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晓,茹宁,李名梁[1](2021)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热点和前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期刊文献作为数据样本,以CiteSpace作为分析工具,以"新建本科院校"和"转型发展"作为主题词,对2009—2020年的584篇文献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通过文献时间分布、关键词共现分析、发文作者和机构分析、突现词分析、主题词时区分析,对该领域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及研究前沿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文献时间分布与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时间密切相关;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大多观点都围绕"应用型"展开论述,与政策中提倡的转型发展方向高度吻合;顾永安、刘海峰及常熟理工学院、三明学院等学者和学术机构发表成果较多,在研究过程中可以作为重点进行参考,此外,这一领域研究以独立研究为主,还应该多加强学者与机构之间的联系;随着国内新建本科院校的研究热点热度不断被聚焦,最终,"应用型人才"成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研究的前沿。
朱涛[2](2021)在《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研究》文中指出新建本科院校占据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的“半壁河山”,在建设人才资源大国、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工程人才。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对高等教育以及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影响深远,保障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刻不容缓。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文本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对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背景分析及相关文献的梳理,围绕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谁来保障”“保障什么”的基本问题,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实施对象以及若干环节进行研究。其次,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主体和客体两个维度,以115所理工类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为样本,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利益相关者责权不明确且参与不够深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各环节发展不均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并从利益相关者间未建立“责任共担”的机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过程未形成“螺旋上升”的闭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指标体系理解不一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再次,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设想上,借鉴福建工程学院落实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建立明确且可衡量的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课堂教学革命的实施、建立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支持条件等方面的实践探索,总结其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平台,在健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内容,强化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主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经验,以期为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提供借鉴和启示。最后,针对上述发现的问题以及案例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践,形成了由质量保障主体、质量保障客体和工程人才培养要素构成的三维立体结构,构建了由决策与指挥系统、执行系统、检查与评价系统、反馈与改进系统、环境支持系统构成的“五位一体”的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内容体系。同时,提出深化质量保障主体的参与,健全和完善质量保障客体,持续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对策。
刘诚丽[3](2020)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演进及导向》文中认为根据1998—2020年中央发布的教育政策,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8年--2014年)为由新建本科院校到合格本科院校的"新建期"建设阶段;第二阶段(2014年至今)为由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转型"的"新形态"塑造阶段。这对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发展提出"新要求",即向应用技术类大学转型,走以特色促发展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推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因此,政府、高校和企业应采取多方举措,尽快落实政策的"新要求"。
蔡泳帆[4](2020)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发展战略研究 ——以广东省A师范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总体思路,遵循“历史审视——现实观照——经验借鉴——展望未来”探索模式,以转型发展中的地方高师院校的发展战略为研究主题,通过个案分析对当前地方高师院校发展战略进行深入考察、问题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地方高师院校以发展战略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的思路和改进策略。首先,运用SWOT分析对个案高校重要发展节点的战略选择展开分析,从校史资料、访谈和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文本中,梳理不同历史阶段学校对内外部环境的认识、做出的战略选择及其对学校转型发展的影响;其次,提取个案高校在转型发展中的发展战略及其行为作为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发掘并分析其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存在问题;再次,在总结历史发展战略和探查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个案高校下一阶段的转型发展战略。再次,参照了国内外地方高师院校以发展战略促转型发展的突出经验。对日本的奈良教育大学和山东的聊城大学的学校现状、从建校初期到实现转型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概括,总结归纳了在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上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与启示。最后,根据个案高校在对高校发展战略环境的认识、制定与实施发展战略的存在问题,分别从战略环境、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三个层面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一点思考及优化建议。
张涛[5](2020)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唐山学院为例》文中认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响应国家的倡导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仍有部分高校存在着办学定位模糊、实践教学薄弱等问题。学生的专业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导致企业招工难,毕业生就业难,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已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当务之急。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法、个案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深入分析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现状、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相关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第一章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概述,重点研究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背景、理论依据、基本原则。第二章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以河北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唐山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发现尽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内容设置不合理、管理滞后、保障缺乏力度、评价不科学等问题。分析原因主要包括学校转型发展推进力度不够、专业实践教学整合性差、传统管理思维定式的影响、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落后等几个方面。第三章是对策建议,立足我国实际,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从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管理、保障和评价的角度,对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实践教学提出对策和建议。结论部分总结本文观点,指出目前研究的局限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通过此研究旨在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谭晶晶[6](2020)在《演进、反思及其应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研究 ——以X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建本科院校目前的处境十分尴尬,往学术型高校发展,没有办学沉淀和科研成果的支撑;向职业型高校转变,没有硬件设备和实践型师资的依托。新建本科院校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必须探索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转型道路。本研究以X学院作为案例,以高等教育治理理论为支撑,结合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演进出发,反思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在国家政策、地方政府和转型主体三个方面遇到的困境,并且从完善国家政策设计、推进地方政府统筹以及强化高校转型意识三个维度提出应对建议。首先,论文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演进历程进行阐述。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规划,也是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论文以X学院为例,对X学院的基本情况及其转型现状进行分析。其次,论文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从国家政策、地方政府和高校主体三个维度进行反思,如高校转型政策体系尚未形成合力,中央地方政策衔接尚待加强;分类管理体系有待落实,地方配套统筹机制乏力;高校办学定位如出一辙,高校转型功利色彩浓郁。最后,提出了坚持政策体系一体化设计、坚持地方政府区域性统筹和坚持高校转型市场化地位等具体应对策略。
徐渝萍[7](2020)在《重庆市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C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等教育逐渐迈向大众化发展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这既体现于高等教育类型的日渐丰富,也彰显于高等教育层次的日益健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产生既源于国际社会外部力量的推动,也是高等教育内生发展的客观需求,它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必然产物,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较大份额,其办学质量关乎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大学的职能随着大学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演变,但人才培养始终为其根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关乎应用型本科建设质量的重要议题,具有尤为重要的积极意义。自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口号提出后,全国各地诸多本科院校纷纷开始响应转型发展的号召,提出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发展战略。重庆地区成立了市属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联盟,共同探究应用型本科发展之路,经过多方努力,部分高校已实现了从部分学科到专业再到学校整体转型的变迁,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成果颇丰,人才培养模式也日趋成熟。但同时,相关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建构中也呈现出一系列问题,例如转型发展理念与人才培养理念的契合度欠佳、盲目强调办学应用性而忽视大学育人使命、地区资源利用不充分、教师选聘及考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仍十分突出,诸如此类的问题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带来了挑战。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开展:第一部分从重庆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契机出发,基于当前重庆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对当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把握。第二部分对C大学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人才培养实践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对学校领导、学院领导和一线教师进行访谈,总结其转型后的人才培养策略,分析其改革经验及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第三部分面向C大学在校学生开展学习满意度调查,通过编制、发放问卷并采用SPSS 23数据分析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了解该校人才培养成效,把握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第四部分结合前三部分的内容为该校及重庆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启示和借鉴。研究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从理念、内容与方法出发,从思想基础的坚实,制度保障的完善,课程桥梁的搭建,实践平台的创新四大方面着手探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通过秉持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产业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理念,增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服务性;通过建立应用型课程联盟,调整课程设置比例,合理设置课程时间,及时更新与优化专业课程,提升应用型本科教学内容的适应性;通过明确政府在校地合作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利用地区及学校的资源及优势推进实践教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法,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的实践性;通过大力推进应用型本科文化建设,为人才培养实践营造良好氛围等途径为重庆市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启示与参考,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水平。
李周珊[8](2020)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模式构建研究 ——以T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应用转型在国家层面提出,朝应用转型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如何转成应用型高校的问题亟待解决,而社会服务职能作为高校的第三大职能,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核心职能,对促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用转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服务模式的构建作为促进社会服务职能更好发挥的关键要素之一,对其研究势在必行。因此,本研究基于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观与资源依赖理论,以T学院为例进行调查,发现当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社会服务模式构建已初见成效且处于中等水平,资源是影响社会服务模式构建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模式构建存在办学历史比较短,办学定位待明确、内涵理解不深入,服务意识待提高;利益内驱力不强、外发引诱力不够;服务专门机构有待增设、服务专项制度有待修订、个人考评制度有待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数量较少、地方特色未得到充分挖掘等现实困境。针对以上困境,提出追寻办学历史,找准学校办学定位、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服务意识;采取正向激励,调动师生社会服务积极性、建立联动激励机制,促进校政企利益共享;自上而下,增设社会服务机构、统筹兼顾,修订社会服务制度、分门别类,完善个人评价体系;加强校外协作,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深挖地方资源,彰显社会服务特色性的建构策略。以此,来建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模式,推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用转型走向深处。最后,结合国内外高校社会服务模式构建的经验与启示,认为耦合型社会服务模式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模式的应然选择,并对校政耦合型社会服务模式、校企耦合型社会服务模式以及校政企耦合型社会服务模式的耦合本质、耦合关系以及耦合概念模型进行了探讨。
康方芳[9](2020)在《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质量提升瓶颈与对策研究 ——基于学生发展的视角》文中提出确保和提升质量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之本。尤其是新建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主要依靠学生生源,提高质量更是学校持续稳定和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发展应是学校质量提升的关键。质量不仅涉及办学质量、教学质量,而且更应关涉人才培养的质量。其中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和学校办学质量的基础。人才培养质量是办学质量和教学质量的落脚点。新建民办本科院校是指2000年以后升本的民办高校,主要由民办专科升格为民办本科,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本科,新建民办本科组成。本文研究新建民办本科学院主要针对由民办专科升格的新建民办本科。这类学校办学基础相对薄弱,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占比逐渐减少。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虽是自筹资金,自主办学,但办学的质量也需接受教育部门的监督。为了更好规范和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教育部自2011年逐步对新建本科院校开展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以下简称合格评估)。近十年以来,合格评估对新建民办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促进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本研究方通过文献法和访谈法,试图了解制约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质量提升的瓶颈。通过对三所新建民办本科院校的调研,访谈了八位教学管理人员,了解三所学校目前制约学校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常见的学校缺乏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师资队伍结构和数量等方面制约因素,此外,新建民办本科院校通常是第三批次招生,学生入学前基础,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普遍低于其他本院院校学生。因此,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生源、学生学习现状等方面也是主要制约因素。另一方面,从社会环境,质量观和人才观,外部评价体系等方面来看,也存在对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质量提升的外部制约因素。本研究依托利益者相关理论和成果导向理论。将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质量提升内外部制约因素归结为内部办学理念和外部评价理念都缺乏对学生发展的关注。只有结合学生实际,从学生发展视角出发,合理定位新建民办本院校的质量才能有效提升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质量。现阶段,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办学质量出现明显两级分化,大多数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还处于在盲目追求办学规模和声誉阶段,很难主动将学生的发展视为学校办学质量。本研究通过对三所新建民办本科院校的访谈,发现新建民办本科院校高度重视合格评估结果和评估过程,严格遵从合格评估导向,按照合格评估标准,满足合格评估要求。也有不少研究表明,大多数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将合格评估作为质量提升的良好契机。因此,本研究在提升新建民办本科院校的办学质量的相关对策方面,将外部的合格评估作为主要的途径。本研究通过厘清合格评估的发展及现状,了解合格评估内容和形式等,同时通过CIPP评价理论分析合格评估的评价体系。将质量提升对策归结为内部建立长效质量保障机制,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内部质量监督等方面,外部通过建立多元质量观,完善合格评估体系,转变合格评估理念,将评估重心从办学资源,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转向关注学生发展,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现状和学习成效方面。进一步介绍我国台湾高校“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品质评鉴经验,阐述其可行性和对质量提升的有效性。期望通过转变合格评估导向,有效引导新建民办本科在明确应用型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合理定位学校的质量内涵,进一步细化学生核心能力,并将核心能力通过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加以体现,并将核心能力通过课内外教学得以实施。同时加大对核心能力的过程评价,在评估内容方面加大对学生发展,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同时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还可依托外部评价工具(如CCSS应用型高校问卷)等途径主动了解学生学习动态,从学生视角发现和诊断问题,从而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陈艳君[10](2020)在《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投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据统计,中国新建本科院校数量已达693所,占普通本科院校总数的56.88%。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关系未来我国的发展。学习投入是预测学生学习收获最邻近的因素,调查分析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投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教育管理者及时调整教育策略,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首先,本研究通过分析我国4所办学水平靠前的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发现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学习投入形式以实践学习形式为主,投入内容以实践学习内容为重,实践学习投入是学生学习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本研究对安徽省11所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投入及其影响因素展开了调查。调查发现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整体学习投入水平不高,在性别、年级、专业类别、父亲学历、母亲学历、家庭年总收入、与家人的沟通频率方面存在显着差异。此外,本研究将学习投入及其各个维度与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分层回归分析后,发现师生互动、同伴互动、家庭支持和学校支持均与学生学习投入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且对学生学习投入及其各个维度存在预测作用。最后,基于调查和分析的结果,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投入的应然状态,本研究从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4个层面,为提高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投入水平,提供了一些建议。
二、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热点和前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数据 |
(二)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文献产出变化趋势 |
(二)关键词共现分析 |
(三)发文作者和机构分析 |
(四)突现词分析 |
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热点与前沿 |
(一)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热点 |
(二)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前沿 |
四、未来展望 |
(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
(二)改进研究范式 |
(三)密切学者和机构间合作 |
(四)深入比较研究 |
(2)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主体的研究 |
1.2.2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
1.2.3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研究 |
1.2.4 各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研究 |
1.2.5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内容、思路及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2.1.2 人才培养质量 |
2.1.3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 |
2.2 相关理论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第三章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现状及问题原因分析 |
3.1 样本选择及分析 |
3.1.1 《质量报告》介绍 |
3.1.2 样本的选择 |
3.2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主体 |
3.2.1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主导者:高校 |
3.2.2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实施者:教师 |
3.2.3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践行者:学生 |
3.2.4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协作者:企业 |
3.2.5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引领者:政府 |
3.2.6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推动者:校友 |
3.3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客体 |
3.3.1 确立质量目标与标准 |
3.3.2 实施保障措施及建立监控体系 |
3.3.3 采取多元化质量检查与评价途径 |
3.3.4 建立质量反馈改进机制 |
3.3.5 借鉴管理模式及培育质量文化 |
3.4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1 利益相关者责权不明确且参与不够深入 |
3.4.2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各环节发展不均衡 |
3.4.3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
3.5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5.1 利益相关者间未建立“责任共担”的机制 |
3.5.2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过程未形成“螺旋上升”的闭环 |
3.5.3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指标体系理解不一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福建工程学院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实践探索 |
4.1 学院概况 |
4.1.1 案例选择缘由 |
4.1.2 学院简介及工程专业评估认证概况 |
4.2 学院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实践概况 |
4.3 借鉴启示 |
4.3.1 健全质量保障内容要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4.3.2 强化质量保障主体要依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4.3.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
5.1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指导思想 |
5.2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原则 |
5.3 构建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运作模式 |
5.3.1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 |
5.3.2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模型 |
5.4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对策 |
5.4.1 深化质量保障主体的参与 |
5.4.2 健全和完善质量保障客体 |
5.4.3 持续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演进及导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方普通本科转型发展的政策演进及阶段特征 |
(一)“新建期”建设:由新建本科院校到合格本科院校(1998-2014) |
(二)“新形态”塑造: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转型(2014-今) |
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总体要求:推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建立 |
三、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发展目标: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 |
四、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路径保障:以特色促发展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
五、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落实 |
(一)政府 |
(二)高校 |
(三)企业 |
(4)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发展战略研究 ——以广东省A师范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一)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发展的相关研究现状 |
(二)高校发展战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总结评述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地方高师院校 |
二、转型发展 |
三、高校发展战略 |
第二节 理论基础及分析工具 |
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 |
二、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
三、SWOT分析工具 |
第二章 历史审视与现状观照 |
第一节 个案高校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历史审视与战略分析 |
一、合并组建师专时期(1978-1990年):抓住机遇、回避弱点 |
二、升格本科师院时期(1991-2003年):发展优势、降低威胁 |
三、更名扩大影响时期(2004-2018年):抓住机会、发展优势 |
第三节 现状观照与问题探讨 |
一、战略选择变迁轨迹与特点 |
二、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现实状况 |
三、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存在问题 |
第四节 未来战略与选择趋势 |
一、战略环境与战略基础 |
二、SWOT分析矩阵 |
三、发展战略选择 |
第三章 案例探索与经验启示 |
第一节 聊城大学 |
一、学校现状 |
二、转型历程 |
三、经验启示 |
第二节 奈良教育大学 |
一、学校现状 |
二、转型历程 |
三、经验启示 |
第四章 问题思考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战略环境层面 |
一、加强区域高校分类管理,适度政策资源倾斜扶持 |
二、客观认识外部环境变化,合理分析内部优劣条件 |
第二节 战略制定层面 |
一、主动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发挥发展战略引领作用 |
二、构建高效务实决策团队,完善发展战略制定机制 |
第三节 战略实施层面 |
一、积极对接区域发展需求,拓宽资金资源获取渠道 |
二、完善战略实施监控体系,充分利用评价反馈成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唐山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
(二)应用型人才 |
(三)专业实践教学 |
四、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
五、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概述 |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背景 |
(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 |
(三)国家对实践教学改革的引导 |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
(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三)能力本位教育思想 |
(四)成果导向教育理念 |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 |
(一)目标性原则 |
(二)实用性原则 |
(三)系统性原则 |
(四)开放性原则 |
(五)规范性原则 |
第二章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
(一)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贴合人才培养目标 |
(二)专业实践教学类型和方法体现多元化 |
(三)专业实践教学保障力度有所增强 |
(四)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趋于规范化 |
(五)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机制逐步改善 |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定位理解不到位 |
(二)专业实践教学设置与现实需求契合度不够 |
(三)专业实践教学管理“静态化” |
(四)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不得力 |
(五)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一刀切” |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成因 |
(一)学校转型发展推进力度不够 |
(二)专业实践教学整合性差 |
(三)传统管理思维定式的困扰 |
(四)专业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
(五)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落后 |
第三章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
一、精准定位,明确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
(一)明确“应用型人才”的概念认知 |
(二)聚焦“岗位需求”的实践导向 |
(三)设定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
二、全程规划,设定合理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
(一)构建科学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
(二)分阶段设置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 |
三、加强督导,实现专业实践教学的动态管理 |
(一)建立健全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
(二)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 |
四、夯实基础,落实专业实践教学保障 |
(一)加快专业实践教学设施及场所建设 |
(二)加大实验室、实训室的开放力度 |
(三)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
五、严谨考核,完善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
(一)健全专业实践教学评价制度 |
(二)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形式 |
(三)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访谈提纲 |
后记 |
(6)演进、反思及其应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研究 ——以X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新建本科院校 |
2.1.2 高校分类 |
2.1.3 高校定位 |
2.1.4 高校转型 |
2.2 相关理论 |
2.2.1 高等教育治理理论 |
2.2.2 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3 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
第3章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之演进 |
3.1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提出背景 |
3.1.1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是国家的战略规划 |
3.1.2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是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
3.1.3 转型发展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
3.2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实践进程 |
3.2.1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缘起(1999-2010) |
3.2.2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开端(2010-2013) |
3.2.3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推进(2013至今) |
3.3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个案研究——以x学院为例 |
3.3.1 X学院基本情况及其转型发展 |
3.3.2 X学院转型发展效果的客观评析 |
第4章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之反思 |
4.1 高校转型政策体系尚未形成合力 |
4.1.1 高校转型内涵部门理解不一 |
4.1.2 中央地方政策衔接尚待加强 |
4.2 地方政府统筹亟需实质推进 |
4.2.1 分类管理体系有待落实 |
4.2.2 地方统筹配套机制乏力 |
4.3 高校转型主体意识有待着力强化 |
4.3.1 高校办学定位如出一辙 |
4.3.2 高校转型色彩功利浓郁 |
第5章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之应对 |
5.1 坚持国家转型政策体系一体化设计 |
5.1.1 统一高校转型内涵 |
5.1.2 注重政策体系协同 |
5.2 坚持地方政府区域性统筹 |
5.2.1 健全高校分类管理体系 |
5.2.2 强化地方配套政策引导 |
5.3 坚持高校转型市场化地位 |
5.3.1 推动高校面向市场科学定位 |
5.3.2 实现高校面向地方特色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重庆市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C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关于“应用型本科”的相关概念界定 |
(二)关于“大学转型”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三)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论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价值和创新点 |
(一)研究的价值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重庆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契机与问题 |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契机 |
(一)理论依据 |
(二)现实契机 |
二、重庆市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政策支持 |
(一)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 |
(二)地方层面的政策支持 |
三、重庆市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
(一)重庆市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措施 |
(二)重庆市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问题 |
第二章 C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
一、C大学转型发展概况 |
二、访谈设计 |
(一)访谈对象 |
(二)访谈时间 |
三、访谈结果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 |
(一)转型后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总结 |
四、C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困境 |
(一)物质保障基础不牢 |
(二)课程探究易受利益相关方影响 |
(三)教师教学热情及学习转化能力有待提升 |
第三章 C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一)问卷设计 |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 |
二、问卷信效度检验 |
(一)问卷信度分析 |
(二)问卷效度分析 |
三、问卷调查结果 |
(一)C大学学生学习满意度的总体情况 |
(二)各维度满意度情况 |
(三)学习满意度的差异检验 |
(四)学习满意度的各维度相关性分析 |
四、问卷结果分析与讨论 |
(一)学生满意度整体情况良好,但满意度可持续性欠佳 |
(二)教师水平受认可,但课后学习指导力度略显不足 |
(三)课程比例设置合理,但开设时间及性别适应性问题仍有待优化 |
(四)校内可利用资源充足,但校外资源开发程度有待加大 |
(五)个体能力培养效果显着,但获得感仍有待增强 |
第四章 重庆市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探究 |
一、思想基础:革新人才培养理念 |
(一)立足发展,厘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地位与作用 |
(二)立足服务,树立“教学服务”之理念 |
(三)立足特色,寻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破点 |
二、制度保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一)完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
(二)建立有效教学评价体系,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
(三)健全教师发展与管理体系,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 |
三、课程桥梁:强化人才培养根基 |
(一)建立应用型课程联盟,实现课程设置主体多元化 |
(二)完善课程开发与设置,增强课程合理性 |
(三)重视专业课程更新,增强教学适应性 |
四、实践平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
(一)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人才培养现代性 |
(二)践行人才培养新模式,以融合教学辅之传统知识讲授 |
(三)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为人才培养实践营造良好氛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8)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模式构建研究 ——以T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 |
(二)高校社会服务模式 |
(三)耦合型社会服务模式 |
三、文献综述 |
(一)文献计量 |
(二)文献内容 |
(三)文献述评 |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观 |
(二)资源依赖理论 |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 |
六、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第一章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模式构建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一)研究对象概况 |
(二)研究样本与数据收集 |
三、研究工具 |
(一)调查问卷 |
(二)信度分析 |
(三)访谈提纲 |
四、描述统计与分析 |
(一)描述统计 |
(二)调查概况 |
五、调查结论 |
(一)社会服务模式已初见雏形 |
(二)社服务模式构建情况处于中等水平 |
(三)资源是影响社会服务模式构建的关键 |
第二章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模式构建的现实困境 |
一、社会服务理念模糊 |
(一)办学历史比较短,办学定位待明确 |
(二)内涵理解不深入,服务意识待提高 |
二、社会服务动力不足 |
(一)利益内驱力不强 |
(二)外发引诱力不够 |
三、社会服务机制缺失 |
(一)服务专门机构有待增设 |
(二)服务专项制度有待修订 |
(三)个人考评制度有待完善 |
四、社会服务资源短缺 |
(一)人力资源:双师型师资队伍数量较少 |
(二)物质资源:地方特色未得到充分挖掘 |
第三章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模式构建的路径 |
一、理清社会服务理念 |
(一)追寻办学历史,找准学校办学定位 |
(二)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服务意识 |
二、增强社会服务动力 |
(一)采取正向激励,调动师生社会服务积极性 |
(二)建立联动激励机制,促进校政企利益共享 |
三、健全社会服务机制 |
(一)自上而下,增设社会服务机构 |
(二)统筹兼顾,修订社会服务制度 |
(三)分门别类,完善个人评价体系 |
四、整合社会服务资源 |
(一)加强校外协作,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
(二)深挖地方资源,彰显社会服务特色性 |
第四章 耦合型社会服务模式: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模式的选择 |
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耦合型社会服务模式的选择缘由 |
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耦合型社会服务模式的具体内容 |
(一)校政耦合型社会服务模式 |
(二)校企耦合型社会服务模式 |
(三)校政企耦合型社会服务模式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质量提升瓶颈与对策研究 ——基于学生发展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缘起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二)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新建民办本科院校与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概述 |
一、新建民办本科院校概述 |
(一) 新建民办本科院校产生背景 |
(二) 新建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 |
二、本科教学合格评估 |
(一) 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发展历程 |
(二) 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意义 |
第二章 新建民办本科院校的质量保障现状 |
一、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
(一) 教学资源保障 |
(二)教学制度保障 |
(三) 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建设 |
二、外部质量保障措施 |
(一) 本科教学合格评估 |
(二) 高校基本状态数据库 |
第三章 制约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质量提升的因素分析 |
一、缺乏长效的质量保障机制 |
二、内部质量监测与评价忽视学生主体 |
三、传统的质量观和人才观 |
四、合格评估主体单一 |
五、合格评估导向偏离评估目标 |
六、合格评估内容忽视学生主体 |
第四章 新建民办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对策 |
一、创新学校办学理念,关注学生发展 |
二、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元质量观 |
三、改变合格评估理念——关注学生学习成效 |
(一) 何为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评估 |
(二) 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评估的理论基础 |
(三) 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评估的可行性 |
(四) 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评价对于质量提升的实践意义 |
四、丰富合格评估内容——注重学生核心能力 |
五、转变合格评估重心——评价学生学习过程 |
六、补充合格评估形式——借助第三方评估和CCSS项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投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内容 |
(六)理论基础 |
(七)研究方法 |
(八)研究创新点 |
二、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投入 |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 |
(二)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析 |
(三)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投入 |
三、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投入及其影响因素问卷 |
(一)问卷结构 |
(二)影响因素部分题项的编制 |
(三)试测 |
四、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投入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
(一)被试结构 |
(二)学习投入的总体状况 |
(三)学习投入的差异性分析 |
(四)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分析 |
五、学习投入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一)学习投入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二)学习投入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六、提高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投入的建议 |
(一)学校层面 |
(二)教师层面 |
(三)家长层面 |
(四)学生层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热点和前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 张春晓,茹宁,李名梁.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2021(03)
- [2]新建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研究[D]. 朱涛. 福建工程学院, 2021(01)
- [3]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演进及导向[J]. 刘诚丽. 铜陵学院学报, 2020(03)
- [4]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发展战略研究 ——以广东省A师范学院为例[D]. 蔡泳帆.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5]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唐山学院为例[D]. 张涛.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演进、反思及其应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研究 ——以X学院为例[D]. 谭晶晶.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7]重庆市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C大学为例[D]. 徐渝萍. 西南大学, 2020(01)
- [8]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模式构建研究 ——以T学院为例[D]. 李周珊.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9]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质量提升瓶颈与对策研究 ——基于学生发展的视角[D]. 康方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投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陈艳君. 安徽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