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RT显示器控制参数自动调节电路(论文文献综述)
薛兴国[1](2021)在《基于机器视觉的道路标线破损检测与修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道路标线作为保证车辆安全行驶的重要导向,常通过符号或文字向驾驶员与行人传达准确的交通信息,然而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产生破损和老化,对交通安全造成隐患。关于道路标线的养护,主要依靠人工现场目测并手工修补,为了提高养护效率,本文通过设计基于机器视觉的道路标线破损检测与修补系统,并研究视觉系统的实现原理,提出在划线车底部安装摄像头采集图像数据的方法,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总体方案,主要包括:视频图像采集与图像预处理、道路标线图像破损检测、破损修补。首先,通过对OV7725相机模块、SDRAM存储模块和VGA显示模块进行设计,结合Modelsim软件实现仿真验证,并利用MATLAB软件对相机进行标定以获得相机的关键参数。其次,对图像预处理方法展开研究,将道路标线图像转化为灰度图像,用直方图均衡化的方法使图像中的道路区域与标线区域有明显区分,增强图像对比度。进而通过仿真实验对三种滤波算法对比分析,以中值滤波算法为首选进行降噪处理,得到更接近于真实环境的图像,并对相关算法的硬件实现过程进行介绍。接着,采用OTSU算法实现图像分割,将预处理后的道路标线图像转化为二值图像,利用图像形态学知识,去除二值图像的细小缺陷,并对两种相关算法的FPGA实现方法进行介绍。以最大外接矩形为原始标线区域,依据破损像素与完好标线区域像素的个数比计算破损率,据此将破损划分为不同的处理状态。为了验证整个算法的可靠性,设计了MATLAB GUI界面,经不同路段多幅图像反复验证,实验结果与实际相符。最后,考虑到细小破损的修补无实际意义,设计了剔除准则以剔除细小破损。为实现不规则破损的修补,建立双向可控的修补装置模型,以PWM控制方法灵活控制出料装置开口大小,并对修补的实现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实物调试,设计满足要求。最后搭建视觉平台系统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检测出道路标线的破损并实时修补,破损率和道路标线图像处理结果与MATLAB仿真结果相同,且本系统当速度在0.5m/s时修补效果最好。
刘庆伟[2](2021)在《全向3D图像传感器视频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双目3D图像传感器仅能采集单个方向的立体对视频图像,无法获得全方位的深度信息,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全向3D图像传感器,能够同步采集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立体对视频图像,经过硬件逻辑算法处理后,全向3D图像传感器能够输出八目同帧视频图像,也能够直接输出裸眼3D视频图像。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规划了全向3D图像传感器的空间布局。使用四组双目3D图像传感器布置于前后左右方位,从而构成具有全方位视野的全向3D图像传感器,并以八目同帧左右格式作为全向3D图像传感器的视频输出格式。(2)确定了全向3D图像传感器的硬件构成方案。使用模组化的双目3D图像传感器与FPGA芯片作为主体,配合DDR2存储器和视频输出接口,一起构成全向3D图像传感器硬件系统,完成了全向3D图像传感器样机的制作。(3)完成了全向3D图像传感器的逻辑算法研究。利用Verilog HDL的并行运算实现了视频图像的同步采集,调用DDR2 IP核并采用八通道及轮序缓存算法解决了八路视频图像的缓存问题,设计了八目同帧算法实现八目同帧视频图像的输出显示,设计了像素重配算法实现裸眼3D视频图像的输出显示。(4)开展了全向3D图像传感器的实验研究。静景实验中,全向3D图像传感器能够准确地显示出八目同帧视频图像或裸眼3D视频图像,从而验证了其视频处理技术研究的正确性;车载实验中,全向3D图像传感器同样能够输出八目同帧视频图像,从而验证了全向3D图像传感器系统的稳定性。全向3D图像传感器能够同步采集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立体对视频图像,可以在无人机航拍、视频监控、车载导航、场景建模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可以进一步提高视频分辨率,争取早日发挥出应用价值。
侯川江[3](2021)在《高精度电阻应变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变测试试验需求日益增大。在各种复杂的测量环境中,应变电测法高效可靠,设计一套采集精度高、使用方便的电阻应变数据采集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高精度电阻应变测量技术为研究课题,重点研究比例式动态反馈电桥法、低噪声信号调理通道、高精度电桥激励和应变数据滤波与补偿算法四部分内容,从测量方法、硬件调理、电桥激励与数据处理四个方面优化设计,实现电阻应变数据的高精度采集。测量方法上,系统使用比例式动态反馈电桥法测量电阻应变,从原理上极大减小长线压降和激励抖动带来的应变测量误差;硬件调理方面,前置差分放大、程控放大和低通滤波等调理电路能有效抑制噪声,提高信号信噪比,为后级高精度采样转换提供保障;电桥激励方面,系统设计低噪声、高稳定度的直流电压激励用于电桥驱动,减小激励源对电桥输出信号的干扰;数据处理方面,比例测量结果经过窗口自适应滑动均值滤波,兼顾动态响应和滤波效果,并对应变测量数据进行热输出分段补偿,进一步减小测量误差。经过测试验证,本文设计的电阻应变数据采集系统可接入120~5000Ω各类电阻应变传感器30余种,实现电阻应变数据采集精度0.03%FS,2.5 V直流电压激励均方根误差不超过16.2,系统内置程控桥臂在常用阻值处示值误差不超过4.6%,其余各功能均满足设计要求,且符合实际使用需求,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电阻应变计零点温漂的补偿问题、系统体积与通道数的矛盾问题和传统应变数采系统的历史遗留问题。
李鹏宇[4](2021)在《液晶显示器装配生产线上夹具的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液晶显示器需求量的与日俱增,显示器的生产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提高显示器装配线的机械自动化程度可以显着提升显示器的生产效率,同时也可以减少人力成本的投入。液晶显示器在自动化装配过程中的夹紧定位装置伴随整个装配过程,是自动化生产线的重要装置。本文针对显示器自动化装配线设计了一种基于连杆机构的对中定位夹具。首先,在对夹具使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夹具的机构形式;并采用约束优化设计方法对连杆机构的具体尺度进行参数优化,但设计过程无法直观的体现构件在设计要求目标位置处的压力角。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接着采用三位置平面连杆机构位置综合的方法对夹具的原理机构进行尺度的设计,在建立机构数学模型后,通过对位移约束方程的求解得到了连杆机构的具体尺度参数,完成了对中定位夹具的原理设计。其次,针对设计出的原理机构进行数学建模,根据机构的数学模型列出位移方程,并对其求导得到机构的速度方程和加速度方程,对上述的方程求解完成对中定位机构的运动学分析;由拉格朗日力学方程从能量角度获得机构动力学模型,并根据达朗贝尔原理,运用静力学分析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机构的动力学分析;对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完成后,通过虚拟样机仿真试验对设计机构进行验证,进一步证实了所设计机构的合理性。最后,对显示器夹具的整机进行结构设计,并采用基于有限元分析的目标驱动优化设计方法对关键零部件进行优化分析。通过比较关键部件在不同结构类型的受力变形情况,得到满足受力变形条件下的最优结果,完成对关键部件的优化,确定其类型和具体尺寸。研究表明在滑块对零部件的夹紧定位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行程,且受到曲柄、连杆的尺寸大小和最小传动角的影响,曲柄滑块式的对中定位机构可实现对零部件的对中定位;在明确设计要求后,通过机构位置综合的方法对机构进行参数设计可直观的看出滑块构件在设计要求的目标位置处的压力角。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并通过建立虚拟样机仿真试验可验证所设计机构可实现设计要求。从基于有限元分析的角度出发,采用目标驱动优化的方法对关键零件的尺度进行优化分析,并比较不同结构形式零部件的受力变形情况,通过优化分析得到的最优结果,使对中定位机构在满足受力的情况下达到设定的定位精度。
陈乃战[5](2021)在《情境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汇编语言教学中的运用》文中指出本文阐述引入情境教学法进行汇编语言教学,克服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专业核心课程汇编语言不易掌握等不利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提高汇编语言学习质量。
王虎[6](2020)在《含氟噻吩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其聚合物的电致变色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致变色是指在外加电压或电场的作用下,材料的颜色或透明度发生可逆变化的现象。目前,电致变色材料和技术已经被应用于许多领域,如智能窗、显示器、汽车防炫目后视镜、军事伪装等。在电致变色材料中,导电聚合物由于其分子结构易修饰、能带可调控、材料易加工等优点最具应用前景。为了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要求,设计、制备具有更高光学对比度、更快响应速度、更好稳定性的多色显示材料一直是研究人员的重点工作内容。而导电聚合物的微结构与电致变色性质(颜色变化、响应时间和循环稳定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备受关注,但是有关导电聚合物侧链的修饰、改造对其性能影响的研究还不多。另一方面,含氟有机化合物往往具有表面活性低、很好的疏水性能、热稳定性、抗氧化能力以及优良的耐候性等特点,引入有机氟化合物来改变和提高材料性能已经成为研究和开发新产品的热点。在本论文第一部分,我们设计合成了含氟噻吩衍生物单体3-(N-三氟乙酰氨基)噻吩,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解析了该单体的分子结构。通过恒电位电化学聚合得到聚合物薄膜PF-TH,该聚合物薄膜能够从紫红色到浅蓝色的颜色转变。在586 nm波长下,PF-TH薄膜的对比度为46.4%,着色时间0.5 s,褪色时间0.4s;在1100 nm波长下,PF-TH薄膜的对比度为48.2%,着色时间0.3 s,褪色时间0.5 s,是一种具有快速响应的电致变色材料。本论文第二部分,我们将3-(N-三氟乙酰氨基)噻吩和3,4-乙烯二氧噻吩(EDOT)以不同摩尔比例进行电化学共聚制备了一类具有高电化学活性的电致变色共聚物薄膜P(F-TH:EDOT)s,该共聚物薄膜均表现出亲水性降低、亲油润湿性增强的表面。在0.1 mol?L-1Li Cl O4/CH3CN电解液中,共聚物P(F-TH:EDOT)-1/1在可见光波长616 nm下,光学对比度为55%,褪色时间为0.58 s,着色时间为0.7 s,着色效率为167.9 cm2?C-1,均优于以同种方法制备的PEDOT(对比度620nm 43%,褪色时间0.56 s,着色时间1.58 s,着色效率108.1 cm2?C-1)。将0.1 mol?L-1Li Cl O4/CH3CN电解液替换为高沸点Li Cl O4/PC电解液,P(F-TH:EDOT)-1/1仍表现出优于PEDOT的电致变色性能。因此,将3-(N-三氟乙酰氨基)噻吩与EDOT通过电化学共聚制备得到的新的电致变色薄膜不仅具有良好的性能,而且,我们发现通过改善薄膜电极对电解质溶液的润湿性能,能提高薄膜电极的电致变色性能,这一发现为获得性能优异的电致变色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曹玉衡[7](2020)在《液晶显示背光分区图像质量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的显示器集中朝着宽色域、高动态范围、高分辨率、低功耗、大型和微型的方向发展。液晶显示器作为技术成熟、低成本、低功耗、实用范围广的显示器已经长时间占据显示市场的主流。但是液晶显示器的缺点之一就是动态范围不高,面临着诸如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的挑战。为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有应用区域背光调制(Local dimming)的超高背光分区(ULED)技术、叠屏液晶显示器和多分区Mini LED背光液晶显示器相继投入市场。本文着重对高动态范围液晶显示器的区域调光技术进行研究,探索背光分区数量与图像质量的关系是本文的主要目的。主要工作,创新点与成果如下:首先,模拟仿真背光源,搭建了动态背光模拟实验平台。讨论了三种实现液晶动态背光系统的方法,考虑到系统的稳定性和调节背光分区数量的灵活性,最终选取叠屏液晶显示器的动态背光显示系统作为实验平台。基于模拟仿真背光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朗伯余弦定律的背光模拟方法,此方法可以在实验平台上模拟出LED阵列的背光扩散现象,并得到了图像的背光仿真数据图像。第二,针对液晶显示器高动态范围背光极限分区的问题,设计了视觉感知实验以研究不同背光分区与画质的影响变化,得出了极限分区优化规律。本文设计了主观视觉感知震荡实验,该实验选用了12幅内容、亮度不一的图像,每幅图像对应于21个不同分区的背光源。受试者判断经不同分区的背光源补偿的图像的质量,得到了背光源极限分区的阈值。第三,基于图像质量评价的关键特征指标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分析了液晶显示器背光源对图像质量影响。为了进一步分析受试者认为图像质量达到良好后增加背光源分区是否会继续提高图像质量问题,本文基于图像质量评价的关键特征指标:峰值信噪比、结构相似性与亮度,对不同背光源补偿的图像进行评价。得出了当图像质量达到良好时,进一步增加背光源分区对图像的特征提升作用也不大。最后针对液晶显示器背光源会影响图像纹理的问题,本文基于灰度共生矩阵对经不同背光源补偿后的图像纹理特征进行了评估。得出了当背光源分区较少时,增加背光源分区数量可明显提升图像的纹理质量;当分区比较多时,进一步增加背光源分区会产生莫尔纹并导致图像对比度下降,对图像纹理特征有微小的降质作用。
徐佰温[8](2016)在《基于多核单片机的Pythagorean-Hodograph样条曲线并行插补及其数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CAD应用中,NURBS(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线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在数控加工中,由于需要实时完成大量的弧长计算和刀具半径补偿计算,使得NURBS曲线插补计算量大、耗时长,精度难以保证,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PH曲线的出现可能会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将多核单片机的多核并行处理优势与Pythagorean-Hodograph(PH)曲线在数控加工方面的优点相结合,本文提出开发一种基于多核单片机、具有PH样条插补功能的数控系统的设想。论文首先介绍了PH曲线的定义,随后介绍了PH曲线的弧长和偏置曲线的计算表达式。由其表达式可以看出,PH曲线的弧长和偏置曲线可以被精确计算。接着介绍了常见的三次和五次PH曲线的构造及其性质。选取美国Parallax公司的多核单片机P8X32A-D40作为数控系统的硬件平台,基于并行流水线式的软件结构,进行了各核的任务分配,提出了一种PH曲线数控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方案。接着搭建了系统硬件实验平台,完成了多核芯片外围电路、输入输出设备电路、外接步进电机电路设计。随后完成了系统主核模块以及其它各核模块的软件设计与开发,包括:CRT显示器的驱动及相关功能软件的设计,PS/2接口设备的驱动及相关功能软件设计,步进电机驱动及相关功能软件设计,PH曲线恒速进给条件下的数控代码译码模块、参数计算模块、坐标计算模块、运动控制模块的软件设计等。最后,进行了系统运行和性能测试,分析了影响插补速度的主要瓶颈。实验表明:本课题所实现的并行数控插补方案的插补速度比串行插补提高约75%,并且系统运行可靠、精度高、成本低,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课题对多核单片机数控系统的开发进行了尝试,对高速、高精样条曲线数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alfa[9](2006)在《网吧的老板看过来——网吧装机指南》文中指出什么样的网吧用机省心又省钱?这可是有技术含量的。想让你的网吧7×24开下去?六种配置随你挑。多数网吧已经开辟高消费区打造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网吧装机的综合方向网吧是一个具有特色的服务场所。在网吧之前
小狄[10](2004)在《对面的视界很精彩——21款LCD横向测试》文中认为虽然早在2002年,各大媒体及业内人士都在热炒“液晶年”,2003年依然如此,不过时至今日,在国内电脑市场,CRT显示器仍占据了电脑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但另一方面,技术的完善、产量的提升以及价格的下降等诸多因素都在为LCD显示器走入寻常百姓家而推波助澜。在人们对LCD显示器的态度还处于“乍暖还寒”时,PCD1Y策划了这次LCD横向评测。
二、CRT显示器控制参数自动调节电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RT显示器控制参数自动调节电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机器视觉的道路标线破损检测与修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道路标线检测的研究现状 |
1.2.2 道路标线养护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道路标线破损检测与修补总体设计 |
2.1 道路标线自动检测技术 |
2.1.1 道路标线图像识别流程 |
2.1.2 视觉系统分析 |
2.2 总体方案设计 |
2.2.1 标线破损检测与修补系统设计 |
2.2.2 系统实现过程 |
2.3 系统主要软硬件平台介绍 |
2.3.1 FPGA技术的优势 |
2.3.2 CMOS工业相机 |
2.3.3 软件平台与系统开发语言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FPGA的道路标线图像采集及图像预处理 |
3.1 道路标线图像采集子系统设计 |
3.1.1 OV7725道路标线视频图像采集模块 |
3.1.2 SDRAM数据存储模块 |
3.1.3 VGA驱动显示模块 |
3.1.4 相机标定 |
3.2 道路标线图像增强技术 |
3.2.1 道路标线图像灰度化 |
3.2.2 空间域标线图像增强 |
3.2.3 图像增强算法的FPGA实现 |
3.3 道路标线图像去噪 |
3.3.1 图像噪声分类 |
3.3.2 图像去噪对比分析 |
3.3.3 图像去噪的FPGA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4 道路标线图像破损检测算法与FPGA实现 |
4.1 标线图像分割 |
4.1.1 图像分割理论基础 |
4.1.2 OTSU分割阈值 |
4.1.3 阈值分割算法的FPGA实现 |
4.2 道路标线图像修复算法 |
4.2.1 数学形态学剔除细小缺陷 |
4.2.2 数学形态学的FPGA实现 |
4.3 道路标线破损率计算 |
4.4 算法整体验证与仿真结果分析 |
4.4.1 MATLAB GUI仿真界面设计 |
4.4.2 GUI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道路标线破损修补与实验验证 |
5.1 图像破损检测结果中细小破损的剔除 |
5.2 道路标线破损修补方法设计 |
5.2.1 道路标线修补装置设计与修补原理 |
5.2.2 修补装置实物调试 |
5.3 硬件系统测试与分析 |
5.3.1 搭建实验平台 |
5.3.2 道路划线实验 |
5.3.3 道路标线破损修补实验 |
5.3.4 实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2)全向3D图像传感器视频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全向3D图像传感器理论基础 |
2.1 3D拍摄技术理论基础 |
2.1.1 立体视觉原理 |
2.1.2 立体视觉几何模型 |
2.1.3 CMOS图像传感器成像原理 |
2.1.4 全向3D图像传感器空间布局 |
2.2 3D显示技术理论基础 |
2.2.1 裸眼3D技术 |
2.2.2 亚屏幕和独立视区 |
2.2.3 像素重配技术 |
2.2.4 八目同帧左右格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全向3D图像传感器硬件系统构成 |
3.1 总体方案设计 |
3.2 FPGA核心板 |
3.3 图像传感器 |
3.4 缓存器 |
3.5 VGA接口 |
3.6 裸眼3D屏 |
3.7 全向3D图像传感器样机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向3D图像传感器逻辑算法研究 |
4.1 图像采集模块 |
4.1.1 上电设置 |
4.1.2 寄存器配置 |
4.1.3 像素输出 |
4.1.4 半宽格式转换 |
4.2 图像缓存模块 |
4.2.1 DDR2 IP核接口时序 |
4.2.2 八通道及轮序缓存设计 |
4.2.3 三缓存池设计 |
4.3 VGA图像显示模块 |
4.3.1 VGA接口时序 |
4.3.2 八目同帧算法 |
4.4 TTL图像显示模块 |
4.4.1 TTL接口时序 |
4.4.2 像素重配算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向3D图像传感器实验研究 |
5.1 系统调试 |
5.1.1 图像采集 |
5.1.2 图像缓存 |
5.1.3 图像显示 |
5.2 静景实验 |
5.2.1 八目同帧图像显示 |
5.2.2 裸眼3D图像显示 |
5.3 车载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高精度电阻应变数据采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电阻应变数采系统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电阻应变数采系统发展现状 |
1.2.2 电阻应变数采系统发展趋势 |
1.3 电阻应变数采系统设计难点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高精度电阻应变数采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及相关原理 |
2.1 系统的功能与性能指标 |
2.1.1 系统功能设计 |
2.1.2 系统性能指标 |
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3 比例式动态反馈电桥法 |
2.3.1 电阻应变计工作原理概述 |
2.3.2 比例式动态反馈电桥法测量应变 |
2.4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方案 |
2.4.1 硬件总体架构 |
2.4.2 硬件模块化方案设计与关键参数分析 |
2.5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
2.5.1 软件层次架构 |
2.5.2 软件总体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精度电阻应变数据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3.2 信号调理与比例式采样转换模块设计 |
3.2.1 前置差分放大电路设计 |
3.2.2 程控增益放大电路设计 |
3.2.3 比例式采样转换电路设计 |
3.3 电桥激励模块设计 |
3.4 程控桥臂模块设计 |
3.5 自动调零模块设计 |
3.6 存储模块设计 |
3.7 交互与控制电路设计 |
3.7.1 控制电路设计 |
3.7.2 交互电路设计 |
3.8 电阻应变传感器接入方式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精度电阻应变数据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
4.1 数据处理算法 |
4.1.1 窗口自适应滑动均值滤波算法设计 |
4.1.2 电阻应变计热输出分段补偿算法设计 |
4.2 应用层软件设计 |
4.3 仪器层软件设计 |
4.3.1 主控软件设计 |
4.3.2 副控软件设计 |
4.4 驱动层软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 测试平台搭建 |
5.2 系统功能与性能指标测试 |
5.2.1 电阻应变数据采集测试 |
5.2.2 电桥激励测试 |
5.2.3 自动调零测试 |
5.2.4 内置程控桥臂测试 |
5.2.5 上位机功能测试 |
5.2.6 系统存储功能测试 |
5.3 测试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测试平台与系统下位机照片 |
附录B 应变采集精度测试完整数据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4)液晶显示器装配生产线上夹具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夹具的发展历程及夹具动力源的引进 |
1.3.1 液压夹具 |
1.3.2 电磁夹具 |
1.3.3 电动夹具 |
1.4 自动化装配生产线上专用夹具的研究现状 |
1.4.1 装配夹具 |
1.4.2 夹具在托盘上的快速安装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5.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5.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对中定位夹具的方案设计及尺度优化 |
2.1 对中定位夹具的需求分析 |
2.2 显示器定位夹具的设计要求 |
2.3 装配生产的四种液晶显示器 |
2.4 原理机构的型综合 |
2.5 对中定位夹具原理机构的尺度优化设计 |
2.5.1 确定设计变量 |
2.5.2 确定目标函数 |
2.5.3 约束条件 |
2.5.4 约束优化方法 |
2.5.5 应用MATLAB优化工具箱求解分析 |
2.5.6 约束优化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对中定位夹具的机构综合 |
3.1 平面连杆机构综合的理论基础 |
3.1.1 圆点与圆心点 |
3.1.2 刚体运动的数学建模与表达 |
3.2 平面连杆机构综合的概念与分类 |
3.2.1 位置综合 |
3.2.2 函数综合 |
3.2.3 轨迹综合 |
3.3 对中定位夹具原理机构的三位置坐标的机构综合 |
3.3.1 建立数学模型 |
3.3.2 连杆位置变化的位移矩阵 |
3.3.3 平面连杆机构位置综合的位移约束方程建立 |
3.3.4 约束方程的求解和机构的具体参数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对中定位夹具的机构分析及仿真 |
4.1 对中定位机构运动学分析 |
4.1.1 对中定位机构的几何模型 |
4.1.2 正运动学分析 |
4.1.3 逆运动学分析 |
4.2 对中定位机构动力学分析 |
4.2.1 质点系的达朗贝尔原理 |
4.2.2 拉格朗日动力学分析基础 |
4.2.3 对中定位机构中各构件的质心运动学分析 |
4.2.4 定位机构在运动过程中各构件的动力学分析 |
4.3 运动学分析的虚拟样机仿真 |
4.3.1 虚拟样机技术 |
4.3.2 建立虚拟样机模型 |
4.3.3 正运动学仿真结果分析 |
4.3.4 逆运动学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对中定位夹具的结构设计及优化 |
5.1 对中定位夹具的三维模型结构设计 |
5.1.2 辅助定位托盘的设计 |
5.1.3 对中定位机构的设计 |
5.1.4 带有可升降装置的机架设计 |
5.1.5 显示器宽度方向的定位结构设计 |
5.2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优化设计 |
5.2.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5.2.2 应力应变分析 |
5.2.3 安装板件的优化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情境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汇编语言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情境教学及其特点 |
2 汇编语言情境教学教学实例 |
2.1 设定情境,提出问题 |
2.2 划分模块、适配分组、明确目标 |
2.2.1 硬盘控制模块 |
2.2.2 显示器控制模块 |
2.2.3 CMOS控制模块 |
2.2.4 键盘控制模块 |
2.3 巡回观察、启发纠错、正确引导 |
2.4 课程小结 |
3 结语 |
(6)含氟噻吩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其聚合物的电致变色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电致变色材料 |
1.2.1 无机电致变色材料 |
1.2.2 有机电致变色材料 |
1.2.3 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材料 |
1.3 电致变色性能评价指标 |
1.3.1 光学对比度 |
1.3.2 响应时间 |
1.3.3 循环稳定性 |
1.3.4 着色效率 |
1.3.5 开路记忆效应 |
1.4 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与应用 |
1.4.1 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 |
1.4.2 电致变色器件的应用 |
1.5 含氟导电聚合物的研究现状 |
1.6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3-(N-三氟乙酰氨基)噻吩的合成及其聚合物的电致变色性能 |
2.1 实验部分 |
2.1.1 药品与试剂 |
2.1.2 实验仪器及表征 |
2.1.3 3 -(N-三氟乙酰氨基)噻吩(F-TH)的合成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3 -(N-三氟乙酰氨基)噻吩(F-TH)的表征 |
2.2.2 3 -(N-三氟乙酰氨基)噻吩(F-TH)的单晶结构解析 |
2.2.3 3 -(N-三氟乙酰氨基)噻吩(F-TH)的分子轨道能级分布 |
2.2.4 PF-TH的电化学制备 |
2.2.5 PF-TH薄膜的光谱电化学测试 |
2.2.6 PF-TH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3-(N-三氟乙酰氨基)噻吩和EDOT的共聚物的电致变色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药品与试剂 |
3.2.2 实验仪器及表征 |
3.2.3 聚合物薄膜的电化学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PEDOT和 P(F-TH:EDOT)s聚合物薄膜的结构与形貌表征 |
3.3.2 PEDOT和 P(F-TH:EDOT)s聚合物薄膜的热分析 |
3.3.3 PEDOT和 P(F-TH:EDOT)s聚合物薄膜的电化学性质 |
3.3.4 PEDOT和 P(F-TH:EDOT)s聚合物薄膜的光谱电化学 |
3.3.5 PEDOT和 P(F-TH:EDOT)s聚合物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 |
3.3.6 PEDOT和 P(F-TH:EDOT)-1/1 薄膜在LiClO_4/PC电解液中的电致变色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液晶显示背光分区图像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显示技术的发展 |
1.2 区域调光技术研究现状 |
1.3 图像评价概述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5 论文的结构与工作安排 |
第二章 新型液晶显示器与高动态范围 |
2.1 液晶显示技术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
2.1.1 液晶显示器的发展 |
2.1.2 传统液晶显示技术面临的问题 |
2.1.3 新型液晶显示器 |
2.2 高动态范围概述 |
2.3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液晶显示器动态背光调制 |
3.1 区域调光技术概述 |
3.1.1 全局背光技术与区域调光技术 |
3.1.2 液晶动态背光模拟实验方案 |
3.2 液晶背光主亮度提取算法简介 |
3.3 光扩散函数 |
3.4 背光模拟实现 |
3.5 不同背光算法评价 |
3.6 莫尔纹问题 |
3.6.1 莫尔条纹的概念 |
3.6.2 莫尔纹的消除方法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主观实验的图像质量评价 |
4.1 实验背景 |
4.2 实验内容 |
4.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不同背光补偿的全参考图像质量评价 |
5.1 图像评价的特征提取 |
5.1.1 图像的峰值信噪比(PSNR) |
5.1.2 图像的结构相似性(SSIM) |
5.1.3 图像的平均亮度 |
5.2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5.2.1 数据预处理 |
5.2.2 数据相关性分析 |
5.3 基于决策树分析图像质量 |
5.4 基于纹理特征的图像质量评价 |
5.4.1 图像纹理特征的介绍 |
5.4.2 图像纹理特征的分析 |
5.5 基于客观评价背光分区确定 |
5.5.1 基于总体特征的背光分区确定 |
5.5.2 基于纹理特征的背光分区确定 |
5.6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基于多核单片机的Pythagorean-Hodograph样条曲线并行插补及其数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单片机数控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1 单核单片机数控系统 |
1.2.2 多核数控系统 |
1.2.3 多核单片机的发展现状 |
1.3 样条曲线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1 一般样条曲线 |
1.3.2 PH样条曲线 |
1.3.3 PH曲线插补技术 |
1.4 目标、任务与结构 |
1.4.1 课题目标和任务 |
1.4.2 论文结构 |
第2章 Pythagorean-Hodograph曲线基础 |
2.1 PH曲线的定义 |
2.2 PH曲线的弧长和偏置曲线计算 |
2.2.1 PH曲线的弧长计算 |
2.2.2 PH曲线的偏置曲线的计算 |
2.3 PH曲线的构造 |
2.3.1 三次PH曲线的构造及性质 |
2.3.2 五次PH曲线的构造及性质 |
2.4 PH曲线的插补 |
2.4.1 一般参数曲线的插补算法 |
2.4.2 PH曲线插补算法 |
2.4.3 PH曲线的恒速插补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架构设计 |
3.1 多核单片机数控系统实验平台的设计要求 |
3.2 多核单片机的要求和选择 |
3.3 P8X32A-D40多核单片机 |
3.3.1 规格介绍 |
3.3.2 开发环境介绍 |
3.4 并行插补介绍 |
3.4.1 并行计算 |
3.4.2 并行插补 |
3.5 总体设计方案 |
3.6 本章小节 |
第4章 硬件设计与实现 |
4.1 Propeller P8X32A多核芯片及外围电路设计 |
4.1.1 P8X32A引脚介绍 |
4.1.2 电源电路 |
4.1.3 晶振电路 |
4.1.4 外接存储器及其它电路 |
4.2 输入输出设备电路设计 |
4.2.1 PS/2接口电路 |
4.2.2 CRT显示器接口电路 |
4.3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 |
4.4 系统硬件整体电路图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软件设计与实现 |
5.1 插补准备工作 |
5.1.1 插补算法的选用 |
5.1.2 浮点数运算方法 |
5.2 并行插补的执行过程 |
5.3 CogO核编程 |
5.3.1 显示器驱动及功能软件设计 |
5.3.2 PS/2设备驱动及相关功能软件设计 |
5.3.3 CRT显示器显示坐标系的建立 |
5.4 Cog1核编程 |
5.4.1 PH曲线G代码设计 |
5.4.2 PH曲线译码及启动Cog2核编程 |
5.5 Cog2参数计算编程 |
5.6 Cog3坐标计算编程 |
5.7 Cog4运动控制编程 |
5.8 Cog5核步进电机编程 |
5.8.1 步进电机驱动编程 |
5.8.2 进给速度的控制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验验证 |
6.1 软件的下载与启动 |
6.2 并行插补的性能分析及测试 |
6.2.1 理论分析 |
6.2.2 测试工具开发 |
6.2.3 单次测试与采样周期确定 |
6.2.4 结果及验证 |
6.3 进给速度和插补周期对加工质量的影响 |
6.4 本章小节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表 |
四、CRT显示器控制参数自动调节电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机器视觉的道路标线破损检测与修补技术研究[D]. 薛兴国. 西安工业大学, 2021
- [2]全向3D图像传感器视频处理技术研究[D]. 刘庆伟. 南昌大学, 2021
- [3]高精度电阻应变数据采集系统设计[D]. 侯川江.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液晶显示器装配生产线上夹具的优化设计[D]. 李鹏宇.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5]情境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汇编语言教学中的运用[J]. 陈乃战. 软件, 2021(02)
- [6]含氟噻吩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其聚合物的电致变色性能研究[D]. 王虎.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7]液晶显示背光分区图像质量评价方法研究[D]. 曹玉衡. 东南大学, 2020(01)
- [8]基于多核单片机的Pythagorean-Hodograph样条曲线并行插补及其数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徐佰温. 山东大学, 2016(02)
- [9]网吧的老板看过来——网吧装机指南[J]. alfa. 电脑自做, 2006(11)
- [10]对面的视界很精彩——21款LCD横向测试[J]. 小狄. 电脑自做,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