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开发

论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开发

一、论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的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高洁[1](2021)在《基于文化视角的中西文化遗产管理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从文化的视角出发,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比了中西方文化遗产管理的异同,对中西方各自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文化遗产管理进行了梳理。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比中西方遗产管理的异同,通过比较来更好的认识自身,并探索可以借鉴的经验;二是将文化理论和跨文化理论应用在文化遗产管理的各个层面,尝试分析遗产所体现的文化价值以及传统文化对遗产管理的深层影响。中西文化遗产管理的比较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比较分为静态对比和动态对比,即中西方管理体系的静态对比和遗产管理中出现的跨文化交流;纵向对比即对比中西方遗产管理的发展阶段。遗产管理的横向比较从主体——利益相关者、客体一—文化遗产和介体——管理体制三个部分展开。西方是个宽泛的概念,从遗产管理的实践角度来看,这里的西方主要指西方的文化源头一—欧洲。在研究中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比较研究、跨文化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法。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中西遗产管理发展阶段的比较,即纵向比较。欧洲的保护思想演变主要围绕“修复”一词展开,不同的修复原则和手段反映了每个时代人们对遗产价值的不同理解。保护中的“价值理性”关注“为何保护”,而“工具理性”关注“如何保护”,这两者构成了对立又统一的整体。中国的遗产保护与管理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价值由谁决定?西方成熟的保护理念是否具有本土适应性?要解决这些问题都必须从根源入手,既要了解遗产的传统文化价值,也要了解遗产对当代人的价值。案例部分以西班牙世界遗产为例,西班牙的遗产保护与管理因社会制度等原因曾落后于英美意等国,也曾经历过因保护理念变化而造成破坏的问题。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独特性和多元化上与中国具有相似性,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中国的遗产保护开始较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申报世界遗产所带来的巨大效益的影响,遗产保护与管理的理论也迅速发展起来。我国的遗产保护理论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理论的影响和制约,还需探索真正适合于中国的遗产发展之路。第二章是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在建筑遗产中的体现。本章以建筑遗产为例,说明了不同材质与风格的建筑遗产所反映出的文化特征和核心价值。西方建筑以石材为主,风格雄壮威严;中国建筑以木材为主,显得纤细灵动,遗产建筑本体的差异性体现出中西传统文化的不同精神内核。中西管理思想也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本身就是治国安邦的理论,可以被称作“管理型思想”。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儒家文化不断糅合其他文化特质,成为多个朝代管理大一统帝国的有效手段,这些管理思想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西方的管理思想起初是“见物不见人”的,没有将人的价值作为管理的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也开始将管理中的人看作是复杂的个体,更接近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到了现代这个紧密相连的全球化时代,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日益显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拿来比较,但不存在统一的价值体系,文化不会向着同一个方向进化,只会在各自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并存是发展的趋势,文化交流与互补必定会对世界的发展有所助益。第三章是中西文化遗产管理体制比较。管理体制是遗产管理中的介体,连接起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遗产。在中国遗产事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遗产地过度商业化、真实性受损、文化认同缺失、利益相关者的矛盾以及对世界遗产的过度利用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遗产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因此体制问题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我国的遗产管理体制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多种管理经营模式应运而生,但总体上还是以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为主。同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目标仍是发展的主要目标,由此导致了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在遗产价值认知方面,管理者和民众的遗产保护意识尚需培养。在管理模式、资金来源、保护和管理的多元化参与等方面可以借鉴西方的经验。遗产管理和旅游管理关系密切,相互交融,由于遗产也可以被看作是资源,如何合理利用遗产资源,避免空置和过度利用两个极端,是每个遗产地都要平衡的问题。第四章是中西文化遗产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比较研究。利益相关者是遗产管理中的主体,包括管理者、保护者、经营者、社区居民、遗产旅游者、非政府组织、社会大众等。管理者与保护者有时是一体的,有时是多个主体,在我国政府是遗产管理责任的主要承担着者,但也不应忽视保护专家的作用。遗产经营者与遗产地居民是一对具有互动关系的主体,二者利益关系的平衡与否直接影响到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遗产旅游者是受到各方关注的群体,中西方遗产旅游者在看待遗产价值和审美文化方面都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对真实性的追求上差异更为显着。如何平衡旅游业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关系也是中西方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遗产地旅游活动中的各种关系都是围绕旅游者展开的,管理者、经营者和参与到景区经营中的社区居民往往会以旅游者的需求为目标。但遗产景区有其特殊性,它还担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任务,如果完全迎合大众游客的需求,遗产景区难以发挥它的全部功能。提升旅游的文化和精神层次,是现代文化和遗产旅游的发展方向。遗产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只有找到这些关系之间的平衡才能做到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第五、六、七章为案例研究。第五章比较了遗产活化和遗产数字化管理的中西理论与实践。“活化”是指对遗产的物质层面和价值层面所体现的文化加以“诠释—融合—重构”的过程。遗产的数字化既是主动迎合了时代的发展,也是为了应对社会的改变而必须做出的选择。由于信息时代和互联网的发展,我国与西方在数字化方面的发展齐头并进,并在应用领域超越了西方。故宫在遗产活化和数字化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实践,收获了正向的社会反馈,这些经验也被其他文化机构所借鉴,对推广和传承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西方研究关注的焦点是数字化、新媒体和社交网络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讨论了技术发展与文化变革的关系。一些学者对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快速发展抱有谨慎的态度,反对技术决定论,认为工具应当为人的目的服务。遗产活化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其基本方式都是要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入了解之后,解码“文化基因”,然后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连接,给人以怀旧的体验或对文化的共鸣。第六章讨论了历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比较了西班牙的圣地亚哥古城与曲阜。这两处遗产都是各自国家的文化圣地,如何解决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是它们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世代生活在历史城镇中的居民是那里的主人,历史城镇也是最能体现利益相关者关系的遗产,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其中的关键问题。曲阜和圣地亚哥古城同属于“文化圣地”,历史城镇常见的商业化倾向可能会削弱其神圣性和文化价值,也可能会出现“创造性破坏”的情况。历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基于文化的解决方案,除了要注重物质遗产的保护,还要重视遗产的价值和文化符号,关注遗产地的地格和历史文化背景。同时,保护传统和现代发展之间需要找到平衡,要考虑到住房、人口、就业、商业、环境、社区融合与文化认同等因素。未来曲阜的发展还要理清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找到阻碍发展的症结,从而将更好的阐释和发扬儒家文化。第七章比较了两条文化线路遗产,分别是丝绸之路和朝圣之路。文化线路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中较新的一类,它突破了过去以点状为主的类型特征,在空间上做了延伸。同时也扩展了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避免了文化脉络的割裂,丰富了遗产参观者的活动内容与体验。这类遗产具有流动性和跨文化交流的特征,在管理上更是涉及到跨国的遗产管理,可以借鉴国际管理的经验。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多地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旅游经济的表现优于宏观经济发展,旅游业在这些国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为突出,旅游减贫、带动就业等作用需进一步引导、扶持和彰显,文化旅游能够对丝绸之路的复兴发挥重要作用。创新点在于:首先,在研究视角方面,从文化的视角对遗产管理进行研究,是一个比较新的切入点。文化遗产不是无本之木,它的存在本身就代表了文化的传承,因此也要用延续的眼光去看待遗产,把文化遗产放置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去理解和管理。其次,在研究思路与内容上,对比了两个空间——中国与西方,梳理了两个方向——横向与纵向,分析了三个组成部分——遗产管理的主体、客体和介体。在案例部分探讨了三类具有遗产管理领域代表性和前沿性的文化遗产。第三,在研究方法上,采取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了历史学、文化比较学、国际管理学、旅游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运用了文化与跨文化的理论,讨论了中西差异和经验借鉴,也探索了我国文化遗产的国际化之路。文化遗产是由一代又一代人选择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的价值既取决于历史,也取决于当代和未来。目前我国文化遗产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遗产除经济价值之外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了解西方遗产的发展道路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身,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更要从本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文化遗产事业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的良性发展,进而使我国的文化遗产“走出去”,推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李文婷[2](2020)在《埃及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文物古迹是人类历史的真实记录和反映。埃及作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其文物古迹规模庞大,也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对埃及文物古迹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旅游业是埃及的支柱产业,文物古迹资源开发利用和旅游发展密切相关;在开发利用文物资源的同时必须注重保护,使宝贵的文化遗产永远传承下去,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

刘杨[3](2020)在《基于文化旅游视角的大同古城保护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同古城曾为两汉名郡、北魏京华、隋唐军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当代煤炭能源重工业城市。大同古城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是1982年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同古城见证了以北魏为主的历朝历代的一系列重大历事件,是北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自建国以来,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和建设,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大同古城曾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城墙被拆、主要交通道路拓宽、重点历史建筑被毁等等,但在2008-2013年期间,大同开展了长达五年的大规模古城“整体复建”活动,重建之后怎样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大同古城重建后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通过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分析近年来大同古城城市保护规划发展的曲折之路,以历史文化价值为基础,对目前大同古城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重点是古城整体复建,对大同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提出适合大同古城保护与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策略,同时期望也能为国内其他城市的古城保护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共有五个章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第二章为第一部分,对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进行阐述,同时总结了国内外文化旅游与古城保护理论和实践的国际趋势,梳理了古城保护及旅游发展的意义,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第四章为第二部分,对大同市的城市概况、历史发展沿革、历届保护规划进行研究,重点梳理了古城“整体复建”后所产生的影响。此外,总结分析文化旅游发展概况,对大同古城内的文化旅游资源潜力进行挖掘,基于SWOT分析理论,对大同文化旅游发展作了研究与分析。第五章为第三部分,在对大同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及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同古城保护的原则、内容,探索适用于大同古城保护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策略。

刘从炀[4](2020)在《基于竞争力评价的彭州市白鹿镇山地旅游开发探讨》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从根本上发生变化。虽然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仍为市场主流,但已远不能满足旅游者日趋多样的旅游需求。山地旅游作为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及户外体验并重的复合旅游类型,正在我国迅速发展。目前学术界对以山地为对象的旅游竞争力研究还较为欠缺,在理论和方法上的研究也不够成熟,亟待深入与加强分析。本文以分析白鹿镇景区旅游竞争力以及探讨景区的山地旅游开发为主要内容。通过进行游客问卷调查,掌握了游客对于景区竞争力的感知评价,通过spss软件的频数分析,描述性分析,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总结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结合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出旅游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定量数据分析白鹿镇旅游竞争力水平。在此基础上,对其空间结构,旅游产品以及旅游市场进行现状分析,并提出未来设想,为白鹿镇未来的山地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研究,得到以下几点结论:一、通过对游客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景区的五大旅游产品中,最受游客偏爱的项目为“中法风情建筑”,得分为4.218,而“历史文物古迹”的游客得分最低,为1.911;对于其他观察变量,采用里克特量表形式进行打分,对其分析可以看出游客对景区的建筑风格(4.456)评分最高,而对景区的旅游购品(3.369)的评分最低。二、建立白鹿镇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总结出了4个公共因子作为二级指标和19个观察变量作为三级评价指标,计算得出白鹿镇景区竞争力得分为4.261,旅游竞争力“强”;二级指标中的景区旅游资源(4.618)竞争力“非常强”,其中所属的山地自然环境(4.7)、中欧各式建筑(4.8)在三级指标中名列前茅,是景区发展优势之一;二级指标基础设施建设(3.708)竞争力“较强”,但其中景区购物设施(3.2)、内部交通(3.5)、外部交通(3.5)的三级指标竞争力均为“一般”,这也反映出景区硬件设施较欠缺的实际问题。三、通过前期调查得知,目前白鹿镇山地旅游的开发范围程度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导致游客对景区的深度体验不够,重游率不高。目前景区主打的音乐旅游产品发展潜力巨大但存在不少发展短板,游客满意度与认同感不足。针对以上问题,将白鹿镇景区构建完善成为“中法风情建筑”,“地震遗址遗迹”,“历史文物古迹”,“山水自然风光”,“音乐艺术特色”五大产品融合发展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并以山地旅游为载体,以音乐艺术为特色,将音乐艺术融入山地旅游开发,努力构建“一轴,两翼,六集群”的“山地旅游+音乐”产业布局,打造全域旅游的山地音乐小镇,创造独特的山地旅游音乐体验感,既提高了景区整体旅游竞争力水平,也促进区域内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吴宇辉[5](2020)在《贵州三叠纪化石群的世界遗产价值及保护性利用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古生物化石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活动最直接的证据,有效地反映了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生存环境和演化关系,对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地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贵州三叠纪化石群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三叠纪化石群,对研究三叠纪时期海洋生物尤其是海生爬行类动物的演化关系、生存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对贵州三叠纪化石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古生物学、地质学等方面,缺乏对贵州三叠纪化石群资源保护利用的研究。因此,研究贵州三叠纪化石群的价值,对贵州三叠纪化石群资源利用价值做出评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性利用策略,对实现贵州三叠纪化石群的长远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梳理了贵州三叠纪化石群区域的基本概况,通过阅读文献和实地调查,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挖掘了贵州三叠纪化石群的遗产价值;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了古生物化石资源利用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线性权重法对贵州三叠纪化石群资源的利用价值做出了定量评价;最后根据定量评价结果和贵州三叠纪化石群资源保护利用现状提出了保护性利用策略。文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贵州三叠纪化石群区域区位条件良好,各类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拥有丰富的三叠纪古生物资源,还拥有包括地质剖面、喀斯特地质遗迹、地质灾害遗迹等其他地质遗迹资源和丰富的动植物、气象景观资源等自然资源。该区域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同时拥有类型多样、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历史积淀深厚的文物古迹资源。(2)贵州三叠纪化石群的化石赋存层位众多且连续,包含了大量鱼龙类、楯齿龙类、海龙类、原龙类、龟类等海生爬行动物以及海百合、菊石、双壳等其他海洋生物。其生物种群类别的丰富程度、数量规模的程度,都足以成为全球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种群的重要产地之一。从科学意义、化石保存、生物多样性等各方面,贵州三叠纪化石群都是独特的、唯一的、极其重要的反映中生代早期海生爬行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突出例证,有很大潜力满足世界自然遗产评价的第VIII条地质地貌价值标准。(3)构建了包括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因子层等四个层次共41个评价指标的古生物化石资源利用价值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计算出各指标权重,发现包括科学价值、美学价值、科普价值、旅游价值的化石资源价值和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其他资源价值的权重较高,分别为0.6324、0.2162;包括区位条件、利用条件的资源利用条件和包括保护状况、机构与制度的保护管理的权重较低,分别为0.1507和0.0547。说明在古生物化石资源利用价值评价中,资源价值整体的影响远大于资源利用条件和保护管理等指标,资源内在价值是古生物化石资源保护性利用的基础,外部人为影响条件是实现保护性利用的重要因素。(4)确定贵州三叠纪化石群资源利用价值指标的赋分标准后,运用德尔菲法和线性权重法,得出贵州三叠纪化石群资源利用价值评价的得分为评价总分为86.78,也即是说,从目前的开发利用价值的角度,属于一级资源,接近特级资源,其差距主要表现在资源利用条件和保护管理的部分指标上。(5)根据贵州三叠纪化石群的保护管理现状和资源利用现状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和解说、开展多学科研究、实行分区分级利用、打造优质旅游产品、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等保护性利用策略。

刘振振[6](2019)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承德市避暑山庄旅游资源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当今时代人们自我放松、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一个重要选择。旅游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也吸引了愈来愈多的人的关注。然而,旅游资源管理过程中资源保护、开发、规划与游客需求之间的矛盾却日益突出。那么如何协调这种矛盾的关系,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管理,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发展,则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以承德市避暑山庄旅游资源为特定研究对象,对避暑山庄旅游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中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进行分析。该文运用政府职能理论、公众参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从政府职能、监管体制、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观、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发,深入揭示了避暑山庄旅游资源管理中的制约因素,指出了在旅游资源管理中出现的环境破坏、开发水平低、公共服务设施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低、市场监管力度差、缺乏公众参与等问题。以此为基础,论文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公众参与层面等方向入手,构建了避暑山庄旅游资源管理的总体框架,提出了实现避暑山庄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王亮[7](2019)在《基于游憩功能的城镇型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以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中心城区绿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病”等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城市的过度开发导致城市中越来越缺少高质量的游憩空间,破碎的绿地斑块也无法形成体系。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游憩需求。绿道作为解决城市无序扩张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也将城市中散布的绿地串联,整合城市现有游憩空间,提高游憩空间的可达性,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游憩需求。本文以基于游憩功能的城镇型绿道规划设计为研究内容,核心部分在于对基于游憩功能的城镇型绿道的构建研究,通过分析城镇型绿道与游憩之间的关系,从城市游憩的角度分析城镇型绿道的构建,进一步研究影响城市绿道网络构建的主要因素,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着重探讨了基于游憩功能的城镇型绿道规划设计的原则和策略。接着,本文从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评价、自然基底的评价和游径资源的评价入手,探讨了基于游憩功能的城镇型绿道构建的选线评价因子,以此作为城镇型绿道构建的依据。最后,论文以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中心城区绿道的规划和设计为例,依次对梁山县中心城区的公共游憩空间、自然基底和游径资源进行评价,选择评分值较高的游憩资源。根据梁山县上位规划整体定位和土地类型,得到梁山县绿道规划红线,并以梁山县环城水系游线流畅河段景观为例,探索基于游憩功能的城镇型绿道设计。

李政欣[8](2019)在《杭州市3A级景区村庄综合品质评价研究》文中指出2017年,浙江省委、省政府部署“万村景区化”建设,到2020年,全省将打造1万个A级及以上的景区村庄,其中3A级景区村庄将打造1000个,这是浙江省继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后关于乡村建设与发展的新阶段。3A级景区村庄的创建不仅是对浙江省乡村资源进行开发式保护的有效手段,而且有助于提高浙江省乡村旅游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与竞争力,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种类。随着3A级景区村庄的建设与发展,如何有效协调3A级景区村庄的保护与利用关系,平衡居民与游客的权益,确保3A级景区村庄建设重心从数量提升转移到质量改善,是当下乡村在产业转型中能够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及乡村旅游在乡村建设与发展中发挥出积极作用的关键。基于此,本文以杭州市3A级景区村庄为实证研究对象,以村庄综合品质为切入点,采用文献提取、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并结合层次分析法构建3A级景区村庄的综合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现场访谈、问卷调查、实地勘察、仪器测定结合统计资料、GIS空间分析等方法进行评价指标的基础数据收集,并深入分析、评价杭州市3A级景区村庄的综合品质,最后提出杭州市3A级景区村庄综合品质的提升策略。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文献研究与梳理,对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地、景区村庄等概念进行梳理,并对村庄综合品质进行概念界定。(2)通过对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地、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及城市品质等相关评价研究成果的研读,并参照浙江省A级景区村庄服务质量等级评价细则、临安市3A级村落景区实施细则、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结合专家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对3A景区村庄综合品质的评价指标进行提取与筛选,构建杭州市3A景区村庄综合品质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包括1个目标层:杭州市3A级景区村庄综合品质评价指标体系,5个准则层:居住环境品质、旅游发展基础、公共管理品质、社会经济基础和区位交通条件,10个要素层:基础设施、村庄环境、旅游服务设施、村庄历史文化、村庄安全、管理水平、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区位条件、交通条件及59个具体指标,并制定出各项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及评价等级。(3)通过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及问卷调查法确定了3A景区村庄综合品质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3A景区村庄综合品质各指标层的权重进行计算与分析,构建出杭州市3A景区村庄综合品质评价体系。5个准则层的指标权重排序为:居住环境品质(0.3401)>区位交通条件(0.2462)>公共管理品质(0.1664)>旅游发展基础(0.1329)>社会经济基础(0.1143),居住环境品质承载了30%以上的权重,其中,居住环境品质下的指标权重排序为基础设施(0.2551)>村庄环境(0.0850),旅游发展基础下的指标权重排序为服务设施(0.0886)>历史文化(0.0443),公共管理品质下的指标权重排序为村庄安全(0.1387)>管理水平(0.0277),社会经济基础下的指标权重排序为经济发展(0.0858)>社会发展(0.0286),区位交通条件下的指标权重排序为区位条件(0.1641)>交通条件(0.0821)。(4)运用上文构建的评价体系对杭州市3A景区村庄综合品质进行实证研究,评价结果显示,在10个样本3A景区村庄中,青芝坞、小古城的综合品质得分为4.6915以及4.6351,处于高水平;东梓关、荻浦村、深奥村以及指南村的综合品质得分为4.1410、4.4175、4.4644以及4.0619,处于较高水平;凤坞村、新叶村的综合品质得分为3.827、3.8896,处于中等水平;青田村、汪家村的综合品质得分为3.1789及3.0843,处于较低水平。杭州市城区及其他7个县区市的3A级景区村庄在综合品质上存在明显的梯度空间分异特征。根据不同评价等级的3A景区村庄综合品质现状,针对性地提出3A景区村庄综合品质的提升策略。

文思佳[9](2019)在《基于关隘旅游资源利用的特色小镇规划策略研究 ——以丹凤县武关镇为例》文中认为在历史上,关隘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职能,为保护国家安全做出贡献。随着时代的变迁,关隘还具备商贸职能,在控制人员往来、调控物资流动等方面作用突出。纵观关隘发展,其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如今更是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本文是以武关镇及其关隘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关隘体系,挖掘此类资源的旅游开发利用价值及其对当地村镇的影响;其次,文章对武关镇及武关进行了现状调查,分析研究了武关关隘及当地城镇的特征与问题,并据此发现该城镇发展关隘特色小镇的资源优势与潜力;最后,提出规划武关关隘小镇、提升城镇建设的相关策略,解决武关镇发展问题。本文研究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进行了阐述,这部分主要确定了论文研究的起点和落脚点。第二章主首先阐述了关隘的内涵,其次对关隘的相关发展、分类及位置分布等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其发展历程与变迁;最后对关隘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进行分析归纳,说明此类资源对城镇发展的益处,为武关及武关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主要对武关及武关镇的现状进行阐述分析,首先了解武关与武关镇的历史发展过程,然后从关隘及历史文化资源、城镇建设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几方面入手,了解城镇的发展状态、建设情况及关隘等资源现状,总结武关镇现状特征及发展问题。第四章主要对武关镇发展关隘特色小镇的潜力进行分析,包括武关关隘的价值分析及城镇发展关隘旅游的内在潜力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关隘特色小镇的建立,说明特色小镇的类型、产业发展方向及建立特色小镇对武关镇的发展影响,为后续深入研究打好基础。第五章武关关隘特色小镇规划策略生成。通过前文的研究,并借鉴特色小镇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提出旅游产业发展策略、武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策略及城镇空间布局策略;最终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以资源保护利用为依托带动武关镇发展。

魏唯一[10](2019)在《陕西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村落是指形成年代距今较远、拥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科学、经济等价值,应给予关注与保护的村落。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对较为稳定的社会单元,是中国广袤大地上一种实际存在、历史悠久、年代跨度最长至今仍在继续使用的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陕西省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在我国境内排名属于靠后位置,截止2018年12月,共计有五批113处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占总数的1.7%,地域密度0.55/千平方千米,略低于全国的0.71/千平方千米的平均水平。根据笔者选取30处国家传统村落的调研可知,主要问题有传统村落基数小、保护不力、申报不积极等,境内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保存现状不容乐观。文章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得出陕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局部聚集、整体分散以及黄土高原、秦巴山地多、渭河平原较少的分布特征,传统村落的分布受到自然环境、农业、手工业、商业水平发展、人口分布格局和历史文化等四方面因素影响;并根据村落的突出特征将传统村落分为历史文化、区域政治中心、交通枢纽、军事寨堡、手工业、商业集聚、山水格局生态等六个类型。目前陕西传统村落在保护过程中遇到物质空间衰败、城乡经济不均衡发展、保护技术滞后等问题,究其根源主要由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遗产价值的社会认知以及管冗杂的理体系等三大因素。根据所出现的问题提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应该遵循真实性、整体性、活态性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内容应从村落选址与山水格局的保护、村落保护与现代文明的发展、村落保护与空间环境的协调发展、村落保护与现代经济的协调发展四个方面展开。最后采用AHP层次分析法,从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五大价值出发,建立陕西传统村落的价值评估体系,展开对传统村落的价值评估,根据价值评估得出的结论,并结合三个地区出现的不同问题,秉持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提出对关中地区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陕北地区“一村一品”的推动和营造山南地区的地缘文化等建议。

二、论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的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化视角的中西文化遗产管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四节 相关理论
        一、文化遗产价值判定标准
        二、文化遗产活化理论
        三、真实性理论
        四、文化认同理论
        五、跨文化理论
第一章 中西遗产管理的发展阶段比较
    第一节 欧洲遗产理论的发展阶段
        一、古典时期(17世纪前)
        二、17世纪至19世纪初期
        三、19世纪初期至19世纪90年代
        四、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中后期
        五、现代修复理论(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
        六、遗产保护与管理中常用词词义辨析
    第二节 西班牙遗产管理的发展阶段
        一、早期的修复实践(19世纪以前)
        二、19世纪的保护实践
        三、20世纪的遗产保护与管理
    第三节 中国遗产管理的发展阶段
        一、中国传统的修复实践(20世纪之前)
        二、现代遗产管理的萌芽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
        三、停滞期与摸索期(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
        四、现代遗产管理的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第四节 中西遗产管理发展阶段的比较
        一、英法遗产管理的比较
        二、中西遗产管理发展阶段中体现出的文化差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在遗产管理中的体现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遗产及管理思想中的体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维度
        二、中国建筑遗产的文化特征
        三、中国的管理文化
    第二节 西方传统文化在建筑遗产及管理思想中的体现
        一、西方传统文化的四个维度
        二、西方建筑遗产的文化特征
        三、西方的管理文化
    第三节 中西方建筑遗产特征及管理思想比较
        一、中西传统文化四个维度的比较
        二、中西建筑遗产的文化特征比较
        三、中西方管理文化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西文化遗产管理体制比较
    第一节 中国遗产管理体制
        一、我国遗产管理体制
        二、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三、我国遗产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四、我国遗产管理的法律框架
    第二节 西方遗产管理体制
        一、西方国家的遗产管理体制
        二、“以价值为导向”的管理方法
        三、文化遗产的效益评价
        四、国际遗产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框架
    第三节 西班牙遗产管理体制
        一、西班牙遗产保护机构
        二、西班牙遗产管理的法律框架
        三、西班牙的特色保护措施
    第四节 中西遗产管理体制的比较与借鉴
        一、中西遗产管理法律框架的比较
        二、国际遗产管理理念的本土化问题
        三、中西遗产管理体制的比较
        四、西方管理体制的借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西文化遗产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比较
    第一节 文化遗产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概述
        一、遗产管理者与保护者
        二、遗产经营者
        三、遗产地社区居民
        四、遗产旅游者
        五、非政府组织
        六、社会大众
        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中西文化遗产管理者与保护者的比较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
        二、保护与科学的关系
    第三节 中西文化遗产经营者与社区居民的比较
        一、遗产经营者比较
        二、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比较
        三、社区居民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第四节 中西文化遗产旅游者的比较
        一、中西方旅游者对真实性的追求差异
        二、中西方旅游者的审美差异
        三、遗产旅游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四、遗产旅游对遗产地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故宫与西方博物馆:遗产活化与数字化管理比较
    第一节 案例部分的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一、世界文化遗产
        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
        三、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四、全球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
        五、中国与西班牙世界文化遗产概况
    第二节 故宫博物院的遗产活化与数字化管理
        一、故宫概况
        二、故宫的遗产活化实践
        三、故宫的遗产数字化实践
    第三节 阿尔罕布拉宫的遗产活化与西方博物馆的数字化管理
        一、阿尔罕布拉宫概况
        二、阿尔罕布拉宫的遗产利用
        三、西方遗产数字化研究
    第四节 中西遗产活化与数字化管理比较
        一、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
        二、博物馆的体验方式
        三、博物馆的创新之道
        四、遗产活化的发展方向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曲阜与圣地亚哥古城:历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比较
    第一节 曲阜“三孔”及其遗产价值
        一、曲阜的历史变化
        二、曲阜的遗产价值
        三、曲阜的城市发展演变
    第二节 圣地亚哥古城的改造经验
        一、圣地亚哥的古城与新城
        二、圣地亚哥城市改造的经验
    第三节 历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经验借鉴
        一、“圣地”类遗产的管理
        二、历史城镇的商业化问题
        三、两处圣地管理的异同
        四、历史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借鉴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丝绸之路与朝圣之路:文化线路遗产的开发与管理比较
    第一节 文化线路遗产
        一、文化线路遗产的提出
        二、文化线路遗产的价值
        三、线性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丝绸之路的发展
        一、丝绸之路概况
        二、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
    第三节 朝圣之路的发展
        一、朝圣之路概况
        二、朝圣之路的发展经验
    第四节 欧洲的文化线路体系
        一、文化线路认定
        二、管理体系
        三、财政制度
    第五节 文化线路遗产的发展与管理比较
        一、“欧洲文化线路”的管理经验借鉴
        二、西班牙朝圣之路的发展经验借鉴
        三、我国发展文化线路遗产的建议
    本章小结
结语
    一、基于文化视角的发现
    二、西方遗产管理体制借鉴
    三、案例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埃及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埃及文物古迹的现状
二、埃及文物古迹的特性
三、埃及文物古迹保护影响因素
    第一,人为因素。
    第二,自然因素。
    第三,历史遗留因素。
    第四,资金和技术人才因素。
四、平衡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五、结语

(3)基于文化旅游视角的大同古城保护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历史文化保护层面
        1.1.2 文化旅游发展层面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范围
        1.3.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目前国外有关古城保护与文化旅游的研究
        1.4.2 目前国内有关古城保护与文化旅游的研究
        1.4.3 相关实践研究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古城保护及文化旅游基础研究
    2.1 古城保护基础研究
        2.1.1 古城保护基本概念
        2.1.2 古城保护的理论基础
        2.1.3 古城保护相关政策
        2.1.4 古城保护发展现状
    2.2 文化旅游基础研究
        2.2.1 文化旅游基本概念
        2.2.2 文化旅游理论基础
        2.2.3 文化旅游相关政策
        2.2.4 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2.3 古城保护与文化旅游研究
        2.3.1 古城保护的意义
        2.3.2 文化旅游的意义
        2.3.3 古城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同市的历史发展沿革与规划分析
    3.1 大同古城的历史发展与沿革
        3.1.1 秦汉平城
        3.1.2 北魏平城
        3.1.3 唐代云州
        3.1.4 辽金陪都西京
        3.1.5 明清大同府城
        3.1.6 建国后的大同市(1949-1978)
        3.1.7 建国后的大同市(1979-2018)
    3.2 大同历届古城保护与文化旅游相关规划评析
    3.3 “整体复建”后的大同古城
        3.3.1 整体复建后的大同古城概况
        3.3.2 整体复建后产生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同古城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4.1 大同古城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4.1.1 大同古城文化旅游资源
        4.1.2 大同古城旅游规模
        4.1.3 大同古城旅游基础设施
    4.2 大同古城的文化价值和特色
        4.2.1 大同古城的文化价值
        4.2.2 大同古城的特色
    4.3 大同古城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基于SWOT分析
        4.3.1 大同古城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
        4.3.2 大同古城发展文化旅游的机遇
        4.3.3 大同古城发展文化旅游的劣势
        4.3.4 大同古城发展文化旅游的威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文化旅游视角的大同古城保护策略研究
    5.1 大同古城保护的策略
        5.1.1 空间规划与旅游发展相结合
        5.1.2 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保护相结合
        5.1.3 风貌保护与环境治理相结合
        5.1.4 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相结合
    5.2 大同古城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5.2.1 提升环境品质
        5.2.2 保护民俗民风
        5.2.3 梳理历史脉络
        5.2.4 突出地方特色
        5.2.5 完善旅游设施
        5.2.6 策划旅游活动
    5.3 大同古城保护的规划探讨
        5.3.1 古城保护的规划宗旨
        5.3.2 古城保护的原则
        5.3.3 古城保护的内容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本文总结与不足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附录
致谢

(4)基于竞争力评价的彭州市白鹿镇山地旅游开发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目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目的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研究评述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山地旅游
        2.1.2 旅游游客感知
        2.1.3 旅游竞争力评价
        2.1.4 山地旅游开发
    2.2 理论基础
        2.2.1 旅游行为理论
        2.2.2 体验经济理论
        2.2.3 可持续旅游理论
        2.2.4 旅游市场营销理论
第3章 白鹿镇旅游竞争力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研究内容
        3.2.1 游客游玩偏好
        3.2.2 景区旅游资源
        3.2.3 基础设施建设
        3.2.4 景区接待服务
        3.2.5 游客游后感知
    3.3 游客问卷分析
        3.3.1 频数分析
        3.3.2 描述性分析
        3.3.3 因子分析
        3.3.4 回归分析
    3.4 旅游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3.4.1 评价指标的构建
        3.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3.4.3 旅游竞争力的计算
第4章 白鹿镇山地旅游开发
    4.1 旅游发展环境
        4.1.1 地理区位条件
        4.1.2 旅游支持背景
        4.1.3 旅游资源条件
    4.2 旅游发展现状
        4.2.1 旅游市场现状
        4.2.2 旅游产品现状
    4.3 空间结构布局
    4.4 旅游市场开发
        4.4.1 旅游发展SWOT分析
        4.4.2 市场开发措施
    4.5 旅游产品开发
        4.5.1 “中法风情建筑”系列产品
        4.5.2 “地震遗址遗迹”系列产品
        4.5.3 “历史文物古迹”系列产品
        4.5.4 “山水自然风光”系列产品
        4.5.5 “音乐艺术特色”系列产品
结论
    一、通过游客及专家问卷调查,进行了白鹿镇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
    二、分析白鹿镇山地旅游开发现状,并探讨了景区未来发展构想
    三、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A “白鹿镇山地旅游竞争力评价”游客调研问卷表
    B “白鹿镇山地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专家调查问卷
    C 彭州市白鹿镇旅游资源分类表

(5)贵州三叠纪化石群的世界遗产价值及保护性利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遗产价值研究现状
    2.2 保护性利用研究现状
    2.3 三叠纪化石群研究现状
3 研究区自然及人文资源概况
    3.1 区位与交通
    3.2 自然资源
    3.3 人文资源
    3.4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5 资源结果分析
4 贵州三叠纪化石群的世界遗产价值
    4.1 区域地质背景
    4.2 多样性特征
    4.3 埋藏特征
    4.4 演化特征
    4.5 地学意义
    4.6 世界遗产价值
5 贵州三叠纪化石群资源利用价值评价
    5.1 评价原理及方法
    5.2 古生物化石资源利用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3 贵州三叠纪化石群资源利用价值定量评价
    5.4 评价结果分析
6 贵州三叠纪化石群保护性利用现状及策略
    6.1 保护性利用现状
    6.2 保护性利用策略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承德市避暑山庄旅游资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旅游资源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概述
    2.1 旅游资源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概念
        2.1.1 旅游资源管理的概念
        2.1.2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2 旅游资源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2.2.1 公众参与理论
        2.2.2 政府职能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承德市避暑山庄旅游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3.1 避暑山庄旅游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
        3.1.1 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3.1.2 文化旅游资源多元
        3.1.3 消费者旅游观念转变
        3.1.4 政府出台促进承德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3.1.5 政府提供资金支持
    3.2 避暑山庄旅游资源管理的游客满意度问卷调查
        3.2.1 设计调查问卷
        3.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3.2.3 避暑山庄游客满意度分析
        3.2.4 问卷调查的结论
    3.3 避暑山庄旅游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3.1 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低
        3.3.2 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落后
        3.3.3 政府市场监管力度差
        3.3.4 缺乏公众参与
        3.3.5 旅游资源保护不力
        3.3.6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承德市避暑山庄旅游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4.1 政府职能缺位,角色错位
        4.1.1 政府职能缺位
        4.1.2 政府角色错位
    4.2 旅游监管不力
        4.2.1 监管部门协调不利、职责不清
        4.2.2 监管法律依据不健全
        4.2.3 缺乏合理的绩效管理体制
    4.3 公众参与制度建设不健全
        4.3.1 信息公开不充分,公众知情权无法保障
        4.3.2 过度的政府行政主导
        4.3.3 公众参与的民主意识淡漠
    4.4 可持续发展观不深入
        4.4.1 保护意识缺乏
        4.4.2 保护措施不到位
    4.5 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落后
        4.5.1 复合性人才匮乏
        4.5.2 创新能力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承德市避暑山庄旅游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5.1 加强政府对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管理
        5.1.1 政府部门做好科学规划
        5.1.2 完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5.1.3 加大政策和财政扶持
        5.1.4 完善旅游方面相关法律法规
    5.2 强化政府旅游监督,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5.2.1 完善旅游合作监督体系
        5.2.2 规范旅游市场
        5.2.3 互联网+时代的多元化监督
        5.2.4 建立职能部门相互合作和协调机制
        5.2.5 政府扮演好管理者角色
    5.3 深化公众参与
        5.3.1 充分公开规划管理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
        5.3.2 激发参与热情,提高公众参与能力
        5.3.3 保障参与途径,深化公众参与程度
        5.3.4 建立事后评价机制,加强公众监督
    5.4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4.1 开发旅游产业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5.4.2 加强旅游市场细分,开发重点旅游项目
        5.4.3 整合营销渠道,塑造品牌效应
        5.4.4 深度加强产业融合,发展旅游新兴业态
        5.4.5 树立责任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5 注重旅游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5.5.1 加大旅游产业人才培养力度
        5.5.2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7)基于游憩功能的城镇型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以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中心城区绿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需要
        1.1.2 京杭大运河济宁段梁济运河的复航
        1.1.3 梁山县城市发展背景下居民对游憩的需求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案例分析法
        1.4.3 归纳总结法
        1.4.4 实地调研法
        1.4.5 层次分析法
    1.5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绿道的概念
        2.1.2 绿道的分级和分类
        2.1.3 城镇型绿道的概念
        2.1.4 游憩的概念
        2.1.5 城镇型绿道的游憩功能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景观生态学
        2.2.2 景观都市主义
        2.2.3 环境行为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动态
        2.3.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
        2.3.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
3 基于游憩功能的城镇型绿道构建研究
    3.1 城镇型绿道与游憩的关系
        3.1.1 游憩功能是城镇型绿道的主要功能之一
        3.1.2 游憩活动与城镇型绿道相互影响
        3.1.3 城镇型绿道是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组成部分
        3.1.4 基于游憩功能的城镇型绿道特征
    3.2 基于游憩功能的城镇型绿道规划设计影响因素
        3.2.1 游憩需求
        3.2.2 城市公共游憩空间
        3.2.3 城市自然基底
        3.2.4 可达性
    3.3 基于游憩功能的城镇型绿道规划原则
        3.3.1 以人为本原则满足居民游憩需求
        3.3.2 尊重现状串联城市公共游憩空间
        3.3.3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城市自然资源
        3.3.4 可达性原则
        3.3.5 多样化原则
    3.4 基于游憩功能的城镇型绿道构建方法
        3.4.1 现有的绿道构建方法
        3.4.2 本文选择的基于游憩功能的城镇型绿道构建方法
    3.5 基于游憩功能的城镇型绿道设计策略
        3.5.1 重视绿道人性化设计 满足居民游憩需求
        3.5.2 多重游憩功能复合设计
        3.5.3 开放性游憩空间,绿道边界与城市空间的自然衔接
        3.5.4 依托不同的城市现状,多样性游径设计
4 基于游憩功能的城镇型绿道选线适宜性评价研究
    4.1 评价流程
        4.1.1 城市公共游憩空间评价
        4.1.2 城市自然基底评价
        4.1.3 城市游径资源评价
    4.2 评价方法
        4.2.1 适宜性分析法
        4.2.2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4.3 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评价因子及权重
        4.3.1 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类别
        4.3.2 文物古迹用地评价因子及权重
        4.3.3 绿地与广场用地评价因子及权重
    4.4 城市自然基底的适宜性评价
        4.4.1 城市自然基底的分类
        4.4.2 城市自然基底的评价
    4.5 城市游径资源的评价因子及权重
        4.5.1 城市游径资源评价因子
        4.5.2 城市游径资源评价因子权重
5 国内外优秀案例分析与研究
    5.1 休斯顿河湾绿道(Houston Bayou Greenway)系统规划
        5.1.1 项目简介
        5.1.2 场地问题及解决途经
        5.1.3 休斯顿河湾绿道的游憩功能
        5.1.4 借鉴与思考
    5.2 米尔河滨河绿道(Mill River Greenway)
        5.2.1 项目简介
        5.2.2 场地问题及解决途经
        5.2.3 米尔河滨河绿道的游憩功能
        5.2.4 借鉴与思考
    5.3 新加坡南部山脊(Southern Ridges)
        5.3.1 项目简介
        5.3.2 场地问题及解决途经
        5.3.3 新加坡南部山脊的游憩功能
        5.3.4 借鉴与思考
    5.4 福州城市森林步道(福道)
        5.4.1 项目简介
        5.4.2 场地问题及解决途经
        5.4.3 福州城市森林步道的游憩功能
        5.4.4 借鉴与思考
    5.5 厦门杏林湾环湖绿道
        5.5.1 项目简介
        5.5.2 场地问题及解决途经
        5.5.3 厦门杏林湾环湖绿道的游憩功能
        5.5.4 借鉴与思考
6 梁山县中心城区绿道规划
    6.1 梁山县现状
        6.1.1 梁山县概况
        6.1.2 区位条件
        6.1.3 梁山县历史沿革
        6.1.4 城市资源
    6.2 上位规划
        6.2.1 梁山县中心城区定位和发展方向
        6.2.2 绿地景观结构
    6.3 梁山县中心城区绿道选线适宜性评价
        6.3.1 绿地与广场
        6.3.2 文物古迹
        6.3.3 城市自然基底评价
        6.3.4 游径资源评价
        6.3.5 梁山县中心城区绿道选线
    6.4 梁山县中心城区绿道整体规划与分项规划
        6.4.1 梁山县中心城区绿道整体规划
        6.4.2 绿道水系规划
        6.4.3 绿道中绿地空间类型规划
        6.4.4 绿道游径系统规划
        6.4.5 绿道驿站规划
        6.4.6 梁山县中心城区绿道分类
7 环城水系游线流畅河段景观设计
    7.1 前期分析
        7.1.1 红线范围
        7.1.2 用地分析
        7.1.3 交通分析
        7.1.4 分析汇总
    7.2 规划设计
        7.2.1 设计目标
        7.2.2 设计策略
    7.3 景观设计
        7.3.1 景观结构
        7.3.2 景观分区
    7.4 专项设计
        7.4.1 游径专项
        7.4.2 游憩活动专项
        7.4.3 游憩驿站专项
        7.4.4 水利专项
        7.4.5 植物专项
        7.4.6 经济技术指标
8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录
附件

(8)杭州市3A级景区村庄综合品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乡村旅游及乡村旅游地发展概况
        1.1.2 杭州市乡村旅游及乡村旅游地发展概况
        1.1.3 A级景区村庄发展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乡村旅游
        2.1.2 乡村旅游地
        2.1.3 A级景区村庄
        2.1.4 村庄综合品质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2.2.2 乡村旅游地研究综述
        2.2.3 乡村及乡村旅游评价研究综述
        2.2.4 文献综述述评
3 3A级景区村庄分布概况
    3.1 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分布情况
    3.2 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分布热点区
    3.3 杭州市3A级景区村庄分布情况
    3.4 杭州市3A级景区村庄分布类型
    3.5 杭州市3A级景区村庄分布热点区
4 杭州市3A级景区村庄综合品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评价原则
        4.1.1 科学性原则
        4.1.2 可评价原则
        4.1.3 可操作性原则
        4.1.4 综合性原则
        4.1.5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4.2 评价方法
        4.2.1 德尔菲法
        4.2.2 层次分析法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评价指标因子确定
        4.3.2 建立评价体系
        4.3.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4 评价指标层次总排序
    4.4 指标权重结果分析
    4.5 评价标准的确定
        4.5.1 居住环境品质
        4.5.2 旅游发展基础
        4.5.3 公共管理品质
        4.5.4 社会经济基础
        4.5.5 区位交通条件
    4.6 评价得分与等级说明
5 杭州市3A级景区村庄综合品质评价实证研究
    5.1 样本地选取及概况
        5.1.1 杭州市3A级景区村庄样本村庄选取
        5.1.2 3A级景区村庄样本地概况
    5.2 数据来源和分析处理
        5.2.1 数据收集方式
        5.2.2 评价量化调查表及问卷设计
    5.3 杭州市3A级景区村庄综合品质评价结果
        5.3.1 样本村庄综合品质评价
        5.3.2 样本村庄综合品质要素层评价
    5.4 杭州市3A级景区村庄综合品质空间分异特征
        5.4.1 综合品质空间分异特征
        5.4.2 居住环境品质空间分异特征
        5.4.3 旅游发展基础空间分异特征
        5.4.4 公共管理品质空间分异特征
        5.4.5 社会经济基础空间分异特征
        5.4.6 区位交通条件空间分异特征
6 杭州市3A级景区村庄综合品质提升策略
    6.1 评分高的3A级景区村庄综合品质提升策略
    6.2 评分较高的3A级景区村庄综合品质提升策略
    6.3 评分中等的3A级景区村庄综合品质提升策略
    6.4 评分较低的3A级景区村庄综合品质提升策略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与不足
        7.2.1 创新点
        7.2.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基于关隘旅游资源利用的特色小镇规划策略研究 ——以丹凤县武关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关隘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1.1.2 关隘旅游已成文化旅游新热点
        1.1.3 关中地区关隘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1.1.4 依托关隘资源,城镇具备发展特色小镇的条件
        1.1.5 项目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界定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关隘及其旅游资源的相关研究
    2.1 关隘的相关研究
        2.1.1 关隘的内涵
        2.1.2 关隘的相关发展研究
        2.1.3 关隘的分类及相关研究
        2.1.4 关隘的位置分布研究
        2.1.5 相关的军事防御体系研究
    2.2 关隘资源及其旅游开发的研究
        2.2.1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2.2.2 关隘资源及其旅游开发的研究
        2.2.3 关隘资源对当地村镇的影响研究
    2.3 关隘旅游开发利用的范畴和研究方法
        2.3.1 关隘旅游开发利用的范畴
        2.3.2 研究路径与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武关镇的现状调查分析与研究
    3.1 武关的历史发展过程
        3.1.1 武关的地理位置
        3.1.2 武关的历史空间演进
        3.1.3 武关的军事事件演进
    3.2 武关与武关镇的相关关系
        3.2.1 武关镇的发展与概况
        3.2.2 武关及武关镇的相关关系
        3.2.3 研究范围
    3.3 武关镇的发展现状分析
        3.3.1 关隘及相关历史文化资源现状
        3.3.2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3.3.3 城镇建设发展现状
    3.4 武关镇建设现状特征及问题
        3.4.1 城镇建设现状特征总结
        3.4.2 城镇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武关镇发展关隘特色小镇的潜力分析与研究
    4.1 武关关隘的价值分析
        4.1.1 古迹价值研究理论
        4.1.2 武关关隘的历史价值
        4.1.3 武关关隘的科学价值
        4.1.4 武关关隘的文化价值
    4.2 武关镇发展关隘旅游的潜力分析
        4.2.1 武关关隘在历史上具有较高地位
        4.2.2 武关关隘资源的丰富度高且优势突出
        4.2.3 关隘旅游有益于武关遗址的活化
        4.2.4 关隘旅游带动武关镇及周边发展
    4.3 特色小镇的提出与建立
        4.3.1 武关镇构建关隘特色小镇的前提条件
        4.3.2 特色小镇的类型分析
        4.3.3 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方向分析
    4.4 特色小镇对武关镇发展的影响分析
        4.4.1 建立特色小镇对武关镇发展的影响
        4.4.2 建立特色小镇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武关关隘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5.1 关隘特色小镇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5.1.1 特色小镇规划的理论指导
        5.1.2 特色小镇规划的要点总结
    5.2 规划的模式目标及框架
        5.2.1 关隘特色小镇建立的规划模式
        5.2.2 规划的总体目标
        5.2.3 规划的总体框架
    5.3 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5.3.1 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5.3.2 泛旅游产业与产业集群化发展策略
        5.3.3 资源与产业的联动发展策略
        5.3.4 区域联动发展策略
        5.3.5 旅游产业体系构建策略
    5.4 武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5.4.1 保护与利用的整体思路
        5.4.2 武关地理环境和空间格局的整体保护策略
        5.4.3 武关局部空间及设施的保护策略
        5.4.4 武关相关遗址与资源的活化利用策略
    5.5 城镇空间规划布局策略
        5.5.1 空间发展整体思路
        5.5.2 立足用地条件的整体空间布局策略
        5.5.3 关隘旅游引导的武关古城空间布局策略
        5.5.4 依托地域特色的小镇形象塑造策略
    5.6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10)陕西传统村落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编综合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选题背景
        1.2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村落
        1.3.2 历史文化名村
        1.3.3 传统村落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国外传统村落保护研究历程
        1.4.2 国内传统村落保护研究现状
        1.4.3 目前存在问题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重点
    第二章 陕西传统村落保护现状
        2.1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概况
        2.1.1 中国传统村落省级分布情况
        2.1.2 中国传统村落区际分布
        2.1.3 中国传统村落族际分布
        2.2 陕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现状
        2.2.1 市域分布
        2.2.2 区际分布
        2.3 陕西传统村落分布特征
        2.3.1 局部聚集、整体分散
        2.3.2 黄土高原、秦巴地区多,渭河平原少
        2.4 陕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2.4.1 自然环境因素
        2.4.2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水平
        2.4.3 人口分布格局
        2.4.4 历史文化因素的沉淀
        2.5 陕西传统村落的分类
        2.5.1 历史文化型
        2.5.2 区域政治中心型
        2.5.3 交通枢纽型
        2.5.4 军事寨堡型
        2.5.5 手工业、商业集聚型
        2.5.6 山水格局生态型
        2.6 传统村落保护现状评析
        2.6.1 村落空间的衰败
        2.6.2 城乡经济的不均衡发展
        2.6.3 保护技术的滞后
        2.7 传统村落保护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2.7.1 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
        2.7.2 遗产价值的社会认知
        2.7.3 管理体系的冗杂制度
    第三章 陕西传统村落保护价值评估体系
        3.1 陕西传统村落保护原则
        3.1.1 村落保护的真实性原则
        3.1.2 村落保护的整体性原则
        3.1.3 村落保护的活态性原则
        3.1.4 村落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3.2 陕西传统村落保护内容
        3.2.1 村落保护与空间环境的协调发展
        3.2.2 村落保护与现代文明的协调发展
        3.3 陕西传统村落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
        3.3.1 层次分析法
        3.3.2 传统村落价值评估体系评估
        3.3.3 传统村落价值综合评估体系参数及释读
        3.4 基于AHP体系下陕西省传统村落价值评估
        3.4.1 历史价值评估
        3.4.2 文化价值评估
        3.4.3 艺术价值评估
        3.4.4 科学价值评估
        3.4.5 社会价值评估
        3.4.6 陕西省传统村落综合价值评估
        3.5 小结
    第四章 陕西省传统村落保护策略探析
        4.1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策略
        4.1.1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简况
        4.1.2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现状评述
        4.1.3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建议
        4.2 陕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策略
        4.2.1 陕南地区传统村落简况
        4.2.2 陕南地区传统村落现状评述
        4.2.3 陕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建议
        4.3 陕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策略
        4.3.1 陕北地区传统村落简况
        4.3.2 陕北地区传统村落现状评述
        4.3.3 陕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建议
        4.4 小结
下编田野调查
    第一章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
        1.1 渭南市
        1.2 咸阳市
        1.3 铜川市
        1.4 宝鸡市
    第二章 陕北地区传统村落
        2.1 榆林市
        2.2 延安市
    第三章 陕南地区传统村落
        3.1 安康市
        3.2 汉中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论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的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化视角的中西文化遗产管理比较研究[D]. 高洁. 山东大学, 2021(11)
  • [2]埃及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分析[J]. 李文婷. 文化产业, 2020(21)
  • [3]基于文化旅游视角的大同古城保护规划研究[D]. 刘杨. 广州大学, 2020(02)
  • [4]基于竞争力评价的彭州市白鹿镇山地旅游开发探讨[D]. 刘从炀.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5]贵州三叠纪化石群的世界遗产价值及保护性利用评价研究[D]. 吴宇辉.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6]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承德市避暑山庄旅游资源管理研究[D]. 刘振振. 燕山大学, 2019(06)
  • [7]基于游憩功能的城镇型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以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中心城区绿道为例[D]. 王亮.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8]杭州市3A级景区村庄综合品质评价研究[D]. 李政欣.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9]基于关隘旅游资源利用的特色小镇规划策略研究 ——以丹凤县武关镇为例[D]. 文思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10]陕西传统村落保护研究[D]. 魏唯一. 西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论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