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盆地南缘乌库尔旗矿区砂岩型铀成矿特征及控矿因素

伊犁盆地南缘乌库尔旗矿区砂岩型铀成矿特征及控矿因素

一、伊犁盆地南缘乌库尔其矿区砂岩型铀矿化特征及控矿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程相虎[1](2019)在《伊犁盆地南缘乌库尔其-蒙其古尔地区砂岩铀矿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伊犁盆地是我国第一个发现砂岩型铀矿、也是最早成功进行地浸采铀的矿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盆地南缘相继发现了512、511、513、510等一系列大型铀矿床。目前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砂岩铀矿基地之一。矿化赋存于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含煤碎屑岩建造中,最主要赋存于V旋回中。二十多年来,关于该区铀矿特征、成矿规律等方面已做了较多的工作,基本上认为与中亚砂岩铀矿特征相似,属于局部层间氧化带型。近几年来重点勘探和发现了伊犁盆地南缘乌库尔其隆起阔斯加尔地区VII2新层系铀矿,规模较大;它是否与以前发现的V旋回等层位的铀矿特征一致或是一种新类型?因此,在这种背景下,重点以阔斯加尔地区VII2新层系铀矿为对象,适当兼顾蒙其古尔地区其它层系进行了相关研究。在分析铀矿床分布时空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层间氧化带开展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包裹体地球化学及动力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测试和工作,旨在揭示盆地南缘砂岩型铀矿化的基本特征,探讨其成因。(1)研究了铀矿床的基本特征,认为其为典型的层间氧化带矿化类型。矿化层位为西山窑组的第VII旋回上段(VII2),分布于氧化-还原过渡带中、受氧化带前锋线控制;氧化带规模有限,为局部层间氧化带型。氧化带砂岩显氧化的黄色或部分红色调,主要蚀变为褐铁矿化;地球化学特征是高Th/U和Fe3+/Fe2+比值,低有机碳(orgC)和总硫(∑S)。过渡带特点是有机碳(orgC)、总硫(∑S)含量较高,尤其是U含量最高;且富Re、Mo、V、Co、Zn等微量及伴生有益元素;发育碳酸盐化、粘土化、黄铁矿化等蚀变,铀矿物主要是沥青铀矿。还原带以正常沉积的灰色砂岩为主,其有机碳(orgC)、总硫(∑S)含量较高且Fe3+/Fe2+比值较低。上述认识,基本上确认了阔斯加尔地区VII2新层系铀矿与盆地南缘V旋回等以前主要层系铀矿化相比,无论从氧化带的空间分布、蚀变矿物分带还是特征地球化学指标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这说明盆地南缘系列铀矿化(509、511、512等)成因和特征相同,只不过是层系不同。也说明了伊犁盆地南缘砂岩铀矿具有多层系特点,因而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2)研究了成矿流体作用的性质和特点。由方解石胶物及石英裂缝增生边中包裹体的测试可知,流体作用以低温为主、少部分中低温为特征;通过中PH、EH值的测试和计算,结合蚀变矿物特征,认为氧化带流体性质主要是酸性氧化、过渡带为还原和弱酸-弱碱性、还原带则为正常的还原性流体作用主。因此,可以认为矿化的基本机制应该是一个氧化-还原的地球化学原理。(3)充分应用了目前较为先进的原位微区分析技术进行稳定同位素示踪及测年,深化了流体性质和成矿机制的认识。原位微区黄铁矿观察发现研究区含矿目的层中发现铀-黄铁矿伴生关系主要有自形立方体状或胶状、颗粒状或草莓状、矿物颗粒溶蚀坑内的黄铁矿、颗粒孔隙间呈胶状的黄铁矿等产状类型。黄铁矿原位微区S同位素测试,成矿期δ34S以明显的负值为特征;非成矿期δ34S分布范围较广,从-36.16‰51.19‰均有分布;S同位素的这种分布特征指示成矿作用与生物作用及有机质流体作用有关。沥青铀矿的原位微区SIMS年龄表明,该区成矿年龄较新,主要为中新世中期(13.8±3.0Ma),其次为更新世(1.678±0.35Ma);与盆地南缘新构造运动有较好的耦合性。(4)综合分析研究了本区铀矿床的基本形成过程和成因特点。在铀矿床基本特征、流体作用、盆地南缘构造演化、矿化时代、以及蚀变产物流体的H-O同位素和原位微区黄铁矿S同位素示踪等基础上,认为盆地南缘斜坡带形成以及中新世、上新世末-早更新世、中更新世等时期的差异性隆升剥蚀,携带蚀源区铀源的大气降水层间地下水进入侏罗系水西沟群目的层中,这种含铀含氧及常温-低温为主的地下水流体作用形成了层间氧化带;在地层中微生物作用、煤屑有机质、部分油气还原剂的作用下,形成了本区的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因此,本区铀矿床基本成因特点为层间氧化带型,基本成矿机制以常温-低温地下水流体作用及微生物等有机质作用为特色。

侯芸[2](2018)在《伊犁盆地南缘走滑断裂的构造转换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文中认为本文以构造地质学和砂岩型铀矿床成矿理论为指导,通过野外调查、实测剖面、卫星遥感影像解译等方法,对伊犁盆地南缘和北缘边界断裂、盆地南部断裂系统和褶皱构造进行了讨论,搭建出伊犁盆地构造活动区新生代中晚期构造框架,分析了构造对地下水运移的影响和控制作用,进而讨论了构造与铀成矿的关系。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有:1.新识别出分布在伊犁盆地的多条断裂,调查了它们的空间分布、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结合中新生界沉积地层的褶皱变形以及构造地貌的特征,认为伊犁盆地北缘边界断裂为具有右行走滑分量的活动断裂,而南缘边界断裂为具有左行走滑分量的活动断裂,盆地南部的近南北向断裂系统以切割地表的活动正断层为主。2.利用构造转换概念,合理解释新生代晚期伊犁盆地南部活动正断层的形成机制。即由盆地南缘边界断裂的左行压扭性活动转换为盆地南部近南北向的正断层。3.搭建了新生代中晚期以来伊犁盆地的构造框架,根据识别出的伊犁盆地北缘边界断裂为具有右行走滑分量的活动断裂,南缘边界断裂为具有左行走滑分量的活动断裂,伊犁盆地受到两条边界断裂的影响和控制,正在发生相对向西的侧向挤出运动。4.对逆断层、正断层、褶皱变形的空间组合和地下水迁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认为逆断层的阻水作用、正断层的导水作用、褶皱变形对地下水迁移的影响,对研究区砂岩型铀矿床成矿机制的理解和继续找矿有一定指导作用。5.中新世晚期至第四纪,伊犁盆地南部大规模的褶皱变形基本定型,斜坡带形成,盆地南缘边界断裂为左行压扭性变形,并转换为近南北向的伸展变形,来自察布查尔山的含铀地下水可以方便的、长期稳定的进入砂岩中,利于成矿,所以伊犁盆地南缘主要的成矿期之一为该地质历史时期。

李盛富[3](2019)在《伊犁盆地中下侏罗统多种能源矿产富集特征与成藏条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伊犁盆地位于新疆西部,在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发现清洁能源铀矿,同时发现大型煤矿,且其找矿成果十分显着,受到国内学者与地质工作者的普遍关注。现已成为我国铀矿勘查基地之一,也是我国多种能源矿产开发利用示范基地之一。基本落实了多个砂岩型铀矿床,也探明了1600亿吨煤炭资源量。找矿工作取得重大成果,但研究程度尚不够全面,造成对伊犁盆地整体成矿潜力认识不足,特别是铀煤共存现象以及开采时序问题一直困扰着地质工作者。本文基于此问题,依托“伊犁盆地重点煤炭开发区放射性地质环境调查”生产与科研项目,根据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层序地层学及岩相古地理学的基本原理,结合伊犁盆地成矿地质背景,充分利用核工业、煤田、地矿、石油等主要勘查单位历年来取得的勘查成果,经过分析系统整理、综合研究,力求从整体上更全面地、更客观地总结出伊犁盆地的沉积演化史、沉积环境和成矿规律,以整个盆地为研究对象、以水西沟群为重点、以多种能源矿产为内容,研究了多种能源矿产的富集规律和成矿地质条件,提出多种能源矿产勘查与开发的时序问题。主要取得以下成果认识:(1)以整个伊犁盆地的多种能矿产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伊犁盆地构造、沉积、矿产特征,重点研究伊犁盆地沉积作用和沉积相、典型矿产、成矿时序、成矿规律和成矿条件,并提出勘查开发时序方案。丰富了伊犁盆地成矿理论,服务地质生产。(2)研究伊犁盆地多种能源矿的成矿时序和富集规律,提出伊犁盆地能源矿产的成矿作用时序是:煤矿-铀矿(铼矿)-油气,即煤矿最早、铀矿和铼矿次之、油气最晚,并且铀矿和油气具有后生富集特征、煤矿具有原生成矿特征。(3)研究了典型矿产基本特征和成矿条件,分析了其共性和差异性,提出铀矿是本地区最重要的能源矿产,其次是煤矿,再次是铼矿,最后是油气矿产。认为构造、沉积、气候是多种能源矿产形成的基本条件。(4)从沉积厚度、砂泥比等五方面,分层段研究了水西沟群的结构、展布,重新划分了沉积相带,认为扇三角洲相和曲流河相是形成稳定的泥-砂-泥地层结构的有利相带,不仅成为良好的铀矿赋存空间,也是优质的油气贮层,为进一步研究目的层提供了工作思路。(5)针对铀煤同层共生,打破行业壁垒,推进资源共享,支持国防和地方经济建设,力求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首次提出综合勘查与合理开发的设想,并试图在伊犁盆地建立协同勘查与有序开发的评价机制;(6)伊犁盆地构造稳定,成煤条件优越,在盆地边缘发现的主要煤层厚度较大而且稳定性好,一直向盆地中心延伸,通过伊参1井可进行全盆对比,并且煤质类型与变质程度几乎全盆一致。则认为主煤层在整个盆地是连续的,构造成盆地含煤地层的主要格架,从而扩大了煤矿勘查与找矿靶区;(7)伊犁盆地南缘铀成矿条件较好,特定的地球化学环境造就了特有的铀矿成矿规律,表明铀矿化或铀矿床仅分布在盆地边缘层间氧化带前锋线附近,盆地中心尚未发现铀异常或铀矿化显示,推测盆地中心难以形成铀矿床,进而缩小了铀矿找矿靶区。

丁波,刘红旭,李平,张虎军,张宾,潘澄雨,张晓[4](2018)在《伊犁盆地蒙其古尔铀矿床含矿砂岩成岩蚀变特征及其有机—无机流体成岩成矿效应》文中研究表明伊犁盆地蒙其古尔铀矿床为典型的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虽然前人对该区铀矿的成矿流体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但对其成矿流体来源依然存在较大的分歧,尤其对该区成矿流体与蚀变特征、铀成矿的内在联系研究较少。本文为了研究蒙其古尔铀矿床成矿流体来源及其与成岩蚀变、铀成矿的内在联系,综合地应用了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手段,对其含矿目的层砂岩成岩蚀变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对蚀变矿物高岭石H—O同位素、碳酸盐胶结物C—O同位素及黄铁矿S同位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与砂岩型铀矿有关的成岩蚀变类型主要有黏土化、碳酸盐化、硅化及金属矿化;成矿流体中水δDH2O,V-SMOW为-48.3‰-93‰,δ18OH2O,V-SMOW为-10.3‰-5.1‰,碳酸盐胶结物δ13CV-PDB为-10.9‰-7.2‰,δ18OV-SMOW为17.6‰24.9‰,黄铁矿δ34SV-CDT为-17.3‰1.2‰,上述特征揭示蒙其古尔铀矿床成矿流体是由大气降水性质的地表水(无机)和煤系地层有机质脱羟基及热降解作用产生的有机酸及CH4等还原性气体(煤层气)(有机)两部分组成;成岩蚀变和铀成矿效应皆是有机—无机流体及流体与周围砂岩相互作用的结果。

丁波[5](2017)在《蒙其古尔铀矿床烃类逸散过程中流—岩反应及与铀成矿关系》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水成铀矿成矿理论为指导,采用岩石地球化学、油气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低温热年代学等方法,结合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取样测试及综合分析等工作,以含矿目的层砂岩蚀变特征为切入点,系统研究蒙其古尔铀矿床烃类逸散过程中流-岩反应及与铀成矿的关系。蒙其古尔铀矿床含矿目的层砂岩中与铀矿化有关的成岩蚀变主要有黏土化、碳酸盐化、硅化及金属矿化,其中以黏土化蚀变为主;烃类逸散过程中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地质响应主要有成岩蚀变响应、元素地球化学响应、有机响应,并详细的研究了成岩蚀变矿物成因、期次及与铀成矿的关系:其中高岭石为表生条件下的大气降水淋滤与成岩有机酸性流体综合作用的产物,与铀矿化除了存在直接吸附、间接还原关系,还存在成因上的联系;黄铁矿根据其形成过程可分草莓状/胶状与立方体两类,均具有生物成因特征,与铀矿物在空间分布上关系密切,能为后期铀的沉淀富集提供了还原剂;碳酸盐胶结物存在三期,分别是同沉积泥晶状碳酸盐胶结物、与硫酸盐还原作用有关的泥晶-亮晶碳酸盐胶结物、与有机质脱羧基作用有关的亮晶碳酸盐胶结物,局部与铀矿物共生,成因上与铀矿物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创新的将质量平衡理论引入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精确厘定流体-岩石相互作用过程中不同分带的元素迁移及其与蚀变矿物的关系。蒙其古尔铀矿床含矿目的层成岩阶段可划分为同生成岩阶段、早成岩阶段A、B期、中成岩阶段A期及表生成岩阶段,总体经历了弱酸性→酸性-碱性过渡→酸性→碱性→酸性-碱性过渡、氧化→弱还原→氧化-还原过渡→还原增强→氧化-还原过渡的成岩环境的演化过程,此过程对铀离子的迁移与富集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蒙其古尔铀矿床成矿流体具有低温、盐度跨度大、中等密度及多期成矿流体叠加等特征;主要由盐水(无机)和烃类流体(有机)两部分组成,其中无机流体为大气降水性质的表生水,有机烃类流体为含矿层有机质(煤)脱羧基作用产生的有机酸及热催化降解产生的CH4(煤层气),铀矿体及成岩蚀变矿物皆为含矿层在成岩过程中有机-无机流体、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以含矿目的层埋藏演化为主线,系统的阐述了流体活动与构造演化、成岩蚀变、铀成矿之间的时空配置关系。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认为蒙其古尔地区含矿目的层经历了大致6阶段的热演化历史:1)侏罗纪含矿目的层的快速沉积埋藏增温阶段;2)早白垩世含矿目的层快速抬升剥蚀冷却阶段;3)晚白垩世-渐新世含矿目的层快速沉积埋藏增温阶段;4)早中新世含矿目的层的快速冷却剥蚀阶段;5)晚中新世含矿目的层的缓慢沉积埋藏增温阶段;6)上新世以来的含矿目的层快速抬升剥蚀冷却阶段。基于与烃类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测温研究,初步厘定了该区煤层气规模逸散的时间及期次,主要为71Ma、15Ma、1 Ma;在此基础上,结合铀成矿年代学研究,总结了该区构造演化-烃类逸散-铀成矿的时间序列,以时间为主线,将蒙其古尔铀成矿分为4个阶段:预富集阶段(J1-2)、层间氧化带大规模发育阶段(K2-E3)、主成矿阶段(N1)、叠加改造矿阶段(N2-Q),并建立了蒙其古尔地区构造演化-烃类逸散-层间氧化耦合铀成矿模式。

付勇,魏帅超,金若时,李建国,奥琮[6](2016)在《我国砂岩型铀矿分带特征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砂岩型铀矿床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铀矿床类型之一。本文详细地介绍了砂岩型铀矿在国内外的分布特征及占比情况,并对外生地质作用矿床类型中表生流体作用形成的层间渗透砂岩型和潜水渗透砂岩型铀矿床进行了讨论,发现层间渗透砂岩型铀矿床在外表颜色、矿物组合以及地球化学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氧化-还原分带现象,此外,矿床内部还具有细菌分带现象。颜色分带在氧化带、氧化-还原过渡带以及还原带之间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矿物组合在不同分带之间各不相同;地球化学分带表现为U、TOC含量以及Fe2+/Fe3+、Th/U比值在各分带之间差异较大。此外,硫酸盐还原菌、硫杆菌、铁细菌及硝化菌等细菌在不同分带之间的数量相差悬殊,而且硫酸盐还原菌数量与TOC呈明显正相关性。通过矿化带内的碳、硫同位素分析,发现硫酸盐还原菌参与了成矿过程,推测其可能是导致碳、硫同位素分馏的主要因素。总体来看,颜色分带、矿物分带、地球化学分带以及细菌分带均与氧化-还原分带呈耦合关系。本文通过总结层间渗透砂岩型和潜水渗透砂岩型铀矿床的成矿模式和当前分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由细菌、地球化学反应参与的砂岩型铀矿床成矿机理,以及未来亟需解决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典型砂岩型铀矿床的分带现象在物、化、探、遥等领域的异常响应对寻找砂岩型铀矿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陈奋雄,聂逢君,张成勇,张占峰[7](2016)在《伊犁盆地南缘洪海沟矿床富大矿体地质特征与成因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洪海沟矿床是近年来伊犁盆地南缘发现的大型铀矿床,既有砂岩型工业铀矿体也有煤岩型工业铀矿体。本文从洪海沟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入手,分析该地区铀成矿的主控因素,从构造和沉积的角度探讨其对氧化带发育和铀空间定位的约束。研究认为,构造斜坡带中次级隆起为成矿体提供流体的补给与氧化流体运移的动力,构造坡度的变异部位是成矿物质卸载的有利部位。主砂体是氧化流体运移的通道,制约并引导氧化流体的运移方向,砂体变异造成氧化带尖灭并控制着铀矿体的空间定位。氧化流体分带的多样性造成矿体类型和形态的多样,层间氧化带的平面分带性控制着砂岩型铀矿体的产出,氧化流体的垂向分带性控制煤岩型铀矿体的空间产出。

丁波,刘红旭,修晓茜,刘涛,潘澄雨,张晓,李平[8](2016)在《新疆蒙其古尔铀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蒙其古尔铀矿床为大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前人对其成矿流体来源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探讨其成矿流体的性质和来源,笔者利用显微测温学和激光拉曼光谱方法,对其流体包裹体的温度、盐度、密度和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并对其成矿流体的氢、氧同位素及含矿目的层砂岩方解石胶结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矿床流体包裹体主要有气烃包裹体、液烃包裹体和盐水包裹体,成群分布于砂岩粒间方解石胶结物中,或沿切穿石英颗粒的微裂隙呈线状或带状分布,均一温度为5676℃,盐度w(NaCleq)为1.23%19.84%,密度为0.991.12 g/cm3,气体成分以CH4为主;成矿流体的δD(H2O)VSMOW=-93.0‰-48.3‰,δ18O(H2O)VSMOW=-10.3‰-5.1‰,方解石胶结物的δ13CVPDB=-10.9‰-7.2‰,δ18OVSMOW=17.6‰24.9‰。上述特征揭示出蒙其古尔铀矿床成矿流体是由大气降水性质的地表水和煤系地层有机质脱羧基作用产生的有机酸及伴生的CH4等还原性气体(煤型气)两部分组成,具有低温、盐度跨度大、中等密度及多期叠加等特点,明显有别于深部油气大规模充注。地表含铀含氧水层间渗入与煤系地层产生煤型气等还原性渗出流体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蒙其古尔铀矿床。

陈奋雄,聂逢君,张成勇[9](2016)在《伊犁盆地南缘中新生代构造样式与铀成矿关系》文中认为伊犁盆地是我国最早发现砂岩型铀矿的地区,近十几年来一直保持砂岩型铀矿找矿的不断突破,盆地南缘自西向东查明了一系列砂岩型铀矿床,这些铀矿床的分布与盆地南缘构造关系密切。本文总结了伊犁盆地南缘构造样式类型,分析了不同构造样式下氧化流体补给、运移规律,并结合铀矿体的空间分布,指出构造样式差异是造成砂岩型铀矿体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从氧化流体补给窗的开启、流体的汇聚和还原性气体聚集的控制等方面讨论了构造样式对铀矿体空间定位的机制,指出单斜稳定地层中纵弯背斜是控制铀空间分布的主要构造,要注意不同构造样式约束下成矿区域的稳定型和地下水补给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伊犁盆地南缘铀矿的找矿方向及主要矿物类型。

尹涛[10](2016)在《伊犁盆地乌库尔其铀矿床西山窑组沉积特征及与铀成矿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伊犁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地浸砂岩型铀矿矿集区。乌库尔其铀矿床是在伊犁盆地南缘发现的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本文以乌库尔其铀矿床主力含铀层位西山窑组为研究对象,结合前人的成果、现有资料,通过野外考察、钻井编录、样品分析测试等手段,对目的层位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相等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分析沉积特征与铀成矿的关系。主要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概括如下:1.收集区域地质资料,结合野外钻井编录资料以及室内镜下薄片鉴定结果,根据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标志、垂向粒度等特征,进行了沉积相分析。沉积相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西山窑组主要发育于两种沉积环境,包括扇三角洲沉积和河流沉积。扇三角洲进一步划分为扇三角洲平原和扇三角洲前缘两个沉积亚单元;河流可进一步划分为河床和河漫两个沉积亚单元。2.依据钻井岩相特征、沉积构造及沉积序列等标志,采用优势相法编制了沉积相平面展布图。古地理格局表现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下段主要沉积于扇三角洲环境,西山窑组上段沉积于河流环境。西山窑组下段沉积期,研究区南部地区为剥蚀区;中部地区发育较为稳定的扇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呈近东西向展布,局部地区发育扇三角洲平原沼泽;北部地区主要发育较为稳定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间湾。西山窑组上段沉积期,研究区南部地区仍为剥蚀区;中部地区发育较为稳定的曲流河河道砂体,呈近东西向展布,河道间发育不规则河心泥滩和河道间泥滩,河道北部零星发育河漫滩。3.研究了铀源、岩性岩相、地下水动力、层间氧化带和沉积微相与铀成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铀源来自盆地南缘蚀源区,其供应量大小控制了沉积速率和沉积物厚度;砂体的厚度与平面展布控制了铀矿体的规模和空间分布;地下水动力受沉积、构造特征影响较大,其中砂体是地下水径流的通道,而砂体的展布方向也约束了地下水的渗流方向;层间氧化带受沉积作用的影响较大,其平面上的展布形态与砂体的展布形态十分相近,铀矿体在空间上的展布特征与层间氧化带的发育和展布紧密相关。沉积微相与铀成矿的关系分析表明:泥质夹层或河心泥滩渗透性差,使层间氧化流体渗流减缓或改道,改变了砂体的形态,控制了氧化带和铀矿体的发育;沉积微相突变造成了砂体厚度、粒度以及沉积环境的变化,是含矿物质沉淀、富集的主要原因。

二、伊犁盆地南缘乌库尔其矿区砂岩型铀矿化特征及控矿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伊犁盆地南缘乌库尔其矿区砂岩型铀矿化特征及控矿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伊犁盆地南缘乌库尔其-蒙其古尔地区砂岩铀矿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铀矿床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与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盆地演化和构造单元
        2.2.1 盆地演化
        2.2.2 构造单元划分
    2.3 区域地层
        2.3.1 基底
        2.3.2 盖层
第三章 矿区地质概况
    3.1 地质背景
    3.2 铀矿化特征
    3.3 多种能源成藏(矿)特征
第四章 铀矿床地质特征
    4.1 容矿地层及沉积环境
        4.1.1 容矿地层
        4.1.2 沉积环境及物源
    4.2 矿石物质成分
        4.2.1 岩石学特征
        4.2.2 微量元素特征
        4.2.3 矿石矿物特征
    4.3 层间氧化带地球化学分带特征
        4.3.1 空间分带性及伴生元素
        4.3.2 特征地球化学指标
        4.3.3 砂岩粘土蚀变
第五章 铀矿床成因分析
    5.1 流体作用及其地球化学性质
        5.1.1 流体的后生蚀变作用
        5.1.2 流体包裹体特征
        5.1.3 流体组分及性质
    5.2 原位微区黄铁矿S同位素
    5.3 矿床成因综合分析
        5.3.1 中新生代构造变动
        5.3.2 矿床成矿年代学
        5.3.3 矿床成因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伊犁盆地南缘走滑断裂的构造转换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拟采用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概况
    2.2 构造
    2.3 地层
    2.4 岩浆岩
第3章 伊犁盆地南部断裂系统及构造转换
    3.1 伊犁盆地南部构造格局
    3.2 伊犁盆地南缘边界走滑断裂
        3.2.1 蒙其古尔地区南缘边界断裂
        3.2.2 切金沟地区南缘边界断裂
        3.2.3 察布查尔河地区南缘边界断裂
        3.2.4 南缘边界断裂小结
    3.3 伊犁盆地北缘边界走滑断裂
        3.3.1 果子沟地区北缘边界断裂
        3.3.2 东大沟地区北缘边界断裂
        3.3.3 吉尔格朗沟北缘边界断裂
        3.3.4 尼勒克地区北缘边界断裂
        3.3.5 北缘边界断裂小结
    3.4 伊犁盆地南部的断裂系统
        3.4.1 伊犁盆地南部的近南北向断裂
        3.4.2 伊犁盆地南部的近东西向断裂
        3.4.3 伊犁盆地内部的北东-南西向断裂
    3.5 伊犁盆地南部的褶皱构造
    3.6 侧向挤出模式
        3.6.1 侧向挤出模式简述
        3.6.2 伊犁盆地新生代晚期侧向挤出模式讨论
    3.7 伊犁盆地的构造转换现象
第4章 伊犁盆地南部构造与铀成矿关系讨论
    4.1 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床已有成矿模式讨论
    4.2 伊犁盆地断裂—褶皱—地下水—铀成矿作用关系讨论
        4.2.1 伊犁盆地南部断裂构造与铀成矿的关系讨论
        4.2.2 伊犁盆地南部褶皱构造与铀成矿的关系讨论
        4.2.3 伊犁盆地南部断裂-褶皱-地下水-铀成矿关系小结
    4.3 伊犁盆地构造变形时间与砂岩型铀矿床成矿关系的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伊犁盆地中下侏罗统多种能源矿产富集特征与成藏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多种能源产研究现状
        1.2.2 伊犁盆地多种能源产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工作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1.5 成果认识与创新点
第2章 伊犁盆地多种能源矿产成矿地质背景
第3章 目的层水西沟群沉积特征
    3.1 总体特征
    3.2 平面沉积特征
        3.2.1 八道湾组下段
        3.2.2 八道湾组上段
        3.2.3 三工河组
        3.2.4 西山窑组下段
        3.2.5 西山窑组上段
    3.3 岩石学特征
        3.3.1 岩石物理特征
        3.3.2 岩石化学特征
    3.4 沉积相的划分方案与特征分析
        3.4.1 南部斜坡带沉积相带分析
        3.4.2 北部褶皱带沉积相带分析
第4章 典型能源矿产成矿地质特征与富集规律
    4.1 煤炭资源
        4.1.1 总体特征
        4.1.2 伊犁盆地北缘煤炭成矿地质特征
        4.1.3 伊犁盆地南缘煤炭成矿地质特征
    4.2 铀矿资源
        4.2.1 总体特征
        4.2.2 成矿特征与成矿规律
        4.2.3 铀矿特有的成矿条件
    4.3 铼矿资源
    4.4 油气资源
    4.5 多种能源矿产富集规律
        4.5.1 多种能源矿产重要性分析
        4.5.2 多种能源矿产富集时间序列
        4.5.3 多种能源矿产空间规律
        4.5.4 多能源矿产成矿作用
第5章 多种能源矿产成藏条件分析
    5.1 构造条件
        5.1.1 构造背景
        5.1.2 构造演化对能源矿产的控制
    5.2 岩性岩相条件
        5.2.1 岩性岩相与成煤关系
        5.2.2 岩性岩相与铀成矿关系
    5.3 气候条件
第6章 勘查与开采问题研究
    6.1 综合勘查
    6.2 有序开发
    6.3 全面论证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伊犁盆地蒙其古尔铀矿床含矿砂岩成岩蚀变特征及其有机—无机流体成岩成矿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盆地及矿区地质概况
2 成岩蚀变类型及蚀变矿物特征
    2.1 黏土化蚀变
    2.2 碳酸盐化
    2.3 硅化
    2.4 金属矿化
3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3.1 硫同位素特征
    3.2 高岭石氢、氧同位素
    3.3 碳酸盐胶结物C—O同位素
4 有机—无机流体成岩成矿效应讨论
5 结论

(5)蒙其古尔铀矿床烃类逸散过程中流—岩反应及与铀成矿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2 伊犁盆地研究现状
        1.2.3 烃类逸散过程中流体-岩石反应研究现状
        1.2.4 烃类对铀成矿的作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盆地地层
        2.2.1 盆地基底特征
        2.2.2 盆地盖层
    2.3 盆地构造特征
        2.3.1 区域构造格架
        2.3.2 断裂构造
        2.3.3 褶皱构造
    2.4 盆地构造演化
    2.5 铀矿化特征
    2.6 盆地烃源岩特征
3 矿区地质
    3.1 构造位置
    3.2 地层及砂体发育
    3.3 层间氧化带分带特征
    3.4 铀矿化特征
        3.4.1 矿石特征
        3.4.2 矿体特征
    3.5 有机质特征
4 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地质响应
    4.1 成岩蚀变响应
        4.1.1 成岩蚀变类型
        4.1.2 蚀变矿物成因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
        4.1.3 蒙其古尔铀矿床成矿机理
    4.2 元素地球化学响应
        4.2.1 质量平衡理论、方法及应用
        4.2.2 元素质量迁移计算
        4.2.3 元素质量迁移规律及其与蚀变矿物的关系
    4.3 有机响应
        4.3.1 含矿目的层中酸解烃特征
        4.3.2 含矿目的层中饱和烃的色谱特征
5 流体活动及其成岩成矿效应
    5.1 流体包裹体特征
        5.1.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1.2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
        5.1.3 流体包裹体成分
    5.2 流体性质
    5.3 流体组分及来源
    5.4 流体活动及其成岩成矿响应
        5.4.1 成岩阶段与成岩序列
        5.4.2 流体活动的成岩成矿响应
6 蒙其古尔地区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史
    6.1 磷灰石裂变径迹原理及应用
    6.2 磷灰石裂变径迹在研究伊犁盆地南缘构造演化中的应用
    6.3 蒙其古尔地区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史
        6.3.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6.3.2 年龄数据分析
        6.3.3 热演化史模式
    6.4 蒙其古尔地区烃类逸散的时间及期次研究
        6.4.1 流体包裹体间接定年原理及应用
        6.4.2 烃类逸散的时间及期次厘定
        6.4.3 煤层气逸散与铀成矿的关系
7 蒙其古尔铀矿床构造演化-烃类逸散-层间氧化耦合铀成矿模式
8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6)我国砂岩型铀矿分带特征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砂岩型铀矿资源禀赋情况
    1.1国内外的砂岩型铀矿资源概况
    1.2我国的砂岩型铀矿分布特点
2砂岩型铀矿形成机制及铀矿分类
    2.1砂岩型铀矿形成的化学机制
    2.2砂岩型铀矿分类
3砂岩型铀矿床的分带特征
    3.1砂岩型铀矿氧化-还原分带现象
4层间氧化带的分带性特征及机理
    4.1颜色分带
    4.2矿物组合分带及其蚀变
    4.3 Fe2+/Fe3+及TOC、Th/U
    4.4微生物对铀矿的作用
        4.4.1砂岩型铀矿中微生物成矿作用
        4.4.2砂岩型铀矿中常见细菌的特征
        4.4.3以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为例分析各类细菌在层间氧化带的分布
        4.4.4微生物参与铀矿成矿作用
5砂岩型铀矿碳、硫同位素特征
    5.1硫同位素
    5.2碳同位素
    5.3 BSR参与碳、氧同位素分馏
6成矿模式
    6.1层间渗透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
    6.2古河道型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
7讨论
    7.1分带识别及指标
    7.2微生物(细菌)分带
    7.3成矿流体
    7.4矿床勘查方法综合运用并与分带性的联系
8结论

(7)伊犁盆地南缘洪海沟矿床富大矿体地质特征与成因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地质背景
2矿区地质特征
    2.1构造
    2.2地层
    2.3 铀矿化特征
        2.3.1 铀矿化层位
        2.3.2 矿体特征
3铀成矿主控因素分析
    3.1古气候与还原剂
    3.2构造条件
    3.3沉积条件
    3.4成矿流体
4讨论: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4.1后期氧化还原作用,是成矿的主要作用方式
    4.2沉积-构造耦合机制
    4.3流体运移的分带性控制铀矿体空间分布,分带的多样性造成矿体类型和形态的多样
    4.4成矿模式
5结论

(8)新疆蒙其古尔铀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床地质概况
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3 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
    3.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1)产于石英颗粒中的包裹体
        (2)产于方解石胶结物中的包裹体
    3.2 流体包裹体性质
    3.3 流体包裹体成分
4 讨论
    4.1 成矿流体性质
    4.2 成矿流体成分及来源
    4.3 成矿过程
5 结论

(9)伊犁盆地南缘中新生代构造样式与铀成矿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构造样式的类型与特征
    2.1 构造样式的类型
    2.2 构造样式的空间展布特征
3 构造样式与铀成矿关系
    3.1 纵弯背斜型———库尔尔泰、乌库尔其、扎吉斯坦
    3.2 对冲型———蒙其古尔
    3.3 冲断层———褶皱型———郎卡
    3.4 同心褶皱型———达拉地
4 构造样式对铀空间定位机制的研究
    4.1 构造样式控制着氧化流体补给窗的开启,也是流体运移的驱动力
    4.2 单斜稳定地层中纵弯背斜是控制铀空间分布的主要构造类型
    4.3 构造样式的稳定性和适度抬升,利于成矿作用的持续和多期叠加
    4.4 构造样式造成的次级稳定成矿地层单元是还原性气体的聚集场所,利于成矿元素的聚集
5 结论

(10)伊犁盆地乌库尔其铀矿床西山窑组沉积特征及与铀成矿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砂岩型铀矿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2 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实物工作量
        1.4.1 资料收集
        1.4.2 资料整理
        1.4.3 论文工作实施情况
第2章 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区域构造
        2.1.2 区域地层
    2.2 矿区地质
        2.2.1 地理位置
        2.2.2 矿区构造
        2.2.3 矿区地层
第3章 西山窑组岩石学特征
    3.1 岩芯特征
    3.2 镜下特征
第4章 西山窑组沉积相特征
    4.1 沉积相标志
        4.1.1 岩石颜色标志
        4.1.2 沉积构造标志
        4.1.3 岩石电性标志
        4.1.4 粒度分布特征
    4.2 沉积相分析
        4.2.1 沉积微相类型
        4.2.2 单井沉积相
    4.3 沉积相横向展布特征
第5章 中侏罗世西山窑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5.1 沉积相编图方法
    5.2 古地理格局分析
第6章 砂体展布与铀成矿的关系
    6.1 控矿因素
    6.2 沉积微相与铀成矿的关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学术成果

四、伊犁盆地南缘乌库尔其矿区砂岩型铀矿化特征及控矿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伊犁盆地南缘乌库尔其-蒙其古尔地区砂岩铀矿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D]. 程相虎. 西北大学, 2019(12)
  • [2]伊犁盆地南缘走滑断裂的构造转换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D]. 侯芸.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2)
  • [3]伊犁盆地中下侏罗统多种能源矿产富集特征与成藏条件分析[D]. 李盛富.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4]伊犁盆地蒙其古尔铀矿床含矿砂岩成岩蚀变特征及其有机—无机流体成岩成矿效应[J]. 丁波,刘红旭,李平,张虎军,张宾,潘澄雨,张晓. 地质论评, 2018(01)
  • [5]蒙其古尔铀矿床烃类逸散过程中流—岩反应及与铀成矿关系[D]. 丁波.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17(04)
  • [6]我国砂岩型铀矿分带特征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J]. 付勇,魏帅超,金若时,李建国,奥琮. 地质学报, 2016(12)
  • [7]伊犁盆地南缘洪海沟矿床富大矿体地质特征与成因机制研究[J]. 陈奋雄,聂逢君,张成勇,张占峰. 地质学报, 2016(12)
  • [8]新疆蒙其古尔铀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J]. 丁波,刘红旭,修晓茜,刘涛,潘澄雨,张晓,李平. 矿床地质, 2016(03)
  • [9]伊犁盆地南缘中新生代构造样式与铀成矿关系[J]. 陈奋雄,聂逢君,张成勇. 地质与勘探, 2016(03)
  • [10]伊犁盆地乌库尔其铀矿床西山窑组沉积特征及与铀成矿的关系[D]. 尹涛.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伊犁盆地南缘乌库尔旗矿区砂岩型铀成矿特征及控矿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