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重要功能区全脑切除治疗脑梗塞所致脑疝6例

非重要功能区全脑切除治疗脑梗塞所致脑疝6例

一、非重要功能区脑切除术治疗脑梗死所致脑疝6例(论文文献综述)

金传娜[1](2021)在《大脑中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患者早期脑梗死体积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水平、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血液学标志物等对早期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大脑中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头CTA评估MCA狭窄程度及脑侧支循环水平,根据NASCET法将MCA狭窄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四个等级,根据Tan评分系统将侧支循环分为0、1、2、3共四级以及代偿良好(2-3分)与代偿不良(0-1分)两组,根据NIHSS评分评估卒中严重程度,分为轻度(1-4分)、中度(5-15分)、重度(≥16分)三组,通过3D Slicer软件三维重建脑DWI断层图并得出脑梗死体积。运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早期脑梗死体积的影响因素;比较侧支循环良好组与不良组资料差异,以探索侧支循环水平的影响因素;比较不同卒中严重度组梗死体积及侧支循环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6例患者,运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大脑中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患者早期脑梗死体积的影响因素模型,该回归模型有统计学意义,F(4,81)=10.688,P<0.001,R2=0.345,调整R2=0.313,结果显示LDL-c/TC%、BUA、侧支循环分级、MCA狭窄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6例患者中侧支循环代偿良好组(A组)与不良组(B组)各43例,A组平均脑梗死体积为12.384cm3,平均NIHSS评分4.51分,B组平均脑梗死体积为35.844cm3,平均NIHSS评分6.58分,两组患者脑DWI梗死体积(P=0.004)、NIHSS评分(P=0.026)、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P<0.001)有统计学差异,B组NIHSS评分更高、脑梗死体积更大。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TIA病史、既往脑卒中史、各血液学指标等其他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纳入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P<0.001)为独立影响因素,大脑中动脉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均比闭塞具有更好的侧支循环(OR=14,95%CI:[3.182,61.599],P<0.001;OR=3.6,95%CI:[1.129,11.478],P=0.030;OR=4.5,95%CI:[1.218,16.622],P=0.024)。卒中严重程度轻度组53例,其中侧支循环代偿良好者33例(62.3%),中度组有27例,其中侧支循环代偿良好8例(29.6%),重度组6例,其中侧支循环代偿良好2例(33.3%),比较三组间侧支循环代偿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14),轻度组侧支循环代偿良好比例最高(62.3%),与中重度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1)。三组不同卒中严重程度患者,侧支循环代偿良好组患者均比代偿不良组ln(早期脑梗死体积)的均数小,但仅中度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5);卒中严重程度与ln(早期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B=0.362,P=0.001)。结论:侧支循环、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血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占总胆固醇百分比是大脑中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患者早期脑梗死体积的独立影响因素。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影响侧支循环水平。侧支循环不良患者入院NIHSS评分更高,卒中严重程度越重,早期脑梗死体积更大。

赵舰[2](2018)在《大骨瓣减压术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HIF-1、PLA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大骨瓣减压术临床应用能够使颅腔容积增高,从而具有减压的作用,并能使脑灌注增加、预防梗塞和水肿范围增加所导致的脑疝,能使大面积大脑梗死患者死亡率显着降低。大骨瓣减压术是保守治疗无效后的备用“救命”方案,由于这一手术方法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仅在个别医院进行,此外本手术的相关研究中多针对术后6个月的相关指标进行评价,随访时间均较短,术后存活患者的远期预后评价较少。因此本研究将入选者分为外科治疗组及内科治疗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神经功能、HIF-1及PLA水平及预后等结果,对选择大面积脑梗死治疗的最佳方案、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等进行研究,以期下调大面积脑梗死死亡率。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择外科手术治疗大面积大脑梗死患者60例,根据每位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手术方式具体分为:超早期+单纯去大骨瓣减压(12例);超早期+去大骨瓣和切除部分缺血组织(6例);择期+单纯去大骨瓣减压(30例);择期+去大骨瓣和切除部分缺血组织(12例)。另选予以内科保守治疗大面积大脑梗死患者58例,采取规范化治疗方法。对2组患者治疗效果、神经功能、HIF-1、PLA水平及预后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1.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60例,其中死亡12例,死亡率20.00%;死亡原因肺部感染6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放弃治疗4例,其中死亡年龄超过60岁8例;内科保守治疗58例,死亡32例(死亡率为55.17%),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期手术18例,死亡0例(0%),择期手术42例,死亡12例(28.57%);超早期+单纯去大骨瓣减压术12例,死亡0例(0%),超早期+去大骨瓣和切除部分缺血脑组织手术6例,死亡0例(0%),择期+单纯去大骨瓣手术30例,死亡8例(26.67%),择期+去大骨瓣和切除部分缺血脑组织10例,死亡4例(40.00%),与择期手术相比,超早期手术死亡率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与内科保守治疗组相比,外科手术治疗组总有效率较高(P<0.05)。3.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CT图像上脑梗死的体积、中线移位情况、NIHSS评分均降低,GCS评分均升高(P<0.05);与内科保守治疗组相比,外科手术治疗组CT图像上脑梗死的体积、中线移位情况、NIHSS评分较低,GCS评分较高(P<0.05)。4.治疗后与内科保守治疗组相比,外科手术治疗组语言功能良好率较高(P<0.05)。5.治疗后与内科保守治疗组相比,外科手术治疗组住院时间、ICU时间较长,住院费用较高(P<0.05),外科手术治疗组消化道出血患者2例,肺感染4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00(12/60),内科保守治疗组消化道出血患者4例,肺感染10例,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4.48(20/6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6.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外周血内HIF-1α水平值均于治疗后3日后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3日相比,治疗后10日时HIF-1α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0d时HIF-1α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IF-1α水平在治疗后3d和治疗后10d时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PLA、PMA、PNA以及PlyA表达均降低(P<0.05);与内科保守治疗组相比,外科手术治疗组PLA、PMA、PNA以及PlyA表达较低(P<0.05)。8.外科手术治疗组24例至随访1年后多有患者均仍存活,未出现一例处于持续性的植物状态;其中完全依赖他人者(mRS 5分)者6例(12.50%);无法独立行走,其日常生活需要他人辅助者(mRS 4分)者占10例(20.00%);恢复良好者(mRS 2-3分)16例(33.33%),能独立行走,其日常生活仅需他人部分帮助者(mRS 3分)8例(16.67%),占17%,不需帮助能自己照料日常事务者(mRS 2分)8例(16.67%);内科保守治疗组26例患者随访1年后存在4例死亡,1年后生活完全要依赖他人者(mRS 5分)者6例(27.27%);无法独立行走,其日常生活需要他人辅助者(mRS 4分)者占6例(27.27%);恢复良好者(mRS 2-3分)6例(27.27%),其中,能独立行走,其日常生活仅需他人部分帮助者(mRS 3分)2例(9.09%),不需帮助能自己照料日常事务者(mRS 2分)2例(9.09%)。治疗后6个月、1年,与内科保守治疗组相比,外科手术治疗组BI评分水平较高,mRS评分较低(P<0.05)。结论: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脑面积脑梗死有较好疗效,降低死亡率、神经功能修复、语言功能修复、意识状态、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预后等方面均较保守内科治疗优秀,可下调患者血中HIF-1α水平以改善患者缺氧状态,下调患者PLA、PMA、PNA以及PlyA表达水平,以改善脑缺血状态及再灌注损伤。

陈兵[3](2018)在《高血压脑出血穿刺治疗疗效分析及弥散张量成像在穿刺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死亡率高,出血位置以基底节区最常见。基底节区有皮质脊髓束走行,脑出血患者多出现偏瘫等后遗症。目前治疗脑出血主要目的改善患者肢体活动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脑出血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血肿穿刺、神经内镜微创血肿清除和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目前临床上穿刺治疗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应用较多。治疗方式的选择和出血量以及出血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对于血肿大于30ml、意识清楚的患者,穿刺治疗和保守治疗效果有无差异穿有争议。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成像方式。获得原始数据后通过计算机软件再处理可以获得弥散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检查可以了解纤维束的分布、走行情况,了解纤维束有无损伤、是否完整性。弥散张量成像可以用来评估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情况。弥散张量成像在临床中应用较多,关于弥散张量成像是否可以应用于脑出血治疗方式选择的报道较少。目前关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有传统开颅手术治疗、神经内镜微创治疗、钻孔血肿引流和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清除血肿,减少血肿的压迫和再次损伤。对于少量出血、20ml<血肿量<30ml的患者,我们一般选择保守治疗。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和手术技巧的提高,脑出血的手术指征有所放宽,对于少量,出血20ml<血肿量<30ml的患者,已经有不少临床神经外科医师行穿刺引流术。对于20ml<血肿量<30m的脑出血患者行手术治疗究竟是否一定优于保守治疗尚无定论。弥散张量成像既可以定量的分析纤维束,也可以直观的显示纤维束。对于出血20ml<血肿量<30ml的患者行穿刺治疗和保守治疗治疗效果有无差异,以及弥散张量成像是否可以作为手术干预少量脑出血的指标还不清楚。目的:1.探讨软通道穿刺结合尿激酶是否可以作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一种治疗方式,以及探讨该治疗方式安全性和有效性。2.探讨行软通道穿刺结合术后尿激酶治疗治疗和保守治疗治疗血肿量大于30ml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有无差异。3.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和脑出血患者肢体运动恢复是否相关,以及弥散张量成像是否可以作为手术干预少量脑出血的指标。方法:1.收集整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行穿刺引流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评价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有治疗后脑内血肿量、治疗后患者的睁眼反应、言语反应和肢体运动反应。颅内血肿量可以根据颅脑CT计算获得;患者的睁眼反应、言语和肢体运动反应可以通过GCS(Glasgow Coma Scale)评分进行评价,GCS评分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好。2011年8月至2017年8月200例行穿刺引流或行穿刺引流和颅内压探头植入的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根据患者术前、术后的CT计算脑内的血肿量、根据患者的电子病历记录情况计算患者的术前、术后GCS评分,观察患者行穿刺治疗后脑内血肿量、GCS评分较术前有无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从出血量大于30ml、行穿刺治疗的140例脑出血患者中,随机选取2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接受保守治疗的出血量大于30ml的脑出血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每位患者的入院时的血肿量、GCS评分、1周后、1个月后GCS评分。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2.自2011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200例行穿刺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有60例少量出血、血肿量小于30ml、行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和穿刺引流术治疗的患者。CST分级1级21例、CST分级2级31例、CST分级3级8例。CST分级1级患者抽取20例为手术组A组;CST分级2级和3级患者随机抽取20例为手术组B组,随机选取同期接受保守治疗的脑出血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各组的术前和术后的NIHSS(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肢体运动评分和手术组术前和术后的FA值,各组之间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手术治疗组A组和手术治疗组B组患者根据CT计算术前血肿量。比较2组患者之间术前血肿量的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治疗组A组和手术治疗组B值术后第1天的血肿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之间血肿量的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治疗组A组和手术治疗组B组的术前血肿量分别和保守治疗组的术前血肿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手术治疗组A组、手术治疗组B组、保守治疗组之间术前血肿量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记录手术治疗组的患者和保守治疗组患者术前、手术后1周和手术后1个月NIHSS肢体运动得分。手术治疗组A组和手术治疗组B组之间术前的、术后1周的和术后1个月的NIHSS肢体运动得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治疗组A组和保守治疗组之间术前的、术后1周的和术后1个月的NIHSS肢体运动得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治疗组B组和保守治疗组之间术前的、术后1周的和术后1个月的NIHSS肢体运动得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治疗组的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均行弥散张量成像检查。记录手术治疗组的所有患者的FA值,手术治疗组A和手术治疗组B的术前FA值进行了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治疗组A组和手术治疗组B术后一个月的FA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计算整理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4天的血肿量以及GCS评分。患者术前血肿量为31.45±6.33ml、术后第1天的血肿量13.65±2.29ml、术后第4天血肿量6.22±1.55ml,术后第1天血肿清除率(术后第1天的血肿清除量约占术前血肿量的百分比)为0.56±0.05,术后第4天的血肿清除率(术后第4天的血肿清除量约占术前血肿量的百分比)为0.79±0.07,术前和术后第1天血肿量进行t检验,t=16.72,p<0.05,术前和术后血肿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和术后第4天血肿量进行t检验t=17.44,p<0.05,血肿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前GCS评分6.95±1.19,术后第1天GCS评分10.80±0.83、术后第4天GCS评分12.00±0.86。术后第1天和术前GCS评分进行t检验,t=15.15,p<0.05,GCS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4天和术前GCS评分进行t检验,t=16.65,p<0.05,GCS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和对照组年龄分别为50.3±4.6岁、49.5±4.9岁,发病时的血肿量37.5±2.8ml、37.3±3.6ml,发病时的GCS评分6.35±1.18、6.10±1.41,1周后的GCS评分8.45±1.15、6.10±1.41;1个月后的GCS评分10.45±1.23、9.25±0.89。两组术后1周的GCS评分进行t检验,t=8.9,p<0.05;两组术后1个月的GCS评分之间进行t检验,t=4.8,p<0.05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手术治疗组A组、手术治疗组B组和保守治疗组患者的发病年龄分别为50.8±4.5岁、49.5±3.5岁和50.0±3.2岁。手术治疗组A组、手术治疗组B组和保守治疗组患者的发病时的血肿量分别为24.8±3.9ml、24.7±3.5 ml和24.0±2.9 ml;手术治疗组A组、手术治疗组B组和保守治疗组患者的发病时的NIHSS肢体运动评分分别为4.80±0.89、4.65±0.81和4.60±0.88;手术治疗组A组、手术治疗组B组和保守治疗组患者的发病1周时的NIHSS评分分别为3.65±0.88、4.20±0.70和4.30±0.73;手术治疗组A组、手术治疗组B组和保守治疗组患者的发病1个月的NIHSS评分分别为:2.65±0.67、3.15±0.75和3.35±0.88。手术治疗组A组和手术治疗组B组术后第1天的血肿量分别为13.75±2.94ml、12.65±1.79 ml。手术治疗组A组和手术治疗组B组术前的FA值分别为0.32±0.05、0.24±0.05。手术治疗组A组和手术治疗组B组术后1个月的FA值分别为0.37±0.04、0.27±0.06。手术治疗组A组、B组和保守治疗组发病时的年龄、出血量和发病时NIHSS评分分别两两进行统计学分析。手术治疗组A组和手术治疗组B组之间对年龄、术前出血量、NIHSS评分进行了t检验,t值分别为1.08、0.09和0.72,p>0.05,手术治疗组A组和保守治疗组之间对年龄、术前出血量、NIHSS评分进行了t检验,t值分别为0.69、0.63和0.68,p>0.05,手术治疗组B组和保守治疗组之间对年龄、术前出血量、NIHSS评分进行了t检验,t值分别为0.48、0.65和0.19,p>0.05,认为各组具有同质性,可以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手术治疗组A组和手术治疗组B组之间的FA值进行了t检验,t=4.35,p<0.05,认为两组之间FA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两组病人的FA值不同,手术治疗组FA值高于手术治组B组。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FA值进行了t检验,t=4.8,p<0.05。手术治疗组A组术后1个月的FA值高于手术治疗组B组术后1个月的FA值。手术组A组、手术组B组1周后、1个月后NIHSS评分进行t检验,p<0.05。手术治疗A组NIHSS肢体运动评分低于手术治疗组B组。手术治疗组A组、手术治疗组B组的1周后、1个月后NIHSS肢体运动评分分别和保守治疗组1周后、1个月后NIHSS评分进行t检验。手术治疗组A组与保守治疗组之间比较结果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治疗组B组与保守治疗组之间比较结果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软通道穿刺结合术后尿激酶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能够有效的清除血肿、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2.血肿量大于30ml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软通道穿刺结合术后尿激酶治疗治疗效果优于保守治疗。3.对于少量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如果纤维束完整或少部分断裂,建议尽早行穿刺引流术,能够改善病人的预后;如果纤维束完全或大部分断裂,行穿刺引流术对改善病人的预后帮助不大。

李斐[4](2014)在《动脉瘤破裂致颅内血肿脑疝的急诊手术治疗策略及相关解剖研究》文中认为动脉瘤性颅内血肿并脑疝是一种极其凶险的急症,致死、致残率极高。这类病人因病情危重,需急诊手术,而在临床工作中,因种种原因,并非所有病人都有机会行术前血管影像检查诊断,此时需采取及时、正确的手术治疗策略,以提高该类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目前临床上对这类患者的治疗尚未形成统一认识,而急诊开颅清除血肿并去骨瓣减压,同时探查、夹闭动脉瘤无疑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但是,因这类手术没有术前血管影像结果的指导,对临床医师的专业基础解剖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熟知脑血管的解剖结构,可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为顺利完成动脉瘤显微手术、提高手术质量和病人预后提供有力保障。另外,目前尚无研究证实哪一种方法对这类动脉瘤患者更为有利。本研究通过尸头解剖对相应脑动脉血管进行解剖和观察,以求进一步熟悉脑动脉血管的显微解剖结构,为临床外科手术提供参考与理论依据。并对现阶段临床上常见的治疗策略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各自对形成颅内血肿并脑疝的动脉瘤患者的预后的影响,以期初步得出这类动脉瘤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案。同时进一步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为医患双方对患者作出治疗决定及选择提供初步参考。第一部分脑动脉血管的基础解剖学研究1-2翼点入路大脑中动脉及willis环的显微解剖目的通过尸头解剖对脑动脉血管进行解剖和观察,以求进一步熟悉脑动脉血管的显微解剖结构,为临床外科手术提供参考与理论依据。方法对6例(共计12侧)成人尸体头颅采用经典的Yasargil翼点入路开颅手术,对大脑中动脉、Willis环及其周围的相关重要血管和神经结构及脑池进行解剖和观察。结果1、翼点入路大脑中动脉的显微解剖大脑中动脉M1段的中央支内侧群多从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10mm以内发出,起于M1段的后壁、上壁或后上壁,外侧群起源于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10mm以外,多近M1段分叉处,主要起于M1段的上壁和后壁,少数起于下壁及内侧壁。M1段的皮质支多起源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近端,膝部多在岛阈处形成(8/12),分叉后多形成上下两干(83.3%),三干型少见(2/12,16.7%),未见单干型。M2段(岛段)始于膝部,该段形成的双干可分为3类:(1)等分叉型(40%);(2)上干为主型(30%);(3)下干为主型(30%)。2、翼点入路willis环的显微解剖2.1.大脑前动脉A1段大脑前动脉A1段前缘与视神经及视束的外侧缘、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内侧缘共同构成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内有颈内动脉的下壁和内侧壁发出的小分支动脉。与右侧相比,左侧A1段较为短粗(50%),少数两侧管径基本相等(33.3%)。A1段穿动脉大多数起于外侧及中部1/3的上壁及后上壁,少数自中、内侧1/3的上壁及前下壁发出。2.2.前交通动脉前交通动脉以单支型和双支型多见,其穿动脉多起自上壁,次为后壁和下壁,分布于视交叉、终板、下丘脑、穹窿、胼胝体及周围、扣带回等重要区域。2.3. Heubner回返动脉Heubner回返动脉以单支型(9/12)多见,主要起源于前交通动脉及大脑前动脉A1、A2段距前交通动脉2-3mm以内(12/15支),其中大脑前动脉A1段4支(26.7%),起源于A2段5支(33.3%),起源于前交通动脉6支(40.0%)在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前方或上方经前穿质入脑。沿途发出细小分支分布于视神经、视交叉的上、外侧,额叶底面部分皮质及部分嗅神经。2.4.后交通动脉主要起于颈内动脉后外侧壁(58.3%)及后壁(33.3%)。走行于脚间池内,其动脉分支大多起于距颈内动脉5mm以内节段(9/12),分布于视交叉下部、视束、灰结节、乳头体等,并经旁穿质等裂隙入脑。2.5.大脑后动脉于脑桥上缘处由基底动脉末端发出,向外侧走行于脚间池内,左侧P1段平均长度7.5士2.1mm,右侧平均长度6.9±2.3mm。P1段发出1-12支穿动脉,供应乳头体、灰结节、大脑脚及中脑的后部,其中主要分支为丘脑穿动脉,部分在脚尖窝处可与小脑上动脉分支形成动脉丛,经后穿质入脑。结论脑动脉血管存在较多的形态及结构变异,各动脉血管分支的起源、数目及走行变异亦较大。熟悉相关脑血管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及可能存在的各种变异,可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对于提高开颅夹闭动脉瘤的手术技术和手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动脉瘤破裂致颅内血肿脑疝的急诊手术策略3.动脉瘤破裂致颅内血肿脑疝的急诊手术探查目的探讨动脉瘤性颅内血肿并脑疝的急诊手术探查。方法回顾近三年来接收的17例急诊手术探查的动脉瘤性颅内血肿并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因病情危重,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未接受脑血管影像学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动脉瘤夹闭术,其中8例动脉瘤予以直接夹闭,另9例系复杂动脉瘤,术中采用动脉瘤朔形技术,并予以夹闭。17例患者中死亡4例,均为术前Hunt-Hess分级为Ⅳ-Ⅴ的患者;存活13例,其中3例术后出现交通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治愈。在随访的13例存活患者中,6例预后好(ADLⅠ级3例;ADⅡ级3例),5例有轻度残疾(ADL Ⅲ级),2例重残(ADL Ⅳ级)。结论对动脉瘤性颅内血肿并脑疝形成的患者应早期积极手术,提高对动脉瘤破裂致颅内血肿脑疝的认识,并采取各种积极的诊断及治疗措施,对降低此类患者伤残率和死亡率十分重要。4.不同手术策略治疗动脉瘤性颅内血肿致脑疝的疗效分析目的比较颅内血肿并脑疝形成的动脉瘤患者,在无法行头颅CTA或DSA检查的情况下,分别采取1、先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延迟造影确诊后再二期处理动脉瘤(延迟造影组);2、急诊开颅清除血肿、探查并夹闭动脉瘤(急诊探查组);3、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组)等三种治疗方案的预后情况。方法选取近6年收治的43例动脉瘤性颅内血肿并脑疝的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三组(1、延迟造影组;2、急诊探查组;3、保守治疗组),对各治疗组的预后进行比较,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诊探查组预后明显好于延迟造影组及保守治疗组,前者死亡率明显低于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保守治疗组相比,延迟造影组的预后明显好于前者,两者对比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延迟造影组中,确诊后早期手术组患者预后好的百分比高于晚期手术的患者,且早期手术组预后差的患者所占百分比低于晚期手术组,但两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死亡率相等。结论对颅内动脉瘤破裂致颅内血肿并脑疝的患者,如无法行病因学诊断,急诊手术探查治疗能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和改善患者的预后。5.影响动脉瘤破裂致颅内血肿并脑疝行急诊探查手术的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目的分析影响动脉瘤性颅内血肿并脑疝行急诊探查手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以期为医患双方对患者作出治疗决定及选择提供初步参考。方法对17例急诊手术探查的动脉瘤性颅内血肿并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筛选出相应的危险因素,再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分析影响这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7例患者中,预后好11例(64.7%),预后差共6例(3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预后与年龄、血肿量、术前Hunt-Hess分级等三个因素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Hunt-Hess分级是影响动脉瘤破裂致颅内血肿并脑疝行急诊探查手术的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Hunt-Hess分级与患者预后关系密切,是影响动脉瘤破裂致颅内血肿并脑疝行急诊探查手术的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这类患者临床手术治疗方案决策的参考。

叶宇,贾军,石小峰,尹夕龙,仪立志[5](2012)在《扩大标准大骨瓣并部分内减压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比扩大标准大骨瓣并部分内减压手术与传统单纯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对大面积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探讨扩大标准大骨瓣并部分内减压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11年月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5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n=26)和对照组(n=24),研究组患者均采用扩大标准大骨瓣并部分内减压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单纯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根据两组治疗结果对比其疗效。结果治疗观察10个月,根据Jennett-Bondy预后分级,研究组Ⅰ级2例(7.69%),Ⅱ级2例(7.69%),Ⅲ级5例(19.23%),Ⅳ级13例(50%),Ⅴ级4例(15.39%);对照组Ⅰ级2例(8.33%),Ⅱ级5例(20.84%),Ⅲ级6例(25%),Ⅳ级8例(33.33%),Ⅴ级3例(12.5%)。研究组存活患者恢复好(Ⅳ~Ⅴ级)17例,占65.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例(45.83%),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应用扩大标准大骨瓣并部分内减压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相较于传统单纯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虽无法明显降低病死率,但可明显提高治愈好转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沈俊岩,王才永[6](2012)在《大骨瓣开颅+部分脑组织切除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塞25例》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所致脑疝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5例大面积脑梗塞所致的脑疝患者采用大骨瓣开颅减压+部分变性坏死脑组织切除术,同期对15例大面积脑梗塞所致的脑疝患者采用单纯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比较其疗效,分析总结手术方式。结果:随访6个月~1年,采用大骨瓣开颅减压+部分变性坏死脑组织切除组: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者14例(56.0%),轻残生活需要照顾者7例(28.0%),重残3例(12.0%),死亡1例(4.0%);采用单纯大骨瓣开颅减压术组: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者3例(20.0%),轻残生活需要照顾者5例(33.3%),重残4例(26.6%),死亡3例(20.0%)。采用大骨瓣开颅减压+部分变性坏死脑组织切除组疗效明显优于采用单纯大骨瓣开颅减压术组,前者死亡率明显低于后者。结论:去骨瓣减压+部分变性坏死脑组织切除术是抢救大面积脑梗塞所致脑疝的有效方法,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杨金波,李如娟,信中芳,闫秀伶,侯耀峰[7](2010)在《微创内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文中提出目的探索微创内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对6例微创内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表现一侧肢体无力5例,意识障碍6例,言语不清3例,恶心、呕吐4例,头晕1例,尿失禁1例;根据CT表现梗死部位于左侧4例,右侧2例,颞、额、顶、枕5例,颞叶1例,其中合并脑室受压5例,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5例,梗塞灶出血1例,6例均行微创内减压术,其中4例均恢复良好,2例死亡。结论微创内减压术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的一种有效方法。

徐规化,李兆全[8](2010)在《大面积脑梗死手术治疗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05-01~2008-12我院15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与17例保守治疗患者进行对比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组预后较好6例(40%),重度致残5例(33.3%),死亡4例(26.7%);对照组预后较好1例(5.9%),重度致残4例(23.5%),死亡12例(70.6%)。2组预后良好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致残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能够降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治愈率,减少重度致残率。

王超[9](2009)在《皮层脑电图监测下手术治疗继发性癫痫》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皮层脑电图监测下继发性癫痫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84例继发性癫痫患者,术中通过皮层脑电图定位癫痫灶,显微手术切除原发病变后,再根据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病灶部位及皮层脑电图监测所提示的异常脑电图波释放决定是否进行致痫灶切除、扩大致痫灶切除、皮层热灼术、前颞叶切除术、海马杏仁核切除术及胼胝体前部切开术。术后规范应用抗癫痫药物。[结果]84例患者切除病变前皮层脑电图均可记录到癫痫波,原发病变切除后即时皮层脑电图监测病变周围可记录到异常癫痫波80例,检出率为95.24%。其中13例致痫波发放区域位于非功能区者该范围内皮层予以完全切除,术后即时皮层脑电图提示癫痫波消失。67例位于或毗邻重要功能区者,采用低功率热灼该处皮层后,60例癫痫波消失,7例患者经联合胼胝体前部切开和(或)海马、杏仁核切除,术后即时皮层脑电图监测效果满意。术后随访10个月~4年,按Engle标准评定疗效:Ⅰ级56例(66.67%),Ⅱ级21例(25.00%),Ⅲ级4例(4.76%),Ⅳ级3例(3.57%);手术总有效率为96.42%。49例患者停服用抗癫痫药物满一年且无癫痫发作;29例患者低剂量维持;6例患者因停药后癫痫复发再次服用初始量控制癫痫发作,发作频率较术前明显减少。[结论]皮层脑电图监测可明显提高手术治疗继发性癫痫的效果。

赵明,方乃成,邵高峰,潘柏林[10](2008)在《超低位大骨瓣开颅治疗大面积脑梗死19例报告》文中提出 常规内科治疗是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但对大面积脑梗死,尤其是伴有恶性颅内高压时内科治疗常致失败。我科行去骨瓣减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科于1996年3月至2006年11月间收治大面积脑梗死54例,男31例,女23例;年龄31~72岁,平均55.3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8例,有冠心病史5例,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病史7例,颅脑损伤史5例,动脉瘤栓塞治疗后2例。所有病例均经 CT 或 MRI 检查证实。按术

二、非重要功能区脑切除术治疗脑梗死所致脑疝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重要功能区脑切除术治疗脑梗死所致脑疝6例(论文提纲范文)

(1)大脑中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患者早期脑梗死体积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梗死体积增大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2)大骨瓣减压术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HIF-1、PLA水平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治疗研究进展及术后预后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高血压脑出血穿刺治疗疗效分析及弥散张量成像在穿刺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软通道穿刺结合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引言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临床资料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穿刺方法
        2.2 穿刺方向和路线确定
        2.3 保守治疗组治疗方式
        2.4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颅脑弥散张量成像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引言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2 检查设备
    3 皮质脊髓束的完整性分级
    4 研究方法
    5 治疗方式
        5.1 保守治疗组
        5.2 手术治疗组
    6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7 结果
    8 讨论
    9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图表
缩略词表
致谢

(4)动脉瘤破裂致颅内血肿脑疝的急诊手术治疗策略及相关解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脑动脉血管的基础解剖学研究
    一、翼点入路大脑中动脉的显微解剖
    二、翼点入路Willis环的显微解剖
第二部分 动脉瘤破裂致颅内血肿脑疝的急诊手术策略
    三、动脉瘤破裂致颅内血肿脑疝的急诊手术探查
    四、不同手术策略治疗动脉瘤性颅内血肿致脑疝的疗效分析
    五、影响动脉瘤破裂致颅内血肿并脑疝行急诊探查手术的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5)扩大标准大骨瓣并部分内减压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影像学检查
    1.4 手术方法
    1.5 临床观测指标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6)大骨瓣开颅+部分脑组织切除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塞25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影像学表现
    1.4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大面积脑梗死手术治疗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资料收集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9)皮层脑电图监测下手术治疗继发性癫痫(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正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辅助检查
        1.3 癫痫发作类型
        1.4 手术前评估
        1.5 手术方法
        1.6 手术类型
        1.7 病理检查结果
        1.8 术后抗癫痫药物应用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治疗及其预后影响因素(综述)
    参考文献
脑出血后远隔部位继发性损害的机制(综述)
    参考文献
皮层脑电图监测下多种术式联合治疗脑软化灶致癫痫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非重要功能区脑切除术治疗脑梗死所致脑疝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脑中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患者早期脑梗死体积的影响因素研究[D]. 金传娜.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大骨瓣减压术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HIF-1、PLA水平及预后的影响[D]. 赵舰. 河北医科大学, 2018(02)
  • [3]高血压脑出血穿刺治疗疗效分析及弥散张量成像在穿刺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陈兵. 青岛大学, 2018(07)
  • [4]动脉瘤破裂致颅内血肿脑疝的急诊手术治疗策略及相关解剖研究[D]. 李斐. 武汉大学, 2014(01)
  • [5]扩大标准大骨瓣并部分内减压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临床分析[J]. 叶宇,贾军,石小峰,尹夕龙,仪立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11)
  • [6]大骨瓣开颅+部分脑组织切除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塞25例[J]. 沈俊岩,王才永. 继续医学教育, 2012(04)
  • [7]微创内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J]. 杨金波,李如娟,信中芳,闫秀伶,侯耀峰.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0(10)
  • [8]大面积脑梗死手术治疗临床观察[J]. 徐规化,李兆全.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15)
  • [9]皮层脑电图监测下手术治疗继发性癫痫[D]. 王超. 遵义医学院, 2009(S1)
  • [10]超低位大骨瓣开颅治疗大面积脑梗死19例报告[J]. 赵明,方乃成,邵高峰,潘柏林. 中国基层医药, 2008(03)

标签:;  ;  ;  ;  ;  

非重要功能区全脑切除治疗脑梗塞所致脑疝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