃癌、中高分化胃癌、无淋巴结转移及早期胃癌(Ⅰ-Ⅱ期)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CYLD的表达:慢性胃炎组(71.8%)>异型增生组(55.3%)>胃癌组(35.8%),三组间差异显着(P<0.001)。两两比较,CYLD在胃癌组、异型增生组的表达较慢性胃炎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2),但胃癌组与异型增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CYLD与HP感染的关系:HP阳性组CYLD表达低于HP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内比较,在胃癌及异型增生组中,HP阳性亚组CYLD表达较HP阴性亚组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37),在慢性胃炎组中,HP阳性亚组与HP阴性亚组CYLD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CYLD与CagA的关系:在胃癌组及异型增生组,CagA阳性HP感染者CYLD的表达较CagA阴性HP感染者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4)。在慢性胃炎组,CagA阳性HP感染者与CagA阴性HP感染者之间CYLD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胃癌组、异型增生组CYLD表达与CagA蛋白呈负相关(r=-0.433,P=0.001;r=-0.534,P=0.004)。结论:1.幽门螺旋杆菌CagA蛋白在异型增生及胃癌中表达升高,并与胃癌分型、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提示CagA可能参与了胃癌发生发展的全过程。2.CYLD在异型增生及胃癌中表达降低,可能对胃癌的发生起到抑制作用。3.CYLD在异型增生及胃癌中的表达与CagA呈负相关,提示二者在胃癌的发生中可能存在相互作用,CYLD表达下调可能是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致癌的机制之一。

胡艺丽[7](2020)在《新蒲饮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中TLR-2/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新蒲饮联合奥美拉唑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相关性胃炎小鼠模型进行干预,探讨新蒲饮联合奥美拉唑根除H.pylori的疗效以及通过对Toll样受体 2(Toll-like receptor-2,TLR-2)/髓样分化因子 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核转录因子κappaB(Nuclear Factor κappa B,NF-κB)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对下游的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 β(Interleuκin-1β,IL-1β)的影响,从而为临床根除H.pylori以及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治疗提供实验基础以及新的方法、思路。方法:将50只清洁级6-8周雌雄各半的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新蒲饮组、新蒲饮加奥美拉唑(PPI)组、西药三联组(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正常组仅予生理盐水灌胃,而剩余4组即模型组、新蒲饮组、新蒲饮加PPI组、西药三联组进行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造模:将实验小鼠适应性饲养7天之后,开始接种H.pylori菌液,灌胃3次(隔日一次)。最后一次灌胃4周后随机从各组中抽取雌雄小鼠各一只,用快速尿素酶试验(rapid urease test,RUT)以及吉姆萨染色法(Giemsa stain)检验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新蒲饮组、新蒲饮加PPI组、西药三联组予相应浓度药物灌胃,正常组及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2次/日,共2周。干预结束28天之后处死所有的小鼠模型。用RUT法以及Giemsa染色法检测H.pylori的根除情况,并在光镜下观察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切片了解胃黏膜的炎症情况;应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技术检测胃组织中 TLR-2、MyD88、NF-κB 的蛋白含量表达;Western免疫切迹(WesternBlot)技术检测胃组织中TLR-2、MyD88、NF-κB、IκB激酶-α(IκK kinasa-α,IκK-α)、磷酸化 IκB-α(Phosphorylation IκB-α,p-IκB-α)蛋白含量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技术检测胃组织中TLR-2、MyD88、NF-κB 的基因表达水平;最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 TNF-α、IL-1β的含量变化。结果:1.H.pylori感染相关性胃炎小鼠模型的症状: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造模后,观察各组小鼠的外在表现,发现造模的小鼠胃部炎性症状更加明显。之后给予药物干预后,新蒲饮组、新蒲饮+PPI组、西药三联组症状与模型组比较改善明显,且新蒲饮+PPI组、西药三联组优于新蒲饮组。2.H.pylori根除情况:正常组H.pylori感染均阴性,模型组H.pylori感染均阳性;与模型组相比,新蒲饮组、新蒲饮+PPI组、西药三联组H.pylori根除率升高,新蒲饮+PPI组、西药三联组H.pylori根除率高于新蒲饮组。3.HE染色观察胃黏膜炎症情况:正常组未见明显炎症变化,模型组可见明显的炎症病理变化,与模型组比较,新蒲饮组、新蒲饮+PPI组、西药三联组炎症病理变化改善,新蒲饮加PPI组与西药三联组病理情况较新蒲饮组减轻。4.IHC技术检测结果;与正常值相比,模型组小鼠胃黏膜中TLR2、MyD88、NF-κB的表达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新蒲饮组、新蒲饮+PPI组和西药三联组小鼠胃组织中的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新蒲饮组相比,新蒲饮+PPI组、西药三联组小鼠胃粘膜组织中的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新蒲饮+PPI组的表达量低于西药三联组(P>0.05)。5.QPCR技术检测结果:与正常值相比,模型组小鼠胃黏膜中TLR2、MyD88、NF-κB mRNA的表达量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新蒲饮组、新蒲饮+PPI组和西药三联组小鼠胃组织中mRNA的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新蒲饮组相比,新蒲饮+PPI组、西药三联组小鼠胃粘膜组织中mRNA的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新蒲饮+PPI组mRNA的表达量低于西药三联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6.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胃黏膜中MyD88、NF-κB、IκK-α、p-IκB-α的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新蒲饮组、新蒲饮+PPI组和西药三联组小鼠胃组织中的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新蒲饮组相比,新蒲饮+PPI组、西药三联组小鼠胃组织中的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新蒲饮+PPI组的表达量低于西药三联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7.Elisa技术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NF-α、IL-1β的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新蒲饮组、新蒲饮+PPI组和西药三联组小鼠血清中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新蒲饮组相比,新蒲饮+PPI组、西药三联组小鼠血清中的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新蒲饮+PPI组血清中TNF-α、IL-1β的表达量低于西药三联组,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H.pylori及其致病因子通过激活TLR-2/MyD88/NF-κB信号通路,引起下游炎症因子TNF-α、IL-1β释放,从而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生;2.新蒲饮,新蒲饮联合PPI以及西药三联具有清除H.pylori的功效。新蒲饮与PPI合用清除H.pylori的效果更佳,堪比西药三联。3.新蒲饮以及新蒲饮加PPI可能通过清除H.pylori以及抑制TLR-2/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及TNF-α、IL-1β的释放而发挥其抗炎作用,而新蒲饮联合PPI效果更加显着

刘云[8](2020)在《萎缩性胃炎模型构建及与血清胃泌素-17、白介素-8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1]、胃癌[2-3]等疾病密切相关。在世界范围内H.pylori感染者占比高,虽只有一小部分感染者有发展为上述疾病的可能,但此发展方向是不可预料的,因此,给全球医疗系统带来了一定的负担。H.pylori cagA的存在有助于其在胃上皮的定植和炎症因子的释放;vacA的存在有助于其定植的持久性和炎症反应的加重。H.pylori持续感染可引起炎症慢性持续、细胞信号转导的失调,过程中可诱导产生趋化因子、细胞因子、自由基、基质金属蛋白酶等,此过程使疾病发展为CAG和胃癌等的风险进一步增加。另外,据调查,人们饮食中大多数含盐量超标,然而高盐饮食会对胃上皮造成损伤,导致胃小凹增殖、壁细胞减少,增加了 CAG的患病风险,其中增殖与凋亡失衡使疾病发展为胃癌,高盐饮食亦可促进H.pylori的定植。CAG为胃癌的癌前病变,然而二者均与H.pylori、高盐饮食高度相关,为防止CAG发展为胃癌,降低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及时对CAG进行诊治极为重要。涉及标准的近交小鼠品系(包括C57BL/6和BALB/c),近交系C57BL/6小鼠较其它品系小鼠易于H.pylori定植。雄性小鼠显着比雌性易于H.pylori定植[4]。且H.pylori SS1可定植于C57BL/6小鼠[5]。本实验将使用近交系、雄性C57BL/6小鼠、H.pylori SS1菌株、高盐饮食,建立H.pylori、高盐相关CAG模型,并用此模型探讨胃泌素-17(Gastrin-17,G-17)对筛查CAG的应用价值,比较模型中炎症因子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水平的变化,并对后期CAG的治疗提供相关模型,以利于防止CAG发展为胃癌。材料与方法选取SPF级,体重22~24g,5~7周龄雄性C57BL/6小鼠40只,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B组(高盐组)、C组(H.pylori组)、D组(高盐+H.pylori组)四组,每组10只,分别对各组进行灌胃处理,H.pylori选用悉尼菌株(SS1菌株):A组:使用超纯水灌胃小鼠,每只0.3mL·次-1·天-1。B组:每只小鼠给予1.8%的Nacl溶液灌胃,0.3mL·次-1·天-1。C组:使用1x109CFU/mL H.pylori菌悬液灌胃小鼠,每只0.3mL·次-1,隔1天1次,共6次。D组:使用1.8%的Nacl溶液+1x109CFU/mL H.pylori菌悬液灌胃小鼠,方式同B、C组。实验时,全部小鼠灌胃前的12h撤去饲料,灌胃后2h仍饥饿处理,后喂食饲料,实验期间自由饮水。分别于第16周末、第24周末各组处死5只小鼠观察各组小鼠体重变化、通过免疫组化观察H.pylori定殖情况、HE染色观察胃粘膜病理组织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G-17和IL-8的表达水平。结果1.小鼠胃黏膜H.pylori定殖情况:尿素酶实验:16周末,A、B组显示阴性,C、D组显示阳性。24周末,各组小鼠胃粘膜H.pylori定植结果与16周末无异。免疫组化:16周末,A、B组胃粘膜均未观察到H.pylori定植,C、D组小鼠胃黏膜均可观察到H.pylori定植,24周末各组小鼠胃粘膜H.pylori定植结果与16周末无异。2.小鼠体重变化:第2~18周,B、C、D组小鼠的体重均与A组比较减低不明显(P>0.05);第20周时B、C组小鼠的体重与A组比较,虽有所下降但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D组小鼠的体重与A组比较,下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P<0.05);第22~24周,B、C、D组小鼠体重均较A组下降显着(P<0.05)。3.小鼠胃病理组织学变化:肉眼观察:第16周,A组小鼠胃粘膜呈橘红色,皱襞走向规则;C组小鼠胃黏膜较A组色泽变淡,皱襞走向不规则;B、D组小鼠胃黏膜色泽变淡,皱襞走向不规则、变浅。第24周,可见A组小鼠胃粘膜与16周比较未见明显区别;B、C、D组小鼠胃粘膜色泽发白,皱襞走向不规则、变得低平。HE:第16周,A组小鼠胃黏膜上皮连续性完整,腺体排布密集、规律,无腺体厚度变薄、宽度变窄,固有层偶见炎细胞浸润;B组小鼠胃粘膜上皮不连续,黏膜变薄,腺体分布变得稀疏、轻度减少,可见有少许炎细胞浸润;C组小鼠胃黏膜表面上皮细胞有破坏,腺体分布、数量未见显着异常,可见有炎细胞浸润;D组小鼠胃黏膜变薄,腺体变稀疏、轻度减少,排布杂乱,腺管扩大,固有层可观察到炎细胞浸润。第24周,A组小鼠胃粘膜与16周无显着改变;B组小鼠胃黏膜上细胞有破损、黏膜变薄,腺体分布稀疏、中度减少,浸润的炎细胞量较16周时稍增多;C组小鼠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不连续、黏膜变薄,腺体分布稀疏、轻度减少,少许炎细胞浸润;D组小鼠黏膜表面上皮细胞遭破坏、黏膜变薄,腺体分布稀疏、中度减少,腺管扩大,炎细胞浸润数量较前增多。黏膜、固有层厚度:第16周,与A、C组相较,B、D组小鼠胃黏膜层、固有层厚度变薄且存在明显差异(P<0.05)。第24周,与A组比较,B、C、D组小鼠胃黏膜层、固有层厚度显着变薄(P<0.05)。炎症评分:第16、24周,A、B、C、D组间慢性炎症评分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与A、B组相较,C、D组活动性炎症评分升高,且存在明显差异(P<0.05)。4.小鼠血清G-17水平变化:第16周,与A组比较,B、C、D组血清G-17均升高不显着(P>0.05)。第24周,B、D组血清G-17均较A组明显降低(P<0.05)。5.小鼠血清IL-8水平变化:第16、24周,C、D组血清IL-8均较A、B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1.高盐可加快CAG模型的建立。2.G-17于CAG的初步筛查有一定应用价值。3.H.pylori可影响胃部炎症水平变化,高盐饮食不明显影响炎症变化。

陈薇[9](2019)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不同胃粘膜病变中ASH2L表达与NF-kB信号通路激活关系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检测ASH2L及NF-κB信号通路激活相关蛋白分子P65和IκBα在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不同胃黏膜病变中ASH2L表达与NF-κB信号通路激活的关系。方法1组织标本收集和分组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大理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胃粘膜组织及存档蜡块,所有标本均需查阅病史确保入选标本的患者在4周内未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或质子泵抑制剂;患者无心肺功能不全,无慢性肝病、肝硬化、无慢性肾病等疾病,无其它肿瘤病史。标本制成石蜡切片,经HE染色,根据病理诊断确定胃粘膜组织病理改变类型(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同时通过查阅病史,根据14C呼气试验确定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pylori,Hp)感染情况。标本HE染色后,经病理诊断将标本分为Hp感染阳性和Hp感染阴性的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组。2 ASH2L及NF-κB信号通路激活相关蛋白的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Elivision Super法)检测ASH2L、P65和IκBα在Hp感染阳性及感染阴性的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3统计学分析免疫组化结果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的四格表确切概率法,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1收集到Hp感染阳性及阴性的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组织各15例。2 ASH2L的检测结果(1)Hp感染阳性组中,ASH2L在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逐渐增加,其阳性率依次为6.7%、40.0%、53.3%、93.3%、100.0%。该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组织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萎缩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组织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肠上皮化生与异型增生组织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异型增生与胃癌组织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Hp感染阴性组中,ASH2L在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逐渐增加,其阳性率依次为13.3%、53.3%、80.0%、100.0%、100.0%。该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组织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萎缩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组织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肠上皮化生与异型增生组织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异型增生与胃癌组织中比较其阳性表达率一致。(3)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各阶段病理改变中,ASH2L在Hp感染阳性与感染阴性组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除胃粘膜上皮细胞外,组织中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均可见ASH2L的表达。3 P65的检测结果(1)Hp感染阳性组中,P65在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逐渐增加,其阳性率依次为13.3%、40.0%、60.0%、100.0%、100.0%。该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组织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萎缩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组织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肠上皮化生与异型增生组织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异型增生与胃癌组织中比较其阳性表达率一致。(2)Hp感染阴性组中,P65在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逐渐增加,其阳性率依次为6.7%、53.3%、46.7%、93.3%、100.0%。该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组织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萎缩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组织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肠上皮化生与异型增生组织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异型增生与胃癌组织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各阶段病理改变中,P65在Hp感染阳性与感染阴性组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除胃粘膜上皮细胞外,组织中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均可见P65的表达。4 IκBα的检测结果(1)Hp感染阳性组中,IκBα在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逐渐增加,其阳性率依次为0、33.3%、40.0%、46.7%、46.7%。该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组织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萎缩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组织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肠上皮化生与异型增生组织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异型增生与胃癌组织中比较其阳性表达率一致。(2)Hp感染阴性组中,IκBα在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逐渐增加,其阳性率依次为0、26.7%、40.0%、53.3%、60.0%。该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组织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萎缩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组织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肠上皮化生与异型增生组织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异型增生与胃癌组织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各阶段病理改变中,IκBα在Hp感染阳性与感染阴性组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除胃粘膜上皮细胞外,组织中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均可见IκBα的表达。5 ASH2L与P65、IκBα相关性(1)在Hp感染阳性与Hp感染阴性组,从浅表性胃炎到胃癌各阶段病理改变中ASH2L阳性表达率和P65阳性表达率存在正相关关系。(2)在Hp感染阳性与Hp感染阴性组,从浅表性胃炎到胃癌各阶段病理改变中ASH2L阳性表达率和IκBα阳性表达率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1)Hp感染阳性与Hp感染阴性组,在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各个阶段病理改变中,NF-κB信号通路均被激活。(2)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各个阶段病理改变中,ASH2L、P65、IκBα在Hp感染阳性组与感染阴性组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研究发现,ASH2L阳性表达率和P65阳性表达率存在正相关关系,ASH2L阳性表达率和IκBα阳性表达率存在正相关关系,表明ASH2L与NF-κB信号通路激活存在一定的联系。(4)胃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NF-κB信号通路在多因素的作用下被激活,Hp感染并非胃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基于胃癌发生的多因素背景下的组织学的水平的研究,尚难以区分Hp感染和未感染的组织中ASH2L与NF-κB信号通路激活的差异。

严萍[10](2019)在《Th17细胞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拟以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L-17作为研究对象,明确其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中的应答规律,初步探讨Th17细胞在H.pylori感染中的作用及其致病机制。【方法】1.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Th17细胞相关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获得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参与机体抗H.pylori感染免疫反应的可能性。2.通过建立H.pylori感染小鼠模型,分析感染不同时间点小鼠脾脏和胃组织Th17细胞免疫情况,并对模型小鼠血清和胃组织IL-17、CCL20、IL-1β、TNF-α和IL-6进行检测。3.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分析H.pylori感染患者胃组织中潜在的生物学靶点。【结果】1.临床H.pylori感染患者血清中CCL20和IL-17水平显着高于健康人。2.建立H.pylori感染小鼠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发现,H.pylori感染小鼠脾脏和胃组织中Th17细胞频数较未感染组有显着增高;通过ELISA检测发现,H.pylori感染小鼠胃组织中Th17细胞相关趋化因子CCL20较未感染组有显着升高,胃组织和血清中细胞因子IL-17A显着升高,胃组织中IL-1β、TNF-α和IL-6水平较未感染组均有显着升高;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IL-17与IL-1β、TNF-α和IL-6均呈正相关。3.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多种趋化因子CXCL8、CXCL1、CXCL10、CXCL6、CXCL5、CCL20在H.pylori感染患者中表达显着升高。【结论】1.H.pylori感染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Th17细胞免疫应答。2.Th1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17可能通过调控IL-1β、TNF-α和IL-6的表达参与了H.pylori感染的炎症反应。

二、幽门螺杆菌基因与其诱导的IL-8的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幽门螺杆菌基因与其诱导的IL-8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Hp感染对胃微生态影响的临床观察及连朴饮对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现代研究
        1.1 固有免疫(又称“天然免疫”)
        1.2 适应性免疫
        1.3 菌群与免疫
    2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中医学理论研究
        2.1 Hp相关性胃炎病名认识
        2.2 Hp相关性胃炎病因病机及中医证候认识
    3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治疗现状
        3.1 西医治疗
        3.2 中医治疗
    4 连朴饮的现代研究
        4.1 连朴饮的来源及组方
        4.2 连朴饮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4.3 连朴饮相关的实验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1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患者胃内菌群及炎症微环境影响的临床观察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实验材料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5 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 幽门螺杆菌联合湿热因素构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及模型评价
        1.1 研究背景
        1.2 材料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2 连朴饮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3 连朴饮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胃黏膜免疫细胞分化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讨论与总结
    1 本研究总结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PMEPA1在幽门螺杆菌致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H.pylori主要的致癌因子
    1.3 H.pylori感染胃黏膜改变的关键分子PMEPA1
第2章 PMEPA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预后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临床组织标本及资料收集
        2.1.2 生物信息学数据库
        2.1.3 主要试剂耗材
        2.1.4 主要仪器
        2.1.5 主要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生物信息学数据挖掘
        2.2.2 组织蛋白提取、BCA定量及免疫印迹实验
        2.2.3 RNA提取、逆转录及荧光定量PCR实验
        2.2.4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PMEPA1在胃癌组织中显着高表达
        2.3.2 PMEPA1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2.3.3 PMEPA1诊断胃癌的临床价值
        2.3.4 生物信息学预测PMEPA1可能参与胃癌的生物过程
    2.4 讨论
第3章 H.pylori感染及其毒力因子对胃上皮细胞PMEPA1表达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临床组织标本收集
        3.1.2 细胞系及实验菌株
        3.1.3 质粒及感受态细胞
        3.1.4 主要试剂
        3.1.5 主要仪器
        3.1.6 主要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幽门螺杆菌的复苏、鉴定、传代
        3.2.2 H.pylori7.13和PMSS1 oipA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
        3.2.3 制备抗oipA重组抗原的免疫兔多克隆抗体
        3.2.4 细胞培养及细菌细胞共培养模型的构建
        3.2.5 蛋白提取、BCA定量及免疫印迹实验
        3.2.6 RNA提取、逆转录及荧光定量PCR实验
        3.2.7 石蜡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
        3.2.8 细胞转录组学
        3.2.9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Hp7.13和PMSS1 菌株的oipA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及鉴定
        3.3.2 H.pylori感染上调胃上皮细胞中PMEPA1的表达水平
        3.3.3 H.pylori cag A和 oipA影响胃上皮细胞PMEPA1的表达
        3.3.4 PMEPA1在不同胃黏膜病变阶段的表达及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
    3.4 讨论
第4章 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
    4.1 实验材料
        4.1.1 细胞系及实验菌株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主要溶液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慢病毒稳转细胞株的构建
        4.2.2 CCK8 细胞增殖实验
        4.2.3 实时无标记细胞增殖实验
        4.2.4 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
        4.2.5 划痕修复实验
        4.2.6 克隆形成实验
    4.3 实验结果
        4.3.1 成功构建PMEPA1过表达和敲减稳转细胞株
        4.3.2 PMEPA1对胃上皮和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4.3.3 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和胃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4.4 讨论
第5章 PMEPA1在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改变的转录组学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细胞系及实验菌株
        5.1.2 主要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细胞转录组测序流程
        5.2.2 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测序样品的RNA验证
        5.3.2 PMEPA1过表达或敲减对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
        5.3.3 Hp感染对过表达或敲减PMEPA1的胃上皮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
        5.3.4 PMEPA1对不同Hp菌株感染的胃上皮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
    5.4 讨论
结论
小结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一 PMEPA1在肿瘤中的作用及机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幽门螺杆菌外膜蛋白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幽门螺杆菌UreB诱导胃上皮细胞凋亡对巨噬细胞功能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UREB诱导胃上皮(AGS)凋亡上清对巨噬细胞极化和吞噬能力的影响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1 细胞株及菌株
        1.1.2 实验试剂
        1.1.3 实验仪器设备
        1.1.4 实验耗材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胞培养
        1.2.2 细菌培养
        1.2.3 构建UreB蛋白
        1.2.4 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
        1.2.5 BCA法检测细胞因子
        1.2.6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水平
        1.2.7 平板菌落计数法
        1.2.8 免疫荧光法检测吞噬功能
        1.2.9 细胞RNA的提取
        1.2.10 RNA纯度和浓度的检测
        1.2.11 RNA逆转录为cDNA
        1.2.12 实时荧光定量PCR
        1.2.13 统计分析
    1.3 实验结果
        1.3.1 UREB蛋白诱导ACS细胞凋亡
        1.3.2 UreB诱导AGS凋亡上清导致巨噬细胞M2极化
        1.3.3 UreB诱导AGS凋亡上清导致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下降
    1.4 讨论
第二章 UREB诱导AGS凋亡上清中AMP对巨噬细胞极化和吞噬能力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仪器设备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耗材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UPLC-MS/MS法检测代谢产物
        2.2.3 ELISA法检测代谢产物
    2.3 实验结果
        2.3.1 UreB诱导AGS凋亡上清有代谢产物释放异常
        2.3.2 UreB诱导AGS凋亡上清中AMP诱导巨噬细胞M2极化。
        2.3.3 UreB诱导AGS凋亡上清中AMP诱导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改变
    2.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致病性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论文情况
致谢

(4)青海地区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病HP基因分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一般资料
        2.1.2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2.1.3 尿素呼气实验检测方法及判读
    2.2 主要实验仪器、试剂及其厂家
    2.3 实验方法
        2.3.1 胃粘膜标本的采集
        2.3.2 材料准备
        2.3.3 H.pylori菌株鉴定方法
        2.3.4 幽门螺旋杆菌DNA的提取
        2.3.5 PCR反应体系
        2.3.6 具体基因检测对应添加引物情况
        2.3.7 一代建库
        2.3.8 一代测序
    2.4 技术路线图
    2.5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H.pylori菌株中CagA、babA、ureA、ureB、oipA基因扩增结果
    3.2 样本中H.pylori基因型中的检测结果
    3.3 H.pylori各基因型与各组疾病的关系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文献综述 幽门螺旋杆菌CagA基因及VacA基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幽门螺杆菌CagA蛋白对胃癌细胞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IM2表达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设备
    2.2 主要生化试剂
    2.3 试剂配制
        2.3.1 菌株、质粒和细胞
        2.3.2 主要试剂及配制
    2.4 实验方法
        2.4.1 技术路线图
        2.4.2 H.pylori NCTC11637的培养鉴定及基因组DNA的提取
        2.4.3 H.pylori NCTC11637 cagA基因打靶载体的构建
        2.4.4 H.pylori NCTC11637 cagA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及鉴定
        2.4.5 H.pylori NCTC11637 cagA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4.6 细胞复苏、培养传代和冻存
        2.4.7 H.pylori与细胞共培养实验
        2.4.8 pcDNA-cagA真核质粒转染细胞实验
        2.4.9 qPCR检测细胞PIM2 mRNA的表达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打靶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3.1.1 NCTC11637 cagA基因上下游同源臂F1、F2 PCR结果
        3.1.2 质粒pNZ8110氯霉素抗性基因cm~R PCR结果
        3.1.3 打靶载体PCR和酶切鉴定结果
        3.1.4 打靶载体测序结果
    3.2 H.pylori cagA基因敲除菌株的鉴定
        3.2.1 H.pylori菌体尿素酶鉴定和革兰染色结果
        3.2.2 敲除菌株PCR和测序鉴定
        3.2.3 敲除菌株Western Blot鉴定
    3.3 H.pylori cagA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3.1 H.pylori NCTC111637 cagA基因PCR结果
        3.3.2 重组质粒pcDNA-cagA PCR鉴定
        3.3.3 重组质粒pcDNA-cagA测序鉴定
    3.4 H.pylori感染胃黏膜上皮细胞
        3.4.1 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不同MOI细胞PIM2的表达
        3.4.2 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不同时间细胞PIM2的表达
        3.4.3 NCTC11637和NCTC11637△cagA菌株感染胃癌细胞PIM2的表达
    3.5 pcDNA-cagA转染胃癌细胞
        3.5.1 pcDNA-cagA转染胃上皮细胞后cagA基因的表达
        3.5.2 pcDNA-cagA转染胃上皮细胞后细胞PIM2的表达
4 讨论
    4.1 H.pylori NCTC11637 cagA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
    4.2 H.pylori感染与胃癌细胞中PIM2表达的关系
    4.3 H.pylori CagA蛋白与胃癌细胞中PIM2表达的影响
5 创新与局限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综述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IM2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胃癌及异型增生中CYLD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CagA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组织标本来源
        1.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1.3 实验分组
        1.1.4 试剂及来源
        1.1.5 仪器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标本采集与处理
        1.2.2 ~(13)C呼气试验
        1.2.3 快速尿素酶试验
        1.2.4 HP病理切片染色(甲苯胺蓝染色)
        1.2.5 免疫组化(S-P法)
        1.2.6 免疫组化结果判读
        1.2.7 统计学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CagA在 HP阳性慢性胃炎、异型增生、胃癌组织的表达
    2.2 CagA与胃癌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
    2.3 CYLD在慢性胃炎、异型增生、胃癌组织的表达
    2.4 CYLD表达与HP感染的关系
    2.5 CYLD表达与CagA的关系
    2.6 CYLD与 CagA在胃癌、异型增生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CagA在胃癌、异型增生、慢性胃炎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3.2 CagA与胃癌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
    3.3 CYLD在胃癌、异型增生、慢性胃炎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3.4 CYLD表达与CagA的相关性及意义
    3.5 HP的个性化根除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幽门螺旋杆菌CagA蛋白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7)新蒲饮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中TLR-2/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西医关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1.1 概述及流行病学特点
        1.2 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
        1.3 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2. 中医关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2.1 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型
        2.2 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2.3 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机制
    3. 中西医结合关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3.1 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3.2 中药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4.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潜在治疗靶点
        4.1 TLRs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关系
        4.2 TLR2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关系
        4.3 NF- κB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关系
        4.4 TNF-α、IL-1β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关系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及来源
        2. 实验药物及制备
        3. 实验菌种
        4. 主要实验仪器
        5. 实验试剂
        6 实验液体配置
    实验方法
        1. 幽门螺杆菌培养、菌液制备
        2. 实验分组及造模方法
        3. 造模成功标准
        4. 给药方法和途径
        5. 小鼠一般情况
        6. 取材
        7. 小鼠胃组织石蜡包埋及苏木精
        8. 免疫组化法检测TLR2、MyD88、NF-κB表达
        9. qRT-PCR检测胃粘膜TLR2、MyD88、NF-κB mRNA表达
        10. Western blot检测胃组织TLR2、MyD88、NF-κB、IκK-α、p-IκB-α蛋白表达
        11. ELISA法定量检测血清中TNF-α、L-1β水平
        12. 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
        1. 小鼠造模评估
        2. 小鼠幽门螺杆菌清除率水平评估
        3. 各组小鼠外在表现
        4. 小鼠胃组织病理改变
        5. 免疫组化检测胃组织中TLR2/MyD88/NF-κB通路表达量
        6. qPCR检测胃组织中TLR2/MyD88/NF-κB通路基因表达量
        7. Western blot检测胃组织中TLR2/MyD88/NF-κB通路表达量
        8. Elisa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表达量
讨论
    1. 结果分析
    2. 新蒲饮方的方药组成、方解及现代药理研究
    3. PPIs与新蒲饮的作用关系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萎缩性胃炎模型构建及与血清胃泌素-17、白介素-8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菌株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1.5 主要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H.pylori的培养
        2.2.2 分组及灌胃处理
        2.2.3 实验取材
        2.2.4 观察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灌胃前H. pylori的鉴定
        3.1.1 肉眼观察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
        3.1.2 细菌行尿素酶实验
        3.1.3 细菌涂片革兰染色
    3.2 小鼠外在表现
    3.3 小鼠胃黏膜H.pylori感染情况
        3.3.1 尿素酶实验
        3.3.2 免疫组化
    3.4 小鼠体重变化
    3.5 小鼠胃粘膜病理组织学改变
        3.5.1 肉眼观察
        3.5.2 光镜观察
    3.6 小鼠血清G-17水平变化
    3.7 小鼠血清IL-8水平变化
第4章 讨论
    4.1 建立CAG模型的必要性
    4.2 结果分析及研究意义
    4.3 CAG造模的创新与意义
    4.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幽门螺杆菌、高盐饮食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概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不同胃粘膜病变中ASH2L表达与NF-kB信号通路激活关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10)Th17细胞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IL-17及CCL20 变化情况
    1 绪言
    2 实验材料
    3 结果
    4 小结
第二章 Th17 细胞及IL-17 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作用机制
    1 绪言
    2 实验材料
    3 结果
    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差异基因表达情况
    1 绪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Th17 细胞及 IL-17 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幽门螺杆菌基因与其诱导的IL-8的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Hp感染对胃微生态影响的临床观察及连朴饮对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D]. 张思依.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PMEPA1在幽门螺杆菌致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赵巧云. 南昌大学, 2021(01)
  • [3]幽门螺杆菌UreB诱导胃上皮细胞凋亡对巨噬细胞功能调控机制研究[D]. 沈芯.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青海地区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病HP基因分型的研究[D]. 杨慧君. 青海大学, 2021(01)
  • [5]幽门螺杆菌CagA蛋白对胃癌细胞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IM2表达的调节作用[D]. 王海燕. 郑州大学, 2020(02)
  • [6]胃癌及异型增生中CYLD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CagA的相关性研究[D]. 魏晨初. 河南大学, 2020(02)
  • [7]新蒲饮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中TLR-2/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D]. 胡艺丽.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12)
  • [8]萎缩性胃炎模型构建及与血清胃泌素-17、白介素-8的关系[D]. 刘云. 郑州大学, 2020(02)
  • [9]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不同胃粘膜病变中ASH2L表达与NF-kB信号通路激活关系的初步研究[D]. 陈薇. 大理大学, 2019(01)
  • [10]Th17细胞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作用研究[D]. 严萍. 大理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幽门螺杆菌基因及其诱导的IL-8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