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体育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冯承宇[1](2021)在《重庆市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篮球专项课程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认为
邵逸飞[2](2021)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线上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黄萌[3](2021)在《广州市普通高校公共羽毛球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认为
魏飞越[4](2021)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学生满意度一直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以及课程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学生满意度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自身需求得以实现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当前,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满意度一直是诸多研究者探析的焦点,同时,基于学生满意度的评价体系正逐步成熟,并且广泛运用于学科教学中。但是,以初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析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的国内相关研究较少。鉴于此,研究疫情背景下初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统计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把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以初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上海市不同区域的初中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在疫情背景下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总体情况。根据调查问卷反馈结果,一方面了解到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满意度;另一方面,分析不同背景变量是否对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存在显着性影响。同时,对上海市空中课堂播放的体育在线课程进行观察分析,着重分析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三个年级且每个年级筛选15节课共计45节课。最后,共同探析提高上海市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并给出相应改进措施,从而为进一步提高上海市初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总体满意度奠定基础。研究结论:1.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体育在线课程实施总体情况良好。2.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满意度水平较高。3.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满意度在年级、健康状况、家庭居住面积、家庭所在区域上具有显着性差异,而在性别上无显着性差异。研究建议:1.整合优质网络资源,拓展授课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收集、筛选、整合线上的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形成学科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在线教学优势,加强线上与线下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2.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育技术能力。积极培养新老教师快速掌握互联网教育平台相关技术,将线上教学在校园内不断推广并得以应用。积极开展“翻转课堂”、“互联网+体育”等体育在线课程模式的研究和发展。3.增强学生主动运动意识,提高身体素质,保持身心健康。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从事体育运动的观念。积极开展趣味性、游戏化的体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运动动机。4.明确个体差异,合理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场地和器材、要适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学内容要具有实效性和时代性。教师要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邹浩[5](2021)在《基于学习结果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识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当今经济社会所需的综合素质人才的主要途径。学生学习通识课程后,如何评价自身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变化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综合现有研究来看,对通识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研究较少,也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本研究运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和泰勒的课程评价理论,将D大学大三及以上的在校生作为研究对象,以探寻通识课程学习结果评价为目标,对高校通识课程学习结果评价指标的构建进行研究。界定了通识教育、通识课程、通识课程评价和学习结果的相关概念,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指导下,梳理了国内外通识教育开展较好的代表高校通识课程模式、通识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整合分析了通识课程学习结果评价要素。借鉴相关现有研究和理论基础,设计了以知识文化、综合能力、情感态度三个维度的一级指标,知识广度、文化素养、智慧技能、认知思维、实践能力、个人情感、社会态度七个维度的二级指标,知识整合、知识融通等十八个三级指标的通识课程学习结果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每一层指标的权重。本研究在设计出的通识课程学习结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出发,设计了通识课程学习结果评价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选取D大学大三及以上的在校本科生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不同性别、不同学业阶段在通识课程学习结果评价各维度不存在显着差异;不同专业类别在文化素养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学生对通识课程的重要程度认知在评价结果各维度存在显着差异、专业成绩排名对学生的知识广度、文化素养和个人情感有显着差异;同时通识课程学习结果评价七个维度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根据实证分析得到的研究结论,提出了完善通识课程学习结果的建议和对策,主要从确立教育目标,树立科学的通识教育理念;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师生通识课程重视程度;重视通识课程知识文化内容,兼顾综合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优化通识课程美育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加强网络课程建设,拓展通识课程资源渠道;衡量学习结果多样化,构建通识课程评价机制;划清通识教育组织机构职责,提升通识课程管理绩效等七个方面进行改进。
程奕[6](2021)在《基于成果导向的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最新纲领—《“健康中国2023”规划纲要》,该纲要对人民在身体、心理、社交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全面发展提出了要求,也对体育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不能显性支撑诸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而OBE理念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已经在我国广泛应用于各类专业认证和教育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些实践成果,因此本研究基于OBE理念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本文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法、匹配模型法,调查了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1168名毕业生,聘用过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27家用人单位,分析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核心能力的需求满意情况,然后应用匹配模型法构建了核心能力体系。将所调查17项基本能力根据大学生能力模型以及上海体育学院14-19届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力的描述分为创新思维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素养、科学素养四个模块。通过分析发现: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四个能力模块中都有需求阀与供应阀不匹配情况,其中创新思维能力模块主要是创新能力和学会反思,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块主要是沟通交流和终身学习,职业素养模块主要是教学能力,科学素养模块主要是学科素养和信息搜索与处理。进一步对14-19届毕业生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发现:创新思维能力模块缺少课程支撑;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块的支撑课程较多,强支撑课程较少,中等支撑和弱支撑课程较多;职业素养模块的支撑课程较多,强支撑课程较少,中等支撑和弱支撑课程较多;科学素养模块课程支撑较多,但是没有强支撑课程,中等支撑和弱支撑课程较多。以此本研究提出了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1)创新思维能力模块中创新能力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创新创业类课程并且某些课程课时设置缺乏实践课,建议学校增加创新类课程以及调整课时分配比例。(2)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块中沟通交流和终身学习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重复现象以及课时分配上缺乏实践课,建议保留其中一门课程以及调整实践课与理论课时比例。(3)职业素养模块中教学能力在课程设置不足并且部分课程重复,建议学校根据《高等学校体育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专业课程的要求添加课程,对于重复的课程只保留其中一门。(4)科学素养模块中学科素养和心思搜索与处理在课程设置上不足并且部分课程重复,建议学校根据《高等学校体育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专业基础课程的要求增加课程,对于重复的课程只保留其中一门。
张琼月[7](2021)在《中英美澳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民健身、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三大体育层面国家战略背景下,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高校体育管理专业肩负着培养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的任务。中国与英美澳等发达国家相比,在高校体育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方面存在差异。本研究应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以2020年QS世界大学体育学科排名指标体系为依据,运用泰勒课程目标模式理论和课程体系系统结构模式,对中英美澳共20所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目标、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国外与我国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为今后我国体育管理专业课程优化提供启示和参考。研究结论:(1)通过2020年QS排名选取中英美澳样本院校,从宏观层面把握国外15所院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并梳理我国5所高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最新人才培养方案(2018版、2019版及2020版),得出中外在学分设置、修业年限、学位授予和就业方向等方面存在差异。(2)中英美澳各高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目标设置都注重与社会需求接轨,英美澳目标设置更为具体;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结构较为合理,但存在较大的自主性,我国相对来说比较统一,公共必修课程比重较大,选修和实践课程相对较小;我国高校较之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内容设置较为丰富,但不够细化;英美澳三国在课程实施方面有着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中国侧重于理论教学;我国较之英美澳高校课程评价多采用总结性评价,在实践教学方面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英美澳高校课程评价方式较灵活,注重形成性评价。(3)中英美澳四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均遵循相应的目标导向(商学途径、公共管理途径和科学途径等)和学位类别(理学学士、文学学士、商业学士和管理学学士等),这体现了各国课程设置向培养目标靠近以及注重社会需求。(4)高校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体育产业和体育管理专业发展程度的差异对中英美澳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存在一定的影响,鉴于此,我国应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管理专业的优化。(5)对我国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提出以下建议:明晰课程目标,结合市场与社会需求;改革课程结构,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调整课程内容,提高与课程目标的匹配度;推进课程实施,丰富课程多样化形式;优化课程评价,确定统一的评价标准。
倪保锐[8](2021)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新发展理念,将使核心素养融入教育体系,分布于各学段、学科、课程、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国普通高等师范类院校要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进行师资专业化培养,提高师范类专业导出师资的质量,为我国教育事业培养高质量师资队伍、大国良师。对于新时代体育强国理念下的体育教育专业来说,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落实推进素养教育的深入,也是助推体育强国战略的一条路径。教育理念,学科素养,教师理念、教师素养、学生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等一系列要素都面临着调整,我们只有逐层逐一突破,无捷径可寻。田径运动被公认为“运动之母”,它是最原始人类生产生活形成而演化成自今的田径运动,也是世界上最早呈现运动形式的类型,奥运项目最多,终有“得田径者得天下”的美誉,体育教育专业本着培养适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中小学体育事业服务。田径普修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先锋课程,田径普修课程的建设决定着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体育学科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对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研究,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初步呈现改革内容和体系,为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为田径普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修订完善提供依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整体内容简单,不全面,描述不具体,各部分孤立。课程目标过于强调技术学习和理论知识,对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与中小学教学衔接度不高,缺乏师范生内涵建设的课程思政内容。(2)研究发现当前的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课程理念陈旧,重教轻学,偏重于灌输式的教师教、学生学。课程目标偏重技术传授、理论知识学习,教学内容以技术教学为主,项目内容上与中小学教学内容脱离,教学方法相对保守,教学方式传统,很难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调动参与的积极性,考核与评价偏重期末成绩评价,技术考核占比较大,评价主体单一。(3)通过多次咨询专家,进行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和课程体系设计,以问卷的形式收集专家、同行教师、学生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设计的评价,并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施培养与跟踪,最终得到良好的课程目标达成度。(4)结合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和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田径普修课程体系,其中包含目标要素体系、内容要素体系、实施要素体系和评价要素体系,凸显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相互对标的联动课程体系。
谢媛[9](2021)在《大学生体育在线课堂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互联网时代产物的在线教育不仅仅具有广泛传播范围、快捷的信息更新速度,资源共享的优质内容,不受时空约束的教学形式等优势,近些年开展在线教育,构建在线课程体系已成为各大高校的重要选择。在此过程中,在线体育课程也顺势蓬勃发展。作为评价在线课程学习重要标准的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其与在线课程质量和学习者之间的相关行为密切相关。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师生互动不足,内容形式单调,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梳理大学生体育教学满意度、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的相关文献,提炼出影响大学生体育教学满意度的教师因素、学生因素、技术保障因素与支持因素四个维度,教学态度、教学技能、教学内容、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成绩等主要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得出各个指标在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评价中所占比重,建立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研究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进一步实证分析,力求发现影响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及诸多因素对满意度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教师因素对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具有显着影响;学生因素对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具有显着影响;技术保障因素对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具有显着影响;支持因素同样对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具有显着影响。基于上述结论,研究认为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等共同支持,来不断提升发展,基于此提出增强教师的素质,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增强自我能力,提升学习成绩;优化在线教学软硬件,提升大学生在线学习的保障能力;增强大学生在线学习的支持度,提升大学生在线学习的驱动力等建议,以期为不断推动体育教学满意度提供理论参考。
孙建刚[10](2020)在《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初中体育课测评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教育测评事关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对学校体育课的测评是总结与改善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措施之一,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目标顺利实现的基础保障。本研究结合体育课测评的现实需要与可穿戴设备技术的技术基础,构建了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初中体育课测评体系并进行了应用探索,还对普及型民用设备替代科研级设备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一方面为体育课测评提供一种廉价而客观的方法,另一方面为推动现代科技与课程评价的结合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研究结果如下:本研究以测量理论与教育评价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内外体育课测评经验,运用文献资料法总结了体育课测评与可穿戴设备应用的相关资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体育课测评指标池,以德尔菲法构建了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初中体育课测评体系,以测量法测得上海市初中228节体育课,以数理统计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测评体系各项指标的权重,以因子分析法验证所构建测评体系的信效度。并在普及型民用设备验证阶段,以数理统计法对用于替代科研级设备的智能手环信效度进行验证,同时,以问卷法对智能手环用于体育课测评的可行性进行了调查。本研究经过多轮定性与定量论证与多轮次专家咨询,构建并完善了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初中体育课测评体系,该体系包含2个维度“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2个维度下各自共包含19个二级指标以及测量点。该体系纳入了“MVPA占比”“心率指数”等多项新指标或客观指标,降低了以往测评体系主观指标的比例,提高了体育课测评体系的客观性与完整性。以因子分析对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初中体育课测评体系进行了验证,证实该测评体系与实际数据拟合度高,所构建的体系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以构建的测评体系对体育课进行测评应用后发现,“教师教学”(72.6分)与“学生学习”(62.0分)得分之间存在差距较大的不匹配现象。即便体育课上教师各方面表现较好,但学生却往往仍会出现各项指标得分不高的问题。一方面说明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和思想观念有待转变,另一方面说明体育课上教师教学工作转化成教学效果的效率不高,这对于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学习和促进健康收益方面都存在不利影响。本研究对选取的普及型民用设备用于体育课测评的信效度进行了验证。发现该设备在监控初中体育课学生心率方面具有中等效度(ICC=0.74,MAPE<10%),该设备的测评应用结果与科研及设备结果基本一致。该设备具有测量较准确、造价低廉、佩戴方便、师生接受度更高的特点,可以考虑作为体育课测评体系中的备选工具。使用普及型民用设备进行体育课测评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对于测评体系的推广性具有积极意义。主观测评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点,不能以可穿戴设备完全取代对体育课进行全面测评,但可穿戴设备仍不失为一种测评体育课方法的有效补充。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测评技术的进步,测评体系也需要持续更新和进化。普及型民用设备技术发展迅速,对这类设备的检验,有助于客观测评体系的推广与应用,可穿戴设备与体育测评的结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对体育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体育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4)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新冠肺炎疫情下教育部对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要求 |
1.1.2 新冠肺炎疫情下在线教学价值的体现 |
1.1.3 新冠肺炎疫情下提高初中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疫情 |
2.1.2 体育与健康课程 |
2.1.3 体育在线课程 |
2.1.4 学生满意度 |
2.2 研究现状 |
2.2.1 体育在线课程的相关研究 |
2.2.2 学生满意度相关研究 |
2.2.3 在线课程中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
2.2.4 总结 |
3 研究思路 |
3.1 研究方法 |
3.1.1 文献分析法 |
3.1.2 问卷调查法 |
3.1.3 观察法 |
3.1.4 统计分析法 |
3.2 研究框架图 |
3.3 研究流程图 |
4 研究工具的分析 |
4.1 测试量表分析 |
4.2 项目分析 |
4.3 信度检验 |
4.4 效度分析 |
5 研究结果 |
5.1 体育在线课程总体情况分析 |
5.1.1 学校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
5.1.2 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的基本感受 |
5.1.3 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满意情况 |
5.1.4 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的评价 |
5.2 体育在线课程实施基本情况 |
5.2.1 师生互动平台 |
5.2.2 体育在线课程教学实施分析 |
5.2.3 线上与线下体育课教学结构部分对比分析 |
5.3 不同背景变量下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满意度分析 |
5.3.1 性别 |
5.3.2 年级 |
5.3.3 健康状况 |
5.3.4 家庭居住面积 |
5.3.5 家庭所在区域 |
6 讨论与分析 |
6.1 体育在线课程总体情况 |
6.1.1 学校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
6.1.2 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的基本感受 |
6.1.3 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满意情况 |
6.1.4 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的评价 |
6.2 体育在线课程实施基本情况 |
6.2.1 线上与线下体育课教学项目对比分析 |
6.2.2 线上与线下体育课教学内容对比分析 |
6.2.3 线上体育课的优势 |
6.2.4 线上体育课的劣势 |
6.3 不同变量下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分析 |
6.3.1 年级 |
6.3.2 健康状况 |
6.3.3 家庭居住面积 |
6.3.4 家庭所在区域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
附件2 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研究的调查问卷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调查开放式问卷 |
附件3 |
附件4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
(5)基于学习结果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通识教育发展是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内容 |
1.1.2 通识教育的深入改革呼唤通识课程评价研究 |
1.1.3 通识课程评价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
1.2 文献综述与评价 |
1.2.1 关于课程评价研究 |
1.2.2 关于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研究 |
1.2.3 关于学习结果评价研究 |
1.2.4 现有研究总结与评述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2 通识课程评价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通识教育 |
2.1.2 通识课程 |
2.1.3 通识课程评价 |
2.1.4 学习结果 |
2.2 理论基础 |
2.2.1 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
2.2.2 课程评价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构建通识课程学习结果评价指标体系 |
3.1 通识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1.1 科学性原则 |
3.1.2 可测性原则 |
3.1.3 独立性原则 |
3.1.4 系统性原则 |
3.2 通识课程评价要素分析 |
3.2.1 通识课程模式的分析 |
3.2.2 通识课程评价目标要素分析 |
3.2.3 通识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要素分析 |
3.3 通识课程学习结果评价指标体系 |
3.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设计 |
3.3.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3.4 通识课程学习结果评价指标权重 |
3.4.1 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3.4.2 三级指标相对权重的确定 |
3.4.3 通识课程学习结果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
3.5 本章小结 |
4 通识课程学习结果评价的实证分析--以D大学为例 |
4.1 D大学通识课程设置现状 |
4.2 D大学通识课程学习结果评价实证分析 |
4.2.1 样本描述性统计 |
4.2.2 问卷的信度分析 |
4.2.3 D大学通识课程学习结果评价单因素分析 |
4.2.4 D大学通识课程学习结果评价差异性分析 |
4.2.5 D大学通识课程学习结果评价相关性分析 |
4.3 主要结论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完善通识课程学习结果的建议与对策 |
5.1 转变教育理念,提升通识课程重视程度 |
5.1.1 确立教育目标,树立科学的通识教育理念 |
5.1.2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师生通识课程重视程度 |
5.2 丰富课程内容,构建系统通识课程体系 |
5.2.1 重视通识课程知识文化内容,兼顾综合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 |
5.2.2 优化通识课程美育内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
5.2.3 加强网络课程建设,拓展通识课程资源渠道 |
5.3 优化课程评价机制,提高通识课程管理绩效 |
5.3.1 衡量学习结果多样化,构建通识课程评价机制 |
5.3.2 划清组织机构职责,提升通识课程管理绩效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高校通识课程学习结果评价研究的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B 高校通识课程学习结果评价指标权重系数调査表 |
附录 C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D 学生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基于成果导向的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对体育类专业人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1.1.2 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无法满足学生能力需求 |
1.1.3 成果导向是关注于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 |
1.2 概念界定 |
1.2.1 成果导向 |
1.2.2 核心能力 |
1.2.3 核心课程体系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基于成果导向(OBE)理念的课程研究综述 |
2.1.1 基于OBE的课程内容突出产出导向 |
2.1.2 基于OBE的课程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课堂中心位 |
2.1.3 基于OBE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学生能力达成 |
2.2 基于OBE理念的核心课程建设研究综述 |
2.2.1 OBE理念成为核心课程构建的新思路 |
2.2.2 基于OBE的核心课程构建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
2.2.3 基于OBE的核心课程构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改革 |
2.3 基于OBE理念的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研究综述 |
2.3.1 基于OBE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初露端倪 |
2.3.2 基于OBE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呈现具体化特征 |
2.3.3 基于OBE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评价研究偏重成绩评价 |
2.4 小结 |
3.成果导向: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 |
3.1 成果导向的内涵 |
3.1.1 成果 |
3.1.2 成果导向课程体系设计 |
3.1.3 成果导向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内涵 |
3.2 课程体系的执行框架 |
4.研究方法 |
4.1 问卷调查法 |
4.1.1 样本选择 |
4.1.2 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4.1.3 问卷数据采集情况 |
4.1.4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4.2 模型法 |
4.2.1 用人单位能力匹配模型 |
4.2.2 毕业生能力匹配模型 |
4.3 文献资料法 |
5.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分析 |
5.1 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能力需求分析 |
5.1.1 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 |
5.1.2 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能力满意度分析 |
5.1.3 用人单位核心能力分析 |
5.2 毕业生对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能力需求分析 |
5.2.1 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 |
5.2.2 毕业生能力满意度分析 |
5.2.3 毕业生核心能力分析 |
5.3 小结 |
6.基于成果导向的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 |
6.1 基于调查结果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与人才核心能力紧密度分析 |
6.2 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
6.3 小结 |
7.结论与局限 |
7.1 结论 |
7.2 局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用人单位核心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核心能力调查问卷(2014-2016 届)版》 |
附录三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核心能力调查问卷(2017-2019 届)版》 |
(7)中英美澳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体育管理专业研究 |
1.2.2 体育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
1.2.3 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研究 |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工作与创新 |
1.4.1 主要工作 |
1.4.2 创新点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对学科、专业、课程的概念界定 |
2.1.2 对课程体系的概念界定 |
2.1.3 课程体系设计的几个重要概念界定 |
2.1.4 对体育管理专业的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泰勒的课程目标模式理论 |
2.2.2 课程体系的系统结构模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英美澳体育管理本科专业代表性高校样本选取 |
3.1 研究总体与研究样本 |
3.2 样本选取依据 |
3.2.1 2020 年QS世界大学排名学科分类 |
3.2.2 QS世界大学体育学科排名指标与权重分析 |
3.2.3 2020 年QS世界大学体育学科排名概况 |
3.2.4 中英美澳体育学科排名中体育管理本科专业分析 |
3.3 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 |
3.3.1 英国样本院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 |
3.3.2 美国样本院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 |
3.3.3 澳大利亚样本院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 |
3.3.4 中国样本院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比较分析 |
4.1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目标比较分析 |
4.2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结构比较分析 |
4.3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内容比较分析 |
4.4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实施比较分析 |
4.5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评价比较分析 |
4.6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与其课程体系的关系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英美澳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差异成因分析 |
5.1 教育理念的差异 |
5.2 教育体制的差异 |
5.3 体育产业发展程度的差异 |
5.4 体育管理专业发展程度的差异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英美澳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6.1 明晰课程目标,结合市场和社会需求 |
6.2 改革课程结构,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 |
6.3 调整课程内容,提高与目标的匹配度 |
6.4 推进课程实施,丰富课程多样化形式 |
6.5 优化课程评价,确定统一的评价标准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附录 |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2 英美澳样本院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官网来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8)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政策文件的重视 |
1.1.2 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师范院校未来的责任与义务 |
1.1.3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梳理 |
2.1.1 师范类专业认证 |
2.1.2 体系 |
2.1.3 课程体系 |
2.1.4 田径普修课程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2.1 国外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
2.2.2 国内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
2.2.3 课程体系相关研究 |
2.2.4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相关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个案研究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实地调查法 |
第4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理论研究 |
4.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依据 |
4.1.1 实用主义课程论 |
4.1.2 要素主义课程论 |
4.1.3 结构主义课程论 |
4.1.4 人文主义课程论 |
4.1.5 实践主义课程论 |
4.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
4.2.1 合理性原则 |
4.2.2 可行性原则 |
4.2.3 目标定位精准性原则 |
4.2.4 毕业要求衔接性原则 |
4.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功能 |
4.3.1 诊断功能 |
4.3.2 改进功能 |
4.3.3 激励功能 |
4.4 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教育认证标准解读 |
4.4.1 培养目标 |
4.4.2 毕业要求 |
4.4.3 课程与教学 |
第5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现实依据 |
5.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分析 |
5.1.1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目标分析 |
5.1.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分析 |
5.1.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实施分析 |
5.1.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评价分析 |
5.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5.2.1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理念现状分析 |
5.2.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现状分析 |
5.2.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
5.2.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
5.2.5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
第6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改革思路 |
6.1 健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设置 |
6.2 充实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 |
6.3 创新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实施 |
6.4 完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考核与评价 |
第7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实证研究 |
7.1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构建 |
7.1.1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解读 |
7.1.2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的确立过程 |
7.1.3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整体框架设计 |
7.1.4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整体框架设计的结果与分析 |
7.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建设 |
7.2.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目标与原目标对比分析 |
7.2.2 注重课程培养目标与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对接 |
7.2.3 侧重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 |
7.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内容设置 |
7.3.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内容与原内容对比分析 |
7.3.2 注重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 |
7.3.3 侧重实训内容设置 |
7.4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实施 |
7.4.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实施与原实施对比分析 |
7.4.2 注重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
7.4.3 侧重实训内容的实施 |
7.5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评价体系 |
7.5.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评价与原评价对比分析 |
7.5.2 注重课程教学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
7.5.3 侧重课程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
第8章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
8.1 知识目标达成度 |
8.2 技能目标达成度 |
8.3 情感目标达成度 |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
9.1 结论 |
9.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调查问卷效度检验表 |
附录 B:教师问卷 |
附录 C:学生问卷 |
附件D:教师访谈提纲(教学现状) |
附录 E:学生成绩表 |
附录 F:教学技能考核评委打分表 |
附录 G:学习自评/互评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大学生体育在线课堂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大学生教学满意度研究综述 |
2.1.1 大学生教学相关研究 |
2.1.2 大学生教学满意度相关研究 |
2.2 在线教学满意度研究综述 |
2.2.1 在线教学的相关研究现状 |
2.2.2 在线教学满意度相关研究 |
2.2.3 国内外大学生在线教学满意度相关研究 |
2.3 体育教学满意度研究综述 |
2.3.1 体育教学相关研究 |
2.3.2 体育教学满意度相关研究 |
2.3.3 国内外大学生体育教学满意度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层次分析法 |
3.2.4 德尔菲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评价体系的模型构建 |
4.1 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4.1.1 全面客观原则 |
4.1.2 系统科学原则 |
4.1.3 相互独立原则 |
4.1.4 可操作性原则 |
4.2 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1 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评价指标的选定 |
4.2.2 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评价指标的说明 |
4.3 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评价指标权重 |
4.3.1 构建判断矩阵 |
4.3.2 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4.3.3 对指标权重结果的分析 |
5 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假设 |
5.1.1 教师因素对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具有显着影响 |
5.1.2 学生因素对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有显着影响 |
5.1.3 技术保障因素对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具有显着的影响 |
5.1.4 支持因素对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有显着影响 |
5.2 研究设计 |
5.2.1 问卷设计 |
5.2.2 样本的选择和调查的实施 |
5.2.3 项目分析与因子分析 |
5.2.4 信效度检验 |
5.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5.4 相关分析 |
5.5 回归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教师因素对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的影响 |
6.1.2 学生因素对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的影响 |
6.1.3 技术保障因素对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的影响 |
6.1.4 支持因素对大学生体育在线教学满意度的影响 |
6.2 建议 |
6.2.1 增强教师的素质,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
6.2.2 增强自我能力,提升学习成绩 |
6.2.3 优化在线教学软硬件,提升大学生在线学习的保障能力 |
6.2.4 增强大学生在线学习的支持度,提升大学生在线学习的驱动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初中体育课测评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体育政策发展需求 |
1.1.2 学校体育发展需求 |
1.1.3 体育课程发展需求 |
1.1.4 测评技术发展需求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2.1.1 可穿戴设备 |
2.1.2 身体活动 |
2.1.3 测量与评价 |
2.1.4 教育测评 |
2.1.5 体育测评 |
2.1.6 体育课 |
2.1.7 体育教学质量测评 |
2.1.8 体育学习质量测评 |
2.1.9 体育课测评 |
2.1.10 体育课测评体系 |
2.2 体育课测评 |
2.2.1 体育测评概述 |
2.2.2 国外体育课测评 |
2.2.3 国内体育课测评 |
2.2.4 小结 |
2.3 可穿戴设备相关应用 |
2.3.1 可穿戴设备发展 |
2.3.2 设备分类及特点 |
2.3.3 身体活动测评信效度 |
2.3.4 测评原理及应用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德尔菲法 |
3.2.3 测量法 |
3.2.4 问卷法 |
3.2.5 录像分析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构建理论 |
4.1.1 测量理论 |
4.1.2 教育评价理论 |
4.2 体系构建原则 |
4.3 指标选取 |
4.3.1 选取原则 |
4.3.2 指标选取方法 |
4.4 测评体系构建 |
4.4.1 积极系数 |
4.4.2 权威系数 |
4.4.3 协调系数 |
4.4.4 建立指标池 |
4.4.5 构建流程 |
4.4.6 指标解释 |
4.5 测评体系验证 |
4.5.1 因子分析 |
4.5.2 分层验证 |
4.5.3 讨论 |
4.5.4 小结 |
5 应用与推广验证 |
5.1 测评体系应用 |
5.1.1 体育课现状 |
5.1.2 讨论 |
5.1.3 小结 |
5.1.4 存在问题 |
5.2 普及型设备验证 |
5.2.1 信效度验证 |
5.2.2 普及型设备应用 |
5.2.3 讨论 |
5.2.4 小结 |
6 总讨论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8 创新与局限 |
8.1 研究的创新性 |
8.2 研究的局限性 |
9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附件1 德尔菲问卷 |
附件2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四、对体育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篮球专项课程质量评价研究[D]. 冯承宇. 西南大学, 2021
- [2]高校公共体育课线上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邵逸飞. 阜阳师范大学, 2021
- [3]广州市普通高校公共羽毛球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黄萌.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4]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研究[D]. 魏飞越.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5]基于学习结果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研究[D]. 邹浩.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6]基于成果导向的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 程奕.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7]中英美澳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D]. 张琼月.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8]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 倪保锐.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大学生体育在线课堂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D]. 谢媛. 吉林体育学院, 2021(02)
- [10]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初中体育课测评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D]. 孙建刚.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