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液类型对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蛋白质的影响

缓冲液类型对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蛋白质的影响

一、缓冲液种类对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蛋白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薛天凤[1](2021)在《毛细管电泳—非接触电导检测对人血样中糖基化血红蛋白的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糖尿病日益危害人类健康。糖基化血红蛋白(Hb A1c)是检测人体血液中长期血糖水平的“金标准”,其含量通常与一些并发症密切相关。因此,它常被用来监测血糖浓度,以诊断和治疗糖尿病。在国际上,大多数检测Hb A1c的方法成本昂贵且费时费力。因此,本文选择使用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电容耦合非接触式电导检测器(Capacitively coupled contactless conductivity detection,C4D)来尝试开发一种简易、低成本、准确测定人血样中Hb A1c含量的分析方法。C4D是近年来连接到CE中较为新颖的检测器。它具有通用性强、小巧便携和长期无损耗使用等优点。目前,国内外尚无通过CE-C4D法测定Hb A1c含量的研究。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填补这一部分的技术空白,为其他生物样品的低成本CE-C4D检测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方面:(1)为了降低研究成本,在C4D检测器下,尝试使用猪血红蛋白代替人血红蛋白探索血红蛋白的响应信号。首先,使用CE-Ultraviolet(UV)方法验证了猪血红蛋白代替人血红蛋白的可行性。其次,通过C4D检测体系的选择以及样品预处理等实验,初步表明200 mmol/L乙酸(HAc)+30μmol/L 1-甲基-3-十二烷基咪唑溴盐溶液(p H=2.67)在C4D检测器下可以获得良好的猪血红蛋白以及人血红蛋白的响应信号。但在后续用于Hb A1c的分离检测实验中,证明HAc体系可提供通用的响应信号,即此时C4D的检测信号不是血红蛋白的特征响应信号。因此,此体系无法用于人血红蛋白的分离和Hb A1c的含量测定,但为接下来尝试用C4D碱性体系检测人血红蛋白提供了一种指导方法。(2)成功开发出一种用CE-C4D检测人血红蛋白中Hb A1c含量的分析方法,并同时用串联的UV检测器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该方法中选择低电导率的H3BO3作为背景电解质(Background electrolyte,BGE),以降低BGE的背景电导以及其他背景干扰,并且利用四硼酸根与Hb A1c的糖部分顺式-二醇模式的特异性相互作用提高血红蛋白间的分离度;采用低电导率且能提供平稳基线的Li OH溶液调节缓冲液的p H;添加剂选择微摩尔浓度的精胺,以降低添加剂对体系电导和C4D检测背景的影响,研究发现精胺还起到抑制体系电渗流的作用,从而可以大大改善分离效果。经过实验优化,最终确定了用CE-C4D检测Hb A1c最佳的实验条件:BGE为100 mmol/L H3BO3+0.35mmol/L精胺(用0.10 mmol/L Li OH调节p H至9.60),在20 mbar的压力下进样10 s,分离电压为+15 k V。CE和C4D检测器在此条件下可以同时将三种血红蛋白形式分离,平行进样6针,其迁移时间和峰面积的日内和日间重复性均符合分析要求,线性相关性良好,均大于0.990。最后,通过离子交换色谱法和CE–UV法进行方法验证,结果无明显差异。(3)为了获得CE-C4D检测人血红蛋白中Hb A1c含量的最佳检测灵敏度,在第二部分检测体系的基础上,对压力进样和电动进样检测血红蛋白的灵敏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当样品溶液为100mmol/L H3BO3-Li OH(p H=9.60)时,电动进样的检测灵敏度比压力进样高11.1倍,为提高样品检测灵敏度提供了清晰的解决思路。

李在譞[2](2020)在《大分子拥挤试剂与低共熔溶剂的协同效应对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的研究》文中提出佐匹克隆是手性药物,其右旋体可以有效治疗睡眠紊乱,目前光学纯的佐匹克隆在市场上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需求。因此,建立快速、简便、有效的对映体分离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课题的目标是发展新型毛细管电泳法(CE)对佐匹克隆对映体进行拆分。我们在传统β-环糊精分离体系中添加大分子拥挤试剂葡聚糖(Dextran),结果显示,葡聚糖的引入可以提高分离体系的分离效率,缩短分离时间。当葡聚糖浓度为5.8 mg/mL时,佐匹克隆对映体分离度由1.66提高至3.26,柱效可达到 61,200 plates/m。胆碱类低共熔溶剂是绿色溶剂的代表,由于其具有制备过程简易、毒性低、可回收、对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各研究领域中展现出卓越的性能。因此,本实验在β-环糊精分离体系中添加胆碱类低共熔溶剂,以期优化传统拆分体系。在实验中,我们考察了低共熔溶剂(DESs)对拆分体系的影响,实验证明,氯化胆碱与乙二醇组成的DESs可以使柱效达到151,000 plates/m,使佐匹克隆对映体分离度达到4.86,分离体系的拆分性能大幅提升。我们进而考察了大分子拥挤试剂和低共熔溶剂的协同作用对β-环糊精分离体系手性拆分的影响。在实验中,我们考察了大分子拥挤试剂浓度以及低共熔溶剂成分、配比等因素对佐匹克隆对映体分离的影响。在葡聚糖浓度为0.25 mg/mL和0.5 mg/mL时,分别添加摩尔比为1:3的氯化胆碱与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等溶剂组成的低共熔溶剂,由结果可知,选取乙二醇与氯化胆碱组成低共熔溶剂,佐匹克隆对映体分离度最高,分别达到5.19和5.06,柱效最高可达157,000 plates/m。在葡聚糖浓度以及低共熔溶剂种类固定的条件下,调整低共熔溶剂的摩尔比,考察摩尔比为1:2、1:3、1:4、1:5的氯化胆碱/乙二醇对拆分结果的影响。由实验结果可知,添加浓度为0.25 mg/mL的葡聚糖、摩尔比为1:4的氯化胆碱/乙二醇时,柱效达到234,000 plates/m,分离度为5.48,达到最佳拆分条件。总之,我们将生命科学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大分子拥挤环境”概念引进到毛细管电泳领域,发现“大分子体积排斥效应”明显改进β-环糊精分离体系手性拆分,大分子拥挤试剂与新型绿色溶剂低共熔溶剂的协同效应能进一步改进手性分离。

杨士萱[3](2020)在《在线/离线富集方法结合毛细管电泳测定磺胺类抗生素残留》文中研究指明磺胺类药物(Sulfnamides,SAs)是一类具有共同的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的化学药物的总称,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由于其具有抗菌谱广、使用方便、成本低、疗效好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畜牧业和兽医临床。然而,如果长期使用该药物或未按规定停药,残存的药物成分可能会对畜产品的可食用组织造成潜在风险,进而影响人类健康。此外,这些过量使用磺胺类药物的牲畜的粪便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再由环境转移至人体,就会造成二次危害。为保障人类健康,欧盟已就动物源性食物样本制定了最高残余限量为100μg/kg(或100 ppb),我国农业部235号文件也明确规定,动物源性产品中磺胺类药物的含量不应超过100μg/kg(其中SMZ不应超过25μg/kg)。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发简便、高效、灵敏的SAs残留检测和定量方法。本文探索了离线富集和在线富集技术,结合毛细管电泳对食品样品和环境水样中的磺胺类抗生素进行了富集和检测,主要结果如下:(1)发展了压力辅助电动进样(PAEKI)结合毛细管区带电泳(CZE)在线富集方法,并应用于食品样品以及环境水样中6种磺胺类药物的检测,对影响分离和富集的因素进行考察。在最佳条件下,6种SAs在8.5 min内基线分离,PAEKI-CZE法被很好地验证并成功地将其应用于畜牧产品(牛奶,猪肉,鸡蛋)和三种环境水样(自来水,湖水和海水)中磺胺类药物的测定。6种SAs在牛奶、猪肉、鸡蛋、自来水、湖水和海水样品中的LOD分别为0.0018–0.0163μg/mL,0.0083–0.0638μg/mL,0.0052–0.0478μg/mL,0.0021–0.0152μg/mL,0.0104–0.0675μg/mL和0.0097–0.0595μg/mL,EFs在3962之间,证明该法富集效果好、检出限低,适用于食品和环境水样中磺胺的分离测定。(2)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CZE)这种分离模式结合DLLME的样品前处理技术以及PAEKI线上富集技术检测环境水样中的磺胺二甲基嘧啶(SMZ)、磺胺甲基嘧啶(SMR)、磺胺嘧啶(SDZ)以及磺胺醋酰4种SAs。考察了CE分离条件、DLLME条件和PAEKI条件,在最优的条件下,4种SAs在6 min内基线分离,DLLME-PAEKI-CE法测定SAs的富集倍数分别为206、166、185和150,明显高于DLLME-CZE法(分别为29、31、46和27),说明双富集法测定灵敏度更高。4种SAs在三种环境水体中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大于0.9900。自来水、湖水和海水中的LOD分别为2.023.0 ng/ml,2.226.0 ng/ml和4.363.0 ng/ml,远低于动物源性食品的最高残余限量。最后,对该研究建立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这两种方法具有线性好、回收率高、精密度好、成本低等优点,适用于复杂基质中磺胺类药物的痕量测定,也应该在离线和在线富集模式上进行更加多样的组合尝试。

何淑娟[4](2020)在《毛细管电泳法对抑肽酶效价及异黄酮抗氧化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评价》文中指出毛细管电泳技术因为其试剂和样品的消耗量少、分离效率高,同时毛细管又可以作为反应容器,在酶的效价测定、抗氧化活性物质和酶抑制剂的评价和筛选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本研究分别开发了抑肽酶效价测定、异黄酮抗氧化活性评价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评价的毛细管电泳-紫外检测法。所建立的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的特点,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研究中,首次建立了通过毛细管电泳-紫外检测来测定抑肽酶效价的新方法。在该方法中使用入口酶反应技术实现了底物、胰蛋白酶和抑肽酶的在线混合,使得酶促反应的发生、底物和产物的分离及检测同时在线进行。在4 min之内实现了抑肽酶效价的测定。研究过程中使用响应面设计系统地优化了胰蛋白酶和底物的孵育条件,在pH 7.6,浓度为17.39 mM的磷酸盐缓冲液、孵育时间为1.40 min的条件下得到了最优的孵育结果。分别在底物、胰蛋白酶和底物以及抑肽酶,胰蛋白酶和底物这三种不同的毛细管电泳系统中评估了该方法的重复性。底物迁移时间和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小于2.7%和3.1%,产物迁移时间和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小于2.1%和3.0%。在所建立的测定抑肽酶效价的毛细管电泳-紫外检测法中,推导并建立了新的公式来计算抑肽酶的效价。总之,该方法测定抑肽酶效价时快速方便且环境友好。(2)以β-环糊精为改性剂,建立了快速分离测定6种异黄酮的毛细管电泳新方法,并结合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在线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研究中以分离度和总迁移时间为响应指标,采用响应面设计系统地优化了硼砂浓度和pH、β-环糊精浓度以及甲醇含量对6种异黄酮分离效果的影响。在运行缓冲液由25 mM硼砂、5 mMβ-环糊精和20%甲醇组成且pH为8.9的条件下,6种异黄酮达到最佳分离,总的迁移时间在8 min内。最后对建立的方法进行了验证并应用于黄芪提取物、黄芪精口服液和黄芪注射液中6种异黄酮的含量测定以及黄芪注射液和黄芪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评价。(3)采用电泳中介微分析部分填充技术测定了9种异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并结合分子对接技术从理论上预测和说明了9种异黄酮与α-葡萄糖苷酶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初步探索了异黄酮结构与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研究中采用单一轮换法优化了底物对硝基苯酚-α-D-葡萄糖苷与产物对硝基苯酚的分离条件,在pH为8.5、20 mM的硼砂缓冲液和20 kV的分离电压下两者得到了最优的分离。我们还对影响酶促反应条件的各个因素包括:不同区带的进样顺序、孵育缓冲液的浓度、孵育缓冲液的进样长度以及孵育时间进行了优化。在最佳的条件下分别评价了9种异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并初步研究了9种异黄酮作为抑制剂在酶促反应前后自身的峰高变化,为抑制剂活性评价的高通量毛细管电泳方法的开发提供了可能。

杨多佳[5](2019)在《河蚬汤纳米胶粒和巨噬细胞的毛细管电泳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对于天然食源纳米胶粒的研究日益增多。与化学合成纳米颗粒相比,天然食源纳米胶粒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更低的环境毒害性,更绿色的制备方法以及更广泛的药物应用前景等优点。河蚬汤中富含粒径70nm左右的胶粒,性质稳定且具有护肝、降脂、抗氧化等明确的生物活性。虽然基于超滤和色谱的手段可以分离这种纳米颗粒,但存在耗时、分离介质容易造成颗粒性质改变等缺陷。因此本研究以河蚬汤为实验对象,利用毛细管区带电泳,建立快速无损分离分析河蚬汤纳米胶粒的方法。此外,巨噬细胞也可视为天然颗粒物质而被毛细管电泳法分离。本研究考察了巨噬细胞的毛细管电泳行为,优化了相应的分离条件,并尝试进行河蚬汤及其纳米胶粒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分析。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简述如下:1.以毛细管区带电泳法直接、快速分离河蚬汤中的纳米胶粒,并通过与超滤、透析、尺寸排阻色谱法分离纯化的河蚬汤纳米胶粒进行比较,确认了毛细管电泳直接分离的有效性和保真性。2.优化河蚬汤纳米胶粒的毛细管电泳定量分析方法,提高了纳米胶粒与汤中其他成分的分离效率。最佳电泳条件为:波长214 nm,分离电压20kV,运行缓冲液50 mmol/L硼酸-硼砂缓冲液(pH=8.7)。当纳米胶粒浓度在2.6×109 particles/mL到54.9×109 particles/mL范围内时,其浓度和毛细管电泳峰面积的线性良好(R2=0.998)。方法精密度测试表明其相对标准差小于5%(n=6)。该方法用于定量分析河蚬汤纳米胶粒,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好。3.建立大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毛细管区带电泳分析方法。经过条件优化,最佳细胞分离的条件为:检测波长280 nm,分离电压15 kV,运行缓冲液为含4.6%葡萄糖的20 mmol/L pH=7.4磷酸盐缓冲液。此条件下,巨噬细胞可因其大小形态、表面电荷性质的差异而存在多个电泳迁移时间(出峰个数),且受细胞浓度的影响,细胞浓度越高,迁移时间越长。超声波处理改善细胞分散度可减少细胞浓度对迁移时间的影响。4.毛细管电泳法分析河蚬汤及其纳米胶粒与大鼠腹腔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采用1 mg/mL河蚬汤纳米胶粒作用于巨噬细胞,2 h后巨噬细胞即发生形态分化,24 h后颗粒胞吞量为8.7×102 particles/cell,48 h后颗粒胞吞量为2.13×103 particles/cell。吞噬河蚬汤纳米胶粒后细胞的迁移时间提前,提示河蚬汤纳米胶粒能够改变巨噬细胞膜电位,增加表面电荷从而改变其电泳迁移速率。同时,毛细管电泳可以高分辨鉴定出河蚬汤与吞噬细胞互作后河蚬汤中原有成分的减少和细胞释放出的新成分。综上可知,毛细管区带电泳可以快速分离天然纳米胶粒并同步完成定量分析,可有效分离巨噬细胞,并可监测巨噬细胞与河蚬汤及其纳米胶粒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成分与胶粒数量变化,以及巨噬细胞因吞噬纳米胶粒促发的分化,可为检测巨噬细胞受食物成分影响而发生生理状态和功能变化提供一种简便有效的新方法。

朱盼[6](2018)在《阿司匹林抑制酿酒酵母生长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阿司匹林(Aspirin,ASA)又名乙酰水杨酸,其基础作用解热镇痛己应用百年,是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据报道,全球每年大约有40000吨阿司匹林药物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随着对该药物深入研究,阿司匹林潜在的其它药效如抗癌、延长寿命、抗菌等被研究人员发现。此外,由于阿司匹林的广泛应用,其临床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渐增多,如肠道出血、瑞氏综合征、肝肾损伤等。因此,对于阿司匹林药物的具体分子作用机制的研究,不但有利于开发其新的药效功能,还能指导临床用药,避免药物服用过程中的毒副作用。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被广泛的应用于遗传和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也是研究药物或化合物作用机制的极好单细胞模型。与高等哺乳动物和其它病原真菌相比,酵母基因易突变、敲除、超表达、标记,能为小分子化合物的分子作用机制提供大量信息。为了深入并系统性的研究阿司匹林药物作用分子机制以及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基础依据,本论文利用模式生物酿酒酵母在基因功能及代谢调控中的便利优势对受阿司匹林生长抑制的细胞内靶向基因或信号系统展开研究,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基于化学遗传学分析法对酵母全基因组阿司匹林靶向基因或信号系统的筛选为寻找药物阿司匹林可能的分子靶点,利用酵母基因剔除工程突变体库(yeast knockout(YKO)mutants collection),应用基因表达水平细胞药物敏感性分析(fitness-based assays),对包括非必需的4200多个基因的二倍纯合突变体库(homozygous)应用高通量基因芯片技术进行阿司匹林药敏感性筛选,35个基因被初步选定具阿司匹林敏感性,主要包括四类:一为非特异性的药物抗性基因如RPL27A、SSO2、RAD33、ATG39等;二为有关调控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基因MGA2、ECI1等;第三类为有关调控几丁质合成和维持细胞壁完整性的基因CDA1、WSC3、SLG1等;第四类为ATP等能量合成及其相关的调控基因COR1、PMA2、ECM31等。对以上筛选到所有药物敏感基因的进行单独药物敏感性的确证。其中第二和第三类基因的干预作用属于阿司匹林化合物药用机理研究完全崭新的发现。MGA2被确定为阿司匹林超敏感基因,推测:阿司匹林干预了细胞的脂肪酸代谢,特别是MGA2介导的非饱和脂肪酸的合成过程可能是阿司匹林在酵母细胞中的靶信号通路。接下来希望应用遗传学、生物化学的技术进一步探究阿司匹林分子机制。第二部分:阿司匹林处理导致细胞内饱和脂肪酸聚积破坏质膜的稳定性在阿司匹林靶向基因筛选中,我们发现MGA2突变表现出对阿司匹林药物的超敏感性。MGA2是调控OLE1基因的重要转录因子,而OLE1基因编码△(9)脂肪酸去饱和酶调节油酸和软脂酸的生成,促进不饱和脂肪酸的生成对于维持细胞膜应力和细胞膜完整性至关重要。基因DCI1与OLE1功能相反,其编码Δ(3,5)-Δ(2,4)-二烯酰-CoA异构酶,负责将不饱和脂肪酸转变为饱和脂肪酸以促进脂肪酸β-氧化,遗传分析缺失DCI1(dci1△)或下调OLE1(mga2△)基因的突变株对阿司匹林分别表现出抗性和敏感表型,过表达DCI1使野生菌对阿司匹林敏感,也能恢复dci1△对阿司匹林敏感性,相反过表达OLE1能削弱DCI1突变诱导的阿司匹林抗性性状。通过GC-MS分析阿司匹林处理下细胞的脂肪酸组成不饱和脂肪酸指数显着下降,在dci1△菌株不饱和脂肪酸指数极显着下降。实时定量PCR分析细胞OLE1、DCI1表达水平分别与阿司匹林处理具有剂量相关性,与脂肪酸组成分析一致,阿司匹林通过促进DCI1、抑制OLE1表达导致细胞内饱和脂肪酸聚积。细胞内脂肪酸成分比例的改变,会影响细胞膜组成、流动性和稳定性。通过细胞膜完整性分析(PI染色检测),我们发现阿司匹林处理细胞膜稳定性下降,质膜破损比例显着增加,这可能是阿司匹林抑制真菌生长的一个主要机制。第三部分:阿司匹林干预酵母细胞壁甘露糖蛋白合成抑制酵母生长虽然第三类关于维持细胞壁完整性的基因CDA1、WSC3等单突变体对阿司匹林没有明显的敏感显性,但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以及细胞疏水性分析,我们进一步确定阿司匹林对细胞壁造成的损伤具有浓度依赖性。通过遗传突变阻断几丁质(chs1△、chs2△或chs3△)或过表达甘露糖蛋白(ALG7、SEC53、DPM1等)合成通路的关键基因开展阿司匹林药物敏感性实验,发现过表达必须基因DPM1能够增强细胞对阿司匹林抗性,RT-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分析表明阿司匹林处理显着下调DPM1表达水平。应用扫描电镜观察证实过表达DPM1能够很大程度上恢复阿司匹林对细胞壁的损伤,进一步研究表明外源增加DPM1p催化底物甘露糖使酵母细胞表现出更强的阿司匹林药物抗性。因而,推测DPM1p可能是阿司匹林的潜在靶蛋白。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药物分子和蛋白分子相互作用展开进一步分子间作用模拟分析,发现了DMP1p蛋白分子上8个潜在的阿司匹林结合位点,为下一步具体靶位点分析奠定基础。此外,在动物细胞实验过程中,发现阿司匹林也能下调HCT116细胞内DPM1基因的表达,暗示阿司匹林的这一作用机制可能具有真核生物的保守性。第四部分:基于色谱分析法对酵母细胞能量代谢产物检测方法的构建以及阿司匹林对细胞能量代谢影响的分析针对基因芯片筛选结果和很多研究报道中,阿司匹林能够引起细胞内能量代谢及其产物如ATP,NAPDH等含量的改变,但其生物学意义并不清晰。测量细胞内能量代谢产物ATP,ADP和AMP的含量,分析生物体内能荷变化动态情况,对于研究细胞代谢和阿司匹林等药物作用机理具有指导意义。为此,我们分别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毛细管区带电泳仪,构建了能同时检测ATP、ADP、AMP和cAMP四种能量代谢产物的简单、高效、准确度高的两套检测法。两种方法对于四种核苷酸的检测回收率都达90%以上,适用于动态分析生命过程中酵母体内能量代谢的变化。毛细管区带电泳法相对于液相法因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及所需样品量少等优点。我们应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检测阿司匹林对酵母能量代谢影响,发现阿司匹林能够降低酵母细胞内能荷从而抑制酵母的生长。阿司匹林用药广泛、作用机制复杂,本论文通过系统生物学方法利用模型生物酵母,探讨了阿司匹林发挥细胞效应的分子机制,发现阿司匹林干预细胞脂质的代谢,特别是引起非饱和脂肪酸指数下调破坏质膜的稳定性;阻碍酵母细胞壁甘露糖蛋白合成损害细胞壁完整性;明显降低细胞的代谢率造成能荷降低,引起酵母生长抑制现象。为将来深入研究阿司匹林药物作用分子机制以及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基础数据。

魏强[7](2016)在《蛋白质与单链核酸相互作用的毛细管电泳方法学研究》文中认为核酸适配体作为“化学抗体”是近年来生物医学、环境及食品分析、核酸药物、临床检测等领域的研究热点,特别是其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核酸适配体筛选困难仍是制约其实际应用的瓶颈问题。现有的多种筛选方法如磁珠法、亲和色谱柱法、硝酸纤维素膜过滤法需要固定靶标或核酸,筛选轮次较多,周期较长。毛细管电泳(CE)作为高效、快速的微量分析技术,是高效筛选核酸适配体的方法之一,目前已发展了多种CE-SELEX技术。与其它筛选方法相比,CE-SELEX筛选周期短、筛选效率高、筛选靶标广泛且可筛选指定动力学参数的适配体。此外,毛细管电泳也可用于靶标与单链核酸相互作用的快速表征,有助于认识靶标与单链核酸的高亲和性和特异性相互作用,为高效筛选核酸适配体奠定基础。本论文基于多种模式毛细管电泳研究蛋白质与单链核酸的相互作用。论文包括四个部分:(1)综述了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发展历史、仪器组成及分析模式。介绍了毛细管区带电泳(CZE)和毛细管在线反应(on-line reaction CE)模式、核酸适配体的研究进展、毛细管电泳技术在核酸适配体筛选及研究核酸与靶标相互作用中的应用。介绍了本文研究中利用到的几种核酸结合蛋白的性质和应用。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2)基于毛细管电泳配制激光诱导荧光检测(CE-LIF)表征了单链DNA结合蛋白(SSB)、转铁蛋白(TRF)与不同长度单链核酸的相互作用以及Taq DNA聚合酶与其两种核酸适配体相互作用。发现所选蛋白质与单链核酸的相互作用结果受单链核酸长度、蛋白质-核酸浓度比及单链核酸能否形成二级结构影响,指出优化核酸库长度和靶标核酸库浓度比在适配体筛选研究中的必要性。基于电泳图谱,定性比较了靶蛋白与不同长度单链核酸相互作用的强弱。(3)基于动力学毛细管电泳(KCE)定量表征了SSB、Taq DNA聚合酶等蛋白质与不同长度单链核酸的相互作用。测定了SSB与15mer、29mer、dT29以及Taq酶与Apt30、Apt46复合物的Kd,并定量分析了蛋白质核酸浓度比、毛细管柱温等对Kd求解的影响。此外还利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分析了面积积分偏差对Kd求解的影响,实验结果证实基于KCE求解Kd的方法的稳定可靠。(4)以SSB、TRF、Taq酶等蛋白质与单链核酸,凝血酶与其配体为相互作用模型,探究了毛细管电泳在线反应基本机理,考察了进样时间、样品驻留时长、毛细管柱温等对毛细管电泳在线反应的影响。研究了单一靶标与多个配体的相互作用及凝血酶与多种配体的相互作用。建立了毛细管在线反应理论分析模型,并探究了在线反应的可操控性。

易达[8](2016)在《纳米水凝胶颗粒的制备及其在生物识别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纳米水凝胶颗粒(Nanoparticles hydrogel,NPs)是一类可溶于水、生物相容性好、且对生物分子具有很强亲和性的高分子聚合物纳米材料,近年来已引起广泛关注,并成功应用在对多肽、蛋白、DNA等生物分子的识别分离中。本研究采用沉淀聚合法,单体采用温敏性单体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亲电性单体(如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等)和疏水性单体(如N-叔丁基丙烯酰胺TBAm、环糊精等),通过改变单体配方,在水溶液中合成了一系列纳米水凝胶颗粒,经扫描电镜观察,形貌均一,且动态光散射实验证实,纳米小球分散性好、粒径分布均匀,分别在40-380 nm范围内。首先将制备的NPs应用于目标多肽(LEVLFQGP、DITNPINLREG)及其分别在C端和N端增加组氨酸标签(His6-tagged)的肽链的亲和性研究。实验表明,静电作用、疏水作用、氢键作用是NPs-多肽间主要的相互作用力。同时,NPs对多肽的亲和识别能力也与多肽本身的等电点以及识别体系中pH值、离子强度有关。此外,通过组氨酸标签多肽,可以大幅度提高NPs对多肽的亲和能力。在35℃,pH值为5时NPs对HHHHHHHHDITNPINLREG吸附率是DITNPINLREG的25倍,对HHHHHHLEVLFQGP吸附率是LEVLFQGP的15倍,吸附平衡时间都为60 min。另外,由于制备NPs的配方中采用了温敏性单体与pH敏感性单体,因此NPs具有温敏性与pH敏感性,LCST为5℃,临界pH为5,本文也研究了利用其温敏性与pH敏感性吸附解吸多肽。其次,采用毛细管电泳法,将NPs用于DNA的分离。尝试了动态涂层法、温敏性凝胶法与整体柱法三种方法预处理毛细管柱,其中动态涂层法能在5分钟内完全分离DNA混合样品(20 nt、50 nt、80 nt)。

孔凡志[9](2016)在《制备型自由流电泳新装置及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由流电泳是一种无支持介质的全液相电泳技术。与其他电泳技术相比,最大优势是分离环境温和、可持续性分离和兼容几乎所有的电泳模式。自由流电泳温和的液相环境利于生物活性的保存,广泛应用于蛋白质、多肽、细胞、细胞器、病毒等生物活性分子和颗粒的分离制备。持续分离的能力赋予了自由流电泳在生物制备领域的应用潜力,适用于小规模的制备分离。自由流电泳可兼容几乎所有的电泳模式,包括区带电泳、等电聚焦电泳、等速电泳、场梯度电泳及移动反应界面电泳等。多电泳模式的兼容性拓展了自由流电泳的应用范围。本文着重研究自由流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及其应用,同时对自由流区带电泳和自由流移动反应界面电泳做了部分研究。自由流等电聚焦电泳在几种电泳模式中拥有最高的分辨率,在蛋白质组研究中常用作预分离手段。针对现有自由流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文设计了新型的自平衡-循环式自由流等电聚焦装置和新型往复式自由流等电聚焦装置,并应用于生物样品的制备分离。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1)自平衡-循环式自由流等电聚焦装置的设计及应用。在本实验室之前发展的重力自平衡-连续式自由流电泳装置基础上,设计了新型自平衡-循环式自由流等电聚焦装置。使用多道恒流泵驱动缓冲溶液在重力平衡储液管,分离室,多道恒流泵之间形成循环,实现多次等电聚焦。设计初期分离室为水平设置,后期改为与水平成75°的立式设置,使装置结构更加简化。使用该装置纯化了家兔肝脏中提取的线粒体,得到了不同形态的线粒体,为后续蛋白质组研究打下了基础。该装置的优点在于将重力自平衡技术引入传统循环式自由流等电聚焦装置中,使分离室中载体缓冲溶液的流型更加稳定,整个装置的结构更加简单;(2)设计了新型往复式自由流等电聚焦装置。使用往复式循环替代了传统的单向环型循环,缓冲溶液在临时储液管、分离室和气液缓冲腔之间往复流动,反复多次流经分离室,实现多次等电聚焦。该装置优点是使用单道驱动泵替代了昂贵复杂的多道驱动泵,克服了循环式等电聚焦装置复杂、昂贵等固有缺陷。实验中优化了该装置的操作程序,并使用该装置对模式蛋白质和人血清蛋白分别进行了分离,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较高的分辨率。在本文第二部分中,对自由流移动反应界面电泳在蛋白质浓缩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首先对移动反应界面在自由流电泳中的形成过程和界面移动速度进行了阐释,然后对蛋白质在自由流移动反应界面中的浓缩条件,最大通量及上样策略等进行了探讨。通过一系列实验对上述理论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自由流移动反应界面电泳中蛋白质可被有效浓缩在单一出液口中,得到了12.6倍的最高浓缩倍数,回收率和处理速度分别达到95.5%和125.7 ml/h。本文第三部分中探讨了自由流区带电泳的载体缓冲溶液优化策略。本实验室之前工作中曾提出一种通过分析蛋白质荷质比分布来优化载体缓冲溶液的策略,有效减少了实验中的工作量。但该策略只研究了载体缓冲溶液对蛋白质荷质比差异的影响,未考虑载体缓冲溶液对蛋白质条带拓宽造成的影响。基于上述原因,本文提出了新的载体缓冲溶液优化策略:1)计算蛋白质的荷质比随pH值变化,分析蛋白质在不同pH环境下荷质比差异;2)分析不同pH环境对条带拓宽情况的影响;3)结合荷质比差异及条带拓宽分析,找出最佳分离条件。在模式蛋白质分离实验中证明了该策略的有效性,此外,在该策略的帮助下从钝顶螺旋藻的粗提液中纯化了藻蓝蛋白,得到了分析级产品。

夏瑞瑞[10](2016)在《离子液修饰毛细管电泳分离β-受体激动剂及丙嗪类镇静剂的技术研究》文中指出β-受体激动剂和丙嗪类镇静剂易在体内蓄积,对动物和人体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亟需严格监控。毛细管电泳分析速度快、分离柱效高,将咪唑型离子液体加入电泳支持电解质中,可以改变毛细管电泳微环境,改变电泳电荷分布特征,提高分离柱效。本论文主要基于咪唑型离子液体动态修饰分离毛细管柱,研究带正电荷的弱碱性化合物β-受体激动剂和丙嗪类镇静剂的多组分电泳分离行为。探索了 β-受体激动剂和丙嗪类镇静剂的高效分析参数和分离技术特征,为β-受体激动剂和丙嗪类镇静剂分析提供新的数据。论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章,文献综述。主要概述了 β-受体激动剂和丙嗪类化合物的性质、危害以及分析方法,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毛细管电泳在β-受体激动剂和丙嗪类镇静剂中的分析应用,阐述了咪唑型离子液体在毛细管电泳分析违禁药物中的应用,总结提出了本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二章,咪唑型离子液体修饰毛细管电泳分离β-受体激动剂的技术研究。基于咪唑型离子液体,考察了不同的离子液体组成结构、离子液体浓度、缓冲盐组成、缓冲溶液浓度、pH值、有机相含量等参数对毛细管电泳的影响,研究了咪唑盐离子液体修饰毛细管的电泳行为,及其对五种β-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Sal)、特布他林(Ter)、克伦特罗(Cle)、班布特罗(Bam)、妥洛特罗(Tul))的分离影响,讨论了咪唑盐离子液体分离β-受体激动剂的可能机理,并建立了最佳的分离参数,五种β-受体激动剂在8.0min内实现高效分离,迁移时间日内RSD(n=5)小于2.1%和日间RSD(n=5)小于4.3%,峰面积的日内、日间RSD分别小于8.1%和14.4%。第三章,离子液体修饰毛细管电泳分离丙嗪类碱性药物的技术研究。针对丙嗪类药物弱碱性的结构特点,考察并优化了不同的离子液体种类和浓度、缓冲液种类、缓冲液的盐浓度、体系pH值、有机相种类和含量等参数影响。讨论了咪唑盐离子液体分离丙嗪类碱性药物是可能作用机理,并建立了最佳的分离参数。盐酸二氧丙嗪(DPZ)、盐酸氯丙嗪(CPZ)、盐酸丙酰丙嗪(PPZ)三种镇静剂在20.0 min内实现分离,三种分析物迁移时间的日内RSD(n=5)小于0.8%,日间RSD(n=5)小于9.4%,峰面积的日内RSD(n=5)小于8.6%,日间RSD(n=5)小于 15.7%。

二、缓冲液种类对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蛋白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缓冲液种类对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蛋白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毛细管电泳—非接触电导检测对人血样中糖基化血红蛋白的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毛细管电泳概述
        1.1.1 毛细管电泳的发展简史
        1.1.2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
        1.1.3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
        1.1.4 毛细管电泳的进样方式
        1.1.5 毛细管电泳的检测技术
    1.2 电容耦合非接触式电导检测技术
        1.2.1 电容耦合非接触式电导检测的历史发展
        1.2.2 电容耦合非接触式电导检测的基本原理
        1.2.3 电容耦合非接触式电导检测在蛋白质检测中的应用
    1.3 糖基化血红蛋白的研究进展
        1.3.1 糖基化血红蛋白的简介
        1.3.2 糖基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毛细管电泳-非接触式电导检测器对猪血红蛋白的分析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
        2.2.2 试剂和样品
        2.2.3 实验方法
    2.3 猪和人血红蛋白相似性的可行性分析
    2.4 缓冲液种类的考察
    2.5 样品预处理条件的优化
    2.6 分析方法的验证
        2.6.1 定性和空白对照
        2.6.2 线性
    2.7 人实际血样中糖基化血红蛋白的分离检测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毛细管电泳-非接触式电导检测器对人血样中糖基化血红蛋白的分离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
        3.2.2 试剂和样品
        3.2.3 实验方法
    3.3 缓冲液种类的考察
    3.4 考察调节p H的不同附加剂的作用
    3.5 缓冲液p H的优化
    3.6 缓冲液浓度的优化
    3.7 考察不同种类添加剂的作用
        3.7.1 精胺的作用
        3.7.2 聚乙二醇的作用
        3.7.3 羟丙基纤维素的作用
        3.7.4 Li_2SO_4的作用
    3.8 分离电压的优化
    3.9 进样时间的优化
    3.10 C~4D激发条件的优化
        3.10.1 C~4D激发电压的优化
        3.10.2 C~4D激发频率的优化
    3.11 分析方法的验证
        3.11.1 加标定性和空白对照
        3.11.2 线性、灵敏度和重现性的考察
        3.11.3 CE-C~4D法与离子交换色谱法对质控样品检测结果的比较
        3.11.4 CE-C~4D法与CE-UV法对多种实际样品检测结果的比较
    3.1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血样中糖基化血红蛋白的高灵敏度分析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
        4.2.2 试剂和样品
        4.2.3 实验方法
    4.3 电动进样的条件选择
        4.3.1 样品溶液种类的考察
        4.3.2 进样电压和进样时间的优化
    4.4 电动进样与压力进样的灵敏度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大分子拥挤试剂与低共熔溶剂的协同效应对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前言
    1.1 手性拆分技术
        1.1.1 高效液相色谱法
        1.1.2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1.1.3 气相色谱法
        1.1.4 毛细管电泳法
    1.2 手性选择剂
        1.2.1 蛋白质
        1.2.2 环糊精类及其衍生物
        1.2.3 非环化糖类化合物
        1.2.4 大环类抗生素
        1.2.5 冠醚及其它手性选择剂
        1.2.6 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中的协同效应
    1.3 离子液体与低共熔溶剂
        1.3.1 离子液体及其应用
        1.3.2 低共熔溶剂
        1.3.3 低共熔溶剂的应用
    1.4 大分子拥挤理论
        1.4.1 大分子拥挤效应热力学、动力学分析
        1.4.2 大分子拥挤试剂的应用
    1.5 手性药物佐匹克隆
    1.6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实验部分
    2.1 试剂及仪器
        2.1.1 仪器
        2.1.2 试剂
    2.2 试剂的配制
        2.2.1 外消旋体样品的配制
        2.2.2 缓冲溶液的配制
        2.2.3 DESs的配制
        2.2.4 电泳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葡聚糖浓度对佐匹克隆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2.3.2 DESs环境下葡聚糖浓度对佐匹克隆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2.3.3 大分子拥挤环境下DESs种类对佐匹克隆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2.3.4 DESs配比对佐匹克隆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2.3.5 重复性实验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毛细管电泳法手性分离技术概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在线/离线富集方法结合毛细管电泳测定磺胺类抗生素残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毛细管电泳概述
        1.1.1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
        1.1.2 毛细管电泳分离模式的选择与应用
    1.2 毛细管电泳的富集方法
        1.2.1 离线富集技术
        1.2.2 在线富集技术
    1.3 磺胺类化合物的概述
        1.3.1 磺胺类药物残留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和样品
    2.2 实验仪器
    2.3 毛细管电泳条件
    2.4 PAEKI-CZE法富集条件
    2.5 DLLME-PAEKI法富集条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PAEKI-CZE法测定畜牧产品和环境水体中的6 种磺胺类药物
        3.1.1 CZE条件优化
        3.1.2 PAEKI条件的优化
        3.1.3 PAEKI-CZE方法验证
        3.1.4 食品样品和环境水样分析
    3.2 DLLME-PAEKI双富集法测定4 种磺胺类药物
        3.2.1 CE条件优化
        3.2.2 DLLME条件优化
        3.2.3 PAEKI条件优化
        3.2.4 DLLME-PAEKI-CE方法验证
        3.2.5 实际水样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4)毛细管电泳法对抑肽酶效价及异黄酮抗氧化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毛细管电泳在酶分析方面的主要应用和相关技术
        1.1.1 CE在酶分析方面的主要应用
        1.1.2 CE在酶分析方面的相关技术
    1.2 研究对象
        1.2.1 抑肽酶
        1.2.2 α-葡萄糖苷酶
        1.2.3 异黄酮
    1.3 辅助技术
    1.4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建立和开发用于测定抑肽酶效价的毛细管电泳法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和样品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运行缓冲液和样品溶液的制备
        2.2.4 电泳条件
    2.3 结果和讨论
        2.3.1 胰蛋白酶和底物孵育条件的优化
        2.3.2 底物和产物峰的确认
        2.3.3 用提出的方法测定抑酶肽效价的可行性
        2.3.4 抑肽酶样品溶液的效价测定
        2.3.5 毛细管电泳-紫外检测法和滴定法的比较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建立和开发快速测定异黄酮并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的毛细管电泳法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设备
        3.2.2 试剂和样品
        3.2.3 溶液的制备
        3.2.4 电泳条件
    3.3 结果和讨论
        3.3.1 硼砂浓度和pH
        3.3.2 环糊精的种类及浓度
        3.3.3 有机溶剂的种类及甲醇的含量
        3.3.4 响应面设计系统优化
    3.4 方法验证
        3.4.1 线性,定量限和检测限
        3.4.2 精密度
        3.4.3 回收率
    3.5 应用
        3.5.1 含量测定
        3.5.2 抗氧化活性评价
    3.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建立和开发分子对接辅助的评价异黄酮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毛细管电泳法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设备
        4.2.2 试剂和样品
        4.2.3 电泳条件
    4.3 结果和讨论
        4.3.1 测定波长的选择
        4.3.2 分离条件的优化
        4.3.3 酶促反应条件的优化
    4.4 抑制动力学研究
    4.5 抑制活性评价
    4.6 分子对接
    4.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河蚬汤纳米胶粒和巨噬细胞的毛细管电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河蚬汤
    1.2 纳米胶体颗粒
        1.2.1 纳米胶粒的分类
        1.2.2 食源纳米胶粒
        1.2.3 纳米胶粒结构表征和分离
        1.2.3.1 纳米胶粒的结构表征技术
        1.2.3.2 纳米胶粒的分离技术
    1.3 纳米胶粒与巨噬细胞
        1.3.1 巨噬细胞
        1.3.2 巨噬细胞与纳米胶粒的相互作用
    1.4 毛细管电泳简述
        1.4.1 毛细管电泳技术简介
        1.4.1.1 毛细管电泳发展概述
        1.4.1.2 毛细管电泳的基础理论
        1.4.1.3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
        1.4.1.4 毛细管电泳特点
        1.4.1.5 毛细管电泳与其他分析技术比较
        1.4.2 毛细管电泳的应用研究进展
        1.4.2.1 毛细管电泳在食品中的应用
        1.4.2.2 毛细管电泳在药品中的应用
        1.4.2.3 毛细管电泳在纳米胶体中的应用
        1.4.2.4 毛细管电泳在细胞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毛细管区带电泳快速分离分析河蚬汤中的纳米胶粒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河蚬汤的制备
        2.2.2 材料与试剂
        2.2.3 实验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河蚬汤纳米胶粒的分离制备
        2.3.1.1 超滤分离河蚬汤纳米胶粒
        2.3.1.2 透析分离河蚬汤纳米胶粒
        2.3.1.3 尺寸排阻色谱法分离河蚬纳米胶粒
        2.3.1.4 河蚬汤纳米胶粒的真空冷冻干燥
        2.3.2 测试分析方法
        2.3.2.1 粒径、光散射强度、多分散系数及Zeta电位的测定
        2.3.2.2 河蚬纳米胶粒外观形态的观察
        2.3.2.3 河蚬纳米胶粒浓度测定
        2.3.2.4 化学成分的测定
        2.3.3 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测定纳米胶粒
        2.3.3.1 毛细管冲洗方法
        2.3.3.2 实验参数及条件
        2.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河蚬汤分离纳米胶粒基本性质
        2.4.1.1 河蚬汤分离纳米胶粒特性
        2.4.1.2 河蚬汤分离纳米胶粒冷冻干燥后的形态及透射电镜观察形态图
        2.4.1.3 河蚬汤及分离纳米胶粒化学成分分析
        2.4.1.4 河蚬汤及分离纳米胶粒氨基酸组分测定
        2.4.1.5 河蚬汤及分离纳米胶粒蛋白质组分的SDS-PAGE电泳分析
        2.4.2 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河蚬汤纳米胶粒
        2.4.3 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收集河蚬汤纳米胶粒
        2.4.4 尺寸排阻色谱与毛细管区带电泳对河蚬汤全组分分析
        2.4.5 毛细管区带电泳条件优化
        2.4.5.1 缓冲液的种类选择
        2.4.5.2 缓冲液pH值的大小选择
        2.4.5.3 紫外波长的选择
        2.4.5.4 进样时间的选择
        2.4.6 毛细管区带电泳精密度考察
        2.4.6.1 仪器精密度
        2.4.6.2 方法精密度
        2.4.7 毛细管区带电泳定量考察
    2.5 小结
第3章 毛细管区带电泳对巨噬细胞的分离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材料与试剂
        3.2.1.1 细胞株
        3.2.1.2 试剂
        3.2.1.3 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大鼠腹腔巨噬细胞的采集与培养
        3.3.2 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大鼠腹腔巨噬细胞
        3.3.2.1 样品前处理
        3.3.2.2 毛细管冲洗方法
        3.3.2.3 实验参数及条件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运行缓冲液的选择
        3.4.2 进样方式与细胞浓度
        3.4.3 超声波处理对巨噬细胞毛细管电泳行为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河蚬原汤及其纳米胶粒与动物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1.1 细胞株与纳米胶粒
        4.2.1.2 试剂
        4.2.1.3 仪器与设备
        4.2.2 巨噬细胞的急性毒性试验
        4.2.3 毛细管电泳测定巨噬细胞与河蚬汤及其纳米胶粒的相互作用
        4.2.3.1 样品前处理
        4.2.3.2 毛细管冲洗方法
        4.2.3.3 实验参数及条件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巨噬细胞的急性毒性试验
        4.3.2 巨噬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4.3.3 纳米胶粒对巨噬细胞的毛细管电泳淌度的影响
        4.3.4 巨噬细胞与河蚬汤成分相互作用的分析
        4.3.5 巨噬细胞对河蚬纳米胶粒的吞噬作用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阿司匹林抑制酿酒酵母生长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阿司匹林药物概述
        1.1.1 阿司匹林药历史
        1.1.2 阿司匹林在医学治疗领域的应用
        1.1.3 阿司匹林药物的副作用
        1.1.4 阿司匹林研究研究现状
    1.2 酿酒酵母概述
        1.2.1 酿酒酵母简介
        1.2.2 酵母生长
        1.2.3 阿司匹林药物在酵母中的研究
第二章 阿司匹林抑制酵母生长敏感性基因筛选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菌种和质粒
        2.2.2 主要设备与实验仪器
        2.2.3 实验试剂
        2.2.4 溶液配置
        2.2.5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阿司匹林药物对酿酒酵母生长抑制实验
        2.3.2 阿司匹林超敏感基因筛选
    2.4 讨论
第三章 阿司匹林处理导致细胞内饱和脂肪酸聚积破坏质膜的稳定性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药品与试剂,仪器设备
        3.2.2 试剂配制
        3.2.3 引物设计
        3.2.4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阿司匹林药物能够诱导酵母细胞内脂滴的积累
        3.3.2 阿司匹林药物改变细胞内脂肪酸成分比例
        3.3.3 阿司匹林处理对酵母细胞膜造成损伤
        3.3.4 dci1△突变株对阿司匹林药物有较强的抗性
        3.3.5 YEp1ac195-DCI1质粒构建
        3.3.6 DCI1和OLE1基因的表达水平影响了酵母细胞对阿司匹林的药物敏感性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阿司匹林干预酵母细胞壁甘露糖蛋白合成抑制酵母生长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1 材料,药品与试剂,仪器设备
        4.2.2 试剂配制
        4.2.3 引物设计
        4.2.4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阿司匹林处理能引起酵母细胞壁损伤
        4.3.2 阿司匹林药物抑制细胞壁甘露糖蛋白合成通路中DPM1表达
        4.3.3 阿司匹林药物与DPM1p蛋白作用位点模拟
        4.3.4 阿司匹林处理能抑制HCT116细胞DPM1基因的表达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色谱分析法对酵母细胞能量代谢产物检测方法的构建以及阿司匹林对细胞能量代谢影响的分析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设备与实验仪器
        5.2.2 主要实验试剂
        5.2.3 溶液配制
        5.2.4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法的构建
        5.3.2 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法的构建
        5.3.3 毛细管区带电泳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比较
        5.3.4 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检测阿司匹林药物对酿酒酵母能量代谢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

(7)蛋白质与单链核酸相互作用的毛细管电泳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毛细管电泳方法概述
        1.1.1 毛细管电泳发展历史
        1.1.2 毛细管电泳仪简介
    1.2 毛细管电泳分离模式
        1.2.1 电渗流及影响因素
        1.2.2 毛细管区带电泳
        1.2.3 毛细管在线反应
    1.3 核酸适配体及筛选
        1.3.1 核酸适配体概述
        1.3.2 核酸适配体筛选进展
        1.3.3 核酸适配体筛选中的毛细管电泳技术
        1.3.3.1 CE-SELEX技术
        1.3.3.2 动力学毛细管电泳方法
    1.4 几种核酸结合蛋白概述
        1.4.1 单链DNA结合蛋白
        1.4.2 Taq DNA聚合酶
        1.4.3 凝血酶
    1.5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研究核酸与靶标相互作用中的应用
    1.6 课题研究背景和内容
        1.6.1 研究背景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毛细管区带电泳表征蛋白质与不同长度单链核酸的相互作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设备
        2.2.2 材料与试剂
        2.2.3 溶液配制与样品处理
        2.2.4 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SB与不同长度单链核酸的相互作用
        2.3.1.1 SSB的CZE表征
        2.3.1.2 SSB与不同长度ssDNA的相互作用
        2.3.1.3 SSB与不同长度poly(T)的相互作用
        2.3.2 TRF与不同长度单链核酸的相互作用
        2.3.2.1 TRF的CZE表征
        2.3.2.2 TRF与不同长度ssDNA的相互作用
        2.3.2.3 TRF与不同长度poly(T)的相互作用
        2.3.3 Taq DNA聚合酶与两种适配体的相互作用
        2.3.3.1 Taq DNA聚合酶的CZE表征
        2.3.3.2 Taq DNA聚合酶与其适配体的相互作用
        2.3.4 三种蛋白与单链核酸相互作用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动力学毛细管电泳定量表征蛋白质与单链核酸的相互作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设备
        3.2.2 试剂与材料
        3.2.3 溶液配制与样品处理
        3.2.4 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KCE表征SSB与ssDNA的亲和力
        3.3.1.1 蛋白与核酸浓度比对解离常数求解的影响
        3.3.1.2 毛细管柱温对亲和力的影响
        3.3.2 KCE表征SSB与poly(T)的亲和力
        3.3.2.1 蛋白与核酸浓度比对解离常数求解的影响
        3.3.2.2 毛细管柱温对亲和力的影响
        3.3.3 KCE表征Taq DNA聚合酶与适配体的亲和力
        3.3.3.1 CE-LIF表征Taq酶与核酸适配体的相互作用
        3.3.3.2 毛细管柱温对亲和力的影响
        3.3.4 面积积分偏差对KCE求解解离常数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毛细管电泳在线反应研究蛋白质与核酸、多肽相互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设备
        4.2.2 试剂与材料
        4.2.3 溶液配制与样品处理
        4.2.4 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毛细管电泳在线反应模式
        4.3.2 毛细管电泳在线反应的影响因素
        4.3.2.1 进样时间
        4.3.2.2 毛细管柱温
        4.3.2.3 样品驻留时间
        4.3.3 毛细管电泳在线反应研究SSB与两种ssDNA的相互作用
        4.3.4 毛细管电泳在线反应研究凝血酶与配体的相互作用
        4.3.4.1 CZE-UV表征凝血酶及配体
        4.3.4.2 毛细管在线反应表征凝血酶与单一配体的相互作用
        4.3.4.3 毛细管电泳在线反应表征凝血酶与水蛭素和适配体的相互作用
        4.3.5 毛细管电泳在线反应的可操控分析
        4.3.5.1 毛细管内样品组分迁移速率的求解方法
        4.3.5.2 毛细管内SSB与ssDNA单独进样时的迁移速率求解
        4.3.5.3 混合物中SSB-ssDNA复合物与ssDNA组分的迁移速率求解
        4.3.5.4 毛细管在线反应理论模型分析
    4.4 本章小结
总结
论文的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8)纳米水凝胶颗粒的制备及其在生物识别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纳米水凝胶
        1.1.1 纳米水凝胶概述
        1.1.2 智能型纳米水凝胶
        1.1.3 纳米水凝胶的应用
    1.2 生物识别的方法
        1.2.1 抗体识别法
        1.2.2 分子印迹识别法
        1.2.3 纳米水凝胶识别法
        1.2.4 标签的应用
    1.3 毛细管电泳在DNA分离中的应用
        1.3.1 毛细管电泳法
        1.3.2 毛细管凝胶电泳法
        1.3.3 动态涂层毛细管电泳法
    1.4 本论文研究工作
第2章 纳米水凝胶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纳米水凝胶颗粒制备配方的研究
        2.2.2 荧光纳米水凝胶颗粒制备方法的研究
        2.2.3 纳米水凝胶颗粒的表征手段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纳米水凝胶颗粒的表征
        2.3.2 荧光纳米水凝胶颗粒的表征
    2.4 小结
第3章 纳米水凝胶在多肽LEVLFQGP识别中的应用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多肽液相条件的研究
        3.2.2 纳米水凝胶颗粒对目标多肽吸附条件的研究
        3.2.3 纳米水凝胶颗粒对目标多肽的识别研究
        3.2.4 纳米水凝胶颗粒对目标多肽的吸附解吸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多肽液相条件的确定
        3.3.2 多肽吸附条件的确定
        3.3.3 单体用量对NPs识别能力的影响
        3.3.4 单体种类对NPs识别能力的影响
        3.3.5 吸附环境对NPs-多肽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3.3.6 组氨酸标签对NPs-多肽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3.3.7 纳米水凝胶颗粒的温敏性研究
    3.4 小结
第4章 纳米水凝胶在多肽DITNPINLREG识别中的应用
    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多肽液相条件的研究
        4.2.2 纳米水凝胶颗粒对目标多肽吸附条件的研究
        4.2.3 纳米水凝胶颗粒对目标多肽的识别研究
        4.2.4 纳米水凝胶颗粒对目标多肽的吸附解吸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多肽液相条件的确定
        4.3.2 多肽吸附条件的确定
        4.3.3 荧光NPs的动力学吸附
        4.3.4 单体种类对NPs识别能力的影响
        4.3.5 吸附环境对NPs-多肽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4.3.6 组氨酸标签对NPs-多肽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4.3.7 纳米水凝胶颗粒的pH敏感性研究
    4.4 小结
第5章 纳米水凝胶颗粒在DNA分离中的应用
    5.1 实验仪器与试剂
        5.1.1 实验仪器
        5.1.2 实验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中性涂层管的制备
        5.2.2 整体柱的制备
        5.2.3 毛细管凝胶填充柱的制备
        5.2.4毛细管电泳实验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裸管区带电泳法分离DNA
        5.3.2 中性管区带电泳法分离DNA
        5.3.3 毛细管凝胶填充柱分离DNA
        5.3.4 整体柱法分离DNA
        5.3.5 荧光NPs在毛细管电泳中的应用研究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9)制备型自由流电泳新装置及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自由流电泳简介
        1.1.1 自由流电泳概述
        1.1.2 自由流区带电泳
        1.1.3 自由流场梯度电泳
        1.1.4 自由流等电聚焦电泳
        1.1.5 自由流等速电泳
        1.1.6 自由流移动反应界面电泳
    1.2 制备型自由流等电聚焦技术及应用
        1.2.1 液相等电聚焦电泳概述
        1.2.2 连续式自由流等电聚焦电泳装置
        1.2.3 循环式自由流等电聚焦电泳装置
        1.2.4 多隔室等电聚焦装置
        1.2.5 自由流等电聚焦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
    1.3 载体两性电解质
        1.3.1 Svensson载体两性电解质方案
        1.3.2 Vesterberg载体两性电解质合成
        1.3.3 Servalyte和 Biolyte合成
        1.3.4 Pharmalyte合成
        1.3.5 商品化载体两性电解质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策略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策略
第二章 自平衡-循环式自由流等电聚焦装置及应用
    2.1 前言
    2.2 装置设计
        2.2.1 平置RFFIEF装置的设计
        2.2.2 立式RFFIEF装置的设计
    2.3 实验材料和方法
        2.3.1 化学试剂
        2.3.2 仪器
        2.3.3 缓冲溶液和样品的制备
        2.3.4 线粒体的粗提
        2.3.5 自由流区带电泳和RFFIEF中线粒体纯化
        2.3.6 TEM电镜扫描
        2.3.7 JC-1荧光测定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平置RFFEIF装置pH梯度测试
        2.4.2 立式RFFIEF中线粒体的分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往复式自由流等电聚焦装置及应用
    3.1 前言
    3.2 REFFIEF装置的设计及工作原理
        3.2.1 ReFFIEF装置的设计
        3.2.2 ReFFIEF工作原理
    3.3 实验材料与方法
        3.3.1 蛋白质样品和试剂
        3.3.2 仪器
        3.3.3 缓冲溶液的配制
        3.3.4 ReFFIEF操作
        3.3.5 SDS-PAGE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分离室中液层稳定性研究
        3.4.2 .ReFFIEF分离条件优化
        3.4.3 .ReFFIEF中模式蛋白的完全分离
        3.4.4 .人血清的部分分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FMRB在蛋白质浓缩中的应用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1 蛋白质样品和试剂
        4.2.2 仪器
        4.2.3 缓冲溶液和样品制备
        4.2.4 FFMEB电泳浓缩蛋白质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移动反应界面基本理论简介
        4.3.2 .FFMRB最大处理能力
        4.3.3 .不同蛋白质浓缩策略的选择
        4.3.4 .自由流中不同速度的移动反应界面
        4.3.5 .FFMRB中蛋白质的浓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由流区带电泳载体缓冲溶液优化策略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5.2.1 .蛋白质样品和化学试剂
        5.2.2 .仪器和软件
        5.2.3 .缓冲溶液和样品的制备
        5.2.4 .钝顶螺旋藻中藻蓝蛋白的粗提
        5.2.5 .自由流区带电泳分离蛋白质样品
        5.2.6 .SDS-PAGE分析
        5.2.7 .蛋白质浓度检测
    5.3 .自由流区带电泳优化策略理论
        5.3.1 .荷质比分析理论
        5.3.2 .条带拓宽讨论
        5.3.3 .荷质比与条带拓宽综合分析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荷质比分析和条带拓宽分析
        5.4.2.模式蛋白质分离实验
        5.4.3 .钝顶螺旋藻粗提液中纯化藻蓝蛋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及申请专利

(10)离子液修饰毛细管电泳分离β-受体激动剂及丙嗪类镇静剂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分析物的结构式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研究进展
        1.2.1 色谱法
        1.2.1.1 β-受体激动剂的色谱分析法
        1.2.1.2 丙嗪类镇静剂的色谱分析法
        1.2.2 毛细管电泳法
        1.2.2.1 CE基础理论
        1.2.2.2 β-受体激动剂的CE分离研究
        1.2.2.3 丙嗪类镇静剂的CE分离研究
    1.3 离子液体修饰电泳技术
        1.3.1 离子液体
        1.3.2 离子液体在CE中的应用
        1.3.2.1 咪唑型离子液体为支持电解质的CE技术
        1.3.2.2 咪唑型离子液作为电解质添加剂的CE技术
        1.3.2.3 离子液体键合修饰毛细管电泳技术
        1.3.2.4 以离子液体为电解质的无水毛细管电泳
    1.4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离子液体修饰毛细管电泳分离β-受体激动剂的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仪器与试剂
        2.2.1.1 实验仪器
        2.2.1.2 实验试剂
        2.2.2 CE-UV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离子液体存在下β-受体激动剂的电泳行为研究
        2.3.2 条件优化
        2.3.2.1 离子液体种类的影响
        2.3.2.2 离子液浓度的影响
        2.3.2.3 缓冲液的影响
        2.3.2.4 体系pH值的影响
        2.3.2.5 乙腈含量的影响
        2.3.3.6 分离电压的影响
        2.3.3 精密度
    2.4 小结
第三章 离子液体修饰毛细管电泳分离丙嗪类镇静剂的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仪器与试剂
        3.2.1.1 实验仪器
        3.2.1.2 实验试剂
        3.2.2 CE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离子液体存在下丙嗪类镇静剂的电泳行为研究
        3.3.2 条件优化
        3.3.2.1 离子液体种类的影响
        3.3.2.2 离子液体浓度的影响
        3.3.2.3 缓冲液的影响
        3.3.2.4 体系pH值的影响
        3.3.2.5 有机相的影响
        3.3.2.6 分离电压的影响
        3.3.2.7 最佳条件下分离谱图
        3.3.3 精密度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申请的发明专利

四、缓冲液种类对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蛋白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毛细管电泳—非接触电导检测对人血样中糖基化血红蛋白的分析方法研究[D]. 薛天凤. 东华大学, 2021(01)
  • [2]大分子拥挤试剂与低共熔溶剂的协同效应对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的研究[D]. 李在譞.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在线/离线富集方法结合毛细管电泳测定磺胺类抗生素残留[D]. 杨士萱.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4]毛细管电泳法对抑肽酶效价及异黄酮抗氧化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评价[D]. 何淑娟. 兰州大学, 2020(01)
  • [5]河蚬汤纳米胶粒和巨噬细胞的毛细管电泳分析[D]. 杨多佳. 浙江工商大学, 2019(07)
  • [6]阿司匹林抑制酿酒酵母生长的作用机制研究[D]. 朱盼.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1)
  • [7]蛋白质与单链核酸相互作用的毛细管电泳方法学研究[D]. 魏强.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3)
  • [8]纳米水凝胶颗粒的制备及其在生物识别中的应用[D]. 易达.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3)
  • [9]制备型自由流电泳新装置及新技术研究[D]. 孔凡志.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10]离子液修饰毛细管电泳分离β-受体激动剂及丙嗪类镇静剂的技术研究[D]. 夏瑞瑞. 福州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缓冲液类型对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蛋白质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