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本主义思想与学生英语能力培养——基于情感和教师素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许义[1](2021)在《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研究 ——以Q中学为例》文中认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本。锻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不仅是新时代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做四有好老师”的务实行动。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是影响一堂课好坏的重要因素。集体备课作为备课的创新形式,是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集体备课是把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分为不同的教研室,然后根据课程标准、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学生情况等来制定教学设计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集体备课的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应用。一方面,初中英语集体备课在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英语教师专业水平,形成互助合作的教研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现实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为了解当前初中英语教师集体备课、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以及集体备课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的现状,笔者以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把Q中学的英语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随机选取了32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有代表性地选取了5位教师进行访谈,并对初一初二英语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进行非参与式观察。然后对调查资料进行系统全面地讨论,通过本研究,将力求回答和解决以下三大问题。(1)Q中学英语教师集体备课的实施现状如何?(2)Q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如何?(3)集体备课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如何?笔者从Q中学英语教师集体备课的实施现状、Q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集体备课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等三大方面总结出了Q中学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Q中学集体备课在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信念与态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自我发展意识与认识等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指出了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本文的研究力求为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见解,引起学校管理者和一线英语教师的重视,以更好地推动新课程改革在教学一线落实落地,发挥集体备课在促进教学水平提升,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刘倩[2](2021)在《“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百年教育,贵在师道。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已深入人心,成为时代的主流,职前教育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阵地、教师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应挑起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监控的重担。今下,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实施有条不紊,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面对如此形势,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现状如何?该做出什么样的应对?改革的核心又是什么?本研究选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为主题,“学生中心”理念为指导,阐明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以学生为中心,针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现状开展深入研究。本研究秉承“学生中心”理念,以相关政策、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过程模式课程开发观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过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开展研究工作。为了清晰了解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笔者采用“面——线——点”结合的方式获取信息。将全国通过第二、三级师范类专业认证的221个专业的整体状况作为“面”上了解;从中随机选取化学专业通过认证的六所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等材料进行“线”上分析;最后,以M师范大学的七个师范专业为“点”上研究对象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其中重点分析M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辅以文本分析的方法,深入了解M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的真实情况。介于多层面的研究了解到,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之困境主要表现在教师教育课程目标过于理想化和同质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未能有机结合,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不高;教师教育课程内容陈旧保守且融合度低,教师专业伦理处于边缘化;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时空受限,在大力提倡增加实践类课程的同时缺乏有效管理;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涉及范围不够全面且评价机制效能低下。本着“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研究态度,从社会、学校、教师和师范生个体四个层面探究原因。综合各方面的调查资料,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四化”的破境之策:专业化层面,构建人才培养新体系,夯实教师专业发展基础;加强教师教育者资质培训,提供专业化师资保障;精品化层面,均衡课程学分比重,强化课程地位;开发与利用精品课程,永葆课程活力;实践化层面,理解教师实践智慧,擦亮师范专业育人;注重课程实践管理,保障课程高效实施;持续化层面,规划文本评价研究,完善课程评价机制;发挥自我评价功能,健全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赵丹琪[3](2021)在《初中英语阅读分层教学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阅读作为听、说、读、写四大基本技能之一,在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增强学生的文字功底,帮助学生扩充语言素材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并不尽如人意,生源较多较复杂、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呈显着差异等问题较为常见,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方式很难满足所有学生在阅读学习上差异化的学习需求。有鉴于此,基于学生个体差异,将教学目标、教学步骤、作业、课外活动等方面合理设计安排的分层教学,能够在现行授课形式下尽量满足学习者差异化的学习需求,进而优化阅读课堂教学效果。本研究以42名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掌握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理论依据,运用实验法、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旨在探究解决三个问题:1、分层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是如何实施的?2、实施分层教学是否能够提高学生英语阅读学习效果?3、实施分层教学是否能够提高学生英语阅读学习动机?经过四个月的教学实验,结合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发现。第一,通过教学实验前的教师访谈,笔者设计了初中英语阅读分层教学实施流程,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验证了初中英语阅读分层教学的实施有助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学习者在阅读学习中得到更好的发展。第二,测试与课堂观察结果表明,实施分层教学能够提高初中生英语阅读学习效果,学生的阅读成绩与阅读动机均得以提升。第三,通过教学实验后的问卷调查,笔者进一步发现,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还可以促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增加,在促进其养成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同时也使得其阅读能力与动机获得持续提升。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本研究主要存在三个不足:实验时间有限,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充分;实验对象有限,对样本的选取不够全面;对学生英语阅读兴趣与动机变化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今后应拓宽研究视角,对分层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展开更为深入细致的探讨。
郭忠辉[4](2021)在《美国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研究 ——以纽约州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以知识技能为导向的学校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教育的多层次需求,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基本能力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社会情绪学习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新探索。纽约州紧跟联邦政府教育政策变革趋势,针对《每个学生都成功法案》(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简称ESSA)制定本州教育发展计划,该计划于2018年被美国教育部批准实施,社会情绪学习作为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纽约州学校教育系统,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本研究以纽约州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研究,结合我国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的实施现状,为构建我国社会情绪学习课程体系提供参考。本研究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资料梳理,展现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在美国的产生背景与发展现状;之后,本研究以纽约州为例,对美国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展开深入研究,这便构成了本研究的第二、三、四、五部分。具体而言,第二部分从纽约州中小学教育现状以及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的历史演进两方面对纽约州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体系建立的背景展开论述;第三部分主要介绍纽约州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的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以加深对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的理解;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纽约州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从实践层面展现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的具体落实;第五部分首先总结梳理纽约州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的特点与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反观我国教育现实,为落实和改善我国社会情绪学习课程提出针对性建议。研究发现,纽约州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在目标设置上强调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公平;在课程内容方面重视课程内容的实践性、科学化和整合性;在课程实施方面存在主体多元、操作性强等特点;在课程评价方面提倡发展性评价目的与标准化评价内容。根据以上特点本研究提出发展我国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的具体建议:制定本土化、科学化的课程目标;构建社会化、系统化的课程内容;推进实践性、创新性的课程实施;坚持发展性、多元性的课程评价。
廖运洋[5](2021)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视阈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中“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贯穿始终,他的出现为英语教师和英语教育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教学、研究方向,而英语阅读除了在考试中所占分值比例高外也在实际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成为了研究的焦点,本研究将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视阈下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本研究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出发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研究:(1)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如何?(2)在阅读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3)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哪些?本研究通过搜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核心素养及高中阅读教学相关理论及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以绥化市某高中师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测试、师生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并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调查发现,绥化市某高中英语教师对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这一理论的认知比较薄弱,在阅读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现状轻度失衡。在语言能力上,语言知识的培养比较好,但缺乏语言技能的培养;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足;在文化意识中缺乏拓展与文化差异之间的比较;在学习能力上,缺乏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和阅读学习目标与规划的制定。此外,笔者也在教师、学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评价方式几个方面对现状进行归因。根据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开展讲座与培训,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丰富课堂形式,提高趣味性,培养语言技能;教学避免形式化,形式服务于内容;丰富课后作业形式,提高核心素养。本研究对今后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改善。
宋佳佳[6](2020)在《国际学校学生过渡期适应性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北京市B学校国际部为例》文中指出自21世纪以来,在教育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也正朝着全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国际学校的发展也给我国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国际学校教育有其特殊的教育需求、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在实践中,探索国际学校发展实践的远景也十分急迫和强烈。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国际学生难以适应新环境中的情况突出。而这些适应性问题较多出现在学生从初中毕业升入高中的这一过渡时期中。从初中进入高中,学生们又将面临环境的转换,而这一年龄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生活、人际交往经历是也将直接关系到学生三观的形成,并最终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这群学生中,有一群孩子更为特殊。他们从公立初中直接进入国际学校或公办高中国际部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学校、教师、家长和自身的支持影响着他们的言行。学习环境的迅速变化、语言要求的大幅提升、课程教学方法的显着差异,都使他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而他们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值得关注。基于这样的现实,本次的探究旨在对国际学校的学生,从国内的普通高中进入国际学校后第一个学期的表现来探讨。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的实践方案,以推动国际课程更好地落地于中国本土。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北京市B学校国际部为例,对于国际学校学生过渡期适应性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并从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自身和家庭教育对于国际学校学生过渡期产生不适应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学校管理方面,政策支持不均衡;课程设置不人性化;管理者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教师教学方面,教师素养待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尚有不足;教学方式不科学。学生本人方面,对于国际学校认识的偏差;对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师生关系疏离;心理适应能力不强。家校合作方面:亲子关系疏离;家庭教育观偏离;家校联系不紧密等。基于此,从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自身和家庭教育方面着手,提出了国际学校学生过渡期适应性问题的对策分析,具体包括:学校政策方面,加大政府对国际部教师发展的扶持力度;优化课程设置;推动学校管理回归育人初心。学校教师方面,提升教师素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提升教学方式。学生本人方面;正确认识国际学校;克服对学习存在畏难情绪;改善师生关系。家长层面,注重与国际学校学生加强沟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功观;紧密家校联系等,以期对于国际学校改革有所裨益。
李敏[7](2020)在《全人教育视阈下新时代我国大学商务英语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国际化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务贸易日益频繁和紧密,特别是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我国的货物贸易总量已经跻身世界前列,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已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经超过30%,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各类优秀的人才资源,而那些集策略能力、语言知识以及实操技能为一体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已经成为我国进行国际贸易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这对于新时代我国大学商务英语教学既是良好机遇又是重大挑战。当前,我国大学商务英语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如商务英语教学方法的实效性不强、与国际贸易实践脱节,等等。本文旨在从全人教育的视阈对新时代我国大学商务英语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推进我国大学商务英语教学体系和教学水平科学化,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商务英语人才,为新时代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即绪论,主要阐释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概况、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即全人教育视阈下新时代我国大学商务英语教学方法创新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主要阐述全人教育、商务英语教学、商务英语全人教育三个相关概念,以及全人教育理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和商务英语教育教学理论三个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第三章,主要对新时代我国大学商务英语教学方法的真实现状进行网络问卷调查。第四部分为第四章,即全人教育视阈下新时代我国大学商务英语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首先,根据对我国大学商务英语教学方法现状的问卷调查提出存在的问题,即:“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性教学方法普遍存在;教学方法的导向异化,育人功能弱化;教学方法同质化严重,缺乏探索和创新。其次,从课程设置、授课教师、学生自身三个因素分析全人教育视阈下我国大学商务英语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为第五章,即全人教育视阈下新时代我国大学商务英语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即:全人教育视阈下新时代我国大学商务英语教学方法创新的理路;全人教育视阈下新时代我国大学商务英语教学方法体系的建构。第六部分为第六章,即结论,总结了本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以及尚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总之,笔者认为,全人教育视阈下我国大学教学方法创新可谓是任重道远,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今后笔者愿在此基础上和其他同仁一起,更加有深度地展开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为培养更多优秀商务英语人才来满足新时代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需要而努力。
嘉利容[8](2020)在《基于初中生英语关键能力的有效教学管理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逐渐将学生的能力培养看做教学的关键目标,将能力的培养和促进学生的一切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能力在于培养学生获得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见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教师们肩上的重任。由此可见,建构优秀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师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管理双管齐下,共同促进英语的学习是每一位教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使命。如今的初中英语教学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教师和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应对考试和提高成绩及升学率上[1]。这便导致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相对忽视了对学生英语关键能力的培养,这也不利于提升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所谓学生英语关键能力,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所必备的能力和素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成效和综合英语素养。而基于学生的英语关键能力开展英语教学也是提升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借此,还可以促进初中教师在教学和管理模式上优化教学水平和调整教学手段,为初中英语教学带来新的活力,提升其有效性和高效性。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基于学生的关键能力优化初中英语教学管理形式的教育理念,在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仅是一种授课及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学理念。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支持下,教师会在督促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且积极地在英语学习实践中丰富自我认知和学习管理方式,帮助其对新的英语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本论文研究将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对初中英语教学和管理的现状进行实际调查。客观审视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的现实情况,为教学和研究工作打好基础。希望可以为学校初中教学课程提供合理有效的建议和依据。同时,无论是对于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内容,还是对于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内容,基于学生关键能力开展英语教学,并探究提升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是很有必要性和重要性的举措。这一研究不仅是英语学科领域的极大进步,对其他学科的教学也意义匪浅,是一项具有共同促进性、多方利益性的研究内容。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体会,针对“教学管理策略在提升初中生英语关键能力的应用研究”这一话题展开探究,望笔者的拙见能够引起众读者的深思和共鸣。
刘丽丽[9](2020)在《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志愿行动是以促进不特定人群在知识建构、品德修养、人格形成、心理健康等方面获得成长的志愿行动,自愿性、非营利性和教育性是教育志愿行动的本质特征。教育志愿行动的思想支撑是志愿精神,志愿精神是人类公共精神的汇聚,是公民的理想道德人格,是人类在反思现代性问题后所追求的价值。大力推动教育志愿行动能够促进志愿精神扎根社会生活,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不仅有效缓解了教育资源供需矛盾,为弱势儿童群体提供个性化支援方案,还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教育志愿者的高尚行为能够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公共生活,追求有道德的生活和完满生活。本研究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本主义激励理论为理论基础,采取中日比较的视角,重点剖析两国在激励机制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探索完善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的路径。激励机制是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方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是用一系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包括激励空间维度、激励时间维度和激励逻辑维度三个维度。按照上述三个维度分析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的激励机制,具体包括动员方式、法制环境、价值认同、动机管理、运行手段、评估反馈、保障奖励,这构成了本研究分析中日两国优势、不足及提出策略的基本框架。采用文本分析与实证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梳理了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的思想源流、实践演进历程、法制建设情况及政策措施实施情况。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中日两国选取12所大学收集样本,共收集问卷样本442份,访谈样本176份,作品样本201份,撰写参与观察日志3万余字。研究发现,中日两国在建构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方面各有千秋,批判性地吸取日本经验有利于不断完善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政府自上而下推动、动机培育兼顾个人与集体、统筹调配物资是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的优势,应该继续坚持。另一方面,政府主导过强、法制环境有待完善、自我价值认同困难、大学生志愿组织专业化不足、评估反馈不畅及保障不够充分是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动机模糊现象突出、组织架构不健全及监管有余评估不足。本研究在分析双方存在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简政放权激活民间志愿组织活力等完善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的策略。高明的激励策略应能够促使志愿者不断追求“超越自我”,让志愿行动成为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载体,与自我融合,成为个体存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唐令月[10](2020)在《小学多学科主题教学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以及国家对“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明确,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并且在教学内容上,国家明确提出要按照学习领域、主题等来划分,突破以学科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由此可见,单一的分科教学已不能满足现代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优化教学已是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大趋势,而多学科主题教学恰好能契合这一精神内核与发展指向。然而由于多学科主题教学的实践研究还未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多学科主题教学的相关教学策略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因此,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以及德尔菲技术法研究如何开展多学科主题教学。本研究首先探讨多学科主题教学的内涵,得出其具有整合性与学科性相结合、整体性、校本性以及多样性的特征,详细阐述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多学科主题教学的理论支撑。其次,确定贵州省G区G小学五年级(2)班为研究对象,聚焦研究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行动研究方案,做好行动研究的前期准备,以保证多学科主题教学行动研究的顺利进行。其三,按照设计好的研究方案,选取了“爱国”、“民族”、“环保”三个主题开展多学科主题教学活动。通过课堂观察、师生访谈等方法深入了解多学科主题教学效果,归纳反思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不断完善多学科主题教学。最后,得出行动研究的结论与建议。在研究结论中,得出多学科主题教学具有促进学生形成整体视野解决同一问题不同方面的能力;能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等优点,且提出多学科主题教学的具体操作流程。此外,还指出多学科主题教学面临的一些局限。如,需解决“多师同堂”带来的师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课时安排,教师教学观念有待转变等。关于多学科主题教学的实施建议,本研究认为要统筹设计,优化多学科主题教学方案;在实施教学时,要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同时,推进校本研究以促进执教教师专业成长,保障多学科主题教学能在今后的教学中顺利开展。
二、人本主义思想与学生英语能力培养——基于情感和教师素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本主义思想与学生英语能力培养——基于情感和教师素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研究 ——以Q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备课 |
2.1.2 集体备课 |
2.1.3 教师专业发展 |
2.1.4 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
2.2 集体备课的相关研究 |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2 国内相关研究 |
2.2.3 已有研究述评 |
2.3 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2.3.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研究 |
2.3.2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研究 |
2.3.3 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4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研究 |
2.4 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2.4.1 国外相关研究 |
2.4.2 国内相关研究 |
2.4.3 已有研究述评 |
2.5 集体备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2.5.1 国外相关研究 |
2.5.2 国内相关研究 |
2.5.3 已有研究述评 |
2.6 研究基础 |
2.6.1 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 |
2.6.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问卷调查法 |
3.3.2 访谈法 |
3.3.3 非参与式观察法 |
3.4 研究过程 |
3.4.1 文献资料收集 |
3.4.2 研究工具编制 |
3.4.3 研究数据采集 |
3.4.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Q中学英语教师集体备课实施情况 |
4.1.1 集体备课的管理制度 |
4.1.2 集体备课的实施流程 |
4.1.3 集体备课的具体活动案例 |
4.2 问卷调查结果讨论 |
4.2.1 Q中学英语教师集体备课的实施现状 |
4.2.2 Q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 |
4.2.3 集体备课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
4.3 访谈结果讨论 |
4.3.1 Q中学英语教师集体备课的实施现状 |
4.3.2 Q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 |
4.3.3 集体备课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的主要发现 |
5.2 研究的主要启示 |
5.2.1 做好顶层设计,健全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 |
5.2.2 激发工作动机,强化学习共同体意识 |
5.2.3 倡导教学反思,做“研究型教师” |
5.2.4 加强专业引领,打造专家型教师队伍 |
5.2.5 把握新课程理念,创新教学与研究方法 |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 |
附录2 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访谈提纲 |
附录3 初二英语备课组独立备课阶段教学设计 |
附录4 初二英语备课组集体研讨后教学设计 |
附录5 初一英语教师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
附录6 初二英语教师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
致谢 |
(2)“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一、政策依据:建设新时代教师队伍的必然趋势 |
二、理论依据:构建人本主义教师教育课程观的必然要求 |
三、实践依据:探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问题 |
第二节 研究价值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价值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四节 概念界定和关系阐述 |
一、概念界定 |
二、关系阐述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
二、过程模式课程开发观 |
三、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中教师教育课程的现实状况 |
一、教师教育课程目标 |
二、教师教育课程结构 |
三、教师教育课程内容 |
四、教师教育课程实施 |
五、教师教育课程评价 |
第二节 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中教师教育课程的现实问题 |
一、课程定位:地位模糊,弱化课程特色 |
二、课程目标:偏社会化,忽视学生需求 |
三、课程结构:比例失衡,阻碍学生选择 |
四、课程内容:陈旧保守,未达学生满意 |
五、课程实施:以教定学,无视学生体验 |
六、课程评价:方法单一,缺失学生参与 |
第三章 M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个案分析 |
第一节 问卷的编制与数据处理 |
一、问卷的编制 |
二、问卷的调查对象 |
三、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四、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五、问卷的数据处理 |
第二节 访谈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访谈提纲的编写 |
二、访谈的调查对象 |
第三节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分析——基于问卷和访谈的调查 |
一、总体情况的分析 |
二、各维度的调查与分析 |
三、差异分析 |
第四节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个案分析——基于文本的分析 |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概说 |
二、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个案分析 |
(一)教师教育课程目标的定位 |
(二)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设置 |
(三)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选取 |
(四)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运行 |
(五)教师教育课程评价的方式 |
第四章 “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
第一节 “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之困境表征 |
一、师范生与课程目标的相遇 |
二、师范生与课程结构的相识 |
三、师范生与课程内容的相知 |
四、师范生与课程实施的相融 |
五、师范生与课程评价的相守 |
第二节 “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困境成因之透析 |
一、社会层面:教师教育“学术性”与“师范性”之动摇 |
二、学校层面:教师教育课程顶层建设薄弱 |
三、教师层面:教师教育者专业资质欠缺 |
四、学生层面:师范生自我职业认同感低 |
第三节 “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破境之策 |
一、专业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
二、精品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 |
三、实践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 |
四、持续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3)初中英语阅读分层教学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
(二)《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论文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分层教学概念界定 |
二、分层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分层教学国外研究现状 |
(二)分层教学国内研究现状 |
三、英语阅读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英语阅读教学国外研究现状 |
(二)英语阅读教学国内研究现状 |
四、初中英语阅读分层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初中英语阅读分层教学国外研究现状 |
(二)初中英语阅读分层教学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掌握学习理论 |
(一)理论概述 |
(二)掌握学习理论与英语阅读分层教学 |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一)理论概述 |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英语阅读分层教学 |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一)理论概述 |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与英语阅读分层教学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一)实验法 |
(二)课堂观察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访谈法 |
四、实验研究过程 |
(一)实验准备阶段 |
(二)实验实施阶段 |
五、教学案例 |
(一)教学目标 |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
(三)教学方法 |
(四)教学资源 |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测试结果统计与分析 |
(一)前后测结果统计与分析 |
(二)前后测结果对比分析 |
二、访谈结果分析 |
(一)访谈问题1 |
(二)访谈问题2 |
(三)访谈问题3 |
(四)访谈问题4 |
(五)访谈问题5 |
三、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
(一)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
(二)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
四、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一)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
(二)学生课堂听课情况 |
(三)学生课堂互动情况 |
(四)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
结论与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二、教学启示 |
三、研究局限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2 问卷调查表 |
附录3 访谈提纲 |
附录4 阅读导学案 |
附录5 阅读材料及阅读任务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美国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研究 ——以纽约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
2.美国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3.开展社会情绪学习成为我国人才培养战略和教育改革的现实诉求 |
(二)选题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情绪智力 |
2.社会情绪 |
3.社会情绪学习 |
4.社会情绪技能 |
5.社会情绪学习课程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个案研究法 |
3.比较研究法 |
(六)理论基础 |
1.人本主义理论 |
2.三元交互决定论 |
3.建构主义理论 |
一、美国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的兴起与发展 |
(一)美国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的产生背景 |
1.政策背景 |
2.现实背景 |
(二)美国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的发展现状 |
1.社会组织对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的大力推广 |
2.州层面对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的发展与落实 |
二、美国纽约州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体系建立的背景 |
(一)纽约州中小学教育现状 |
(二)纽约州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的历史演进 |
1.萌芽期 |
2.成型期 |
3.发展期 |
三、美国纽约州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标准及课程设置 |
(一)纽约州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标准 |
(二)纽约州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设置 |
1.社会情绪学习独立课程 |
2.整合核心学科的渗透式课程 |
3.注重学校氛围的隐性课程 |
四、美国纽约州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实施及其评价 |
(一)纽约州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实施 |
1.以独立课程为主,系统提升学生社会情绪技能 |
2.以学科渗透为载体,支持社会情绪学习的全面落实 |
3.以隐性课程为辅,引导学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养成 |
4.以多方参与为手段,共建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实施多层支持体系 |
(二)纽约州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评价 |
1.发展性的评价目的 |
2.标准化的评价内容 |
3.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
五、美国纽约州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特点及启示 |
(一)纽约州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特点 |
1.课程目标的特点 |
2.课程内容的特点 |
3.课程实施的特点 |
4.课程评价的特点 |
(二)纽约州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对我国的启示 |
1.制定本土化、科学化的课程目标 |
2.构建社会化、系统化的课程内容 |
3.推进实践性、创新性的课程实施 |
4.坚持发展性、多元性的课程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二)外文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
致谢 |
(5)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视阈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概念的界定 |
(一)核心素养 |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
二、核心素养研究综述 |
(一)国外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 |
(二)国内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 |
(三)国内有关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三、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综述 |
(一)国外关于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综述 |
(二)国内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综述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多元智能理论 |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工具 |
(一)测试卷 |
(二)调查问卷 |
(三)访谈 |
五、研究过程 |
(一)研究准备阶段 |
(二)研究实施阶段 |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一、测试结果分析 |
(一)试卷分析 |
(二)学生成绩分析 |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一)问卷信效度分析 |
(二)学生问卷结果与分析 |
(三)教师问卷结果与分析 |
三、访谈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一、本研究主要发现 |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视阈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及问题 |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的影响因素 |
二、教学建议 |
三、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一)研究的不足之处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国际学校学生过渡期适应性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北京市B学校国际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评价 |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国际学校 |
二、过渡教育 |
三、学生适应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二、文化适应理论 |
三、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
第三章 研究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本情况 |
一、问卷设计与问卷调查情况 |
二、访谈过程及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国际学校过渡期中学生的适应性情况分析 |
一、学生基本情况 |
二、学校管理情况 |
三、课程设置情况 |
四、学生个体情况 |
五、家长支持情况 |
第四章 国际学校学生适应性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学校管理方面 |
一、政策支持不均衡 |
二、课程设置有待完善化 |
三、管理者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 |
第二节 教师教学方面 |
一、教师素养方面 |
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
三、教学方式方面 |
第三节 学生本人方面 |
一、对于国际学校认识的偏差 |
二、对学习存在畏难情绪 |
三、师生关系疏离 |
四、心理适应能力不强 |
第四节 家校合作方面 |
一、亲子关系疏离 |
二、家庭教育观偏离 |
三、家校联系不紧密 |
第五章 完善国际学校学生适应性问题的对策 |
第一节 学校政策方面 |
一、加大政府对国际部教师发展的扶持力度 |
二、优化课程设置 |
三、推动学校管理回归育人初心 |
第二节 学校教师方面 |
一、教师素养方面 |
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
三、教学方式方面 |
第三节 学生本人方面 |
一、正确认识国际学校 |
二、破解对学习存在畏难情绪 |
三、改善师生关系 |
四、强化心理适应能力 |
第四节 家长层面 |
一、注重与国际学校学生的沟通 |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功观 |
三、积极强化家校之间的紧密联系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谈题目 |
后记(致谢) |
(7)全人教育视阈下新时代我国大学商务英语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综述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多学科交叉法 |
1.4 创新之处 |
1.4.1 视阈创新 |
1.4.2 观点创新 |
第2章 全人教育视阈下新时代我国大学商务英语教学方法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全人教育 |
2.1.2 商务英语教学 |
2.1.3 商务英语全人教育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
2.2.2 全人教育理论 |
2.2.3 商务英语教育教学理论 |
第3章 新时代我国大学商务英语教学方法现状调查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2 问卷调查的实施 |
3.2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 |
3.2.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的数据分析 |
3.2.2 问卷调查的数据信息分析 |
第4章 新时代我国大学商务英语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主导式单向性教学方法固化,难以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
4.1.2 教学方法同质化严重,缺乏探索和创新 |
4.1.3 教学方法的导向异化,育人功能弱化 |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课程设置因素 |
4.2.2 授课教师因素 |
4.2.3 学生自身因素 |
第5章 新时代我国大学商务英语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 |
5.1 新时代我国大学商务英语教学方法创新的理路 |
5.1.1 坚持“强于专业”的原则,凸显教学方法的专业性 |
5.1.2 坚持“注重能力”的原则,凸显教学方法的针对性 |
5.1.3 坚持“塑造人格”的原则,凸显教学方法的人本性 |
5.2 新时代我国大学商务英语教学方法体系的建构 |
5.2.1 案例辩论教学法 |
5.2.2 模块整体教学法 |
5.2.3 情景模拟教学法 |
5.2.4 目标任务教学法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时代我国大学商务英语教学方法现状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期间科研情况 |
(8)基于初中生英语关键能力的有效教学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1.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是近年来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 |
2.通过强化课堂管理的新模式,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
3.我的研究兴趣与强项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核心概念 |
1.关键能力 |
2.英语关键能力 |
3.初中生英语关键能力 |
(五)文献综述 |
1.国内外初中英语关键能力的研究现状 |
2.国内外教学管理策略的研究综述 |
3.研究述评 |
(六)研究思路 |
1.文献分析法 |
2.调查研究法 |
3.实证分析法 |
一、基于初中生英语关键能力的教学管理策略的内涵 |
(一)教学管理策略 |
1.教学管理的概念 |
2.教学管理分类 |
(二)基于学生英语关键能力教学管理策略的特征 |
1.多样性 |
2.基础性 |
3.提升性 |
二、理论框架 |
(一)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理论 |
2.多元智能理论 |
3.人本主义理论 |
(二)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
1.初中英语教学的本质 |
2.英语教学以人为本的主体观 |
3.英语教学中工具与个人素养相统一的目的观 |
4.英语教学中语言并行、精泛相生的内容观 |
5.英语教学中知行合一的过程观 |
(三)基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初中教学管理的理论框架 |
1.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氛围 |
2.建立语言与技能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 |
3.建立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学过程管理 |
4.建立以反思为主的学习能力 |
5.建立多元文化意识反思能力 |
三、S校的教学实践管理调查 |
(一)初中英语教学管理现状调查概述 |
(二)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管理现状调查及分析 |
1.调查对象 |
2.调查目标 |
3.调查假设 |
4.调查过程 |
(三)归因分析 |
四、基学生英语关键能力的教学管理策略 |
(一)塑造优秀的学习环境 |
1.营造初中生英语学习的物理环境 |
2.营造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心理环境 |
(二)建立教师管理制度,提升教师个人水平与教学能力 |
1.建立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 |
2.采用多样的英语教师管理方法 |
3.为初中英语教师创造好的发展空间和条件 |
(三)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管理体系 |
1.构建学生自主管理机制 |
2.培养学生自主监控能力 |
3.完善学生的自主评价 |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
1.接纳并尊重每一名学生 |
2.树立全新的学生观 |
(五)建立基于初生中英语关键能力的多样学习方式 |
1.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
2.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
(六)构建全方位的管理评价方法 |
1.建立校方评价机制 |
2.建立教师自我评价机制 |
3.建立家长评价机制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论文、杂志、国内) |
附录 |
致谢 |
(9)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突出 |
(二)弱势儿童群体亟待支援 |
(三)大学生承担着弘扬志愿精神的重任 |
(四)日本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比较完善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一)志愿行动 |
(二)志愿者 |
(三)志愿组织 |
(四)志愿精神 |
(五)教育志愿行动 |
(六)激励机制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观察法 |
(三)调查法 |
(四)教育统计法 |
六、理论基础 |
(一)国内外激励理论发展脉络 |
(二)人本主义激励理论对本研究的指导 |
(三)本研究分析框架的建构 |
七、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的价值意蕴 |
一、教育志愿行动的价值基础 |
(一)实意生活的德性关照 |
(二)公共生活的行动范式 |
(三)完满生活的追求 |
二、教育志愿行动的价值特征 |
(一)育人与自助的双重成长 |
(二)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 |
(三)对同质化的积极扬弃 |
三、教育志愿行动的当代意义 |
(一)促进社会和谐 |
(二)助推教育现代化 |
(三)重塑中国青年形象 |
第二章 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的历史演进 |
一、古代教育志愿行动的思想孕育与实践历程 |
(一)教育志愿行动的思想渊源 |
(二)教育志愿行动的古代实践 |
二、近代教育志愿行动的兴起 |
(一)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
(二)日本近代公益组织萌芽 |
三、现代教育志愿行动勃发历程 |
(一)中国萌发公营教育志愿行动 |
(二)日本民间教育公益组织兴起 |
四、21世纪教育志愿行动的发展特征 |
(一)中国教育志愿行动逐步规范化 |
(二)日本教育志愿行动逐步法制化、专业化和国际化 |
第三章 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现状 |
一、调查设计 |
(一)调查思路 |
(二)调查工具 |
(三)调查样本 |
(四)调查实施过程 |
二、中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
(一)政府自上而下动员 |
(二)地方性法规是建设法治环境的主力 |
(三)志愿者普遍认同教育志愿行动的价值 |
(四)动机管理兼顾个人与集体 |
(五)依赖组织开展活动 |
(六)评估反馈依赖组织自律 |
(七)保障奖励以统筹调配为主 |
三、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
(一)官民协作优化公共治理资源 |
(二)法制环境比较完善 |
(三)志愿者普遍认同教育志愿行动的价值 |
(四)以教育常需培育动机 |
(五)组织化程度较高 |
(六)组织反馈坚持长周期、多轮次 |
(七)保障奖励重视组织运营 |
第四章 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一、中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一)政府主导过强导致民间志愿组织缺乏活力 |
(二)法制环境有待完善 |
(三)自我价值认同困难 |
(四)大学生志愿组织专业化不足 |
(五)评估反馈不畅 |
(六)保障不够充足 |
二、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一)动机模糊现象突出 |
(二)组织架构不健全 |
(三)监管有余评估不足 |
三、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的共性问题 |
(一)宣传不足 |
(二)筹资能力弱 |
第五章 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中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问题的成因 |
(一)管控与激励失调 |
(二)志愿者教育推进艰难 |
(三)志愿组织成长缓慢 |
(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
二、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问题的成因 |
(一)日本人的“娇宠”心理 |
(二)被动式发展模式 |
(三)管控宽松导致监管评估不足 |
三、造成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共性问题的成因 |
(一)公民心理尚未成熟 |
(二)中国的“业余性”与日本的“过依赖” |
第六章 完善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策略的思考 |
一、中日经验的相互借鉴 |
(一)中国经验对日本的借鉴意义 |
(二)日本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二、建构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原则的思考 |
(一)立足本土文化背景 |
(二)以满足需要为核心 |
(三)尊重个体差异 |
(四)尊重人的完整发展 |
三、完善我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的路径 |
(一)简政放权激发民间志愿组织活力 |
(二)深度优化法制环境 |
(三)激发志愿责任担当 |
(四)大力培育大学生志愿组织 |
(五)评估反馈倾听多方声音 |
(六)资税双管齐下保障物资供应 |
(七)营造崇尚互助精神的舆论氛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参与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中国大学生教育志愿者访谈提纲 |
附录三 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参与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四 日本大学生教育志愿者访谈提纲 |
附录五 中国访谈样本一览表 |
附录六 日本访谈样本一览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小学多学科主题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
2.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的需要 |
3.弥补分科教学分离学生完整性的需要 |
4.多学科思维型小学全科教师发展的需要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研究创新及不足 |
一、多学科主题教学的基础理论阐释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主题教学 |
2.多学科主题教学 |
3.多学科主题教学与相关概念辨析 |
(二)多学科主题教学的特征 |
1.整合性与学科性相结合 |
2.整体性 |
3.校本性 |
4.多样性 |
(三)多学科主题教学的价值分析 |
1.多学科主题教学有利于学生完整发展,形成整体视野 |
2.多学科主题教学有助于教师提高专业水平 |
3.多学科主题教学有益于学校特色发展 |
(四)多学科主题教学的理论基础 |
1.多元智能理论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二、小学多学科主题教学行动研究方案设计 |
(一)选取研究对象 |
1.学校情况 |
2.班级情况 |
3.合作教师情况 |
(二)聚焦研究问题 |
1.如何设计整合多学科主题教学内容 |
2.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展多学主题教学 |
3.如何优化多师同堂的教学方式 |
(三)设计研究方案 |
1.选择研究内容 |
2.设计教学流程 |
3.制定研究计划 |
4.行动研究准备 |
三、小学多学科主题教学实施过程及反思 |
(一)第一轮行动过程及反思 |
1.行动计划 |
2.行动实施 |
3.行动观察 |
4.行动反思 |
(二)第二轮行动过程及反思 |
1.行动方案改进 |
2.行动实施 |
3.行动观察 |
4.行动反思 |
(三)第三轮行动过程及反思 |
1.行动方案改进 |
2.行动实施 |
3.行动观察 |
4.行动反思 |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多学科主题教学课堂观察表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人本主义思想与学生英语能力培养——基于情感和教师素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研究 ——以Q中学为例[D]. 许义.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视角[D]. 刘倩.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2)
- [3]初中英语阅读分层教学的应用研究[D]. 赵丹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美国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研究 ——以纽约州为例[D]. 郭忠辉.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5]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视阈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 廖运洋.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6]国际学校学生过渡期适应性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北京市B学校国际部为例[D]. 宋佳佳.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3)
- [7]全人教育视阈下新时代我国大学商务英语教学方法创新研究[D]. 李敏. 西南大学, 2020(06)
- [8]基于初中生英语关键能力的有效教学管理策略研究[D]. 嘉利容. 西南大学, 2020(05)
- [9]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行动激励机制比较研究[D]. 刘丽丽.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10]小学多学科主题教学行动研究[D]. 唐令月.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