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新股:谁增加财富,谁减少财富

发行新股:谁增加财富,谁减少财富

一、增发新股:谁增加财富 谁减少财富(论文文献综述)

贾中正[1](2010)在《上市公司增发效应的理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上市公司实行增发的效果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发现:股改前的增发存在财富转移效应,非流通股股东侵占流通股股东权益,非流通股份占比与增发后市场累积异常收益率存在负相关;股改后增发财富转移是老股东的财富向新股东发生转移,并且增发价格的折扣率越高,老股东损失越大。

曾瑛[2](2008)在《我国农村信用社股权定价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机构,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力量,发挥着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在支持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以来,各地农村信用社大力开展增资扩股和股权改造工作。尽管全国各地经济状况差异较大,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也存在较大差距,但是,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股权定价普遍采取每股1元的做法,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本文正是立足于我国的现实情况,探讨我国农村信用社股权定价问题。本文开篇梳理总结了国内外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及其研究现状,对企业价值、企业价值评估的相关概念及常用的股权定价方法进行了介绍,同时回顾总结了我国新股发行、国有股权转让及外资入股我国商业银行的股权定价实践。接着,着重分析我国农村信用社股权定价实践,阐述了现行股权定价方式存在的弊端,指出农村信用社现行股权定价方法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应采用更市场化的方法。然后,以S农村信用社作为考察的对象,分别使用市盈率法、净资产倍率法和股权现金流贴现法进行定价检验,通过对定价方法的比较与分析认为,对于农村信用社股权定价来说,每一种定价方法都有严格的适用条件及相应的侧重点,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只有相对适用的方法。在对农村信用社进行定价时,各种方法需要作相应地调整及修正。最后,并就完善农村信用社股权定价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旨在为促进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进行有益的探索。

徐龙[3](2008)在《我国企业整体上市的动因、模式、后果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整体上市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一个特殊热点问题。2004年TCL通过换股合并加IPO的方式揭开了我国证券市场整体上市的大幕。TCL、武钢和宝钢等公司先后整体上市所引起的示范效应让整体上市开始引起市场关注。2007年以来,整体上市更是形成了一个空前的热潮,如果将2006年称为股改年的话,2007年可以称作是整体上市年。整体上市被认为是股改之后我国证券市场上又一里程碑。本文拟依据整体上市的主导驱动方和动因的不同,对截至2008年3月实施完成整体上市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研究在不同的动因下,整体上市采取的不同路径,以及产生的不同的后果。本文从整体上市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的表象出发,试图回答如下问题。具备整体上市概念的上市公司有什么分布特征?整体上市为何在2007年爆发式的发生,背景是什么?整体上市有哪些不同的主要动因?从不同的动因出发,会采取何种不同的整体上市的模式?在不同的整体上市的动因和模式之下,会产生怎样不同的后果?整体上市之后,会带来什么新的问题?本文所研究的整体上市主要是指已有上市公司通过所属集团的资本运作实现的集团整体上市或者主业整体上市,研究对象集中在自TCL集团以来至2008年3月完成整体上市的企业。本文依据动因不同将整体上市主要分为管理层推动型整体上市和国资委推动型整体上市,主要分析了在不同的推动动因之下,实施整体上市的模式特点和整体上市的后果特点。本文进一步对国资委推动型的整体上市区分为股改前和股改后两类,分别进行分析。最后对其他动因的整体上市也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和评价。经过分析,发现管理层推动的整体上市更有动力将自己的股权利益体现在上市公司,因而通常会注销参与整体上市的非管理层控股的企业。国资委推动的整体上市没有这方面的突出要求。国资委推动的整体上市的主要动因是迅速扩大上市公司的规模,同时股改前的整体上市倾向于从市场融资,让流通股东承担整体上市的成本,而股改后的整体上市则大多采用定向增发的形式,大股东是整体上市的主力军。根据上述分析研究,本文提出整体上市面临的新问题,整体上市大量采用定向增发存在制度漏洞,整体上市之后的法人治理结构仍要加强,整体上市对资产的整合情况效果要区别对待。

邹晓峰[4](2008)在《增发新股中的市场均衡和承销商行为 ——基于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特征的研究》文中认为在国内资本市场增发新股日渐盛行的同时,由于受到国内资本市场制度特征的影响,增发新股面临新的问题。股权二元结构会造成国内增发新股中利益转移现象更加严重。核准制下,国内承销商处于增发新股中的关键地位和拥有信息优势,这可能使其操纵流通市场价格以期高发行价中承销获利,这种潜在的交易操纵也可能会影响到承销商的尽职调查。本文以国内资本市场制度特征为出发点,用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的方法考察了基于股权二元结构的增发新股市场均衡、采用博弈论和最优化工具研究了承销商流通市场交易操纵行为及其尽职调查。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第一,本文研究表明,在股权二元结构制度环境下,增发市场存在市场组合,新股市场需求量只与市场容量、综合价格指数和投机收益以及风险矩阵的逆矩阵及其行向量直接相关,因投机收益受到新股发行量和新股发行价格的影响,因此新股市场需求量与两者间接相关。简单多期增发中,股价和每股净值逼近综合发行价格,而考虑时间价值的多期增发贴现后逼近于贴现综合发行价格;高发行价可以减少发行量,增发后的每股股价更高,前期增发价格对后期增发价格效应为正;新股发行量可作为公司特有的融资资源:市场形势好公司倾向于使用较多的新股发行量资源,而形势差时公司则节约资源。实证显示,增发前流通股数量和增发前股价及增发价格说明除权价格理论在增发新股中适应度高,市场容量正逐步成为增发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二,基于核准制和电子竞价交易制的承销商交易操纵的研究表明,承销商的承销收入远大于正常交易所得时,承销商采取纯操纵战略,此时流通市场的信息效率完全失效;在承销收入降低到一定水平时,此时部分操纵交易是承销商的最优选择,市场信息效率有所增强;而当承销收入继续降低时,无操纵均衡使得流通市场信息效率达到最高。增发博弈关键在于承销收入,国内发行市场可从增发规模来控制承销收入,以增强流通市场的信息效率,使得券商履行信息生产和信息传递的功能。实证上,交易量实证低的解释力度说明交易操纵仍然相当流行,交易量受到干扰,难以用公开信息预测,较高的承销收入解释力更低说明承销收入影响交易量的可预测能力;收盘价回归中收盘价与前期价格具有很强的继承性,而且交易量丧失信号效应。最后,在国内承销商交易操纵行为基础上的承销商尽职调查的研究发现,在纯交易操纵均衡的市场环境下,调查成本高于失职损失时,声誉与决策无关,失职是承销商的一致行为;而成本低于损失时,市场出现与国外成熟市场截然不同的局面,低声誉承销商反而倾向尽职调查,并且重复决策也不能改变这种局面,重复决策只会降低决策的声誉临界值。为了考察审批制和核准制两期承销商声誉机制,对承销商声誉与增发新股业绩的关系实证表明,审批制承销商声誉与业绩显着负相关,声誉缺乏约束,这可能是承销收入和失职损失偏高所致;而核准制两者无关,这可能是制度变迁造成承销收入和失职损失降低所致。因此,承销商认证效应可能出现在登记制之后。关键问题与创新之处:①基于股权二元结构建立了增发新股市场均衡模型,论证了市场容量逐渐成为增发抑价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构建了完整规范的基于股权二元结构的上市公司增发的理论模型,重点探讨了均衡问题和多期动态性,发现了增发新股需求与市场容量的关系,并实证检验了新股增发中除权价格理论的适应度,论证了市场容量正逐步成为增发抑价的重要影响因素。②基于国内资本市场特征构建了增发新股中承销商交易操纵博弈模型,从而论证了符合国内市场制度和结构的承销商交易操纵行为。根据国内独特的核准制和电子竞价交易制度,本文认为国内承销商可能扮演知情交易者角色,操纵增发前流通市场的交易价格,从而建立了增发中承销商流通市场交易操纵博弈模型,并从实证角度考证了模型结论。③建立了基于交易操纵行为的承销商尽职调查模型,从而发现操纵行为会导致国内承销商的认证效应失效。国内资本市场制度特征造就了国内承销商交易操纵行为,本文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考察了承销商的尽职调查决策发现,重复决策并不能改变承销商尽职调查的短视行为,这说明承销商交易操纵行为会导致认证效应失效。与此同时,本文从实证角度论证了审批制和核准制两期承销商声誉机制并不存在认证效应。本文的工作丰富了国内转轨经济制度特征下的再融资理论,有助于上市公司更加有效利用增发新股融资,优化资本市场的配置功能,同时监管部门也可据此完善增发新股的发行制度和规范增发新股中的各类市场参与者的行为。

张玲[5](2007)在《后股权分置时代定向增发及其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后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在融资方面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定向增发成为了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首选方式。定向增发之所以受到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青睐是因为它有诸多优势,可以为上市公司引入战略合作者、吸收大股东投入的优质资产和方便整体上市等等。本文运用经济学分析、事件研究法、因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定向增发对股东利益、股票价格和上市公司业绩等方面的影响。首先定向增发会影响到利益相关者如大股东、小股东和机构投资者的利益,尤其对大股东的影响巨大。大股东在定向增发前后财富的变化与其是否参加定向增发的配售有关,定向增发前股票的市场价格与定向增发新股股票价格的大小成为了决定大股东财富变化的重要因素。其次运用事件研究法选取06年41家定向增发的公司的交易数据研究证券市场的股价走势。研究发现事件窗内的累计超额收益率是显着大于0的,说明股票市场和投资者对于定向增发存在很高的预期,认为定向增发是一个利好事件,投资者相对于增发对象是控股股东类型的定向增发更青睐于向机构投资者定向增发的公司。最后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定向增发对公司业绩产生的不同影响。向控股股东定向增发往往能带来优质资产注入、实现公司整体上市、减少了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等益处,继而会带来公司业绩立竿见影的提升。面向机构投资者定向增发在短期内对公司业绩没有显着影响。

王拥军[6](2007)在《公司舞弊与审计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公司舞弊具有巨大的社会危害性,它不仅使外部投资者蒙受巨大的损失,更不利于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治理公司舞弊已非常必要。

陈明伟[7](2007)在《后股权分置时代增发中引入权证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后股权分置时期,上市公司在再融资增发中引入认股权证,尽管利益转移现象仍然存在,但由于认股权证的引入可提升公司的市场价值,使得上市公司有能力在不减少自身利益和原非流通股股东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对原流通股股东进行了适当补偿,这有助于改变原流通股股东在增发过程中的不利地位,消除增发消息对上市公司的不利冲击及其所产生的系统性风险,有效地提高我国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傅强,邹晓峰[8](2005)在《基于股权二元结构的上市公司增发市场均衡分析》文中认为对股票市场中的增发市场研究,绝大部分学者都采用基础分析方法来探讨增发市场价格定价理论和利益转移现象。然而,这些分析与实证研究都是基于个体行为分析,因而不能说明增发市场的群体性行为。如果运用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方法进行研究,将能更好地说明增发市场中各种行为问题。

王爱凡[9](2004)在《二元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曾几何时,方方面面都对股票市场寄以厚望,政府希望通过股市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国有企业希望利用股市实现解困目标、投资者希望在股市完成财富的原始积累,经济学家的理论希望在股票市场中得到运用。然而事与愿违,股市的运行格局与绝大多数人最初的期望相去甚远。人们经过痛苦地反思后发现,上市公司控制权层面的无效率配置摧毁了整个市场赖以有效率运行的微观基础。 本博士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二元股权结构是导致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无效率的根本原因,在二元股权结构的分析框架下,许多问题得到了答案。如上市公司经理人激励的两难问题、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之谜、上市公司资本过度利用问题、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补偿机制问题、上市公司MBO之谜等等。论文总体的构架是这样安排的:首先,我们系统地提出了上市公司二元股权结构问题,分析了上市公司二元股权结构的形成机制,对上市公司二元股权结构的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从而把对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效率问题的研究纳入到二元股权结构的分析框架下。其次,我们在二元股权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多个委托人的代理模型,对上市公司委托代理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了上市公司二元股权结构必然导致经理人激励困境的研究结论。第三,我们建立了一系列股权融资的价值效应模型,在这些模型结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决定问题:在非流通股股东一股独大及二元股权结构下,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具有内生性,这是由非流通股东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从而解开了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之谜。而上市公司资本的过度利用问题,既与二元股权结构有关,因为在二元股权结构下,股权资本总是被过度利用。也与市场不能提供真实的关于资本成本的信息有关。第四、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一直是影响股市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呈现两个显着特征,低分红与二元性。低分红现象常常成为人们指责上市公司低效率的理由,为此甚至出台了强制上市公司分红的政策措施。然而,我们的分析结论表明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要害不在于低分红,而在于分红的二元性上。为此我们建立了基于二元股权结构基础上的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价值效应模型,对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股东财富效应进行了分析,从中得出的结论是,在二元股权结构下,高分红实际上损害了流通股东的价值。这一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强制分红政策或许不能达到保护流通股东利益的目的,反而会损害流通股

邵志高[10](2002)在《增发新股:谁增加财富 谁减少财富》文中研究指明对比分析了国外同股同价和我国特殊二元股权结构下增发新股对新老股东财富的不同影响 ,从而导出了我国上市公司乐于增发新股的原因所在。

二、增发新股:谁增加财富 谁减少财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发新股:谁增加财富 谁减少财富(论文提纲范文)

(1)上市公司增发效应的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
    (一) 国外文献
    (二) 国内文献
三、上市公司股权公置改革前后增发效果分析
    (一) 研究假设
    (二) 变量定义
    (三) 股权分置改革前二元股权结构模型分析
    (四) 股权分置改革后全流通股权结构模型分析
四、结论

(2)我国农村信用社股权定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本文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本文创新
    1.4 本文结构
第2章 农村信用社股权定价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2.1 企业价值及企业价值评估
        2.1.1 企业价值的概念及其构成
        2.1.2 企业价值评估的含义及应用领域
    2.2 常见的股权定价方法及适用性分析
        2.2.1 基于资产的评估方法及适用性分析
        2.2.2 相对估价法及适用性分析
        2.2.3 贴现现金流法及适用性分析
    2.3 我国股权定价实践的经验总结
        2.3.1 我国新股定价实践
        2.3.2 国有股转让定价实践
        2.3.3 外资入股我国商业银行定价实践
第3章 我国农村信用社股权定价实践
    3.1 农村信用社股权定价问题的提出
    3.2 农村信用社股权定价的普遍做法及原因
        3.2.1 股权定价的普遍做法
        3.2.2 原因分析
    3.3 农村信用社现行股权定价方式的局限
        3.3.1 对农村信用社股东利益的影响
        3.3.2 对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影响
第4章 股权定价方法在农信社股权定价中的应用研究
    4.1 S 农村信用社基本情况
    4.2 S 农村信用社的股权定价
        4.2.1 使用市盈率法定价
        4.2.2 使用净资产倍率法定价
        4.2.3 使用股权现金流贴现法定价
    4.3 不同定价方法的比较与评价
第5章 完善我国农村信用社股权定价的建议
    5.1 实施积极引导策略
    5.2 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5.2.1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5.2.2 完善相关会计制度
    5.3 加强外部监督及内部管理
        5.2.1 完善监督机制
        5.3.2 加强自身经营与管理
    5.4 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支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我国企业整体上市的动因、模式、后果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引言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结构
    1.2 文献综述
        1.2.1 整体上市的定义
        1.2.2 文献综述
        1.2.3 对国内现有研究的简单评论
2 整体上市的动因、模式、后果经验研究
    2.1 整体上市的背景
        2.1.1 分拆上市的弊端亟需解决
        2.1.2 股改引发整体上市的热潮
        2.1.3 国家大力推动中央企业整体上市
    2.2 整体上市概念公司的特征分析
        2.2.1 整体上市概念企业实际控制人的特征分析
        2.2.2 整体上市概念企业Wind行业的特征分析
        2.2.3 股改对整体上市推动的特征分析
    2.3 整体上市的意义
        2.3.1 增强我国股市对经济的表征能力
        2.3.2 整体上市弥补分拆上市的不足
        2.3.3 满足上市公司行业整合和企业扩张的需要
    2.4 整体上市的动因分析
        2.4.1 管理层推动的整体上市
        2.4.2 股改前国资委主导的整体上市
        2.4.3 股改后国资委主导的整体上市
        2.4.4 股改前后整体上市的不同特点和效果
        2.4.5 管理层推动模式和国资委推动模式的比较
        2.4.6 其他动因的整体上市
    2.5 整体上市面临的新问题
        2.5.1 整体上市没有解决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
        2.5.2 整体上市带来市场扩容的压力
        2.5.3 整体上市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配套的政策
3 结论
    3.1 结论和建议
    3.2 本文创新和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4)增发新股中的市场均衡和承销商行为 ——基于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国内增发新股概况及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资本市场制度特征
        1.2.2 增发股价效应理论综述
        1.2.3 股权二元结构的研究综述
        1.2.4 交易操纵理论综述
        1.2.5 承销商声誉理论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
    1.4 论文特色与创新
2 增发新股中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的市场均衡
    2.1 研究背景
    2.2 基本模型
        2.2.1 基本假设
        2.2.2 数学模型
    2.3 市场均衡分析
        2.3.1 增发市场的局部均衡
        2.3.2 增发市场的一般均衡
        2.3.3 两个市场的动态均衡
        2.3.4 流通股东投资分析
    2.4 多期动态性分析
        2.4.1 简单多期增发
        2.4.2 基于时间价值的多期增发
    2.5 中国股权二元结构上市公司的增发抑价程度实证
        2.5.1 实证研究假设
        2.5.2 数据的收集整理
        2.5.3 增发抑价程度实证
    2.6 结论与经济意义
3 增发新股博弈中承销商的交易操纵行为
    3.1 研究背景
    3.2 基本模型
        3.2.1 基本假设
        3.2.2 博弈过程
    3.3 流通市场交易操纵博弈均衡
        3.3.1 纯操纵均衡M
        3.3.2 部分操纵均衡PM
        3.3.3 无操纵均衡NM
    3.4 流通市场交易操纵实证研究
        3.4.1 实证研究假设
        3.4.2 数据收集整理
        3.4.3 相关分析
        3.4.4 首日交易量实证
        3.4.5 首日收盘价实证
    3.5 结论与经济意义
4 增发中基于交易操纵行为的承销商尽职调查
    4.1 研究背景
    4.2 增发新股过程
        4.2.1 承销商尽职调查决策过程
        4.2.2 流通市场交易操纵博弈
    4.3 承销商尽职调查决策
        4.3.1 尽职调查单次决策
        4.3.2 尽职调查重复决策
    4.4 承销商声誉与增发新股业绩关系实证
        4.4.1 研究设计
        4.4.2 数据来源
        4.4.3 描述性统计
        4.4.4 实证结果
    4.5 结论与经济意义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沪深A 股增发新股抑价程度年度回归分析(1998-2004)
    附录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5)后股权分置时代定向增发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文献回顾与评述
        1.2.1 增发配股融资相关文献回顾
        1.2.2 定向增发相关文献回顾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定向增发概述
    2.1 定向增发的涵义和类型
    2.2 定向增发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
        2.2.1 定向增发的发展历程
        2.2.2 定向增发的发展现状
    2.3 定向增发的优势与风险分析
        2.3.1 定向增发的优势
        2.3.2 定向增发的风险
第三章 定向增发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分析
    3.1 定向增发对大股东的影响分析
        3.1.1 定向增发对大股东财富的影响
        3.1.2 大股东控制权的变化
        3.1.3 大股东行为的变化
    3.2 定向增发对中小股东的影响
    3.3 定向增发对管理层的影响
    3.4 定向增发对机构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的影响
        3.4.1 定向增发对机构投资者的影响
        3.4.2 定向增发对战略投资者的影响
第四章 定向增发对股票价格走势的影响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事件研究法的步骤
        4.1.2 事件研究法的模型
    4.2 市场反应的实证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定向增发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5.1 控股股东型定向增发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5.2 机构投资者型定向增发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5.3 实证检验
        5.3.1 样本和财务指标的选取
        5.3.2 公司业绩评分模型的建立
        5.3.3 实证检验的结果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股权二元结构的上市公司增发市场均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股权二元结构的基本模型
    (一) 模型的基本假设
    (二) 数学模型
三、股权二元结构的增发市场分析
    (一) 增发市场的局部均衡
        1.投机者的均衡分析
        2.基于投机者均衡的市场购买量
        3. 公司增发新股的售价与发行量均衡分析
    (二) 增发市场的一般均衡
    (三) 两个市场的动态均衡
    (四) 增发中流通市场流通股东投资分析
四、结论与经济意义
五、模型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9)二元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言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论文结构安排
    1.3 论文可能的创新
2 文献回顾与评价
    2.1 控制权问题为什么重要
    2.2 控制权配置与企业效率
    2.3 控制权市场、控制权转移及其财富效应
    2.4 小结
3 上市公司委托代理问题研究
    3.1 传统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与研究结论
    3.2 上市公司委托代理问题
    3.3 多委托人模型
    3.4 二元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激励困境
    3.5 小结
4 二元股权结构下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价值效应
    4.1 上市公司IPO的价值效应与实证分析
    4.2 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价值效应与实证分析
    4.3 上市公司配股的价值效应与实证分析
    4.4 小结
5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研究
    5.1 公司融资结构理论基础
    5.2 股权融资偏好的内生性分析
    5.3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实证分析
    5.4 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进一步分析
    5.5 小结
6 上市公司资本过度利用研究
    6.1 代理成本理论与资本过度利用
    6.2 市场有效性与资本过度利用
    6.3 上市公司资本过度利用实证分析
    6.4 小结
7 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价值效应
    7.1 基于一元股权结构的股利分配模型
    7.2 基于二元股权结构的股利分配模型
    7.3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实证分析
    7.4 小结
8 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8.1 国有企业控制权转移的不可补偿性
    8.2 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补偿机制分析
    8.3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实证分析
    8.4 小结
9 上市公司MBO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9.1 上市公司实行MBO的理论依据
    9.2 我国上市公司MBO实证分析
    9.3 对上市公司MBO的结构性评价
    9.4 小结
10 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优化研究
    10.1 上市公司投票权结构理论
    10.2 上市公司投票权结构优化研究
    10.3 存量改革的思路——股权结构调整
    10.4 增量改革的思路——股票发行制度改革
    10.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10)增发新股:谁增加财富 谁减少财富(论文提纲范文)

一、增发财富再分配效应的一般理论
二、我国现实股权二元结构下的再讨论

四、增发新股:谁增加财富 谁减少财富(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公司增发效应的理论分析[J]. 贾中正. 财会通讯, 2010(18)
  • [2]我国农村信用社股权定价问题研究[D]. 曾瑛. 湖南大学, 2008(09)
  • [3]我国企业整体上市的动因、模式、后果经验研究[D]. 徐龙. 复旦大学, 2008(04)
  • [4]增发新股中的市场均衡和承销商行为 ——基于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特征的研究[D]. 邹晓峰. 重庆大学, 2008(06)
  • [5]后股权分置时代定向增发及其影响研究[D]. 张玲. 沈阳工业大学, 2007(03)
  • [6]公司舞弊与审计对策[J]. 王拥军.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2)
  • [7]后股权分置时代增发中引入权证的研究[J]. 陈明伟. 经济研究导刊, 2007(01)
  • [8]基于股权二元结构的上市公司增发市场均衡分析[J]. 傅强,邹晓峰.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5(03)
  • [9]二元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效率研究[D]. 王爱凡. 浙江大学, 2004(07)
  • [10]增发新股:谁增加财富 谁减少财富[J]. 邵志高.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2(S2)

标签:;  ;  ;  ;  ;  

发行新股:谁增加财富,谁减少财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