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对现代中医研究的影响

浅论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对现代中医研究的影响

一、浅谈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对现代中医学研究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许梦白[1](2021)在《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通过临床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探索引起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影响因素,利用因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探索PPD的中医证候特点,进一步归纳PPD的中医病机和治则,以期为PPD临床个体化精准辨证提供理论支持。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检索中药内服方剂治疗PPD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探讨治疗PPD内服方药的药物组成规律及遣方用药思路,为临床治疗PPD的选方用药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探索中药治疗PPD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结合PPD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及中医文献方药研究,开展动物实验,建立PPD大鼠模型并进行评价,造模成功后给予逍遥散干预。通过观察大鼠下丘脑病理组织形态、检测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HPG)轴激素水平、下丘脑雌激素受体(ERα、ERβ、GPER)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表达水平等,探讨逍遥散治疗PPD的疗效及分子作用机制,为逍遥散治疗PPD提供具有科学内涵的客观依据,同时“以方测证”,揭示PPD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病机本质。方法: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建立《产后抑郁症调查问卷》,收集PPD患者的一般情况、抑郁量表积分、中医症状及体征信息。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探索导致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影响因素。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研究,归纳PPD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进一步探寻PPD的中医病机和治则。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国内中文数据库2000年-2019年发表的关于中药治疗PPD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按照筛选标准收集研究所需中药方剂。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4.0、Weka 3.8等软件对中药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探索中药治疗PPD的遣方用药规律,探析临床治疗PPD的用药思路。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以妊娠后期慢性极轻度应激(Chronic ultramild stress,CUMS)方法建立PPD大鼠模型,综合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产仔及活仔量、行为学变化对模型进行评价,造模成功后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下丘脑病理组织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E2、P、PRL含量;采用RT-q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下丘脑组织匀浆中ERα、ERβ、GPER及PKA、CREB、BDNF的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其分子蛋白表达进行定位分析,在基于HPG轴探索PPD的发病及逍遥散干预作用机制的同时,“以方测证”,以逍遥散为反证,揭示PPD肝郁脾虚证的证候生物学基础。结果: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1)206例PPD患者平均年龄为30.28±5.07岁;轻度抑郁患者94例,占比45.63%;中度抑郁患者72例,占比34.95%;重度抑郁患者40例,占比19.42%。在影响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心理社会因素中,产前教育是影响PPD患者抑郁程度的保护因素,新生儿疾病、经前烦躁情况、孕期焦虑抑郁、孕产期负面事件、睡眠时间不足、患者受关心和支持度低是导致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危险因素。(2)206例PPD患者的高频症状及体征有情绪抑郁、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烦躁易怒、善太息、乳房胀痛、悲伤欲哭、精神萎靡、健忘、腹胀,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舌黯及舌有瘀斑瘀点,苔白、苔薄、苔腻,脉细、脉弦、脉沉。将中医症状因子分析得出的9个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共出现5个聚类结果:①肝郁脾虚证,其症状包括善太息、腹胀、胁肋胀满甚则疼痛、乳房胀痛、食少纳呆;②阴血亏虚证,其症状包括面色淡白、爪甲色淡、肢体麻木、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头晕、耳鸣;③肝火炽盛证,其症状包括口苦、目赤、口干咽燥、便秘、烦躁易怒、头痛;④脾肾阳虚兼痰湿证,其症状包括脘痞、恶心、胸闷、惊恐易醒、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浮肿、小便清长或(和)夜尿增多;⑤心脾两虚兼血瘀证,其症状包括心悸、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精神萎靡、面色萎黄、健忘、失眠多梦、悲伤欲哭、面色晦暗、自汗、下腹刺痛、恶露色紫暗有块。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1)本研究共筛选处方112例,涉及中药116味,使用频次为1216次。治疗PPD的高频药物有柴胡、甘草、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等17味。所有药物中,归经以脾经、肝经为主,温性和甘味药出现频率最高,药物功效以补益、理气、安神、活血化瘀等为主。(2)17味高频药物共聚为4类:①聚类1包括柴胡、白芍、当归、甘草;②聚类2包括白术、茯苓;③聚类3包括香附、陈皮、川芎、郁金;④聚类4包括茯神、黄芪、大枣、地黄、合欢皮、酸枣仁、远志。(3)17味高频药物关联分析共得出50条关联药物组合,符合二阶关联规则的有6组,符合三阶关联规则的有18组,符合四阶关联规则的有17组。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1)实验一:4组大鼠产仔及活仔量无明显差异,大鼠造模后出现倦怠嗜卧、活动量减少、粪便质软、体重降低等宏观表现,行为学结果中糖水消耗率及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减少,旷场实验中穿格、站立及修饰次数出现降低趋势性变化;氟西汀组及逍遥散组大鼠宏观表现及行为学结果均有明显改善,表明模型组大鼠产后出现抑郁样改变,PPD大鼠模型成功建立,“以方测证”,以逍遥散反证本研究建立的PPD大鼠模型是PPD肝郁脾虚证的病证结合模型。(2)实验二:在HPG轴中,HE染色发现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神经元数目减少、排列疏松紊乱,大量神经元出现核固缩、深染及胞体萎缩、空泡样变性、周围脱髓鞘改变等严重病理学变化,而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出现不同程度改善;ELISA检测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清E2、P、PRL水平均明显降低;逍遥散组大鼠血清E2、P、PRL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升高。(3)实验三:RT-q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ERα、GPER、PKA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ERβ、CREB、BDNF基因表达水平有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中ERα、CREB、BDNF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ERβ、GPER、PKA基因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中ERα、CREB、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ERβ、GPER、PKA蛋白表达水平有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中PKA、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ERα、ERβ、GPER、CREB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免疫组化对上述指标进行定位分析,结果显示其免疫阳性神经元在下丘脑ARC及VMH中广泛分布,其中,模型组大鼠下丘脑ARC中ERα、PKA、CREB、BDNF的MOD值明显降低,VMH中的ERα、ERβ、GPER、CREB、BDNF的MOD值明显降低,逍遥散则可逆转这一改变,明显升高PPD模型大鼠下丘脑ARC及VMH中已降低的相关指标。结论:1.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可作为应激源导致PPD的发生、发展。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肝火炽盛证、脾肾阳虚兼痰湿证、心脾两虚兼血瘀证及其症状表现是PPD患者具有临床意义的中医证候特点。2.女子产后多虚多瘀,气血失调,神魂失养,存在于PPD发病的始终。基于肝脾与情志、气血的密切相关性,临床治疗PPD患者可从肝脾论治,调理气血,临床可灵活运用疏肝解郁、理气健脾、益气养血、养心安神等治法。逍遥散用药组合气血兼顾,肝脾同调,是治疗PPD的常用方剂。3.以妊娠后期CUMS方法可建立病证结合的PP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采用逍遥散对PPD模型大鼠进行干预,可通过HPG轴上调性改变下丘脑内雌激素受体ERα、ERβ、GPER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调节抑郁样行为。4.基于“以方测证”及“微观辨证”等中医理论基础,肝郁脾虚证是PPD的重要证候特点,以逍遥散为反证的PPD肝郁脾虚证的证候生物学基础涉及到神经内分泌系统,可能与下丘脑组织病理学改变、HPG轴功能异常、性激素分泌减少、下丘脑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的下调性改变抑制神经发生有关。

高炎[2](2021)在《黄连解毒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阿尔兹海默病(Alzeimer disease,AD)以起病隐匿、进行性认知功能损害为特征,属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给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危害,目前我国老龄人口逐渐增加,AD的患病人数也逐年上升,药物治疗可改善AD患者临床症状,但不能彻底阻断其病程发展,服药疗程较长。既往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黄连解毒汤对AD具有治疗作用,在实验研究方面,黄连解毒汤对AD模型小鼠具有抑制AD特征性病理改变,下调炎性因子表达等作用效应。本研究采用单中心、随机、阳性药物对照、非劣效性设计,以多奈哌齐为对照药物,通过整体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中医证候方面综合评价黄连解毒汤对AD的疗效,通过观察不同时间点疗效以及不同时间段的疗效维持效应,分析黄连解毒汤治疗AD的时效特征。通过分析中医证候要素与整体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的相关性,从现代医学角度理解AD患者中医证候的临床意义。为中医诊疗AD及应用黄连解毒汤治疗AD提供研究依据。本研究从学习记忆能力、Aβ及相关炎性因子、组织病理表现、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NLRP3炎性小体相关蛋白及基因表达多层面观察黄连解毒汤对AD模型小鼠的作用效应,探讨黄连解毒汤干预AD的可能性机制。方法:1.临床观察:本研究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AD患者,研究过程包含筛选AD患者、基线评价、随机分组、治疗阶段(12周)、随访阶段(12周)。经筛选后的AD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进行基线评价,评估可比性。在治疗阶段,对照组用多奈哌齐治疗,试验组用黄连解毒汤治疗。在随访阶段,停用黄连解毒汤和多奈哌齐。在疗效评价的指标方面,主要观察指标为MMSE量表与ADAS-Cog量表的评分以评价整体认知功能,ADL量表评分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QOL-AD量表评分评价生活质量,次要观察指标为PES-D/11量表评分评价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及程度。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主要观察指标在治疗后各时间点(入组第4、8、12、16、20、24周)与治疗前的差异,并分析同一时间点两组患者主要观察指标的组间差异。分析两组患者于入组第12周至第16周、入组第16周至第20周、入组第20周至第24周的主要观察指标差异率,进而比较两组疗效维持效应的差异。通过分析PES-D/11量表评分与MMSE、ADAS-Cog、ADL、QOL-AD量表评分的相关性,探讨中医证候要素与整体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比较两组患者次要观察指标于入组第12周的组间差异,观察黄连解毒汤与多奈哌齐对中医证候的影响并分析疗效差异。最后对两组服药的安全性以及依从性进行评价。2.实验研究:本实验以9月龄Tau/APP/PS1三转基因的AD模型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模型组、多奈哌齐组、黄连解毒汤(Huanglian Jiedu Decoction,HLJDT)大剂量组、黄连解毒汤中剂量组、黄连解毒汤小剂量组。模型组予以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多奈哌齐组予以盐酸多奈哌齐片溶液,黄连解毒汤大、中、小剂量组分别予以865mg·kg-1·d-1、433mg·kg-1·d-1、216mg·kg-1·d-1不同浓度的黄连解毒汤提取物溶液,均灌胃给药3个月。实验一应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五组小鼠的学习能力与记忆能力。实验二通过ELISA法检测五组小鼠海马组织中可溶性及不可溶性的Aβ 1-40及Aβ 1-42、IL-1 β、IL-18的表达水平。实验三运用HE染色法观察五组小鼠海马CA1区的组织形态改变,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五组小鼠海马CA1区的小胶质细胞形态及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数量。实验四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五组小鼠海马组织NLRP3、ASC、Pro-caspase-1、Caspase-1 p20的蛋白表达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五组小鼠海马组织NLRP3、ASC、Caspase-1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1.临床观察(1)患者招募情况本研究纳入AD患者50例,脱落8例,最终完成研究患者42例,试验组21例,对照组21例。(2)基线资料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在一般资料、痴呆评价相关量表评分、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及证候程度、神经影像学评分方面,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各时间点疗效指标比较在MMSE量表评分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于入组第4、8、20、24周的评分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于入组第12、16周的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入组第4、8、12、16、20、24周试验组与对照组评分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ADAS-Cog量表评分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于入组第4、8、20、24周的评分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于入组第12、16周的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入组第4、8、12、16、20、24周试验组与对照组评分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ADL量表评分方面,试验组于入组第4、8、20、24周的评分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于入组第4、8、16、20、24周的评分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于入组第12、16周的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于入组第12周的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入组第4、8、12、16、20、24周试验组与对照组评分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QOL-AD量表评分方面,试验组于入组第4、20、24周的评分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于入组第4、8、20、24周的评分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于入组第8、12、16周的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升高(P<0.05),对照组于入组第12、16周的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升高(P<0.05),入组第4、8、12、16、20、24周试验组与对照组评分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因素影响两组患者的MMSE、ADAS-Cog、ADL、QOL-AD评分。两组MMSE、QOL-AD评分在时间与组别间不存在交互效应,两组ADAS-Cog、ADL评分在时间与组别间存在交互效应。在MMSE、ADAS-Cog、ADL、QOL-AD评分方面,作为主体内差异因素的各时间点,其评分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作为主体间差异因素的两治疗方法,其评分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MMSE、QOL-AD评分随两组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均在入组第12周升至最高水平。ADAS-cog、ADL评分随两组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均在入组第12周降至最低水平。疗程结束后两组MMSE、QOL-AD评分出现降低,ADAS-cog、ADL评分出现升高。(4)疗效的维持效应入组第12周至第16周试验组与对照组ADL、QOL-AD评分差异率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显示试验组的疗效维持效应优于对照组,而同时间段MMSE、ADAS-cog评分差异率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入组第16周至第20周以及入组第20周至第24周试验组与对照组MMSE、ADAS-cog、ADL、QOL-AD评分差异率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中医证候要素与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的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髓减、毒盛积分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r=-0.31,P=0.04;r=-0.33,P=0.03),肾虚、毒盛积分与 ADAS-Cog评分呈正相关(r=0.39,P=0.01;r=0.31,P=0.04)。髓减、毒盛积分与ADL 评分呈正相关(r=0.35,P=0.02;r=0.32,P=0.04)。肾虚、痰浊、毒盛积分与QOL-AD评分呈负相关(r=-0.35,P=0.03;r=-0.36,P=0.02;r=-0.32,P=0.04)。(6)黄连解毒汤对中医证候要素的影响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治疗结束后(入组第12周)阳亢证、火毒证、痰浊证的积分均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结束后(入组第12周)肾虚证、气虚证、血虚证、髓减证、血瘀证、阳亢证、痰浊证、火毒证的积分均无显着改变(P>0.05)。于两组治疗结束后(入组第12周),试验组阳亢证、火毒证的积分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而两组肾虚证、气虚证、血虚证、髓减证、痰浊证、血瘀证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7)安全性观察两组患者于入组、治疗、随访期间的安全性相关实验室指标均未发生异常。不良反应方面,对照组恶心1例,试验组腹胀2例,均为轻度。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8)依从性观察试验组服药依从率为85.71%(18/21),对照组为80.95%(17/21),两组服药依从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实验研究(1)黄连解毒汤对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在前4天训练期以及第5天的定位航行实验中,5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与游泳总路程逐渐缩短。第5天定位航行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多奈哌齐组、HLJDT大剂量组、HLJDT中剂量组的逃避潜伏期均显着减少(P<0.01),HLJDT小剂量组的逃避潜伏期也较模型组减少(P<0.05),多奈哌齐组与HLJDT大、中、小剂量组的游泳总路程均较模型组减少(P<0.05)。空间探索实验结果显示,多奈哌齐组、HLJDT大剂量组及中剂量组的穿越平台次数与目标象限时间比均较模型组显着增加(P<0.01),第一次抵达原平台时间均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1)。HLJDT小剂量组的穿越平台次数与目标象限时间比均较模型组增加(P<0.05),HLJDT小剂量组的第一次抵达平台时间较模型组减少(P<0.05)。(2)黄连解毒汤对AD模型小鼠海马Aβ及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在小鼠海马的A β 1-40及Aβ 1-42表达水平方面,与模型组相比,HLJDT大、中、小剂量组的可溶性与不可溶性Aβ 1-40、可溶性与不可溶性Aβ 1-42、总A β 1-40、总Aβ 1-42均显着降低(P<0.01),多奈哌齐组的不可溶性A β 1-40表达降低(P<0.05),多奈哌齐组的可溶性与不可溶性Aβ 1-42、可溶性A β 1-40、总Aβ 1-40、总Aβ 1-42的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多奈哌齐组相比,HLJDT大剂量组的可溶性与不可溶性A β 1-40、可溶性与不可溶性A β 1-42、总A β 1-42表达量均降低(P<0.05),HLJDT大剂量组的总A β 1-40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HLJDT中剂量组的可溶性与不可溶性A β 1-40、可溶性与不可溶性Aβ 1-42、总Aβ 1-40、总A β 1-42表达量均较多奈哌齐组降低(P<0.05);与HLJDT小剂量组相比,HLJDT大剂量组的可溶性A β 1-40和总A β 1-40表达量降低(P<0.05,P<0.01),HLJDT中剂量组的可溶性A β 1-40和总Aβ 1-40表达量降低(P<0.05)。在小鼠海马IL-1 β表达量方面,HLJDT大、中、小剂量组与多奈哌齐组的表达量均较模型组降低(P<0.05)。在小鼠海马IL-18表达量方面,HLJDT大、中、小剂量组与多奈哌齐组的表达量均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HLJDT大剂量组、HLJDT中剂量组的表达量均较多奈哌齐组降低(P<0.05),HLJDT大剂量组、HLJDT中剂量组的表达量均较HLJDT小剂量组降低(P<0.05)。(3)黄连解毒汤对AD模型小鼠海马组织形态学及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的影响海马CA1区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细胞层次减少,组织结构松散,排列紊乱,轮廓不清,神经细胞肿胀,部分细胞有空泡变性或固缩坏死。多奈哌齐组、HLJDT大剂量组、HLJDT中剂量组、HLJDT小剂量组的海马CA1区形态学表现较模型组改善,椎体细胞排列较整齐,组织结构更清晰,空泡变性或固缩坏死的细胞更少。在海马CA1区神经元总数目方面,HLJDT大剂量组、HLJDT中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增加(P<0.01),多奈哌齐组、HLJDT小剂量组较模型组增加(P<0.05)。海马CA1区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小胶质细胞为活化状态,呈阿米巴状。多奈哌齐组、HLJDT大、中、小剂量组均较模型组的小胶质细胞体积小,染色浅,细胞突起长,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数量减少。在活化小胶质细胞数量方面,HLJDT大剂量组、HLJDT中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1),多奈哌齐组、HLJDT小剂量组较模型组减少(P<0.05),HLJDT大剂量组、HLJDT中剂量组较多奈哌齐组减少(P<0.05)。(4)黄连解毒汤对海马NLRP3炎性小体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多奈哌齐组及HLJDT大、中、小剂量组海马NALRP3、ASC、Caspase-1 p20的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多奈哌齐组、HLJDT大剂量组、HLJDT中剂量组海马NALRP3、ASC、Caspase-1 p20的蛋白表达水平均较HLJDT小剂量组降低(P<0.05);五组海马Pro-caspase-1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多奈哌齐组与HLJDT大、中、小剂量组海马NLRP3、ASC、Caspase-1的mRNA表达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其余组间NLRP3、ASC、Caspase-1的mRNA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经临床观察认为,黄连解毒汤治疗AD患者可改善整体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与多奈哌齐相比,黄连解毒汤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起效时间更早,在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的疗效维持效应方面优于多奈哌齐。AD患者肾虚、髓减、毒盛与整体认知功能,髓减、毒盛与日常生活能力,毒盛、痰浊与生活质量均存在相关性。黄连解毒汤可有效减轻AD患者阳亢证、火毒证、痰浊证的严重程度,对阳亢证、火毒证的改善作用优于多奈哌齐。黄连解毒汤在服药安全性与患者依从性方面表现良好。2.实验研究表明黄连解毒汤对Tau/APP/PS1三转基因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具有改善作用,可下调海马可溶性与不可溶性Aβ 1-40、总Aβ 1-40、可溶性与不可溶性A β 1-42、总A β 1-42以及IL-18、IL-1 β的表达水平,可减轻海马的组织病理损害,对海马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状态具有抑制作用,可下调海马 NLRP3、ASC、Caspase-1 p20 蛋白以及 NLRP3、ASC、Caspase-1 mRNA的表达水平。在不同剂量黄连解毒汤的作用差异方面,大剂量组与中剂量组对海马可溶性A β 1-40、总Aβ 1-40、IL-18表达的抑制作用以及对海马NLRP3、ASC、Caspase-1 p20蛋白表达的下调作用均优于小剂量。上述实验结果提示黄连解毒汤改善Tau/APP/PS1三转基因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其抑制海马NLRP3炎性小体相关蛋白及基因表达、调节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抑制神经炎症、保护神经元的作用有关。

张念军[3](2020)在《骨宝丸靶向调节BMP-2治疗Ⅰ型骨质疏松的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证明骨宝丸的抗骨质疏松作用;通过临床研究,证实骨宝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疗效;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证实骨宝丸通过调控BMP通路促进骨生成作用而发挥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明确其抗骨质疏松机制;明确BMP通路在成骨细胞分化与骨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并寻找其可能的作用鞭点,为骨宝丸BMP通路促进骨生成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一:选择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80人,随机分两组,对照组(阿仑膦酸钠)和治疗组(骨宝丸联合阿仑膦酸钠)各40例,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疗效评分、骨密度检测、血清ALP及骨钙素,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实验二:选SPF级Balb/c种小鼠,共24只,随机分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环磷酰胺造模),正常对照组、观察组(维甲酸造模),观察两组一般情况观察、胸腺指数、检测骨密度,确立建立骨质疏松小鼠模型的方法。实验三:采用维甲酸诱导骨质疏松小鼠模型,模型组和骨宝丸各剂量组小鼠灌服维甲酸(100 mg/kg)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同时骨宝丸各剂量组小鼠灌服药物溶液进行防治,连续30天。实验结束后,取小鼠股骨,称取质量、测量股骨直径和股骨长度;利用HE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股骨组织变化;利用Micro-CT检测骨密度;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OC、BALP分泌水平。实验四:将选取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细胞)作为研究对象,检测骨宝丸对MC3T3-E1细胞活性的影响;试剂盒法检测骨宝丸对MC3T3-E1细胞ALP活性的影响;WB法检测骨宝丸对MC3T3-E1细胞ALP、BMP-2表达的影响,进一步验证骨宝丸促进成骨的作用机制。结果:实验一:6月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疗效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密度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ALP及骨钙素持续降低,治疗组更加明显(P<0.05)。实验二:1.环磷酰胺造模的模型组小鼠活动度及进食量显着下降,毛发失去光泽,实验结束后体重显着低于正常组(P<0.5)。维甲酸造模的模型组小鼠与正常组比较在实验期间多数情况下活动度及进食量无明显差异,实验结束前一周有所减少(无显着差异)。此外,实验结束后模型组体质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图1B)。2.与造模前相比较,环磷酰胺造模小鼠胸腺指数显着降低(P<0.01);维甲酸造模小鼠胸腺指数无明显差异。3.与正常组比较,环磷酰胺造模的模型组小鼠骨密度有减少趋势,但是并无统计学意义;维甲酸造模的模型组小鼠骨密度较正常组减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三:1.骨宝丸对维甲酸导致的小鼠股骨的质量、直径、骨密度和骨髓组织减少有防治作用;2.骨宝丸对维甲酸诱导小鼠血清促进OC和P1NP分泌增加。实验四:1.骨宝丸对MC3T3-E1细胞几乎无毒副作用,且在剂量1-8 mg/ml时具有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2.骨宝丸对MC3T3-E1的ALP活性有显着增强的作用(P<0.05或P<0.01),并且呈现剂量依赖性。3.骨宝丸显着提高了MC3T3-E1细胞ALP蛋白和BM-2蛋白生成水平,且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1.骨宝丸治疗对绝经后骨质疏松,临床效果明显,短期内能够提高骨密度和骨转换率。2.维甲酸诱导绝经后骨质疏松小鼠模型可靠性高,本课题后续研究将采用维甲酸造模。3.骨宝丸可防治维甲酸诱导的小鼠骨质疏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保护BMP-2分泌进而促进骨形成有关。4.骨宝丸可促进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细胞)增殖分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保护BMP-2分泌进而促进骨形成有关。

王靖怡,高嘉良,王阶[4](2020)在《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概述》文中研究说明病证结合是当前中医临床诊疗的重要模式,也是证候本质研究的关键手段。在探寻证候实质、深化机制研究的过程中,动物模型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和载体。其建立宗旨是探索病理生理变化与证候特征之间的关联,从基础研究的角度为中医药疗效实质及作用机理发声,提供客观有力的支持。因此,本研究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意义、研制思路、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四方面进行论述,介绍该领域当前研究现状,启发读者思考与创新,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未来发展注入新动力。

宋志敏[5](2020)在《云南春燥环境对小鼠气道津液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前期研究基础,继以研制构建云南春燥证动物模型。以中医病因学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复制云南春燥环境作用于小鼠,观测小鼠的一般生物表征、气管及肺组织结构和气道RS、AQP5、DPPC、IL-8含量的变化,并“以方测证”,研讨云南春燥环境对小鼠气道津液代谢的影响。阐析以上各项指标与中医“燥胜则干”、“燥犯肺卫”、“肺卫失宣”、“肺津耗伤”、“卫外御邪”等理论的内在联系,以期从宏观表象、组织结构、微观分子等多个层面,客观地评价动物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靠性,旨在为探索科学的、合理的、可重复的云南春燥证动物模型提供依据。方法:随机将60只昆明种小鼠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加水组、桑杏汤组,每组15只,均置入人工气候培养箱中饲喂。正常组设置为常温常湿环境,饲喂常规食料;模型组、加水组、桑杏汤组3组均设置为云南春燥气候环境,并饲喂辛辣香燥食料;自施加干预条件第1天起,每日上午8点实行灌胃处理,桑杏汤组灌以桑杏汤,加水组灌以白开水,为期14天。实验期间,每日观察记录小鼠一般生物表征、饮食饮水、体重等情况变化,于第15天安排取材。观察检测各组小鼠的气管、肺组织形态结构及气道中RS、AQP5、DPPC、IL-8含量的改变。结果:1云南春燥环境对小鼠一般生物表征的影响正常组小鼠在实验饲养期间神态自然活跃、精神情况良好,爪甲光泽明润,被毛顺泽,尿质清澈,大便质软,少有撕斗,未见抓咬伤痕。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在施加干涉条件后,逐渐表现出精神焦躁烦怒,爪甲色暗偏干瘪,被毛枯糙皱卷,脱落较重,尿色发黄,大便质地干燥坚硬,撕斗啃咬迹象频繁明显,可见尾背部多处伤痕血迹;加水组情况稍好于模型组,亦相继出现情绪烦躁,爪甲色暗偏干,被毛干枯,毛躁少泽,尿色偏黄,大便质地偏干燥,有撕斗现象,尾背部有少量咬痕;桑杏汤组初起偶有情绪异常兴奋,后逐渐趋于平和,精神状态良好,爪甲光泽偏于明润,被毛有泽、略显毛糙,尿色稍黄,大便质地略有干燥,鲜有撕打行为,尾背部少见痕迹。与正常组相对比,模型组小鼠饮水量有增加(P>0.05)、饮食量明显减少(P<0.01);加水组、桑杏汤组小鼠饮水量有轻度增加(P>0.05)、饮食量有轻微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水组小鼠饮水量相对减少(P>0.05)、饮食量相对增加(P>0.05);桑杏汤组小鼠饮水量相对减少(P>0.05)、饮食量增加明显(P<0.05)。2云南春燥环境对小鼠气管、肺组织结构形态的影响正常组小鼠,气管腔结构清晰规则,黏膜表层齐整,未见损伤脱落、充血;肺组织结构形态清楚完整,肺泡壁结构完好,成空泡状薄壁。模型组小鼠,气管黏膜层呈现出局部明显伤损、薄化,纤毛上皮细胞部分缺损、断裂,黏膜层大量炎性细胞、部分浸润透明软骨层,血管壁可见充血;肺组织气道重塑轻微变形,支气管壁轻度增生,细支气管部分断裂脱落、管壁增厚伴炎性滤泡形成,炎性细胞浸润肌层,大量红细胞及黏性渗出、肺泡融合,管内可见明显充血。加水组小鼠,气管黏膜层呈现部分增生伴炎性细胞,纤毛上皮细胞部分脱落,有炎性细胞浸润;肺部支气管肌层增生增厚,大量炎性细胞、红细胞,肺泡壁部分消失融合成肺大泡,炎性细胞浸润。桑杏汤组小鼠,气管形态结构较为齐整规则,黏膜层比较完整,少量炎性细胞,纤毛柱状上皮少有脱落、缺失;肺组织支气管结构形态较清晰,腔内无出血,肺泡壁有些许渗出,少量炎性细胞。3云南春燥环境对小鼠气道中RS、AQP5、DPPC、IL-8含量的影响3.1对小鼠气道RS含量的影响与正常组相对比,模型组小鼠气道RS含量明显降低(P<0.01);加水组小鼠气道RS含量显着下降(P<0.05);桑杏汤组小鼠气道RS含量有轻度提高(P>0.05)。与模型组相对比,加水组小鼠气道RS含量有减少(P>0.05);桑杏汤组小鼠气道RS含量明显提高(P<0.01)。3.2对小鼠气道AQP5含量的影响与正常组相对比,模型组、加水组小鼠气道AQP5含量明显降低(P<0.05);桑杏汤组小鼠气道AQP5含量有轻微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对比,加水组小鼠气道AQP5含量轻微提高(P>0.05);桑杏汤组小鼠气道AQP5含量提高明显(P<0.05)。3.3对小鼠气道DPPC含量的影响与正常组相对比,模型组小鼠气道DPPC含量降低显着(P<0.01);加水组小鼠气道DPPC含量降低明显(P<0.05);桑杏汤组小鼠气道DPPC含量轻微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对比,加水组小鼠气道DPPC含量有轻度提高(P>0.05);桑杏汤组小鼠气道DPPC含量显着提高(P<0.05)。3.4对小鼠气道IL-8含量的影响与正常组相对比,模型组、加水组小鼠气道IL-8含量提高明显(P<0.05);桑杏汤组小鼠气道IL-8含量有轻微提高(P>0.05)。与模型组相对比,加水组小鼠气道IL-8含量有轻微降低(P>0.05);桑杏汤组小鼠气道IL-8含量有大幅度降低(P>0.05)。结论:(1)云南春燥环境下,小鼠的一般生物表征表现出干燥少津之征,根据中医“司外揣内”原理,及“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燥胜则干”等理论,说明小鼠体内存在燥证病机,从而表现为燥证之征,小鼠之宏观表征符合燥证动物模型的基本特征;且小鼠气管、肺组织形态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损伤和气道RS、AQP5、DPPC、IL-8含量的变化,进一步说明云南春燥环境对小鼠生理功能、器官组织结构以及气道微观分子等均有一定程度影响。(2)云南春燥环境使小鼠气道RS、AQP5、DPPC、IL-8含量有改变,表明云南春燥环境下小鼠的津液损伤,从而影响肺宣发卫气、御邪侵袭的功能,气道出现免疫反应,从微观层面,阐释了春燥环境对肺主宣发肃降、输布津液、肺卫御邪功能的影响。(3)依据“有是证,用是方”的方证对应原则,应用“以方测证”方法,经治燥方药桑杏汤的干预后,小鼠的燥证表征、组织学检查及气道RS、AQP5、DPPC、IL-8均发生不同程度改善,说明本实验动物模型具有云南春燥证的属性。(4)在云南春燥环境下,小鼠气道RS、AQP5、DPPC含量均显着减低,IL-8含量上升明显,方药桑杏汤干预后,气道RS、AQP5、DPPC含量均提高,IL-8含量下降。说明云南春燥环境可对小鼠气道津液代谢及肺卫功能均产生影响,与中医“燥胜则干”、“燥犯肺卫”、“肺卫失宣”、“肺津耗伤”、“卫外御邪”等理论相合。初步将RS、AQP5、DPPC、IL-8纳入云南春燥动物模型的观测及评价指标体系,以期进一步研究。(5)桑杏汤组小鼠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加水组,说明云南春燥环境所致之燥证表征,缘于风、燥邪气损伤津液而为,邪气不除,津液难复。故单纯依靠饮水并不能缓解,唯有祛邪润燥才能生津。桑杏汤具有疏风祛燥、润肺生津的功效,用之则风燥邪气被祛除,肺之宣降功能得恢复,肺津得以敷布,卫气得以宣发,故效果显着。也间接进一步表明“以方测证”之方与本实验模型之证存在对应关系。

丁凤敏[6](2020)在《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肠道通透性变化及逍遥散的调节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或情感障碍,严重者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自杀倾向。它是一种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特点的慢性精神疾患[1]。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剧烈,工作节奏的日趋加快,抑郁症患者人数呈明显的增多趋势,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及身心健康。现代临床研究发现,抑郁症常常伴有消化道功能性疾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D)发生[2],这与抑郁症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肝郁脾虚证作为抑郁症的常见证型之一,近年来受到国内学者广泛关注。中医认为,抑郁症早期常表现为肝郁气滞证,日久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横逆犯脾,导致脾虚症状形成肝郁脾虚证。常表现为情绪抑郁和脘腹胀痛、食少纳呆、泄泻等胃肠道功能减弱的症状。国际上应用抗抑郁西药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研究比较广泛[3],但其易产生耐药性和副作用。中医药学在治疗抑郁症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近年来国内对抑郁症的中医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则方药、基础实验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广泛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因此,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抗抑郁作用及其机理,寻找和开发安全可靠的抗抑郁药物具有重要意义。逍遥散源自宋朝官修本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中医解郁之经典名方,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营的功效。且研究证实,传统中药方剂逍遥散对抑郁症及其并发的肠道症状有较好的疗效[4],与西医抗抑郁药物相比,其具有抗抑郁疗效持久、副作用低等优点,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因此,从胃肠功能方面,深入了解抑郁症与肠道功能紊乱的相关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理,为临床逍遥散治疗抑郁症并发FGD提供新的科学依据。研究目的本研究结合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对6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建立的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结肠通透性的变化进行研究,探讨抑郁症肝郁脾虚证肠道通透性改变的机制以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以期为抑郁症肝郁脾虚证的生物学内涵的诠释奠定基础,为逍遥散的抗抑郁机制提供新的理论。研究方法1.实验选用SPF级SD雄性大鼠60只,6-7周龄,大鼠按初始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每组15只,5只一笼。2.适应性喂养7天后,除正常组自由饮水和进食无刺激外,另外三组连续6周受到各种不可预知的温和刺激,同时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大鼠分别进行逍遥散和氟西汀灌胃干预,正常组和模型组灌服等体积去离子水。3.观察记录大鼠一般情况,包括宏观表征、体重和摄食量。4.行为学实验: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和糖水偏好实验对大鼠的焦虑抑郁程度进行评价。5.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D-木糖含量的改变,进一步验证此模型是否具有脾虚证。6.采用HE染色、PAS染色和超微病理观察大鼠结肠病理组织学变化。7.利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PCR技术,检测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结肠ZO-1、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和基因的表达。8.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P38、ERK以及JNK蛋白磷酸化水平。9.采用ELISA法观察逍遥散干预治疗前后抑郁模型大鼠下丘脑及结肠中5-HT、SP和VIP的含量变化。研究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观察结果:模型组大鼠精神状态差、倦怠嗜卧,喜欢蜷缩、扎堆,毛发杂乱干枯发黄、耳廓和鼻头肤色变淡无光、眼裂粘膜色淡、目眦有明显分泌物,叫声无力、拱背现象消失,粪便干湿不调,出现便溏。逍遥散组、氟西汀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一般状态均明显改善。各组大鼠体重变化: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从第2周末开始到第6周末体重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干预的大鼠从第3周末药物作用开始显现,到第6周末逍遥散组体重显着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从第4周末开始体重明显增加(P<0.05),到第6周末体重显着增加(P<0.01)。各组大鼠摄食量变化: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从第3周开始摄食量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从第4周开始摄食量显着增加(P<0.01),氟西汀组从第3周开始摄食量明显上升(P<0.05),从第4周以后摄食量显着上升(P<0.01)。2.行为学检测结果:旷场实验结果提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运动总距离、进入中央区次数、中央区停留时间、总穿格数、站立次数均显着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大鼠运动总距离、进入中央区次数、中央区停留时间、总穿格数、站立次数均显着增加(P<0.01)。而修饰次数,四组大鼠均无明显差异。强迫游泳5 min内不动时间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强迫游泳5 min内不动时间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能显着降低鼠强迫游泳5 min内不动时间(P<0.01);氟西汀组虽有轻微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水偏好实验结果比较:(1)造模前,各组大鼠均无差异(P>0.05)。(2)造模结束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糖水偏好显着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糖水偏好显着增多(P<0.01)。3.血清血清D-木糖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D-木糖含量显着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血清D-木糖含量显着增多(P<0.01),氟西汀组明显增多(P<0.05)。4.大鼠结肠病理组织学变化:(1)HE染色结果:正常组大鼠结肠结构完整,肠腺排列良好。模型组上皮结构破坏,肠腺减少,甚至消失;此外,固有层黏膜有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均减轻了炎症细胞的浸润和腺体损伤的程度。(2)PAS染色结果:在CUMS 6周后,结肠中杯状细胞的数量与空白组比较显着下降(P<0.01),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在药物的干预下,逆转了CUMS引起的杯状细胞数量下降的趋势,逍遥散组与模型组比较杯状细胞数量显着增加(P<0.01),氟西汀组与模型组比较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3)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结果:正常组显示规则的柱状细胞,肠上皮完整、微绒毛整齐、紧密连接。模型组微绒毛分布稀疏杂乱,细胞间连接复合物被破坏,细胞间空间变宽,紧密连接的顶端部分被破坏。逍遥散组微绒毛的大小和数量增加,绒毛排列较模型组致密、整齐,紧密连接的破坏得到明显改善。氟西汀组微绒毛的大小,数量和排列也得到了改善,但是细胞间连接复合物的损伤和紧密连接蛋白的破坏没有得到明显改善。5.免疫组化结果:(1)造模后大鼠结肠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和Claudin-1的OD值显着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逍遥散组结肠ZO-1的OD值较模型组有明显增加(P<0.05),而Occludin和Claudin-1的OD值较模型组显着增加(P<0.01);氟西汀组较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Occludin和Claudin-1的OD值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增加(P<0.05)。(2)模型组大鼠结肠中P-P38、P-ERK、P-JNK蛋白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P-P38、P-JNK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P-ERK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P-P38、P-ERK蛋白表达降低(P<0.05)、P-JNK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6.Western Blot检测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ZO-1、Claudin-1蛋白表达显着减少(P<0.01),Occludin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ZO-1、Claudin-1蛋白表达均显着增加(P<0.01),逍遥散Occludin蛋白的表达明显上升(P<0.05),氟西汀组Occludin蛋白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P-P38、P-JNK均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P-P38、P-JNK显着下降(P<0.01),氟西汀组P-P38明显下降(P<0.05)、P-JNK显着下降(P<0.01)。各组大鼠结肠P-ERK均无明显差异(P>0.05)。7.PCR检测结果:(1)ZO-1mRNA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明显增加(P<0.05)。(2)Occludin mRNA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均显着增加(P<0.01)。(3)Claudin-1mRNA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显着增加(P<0.01),氟西汀组亦明显增加(P<0.05)。8.ELISA法检测结果:(1)5-HT、VIP含量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与结肠5-HT、VIP含量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下丘脑与结肠5-HT、VIP含量显着上升(P<0.01),氟西汀组下丘脑5-HT含量显着增多(P<0.01),下丘脑VIP和结肠5-HT、VIP含量明显增多(P<0.05)。(2)SP含量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与结肠SP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下丘脑与结肠SP含量显着降低(P<0.01),氟西汀组下丘脑与结肠SP含量明显降低(P<0.05)。研究结论1.采用6周CUMS构建大鼠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模型,通过动物宏观表征、各种行为学实验、血清D-木糖含量以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以方测证,对此模型进行评价,本研究成功复制了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2.根据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结肠病理组织学形态的改变,ZO-1、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和基因的表达等研究结果,可综合判定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结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肠道通透性增加。逍遥散对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结肠通透性的变化具有调节作用。3.根据检测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传导通路中相关蛋白激酶(P38、ERK、JNK)磷酸化水平的结果,表明逍遥散对肠道保护作用与结肠MAPK信号通路有关。4.根据观察逍遥散干预治疗前后抑郁模型大鼠下丘脑及结肠中5-HT、SP和VIP的含量变化,表明抑郁症肝郁脾虚证肠与脑的关系以及逍遥散抗抑郁的作用机制。

高振,刘莹莹,朱玉龙[7](2020)在《中医证候模型:从定位基础到模拟临床》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在分析中医病因型模型、现代医学病理型模型和中西医病证结合模型3种中医证候模型的优缺点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中医证候模型质量评价表",并对动物实验研究报告规范(ARRIVE)指南清单进行了基于中医证候模型特点的条目补充;提出应基于此对现有中医证候模型进行细化分类与评价,以期揭示"证因"与模型生物表征、客观指标的可能对应关系,深化现有理念下中医证候模型的研究。进而总结出该组症状在模型所表达的与人类哪个证的中医临床意义相似或相同,内涵相同则证候命名一致。同时,可仿照中医临床研究,实现临床试验与中兽医之间的密切合作,制定良好的"动物病证"纳入和排除标准,招募"动物病例",开展基于临床试验设计模式的"动物中医证候临床研究",或许可以拿出更有意义、更切合临床实际的临床数据和中医证候客观指标,提升中医证候模型从定位基础到模拟临床的广度和深度。

何聪[8](2019)在《HLIC阴虚阳亢、瘀血阻络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中药干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为基础,采用颈内动脉月桂酸钠注入法,联合长期激怒法刺激诱导形成具备阴虚阳亢、瘀血阻络证候特色的高血压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Hypertension-lacuna infarction comorbidity,HLIC)动物模型,并从行为学、形态学、功能、生化和分子多角度对动物模型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复方七芍降压片对HLIC阴虚阳亢、瘀血阻络证的药效作用,以期为复方七芍降压片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实验依据。方法:1.HLIC阴虚阳亢、瘀血阻络证动物模型建立与评价:将20只SHR随机分为模型组及假手术组,每组10只,另10只Wistar Kyoto(WKY)大鼠设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大鼠采用颈内动脉月桂酸钠注入法进行造模,假手术组采用颈内动脉注入生理盐水进行处理,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每日观察大鼠皮毛色泽、饮水饮食变化、大小便状况以及是否出现烦躁易激惹等情况。于造模后第3天、第7天进行行为学测试,并于造模后第7天取大鼠血清、脑组织进行血脂、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等检测。2.复方七芍降压片对HLIC阴虚阳亢、瘀血阻络证的干预作用:将40只SHR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硝苯地平片+胞磷胆碱钠片)、中药组(复方七芍降压片)及假手术组,每组10只,另10只WKY大鼠设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大鼠采用颈内动脉月桂酸钠注入法进行造模,假手术组采用颈内动脉注入生理盐水进行处理,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予以纯净水灌胃,西药组予以硝苯地平片+胞磷胆碱钠片灌胃,中药组予以复方七芍降压片灌胃。实验期间每7天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1次,干预处理14天后取大鼠血清、脑组织进行大鼠血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ET-1和PAI-1表达水平,以及脑组织内ET-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血栓烷(ThromboxaneA2,TXA2)合成酶CYP5A1和前列环素(Prostaglandin I2,PGI2)合成酶CYP8A1表达水平的测定。结果:1.HLIC阴虚阳亢、瘀血阻络证动物模型建立与评价(1)在采用颈内动脉月桂酸钠注入法造模后,模型组大鼠出现精神紧张,易激惹,同时存在皮毛色黄无光泽,毛发脱落较多,眼角可见少量分泌物,小便量少色深黄,粪便为质地较干,颗粒较小等表现。(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大鼠血压明显升高,且造模后呈明显上升趋势。(3)模型组大鼠在姿势反射试验、肢体不对称应用试验及角落试验里均存在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而空白对照组及假手术组不存在神经功能缺损表现。(4)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均明显升高,但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上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5)模型组大鼠血清ET-1、PAI-1水平较空白对照组相比均升高,与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异。(6)HE染色: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神经元数量较多,细胞形态完整,细胞核大且呈圆形,细胞核内可见完整核仁。模型组:深穿支动脉管腔狭窄,部分管腔内可见血栓形成,管腔闭塞,血管周围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周围可见部分神经元胞核固缩,嗜酸性浓染,核仁消失,细胞结构不清,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7)透射电镜结果:模型组大鼠脑内深穿支动脉内皮受损,细胞膜断裂不连续,并可见到血管外周基质水肿,血管腔被挤压变形,血管周围组织间隙增宽;部分深穿支动脉可见血管内皮与血管基膜出现分离;有的部位可见到星形胶质细胞肿胀,并伴有足突水肿,核内染色质聚集、边集,部分线粒体出现空泡样变;偶可见到坏死神经元,其细胞形态结构已分辨不清,核内染色质聚集成块状,核仁消失,可见线粒体肿胀空化。大脑中动脉无明显受损表现,其血管内膜结构完整,可见到连续性紧密联接,血管外周基质也无明显水肿表现。2.复方七芍降压片对HLIC阴虚阳亢、瘀血阻络证的干预作用:(1)经过7天的喂养及灌胃,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呈明显上升趋势,而西药组及中药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均较给药前明显下降,且下降幅度大致相当。经过14天的喂养及灌胃处理,各组大鼠血压较前一次测量值均无明显变化,这提示无论是西药干预还是中药干预都可获得良好且稳定的降压效果,且降压效果大致相当。(2)经过14天相应药物干预处理后,西药组及中药组大鼠血清TC、TG、LDL-C水平较模型组均有降低,且中药组降低幅度较西药组更大。而就统计结果来看,在血清HDL-C水平上各组大鼠与空白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3)经过14天相应药物干预处理后,西药组及中药组大鼠脑组织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及PGI2合成酶CYP8A1在表达阳性目标数及阳性目标积分光密度值上均较模型组升高,且升高幅度大致相当;而西药组及中药组大鼠脑组织TXA2合成酶CYP5A1及ET-1在表达阳性目标数及阳性目标积分光密度值上均较模型组降低,且降低幅度大致相当。(4)经过14天相应药物干预处理后,西药组及中药组大鼠血清hs-CRP、ET-1及Hcy水平均较模型组降低,且两组下降幅度相当;而在血清PAI-1水平上,中药组较模型组、西药组均降低。结论:(1)采用SHR联合颈内动脉月桂酸钠注入法及长期激怒法所构建的动物模型,符合HLIC阴虚阳亢、瘀血阻络的临床发病特点及病理改变,证明该方法成功制备了HLIC阴虚阳亢、瘀血阻络证动物模型。(2)复方七芍降压片可通过降低血压、调节脂质代谢紊乱、抑制缩血管物质在脑中的表达、促进扩血管物质在脑组织中的表达等途径,发挥保护脑中小动脉和微动脉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凝血系统的过度激活、减轻血管局部炎症反应等保护靶器官的作用。

罗梅[9](2019)在《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TLRs/Gas6正负通路免疫稳态的作用及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Recurrent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RPID)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气虚血瘀夹湿证患者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TLRs)——髓样细胞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生长停滞特异基因(Growth arrest-specific gene 6,Gas6)——TAM受体(Tyro3/Axl/Mer Receptor)正、负信号通路免疫稳态的调控作用,为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临床运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08例RPID气虚血瘀夹湿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观察性临床研究,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采用中药“盆炎康复汤”辨证内服、中药“妇科灌肠液”灌肠及艾灸关元、足三里、中脘、神阙穴的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Replenishing qi,Expelling dampness and Dissipating blood stasis comprehensive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DCT)对受试者进行治疗。以盆腔疼痛症状积分、盆腔体征积分、中医证候积分为主要疗效观测指标,观察周期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和停药后12周随访5个时间点观测REDCT对RPID的治疗效应及PID复发率,评价REDCT治疗RPID的临床疗效。2、运用流式细胞术、RT-PCR、ELISA等实验室检测方法,分别检测正常健康女性及RPI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TLR2、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比率、血清MyD88、Gas6、sMer、sAxl、IL-17、IL-23水平以及上述指标在治疗前后的水平变化,并运用Logistic回归对可能影响RPID免疫紊乱发病的因素进行初步分析,以筛选出可能与RPID患者发病风险相关的因素,根据Logistic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并计算约登指数、敏感度、特异度以判断各指标的潜在诊断效能和临床诊断价值,探索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患者机体免疫稳态的调节作用机制及作用靶点。结果:1、临床疗效研究结果: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可明显降低RPID患者盆腔疼痛症状积分、盆腔体征积分以及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基线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01)。治疗结束后(治疗12周)FAS集分析:缓解盆腔疼痛疗效愈显率为77.78%(84/108例);盆腔体征疗效愈显率为61.11%(66/108例),总有效率为97.22%(105/108例);中医证候疗效愈显率为73.14%(79/108例),总有效率为96.30%(104/108例);在3个月的随访期内复发率为3.79%。PPS集与FAS集分析结果一致。2、免疫稳态机制研究结果:(1)TLR2、TLR4在RPI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群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单核细胞中TLR2、TLR4蛋白比率及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正常健康女性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表达水平与病情呈正相关关系(P<0.05);患者血清中MyD88、Gas6、sMer、sAx1、IL-17、IL-23等各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表达,MyD88、IL-17、IL-23水平显着升高,与正常健康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IL-17、MyD88表达水平分别与病情及病程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健康女性对照组相比,RPID患者Gas6、sMer、sAxl表达均降低,除sAxl之外Gas6、sMe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Gas6水平与病情及病程呈负相关关系(P<0.05)。由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LR2、TLR4、MyD88、IL-17表达上升可能导致RPID发病风险呈相应倍数增加,对应的OR值分别为1.586、1.649、1.550、1.094,(P<0.05);Gas6、sMer表达下降可能导致RPID发病风险呈相应倍数增加,对应OR值为0.749、0.973,(P<0.05)。(2)经Logistic逐步回归联合ROC曲线分析上述项目的潜在诊断预测效能,结果显示血清IL-17的敏感度为0.68,特异度为0.78;血清Gas6的敏感度为0.68,特异度为0.76;Gas6/IL-17两项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0.80,特异度为0.89。Gas6、IL-17以及Gas6/IL-17两项指标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均>0.7,但<0.9,各指标均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效能,其中血清Gas6/IL-17联合检测RPID的ROC曲线下面积最高,具有较高的特异度。(3)REDCT治疗后上述部分指标的水平有所改善而接近正常健康者:患者TLR2、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比率均明显下调,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接近同期正常健康女性水平(P>0.05);MyD88、IL-17、IL-23表达水平与治疗前(0周)相比均下降(P<0.05),且水平变化差值与患者临床盆腔疼痛及体征改善程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疗后Gas6、sMer、sAxl水平增高,除sAxl以外均与治疗前(0周)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临床疗效结论: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可有效缓解患者反复下腹疼痛症状、改善盆腔体征及中医证候,同时具有一定的降低复发率疗效。2、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可能与TLR2、TLR4、MyD88、Gas6、sMer、sAx1、IL-17及IL-23等各指标不同程度的异常表达,及其所致的机体正、负免疫稳态失衡有关。3、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可能通过下调外周血白细胞中的TLR2、TLR4表达,及血清中IL-17、IL-23、MyD88水平,促进Gas6、sMer的表达而发挥治疗作用。4、联合检测血清两项指标(Gas6/IL-17)对RPID发病有一定的潜在预测效能,可作为检测RPID的潜在候选指标,本研究为RPID科学客观的诊疗评价体系的确立提供了一项新依据。

刘丽莎[10](2019)在《丹红化瘀口服液干预气滞血瘀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客观化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运用文献挖掘的方法对气滞血瘀证候分布规律进行探索,“在异病同治”辨证思维的指导下,通过丹红化瘀口服液对同证候系不同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气滞血瘀证候进行舌象、脉象、眼底图像的客观化采集和评价,分析气滞血瘀证候的特征和内部关联性,评估该方法用于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的可行性。研究方法1.数据挖掘:对已发表气滞血瘀文献中的症状和体征进行频次分析;对痛证中西医病种、证型进行频次分析;对原发性头痛、原发性痛经、视网膜经脉阻塞的临床用药组合的规律性进行关联性分析;对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头痛、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2.气滞血瘀证候客观化评价研究:在国内6家三甲医院共招募3个病种的临床受试者共计120例,观察同一种药物干预同证候系疾病的疗效,评价受试者舌脉象变化、眼底图像变化、主次症内部关联性;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疼痛频率、疼痛次数的动态变化的情况。研究结果1.数据挖掘:(1)文献分析的结果发现气滞血瘀证在痛证的中医证型中占比最大,居于首位,示痛证是气滞血瘀证候研究的良好载体。(2)气滞血瘀型原发性头痛、原发性痛经、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用药以活血药、行气药、温经药的组合为主,方剂以血府逐瘀汤及其变方、加减方为主,示气滞血瘀证候研究的临床用药应选择包含有“血府逐瘀汤”成分的方剂。(3)Meta-分析的结果表明临床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有良好疗效,丹红化瘀口服液作为血府逐瘀汤的化裁方,用于研究气滞血瘀型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具有临床可行性。2.客观化研究结果:(1)试验组治疗后眼底静脉管径相比治疗前减小,示丹红化瘀口服液可能使气滞血瘀患者迂曲扩张的眼底静脉管径得到一定恢复。(2)经关联性分析发现气滞血瘀患者“痛有定处-急躁易怒-经色暗红或紫暗、有块-乳房胀痛”为气滞血瘀证最常见的次症组合,“脉弦-舌淡红-苔白-苔薄”为气滞血瘀证最常见的舌脉象组合,表明气滞血瘀中医证候之间存在一定的内部关联性,且其出现和组合呈现规律性。(3)试验组受试者治疗后舌象复常率和脉象复常率均高于照组受试者,示丹红化瘀口服液相比安慰剂能更有效改善气滞血瘀患者客观体征。舌象、脉象、眼底图像可能作为判定气滞血瘀证候的客观化指标之一。(4)试验组受试者主症消失率高于对照组,且大部分次症消失率也高于对照组;示丹红化瘀口服液相比安慰剂能够更有效改善气滞血瘀证相关主症和次症;且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具有更好的疗效。3.其他指标:(1)VAS评分: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试验组受试者自第2疗程起VAS评分明显降低,且随疗程进展呈下降趋势,且下降趋势较对照组更为显着。(2)疼痛发作持续时间:原发性头痛两组受试者疼痛发作持续时间总体呈较缓慢的下降趋势,在第1-3疗程中疼痛发作持续时间均无显着差异,第4疗程试验组疼痛发作持续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所降低。原发性痛经试验组受试者腹痛发作持续时间随疗程进展呈下降趋势,而对照组则无此趋势。(3)疼痛发作频率:原发性头痛两组受试者在第1-3疗程中疼痛发作持续频率均无显着差异,第4疗程及随访期试验组头痛发作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所降低。原发性痛经两组受试者痛经发作频率均随疗程进展呈现下降趋势,第3疗程两组受试者疼痛频率相比治疗前均显着下降。(4)CMSS积分:原发性痛经两组受试者CMSS积分随治疗进展均呈现下降趋势,治疗后相比治疗前CMSS积分有显着下降。(5)中医证候积分: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两组受试者自第2疗程起中医证候积分相比治疗前明显降低,随疗程进展呈下降趋势。示丹红化瘀口服液和安慰剂在改善气滞血瘀型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受试者临床相关症状方面均具有一定疗效。4.疗效比较:根据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换算公式可知,试验组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示丹红化瘀口服液相比安慰剂治疗气滞血瘀证具有更好的疗效。研究结论1.数据挖掘的表明气滞血瘀中医证候之间存在一定的内部关联性,且其出现和组合呈现规律性,舌脉象的客观化采集和视网膜图像技术有利于对证候进行客观化研究,发现证候的规律和本质。2.基于病机的相通性,在“异病同治”中医辨证思维的指导下,运用同一种证候类药物治疗同证候系不同疾病的研究方法是可行的,有利于观察疾病之间的演进关系,发现有通治诸病、共同预防价值的证据。

二、浅谈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对现代中医学研究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对现代中医学研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产后抑郁症中西医研究进展
        1 产后抑郁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2 产后抑郁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3 逍遥散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病机及治则分析探讨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雌激素受体与产后抑郁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1 雌激素受体
        2 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产后抑郁症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特点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中医治疗产后抑郁症用药规律的现代文献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逍遥散治疗产后抑郁症作用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
    实验一 产后抑郁症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基于HPG轴探讨产后抑郁症发病机制及逍遥散干预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产后抑郁症大鼠下丘脑中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变化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
    1 研究总结
    2 创新性
    3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黄连解毒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况
    1.现代医学对AD的认识
        1.1 AD的临床诊断
        1.2 AD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3 AD的临床药物治疗与新药研发
    2.中医学对AD的认识
        2.1 AD的中医病因病机
        2.2 AD的毒损脑络理论
        2.3 AD的中药治疗方案
    3.黄连解毒汤治疗AD
        3.1 黄连解毒汤对AD的临床疗效
        3.2 黄连解毒汤治疗AD的可能性机制
第二部分 黄连解毒汤治疗AD的临床观察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试验标准
    2.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方法和评价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患者招募完成情况
        3.2 基线资料
        3.3 两组各时间点疗效指标比较
        3.4 两组疗效的维持效应
        3.5 中医证候要素与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3.6 黄连解毒汤对中医证候的影响
        3.7 安全性观察
        3.8 依从性观察
    4.讨论
        4.1 黄连解毒汤治疗AD的临床依据
        4.2 黄连解毒汤的临床疗效分析
        4.3 中医证候与整体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4.4 黄连解毒汤对AD患者的中医证候的影响
        4.5 黄连解毒汤的安全性评价及依从性评价
    5.小结
第三部分 黄连解毒汤干预AD模型小鼠的实验研究
    实验一 黄连解毒汤对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环境
        1.2 实验主要药物
        1.3 主要实验仪器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方法
        2.实验结果
        2.1 定位航行实验结果
        2.2 空间探索实验结果
        3.讨论
        3.1 动物模型与水迷宫检测选择依据
        3.2 黄连解毒汤对Tau/APP/PS1三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4.小结
    实验二 黄连解毒汤对AD模型小鼠海马组织Aβ及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主要仪器
        1.2 实验主要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方法
        2.实验结果
        2.1 黄连解毒汤对AD小鼠海马组织Aβ1-40及Aβ1-42 水平的影响
        2.2 黄连解毒汤对AD小鼠海马组织IL-1β、IL-18表达的影响
        3.讨论
        3.1 黄连解毒汤对AD小鼠海马组织Aβ水平的影响
        3.2 黄连解毒汤对AD小鼠海马组织IL-1β、IL-18 的影响
        4.小结
    实验三 黄连解毒汤对AD模型小鼠海马组织形态学及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实验仪器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实验动物、分组、干预方法
        1.4 标本制备
        1.5 苏木素-伊红(HE)染色的主要操作步骤
        1.6 免疫组化(IHC)方法的主要操作步骤
        1.7 统计分析方法
        2.实验结果
        2.1 HE染色观察五组小鼠海马CA1区组织形态
        2.2 免疫组化观察五组小鼠海马CA1区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
        3.讨论
        3.1 黄连解毒汤对AD小鼠海马组织形态的保护作用
        3.2 黄连解毒汤对AD小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的调节作用
        4.小结
    实验四 黄连解毒汤对AD模型小鼠海马NLRP3 炎性小体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实验动物、分组、干预方法
        1.4 标本制备
        1.5 指标检测
        1.6 统计方法
        2.实验结果
        2.1 黄连解毒汤对AD小鼠海马组织NLRP3、ASC、Pro-caspase-1、Caspase-1 p20蛋白表达的影响
        2.2 黄连解毒汤对AD小鼠海马组织NLRP3、ASC、Caspase-1mRNA表达的影响
        3.讨论
        3.1 NLRP3/ASC/Caspase-1在AD病理机制中的作用
        3.2 黄连解毒汤对Tau/APP/PS1小鼠海马NLRP3炎性小体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
        4.小结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小胶质细胞与NLRP3炎性小体在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过程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3)骨宝丸靶向调节BMP-2治疗Ⅰ型骨质疏松的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一、骨质疏松症定义及流行病学研究
        二、绝经后骨质疏松机制研究进展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一、中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
    第三节 中医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学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基本原则
        二、单味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
        三、中药复方治疗骨质疏松症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实验一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分组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统计学分析
        五、结果与分析
        六、讨论
    第二节 实验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小鼠模型的建立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统计学分析
        四、结果与分析
        五、讨论
    第三节 实验三骨宝丸对维甲酸诱导骨质疏松小鼠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统计学分析
        四、结果与分析
        五、讨论
    第四节 实验四 骨宝口服液对MC3T3-E1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统计学分析
        四、结果与分析
        五、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
2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在研制思路上不断创新
    2.1 中西医结合多因素复合造模
    2.2 西医疾病模型基础上探寻中医证候
    2.3 证候模型基础上探寻西医疾病类型
3 规范化与标准化问题仍面临巨大挑战
    3.1 从多因素着手建立规范化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3.2 构建标准化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4 多学科交叉与大数据兴起或将带来机遇
    4.1 从系统生物学寻找模型标志网络
    4.2 现代科学技术交叉助力模型构建
5 结语

(5)云南春燥环境对小鼠气道津液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一 云南春燥环境对小鼠一般生物表征和气管、肺组织形态影响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主要试剂
        1.3 实验主要仪器
        1.4 实验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实验干预条件
        2.3 指标观测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小鼠一般生物表征的变化
        4.2 小鼠饮食、饮水的变化
        4.3 小鼠气管、肺组织形态的变化
二 云南春燥环境对小鼠气道RS、AQP5、DPPC及 IL-8 影响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主要试剂
        1.3 实验主要仪器
        1.4 实验方药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实验干预条件
        2.3 指标检测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实验检测结果
        4.1 小鼠气道RS含量的变化
        4.2 小鼠气道AQP5含量的变化
        4.3 小鼠气道DPPC含量的变化
        4.4 小鼠气道IL-8含量的变化
三 讨论
    1 中医外燥证动物造模方法研究
    2 实验干预条件的设置
        2.1 地域气候因素
        2.2 饮食习惯因素
    3 实验观测指标的选取
        3.1 一般生物表征观察
        3.2 气管、肺组织结构观察
        3.3 微观分子指标的检测
    4 “以方测证”方药的选择
    5 实验结果的分析
        5.1 云南春燥环境对小鼠一般生物表征的影响
        5.2 云南春燥环境对小鼠气管肺组织结构的影响
        5.3 云南春燥环境对小鼠气道微观分子指标的影响
    6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外燥证动物模型的构建
    1 外燥证动物模型的研制
        1.1 实验造模动物的选择
        1.2 实验造模方法的选择
        1.3 实验造模因素的选择
    2 外燥证动物模型指标研究
        2.1 外燥证模型宏观表征观察
        2.2 外燥证模型组织结构观察
        2.3 外燥证模型分子机制研究
    3 以方测证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肠道通透性变化及逍遥散的调节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1.1 古籍文献对抑郁症的认识
        1.2 中医对抑郁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2.肝郁脾虚证与抑郁症的关系
        2.1 肝郁与抑郁症的关系
        2.2 脾虚与抑郁症的关系
        2.3 肝郁与脾虚的关系
        2.4 抑郁症临床常见证型--肝郁脾虚证
    3.抑郁症肝郁脾虚证与肠道通透性的关系
        3.1 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的建立与慢性应激
        3.2 慢性应激对肠道通透性的影响
        3.3 肝郁脾虚证与肠道通透性的关系
    4.中医药调节肠道通透性的临床研究
        4.1 疏肝健脾方药
        4.2 益气健脾方药
        4.3 清热类方药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实验二 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结肠通透性改变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实验三 MAPK信号传导通路中相关蛋白激酶磷酸化水平在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结肠中的变化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实验四 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下丘脑和结肠中脑肠肽的变化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发展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抑郁症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7)中医证候模型:从定位基础到模拟临床(论文提纲范文)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的分类及优缺点
    1.中医病因型模型
    2.现代医学病理型模型
    3.中西医病证结合模型
深化对现有中医证候模型的细化分类与评价
推进中医证候模型模拟临床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规范中医证候模型的研究报告
小结

(8)HLIC阴虚阳亢、瘀血阻络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中药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HLIC阴虚阳亢、瘀血阻络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一般情况观察
        2.2 各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变化情况
        2.3 行为学测试结果
        2.4 各组大鼠血清血脂水平
        2.5 各组大鼠血清ET-1、PAI-1水平
        2.6 各组大鼠脑组织HE染色结果
        2.7 模型组大鼠透射电镜结果
第二部分 复方七芍降压片对HLIC阴虚阳亢、瘀血阻络证的干预作用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变化情况
        2.2 各组大鼠血清TC、TG、LDL-C、HDL-C水平
        2.3 各组大鼠脑组织内eNOS表达水平
        2.4 各组大鼠脑组织内PGI2合成酶CYP8A1表达水平
        2.5 各组大鼠脑组织内ET-1表达水平
        2.6 各组大鼠脑组织内TXA2合成酶CYP5A1表达水平
        2.7 各组大鼠血清hs-CRP、Hcy、ET-1和PAI-1水平
第三部分 讨论
    1.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1.1 西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1.2 西医学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认识
        1.3 高血压病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2.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2.1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的病名研究
        2.2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研究
        2.3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研究
        2.4 中医学对腔隙性脑梗死病因病机认识
        2.5 中医学对腔隙性脑梗的方药研究
    3.前期研究
        3.1 复方七芍降压片治疗高血压病阴虚阳亢、瘀血阻络证患者的临床研究
        3.2 复方七芍降压片治疗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阴虚阳亢、瘀血阻络证患者的临床研究
        3.3 复方七芍降压片方药分析
    4.动物病证模型研究进展
        4.1 腔隙性脑梗死的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进展
        4.2 阴虚阳亢、瘀血阻络证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进展
        4.3 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阴虚阳亢、瘀血阻络证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5.实验结果分析
        5.1 通过本实验初步确定HLIC阴虚阳亢、瘀血阻络证动物模型的评价标准
        5.2 复方七芍降压片对HLIC阴虚阳亢、瘀血阻络证大鼠血压的影响
        5.3 复方七芍降压片对HLIC阴虚阳亢、瘀血阻络证大鼠血脂的影响
        5.4 复方七芍降压片对HLIC阴虚阳亢、瘀血阻络证大鼠ET-1、eNOS、TXA2合成酶CYP5A1、PGI2合成酶CYP8A1的影响
    5.5 复方七芍降压片对HLIC阴虚阳亢、瘀血阻络证大鼠hs-CRP、ET-1、HCY、PAI-1的影响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9)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TLRs/Gas6正负通路免疫稳态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选题背景
    2.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疗效评价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研究对象选择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数据处理
        2.5 研究流程
    3.研究结果
        3.1 人口学特征及病情资料分析
        3.2 治疗结果
第二部分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RPID患者免疫稳态的机制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
        2.2 治疗方案
        2.3 实验设计
        2.4 实验方法
    3.研究结果
        3.1 基线分析
        3.2 RPID患者单核细胞TLR2/4 mRNA表达量及前后变化
        3.3 RPI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TLRs蛋白比率及前后变化
        3.4 RPID患者血清MyD88、TAM受体、Gas6、IL-17、IL-23水平及前后变化
        3.5 TLRs/TAM正负通路相关因子对RPID患者免疫稳态的影响
讨论
    1.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的概念和临床表现
    2.中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的认识
        2.1 古医籍相关论述
        2.2 现代中医病名沿革
        2.3 病因病机
    3.现代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发病机制的认识
        3.1 RPID与机体反应状态和病原体特征有关
        3.2 RPID确切的发病机制尚缺乏定论
        3.3 免疫平衡稳态研究可能是RPID机制研究的突破点之一
    4.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的治疗方案
        4.1 RPID的西医治疗方案
        4.2 中医药治疗RPID的优势
    5.“益气清湿化瘀”的立法依据及辨证论治特色
        5.1 “益气清湿化瘀”的立法依据
        5.2 内服中药“盆炎康复汤”的方药分析及相关研究
    6.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依据
        6.1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的前期研究基础
        6.2 中药“妇科灌肠液”治疗RPID的依据
        6.3 艾灸神阙、足三里、中脘、关元治疗RPID的依据
    7.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临床疗效分析
        7.1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缓解下腹痛的疗效分析
        7.2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改善RPID盆腔体征的疗效分析
        7.3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改善RPID中医证候的疗效分析
        7.4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可有效降低复发率
    8.本次研究的免疫分子靶点定位
        8.1 TLRs-MyD88 信号通路
        8.2 Gas6-TAM信号通路
    9.TLRs-MyD88/Gas6-TAM正负免疫相关因子在RPID发病中的作用分析
        9.1 TLRs-MyD88 信号相关因子在RPID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9.2 Gas6-TAM系统相关因子在RPID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9.3 探讨影响RPID的免疫平衡紊乱因素
        9.4 运用ROC曲线分析相关因子的潜在诊断效能和临床意义
    10.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患者免疫稳态的调控作用
        10.1 REDCT对 TLR2/4-MyD88 正向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
        10.2 REDCT对 Gas6-TAM负向通路相关免疫因子的影响
结论
创新性及意义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
    综述一:益气清湿化瘀类中药的免疫调节活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Gas6-TAM信号通路在妇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附表
    附表1 中医气虚血瘀夹湿证候分级记分表
    附表2 盆腔体征分级记分表
附录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和科研成果
附录四 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10)丹红化瘀口服液干预气滞血瘀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客观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中医证候研究现状
    1.1 证候的概念和辨证论治
    1.2 证候的客观化
        1.2.1 四诊信息客观化
        1.2.2 证候的生物学基础
    1.3 证候的动态化
        1.3.1 时间性
        1.3.2 空间性
    1.4 证候研究的主要方法
        1.4.1 循证医学
        1.4.2 数据挖掘
        1.4.3 计算机科学
        1.4.4 系统生物学
2.气滞血瘀证候文献分析
    2.1 气滞血瘀证候研究概况
    2.2 文献检索的资料与方法
        2.2.1 资料来源
        2.2.2 文献纳入标准
        2.2.3 文献排除标准
        2.2.4 数据的预处理
        2.2.5 数据库
    2.3 文献分析结果
        2.3.1 气滞血瘀症状/体征的分布
        2.3.2 病种分布
        2.3.3 证候分布
        2.3.4 药物频次分析、关联性分析
        2.3.5 方剂频次分析
        2.3.6 Meta-分析
    2.4 小结
3.丹红化瘀口服液干预气滞血瘀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客观化评价研究
    3.1 研究方案
        3.1.1 研究目标
        3.1.2 研究内容
        3.1.3 研究方法
        3.1.4 数据管理
        3.1.5 伦理学原则
        3.1.6 统计分析方法
        3.1.7 基础资料分析
    3.2 客观化评价
        3.2.1 舌脉象
        3.2.2 眼底图像分析
        3.2.3 气滞血瘀证候聚类分析
        3.2.4 气滞血瘀证候关联性分析
        3.2.5 主症消失率
        3.2.6 次症消失率
    3.3 其他指标
        3.3.1 VAS评分
        3.3.2 疼痛发作频率
        3.3.3 疼痛发作持续时间
        3.3.4 CMSS积分
        3.3.5 中医证候积分
    3.4 疗效性指标
        3.4.1 中医疗效比较
    3.5 安全性评价
    3.6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中医证候量表
附件3:临床试验流程图
附件4: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浅谈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对现代中医学研究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D]. 许梦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黄连解毒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D]. 高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骨宝丸靶向调节BMP-2治疗Ⅰ型骨质疏松的机制探讨[D]. 张念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5)
  • [4]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概述[J]. 王靖怡,高嘉良,王阶.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07)
  • [5]云南春燥环境对小鼠气道津液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D]. 宋志敏.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肠道通透性变化及逍遥散的调节机制[D]. 丁凤敏.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中医证候模型:从定位基础到模拟临床[J]. 高振,刘莹莹,朱玉龙.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03)
  • [8]HLIC阴虚阳亢、瘀血阻络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中药干预[D]. 何聪.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TLRs/Gas6正负通路免疫稳态的作用及机制[D]. 罗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
  • [10]丹红化瘀口服液干预气滞血瘀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客观化评价研究[D]. 刘丽莎.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浅论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对现代中医研究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