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松龄血脉康口服引起四肢水肿1例(论文文献综述)
牛祎初[1](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研究史大卓教授辨治高血压遣方用药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血压(hypertension)以体循环血压升高为特征,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达2.45亿人,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9%。高血压病程缓慢,对心、脑、肾等靶器官造成长期的、慢性的损害,严重时会造成器官衰竭。近年来,西药在降低血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显着改善了高血压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损害,但常伴有明显的药物副作用。史大卓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研究近40年,倡导根据疾病病理变化特点、结合中医病因病机认识、辨病-辨证-辨症结合、个体化治疗高血压。本研究在对导师诊疗高血压临床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应用数理统计学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探索导师治疗高血压的遣方用药特点。并对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探索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可行性。本论文分为三部分:文献综述、数据挖掘和系统评价。一、文献综述:总结不同医家对高血压的认识和治疗特点,分析其对高血压现代临床诊治的指导意义。二、基于数据挖掘研究史大卓教授治疗高血压用药规律目的:通过复杂网络、关联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探索史教授治疗高血压遣方用药规律。方法: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门诊信息采集系统,收集史大卓教授门诊诊治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数据,建立临床数据库。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应用关联规则分析药物配伍特点,聚类分析方剂组合、遣方用药特点,复杂网络分析核心组方用药特点。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高血压患者121例,其中男性56例,占46.28%,女性65例,占53.72%,患者年龄36-88岁,平均年龄56岁。2、本研究纳入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病为冠心病(44例,36.36%),其后依次是血脂代谢异常(30例,24.36%)、睡眠障碍(26例,21.48%)、心律失常(13例,10.74%)和脑血管病(8例,6.61%)。3、纳入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肝阳上亢证(诊次54,44.62%),其后依次为血瘀阻络证(诊次28,23.14%),痰湿壅盛证(诊次21,17.35%),阴阳两虚证(诊次14,11.57%)。4、处方涉及药物184种,使用频次共计1665次。单药使用频次最高的为天麻(频次98,占比5.9%)、丹参(频次89,占比5.34%),其次是川芎(频次82,占比4.92%)、茯苓(频次78,占比4.74%)、杜仲(频次68,占比4.08%)、川牛膝(频次67,占比4.02%)。高频中药主要为补肾平肝、活血利水之用。提示史大卓教授在治疗高血压时,多采用补肾平肝之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活血化瘀、化痰除湿的中药,契合了高血压患者以肝肾阴虚为本,瘀血、痰浊为标,虚实夹杂的临床特点。5、将患者中药处方中首次使用的中药进行功效分析,显示常用药物主要以平肝息风、活血祛瘀、清心除烦、利水渗湿、利尿通淋为主,这与高血压的证型分布及合并病基本符合,同单药频次分析结果一致。6、纳入中药性味统计共2128频次,以甘、苦、辛三味药最多(1753频次,占82.38%)。7、药物归经以肝经最多(909次,占29.8%),其次为心经(424次,13.90%)、肾经(373次,12.23%)、脾经(371次,12.16%)、胃经(366次,12.00%)。史教授治疗高血压多用平肝补肾、活血类药物,此类药归经以肝、心、肾为多。体现出史教授用药归经与辨证思路相符合。8、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史教授常用药对组合有:杜仲配天麻、川牛膝配天麻、钩藤配天麻、茯苓配天麻、川芎配丹参、丹参配天麻、茯苓配丹参,体现了史教授治疗高血压善用补益肝肾、平肝潜阳的药物治疗高血压,与辨证结果一致。9、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的患者,史大卓教授治疗采用葛根芩连汤配伍活血药物,活血化瘀、清热化浊。葛根生津升阳,能改善血液循环,并且有保护心肌、抗凝、抗血栓、降糖、降脂的作用;高血压合并睡眠障碍的患者,史教授治疗采用酸枣仁汤加减方,养心安神、清热除烦。10、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1)中药-中药的复杂网络分析显示,主要的中药关联节点有丹参、杜仲、钩藤、川芎、茯苓、天麻、黄芪,围绕上述药物的配伍关系和天麻钩藤饮、冠心Ⅱ号方、六味地黄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等方剂相似;(2)证候-中药的复杂网络分析核心证候为肝阳上亢证,与证候构成关联的药物主要以天麻、钩藤、杜仲、牛膝等平肝补肾药物为主,配伍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药物、茯苓等利水祛湿药物。核心证候与核心药物功效相符合,体现了史教授治疗高血压以平肝补肾为主,佐以活血利水的用药特点。三、基于随机对照试验评价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目的:系统评价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万方数据库中关于松龄血脉康胶囊单药对比西药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共纳入10项随机对照试验,合计1137例患者。结果:松龄血脉康胶囊在降压有效率、降低舒张压及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松龄血脉康胶囊在总有效率(MD=1.31,95%CI[0.85,2.02],P<0.05)、降低舒张压(MD=-1.95,95%CI[-4.77,-0.13],P<0.05)、改善中医证候(头晕、头痛等,[MD=-2.18,95%CI[-3.70,-0.67],P<0.05])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在降低收缩压(MD=-2.54,95%CI[-6.01,0.93],P<0.05)方面不具有显着优势。此外在不良反应方面,均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结论:单用松龄血脉康胶囊与西药对照组相比,在降压有效率、降低DBP、改善中医证候方面表现出一定优势,在降低SBP方面不具有显着优势。但由于纳入文献数量与质量限制,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需要更高质量的研究证据来证实。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2](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提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杨东升[3](2020)在《补肾抗衰片干预阴阳两虚证清晨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补肾抗衰片干预阴阳两虚证清晨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清晨高血压(阴阳两虚证)患者为研究对象,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1次5mg,1日1次)、缬沙坦片(1次40mg,1日1次),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叠加补肾抗衰片口服治疗(1次6片,1天3次),疗程共4周。观察清晨血压控制达标率和疗效、清晨血压下降水平和幅度,以及平均血压(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 SBP)、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h DBP)、日间平均收缩压(d 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 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血压昼夜节律、中医证候积分及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积分等指标变化。结果:(1)清晨血压控制达标率和疗效:治疗后,试验组清晨血压控制达标率(97%)优于对照组(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清晨血压下降水平和幅度:较治疗前,两组治疗后清晨SBP和DBP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治疗后清晨SBP和DBP下降水平和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试验组清晨SBP降压幅度较对照组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平均血压:和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各时段平均SBP、DBP皆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各时段平均SBP、DBP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压昼夜节律:试验组治疗后杓型节律较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5)中医证候:较治疗前,两组治疗后证候总积分及主症积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证候总积分较对照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在改善主症(眩晕、头痛、腰酸、膝软、畏寒肢冷)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医证候改善的总有效率(90%)高于对照组(66.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生活质量:较治疗前,试验组治疗后的总积分、躯体和生理症状、睡眠情况、抑郁、焦虑、生气或活力等项积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性功能失调、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工作状态、敌对等方面积分没有明显差异(P>0.05);较治疗前,对照组的总分、躯体和生理症状、睡眠情况等项积分有所升高(P<0.05);而生气或活力、焦虑、抑郁、性功能失调、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工作状态、敌对等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后生理症状、躯体症状、焦虑、抑郁积分升高优于对照组(P<0.05),生气或活力、睡眠状况、性功能失调、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工作状态、敌对等方面较对照组则无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后单项症状胸闷、容易感到紧张和害怕、耳鸣积分升高优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肢冷症状评分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补肾抗衰片联合常规降压药能够提高清晨高血压(阴阳两虚证)患者的清晨血压达标率和降压疗效,提高清晨血压下降水平、降压幅度,降低平均血压(24h SBP、24h DBP、d SBP、d DBP、n SBP、n DBP),而且能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以及生活质量。
刘大胜[4](2020)在《真实世界下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诊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概念、大数据时代,创新意识与原创思维得到高度重视,海量医疗数据的产生对医学研究提供了巨大便利。中医药学以天人相应、形神一体的思维模式与真实世界研究注重临床实际情况的理念不谋而合。将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有效地融入到中医药的诊治规律及精准化方药的探索中,使中医原创思维与形象思维、具象思维、逻辑思维相结合,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思路。顽固性高血压病(Resistanthypertension,RH)作为临床中常见、高发、难治性疾病,病情复杂、病程长,易引发心、脑、肾等多脏器的并发症,尤其容易引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目前中西医均未给出有效的治疗方案,使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认为RH多为虚实夹杂,主要体现在疾病日久,脏腑受损,阴阳气血失调,同时风、火、痰、瘀等相互兼夹,临床辨证困难。如何在真实世界下研究RH的诊治规律及其合并MACE的相关因素,克服辨证论治存在的客观证据欠缺与治疗方药缺乏精细的不足,逐步理清“病-症-证-药”之间的关系,实现由“症-药”的精准化用药思路以指导临床,提高诊治效果,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1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探索中医药诊治RH过程中“病-症-证-药”的精准化辨证思路及处方用药的形成方法,初步明确精准化方法的关键技术和适用范围,为中医辨证论治中由“症-药”的精准用药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2研究内容2.1研究真实世界下RH“病-证-药”的诊疗规律,比较RH无不良事件人群(RH人群)和RH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人群(RH+MACE人群)的中西医诊断和用药规律的差异,探索RH的核心病机及处方思路;2.2通过GBM和XGBoost算法筛选RH患者发生MACE的相关因素,针对关键相关因素挖掘其与用药及中医证素的关联,结合相关因素对MACE发生的影响率,挖掘“症-证”“症-药”的规律,探索由“症-药”的精准用药方法的形成过程。3研究方案3.1真实世界下中西医诊治顽固性高血压病“病-证-药”的规律研究3.1.1病例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HIS系统中2015年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的门诊和住院的RH患者。主要信息包括基本信息、诊断信息(西医病名、中医病名、中医证类)、西药信息、中药信息。3.1.2设计类型本研究属于真实世界研究下的横断面研究。3.1.3目标人群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中高血压患者常伴发的不良事件对其分类,主要分为RH无不良事件人群(RH人群)和RH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人群(RH+MACE人群)。3.1.4研究方法(1)RH总人群诊治规律挖掘:对RH总人群进行基本信息描述,然后对西医诊断名、西药及其分类、中医证素、中药等进行频数统计及关联分析,挖掘中西医核心诊断及用药,结合中医理论,对挖掘结果进行诊疗规律分析;(2)两类人群诊治规律比较:对RH人群和RH+MACE人群分别采用关联规则的方法挖掘西医诊断、西药用药及分类、中医证素、中药、中医证素与中药之间的规律,分析两类人群核心诊断及用药规律的差异,总结两类人群的病理特点和用药思路,为下一步精准用药研究提供基础。3.1.5统计方法本研究使用R3.6.2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包括一般统计方法、基线分析、关联分析等。3.2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及关键“症-药”的方法研究3.2.1病例来源此研究内容需用完整电子病历信息,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2015年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住院治疗的RH患者中RH无不良事件人群(RH人群)与RH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人群(RH+MACE人群)。主要信息包括HIS系统中的诊断、用药信息及EMR系统中的电子病历信息。3.2.2设计类型本研究采用真实世界中回顾性研究的设计,选取患者首次明确诊断为RH的病历记录进行研究。3.2.3目标人群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中高血压患者常伴发的不良事件分为RH人群和RH+MACE人群。3.2.4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以提升树算法中的GBM、XGBoost两种算法筛选相关因素,并用关联规则分析主要相关因素与中西药、中医证素的关联,初步明确针对主要相关因素使用的中药,以期达到由“症-药”的精准用药的目的。具体方法如下:(1)构建RH人群与RH+MACE人群相关因素变量的筛选方法。①建立RH个体发生MACE概率的目标函数:引入对数似然比,构建RH个体发生MACE概率的对数函数g(X),X表示影响RH个体发生MACE的因素。②构建MACE目标函数的多个单棵回归树模型:采用自适应算法,自动将RH患者的一般情况、症状体征、合并疾病等多个维度的相关因素作为协变量不断引入MACE的目标函数g(X),构建多个单棵回归树模型,直至模型中含有交互阶数K个相关因素。(2)确定RH个体发生MACE的相关因素。估算MACE目标函数g(X)的初始值,通过Boosting算法,对多个单棵回归树模型进行线性相加,通过不断调整模型残差,确定RH个体发生MACE相关因素。(3)建立RH+MACE主要相关因素由“症-药”的形成方法。针对RH+MACE的主要相关因素,如头晕、胸闷等,利用关联规则的方法挖掘与其关联的核心证素与药对,分析其治疗相关因素的理论基础,得到针对相关因素的由“症-药”的精准用药。(4)建立RH与RH+MACE个体的分类模型。估算MACE目标函数g(X)的初始值,通过Boosting算法的不断迭代,将多个单棵回归树模型进行线性组合,估算RH个体分类到RH+MACE人群的概率。(5)结合关键“症-药”的结果识别相关因素对RH分类模型的影响。假设方药对相关因素有效,去掉对应的相关因素,再次对RH个体进行概率估算,根据概率变化识别这一相关因素对RH引发MACE结局的重要性,指导临床用药的精准性。3.2.5统计方法本研究以R3.6.2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使用提升树算法中的GBM、XGBoost算法筛选相关变量,其他统计方法包括基线分析、一般统计分析等。4研究结果4.1真实世界下中西医诊治顽固性高血压病“病-证-药”的规律研究4.1.1研究人群根据RH的筛选流程,共筛选2015年1月2日-2019年11月5日的RH门诊及住院患者总人群4753例,其中RH人群807例,RH+MACE人群3319例。4.1.2年龄与性别RH总人群中,60岁以下RH患者男性多于女性,60岁及以上患者女性发病率逐渐上升,出现女性高于男性的趋势(P<0.001)。两类人群中,RH人群半数以上集中在60岁以下(53.4%),RH+MACE人群大多数集中在60岁及以上(74.8%)(P<0.001)。两类人群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4.1.3西医诊断名及相关疾病分析RH总人群中,共出现西医诊断名3306个。根据提升度>1,关联分析发现血脂代谢异常与高血压的关联性较强(385例,置信度96.98%),高血压3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心脏病、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联性较强(关联节点多)。两类人群中,RH人群关联疾病以高脂血症、糖尿病、关节痛等为主(关联节点多);RH+MACE人群关联疾病以高血压3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主(关联节点多)。4.1.4中医诊断名及中医证类分析RH总人群中,中医诊断名以胸痹、失眠、心衰病、胸痹心痛病等为主,中医证类以气虚血瘀、肝阳上亢、痰瘀互结、气阴两虚为主。4.1.5中医证素名及证素相关分析RH总人群中,中医病位以肝、脾、肾为主,“肺-心-经络”提升度较高(13.6154)。“气虚、血瘀、痰”为核心证素,“气虚-血瘀(支持度27.33%,置信度67.69%)”“痰-血瘀(支持度22.95%,置信度72.78%)”的支持度与置信度较高,说明“气虚血瘀”“痰瘀互结”是RH两个主要证类。两类人群中,RH+MACE人群病位在“心-肺-经络”之间关联度较RH高(提升度10.1916)。RH人群病素核心关联为气虚、血瘀、气滞、阴虚、阳亢;RH+MACE人群气虚、血瘀、痰、精亏、热等关联较高。4.1.6西药分类及药物相关分析RH总人群中,CC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使用频率最高(总人群占比>60%),利尿剂、CCB、β受体阻滞剂三类药与其他降压药关联度最高(关联节点多)。两类人群中,RH+MACE人群使用呋塞米、螺内酯比RH人群高(关联节点多),酒石酸美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也比RH人群高(关联节点多)。利尿剂、CCB、β受体阻滞剂为两类人群共同的常用药,RH+MACE人群调血脂药与其他药的关联高于RH人群(关联节点多)。4.1.7中药名及组方分析RH总人群中,以茯苓、竹茹、陈皮、半夏、甘草等利湿化痰药,黄芪、党参等补气药,丹参、赤芍、川芎、当归等活血药的频次及关联度高(支持度>5%,关联节点多)。两类人群中,茯苓、陈皮、半夏、白术等健脾祛痰药为两类人群共同核心处方。RH人群以天麻钩藤饮的思路明显,RH+MACE人群中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加丹参、川芎的思路明显(支持度>10%,关联节点多)。4.1.8中医证素与中药的相关分析两类人群中,RH人群以气虚、血瘀、阳亢为主,处方中阳亢与天麻钩藤饮,气虚与黄芪、白术、茯苓,血瘀与当归、川芎、赤芍等关联度高(支持度>3%,关联节点多)。RH+MACE人群中,痰证与半夏、陈皮、茯苓、甘草,血瘀与丹参、川芎、当归,气虚与党参、白术的关联度高(支持度>5%,关联节点多)。4.2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及关键“症-药”的方法研究4.2.1研究人群共纳入2015年4月27日-2019年10月25日电子病历信息完整的住院RH患者总人群2367例。其中RH无不良事件人群(RH人群)152例,RH+MACE人群1286例,共1438例患者。4.2.2一般信息(1)年龄特征:RH人群年龄均数及中位数均小于RH+MACE人群(P<0.001)。(2)性别、民族、婚姻、职业特征:两类人群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P=0.05),男性在RH+MACE人群高于RH人群。民族、婚姻无统计学差异(P>0.05)。(3)发病节气:雷达图显示,RH人群以霜降、寒露、处暑等节气较多,RH+MACE人群以寒露、处暑、立冬等节气较多。(4)一般体格检查:RH+MACE人群呼吸快于RH人群,RH人群收缩压和舒张压高于RH+MACE人群。身高、体重、BMI值、体温、心率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4.2.3两种提升树算法相关因素筛选结果(1)GBM算法:前15位相关因素为舒张压、既往高血压、既往脑梗死、收缩压、胸闷、年龄60岁及以上、年龄60岁以下、个人吸烟时间、心率、两目乏神、大便秘结、体温、憋喘、颈动脉硬化、性别。分类模型正确率89.25%,精度92.05%,灵敏度96.43%,ROC曲线的AUC值为0.851。(2)XGBoost算法:前15位相关因素为舒张压、年龄60岁以下、心率、收缩压、胸闷、性别、年龄60岁及以上、下肢水肿、老舌、大便秘结、既往高血压、高血压3级、既往脑梗死、两目乏神、憋喘。分类模型正确率93.4%,精度94.2%,灵敏度98.9%,ROC曲线的AUC值为0.897。(3)两种算法综合结果:舒张压、收缩压、年龄60岁及以上、年龄60岁以下、性别、既往高血压、既往脑梗死、心率、胸闷、两目乏神、大便秘结、憋喘等12个相关因素共同出现,结合临床特点,以胸闷、两目乏神、憋喘为主要症状进行“症-证”“症-药”的用药挖掘。4.2.4以症为主的相关因素“症-药”规律挖掘与分析(1)西药结果:“胸闷”与呋塞米、螺内酯等利尿剂,美托洛尔、富马酸比索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等关联较高(关联节点多)。“两目乏神”与呋塞米、螺内酯等利尿剂,酒石酸美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关联较高(关联节点多),“憋喘”关联不明显。(2)中药结果:“胸闷”与半夏、陈皮、茯苓等利湿化痰药,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等补气健脾药,川芎、当归、赤芍等活血药关联较高(支持度>13%,关联节点多);“两目乏神”与黄芪、党参、甘草等补气健脾药,茯苓、陈皮等利湿化痰药,赤芍、当归、川芎等活血药关联较高(支持度>13%,关联节点多);“憋喘”关联不明显。组方配伍中发现半夏泻心汤、温胆汤、当归补血汤、四君子汤、芎芍胶囊等方剂配伍思想。(3)症状与证素结果:“胸闷、弦、腻、两目乏神、下肢水肿”与“血瘀”关联度高(支持度>13%,置信度>60%),“胸闷、下肢水肿、睡眠欠佳”与“气虚”关联度高(支持度>13%,置信度>55%),“胸闷、腻、弦”与“痰”关联度高(支持度>13%,置信度>55%);“两目乏神、面色少华、精神欠佳”与气虚关联度高(支持度>13%,置信度>47%),“两目乏神、精神欠佳、腻”与痰关联度高(支持度>14%,置信度>50%),“两目乏神、精神欠佳”与血瘀关联度高(支持度=13.22%,置信度=57.05%)。(4)“症-药”的精准用药:若“胸闷”合并“苔腻、脉滑”,可使用“半夏、陈皮、茯苓”;若“胸闷”合并“两目乏神、下肢水肿”,可使用“黄芪、丹参、白术、甘草”;若“胸闷”合并“脉弦、睡眠欠佳”,可使用“川芎、当归、赤芍”。若“两目乏神”合并“苔腻、脉滑”,可使用“茯苓、陈皮”;若“两目乏神”合并“脉弦、胸闷”,可使用“赤芍、当归、川芎”;若“两目乏神”合并“面色少华、精神欠佳”,可使用黄芪、党参、甘草。4.2.5以症为主的相关因素对RH+MACE的概率估算及重要性识别用20个相关因素的重要性绘制瀑布图发现最初对RH个体分类为RH+MACE人群的可能性为98.57%,在改善“胸闷”“两目乏神”两个主要相关因素后,可能性下降至94.78%。5结论5.1 RH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理性质以“风、火、痰、瘀、虚”为主。RH无不良事件时多为阴虚阳亢,风阳变动,兼有气血亏虚,痰瘀阻络;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后,痰瘀互结,蕴毒化火,阻遏气机,煎液伤津,“风、火、痰、瘀、虚”互为因果,病性更加复杂多变。5.2 RH治疗当虚实兼顾。RH无不良事件时应平肝、补气、祛痰,以天麻钩藤饮、当归补血汤、温胆汤等为主,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后,应补气活血、痰瘀同治,以当归补血汤、黄连温胆汤、冠心Ⅱ方、芎芍胶囊等为主。5.3本研究首先通过描述性与推断性统计及关联规则的方法,探索了“病-证”、“证-药”的规律,然后通过GBM、XGBoost等提升树算法筛选相关因素,寻求“症-证”、“症-药”的内在关联,最终得出关键“症-药”的精准用药挖掘方法切实可行。6创新点6.1本研究较早基于真实世界临床证据,挖掘临床常见病、难治病的RH的中西医用药规律,初步解决了从“病-证”、“证-药”及“症-证”、“症-药”的用药过程,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6.2本研究以RH为范例,较早将真实世界研究思路与提升树算法等技术相结合,探索中医辨证论治中由“症-药”的精准用药形成的关键技术,为下一步精准方药方案的挖掘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王亚楠[5](2020)在《清热利湿法治疗中青年高血压(湿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清热利湿降压饮治疗中青年高血压(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清热利湿法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的疗效,为中医药治疗中青年高血压提供新的辨治思路和有效方药。观察治疗前后静息心率及血浆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变化,初步探讨清热利湿降压饮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西医中青年高血压和中医湿热证诊断标准的6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3例,实际完成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西药缬沙坦分散片40 mg 1次/日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2.5 mg1次/日,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热利湿降压饮(颗粒剂)1袋bid,观察周期为4周。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诊室血压、静息心率、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记录服药时不良事件。结果:1.一般资料和基线情况:两组患者入组时性别、年龄、病程、高血压分级、血压水平、静息心率、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及中医证候总积分等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降压疗效:治疗后降压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变化:治疗后两组血压水平(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血压水平(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治疗后两组较前均明显下降(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在头昏沉或头晕或头痛、脘腹胀满、便溏不爽、心烦及口干或口黏或口苦方面的单项症状积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胸闷、肢体困重、食少纳呆及失眠多梦或困倦嗜睡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后静息心率变化:治疗后两组静息心率较治疗前均明显减慢,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间静息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醛固酮水平变化:治疗后两组血管紧张素Ⅱ水平、醛固酮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醛固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本研究进行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清热利湿降压饮临床应用安全。结论:1.西药联合清热利湿降压饮可提高降压有效率,进一步降低患者血压水平,清热利湿降压饮治疗中青年高血压有效。2.西药联合清热利湿降压饮治疗可进一步降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清热利湿降压饮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3.清热利湿降压饮对比西药降压药可显着改善中医湿热证证候,在头昏沉或头晕或头痛、脘腹胀满、便溏不爽、心烦及口干或口黏或口苦单项症状方面尤为显着。4.清热利湿法是中青年高血压湿热证的有效治法,符合临床实际,适合临床推广。
岳博文[6](2020)在《基于六经辨证研究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证候特点及中医治疗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第一部分:采用回顾性研究探索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分布、六经证候分布,并且研究性别、年龄、以及常见并发症与六经病之间有无相关性,为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参考。第二部分:选取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中符合少阴热化证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在使用20mg阿托伐他汀作为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实验组采用滋阴清热法(松龄血脉康胶囊+潜阳育阴颗粒)进行干预,对照组为空白对照不进行额外干预。通过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颈动脉IMT、斑块大小、Crouse积分和血脂水平差异来阐明以下几个问题:①评价滋阴清热法与常规治疗相较是否具有优势;②探索滋阴清热法联合常规降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第一部分:采取横断面研究的方法,收集江苏省中医院2017年03月至2019年03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病历资料,采集其基础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以及临床资料(主诉、病史、四诊信息、体格检查、并发症信息)。基于六经辨证理论进行重新辨证并进行分析。入选的病例对象需要满足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及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通过统计分析研究性别、年龄、以及常见并发症与六经病之间有无相关性。第二部分:收集符合少阴热化证的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总计60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实验组给予松龄血脉康胶囊加潜阳育阴颗粒,对照组不进行额外药物干预。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斑块大小差异、Crouse积分差异与血脂水平差异,评价中医滋阴清热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结果:第一部分:1.经统计,418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中各经病证出现频率最高的为少阴热化证164例(39.2%),其次为少阳病143例(34.2%),出现频率最低的是太阴病6例(1.4%)2.418例患者中单经病最多见,有287例(占68.7%),其次为二经合病(占29.9%),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少阳·少阴热化合病共计35例;其次为少阳·少阴寒化合病,共计22例。三经并病仅出现6例(占1.4%)3.通过对六经病与年龄、性别、合并症(包括高脂血症、心绞痛/冠心病、腔隙性脑梗死、2型糖尿病、胆囊炎/胆结石、脂肪肝)的分析发现:①随着年龄增高,阳明病发生率增高;②女性患者患阳明病概率高于男性;③合并有胆囊炎/胆结石的患者,厥阴病的发生率增加。4.418例患者的症状中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为心慌(106例,占比25.3%)、失眠多梦(95例,占比22.7%)、昏沉(92例,占比22.0%)、胸闷(82例,占比19.6%)、头晕眼花(73例,占比17.5%)、疲劳乏力(58例,占比13.9%)、胸痛(44例,占比10.5%)等。第二部分: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明显降低,其中实验组均值降低多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差异显着,滋阴清热法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有明显优势。2.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颈动脉IMT较治疗前均有增长,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疗效无显着差异。治疗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差值均值小于对照组,即滋阴清热法延缓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方面较常规降脂治疗有优势。3.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动脉斑块大小均值稍有下降,对照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大小均值上升。两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大小均值差异显着,治疗组治疗后斑块大小均值小于对照组,即在常规治疗中颈动脉斑块继续增大,而滋阴清热法治疗能够使颈动脉硬化斑块缩小。4.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Crouse积分均值都稍有下降。治疗后两组积分进行对比差异不显着,即两组对Crouse积分的改善效果没有明显差距。5.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差异无显着性,两组治疗后组间差异也无显着性,即滋阴清热法对血脂水平的影响不明显,与常规治疗相比也没有明显优势。6.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事件。结论:第一部分:1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六经证候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少阴热化证、少阳病、少阴寒化证、厥阴病、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2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多以单经病变为主,其次是两经合病,三经并病极少,未出现三经以上合病。3二经合病中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少阳·少阴热化、少阳·少阴寒化、少阴热化·厥阴、太阳·少阳、少阴寒化·厥阴、少阳·厥阴、太阳·少阴寒化、阳明·少阴热化、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寒化、太阳·少阴热化、阳明·少阴寒化、太阳·太阴、太阴·厥阴。4阳明病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升高,且女性患者的阳明病发生率高于男性。5胆囊炎/胆结石是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厥阴病的危险因素。6六经辨证是诊治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可行辨证方法。第二部分:1滋阴清热法能够更好地改善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候,减轻患者的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2滋阴清热法在减缓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方面较常规疗法有一定优势,同时滋阴清热法能够阻止颈动脉斑块大小的增长,甚至缩小斑块。3滋阴清热法未对血脂水平产生明显影响。4滋阴清热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安全性可靠,是可行的临床治疗手段。
林万鹏[7](2020)在《眩晕宁胶囊治疗痰瘀互结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眩晕宁胶囊治疗以眩晕为首要症状的痰瘀互结型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提供新的方法。方法:遵循随机对照试验原则,将符合后循环缺血中西医临床诊断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依据病情予以控制血压、血糖等作为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口服眩晕宁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次1粒,每日1次,两组观察治疗时间均为28天。试验期间,由于依存性差、失访、自愿退出等原因共脱落9例,其中治疗组4例,对照组5例,最终完成试验对象81例。本研究于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的眩晕障碍量表积分、中医症候积分、经颅多普勒超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95.1%,对照组总有效率82.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眩晕障碍量表积分方面,两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总积分、功能症状及躯体症状积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感症状积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中医症候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候总积分及眩晕、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等主要症候积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作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血液流变学方面,治疗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TCD指标改善方面,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期间,治疗组有1例患者出现轻度胃脘部胀满,2天后症状缓解,治疗结束后复查各项安全性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眩晕宁胶囊可有效改善痰瘀互结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眩晕主症,减轻头重耳鸣、胸闷呕恶等伴随症状,减少发作次数,提高生活质量,且临床使用具有较高安全性;(2)眩晕宁胶囊可有效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减轻血管阻力,降低血液粘度,调节局部微循环,增强脑灌注,改善后循环缺血状况。
伏丽丽[8](2019)在《松龄血脉康干预2期高血压血管功能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松龄血脉康对ACC/AHA 2期高血压(1级高血压)高危患者动脉弹性功能(管壁僵硬度)的影响及其降压特点。方法:设计为随机、双盲双模拟、空白平行对照研究。于2周洗脱期后,在年龄30~79岁、脉压(PP)≥60mm Hg的2期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患者中,比较卡维地洛+氢氯噻嗪(对照组,n=32)和松龄血脉康(试验组,n=35)对无创测定的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的保护作用,并评价对坐位收缩压(SBP)/PP的近期影响,疗程24周。结果:治疗后实验组、对照组的肱动脉SBP均显着下降(P<0.001),但组间SB P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肱动脉DBP均显着下降(P<0.001),校正基线差异后,对照组肱动脉DBP平均降幅的差异仍有显着性(P<0.001);由此导致治疗后两组肱动脉PP的差异有显着性(P<0.001),试验组PP缩小更为明显;两组心率均显着下降(P<0.001),但校正基线差异后,对照组心率平均降幅的差异仍有显着性(P<0.001);对照组ba PWV无明显变化(P>0.05),试验组ba PWV平均降幅的差异有显着性(P<0.001)。结论:与β受体阻滞剂主要降低舒张压(DBP)且不能改善大动脉弹性功能(管壁僵硬度)的特点不同,松龄血脉康能在降低SBP的同时不过度降低DBP,从而缩小了PP,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了大动脉弹性功能(管壁僵硬度),提示其可能延缓血管衰老,产生特异性抗动脉硬化的血管综合保护效应。
张冉[9](2018)在《松龄血脉康胶囊对原发性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型)临床疗效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评价松龄血脉康胶囊对原发性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型)临床疗效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09月至2017年03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病门诊就诊的符合入选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1级(肝阳上亢型)患者6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对照组33例。观察组给予松龄血脉康胶囊及氯沙坦钾安慰剂口服;对照组给予氯沙坦钾片及松龄血脉康胶囊安慰剂口服;观察周期为8周。分别观察并记录坐位血压及动态血压、匹兹堡睡眠、高血压症状、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并记录试验过程中的不良事件。采用SPSS17.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血压水平:治疗前后两组坐位血压比较P<0.01,有显着性差异;两组间比较P>0.05,无显着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两组24h动态血压(夜间平均血压、日间平均血压、24h平均血压)比较P<0.05,有显着性差异;两组间比较P>0.05,无显着性差异。结果显示松龄血脉康胶囊与氯沙坦钾片降压效果相当。2.高血压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比较观察组P<0.05,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P>0.05,无显着性差异;两组间比较P<0.05,有显着性差异。治疗前后头痛症状两组比较P<0.01,有显着性差异;两组间比较P<0.05,有显着性差异。结果显示松龄血脉康胶囊改善高血压症状优于氯沙坦钾片。3.生活质量评分表:治疗前后比较观察组P<0.01,对照组P<0.05,有显着性差异;两组间比较P<0.05,有显着性差异。结果提示松龄血脉康胶囊改善高血压症状优于氯沙坦钾片。4、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表:治疗前后比较观察组P<0.05,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P>0.05,无显着性差异;两组间比较P<0.05,有显着性差异。结果提示松龄血脉康胶囊在改善睡眠优于氯沙坦钾片。结论:1.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Ⅰ级(肝阳上亢型)有效,与氯沙坦钾片疗效相当。2.松龄血脉康胶囊较氯沙坦钾片可有效地改善高血压症状。3.松龄血脉康胶囊较氯沙坦钾片可有效地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4.松龄血脉康胶囊在本次试验中治疗原发性高血压1级(肝阳上亢型)安全可靠。
马金辉[10](2018)在《基于meta分析及对松龄血脉康的临床研究评价平肝法对高血压的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血压(hypertension)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特点,是危害心脑血管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增加;同时还能引起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逐年上升,最新全国高血压报告指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接近200%;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发现,高血压引起的死亡人数可占总死亡构成比的25%。因此,我们认为高血压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高血压干预方案至关重要。我们前期对全国16家三甲医院电子数据中第一诊断为高血压的住院患者,应用频数分析和关联规则开展数据分析显示:肝阳上亢证型在高血压中医证型中占有很大比重,科学合理地针对此类人群进行中医药干预,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高血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根据循证医学理念,首先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分析了平肝法治疗高血压的疗效与安全性;在此基础上运用了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观察了松龄血脉康胶囊干预肝阳上亢型的低中危的1级高血压合并焦虑状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希望为平肝中药干预高血压提供现代证据支撑。本论文分为四部分:文献综述、经验总结、系统评价和临床观察。一、文献综述:结合古代医家与现代病理生理学研究系统阐释了高血压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证型分布及治则治法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发现肝阳上亢证型在高血压分型中有较大比重,平肝法在高血压治疗中应用广泛。二、经验总结:导师史大卓教授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的专家,对于高血压的辨治经验丰富,临床效果显着。本部分从史大卓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用药特色入手,分析总结史大卓教授辨治高血压的经验,认为高血压治疗当以肝为轴心,以平肝为基本大法。三、系统评价:筛选数据库中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系统评价既往研究论述的平肝中药对高血压的作用。目的:系统评价平肝法治疗高血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中医平肝法在高血压中的应用提供证据支撑。方法:1.检索策略:采取电子检索与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国内心血管系统疾病会议论文集及相关文章附录的参考文献。2.文献评价:文献筛选由两位研究者按照文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意见不统一时向第三方咨询解决;若文献符合入选标准,则提取文献的相关研究特征资料,并进行方法学和报告质量的评价,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篇文献,包含14项随机对照试验。所获得的文献试验的方法学质量评价为中等。Meta分析显示:1.单用平肝中药与常规降压西药对比:(1)在降压数值上,单用平肝中药较西药常规治疗,可以更显着的降低收缩压[MD=-10.07,95%CI(-16.83,-3.32)]与舒张压[MD=-7.97,95%CI(-10.61,-5.32)]。(2)在中医证候疗效上,只有1篇文献分析结果提示单用平肝中药对比西药能更好的改善中医证候。(3)在降低血脂水平上,只有1篇文献分析结果提示单用平肝中药对比西药能更好的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2.平肝中药联合常规西药与常规西药对比:(1)在降压数值上,平肝中药联合常规西药与常规西药相比,可以显着的降低收缩压[MD=-7.37,95%CI(-8.83,-5.91)]与舒张压[MD=-4.57,95%CI(-5.42,-3.71)]。(2)在降压疗效上,平肝中药联合常规西药与常规西药相比,降压疗效更明显[RR=1.25,95%CI(1.17,1.33)]。(3)在中医证候评分上,平肝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与常规西药相比,可以更明显降低中医证候评分[MD=-7.19,95%CI(-9.35,-5.03)]。(4)在中医证候疗效上,平肝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与常规西药相比,可以提高中医证候疗效[MD=1.26,95%CI(1.17,1.36)]。有4篇文献报道了不良反应。结论:单用平肝中药与常规西药相比,在降低血压数值、改善中医证候、降低血脂水平上表现出一定优势;平肝中药联合西药在降低血压数值、提高降压疗效及改善中医证候方面要优于常规西药。但由于纳入文献数量与质量限制,有关使用平肝法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研究来支撑。四、临床观察:采取单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论证松龄血脉康对肝阳上亢型低中危的1级高血压合并焦虑状态患者的作用。目的:观察松龄血脉康治疗肝阳上亢型低中危的1级高血压合并轻中度焦虑患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采取单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研究设计,收集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北京和平里医院门诊的低中危的1级高血压合并轻中度焦虑状态(SAS标准分50-69分)患者,辨证为肝阳上亢型。采取数字随机的方法进行随机分组,成都康弘制药有限公司对药物进行设盲,分别包装。治疗组给予松龄血脉康胶囊,1.5g/次,每日3次,服药12周,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安慰剂治疗,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压数值、降压达标率、焦虑量表评分、中医证候计分及疗效、欧洲健康量表中的健康五维描述系统和视觉模拟标尺,以及理化指标:血管紧张素Ⅱ、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共入选70例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两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其中治疗组3例患者未能坚持服药,中断治疗,对照组失访4例患者,未完成末次指标监测。最终完成入组63例患者,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基础用药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1)在降压数值方面:治疗前,治疗组患者收缩压为143.23±16.17mmHg,舒张压为87.41±12.16mmHg,对照组患者收缩压为140.45±19.40mmHg,舒张压为88.30±11.20mmHg,两组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在比较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12周后,治疗组患者的收缩压124.30±17.25 mmHg,舒张压为75.83±10.14mmHg,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132.30±19.55mmHg,舒张压为84.34±9.15mmHg,收缩压与舒张压水平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降压疗效方面:治疗12周后,治疗组总人数32例,达标24例,对照组总人数31例,达标17例,两组达标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在SAS焦虑量表评分方面:治疗前,治疗组患者SAS评分为58.74±6.19,对照组患者SAS评分为59.64±9.5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SAS评分为45.78±9.26,对照组患者SAS评分为50.33±8.3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4)中医症状分布:治疗前两组患者比较,在中医症状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比较,在眩晕、头痛、面部烘热、耳鸣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中医证候计分:治疗前,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计分为18.22±3.19,对照组患者中医证候计分为19.64±4.5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中医证候计分为9.78±4.26,对照组患者中医证候计分为15.23±8.3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6)在生活质量方面:治疗前,治疗组患者EQ-5D评分为0.693±0.14,对照组评分为0.712±0.1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EQ-5D评分为0.891±0.09,对照组为0.803±0.2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治疗组EQ-VAS评分为70.85±9.23,对照组为72.44±10.7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为89.57±8.13,对照组为80.75±11.2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7)在理化指标方面:治疗前,治疗组患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为145.4±12.1pg/ml,对照组评分为151.4±13.5pg/ml,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为121.8±13.1pg/ml,对照组为147.7±12.2pg/m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治疗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为9.26±2.56 mg/L,对照组为8.71±2.95mg/L,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C反应蛋白水平为8.18±2.42mg/L,对照组为8.32±3.55mg/L,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治疗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12.2±4.1umol/l,对照组为13.4±3.6 umol/1,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同型半胱氨酸为12.1±3.1umol/l,对照组为12.7±2.2umol/l,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依据肝阳上亢的中医证候评分,将肝阳上亢证患者分为重度肝阳上亢证与轻度肝阳上亢证;研究发现重度肝阳上亢证与轻度肝阳上亢证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12.21±1.96mg/l、9.16±2.01 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肝阳上亢证与轻度肝阳上亢证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分别为 13.42±4.41umol/l、11.26±3.06u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肝阳上亢证与轻度肝阳上亢证患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分别为143.73±14.67 pg/ml、129.35±12.11 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肝阳上亢证与轻度肝阳上亢证患者焦虑SAS评分分别为68.64±8.16、49.86±7.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肝功能(ALT、AST)、肾功能(Cr、BUN)、凝血四项、血常规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治疗组1例患者服药后。出现腹泻,继续服药后症状消失。结论:松龄血脉康胶囊可降低肝阳上亢型的低中危的1级高血压合并轻中度焦虑状态患者的血压数值、提高降压疗效,并能改善中医症状、改善中医证候、降低中医证候计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同时,研究还发现肝阳上亢证与炎症因子水平、血管内皮功能及SAS评分相关。
二、松龄血脉康口服引起四肢水肿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龄血脉康口服引起四肢水肿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研究史大卓教授辨治高血压遣方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
2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现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研究史大卓教授辨治高血压用药规律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排标准 |
4 数据收集与分析 |
5 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 |
结果 |
1 临床一般资料 |
2 合并病 |
3 中医证候分布 |
4 中药分析结果 |
5 中药配伍关联分析 |
6 辨证用药规律 |
小结与讨论 |
1 小结 |
2 史大卓教授辨治高血压的临证特色 |
3 数据挖掘技术与中医药 |
第二部分 基于随机对照试验对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
资料与方法 |
1 纳入标准 |
2 干预措施 |
3 结局指标 |
4 排除标准 |
5 检索策略 |
6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偏倚风险评价 |
7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文献检索流程及结果 |
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3 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
4 Meta分析 |
小结 |
1 降压总有效率分析 |
2 血压数值 |
3 中医证候 |
4 血脂水平 |
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6 本研究的影响因素 |
7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 |
讨论 |
1 肝阳上亢是高血压的主要证型 |
2 平肝潜阳法治疗高血压 |
3 松龄血脉康胶囊与高血压 |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2)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3)补肾抗衰片干预阴阳两虚证清晨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3 病例来源 |
1.4 诊断标准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1.7 退出和剔除标准 |
1.8 治疗方案及疗程 |
1.9 观察指标 |
1.10 24小时动态血压(ABPM)的测量方法 |
1.11 疗效评价标准 |
1.12 统计学方法 |
2 伦理学设计 |
2.1 伦理学审查体系 |
2.2 受试者的医疗与保护 |
2.3 知情同意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
3.3 两组患者清晨血压达标率比较 |
3.4 两组患者清晨降压疗效比较 |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清晨血压比较 |
3.6 两组患者清晨降压幅度比较 |
3.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血压比较 |
3.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昼夜节律比较 |
3.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3.1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症积分比较 |
3.1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1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
讨论 |
1 中医治疗清晨高血压的现状 |
2 清晨高血压的中医证候研究现状 |
3 清晨高血压阴阳两虚证病机探讨 |
4 补肾抗衰片组方原理和药物分析 |
5 补肾抗衰片对清晨血压和平均血压的影响 |
6 补肾抗衰片对清晨高血压阴阳两虚证中医证候的影响 |
7 补肾抗衰片对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8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治疗清晨高血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真实世界下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诊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临床科研中的应用 |
1 真实世界研究的发展渊源 |
2 真实世界研究的常见类型 |
3 真实世界研究的特点与优势 |
4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
5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研究中的数据分析方法 |
6 真实世界研究的问题及展望 |
综述二 顽固性高血压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定义及其致病风险 |
2 西医学对顽固性高血压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2.1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病因及病理机制研究 |
2.2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西医治疗方案 |
3 中医学对顽固性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
3.1 中医对顽固性高血压病的认识 |
3.2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 |
3.3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辨证研究 |
3.4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 |
4 顽固性高血压病研究的述评及展望 |
第二部分 真实世界下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诊治规律研究 |
前言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3 技术路线图 |
研究内容一 真实世界下中西医诊治顽固性高血压病“病-证-药”的规律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研究设计方案 |
2 研究结果 |
2.1 顽固性高血压病总人群研究结果 |
2.2 顽固性高血压病人群与顽固性高血压病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两类人群比较分析 |
3 讨论 |
3.1 年龄、性别是影响顽固性高血压病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 |
3.2 顽固性高血压病属高血压3级时易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 |
3.3 顽固性高血压病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人群的西药以保护靶器官、降低恶化风险为主 |
3.4 顽固性高血压病核心病位以“肝、脾、肾”,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
3.5 顽固性高血压病治疗应虚实兼顾 |
研究内容二 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及关键“症-药”的方法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研究设计方案 |
2 研究结果 |
2.1 研究人群 |
2.2 一般信息 |
2.3 两类人群临床信息比较 |
2.4 两种提升树算法相关因素筛选结果 |
2.5 以症为主的相关因素“症-药”规律挖掘与分析 |
2.6 以症为主的相关因素对RH+MACE的概率估算及重要性识别 |
3 讨论 |
3.1 真实世界研究与大数据处理方法为中医药精准方药的挖掘提供了依据 |
3.2 GBM和XGBoost等提升树算法为非线性复杂关系的挖掘提供了方法学思路 |
3.3 筛选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对疾病预后有参考价值 |
3.4 针对相关因素的精准用药方法切实可行 |
3.5 顽固性高血压病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与精准用药的研究方法为下一步预测和治疗提供思路 |
结论 |
创新点 |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
(5)清热利湿法治疗中青年高血压(湿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高血压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高血压病名的认识 |
2. 中医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中医对高血压辨证分型的认识 |
4. 中医对高血压治疗的认识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中青年高血压的认识 |
1. 中青年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 |
2. 中青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特点 |
3. 中青年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 |
4. 中青年高血压病的治疗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的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设计类型 |
2.2 治疗方案 |
2.3 评价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疗效分析 |
3.3 不良反应记录 |
4 讨论 |
4.1 现代医学和中医对中青年高血压的认识 |
4.2 导师从湿热论治中青年高血压 |
4.3 导师对湿热证的治法分析 |
4.4 清热利湿降压饮药物组成分析 |
4.5 清热利湿降压饮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
4.6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基于六经辨证研究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证候特点及中医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的认识 |
2 西医对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现状 |
3 高血压合并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回顾性研究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标准 |
4. 研究方法 |
5. 统计方法 |
6 数据资料的处理方法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 |
2 合并症分布情况 |
3 症状分布情况 |
4 六经分布情况 |
5 六经病与性别、年龄、合并症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及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病例标准 |
2.4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
2.5 治疗方案 |
2.6 观察项目 |
2.7 观察指标 |
2.8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3.1 基础资料分析 |
3.2 治疗结果比较 |
3.3 病例脱落、剔除、不良反应及终止实验情况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眩晕宁胶囊治疗痰瘀互结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试验标准 |
1.6 病例脱落 |
1.7 病例脱落处理 |
2.研究方法 |
2.1 总体设计 |
2.2 病例分组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价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
2.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3.两组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积分比较 |
4.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主要症候积分比较 |
6.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 |
7.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
8.两组治疗前后TCD指标比较 |
9.不良反应与安全性 |
讨论 |
1.从痰瘀互结证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立论依据 |
2.眩晕宁胶囊方药研究 |
3.对照组药物选用分析 |
4.疗效分析 |
5.不足之处与展望 |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8)松龄血脉康干预2期高血压血管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研究方法 |
1.研究设计 |
1.1 设计类型 |
1.2 随机化方法 |
1.3 对照原则 |
1.4 盲法设计及实施 |
1.5 样本量 |
2.研究人群 |
2.1 研究人群来源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退出和剔除标准 |
3.研究方案 |
3.1 入选步骤 |
3.2 治疗方案 |
4.观察指标 |
4.1 一般记录项目 |
4.2 生物学指标 |
4.3 诊断指标 |
4.4 主要疗效指标 |
4.5 次要疗效指标 |
4.6 安全性指标 |
4.7 疗效评价标准 |
4.8 研究评价指标 |
4.9 观测时点的规定 |
5.数据统计分析 |
结果 |
1.临床试验完成情况 |
2.基线人口学和临床特征 |
3.肱动脉血压和心率变化 |
4.baPWV变化 |
5.安全性数据 |
讨论 |
1.传统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
1.1 高血压的病名、病因、病机 |
2.传统医学对高血压的治疗 |
2.1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 |
2.2 针灸治疗高血压 |
2.3 推拿疗法治疗高血压 |
2.4 足疗治疗高血压 |
3.松龄血脉康 |
3.1 松龄血脉康的组方浅析 |
3.2 松龄血脉康的现代研究作用 |
4.影响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因素 |
4.1 年龄 |
4.2 性别 |
4.3 吸烟 |
4.4 尿酸 |
4.5 糖尿病 |
5.结果讨论 |
5.1 可比性分析 |
5.2 肱动脉血压和心率变化评价 |
5.3 脉搏波传导速度指标评价 |
5.4 不良事件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管功能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9)松龄血脉康胶囊对原发性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型)临床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高血压的现代医学认识与治疗 |
1.1 高血压病的发病病因及常见机制 |
1.2 血压水平分类 |
1.3 高血压的西医治疗 |
2 高血压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
2.1 病名的发展沿革 |
2.2 中医病因病机的论述 |
2.3 辨证分型和论治 |
2.4 以病因病机论治 |
2.5 以脏腑论治 |
3 血脉同治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 |
3.1 血脉同病理论的研究概况 |
3.2 血脉同治理论的概述 |
3.3 血脉同治理论的临床应用 |
资料与方法 |
1 选取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受试者退出试验的条件及步骤 |
5.1 研究者决定终止的条件 |
5.2 受试者自行脱落条件 |
6 中止试验的条件及剔除标准 |
7 治疗方案 |
7.1 试验药品 |
7.2 给药方法 |
8 观察与评价指标 |
8.1 背景资料观测指标 |
8.2 疗效性观测指标 |
8.3 安全性观测指标 |
9 临床有效性判定标准 |
9.1 高血压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
9.2 高血压疗效评定标准 |
10 统计学处理 |
结果与分析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一般资料分析 |
3 疗效分析 |
3.1 坐位收缩压(SeSBP)及舒张压(SeDBP)积分、疗效及血压达标率分析 |
3.2 24小时动态血压积分分析 |
3.3 高血压症状评分分析 |
3.4 头痛质量评分分析 |
3.5 匹兹堡睡眠指数质量评分分析 |
3.6 生活质量评分分析 |
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探讨高血压与“血脉同治”理论的认识 |
2 从中医学的角度探讨风眩与“血脉同治”理论的认识 |
3 松龄血脉康胶囊的组方特色与现代药理学研究 |
4 松龄血脉康胶囊的临床疗效的分析 |
4.1 对血压的临床疗效影响 |
4.2 对血脂的临床疗效影响 |
4.3 对高血压相关症状的临床疗效影响 |
5 松龄血脉康胶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10)基于meta分析及对松龄血脉康的临床研究评价平肝法对高血压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中医药辨治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
1 高血压的中医病名 |
2 高血压的中医病因 |
2.1 情志内伤 |
2.2 饮食不节、劳逸过度 |
2.3 年高体衰或先天不足 |
3 高血压的中医分型 |
4 高血压的中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经验总结史大卓教授以肝为轴心辨治高血压的经验总结 |
1 高血压的病因病机认识 |
1.1 以肝为轴心的脏腑辨证体系 |
1.2 虚实夹杂的病理特点 |
2 高血压治疗特点 |
2.1 以平肝为主 |
2.2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适当治瘀 |
2.3 注重气机舒畅,擅用升阳散风药 |
2.4 女性注重调和冲任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系统评价基于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平肝法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系统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检索策略 |
1.2.2 检索词 |
1.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4 结局指标 |
1.5 文献筛选和分类 |
1.5.1 文献筛选 |
1.5.2 文献分类 |
1.6 资料提取 |
1.7 文献质量评价 |
1.8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和筛选结果 |
2.1.1 检索结果 |
2.1.2 筛选结果 |
2.2 纳入文献资料 |
2.2.1 基本情况 |
2.2.2 纳入文献的中西医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文献的用药情况及效应指标 |
2.2.4 不良反应 |
2.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2.4.1 单用平肝中药治疗高血压的效果评价 |
2.4.2 平肝中药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的效果评价 |
3 讨论 |
3.1 效果分析 |
3.1.1 单用平肝中药治疗高血压的效果 |
3.1.2 平肝中药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的效果 |
3.2 纳入研究的局限性 |
3.2.1 文献质量 |
3.2.2 影响因素 |
3.3 对实践的意义 |
3.3.1 文献质量 |
3.3.2 发表偏倚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临床试验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焦虑状态的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入选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的标准 |
1.5 干预方案 |
1.6 观察指标 |
1.6.1 一般情况 |
1.6.2 安全性指标 |
1.6.3 疗效指标 |
1.7 随访计划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松龄血脉康治疗肝阳上亢型低中危1级高血压合并轻中度焦虑状态的疗效评价 |
2.2.1 血压数值 |
2.2.2 降压疗效 |
2.2.3 焦虑自评量表(SAS) |
2.2.4 中医症状分布 |
2.2.5 中医证候计分 |
2.2.6 欧洲健康量表评分 |
2.2.7 血管紧张素Ⅱ水平 |
2.2.8 C反应蛋白水平 |
2.2.9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
2.3 高血压肝阳上亢严重程度和炎症因子、血管内皮损伤、RAS系统激活程度及焦虑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
2.4 安全性观察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项目创新点和不足 |
附件1 技术路线 |
附件2 欧洲健康五维描述系统(EQ-5D) |
附件3 视觉模拟标尺得分(EQ-VAS) |
附件4 SAS评分 |
致谢 |
附录 |
四、松龄血脉康口服引起四肢水肿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研究史大卓教授辨治高血压遣方用药规律[D]. 牛祎初.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3]补肾抗衰片干预阴阳两虚证清晨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研究[D]. 杨东升.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真实世界下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诊治规律研究[D]. 刘大胜.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
- [5]清热利湿法治疗中青年高血压(湿热证)的临床研究[D]. 王亚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基于六经辨证研究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证候特点及中医治疗研究[D]. 岳博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眩晕宁胶囊治疗痰瘀互结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D]. 林万鹏.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8]松龄血脉康干预2期高血压血管功能研究[D]. 伏丽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9]松龄血脉康胶囊对原发性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型)临床疗效的影响[D]. 张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基于meta分析及对松龄血脉康的临床研究评价平肝法对高血压的疗效[D]. 马金辉.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