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肌起搏器在特发性面瘫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膈肌起搏器在特发性面瘫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一、体外隔肌起搏器在治疗特发性面瘫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钱美芳[1](2018)在《体外膈肌起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通气功能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除了药物治疗外,肺康复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体外膈肌起搏(EDP)是肺康复治疗中的一种操作简单、无创伤的技术。本研究应用体外膈肌起搏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运动耐力、呼吸困难症状、肺功能、血气分析以及膈肌变化情况。评估体外膈肌起搏器对AECOPD患者通气功能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在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的120例AECOPD(GOLD分级Ⅱ-Ⅵ级)患者。其中实验组60人,对照组60人。所有患者符合2016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中对于急性加重的描述。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疗程7天。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6分钟步行试验(6MWT)、呼吸困难评分指数(Borg评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评分(CAT评分)、改良英国医学研究会呼吸困难指数(mMRC评分)、肺功能(FEV1、FEV1/FVC、FEV1%Pred、VC、MVV)、动脉血气分析(酸碱度、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以及膈肌厚度、膈肌移动度的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应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采用x±s表示,以P<0.05判定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6分钟步行距离(6MWD)分别是(409.00±51.29)m和(409.70±44.90)m。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6MWD分别是(485.55±51.75)m和(461.09±46.73)m。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6MWD差异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0.081,P=0.935);治疗后实验组的6MWD大于对照组,差异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716,P=0.008)。组内比较显示,实验组6MWD增加了(76.52±43.57)m,对照组增加了(51.33±58.47)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CAT评分分别为:(29.67±3.27)和(29.73±2.71);mMRC 评分分别为:(2.70±0.72)和(2.67±0.60);Borg 指数分别为:(4.40±0.91)和(4.38±0.83)。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CAT评分分别为(21.62±3.94)和(24.00±3.65);mMRC 评分分别为:(2.10±0.73)和(2.37±0.61);Borg 指数分别为:(3.57±1.02)和(4.03±1.09)。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AT评分、mMRC评分和Borg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CAT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7,P=0.001),实验组的mMRC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3,P=0.032),实验组的Borg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9,P=0.017)。组内比较显示,实验组CAT评分下降了(8.05±1.93)分,mMRC 下降了(0.60±0.49)分,Borg 指数下降了(0.83±0.46)分,对照组的 CAT评分下降了(5.73±2.02)分,mMRC 下降了(0.30±0.50)分,Borg指数下降了(0.35±0.48)分;两组治疗后的CAT评分、mMRC评分和Borg指数均较治疗前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FEV1(L)分别为:(1.26±0.44)和(1.23±0.40),FEV1/FVC(%)分别为:(45.25±10.39)和(44.23± 10.04),FEV1%Pred 分别为:(55.18±9.46)和(55.17±8.28),VC(L)分别为:(3.03±0.51)和(3.04±0.49),MVV(L/min)分别为:(49.74±3.67)和(49.79±3.34)。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FEV1(L)分别为:(1.95±0.46)和(1.26±0.43)、FEV1/FVC(%)分别为(66.61±9.58)和(45.20± 11.43)、FEV1%Pred 分别为:(85.34±9.29)和(56.08±10.34)、VC(L)分别为(3.34±0.50)和(3.08±0.46)、MVV(L/min)分别为:(69.24±4.12)和(50.34±4.01)。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EV1、FEV1/FVC、FEV1%Pred、VC和MVV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实验组治疗后的FEV1、FEV1/VCFEV1%Pred、VC和MVV均较治疗前提高分别为(0.69±0.24)L、(21.35±9.42)%、(30.13±3.95)%、(0.31 ±0.17)L和(19.50±3.41)L/min,增加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内,治疗后的FEV1、FEV1/FVC、FEV1%Pred、VC 和 MVV 均较治疗前提高分别为(0.03±0.13)L、(0.74±4.83)%、(0.81 ±3.37)%、(0.04±0.17)L和(0.55±2.45)L/min,治疗后的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氧分压(PaO2)(mmHg)分别为:(61.72±7.17)和(61.58±7.11),二氧化碳分压(PaCO2)(mmHg)分别为:(54.95±3.16)和(69.45±6.32),氧饱和度(SpO2)分别为:(93.00±0.80)和(92.92±1.12),酸碱度(PH 值)分别为:(7.37±0.02)和(7.38±0.01)。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PaO2(mmHg)分别为:(74.05±7.22)和(69.45±6.32),PaCO2(mmHg)分别为:(45.53±2.55)和(49.38±2.64),SpO2 分别为:(94.93±0.90)和(93.92 ± 0.96),PH 值分别为:(7.43±0.02)和(7.40±0.01)。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间的PaO2、PaCO2、SpO2和PH情况差异经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PaO2、SpO2和PH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PaCO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32,P<0.001)。组内比较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PaO2分别增加了 10.60±3.89和6.28±2.46,SpO2 分别增加了(5.73±2.89)和(3.38±2.92),PaCO2 分别下降了(1.93±1.07)和(1.00±1.75),PH增高了(0.06±0.02)和(0.02±0.01);两组上述指标的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膈肌厚度(cm)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171±0.034)和(0.165±0.040),治疗后分别为:(0.173±0.035)和(0.166±0.041)。膈肌移动度(cm)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223±0.307)和(1.229±0.287),治疗后分别为(1.251±0.242)和(1.240±0.293)。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间的膈肌厚度和隔肌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膈肌厚度和膈肌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经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显示,实验组治疗后的膈肌厚度增加了(0.002±0.009),膈肌移动度增加了(0.03±0.012),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膈肌厚度增加了(0.002±0.009),膈肌移动度增加了(0.01 ±0.04),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7天可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肺通气功能,但不能增加患者的膈肌厚度和膈肌移动度。

吴治钦,陈金山[2](2001)在《体外隔肌起搏器在治疗特发性面瘫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

何姗諲[3](2010)在《电针配合艾灸治疗风寒阻络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1研究目的周围性面瘫是常见病、多发病,由于患病后影响外观形象,给患者身心造成很大痛苦,直接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因此,选择采用疗效好的治疗手段,是研究的热点。针灸治疗面瘫历史悠久,效果肯定,本研究拟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电针结合艾灸治疗风寒阻络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力求为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为推广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2研究方法以单纯电针治疗为对照,以1993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制定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和分析,以此来评价电针结合艾灸治疗风寒阻络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治疗方法:①电针取穴:采用主穴,循经取穴及随症配穴。主穴取太阳、阳白、地仓、颊车、合谷。随症则人中沟歪斜配地仓透水沟与承浆;目闭合不全者加攒竹、四白;素体赢弱者配足三里、曲池。电针方法:选用30×25mm毫针,刺入深度为10~20mm进针后调整至病人出现酸,麻,胀得气后,用快速捻转补泻法留针,接上(上海华谊牌G6805-1A)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取疏密波,频率在14~20次/分,调节电流输出至“0”位。接通电源,调节输出电流由小渐大,以病人舒适耐受为度,以面部肌肉出现节律性轻微收缩宜。每次治疗30min。②艾灸取穴:地仓、颊车穴、风池、阳白穴,若有耳后压痛同时取翳风。艾灸方法:针刺同时进行艾灸(温和灸),点燃艾条,固定在距穴位2~3cm处进行温和灸,以局部温暖舒适为宜,至皮肤潮红为度。每个穴位治疗时间约3~5min。③疗程:每次治疗30min,每日1次,每5日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日,共计4个疗程。3研究结果①周围性面瘫的五个主要临床特征为:面部表情不自然、眼裂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额纹消失。我们观察了两种治疗方案对上述五种主要临床症状的影响,发现在单纯电针治疗及电针结合艾灸治疗均可显着改善患者的五个主要症状(面部表情不自然、眼裂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额纹消失),降低积分;两组比较发现,电针结合艾灸要好于单纯电针治疗,且在面部表情不自然、眼裂闭合不全程度、口角歪斜程度3方面,经统计学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②无论是单纯电针治疗还是电针结合艾灸治疗风寒阻络型周围性面瘫,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对照组(单纯电针治疗组)的痊愈率33.33%,显效率36.67%,有效16.67%,无效13.33%,总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电针结合艾灸)痊愈率46.67%,显效率30.00%,有效20.00%,无效3.33%,总有效率为96.67%,经统计学比较,电针结合艾灸疗效要好于单纯电针治疗。4研究结论①电针结合艾灸治疗风寒阻络型周围性面瘫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与单纯电针治疗。②文献研究表明现阶段关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基础研究相当薄弱,其具体的作用机理仍不十分清楚,因此,应加强基础研究的投入。③另一方面疗效判定缺乏客观的统一标准。因此,对这些问题深入研究,将有利于我们探讨药物及治疗方法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从而开发更新治疗手段。④文献研究表明,采用多种治疗方式,即综合疗法对于提高周围性面瘫的治愈率有积极的意义。

维奥来尔 霍查[4](2009)在《背俞穴埋线法治疗脾气虚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便秘是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一般指的是排便次数少,粪便质硬难解,排便时间延长,排便不尽等。便秘常伴发于多种疾病过程中,也可单独发生而不能发现任何的其它疾病。1999年5月,《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在山东潍坊医学院召开的便秘诊治标准研讨会制定的“便秘诊治暂行标准”中指出:“便秘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表现为:大便量太少,太硬,排出困难;或合并一些特殊症状。如:长时间用力排便、直肠胀感、排便不尽感或需用手法帮助;在不用泻剂的情况下,7天内自发性排空粪便不超过2次或长期无便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便秘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指出:“便秘是排便时间延长,大便便质干结或艰涩不畅的一种病证。其诊断标准如下:排便时间延长,每次排便时间在72小时以上;便质干结,甚则如羊粪或团块,排便费力,或大便并非干结而排出困难者。”由于便秘的发病率较高,而且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及其它疾病,甚至导致死亡;因此近年来对“便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便秘的分类较为复杂,而临床上从不同侧重方面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方法(表1)。按照便秘发生的部位分类的有结肠型、直肠型和结直肠混合型便秘。按病因分类的有器质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两大类,前者包括肠道畸形、肠道肿瘤和肠外疾病因素引起的便秘;后者包括精神性、药物性、单纯性、出口梗阻、结肠慢传输等因素所引起的便秘。按缓急分类的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便秘。还有按照结肠传输功能检查的分类等等。本课题研究的是功能性便秘中的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便秘(colon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CSTC)属于功能性便秘的一种。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结肠动力减弱、结肠传输时间延长而引起的便秘,临床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便意淡漠、粪质坚硬,因而排出困难,可伴随腹胀、食欲下降、腹痛等症状。CST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由结肠的运动、张力低下,引起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延长,水分过度的被吸收,从而粪质发生改变,以致干涩难下。CSTC患病率较高,症状顽固,发病机制复杂,所以,近年来对其诱发因素及发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虽然进展很快,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在治疗方面,现有的大量临床研究仍缺少令人满意的结果,难以达到长期治愈的目的。因此,治疗仍沿用一般性的保守治疗和全部或次全结肠切除手术。药物治疗仍是当前的首要和主要疗法,但药物也只是针对于某种病因,大多CSTC伴随症状(腹胀、腹痛、乏力、食欲低下等)不能得到改善,且停药后作用难于持久,易于复发;膳食疗法和功能锻炼只能起一定辅助作用;手术治疗仅仅针对少数顽固性便秘患者,属于创伤性的治疗,虽常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但依然存在一定的并发症(术后腹泻、便秘复发、粘连性肠梗阻以及依旧腹痛、腹胀等),患者难以接受。因此,寻求一种对CSTC有效且副作用小的疗法成为目前国内外医学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尽管中西医解决便秘的手段很多,尚无一个公认的、临床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均存在着不足,所以,有关CSTC的诊断和治疗必须加以重视,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应用背俞穴埋线治疗CSTC,并进行了初步的临床研究。研究方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采用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试验设计方法。诊断标准参照目前通用的罗马Ⅲ标准,中医证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脾气虚型便秘临床证候诊断标准。目的:通过对背俞穴埋线治疗脾气虚型CSTC的临床研究,综合评价其对人体的安全性及其临床疗效,进一步确定有关标准和操作规范,促进临床推广工作。方法:将2008年3月至2009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便秘门诊符合条件的60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背俞穴埋线法,对照组给予西药莫沙比利口服2周,两组病例在运用上述治疗期间正常饮食,停用一切与便秘有关的药物及治疗方法。治疗即日起记录每天的有效排便次数,根据Bristol大便性状图谱记录大便性状,随访1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入选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及治疗前临床症状分值等资料统计学处理均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对脾气虚型CSTC均有较好的疗效。两组在治疗2周时,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7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统计学处理,无显着差异;4周时疗效有显着差异,总体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86.7%,对照组53.3%)及中医证候评分的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对主要症状的改善,两组药物均有作用,但在对排便时间长和排便困难程度的改善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背俞穴埋线及西药莫沙比利治疗脾气虚型CSTC的疗效均较好,但对照组停药后便秘复发率较高,背俞穴埋线疗法在总体疗效和中医证候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表明背俞穴埋线疗法对于脾气虚型CSTC有确切疗效。通过临床研究表明,背俞穴埋线治疗脾气虚型CSTC有明显疗效,证实便秘与脾气虚弱,中焦不运,升降失常相关,进一步说明三焦之中焦与消化道有密切关系,为探讨三焦理论提供论据。

二、体外隔肌起搏器在治疗特发性面瘫中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外隔肌起搏器在治疗特发性面瘫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体外膈肌起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通气功能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资料收集
    3. 仪器、设备及相关用品
    4. 研究方法
    5. 研究技术路线
    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分钟步行试验(6MWT)比较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评分指标比较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相关指标比较
    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膈肌厚度和膈肌活动度情况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符号说明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电针配合艾灸治疗风寒阻络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分期分级
        5 西医治疗
    第二节 中医对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
        1 古代文献中对面瘫的论述
        2 现代中医文献中对特发性面神经的研究论述
    第三节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
        1 取穴标准
        2 治疗方法
        3 总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病例资料及诊断标准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脱落病例标准
        6 终止研究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
        1 分组方法
        2 治疗方法
        3 意外情况的处理
        4 观察指标
        5 数据处理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研究比较结果
        2 症状、体征疗效比较
        3 安全性检测结果与评价
    第四节 分析与讨论
        1 分析
        2 讨论
        3 展望
第三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背俞穴埋线法治疗脾气虚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研究现状
        1 病理及病理生理研究概况
        2 诊断
        3 CSTC治疗现状
        4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便秘的认识
        1 历史沿革
        2 病因病机
        3 现代中医专家对于便秘的治疗方法与思路总结
        4 治法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穴位埋线疗法的临床应用概况
        1 穴位埋线疗法的形成与发展
        2 穴位埋线疗法的特点与优势
        3 穴位埋线疗法的应用方法
        4 穴位埋线疗法的机理研究
        5 穴位埋线疗法应用现状
        6 穴位埋线疗法在便秘治疗中的应用
        7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背俞穴埋线对脾气虚型CSTC的临床研究
        1 目的
        2 方法
        3 结果
        4 结论
        附件
        5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体外隔肌起搏器在治疗特发性面瘫中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体外膈肌起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通气功能的疗效观察[D]. 钱美芳. 苏州大学, 2018(04)
  • [2]体外隔肌起搏器在治疗特发性面瘫中的临床应用[J]. 吴治钦,陈金山.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01(01)
  • [3]电针配合艾灸治疗风寒阻络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D]. 何姗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4]背俞穴埋线法治疗脾气虚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D]. 维奥来尔 霍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标签:;  ;  ;  ;  

膈肌起搏器在特发性面瘫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