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武术课优化教学探究(论文文献综述)
职豫娇[1](2021)在《高校武术普修课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不断推进,对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出,高校在开展课程的过程中,应该在专业的课程思政内挖掘相关的思政因素,让其与知识的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教育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做到知识素养、能力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对武术课课程思政内容进行理论研究,并使用教学实验法对理论研究内容进行验证。得出以下结论:(1)在武术普修课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意义重大,能够使高校武术普修课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与当前的课程思政改革要求相符合。(2)通过教学实验验证,思想道德修养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内容,联合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武术普修课中的学习效果良好,这项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收获知识以及技能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也能充分展现思政育人的功效,达到了双重育人的效果。(3)高校武术普修课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仍然有继续完善的空间。提出以下建议:(1)建议建设新的室内武术场地,优美舒适的教学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武术的积极性。(2)建议对体育课课程思政教材、制度、培训等方面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3)建议注重体育教师思想政治培训,提升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设计能力。(4)建议每位教师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思政。
张建新[2](2021)在《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设计研究 ——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文中提出髙等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顶端和龙头,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和根本,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和基础平台,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深入,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者认识到提高各专业的教学水平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7年10月,我国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开始全面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高校是武术教育和传承的重要场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武术教学的教授主体和传承武术的主要群体。因此在专业认证背景下,对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进行优化设计是当前必要之事。本研究在师范专业认证理念背景下,对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设置现状展开调查,并遵循“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原则,对河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进行优化设计。其目的是打造武术“金课”,使武术课程设计更趋于合理化,为更好的指导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培养出符合现代化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本研究的研究意义是为体育教育专业其他技术课程在师范专业认证理念下的课程设计起到借鉴作用,促进武术项目在教育领域的发展,使武术项目的传承更具完整性。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特尔菲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设计为研究对象,以中小学骨干教师、河北省内13所设有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以及高校武术教师和教学领域的专家为调查对象。针对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内容进行调查与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河北省内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的调查与分析得出: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的课程内容设置与课程目标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达到专业认证对课程提出的“对标”标准;学时分配倾向于技术课,理论课时数较少,且各高校课程设置中均没有涉及到教学实践内容,各高校对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用率较低;课程评价体系不全面,结果性评价比重较大,过程性评价比重偏低,且缺失对教学实践内容方面的评价,课程目标设计不能满足毕业目标要求。(2)本研究在师范专业认证理念背景下,结合OBE成果导向教育理论,将课程划分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评价方式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依照课程目标而制定,评价指标的设置可反映出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情况。(3)本研究对课程大纲设计的结果为:课程内容设置由理论课部分、技术课部分、教学实践课部分组成,其中技术课部分占主要学时数,教学实践课部分与技术课部分相融合;课程内容与学时数、课次一一对应;课程目标对专业毕业要求起支撑作用;评价指标设置细致、全面。
陈香[3](2021)在《健康中国背景下重庆市梁平区农村小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倡议要“加大学校健康教育的力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培养武术人才的问题已经十分重要,适应社会需要,科学计划的开展武术课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小学都开设武术相关的专业。因此,如何制定适合时代需要的课程结构、建立武术学术课程体系,培养适合社会多样性的优秀武术学生,是体育教师应该研究和回答的一个问题。本文对小学的武术课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当前武术课程的缺点,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为未来的武术课程的研究奠定基础。任何武术的发展都需要传承和创新,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技艺的结合,在不同时期与地域,武术与文化不断交融,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武术文化。武术教学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随着体育课程的不断改革和武术相关研究的推进,众多研究认为武术教学内容是影响校园武术发展和教学效果的关键。合理的教材内容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有效的完成武术教学目标,更好的达到以武育人的效果。武术之所以能够跨越漫漫历史长河走到今天,就是传承与创新相互交融促进的结果。无论是民间的武术传承方式还是教育机构的武术传承方式,都离不开武术教育。所以从小学开始学习武术,推动武术的传承与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进行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学科文化传承的需要,以“以健康中国”背景下对重庆市梁平区农村乡镇小学武术武术教学现状进行研究。调查结果发现,梁平区农村小学武术课开展普及率低;缺乏专业的武术教师、体育教师培训机会少;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较高,但对武术的认识模糊;武术锻炼时间少、场地匮乏;武术课程教学内容选择较为随意,武术教学方法单一;学校领导对武术的重视程度低。基于对问题的分析,提出以下建: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宣传“健康中国”,营造武术锻炼文化氛围;引进专业教师、增加培训机会;教法的选择和实施;时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郝伟可[4](2021)在《基于SPOC的普通高校武术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2月20日,教育部发布的文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把学习革命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生产力,建立“互联网+教学”“智能+教学”的新形态,促进学习方式的改革。在这种政策和社会背景下,教育信息化迅猛发展。我们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国家教育事业的改革,贡献一些力量。MOOC是2008年推出的在线课程教育,但存在弊端。在MOOC的基础上,2013年又推出SPOC的新型在线课程教育。而完全的线上教学和学习方式,以及传统的线下教学和学习方式,对于部分课程的教授和学习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制约。于是,SPOC与翻转课堂有机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本研究以基于SPOC的普通高校武术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选取咸阳师范学院60名男生为实验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教学实验法等研究方法,旨在探索基于SPOC的普通高校武术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并分析其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实施情况,以实现SPOC与翻转课堂有机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广泛推广与应用。为武术教学工作关于SPOC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提供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组无论是在技能考核部分,还是理论考试部分,都比对照组的成绩好。表明SPOC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适用于武术教学,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起到了显着的效果。(2)传统教学模式和新型教学模式,都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新型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态度和自主探究能力。(3)大多数同学均认可该教学模式,并希望该教学模式能够正式投入应用。(4)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线上进行预习和复习,线下进行面对面练习,更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姚雪[5](2021)在《“三维九段”武术教学方法对高职院校武术选修课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备受人们的喜爱,武术作为课程进入各级学校课堂的呼声越来越高。近些年来武术渐渐进入学校的课堂,虽然这事人民群众的期盼,但是渐渐地也表露出一些问题。武术进入课堂,但是某一部分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成果却不尽如人意,还有一部分学生做得出来却说不出所以然,类似于“哑巴英语”。为了缓解这些劣势现状,本文以辽宁师范大学李连生副教授提出的“三维九段武术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为基础,与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作比较,提出将“三维九段”武术教学方法引入到武术选修课的教学中来,对比出“三维九段”武术教学方法对高职院校体育武术课教学效果的影响以及学生真正领悟的程度,同时弥补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不足,为一线的体育教师在今后选用“三维九段”武术教学方法提供建设性的理论依据及实例性研究。本研究以辽宁轻工职业学院武术选修课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心理测量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提出将“三维九段”武术教学方法引入到高职院校武术选修课教学中来,并结合武术的教学特点,利用该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在普通高职院校武术选修课中进行对比实验研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实验前对两组实验对象发放《武术课学习兴趣与态度量表》的问卷,通过分析得出在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完全同意的五个维度中P值分别为0.612、0.439、0.332、0.553、0.350均大于0.05,表明实验前两个班级的同学在武术课学习兴趣与态度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在实验后P值分别为0.043、0.018、0.021、0.040、0.033,P值均小于0.05,说明试验后实验班比对照班学习兴趣与态度要更好。在实验后测武术课理论成绩中,实验班平均成绩为80.17士2.11分,对照班级平均成绩为76.20士1.08分,T值为2.45,P<0.05,说明两个班级试验后理论成绩存在显着差异。在基本功技术的测试中(弓步、马步、仆步、虚步、歇步),实验前实验班的平均分数分别为7.24士0.73分、3.28士1.12分、5.70士1.26分、2.67士1.12分、5.25士1.40分,对照班的平均分数依次是6.95士0.82分、3.19士1.14分、5.18士0.87分、2.93士1.14分、5.79士1.01分,计算得出T值分别为1.95、1.88、1.96、1.76、1.81,P值均大于0.05,则在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基本功技能无明显差异;实验后测中实验班的平均分数为9.50士1.39分、8.22士0.79分、9.36士1.45分、7.11士1.23分、9.33士0.77分,对照班的平均分数分别是9.40士1.03分、8.00士1.25分、9.10士0.43分、6.76士1.07分、8.35士1.45分,T值依次为1.98、2.58、1.77、2.87、2.09。在横向与纵向的显着性检验中,实验班与对照班自身的比较中P值都小于0.05,对照班中虚步P<0.01,并且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比较中马步、虚步比较中P<0.05,歇步P<0.01,说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成绩横向与纵向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实验后对实验班与对照班武术—三路长拳动作过程中标准程度、流畅程度、身体协调性美观性以及错误动作数量等四方面的差异显着性检验中,平均分数分别为9.00士1.22分与8.00士1.03分、13.50士2.12分与11.50士1.53分、8.20士1.22分与7.15士1.03分、13.50士1.22分与11.00士2.03分,T值分别是2.50、2.63、2.73、2.38,P值均小于0.05,协调性与美观性成绩中P<0.01,表明出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后在三路长拳的标准程度、流畅程度、身体协调性与美观性、错误动作数量方面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性。“三维九段”武术教学方法比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武术基本技术技能的提高,“三维九段”武术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武术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比常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三维九段”武术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武术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比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更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另外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突破传统教学观和旧教法的束缚,坚持因材施教、多人异步的教学原则;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及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师需要结合体育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实施本教学模式。
杨舒涵[6](2020)在《动态分层教学法在高校武术公共课教学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及实地调查法对高校武术课动态分层教学应用进行了研究。研究在把握学生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评价分层的基础上,通过前测将学生分为ABC三层次,并组成若干“xA+xB+xC”学习小组,突出层次共性与个性教学、组内互助学习,经32课时后对身体素质、武术技术、学习兴趣与情谊与合作态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如下:(1)动态分层教学对武术课的影响分析。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对学生1000米、坐位体前屈、跳远等素质方面有积极作用,但与对照班相比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在武术成绩方面,动态分层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武术成绩,学生的动作劲力、节奏、熟练度以及精气神等技术难度提高成绩优于对照班,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学习兴趣、情谊与合作态度方面,动态分层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学兴趣,提高团结合作水平,与对照班相比存在显着差异;在教学评价方面,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有利于增强班级学习氛围,学生对教学方法运用评价高、再次选修武术课态度较好。(2)动态分层教学对武术课影响致因分析。分层教学法取得显着成绩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科学分层,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武术教师根据学生武术基础、兴趣等要素进行各要素科学分层,使不同水平学生得到相应的层次锻炼,有利于在“最近发展区”获得进步,提高学习自信心;二是强化组内合作学习。充分发挥组内合作模式,在小组成员完成难度目标后,通过以强带弱的方式,解决武术技术难点要求,增强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能力;三是设置层次递进模式。这使学生能够通过努力及时晋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四是设置小组比赛模式。既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又激发了小组共同进步的责任感。(3)武术动态分层教学实施的不足与对策。存在分层依据选择不全面,教师教学组织能力与课堂组织要求不匹配,学生组内学习效率不高等问题。对此提出:一、要把握武术教学基本规律,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学习能力、武术条件等多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多样化的分层,确保不同类型的学生得到最佳指导;二、要充分借鉴其他学科分层教学应用成果,科学合理设置分层教学实施环节,重点优化教师组织教学流程,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度;三、要结合武术课程特点对教师进行专门化教学培训,提高教师应用武术教学规律的能力和多元化教学组织能力。四、要做好情感交流,积极通过交流沟通解决组内学生思想问题与课程问题,最大程度引导和激发学生在小组内发挥个人潜力。五要科学设定评价方式,对学生在组内与组间的表现以及个人的发展性进行有效评价,对小组集体进行有效评价,以激发个人与集体的学习动力。
杨振华[7](2020)在《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中国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和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教育和培训中心[1],因此,在2020年将有大量的留学生进入中国进行学习,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留学生是来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武术文化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留学生中开展武术教学是中国文化和武术文化向国际推广的重要途径。因此,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实地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教学论》中论述的教学目的、课程、方法、教师、学生、反馈、环境的7个要素着手,对河南省开设留学生武术教学的河南理工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科技学院、南阳理工学院、南阳师范学院、郑州西亚斯学院等6所院校中留学生武术教学的规模、课程开设情况、师资配备、留学生学习等现状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研究表明,1、河南省6所院校没有对留学生武术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留学生武术课程设置存在应付的情况,课时与普修学生武术课时保持一致,而且4所院校没有教学大纲。2、河南省6所院校教学内容均设置太极拳课,对于武术器械、散打实战练习开设较少;教学方法灵活度不够,留学生武术学习缺乏一定的趣味性,评价方法也较单一。3、河南省6所院校中,大多数高校有专门的武术馆,也有的高校使用综合训练馆,但是南阳师范学院是室外场地,因此武术教学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大;而且其他器材设备配备不够充足,有镜子、肋木等武术专业化训练的设备较少。4、郑州西亚斯学院参与留学生武术教学的教师人员配备不足,师生比严重不协调;南阳理工学院的武术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是中文教学,武术教师的语言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5、河南省6所高校留学生主要以亚洲国家学生为主,他们了解武术的途径单一,较多是通过影视、手机等多媒体宣传了解,他们对武术文化的精神认识不够深入,处于肤浅了解层面;而且留学生在教学中较随意,出现有迟到、请假、旷课等现象。建议:1、河南省6所高校应当重视留学生武术课程与弘扬武术文化紧密结合,完善留学生的武术教学体系,针对留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科学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留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他们完成学习目标。2、要优化留学生武术学习内容,选择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武术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灵活运用和选择教学方法,应加强对留学生武术学习的评价,使其多元化、多样性,也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全面提升留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3、河南省6所高校的场地和设备基本满足留学生武术教学的需要,但相关领导对场地和设备的资金投入应予以重视,专业的武术场地、武术地毯、武术器材、镜子、肋木等设施的配备,能够有效提升武术教学的效果。4、河南省6所高校的武术教师的综合素养相对较高,但是应加强对留学生武术教师的专业化培养,不仅是武术技能的专业化,而且应加强武术理论文化的学习,以及自身语言能力的提升。5、河南省6所高校的留学生应端正学习武术的态度,明确自己练习的目的和目标,注重武术的规范化练习,把练习武术看成是自卫防身,并培养他们吃苦耐劳、永攀高峰的意志品质。同时高校应鼓励留学生积极参加校内武术社团,选择自己喜爱的武术项目积极锻炼,从而满足留学生不同的武术需求。
刘博文[8](2020)在《哈尔滨市民办高校武术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指出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变革中最为灿烂的文化瑰宝。武术作为民族传统项目的代表,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也有着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民办高校是由市场经济和公共教育资源不足所演变出的产物,开拓了高等教育办学多元化的新维度,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因此武术教学在民办高校的发展研究符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哈尔滨市民办高校武术教学现状进行综合的调查与分析,通过对哈尔滨市民办高校武术教学现状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哈尔滨市民办高校都开设了武术课程,但课程理念落后,课程结构过于单调;2.哈尔滨市民办高校武术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专业武术教师严重短缺;3.学生对于武术的认知与现实中的武术课程差别很大,希望开设的武术课程与学校开设的武术课程基本不一致,学生对其产生的兴趣不足,因此学习武术的积极较差;4.哈尔滨市民办高校课外武术活动氛围不浓,各学校对武术社团的支持力度不足,学生缺乏对武术文化的社会心理认同感;5.哈尔滨市民办高校武术场地设施与教学器材满足不了基本的武术教学条件和学生课外武术活动的需求。通过哈尔滨市民办高校武术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分析得出以下可行性建议:1.加强武术理论教学让大学生正确理性的理解武术文化;2.加大对高素质、高水平和高学历的专业武术人才的引进,提高民办高校武术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从而适应现代高校教育的需要;3.丰富武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正确的引导学生了解武术,提升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各民办高校应多参加各类武术比赛,增加各高校之间的交流,提高武术项目在学校中的影响力;5.哈尔滨市民办高校应加大对武术教学场地的基础建设和教学器材的经费支出,提高武术教学环境。
俞霞[9](2020)在《翻转课堂在武术长拳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武汉体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为例》文中认为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和更便捷的平台。翻转课堂是一种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对学生在课前进行在线教育,课中注重协作探究、互动交流,促进知识内化,课后进行知识巩固的教学模式。武术作为传统的体育项目,将之与新时代的翻转课堂相结合,顺应信息时代潮流。本文分析研究翻转课堂在长拳教学中的优势和局限,并寻求改进策略,优化武术普修课长拳教学效果,为往后深入研究武术教学多元化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为翻转课堂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起到实践指导意义。运用二手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长拳翻转课堂的教学实验设计、实施及教学实验效果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长拳翻转课堂教学实验效果显着,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的考核成绩、自主学习能力、武术学习兴趣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2)翻转课堂在长拳教学中的优势:教学信息传递的高效性;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效性;教与学的互动配合;及时的反馈评价和总结归纳。(3)翻转课堂在长拳教学中的局限:学生数量偏多会降低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教学对长拳基本功的监控不够;长拳教学资源的收集制作难度较大。(4)针对长拳的翻转课堂的局限提出建议:合理分组教学;长拳的翻转课堂教学中加强对长拳基本功的监控;建立更加丰富的长拳教学的资源库。
杨希娟[10](2020)在《高校武术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当今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对青年一代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对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面育人所赋予的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那么如何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实践正是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大学生高素质人才群体,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育工作的各环节、各学科教学当中,构建“大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发挥全课程的育人功能,不是一科教师、一门课程所能解决的,而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各门课程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的任务。本文正是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中受到启发,结合高校武术教学,对武术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教育进行了研究。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是集文化资源与教育资源于一体的完美融合。纵观古今,武术是一种文化传承,是中华儿女在30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专属炎黄子孙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首先,武术作为一种丰富的文化资源,在传承中深受中华文化的洗礼,彰显着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将中华民族奋勇拼搏、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武术作为一种特殊的体育项目,更是学校教育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资源,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掌握技能增强体质,还能深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武术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政内容,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自身所特有的文化、教育优势,将武术中所潜在的优秀文化资源融入到教育教学当中,使其成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隐形推力,以期达到高校武术课程思政的作用。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书籍材料,明确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并提出相应的研究方法。第二,通过对大量高质量的文献期刊资料的整理分析,总结出“课程思政”的概念和内涵,并提出“课程思政”教育与高校武术教学的契合点及其落实的必要性。第三,运用访谈法,根据已设计好的访谈提纲对专家进行访谈,分析当前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第四,借助“课程思政”理念的推动作用,针对专家所提的当前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围绕教师意识、课程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环境六方面提出武术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二、高校武术课优化教学探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武术课优化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武术普修课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 |
1.3 选题意义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课程思政 |
1.4.2 武术普修课 |
1.4.3 教学设计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课程思政相关研究 |
1.5.2 课程思政与体育相关的研究 |
1.6 研究对象 |
1.7 研究方法 |
1.7.1 文献资料法 |
1.7.2 教学实验法 |
1.7.3 问卷调查法 |
1.7.4 访谈法 |
1.7.5 数理统计法 |
2 高校武术普修课课程思政理论研究 |
2.1 思想道德修养与武术课课程思政融合研究 |
2.1.1 人生观 |
2.1.2 理想信念 |
2.1.3 中国精神 |
2.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2.1.5 道德 |
2.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武术课课程思政融合研究 |
2.2.1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
2.2.2 实践与认识 |
3 高校武术普修课课程思政实证研究 |
3.1 教学实验设计 |
3.1.1 教学目标设计 |
3.1.2 教学过程与内容设计 |
3.1.3 教学评价设计 |
3.2 教学实验对象与设计 |
3.2.1 实验对象 |
3.2.2 实验设计 |
3.3 教学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实验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道德修养及武术练习情况调查分析 |
3.3.2 实验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家庭环境问卷调查分析 |
3.3.3 实验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武术技术考核成绩比较分析 |
3.3.4 实验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比较分析 |
3.3.5 后续研究 |
3.4 教学反思 |
3.4.1 教学目标方面的反思 |
3.4.2 教学内容与过程方面的反思 |
3.4.3 教学评价方面的反思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设计研究 ——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关于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
1.1.1 关于专业认证概念的界定 |
1.1.2 关于国内外专业认证的研究现状 |
1.2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的相关研究 |
1.2.1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目标的相关研究 |
1.2.2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内容设置及学时分配的相关研究 |
1.2.3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教学方法运用的相关研究 |
1.2.4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评价方法的相关研究 |
1.3 关于课程设计的相关研究 |
1.3.1 关于课程设计概念的相关研究 |
1.3.2 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设计研究的理论依据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调查法 |
2.2.3 观察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对专业认证理念的解读与分析 |
3.1.1 对专业认证“学生中心”理念的解读与分析 |
3.1.2 对建构“产出导向”培养体系的解读与分析 |
3.1.3 对“持续发展”认证理念的解读与分析 |
3.2 对河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实施现状分析 |
3.2.1 对武术必修课教学内容设置及学时分配的现状分析 |
3.2.2 对武术必修课程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 |
3.2.3 对武术必修课教学手段的现状分析 |
3.2.4 对武术必修课程评价指标设置的现状分析 |
3.3 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设计 |
3.3.1 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的设计思路 |
3.3.2 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相关指标筛选 |
3.3.3 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设计方案的建立 |
3.3.4 对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设计各项指标的分析 |
3.4 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大纲设计研究 |
3.4.1 武术必修课程大纲设计 |
3.4.2 对武术必修课程大纲的分析 |
3.5 研究不足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3)健康中国背景下重庆市梁平区农村小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健康中国 |
1.1.2 校园武术应运而生 |
1.1.3 校园武术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健康中国 |
1.3.2 校园武术健康中国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3 研究思路、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步骤 |
3.4 研究方法 |
3.4.1 文献资料法 |
3.4.2 访谈法 |
3.4.3 问卷调查法 |
3.4.4 数理统计法 |
3.4.5 归纳总结法 |
4 结果分析 |
4.1 梁平区体育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
4.1.1 体育教师年龄特征 |
4.1.2 学历、专项特征 |
4.1.3 体育教师培训情况 |
4.1.4 体育教师对武术课的教学态度 |
4.2 梁平区农村小学习武现状分析 |
4.2.1 学生了解武术的途径 |
4.2.2 学生对武术的认知情况 |
4.2.3 学生参与武术学习的动机 |
4.2.4 学生对开展武术课态度 |
4.3 梁平区农村小学武术教学现状 |
4.3.1 武术课的开展普及率 |
4.3.2 学校锻炼场地设施 |
4.3.3 武术锻炼时间 |
4.3.4 梁平区农村小学武术课程教学内容 |
4.3.5 梁平区农村小学武术教学方法 |
4.3.6 学校领导对开展武术课的态度 |
4.3.7 影响武术开展因素 |
4.4 学校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
4.4.1 武术开展普及率低、场地少 |
4.4.2 武术教学缺乏专业人才老师 |
4.4.3 体育教师培训机会少 |
4.4.4 学生对武术认识模糊 |
4.4.5 学校领导、老师对武术教学重视不够,管理不善 |
5 基于“健康中国”背景下提高农村学校武术教学对策 |
5.1 丰富体育课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
5.2 宣传“健康中国”,营造武术锻炼文化氛围 |
5.3 体育教师要加强武术专业技能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
5.4 教法的选择和实施 |
5.5 时刻将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4)基于SPOC的普通高校武术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
1.1.2 武术人才培养的需求 |
1.1.3 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信息化教学的影响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SPOC的定义 |
2.1.2 翻转课堂的定义 |
2.1.3 MOOC、SPOC、微课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SPOC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翻转课堂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3 基于SPOC翻转课堂在体育教学领域的研究 |
2.2.4 我国武术教学研究现状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2 掌握学习理论 |
2.3.3 混合式学习理论 |
2.3.4 多元智能学习理论 |
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教学实验法 |
3.3 技术路线 |
4 课程设计与实施 |
4.1 设计原则 |
4.1.1 系统性原则 |
4.1.2 开放性原则 |
4.1.3 互动性原则 |
4.1.4 针对性原则 |
4.2 SPOC课程设计前端分析 |
4.2.1 教学对象分析 |
4.2.2 教学内容分析 |
4.2.3 教学目标分析 |
4.2.4 学习环境分析 |
4.3 基于SPOC的武术课翻转课堂的课程设计 |
4.3.1 课程章节 |
4.3.2 课程资料 |
4.3.3 课程通知以及作业 |
4.3.4 课程考试以及统计 |
4.3.5 活动区 |
4.4 SPOC课堂教学评价 |
4.4.1 形成性评价 |
4.4.2 总结性评价 |
4.5 基于SPOC的武术课翻转课堂的教学实施 |
4.5.1 基于SPOC的武术课翻转课堂的课前预习 |
4.5.2 基于SPOC的武术课翻转课堂的课中纠错 |
4.5.3 基于SPOC的武术课翻转课堂的课后反思 |
4.6 传统武术课教学实施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两种教学模式学生知识获取过程对比分析 |
5.2 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对学生武术学习情况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5.2.1 实验前两班学生武术学习情况对比分析 |
5.2.2 实验前后两班学生武术学习情况对比分析 |
5.2.3 实验后两班学生武术学习情况对比分析 |
5.3 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对学生武术技术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5.4 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对学生理论知识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5.5 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课程效果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5.6 基于SPOC的武术课翻转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 |
5.6.1 优点 |
5.6.2 存在的不足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三维九段”武术教学方法对高职院校武术选修课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现今我国武术课开展的状况以及武术课堂教学的研究 |
2.1.1 关于我国武术课开展状况的研究 |
2.1.2 关于武术课堂教学现状的研究 |
2.1.3 体育课教学方法的相关研究 |
2.2 有关“三维九段”武术教学方法的研究 |
2.2.1 “三维九段”武术教学方法的概念界定 |
2.2.2 “三维九段”武术教学方法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实验法 |
3.2.3 对比分析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心理测量法 |
3.2.6 专家访谈法 |
3.2.7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关于“三维九段”武术教学方法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
4.2 关于“三维九段”武术教学方法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的影响分析 |
4.3 关于“三维九段”武术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影响的分析 |
4.4 关于“三维九段”武术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武术—三路长拳”技术动作影响的分析 |
4.4.1 武术基本功比较 |
4.4.2 武术—三路长拳动作过程中标准程度比较 |
4.4.3 武术—三路长拳动作过程中流畅程度比较 |
4.4.4 武术—三路长拳动作过程中身体协调性,动作美观性比较 |
4.4.5 武术—三路长拳动作过程中错误动作数量比较 |
结论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A1 问卷、量表效度专家评价问卷 |
附件A2 武术知识相关问题调查问卷 |
附件A3《武术课学习兴趣与态度量表》 |
附件A4 武术理论考试试卷 |
致谢 |
(6)动态分层教学法在高校武术公共课教学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法相关研究 |
1.3.2 国外分层教学法相关研究 |
1.3.3 研究述评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教学实验法 |
2.2.4 实地观察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动态分层教学法在高校武术公共课教学的实施 |
3.1.1 实验对象的选择与前测 |
3.1.2 教学实施措施 |
3.1.3 实验后测 |
3.1.4 实验心理干预 |
3.2 动态分层教学法在高校武术公共课教学应用结果分析 |
3.2.1 实验前后两班级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3.2.2 实验后两班级武术技术对比分析 |
3.2.3 实验前后两班级学习兴趣、情谊与合作态度对比分析 |
3.2.4 实验后学生对教学情况的评价分析 |
3.3 动态分层教学法在高校武术公共课教学应用不足与对策 |
3.3.1 动态分层教学法在高校武术公共课教学应用不足 |
3.3.2 动态分层教学法在高校武术公共课教学应用的有关对策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有关高校武术教学研究 |
1.4.2 有关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调查法 |
2.2.3 实地观察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
3.1.1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大纲情况的调查 |
3.1.2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课程开设情况调查 |
3.1.3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内容的调查研究 |
3.1.4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方法的调查研究 |
3.1.5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评价的调查研究 |
3.1.6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设施调查研究 |
3.2 河南省普通高校参与留学生武术教学现有教师的调查研究 |
3.2.1 河南省普通高校参与留学生武术教学现有教师人数、性别、年龄、教龄情况调查 |
3.2.2 河南省普通高校参与留学生武术教学现有教师职称和学历的调查 |
3.2.3 河南省普通高校参与留学生武术教学现有教师主项和运动等级情况调查 |
3.2.4 河南省普通高校参与留学生武术教学现有教师教学使用语言情况的调查 |
3.3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学习认知的调查研究 |
3.3.1 河南省普通高校武术学习留学生生源情况调查 |
3.3.2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了解武术途径的情况调查 |
3.3.3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学习武术动机的情况调查 |
3.3.4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文化认知情况调查 |
3.3.5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学习态度情况调查 |
3.4 目前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3.4.1 缺乏留学生武术教学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
3.4.2 教学内容简单,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教学评价手段单一 |
3.4.3 缺少武术学习的辅助性练习器材和统一服装 |
3.4.4 教师对武术理论认知不足,教学语言有待进一步提升 |
3.4.5 留学生对武术认知处于肤浅了解层面,课堂上自我约束性较差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B Study on Present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ushu Teaching of Henan Province Colleges |
附录C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现状调查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哈尔滨市民办高校武术教学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武术教学理念的研究 |
1.3.2 武术教学内容的研究 |
1.3.3 武术教学方法的研究 |
1.3.4 武术教学评价的研究 |
1.3.5 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研究 |
1.3.6 民办高校武术教学现状研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哈尔滨市民办高校武术教学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
3.1.1 哈尔滨市民办高校武术教学开展现状 |
3.1.2 哈尔滨市民办高校武术教学目标 |
3.1.3 哈尔滨市民办高校武术教学内容 |
3.1.4 哈尔滨市民办高校武术教学方法 |
3.1.5 哈尔滨市民办高校武术教学的教学评价 |
3.2 哈尔滨市民办高校武术教师现状调查与分析 |
3.2.1 武术教师年龄结构分析 |
3.2.2 武术教师职称分析 |
3.2.3 任课武术教师数量及专项分析 |
3.3 哈尔滨市民办高校武术教学学生学习现状与分析 |
3.3.1 学生对武术了解及喜爱度分析 |
3.3.2 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分析 |
3.3.3 学生认识武术的途径分析 |
3.4 哈尔滨市民办高校课外武术活动开展情况调查分析 |
3.4.1 学生课外武术活动情况分析 |
3.4.2 学校相关的武术社团开展情况分析 |
3.4.3 学校武术比赛情况分析 |
3.5 哈尔滨市民办高校武术教学场所器材调查分析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哈尔滨市民办高校武术教学现状(教师问卷) |
附录2 哈尔滨市民办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学生问卷) |
附录3 专家调查表 |
附录4 发放调查问卷时的部分照片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翻转课堂在武术长拳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武汉体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信息化的需求 |
1.1.2 武术教学创新的需求 |
1.1.3 武术人才培养的需求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翻转课堂 |
2.1.2 武术长拳教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掌握学习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3 国外翻转课堂的相关研究 |
2.3.1 国外翻转课堂的理论研究 |
2.3.2 国外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 |
2.3.3 国外翻转课堂开展现状研究 |
2.4 国内翻转课堂的相关研究 |
2.4.1 国内翻转课堂的理论研究 |
2.4.2 国内翻转课堂实践研究 |
2.4.3 国内翻转课堂开展现状研究 |
2.4.4 国内翻转课堂在体育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 |
2.5 高校武术普修课教学现状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二手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长拳的翻转课堂教学实验 |
4.1 教学实验的设计 |
4.1.1 教学实验对象分析 |
4.1.2 武术套路普修课程教学大纲 |
4.1.3 教学内容 |
4.1.4 教学设计的原则 |
4.1.5 教学特点 |
4.1.6 教学目标 |
4.1.7 教学的重难点 |
4.2 教学实验的实施 |
4.2.1 教学实验对象 |
4.2.2 教学实验地点 |
4.2.3 教学实验时间 |
4.2.4 指标选取 |
4.2.5 变量控制 |
4.2.6 教学实验的实施步骤及流程 |
4.3 教学实验的考核方法及成绩 |
4.3.1 考核方法 |
4.3.2 考核成绩 |
5 结果与分析 |
5.1 教学实验的数据分析 |
5.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调查分析 |
5.1.2 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的调查分析 |
5.2 翻转课堂在长拳教学中的优势、局限 |
5.2.1 优势 |
5.2.2 局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长拳的翻转课堂教学实验效果显着,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
6.1.2 翻转课堂在长拳教学中的优势 |
6.1.3 翻转课堂在长拳教学中的局限 |
6.2 建议 |
6.2.1 合理分组教学 |
6.2.2 长拳的翻转课堂教学中加强对长拳基本功的监控 |
6.2.3 建立长拳教学的资源库 |
7 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件5 |
附件6 |
附件7 |
附件8 |
致谢 |
(10)高校武术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2.1 推动课程思政实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1.2.2 推动武德文化回归,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1.2.3 响应武术政策要求,推动武术事业创新发展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资料法 |
1.5.2 访谈法 |
1.5.3 逻辑分析法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课程思政” |
2.1.2 学校武术教育 |
2.1.3 高校武术教育 |
2.2 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 |
2.2.2 关于“高校武术课程”的研究 |
3 “课程思政”基本内涵及其与高校武术教育的契合点 |
3.1 “课程思政”基本内涵 |
3.2 “课程思政”与高校武术教育的契合点 |
3.2.1 “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与武术教育理念相契合 |
3.2.2 “课程思政”育人主体与武术育人主体相契合 |
3.2.3 “课程思政”育人内容与武术文化内容相契合 |
3.2.4 “课程思政”育人功能与武术教育功能相契合 |
3.3 高校武术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
3.3.1 贯彻课程思政理念,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
3.3.2 传承中华文化传统,弘扬我国优秀文化 |
3.3.3 补充学校德育内容,促进学校德育发展 |
3.3.4 提高武术教学质量,改善武术教学现状 |
3.3.5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良好道德素养 |
3.3.6 规范高校学生行为,培养德才兼备人才 |
4 高校武术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所存在的问题 |
4.1 武术教师思政意识有待提高 |
4.2 武术课程目标设置尚待明确 |
4.3 武术课程内容思政元素欠缺 |
4.3.1 武术教材内容中思政元素涵盖不足 |
4.3.2 武术技术学习中思政元素融入不足 |
4.3.3 武术理论学习中思政元素渗透不足 |
4.4 武术课程方法创新意识薄弱 |
4.5 武术课程评价标准尚需完善 |
4.6 武术教学环境缺乏思政氛围 |
5 高校武术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
5.1 提升武术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 |
5.1.1 增强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发挥武术教师表率作用 |
5.1.2 提高思政元素挖掘能力,推动武术思政体系建构 |
5.1.3 定期安排思政内容培训,增强武术教师文化修养 |
5.2 武术课程目标上传达课程思政教育理念 |
5.2.1 知识目标上注重文化学习 |
5.2.2 能力目标上注重实践能力 |
5.2.3 育人目标上注重德艺双修 |
5.3 武术课程内容上体现课程思政教育要求 |
5.3.1 精编蕴含思政元素的高校武术教材 |
5.3.2 挖掘体现思政内涵的武术人文素材 |
5.3.3 增加培养学生兴趣的攻防技术学习 |
5.4 武术课程方法上加强课程思政教育创新 |
5.4.1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 |
5.4.2 采用微格教学记录练习 |
5.4.3 开展武术课余活动 |
5.5 武术课程评价上确立课程思政教育标准 |
5.5.1 确定评价内容 |
5.5.2 制定评价标准 |
5.5.3 调节评价反馈 |
5.6 武术教学环境上营造课程思政教育氛围 |
5.6.1 武术练习环境 |
5.6.2 武术服饰文化 |
5.6.3 武术音乐环境 |
5.6.4 武术知识宣传栏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附录 |
致谢 |
四、高校武术课优化教学探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武术普修课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证研究[D]. 职豫娇. 山西大学, 2021(12)
- [2]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设计研究 ——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D]. 张建新.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健康中国背景下重庆市梁平区农村小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 陈香.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4]基于SPOC的普通高校武术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郝伟可. 吉林体育学院, 2021(02)
- [5]“三维九段”武术教学方法对高职院校武术选修课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 姚雪.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动态分层教学法在高校武术公共课教学的应用研究[D]. 杨舒涵.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1)
- [7]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杨振华. 河南大学, 2020(02)
- [8]哈尔滨市民办高校武术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刘博文.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9]翻转课堂在武术长拳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武汉体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为例[D]. 俞霞.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0)
- [10]高校武术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D]. 杨希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