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再生植株的组织培养与试验

白术再生植株的组织培养与试验

一、湖南道地药材白术组织培养及再生植株的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陈虞超,李晓琳,赵玉洋,周骏辉,黄璐琦,袁媛[1](2021)在《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离体保存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我国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是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需求量增加以及自然环境恶化,一些重要的药用植物品种资源日益稀少,有些品种甚至处于极度濒危的境地,而这些珍稀濒危品种常具有独特的疗效,是中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亟待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资源的保存恢复。离体保存是一项基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发展起来的植物资源新型保存手段,具有诸多优势,已成为实现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保存恢复与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对中医药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鉴于此,依据资源濒危程度,系统梳理了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主要种类;从基本原理,操作流程,关键技术环节以及应用实例等方面,阐述了组织培养保存,超低温保存,基因资源保存等离体保存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总结分析了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离体保存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保护、扩大及开发利用提供一定借鉴。

邬小红[2](2020)在《浙贝母异地引种栽培对其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为百合科贝母属植物,原产于浙江省象山县,其鳞茎具有清热解毒消痈等功效,为着名的“浙八味”之一。近年来,浙贝母的野生资逐渐匮乏,而浙贝母市场需求日益增加。为满足市场需求,人工栽培浙贝母日益增加,但尚缺乏系统的指导。本研究旨在为浙贝母鳞茎异地引种栽培的科学施肥,标准化、系统化栽培和药材质量安全提供参考。本实验以浙江省磐安县、浙江省宁波市、江苏省南通市、重庆市奉节县4个不同种源地的浙贝母鳞茎为种源,于重庆市万州区引种栽培,各设置了4种不同株行距10 cm×25 cm(RS1)、15 cm×25 cm(RS2)、20 cm×25 cm(RS3)、25 cm×25 cm(RS4)和按照株行距15 cm×20 cm,试验设3种不同种茎大小分级(Seed-stems grading)处理水平:≤80个/千克(一级,SSG1)、81~120个/千克(二级,SSG2)、121~160个/千克(三级,SSG3)的实验。通过研究浙贝母的叶子生理生化(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根际土壤营养元素有效量(N、P、K、Ca、Mg、Zn、Fe、Mn、Cu、和Mo)和鳞茎产量、品质(总生物碱含量),为浙贝母的标准化、系统化和高产高效种植提供参考。得到结果如下:(1)不论浙贝母种源地是哪儿,适当密植有利于其对养分的吸收;且适当的小鳞茎对养分的吸收更快。在浙贝母营养生长期,其根际土壤营养元素有效量中,大量元素N、P、K和中量元素Ca、Mg含量较高;生殖生长期时,其根际土壤中的所测微量元素Zn、Fe、Mn、Cu、和Mo有效量增加,且浙江种源的有效量相对更高。(2)对于生物碱产量,在不同株行距栽培下有,宁波种源RS2组>南通种源RS4组>南通种源RS1组>磐安种源RS4组>奉节种源RS2组>奉节种源RS4组,宁波种源RS2组为不同株行距引种栽培浙贝母中生物碱产量具优势组。在不同种茎大小下,奉节种源SSG3组>宁波种源SSG3组>南通种源SSG2>南通种源SSG3>磐安种源SSG2>磐安种源SSG3。整体上看,浙江种源的浙贝母鳞茎其品质更具佳,且鳞茎相对较小者的品质更佳。(3)在不同株行距对浙贝母鳞茎生物量的影响中,其生物量含量比较为磐安RS1组>奉节RS4>南通RS4>宁波RS2组;磐安种源的RS1组的鲜重为42.2325g·plant-1,干重为11.6147 g·plant-1,折干率达27.50%,鲜重增产量为31.1617 g·plant-1,鲜重增产率为2.81%,干重增产量为8.6673 g·plant-1,干重增产率为2.94%。不同种茎大小下,其生物量含量比较为奉节种源SSG3组>宁波种源SSG3组>磐安种源SSG2组>南通种源SSG3组,其奉节种源SSG3组鲜重为42.9501 g·plant,干重为10.9240 g·plant-1,折干率达25.43%,鲜重增产量为28.5241 g·plant-1,鲜重增产率为1.98%,干重增产量为6.7811 g·plant-1,干重增产率为1.64%。本研究结论表明,在对浙贝母引种栽培中,不同种源地的种鳞茎、株行距和种茎大小对浙贝母的产量和品质有影响。选择小鳞茎,根据其种源地合理密植,可以达到高产高效种植的效果。且相同条件下,其鳞茎较小者的品质相对更好。在浙贝母营养生长期增加其大量营养元素和中量营养元素的营养施入,有利于提高其产量;在其生殖生长期适宜增加其对微量营养元素的营养施入,有利于提高其品质。

赵千里[3](2019)在《关苍术种子萌发特性及根茎有效成分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关苍术(Atractylodes japonica Koidz.ex Kitam.)是菊科(Compositae)苍术属(Atractylodes DC.)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东北地区关苍术常被作为治疗胃溃疡、慢性胃炎及消化系统疾病的地道药物,是东北地道药材。近年来关苍术的需求量增大,依靠野外挖掘的生产方式造成了关苍术药材的紧缺,但种苗繁殖和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本文主要对加格达奇和北安地区的关苍术种子萌发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还分别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栽培年份以及不同遮荫处理的关苍术有效成分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另外,优化了测定关苍术有效成分的最佳色谱条件,使其可以同时测定关苍术三种主要的有效成分。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比较不同种源地北安市和加格达奇地区关苍术种子特性及萌发特性:千粒重分别为 11.27±0.02 g 和 12.24±0.03 g,含水量分别是 6.25±0.02%和 9.96±0.05%,吸水率分别是131.89±3.44%和149.73±1.87%,种子活性分别为88.67±1.15%和96.00 ±2.00%,发芽率分别为 88.67 ± 7.64%和 86.33±4.93%,发芽势为 81.00±4.36%和 73.00±11.27%,发芽指数分别为16.77±1.51和20.98±2.59%,综合比较两个不同种源地的种子样本,加格达奇地区种子特性及萌发特性更好,种质上更优异,关苍术种子属于迅速吸水型种子。(2)测定关苍术药材有效成分的最优液相色谱条件为:乙腈(A):去离子水(B)=80:20;流速:1.2ml/min;检测波长:220 nm和335 nm;进样量:20μL;检测时间:12 min;柱温:室温。白术内酯Ⅱ、苍术素、苍术酮的保留时间分别为4.587 min、5.512 min、10.086 min,其中在220 nm和335 nm波长下苍术素保留时间一致。苍术素、苍术酮及白术内酯Ⅱ的进样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1.90~60.67 μg/ml、53.82~1722.22 μg/ml 和 21.88~420.00 μg/ml。(3)比较了 5个不同产地野生关苍术根茎有效成分的含量,其中,黑河市爱辉区关苍术的白术内酯Ⅱ、苍术素、苍术酮的含量均为最高,分别为11791.17±49.88 μg/g、420.03±3.06 μg/g和31132.95 ± 141.12 μg/g,其中白术内酯Ⅱ含量最少的是阿城地区,为4460.92±29.51 μg/g,苍术素含量最低是饶河县,为56.19±0.07μ/g,苍术酮含量最低为吉林磐石,为28540.90±110.03 μg/g。关苍术样品中有效成分含量为:苍术酮>白术内酯II>苍术素。各产地关苍术药用价值从高到低依次为:黑河市爱辉区>饶河县>北安市>吉林磐石>阿城,黑河市爱辉区的野生关苍术具有更高的药用价值,阿城区的野生关苍术药用价值相对较低。(4)比较两个栽培地不同生长年限关苍术有效成分含量变化,随着栽培时间的延长,关苍术白术内酯Ⅱ的含量逐年升高,苍术酮含量先升高后下降在第二年达到最大,北安市关苍术的苍术素含量随着时间先降低后又升高,八面通苍术素含量逐年增加。在关苍术生长的第三年,存在部分苍术酮被氧化成了白术内酯Ⅱ。北安市更适合关苍术的人工栽培。(5)比较不同的遮荫处理关苍术有效成分的变化,发现适度的遮荫有利于关苍术有效物质的积累,在中度遮荫条件下有利于白术内酯Ⅱ和苍术酮的积累,低度遮荫有助于苍术素成分积累。在关苍术人工栽培时应选用中度遮荫处理来提高其药用价值。综上所述,加格达奇产关苍术种子具有较好的萌发特性,黑河市的关苍术根茎药用价值最高,在人工栽培、育苗育种上应注意选择优质的种源,在人工栽培过程应进行适度遮荫处理,来提高其药用价值。

霍妍[4](2019)在《玉竹优良单株组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 Mill.Druce)为百合科黄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味美甘甜,具有养阴生津的作用,同时也可煮粥或做菜,并且玉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园林上多做地被应用,连年开发导致玉竹资源日益缺乏,为解决这一问题,本试验以前人选育的观赏玉竹优良单株,利用其根茎、茎段以及叶片为外殖体材料,开展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以期优化该品系玉竹组织培养技术体系,为其工厂化育苗和快繁提供技术支撑。本试验研究了外殖体不同灭菌时间、不同取材部位、不同培养基、不同生长调节剂组合以及低温处理对玉竹启动培养的影响;配合不同激素组合、不同蔗糖浓度、不同炼苗时间、不同活性炭浓度对该玉竹品系的增殖与生根培养,同时研究栽培基质对试管苗成活率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取得结果如下:1、初代培养75%酒精处理10s后,利用0.1%升汞继续处理5min为该玉竹初代培养最佳的灭菌时间组合,其污染率仅为14.00%,低于其他处理及对照;玉竹的最佳外殖体为根茎,成活数最高;最佳基本培养基为MS培养基,诱导率为88.00%;最适宜的激素组合为1.0 mg·L-16-BA+0.5 mg·L-1 NAA,分化率为87.00%,且植株生长健壮。经过4℃低温处理7 d后其玉竹根茎诱导率明显高于未经低温处理,其诱导率增加了24.00%。2、增殖培养以MS培养基作为该玉竹品系增殖基本培养基,当6-BA与NAA组合时,增殖培养基MS+0.5 mg·L-1 6-BA+0.4 mg·L-1 NAA效果最好;当6-BA与IAA组合时,增殖培养基MS+2.0 mg·L-16-BA+1.0 mg·L-1 IAA效果最好。蔗糖浓度为30 mg·L-1时,玉竹不定芽增殖率最高,可达86.00%,且生长状态极好,植株生长健壮;从增殖芽状态、增殖率以及不定芽长势三个因素综合考虑,该玉竹品系的最佳继代时间为25 d。3、生根培养玉竹最适宜生根的基本培养基为1/2MS,当增添0.5 mg·L-1 NAA或者0.4 mg·L-1 IAA时,玉竹不定芽的生根率最高;生根培养基中活性炭的含量为0.5 g·L-1时即可有效的促进生根;蔗糖含量为30 g·L-1最适宜玉竹生根。4、炼苗与移栽炼苗3天后玉竹移栽成活率最高,为90.07%;最适宜的栽植基质为草炭:园土:河沙=1:1:1,其成活率为86.00%。

张洋,洑香香,尚旭岚[5](2018)在《药用植物生产体系构建——生物技术的应用》文中认为长久以来,我国依赖药用植物防治疾病。但随着人口激增、生境破坏,致使药用植物野生资源锐减、质量下降,缓解药用植物供需压力是目前亟需解决的民生问题。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方面应用广泛,该文介绍了药用植物离体再生研究现状、次生代谢产物生产技术、组培材料稳定性鉴定方法;分析了木本药用植物离体再生体系建立的困难所在;比较了现有代谢产物生产技术的优缺点;强调了组培材料稳定性鉴定的重要性;揭示了转基因技术在药用植物体系构建的广阔前景。

马小奇[6](2016)在《半夏的连作障碍效应研究及其缓解措施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为天南星科(Araceae)半夏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为喜阴药用植物,除西北偏远地区外,其余省区均有分布。然而在有限土地内人工连续栽培生产中,半夏连作障碍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产量和轮作倒茬年限,当地5年以上的轮作间隔年限严重制约了半夏的产值和当地经济效益。本试验针对半夏的连作障碍设计不同轮作年限进行对比研究,设置半夏重茬地、2年和4年前种植过半夏的土地进行半夏再次种植,以研究半夏的连作障碍效应;同时选择间隔年限为2年的地,进行半夏的第二茬轮作,并以土壤消毒、种茎消毒、实施生物重茬肥及遮阴等措施做处理,比较分析对半夏连作障碍效应的缓解效果,通过田间管理调查和产量品质测定对不同处理措施做出评价,结论如下:(1)连作和不同间隔年限半夏轮作种植试验结果表明,6月,连作半夏中间小叶面积、株高、植株密度均显着低于4年轮作半夏,茎粗差异不明显,但是倒苗率的测定结果显着高于不同年限轮作的半夏;至7月初,连作半夏叶绿素a和b含量比轮作下显着降低,分别比4年轮作下降49.79%、47.15%,但轮作与连作半夏叶片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不显着;地上鲜重、百粒重、产量以及不同大小块茎的鲜重结果显示4年轮作均大于2年轮作,且显着高于连作1年;半夏的连作导致其块茎中有效成分累积减少,连作半夏块茎中还原糖、可溶性糖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琥珀酸含量均低于年轮作半夏,其中可溶性糖和生物碱含量显着低于4年轮作,且与2年轮作半夏差异不明显,连作半夏琥珀酸鸟苷含量较4年轮作半夏分别降低23.79%、10.21%。(2)不同播种方式的半夏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分析结果表明,半夏连作后的土壤中真菌菌群数量比4年轮作土壤明显上升了4.26倍,细菌群落数目较4年轮作土壤减少了76.35%,较2年轮作土壤减少58.68%;放线菌数目较4年轮作土壤减少了46.08%,与2年轮作土壤无明显差异。说明土壤中真菌数量的增多,细菌数目的减少也是导致半夏病虫害频发和块茎腐烂的主要原因之一。(3)不同处理对2年轮作地种植的半夏连作障碍效应缓解测试显示,土壤消毒(A1)或种茎消毒(A2)单独处理时并没有达到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与对照物差异不明显,然而在二者同时处理时,产量和密度明显优于A1、A2,而在种植的土壤消毒以后,同时种茎浸种消毒,外加追施抗重茬生物菌肥处理时(即A4),半夏株高、叶面积密度均显着高于对照和A1、A2;当A4处理与遮阴结合处理(即A5)后,除茎粗无差异外,叶面积、株高、密度均显着高于对照及其他组处理,产量也属最高,比对照高出66.88%,也比A4组合处理高出了13.88%;五种处理之间,半夏块茎中有效成分含量均与对照有一定的差异,其中A4、A5均高于A1、A2、A3,且与对照差异最大,而A5处理下的半夏块茎中除有效成分生物碱较A4低4.52%,还原糖、可溶性蛋白质及琥珀酸含量显着高于A4处理,其中琥珀酸含量较A4处理高出5.44%,说明在连作障碍效应的缓解措施处理中,土壤和种茎消毒单一处理效果不理想,只有与生物重茬肥做底肥、后期采取与遮阴相结合的综合处理对半夏连作障碍的缓解起到了一定的消减效果。

刘霞[7](2016)在《乌头种苗快繁和植株再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附子(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eparata)是着名传统中药和川产道地药材,其原植物是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味辛、甘,性大热,具回阳救逆,补火救阳,逐风寒湿邪的功能,被誉为”回阳救逆第一药”。长期以来,附子生产均为高山繁种、平坝栽种,这种模式耗种量大、种源繁殖系数低,容易积累病虫害,而留种换种易造成种源混杂,最终导致产量和品质降低,严重制约附子的产业化发展。组织培养是解决种苗繁育问题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乌头的带腋芽茎段、茎段、无菌叶片和种子为外植体,通过消毒条件、芽诱导、芽增殖、生根及移栽、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及分化等环节建立优化乌头的快速繁殖体系、种子无菌培养和再生体系,为工厂化育苗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如下:1.快繁体系的建立(1)茎段快繁体系:以乌头当年生枝条的第二个腋芽为外植体,通过消毒条件、不定芽诱导、继代增殖、生根试验探索茎段快繁的最佳无菌培养条件。乌头茎段组织培养的最佳消毒条件是70%乙醇消毒50s,0.1%升汞消毒10min,污染率仅为27.78%。MS+2mg·L-1 6-BA+0.3 mg·L-1 NAA中不定芽诱导效果最好,诱导率达86.67%。不定芽增殖条件:植物生长调节剂最佳诱导条件是MS+2 mg·L-1TDZ+0.3 mg·L-1 NAA,增殖率达100%,增殖系数达4.029;蔗糖浓度为30 g·L-1下的增殖效果最好,增殖系数达4.364;继代周期为40天,继代2次下的增殖下效果最好,增殖系数达8.1。培养基1/2MS+0.5 mg·L-1 IBA的生根效果最好,15天的生根率可达100%。(2)种子快繁体系:以乌头种子为外植体,通过消毒条件、芽诱导、芽增殖、生根和移栽试验探索种子快繁的最佳无菌培养条件。10%次氯酸钠消毒处理种子30min,消毒效果最好,外植体污染率仅为5.6%,存活率可达92.3%,因此该条件适合作为乌头种子的消毒剂,而0.1%升汞不适合作为种子的消毒剂。种子的芽诱导培养条件:植物生长调节剂诱导条件是MS+2 mg·L-1 6-BA+0.1 mg·L-1 NAA,种子萌芽率达75.1%;400 mg·L-1赤霉素浸种12h下乌头种子萌芽率最高,达97.5%。MS+0.5 mg·L-1 TDZ+0.1 mg·L-1 NAA中芽增殖效果最好,增殖系数达2.23。组培苗在培养基1/2MS+0.1 mg·L-1 NAA上生根培养,生根率可达88.3%,生根条数可达20。移栽基质筛选试验中,基质50%营养土+50%河沙下乌头组培苗生长效果最好,成活率达100%。(3)茎段快繁中,1节茎段外植体产生7.02株苗需要120天,而种子快繁中,1粒种子外植体产生1.92株苗需要101120天,因此,相同时间下,茎段快繁能得到更多的苗。2.再生体系:(1)以乌头茎段和不定根为外植体,通过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和分化试验探索乌头脱分化再生途径的最佳无菌培养条件。茎段经L16(44)正交试验培养的最佳诱导条件为4 mg·L-1 2,4-D+2 mg·L-1 6-BA+0.1 mg·L-1 NAA+3 mg·L-1 KT;不定根在MS+2.5 mg·L-1 6-BA+0.1 mg·L-1 NAA下诱导效果最好,诱导率达100%。在2.5mg·L-1 6-BA+0.1 mg·L-1 NAA培养基中愈伤增殖效果最好,相对愈伤增殖量为2.5g。MS+2 mg·L-1 6-BA+0.2 mg·L-1 NAA培养基中愈伤分化效果最好,愈伤分化率为61.54%,平均芽数为2.25个。(2)以乌头无菌叶片为外植体,通过不定芽诱导试验探索乌头直接再生途径的最佳无菌培养条件。采用TDZ和NAA时,4 mg·L-1 TDZ+0.3 mg·L-1 NAA下的不定芽诱导率最高,达92.3%,但叶片褐化严重,大部分愈伤化,且不定芽畸形,生长速度慢,因此TDZ和NAA不适用于叶片不定芽的诱导。而采用2,4-D和6-BA时,MS+2 mg·L-1 6-BA+1 mg·L-1 2,4-D中不定芽诱导效果最好,平均芽数达3.167个,毛状根率仅为12.50%。(3)茎段愈伤诱导不定芽途径中,一个茎段产生3.87个不定芽需要90天,不定根愈伤诱导不定芽途径中,一条不定根产生9.14个不定芽需要90天,而叶片直接诱导不定芽途径中,一叶片产生14.55个不定芽仅需20天。因此叶片直接诱导不定芽途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不定芽。3.乌头快繁育苗叶片产生的不定芽增殖后生根培养,再用其不定根诱导的愈伤组织增殖分化为不定芽,最后再将不定芽增殖生根得到种苗。在最理想的状态下,一叶片经过300天的组织培养可产生91615.4株种苗。综上所述,本研究探讨了乌头带腋芽茎段快繁、种子快繁和再生体系中各培养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探索出利于乌头增殖、存活的最佳培养条件。通过本研究拟定的技术路线,可以显着提高乌头快繁育苗的效率及缩短育苗周期,为乌头快繁育苗的生产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并解决好目前市场上种苗繁育问题。

李孟洋[8](2016)在《茅苍术规范化栽培基础研究》文中指出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是菊科多年生植物,其根茎具有祛风散寒、燥湿健脾、明目之功效,是临床常用中药。茅苍术主要分布于江苏、湖北和河南等省份,其中江苏茅山一带为其着名道地产区。目前在茅苍术栽培生产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种质资源混杂、品种良莠不齐;种苗质量不稳定、药材质量不均一;管理粗放、集约化程度不高;抗逆能力低下、生产不稳定;连作障碍明显等等,严重制约了茅苍术的质量和产量。因此,本研究利用生物技术、农业技术和现代分析技术,对茅苍术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进行了基础性研究。以期为茅苍术优质、高产、稳产提供科学依据,为临床提供优质的苍术商品。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不同产地茅苍术抗逆性及药材品质评价 针对茅苍术“喜燥恶湿,喜凉恶热”的特性,本研究测定了不同产地茅苍术在高温胁迫和淹水胁迫情况下生理生化指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指标的变化情况。此外本文还对不同产地茅苍术药材质量进行HPLC分析。综合评价所得结果均显示以句容产茅苍术抗逆性较强,以句容组药材质量较高。(2)间作模式对茅苍术产量与质量影响的研究 针对茅苍术怕高温暴晒的的特性,设计以不同枝展的、基地现有的灌木品种鬼箭羽和栀子两种作物与茅苍术间作,并以单作茅苍术做对照。统计不同处理条件下茅苍术根茎鲜重、干重产量和综合经济效应;并以HPLC法测定干燥根茎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结合综合评价手段,优选茅苍术间作模式。结果显示,但以栀子间作所得茅苍术产量最高,苍术素含量和综合评价结果最高。(3)关键栽培技术对茅苍术产量与质量影响的研究 针对田间常见的几种管理方式,制定“3414”施肥方案、不同时期除草试验和摘花蕾处理,结果统计方式同(2)。研究显示,以“N2P2K2”施肥组合所得茅苍术产量最高;以“四月除草、七月不除草、九月锄草”的除草方式产量最高;以“八月摘除全部花蕾”组产量最高。且HPLC结果显示,上述管理方式对药材有效成分含量影响结果与产量结果相一致。(4)不同采收期及初加工温度对茅苍术产量与质量影响的研究 针对药典等资料记载的茅苍术采收期不明确,不同区域初加工经验不一致等问题,本文从种植后第二年10月至第三年2月期间进行茅苍术采收期研究,并对同一采收期茅苍术鲜品进行不同温度干燥研究。以HPLC法测定干燥根茎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并做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以第二年十二月产量较高,含量最高;以35℃为较适宜干燥温度。(5)茅苍术规范化种植标准操作规程(SOP)经2年多茅苍术种植技术的专项研究,摸索出一套适用于茅山地区的茅苍术稳产高产、品质优良的种植技术。在借鉴前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制定出茅苍术标准化种植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6)茅苍术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结合工厂化育苗现状再次对茅苍术外植体消毒方案、芽头增殖诱导及生根诱导培养基配方进行大量试验,并作出优化改良。同时针对炼苗问题进行大量测试,以期为实现茅苍术工厂化育苗,并最终实现对茅苍术基地提供快速、优良、低成本茅苍术幼苗提供技术参考。

梅凌锋[9](2016)在《广金钱草化学诱变植株的筛选与评价》文中提出广金钱草为豆科植物广金钱草Desmodium styracifolium(Osbeck)Merr.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利湿退黄、利尿通淋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黄疸尿赤、热淋、石淋、小便涩痛、水肿尿少等症。随着广金钱草的广泛应用,其年消耗量越来越大,野生资源不能满足人们医疗保健的需要和制药企业对中药材原料的需求,增加种植面积,扩大人工种植规模,是缓和市场供求矛盾行之有效的方法。而进行良种选育是提高药材质量和产量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本试验通过迭氮钠(NaN3)、甲基磺酸乙酯(EMS)、秋水仙素对广金钱草种子进行处理,研究化学诱变对种子萌发、农艺性状、生理特性、药材质量及生物量、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对其诱变植株进行筛选与评价以期获得优良诱变植株,为良种选育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概括如下:1.NaN3降低了广金钱草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同时抑制了胚根和下胚轴的生长。EMS处理后种子发芽率明显降低,抑制作用随时间的延长和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EMS处理对种子胚根生长影响显着,抑制了下胚轴的生长。秋水仙素处理后,幼苗出现下胚轴膨大根长、下胚轴膨大根短和下胚轴上端膨大3种变异类型。最佳诱变剂量分别为15 g/L NaN3浸种3 h、15 g/L EMS浸种8 h、1.0 g/L秋水仙素浸种16 h。2.本试验得到矮化(V-1、V-6、V-10),幼苗时分枝(V-2、V-11),地径粗(V-3、V-8),株高长(V-12),分枝多(V-5),分枝多、茎节短、矮化(V-4),幼苗时分枝、地径粗(V-7),株高长、地径粗(V-9),株高长、地径粗、分枝多(V-13)等9种性状类型13株广金钱草变异植株。NaN3诱变率为5%,EMS诱变率为4%,秋水仙素诱变率为4%。3.化学诱变剂导致广金钱草膜脂质过氧化,促进叶片可溶性糖、丙二醛(MDA)含量的积累,机体通过降低细胞渗透势抵御诱变剂的胁迫损伤。NaN3、EMS、秋水仙素对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影响显着。活性升高的植株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损伤,但仍在其调节范围内;活性降低造成的伤害则最终打破了体内的代谢平衡,酶活性不可逆转的下降,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下降,动态平衡失调,造成不可逆损伤。4.化学诱变对广金钱草化学成分(总黄酮、总多糖、夏佛塔苷)含量及药材生物量影响显着,可以作为选育优质高产广金钱草的一种手段。V-4植株叶和茎总黄酮含量均最高,分别为43.73 mg/g、24.50 mg/g;V-10植株叶总多糖含量最高,达到14.38mg/g,V-2茎总多糖含量为25.40 mg/g;V-4叶夏佛塔苷含量最高,达到0.74%,V-1夏佛塔苷含量为0.133%,综合考虑,V-4植株种子可作为选育优质广金钱草药材的材料。V-2、V-3、V-5、V-7、V-9、V-13生物量远高于CK,其种子可作为选育高产广金钱草药材的材料。5.诱变处理后广金钱草分子水平的差异显着,诱变植株SRAP分子标记分析多态性比例很高,平均为96.45%。聚类分析树状图结果表明,其分子水分上的变异程度大小顺序为V-13>V-7>V-6>V-11>V-10>V-12>V-9>V-8>V-4>V-5>V-3>V-2>V-1,在分子水平上NaN3对广金钱草的影响较EMS和秋水仙素小。

程葳[10](2015)在《药用植物园规划设计初探 ——以北京药用植物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用植物园是中华民族5000年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建设药用植物园,用风景园林的方式规划药用植物园,目的是想展示和普及我国的中医药学知识及传统文化,把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各民族传统医药学文化展示给世界及全人类,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民族意义。文章以风景园林设计的理论为基础,将药用植物园的规划设计分为空间体系、植物展示体系和经营活动策划三个方面进行分别阐述。在药用植物园的空间体系规划设计的理论方法中从药用植物园的规划设计基本原则、主题定位与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园路布局、建筑与小品设计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药用植物园植物展示体系中,将药用植物园的植物分为具有景观价值的园林植物及具有药用价值的药用植物。总结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方法和药用植物的分类方法,并分别在北京药用植物园中详细说明。文章还对药用植物园的经营活动策划,提出开展特色经营和策划专题活动的建议,并列举具体方案供参考。文章最后对药用植物园的规划设计理论作了总结并对药用植物园未来建设作出展望,提出未来国家药用植物园规划总体设计、体系建设与药用植物园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的基本构想。本文采用理论结合实例的方法,以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理论方法与北京药用植物园规划实例相结合,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合理认识药用植物园的功能特点及植被特色,总结出药用植物园的规划设计合理系统的方法。并在未来药用植物园的建设构想中提出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以及药用植物园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的创新性的建议。未来药用植物园的建设不仅要有远大的目标和设想,更需要我们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无限的努力。希望通过笔者本文的药用植物园规划设计理论的归纳与总结对今后的药用植物园的规划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二、湖南道地药材白术组织培养及再生植株的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道地药材白术组织培养及再生植株的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离体保存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主要种类
2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活体资源的离体保存技术
    2.1 组织培养保存法
        2.1.1 常规继代培养保存法
        2.1.2 限制生长保存法
    2.2 超低温保存法
3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基因资源的离体保存技术
    3.1 基因组数据保存
    3.2 转录组数据保存
4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离体保存的问题与展望
    4.1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离体保存存在的问题
    4.2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离体保存的展望

(2)浙贝母异地引种栽培对其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浙贝母栽培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浙贝母的生态适应性
        1.2.2 繁育技术研究
        1.2.3 影响浙贝母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因素
        1.2.4 浙贝母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研究
        1.2.5 加工工艺研究
        1.2.6 结语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不同株行距和种茎大小对浙贝母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供试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2.1.3 田间试验设计
        2.1.4 测定方法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株行距和种茎大小对浙贝母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2.2.2 不同株行距和种茎大小对浙贝母叶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2.2.3 不同株行距和种茎大小对浙贝母叶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2.2.4 主成分分析
    2.3 讨论
3 不同株行距和种茎大小对浙贝母根际土壤元素有效性含量变化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主要设备
        3.1.3 材料与试剂
        3.1.4 实验方法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株行距对浙贝母根际土壤营养元素有效量的影响
        3.2.2 不同种茎大小对浙贝母根际土壤营养元素有效量的影响
    3.3 讨论
4 不同株行距和种茎大小对不同种源地浙贝母异地引种后的质量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供试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4.1.3 田间试验设计
        4.1.4 测定方法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株行距对浙贝母鳞茎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4.2.2 不同种茎大小对浙贝母鳞茎总生物碱含量的的影响
        4.2.3 不同株行距对浙贝母鳞茎生物量的影响
        4.2.4 不同种茎大小对浙贝母鳞茎生物量的影响
        4.2.5 不同株行距对浙贝母鳞茎总生物碱产量的影响
        4.2.6 不同种茎大小对浙贝母鳞茎总生物碱产量的影响
    4.3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研究生期间成果
致谢

(3)关苍术种子萌发特性及根茎有效成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关苍术简介
    1.2 关苍术的研究进展
        1.2.1 关苍术药材的鉴别
        1.2.2 关苍术的核型及亲缘关系
        1.2.3 化学成分的研究
        1.2.4 药理活性研究
        1.2.5 关苍术的栽培驯化
    1.3 待深入研究问题
    1.4 研究目的意义
2 关苍术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仪器与药品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关苍术根茎有效成分测定色谱条件的建立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仪器与药品
    3.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1 色谱条件的建立
        3.2.2 色谱方法可靠性考察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色谱条件建成
        3.3.2 方法可靠性考察
    3.4 本章小结
4 关苍术根茎有效成分含量比较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仪器与药品
        4.1.3 实验准备
        4.1.4 测定方法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产地野生关苍术根茎有效成分的含量比较
        4.2.2 不同生长年份对关苍术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
        4.2.3 不同遮荫处理对栽培关苍术有效成分含量积累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4)玉竹优良单株组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玉竹的概述
    1.2 组织培养的研究概述
    1.3 百合科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概述
    1.4 黄精属植物的研究概述
    1.5 玉竹组织培养研究概述
    1.6 玉竹研究存在的问题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玉竹初代培养的研究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环境
    2.3 试验试剂
    2.4 工具与仪器
    2.5 激素的配置
    2.6 数据统计
    2.7 试验方法
    2.8 结果与分析
    2.9 讨论
第三章 玉竹增殖培养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玉竹生根培养的研究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玉竹的炼苗与移栽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药用植物生产体系构建——生物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用植物离体再生
2 次生代谢产物生产体系
    2.1 植物细胞培养技术
    2.2 不定根培养技术
    2.3 内生真菌生物转化技术
    2.4 组培材料的稳定性检测
3 存在问题
4 前景展望

(6)半夏的连作障碍效应研究及其缓解措施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选题依据
    1.2 半夏相关研究进展
        1.2.1 半夏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2.2 半夏的人工栽培研究
        1.2.3 中药材连作障碍的研究
        1.2.4 轮作对中药材及其他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1.2.5 半夏脱毒快繁和人工种子技术
        1.2.6 半夏化学成分的研究
    1.3 本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连作对半夏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连作对半夏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的影响
        2.3.2 连作障碍对半夏植株密度和倒苗率的影响
        2.3.3 连作障碍对半夏地上植株和地下块茎鲜重的影响
        2.3.4 连作对半夏繁殖系数和出苗数的影响
        2.3.5 连作对半夏块茎产量及折干率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连作对半夏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连作对半夏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连作对半夏块茎品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设计
        5.2.2 材料、仪器与试剂
        5.2.3 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不同处理措施在半夏轮作地中的障碍效应的缓解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设计
        6.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6.2.3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措施处理下半夏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比较
        6.3.2 不同措施处理之间半夏块茎有效成分含量的比较
    6.4 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乌头种苗快繁和植株再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乌头发育特性
    1.2 乌头的栽培
        1.2.1 种子繁殖
        1.2.2 块根繁殖
        1.2.3 栽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植物组织培养
        1.3.1 外植体的影响
        1.3.2 基本培养基的影响
        1.3.3 激素的影响
        1.3.4 不同碳源的影响
        1.3.5 活性炭的影响
        1.3.6 培养条件的影响
    1.4 乌头组织培养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培养条件
        2.2.2 乌头茎段快繁和种子快繁体系的建立
        2.2.3 乌头再生体系的建立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乌头快繁体系的建立
        3.1.1 乌头茎段快繁体系的建立
        3.1.2 乌头种子组织培养快繁体系的建立
        3.1.3 茎段快繁和种子快繁的比较
    3.2 乌头再生体系的建立
        3.2.1 茎段愈伤诱导正交试验
        3.2.2 6-BA和NAA不同浓度组合对不定根愈伤诱导的影响
        3.2.3 不同激素组合对愈伤增殖的影响
        3.2.4 不同激素对愈伤分化的影响
        3.2.5 TDZ和NAA不同浓度组合对叶片直接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3.2.6 6-BA和 2,4-D不同浓度组合叶片直接诱导不定芽试验
        3.2.7 三条再生途径的比较
    3.3 乌头快繁育苗
        3.3.1 效率的比较
        3.3.2 周期的比较
4 讨论
    4.1 关于乌头茎段快繁体系的研究
        4.1.1 关于乌头茎段取材部位的选择
        4.1.2 关于乌头茎段消毒条件的选择
        4.1.3 关于乌头茎段诱导激素及增殖激素的选择
        4.1.4 关于蔗糖浓度对乌头茎段增殖的影响
    4.2 关于乌头种子组织培养快繁体系的研究
        4.2.1 关于乌头种子消毒方法的选择
        4.2.2 关于乌头种子休眠的打破
    4.3 关于乌头再生体系的研究
        4.3.1 关于激素对乌头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4.3.2 关于激素对乌头无菌叶片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4.4 关于提高乌头快繁育苗中不定芽的质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茅苍术规范化栽培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茅苍术研究现状
    第二节 逆境胁迫及其对植物品种优选的应用研究进展
    第三节 关键栽培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产地茅苍术抗逆性及药材品质评价
    第一节 不同产地茅苍术对高温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及耐高温能力的TOPSIS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不同产地茅苍术对淹水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及耐淹性的TOPSIS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第三节 综合化学模式识别结合TOPSIS法对茅苍术聚类及品质的评价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间作模式对茅苍术产量与质量影响的研究
    第一节 间作模式对茅苍术产量影响
    第二节 间作模式所得茅苍术药材质量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关键栽培技术对茅苍术产量与质量影响的研究
    第一节 “3414”施肥方案对茅苍术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一) “3414”施肥方案对茅苍术产量的影响
        (二) “3414”施肥方案所得茅苍术药材质量综合评价
    第二节 除草试验对茅苍术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一) 除草试验对茅苍术产量的影响
        (二) 除草试验所得茅苍术药材质量综合评价
    第三节 摘花蕾试验对茅苍术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一) 摘花蕾试验对茅苍术产量的影响
        (二) 摘花蕾试验所得茅苍术药材质量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不同采收期及初加工温度对茅苍术产量与质量影响的研究
    第一节 不同采收期对茅苍术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一) 不同采收期对茅苍术产量的影响
        (二) 不同采收期所得茅苍术药材质量综合评价
    第二节 不同初加工温度茅苍术药材质量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茅苍术规范化种植标准操作规程(SOP)制定
    1 内容及适用范围
    2 引用标准
    3 定义
    4 茅苍术生物学特征
    5 栽培环境介绍及筛选
    6 栽培及管理
    7 播种
    8 田间管理
    9 采收及产地加工
    10 药材商品规格
    11 质量标准
    12 贮藏
第七章 茅苍术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广金钱草化学诱变植株的筛选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名称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论
    1.1 药用植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1.1.1 药用植物的化学诱变育种
        1.1.2 药用植物的物理诱变育种
        1.1.3 复合诱变
    1.2 广金钱草研究进展
        1.2.1 形态特征
        1.2.2 资源现状
        1.2.3 繁殖技术
        1.2.4 药材质量与遗传多样性
        1.2.5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化学诱变对广金钱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2.1.1 材料
        2.1.2 仪器与试剂
    2.2 方法
        2.2.1 诱变前浸种处理
        2.2.2 广金钱草种子诱变处理
        2.2.3 发芽试验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NaN3处理对广金钱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2.3.2 EMS处理对广金钱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2.3.3 秋水仙素处理对广金钱草种子发芽指标、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
    2.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化学诱变对广金钱草农艺性状影响研究
    3.1 材料、仪器与试剂
        3.1.1 材料
        3.1.2 仪器与试剂
    3.2 方法
        3.2.1 种子前处理
        3.2.2 栽培与田间管理
        3.2.3 农艺性状观测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化学诱变对广金钱草生理特性影响研究
    4.1 材料、仪器与试剂
        4.1.1 材料
        4.1.2 仪器与试剂
    4.2 方法
        4.2.1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4.2.2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4.2.3 MDA含量测定
        4.2.4 SOD活性测定
        4.2.5 POD活性测定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化学诱变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3.2 化学诱变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4.3.3 化学诱变对MDA含量的影响
        4.3.4 化学诱变对SOD活性的影响
        4.3.5 化学诱变对POD活性的影响
    4.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化学诱变对广金钱草生物量及化学成分含量影响研究
    5.1 材料、仪器与试剂
        5.1.1 材料
        5.1.2 仪器与试剂
    5.2 方法
        5.2.1 总黄酮含量测定
        5.2.2 总多糖含量测定
        5.2.3 夏佛塔苷含量测定
        5.2.4 生物量计算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化学诱变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5.3.2 化学诱变对总多糖含量的影响
        5.3.3 化学诱变对夏佛塔苷含量的影响
        5.3.4 化学诱变对药材生物量的影响
    5.4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广金钱草化学诱变植株SRAP分子标记研究
    6.1 材料、仪器与试剂
        6.1.1 材料
        6.1.2 仪器
        6.1.3 试剂
    6.2 方法
        6.2.1 总DNA的提取
        6.2.2 DNA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6.2.3 选择性扩增引物组合
        6.2.4 SRAP-PCR反应体系
        6.2.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6.2.6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DNA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6.3.2 SRAP分子标记分析
        6.3.3 遗传相似性和聚类分析
    6.4 结论与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药用植物园规划设计初探 ——以北京药用植物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药用植物园概述
    2.1 植物园的概念
        2.1.1 植物的概念
        2.1.2 植物园的概念
    2.2 药用植物园的概念
        2.2.1 药用植物的概念
        2.2.2 药用植物园的概念
    2.3 药用植物园与植物园的相似性与区别
    2.4 北京药用植物园简介
        2.4.1 北京药用植物园的历史
        2.4.2 北京药用植物园地理位置
        2.4.3 北京药用植物园建园理念
    2.5 本章小结
3 药用植物园空间体系规划设计
    3.1 药用植物园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3.1.1 生态性原则
        3.1.2 适用原则
        3.1.3 经济原则
        3.1.4 美观原则
        3.1.5 北京药用植物园的规划设计原则
    3.2 药用植物园的主题定位与总体布局
        3.2.1 药用植物园的主题定位
        3.2.2 北京药用植物园的主题定位与总体布局
    3.3 药用植物园功能分区
        3.3.1 药用植物园的功能
        3.3.2 北京药用植物园的功能分区
    3.4 药用植物园园路布局
        3.4.1 园路作用
        3.4.2 园路的分类
        3.4.3 园路的铺装
        3.4.4 园路的规划设计要点
        3.4.5 北京药用植物园的园路规划设计
    3.5 药用植物园建筑及小品设计
        3.5.1 药用植物园的功能性建筑
        3.5.2 突出文化主题的小品设施
        3.5.3 北京药用植物园的特色建筑与小品
    3.6 本章小结
4 药用植物园的植物展示体系规划设计
    4.1 园林植物的布局规划
        4.1.1 药用植物园的园林植物布局原则
        4.1.2 北京药用植物园的园林植物布局特点
    4.2 药用植物的分区规划
        4.2.1 药用植物的分类
        4.2.2 北京药用植物园的药用植物分区规划
    4.3 本章小结
5 药用植物园经营活动策划
    5.1 开展特色经营
    5.2 策划专题活动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理论总结
        6.1.2 借鉴意义
        6.1.3 有待改善方面
    6.2 展望
        6.2.1 开展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构建
        6.2.2 建立药用植物园信息共享平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四、湖南道地药材白术组织培养及再生植株的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离体保存研究进展[J]. 陈虞超,李晓琳,赵玉洋,周骏辉,黄璐琦,袁媛. 世界中医药, 2021(07)
  • [2]浙贝母异地引种栽培对其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D]. 邬小红. 重庆三峡学院, 2020(07)
  • [3]关苍术种子萌发特性及根茎有效成分的比较研究[D]. 赵千里.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4]玉竹优良单株组培技术研究[D]. 霍妍.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5]药用植物生产体系构建——生物技术的应用[J]. 张洋,洑香香,尚旭岚. 中药材, 2018(01)
  • [6]半夏的连作障碍效应研究及其缓解措施初探[D]. 马小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7]乌头种苗快繁和植株再生的研究[D]. 刘霞. 西南科技大学, 2016(03)
  • [8]茅苍术规范化栽培基础研究[D]. 李孟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6)
  • [9]广金钱草化学诱变植株的筛选与评价[D]. 梅凌锋. 广东药科大学, 2016(01)
  • [10]药用植物园规划设计初探 ——以北京药用植物园为例[D]. 程葳. 北京林业大学, 2015(04)

标签:;  ;  ;  ;  ;  

白术再生植株的组织培养与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