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草坝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宁[1](2021)在《重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管淑慧[2](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李全平[3](2020)在《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文中提出医疗社会史是史学界的一个新型领域和分支学科,国内外已有不少成果。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我国集体化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目前医疗社会史对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给予的关注不够。事实上,集体化时代的医疗史既承续着几千年中国传统医疗史的积淀以及近代中国医疗多元型变的复杂头绪,又是新中国大规模开启医疗卫生整体改造工程的奠基段落,亦与当代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乡村社会内部从医疗卫生的方方面面实施了一系列变革,不仅迅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和独具特色的集体保健医疗制度,同时有力地发动了遍布城乡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得乡村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民众整体健康水平大幅跃升。那么,医疗史应该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理解。山西地区在整个集体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熔铸了鲜明的时代表征。集体化时期的山西不仅有西沟和大寨这样的模范村,而且在医疗卫生方面也不乏全国典型。1955年成立的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卫生保健站的记录,成为我国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发祥地;稷山县董家庄乡太阳村是集体化时代爱国卫生运动闻名全国的红旗单位。由于这两个地方的医疗卫生经验当时在山西和全国多个地区推广,因而其医疗史价值和历史经验颇值得挖掘。山西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这种独特性又同山西在近代中国的独特历程紧密相连。本文选取山西在集体化时代医疗卫生方面的历史实践,尝试以医疗社会史的视野开展区域性专题研究,努力通过区域认识整体,通过医疗观察集体化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为克服当前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惯于将集体化时代的医疗框定在卫生系统和制度史范畴内,以及由宏大叙事治史路径造成的空疏之弊,本研究尝试引入“场域”概念构建长时段、立体性和多元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此把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相关问题回置到历史现场,突破过去研究偏重合作医疗的制度和卫生政策的梳理之单一维度,通过医疗场域的总体呈现,解读和阐发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生发与展开的具体机制,把握国家话语与乡村社会融入医疗场域的内在理路,挖掘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的历史语境和底层逻辑,弥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路径的分野,从而展示历史图景的丰富复杂性。传统农村医疗场域扎根于以家族、父系、亲属和熟人互惠规则为特征的乡村社会之中,与传统乡村社会有机糅合并镶嵌一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医的传入,医学、教会与商品相结合很快挤占和打破了传统医疗的结构分布,传统医疗中固有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之维续迎来较大挑战。在医疗多元型变的时代,医场中的医学、技术和医者围绕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本等竞相角逐。逮至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军队进驻山西农村,大面积开辟抗战根据地,通过革命的底层深进直接触及乡村传统医疗,新政权努力对传统乡村医疗进行再塑,开了农村医疗集体化的先声。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推动了乡村整个社会场域的急骤变化,这既为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医疗卫生的相当部分与传统医疗形成脱嵌后而被归纳到新的国家政治社会情势之中。场域更变使得医学技艺习得、行医方式和医药空间均被重新改塑,中西医关系的历史意涵在激烈变动时代不断被拉扯和重构。面对强大的传统医疗的惯性、特别是传统医疗所依附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及无数个经过传统社会浸润过的医者与乡民,负载着新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医疗卫生改造充满艰辛,于是国家诉诸于社会运动力量来推动医疗卫生的变革。社会史视野使我们更清晰地关照到不同医者、干部、医务人员和普通乡民等面对医疗场域发生更变时的抉择和向背以及新旧观念的冲突,也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各种符号、话语、组织网络、资源动员等策略将广大民众组织参与到医疗卫生改造中的丰富实践面相。在集体化时代,广大民众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医疗卫生运动的同时,也参与了国家新的意识形态之内化学习和行为实践、参与了国家新的政策主张以及新的道德评价规则的认知和运用之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身份和体验。传统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纽带被新的负载着国家话语、民族主义以及新型意识形态的社会运动反复动员、感召、冲击和改造,最终不仅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和卫生观念薄弱的落后状况,同时实现了国家新政权建设、意识形态重塑和整个医疗社会的改造,这是一个紧密交糅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传统乡村社会在变革中既有适应也有变迁。在国家努力重构医疗卫生与乡村社会的过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发挥作用的机制由显性而变为隐性,但传统医疗场域的机制和惯习始终潜藏背后并在极为细腻的环节里隐现出来,而合作医疗最终的解体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新旧体制的交冲和妥协,折现出医疗演变的复杂性所在。
胡胜[4](2020)在《新时代农村青年政治认同研究》文中指出政治认同属于政治实践活动的范畴,它既是主体对一定的政治对象进行认知趋同的过程,也是对自身政治元素确认、实现的过程,还是对一定政治体系提供政治行为支持的过程,其具有支持功能和评价功能。青年政治认同情况、价值取向决定着国家的未来,新时代要求凝聚青年磅礴力量,砥砺奋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我国青年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青年数量庞大,正确引导农村青年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稳定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研究农村青年的政治认同,是维护农村政治稳定的客观需要,是意识形态斗争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实需要。研究农村青年政治认同存在的问题,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提升农村青年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从内容逻辑上分为利益认同、制度认同、价值认同、系统认同,本文从这四个方面考察农村青年的政治认同。通过对四川部分地区农村青年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这些地区农村青年的政治认同既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同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政治认同问题。积极方面主要表现为利益认同度总体较高、制度认同呈现出积极因素、价值认同取向积极、系统认同总体向好;存在的问题是,具体利益认同度低、制度认同淡漠、价值认同不坚定、系统认同差序化严重。经过深入分析,本文认为,微媒体对农村青年思想的冲击、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部分制度政策运行困难、基层党团组织思想宣传机制不健全、基层干部行为失范以及农村青年总体政治意识偏弱、政治类信息偏好低是影响农村青年政治认同的主要原因。针对农村青年政治认同问题,本文认为,提升农村青年的政治认同要从强化微媒体正确舆论引导、夯实乡村经济基础、强化制度落实、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健全基层党团思想宣传机制、矫正基层干部行为失范、发挥农村青年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着手,逐步提高农村青年的政治认同。
苏杭[5](2020)在《保山地区抗日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时代价值研究》文中提出十九大报告指出,党要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更加明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得到广泛弘扬。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滇西抗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中国军队积极抗日、主动进攻的一次重大行动。在革命战争时期对于全国革命抗战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保山地区三大战役是滇西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大战役分别是松山攻坚战、腾冲围歼战和龙陵大决战。保山地区作为滇西抗战的主战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对保山地区三大战役的时代价值研究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充分发挥保山地区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有利于保山地区文化不断发展,促进保山地区社会和谐发展。对已形成精神的历史事件和未形成精神的历史事件的历史文化遗产一般性分析可以得出:任何历史事件都具有其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在保山地区三大战役中则有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将保山地区三大战役分为精神类和物质类两大遗产有利于我们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保山地区三大战役中的的爱国主义精神、国际合作、民族团结、维护国家边疆稳定、驼峰航线、滇缅公路这六个主要方面是对其两大遗产的深刻体出现。保山地区时代价值也是通过以上的六个方面在新时代表现出来出来的。保山地区时代价值主要是通过提高边疆红色文化资源时代价值意识、加大对于保山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充分发挥保山地区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纳入全国红色文化资源体系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功能、加大对保山地区三大战役的价值开发这五个主要方面途径去进行实现。这是在保山地区时代价值研究中紧紧围绕的三个问题,保山地区三大战役的文化精神价值的定位、表现及其实现途径为主要思路,进行一定的逻辑排列这三个问题并且去回答,通过这样的思路来研究保山地区三大战役的时代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保山地区三大战役仍然发挥着的时代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并且充分运用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去,推动地区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保山地区三大战役期间形成了伟大的爱国主义斗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对于新时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极大的价值意义。保山地区三大战役期间形成的国际合作对于当今国际合作提供了借鉴和合作经验。保山地区三大战役对于国家边疆地区的稳定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当今国家边疆稳定仍然发挥着自身的价值。保山地区三大战役中修建的驼峰机场和滇缅公路在当时为抗击外来侵略者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现在仍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自身的价值。保山地区三大战役时期形成的爱国主义情怀、国际间精诚合作、民族之间互相团结,和对于国家边疆地区稳定做出的贡献,以及战役期间修建的驼峰航线和滇缅公路,这些都是保山地区三大战役时代价值形成。保山地区三大战役形成的价值在新时代仍然发挥着它的价值。对保山地区三大战役形成的价值进行分析并且融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去是保山地区三大战役价值发挥最大化,为保山地区三大战役的时代价值发挥提供实现路径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去是保山地区三大战役时代实现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保山地区三大战役的时代价值研究中对保山地区三大战役的时代价值从时代价值的生成到时代价值的表现再到时代价值的实现,运用这一思路对于价值的实现的研究对于其它地区战役、抗战文化的价值研究想必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以后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丁锐[6](2020)在《陕南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40余年以来,我国农村总体经济发展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而从基本面看农民精神文化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当前凋敝的乡村风气之间的矛盾愈发影响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基于我国踏入新时代伟大征程中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党的十九大针对农村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则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做出了分门别类的阶段性指导,并指出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及中国当代领导人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理论和我国进行乡风文明建设的相关要求,对陕西省南部涵盖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三地农村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现状进行研究。针对当前陕南地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所存在的精神文化生活单一、人际关系淡漠、优秀传统道德不断丧失,以及基层组织的工作方式存在误区等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在研究中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与调查访谈的深入了解,对陕南农村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成效及问题进行分析概述,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首先,介绍本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并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乡风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概括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阐释了乡风文明建设的相关概念、内涵和理论基础,从基层干部、农民主体、生态氛围、乡土文化等四个方面对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做了概述,并指出了乡风文明建设蕴涵的意义作用。其次,分析了陕南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实践,通过问卷和访谈形式对建设中取得的成效和问题予以呈现,并对存在问题的原因从当前政府工作机制、固有经济文化基础、传统文化冲击、建设工作方式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从本研究的核心领域来分析,主要着力于针对陕南地区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建立长效工作机制、营造生态村落氛围、利用本土教化资源、多方合力优化工作方式等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致力于促进提高陕南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成效。
张瑞飞[7](2020)在《联村党组织:农村基层党建方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地区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所在地,是党政治体系的重要基石。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党在农村建设的实践,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领导作用。优化农村基层党建方式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必要基础,更是整个基层组织各项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农村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也承担着新的挑战,要巩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其在引领村庄发展中核心作用,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以及战斗力,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适时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方式。随着农村社会的不断变迁,单纯以行政村为主的一村设置一支部的党建方式已经无法有效满足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联村党组织是新的发展条件下创新农村基层党建方式的有益探索,是基于发展变化的现实需要与时俱进地对基层党组织建设进行的调整与创新。其中山西省Y市立足于解决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于2013年成立了山西省第一个联村党组织,并相继组建了不同类型的联村党委,这一模式是对基层党建方式的积极创新,在农村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并取得了显着成效,因此,对这一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方式进行深入的梳理研究,分析联村党组织成立的背景和动因、组建的过程以及具体的实践运行概况,考察联村党组织在促进村庄发展和提升基层党建水平方面取得的成效,并总结其经验,使得这一创新模式更加完善是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所在。本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的绪论部分,提出文章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评述,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包括研究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并对相关概念做出界定,对文章所述案例概况简要叙述。其次是文章的正文部分,由三个章节的内容构成,以联村党组织为主线,第一章主要分析联村党组织成立的背景,基于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成立联村党组织的背景进行概括总结,主要包括农村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农村基层党建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及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路径选择。第二章是主要内容是阐述联村党组织的成立过程和运行机制,联村党组织成立后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内容,包括联村党组织的职责和任务、议事制度、学习制度等规章程序,以及联村党委在当地的实际运行概况。第三章从联村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为视角,着重分析联村党组织成立后取得的成效并总结其经验。最后是文章的结论部分。联村党组织的组建是创新基层党建方式的有效探索,其科学化运行在促进村庄资源共享、联同发展,提升基层党组织作用力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涉及发展机制以及具体落实等方面的问题,如果不加以改进联村党组织的设置将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实际效用。所以应当从思想、制度等方面加以完善,以更加有效地发挥联村党组织在促进农村发展方面的作用,并进一步推动农村地区实现治理有效目标,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火车头”。
田飞[8](2020)在《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文中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精神的时代表达,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以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红军烈士陵园和苟坝会议会址等为代表的遵义红色文化是贵州、乃至中国红色文化的名片。开发利用遵义红色文化资源,传承遵义红色基因,讲好遵义红色故事,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有重要学术意义。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知识,通过红色文化资源的相关概念进行论述,对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现状及其路径选择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期实现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主要有绪论、正文、研究结论和附录四部分组成,其中,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内容:首先,对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类型和价值进行研究。主要包括:遵义红色文化资源概述、类型和价值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类型划分成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革命遗址遗迹、革命遗物和革命文献资料;非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革命精神、革命标语和革命文化。然后从教育、经济、社会和精神价值四个方面对遵义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分析。其次,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分别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其中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优势有政府重视、资源丰富和知名度高。同时也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品牌意识淡薄、旅游产业发展滞后和人力资源匹配度低的劣势。最后,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和路径选择。从可持续发展、外力推进原则、内核吸引原则和媒介传播原则方面论述了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从政府主导、特色发展和合理利用方面论述了实现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一是政府主导部分有创新管理、加大投入和培养人才;二是特色发展部分有突出主题、树立品牌和文旅融合;三是合理利用部分有规划引领、市场导向和注重宣传。
龚贤[9](2019)在《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文中提出产业结构升级能够通过产业调整,把有限的要素资源从生产效率较低的产业部门投向生产效率较高的产业部门,以此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从世界产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地区资源禀赋与耗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与高污染以及劳动者收入差距的增大等各种社会问题相伴相生。因此,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成为学术界普遍关心和政府亟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世界环卫组织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并强调要通过新兴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等方法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绿色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我国政府更是把“绿色发展”问题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一起,形成了“五位一体”战略发展格局,强调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不断调整优化空间格局和产业结构,以绿色发展和低碳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改革开放40年来,集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特征于一体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长期依赖于自然资源禀赋,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对生态承载力构成了挑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经济发展水平长期滞后于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已成为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路径和必然选择。本文以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云南省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找准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具体来讲,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绿色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厘清和界定了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绿色发展的相关概念,并对国内外有关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构建了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逻辑分析框架。其次,对云南省的绿色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类型,在此基础上,基于绿色发展视角,从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能力、生态环境保护与友好发展能力等三对关系上,对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进行了综合性评价。分析表明,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着人口、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不协调,生态功能退化、环境问题突出,产业结构区域布局不优,产业竞争力不强,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协调度不高等现实问题。最后,在对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提出云南省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对传统优势产业的“绿色化”升级,比如: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倡导低碳绿色工业、发展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业等;二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绿色升级,比如:发展现代生物产业、康养产业、新一代通信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等。此外,应从政策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引领、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支持产业结构绿色升级。
熊梓伊[10](2019)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达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此后又多次在中央文件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乡村振兴,已然成为新时代的重要关键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红色基因早已融入血脉的老区更应先人一步,大力弘扬传承具有独特优势的红色基因,扎扎实实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本文将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对革命老区(以下简称老区)的现状和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加以分析,研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将老区的自身优势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一是根据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情况,提出论文的写作背景和意义,同时对老区乡村振兴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为本文作出铺垫。二是对老区、乡村振兴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概括,构架出本文的框架。三是对老区乡村振兴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展开分析,论述了在此过程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四是对老区(达州)在乡村振兴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的调查分析,在肯定已取得成绩的同时,分析了尚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五是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老区乡村振兴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对策,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本文通过对老区乡村振兴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论述,对老区(达州)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总结与问题分析,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的若干对策,以期引起老区更多有识之士的重视,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老区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促进老区科学发展。
二、黄草坝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草坝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
3 结束语 |
(3)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 |
第一章 传统医疗与乡村社会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疗场域诸题 |
第二节 山西医疗场域的近代因素 |
第三节 卫生防疫与近代山西医疗 |
第二章 革命深进与医疗型变 |
第一节 空间融入:医政机构直接驻地乡村 |
第二节 资源登册:在地资源的调鉴与整合 |
第三节 关注苦痛:疾疫、伤亡与情感政治 |
第三章 集体生产与集体保健 |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 |
第二节 全国首家联合保健站成立 |
第三节 集体医疗体系的全面构建 |
第四章 医疗系统的全面改造 |
第一节 医学技艺的习得 |
第二节 行医方式的改变 |
第三节 医药空间的改塑 |
第五章 医学转型与政治建构 |
第一节 结合与冲突:中西医学 |
第二节 “祖国医学”的历史意涵 |
第三节 “新医学”与后殖民抵抗 |
第六章 医疗卫生与国家想象 |
第一节 卫生动员的策略与机制 |
第二节 米山医疗的典型化之路 |
第三节 新中国典型治理的机制特征 |
第七章 透过医疗场域看乡村社会 |
第一节 医疗场变的多面效应 |
第二节 场域更变与合作医疗的终结 |
第三节 乡村社会的适应与变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新时代农村青年政治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
1.6.1 研究重难点 |
1.6.2 研究创新点 |
1.7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7.1 农村青年的界定 |
1.7.2 政治认同的内涵 |
2 农村青年的政治认同现状分析 |
2.1 研究样本与问卷调查情况 |
2.1.1 样本情况说明 |
2.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2.1.3 调查问卷回收统计 |
2.2 农村青年政治认同现状分析 |
2.2.1 农村青年具体利益认同度低 |
2.2.2 部分农村青年制度认同淡漠 |
2.2.3 部分农村青年价值认同不坚定 |
2.2.4 系统认同差序化严重 |
3 农村青年政治认同问题的根源分析 |
3.1 影响农村青年政治认同的客观原因 |
3.1.1 微媒体对农村青年思想的冲击 |
3.1.2 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
3.1.3 部分制度政策运行的现实困境 |
3.1.4 基层党团组织思想宣传机制不健全 |
3.1.5 乡村基层干部行为的失范效应 |
3.2 农村青年政治认同的主观原因 |
3.2.1 农村青年政治意识总体偏弱 |
3.2.2 农村青年低政治类信息偏好 |
4 提升农村青年政治认同的对策 |
4.1 强化微媒体正确舆论价值导向 |
4.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微媒体传播 |
4.1.2 完善微媒体舆论引导机制 |
4.2 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
4.2.1 振兴经济促就业 |
4.2.2 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
4.3 强化制度政策落实 |
4.3.1 强化政治制度落实 |
4.3.2 加强支农惠农政策针对性 |
4.4 健全基层党团组织宣传机制 |
4.4.1 健全机构设置 |
4.4.2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
4.4.3 提升外部组织力 |
4.5 矫正基层干部行为失范 |
4.5.1 提升决策科学化水平 |
4.5.2 以人民为中心 |
4.6 发挥农村青年主观能动性 |
4.6.1 培养政治意识 |
4.6.2 参与政治生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关于农村青年政治认同现状的问卷调查 |
(5)保山地区抗日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时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评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保山地区三大战役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概述 |
一、保山地区三大战役形成的历史背景 |
(一)国际背景 |
(二)国内背景 |
二、保山地区三大战役概述 |
(一)松山攻坚战概述 |
(二)腾冲围歼战概述 |
(三)龙陵大决战概述 |
第三章 保山地区三大战役的文化遗产分析 |
一、历史文化遗产的一般性分析 |
(一)任何积极的历史事件都具有其文化价值及其精神价值 |
(二)精神类文化遗产和物质类文化遗产分析 |
二、保山地区三大战役的精神类文化遗产 |
(一)抛家舍业、舍身取义的爱国奉献精神 |
(二)互帮互助、友好坦诚的国际合作精神 |
(三)患难与共、一致对外的民族团结精神 |
(四)保境息民、舍身忘死的维护边疆稳定的精神 |
三、保山地区三大战役的物质类遗产 |
(一)空中生命线的驼峰机场 |
(二)血肉筑成的滇缅公路 |
第四章 保山地区三大战役时代价值的表现 |
一、保山地区三大战役对新时代需要的爱国主义的价值表现 |
(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精神 |
(二)舍小我顾大我的博大情怀 |
二、保山地区三大战役对新时代国际合作的价值表现 |
(一)达成国际共识的精神 |
(二)相互借鉴学习的方式方法 |
(三)运用发展的思维看待合作 |
(四)亲密无间的合作信任 |
三、保山地区三大战役对于新时代民族团结的价值表现 |
(一)反对侵略和压迫,维护国家统一 |
(二)民族共同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凝聚力量 |
四、保山地区三大战役对于新时代边疆稳定维护的价值表现 |
(一)保山地区三大战役对新时代边疆地区稳定提供了基本保障 |
(二)保山地区三大战役对新时代边疆安全稳定提供了历史借鉴 |
五、保山地区三大战役对于新时代基础设施生命线意义的价值表现 |
(一)驼峰航线、滇缅公路的生命线意义的价值表现 |
(二)驼峰航线、滇缅公路对当前保山地区现代基础设施奠定了基础 |
第五章 保山地区三大战役时代价值的实现路径 |
一、提高边疆红色文化资源时代价值意识 |
(一)加强对边疆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途径 |
(二)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建立抢救保护机制 |
二、加大对于保山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 |
(一)加大理论研究力度,提升理论研究水平 |
(二)提高保山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 |
三、充分发挥保山地区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 |
(一)将保山地区红色文化与地方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
(二)构建完善的红色文化教育机制 |
四、纳入全国红色文化资源体系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功能 |
(一)保山地区三大战役红色文化资源区域协同红色文化 |
(二)保山地区三大战役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系统开发 |
五、加大对保山地区三大战役的价值开发 |
(一)新理念、新思路发展红色旅游 |
(二)发展保山地区红色文化产业链 |
(三)加强保山地区红色文化产业基地的建设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陕南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难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与理论基础 |
一、乡风文明的基本内涵 |
(一)乡风文明的相关概念 |
(二)乡风文明的基本内涵 |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相关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文明观的经典论述 |
(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积淀 |
第二章 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任务 |
一、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
(一)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内生动力 |
(二)农民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必然选择 |
(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价值体现 |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 |
(一)加强基层干部队伍政风教育 |
(二)加强农民主体思想政治教育 |
(三)营造和谐健康乡村生态氛围 |
(四)继承弘扬传统优秀乡土文化 |
第三章 陕南地区乡风文明建设发展现状 |
一、陕南地区乡风文明概况 |
(一)陕南地区背景概况 |
(二)陕南地区乡风文明建设主要实践 |
二、陕南地区乡风文明建设成效调研分析 |
(一)对乡风文明相关内容的认知提高 |
(二)对封建落后思想观念的态度转变 |
(三)对健康向上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多 |
(四)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投入加大 |
三、陕南地区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
(一)基层组织文化建设缺失 |
(二)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堪忧 |
(三)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 |
(四)优秀传统道德趋边缘化 |
第四章 陕南地区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 |
一、政府主导机制缺失 |
(一)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滞后 |
(二)刚性工作保障机制缺失 |
二、乡村基础力量薄弱 |
(一)乡村总体经济基础落后 |
(二)农民主体文化水平偏低 |
(三)乡村文化活动场域匮乏 |
三、传统村落文化凋敝 |
(一)多元文化价值观冲击 |
(二)传统村落空心化严重 |
(三)本土乡愁归属感遗失 |
四、建设工作方式欠缺 |
(一)活动开展难以契合主体诉求 |
(二)社会力量利用参与程度较低 |
第五章 陕南地区乡风文明建设优化对策探析 |
一、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引领乡风文明建设 |
(一)强化基层党政风貌建设 |
(二)培育乡村文化服务队伍 |
(三)完善政绩考核监督机制 |
(四)构建资金投入保障体系 |
二、营造美丽村落环境滋养乡风文明建设 |
(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产业文化 |
(二)营造美丽宜居特色村落环境生态 |
(三)提升民众科学文化知识普及水平 |
(四)健全夯实民众公共文化活动阵地 |
三、利用本土教化资源涵育乡风文明建设 |
(一)崇尚良好家风教化道德发展 |
(二)制定乡规民约规范自我教育 |
(三)树立乡贤道德榜样垂范引领 |
(四)重视民俗节日感召村落情怀 |
四、优化工作方式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
(一)打通基础宣传服务渠道 |
(二)汇集多方力量合力参与 |
(三)丰富先进文化活动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联村党组织:农村基层党建方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述评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和研究不足 |
(一) 创新之处 |
(二) 研究不足 |
五、相关概念及案例介绍 |
(一) 基层党建与农村基层党组织 |
(二) 联村党组织 |
(三) 案例介绍 |
第一章 联村党组织成立的背景 |
1.1 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 |
1.1.1 移民搬迁创新管理体制 |
1.1.2 经济转型搭建合作平台 |
1.1.3 产业扶贫破解发展难题 |
1.2 创新农村基层党建的需要 |
1.2.1 干部选配不合理 |
1.2.2 组织功能弱化 |
1.2.3 设置方式落后 |
第二章 联村党组织的组建及运行概况 |
2.1 联村党组织的组建过程 |
2.2 联村党组织的制度规范 |
2.2.1 明确工作职责 |
2.2.2 注重学习教育 |
2.2.3 坚持议事规范性 |
2.2.4 保障决策科学性 |
2.3 联村党组织的运行概况 |
2.3.1 联建基础设施 |
2.3.2 产业联合发展 |
2.3.3 联合举办活动 |
第三章 联村党组织取得的成效及经验 |
3.1 联村党组织取得的成效 |
3.1.1 基层党建水平有效提升 |
3.1.2 村庄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
3.1.3 乡村治理水平切实提高 |
3.2 创新农村基层党建方式的经验 |
3.2.1 立足农村发展实际创新基层党建方式 |
3.2.2 坚持共建共享充分释放农村发展活力 |
3.2.3 发挥组织合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功能 |
结论与讨论 |
一、结论 |
二、讨论 |
(一) 利益和主体多元背景下联村党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
(二) 进一步优化联村党组织建设方式的思路 |
(三) 乡村振兴背景下联村党组织的发展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
(8)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问题 |
1.研究内容 |
2.拟解决的问题 |
(五)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
1.创新点 |
2.不足之处 |
二 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类型与价值 |
(一)遵义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
1.红色文化与红色文化资源 |
2.遵义红色文化资源 |
(二)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类型 |
1.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 |
2.非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 |
(三)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 |
1.教育价值 |
2.经济价值 |
3.社会价值 |
4.精神价值 |
三 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 |
(一)遵义市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优势分析 |
1.政府重视 |
2.资源丰富 |
3.知名度高 |
(二)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劣势分析 |
1.资金投入不足 |
2.品牌意识淡薄 |
3.旅游产业发展滞后 |
4.人力资源匹配度低 |
四 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和路径选择 |
(一)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
1.可持续发展 |
2.外力推进 |
3.内核吸引 |
4.媒介传播 |
(二)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径选择 |
1.政府主导 |
2.特色发展 |
3.合理利用 |
五 研究结论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研究的范围界定及基本概况 |
1.2.2 绿色发展的内涵 |
1.2.3 产业结构的内涵 |
1.2.4 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绿色发展理论 |
2.1.2 产业结构理论 |
2.1.3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绿色发展相关理论研究 |
2.2.2 产业结构升级相关问题研究 |
2.2.3 云南省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问题研究 |
2.3 简要述评 |
2.3.1 绿色发展问题研究述评 |
2.3.2 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述评 |
第3章 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理论探讨 |
3.1 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 |
3.1.1 产业结构升级是绿色发展的手段和路径 |
3.1.2 绿色发展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最终目标 |
3.2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
3.2.1 生态环境保护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
3.2.2 自然资源禀赋与要素投入促进经济增长 |
3.3 绿色发展视阈下产业结构升级的概念、分析框架 |
3.3.1 概念 |
3.3.2 分析框架 |
第4章 云南省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的现状特征 |
4.1 云南省绿色发展的现状分析 |
4.1.1 云南省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态势 |
4.1.2 云南省资源利用效率情况分析 |
4.1.3 云南省污染物排放情况分析 |
4.1.4 云南省生态环境修复水平分析 |
4.2 云南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
4.2.1 云南省三次产业的历史演变及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分析 |
4.2.2 云南省第一产业现状分析 |
4.2.3 云南省第二产业现状分析 |
4.2.4 云南省第三产业现状分析 |
第5章 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能力评价 |
5.1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评价的基本问题 |
5.1.1 产业结构升级规律 |
5.1.2 产业结构升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5.1.3 产业结构评价模式 |
5.2 产业结构绿色升级能力分析 |
5.2.1 影响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的主要因素 |
5.2.2 产业结构绿色升级能力的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5.2.3 绿色发展下产业结构升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5.3 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分析 |
5.3.1 经济增长与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
5.3.2 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能力分析 |
5.3.3 生态环境保护与友好发展能力分析 |
5.4 绿色发展视角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整体评价 |
5.4.1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
5.4.2 指标阈值标准判定 |
5.4.3 评价结果 |
第6章 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的问题 |
6.1 云南省产业结构绿色升级过程中的“硬伤” |
6.1.1 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空间分布不够协调 |
6.1.2 生态功能退化、环境问题突出 |
6.1.3 交通建设速度加快,但制约瓶颈依然突出 |
6.2 云南省产业结构绿色升级过程中的“软肋” |
6.2.1 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政策还存在制度上的缺失 |
6.2.2 产业结构布局不优、产业竞争力不强 |
6.2.3 产业聚焦能力较弱,区域经济发展受资源条件限制差异较大 |
6.2.4 民族旅游业开发与民族文化之间没有达到协调发展的效果 |
第7章 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选择 |
7.1 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定位 |
7.1.1 指导思想 |
7.1.2 实施原则 |
7.1.3 目标要求 |
7.1.4 总体布局 |
7.2 云南省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化”升级研究 |
7.2.1 绿色农业升级: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 |
7.2.2 绿色工业升级:发展低碳绿色工业 |
7.2.3 绿色旅游业升级:发展民族生态文化旅游业 |
7.3 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升级研究 |
7.3.1 指导思想 |
7.3.2 发展原则 |
7.3.3 重点任务 |
7.3.4 云南省战略性新兴绿色产业发展的案例研究 |
7.4 云南省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的路径选择 |
7.4.1 以技术革新、产业空间拓展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升级 |
7.4.2 以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第8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对策建议 |
8.2.1 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建立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的政策保障体系 |
8.2.2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的屏障 |
8.2.3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产业发展竞争力 |
8.2.4 加强能源资源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绿色化升级水平 |
8.2.5 加强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构建文化与旅游一体发展的新格局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参与的课题研究 |
1、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参与的课题研究 |
致谢 |
(10)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达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老区、乡村振兴与思想政治教育 |
2.1 老区的概念 |
2.2 乡村振兴的含义及其意义 |
2.2.1 乡村振兴的含义 |
2.2.2 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 |
2.3 思想政治教育 |
2.3.1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
2.3.2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
2.3.3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及其意义 |
3 老区乡村振兴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
3.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老区发展的积极作用 |
3.2 加强对老区人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
3.3 加强对老区人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政治保证 |
4 老区(达州市)关于乡村振兴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
4.1 达州市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现状 |
4.2 达州市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的积极进展 |
4.3 老区乡村振兴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3.1 乡村振兴过程中老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4.3.2 老区乡村振兴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5 加强老区乡村振兴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对策 |
5.1 坚持科学理论对老区乡村振兴的引领 |
5.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乡村振兴共识、汇聚乡村振兴力量 |
5.3 注重乡村振兴中精神鼓励与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相结合 |
5.4 为乡村振兴营造砥砺奋进的精神文化氛围 |
5.5 以先进榜样的力量增强乡村振兴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
5.6 应用新媒体技术优化乡村振兴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老区达州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黄草坝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研究[D]. 张宁.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3]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D]. 李全平. 山西大学, 2020(03)
- [4]新时代农村青年政治认同研究[D]. 胡胜.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5]保山地区抗日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时代价值研究[D]. 苏杭. 大理大学, 2020(06)
- [6]陕南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研究[D]. 丁锐.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联村党组织:农村基层党建方式创新研究[D]. 张瑞飞. 山西大学, 2020(01)
- [8]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 田飞.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9]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 龚贤.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10]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达州市为例[D]. 熊梓伊. 西华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