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乳本脱氢酶遗传变异的筛选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乔向宇[1](2019)在《鲜驼乳和自然发酵驼乳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酒精性肝病(Alcoholicliverdisease,ALD)是全球性的公共疾病卫生问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戒酒和营养支持是ALD的传统治疗手段且无副作用,近些年的研究建议通过膳食补充的手段限制早期ALD的发展。本研究选用一种简单易行的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分别观察鲜驼乳和自然发酵驼乳的保护作用,并探讨相关作用机制,为把骆驼乳开发为一种天然的保肝护肝食品提供试验依据。采用短时间灌胃大量(7.3 g/kg)酒精的方法复制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通过测定血清指标(ALT,AST,TNF-α,IL-1β 和 IL-6)、肝脏指标(MDA,SOD,GSH,GSH-Px,TG和TC)、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来反映鲜驼乳和自然发酵驼乳对肝脏的保护作用,并基于组学的研究手段探讨了鲜驼乳发挥保肝护肝作用的可能机制。短时间内灌胃大量酒精会导致急性肝损伤,表现为模型组血清ALT和AST水平显着增加(p<0.05),肝脏MDA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SOD和GSH-Px显着降低(p<0.05),肝脏脂质蓄积程度加重(p<0.01)。凋亡的肝细胞是正常组的4.06倍,肝脏病理切片显示出明显的水肿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自然发酵驼乳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与模型组比较,自然发酵驼乳组ALT活性显着下降(p<0.05);血清TNF-α和IL-lβ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MDA含量显着下降(p<0.05),SOD及GSH-Px活性显着升高(p<0.05);TG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HE染色的结果显示小鼠肝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脂肪变性程度减轻。自然发酵驼乳的保肝护肝作用可能与降低小鼠体内炎症应答水平和改善肝脏氧化应激程度有关。鲜驼乳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与模型组相比,鲜驼乳组ALT和AST活性显着降低(p<0.05);肝脏氧化应激程度得到显着改善,脂质过氧化程度明显减轻(p<0.01),SOD和GSH-Px含量显着增加(p<0.05);血清促炎因子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肝脏脂质蓄积减轻(p<0.05)。组织学结果显示,鲜驼乳组小鼠肝细胞水肿现象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肝小叶结构逐渐恢复正常,脂肪变性程度减轻,肝细胞凋亡坏死明显减少。肝脏转录组学结果显示,由灌胃鲜驼乳而产生的差异基因,参与了氧化还原酶活性、血红素结合等生物学过程和IL-17、TNF等信号通路。鲜驼乳能够下调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中IL-17通路和TNF通路中与炎症反应相关的IL-1β和CXCL1等基因的表达,进而减轻肝组织的炎症应答。肠道内容物16S rDNA测序结果显示,鲜驼乳能够显着提高肠道中Lactobacillus的相对丰度,并降低Bacteroides、Alistipes以及RikenellaceaeRC9gutgroup的含量,进而调节肠道菌群。鲜驼乳和自然发酵驼乳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均具有保护作用,鲜驼乳发挥保肝护肝的作用与减轻肝脏炎症应答和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相关。
程翠林[2](2013)在《5’-腺苷酸对辐射诱导细胞损伤的防护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辐射能够诱导机体产生大量氧化性很强的活性氧自由基(包括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等),与机体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之间进行配对反应,进而引发机体多组织损伤。随着科技发展,辐射产生的危害及其防护药物的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通过对核苷酸类化合物体外抗氧化能力及对辐射诱导细胞氧化损伤抑制作用的比较筛选,以及体内辐射防护效应的探索,结合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应用,揭示5-腺苷酸的辐射防护机制,这为开发研制以核苷酸为先导化合物的辐射防护药物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本研究首先从体外抗氧化角度探索四种核苷酸类化合物的抗辐射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核苷酸对超氧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几乎无清除能力;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脂质过氧化与蛋白质过氧化的抑制表现出一定的作用效果;同时,核苷酸类化合物的总还原能力较弱,说明其对金属离子无显着的螯合作用。通过细胞载体建立不同类型的辐射模型,采用MTT与彗星电泳技术对核苷酸类化合物抑制辐射诱导氧化损伤作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辐射(包括UVC、软X射线和60Co-γ射线)均能够诱导细胞凋亡与DNA损伤,且随辐射剂量的增强,损伤加重,呈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而不同核苷酸类化合物通过与细胞照前预孵育,可有效地减轻细胞损伤程度。其中,对UVC辐射诱导损伤均显示了较好的抑制作用。在0-1mmol/L浓度范围内,存在良好的量效关系。嘌呤核苷酸对X射线诱导损伤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通过选取5-腺苷酸对γ射线损伤抑制效应进行研究,发现其对γ射线诱导DNA损伤具有防护效应。通过采用动物辐射模型,对5-腺苷酸抑制辐射诱导脾脏与肝脏的损伤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5-腺苷酸可以有效地增加受照小鼠的脾脏DNA含量以及脾脏与肝脏指数;透射电镜下观察得到,摄入外源5-腺苷酸能够显着恢复受损脾脏与肝脏的超微结构;采用流式细胞仪与酶联免疫(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技术对受照小鼠免疫系统各主要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外源腺苷酸能够降低脾脏细胞的凋亡率,并调节细胞向S期过渡,增加CD4+与CD8+细胞亚群比例,恢复刀豆蛋白刺激细胞增殖能力并促进IL-2(Interleukin-2)、IL-4(Interleukin-4)、IL-10(Interleukin-10)和IFN-γ(Interferon-γ)的分泌。DNA ladder实验证实,外源5-腺苷酸能够降低受照小鼠肝细胞的凋亡率。说明外源5-腺苷酸对辐射诱导机体损伤具有防护作用。通过检测不同处理组动物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的相关酶活以及内源性氧化还原产物的含量,发现补充5-腺苷酸能够明显的提高受照小鼠血清、肝脏与脾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SH-Px)和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的活性,增加内源性抗氧化物质——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尿酸(Uric acid,UA)的含量,减少氧化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产生。5-腺苷酸正是通过调节这些还原性物质及氧化还原酶的协同作用,发挥对辐射诱导氧化损伤的抑制作用。而且,以中剂量摄入作用最为明显,体内抗氧化防御能力最强。通过应用双向电泳技术(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对不同实验组小鼠的肝组织总蛋白表达谱进行分离与比较分析,挑选9个差异显着的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获得可信结果,分别是精氨酸酶I、膜联蛋白A5、钙调蛋白、过氧化氢酶、原肌球蛋白、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酪氨酸-3-加单氧酶/色氨酸5-加单氧酶激活蛋白、NAD(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依赖性苹果酸脱氢酶和热休克蛋白90等,涉及参与代谢、氧化应激、蛋白合成、细胞周期调控与增殖、转录、运输、信号转导等多个生物学过程。采用生化检测技术与Western blot方法对相应蛋白的表达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外源5-腺苷酸能够显着性升高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并下调热休克蛋白90的表达,与双向电泳的结果相一致。通过对已鉴定蛋白功能的分析,揭示了5-腺苷酸对机体的辐射防护作用机制为:①通过上调膜联蛋白A5、钙调蛋白、酪氨酸-3-加单氧酶/色氨酸5-加单氧酶激活蛋白等表达,阻断Ras/Raf-1/MEKK1信号通路,抑制凋亡,提高机体对辐射的耐受性;②通过上调体内精氨酸酶以及线粒体内CAT和NAD-依赖性苹果酸脱氢酶等蛋白酶的表达,提高氧化还原酶的活力,产生内源性还原物质,清除体内自由基、保持细胞膜结构完整,从而减轻辐射诱导的氧化损伤;③增强机体免疫力,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抑制辐射损伤;④通过下调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和热休克蛋白90等分子伴侣蛋白的表达,减缓辐射对机体产生的应激强度,从而发挥辐射防护作用。因此,5-腺苷酸对辐射诱导氧化损伤的防护作用是多靶点、多通路、网络式的调控效应。
吴剑[3](2013)在《ATP合成调控相关蛋白基因与有氧运动能力相关的分子标记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通过分析ATP合成调控相关蛋白基因多态性在我国长跑运动员中的分布特征,筛选与有氧运动能力相关的分子标记;通过与长跑运动员生理表型指标的关联分析,探讨基因多态性对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通过研究分子标记多态位点的生物功能,探讨不同基因型在表达调控上的作用。研究一:分析PYGM、HK、PK、LDH、ACSL、IDH、OGDH、UCP28个基因27个位点多态性与有氧运动能力的关联性。结果:(1)UCP2基因3’-UTR45bp Ins/DelDD型可作为有氧运动能力的分子标记。(2)ACSL4基因rs5943427GG型;rs1324805TT型;rs5943427-rs1324805(GT)单体型可作为男子长跑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分子标记。(3) OGDHL基因rs1268722AA型可作为超长跑有氧运动能力的分子标记。研究二:分析8个基因27个位点多态性与生理表型的关联性。结果:(1)IDH3B基因rs6107100与肺功能表型有关联性。(2)PYGM基因rs490980; IDH3B基因rs6107100-rs2073193单体型;HK4基因rs3757840; PK基因rs2071053、rs1052176、rs3762272、rs8847及单体型;ACSL5基因rs2419621、rs11195938、 rs8624与有氧运动能力表型有关联性。(3)PYGM基因rs589691, rs490980-rs589691单体型;IDH3B基因rs6107100-rs2073193单体型;OGDHL基因rs1268722;HKl基因rs702268;HK2基因rs681900;ACSL5基因rs2419621、 rs11195938、rs8624与身体成分表型有关联性。研究三: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与有氧运动能力相关的UCP2基因3’-UTR45bp Ins/Del不同基因型对表达活性的影响。结果:该位点是一个功能型有氧运动能力的分子标记,DD型重组载体报告基因相对活性显着高于Ⅱ型,其生物学活性在于不同基因型能影响UCP2基因表达活性。
丁月云[4](2008)在《王不留行、黄芪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体外增殖与分泌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研究了中草药黄芪、王不留行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体外增殖和乳蛋白合成的影响,并对其具体机制作了初步探索。首先建立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培养出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并以该细胞系为模型,筛选对乳腺细胞体外生长有促增殖效应的中草药,确定其适宜的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中草药王不留行、黄芪对乳腺细胞一系列生物活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本研究包括五个部分。1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联合应用差酶消化法和反复贴壁法建立体外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培养体系,采用透射电镜、免疫组化、免疫印迹等试验技术方法对乳腺上皮细胞特性进行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运用本方法建立的奶牛乳腺细胞系上皮特性及分泌功能特征完备。2七味中草药粗提液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促增殖作用的比较研究研究比较七味中草药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体外生长的促增殖效应。确定黄芪、王不留行、当归、川芎、栝楼、漏芦和续断粗提物为备筛药物,采用2-3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CMEC)为试验材料,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上述中草药提取液,采用MTT比色法,比较其对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浓度分别为10 mg/mL的王不留行,20 mg/mL的黄芪,10 mg/mL+20 mg/mL的王不留行黄芪混合物均可极显着地促进乳腺上皮细胞生长(p<0.01),尤以10 mg/mL+20mg/mL的王不留行黄芪配伍组作用效果最好。3王不留行与黄芪促进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调控机理的初步研究试验以2-3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CMEC)为试验模型,采用流式细胞仪、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王不留行(10 mg/mL)、黄芪(20 mg/mL)、王不留行黄芪配伍(10 mg/mL+20 mg/mL)对乳腺上皮细胞增殖周期分布、ClycinD1、p27蛋白在乳腺上皮细胞内阳性表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浓度分别为10 mg/mL的王不留行,20 mg/mL的黄芪,10 mg/mL+20 mg/mL的王不留行黄芪配伍均可促进乳腺上皮细胞细胞周期G1/S期转换(p<0.01),增加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的数目(p<0.01),CyclinD1的阳性表达均得到上调(p<0.01),p27的阳性表达均下降(p<0.01),尤以王不留行黄芪配伍作用明显。结果提示,黄芪、王不留行促进乳腺细咆的增殖,是通过上调CyclinD1表达、下调p27表达水平,进而加速细胞周期G1/S期的转换完成的。4王不留行与黄芪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体外分泌性能的影响本试验研究了中草药黄芪、王不留行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体外分泌性能的影响。以2-3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CMEC)为试验模型,研究中草药黄芪、王不留行作用前后细胞内部超微结构的变化、细胞裂解液中氨基酸总浓度及组分的变化规律,以及细胞裂解液中蛋白总浓度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王不留行(10mg/mL)、黄芪(20 mg/mL)、王不留行与黄芪配伍(10 mg/mL+20 mg/mL)作用于细胞后,细胞内部超微结构发生了重塑,表现出更多功能分泌分化的特征标志;细胞裂解液中氨基酸的总浓度均得到提高(p<0.01),细胞裂解液中游离氨基酸的总浓度均显着或极显着地提高(王不留行(10 mg/mL)、王不留行黄芪配伍(10 mg/mL+20mg/mL),p<0.01;黄芪(20 mg/mL),P<0.05;);细胞裂解液中蛋白总含量亦有明显的增高,(王不留行(10 mg/mL)、王不留行黄芪配伍(10 mg/mL+20 mg/mL),p<0.01;黄芪(20 mg/mL),P>0.05;)。结果提示,中草药黄芪、王不留行可通过对乳腺细胞内部超微结构的重塑、促进乳腺细胞吸收胞外游离氨基酸,使乳腺细胞蛋白合成增多。5王不留行与黄芪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合成乳铁蛋白和酪蛋白的影响本试验以2-3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CMEC)为试验模型,应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研究了中草药王不留行、黄芪对乳腺细胞as1-酪蛋白、β-酪蛋白和乳铁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应用ELISA竞争抑制性法检测,王不留行、黄芪作用前后乳腺细胞裂解液中as1-酪蛋白、β-酪蛋白和乳铁蛋白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王不留行黄芪配伍(10 mg/mL+20 mg/mL)、王不留行(10 mg/mL)均极显着提高as1-酪蛋白mRNA的表达(p<0.01),黄芪(20 mg/mL)组细胞as1-酪蛋白mRNA表达稍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王不留行黄芪配伍(10 mg/mL+20mg/mL)、王不留行(10 mg/mL)均显着提高β-酪蛋白mRNA的表达(p<0.05),黄芪(20 mg/mL)组细胞β-酪蛋白mRNA表达稍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王不留行黄芪配伍(10 mg/mL+20 mg/mL)显着提高乳铁蛋白mRNA的表达(p<0.05),王不留行(10 mg/mL)组和黄芪(20 mg/mL)组细胞乳铁蛋白mRNA的表达稍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as1-酪蛋白合成量的检测结果表明,黄芪(20mg/mL)+王不留行(10 mg/mL)配伍作用效果较明显,其组内乳腺细胞as1-酪蛋白合成量显着高于空白对照(P<0.05);而黄芪(20 mg/mL)组和王不留行(10 mg/mL)组相比较于空白对照组,组内乳腺细胞as1-酪蛋白合成量略有增高,差异不显着(P>0.05)。β-酪蛋白合成量的检测结果表明,黄芪(20 mg/mL)+王不留行(10 mg/mL)配伍组和王不留行(10 mg/mL)组细胞β-酪蛋白合成量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黄芪(20 mg/mL)组细胞β-酪蛋白合成量略高于空白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乳铁蛋白合成量的检测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中草药作用细胞后,乳腺细胞乳铁蛋白合成量均略有增高,但差异不显着(P>0.05)。以上五个试验部分的研究结果表明:中草药黄芪、王不留行促进乳腺细胞as1-酪蛋白、β-酪蛋白和乳铁蛋白的合成,其潜在机制与其能够促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促进乳腺上皮细胞内部超微结构重塑、促进乳腺上皮细胞吸收胞外游离氨基酸密切相关。
蒋明[5](2007)在《白菜两种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蕾期基因表达差异分析及相关基因克隆》文中提出在植物花粉发育过程中,大量基因参与小孢子发育、花粉壁构建、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花粉填充物合成等活动,这些基因高度有序的表达是获得可育花粉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基因突变或者环境条件改变都有可能影响花粉发育,甚至引起雄性不育。为研究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ssp.chinenesis Makino,syn.B.rapa ssp.chinenesis)Polima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Bcpol97-05A’、Ogur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Bcogu97-06A’与其共同的保持系’Bcajh97-01B’蕾期基因表达差异,我们采用cDNA-AFLP技术和ATHl GeneChip研究三个材料蕾期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并揭示在相同核背景下两胞质不育材料蕾期基因表达的异同,为花粉发育和植物雄性不育提供分子依据。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RACEs(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利同源克隆等方法从‘矮脚黄’白菜及近缘十字花科植物中克隆了一些重要基因。(1)利用cDNA-AFLP技术分析’Bcpo197-05A’、‘Bcogu97-06A’与’Bcajh97-01B’蕾期基因表达差异,获得了98条511性差异转录片段(transcript-derived fragments,TDFs),在‘Bcpol97-05A’与‘Bcajh97-OIB’花蕾特异表达61条,‘Bcpol97-05A’花蕾中特异沉默30条,‘Bcp0197-05A’花蕾特异表达的12条。‘Bcogu97-06A’与’Bcajh97-01B’花蕾存在差异TDFs有75条,其中在’Bcogu97-06A’花蕾中特异沉默的40条,‘Bcogu97-06A’花蕾特异表达的8条。98条阳性TDFs中,21条在保持系’Bcajh97-01B’中特异表达,4条仅在’Bcogu97-06A’花蕾中特异表达,8条仅在’Bcpol97-05A’花蕾中表达。这些TDFs代表的基因涉及细胞壁合成与调控、防卫与胁迫反应、电子传递和能量途径、普通新陈代谢、蛋白质代谢、信号转导、转录调控和转运通道等方面。(2)利用拟南芥Affymetrix全基因组芯片ATHl GeneChip研究’Bcpol97-05A’、‘Bcogu97-06A’和’Bcajh97-01B’蕾期基因表达差异,共得到688个差异表达基因,338个基因在两不育系中上调,352个基因在两不育系中下调。在上调基因中,63个基因为两不育系所共有,其中有大量的叶绿体、线粒体基因参与上调表达,‘Bcpol97-05A’材料特有的上调基因有94个,其中24个为叶绿体或线粒体基因,‘Bcogu97-06A’材料中特异上调基冈有116个,其中4个为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在338个下调基冈中,75个基因在两不育系中共同下调,在’Bcpol97-05A’中下调的基因有93个,‘Bcogu97-06A’材料中下调的基因有109个。借助拟南芥Affymetrix全基因组基因芯片,获得了比cDNA-AFLP技术更为丰富的差异表达信息。(3)以‘Bpol97-05A’和‘Bajh97-01B’为材料,根据cDNA-AFLP技术获得一条长约330 bp的特异序列P1708,RT-PCR验证确认该序列仅在不育白菜材料中表达,经测序和BLAST比对,发现该片段与叶绿体trnL和ndhJ基冈之间的一段序列完全一致,并有54 bp的重复序列。根据trnL和ndhJ基因两端的保守序列设计全和长引物,分别以不育白菜及其原保持系的cDNA为模板,获得了长约2,000 bp的序列,该序列包含trnL、trnF和ndhJ等三个基因的完整序列,比对两序列发现:不育白菜‘Bpol97-05A’中除108 bp的插入序列外,另有多个位点发生变异。(4)富含脯氨酸蛋白(proline-rich protein,PRP)是构成细胞壁的一类重要结构蛋白,在花粉发育过程中,也同样需要这类蛋白。根据cDNA-AFLP获得的差异表达片段B0610,利用RACEs技术住‘Bajh97-05B’中克隆到了基因全长,定名为白菜花药特异富含脯氨酸蛋白(Brassica campestmsAnther-specific Proline-rieh Protein,BcAPG)基因。基因编码区长1,731 bp,编码576个氩基酸,推导的蛋白质序列中,脯氨酸残基含量极高,占总氨基酸数量的22.4%。另外,我们从6种十字花科植物中克隆到了它的同源基因,所推导的氨基酸与NCBI中己知的PRP相比,序列存在较大差异,推测这些基因产物属于一类新的PRP。RT-PCR结果表明,该基因仅在可育的Ⅲ级、Ⅳ级和Ⅴ级花蕾中表达,其它各级花蕾及营养器官中均朱检测到,而且,在两个不育系中的所有花蕾均未见表达。进一步实验表明,仅在花约中检测到BcAPG的表达,而花丝、花瓣、花梓和花萼中均未见表达,推测可能在白菜花粉壁的构建中起着重要作用。(5)拟南芥MS2与雄性不育密切相关,基因芯片数据分析表明,三个白菜材料在MS2探针上存在差异,保持系’Bajh97-01B’中检测到较强的杂交信号,而两个不育系中信号缺失。利用同源克隆技术,分别从‘Bajh97-01B’叶片基因组DNA和混合花蕾cDNA中克隆到了MS2同源基因的DNA和cDNA全长,命名为白菜雄性不育2(Brassica campestris Male Sterility 2,BcMS2)基因。BcMS2的DNA全长为2,576bp,具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编码区长1,851 bp,编码616个氨基酸,蛋白质C端含有一个微体目标信号序列Gla-Arg-Ala,该蛋白位点与微体特异结合。RT-PCR结果显示,BcMS2仅在可育材料的Ⅲ级花蕾中表达,其它各级花蕾及营养器官中均未能检测到,在两不育材料的所有部位都没有表达,进一步研究表明,BcMS2的表达具有花药特异性。(6)肌动蛋白是细胞骨架微丝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花粉发育及花粉管伸长过稗中,肌动蛋白的活动十分活跃,是花粉可育和花粉管顺利生长的重要保证。根据已知序列,设计全长引物,从混合花蕾cDNA和叶片基因组DNA中克隆到了各自的全长,基冈命名为BcACT(Brassica campestrisActin)基因。其DNA全长为1,704 bp,具3个内含子,编码区长度为1,134 bp,编码377个氨基酸。基因表达结果显示,BcACT基冈在保持系‘Bajh97-05B’和Polima不育系‘Bpol97-05A’的花蕾中表达,但表达模式存在差异,而在Ogura不育系‘Bogu97-06A’未见表达。此外,BcACT基冈的表达具有花药特异性,随着花约的成熟,表达量逐渐增加。(7)根据基因数据库已有的拟南芥profilin4及其同源基因设计简并引物,住白菜花蕾cDNA中成功克隆到前纤维蛋白基因,命名为白菜前纤维蛋白(Brassica campestrisProfilin,BcPRO)基因,基因库中的登陆号为EF492988。BcPRO编码区由405个核苷酸组成,编码134个氨基酸,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甘蓝型油菜和拟南芥的花粉前纤维蛋白分别有95%和92%的同源性。RT-PCR表明,BcPRO仅在保持系的Ⅲ级、Ⅳ级和Ⅴ级花蕾及Polima雄性不育系的Ⅲ级和Ⅳ级花蕾中表达,并且表达量逐级增大,而在莲座叶、花茎叶、茎、根及Ogura雄性不育系的所有部位均未能检测到。进一步研究发现,BcPRO在花药中表达,在萼片、花丝、雌蕊、花瓣等部位均未见表达。这些实验结果表明,BcPRO为花药特异基因,可能在发粉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相同核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核-质互作模式。(8)基因芯片研究白菜材料蕾期基冈表达差异时,发现拟南芥的一个查尔酮合成酶基因探针的杂交信号有显着差异,保持系‘Bcajh97-01B’和Ogur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Bcogu97-06A’有较强的杂交信号,而Polima核质互作不育系中没有检测到相应信号。根据基因数据库中已发布的拟南芥及其同源基因序列,设计了全长扩增引物,成功克隆出该基因,命名为白菜查尔酮合成酶(Brassica campestrisChalcone Synthase,BcCHS)基因。该基因在NCBI基因数据库中的登陆号为EF101136。BcCHS基因的编码区全长为1,188 bp,编码395个氨基酸,基因组DNA全长为1,263 bp,具一个长75 bp的内含子。BcCHS在保持系‘Bcajh97-01B’和Ogur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Bcogu97-06A’的Ⅳ级、Ⅴ级花蕾及开放的花朵中表达,进一步研究表明,BcCHS在花药和花瓣中表达,在花朵的其它部位没能检测到。此外,在白菜白花突变体基因组DNA中克隆到BcCHS-wf,该基因与野生型白菜BcCHS基因相比,发现了两个突变位点,在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中,相应位置编码精氨酸的AGA和编码丝氨酸的AGC均替换成了甘氨酸。
刘泽军,魏明竞,唐宏[6](2000)在《乳本脱氢酶遗传变异的筛选方法》文中认为目的 :建立人乳酸脱氢酶亚单位遗传变异的筛选方法。方法 :在Paragon电泳仪上用涤纶膜作载体测定血清、红细胞中的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并计算亚单位比值H/M。结果 :血清H/M比值受各种疾病影响 ,而红细胞H/M比值主要与遗传有关。结论 :红细胞H/M比值可作为乳酸脱氢酶遗传变异的初步筛选标准
二、乳本脱氢酶遗传变异的筛选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本脱氢酶遗传变异的筛选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鲜驼乳和自然发酵驼乳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骆驼乳 |
1.1.1 骆驼乳的营养成分 |
1.1.2 骆驼乳的保健功能 |
1.2 自然发酵驼乳 |
1.3 酒精性肝病 |
1.3.1 酒精性肝病 |
1.3.2 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
1.4 其他动物乳或乳成分对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鲜驼乳与自然发酵驼乳 |
2.1.2 试验动物 |
2.1.3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动物试验 |
2.2.2 鲜驼乳及自然发酵驼乳的复原 |
2.2.3 体重及脏器指数的测定 |
2.2.4 血清指标的检测 |
2.2.5 肝脏组织学检测 |
2.2.6 肝组织MDA、SOD、GSH、GXH-Px含量测定 |
2.2.7 肝组织TG、TC、HDL-c、LDL-c含量测定 |
2.2.8 TUNEL染色法检测肝脏细胞凋亡 |
2.2.9 肝组织mRNA组学研究 |
2.2.10 肠道微生物16S rDNA测序 |
2.2.11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自然发酵驼乳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3.1.1 自然发酵驼乳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指数和肝功指标的影响 |
3.1.2 自然发酵驼乳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
3.1.3 自然发酵驼乳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 |
3.1.4 自然发酵驼乳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TG和TC含量的影响 |
3.1.5 自然发酵驼乳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3.2 鲜驼乳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3.2.1 鲜驼乳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体重以及脏器指数的影响 |
3.2.2 鲜驼乳对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和AST的影响 |
3.2.3 鲜驼乳对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3.2.4 鲜驼乳对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
3.2.5 鲜驼乳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机体炎症反应的的影响 |
3.2.6 鲜驼乳对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脂质蓄积的保护作用 |
3.2.7 鲜驼乳对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细胞凋亡的影响 |
3.2.8 肝组织mRNA组学结果与分析 |
3.2.9 结肠内容物细菌多样性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4.1 自然发酵驼乳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4.2 鲜驼乳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4.3 鲜驼乳发挥保肝护肝作用的物质基础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5’-腺苷酸对辐射诱导细胞损伤的防护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辐射诱导机体的损伤效应 |
1.2.1 对机体组织器官的损伤 |
1.2.2 损伤机制的研究 |
1.3 核苷酸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
1.3.1 生化特性 |
1.3.2 生物合成、吸收与代谢 |
1.3.3 对机体组织器官的影响 |
1.3.4 作用机制研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实验试剂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实验样品 |
2.1.2 实验动物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2.2 食用菌核苷酸提取物的成分鉴定与功能筛选 |
2.2.1 成分鉴定 |
2.2.2 功能筛选 |
2.3 核苷酸类化合物体外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2.3.1 对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2.3.2 对脂质过氧化与蛋白质过氧化抑制能力的测定 |
2.3.3 总还原力的测定 |
2.4 核苷酸类化合物抑制辐射诱导细胞损伤实验 |
2.4.1 淋巴细胞分离与培养 |
2.4.2 细胞实验设计 |
2.4.3 细胞存活率的检测 |
2.4.4 DNA损伤检测 |
2.5 5 -腺苷酸抑制60Co-γ射线诱导损伤的在体研究 |
2.5.1 动物实验设计 |
2.5.2 脾脏功能检测 |
2.5.3 肝脏功能检测 |
2.6 5 -腺苷酸抑制60Co-γ射线诱导肝脏损伤的机制研究 |
2.6.1 抗氧化系统的防护 |
2.6.2 双向电泳技术检测蛋白表达谱的变化 |
2.7 统计方法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核苷酸类化合物获得及其抗氧化与辐射损伤防护能力的体外研究 |
3.1 引言 |
3.2 食用菌核苷酸提取物的功能筛选与成分鉴定 |
3.2.1 功能筛选 |
3.2.2 成分鉴定 |
3.2.3 细胞毒性分析 |
3.3 核苷酸类化合物体外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3.3.1 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3.3.2 对脂质过氧化与蛋白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 |
3.3.3 总还原力 |
3.4 核苷酸类化合物对辐射诱导损伤防护能力的测定 |
3.4.1 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 |
3.4.2 核苷酸类化合物对不同射线诱导细胞损伤的防护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5 -腺苷酸对辐射损伤防护的在体实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5 -腺苷酸对脾脏损伤的防护 |
4.2.1 脏器指数和DNA含量变化 |
4.2.2 对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 |
4.2.3 细胞免疫水平的检测 |
4.3 5 -腺苷酸对肝脏损伤的防护 |
4.3.1 肝脏指数的变化 |
4.3.2 对肝脏超微结构的影响 |
4.3.3 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5 -腺苷酸对辐射致肝脏损伤的防护机制研究 |
5.1 引言 |
5.2 5 -腺苷酸对肝脏抗氧化系统的防护 |
5.2.1 对氧化还原酶的影响 |
5.2.2 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变化 |
5.2.3 防护作用的分析 |
5.3 5 -腺苷酸对肝脏蛋白表达的影响 |
5.3.1 肝脏蛋白表达谱的变化 |
5.3.2 差异蛋白鉴定 |
5.3.3 差异蛋白的验证 |
5.3.4 5 -腺苷酸对辐射诱导氧化损伤防护作用机制的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ATP合成调控相关蛋白基因与有氧运动能力相关的分子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ATP合成调控相关蛋白 |
2 ATP合成调控相关蛋白及其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
3 基因多态位点生物学功能的研究必要性 |
选题依据 |
研究一 ATP合成调控相关蛋白基因的有氧运动能力分子标记筛选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3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SNP位点检测基本情况 |
2.2 SNP多态位点基因分型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PYGM基因多态位点作为有氧运动能力分子标记的可行性分析 |
3.2 HK基因多态位点作为有氧运动能力分子标记的可行性分析 |
3.3 PK基因多态位点作为有氧运动能力分子标记的可行性分析 |
3.4 LDH基因多态位点作为有氧运动能力分子标记的可行性分析 |
3.5 ACSL基因多态位点作为有氧运动能力分子标记的可行性分析 |
3.6 IDH基因多态位点作为有氧运动能力分子标记的可行性分析 |
3.7 OGDH基因多态位点作为有氧运动能力分子标记的可行性分析 |
3.8 UCP2基因多态位点作为有氧运动能力分子标记的可行性分析 |
4 结论 |
研究二 ATP合成调控相关蛋白基因与长跑运动员生理表型的关联性研究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3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PYGM基因多态性与生理表型指标的关联性 |
2.2 HK基因多态性与生理表型指标的关联性 |
2.3 PK基因多态性与生理表型指标的关联性 |
2.4 LDH基因多态性与生理表型指标的关联性 |
2.5 ACSL基因多态性与生理表型指标的关联性 |
2.6 IDH基因多态性与生理表型指标的关联性 |
2.7 OGDH基因多态性与生理表型指标的关联性 |
2.8 UCP2基因多态性与生理表型指标的关联性 |
3 讨论 |
3.1 PYGM基因多态性与生理表型指标的关联性 |
3.2 HK基因多态性与生理表型指标的关联性 |
3.3 PK基因多态性与生理表型指标的关联性 |
3.4 LDH基因多态性与生理表型指标的关联性 |
3.5 ACSL基因多态性与生理表型指标的关联性 |
3.6 IDH基因多态性与生理表型指标的关联性 |
3.7 OGDH基因多态性与与生理表型指标的关联性 |
3.8 UCP2基因多态性与与生理表型指标的关联性 |
4 结论 |
研究三 UCP2基因多态位点的功能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材料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重组质粒的构建 |
2.2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检测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总结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单体型与生理表型的关联性 |
附录B PK基因多态位点单体型分布特征 |
附录C 飞行质谱分析结果抽样检测样品测序图 |
附录D PCR-RFLP分析结果抽样检测样品测序图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王不留行、黄芪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体外增殖与分泌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细胞增殖周期及其各类调控因子研究进展 |
第三章 乳蛋白合成机理及其调控因素 |
第四章 中药王不留行、黄芪药理性质及其应用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五章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七味中草药粗提液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促进作用的比较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中草药黄芪、王不留行促进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调控机理的初步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中草药黄芪、王不留行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体外分泌性能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中草药黄芪和王不留行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合成乳铁蛋白与酪蛋白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篇 全文总结 |
1 全文结论 |
2 研究创新点 |
3 研究展望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白菜两种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蕾期基因表达差异分析及相关基因克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缩写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研究 |
1.1.1 线粒体基因与细胞质雄性不育 |
1.1.2 叶绿体基因与细胞质雄性不育 |
1.1.3 RNA编辑与细胞质雄性不育 |
1.2 cDNA-AFLP在基因差异表达中的应用 |
1.2.1 cDNA-AFLP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
1.2.1.1 cDNA-AFLP技术的原理 |
1.2.1.2 cDNA-AFLP技术的应用 |
1.2.2 cDNA-AFLP技术的缺点 |
1.3 基因芯片在基因差异表达中的应用 |
1.3.1 基因芯片概述 |
1.3.2 基因芯片的应用 |
1.4 查尔酮合成酶基因研究进展 |
1.4.1 查尔酮合成酶在苯丙氨酸合成途径中的地位 |
1.4.2 查尔酮合成酶基因的表达特性 |
1.4.3 查尔酮合成酶基因的功能研究 |
1.4.3.1 CHS基因与花色 |
1.4.3.2 CHS基因与逆境 |
1.4.3.3 CHS基因与雄性不育 |
1.4.3.4 CHS基因的进化研究 |
1.5 富含脯氨酸蛋白基因研究进展 |
1.5.1 植物中的PRP基因 |
1.5.2 植物PRP基因的表达特性 |
1.6 肌动蛋白与前纤维蛋白基因研究进展 |
1.6.1 植物中的肌动蛋白基因 |
1.6.2 植物中的前纤维蛋白基因 |
2 利用cDNA-AFLP技术分析ogu-CMS和pol-CMS白菜及保持系蕾期基因表达差异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2.1.2 总RNA提取及cDNA合成 |
2.1.2.1 第一链cDNA的合成 |
2.1.2.2 第二链cDNA合成 |
2.1.3 cDNA-AFLP操作 |
2.1.3.1 cDNA酶切、连接 |
2.1.3.2 模板的预扩增和选择性扩增 |
2.1.3.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2.1.3.4 银染 |
2.1.4 差异片段回收、克隆和测序 |
2.1.5 差异片段的RT-PCR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胞质不育系与其保持系分级花蕾中的表达差异 |
2.2.2 花蕾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类 |
2.2.3 差异片段的时空表达分析 |
2.3 讨论 |
3 利用Affymetrix芯片分析ogu-CMS、pol-CMS及保持系蕾期基因表达差异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和芯片杂交 |
3.1.3 差异表达基因的半定量RT-PCR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分级花蕾中基因的表达差异 |
3.2.2 差异表达基因的分类 |
3.2.3 差异表达基因的RT-PCR验证 |
3.3 讨论 |
4 胞质雄性不育白菜叶绿体trnL-ndhJ区域序列发生变异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trnL-ndhJ基因区域的克隆 |
4.1.3 PCR产物的回收、测序和RT-PCR验证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获得‘Bpol97-05A'特异表达差异片段P1708 |
4.2.2 差异片段P1708的半定量RT-PCR验证 |
4.2.3 trnL-ndhJ基因区域的克隆 |
4.2.4 trnL-ndhJ区域的序列分析 |
4.3 讨论 |
5 花药特异基因BcAPG的克隆、表达与序列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基因克隆 |
5.1.3 PCR产物的回收、测序 |
5.1.4 基因时空表达分析 |
5.1.5 同源基因的克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BcAPG的序列分析 |
5.2.1.1 片段B0610回收与测序 |
5.2.1.2 BcAPG基因的克隆 |
5.2.2 BcAPG的时空表达 |
5.2.2.1 RT-PCR验证 |
5.2.2.2 BcAPG基因的表达分析 |
5.2.3 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和疏水性分析 |
5.2.4 十字花科植物BcAPG同源基因的克隆及序列比对 |
5.2.4.1 BcAPG同源基因的克隆 |
5.2.4.2 APG基因氨基酸序列比较 |
5.3 讨论 |
6 白菜雄性不育基因BcMS2的克隆、表达与序列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基因的克隆 |
6.1.3 PCR产物的回收、测序 |
6.1.4 基因的时空表达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BcMS2的序列分析 |
6.2.2 BcMS2的时空表达分析 |
6.2.3 推导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和疏水性分析 |
6.2.4 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 |
6.3 讨论 |
7 白菜肌动蛋白基因BcACT的克隆、表达与序列分析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实验材料 |
7.1.2 基因的克隆 |
7.1.3 基因的表达分析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BcACT的序列分析 |
7.2.2 BcACT的表达分析 |
7.2.3 BcACT在进化中的地位 |
7.3 讨论 |
8 白菜花药特异基因BcPRO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实验材料 |
8.1.2 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
8.1.3 同源基因的克隆 |
8.2 结果与分析 |
8.2.1 BcPRO基因的克隆 |
8.2.2 BcPRO的序列分析 |
8.2.3 BcPRO的表达分析 |
8.2.4 BcPRO在进化中的地位 |
8.2.5 BcPRO同源基因的克隆及进化分析 |
8.3 讨论 |
9 查尔酮合成酶基因BcCHS的克隆、表达与序列分析 |
9.1 材料与方法 |
9.1.1 实验材料 |
9.1.2 RNA和DNA的提取与cDNA的合成 |
9.1.3 基因克隆 |
9.1.4 基因的时空表达分析 |
9.1.5 同源基因的克隆 |
9.1.6 白花突变体BcCHS-wf的克隆 |
9.2 结果与分析 |
9.2.1 BcCHS的序列分析 |
9.2.2 BcCHS的表达分析 |
9.2.3 十字花科植物BcCHS同源基因的序列比对 |
9.2.4 白花突变体BcCHS-wf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9.2.4.1 BcCHS-wf的克隆 |
9.2.4.2 BcCHS-wf的序列分析 |
9.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论着 |
四、乳本脱氢酶遗传变异的筛选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鲜驼乳和自然发酵驼乳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乔向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2]5’-腺苷酸对辐射诱导细胞损伤的防护及其机制研究[D]. 程翠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1)
- [3]ATP合成调控相关蛋白基因与有氧运动能力相关的分子标记研究[D]. 吴剑. 北京体育大学, 2013(10)
- [4]王不留行、黄芪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体外增殖与分泌功能影响的研究[D]. 丁月云.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 [5]白菜两种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蕾期基因表达差异分析及相关基因克隆[D]. 蒋明. 浙江大学, 2007(09)
- [6]乳本脱氢酶遗传变异的筛选方法[J]. 刘泽军,魏明竞,唐宏.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