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窄叶稻材料的特性和遗传学初报

一种窄叶稻材料的特性和遗传学初报

一、一个窄叶水稻材料的特性及遗传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代明笠[1](2018)在《水稻库源多效性基因SS1、SS2、Ghd7、Ghd8的聚合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聚合育种是开展高产优质育种最重要的策略之一。SS1、SS2、Ghd7和Ghd8是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控制水稻源库性状的多效性主基因,其对水稻产量和源库的影响相对独立且各有特点。本研究利用携带SS2位点(有利基因来自特青)的Lemont近等基因系LE-SS2,携带SS1位点(有利基因来自Lemont)的特青近等基因系TQ-SS1以及珍汕97背景下分别携带Ghd7和Ghd8(有利基因来自明恢63)的近等基因系ZS97-Ghd7和ZS97-Ghd8,配置携带不同库源基因的杂交F2分离群体,通过MAS方法筛选聚合株系,分析不同基因聚合对库源的影响和效应,同时利用3K水稻种质资源开展上述多效性基因的有利单倍型鉴定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MAS,鉴定到聚合有2个目的基因的纯合单株及亲本158株。F3代纯合株系的主要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聚合株系间表型变异较为丰富。方差分析表明,相比聚合亲本,SS1与Ghd7聚合后显着增加了一次、二次枝梗数和每穗总粒数,导致单株产量显着增加;SS1与Ghd8聚合后显着增加了二次枝梗数、剑叶长宽、株高、单株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延长了抽穗期,导致单株产量的极显着增加;Ghd7与Ghd8聚合后显着增加了一次枝梗数、单株有效穗数、千粒重,但降低了株高,导致单株产量的极显着增加。以上3组双基因聚合均增加了单株产量。另3组双基因聚合体的产量均显着降低或与亲本之一持平。具体地,SS2与Ghd7聚合后显着增加穗长,减少了一次枝梗数、增加了株高和单株有效穗数,降低了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最终导致单株产量与亲本SS2持平,但显着低于亲本Ghd7;SS2与Ghd8聚合后显着增加了一次枝梗数和剑叶长,但显着减少了二次枝梗数和每穗总粒数,提早抽穗期,最终导致单株产量显着低于双亲;SS1与SS2聚合后显着增加了一次枝梗数,降低了株高和千粒重,延长了抽穗期,最终导致单株产量显着低于双亲。结果表明,不同高产基因聚合所产生不同的聚合效应存在差异,在聚合育种中要合理针对性地利用不同有利基因的聚合,上述结果中SS1分别与Ghd7、Ghd8以及Ghd7与Ghd8聚合后效应显着,后期有望选育出优异品系。2.SS1、SS2、Ghd7和Ghd8的优异单倍型鉴定。综合考虑起源地、不同group的多样性,从3000份种质资源材料中挑选出630份(来自58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携带目的基因的单倍型材料,每个单倍型不少于10个品种,其中360份材料含有SS1基因包含16种单倍亚型,425个品种含有SS2基因,分为13种单倍型,445份材料含有Ghd7基因,包含20种单倍型,481份材料含有Ghd8基因,分为29种不同单倍型。表型鉴定分析表明,在深圳环境下,SS1的优异单倍型为hap6和hap10;SS2优异单倍型为hap5,hap6,hap11,hap12;Ghd7表现优异的单倍型有hap6、hap15、hap18;Ghd8基因的优异单倍型为hap1与hap11。

赵久云,罗洪发,江燕,杨旭东,查仁明[2](2017)在《水稻窄叶突变体Narrow leaf11(nal11)的基因定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定位和分析水稻窄叶突变体基因,为水稻叶片发育调控及株型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导泸恢17,获得稳定的窄叶突变体(Narrow leaf 11,nal11),调查其与野生型泸恢17抽穗期功能叶的长和宽、分蘖数及成熟期株高。对nal11和绵恢727正反交获得的F2代进行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结果】nal11抽穗期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宽度与野生型泸恢17存在显着(P<0.05,下同)或极显着(P<0.01,下同)差异,分别为野生型泸恢17的60.7%、57.9%和75.8%,但长度无显着差异(P>0.05);nal11株高为野生型泸恢17的90.3%,存在显着差异;nal11分蘖数极显着增加,为野生型的150.0%。nal11和绵恢727正反交后,F1代均表现正常叶宽,F2代叶宽发生性状分离,正常叶宽与窄叶植株数比例经χ2检验均符合3∶1,表明nal11是受核单基因控制的隐性突变。利用SSR标记将nal11定位在水稻第4号染色体RM7290和RM16720标记之间约322 kb范围内,其与2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均为0.8 c M,覆盖了32.236 kb的物理区域,在定位区域内有5个注释基因,即Os04g26834、Os04g26850、Os04g26870、Os04g26880和Os04g26841,其序列与前人克隆的窄叶基因无重复。【结论】获得一个新的水稻窄叶突变体(nal11),其窄叶性状由1个隐性核基因控制,定位于水稻第4号染色体RM7290和RM16720标记之间,对功能叶、株高和分蘖数的表型有明显影响。

赵久云[3](2017)在《水稻窄叶突变体的基因定位》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稻单产徘徊不前,迫切需要创新水稻种质。叶片形态,包括叶宽、叶厚、叶片生长角度、叶片卷曲度等是水稻理想株型的重要组成部分,窄叶突变体的研究对水稻叶片形态建成、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及株型育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定位的窄叶突变体基因以nal编号命名的共10个,即nal1-nal10,其定位在第1、3-4、7和11-12染色体上,贵州大学农学院2010年用EMS诱导水稻恢复系泸恢17种子,经多代种植筛选、鉴定获得窄叶突变体,命名为narrow leaf 11(nal11);泸恢17窄叶突变体(nal11)分别与R30、辐恢838和绵恢727杂交构建F1和F2群体,用于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结果如下:1、nal11的表型分析nal11的窄叶性状在秧苗期不明显,分蘖开始后逐渐显现。nal11与泸恢17相比,抽穗期nal11的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宽度均显着变窄,但是该突变体功能叶长度与泸恢17没有显着差异,nal11的叶绿素SPAD值显着降低;成熟期,株高显着变得更矮,分蘖数显着增加;产量性状方面,nal11穗粒数少,结实率低,千粒重轻,其籽粒的宽度比泸恢17短,粒长两者没有差异。2、nal11的遗传分析nal11分别与3个叶片宽度正常的恢复系绵恢727、R30和辐恢838进行正反交,构建F1和F2遗传分析群体,所有正反交组合F1叶片宽度与正常亲本叶宽一致,所有杂交组合F2群体均发生了性状分离,且只有正常叶宽和窄叶2种表型,分离比例符合3:1比例,结果表明该突变体基因为隐性核单基因突变。3、nal11的初步定位nal11/绵恢727 F2群体的亲本筛选均匀分布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318个SSR标记,用基因池及F2窄叶单株进行筛选,初步将该突变基因定位在第4号染色体RM8212和RM6997之间,与两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是18.3cM和31.6cM。4、nal11的精细定位为了缩小定位范围,在RM8212和RM6997标记之间找到3个与突变基因连锁的标记,即RM5687、RM7290和RM16720。最终将nal11定位于第4号染色体RM7290和RM16720之间,约322kp范围内,与两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是0.8cM和0.8cM。5、nal11的候选基因在该突变基因定位区域内(RM7290和RM16720之间)找到了5个预测基因,即Os04g26834、Os04g26850、Os04g26870、Os04g26880和Os04g26841。

廖红香[4](2016)在《水稻矮化宽叶突变体dw1的鉴定与功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叶片是水稻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光合产物占稻谷碳水化合物总量的90%以上。增加水稻叶面积指数和光能利用效率对提高单产和改善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水稻叶片形态的改良是水稻株型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其分子发育机理则有助于水稻理想株型育种。目前研究人员已克隆了一些水稻叶形和叶面积发育调控基因,但是克隆的还较少且基因之间的调控关系不清晰,水稻叶片发育机理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西南大学水稻所利用EMS诱变籼型水稻恢复系Jinhui10号,从其后代鉴定到一个植株变矮、叶片变宽的突变体dw1,本文对其进行了表型鉴定、光合色素含量分析、光合参数测定及细胞学分析,并开展了遗传分析、基因定位、图位克隆、候选基因验证和功能分析等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田间栽培条件下,突变体dw1全生育期植株矮化、叶色深绿,灌浆期倒1叶、倒2叶和倒3叶的长度变短、变宽,且叶片表面出现较严重的褶皱,大维管束与小维管束增多及相邻小维管束之间的间距增大是导致dw1叶片变宽的主要原因。2.农艺性状分析发现,与野生型相比,dw1的株高、有效穗数、穗长、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均极显着降低,千粒重则极显着增加。进一步分析发现,dw1的各节间长显着短于野生型,粒长与野生型相比无差异,籽粒宽显着增加,进而导致dw1千粒重显着增加。3.抽穗期对光合色素含量测定,结果显示dw1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的含量与野生型相比无显着变化,类胡萝卜素含量则显着或极显着地降低。荧光动力学参数分析发现dw1的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极显着低于野生型,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则极显着高于野生型。4.突变体dw1相邻小维管束之间的叶肉细胞数目增多,维管束整体变大,薄壁细胞、维管束鞘细胞数增多,叶肉细胞层数增多,推测叶肉细胞层数增多可能是导致dw1叶色浓绿、净光合速率增加的主要原因。5.遗传分析表明dw1的矮化宽叶性状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SSR和Indel分子标记最终将目的基因限定在第6染色体Indel标记Ind6-9与Ind6-10之间16 kb的物理距离内,包含3个注释基因。对定位区间内的注释基因测序,发现LOCOs06g03710外显子第1675个碱基发生了A-T的碱基替换,导致翻译的提前终止,初步判定为DW1的候选基因。6.在西农1B的EMS诱变体库中鉴定到一个与dw1表型类似的突变体dw1-1,受单隐性核基因调控,定位区间包含DW1基因。对LOCOs06g03710进行测序,发现dw1-1在外显子第822个碱基后插入了一个鸟嘌呤G,且在第888个碱基处发生了C-T的碱基替换,从而导致LOCOs06g03710从第275个密码子处发生移码突变,并在第297个密码子处翻译提前终止。配制dw1-1和dw1杂交组合,F1表型类似突变型,从而表明LOCOs06g03710即为DW1目的基因。7.DW1在苗期、分蘖期和抽穗期均有表达,其中苗期表达量最高,抽穗期其次,分蘖期表达量最低。此外还发现,正在发育的叶片(心叶)DW1表达很低,而在成熟叶中则检测到相对较高的表达水平,但整体的表达量仍相对较低。8.野生型经外源IAA处理后DW1表达水平下降,叶片变宽;dw1经外源IAA处理后,DW1表达无变化,叶片宽度变化不显着;这表明DW1可能通过调节IAA调控dw1叶片宽度的发育。利用QPCR进一步分析IAA介导的叶片宽度发育调控基因在dw1和野生型之间的表达变化,发现窄叶基因NAL1和PIN的表达无变化,NRL1、ARF3、YABBY1、UB和NAL7的表达则上调,其中NAL7上调最严重,达140多倍,细胞周期蛋白编码基因CYCD3在dw1中的表达量是野生型的60多倍,极显着上调。

潘银林,毛毕刚,胡远艺,郭李勤,彭彦,韶也,阳和华,赵炳然[5](2015)在《水稻窄叶突变体nl(t)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将小粒野生稻基因组DNA通过"穗茎注射法"导入恢复系RH78后产生变异,得到突变体材料nl(t)。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窄叶性状是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的,利用分子标记将nl(t)基因定位在水稻第4号染色体长臂上RM5511和RM3843标记之间,物理距离约570 kb的范围内。为进一步研究nl(t)的功能提供参考。

周大虎[6](2014)在《水稻窄叶突变体narrow leaf 9(nal9)的基因定位》文中指出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产量一直是水稻育种的重点,而株型育种是现代高产育种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在水稻株型研究中,叶的形态研究是最关键部分之一,对其发育和遗传控制机理的深入研究,为改良水稻株型和提高产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实验在构建桂朝2号为遗传背景的东乡野生稻近等基因系的过程中,获得一窄叶突变体L79。在桂朝2号和窄叶突变体L79的F2群体中,经遗传分析可知是单隐性基因决定了窄叶性状。然后对其突变体形态特征进行研究,同时我们利用分子标记对该突变基因进行基因定位,并选出目的基因进一步对其克隆、序列分析和功能预测。具体结果如下:1.窄叶突变体形态特征分析对突变体株系L79和桂朝2号进行田间表型调查,结果发现L79叶片比桂朝2号变窄,茎杆节间缩短变细,而其它株型的性状基本不变。2.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突变体L79和桂朝2号杂交F1均表现为正常宽叶表型,表明突变性状受隐性基因控制。F2群体出现正常宽叶和窄叶表型,经分析分离比例符合3:1。进一步表明该窄叶突变体由单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SSR标记和Indel标记将突变体基因精细定位于第3号染色体短臂端约500KB的区段内。3.全基因组表达芯片和Real-time PCR表达分析比较预测目的基因芯片结果显示在第3号染色体500KB的定位区段,有一个上调2倍阈值以上的基因,且该基因在突变体与桂朝2号中相对表达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另外依据网站注释信息和对该基因的序列分析选取LOCOs03g63580为目的基因,命名为Narrow Leaf9(NAL9),其突变体为nal9(t)。通过RT-PCR进一步验证该目的基因,结果表明NAL9在野生型桂朝2号的三叶期和分蘖盛期的叶片中相对表达水平显着高于L79,均达到显着差异水平。4.分离目的基因并对其序列分析和调控功能预测确定NAL9位于BAC克隆AC096688的20589-145290位置,含有1646个核苷酸,cDNA全长1584bp,编码一个包含527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将野生型桂朝2号和突变体L79的目的片段分离出来测序比对,发现突变体nal9(t)有一个碱基的替换(A到G),且对应的氨基酸由缬氨酸变为丙氨酸,然而蛋白质的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

桑贤春,林婷婷,何沛龙,王晓雯,廖红香,张孝波,马玲,何光华[7](2014)在《水稻显性窄叶突变体Dnal1的鉴定与基因定位》文中提出【目的】对一个新的水稻显性窄叶突变体进行鉴定,为水稻叶片形态建成的分子机理和株型育种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水稻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获得一个窄叶突变体Dnal1,连续7代种植,表型均稳定遗传。开花期,调查Dnal1和野生型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叶宽及卷曲度,对剑叶最宽处进行石蜡切片分析;灌浆期,测量剑叶的光合色素含量,并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配制西农1A/Dnal1和Dnal1/中花11杂交组合,利用F1和F2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并利用Dnal1/中花11的F2隐性群体进行基因定位。田间小区种植,设置2个种植密度,株行距分别为16.7 cm×26.72 cm和13.36 cm×20.04 cm,3次重复,成熟期考查株高、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籽粒长和籽粒宽等主要农艺性状,并估算理论产量。【结果】Dnal1的叶片宽度全生育期内均极显着变窄,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叶宽分别为0.96、0.89和0.88 cm,与野生型的19.6、19.41和18.42 cm相比,降低了一半左右。Dnal1大维管束数量与缙恢10号相比无显着变化,小维管束数量则下降了44.13%,达极显着差异水平。缙恢10号相邻大维管束之间一般有6个小维管束,Dnal1则只有3个。Dnal1的叶片微卷,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卷曲度分别为11.2、12.1和11.8,野生型的叶片卷曲度为零。此外,Dnal1的叶片颜色略深于野生型,叶绿素a的含量略有升高,但未达到显着差异水平。光合生理测定表明,与野生型相比,Dnal1的水分利用率略有升高,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略有下降,气孔导度则显着降低。除叶片性状变化外,Dnal1还表现籽粒变窄和茎秆变细,株高和籽粒长无明显变化。Dnal1的籽粒宽度为2.33 mm,与缙恢10号的2.78 mm相比,极显着下降,导致Dnal1的千粒重仅为野生型的73.18%,极显着下降。低密度种植条件下,Dnal1的理论产量显着低于野生型;高密度种植条件下,Dnal1的理论产量则显着高于野生型,较高的结实率和单株有效穗是Dnal1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西农1A/Dnal1与Dnal1/中花11杂交组合的F1群体,剑叶的叶片宽度分别为0.99 cm和0.94 cm,与Dnal1的0.96 cm相比,无显着差异;F2群体中出现窄叶植株和宽叶植株两种类型,窄叶和宽叶单株出现的频率呈双峰分布,且窄叶和宽叶的分离比符合3﹕1,表明Dnal1的窄叶性状受1个显性主效基因调控。利用分子标记最终将DNAL1定位在第2染色体上,位于SSR标记RM13646和RM1307之间,物理距离为391 kb。【结论】Dnal1是一个EMS诱变获得的显性窄叶水稻突变体,基因定位在第2染色体391 kb的物理范围内,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具有增产潜力。

杜淑凤[8](2013)在《百日草优良自交系选育及不同处理矮化效应的研究》文中指出百日草由于花色丰富、花型多样、花期长,经常用于花带、花境及花坛。本课题组经过多年精心培育,获得20多个优良自交系,但大都以中株为主,矮株材料较少。在本课题组收集的百日草优良资源的基础上,本试验进一步对低矮型、窄叶型、流行花色等优良特性自交系以及雄性不育两用系选育,从而为杂交育种亲本多样化选择奠定基础;同时对百日草高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自交系J6施用植物生长抑制剂和摘心措施,选择优良矮化处理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优良自交系选育:(1)利用系谱法和极端选择法对百日草梦境系列F1进行单株自交,经过3代选育,初步得到一个优良的矮化株系MAf2;(2)利用系谱法对百日草梦境系列F1的玫红、绯红、黄色和象牙白四种不同花色的植株进行单株自交,经过3代选育,最终获得一个花色为黄色的稳定自交系MAh3;(3)利用系谱法对后代出现的窄叶型进行单株自交,最终获得窄叶的稳定自交系A3N,形态观察表明,窄叶型A3N叶片显着窄于正常叶,但叶长无显着性差异。(4)对梦境系列绯红和黄色F2代出现的雄性不育株与相应F1代连续回交,每次淘汰不育率在45%以下的组合,最终获得雄性可育系:雄性不育为1:1稳定的雄性不育两用系MAhAB(绯红)和MAfAB(黄色)。通过对MAahAB和MAfAB进行系内兄妹交、可育株自交、成对测交,结果表明MAhAB和MAfAB均为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两用系,其可育株为显性杂合体,基因型为Msms;不育株为隐性纯合体,基因型为msms。2.百日草株高生长发育规律。百日草株高生长发育规律呈现“慢—快—慢”的趋势,生长曲线呈“S”型,对应的百日草株高生长进程为生长初期、速生期和生长末期三部分,百日草在3-4对真叶时进入速生期。依据速生点、速生期的不同,将6个自交系分为两类:①速生点早但速增期短的有A3、J7J和J10;②速生点晚且速增期长的有S5、J6和J17。百日草速生期开始时间与现蕾期初期或者现蕾后一周时间一致,而速增期结束时间与百日草盛花期开始时间一致。因此,生产上可以通过观察百日草的真叶数和生育期来推断其所处的株高生长时期。3.植物生长抑制剂配合摘心对百日草的矮化效应。多效唑配合摘心对百日草有显着矮化效果,多效唑的矮化效果明显优于摘心,随着多效唑浓度和摘心次数的增加,矮化效果增强;矮壮素配合摘心对百日草有矮化效果,矮壮素对百日草株高的抑制作用效果优于摘心,且随着药剂浓度或摘心次数的增加矮化效果增强,但叶面喷施2000mg/L和2500mg/L矮壮素均出现药害现象;土壤浇灌不如叶面喷施效果显着。百日草矮化效果结果分析首先以降低株高为基础,再从中选择观赏效果优良的处理,同时考虑经济成本低及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小的组合作为最佳处理,综合分析,经矮化处理达到百日草盆花高度的最佳处理为叶面喷施800mg/L PP333+摘心1次,次优组合为叶面喷施800mg/L PP333。

张海涛[9](2012)在《水稻叶宽遗传调控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叶片是水稻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重要场所,也是抗逆作用与蒸腾作用的主要调节器官。叶面宽度直接影响植株的形态建成,影响水稻的生长和发育,关系稻米的产量和品质。本文综述了水稻叶宽遗传调控的研究进展,并预测了今后叶片遗传的研究和利用趋势,以期为水稻理想株型的叶型改良提供遗传理论基础。

辛晓云[10](2011)在《水稻小穗、窄叶隐性互作基因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文中研究指明在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获得重大理论和技术突破,基因挖掘、分子标记辅助转移以及转基因技术获得较大进步的基础上,科学家们力图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克服传统育种的缺点,于是提出了品种设计育种的技术体系。品种分子设计的核心是对关键基因或QTLs功能的认识。穗型和叶型是重要的农艺性状,是品种分子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分析籼稻品种(Oryza sativa indica L.)广恢998和粳稻品种(Oryza sativa japonica L.)武育粳3号的杂交后代,鉴定了两对同时控制穗型和叶型的基因,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F2、F3及BC1F2群体的表型分离规律,发现广恢998与武育粳3号杂交后代中分离出的小穗窄叶植株受两对隐性互作基因控制,隐性基因分别来自于广恢998和武育粳3号。2、将F2中分离出的小穗窄叶植株分别与广恢998与武育粳3号回交,利用回交F2群体对互作基因分别定位,把来自武育粳3号的隐性基因定位在第6染色体上标记RM176和RM345之间的2.2cM范围内,等位基因命名为spnl6 (small panicle and narrow leaf 6);把来自广恢998的隐性基因定位在第7染色体上标记RM3767和RM5499之间的0.5cM范围内,等位基因命名为spnl7。3、通过加密标记,对第7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spnl7进行精细定位,最终限定在标记RM6018与RM5499之间的8kb范围内。通过基因组分析,确定了一个鸟苷酸离解抑制蛋白(GDP dissociation inhibior protein)为候选基因。4、分析目标基因spnl7的剩余杂合体群体,发现spnl7影响茎杆粗细、叶片宽窄及穗子大小,但不影响粒型。细胞学剖析发现,小穗窄叶植株中的茎杆细胞减小、外围维管束减少,导致茎杆变细;叶片细胞减小、叶脉数减少导致叶片变窄。5、对spnl7剩余杂合体群体中的典型显、隐性植株进行real time PCR分析,发现小穗窄叶植株中的GDP离解抑制蛋白基因表达量显着提高,是大穗宽叶植株中的2.6倍,是对照广恢998中的3倍。推测GDP离解抑制蛋白基因的大量积累,阻断了GDP一结合的非活性状态和GTP一结合的激活状态之间的循环,细胞骨架、生长、分化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茎杆、叶片及穗枝梗细胞减小。

二、一个窄叶水稻材料的特性及遗传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窄叶水稻材料的特性及遗传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水稻库源多效性基因SS1、SS2、Ghd7、Ghd8的聚合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水稻库源关系研究进展
        1.2.1 源库概念及特征指标
        1.2.2 水稻源库理论在生产上的应用
    1.3 水稻库源基因的功能分析
        1.3.1 主效基因SS1(NAL1)的功能分析
        1.3.2 主效基因SS2(GNP1)的功能分析
        1.3.3 多效基因Ghd7的功能分析
        1.3.4 多效基因Ghd8的功能分析
    1.4 展望
        1.4.1 源库指标的完善及关键指标的筛选
        1.4.2 主要源库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
        1.4.3 源库协调标准的建立
2 SS1、SS2、Ghd7和Ghd8聚合体的鉴定与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DNA提取与基因分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聚合单株的鉴定与筛选
    2.3 结论与讨论
        2.3.1 结论
        2.3.2 讨论
3 SS1、SS2、Ghd7和Ghd8的聚合及效应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亲本与聚合体库源性状的表现
    3.3 结论与讨论
        3.3.1 结论
        3.3.2 讨论
4 SS1、SS2、Ghd7和Ghd8优质单倍型的发掘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SS1优异单倍型的鉴定与筛选
        4.2.2 SS2优异单倍型的鉴定与筛选
        4.2.3 Ghd7优异单倍型的鉴定与筛选
        4.2.4 Ghd8优异单倍型的鉴定与筛选
    4.3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水稻窄叶突变体Narrow leaf11(nal11)的基因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性状考察
        1.2.2 遗传分析
        1.2.3 基因定位
        1.2.4 候选基因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突变体性状表现
    2.2 遗传分析结果
    2.3 基因定位结果
    2.4 候选基因分析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3)水稻窄叶突变体的基因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水稻突变体的来源
        1.1.1 自然突变
        1.1.2 物理诱变
        1.1.3 化学诱变
    1.2 基因定位
        1.2.1 分子标记的概念
        1.2.2 分子标记的分类
    1.3 水稻QTL定位分析研究
        1.3.1 QTL的定位原理和方法
        1.3.2 水稻QTL分析的研究进展
        1.3.3 QTL定位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1.4 水稻分子育种
    1.5 水稻叶型基因的研究进展
        1.5.1 叶片的功能与理想株型
        1.5.2 水稻窄叶性状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窄叶突变体材料
        2.1.2 野生型材料
    2.2 方法
        2.2.1 性状考察
        2.2.2 遗传分析
        2.2.3 基因定位
        2.2.4 候选基因分析
        2.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突变体性状
    3.2 遗传分析
    3.3 基因定位
        3.3.1 构建基因定位群体
        3.3.2 初步定位
        3.3.3 精细定位
    3.4 候选基因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遗传群体的亲本的选择
        4.2.2 nal11的形态学分析
        4.2.3 nal11遗传特性分析
        4.2.4 基因定位分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水稻矮化宽叶突变体dw1的鉴定与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水稻叶片的重要性
        1.1.1 水稻叶片形态影响光合作用
        1.1.2 水稻叶与产量的关系
    1.2 水稻叶的结构
        1.2.1 水稻叶片外部结构
        1.2.2 水稻叶片内部结构
    1.3 水稻叶的发育
        1.3.1 叶原基的起始及相关研究
        1.3.2 基-顶轴的发育及相关研究
        1.3.3 中-侧轴的发育及相关研究
        1.3.4 近-远轴的发育及相关研究
    1.4 水稻叶片面积相关研究
        1.4.1 水稻窄叶突变体的相关研究
        1.4.2 水稻宽叶突变体的相关研究
第2章 引言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主要实验仪器
        3.1.3 主要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F_2遗传和基因定位群体的构建
        3.2.2 表型鉴定及农艺性状分析
        3.2.3 光合色素含量测定及光合参数分析
        3.2.4 叶片的细胞学观察
        3.2.5 扫描电镜分析
        3.2.6 基因定位
        3.2.7 DNA的提取、扩增及电泳检测
        3.2.8 连锁作图分析
        3.2.9 候选基因克隆及测序
        3.2.10 基因表达分析
        3.2.11 生长素响应实验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0 水稻宽叶突变体dw1的表型鉴定
        4.0.1 dw1的表型特征
        4.0.2 dw1叶片形态分析
    4.1 水稻宽叶突变体dw1农艺性状分析
    4.2 水稻宽叶突变体dw1光系统效率分析
    4.3 突变体dw1叶片组织细胞学观察
    4.4 水稻宽叶突变体基因dw1的图位克隆
        4.4.1 突变体dw1的遗传分析
        4.4.2 突变体dw1的基因定位
        4.4.3 DW1候选基因的鉴定
    4.5 DW1基因的验证
        4.5.1 等位突变体dw1-1 的鉴定
        4.5.2 候选基因DW1的验证
    4.6 DW1基因的表达分析
    4.7 突变体dw1对生长素的响应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5.1 结果讨论
        5.1.1 dw1是一个新的d62等位突变体
        5.1.2 DW1调控生长素合成从而影响维管束的发育影响叶片宽度
        5.1.3 DW1可能参与调控细胞分裂
        5.1.4 等位突变体dw1-1 的应用价值
    5.2 主要结论
        5.2.1 dw1突变体的主要表型及农艺性状调查
        5.2.2 dw1突变体叶片形态分析和组织学观察
        5.2.3 遗传分析与分子定位
        5.2.4 DW1基因克隆及验证
        5.2.5 DW1基因表达分析
        5.2.6 DW1参与生长素介导的叶片发育过程
参考文献
致谢
参加科研项目和已发表论文

(5)水稻窄叶突变体nl(t)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 1实验材料
    1. 2实验方法
        1. 2. 1 F2定位群体的构建及性状调查
        1. 2. 2水稻基因组DNA提取
        1. 2. 3 PCR扩增及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1. 2. 4基因定位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 1窄叶突变体nl( t) 的农艺性状表现
    2. 2 nl( t) 的遗传分析
    2. 3窄叶基因定位
3讨论

(6)水稻窄叶突变体narrow leaf 9(nal9)的基因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水稻理想株型研究
        1.1.1 株型育种的研究概况
        1.1.2 水稻叶片形态和株型的关系
    1.2 水稻叶形的研究进展
        1.2.1 水稻叶片的发育
        1.2.2 控制水稻叶形态发育基因的研究
    1.3 水稻窄叶性状的相关研究
    1.4 水稻窄叶性状的基因定位研究
    1.5 基因定位
        1.5.1 连锁分析基因定位
        1.5.2 遗传标记
        1.5.3 分子标记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1.6 全基因表达芯片
        1.6.1 基因芯片的概述
        1.6.2 基因芯片的基本原理
        1.6.3 基因芯片在水稻中的应用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窄叶突变体 L79 的获得和定位群体构建及遗传分析
    2.2 突变体的初定位和精细定位
        2.2.1 水稻叶片小量 DNA 提取
        2.2.2 SSR 引物和 Indel 标记引物扩增
        2.2.3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电泳
    2.3 石蜡切片
        2.3.1 材料固定与包埋
        2.3.2 切片的展片和粘片
        2.3.3 载玻片脱蜡、染色、脱水
        2.3.4 封片
    2.4 基因芯片
    2.5 候选基因的预测
    2.6 实时定量 PCR
        2.6.1 水稻总 RNA 的提取
        2.6.2 反转录 cDNA
        2.6.3 实时定量 PCR
    2.7 目的片段的克隆
        2.7.1 引物设计和片段扩增
        2.7.2 PCR 产物回收
        2.7.3 pMD19-T 载体的构建
        2.7.4 重组质粒 DNA 的转化与筛选
        2.7.5 表达载体的构建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0 突变体 L79 植株表型
    3.1 窄叶突变体叶片内部结构
    3.2 窄叶性状的遗传分析
    3.3 NAL9 基因的分子定位
        3.3.1 NAL9 基因的初定位
        3.3.2 NAL9 基因的精细定位
    3.4 全基因组表达芯片的结果分析
    3.5 RT-PCR 分析
    3.6 目的基因的功能预测和序列分析
第四章 小结与讨论
    4.1 影响基因定位的因素
    4.2 水稻叶形突变体基因的功能分析和细胞学分析
    4.3 窄叶基因在育种中的应用
    4.4 突变体nal9叶片机理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水稻显性窄叶突变体Dnal1的鉴定与基因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田间种植
    1.3 叶片卷曲度测定
    1.4 光系统测定
    1.5 石蜡切片分析
    1.6 定位群体的构建
    1.7 DNA的提取
    1.8 SSR分析
    1.9 遗传图谱构建
2 结果
    2.1 Dnal1 的形态鉴定
    2.2 遗传分析
    2.3 基因定位
3 讨论
4 结论

(8)百日草优良自交系选育及不同处理矮化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我国花卉产业及花卉制种业的发展
    1.2 杂交育种与亲本选择
        1.2.1 杂交育种在园林植物中的应用及重要意义
        1.2.1.1 株高选育
        1.2.1.2 花的选育
        1.2.1.3 叶形选育
        1.2.1.4 雄性不育系的选育
        1.2.2 杂交亲本选配原则
        1.2.3 杂交亲本选育方法
        1.2.3.1 系谱法
        1.2.3.2 混合处理法
        1.2.3.3 派生系统法
        1.2.3.4 “一粒传”
    1.3 植物生长抑制剂和摘心对园林植物矮化效应研究进展
        1.3.1 植物生长抑制剂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1.3.2 植物生长抑制剂和摘心对园林植物的矮化效应
        1.3.2.1 植物生长抑制剂种类及施用浓度
        1.3.2.2 植物生长抑制剂施用方式
        1.3.2.3 植物生长抑制剂施用时间
        1.3.2.4 植物生长抑制剂施用次数
        1.3.2.5 摘心对园林植物的矮化
        1.3.2.6 植物生长抑制剂配合摘心对园林植物的矮化
    1.4 百日草自交系选育及矮化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自然概况
    2.2 试验材料
        2.2.1 植物材料
        2.2.2 药剂
    2.3 试验方法
        2.3.1 百日草优良自交系和不育系的选育
        2.3.1.1 矮化自交系的选育
        2.3.1.2 优良花色自交系选育
        2.3.1.3 窄叶型自交系选育
        2.3.1.4 百日草梦境系列AM雄性不育系的选育
        2.3.2 百日草高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2.3.3 植物生长抑制剂配合摘心对百日草的矮化试验
        2.3.3.1 叶面喷施多效唑配合摘心对百日草的矮化试验
        2.3.3.2 叶面喷施矮壮素配合摘心对百日草的矮化试验
        2.3.3.3 土壤浇灌多效唑对百日草的矮化试验
        2.3.3.4 土壤浇灌矮壮素对百日草的矮化试验
        2.3.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百日草优良自交系和不育系的选育
        3.1.1 矮化自交系的选育
        3.1.2 优良花色自交系的选育
        3.1.3 窄叶型自交系的选育
        3.1.3.1 窄叶型A3N的发现及叶形态特征
        3.1.3.2 窄叶型性状的基因型分析
        3.1.4 百日草雄性不育两用系的选育
        3.1.4.1 雄性不育两用系的选育
        3.1.4.2 雄性不育育性分析
    3.2 百日草高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3.2.1 百日草高生长模型的拟合与分析
        3.2.2 其它生物学特征与百日草速生期起始点的关系
        3.2.3 百日草植株高与分枝的关系
    3.3 植物生长抑制剂配合摘心对百日草的矮化效应
        3.3.1 叶面喷施多效唑和摘心对百日草的矮化效应
        3.3.1.1 叶面喷施多效唑和摘心对百日草株高的影响
        3.3.1.2 叶面喷施多效唑和摘心对百日草生育期的影响
        3.3.1.3 叶面喷施多效唑和摘心对百日草头状花序数的影响
        3.3.1.4 叶面喷施多效唑和摘心对百日草花径的影响
        3.3.1.5 叶面喷施多效唑和摘心对百日草株幅的影响
        3.3.2 叶面喷施矮壮素和摘心对百日草的矮化效应
        3.3.2.1 叶面喷施矮壮素和摘心对百日草株高的影响
        3.3.2.2 叶面喷施矮壮素和摘心对百日草生育期的影响
        3.3.2.3 叶面喷施矮壮素和摘心对百日草花径的影响
        3.3.2.4 叶面喷施矮壮素和摘心对百日草株幅的影响
        3.3.2.5 叶面喷施矮壮素和摘心对百日草茎粗的影响
        3.3.3 土壤浇灌多效唑对百日草的矮化效应
        3.3.4 土壤浇灌矮壮素对百日草的矮化效应
        3.3.5 矮化处理组合综合评价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极端选择法选择矮化自交系
        4.2.2 窄叶性状的遗传分析
        4.2.3 雄性不育的遗传分析
        4.2.4 百日草高生长发育规律
        4.2.5 植物生长抑制剂配合摘心对百日草的矮化效应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及说明
致谢

(9)水稻叶宽遗传调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叶宽遗传调控原理
2 水稻叶宽突变体
3 水稻叶宽相关QTLs
4 水稻叶宽调控基因
5 展望

(10)水稻小穗、窄叶隐性互作基因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品种设计
    1.2 水稻产量性状的遗传研究
        1.2.1 控制水稻分蘖性状基因的克隆
        1.2.2 控制水稻千粒重性状基因的克隆
        1.2.3 控制水稻穗粒数性状基因的克隆
    1.3 水稻叶型基因的遗传研究
        1.3.1 叶片功能的重要性
        1.3.2 叶器官的发生
        1.3.3 水稻窄叶性状的相关研究
        1.3.4 水稻窄叶性状的基因定位
        1.3.5 控制水稻窄叶性状的分子机理
    1.4 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两对控制小穗与窄叶隐性互作基因的遗传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实验设计
        2.1.3 材料种植
        2.1.4 表型评估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亲本及杂种F_1表型
        2.2.2 F_2群体的遗传分离
        2.2.3 遗传分离的确认
        2.2.4 叶型与穗型的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3.1 互作基因的遗传分析
        2.3.2 叶型与穗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章 控制小穗、窄叶的互作基因定位及基因组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表型评估
        3.1.3 定位群体的选择及构建
        3.1.4 DNA提取及PCR扩增
        3.1.5 遗传图谱的构建
        3.1.6 引物设计
        3.1.7 BSA法对隐性互作基因初步定位
        3.1.8 隐性互作基因的精细定位
        3.1.9 PCR及测序
        3.1.10 基因组序列比较分析
        3.1.11 基因表达分析
        3.1.12 石蜡切片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构建遗传图谱
        3.2.2 利用分子标记对隐性互作基因的定位
        3.2.3 隐性互作基因的精细定位
        3.2.4 定位区间的基因组分析及基因侯选
        3.2.5 目标基因的基因组结构与表达分析
        3.2.6 spnl7基因控制的表型分离
    3.3 讨论
        3.3.1 复杂农艺性状基因的定位
        3.3.2 穗型及穗粒数的研究
        3.3.3 叶型及窄叶性状的研究
        3.3.4 spnl7侯选基因的功能推测
        3.3.5 基因育种
        3.3.6 下一步工作计划
第四章 创新点与结论
    4.1 创新点
    4.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四、一个窄叶水稻材料的特性及遗传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稻库源多效性基因SS1、SS2、Ghd7、Ghd8的聚合效应分析[D]. 代明笠. 长江大学, 2018(12)
  • [2]水稻窄叶突变体Narrow leaf11(nal11)的基因定位[J]. 赵久云,罗洪发,江燕,杨旭东,查仁明. 南方农业学报, 2017(07)
  • [3]水稻窄叶突变体的基因定位[D]. 赵久云. 贵州大学, 2017(04)
  • [4]水稻矮化宽叶突变体dw1的鉴定与功能分析[D]. 廖红香. 西南大学, 2016(02)
  • [5]水稻窄叶突变体nl(t)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J]. 潘银林,毛毕刚,胡远艺,郭李勤,彭彦,韶也,阳和华,赵炳然. 生物学杂志, 2015(05)
  • [6]水稻窄叶突变体narrow leaf 9(nal9)的基因定位[D]. 周大虎. 江西农业大学, 2014(02)
  • [7]水稻显性窄叶突变体Dnal1的鉴定与基因定位[J]. 桑贤春,林婷婷,何沛龙,王晓雯,廖红香,张孝波,马玲,何光华. 中国农业科学, 2014(09)
  • [8]百日草优良自交系选育及不同处理矮化效应的研究[D]. 杜淑凤.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2)
  • [9]水稻叶宽遗传调控的研究进展[J]. 张海涛. 中国稻米, 2012(04)
  • [10]水稻小穗、窄叶隐性互作基因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D]. 辛晓云. 江西农业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一种窄叶稻材料的特性和遗传学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