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熊龙[1](2021)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研究》文中指出价值观作为个人的一种自我意识,是个人态度、观点和看法等多方面的集合,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发生改变,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生活的不断思考与追求。价值观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调节着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规范、导向、激励和凝聚等多方面的功能,对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目标是促进他们精神层面的发展,把握住人生道路的方向,不断培养他们的人格品质和道德素养,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来看,他们在不同时期的价值观会有着不同的状态,根据价值观形成的状态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重要阶段,这三个阶段依次呈现出从低到高的发展变化,形成的价值观也逐渐趋向成熟和稳定。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能够帮助他们辩证地看待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了解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真谛,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所遭遇到的难题。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在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维护社会安全稳步发展和培养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等多个方面都有着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是大学生在适应外部环境和满足自我需求之间所做出思考、评判和选择的结果。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需要具备个人需要、自我意识与实践活动三个方面的前提,这些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必要前提条件,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是他们内在的一种思想观念体系,个人的认知水平、情感体验和意志调节等内在条件在价值观形成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使得价值观形成带有主体的一系列特征。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除了考虑内在条件,还应该着重考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外部条件,这些也都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到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会经历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变化,先是通过对社会事物的初步理解,从而对社会事物产生认同并做出进一步的选择,然后将社会事物的全部信息进行重新整合,这些整合的信息就会逐渐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是他们在后天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和内在个人因素的综合影响,并在两者的共同参与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呈现一定的发展规律。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价值观形成也随之表现出不同的情况,在价值取向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价值主体方面更加的突出自我个性,在价值选择方面呈现出内外不统一的矛盾现象,在价值追求方面更加考虑社会现实性。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是社会环境和个体自身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在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多样,其中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等因素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社会因素方面主要有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网络信息化的覆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学校因素方面主要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学方式、高校教学内容和高校教师队伍;在家庭因素方面主要有父母的教育方式、沟通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个人因素方面主要有个人的思想认识、生活阅历和心理承受能力,这些外在和内在因素都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深化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大改革内容,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是一个多方位的复杂体系,需要将各个环节紧密地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各个因素的联合作用,以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有效促进当代大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则,采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不断健全教育长效机制,制定相应的教育举措,打造一个全方位的教育格局,发挥整体合力作用,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使大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的健康全面发展。
钟青苹[2](2020)在《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更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生力军。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构建关系着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其道德人格发展状况更是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综合国力发展。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儒家修身思想是集其人格构建目标、内容、途径一体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是中国道德规范的深厚内生动力。儒家修身道德人格目标、内容、途径对大学生树立高尚道德人格追求,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形成正确道德认知和情感,培养长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思路,在文献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对儒家修身思想概念、主要内容、理论逻辑及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涵义及构建的内容进行论述,梳理了两者的基本内涵,厘清了“是什么”的问题;从目标、内容、主体的角度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儒家修身思想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的宝贵财富,论证了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产生影响的内在机理;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从内生文化基因和当代现实的角度分析了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影响的现状,指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多方面分析了其原因,说明了“为什么”要加强儒家修身思想的影响。最后落脚到“怎么做”的问题上,以问题为导向,从基本原则、基本目标、主要途径几个方面,紧扣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加强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影响的路径。
魏凯[3](2020)在《先秦儒家孔孟荀道德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先秦儒家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刻,体系完善。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在各自的学说中提出了各具特色的道德教育思想,因此,孔、孟、荀道德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本文参考了大量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研究的相关文献、期刊和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和研究,得到对本文有用的信息和理论。在此基础上,对孔、孟、荀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目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且运用比较分析法,重点比较分析了孔、孟、荀道德教育思想目的、内容、方法的异同,同时,对他们道德教育思想作出了评价,总结出了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启示。孔子主张培养“君子”型治国理政的人才,其道德教育思想以“仁”为核心,将“仁”、“礼”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道德修养方法。孟子主张培养实施“仁政”的“士君子”,强调人伦仁义,认为人性本善,其具体道德修养方法为存心养性、反身内省。荀子期望培养出“圣人”和“君子”,主张隆礼重法,强调性伪之分,其道德修养方法为化性起伪和积善成德。孔、孟、荀道德教育目的的一致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都期望通过道德教育把培养对象培养到“内圣”,二是都以道德教育来推动其各自政治主张的实现。在道德教育目的的差异方面,孔、孟、荀在道德教育培养的人才层次上有所差别。孔子注重培养“君子”型人才,孟子注重培养“士君子”的理想人格,而荀子注重培养“圣人”和“君子”。在道德教育主要内容的异同方面,他们都以“仁、礼、义”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这是他们相一致的方面,而差异主要体现在心性论上的差异。在道德教育方法方面,相一致的地方有两处,一是都以主动学习作为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二是都以师者作为传授道德知识的主体。而差异的地方也有两处,一是在道德教育实现途径上的差异,二是对受教育对象的具体要求上的差异。对先秦儒家孔孟荀道德教育思想的评价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积极影响,即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及有助于提升人的道德素养。另一方面是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目标和时代局限性。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理念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心性和道德情怀的培养。二是在方法方面,注重培养大学生学思结合、自我反省的能力以及积累善行的观念。三是在形式方面,要重视周围环境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同时对大学生的道德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司文超[4](2020)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法治素养是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素养不仅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密切相关,而且是大学生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现实需要。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是全民法治素养的代表与缩影。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修养,能够为全民法治素养的提高积累经验、打下基础,这既是培育德法兼修、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课题,更是关乎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的重要实践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不仅是理论探讨,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本文紧紧抓住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实践性,从实践出发,但不迷失在纷繁的调查分析数据中,而是加强理论思考,回到理论建设的路径上来。本文由绪论与正文五章构成。在绪论部分,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的贫乏状况。目前,关于法治素养培育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法治知识教育层面,而更为重要的思维层次,探讨还显得十分薄弱。要使大学生法治素养真正得到提高,必须在思维意识层面发力。另外,关于法治素养培育的研究,缺乏聚焦性,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更不多见。而且,法治素养培育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目前的研究大多涉及一个方面,这就束缚探讨不能深入。因而本文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用文献、案例、调查、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学科知识背景,努力做到研究可靠、理论深入、措施有效。第一章是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及其培育的特征和功能。这部分属于理论研究,任何调查与实践的有效开展都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本章的目的即是厘清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本章将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概念拆分为要素、结构与属性三个部分。重点区分法治素养与近似概念之间的关系,以理清本研究中法治素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此基础上,将大学生法治素养概念中的要素进一步细化,并进而阐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主要特征。同时,从个体与社会两个角度,探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在维护正当权益、促进德法兼修、保障全面发展、推动法治建设等方面的功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属于理论范畴,培育特征及功能则是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第二章对目前大学生法治素养状况及其培育现状进行分析。本章建立在对概念的准确把握之上,以界定概念的诸种要素为维度,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本章首先对调查研究的路径与过程进行说明,以便对调查数据的来源和可靠性有更好的把握。本章基于《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4-2019)》连续6年调查数据以及国内25所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专题调查数据,试图以统计学与社会学方法进行分析,呈现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真实貌态。接着,研究从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总体数据调查转入案例调查,选取有关省(区、市)和高校与法治素养培育密切相关的案例61个,展示了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有益探索,通过对案例的归纳分析,获得诸多经验启示。第三章是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本章从前一章的现象归纳转入问题分析,从调查数据中发现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本章还选取了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的10个典型案例,通过反面案例的分析寻找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应着力破解的难点:德法兼修、协同联动和供求匹配。本章进一步分析归纳出影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多种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了解读分析。本章基于问题来抓住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关键因素和难点瓶颈,并通过模型来可视化呈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影响关系。第四章研究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及其工作目标与体系。首先从“融入、引领、创新、协调、联动”等五个方面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理念进行阐释,以理念引导具体的培育措施。之后,提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五个主要目标,明确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努力方向。在此基础之上,本章又归纳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体系的主要内容,述及的七个子体系既构成了大学生法治素培育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为下一步的机制建设和途径拓展奠定基础。第五章是构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与途径。本章重新回到理论思考的路径,将本文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思考提升为一种长效机制。本章中,笔者以三个相统一的原则为出发点,将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机制具体化为五个方面。从法律课堂教学、法治社会实践、网络法治教育、校园法治文化、法治工作队伍以及法治教育合力等方面论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这几个途径是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机制的进一步具化。本章的目的就是在前一章培育工作框架的基础上,使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举措更为丰富和具体。
石莹[5](2020)在《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整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和积极的道德实践相结合,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更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流,以伦理为核心,体现出浓厚的道德意蕴。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价值来看,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的典型代表之一,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根”和“魂”的地位和价值。因此,充分挖掘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理想蕴含的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推动新时代大学道德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研究回顾是任何一项新的研究的逻辑起点,本文总结了目前学界关于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分析了既有研究尚待推进甚至突破的薄弱环节,为进一步研究探讨作了理论准备。在系统梳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从上古三代至春秋战国历史演进的基础上,理清了“君子”内涵由“有位者”向“有德者”转变的思想发展脉络,展现了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的概貌。阐释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人文性、实践性、普遍性以及内在超越性等特征,同时认为这些本质特征,既是我们对君子人格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着力点,又是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榫接点。其次,本文解答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融入什么的现实问题。就必要性而言,君子人格思想彰显的“文化化人”、“文化育德”的优良传统,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破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当下困境,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等意义重大;就可能性来看,君子人格思想蕴含了可资借鉴转化的时代价值,其关于道德教育的育人目标、教育模式与价值导向,与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的要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契合性,这些都为两者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融入什么而言,本文指出应在内容层面和实践层面做好两者的对接会通。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条目,是个体修养身心的道德目标、构建理想社会关系的价值标尺和涵养家国情怀的精神源泉,这些德育内容有助于涵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同时,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德育方法,体现了道德教化和自我修身的统一,君子人格的修养方式蕴含了道德教育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重要启示,对此做好实践融入,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最后,本文明确了如何融入的问题,提出了当前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应当秉持的基本原则、构建了融入的具体途径。研究认为,应在尊重君子人格思想历史传统和开掘君子人格思想当代价值的基础上,从方向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的基本原则出发,确保融入过程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方向、彰显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符合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在融入的实施路径上,本文将高校道德教育的现实目标和大学生道德发展的自身需要相结合,以激发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落脚点,从主渠道融入、创设良好德育环境以及激励大学生争做“时代新人”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路径。总之,本文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出发,落实于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与大学生道德教育这一具体论题,对推动蕴含中国智慧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和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而言,是一次必要且有益的尝试。
张慧[6](2020)在《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组成部分,古往今来,一直备受人们的尊奉与传承。党在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诚信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义倡导公民践行即为我国高度重视建设诚信社会和培育公民诚信品德的例证。作为我国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肩负时代重任并希冀不负众望。但仍存有部分大学生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影响,失信行为时有发生、问题显现,严重影响公民诚信教育效果和国家建设伟业质量。为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和促进国家发展,开展针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研究必不可缺并时不我待。本文以大学生诚信教育为研究对象,在阐明开展本项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继而借助调查问卷,分析总结部分大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维度下存有的失信问题并探析原因。其后,一方面形成适用于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提出有针对性地实践策略,助力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研究。围绕这一主线,本文的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相关内容做整体概述。界定诚信及大学生诚信教育等核心概念,提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中有关诚信的相关思想奠定本文理论依据,阐明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其次,以实证研究为依据,梳理探究部分大学生存有失信的问题并做出一定的成因分析。基于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大学生整体诚信现状良好,但在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维度下仍存有普遍失信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各方面的失职所致。基于此,笔者从目标指向、主要内容、基本原则等理论层面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体系展开了较为深入系统的阐述,从而为有效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途径提供理论指导。最后,就如何开展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途径方面,笔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方案。诸如:社会要健全诚信机制,营造守信环境;高校要完善诚信教育内容,践行诚信目标;家庭要发挥诚信涵育功能,夯实教育基础;个人要增强诚信内化意识,提高诚信自律等。
管丽[7](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交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交往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有强烈的需求,人际交往也为大学生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健康积极的个性,也能在人际交往中满足个人需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随着交往全球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加之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当代大学生的交往方式、交往观念、交往行为、交往环境等发生了重大变化,人际交往异化现象随之出现,尤其是网络异化现象,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了机遇和各种挑战,这也在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从根本上解决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遇到的诸多问题;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对大学生人交往问题的关注度不高,如何在实际教育教学引导大学生更好地与人交流和沟通,如何最大范围地凝聚大学生交往价值认知,如何更好地规范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这为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大学生实际交往情况,发挥其最大作用带来了新的考验。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立足于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际情况,紧扣时代特点,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人际交往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类型、现状以及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和引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的规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载体的搭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环境的优化,这四个基本途径不仅能够对大学生在现实中出现的具体交往问题对症下药,而且也有助于大学生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大学生人际交往,其他学科也不例外,这有利于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能够从多学科的视角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具体的建议。人际交往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当代大学生更应该理性面对交往环境的变化,努力提升个人修养、掌握人际交往知识、转变交往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实现与他人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杨定明[8](2019)在《儒家文化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研究》文中提出人是一切社会的关系的总和,人类自出生起就离不开社会人际交往。交往不仅是人的生存条件,同时也是人的一项基本生存技能。人际交往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进行,人际交往自然也就深受这些客观条件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熏陶与教化。社会文化环境不仅对人际交往的内容产生影响,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际交往所采用的形式。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经济、信息全球化带来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的教育理念、大学生的交往观念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在现实交往实践和网络虚拟交往中,人际交往问题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对如何创造和谐人际关系感到茫然和困惑,甚至导致一些大学生因人际交往出现极端恶性事件。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到他们的成长成才。通过对交往、人际交往、马克思和哈贝马斯等关于人际交往的理论、涵化及其本质进行阐释,并通过社会调查实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儒家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现状;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其涵化存在问题,特别是“缺情”问题凸显以及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及涵化不足的原因。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优秀传统儒家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做人”,传统儒家文化中蕴含着怎样的人际交往精华思想,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具有怎样的当代价值?儒家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的理念、原则和途经有哪些?通过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扬弃,将其优秀的思想精华与时俱进,与新时代相结合,实现传统儒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服务。发掘优秀传统儒家文化蕴含的“人之常情”,包含亲情、爱情、友情、“泛爱众”、爱国主义的家国情怀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同”情怀,归纳儒家文化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情絜情等儒家人情观,凸显儒家人际交往重情理念,提炼并遵循尊重与关怀、仁爱与宽容、理性与适度、明礼与重信等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主要原则。儒家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可以通过打造和谐的群体校园文化、创设充满人情味的校园文化氛围、强化网络媒介正能量导向来构建富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通过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疏导、重课堂教学主阵地引领大学生人际交往、设计丰富多彩的宿舍书院文化来全方位涵化大学生人际交往;通过创设大学生企业实践情感交往平台、公益组织培育大学生关爱他人情感来强化大学生人际的社会关爱力;通过注重提升自我沟通素养,锻造人际交往能力,注重学向经典、行在当下,实践养成、重情至善实现自我能力与境界提升来达到大学生自我人际交往能力锻炼的目的,发挥优秀传统儒家文化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涵化大学生重情重义,从而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实现大学生和谐人际交往,以奋斗之我圆梦青春中国,为培育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努力。
李文伟[9](2019)在《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路径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从古至今,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施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由此可见,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成为今天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需要根植于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儒家优秀德育资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对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然而,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面临与儒家文化相脱节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当代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的提高,更关乎祖国的前途与命运。从现实来看,受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与儒家优秀德育资源未能实现有效地结合。为了解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状况,探究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有效路径,论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论文在阅读大量参考文献和着作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的方法,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阐述了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找出了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进而提出了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有效路径。文章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儒家优秀德育资源概述。本部分以德育、德育资源以及儒家优秀德育资源三个概念为起点,系统阐述了儒家优秀德育资源的内容与方法,为探究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有效路径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本部分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第三,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分析。本部分从高校、教师、社会、当代大学生四个角度提出了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一定的原因分析,为探究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有效路径奠定了基础;第四,推进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有效路径。本部分从德育体系、德育模式、德育环境、社会氛围、自我教育等角度深入探究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有效路径,分别从高校、教师、社会、当代大学生四个层面提出了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具体路径,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奠定了基础。希望所提建议对当前高校开展德育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研究儒家优秀德育资源发现,其优秀的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与内在优势,并与当代大学生德育有一定的契合之处。因此,通过挖掘、运用儒家优秀德育资源,将儒家优秀德育资源有效地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以实现当代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的提高。
高慈[10](2019)在《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认为大学生群体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通过推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呈良好发展趋势,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多元文化的涌入使得人们对社会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多。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大学生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传统美德意识淡化、重视自身功利等问题,这就对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儒家德育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也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其所蕴含的丰富道德教育内容和教育理念为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通过将儒家德育思想运用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丰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也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信。本文在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上,以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指导,对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价值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探索出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新模式。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介绍先秦时期、汉唐时期以及宋明等时期儒家德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及主要代表人物思想,并辩证地对儒家德育思想进行评价,为论文的写作提供理论基础。第二,分析儒家德育思想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第三,通过对沈阳市六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现阶段在高校中儒家德育思想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没有实现有效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者传递儒家德育思想的方法单一,校园儒家德育氛围营造不够,大学生对儒家德育思想的认知和认同度不高等结论,并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为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对策的提出提供现实依据。第四,阐述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对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对儒家德育思想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在教育主体层面要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有效协同作用;在传播渠道层面要增加开设儒家德育思想文化选修课程,开办儒家德育文化社团,发挥新媒体平台的媒介作用;同时积极调动社会和家庭的力量,重视社会氛围及家庭氛围的营造,为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概述 |
2.1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相关概念释义 |
2.1.1 价值观 |
2.1.2 价值观形成 |
2.1.3 大学生价值观形成 |
2.2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目标导向 |
2.2.1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核心目标 |
2.2.2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高远目标 |
2.3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不同阶段 |
2.3.1 价值观形成的发生培育阶段 |
2.3.2 价值观形成的扩展探索阶段 |
2.3.3 价值观形成的适应稳定阶段 |
2.4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意义 |
2.4.1 有助于培养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 |
2.4.2 有助于维护社会安全稳步发展 |
2.4.3 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
2.4.4 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
3.1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 |
3.1.1 人的本质理论 |
3.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3.1.3 意识形态理论 |
3.1.4 实践理论 |
3.2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 |
3.2.1 接受理论 |
3.2.2 灌输理论 |
3.2.3 传播理论 |
3.3 其他相关理论的借鉴 |
3.3.1 认知发展理论 |
3.3.2 价值澄清理论 |
3.3.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机理 |
4.1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前提 |
4.1.1 个人需要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客观前提 |
4.1.2 自我意识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观前提 |
4.1.3 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现实前提 |
4.2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内在条件 |
4.2.1 认知水平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起源 |
4.2.2 情感体验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依据 |
4.2.3 意志调节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保障 |
4.3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外在条件 |
4.3.1 政治经济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制约 |
4.3.2 社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熏陶 |
4.3.3 教育力量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引导 |
4.3.4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传播 |
4.4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心理活动 |
4.4.1 对于事物信息的初步理解 |
4.4.2 对于事物信息的自觉认同 |
4.4.3 对于事物信息的理性选择 |
4.4.4 对于事物信息的有机整合 |
4.5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发展规律 |
4.5.1 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 |
4.5.2 内在思想的相互转化 |
4.5.3 内外要素的相互统一 |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
5.1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特征 |
5.1.1 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多元化 |
5.1.2 在价值主体上突显出自我化 |
5.1.3 在价值选择上充满矛盾化 |
5.1.4 在价值追求上转向现实化 |
5.2 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因素分析 |
5.2.1 社会因素的影响 |
5.2.2 学校因素的影响 |
5.2.3 家庭因素的影响 |
5.2.4 个人因素的影响 |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教育路径 |
6.1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教育原则 |
6.1.1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
6.1.2 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
6.1.3 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 |
6.1.4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
6.2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教育方法 |
6.2.1 传统方法的继承 |
6.2.2 现代方法的运用 |
6.3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教育机制 |
6.3.1 建立科学激励机制 |
6.3.2 建立舆论引导机制 |
6.3.3 建立环境育人机制 |
6.3.4 建立制度保障机制 |
6.4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教育举措 |
6.4.1 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
6.4.2 加强高校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
6.4.3 注重打造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 |
6.4.4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
6.4.5 占领高校网络媒体的前沿阵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2)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儒家修身思想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相关概述 |
一、儒家修身思想的相关概述 |
(一)儒家修身思想的概念界定 |
(二)儒家修身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三)儒家修身思想的理论逻辑 |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涵义及构建内容 |
(一)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基本涵义 |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的本质目标 |
(三)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产生影响的内在机理 |
一、儒家修身思想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的内在联系 |
(一)儒家修身思想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目标内在服务于社会发展 |
(二)儒家修身思想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内容一脉相承 |
(三)儒家修身思想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一致指向人的自主修养 |
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提供了宝贵资源 |
(一)“君子”修身目标为当代大学生道德理想信念提供了文化土壤 |
(二)“仁义礼智信”的修身内容为当代大学生道德准则提供了理论借鉴 |
(三)“自省内求,躬行践履”的修身途径为当代大学生自主道德修养提供了路径方法借鉴 |
第三章 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影响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一、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影响的现状分析 |
(一)内生文化基因影响:儒家修身思想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及表现 |
(二)当代现实影响:儒家修身思想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影响的缺乏及表现 |
(三)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中存在的问题 |
二、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影响缺乏的原因分析 |
(一)先天不足:儒家修身思想的教育不充分 |
(二)后天干扰: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
(三)自主性的缺失:当代大学生自主道德修养的缺失 |
第四章 加强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影响的路径探索 |
一、强化儒家修身思想影响的基本原则 |
(一)融入与借鉴原则 |
(二)传承与创新原则 |
二、内在加强儒家修身思想内容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的影响 |
(一)借鉴“仁义礼智信”的修身内容,提升大学生道德认识 |
(二)借鉴“君子”目标追求的精神榜样,淬炼大学生道德意志 |
(三)借鉴“自省、慎独、力行”的修身方法,养成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
三、外在实现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影响的主要途径 |
(一)推进儒家修身思想融入高校课堂教育,为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搭建平台 |
(二)促进儒家修身思想在社会的传播,为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提供良好氛围 |
(三)增强儒家修身思想的全方位浸润,形成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掺揉融通的合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数据统计表 |
附录2 关于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影响的情况调查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先秦儒家孔孟荀道德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3 分析与评价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本文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先秦儒家孔孟荀道德教育思想概述 |
2.1 先秦儒家孔孟荀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 |
2.1.1 孔子—培养“君子”型治国理政人才 |
2.1.2 孟子—培养实施“仁政”的“士君子” |
2.1.3 荀子—培养“圣人”和“君子”理想人格 |
2.2 先秦儒家孔孟荀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
2.2.1 孔子—“仁”为核心,“仁”“礼”结合 |
2.2.2 孟子—人性本善,人伦仁义 |
2.2.3 荀子—性伪之分,隆礼贵义 |
2.3 先秦儒家孔孟荀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
2.3.1 孔子—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
2.3.2 孟子—存心养性,反身内省 |
2.3.3 荀子—化性起伪,积善成德 |
第三章 孔孟荀道德教育思想异同研究 |
3.1 孔孟荀道德教育目的的异同 |
3.1.1 孔孟荀道德教育目的的一致 |
3.1.2 孔孟荀道德教育目的的差异 |
3.2 先秦儒家孔孟荀道德教育内容的异同 |
3.2.1 孔孟荀道德教育内容的一致 |
3.2.2 孔孟荀道德教育内容的差异 |
3.3 先秦儒家孔孟荀道德教育方法的异同 |
3.3.1 孔孟荀道德教育方法的一致 |
3.3.2 孔孟荀道德教育方法的差异 |
第四章 对先秦儒家孔孟荀道德教育思想的评价 |
4.1 孔孟荀道德教育思想的积极影响 |
4.1.1 孔孟荀道德教育思想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4.1.2 孔孟荀道德教育思想有助于提升人的道德素养 |
4.2 孔孟荀道德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
4.2.1 孔孟荀道德教育思想具有目标局限性 |
4.2.2 孔孟荀道德教育思想具有时代局限性 |
第五章 先秦儒家孔孟荀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启示 |
5.1 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理念的启示 |
5.1.1 加强对大学生的心性培养 |
5.1.2 注重培养大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怀 |
5.2 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的启示 |
5.2.1 注重培养大学生学思结合的能力 |
5.2.2 注重培养大学生自省能力 |
5.2.3 注重培养大学生积累善行的观念 |
5.3 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形式的启示 |
5.3.1 重视周围环境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
5.3.2 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缘起、价值 |
一、现实需要 |
二、理论诉求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趋势分析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第一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及其培育的特征和功能 |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 |
一、法治素养与相关范畴的区别和联系 |
二、法治素养概念的考察 |
三、大学生法治素养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特征 |
一、基础性与先导性 |
二、知识性与实践性 |
三、统一性与差异性 |
四、历史性与时代性 |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功能 |
一、维护正当权益 |
二、促进德法兼修 |
三、保障全面发展 |
四、推动法治建设 |
第二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现状研究的路径与过程 |
一、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
二、调查抽样方案 |
三、问卷施测过程 |
四、调查样本分布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基本状况 |
一、法治知识学习状况 |
二、法治思维运用状况 |
三、法治行为表现状况 |
四、法治精神涵养状况 |
五、法治信仰树立状况 |
六、法治能力塑造状况 |
七、法治有关评价状况 |
八、法治期盼有关状况 |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有益探索 |
一、法治课堂教学 |
二、法治社会实践 |
三、法治文化涵养 |
四、法治队伍建设 |
五、治理体系建设 |
第三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与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 |
一、基础课教学改革亟待深化 |
二、网上线下协同还不够有力 |
三、大学生法治观念还未树立 |
四、大学生知行存在脱节现象 |
五、大学生违法犯罪时有发生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难点 |
一、培育对象上难在德法兼修 |
二、培育主体上难在协同联动 |
三、培育内容上难在供求匹配 |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考量 |
二、影响因素的选用与关系判断 |
三、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第四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及其工作目标与体系 |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 |
一、融入 |
二、引领 |
三、创新 |
四、协调 |
五、联动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
一、内容更加完善 |
二、标准更加健全 |
三、运行更加科学 |
四、保障更加有力 |
五、成效更加显着 |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体系的主要内容 |
一、学科教学体系 |
二、法律武装体系 |
三、日常教育体系 |
四、队伍建设体系 |
五、治理服务体系 |
六、评估督导体系 |
七、实施保障体系 |
第五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与途径 |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 |
一、顶层设计机制 |
二、协同推进机制 |
三、资源共享机制 |
四、合作交流机制 |
五、监测评价机制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途径 |
一、提高法律课堂教学质量 |
二、强化法治社会实践教育 |
三、建强网络法治教育阵地 |
四、繁荣高校校园法治文化 |
五、完善法治工作队伍保障 |
六、形成法治教育强大合力 |
附录 |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状况调查问卷 |
二、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状况调查问卷指标体系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5)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既有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性 |
1.4.1 研究的重难点 |
1.4.2 研究的创新性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1.5.1 道德 |
1.5.2 道德教育 |
1.5.3 君子人格 |
第2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的演进及特征 |
2.1 历史演进 |
2.1.1 上古三代君子观念的萌芽 |
2.1.2 春秋孔子对君子概念的确立 |
2.1.3 战国孟子、荀子对君子观念的发展 |
2.2 基本特征 |
2.2.1 人文性 |
2.2.2 实践性 |
2.2.3 普遍性 |
2.2.4 内在超越性 |
第3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3.1 融入的必要性 |
3.1.1 有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3.1.2 有助于化解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
3.2 融入的可能性 |
3.2.1 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相连通 |
3.2.2 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育人理念相契合 |
3.2.3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了可资借鉴转化的时代价值 |
第4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 |
4.1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内容 |
4.1.1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个体道德 |
4.1.2 和而不同,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系 |
4.1.3 治平天下,仁民爱民的家国情怀 |
4.2 德育内容融入 |
4.2.1 和合之美与大学生社会公德涵养 |
4.2.2 敬业乐群与大学生职业道德完善 |
4.2.3 孝悌为本与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 |
4.2.4 仁礼存心与大学生个人品德提升 |
第5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 |
5.1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教育方法 |
5.1.1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修养的道德教化法 |
5.1.2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修养的自我修身法 |
5.2 德育方法融入 |
5.2.1 立德树人,明确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 |
5.2.2 克己内省,强调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化过程 |
5.2.3 言传身教,重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示范引导 |
5.2.4 知行合一,夯实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基础 |
第6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原则和路径 |
6.1 基本原则 |
6.1.1 方向性原则,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方向 |
6.1.2 时代性原则,推动君子人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6.1.3 科学性原则,遵循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 |
6.2 实施路径 |
6.2.1 融入育人主渠道,发挥课程德育主阵地作用 |
6.2.2 构建立体化传承体系,创设良好德育环境 |
6.2.3 推动道德主体性生成,塑造时代“新君子”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之处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相关概述 |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概念界定 |
(一)诚信的内涵 |
(二)诚信教育的内涵 |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涵 |
二、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诚信的相关思想 |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的相关理论 |
(三)西方文化中诚信的相关观念 |
三、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
(一)培养合格公民与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应有之举 |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
(三)保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表现及原因探析 |
一、基由调查问卷所显现的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 |
(一)关于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问卷的基本概述 |
(二)关于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
(三)当代大学生基本诚信现状 |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
(一)部分大学生存有诚信品质下滑倾向 |
(二)部分大学生所受诚信教育效果不佳 |
(三)部分大学生仍然存有欺瞒家人现象 |
(四)部分大学生自身诚信品德修为不高 |
三、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
(一)社会诚信相关机制尚不健全削弱了约束功效 |
(二)学校诚信教育体系尚不完善减弱了教育效果 |
(三)家庭诚信教育要素尚不达标偏离了培育目标 |
(四)个人对己诚信要求尚不严格降低了诚信标准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体系 |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目标指向 |
(一)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诚信认知 |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诚信理念 |
(三)督促大学生践行内修的诚信品质 |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一)践诺履约教育 |
(二)求真务实教育 |
(三)以信立身教育 |
三、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原则 |
(一)理论灌输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原则 |
(二)以人为本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
(三)榜样示范与赏罚分明相结合原则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途径 |
一、健全社会诚信监管机制,营造教育环境 |
(一)制度先行,健全社会诚信保障机制 |
(二)惩恶扬善,加大失信行为惩罚力度 |
(三)氛围熏陶,推进诚信社会建设 |
二、完善高校诚信教育内容,践行诚信目标 |
(一)改弦易张,变革高校诚信教育 |
(二)制度保障,完善高校诚信体系 |
(三)优化环境,营造高校诚信氛围 |
(四)整合资源,强化诚信教育效果 |
三、发挥家庭诚信涵育功能,夯实诚信教育基础 |
(一)讲信修睦,重视家庭诚信教育 |
(二)言传身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
四、增强诚信内化意识,凸显大学生诚信自律能力 |
(一)立身行道,增强诚信责任担当 |
(二)严于律己,树立诚信自律意识 |
(三)淡泊明志,坚定理想信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论文重难点及创新点 |
(一)论文重点与难点 |
(二)创新点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比较分析法 |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类型及特征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交往 |
(二)人际交往 |
(三)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 |
二、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类型 |
(一)普通的人际交往与亲密的人际交往 |
(二)正常人际交往与非正常人际交往 |
(三)语言人际交往与非语言人际交往 |
三、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
(一)单一与多元并存 |
(二)封闭与开放同在 |
(三)多变与稳定突出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价值及作用 |
一、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个体价值 |
(一)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根本需求 |
(二)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必要保障 |
(三)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提升综合能力 |
二、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社会价值 |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为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有利于培养国际化人才 |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作用分析 |
(一)能够规范和调整大学生人际关系 |
(二)能够推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价值实现 |
(三)能够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分析 |
一、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揭示 |
(一)交往环境复杂化 |
(二)交往方式多样化 |
(三)交往行为个性化 |
(四)交往途径网络化 |
二、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功利性色彩较为浓厚 |
(二)价值观趋于模糊 |
(三)情感淡漠化 |
(四)礼仪涵养不足 |
三、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的现实困惑 |
(一)大学生个体的身心特点与认知能力 |
(二)家庭教育的功利性与片面性 |
(三)学校教育及其环境的短板 |
(四)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的有效途径 |
一、将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之中 |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理念 |
(二)整合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价值追求 |
(三)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交往心理 |
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规范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 |
(一)用自我教育的方法约束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 |
(二)用榜样示范的方法引导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 |
(三)用实践锻炼法的方法调整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 |
三、借助思想政治教育以搭建大学生人际交往有效载体 |
(一)普及和推广高效快捷的网络载体 |
(二)广泛运用育人为本的管理载体 |
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以优化大学生人际交往环境 |
(一)优化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家庭环境 |
(二)优化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校园环境 |
(三)优化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虚拟环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儒家文化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的基本理论阐释 |
第一节 交往及人际交往概述 |
一、交往的本质及特征 |
二、人际交往特征及分类 |
三、人际交往的素质 |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特点及社会文化背景 |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及特点 |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四种偏向 |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观念变化 |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社会文化因子 |
五、大学生良善人际交往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应然 |
第三节 涵化及儒家文化 |
一、涵化的内涵 |
二、涵化即文化涵养教化 |
三、涵化与儒家文化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关乎其成人成才 |
第一节 人际交往与人的成人成才理论支撑 |
一、交往助推人“全面而自由发展” |
二、交往“以确立统一、有序的社会规范为归宿” |
三、儒家“君父同伦”人际血缘亲情 |
第二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关乎其成人 |
一、人际关系是人生中的重要财富 |
二、人从对象中反观自己 |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再塑其品性 |
第三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其成才 |
一、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助推其成才 |
二、大学生不良的人际交往阻碍其成才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及涵化现状 |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
一、大学生样本的基本情况 |
二、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 |
三、儒家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现状 |
第二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其涵化存在问题 |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个体自我修养不足 |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矛盾性 |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缺情 |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及涵化不足的原因 |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观念障碍 |
二、个体自我认知偏差 |
三、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 |
四、网络信息弱化人际交往 |
五、媒介宣推不力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涵化凸显重情理念 |
第一节 情为何物 |
一、情及人情 |
二、人情共同性 |
三、情为爱 |
第二节 儒家人情观 |
一、儒家为人情创设理论基础 |
二、儒学人情基本原则 |
第三节 儒家及当代社会人情观 |
一、中国古代社会富有人情味 |
二、儒家人情观的负面影响 |
三、当代社会市场经济冲淡人情 |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原则 |
第一节 尊重与关怀 |
一、尊重原则 |
二、关怀原则 |
第二节 仁爱与宽容 |
一、仁爱原则 |
二、宽容原则 |
第三节 理性与适度 |
一、理性原则 |
二、适度原则 |
第四节 明礼与重信 |
一、明礼原则 |
二、重信原则 |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涵化路径 |
第一节 构建富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 |
一、打造和谐的群体校园文化 |
二、创设充满人情味的校园文化氛围 |
三、强化网络媒介正能量导向 |
第二节 全方位涵化大学生人际交往 |
一、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疏导 |
二、重课堂教学主阵地引领大学生人际交往 |
三、设计丰富多彩的宿舍书院文化 |
第三节 强化社会关爱力 |
一、创设大学生企业实践情感交往平台 |
二、公益组织培育大学生关爱他人情感 |
第四节 大学生自我人际交往能力锻炼 |
一、大学生自我沟通素养与能力锻造 |
二、大学生自我能力与境界提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1.学术价值 |
2.应用价值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
2.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 |
2.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儒家优秀德育资源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德育 |
2.德育资源 |
3.儒家优秀德育资源 |
(二)儒家优秀德育资源的内容 |
1.孝为仁本,仁者爱人的伦理道德 |
2.中庸为德,至诚尽性的处世智慧 |
3.义以为上,见利思义的理性原则 |
4.诚信为本,信以待人的交往之道 |
5.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担当情怀 |
(三)儒家优秀德育资源的方法 |
1.内省修己,反求诸己 |
2.学思结合,学思并重 |
3.慎言力行,知行合一 |
4.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
5.身教示范,榜样引导 |
6.愤启悱发,启发诱导 |
7.环境渗透,熏陶感染 |
二、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一)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可行性 |
1.儒家优秀德育资源具有可继承性 |
2.儒家优秀德育资源具有内在优势 |
3.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儒家优秀德育资源的价值 |
(二)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必要性 |
1.有利于强化当代大学生德育的首要地位 |
2.有利于丰富当代大学生德育的主要内容 |
3.有利于创新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基本方法 |
三、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当前高校德育体系不完善 |
1.儒家优秀德育资源与高校德育内容衔接不够 |
2.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高校德育方式单一 |
3.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高校环境建设不足 |
(二)高校教师整体儒家优秀德育素养不高 |
1.教师自身因素 |
2.教育培训与考核中儒家优秀德育资源内容缺失 |
(三)社会整体德育氛围不强 |
1.社会整体重视程度不够 |
2.应试教育的影响 |
(四)当代大学生对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认同度不高 |
1.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与影响 |
2.当代大学生自身因素 |
四、推进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有效路径 |
(一)完善高校德育体系,创新德育模式 |
1.强化儒家“德育为首”育人理念 |
2.推进儒家优秀德育资源与德育课有机融合 |
3.丰富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方式 |
4.加强校园儒家文化建设 |
5.充分运用多种儒家优秀德育方法 |
(二)加强高校教师儒家优秀德育素养 |
1.高校教师应注重自身儒家优秀德育素养的提升 |
2.教育培训与考核中注重儒家优秀德育素养培育 |
(三)优化社会整体德育环境,提升德育氛围 |
1.倡导“学儒学”之风以提高社会重视程度 |
2.坚持“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 |
3.创建开阔网络平台传播儒家优秀德育资源 |
4.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 |
(四)当代大学生应自我教育以提升自身儒家优秀德育素养 |
1.正确认识自己与树立道德理想 |
2.研读儒家经典以提升自身涵养 |
3.运用儒家德育方法进行自我教育 |
4.参与德育活动以优化自身行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10)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及拟解决的问题 |
第二章 儒家德育思想相关概念及其理论概述 |
2.1 儒家思想与儒家德育思想 |
2.1.1 儒家思想 |
2.1.2 儒家德育思想 |
2.2 儒家德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 |
2.2.1 先秦时期 |
2.2.2 汉唐时期 |
2.2.3 宋明时期及以后 |
2.3 辩证认识儒家德育思想 |
2.3.1 继承发扬儒家德育思想中的精华部分 |
2.3.2 批判摒弃儒家德育思想中的糟粕部分 |
第三章 儒家德育思想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
3.1 丰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3.1.1 自强不息精神 |
3.1.2 厚德载物精神 |
3.1.3 诚实守信精神 |
3.1.4 见利思义精神 |
3.1.5 勤劳俭朴精神 |
3.1.6 入孝出悌精神 |
3.2 充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
3.2.1 充实教育者在教学方面的方法 |
3.2.2 充实受教育者在自我教育方面的方法 |
3.3 优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
3.3.1 营造浓厚的学术舆论氛围 |
3.3.2 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
第四章 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4.1 对沈阳市6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儒家德育思想运用的调查 |
4.1.1 沈阳市6所高校的基本情况概述 |
4.1.2 调研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4.2 儒家德育思想运用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
4.2.1 促进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提升 |
4.2.2 促进了大学生积极进取精神的培养 |
4.2.3 促进了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发展 |
4.3 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
4.3.1 儒家德育思想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没有实现有效结合 |
4.3.2 思想政治教育者传递儒家德育思想的方法单一 |
4.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儒家德育氛围营造不够 |
4.3.4 大学生对儒家德育思想的认知和认同度不高 |
4.4 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4.4.1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儒家德育思想缺乏系统运用 |
4.4.2 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素质的局限性 |
4.4.3 高校对儒家德育思想的理论研究有所欠缺 |
4.4.4 大学生缺乏对文化辨别和选择的能力 |
第五章 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对策思考 |
5.1 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儒家德育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
5.1.1 将儒家德育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 |
5.1.2 坚持儒家德育思想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
5.2 发挥多重主体的有效协同作用 |
5.2.1 教师主体层次的协同 |
5.2.2 学生主体层次的协同 |
5.3 拓宽儒家德育思想的传播渠道 |
5.3.1 增加开设儒家德育思想文化选修课程 |
5.3.2 开办校园儒家德育文化社团 |
5.3.3 发挥新媒体平台的媒介作用 |
5.4 调动其他力量,多方教育合力发展 |
5.4.1 营造弘扬儒家德育思想的社会氛围 |
5.4.2 发挥家庭良好家风家教的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现状的调査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四、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研究[D]. 熊龙. 河北大学, 2021(09)
- [2]儒家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的影响[D]. 钟青苹. 暨南大学, 2020(04)
- [3]先秦儒家孔孟荀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 魏凯.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4]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D]. 司文超. 武汉大学, 2020(03)
- [5]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D]. 石莹.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6]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研究[D]. 张慧.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2)
- [7]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研究[D]. 管丽.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儒家文化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研究[D]. 杨定明.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9]儒家优秀德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路径探析[D]. 李文伟.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2)
- [10]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 高慈.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