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会换届暴露的问题及对策

村委会换届暴露的问题及对策

一、村委会换届暴露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慧滢[1](2021)在《基层党委政府在农村“两委”换届选举中的作用发 ——以B市S镇为例》文中指出

魏月玥[2](2021)在《宁夏银川市Y县W镇村委会换届选举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要不断增强农业发展质量,加快农业全面升级,推动农村全面进步,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因此,顺利开展好农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选举出能够带领群众共同发展、共同致富的带头人,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立足W镇实际情况,通过实地参与调研的方式对W镇10个村的村委会换届选举过程全程观察研究,研究发现W镇镇、村两级均能够高度重视,且较好的完成换届选举各阶段工作,换届后村委会成员文化程度、性别比例、年龄构成等均有所优化。然而,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存在村民对村委会换届选举相关法律法规知晓率低、对换届选举工作主动参与度低等问题,这些都对村委会换届选举造成负面影响,通过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针对具体存在问题提出完善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对策建议,从而规范W镇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推动基层民主建设规范化发展。

张月洁[3](2020)在《村民自治中村庄派系竞争规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将村民自治纳入到基层民主的框架中是非常伟大的创造,同时,该制度也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而过于激烈的村庄派系竞争,便是其面临的诸多挑战之一。在农村政治中,村庄派系竞争对于村民自治的有效实施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一方面,村庄派系竞争的存在使得村民权利意识逐渐增强,在维护自身权益时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同时使得各村庄派系间互相制衡,村民自治更加规范。另一方面,过于激烈的村庄派系竞争则会导致村民自治陷入无序状态。首先,各村庄派系在民主选举的竞争之中,贿赂选民是他们惯用的手段之一,建议改进现行法律,明确规定在村委会选举中贿选行为的法律责任,压缩村庄派系竞争成长空间;其次,鉴于村务监督委员会在很多村庄中处于虚置状态,未切实落地实行,建议强化其职能,以降低村庄派系发挥消极影响的可能;再次,很多乡镇政府不能正确履职,建议采取相应措施督促其正确履职,使村庄派系间的力量得以平衡;最后,当前很多村庄中的村民民主权利意识较弱,民主参与度低,建议提升村民政治理性,解构村庄派系的心理基础。

宁容容[4](2020)在《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背景下我国农村村级党组织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研究 ——以湖南省C县W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湖南省C县W村在2015年进行乡镇区划调整改革,现已完成,改革后出现一系列的变化,给W村党组织建设带来一些困难,解决这些困难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因此,对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背景下村级党组织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以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背景下村级党组织面临的困难及对策为研究重点,在基层党建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以及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了乡镇区划调整后W村基层党组织工作面临的困难,如党员规模增大,但素质参差不齐、老龄化严重;村干部工作任务急剧增加,贫困村现状无改变;村虽合并村党组织却没有形成核心凝聚力;村“空心”程度增大,村党组织政治宣传成效不彰以及村两委配合默契不足,工作效率不高等困难。分析得出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主要有: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活力,党组织保障不足、运行艰难,家族宗族势力盘根错节、影响村党组织的决策,外出务工党员流动频繁、村党组织工作难度加大以及村两委关系没有完全理顺等。进而提出在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背景下加强W村级党组织建设应当优化队伍结构、吸引青年党员的加入,合理安排支出、强化基层基础运行保障,正确引导家族宗族势力、强化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加强流动党员管理、进行切实有效的政治宣传和明确村两委分工、构建和谐两委关系等解决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背景下加强村级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益经验,以期为村级党组织在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一定借鉴和启示。

梁俊山[5](2020)在《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研究 ——以D村“两票”制为例》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以来,先后经历革命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重要发展阶段,各阶段都是党为实现人民利益而不断奋斗的过程。农村基层组织在党的实践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制度创新是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作用发挥的核心机制。厘清农村基层党支部制度创新的内在机理,对于实现以制度创新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党支部领导,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H县D村是一个位于晋、陕、蒙交界处具有悠久历史的小型村庄,其处于“鸡鸣三省”的边缘地理环境、“十年九旱”的气候条件和“民歌海洋”的艺术氛围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独特时空场域中,为基层党的制度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支撑。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民经历了组织化的三个重要时期,即从分散个体到组织集体的农民协会时期,从原子化小农到合作化社员的合作化时期和从非正式合作到政权化行动的人民公社时期。组织化实践中农民的民主意识得到启蒙并对农村制度形成初步认知,为改革开放后有序参与村民自治并积极探索制度创新奠定了基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全国推行村民自治的宏观背景下,由于党的制度安排尚未明确村“两委”关系,为村民自治实践预留了基层制度创新空间。D村在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演化成为干群关系紧张、基层组织涣散的矛盾复杂村,群众在坚持党的领导制度认知下提出“选书记”的制度创新诉求。地方党委基于“人民中心”的价值遵循对诉求积极回应,与人民互动中创造了“两票”制选举党支部书记的新做法,强化了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权威,有效解决农村现实问题。“两票”制经验在党组织支持和实践检验下不断扩散和深化,最终演化为具有全国普适性的“两推一选”制度。D村“两票”制经验及其“跨村选人”、“一肩挑”的制度创新实践展示了完整的制度创新脉络和经验链条,形成较为丰富的研究资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本文试图通过对D村“两票”制创新的典型案例进行实证调研,结合渐进性制度变迁理论、场域理论对其内在规律进行剖析,形成对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研究发现党支部选举制度是在党的领导保障下、农民发展内驱力推动下,遵循理法合一的价值路线,通过内生外嵌的实现路径进行耦合创新的过程。其中制度场域是创制发生的空间环境,四维一体是制度创新的体系结构,系统协同是制度创新的合力机制,耦合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实现机制。在把握党的基层制度创新逻辑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以制度创新强化党的基层领导、满足农民发展需求、引领农村“三治融合”和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的作用,从而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孙健鹏[6](2020)在《乡村治理行政化问题研究 ——以肇庆市江南区白沙镇行政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村民自治是其中的核心。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以来,村民自治制度对于推动基层民主的发展和维持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发展也进入了转型时期。政府工作重心下移,农村大量行政事务的不断增加,使得乡村治理行政化的倾向日趋加强,属于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承担着大量的行政性工作。由于村民自治制度及村民委员会是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自其“出生”之日起就带有行政化的基因。探究乡村治理行政化的成因,一方面有政府自上而下加强基层治理的外在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村民委员会自下而上需要从政府获取资源,进行主动行政化的内在需求。随着国家提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目标,乡村治理特别是村民自治找准定位和方向显得尤为重要,既关系到整个社会管理体制的发展,又关系到我国农村基层民主自治能否实现,还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本文在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嵌入性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为工具,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以肇庆市江南区白沙镇的行政村为研究对象,剖析乡村治理行政化的现状、成因、实践意义和局限性,并就其实践中面临的困境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在承认现阶段乡村治理行政化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提出理顺乡村治理体制机制,为村民委员会松绑减负的治理路径,以期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群众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袁学丽[7](2020)在《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村委会选举中贿选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国家政权的基石,村委会选举在巩固农村基层民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村委会选举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不正常现象,其中贿选尤为严重,侵犯村民民主权利,破坏基层选举的正常秩序,严重危害农村地区基层民主建设,扰乱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深层次探讨村委会选举中贿选问题,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提出问题、剖析问题和提出对策的逻辑架构,运用历史制度主义这一理论分析视角,利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村委会选举中存在的贿选问题,总结出贿选现象具有手段多样化、行为组织化、活动隐蔽化、现象普遍性等特点,指出贿选的本质表现为公权的私化、公权的异化、政治权力的趋利化。运用历史制度主义作为分析视角,对贿选进行制度分析、非制度分析、路径依赖分析、关键节点分析及制度与政治行动者行为互动分析,探究贿选存在的原因。在借鉴国内港澳台地区及国外相关经验基础上,尝试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对村委会选举中贿选问题提出治理路径。在制度层面上:通过均衡权力分配来缓解权力张力;健全法律法规,规范选举程序;构建监督机制,缓解制度张力;在非制度层面上:通过提升民主法治意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规范经济能人从政之路,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来缓解环境张力;在破解消极路径依赖方面,提出通过抓住关键节点,削弱贿选动机;最后在制度与政治行动者行为互动方面,推进村规民约建设等,运用多种路径治理来根治贿选问题,构建村委会选举中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贺超[8](2020)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村庄选举的实践逻辑 ——基于N村的个案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制定出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体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计划。2019年和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继续推进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自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的有效性表现在村庄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平衡以及国家与乡村社会良性互动的如何实现上;其治理是否有效直接关乎乡村振兴的成败及国家治理体系能否良性运转。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乡村社会问题愈益复杂,村民自治出现瓶颈和困境。在村庄选举的发展过程中,这些问题则表现为基层乡镇政府的不当介入,村庄中家族、宗族和派系影响选举以及贿选等方面的问题。以上提到的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发展并呈现出一定的变迁过程。村民自治是内嵌于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部分,本文在这一视角下去考察村庄选举中所出现问题背后的生成机制。从宏观上讲,村庄选举体现了国家治理整体框架下的中央自上至下的政策制度的设计与安排、地方基层乡镇政府科层制的政治环境以及村庄内生社会秩序三方面关系,以及这三方关系如何协调与平衡的问题。在村庄选举过程中,作为选民的普通村民、基层政府官员、国家政权这三方主体塑造了村庄选举过程中的三种逻辑关系。国家遵循着民主建设、政权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理论逻辑;基层乡镇政府作为国家政权在乡村的代表主要遵循着科层制的运行逻辑;在村庄则遵循着传统的乡村逻辑。本文通过对N村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村庄选举的实践过程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村庄选举正是在这些多重并存的逻辑之间的张力相互作用下兴起、演变和发展的。村庄选举这一政治事件影射出了国家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对这多重并存的运行逻辑背后的机制分析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这对于国家乡村治理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使国家治理现代化向规范化、程序化和规则化的方向进一步推进和发展,从而使乡村治理的有效性或乡村治理走向善治成为乡村治理的根本问题。

李焱明[9](2020)在《村两委“一肩挑”模式研究 ——以广东省茂名市MN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基层治理经历了合作化时期、人民公社时期、村民自治时期等数个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基本上确立了村民自治的村(居)民委员会的村“三自”、“四民主”的管理方式。2002年,中共中央政府正式发文提倡,村两委“一肩挑”模式得以在大部分农村推广开来,并实现了较好的社会管理效能。另一方面,随着“一肩挑”模式的推广及深入,在工作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和缺陷。这些问题在相关研究人员及各级政府的重视下,不断摸索更合理、更高效、更适应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推动着“一肩挑”模式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选择笔者较为熟悉的广东省茂名市MN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对该地区村两委“一肩挑”工作实践展开研究。本文在研究中首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梳理了关于村两委“一肩挑”模式的基本理论概念及研究动态和进展。其次,运用访谈调查法对MN区2017年村两委换届选举的关系人群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分析村两委“一肩挑”模式实施的效果,及探索影响村两委“一肩挑”模式实践的因素。本文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当地村两委“一肩挑”治理环境中存在村两委干部能力有限、工作任务繁重导致压力过大、对村两委进行监督和制约的难度加大、基层治理违纪违法现象频发等问题。分析后得知,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部分基层开展“一肩挑”条件不够成熟、监督流于形式、村民自治意识欠缺、职权责划分不够清晰等情况。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从因地制宜推动“一肩挑”、强化监督落实、提升基础素质、依法依规运行、完善配套制度以及持续深化改革等六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本文研究通过深入参与MN地区的工作实践,客观全面了解农村基层治理“一肩挑”模式的实践情况,为相关研究提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样本和实际案例,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对研究案例中“一肩挑”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深入探寻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基层“一肩挑”模式的若干措施,以期给地方基层政府在改进村级两委“一肩挑”模式时提供一些参考,在推动基层农村治理效能提高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杜俊奇[10](2020)在《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外公职人员中一直存在着腐败现象,而且党外公职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其腐败问题也开始空前凸显,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中,腐败问题还表现的相当严重。党外公职人员分布在各领域、各层级,在各级政府、各个岗位充当重要角色,有职有权,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因此,如何加强对行使公权力的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而必须直面和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相关部门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由于监督机制与现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监督问题仍然处于薄弱状态。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总体上说,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系统的研究尚不充分,对这一群体的腐败程度、形式、原因等实证研究非常不足,具有建设性和应用性的对策建议更是不多。从我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这一时代的宏伟大业来看,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问题的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共产党(即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即参政党)互相监督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将全面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的迫切需要。本文主体内容分为逻辑紧密关联的五章。逻辑起点首先在理论层面阐发了关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必须厘清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介绍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体内容、制度基础、法理依据和监督的必要性;然后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追溯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发展历程,分析目前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继而用实证研究、尤其是案例分析的方法,剖析了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现状、成因和特征;论证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强化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和显着成效;最后,就如何强化、细化、实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特别是政治敏感度和政策性比较强的宗教界、工商联、村委会三个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从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维度提出的若干对策建议。本文的意义在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这一事关我国反腐败成效而迄今很少受到关注的问题做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内调外研获得了翔实的一手数据;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尤其是对特殊群体的监督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从而对国家监察机制改革和推进反腐败事业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村委会换届暴露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村委会换届暴露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宁夏银川市Y县W镇村委会换届选举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第四节 村委会换届选举相关理论概述
第二章 W镇村委会换届选举概况
    第一节 W镇基本概况
    第二节 W镇选举工作过程及成效
第三章 W镇村委会换届选举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W镇村委会换届选举存在问题
    第二节 W镇村委会换届选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完善W镇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对策
    第一节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学法用法民主环境
    第二节 增强民主意识,激发选民参与积极性
    第三节 正视宗族存在,引导发挥正面作用
    第四节 完善监察机制,杜绝贿选行为发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W镇村委会换届选举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介

(3)村民自治中村庄派系竞争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村庄派系及村庄派系竞争概述
    (一)村庄派系及村庄派系竞争的概念及分类
        1.村庄派系及村庄派系竞争的概念
        2.村庄派系及村庄派系竞争的分类
    (二)村庄派系及村庄派系竞争产生的缘由
二、村庄派系竞争对村民自治的影响
    (一)村庄派系竞争对村民自治的积极影响
    (二)村庄派系竞争对村民自治的消极影响
        1.对民主选举的消极影响
        2.对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及民主监督的消极影响
三、规制村庄派系竞争所面临的困境
    (一)民主选举中相关法律法规缺位
    (二)村务监督委员会职能弱化
        1.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制度设计及实施情况
        2.当前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落地”面临的困境
    (三)乡镇政府不能正确履职
        1.理论上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
        2.实践中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
    (四)村民政治理性不足
四、村民自治中村庄派系竞争的规制路径
    (一)完善落实现行法律法规,压缩村庄派系竞争成长空间
        1.精密设计选举环节,压缩村庄派系竞争成长空间
        2.完善对村委会选举中贿选行为的法律规定
    (二)强化村务监督委员会职能,降低村庄派系发挥影响的可能
        1.细致规定村务监督委员会职能
        2.完善村务公开制度
        3.注重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的选任工作
    (三)乡镇政府正确履职,平衡村庄派系间力量
        1.建设法治政府
        2.注重乡镇工作人员政治素质及能力建设
    (四)提升村民政治理性,解构村庄派系的心理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背景下我国农村村级党组织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研究 ——以湖南省C县W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乡镇区划调整改革与农村村级党组织概述
    2.1 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镇区划调整改革
        2.1.1 新型城镇化与乡镇区划调整改革的内涵
        2.1.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进乡镇区划调整改革的意义
    2.2 村级党组织与村级党组织建设
        2.2.1 村级党组织内涵与特点
        2.2.2 村级党组织的功能
        2.2.3 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内容
    2.3 中国共产党关于村级党组织建设的理论观点
第三章 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背景下湖南省C县W村党组织面临的困难及原因
    3.1 湖南省C县W村推进乡镇区划调整改革的基本状况
        3.1.1 湖南省推进乡镇区划调整改革的主要举措
        3.1.2 C县W村乡镇区划调整改革的步骤
        3.1.3 乡镇区划调整改革后C县W村的变化
        3.1.4 C县W村乡镇区划调整改革的成效
    3.2 乡镇区划调整改革后C县W村党组织面临的困难
        3.2.1 党员规模增大,但素质参差不齐,老龄化严重
        3.2.2 村干部工作任务急剧增加,贫困村现状无改变
        3.2.3 村虽合并村党组织却没有形成核心凝聚力
        3.2.4 村“空心”程度增大,村党组织政治宣传成效不彰
        3.2.5 村两委配合默契不足,工作效率不高
    3.3 乡镇区划调整改革后C县W村党组织出现困难的原因
        3.3.1 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活力
        3.3.2 党组织保障不足,运行艰难
        3.3.3 家族宗族势力盘根错节,影响村党组织的决策
        3.3.4 外出务工党员流动频繁,村党组织工作难度加大
        3.3.5 村两委关系没有完全理顺
第四章 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背景下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对策与启示
    4.1 乡镇区划调整改革后加强C县W村党组织建设的对策
        4.1.1 优化队伍结构,吸引青年党员的加入
        4.1.2 合理安排支出,强化基层基础运行保障
        4.1.3 正确引导家族宗族势力,强化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4.1.4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进行切实有效的政治宣传
        4.1.5 明确村两委分工,构建和谐两委关系
    4.2 对全国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背景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启示
        4.2.1 加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紧扣民心夯实政治根基
        4.2.2 改善基层党员结构,优化基层党组织工作队伍
        4.2.3 加强运行保障机制建设,确保基层党组织有序运行
        4.2.4 推动基层党组织与行政组织形成和谐互助的工作作风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5)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研究 ——以D村“两票”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基本问题与反思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基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一)文献综述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进路:视角选择与理论假设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四)理论视角
    四、研究样本:村庄选取与典型特征
        (一)样本选取原则
        (二)样本基本概况
        (三)样本典型特征
第一章 地理交汇与文化交融:“两票”制探索的时空场域
    1.1 “鸡鸣三省”之边缘地理
        1.1.1 H县沿革与县域区位
        1.1.2 D村由来与村庄区位
        1.1.3 边缘地理的交集与自立
    1.2 “十年九旱”之古渡经济
        1.2.1 天与地:传统农业根基薄弱
        1.2.2 福与祸:黄河泊来利弊
        1.2.3 破与立:挣扎的渡口经济
    1.3 “民歌海洋”之艺术之乡
        1.3.1 “二人台”:艺术的地域根基
        1.3.2 民风活跃:曲艺塑造下的地方文化
        1.3.3 走西口:艺术与社会的互动
    1.4 “自治示范”之民主金石
        1.4.1 《村组法》试行与H县试点
        1.4.2 《村组法》落实与H县示范
        1.4.3 突破:自治精神萌动农民诉求
第二章 民主启蒙与制度认知:“两票”制探索前的民主习得
    2.1 农民协会时期:从分散个体到组织化集体
        2.1.1 清末的农会组织
        2.1.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组织
        2.1.3 解放区的农民协会重建
    2.2 合作化时期:从分散小农到合作化社员
        2.2.1 农民所有制下的个体经营尝试与缺陷
        2.2.2 传统变工下的互助生产
        2.2.3 初级合作社下合作意识的萌动
    2.3 人民公社时期:从非正式合作到政权化行动
        2.3.1 高级合作社:从自发合作到集体行动
        2.3.2 集体化社员:从生产社员到政治成员
        2.3.3 运动化社员:从政治参与到群体乱序
    2.4 包产到户:从秩序缺位到民主自治
        2.4.1 退潮与反思:农民乱序参与的折返
        2.4.2 探索与首创:包产到户的农民实践
        2.4.3 民主与权利:村民自治的制度构建
第三章 民主探索与制度创新:“两票”制产生与实践的内在动因
    3.1 “村民自治”:两票制创新的制度前提
        3.1.1 村民自治顶层设计为制度创新提供机制保障
        3.1.2 村民自治实践开启制度创新窗口
        3.1.3 村民自治使农村基层党建产生新“需求”
    3.2 “为利抗争”:两票制创新的工具理性
        3.2.1 依法举揭:政治认同下农民维权的路径选择
        3.2.2 创制扩权:农民诉求表达的行动策略
        3.2.3 以势易权:农民诉求实现的精神取向
    3.3 “人民中心”:两票制创新的价值回应
        3.3.1 诉求回应: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必然要求
        3.3.2 互动创制:两票制创新的实践路径
        3.3.3 农民中心:两票制的价值遵循
    3.4 “政治实验”:两票制创新的探索路径
        3.4.1 政治实验与政治学实验
        3.4.2 中国的“政治实验”范式
        3.4.3 两票制:政治实验的基层实践
第四章 民主落实与制度拓展:“两票”制发展与深化的路径选择
    4.1 实践检验与制度成型:D村试选到W镇推行
        4.1.1 制度诉求:“信任票”的产生缘由
        4.1.2 制度供给:实践检验下的诉求回应
        4.1.3 创制成效:制度创新绩效的现实反映
    4.2 经验推广与制度发展:从X地区现场会到山西培训班
        4.2.1 组织领导:制度创新发展的根本保障
        4.2.2 农民实践:制度创新发展的驱动力量
        4.2.3 制度风险:制度创新的宏观考量
    4.3 全国借鉴与制度变体:从“两票”制到“两推一选”
        4.3.1 有限效度:“两票”制昙现与折返
        4.3.2 水波效应:“两票”制的后创制时代
        4.3.3 制度变体:“两推一选”创制与全国落地
    4.4 民主深化与制度超越:从村支部选举到乡镇直选
        4.4.1 民主上升:公推直选由乡村走向乡镇
        4.4.2 民主拓展:由村内选举走向多村联选
        4.4.3 民主深化:制度创新的持续动力
第五章 耦合创新: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的内在机理
    5.1 党的领导:制度创新的组织保障
        5.1.1 农村党建催生制度创新需求
        5.1.2 地方党组织推动制度创新实践
        5.1.3 党中央确认制度创新结果
    5.2 农民发展:制度创新的内在动力
        5.2.1 农民逐利:制度创新的经济动因
        5.2.2 农民维权:制度创新的政治追求
        5.2.3 农民参与:制度创新的文化场域
        5.2.4 农民发展:制度创新的核心动力
    5.3 理法合一:制度创新的价值遵循
        5.3.1 合法性:制度创新的外部边界
        5.3.2 合理性:制度创新的内在准绳
        5.3.3 人民性:理法合一的创制精神
    5.4 内生外嵌:制度创新的路径依赖
        5.4.1 诉求萌发:制度创新的起点
        5.4.2 以势抗争:制度议程的设置
        5.4.3 价值嵌入:制度创新的实现
        5.4.4 党的引领:制度创新的扩散
    5.5 耦合效应:制度创新的协同机制
        5.5.1 制度场域:创制发生的空间环境
        5.5.2 四维一体:制度创新的体系结构
        5.5.3 系统协同:制度创新的合力机制
        5.5.4 耦合机制:制度创新的实现机理
第六章 党的制度创新引领农村发展的未来走向
    6.1 以制度创新强化党的基层领导
        6.1.1 跨村选人:创新党的基层选举制度
        6.1.2 跨级用人:创新党员干部管理制度
        6.1.3 跨委育人:创新党员人才培养制度
    6.2 以制度创新满足农民发展需求
        6.2.1 问题:农民需求的现状分析
        6.2.2 归因:农民需求的制度成因
        6.2.3 策略:农民需求的制度供给
    6.3 以制度创新引领农村“三治融合”
        6.3.1 党的领导制度创新:三治融合的基本前提
        6.3.2 农村制度耦合创新:三治融合的协同机制
        6.3.3 党领民治体制创新:三治融合下的农村善治
    6.4 以制度创新推进乡村振兴
        6.4.1 创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助推产业兴旺
        6.4.2 创新农村生态保护制度,建设宜居乡村
        6.4.3 创新村规民约惯习制度,培育文明乡风
        6.4.4 创新农村社区治理制度,实现农村善治
        6.4.5 创新农民收入分配制度,创造富裕生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乡村治理行政化问题研究 ——以肇庆市江南区白沙镇行政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村民自治发展历程
        1.1.2 乡村治理行政化问题的凸现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乡村治理
        2.1.2 村民自治
        2.1.3 村民委员会
        2.1.4 乡村治理行政化
    2.2 理论基础
        2.2.1 嵌入性理论
        2.2.2 资源依赖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江南区乡村治理行政化的现状分析
    3.1 江南区乡村治理行政化发展的主要表现
        3.1.1 工作职责的转移
        3.1.2 行政考核的下沉
        3.1.3 工作内容的越界
    3.2 江南区乡村治理行政化的特点
        3.2.1 组织机构的机关化设置
        3.2.2 村级事务的行政化安排
        3.2.3 工作方式的制度化管理
    3.3 乡村治理行政化发生的行动逻辑
        3.3.1 组织嵌入
        3.3.2 资源依赖
    3.4 江南区乡村治理行政化的实践意义
        3.4.1 有利于国家对农村资源的输入
        3.4.2 有利于村民委员会履行治理职责
        3.4.3 有利于整治村民自治中的乱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江南区在乡村治理实践中面临的困境
    4.1 江南区乡村治理行政化带来的问题
        4.1.1 与法律法规的冲突
        4.1.2 遏制村民自治的空间
        4.1.3 导致干群关系疏离
    4.2 江南区在推进乡村治理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4.2.1 越减越重的工作负担
        4.2.2 有待理顺的“两委”关系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应对乡村治理行政化问题的对策建议
    5.1 厘清职责边界
    5.2 优化任务压力传导机制
    5.3 建立违规审查工作机制
    5.4 提升农村党组织的领导力
    5.5 培育村民自治能力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3 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工作职责事项
附录4 2018年白沙镇村级工作岗位责任制考核办法
附录5 白沙镇西岸村党群服务中心可受理事项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村委会选举中贿选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3.3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工具
    2.1 村委会选举中贿选问题的界定
        2.1.1 村委会
        2.1.2 村委会选举
        2.1.3 村委会选举中的贿选
    2.2 理论工具:历史制度主义
        2.2.1 历史制度主义的主要观念
        2.2.2 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
第3章 村委会选举中贿选的表现形式及历史制度主义分析
    3.1 村委会选举中贿选的表现形式及本质
        3.1.1 表现形式
        3.1.2 贿选本质
    3.2 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村委会选举中贿选问题的分析
        3.2.1 制度分析
        3.2.2 非制度分析
        3.2.3 路径依赖分析
        3.2.4 关键节点分析
        3.2.5 制度与政治行动者行为互动分析
第4章 国内港澳台地区及国外惩治贿选的经验借鉴
    4.1 国内港澳台地区惩治贿选的经验
        4.1.1 中国香港地区
        4.1.2 中国澳门地区
        4.1.3 中国台湾地区
    4.2 国外惩治贿选的经验
        4.2.1 日本
        4.2.2 新加坡
第5章 历史制度主义对村委会选举中贿选问题的治理路径分析
    5.1 制度方面
        5.1.1 均衡权力分配,缓解权力张力
        5.1.2 健全法律法规,规范选举程序
        5.1.3 构建监督机制,缓解制度张力
    5.2 非制度方面——营造有利环境,缓解环境张力
        5.2.1 提升民主法治意识
        5.2.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5.2.3 规范经济能人从政之路
        5.2.4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5.3 破解消极路径依赖——关键节点
        5.3.1 强化集体资产管理,削弱贿选动机
        5.3.2 明晰集体产权制度,强化监督作用
    5.4 制度与政治行动者行为互动方面
        5.4.1 推进村规民约建设
        5.4.2 其他方面的措施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1.着作
    2.期刊论文
    3.学位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8)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村庄选举的实践逻辑 ——基于N村的个案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1.3.1 核心概念
        1.3.2 理论依据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N村概况与村庄选举概况
    2.1 N村概况
        2.1.1 N村的地理区位与基本状况
        2.1.2 N村的村位区隔
        2.1.3 N村经济与社会分层概况
    2.2 N村村庄选举概况
        2.2.1 N村村庄选举历届情况
        2.2.2 N村村庄选举的主要内容
        2.2.3 村两委选举中的交叉任职及“一肩挑”
第三章 国家治理背景下N村历届选举中的运行逻辑
    3.1 村庄选举的国家治理背景
        3.1.1 农业税时代
        3.1.2 后农业税时代
    3.2 国家在村庄选举中的理论逻辑
        3.2.1 民主的逻辑
        3.2.2 经济发展的逻辑
        3.2.3 政权建设的逻辑
    3.3 村庄选举中基层乡镇政府的运行逻辑
        3.3.1 自上而下的科层制的逻辑
        3.3.2 基层乡镇政府面对村庄的逻辑
    3.4 村庄选举中村庄的实践逻辑
        3.4.1 国家民主与乡村“民主”的悖论
        3.4.2 社会分层使村庄关系网络更加复杂化
        3.4.3 以户为单位的乡村逻辑
第四章 国家治理困境及N村历届选举背后呈现出的问题
    4.1 国家治理的困境
        4.1.1 国家在乡村治理体制的行政化和技术化倾向
        4.1.2 乡村治理中城乡二元体制和农村土地制度
    4.2 基层政府对村庄选举的介入
        4.2.1 在选举规则的制定和解释上
        4.2.2 对选举信息的全能发布
        4.2.3 介入组织与实际操作的过程
    4.3 村庄选举中的宗族、家族、派系问题
        4.3.1 N村选举中的宗族与家族
        4.3.2 选举向派系的转变
    4.4 贿选方面的问题
        4.4.1 “贿选”村庄选举中的理性计算
        4.4.2 对贿选的法律界定和违规后果
    4.5 村民对选举态度的转变
        4.5.1 村民对选举的“羞涩”态度
        4.5.2 村民积极参与村庄选举
        4.5.3 村民对选举参与感的降低
    4.6 村庄选举越来越偏重党支部的选举
第五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应对之策
    5.1 把“善治”或治理有效作为乡村治理的发展方向
        5.1.1 应对民主化问题
        5.1.2 应对治理技术化及其内卷化的问题
    5.2 让“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相结合
    5.3 发挥党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5.4 促进乡村治理主体的开放化、多元化与协同化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N村历次村庄选举概况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村两委“一肩挑”模式研究 ——以广东省茂名市MN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核心概念
        2.1.1 村民自治
        2.1.2 村两委“一肩挑”
    2.2 相关理论
        2.2.1 党的全面领导思想
        2.2.2 权力制衡理论
        2.2.3 民主权利理论
        2.2.4 治理理论
        2.2.5 基层自治理论
第3章 村两委“一肩挑”模式起源演变和MN区实践情况
    3.1 村两委“一肩挑”模式起源和发展
        3.1.1 村两委“一肩挑”模式的起源
        3.1.2 村两委“一肩挑”模式的发展
    3.2 2017年MN区村两委“一肩挑”模式实践情况
        3.2.1 2017年MN区村两委“一肩挑”模式实践概况
        3.2.2 2017年MN区村两委“一肩挑”模式实践效果
    3.3 MN区村两委“一肩挑”模式调研意见反馈
        3.3.1 普通群众、基层党员意见纷杂
        3.3.2 曾任、现任两委干部观点对立
        3.3.3 基层政府全力支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村两委“一肩挑”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4.1 两委干部难以承重
        4.1.1 两委重叠任务过重
        4.1.2 两委干部能力有限
    4.2 两委班子违纪违法问题频发
        4.2.1 推诿和夺利并存
        4.2.2 贪腐渎职时有发生
    4.3 “一肩挑”模式优缺点对比分析
第5章 村两委“一肩挑”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部分基层“一肩挑”条件不成熟
    5.2 监督流于形式
        5.2.1 监督意识不强
        5.2.2 监督渠道不畅
    5.3 自治觉悟不强
        5.3.1 自治意识觉醒程度不够
        5.3.2 参与意识有待提高
    5.4 职、权、责不够明晰
        5.4.1 基层政府存在越权行为
        5.4.2 村两委职、权、责交叉模糊
第6章 规范村两委“一肩挑”运行的应对策略
    6.1 因地制宜推动“一肩挑”治理
        6.1.1 与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
        6.1.2 与思想觉悟程度统一
        6.1.3 与干部综合素质匹配
        6.1.4 与其他实际条件配套
    6.2 强化监督落实
        6.2.1 多渠道监督
        6.2.2 多主体监督
        6.2.3 多层次监督
    6.3 提升基础素质
        6.3.1 引导村民政治觉醒
        6.3.2 建立优化后备梯队
    6.4 依法依规运作
        6.4.1 基层政府严守指导红线
        6.4.2 两委坚守原则立场
    6.5 完善配套制度
        6.5.1 严格落实现有制度
        6.5.2 加快制定配套制度
    6.6 持续深化改革
        6.6.1 探究三元三维立体治理体制
        6.6.2 试点网络辅政直接决策模式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
致谢

(10)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一)实践意义
        (二)理论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学界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三)对决策层关于统一战线相关文献的解读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五、内容与框架
    六、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创新之处
        (二)研究难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若干基本问题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与构成
        一、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阐释
        (一)“公职人员”的概念
        (二)“党外”的概念
        二、党外公职人员来源与构成
        (一)我国政治体制中“党外公职人员”的来源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分类构成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培养选拔、任用与管理
        一、党外公职人员培养选拔政策
        二、党外公职人员任用政策的历史沿革
        (一)建国初期的任用政策
        (二)改革开放后的任用政策
        (三)进入21世纪后的任用政策
        (四)新时代选拔任用的政策
        三、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管理
        (一)对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引导
        (二)优化党外干部管理结构。
        (三)选好配强民主党派领导班子
        (四)选好选准主委。
        四、党外公职人员从政优势
        (一)政治优势
        (二)智力资源优势
        (三)利益表达优势
        (四)社会活动优势
        五、党外公职人员不同时期在体制内的作用
        (一)建国初期
        (二)改革开放初期
        (三)新时期
        六、党外公职人员使用现状
        (一)中央越来越重视,阵营越来越壮大
        (二)实职正职比例增大,切实保障有职有权
        七、制约党外公职人员培养使用的因素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二、社会公众与媒体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三、民主党派对担任公职的党内成员内部监督
        四、各级监察委员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第四节 民主党派党内监督概述与成效分析
        一、内部监督内容
        二、内部监督实践
        三、内部监督成效
        四、在内部监督中对腐败问题的处置
        五、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制度基础和法理依据
        一、制度基础
        (一)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党制度
        二、法理依据
        (一)根本法依据
        (二)专门法依据
        (三)行业法依据
        (四)有关法规依据
    第六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重要意义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我国民主监督的重要补充
        三、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要求
        四、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要求
        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国家监察法的内在要求
第二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与主要问题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
        一、民主革命时期,监督雏形显现
        二、建国初期,监督方针确立
        三、整风反右时期,监督出现挫折
        四、“文革”时期,监督遭受破坏
        五、改革开放时期,监督恢复完善
        六、“十八大”后,监督成熟定型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成效
        一、思想认识不断深化
        二、监督机制逐步完善
        三、监督效果初步显现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问题
        (一)监督意识不够清晰,监督观念亟待提高
        (二)监督机制存在缺陷,监督体系亟待完善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特殊性给监督带来的难点
        (一)党外公职人员界别分布具有特殊性
        (二)党外公职人员管理体制具有特殊性
        (三)党外公职人员任职情况具有特殊性
        (四)党外公职人员廉政意识具有特殊性
        (五)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倾向具有特殊性
        (六)政治参与呈现多元化、差异性
        三、特殊领域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难点
        (一)宗教界
        (二)工商联
        (三)村委会
第三章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现状分析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与特点分析
        一、不同层级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特点的异同分析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共同点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不同点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异同分析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共同点
        (一)个人私欲恶性膨胀
        (二)公共权力发生异化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不同点
        (一)内外监督不力
        (二)外部环境影响
第四章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意义与成效
    第一节 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意义
        一、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反腐败斗争的现实意义
        (一)为反腐彻底性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二)为反腐高效性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机制保证
        (三)为反腐持续性提供了有力的法理机制保证
        二、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
        (一)强化了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领导
        (二)实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全面覆盖
        (三)法定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权力来源
        (四)创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方法路径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尚需进一步强化和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
        (一)提升政治站位,以大作为彰显监督的权威性
        (二)遵循五条原则,以科学性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第二节 监察法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和惩治的效用
        一、监察法对全面深入开展反腐败的积极意义
        (一)保证了监察机关的独立性
        (二)实现了监察范围的全覆盖
        (三)界定了监察职能和监察权限
        (四)创新了以“留置”措施取代“两规”、“两指”措施
        (五)强化了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
        二、监察法对于预防和惩治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特殊作用
        (一)统领推进作用
        (二)警示威慑作用
        (三)法治保障作用
        三、监察法尚需进一步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与惩处的操作性
第五章 加强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性思考
    第一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二、坚持问题导向
        三、坚持立体监督
        四、坚持务实管用
        五、坚持理论创新
        六、坚持用权公开
    第二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
        二、加强廉政宣传教育
        三、加强制度机制建设
        四、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五、加强党派本体内部监督
        六、加强反腐统筹协调
        七、加强社会舆论制约
    第三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工作机制
        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机制
        二、专项巡察监督机制
        三、谈心谈话机制
        四、失察责任追究机制
        五、廉政诫勉机制
        六、重要情况报告与通报机制
        七、法治制约权力机制
        八、自律约束权力机制
    第四节 对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对村委会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学习宣传监察法力度,形成“不敢腐”的强大法律震慑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关紧“不能腐”的权力制约制度笼子
        (三)注重思想政治建设,营造“不想腐”的廉政勤政氛围
        二、对宗教界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依法进行政治监督,精准贯彻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
        (二)依法进行财务监督,对宗教界财务实行规范化管理
        (三)依法进行组织监督,确保各宗教团体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高素质宗教界代表人士手中
        (四)依法进行思想监督,增进宗教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三、对工商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私企腐败监督,填补党和国家反腐综治体系空白点
        (二)精准做好考察评价,把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入口关节点
        (三)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聚焦严控政商交往活动廉政风险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正文数据表格
附录二 关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情况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 关于对民主党派内部监督专题调研提纲
附录四 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后记

四、村委会换届暴露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党委政府在农村“两委”换届选举中的作用发 ——以B市S镇为例[D]. 李慧滢. 山东大学, 2021
  • [2]宁夏银川市Y县W镇村委会换届选举个案研究[D]. 魏月玥.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3]村民自治中村庄派系竞争规制研究[D]. 张月洁. 内蒙古大学, 2020(10)
  • [4]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背景下我国农村村级党组织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研究 ——以湖南省C县W村为例[D]. 宁容容.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5]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研究 ——以D村“两票”制为例[D]. 梁俊山. 山西大学, 2020(07)
  • [6]乡村治理行政化问题研究 ——以肇庆市江南区白沙镇行政村为例[D]. 孙健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村委会选举中贿选问题研究[D]. 袁学丽.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8]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村庄选举的实践逻辑 ——基于N村的个案调查[D]. 贺超. 河北大学, 2020(08)
  • [9]村两委“一肩挑”模式研究 ——以广东省茂名市MN区为例[D]. 李焱明.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D]. 杜俊奇.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村委会换届暴露的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