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地区无公害茶园建设技术总结

宁德地区无公害茶园建设技术总结

一、宁德地区无公害茶园建设技术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田琴[1](2020)在《印江自治县无公害茶园建设管理技术措施》文中提出为了加强茶园基地建设,实现茶园管理标准化,茶产品优质、高产化,茶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化。结合我县茶园实际情况,特拟定无公害茶园建设管理技术措施,如下内容所述。

廖中武[2](2018)在《精准扶贫的“党建扶贫”模式探析——以福建省福鼎市柏洋村为例》文中指出通过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整体搬迁方式让全体村民实现整体脱贫,过上富裕小康生活,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扶贫脱贫做法,同时也能发挥社会主义优势、以集体力量实行精准扶贫。文章分析柏洋村的扶贫脱贫历程和成果,借鉴其经验和做法,有助于其他地方加快扶贫脱贫进程,早日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王莉[3](2017)在《岳西县乡村旅游空间规划研究》文中指出岳西县具有发展乡村旅游业独特的天然条件和市场的现实需求,随着县域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近几年县、镇、村多层级部门都在对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积极的探索。本文借鉴浙江安吉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从乡村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分析入手,提炼出石关乡养生旅游、黄尾镇观光旅游和和平乡体验旅游这三种岳西最具代表性和推广意义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并明确三类模式的空间识别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县域乡村旅游空间进行分区域、分乡镇、分行政村的指引,明确设施配置要求,提出乡村旅游与农业、林业、其他服务业、文化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议。乡村旅游项目具有市场化程度深、建设模式多样、用地功能杂糅、建筑密度和方式各异、与自然环境关系紧密的特点,需要在各层级规划中有针对性的引入乡村旅游方面的引导性内容和约束性内容,实现整体目标指引下的有序建设。本文从引导为主的规划、引导和控制兼顾的规划、控制为主的规划三个层级,对城乡规划体系内的各类规划,提出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的编制建议。比如,县城总体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在区域规划落实发展引导,体现片区特色,构建适应乡村旅游业特点的空间管控体系。

叶丽琴[4](2014)在《温州茶文化及其对温州茶产业发展的影响》文中认为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千年的历史孕育的文化奇葩,是雅俗共赏的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文化。茶文化对茶产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①可增加茶产品的文化附加值;②有利于茶馆业的复苏;③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发展;④扩大茶产品销售渠道和发展空间;⑤促进茶叶品牌的提升。温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虽隆冬恒燠,地形和土壤都适宜茶树生长。温州连接浙闽两省,东临大海,交通便利,素以“控带山海,利兼水陆,实东南之沃壤,一郡之巨会”着称,温州发展茶产业有环境,交通,浙南闽北独特的地理等得天独厚优势。温州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600多年,温州拥有融历代诗文、书画、歌舞、工艺、名茶、名人、经济、民俗、礼仪、政治于一体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温州茶文化资源宝库。温州历代名茶迭出:乐清雁荡毛峰、永嘉乌牛早、平阳早香茶和平阳黄汤、泰顺三杯香、文成刘基贡茶和半天香、苍南翠龙茶、瓯海黄叶早、瑞安清明早等。回顾温州茶产业发展历史,温州茶业声名远扬,反观温州茶产业“墙内开花墙外不香”的现状。反思温州茶园建设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以生产绿茶为主,单季结构明显,缺乏专业市场和专业人才尤其在茶文化方面缺少系统的整理开发和利用,使茶文化对产业的助推作用不明显等现实问题。基于温州茶文化与茶产业历史和现状的调查、整理,根据茶文化7大模式理论(茶文化旅游、茶品销售、茶文化表演、茶馆茶会所、茶会活动、茶衍生产品、茶创意产品)结合温州茶文化和产业的实际问题,提出复兴温州茶文化繁荣温州茶产业的思路和建议,为政府下一步制定茶文化和产业政策提供参考。

倪碧星[5](2013)在《闽北茶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闽北茶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比较优势突出。闽北产茶历史悠久,具有自然条件优越、茶类齐全、品质优异等特点。乌龙茶由于具有独特的保健和美容功能,需求日益增长,而我国是目前唯一生产乌龙茶的国家,闽北是乌龙茶的主产区,发展势头比较好。面对国际和国内的激烈竞争,闽北茶叶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抓住机遇,不断开拓市场,培植龙头企业,增强茶叶产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茶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了解,对比我省和我市的茶叶发展现状,分析闽北茶产业的比较优势。运用SWOT的分析法,建立TOWS矩阵,阐明闽北茶叶产业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符合闽北茶产业发展的战略,以及详细的实施措施。如何推进闽北茶叶产业的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一、加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二、重视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改善茶园生态环境;三、实行标准化、规模化集约经营;四、以加强茶叶品牌建设战略,整合茶叶品牌资源,实施品牌质量推进策略;五、以推动茶叶产业化经营战略,大力发展和培育龙头企业和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六、以加强茶文化建设战略,带动茶文化的发掘、交流和传播,促进茶文化与旅游业的互相发展,以推动闽北经济的发展。

王玉春[6](2013)在《陕西茶区小贯小绿叶蝉发生动态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1952是危害陕西茶区的主要害虫之一。本文研究了小贯小绿叶蝉在陕西茶区3个茶树品种上及各分层的种群数量动态,各品种的抗虫性差异,以及天敌蜘蛛对各品种上小贯小绿叶蝉的跟随效应;探讨了3种植物源农药对小贯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筛选了一种对陕西茶区小贯小绿叶蝉有很好防效且对天敌蜘蛛影响小的植物源农药,并明确了其经济有效的使用剂量;此外,还调查了陕西茶区地上害虫及其天敌种类。结果表明:1.危害各品种茶树的小贯小绿叶蝉成、若虫发生动态均呈单峰型,7月中旬虫口开始快速上升,7月底达到峰值,主要分布于各品种茶树的上层,中、下层较少。2.茶树品种的抗虫性存在显着差异,紫阳和福鼎大白品种对小贯小绿叶蝉的抗性较强,南疆一号品种的抗性较差。3.天敌蜘蛛的种群数量与小贯小绿叶蝉种群数量在紫阳(R=0.716,P<0.001)、福鼎大白(R=0.476,P=0.007)和南疆一号上(R=0.652,P<0.001)有明显跟随效应,均呈正相关。4.0.6%苦参碱水剂6.3g/hm2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速效性及持效性均优于7.5%鱼藤酮乳油67.5g/hm2和1.5%除虫菊素水乳剂27g/hm2。进一步研究发现,0.6%苦参碱水剂在用药量为13.5g/hm2、6.75g/hm2时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效与2.5%联苯菊酯微乳剂18.75g/hm2的防效相当。因此,在田间使用0.6%苦参碱水剂的推荐剂量为6.7513.5g/hm2。5.茶园中共发现地上害虫及其天敌共计134种。其中害虫涉及昆虫纲6目37科64种,蛛形纲1目2科2种;茶园天敌58种,其中昆虫纲8目15科31种,蛛形纲1目10科27种;中性昆虫3目6科10种。本次调查结果将为陕西茶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及天敌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谢向英[7](2012)在《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研究 ——以福建茶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品牌与农业的结合意义重大。其效用之显着使得农业品牌化成为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的客观要求。但是,鉴于中国小农经济的现实,发展农产品和农业企业品牌条件尚不成熟,农业区域品牌的建设更为实业界和学术界所关注。在此方面,本文认为,鉴于农业的原产地特性突出,发掘与运用地理标志资源对于区域品牌农业发展意义重大。但当前的主要问题在于:国内在对待“地理标志”问题上还主要是限于法理层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在现实中作为原产地证明的地理标志已经演化为巨大的无形资产,具有明显的差异化区别特性,具备品牌基本属性的事实却探测不够。这使得尽管各地已纷纷展开地理标志的申报与保护工作,但对于进一步发掘地理标志市场价值,以地理标志品牌建设带动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实践却还处于经验探索和积累期,缺乏成型成熟的理论指导。由此,从品牌角度探测地理标志的市场价值发掘,分析地理标志品牌价值的成长规律就成为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命题。而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就的显着性与多样性则为本研究提供了珍贵样本。本研究中,“地理标志品牌成长”是对区域农业发展中的地理标志品牌建设及其市场推进的生物隐喻。因此,基于生命过程的研究重心促使本论文延循以下思路展开:首先,依据当前品牌建设的主流观点——“一个成功的品牌关系就等于一个成功的品牌(Duncan,2000)",选择基于“品牌关系”视角,构筑地理标志品牌关系模型,以为地理标志品牌的市场运作与价值成长提供路径指导与理论支持。具体内容可参见本文第二章。其次,以福建茶业的地理标志品牌成长为研究对象,集中探讨了地理标志品牌成长过程中的品牌关系处理及其品牌成长轨迹、成长机理与效用传导,对地理标志品牌成长规律进行了全面剖析。在这部分——第三章与第四章分别基于福建茶业实践,探讨了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两大层面关系处理:一是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与其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产业协同进化管理建议;二是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与其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系统的问卷调查与博弈分析为地理标志品牌成长提供了主体行为依据。第五章结合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实践对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生命历程与特征、成长机理及其效用传导进行了深刻解读,实现了对地理标志品牌关系系统运动轨迹与运动规律的全面把握。最后,通过对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强势成长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与总结,提炼驱动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关键要诀,为福建区域特色茶业发展,进而其他基于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富有助益的对策建议。其具体内容参见本文第六章。此外,论文第七章是对全文的总结、评价及未来研究的展望,同时基于对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考察而提出推动地理标志品牌成长,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一股性建议。对本命题探索性研究所取得的可能创新成果包括:第一,基于生物隐喻,站在生命全景的高度,从区域品牌视角对地理标志的市场价值实现展开系统研究。第二,依据品牌关系理论,结合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价值来源,勾勒了地理标志品牌关系模型。指出地理标志的品牌成长必须处理好两层次关系:一是地理标志品牌与产业发展关系;二是地理标志品牌与其利益相关群体关系。第三,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理论体系——包括地理标志品牌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地理标志品牌化及其成长的内涵界定;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运动轨迹、运动机理与效用传导;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驱动模式等。第四,提出品牌定位是驱动地理标志品牌正向成长的关键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明确和深化农业,进而其他产业的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建设,推动地方传统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雷兴寿[8](2011)在《霞浦县水门乡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茶叶是国内外市场上一项重要的饮料性产品,近年来一直保持稳定的消费量。在此背景下茶叶产业成为带动中国山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性产业,它涵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科研等一系列环节,能够带动众多农民走向致富之路。霞浦县水门乡以其优越的资源条件成为宁德地区重要的茶区之一,茶业是关系到当地构建新农村、发展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因此增加茶叶竞争力、研究茶产业发展新思路、促进茶业可持续发展是新形势的重点课题。本文以霞浦县水门乡为研究的地域单元,在产业分类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企业行为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以及农业技术经济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定量分析方法,首先分析水门乡茶产业发展现状:(1)茶叶生产在水门乡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茶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3)茶叶效益增长明显;(4)无公害茶叶基地建设初见成效;(5)产业化步伐加快;(6)品牌建设初见成效。第二,运用SWOT分析方法,明确水门乡在茶叶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三,总结并分析国内外几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印度、斯里兰卡、英国、日本、越南、安溪等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最后,从SWOT分析结果出发,结合国内外茶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分别从茶叶企业、政府、行业三个角度提出水门乡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为推动水门乡茶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李健民[9](2010)在《闽东茶业的历史变迁和现代振兴》文中认为闽东茶业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经历了多次中衰和复振的曲折行程,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和教训,这为当前的茶业大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良虎[10](2009)在《高山地区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从无公害茶园建设、肥培管理及茶叶加工等方面总结了高山地区无公害茶叶的生产技术要点。

二、宁德地区无公害茶园建设技术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德地区无公害茶园建设技术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印江自治县无公害茶园建设管理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建茶园
    1.1 土地选择及开挖
    1.2 茶园规划
    1.3 茶苗选择及定植
2 幼龄茶园管理
    2.1 抗旱、防冻保苗
    2.2 茶园行间铺草覆盖
    2.3 除草
    2.4 茶苗补植
    2.5 施肥
    2.6 定型修剪
3 投产茶园管理
    3.1 茶园除草
    3.2 茶树修剪
    3.3 茶园施肥
        3.3.1 施肥原则
        3.3.2 追肥
        3.3.3 基肥
    3.4 茶树病虫防治
    3.5 鲜叶采摘与管理
        3.5.1 鲜叶采摘技术
        3.5.2 鲜叶采摘方法
        3.5.3 鲜叶装运

(2)精准扶贫的“党建扶贫”模式探析——以福建省福鼎市柏洋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柏洋村脱贫前状况
三、柏洋村扶贫脱贫历程
    1. 蓄势待发阶段
    2. 快速发展阶段
    3. 转型升级阶段
四、柏洋村的扶贫脱贫成效
五、柏洋村扶贫脱贫的经验总结
    1. 强化党组织建设, 创建“五心”工作机制
    2. 牢记发展理念, 抓好项目带动作用
    3. 抓好民生事业, 不断推进民生改善
    4.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继续做好保障兜底工作
六、柏洋村扶贫脱贫的“党建扶贫”模式探析

(3)岳西县乡村旅游空间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综述
    2.1 乡村旅游的定义及内涵
    2.2 乡村旅游发展历程、特征、趋势和模式
        2.2.1 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2.2.2 乡村旅游特征
        2.2.3 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和模式
    2.3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2.4 安吉县乡村旅游发展案例借鉴
        2.4.1 安吉县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2.4.2 安吉县乡村旅游发展和规划编制历程
        2.4.3 安吉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
第三章 岳西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3.1 乡村旅游整体发展概况
        3.1.1 旅游产业是岳西县的主导产业
        3.1.2 县域旅游资源丰富
        3.1.3 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
        3.1.4 旅游产业在全县经济所占比重日益增大
        3.1.5 不断出台政策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
    3.2 乡村旅游资源评价
        3.2.1 乡村自然生态景观
        3.2.2 乡村田园景观
        3.2.3 乡村遗产与建筑景观
        3.2.4 乡村旅游商品与工艺
        3.2.5 乡村人文活动和民俗文化
        3.2.6 乡村景观意境
        3.2.7 乡村旅游资源结构类型
        3.2.8 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第四章 乡村旅游空间分析
    4.1 岳西乡村旅游案例分析
        4.1.1 养生旅游发展模式
        4.1.2 观光旅游发展模式
        4.1.3 体验旅游发展模式
        4.1.4 三种旅游发展模式特点总结
    4.2 乡村旅游空间分布研究
        4.2.1 乡村旅游三类模式空间界定
        4.2.2 乡村旅游三类模式空间分析
        4.2.3 乡村旅游空间分区指引
        4.2.4 乡村旅游三类模式设施配置强化
    4.3 乡村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4.3.1 旅游与农业
        4.3.2 旅游与林业
        4.3.3 旅游与其他服务业
        4.3.4 旅游与文化产业
        4.3.5 旅游与农产品加工业
第五章 乡村旅游与城乡规划协同分析
    5.1 现状乡村旅游项目规划管理模式
    5.2 乡村旅游项目规划管理路径
        5.2.1 县城、镇区、乡集镇、村庄规划区范围内的项目
        5.2.2 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项目
        5.2.3 需要独立选址的项目
    5.3 乡村旅游项目与城乡规划结合的编制建议
        5.3.1 引导为主的规划
        (1)县城总体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县旅游发展规划
        (3)县域乡村建设规划
        (4)县域层面其他专项规划
        5.3.2 引导和控制兼顾的规划
        (1)乡镇总体规划
        (2)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5.3.3 控制为主的规划
        (1)控制性详细规划
        (2)村庄建设规划
        (3)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主要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岳西县旅游创建情况一览表
附录B 岳西县域乡镇旅游发展情况表
附录C 岳西县域乡村旅游资源情况一览表
附录D 岳西县域行政村乡村旅游分类引导表
致谢
作者简介以及硕士学位攻读期间主要作品

(4)温州茶文化及其对温州茶产业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选题依据与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本研究的创新
    1.5 论文结构布局
2 茶文化对茶产业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1 茶文化的功能
    2.2 茶文化的兴盛对茶产业经济的作用
        2.2.1 增加茶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2.2.2 扩大茶产品销售渠道和发展空间
        2.2.3 促成茶产品品牌
        2.2.4 推动茶馆发展
        2.2.5 开发茶文化旅游
3 温州区域优势及温州茶产业发展概况
    3.1 温州地理优势及茶文化历史资源
        3.1.1 温州地理优势
        3.1.2 温州茶文化历史资源
    3.2 温州茶产业发展历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2.1 温州茶产业历史
        3.2.2 温州各县市区茶产业现状
        3.2.3 温州茶产业存在的问题
4 发展温州茶文化对增强温州茶产业竞争力的作用
    4.1 温州茶文化对产业经济的助推作用
    4.2 多种媒体茶文化宣传下的温州茶知名度提升
    4.3 推动温州茶园建设及茶文化旅游
5 发展温州茶文化助推温州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5.1 温州茶文化旅游建议
        5.1.1 结合地域特色,统筹规划茶文化旅游产品
        5.1.2 挖掘温州茶文化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体验环节
        5.1.3 充分发挥温州名茶优势,丰富旅游活动形式
    5.2 温州茶品销售建议
        5.2.1 以消费者的新需求赋予温州茶产品新概念、新定位
        5.2.2 将品牌文化注入温州茶产品,进行文化营销
    5.3 温州茶文化表演的发展建议
        5.3.1 茶艺表演
        5.3.2 茶艺歌舞
    5.4 发展温州茶馆茶会所
    5.5 温州茶会活动的发展建议
    5.6 温州茶衍生产品展望
    5.7 温州茶创意产品开发
        5.7.1 茶具设计
        5.7.2 茶文化网络电商产品
        5.7.3 温州茶文化宣传培训产品
    5.8 丰富温州茶文化宣传教育对象和手段
参考文献
致谢

(5)闽北茶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发展战略理论概述
        1.2.2 闽北茶叶产业发展理论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2 国内外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2.1 世界茶叶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2.1.1 生产情况
        2.1.2 贸易情况
        2.1.3 消费情况
        2.1.4 发展趋势
    2.2 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2.2.1 茶叶生产现状
        2.2.2 茶叶出口现状
        2.2.3 茶叶消费现状
        2.2.4 趋势分析
    2.3 福建茶叶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3 闽北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3.1 闽北茶叶的种类、生产分布
    3.2 闽北茶叶的产销现状
    3.3 闽北茶叶产业的发展特点
    3.4 闽北存在的问题
4 闽北茶叶产业发展的 SWOT 环境分析,建立分析矩阵
    4.1 内部环境优势分析
    4.2 内部环境劣势分析
    4.3 外部环境机遇分析
    4.4 外部环境威胁分析
    4.5 闽北茶叶产业发展的 SWOT 分析
5 闽北茶叶产业发展的思路、原则及目标
    5.1 闽北茶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5.2 制定茶叶产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
        5.2.1 市场导向原则
        5.2.2 生态保护原则
        5.2.3 质量优先原则
        5.2.4 科技支撑原则
        5.2.5 文化助力原则
        5.2.6 内外销兼顾原则
    5.3 茶叶产业发展战略目标、方向
        5.3.1 发展目标
        5.3.2 发展的方向
6 闽北茶叶产业发展战略实施对策和措施
    6.1 加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
    6.2 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
    6.3 突出特色优势,调整优化结构
    6.4 强化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6.5 做大做强龙头,推进产业化经营
    6.6 实施名牌精品战略,努力拓展市场
    6.7 完善“四大”体系建设,提高产业协调管理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介

(6)陕西茶区小贯小绿叶蝉发生动态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危害茶树的小绿叶蝉种类研究
        1.1.1 国外研究进展
        1.1.2 中国茶树小绿叶蝉的种名研究
        1.1.3 危害陕西茶树的小绿叶蝉种名研究
    1.2 小贯小绿叶蝉的生物学
    1.3 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治研究
        1.3.1 化学防治
        1.3.2 农业防治
        1.3.3 预测与预报
        1.3.4 物理防治
        1.3.5 生物防治
        1.3.6 利用植物源农药防治
    1.4 茶园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现状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材料
        2.2.1 试验器材
        2.2.2 试验药剂
    2.3 试验方法
        2.3.1 陕西茶区小贯小绿叶蝉与天敌蜘蛛的种群动态及主要茶树品种的抗虫性研究
        2.3.2 三种植物源农药对小贯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研究
        2.3.3 陕西西乡茶园地上害虫及其天敌种类调查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危害陕西茶区的小绿叶蝉种类研究
        3.1.1 形态特征
    3.2 陕西茶区小贯小绿叶蝉与天敌蜘蛛的种群动态及主要茶树品种的抗虫性研究
        3.2.1 陕西茶区小贯小绿叶蝉发生动态
        3.2.2 不同茶树品种的抗虫性
        3.2.3 天敌蜘蛛与小贯小绿叶蝉的跟随效应
    3.3 三种植物源农药对小贯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研究
        3.3.1 三种植物源农药对小贯小绿叶蝉防效的比较
        3.3.2 0.6%苦参碱水剂不同剂量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效
    3.4 陕西西乡茶园地上害虫及其天敌种类调查
        3.4.1 茶树害虫
        3.4.2 天敌
        3.4.3 中性昆虫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陕西茶区小贯小绿叶蝉与天敌蜘蛛的种群动态及主要茶树品种的抗虫性研究
        4.1.2 三种植物源农药对小贯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研究
        4.1.3 陕西西乡茶园地上害虫及其天敌种类调查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研究 ——以福建茶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价
        1.2.1 品牌的认识与研究
        1.2.2 区域品牌的研究
        1.2.3 基于地理标志的农业区域品牌建设研究
        1.2.4 茶业区域品牌建设研究
        1.2.5 对已有研究的小结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对象与研究角度
        1.3.2 研究目标与思路展开
        1.3.3 研究方法与内容设计
第二章 地理标志的品牌成长及其品牌关系构筑
    2.1 地理标志认知
        2.1.1 地理标志概念讨论
        2.1.2 地理标志的法律特性
        2.1.3 地理标志的现实保护
    2.2 品牌视角下的地理标志及其特性分析
        2.2.1 地理标志的品牌属性
        2.2.2 地理标志品牌化的理论解释
        2.2.3 地理标志品牌之特性分析
    2.3 地理标志品牌成长与其品牌关系构筑
        2.3.1 地理标志品牌成长及其产业推动意义
        2.3.2 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价值来源分析
        2.3.3 地理标志品牌关系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产业基础及其协同进化
    3.1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原产地优势
        3.1.1 自然优势
        3.1.2 人文底蕴
    3.2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产业基础
        3.2.1 福建茶叶产业总揽
        3.2.2 福建茶叶企业市场成长
        3.2.3 福建茶业标准化推进与技术创新
    3.3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现状
        3.3.1 地理标志品牌化对于福建茶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3.3.2 福建茶业地理标志品牌成长概况
    3.4 基于产业协同进化的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管理
        3.4.1 系统的协同进化概述
        3.4.2 基于产业协同进化的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管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利益相关者行为解构
    4.1 农户之于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行为分析
        4.1.1 问卷及样本基本情况
        4.1.2 茶农对地理标志品牌的认知
        4.1.3 茶叶地理标志的使用及其品牌化对茶农生产经营的影响
        4.1.4 茶农对“茶叶地理标志”品牌化推广的期望
        4.1.5 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背景下的茶农共同特征
    4.2 茶企业之于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行为分析
        4.2.1 问卷及样本基本情况
        4.2.2 茶叶企业对地理标志品牌的认知
        4.2.3 茶叶企业对地理标志的市场运用意愿
        4.2.4 茶叶企业对地理标志的市场运用行为
        4.2.5 茶叶企业对茶叶地理标志市场运用的评价
        4.2.6 茶叶企业对茶叶地理标志品牌的推广期望
        4.2.7 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背景下的茶叶企业共同行为特征
    4.3 消费者之于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行为分析
        4.3.1 问卷及样本基本情况
        4.3.2 消费者茶叶消费行为中的信息关注
        4.3.3 消费者对基于产地来源的茶叶地理标志的认知情况
        4.3.4 消费者对茶叶地理标志品牌化成长的支持态度
        4.3.5 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背景下的消费者特征
    4.4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利益相关者博弈分析
        4.4.1 茶农与茶企业之间的博弈
        4.4.2 茶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博弈
        4.4.3 政府与茶叶企业之间的博弈
        4.4.4 茶叶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机理及其效用传导
    5.1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阶段进程及其特征分析
        5.1.1 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阶段划分
        5.1.2 地理标志品牌成长各阶段的一般性特征
        5.1.3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阶段分布与特征
    5.2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机理分析
        5.2.1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动力源泉分析
        5.2.2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机理分析
    5.3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效用传导
        5.3.1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效用的影响层面与影响路径
        5.3.2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效用的传导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驱动模式与比较
    6.1 市场导向型——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品牌成长驱动模式
        6.1.1 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品牌成就
        6.1.2 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品牌成长过程解析
        6.1.3 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品牌成长驱动模式总结
    6.2 品质中心型——武夷岩茶(大红袍)地理标志品牌成长驱动模式
        6.2.1 武夷岩茶(大红袍)地理标志品牌成就
        6.2.2 武夷岩茶(大红袍)地理标志品牌成长过程解析
        6.2.3 武夷岩茶(大红袍)地理标志品牌成长驱动模式总结
    6.3 科技创新型——福鼎白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驱动模式
        6.3.1 福鼎白茶地理标志品牌成就
        6.3.2 福鼎白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过程解析
        6.3.3 福鼎白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驱动模式总结
    6.4 主体联动型——福安坦洋工夫地理标志品牌成长驱动模式
        6.4.1 福安坦洋工夫地理标志品牌成就
        6.4.2 福安坦洋工夫地理标志品牌成长过程解析
        6.4.3 福安坦洋工夫地理标志品牌成长驱动模式总结
    6.5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驱动模式的比较与总结
        6.5.1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典型驱动模式比较
        6.5.2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驱动的关键要诀
        6.5.3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成功驱动的共同特征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地理标志品牌化的可行性与重要意义
        7.1.2 地理标志品牌成长及其品牌关系管理
        7.1.3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与其产业的协同进化管理
        7.1.4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与其利益相关者关系解构
        7.1.5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机理及其效用传导
        7.1.6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驱动模式与比较
    7.2 研究建议
        7.2.1 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地理标志问题,推动地理标志市场价值的实现
        7.2.2 促进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升级,实现地理标志品牌与产业发展的协同进化
        7.2.3 深入挖掘地理标志品质特性与文化特色,凝练差异化地理标志品牌内涵,拓展地理标志品牌市场影响
        7.2.4 推广双品牌体系运用,实现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带动下的企业品牌族群发展
        7.2.5 构建利益均衡机制,协调地理标志品牌成长与其利益相关群体关系
        7.2.6 协调多元保护模式,在注重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关注其品质特性维护
        7.2.7 打造地理标志品牌创建、维护、发展与延伸系统,推动地理标志品牌持续成长
    7.3 研究展望
        7.3.1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与不足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福建茶农调查问卷
    附录二 福建茶叶企业调查问卷
    附录三 关于茶叶地理标志使用调查(消费者)问卷
    附录四 福建主要产茶县茶业调查统计表
    附录五 茶叶地理标志注册与运用调查表——茶叶地理标志注册人访谈记录
    附录六 茶叶地理标志注册与运用调查表——政府(茶叶主管部门)访谈记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8)霞浦县水门乡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关于农业产业化研究
        1.4.2 关于茶叶产业化研究
2. 水门乡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茶叶生产在水门乡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2.2 茶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2.3 茶叶效益增长明显
    2.4 无公害茶叶基地建设初显成效
    2.5 产业化步伐加快
    2.6 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3. 水门乡茶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3.1 优势分析
        3.1.1 独特的地理区位
        3.1.2 优越的气候资源
        3.1.3 完善的基础设施
        3.1.4 有利的政策条件
        3.1.5 完善的茶业管理机构与技术支持
    3.2 劣势分析
        3.2.1 产业化程度仍然较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3.2.2 茶叶深加工水平低
        3.2.3 品牌推介与建设力度不够
        3.2.4 销售网络不健全
        3.2.5 茶叶种植结构不合理
    3.3 机遇分析
        3.3.1 绿色消费成为时尚
        3.3.2 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增强
        3.3.3 闽台茶业合作更加紧密
    3.4 威胁分析
        3.4.1 绿色壁垒依然存在
        3.4.2 来自其他地区的竞争
        3.4.3 新型饮料的威胁
4. 国内外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
    4.1 印度茶产业发展经验
    4.2 斯里兰卡茶产业发展经验
    4.3 英国茶产业发展经验
    4.4 日本茶产业发展经验
    4.5 越南茶产业发展经验
    4.6 福建安溪茶产业发展经验
    4.7 经验与启示
5. 实现水门乡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5.1 茶叶企业对策
        5.1.1 紧抓茶叶生产,坚持可持续发展
        5.1.2 发展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5.1.3 提高自主创新,注重科技力量
        5.1.4 继续发展品牌,扩大影响力
    5.2 政府对策
        5.2.1 完善相关政策
        5.2.2 保护生态环境
        5.2.3 充分发挥茶业协会的作用
        5.2.4 规范茶叶市场
        5.2.5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
        5.2.6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5.2.7 推广普及茶文化
    5.3 茶叶行业对策
        5.3.1 优化内部资源
        5.3.2 延伸企业产业链
        5.3.3 建立茶叶流通体系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闽东茶业的历史变迁和现代振兴(论文提纲范文)

一、闽东发展茶业的地理条件
二、闽东茶文化的历史传统
三、近代闽东茶业的盛衰
四、现代闽东茶业的振兴

四、宁德地区无公害茶园建设技术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印江自治县无公害茶园建设管理技术措施[J]. 田琴. 农家参谋, 2020(11)
  • [2]精准扶贫的“党建扶贫”模式探析——以福建省福鼎市柏洋村为例[J]. 廖中武.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8(10)
  • [3]岳西县乡村旅游空间规划研究[D]. 王莉. 安徽建筑大学, 2017(04)
  • [4]温州茶文化及其对温州茶产业发展的影响[D]. 叶丽琴.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5]闽北茶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倪碧星.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5)
  • [6]陕西茶区小贯小绿叶蝉发生动态及防治技术研究[D]. 王玉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7]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研究 ——以福建茶业为例[D]. 谢向英. 福建农林大学, 2012(10)
  • [8]霞浦县水门乡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雷兴寿. 福建农林大学, 2011(06)
  • [9]闽东茶业的历史变迁和现代振兴[J]. 李健民.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 [10]高山地区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J]. 张良虎. 农技服务, 2009(09)

标签:;  ;  ;  ;  ;  

宁德地区无公害茶园建设技术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