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捕获虚拟图像吗?

可以捕获虚拟图像吗?

一、虚像能够被拍摄吗?(论文文献综述)

冯洁[1](2021)在《面向集成成像光场视图的显着性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相较于其他立体显示技术,集成成像技术具有诸多优势,是未来立体显示的重要趋势。目前集成成像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三维重建图像的分辨率较低、观看时感受到的颗粒感较为严重,立体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本文主要研究面向集成成像光场视图的显着性检测技术,利用该技术对集成成像相机阵列所采集到的光场视图中的显着性目标进行提取,为后续立体内容生成部分的三维模型重建步骤提供良好的显着性目标片源。但现有的显着性检测方法在处理包含多个显着目标或显着目标的某些区域与背景区域对比不明显等复杂实际场景时,检测得到的显着性结果在细节上表现得并不理想,会出现丢失部分显着性区域或将背景区域的部分误判为显着性区域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结合光场重聚焦的显着性检测算法,首先通过场景的多幅视点图像对中心视点图像中某一指定深度层进行协同超分辨率的重聚焦,产生在该深度层上的物体得以清晰显示,而其它深度层上的物体受到不同程度模糊的重聚焦图像。然后以重聚焦图像作为显着性检测的输入,利用场景的深度、聚焦信息进行基于图的显着性检测。并在基于图的流形排序的显着性检测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结合全局和局部的平滑度约束,防止错误标签传播,提高检测结果的精细程度。在4D光场图像数据集上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所得显着性检测结果更接近人为标注的真值图,显着图与真值图之间的平均绝对误差较现有方法有所降低。另外,将本文算法用于对实际采集到的真实场景的多视点图像阵列进行显着性检测,检测结果包含丰富的显着性目标的信息,在细节上处理得也较为完善,可以为集成成像后续步骤提供良好的显着性目标片源。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集成成像技术的原理进行研究。从光场采集过程和光学重建过程两个部分研究了集成成像真三维立体显示的实现过程。在采集部分采用基于稀疏相机阵列采集的方式对真实场景进行拍摄,在内容生成部分通过计算机重建三维模型、生成虚拟视点图像,进而合成用于在立体显示系统上进行显示的立体元图像阵列。对于该技术路线中涉及到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对面向集成成像光场视图的显着性检测技术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有了清晰的认知。2.对基于光场图像的重聚焦算法进行研究。搭建了相机阵列光场采集系统,研究了基于多视点图像阵列的计算重聚焦的原理。针对多次插值导致的重聚焦后图像质量不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超分辨率协同重建的选择性光场视图重聚焦算法,该算法将散焦渲染和超分辨率重建集成到同一方案,来生成重聚焦图像。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输入的多幅视点图像,通过选择对场景的某一深度层进行重聚焦,能够使位于该深度层上的物体清晰显示,对位于其它深度层上的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模糊。3.对基于图的显着性检测算法进行研究。针对现有显着性检测方法在处理相机阵列对某些复杂实际场景采集到的图像时,所得显着图不够精细,甚至会丢失某些显着性区域的不足加以改进。本文提出一种结合多视点图像阵列选择性光场重聚焦的显着性检测方法,通过同一场景的多幅视点图像,利用场景的深度、聚焦信息结合基于图的显着性检测方法,同时提出结合全局和局部的平滑度约束来解决上述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算法效果良好,相较于其他方法,检测出的显着图最为精细,与真值图之间的平均绝对误差有所降低。

熊枫[2](2020)在《面向心理视觉调制的人眼临界频率测量及相关应用》文中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显示设备的性能逐步提高,除了分辨率和色彩丰富度的提高,也表现在刷新率的显着提高。而电子显示屏显示动态影像的原理与人眼的视觉融合及视觉暂留效应是紧密联系的,当快速变化的静态图像达到一定的变化频率,人眼看到的画面就会产生动态感,这个频率在通常情况下是60Hz左右。目前的高端商业显示器的刷新率已经可以达到144Hz甚至更高,而更高的刷新率除了可以给观看者带来比以往更流畅的观看体验之外,还催生了新的显示模式,其中就包含心理视觉调制技术。心理视觉调制技术是以时分复用的显示原理为基础,通过构造一系列子帧,使子帧的不同组合方式可以形成不同的信号通道,大幅提高信息利用率的新生显示技术。在通常的视频播放场合下,相邻的画面帧的画面内容一般非常相似,但在心理视觉调制的应用场合中,相邻的画面帧往往是提供给不同的通道进行显示,而一般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有实验表明,在这种情况下,人眼的临界闪烁融合频率将不再是60Hz,而是提高到数百Hz,即人眼能够轻易看见更高频率的闪烁。如果在心理视觉调制的应用中,仍以60Hz为标准设定新的刷新序列的刷新率,势必会因为刷新率不足而使观看者察觉闪烁,降低观看体验。因此本文设计了相关实验,用连续刷新的包含反相成分的黑白条纹作为视觉刺激,测量该特殊情况下人眼察觉闪烁的极限刷新率,其中着重探究了在低空间频率下,极限刷新率随空间频率的变化情况。并且通过整合分析数据,拟合得出不同的外界因素下,尤其是条纹按不同的方向分布时,极限刷新率随条纹的空间频率变化的特性,为TPVM相关应用中的刷新率选择提供指导。除此之外,本文还利用实验使用的DLP投影设备,搭建了基于心理视觉调制的信息隐藏显示系统原型并进行演示实验。并且在第四章中,提出了一种针对复杂图像生成对应的自适应干扰图案的方法,以提高保密显示时的干扰效果。

吴湾[3](2020)在《数字全息波前重建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字全息术是利用电荷耦合器件CCD代替传统的感光板,记录初始光的光波完成全息图的记录,然后利用计算机进行复杂的衍射计算,再现出原始物光场的波前分布。数字全息技术实现全息记录、存储、处理和再现全过程的数字化和实时化,为全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方法,在信息安全加密、图像的高分辨显微技术、粒子场检测、材料检测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由于CCD等光敏电子成像器在成像条件上具有局限性,如何提高数字全息术的分辨率,实现再现像与其它噪声成分的分离、提高再现光场的信噪比是目前数字全息技术发展和应用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光波的衍射理论是最基础的理论,要定量描述光信息处理的实际问题,大多需要涉及衍射计算。本文在理论上推导出不同衍射算法并利用计算机仿真重建原始物光波,对不同重建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及研究了如何进行再现像的噪声消除,主要工作如下:本论文在对数字全息术进行概述的基础上,阐述了数字全息术的发展、应用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数字全息的基本原理和波前重建再现方法。重点研究基于菲涅尔衍射积分的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S-FFT算法)和快速卷积算法(D-FFT算法),以及两种波前重建算法:离轴波前重建算法(1-FFT重建方法)和基于虚拟光波场的波前重建算法(VDH4FFT重建方法),同时还研究了离轴数字全息波前重建的噪声消除方法。利用MATLAB软件,实现了数字全息波前重建算法1-FFT、VDH4FFT的仿真再现,将1-FFT重建算法与VDH4FFT重建算法进行对比,分析了不同波前重建算法及不同的噪声消除方式对全息再现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只使用一次快速傅里叶变换的离轴全息的1-FFT重建算法虽然简单,在利用零级干扰直接消除法和四步相移法去除噪声后能够得到完整的图像,但是其重建场的尺寸是再现光波长、衍射距离以及采样数的函数,再现像在重建平面上所占的区域小,大部分区域被干扰信息占据,特定观察区域的分辨率很低,对于一些对光敏感的光学精密检测没有实际的作用。而虚拟场波前重建VDH4FFT算法可以用较多的像素表示同一尺寸观测物体的局部性图像,局部图像具有极高的分辨率,能够实现重建像充分占据重建平面。通过比较分析两种离轴数字全息重建方法的计算量和计算时间,发现相同分辨率的情况下VDH4FFT计算时间略低于1-FFT算法,并且计算时所占用内存也小于1-FFT算法。最后对数字全息算法及波前重建方法进行了总结,虚拟光波场重建算法能够高质量地重建物光场,必将在材料中形变检测和显微成像术中得到广泛地应用。

张烜喆[4](2019)在《基于相空间光学的光场相机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相空间源于经典理论物理,在光学领域指的是使用位置坐标与波矢坐标来共同描述光场信息,使复杂的二维复变函数问题变成高维的实密度函数的一种理论方法。该方法用于描述光学对象时,能够同时使用目标本身和传输介质导致的相位分布,信息更完备,也更一致。使用该理论在处理复杂光场的传输、变换及信息提取问题时,可用的数学工具更多,便于采用成熟的图像处理方法。这些独特的优势使得该理论能够解决很多传统方法无解的难题,例如扩展信标的大视场多视角波前探测、传输介质的湍流结构重建等。传统光学手段无法对密度函数进行实时高分辨率采样,严重制约了该理论走向工程应用。光场相机能够同时记录同一物点所有方向上光线的强度,包含了密度函数所需的空间坐标和波矢坐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工具。本文分析了多种光场相机的特点,采用多焦距聚焦型结构设计了探测器件,实现了视场范围内复杂场景相空间密度函数的高分辨率采样;并基于相空间光学理论,改进了光场相机的信息提取算法,由此解算出全场高阶相位图谱,解决了诸如去湍流清晰成像、湍流结构重建、高动态三维点云解算以及扩展信标的多视角波前探测等难题,并提高了信息提取的准确度和稳定度。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包括:1、推导了基于Radon变换的密度函数重建方法,提出了基于多层次强度信息的相位复原算法,并给出了仿真结果和光学实现方式,该方法通过获取光轴方向上若干层次的强度分布,来重建瞳面相位,复原精度随层次数量的增加逐步提高。2、设计、自研了一台多焦距聚焦型光场相机,给出了参数设计模型,分析了该相机的动态范围、对密度函数的采样分辨率等参数特性;基于相空间光学理论,优化了全视场二维相位图谱提取算法和系统参数标定算法,实现了不同景深、大视场目标物的多阶次信息提取与重建,针对多种应用场景进行了精度测试,取得了较好的结果。3、将相空间光学的研究方法、实现手段,初步应用到了阵列光束的外光路闭环控制上,实验验证了在解算出了指定发射方向上的大气畸变相位分布的基础上,就可以为每一路光束的指向修正提供依据,为多路光束合成系统走向工程化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

陈志东[5](2019)在《符合人眼视觉特性的近眼显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眼显示,也称头戴显示或可穿戴显示,是一种通过特殊设计的光学系统在使用者的正常视野中创建数字图像的技术。基于近眼显示技术的近眼显示器(也称头戴显示器)是实现虚拟现实及增强现实应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其能够让使用者感受到沉浸式的虚拟现实体验或虚实融合的增强现实体验,因此在军事、教育、医疗、娱乐、广告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以近眼显示为基础的硬件更是被视为下一代的移动智能终端。尽管关于近眼显示技术的研究已经持续了数十年,目前仍然没有一项成熟的技术能够让设备足够轻便简单,以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符合人眼视觉特性的近眼显示方案应该具备体积小巧、重量轻便、大视角、高分辨率以及能提供无疲劳真三维显示效果等特征。本文对近眼显示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并分析,在这基础上,重点在减少近眼显示系统的体积、提高图像清晰度、提升显示视角、增加深度线索方面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本文结合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围绕了纯反射式的光学系统、数字光场、计算全息以及虚拟视网膜投影等技术展开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与探讨,并利用这些技术分别搭建了 4种相应的近眼显示光学系统。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性工作如下:(1)基于离轴三反结构的大视角近眼显示系统离轴式纯反射型结构是近眼显示系统实现的一种重要方法。当前,此类型结构具有无色差、光能利用率高、结构紧凑等特点。但是该结构存在显示视角窄小的弊端。针对该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离轴三反的光学系统设计方法。与传统采用的实际面型不同,本文的方法采用理想的反射面作为设计的初始面型,排除了实际面型像差带来的优化干扰,而着重对镜片的空间位置进行优化。该方法可用于大视角纯反射型系统的设计。基于该方法,本文采用三个自由曲面反射镜实现了一个满足人体头部生理结构的纯反射型近眼显示系统,系统的对角线显示视角为40度。在60 cycles/mm的空间频率下,系统最大畸变小于5%,调制传递函数(MTF)值大于0.1。(2)基于数字光场的高像素利用率实时近眼显示系统当前,近眼显示应用数字光场技术可实现多深度显示效果,但是数字光场存在计算速度慢,分辨率低的问题。因此本文对数字光场近眼显示系统的内容生成及显示过程进行分析,提出基于数字光场的高像素利用率实时近眼显示方法。该方法根据人眼瞳孔的位置,并行反向投射光线,高速生成相应的数字光场近眼显示图像。结合GPU硬件实现光线追踪算法的加速,并搭建相应近眼数字光场系统,实现了场景的实时渲染和近眼显示。该方法能让人眼观测到尽量多的像素,能够实现较高的像素利用率。该系统能够实现单眼640×360分辨率,每秒近60帧的三维场景渲染及显示,其光场生成效率是普通光栅化方法的7倍。(3)基于计算全息的紧凑型大视角快速近眼显示系统计算全息技术能够真正还原物体的三维光场,将其应用于近眼显示可实现连续深度的显示效果。但是当前的计算全息近眼显示系统存在系统长度长、视角小、计算消耗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计算全息的紧凑型大视角快速近眼显示方法。该方法采用发散光做为照明光源,结合傅里叶光学变换系统,实现了紧凑型的计算全息近眼显示系统,该系统对角线视角超过60度,光学长度40mm。另外,在生成计算全息图过程中,本文所提算法考虑了人眼视窗特性,大大降低了传统生成算法中存在的数据冗余。仅使用1.5%的计算资源就能实现接近于传统传统计算全息图的再现效果。(4)基于虚拟视网膜投影的超轻便近眼显示系统现阶段,为了解决辐辏调节问题,大多数近眼显示方案普遍具有头部冗余器件过于沉重复杂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基于虚拟视网膜投影的超轻便近眼显示方法。虚拟视网膜投影能够在解决辐辏与调节的矛盾的同时,不消耗计算资源及牺牲分辨率,极大简化了显示系统的复杂性。另外,本文将光学投影器件与电子控制器件分离,将显示无关的部件转移到手持设备终端,进一步减小了显示系统尺寸。该系统对角线视角超过60度,重量不超过30克,并能够提供深度线索的近眼显示系统。本文对4种近眼显示光学系统进行了综合像质评价和性能比较,总结了每种解决方案的优缺点。根据研究结果预见,利用体全息光学元件实现虚拟视网膜显示的近眼显示系统是未来最可行的方案。

陈瀚[6](2019)在《基于多个线激光传感器旋转扫描的铸钢车轮在线三维测量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高速列车的快速发展,其高速化和重载化对列车的运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铸钢车轮作为列车最重要的走行部件,其制造精度决定着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对车轮进行全测全检,保证其出厂时的制造精度。然而,现有的车轮在线检测技术还只停留在对车轮单一截面或部分区域的关键尺寸实施抽样检测,无法完成车轮整体尺寸测量。实际生产线上铸钢车轮关键尺寸的检测主要依靠人工卡尺来完成。但人工检测精度差、效率低、出错率高,难以保证车轮出厂时的尺寸精度,从而给列车运行带来安全隐患。为了实现生产线上铸钢车轮关键尺寸的高精度自动化在线检测,必须快速获取车轮完整的高精度三维形面数据。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多个线激光传感器旋转扫描的铸钢车轮在线三维测量技术,采用多个线激光传感器对车轮进行旋转扫描,并将多视角下测量的数据拼合在一起,快速获取车轮完整的三维数据,进而实现车轮全尺寸的在线检测。具体研究工作如下:首先,探究了铸钢车轮三维测量原理。铸钢车轮的三维测量存在两方面难点:一方面,由于车轮体积大、曲面复杂、深度变化剧烈的特点,必须增大线激光传感器的测量景深,便于实现完整数据的获取;另一方面,车轮旋转扫描过程中测量数据需要进行精确拼合,才能获取车轮完整三维数据。为此,在深入研究了线激光三维重建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线激光传感器测量景深与相机景深之间的关系,指出沙姆相机在保证高精度测量的情况下,可以极大地增加线激光传感器测量景深;同时,研究了多传感器旋转扫描过程中的数据融合原理,为下文的研究奠定基础。其次,研究了多传感器旋转扫描系统的标定方法。多传感器旋转扫描系统标定是实现车轮完整三维数据拼合的关键环节。为此,针对多个采用沙姆相机的线激光传感器旋转扫描系统,提出一种基于二维轮廓数据的多传感器旋转扫描系统标定方法。首先,分别对每个传感器采集的二维轮廓数据提取关键特征,通过建立特征间的匹配关系实现多传感器的相对位姿精确标定;然后,利用激光平面、标靶、转轴三者几何位置约束求解转轴的初始解,并由标靶的几何尺寸约束建立目标优化函数,迭代求解出转轴的精确解。实验证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标定精度和良好的稳定性,且标定过程简单,易于实现自动化。在上述基础上,研制了一套铸钢车轮在线三维测量系统。在硬件设计上实现了车轮的自动定位;在软件设计上实现了车轮三维数据的自动化测量、系统自动化标定、关键尺寸的自动化管理。生产现场在线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测量精度和稳定性能够满足实际生产的要求。

刘万里[7](2019)在《红外全息检测技术的研究 ——基础特性实验研究与创新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全息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全息检测技术的应用方向也越来越多,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正逐渐成为检测技术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主要是以可见光波段的激光器为光源进行的全息检测,包括传统光学全息检测和数字全息检测两部分。随着人们对于红外特性的研究以及红外激光器和红外波段CCD的开发,红外全息检测技术逐渐发展了起来。将全息检测技术中的可见光激光光源替换成红外激光,就引出了红外全息的概念。红外全息的基本原理与以可见光波段的激光为光源的全息技术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都是对全息基本原理的运用,即对波前信息的采集记录和重构再现。但是目前的红外全息领域公开的文献和专利较少,很多基础研究空缺,急需进行红外全息检测技术的基础特性实验研究和应用创新研究,基于此进行了本论文的选题和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对红外以及红外全息的特性通过查阅文献进行理论学习,学习红外全息和可见光波段的全息技术有何异同并进行研究和总结归纳;(2)设计红外全息实验光路,进行透射型红外全息实验光路的搭建,理论研究了红外全息拍摄时的最佳参物光强度比、最大参物光夹角等基础特性并通过实验验证;(3)进行反射型红外全息实验光路的搭建,并通过加入红外光纤简化实验结构,增强了红外全息技术的实用性;(4)总结了红外全息的应用方向,提出了红外全息的一些应用创新。

武伟[8](2018)在《高密度小间距LED集成成像显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真三维视频获取与大屏幕显示已成为未来立体影像发展的终极目标。集成成像技术由于能够再现具有连续视差、色彩鲜艳、真实的立体场景,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但如何获取立体元图像阵列、实现高清大屏幕显示并有效的评价系统性能已成为集成成像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围绕高密度小间距LED集成成像显示系统关键技术展开研究,主要创新性研究工作内容如下:1.基于集成成像的高效内容生成算法针对立体元图像阵列的分辨率较高时,计算量大、渲染时间长,提出窗截取的立体元图像阵列快速生成方法。根据透镜阵列结构和显示平台光学参数建立光信息的采集模型,采用平行光线追踪渲染,计算得出物体在采集平面的投影,即物体对应每个虚拟透镜元中的视点图像。利用窗函数将计算的视点图像根据透镜元的形状进行裁剪拼接,生成对应的立体元图像阵列。在高保真度的前提下,提高渲染效率。改变窗函数可以生成任意孔径任意排列结构的透镜阵列所需的立体元图像阵列。针对集成成像系统中立体元图像阵列的记录和显示时观看的方向相反,使立体图像与真实物体空间深度信息相反,提出基于参考平面的无深度反转立体元图像阵列生成法。通过分析观看平面与参考平面的对应关系,建立光学映射及像素匹配模型,反向投影计算多种透镜阵列所需的无深度反转的立体元图像阵列。改变参考平面位置可以实现实像、虚像、虚实共同显示等多种显示模式,提升立体显示效果。针对计算机虚拟采集无法获取真实场景的立体元图像,提出虚实融合立体元图像阵列生成法。建立真实物体的三维模型并与虚拟模型融合,利用光线追踪渲染生成虚实融合的立体元图像阵列。既丰富了场景内容,又可避免透镜阵列直接采集视角小或相机阵列采集间隔大、视差不连续等问题。2.集成成像显示系统构建与透镜阵列光学参数匹配及优化提出了集成成像显示系统总体构建方案及光学参数优化方法。大尺寸、高分辨率的显示设备和与之光学匹配的透镜阵列是实现集成成像大屏幕显示的关键。高精密倒装Mini LED芯片的出现,使LED显示屏的象素点间距缩小,也使LED显示应用于集成成像显示系统的技术瓶颈得以突破,同时LED显示的色域、亮度、视角、刷新频率、使用范围等均优于LCD和投影仪,本文提出将像素点间距1.25mm的LED显示模组与单元透镜阵列光学参数优化匹配,作为集成成像显示单元,构建高密度小间距LED集成成像显示系统。高密度小间距LED显示模组可以通过无缝拼接实现大屏幕显示;单元透镜阵列的优化光学参数匹配解决了无法制作大尺寸透镜阵列以及光学校正复杂的难题。根据显示场地需求,将一定数量的集成成像显示单元组合可实现平面、弧形等多种大屏幕立体显示。为探索有限信息带宽下,提高集成成像显示系统性能的有效方式,设计了具有不同内切圆直径的圆形、方形和六边透镜阵列。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搭建的不同孔径高密度小间距LED集成成像显示系统,可以重建具有近似连续水平及垂直视差、色彩鲜艳、效果逼真的立体图像。通过对比不同透镜阵列的成像效果可以看出,填充率和采样率较高的六边形透镜阵列重建的立体图像更清晰。3.集成成像显示系统评价模型通常用来评价集成成像系统性能的函数是在假定立体图像的水平和垂直分辨率相同的情况下提出的,所以只适用于正方形透镜阵列。本文提出了使用不同孔径透镜阵列的集成成像系统性能评价模型,分析了透镜元的形状、大小、排列结构及透镜阵列的填充率、采样率和衍射与立体像点的对应关系。量化分析了不同透镜阵列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为了验证量化结果的正确性,提出利用不同深度平面重建图像质量波动性衡量立体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方法。实验通过主客观两种方式对比了本文设计的三种不同透镜阵列的成像效果,结果表明六边形透镜阵列的显示效果最好,这一结论与主观评价结果一致。

陆胜寒[9](2018)在《基于影像几何约束匹配策略的三维重建方法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基于图像的三维重建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核心是利用影像信息还原被摄场景几何结构,通过图像投影获得真实纹理,构建三维模型。图像间匹配点对(同名点)的质量最终决定三维模型的完整性和精度。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研究无定姿影像提高匹配点对数量与正确性的方法,利用图像几何约束恢复被摄物体空间坐标,达到更好地三维场景重建的目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高分辨率影像快速特征提取与初匹配针对高分辨率影像在SIFT特征提取过程中,计算规模过大、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改进并行分块策略缩小数据规模,实现单张影像104105数量级特征点在102秒内的提取。针对随之大大增加的特征匹配计算量,分析特征点尺度分布规律,提出大量特征点的尺度筛选方法,在10秒内快速建立影像之间可靠的初步匹配。(2)基于特征点尺度分布、对极约束与视差分布的密集匹配方法大量特征点增大了相似特征出现的概率,导致仅通过特征匹配建立的匹配点对数量十分有限。根据初步匹配得到的信息,建立两视图对极约束、特征尺度比例约束与已有匹配点附近的视差约束,缩小特征匹配的搜索范围。采用并行方法加速匹配过程,实现数百秒内104数量级的特征点密集匹配。(3)改进以三视图为单元的图像三维重建方法两视图对极约束将匹配点搜索范围限制在对极线中,仍可能造成误匹配。本文进一步将三视图对极约束约束用于扩展当前匹配点集合。根据影像属性数据建立欧式空间中的三视图投影矩阵,并反向投影生成被摄对象三维点云。对大范围地形数据,提出平面投影空间三角网生成方法,简化建模过程。形成针对无定姿影像的以三视图为单元,快速构建结构与纹理信息丰富的三维模型的方法。(4)镜面成像等特殊光环境的处理方法分析镜面反射、光场强度不均、折射与遮挡等特殊情况对建模过程的干扰,研究满足现有三维重建计算假设的镜面反射,推导相关数学模型,减少其对三维重建结果的负面影响,并利用其提供的新约束优化模型。(5)无定姿影像三维重建软件原型系统研发研发无定姿影像三维重建软件原型系统,并进行实验。软件可处理无定姿航空影像与近景影像,生成稠密三维点云,对于建筑物密集区,亦可获得较理想的三维重建效果。

李京[10](2018)在《基于透镜阵列的集成成像三维显示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计算机视觉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集成成像技术是目前计算机视觉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高分辨率的显示屏、甚至超高分辨率的显示屏的出现,使得人们在观看时有了更好的体验。但是随着3D电影、VR眼镜等技术的涌现,能够让我们真实地感受三维场景,因此人们更加希望在使用显示设备时也能够看到真实的三维景物。因此三维显示技术的出现将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相较于其它的三维显示技术,集成成像技术不需要使用任何的外部辅助设备就能使观看者看到三维图像,并且在视角的范围内,集成成像技术能提供几乎连续的视差,在简化了设备的同时也保证了使用者的体验感,使观看者不再产生恶心、眩晕等不适感,因此集成成像技术被认为是当前最有发展前景的三维显示技术之一。由于采集过程中受到很多外部条件的限制和影响,所以本文的采集过程在虚拟环境下进行,在图像的显示阶段使用显示平台进行显示。首先,本文的理论基础为计算集成成像,图像的采集阶段是在3ds MAX软件中进行,通过在软件的虚拟环境中创建摄像机矩阵以及三维物体,以此方式来模拟真实的透镜阵列对物体进行单元图像的采集。并且通过软件中的脚本语言设计了用户操作界面,能够实现对摄像机矩阵的操作。之后使用Java语言进行编程,将获得的单元图像合成单元图像阵列,至此完成了现实环境中使用透镜阵列进行单元图像阵列采集的全部过程。其次,针对采集过程中由于摄像机数量过多而造成的渲染时间过长的问题,本文使用了改进后的离散视点采集法。对离散视点采集法进行了改进后,减少了摄像机的数量,很大程度上缩短了渲染的时间,并且保证了逆映射得到的单元图像阵列的质量。使用窗截取方法可以对采集到的子图像进行截取,以满足不同透镜阵列的显示需求。最后,为了再进一步缩短渲染时间,以满足今后更高分辨率的显示屏的显示需求,本文使用虚拟视点合成法,在原有的一维虚拟视点合成的基础上,不仅进行水平方向的合成,还对垂直方向和对角线方向进行合成的二维虚拟视点合成技术。达到了在保证显示效果的同时,使用尽量少的摄像机进行拍摄的目的。在使用显示平台进行显示时,将使用不同方法获得的单元图像阵列在LED显示屏上进行显示,之后通过透镜阵列进行观看,通过直观的显示效果,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极大程度地减少了渲染时间的同时,也保证了良好的显示效果。

二、虚像能够被拍摄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虚像能够被拍摄吗?(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集成成像光场视图的显着性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集成成像技术
        1.3.2 显着性检测技术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2 本文结构安排
第2章 集成成像技术
    2.1 集成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
        2.1.1 集成成像光场采集过程
        2.1.2 集成成像光学重建过程
    2.2 虚拟视点生成技术
        2.2.1 基于模型的渲染技术
        2.2.2 基于图像的渲染技术
    2.3 生成立体元图像阵列
        2.3.1 立体元图像阵列到多视点图像阵列的映射
        2.3.2 多视点图像阵列到立体元图像阵列的映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超分辨率协同重建的选择性光场视图重聚焦算法
    3.1 光场重聚焦概述
    3.2 基于多视点图像阵列的计算重聚焦
        3.2.1 双目立体图像重聚焦原理
        3.2.2 多视点图像阵列重聚焦原理
    3.3 集成成像光场视图的获取
        3.3.1 相机阵列光场采集系统架构
        3.3.2 光场视图获取
    3.4 基于超分辨率协同重建的选择性光场视图重聚焦算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合多视点图像阵列选择性光场重聚焦的显着性检测算法
    4.1 显着性检测技术概述
    4.2 自底向上的显着性检测模型
        4.2.1 基于对比度的显着性检测方法
        4.2.2 基于频域的显着性检测方法
        4.2.3 基于信息论的显着性检测方法
        4.2.4 基于贝叶斯模型的显着性检测方法
        4.2.5 基于图的显着性检测方法
    4.3 结合全局和局部平滑度约束的传播模型
    4.4 结合多视点图像阵列选择性光场重聚焦的显着性检测算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5.1 实验设计
    5.2 实验结果
        5.2.1 重聚焦实验结果
        5.2.2 显着性检测实验结果
        5.2.3 对相机阵列采集到的真实场景的显着性检测实验结果
    5.3 结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面向心理视觉调制的人眼临界频率测量及相关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心理视觉调制技术简述
    1.2 数字光处理技术简述
    1.3 人眼视觉特性简述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人眼临界频率测量实验设计
    2.1 实验背景
    2.2 实验器材
    2.3 实验方案
        2.3.1 实验组别设计
        2.3.2 实验过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数据分析
    3.1 心理测量函数
    3.2 实验数据及第一步拟合
    3.3 CFF测量实验轮次的数据分析
    3.4 实验数据的第二步拟合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隐藏显示系统的原型实现
    4.1 信息隐藏显示的帧序列模式
    4.2 信息隐藏显示演示实验
    4.3 自适应干扰图案的生成
    4.4 干扰效果的评估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3)数字全息波前重建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章小结
2 全息的基本理论
    2.1 全息的概念
    2.2 同轴全息图
    2.3 离轴全息图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菲涅耳衍射的两种快速傅里叶变换
    3.1 菲涅耳衍射积分
    3.2 S-FFT理论及其算法
        3.2.1 S-FFT理论公式
        3.2.2 S-FFT算法
    3.3 D-FFT理论公式及其算法
        3.3.1 D-FFT理论公式
        3.3.2 D-FFT算法
    3.4 本章小结
4 离轴数字全息的两种波前重建研究
    4.1 离轴数字全息图的记录
    4.2 离轴数字全息波前的1-FFT重建研究
        4.2.1 离轴全息图中的三个衍射场
        4.2.2 1-FFT波前重建的噪声消除研究
    4.3 离轴数字全息波前的VDH4FFT重建研究
        4.3.1 VDH4FFT重建算法计算
        4.3.2 VDH4FFT中局域再现图像平移
    4.4 本章小结
5 MATLAB光学仿真实验
    5.1数字全息图生成实验
    5.2 1-FFT重建算法波前再现实验
    5.3 1-FFT重建算法波前的噪声消除实验
        5.3.1 参考光和物光强度分布直接消除法
        5.3.2 四步相移消除法
    5.4 VDH4FFT重建算法波前再现实验
    5.5 1-FFT算法与VDH4FFT算法的对比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基于相空间光学的光场相机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相空间光学基本理论及光场相机概述
    1.1 相空间光学的理论基础
        1.1.1 几何学假设
        1.1.2 动力学假设
        1.1.3 光学哈密顿函数
    1.2 光学相空间描述方式的优势
    1.3 光场在相空间中的变换与传输
        1.3.1 自由传输
        1.3.2 哈密顿量的守恒
        1.3.3 分数阶傅里叶变换
    1.4 相空间光学中的光场相位信息提取
    1.5 光场相机结构及特性分析
    1.6 小结
第2章 相空间光学中的密度函数采样方法研究
    2.1 四种可采样的相空间密度函数
    2.2 间接采样测量法
        2.2.1 基于Radon变换的模糊函数完整重建方法
        2.2.2 模糊函数的部分重建方法
        2.2.3 基于多层次强度信息逐步提高分辨率的相位复原技术
        2.2.4 优缺点分析
    2.3 直接采样测量法
        2.3.1 基于光场相机1.0的直接采样方法原理
        2.3.2 深度信息在相空间中的表示
        2.3.3 高阶相位在相空间中的表示及解算
        2.3.4 实验结果及优缺点分析
    2.4 混合采样测量法
        2.4.1 基于光场相机2.0的混合采样方法原理
        2.4.2 验证实验及优缺点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高分辨率采样相空间密度函数的光场相机设计
    3.1 基本结构
    3.2 动态范围与分辨率设计
        3.2.1 F数匹配
        3.2.2 通用景深与分辨率分析
        3.2.3 多焦距型微透镜的景深
        3.2.4 虚深度与最小全覆盖平面
        3.2.5 横向分辨率分析
        3.2.6 纵向分辨率估算
        3.2.7 光学参数设计
    3.3 参数标定
    3.4 视场与分辨率分析
        3.4.1 针对远景的视场与精度分析
        3.4.2 针对近景的精度与景深分析
        3.4.3 全场相位图谱的特性指标
        3.4.4 与典型三维传感器精度对比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相空间光学的信息提取算法及应用
    4.1 全视场相位图谱获取方法
    4.2 低阶信息提取与应用的实验研究
        4.2.1 目标的三维点云信息提取
        4.2.2 复杂背景下的目标识别
        4.2.3 基于光场视频的准静态目标重建实验研究
        4.2.4 非相干合成孔径成像初步分析
    4.3 高阶信息提取与应用的实验研究
        4.3.1 去湍流清晰成像
        4.3.2 温度场分布重建
        4.3.3 绝对温度标定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光场相机的合束闭环控制研究
    5.1 光束合成技术概述
        5.1.1 非相干合成
        5.1.2 相干合成
        5.1.3 大规模光束阵列空间拼束系统及其优势
    5.2 光束阵列闭环输出的实验装置
        5.2.1 合束模块
        5.2.2 光束合成闭环控制模块
        5.2.3 测试样机
    5.3 合成光束传输相位畸变探测与校正
        5.3.1 技术背景
        5.3.2 光场相机在相位畸变探测中的应用
        5.3.3 强湍流下指定方向传输的闭环控制
    5.4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符合人眼视觉特性的近眼显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NED技术的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专利情况
        1.2.2 NED实现方法和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目标、工作内容及章节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NED系统显示及设计原理
    2.1 基于几何光学的NED技术原理
    2.2 基于衍射效应的NED技术原理
    2.3 光学系统波像差理论
    2.4 光学系统的频域分析
    2.5 人眼的视觉特性分析
        2.5.1 人眼的构造
        2.5.2 人眼的分辨力及空间分辨率
        2.5.3 人眼的视场角
        2.5.4 人眼的立体视觉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离轴三反结构的大视角NED系统
    3.1 离轴反射式系统介绍
    3.2 三反光学系统结构形式
        3.2.1 同轴三反光学系统结构形式
        3.2.2 离轴三反光学系统结构形式
    3.3 基于离轴三反结构的NED系统设计方法
        3.3.1 同轴初始结构设计
        3.3.2 离轴理想反射镜系统
        3.3.3 离轴三反实际面型优化
    3.4 离轴三反NED光学系统实验及结果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数字光场的高像素利用率实时NED系统
    4.1 数字光场理论介绍
    4.2 近眼数字光场采集
    4.3 近眼数字光场显示
    4.4 基于光线追踪的三维场景实时近眼数字光场显示
        4.4.1 光线跟踪理论基础
        4.4.2 基于光线追踪的近眼数字光场显示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计算全息的紧凑型大视角NED系统
    5.1 计算全息术背景及原理介绍
    5.2 大视角近眼全息显示原理
    5.3 近眼全息显示光学系统设计
    5.4 大视角近眼全息实验及效果
    5.5 基于人眼特性的近眼计算全息加速方法
        5.5.1 近眼计算全息显示系统特点分析
        5.5.2 优化算法的数值实验
        5.5.3 优化算法的光学再现实验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VRD的超轻便近眼系统
    6.1 VRD技术介绍
        6.1.1 麦克斯韦观察法原理
        6.1.2 超轻薄VRD-NED系统原理
    6.2 改进的VRD核心部件
        6.2.1 光纤投影仪
        6.2.2 全息器件的物理模型
        6.2.3 大数值孔径HOE的制作
    6.3 超轻薄的VRD-NED系统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内容总结
    7.2 创新性工作说明
    7.3 不足与研究展望
缩略词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基于多个线激光传感器旋转扫描的铸钢车轮在线三维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本文主要内容
2 铸钢车轮三维测量原理
    2.1 线激光三维测量原理
    2.2 线激光测量景深分析
    2.3 多传感器旋转扫描数据融合
    2.4 本章小结
3 多传感器旋转扫描系统标定
    3.1 引言
    3.2 多传感器融合
    3.3 转轴标定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铸钢车轮在线三维测量系统研制
    4.1 系统硬件设计
    4.2 系统软件设计
    4.3 车轮在线测量实验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目录

(7)红外全息检测技术的研究 ——基础特性实验研究与创新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全息技术的发展
    1.2 红外技术的发展
    1.3 红外全息技术的发展
    1.4 红外全息的特点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论文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实验原理
    2.1 全息原理
        2.1.1 全息的波前记录
        2.1.2 全息的波前再现
        2.1.3 同轴全息与离轴全息
    2.2 数字全息原理
        2.2.1 数字全息的基本模型
        2.2.2 数字全息的重构
    2.3 红外光的基本特性
    2.4 红外全息基本原理
    2.5 实验设计方案
        2.5.1 透射型红外全息实验光路原理图
        2.5.2 反射型红外全息实验光路原理图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外全息实验研究
    3.1 部分实验仪器及参数
    3.2 透射型红外全息实验装置图
    3.3 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透射型红外全息图拍摄与再现
    4.2 红外全息参物光夹角的研究
    4.3 反射型红外全息与光纤红外全息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红外全息的创新应用
    5.1 红外全息用于粒子场测量
    5.2 红外全息技术透过火焰或烟雾成像用于火场搜救
    5.3 光纤红外全息透过火焰或烟雾成像用于火场搜救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高密度小间距LED集成成像显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三维显示技术分类
        1.3.1 双目视差三维显示
        1.3.2 真三维显示
    1.4 三维显示技术应用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2章 集成成像三维显示原理
    2.1 光场三维显示原理
        2.1.1 光场信息的记录
        2.1.2 光场信息的显示
    2.2 集成成像三维显示原理
        2.2.1 集成成像的记录
        2.2.2 集成成像的显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集成成像内容生成方法研究
    3.1 基于窗截取的立体元图像阵列快速生成
        3.1.1 单视点独立渲染
        3.1.2 窗截取的立体元图像阵列快速生成
        3.1.3 算法比较
        3.1.4 实验结果
    3.2 基于参考平面的无深度反转立体元图像阵列生成
        3.2.1 深度反转问题
        3.2.2 无深度反转立体元图像阵列生成
        3.2.3 实验结果
    3.3 虚实融合立体元图像阵列生成
        3.3.1 三维建模
        3.3.2 计算生成虚实融合的立体元图像阵列
        3.3.3 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集成成像显示系统构建与透镜阵列光学参数匹配及优化
    4.1 传统集成成像显示系统
        4.1.1 基于平板显示器的集成成像显示系统
        4.1.2 基于投影的集成成像显示系统
    4.2 高密度小间距LED显示屏
    4.3 透镜阵列光学参数匹配及优化
        4.3.1 高密度小间距LED显示屏与透镜阵列的模块化设计
        4.3.2 LED显示屏与透镜阵列的参数匹配
        4.3.3 透镜阵列的制作
        4.3.4 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集成成像显示系统性能分析与评价
    5.1 集成成像显示系统性能分析
        5.1.1 显示模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1.2 显示设备分辨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1.3 透镜阵列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2 集成成像立体图像质量评价
    5.3 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影像几何约束匹配策略的三维重建方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影像特征识别与匹配
        1.2.2 图像对极几何约束
        1.2.3 射影空间的欧式升级
        1.2.4 三维重建策略
        1.2.5 基于点云的空间三角网生成与纹理映射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基于特征尺度分布规律的特征提取与匹配方法
    2.1 概述
    2.2 基于高清影像的分块并行SIFT特征提取方法
        2.2.1 针对现有分块特征提取与匹配方法的优劣势分析
        2.2.2 高清影像全局分块特征提取方法
        2.2.3 本文方法与全局SURF特征提取方法的对比实验分析
    2.3 基于SIFT特征尺度分布规律的快速初匹配方法
        2.3.1 基于特征向量夹角的匹配方法
        2.3.2 SIFT特征点的尺度分布规律分析
        2.3.3 基于尺度降采样的特征点快速筛选匹配方法
        2.3.4 实验数据分析
    2.4 基于对极约束与尺度比例等多维约束的密集特征匹配方法
        2.4.1 基于对极几何约束的特征点筛选方法
        2.4.2 基于初步匹配点云的基础矩阵鲁棒性计算与匹配关系优化
        2.4.3 基于对极线约束的同名匹配点加密方法
        2.4.4 基于尺度比例约束的同名匹配点加密方法
        2.4.5 基于视差约束的匹配点加密方法
        2.4.6 基于综合约束的特征匹配加密方法
        2.4.7 实验与分析
    2.5 特殊光环境下的匹配检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参数自标定的三视图单元点云重建方法
    3.1 基于绝对对偶二次曲面标定的内参数计算方法
    3.2 影像三维空间的欧式升级方法
    3.3 基于三视图单元的点云欧式坐标计算
        3.3.1 三视图对极几何约束分析
        3.3.2 三视图对极约束实验与精度分析
        3.3.3 基于基础矩阵分解的三视图投影矩阵计算
        3.3.4 基于投影约束的统一射影坐标三视图投影矩阵计算
        3.3.5 基于三视图统一投影矩阵的相机内参数自标定
        3.3.6 基于自标定内参数与基础矩阵的本质矩阵计算与欧式重建
        3.3.7 基于平面单应的空间点云加密方法
    3.4 改进的无定姿影像序列建模方法
    3.5 实验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主平面法向量搜索的投影空间三角网建模方法
    4.1 基于邻域距离搜索的离群点去除方法
    4.2 大范围地形的主平面法向量投影三角网构造方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无定姿影像三维建模原型软件设计
    5.1 软件需求分析
    5.2 软件结构设计
    5.3 软件操作流程
    5.4 软件应用实验
        5.4.1 无定姿近景影像三维点云生成实验
        5.4.2 无定姿航空影像点云重建效果对比
        5.4.3 无定姿航空影像三维重建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基于透镜阵列的集成成像三维显示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三维显示的分类
        1.4.1 双目视差三维显示技术
        1.4.2 真三维显示技术
    1.5 本文章节安排
第2章 集成成像技术
    2.1 集成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
        2.1.1 集成成像的采集过程
        2.1.2 集成成像的显示过程
    2.2 集成成像技术的分类
        2.2.1 全光集成成像
        2.2.2 计算集成成像
        2.2.3 计算机生成的集成成像
    2.3 集成成像技术的应用
    2.4 集成成像存在的问题
        2.4.1 分辨率问题
        2.4.2 景深问题
        2.4.3 视角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单元图像的采集与合成
    3.1 采集时使用工具
        3.1.1 3d Studio MAX
        3.1.2 3ds MAX中摄像机介绍
        3.1.3 脚本语言介绍
    3.2 集成成像在3ds MAX中的应用
    3.3 单元图像的采集
        3.3.1 3ds MAX场景介绍
        3.3.2 摄像机矩阵的创建
        3.3.3 采集单元图像
    3.4 单元图像的合成
        3.4.1 使用语言及工具
        3.4.2 单元图像合成原理
        3.4.3 程序界面以及合成图像
    3.5 采集过程的局限性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采集过程的优化
    4.1 子图像阵列
    4.2 虚拟环境下离散视点采集
    4.3 窗截取算法
        4.3.1 截取窗参数
        4.3.2 截取窗初始位置及大小
        4.3.3 截取窗的相对位移
        4.3.4 生成单元图像阵列
    4.4 改进后的离散视点采集
    4.5 虚拟视点
        4.5.1 二维虚拟视点合成算法
        4.5.2 生成视差图
        4.5.3 虚拟视点合成
        4.5.4 空洞填补
    4.6 显示平台
    4.7 实验结果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虚像能够被拍摄吗?(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集成成像光场视图的显着性检测技术研究[D]. 冯洁. 吉林大学, 2021(01)
  • [2]面向心理视觉调制的人眼临界频率测量及相关应用[D]. 熊枫.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数字全息波前重建算法研究[D]. 吴湾. 武汉纺织大学, 2020(01)
  • [4]基于相空间光学的光场相机应用研究[D]. 张烜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1)
  • [5]符合人眼视觉特性的近眼显示技术研究[D]. 陈志东.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1)
  • [6]基于多个线激光传感器旋转扫描的铸钢车轮在线三维测量技术研究[D]. 陈瀚.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7]红外全息检测技术的研究 ——基础特性实验研究与创新应用[D]. 刘万里.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8]高密度小间距LED集成成像显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武伟. 吉林大学, 2018(04)
  • [9]基于影像几何约束匹配策略的三维重建方法研究与实现[D]. 陆胜寒. 清华大学, 2018(04)
  • [10]基于透镜阵列的集成成像三维显示技术的研究[D]. 李京. 吉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可以捕获虚拟图像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