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学校国债宏观经济效应比较

主要学校国债宏观经济效应比较

一、各主要学派有关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陈建宇[1](2020)在《中国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府举债融资是现代经济发展一项常用的政策手段之一。发行政府债券作为政府举债融资最为主要的实现途径,为现代市场经济各国政府所普遍采用。在金融市场上,政府债券的持续发行必然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政府债券市场规模的不断积累对经济增长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但因客观上存在着潜在的经济增长率等因素的限制,政府债券的市场规模经过持续累积,一旦超过经济增长的潜在需求之后,则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的规模不经济问题;在政府债券发行之后,政府债券在二级市场上的流通状况亦需引起高度关注,这就延伸出政府债券的市场流动性问题。政府债券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资产,因其拥有良好的市场流动性而能够促进储蓄向投资的顺畅转化,故市场流动性愈益成为成熟发达的债券市场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国际上发达国家成熟的债券市场发展经验显示,良好的债券市场流动性能够在宏观层面发挥政府经济调节功能,进而实现一定的宏观政策目标;在微观层面能够发挥市场所特有的资源配置优化功能,进而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投融资需求。而政府债券的市场流动性不仅涉及到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金融市场运行规则、金融市场容量以及金融市场交易对象及交易行为等市场问题,还与政府债券发行的源头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对政府债券市场的发展而言,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在总量上的适度、结构上的合理,政府债券的市场流动性与实际经济增长和潜在经济增长的适应度、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流动性的经济效应,以及规模和流动性二者之间的协调匹配问题均至关重要。本文从市场规模和流动性入手,研究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的宏观经济效应问题。本文研究涉及政府债券的发行和市场流通、政府债券的财政功能和金融功能等系列问题,还关乎到政府债券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良性发展以及二者的协调运作等市场基础问题;研究政府债券的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效应影响,不仅需要研究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二者各自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还需要研究其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二者之间产生的相互效应以及互动协调等深层次问题。2008年发源于美国次贷问题、随后快速在国际范围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随后全面引爆的欧洲国家政府主权债务危机,对全球各国政府债务管理问题敲响了警钟,也给各国政府在开展举债融资背景下,加强和改善政府债券的市场规模和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此同时,在此轮世界性大规模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政府试图分别启动财政政策的再度扩张,以及货币政策的更大规模宽松刺激经济运行,以期摆脱危机阴影,再一次推动政府债务规模的新一轮快速扩张。此轮更大规模的政府债券扩张在对低迷的经济增长以一定支撑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包括政府债券市场在内的债券市场和整个金融市场带来更大的泡沫积累和风险隐患集聚。2018年底,全球范围内各国债务的总规模冲到244万亿美元的新高。据国际金融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预测,2019年全球债务总规模或将创下逾255万亿美元的纪录高位,是全球年度经济产值的三倍多,全球债务杠杆空前高企,债务压力也达到空前严重的峰值水平。中国的政府债券市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相伴相随,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发挥了支持和推动作用。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规模开始超过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债券,其中2018年地方政府债券在政府债券发行规模中占比达到57.66%的历史高位。为此,本文立足政府债券的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视角,研究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的宏观经济效应问题,兼具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关于政府债务与政府债券等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回顾分类与总结述评。文献中对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及其经济效应问题研究较多,但对于政府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的研究偏少,且存在较大局限,有少量研究尝试开展政府债券市场流动性的测度和比较,但对于政府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宏观经济效应方面的研究尚属薄弱。因此,本文立足于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的双重视角,研究政府债券的宏观经济效应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通过文献回顾和相关理论准备,对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的概念及中国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的现状进行厘清和回顾,并提出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融入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元素的新IS-LM模型,尝试从理论源头视角研究政府债券的市场规模及市场流动性的效应问题;进一步,构建一个多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为我国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效应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模拟;然后通过构建TVP-SV-VAR模型,从时变参数视角,分别对政府债券、金融杠杆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政府债券、债务杠杆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开展动态研究;最后,在对国际27个样本国家(地区)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为本文的研究结论提供国际视角的经验印证。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张总体上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2)政府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张容易推动金融杠杆的提升;(3)政府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增强总体上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4)政府债券市场流动性的过度增强容易引发金融风险的积聚;(5)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政府债券发行和流通的协调运作。本文研究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1)政府债券的市场规模要与宏观经济运行基本面基本匹配,总体市场规模的基本适度和期限结构上的优化同样重要;(2)政府债券的市场流动性管理既要注重市场规则的改进完善,也要注重市场投资者基础的拓展;(3)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的匹配和良性互动应引起足够重视,要进一步深化拓展政府债券市场发展;(4)政府债券在市场规模上的扩张不仅要适应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即以潜在的经济增长为准绳,还需关注通货膨胀发展态势;(5)政府经济调节中须注重各类政策措施的协调配合,当前须实施好逆周期调节的各项相关政策措施,保持市场流动性的合理充裕,支持政府债券市场健康发展和良性运作。

华清君[2](2020)在《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国家财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国家财经治理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从各个时期的国情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彰显了非凡的国家财经治理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财经治理思想。陈云的财经治理能力首先源于青少年时期他在苏南勤勉忙碌的商业氛围和上海浓郁发达的商业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的深刻影响,此后经过长期反复踏实的财经理论学习与钻研,他的财经理论功底不断得以增强、深化和升华。这使他在长期的财经领导工作中,能够把自己财经方面的超凡天赋与财经科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主要的实践参照和理论思考,以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为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运用,从而在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重大决策实践过程中,在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开展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制订、实施有效的治理策略,在每一次危机的紧要关头,他常常临危受命,并总是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使国家和人民转危为安。研究陈云同志国家财经治理的理论渊源、实践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其间显现着鲜明独特的思想脉络,主要可以概括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等六个方面。陈云关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着眼于从上层建筑角度发挥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激励作用,从生产关系角度发挥利益攸关方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动创造作用,从资源配置角度发挥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引领作用,从再生产过程角度发挥各环节促进生产发展的导向联动作用。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明确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以及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应当构建的体制机制,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核心和目的,也是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所围绕的核心和目的,旨在阐明发展依靠什么,如何激发活力,而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是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服务的。陈云关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的思想,着眼于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善。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基本路径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脉络和主线,旨在阐明经济如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对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以及对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对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有着决定性影响。陈云关于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的思想,着眼于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维护理性的计划执行控制。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根本方法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精髓和动力,旨在阐明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如何组织,应当怎样配置,是对如何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而在资源配置上作出的制度安排。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服从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服务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思想,决定着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陈云关于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的思想,着眼于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运用政策工具稳定市场物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动态监控与理性校正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关于对经济运行实行休养和调理的机制,是诊治手段,旨在阐明如何监控经济运行过程,经济运行如何回归理性,因而是对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其他分支思想的再运用。陈云关于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的思想,要求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要求,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上的基本建设。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力量源泉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支柱和载体,旨在阐明治理活动的根本依靠是什么,如何形成长久的依靠,因此是践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个思想分支的主体力量,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最能动最根本的部分,是保证思想正确执行和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根本依靠。陈云关于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的思想,要求把有利于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中坚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而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作决策,因此是解决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根基和活的灵魂,旨在阐明治理思想的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方法论基础。陈云财经治理实践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始终保持积极而又稳妥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规律和财经理论,不因顺境而冲动,也不因困难而气馁,始终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效率和安全稳定,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在根本上是由他的治理思想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就是在财经治国中始终坚持风险思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陈云财经治理的思想与实践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分配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更好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双轮联动,避免陷入改革和市场经济治理中的形而上学。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发端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丰富并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作用于以发展对人民有利的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标、以克服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奠基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相关思想对于今天的财经治理实践仍有着指导意义,必然为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而令其焕发出新的思想魅力。

郝飞飞[3](2020)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运用及有效性分析》文中指出货币政策工具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基础媒介,是中央银行为达成货币政策目标而实施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是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关键。全球金融危机使得货币政策框架和政策工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再贴现、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信贷控制、窗口指导等常规政策工具无法满足危机应对和经济复苏,流动性支持工具、紧急注资国有化、量化宽松政策、零利率、负利率、前瞻性指引、逆转操作以及货币互换等创新型政策工具层出不穷,在流动性补充、危机应对和经济复苏中发挥了差异化的有效性。据此货币政策工具大致分为常规政策工具和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前者主要包括此前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后者则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工具创新,旨在应对“零利率”约束下限的货币传导问题并推动金融中介的信贷释放。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欧元区都进行了重大的政策创新和工具匹配,流动性支持、零利率、量化宽松及结构性资产购买计划等都是两个货币当局的共同工具选择,在流动性危机应对和最后贷款人功能履行方面,美联储和欧央行都较好地发挥了创新政策工具的作用。但在经济复苏方面,美联储和欧央行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则呈现明显的分化。中国同样实施了重大的货币政策框架改革与创新,正逐步走向一个“多目标、多工具”的政策体系,货币发行从外汇占款主导到便利工具主导,多样化的便利工具在中国货币政策体系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对于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需要重点考察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等环节的政策传导有效性。在以变量工具为代表的新型结构性政策工具有效性的考察中,便利工具的规模和利率在货币市场传导中发挥了差异化的功能。整体而言,便利工具更多是价格型政策工具,这对以数量型工具为主导的货币政策体系转向带来实质性的支撑,即便利工具在货币市场的传导,特别是价格传导上基本是有效的,当然不同便利工具的量和价传导效应存在差异化。但是,在信贷市场传导中,在考虑表外信用的融资结构和融资溢价后,SHIBOR市场利率变化在实体经济的传导效应没有得到实证的支持。在考虑2016年后的金融监管强化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后,市场利率在信贷市场或实体经济的传导效应开始有所显现,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表现较为凸显,但房地产投资对市场利率变化、融资结构和融资溢价等都不甚敏感。在便利工具成为货币发行主导力量后,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绩效有所弱化,数量型政策框架向价格型政策框架转型或是一个重大趋势,但是,存在中间目标工具空缺、传导机制不顺畅以及中央银行职能多样化等制约,未来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以及创新型政策工具匹配仍然任重道远。在走向“多目标、多工具”的政策框架过程中,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体系或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可有效缓释多目标工具匹配性和部分工具有效性的矛盾性。

周琳[4](2019)在《基于利率期限结构的中国货币政策效应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债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利率及汇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的利率期限结构作为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之间的桥梁作用日益凸显。一方面,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使得利率期限结构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具有显着影响,又使我们通过利率期限结构来考察货币政策效果成为可能。基于这样的特点,将利率期限结构纳入货币政策研究框架内,对分析和判断价格型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制定有效的货币政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目前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多已完成了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各国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比较相似,一般是将某一短期货币市场利率作为政策利率,通过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实现短期利率向长期利率的传导,最终长期利率的变化导致实体经济响应变化,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各个环节的传导都影响整个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但金融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完善,货币政策传导仍存在阻滞因素。西方利率传导机制理论中利率在各市场间快速传导这一前提假设在我国并不完全成立,因此为了能更全面具体地研究我国当前利率传导机制的通畅性,将包含了利率跨期限传导过程的利率期限结构纳入到当前的利率传导研究中来,也是对当前利率传导机制研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本文按照"理论梳理-理论分析-实证分析"的研究范式展开。理论梳理部分:本文首先对利率期限结构的传统理论和现代估计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为后文分析期限结构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机理以及我国利率期限结构估计提供理论基础以及模型方法。随后从利率期限结构内含货币政策信息、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两方面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梳理。理论分析部分:在理论梳理的基础上,从利率期限结构对宏观经济的预测以及货币政策对期限结构的影响两部分,分别研究利率期限结构在其中的作用机理,得出了本文的理论研究基础。实证分析部分:首先选用参数较少、经济意义明确、构建形式相对简单的动态Nelson-Siegel模型对我国的利率期限结构进行拟合,将复杂的利率期限结构变化降维成三个代表不同含义β因子的变动,并分别运用样本内拟合和样本外预测两种方法对模型拟合的效果进行验证。样本外预测结果显示,运用动态NS模型对未来12个月内收益率预期和方差预期与蒙特卡罗模拟方法下得到的结果拟合程度非常高,验证了运用动态NS模型对我国利率期限结构拟合的合理性。基于第四章我国利率期限结构的估计结果,将利率期限结构的代表性因子作为货币政策中的中间变量,将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效应研究分为货币政策工具对利率期限结构效应和利率期限结构对宏观经济目标效应两个部分在第五六章进行分别实证。根据本文设定的实证研究思路,首先对目标的实现程度运用建立VAR模型进行说明,但是考虑到考察的变量因子可能存在原序列非平稳的情况,所以进一步考察是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如果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建立协整方程,进而说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目标间的实现程度。其次,货币政策效应的通畅性选择运用相关系数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进行验证说明。再次,货币政策效应的时效性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进行说明。最后,通过实证结果综合分析,对利率期限结构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效应进行综合分析。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证考量,本文得出以下三个结论:一是利率期限结构能够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做出反应,同时对货币政策经济目标产生显着影响,说明当前我国利率期限结构视角下货币政策传导是通畅的,并且利率期限结构可以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前瞻性指引。二是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比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对利率期限结构产生的效应更强。三是代表短期斜率项的利差因子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更具实践意义。

杨婷婷[5](2019)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府债务作为我国地方政府的重要融资工具,在弥补地方财力、促进地区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同时,债务风险尤其是隐性债务风险也在不断累积,且日益凸显,已成为我国经济可能的“灰犀牛”。在此背景下,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风险得到了初步控制。但地方政府债务背后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还存在隐性债务考虑不充分、风险成因定量研究不足、风险评估不够全面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机制→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的框架下重新审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本文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结合国家审计署、财政部等相关公开数据,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结构等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财政分权、政治体制、宏观政策和债务管理等4个维度深入剖析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并运用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验证。接着运用常规指标、资产负债表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体系对债务风险进行了全面评估。然后,对美国、日本和其他国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经验进行了总结。最后,以将债务风险控制在地方政府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为目标,分别从处理债务风险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层面提出了有效管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思路和措施。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第一,在梳理已有相关文献和报告的基础上,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进行分析。从新中国建立前、新中国建立初期、改革开放初期和分税制改革后四个阶段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结果发现,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接着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现状(包括负有直接偿还责任的债务规模及隐性债务规模)、结构现状(包括行政层级、区域、举债主体、资金来源、债务投向、债务偿还期限等分布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二,深入剖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文章从财政分权、政治体制、宏观政策和债务管理制度四个角度对债务风险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发现财政分权因素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的根本原因,政治体制中的政绩考核因素则是风险形成的内在动力,宏观政策因素是风险形成的催化剂,而债务管理制度因素则是风险形成的技术层面原因。第三,根据以上分析,从省级层面定量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因素。基于数据的可得性,运用30个省级政府2010-2017年的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债务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因素、政绩考核因素等均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显着影响。其中,财政分权程度越高,债务风险越低;政府间晋升竞争越激烈,债务风险越高。通过对比定量分析结果与前文理论分析逻辑可知,定量分析结果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这为管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供了实证依据。第四,多角度、全面、客观评估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水平。首先根据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表现形式,将债务风险分为规模风险、结构风险、效率风险和外在风险,并分别进行阐述。然后运用负债率、债务率和偿债率等六大常规指标对债务风险进行逐项评估,结果表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体风险可控,存在一定举债空间,但债务隐性化问题严重,局部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风险不容忽视。接着通过构建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从总资产和流动性资产角度分别对债务风险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从总资产角度看,我国地方政府的总资产完全可以覆盖其总负债且还有一定空间;从流动性资产角度考虑,当或有债务转化率高于50%时,需警惕和重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最后,在稳增长和防风险双重政策目标下,通过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体系对债务风险进行了综合测评。结果发现,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债务风险得分较低,而经济较落后的西部省份债务风险得分反而较高,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程度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第五,对国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经验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介绍美国和日本的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及风险管理体制,梳理巴西和墨西哥处置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做法,并阐述哥伦比亚的债务风险预警经验,文章得出可供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借鉴的几点启示: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机制要利用和管理相结合、管理地方政府债务要制度约束和市场监督相结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要和宏观经济调控相结合、应对地方政府债务危机要事前预警和事后处置相结合。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思路和政策建议。本文认为,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管理,有必要从宏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视角出发,处理好债务风险管理与经济发展、城镇化、区域差异之间的关系,也要结合债务风险的形成原因,将风险管理纳入财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之中,完善债务风险内部管理机制,将债务风险控制在地方政府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黄鹏[6](2019)在《中国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经济总体保持了高速增长。同时,财政基本与经济的高增速相适应,发育出了稳定的财政收入汲取体系。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维系财政支出的持续扩张。在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中国有效地应对了多次国家治理上的挑战。然而,中国财政的转折点已经到来,财政富裕的黄金时代渐渐逝去,悄然从“不差钱”转向了“差钱”,收支缺口逐渐扩大。并且,在经济的中低速增长成为常态后,多年来阔绰的财政收支吞吐,固化为一种支出刚性,盘踞成形,难以回缩。正如中国古语所言,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何实现预算的中长期平衡,成为新时期考验国家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命题。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是我国预算改革的主要方向,同时,它也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有必要对其内在机理、要素构成、制度运行条件作仔细研究。同时,中国有着不同于世界其它国家`的国情条件,这意味着不可照搬他国经验,“衣有款型”,尚需“量体裁衣”,即便是借鉴他国的优秀制度,也仍需考察本国国情。在某种程度上,本文是在就跨年度预算之“衣”,“量”中国国情之“体”。而这一“体”便是中国庞大的经济总量、政治体制、历史文化、财政体制、人口结构、地区差异等因素。基于这样的思考线索,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第一,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的相关理论阐释。本文从预算的定义与职能出发,重新检视及回答了“预算是什么?预算要干什么?”的问题,并基于当代预算的主要特征提出,现代意义的预算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监督政府的途径,而“预算平衡”则是社会处于“良治”的重要标志。进而,对预算平衡加以探析,认为现代预算平衡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刻画:“政府与市场的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平衡”以及“在某一时间跨期上的平衡”。这三个平衡维度之综合可谓之为“跨年度预算平衡”。预算平衡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主题,本文选择从政府主体、预算行为、制度产权成本三个角度作理论铺陈,它们从不同角度与预算平衡产生联系,事实上是从预算管理主体、预算活动特征、预算的制度交易属性这三个视角分析了预算运行的结果,有助于我们认识预算平衡,并为建构跨年度预算提供有益的见解。第二,跨年度预算平衡一般性框架的构建与国际经验分析。本文参考了世界银行的中期预算框架,设计了一个由三大要素组成的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的一般性框架。其一、基本要素设计。主要是对跨年度预算基本形态的设计,勾勒出了跨年度预算平衡的基本原则、改革目标、覆盖范围、架构体系以及滚动模式的基本形态。其二、技术要素设计。是对跨年度预算平衡框架在技术上的安排,本文在技术要素设计主要从下五方面展开介绍:支出管理、收入管理、债务管理、预算的稳定管理、预算预测。其三、组织要素设计。组织要素设计就是分析制度改革推行的环境下,各行动主体的角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一般性框架的理论建构下,本文还在发达国家、转型与发展中国家中,选取介绍七个国家跨年度预算改革或施行的情况,并提炼出四项经验启示:一是各国应当灵活调适跨年预算方法,不可生搬硬套;二是重视法律架构规范作用,法律在制度变革初期能够有效地约束各方,朝着共同的改革方向前进;三是预算平衡本身是财政稳健与谨慎的表现,因此,在预算编制前期的预测中要做到准确、审慎;四是跨年度预算平衡是一整套综合、复杂的框架体系,其建成非一日之功,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因此,要接纳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在方式、方法上的摸索,容许其渐进成长。第三,梳理中国预算平衡管理的历史变迁。这部分内容主要从预算平衡管理的角度截取了自建国以来,中国预算平衡管理历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与文本,并试图抽取出其中预算平衡管理的阶段性线索。本文将中国的预算平衡管理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对各阶段重要事件、文本及其意义在各节中加以分析梳理。最后,总结建国来整个预算平衡管理的演进规律:一、我国的预算平衡管理改革历程,体现出了中央主导下中央与地方上下制衡的特色;二、预算改革从渐进积累转为综合加速,预算平衡管理体系日渐复杂与成熟;三、随着公共财政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社会各主体权利意识的生成,预算主体权利观念也日渐形成发展,并促进了预算平衡朝着更多元的层面发展,而非单一的整体性平衡;四、财政风险演化及应对是推动中国迈向跨年预算平衡管理重要因素。第四,对我国预算平衡水平分两部分作实证研究。第一部分是实证研究我国财政的可持续性。本文使用跨期预算约束模型检验了我国财政的可持续性状态,研究发现我国目前的财政是可持续的。然而,通过动态分析30年、25年、20年以及15年的时间移动跨期发现,我国的财政可持续性在走弱,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的财政可持续在变弱。这或许也多数人的观感不一致,但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量在逐渐增大的同时,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也同样增加,包括最近两次较大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制度性不对接问题,都可从不同层面解释中国财政在可持续性在走弱的推断。第二部分预算余额的分析,将我国的预算余额分解为周期性预算余额与结构性预算余额两部分,结合了预算余额与我国的经济周期变化,提取出其中的周期性因素与结构性因素。研究发现这两部分因素都对预算余额的形成有明显的影响,而结构性因素则更为显着,由于财政收支政策的时滞效应,预算赤字仍可能处于较高的水平,为有效控制预算余额,保持财政可持续,应当注意分析当前财政政策的中远期效果。第五,基于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跨年预算平衡机制具体构建思路。本部分从六个方面讨论了我国在如何由年度预算迈向跨年度预算。首先是从政府职能的履行的角度来讨论预算平衡管理,主要从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的垂直关系两个角度探视其职能履行及其对预算产生的影响,这一节可视为预算平衡的基础性环节。第二节是提出有效地管理财政支出以促进预算平衡,而在这一管理上,则可从支出总额控制、支出结构优化、项目报批统筹、或有负债管理以及绩效管理五个方面实现所谓支出的管理。与支出管理相对应,第三节从财政收入方面提供讨论其与预算平衡相关的若干管理范畴,它们分别是收入规模、收入预算管理、合理统筹利用存量现金、地方主体税种培育等。第四节讨论的是预算稳定性,它构成了对预算平衡最为直接的管理。第五节则是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这一紧迫现实提出对策建议,分别从常规制度建设、存量债务偿还、增量债务约束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最后一节是跨年度预算编制实施,分别从组织内构架、编制流程以及增加预算约束三方面提出建议。

张淦[7](2016)在《中国金融资产短缺的测度、成因和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出两大突出现象:一方面,货币供应量超常规增长,表现为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以房产为代表的非货币资产的价格高企,资产价格泡沫化严重。由此两大现象衍生出结构性通货膨胀、全社会杠杆率快速上升、经济下行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威胁了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厘清各类资产数量失衡和价格失衡的成因对于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难题至关重要,但是现有的理论尚缺乏完善的解释。2006年,卡巴雷罗教授提出了资产短缺假说,该假说从金融发展的角度阐述了金融工具的数量与储蓄规模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金融资产的供求关系可以得出,当金融资产的供给不能满足金融资产的需求时,资产价格上涨、经济下行、长期利率走低、经常账户盈余等现象都是必然结果。资产短缺假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系统而合理地解释中国存在的问题,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但是该假说以发达国家为研究核心,在解释中国的问题时尚存在很多缺憾,微观基础的缺乏以及假设条件的改变使得该理论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在中央加快金融改革步伐的大方向下,厘清中国是否存在金融资产短缺、为什么存在金融资产短缺以及金融资产短缺如何影响宏观经济这三个问题对于应对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难题以及明确金融改革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传统资产短缺理论的研究框架和研究范式拓展到中国的现实情况中来,在对中国现实考察的基础之上实现了资产短缺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界定了中国金融资产短缺的内涵、明确了金融资产短缺的成因以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金融改革应以解决金融资产短缺为导向,如何丰富和完善金融资产的供给是未来金融改革的重要思路。在研究思路上,本文沿着金融资产短缺的界定、度量、成因以及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思路逐步进行展开。在研究内容上,结合研究思路,按照金融资产短缺的界定和测度、金融资产短缺的成因、金融资产短缺的影响机制三大方面展开研究。具体来说,第一,我们首先界定了金融资产短缺的内涵。对金融资产短缺进行合理的界定是全文展开研究的起点。在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于金融资产短缺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纳入了中国的现实,界定了中国金融资产短缺的内涵。然后指出现行衡量金融资产短缺的指标在构建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度量指标,利用该指标我们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金融资产供需情况进行比较,以判断中国是否存在金融资产短缺;第二,我们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阐述了金融资产短缺的成因。金融资产的需求来源于储蓄,通过比较各国家庭部门的储蓄率和资产结构获得了储蓄和金融资产需求的关系。金融资产的供给来源于金融体系,通过比较中国和其他国家金融资产供给结构的差别,发现了我国金融资产供给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本文通过协整检验,分析了各因素对金融资产短缺的影响;第三,我们研究了金融资产短缺影响宏观经济的机制。金融资产短缺首先通过影响资产选择和资产替代使得家庭资产结构和社会资产结构出现失衡。通过构建纳入金融资产短缺的资产替代模型,我们明确了金融资产短缺影响资产替代并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路径和阶段性特征。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进一步研究了结构性通胀和储蓄投资转化率降低与金融资产短缺的关系,从而从新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创新性解释。整个的研究过程为资产短缺理论在中国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拓展和丰富了资产短缺理论。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和实证检验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长期以来,中国存在金融资产短缺,这种短缺是由于金融资产的需求结构和金融资产的供给结构不匹配造成的。随着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储蓄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的金融资产结构应该向非货币类金融资产为主倾斜,但是由于金融市场发展缓慢,非货币类金融资产的供给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居民对金融资产的旺盛需求,居民投资渠道狭窄,表现为金融资产短缺长期存在。第二,金融资产短缺通过约束型资产替代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引发家庭资产结构和社会资产结构失衡,并且这种影响具有阶段性。金融资产短缺影响了人们对资产的选择,导致了资产的过度替代,在上世纪90年代表现出高储蓄存款特征,进入新世纪则表现为高储蓄存款和高房价长期并存。第三,金融资产短缺的存在使得房价上涨的挤出效应大于财富效应,从而表现为高房价与低通货膨胀并存,结构性通胀凸显。实证研究表明,不存在金融资产短缺时,房价促进了消费拉升了通胀;存在金融资产短缺时,房价对消费的促进作用被削弱,这是因为金融资产短缺的存在使得房产的投机属性大于消费属性,房价过快上涨抑制了消费。第四,金融资产短缺的存在使得储蓄投资转化率降低,导致长期以来储蓄大于投资,既影响了经济的增长,也导致了国际收支失衡。研究发现,金融资产短缺的存在可以从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质量和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数量上影响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并进而降低了长期经济增长率,同时,我国经常账户长期盈余也和金融资产短缺密切相关。在本文结论的基础之上,我们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促进居民消费、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推进商业银行转型、构建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逐步开放居民对外投资等政策建议,为更好地推进金融改革提供了参考。

刘卫平[8](2015)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及其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货币政策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当前世界经济己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本文基于后金融危机视角,对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及其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从2007-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和1929年的“大萧条”还是存在本质区别的,这次危机并未触发“大萧条”式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今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中央银行都采取了应对措施,阻止了金融系统的崩溃,同时也创造了必要的流动性来避免银行机构的倒闭,而“大萧条”时的银行公开倒闭潮曾让世界经济走向崩溃边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基本进入“零利率时代”,以联邦基金利率为工具的常规货币政策无法继续发挥效力,随即美联储开始大规模购买国债和抵押贷款证券从而掀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序幕,事实证明2008年美国的QE货币政策的调整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次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中,美联储早期实行的不当货币政策,可以说是为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埋下了伏笔。由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是非线性的关系,对于金融动荡在理论上难以形成成熟的可遵循的规则。当必要调整货币政策来应对金融危机时,货币政策的选择就表现得更像是一种权衡的艺术,而不是“科学”。因此,货币政策决策对解决金融危机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应制定严谨的货币决策机制以决定货币政策框架,进而间接控制危机的蔓延。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文章首先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阐明研究思路和方法,指出文章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接着本文简要总结了货币政策的相关理论,分别从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以及货币政策调整的传导机制方面说明货币政策赖以生存的根基和渠道,并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美国货币政策理论基础的演变进行回顾。其次,本文较为详细地阐述美国货币政策演进的历史历程及其影响,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国内外背景、并从货币政策工具、国际传导机制、退出效应等方面探讨了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其中主要包括常规货币政策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然后本文运用VAR模型首先对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世界经济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分析政策调整的国内影响、对发达经济体的影响,以及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影响;文章接着考察了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特征、影响路径以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结合实证研究以明确在大国博弈环境下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带来的多视角多层面冲击。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选取更加全面的中国数据实证检验了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后金融危机时代常规货币政策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存在差异,且后者影响较为显着;接着论证了这种调整对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所带来的压力,本文认为中国需要在经济发展方式、对外经贸战略等方面进行战略性调整。最后本文总结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对中国应对美国货币政策调整主要从经济发展战略与金融发展战略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易晓溦[9](2015)在《基于TVP-VAR扩展模型的货币政策动态计量研究》文中指出货币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三大常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逆周期调控来维持一个国家或地区货币市场的稳定,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为了避免经济陷入衰退纷纷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由于受到零利率下界约束,货币当局利用常规货币政策进行逆周期调控的边际效用递减,整个金融系统的信用扩张功能也逐渐丧失预期效果。出于不同动机货币当局普遍开始实施以量化宽松为代表的非常规货币政策。为了消除该类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影响,近年来我国货币当局也开始主动频繁实施一系列非常规货币政策。常规货币政策和非常规货币政策实际经济效果和搭配使用问题变得尤为重要。同时,本轮金融危机使得以往被奉为圭臬的确保物价水平稳定即可确保整个金融系统稳定的货币政策理念已为各国政策监管部门所摈弃。资产价格波动对货币市场和金融体系稳定性所产生的冲击使研究者们越来越关注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的应对问题。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结构的深化,资产价格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联耦合性增强,深入分析中国资产价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和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波动的应对策略无疑变得越来越迫切。此外,在新的金融环境下,物价水平的稳定仅仅表现为金融稳定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货币当局需要从多角度、多层次来对金融状况进行宏观审慎监管以达到维护整个货币市场和金融系统稳定的目的。这使得构建综合反映实际货币市场运行状况的指标体系及识别金融状况稳定性变得迫在眉睫。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现实问题,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最新的计量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一,第2章基于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研究了货币供给冲击作用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动态响应机制。研究表明,货币供给冲击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TVP-VAR模型能够很好刻画我国货币传导机制的时变特征。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当局逐渐弱化货币政策调控的行政化干预,货币供给过程表现为逐渐增强的产出缺口驱动特征。无论是基于时间维度还是基于时点维度考虑,随着金融体制的逐步健全和完善,货币供给冲击作用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政策工具的影响强度逐渐增大而响应时间则逐渐缩短。增加货币供给量这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具有真实效应,能够显着的影响实际利率和产出水平,然而从长期来看对实际利率和产出水平却缺乏永久性影响。第二,第3章基于符号约束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S-TVP-VAR)模型研究了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S-TVP-VAR模型提高了模型的模拟估计效果。以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为代表的整体宏观因子冲击是产出水平和物价水平波动的最主要冲击源。总需求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效果大于总供给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效果。由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过程可知,以利率冲击为代表的常规货币政策冲击对产出水平和物价水平的冲击影响效果要大于以信号冲击和资产负债表冲击为代表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冲击对产出水平和物价水平的冲击影响效果,常规货币政策调控手段仍然是货币当局的优先选择。比较分析非常规货币政策效果,资产负债表渠道相对于信号渠道而言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更显着。2009年以来,通过信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等非常规货币政策调节货币市场和宏观经济走向的政策效果的影响力正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强。第三,第4章基于含有潜在门限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LT-TVP-VAR)模型研究了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冲击与中国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期限结构之间的动态关联。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货币市场相对于债券市场而言具有更高的开放度和流动性,各利差对货币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的冲击影响要大于各利差对债券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的冲击影响。对于货币市场而言,无论是美国常规货币政策还是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均使得我国货币市场的短期利率水平下降、中期利率水平上升和长期利率水平下降;对于债券市场而言,无论是美国常规货币政策还是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均使得我国债券市场的短期利率水平上升、中期利率水平下降和长期利率水平下降。无论是从有门限时各利差对货币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的脉冲响应结果考虑,还是从无门限时各利差对债券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的脉冲响应结果考虑,以潜在利差来衡量的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对我国金融市场利率期限结构变动的影响要大于以名义利差来衡量的美国常规货币政策对我国金融市场利率期限结构变动的影响。以名义利差来衡量的常规货币政策主要在金融危机前对中国的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动产生影响,而以潜在利差来衡量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对中国的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动影响金融危机后才越发凸显出来。此外,中国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对该冲击的反应的敏感性还取决于美联储在各阶段所实施的前瞻指引规则类型。第四,第5章首先运用潜在门限因子(LTF)模型研究与我国有密切贸易和金融往来国家的法定货币汇率波动的共同影响因素,然后借助由时变因子驱动的广义自回归计分(GAS)模型研究了不同市场上人民币与关联货币汇率波动的时变相关性特征,最后利用BEKK-MGARCH模型对比研究了中国与关联国家货币政策联合干预情景下汇率协同波动性和美国与关联国家货币政策联合干预情景下汇率协同波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货币汇率波动成因存在明显差异,但波动走势主要由全球性冲击因子、区域性冲击因子和异质性冲击因子决定。从人民币与关联货币汇率波动的时变相关分析来看,2005年以前人民币与关联货币汇率波动的时变相关系数的波动幅度在要大于2005年以后人民币与关联货币汇率波动的时变相关系数的波动幅度。2008年金融危机的出现对该趋势产生了些许扰动,2008-2009年这段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与关联货币汇率波动的时变相关系数的波动幅度和波动频率明显高于正常情景。无论相对于中国与关联国家货币政策联合干预情景,还是美国与关联国家货币政策联合干预情景,货币政策的联合干预总体上均降低了人民币与关联货币汇率波动的协同效应。美国货币政策冲击作为全球性冲击因子在维持汇率市场的稳定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而中国货币政策冲击更多的是作为区域性冲击因子在维持亚洲市场上汇率稳定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五,第6章结合以上各章的细致分析所得到的结论,在综合考虑现实代表价值的基础上选取一系列经济指标,基于时变参数因子增广向量自回归(TVP-FAVAR)模型构建了中国金融状况指数。检验结果证实,该指数不仅能有效地反映我国货币市场运行状况,而且它所表现出的较强预测能力值得将其纳入到制定货币政策的参考指标体系中。本文还从货币市场稳定性的角度出发,利用分层狄利克雷混合过程的无限状态隐含马尔可夫区制(MS-IHMM-HDPM)模型研究了金融状况指数的区制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金融状况指数在宏观经济运行的不同阶段均表现出明显的平稳性和稳定性特征,我国货币市场从总体上来说并不存在很严重的系统性风险;然而金融状况在宏观经济运行的不同阶段期稳定性强弱却存在显着差异,当经济运行环境处于金融危机中时我国货币市场面临的稳定性最弱。本文进一步运用动态平均(DMA)模型研究了影响货币市场稳定性的冲击风险源。研究表明,外汇储备、货币供给量、人民币汇率水平和房地产价格等资产价格因素越来越成为影响货币市场稳定性的主要风险源。资产价格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纳入货币政策反应函数。通过以上前沿的宏观计量模型在时变情景下对我国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模拟和评估,从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角度深化了新的宏观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和操作规则的认识。对于货币当局提高货币政策间协调配合能力、优化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和执行逆周期操作以抵消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明显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林峰[10](2014)在《人民币渐进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规则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中国货币政策面临的内外部均衡难题出发,利用DSGE-NOEM框架(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两国模型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规则。在建立理论模型讨论之前,本文的第2章和第3章分别作了理论和经济运行实际这两方面的准备。第2章是文献综述,分别从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脉络和货币政策规则研究两个角度,对主要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回顾,为理论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理论起点。第3章是对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特征事实的描述,其目的是为理论模型的主要架构和有关参数的确定寻找实际经济和文献研究中的证据,也对中国经济近期面临的主要外部冲击——美国等主要经济体的量化宽松及其退出情况进行描述。第4章的目的是构建文章的两个理论模型。在前面两章的基础上,第4章首先在Obstfeld&Rogoff(1995,1996)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NOEM两国模型,通过简化的模型设定和特殊的参数假定,使得模型能够比较方便地求出解析解。但由于该模型比较简单,模型中也只设定了3个时期,动态特征不够丰富,因此本文随后对模型做了一系列扩展:在模型中引入不确定性以设立一个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两国模型,并引入交错定价的厂商,引入对企业投资行为的考虑,考虑投资的调整成本以在模型中平滑投资的波动幅度。由于扩展模型比较复杂,无法求得显式解,因此通过脉冲响应加以研究。第5章是对理论模型中政策含义的研究。在人民币的不同开放程度下,对于借助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利率、货币供应量或者汇率——应对外部冲击的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的依据是中央银行损失函数的值的大小(基本模型)或者在脉冲响应中中央银行损失函数提高的幅度(扩展模型)。其中,人民币的不同开放程度包括这样几种情形:1.固定汇率制+资本跨境流动管制;2.固定汇率制+资本自由跨境流动;3.浮动汇率制+资本自由跨境流动。在第一种情形下,中央银行可以采取控制利率或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方式应对冲击,而且控制利率和控制货币供应量得到的效果是相似的,均可以实现对冲击的抵消。而在第二种类情形下,本国中央银行失去了对货币政策控制的主动权。唯一可以采用的应对手段是主动调整汇率。但是数值分析显示,通过汇率的调整对经济波动的平抑作用效果是较差的。在第三种情形下,本国中央银行采取调整利率或者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手段均能够起到应对冲击,平抑经济波动的作用。利用扩展模型,对不同形态的泰勒规则作进一步讨论时发现,前瞻性的泰勒规则优于其他规则,包含汇率因素的泰勒规则与泰勒规则原式的效果相差不大,而试图进行利率平滑的泰勒规则的效果逊于其他规则。基于对理论模型的讨论,本文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困境的解释和对策建议,本文认为在当前人民币渐进开放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受到一定程度的管控,同时外汇管理部门未能对热钱的跨境流出入进行有效的阻断,事实上形成了近似于固定汇率制+资本跨境流出入的组合,中央银行面临“三元悖论”的困境,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基本方法包括:在近期,难以显着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应当着力实现有效阻断热钱的流出入,以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在长期,中央银行应该以人民币的高度开放为长远目标,不断向着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和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的远期目标推进,摆脱当前的货币政策困境。二是对于QE退出时我国应采取政策,本文提出:QE的退出将会从贸易渠道和利率与资本流出入渠道影响中国经济,首先可以明确我国将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应对这样的冲击,但在当前中国经济事实上所处的固定汇率制+资本自由跨境流动的组合下,中央银行面临的困境将会进一步凸显,因此本文建议,一方面要避免给货币政策赋予过多的职责,主要以深化改革为手段调整经济结构,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应该逐步树立按规则操作的意识,以促进经济主体对中央银行行为的稳定预期;同时,还应该继续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并且向人民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推进,向人民币高度开放的远期目标推进。三是对未来人民币高度开放情形下的货币政策工具规则以定性的方式提出了建议。本文认为,在这一高度开放的情形下,中国中央银行将有效摆脱当前面对的货币政策操作困境,货币政策操作将以专注于国内目标为主,而外部冲击则主要由汇率的自由浮动来缓冲。而根据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体系变化的特征,未来利率工具规则将可能比货币工具规则更加适用于中国中央银行采用。

二、各主要学派有关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各主要学派有关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一、本文研究背景
        二、本研究的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政府债务作为国家干预宏观经济运行的政策手段的研究
        二、政府债务适度规模及其效应问题的研究
        三、债券市场流动性方面的研究
        四、政府债券市场流动性对政府债务作用发挥的效应研究
        五、政府债务的金融效应研究
        六、动态研究方法
        七、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本文的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三、本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中国政府债务与政府债券市场发展
    第一节 中国政府债务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央政府债务
        二、地方政府债务
    第二节 中国政府债券市场
        一、国债(中央政府债券)市场
        二、地方政府债券市场
    第三节 中国政府债券市场的金融功能探析
        一、中国政府债券发行的信用属性和市场交易属性
        二、中国政府债券二级市场信用属性与交易属性
    第四节 中国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特点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财政领域相关理论
        (一)政府债务理论
        (二)预算约束理论
        二、金融领域相关理论
        (一)金融市场理论
        (二)市场流动性理论
        三、经济社会领域相关理论
        (一)经济增长理论
        (二)规模经济理论
        (三)通货膨胀理论
        (四)经济周期理论
        (五)风险管理理论
        四、动态经济学理论
    第二节 研究假设的提出
        一、理论推导
        二、研究假设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府债券、宏观效应与政策调节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
    第一节 DSGE模型构建
        一、家庭部门
        二、银行部门
        三、生产部门
        四、政府部门和货币政策
        五、市场出清
    第二节 参数校准和估计
        一、部分参数校准
        二、贝叶斯估计
    第三节 数值模拟
        一、政府债券市场规模扩张效应分析
        二、政府债券市场流动性增强效应分析
        三、银行机构持有政府债券规模权重改变下的流动性冲击
        四、政策调节
    第四节 本章研究结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府债券的金融杠杆与经济增长效应
    第一节 政府债券、金融杠杆与经济增长的逻辑关系
    第二节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
        一、模型构建
        二、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模型适用性分析
        二、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流动性变动的波动率特征分析
        三、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流动性效应的脉冲响应分析
        四、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互动时变特征分析
    第四节 本章研究结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府债券的债务杠杆与通货膨胀效应
    第一节 政府债券、债务杠杆与通货膨胀的逻辑关系
    第二节 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模型适用性分析
        二、脉冲响应分析
    第四节 本章研究结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府债券市场发展宏观效应的国际经验验证
    第一节 研究样本的选取
    第二节 模型构建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二、模型设定
    第三节 实证检验
        一、基准回归
        二、两阶段最小二乘(2sls)回归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本文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总结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主要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和参与项目
致谢

(2)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与发展过程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一) 国家治理
        (二) 国家财经治理
        (三) 陈云财经治理的特征
    二、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
        (一) 以马克思主义财经治理的思想和方法为根本指导
        (二) 以苏联社会主义财经管理模式为重要借鉴
        (三) 以西方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必要参考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 两次相对集中学习积淀了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功底
        (二) 边区和东北的理财经历开始了思想的萌芽
        (三)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历程推进了思想的逐步成熟
        (五) 探索和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实践历程
    一、努力探求财经治理实践路径保证根据地自我供给
        (一) 打好与法币间的“货币战争”以稳定市场
        (二) 大力推进生产自救
        (三) 运用再分配手段治理经济困难
    二、成功运用财经治理综合手段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一) 建立财经治理的组织与制度框架
        (二)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恢复
        (三) 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应对困难局面
    三、充分调动财经治理制度力量稳步开展经济建设
        (一) 健全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经制度体系
        (二)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 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四) 用市场手段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问题
        (五) 在加快对外贸易中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四、积极发挥财经治理思想作用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一) 对国民经济实行清醒地健康地调整
        (二) 改革完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 在改革中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体系
    一、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 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
        (一) 发挥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保障激励作用
        (二) 发挥利益攸关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能动创造作用
        (三) 发挥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引领作用
        (四) 发挥再生产各环节在促进生产发展中的导向联动作用
    二、财经治理的基本路径: 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
        (一) 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
        (二) 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三) 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
        (四) 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
    三、财经治理的根本方法: 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
        (一) 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
        (二) 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
        (三) 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
        (四) 坚持计划全过程理性控制
    四、财经治理的诊治手段: 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
        (一) 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
        (二) 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
        (三) 运用政策工具治理市场物价
        (四)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
        (五) 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
    五、财经治理的依靠力量: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
        (一) 国家财经治理依靠大量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
        (二) 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
        (三) 严格干部的政治标准是国家财经治理的根本要求
        (四)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财经治理在思想上的基本建设
    六、财经治理的方法论基础: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
        (一) 坚持有利于人民的价值理性
        (二) 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
        (三) 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策
第四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理论的基础
        (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 不同经济运行模式下的财经治理具有共同的目标与手段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对国家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形象概括
        (一) 陈云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始终是关在“笼子”里的
        (二) 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自主调节
        (三) 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辩证关系
    三、为防范国家财经治理中的颠覆性错误提供了思路
        (一) 防范颠覆性错误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
        (二) 坚持人民性和计划性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思想保障
        (三) 陈云财经治理哲学思想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有效方法
        (四)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物质基础
结语
    一、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紧扣各个时期关键问题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并服务于他所处的时代
    四、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服务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发表学术论文
    出版学术专着
    成果获奖情况
    主持科研项目
致谢

(3)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运用及有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三节 论文框架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货币政策框架与政策工具:基于文献的梳理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相关理论
        一、货币政策框架及其内涵
        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演变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中间目标的关联
        四、政策规则与操作框架匹配
        五、货币政策框架及政策工具有效性的思考
    第二节 现代货币理论(MMT)及其工具体系
        一、MMT内涵及发展
        二、MMT的政策框架及运行机制
        三、MMT及其工具的局限性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的文献综述
        一、常规货币政策工具
        二、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
        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章 货币政策工具:类别、功能与局限
    第一节 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功能与局限
        一、存款准备金
        二、再贴现工具
        三、公开市场业务
    第二节 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的功能与局限性
        一、非常规货币政策概述
        二、量化宽松
        三、前瞻性指引
        四、负利率
        五、扭曲操作
        六、货币互换
    第三节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内涵与运作机制
        二、主要特点和不足
        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与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关系
    第四节 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一、货币政策工具创设与有效性提升
        二、多样化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及有效性的提升
        三、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框架有效性的再认识
第四章 全球金融危机与美国多元化货币政策工具应用
    第一节 危机爆发与常规政策应对
        一、次贷问题演变为次贷危机
        二、危机早期的常规货币工具运用
    第二节 系统性危机与流动性支持工具创新
        一、次贷危机升级为系统性危机
        二、流动性支持工具的创新与运用
        三、小结:流动性创新工具的有效性
    第三节 危机应对、国有化与量化宽松
        一、系统重要性机构救助:担保、注资与国有化
        二、量化宽松政策:流动性提供与资产负债表修复
        三、小结:量化宽松和扭转操作的有效性
    第四节 新型政策工具有效性与货币政策正常化
        一、非常规工具取得较大成功
        二、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进程
    第五节 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重启
第五章 金融危机、债务危机与多元货币政策工具的应用:欧元区的分析
    第一节 欧央行传统政策框架
        一、欧元区传统货币政策框架
        二、物价稳定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工具
    第二节 系统性危机下的货币工具应用
        一、系统性危机下的经济表现
        二、危机下的货币政策工具运用
        三、金融危机应对工具的有效性评价
    第三节 主权债务危机与货币政策应对
        一、希腊引爆主权债务危机
        二、欧债危机、利率目标与结构性货币工具运用
        三、债务危机应对工具的有效性评价
    第四节 通货紧缩与多元货币政策工具运用
        一、负利率政策
        二、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
        三、资产购买计划
        四、欧元区前瞻性指引
        五、通货紧缩应对工具的有效性评价
        六、不确定的未来与量化宽松政策的重启
第六章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货币市场传导及实体经济传导的有效性分析
    第一节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有效性分析
        一、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有效性
        二、中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政策意图
        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验证的两个环节
    第二节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市场利率影响的实证设计
        一、研究设计
        二、数据描述
        三、变量定义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SHIBOR的影响
        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质押式回购利率的影响
        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市场利率影响的综合分析
    第四节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实体经济中的传导—基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初步探索
        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实体经济传导中的理论设计
        二、市场利率、融资溢价与政策传导:违背理论
        三、分阶段后的传导机制:结果改善
        四、基于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考察:特殊的变化
    第五节 简单结论
第七章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提升:从数量型到价格型的转型
    第一节 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演进的基本历程
        一、国家银行到中央银行的过渡阶段
        二、中央银行制度建设阶段
        三、中央银行制度调整完善期
    第二节 以货币供应量为核心中间目标的政策有效性评价
        一、信贷调控、广义货币与经济增长
        二、广义货币与物价稳定
        三、汇率改革、外汇占款与货币供应
    第三节 以基准利率为核心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有效性提升的难题
        一、职能定位:价格型政策难以全面替代数量型政策
        二、中间目标:价格型核心工具的空缺
        三、传导机制的考察:缺乏基础利率
        四、职能权衡: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
    第四节 货币政策框架改革:完善多目标与多工具政策体系
        一、构建多目标与多工具政策体系
        二、完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三、重点推进数量型框架向价格型框架转型
        四、着力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一、全文总结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基于利率期限结构的中国货币政策效应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内容及框架
        1.2.1 主要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2.1.1 利率期限结构传统理论
        2.1.2 利率期限结构现代理论
    2.2 利率期限结构与货币政策关联性综述
        2.2.1 利率期限结构内含的货币政策信息
        2.2.2 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
第3章 利率期限结构在货币政策体系中的作用机理
    3.1 货币政策体系概述
        3.1.1 货币政策调控框架
        3.1.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3.2 利率期限结构的宏观经济信息预测效应
        3.2.1 利率期限结构对经济增长的预测
        3.2.2 利率期限结构对通货膨胀的预测
        3.2.3 利率期限结构对远期利率的预测
    3.3 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渠道
        3.3.1 基于流动性效应的利率传导
        3.3.2 基于预期效应的利率传导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利率期限结构估计——基于动态Nelson Siegel模型
    4.1 拟合模型及方法
        4.1.1 Nelson Siegel模型
        4.1.2 卡尔曼滤波算法
    4.2 基于Nelson Siegel模型的中国利率期限结构估计
        4.2.1 样本数据选择
        4.2.2 样本数据统计性描述
        4.2.3 参数估计
    4.3 拟合及预测效果评价
        4.3.1 样本内拟合
        4.3.2 样本外预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效应实证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变量关系设定
        5.1.2 阶段划分
        5.1.3 效应评价
    5.2 样本数据概况说明
    5.3 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对利率期限结构效应分析
        5.3.1 数据处理
        5.3.2 对长期水平因子效应
        5.3.3 对短期斜度因子效应
        5.3.4 对中期曲度因子效应
        5.3.5 实证结果归纳
    5.4 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利率期限结构效应分析
        5.4.1 数据选取
        5.4.2 对长期水平因子效应
        5.4.3 对短期斜度因子效应
        5.4.4 对中期曲度因子效应
        5.4.5 实证结果归纳
第6章 利率期限结构对宏观经济目标效应实证分析
    6.1 数据选取
        6.1.1 数据含义
        6.1.2 数据处理
    6.2 利率期限结构对宏观经济目标效应分析
        6.2.1 对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6.2.2 对通货膨胀效应分析
        6.2.3 对贸易差额效应分析
        6.2.4 对其他经济运行目标效应分析
    6.3 实证结果归纳
第7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全文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对现有文献的述评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六、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地方政府债务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地方政府举债的合理性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三、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内容
第三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
    第一节 地方政府债务的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建立前地方政府债务发展概况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地方政府债务发展概况
        三、改革开放初期地方政府债务发展概况
        四、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债务发展概况
    第二节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现状分析
        一、全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测算
        二、各省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第三节 地方政府债务结构现状分析
        一、债务层级结构
        二、债务区域结构
        三、举债主体结构
        四、资金来源结构
        五、债务投向结构
        六、债务期限结构
第四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的定性分析
    第一节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的财政分权因素
        一、财权与事权不匹配
        二、地方政府预算软约束问题突出
        三、地方政府融资机制不健全
    第二节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的政治体制因素
        一、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不完善
        二、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三、地方官员违规举债问责机制不完善
    第三节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的宏观政策性因素
        一、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影响
        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影响
        三、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影响
    第四节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的债务管理制度因素
        一、缺乏有力的债务风险管理机构
        二、用债效率低
        三、偿债无保障
第五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的定量分析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二、晋升激励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第二节 模型设计与样本选择
        一、模型设计
        二、样本数据及变量选择
    第三节 实证检验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二、回归结果分析
        三、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
    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风险
        一、规模风险
        二、结构风险
        三、效率风险
        四、外在风险
    第二节 运用常规指标评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一、债务负担率
        二、债务率
        三、偿债率
        四、债务依存度
        五、或有债务比例
        六、或有债务与综合财力比率
    第三节 运用资产负债分析法评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一、构建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框架
        二、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分析
        三、考虑流动性的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联合分析
    第四节 稳增长和防风险目标下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
        一、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体系
        二、省级层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
        三、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
第七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美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及风险管理
        一、地方政府债务概况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情况
        三、风险管理机制
    第二节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及风险管理
        一、地方政府债务概况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情况
        三、风险管理机制
    第三节 其他国家的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处置及风险预警
        一、巴西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处置
        二、墨西哥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处置
        三、哥伦比亚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系统
    第四节 国际比较对我国应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启示
        一、对地方债务融资机制要利用和管理相结合
        二、管理地方政府债务要制度约束和市场监督相结合
        三、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要和宏观经济调控相结合
        四、应对地方债务危机要事前预警和事后处置相结合
第八章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正确处理债务风险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处理好债务风险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处理好债务风险管理与城镇化的关系
        三、处理好债务风险管理与区域差异的关系
    第二节 中央政府层面政策建议
        一、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法律体系
        二、合理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财权事权
        三、完善地方官员考核机制
        四、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机构
    第三节 地方政府层面政策建议
        一、健全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机制
        二、完善地方政府融资机制
        三、积极应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四、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6)中国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跨年度预算平衡理论分析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预算平衡
        二、跨年度预算平衡
        三、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的优势
    第二节 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机制
        一、预算支出的约束机制
        二、预算收支的调剂机制
        三、预算赤字的弥补机制
        四、重大项目的论证机制
    第三节 跨年度预算平衡理论构成
        一、预算主体与平衡结果
        二、预算活动及平衡结果
        三、制度经济学范式下的平衡结果
    第四节 预算平衡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一、预算主体理论的价值及局限
        二、预算活动理论的价值及局限
        三、制度经济学范式的价值及局限
第二章 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框架设计
    第一节 基本要素设计
        一、预算原则
        二、改革目标
        三、涵盖范围
        四、预算构架层次
        五、预算滚动模式
    第二节 技术要素设计
        一、支出管理
        二、收入管理
        三、债务管理
        四、预算稳定管理
        五、预算的预测
    第三节 组织要素设计
        一、实施环境
        二、组织实施
第三章 中国预算平衡管理进程与平衡态势
    第一节 中国预算平衡管理进程
        一、预算制度正式执行阶段(1978—1993)
        二、预算制度回应市场经济阶段(1994—1998)
        三、预算制度走向公共化阶段(1999—2013)
        四、预算制度全面深化阶段(2014—今)
    第二节 中国预算平衡态势分析
        一、财政可持续性态势
        二、预算余额分解测度
        三、中国预算平衡态势结论
    第三节 中国预算平衡管理的演进规律
        一、中央主导下中央与地方上下制衡
        二、预算改革从渐进积累转为综合加速
        三、预算主体权利观念日渐形成发展
        四、财政风险演化促进预算平衡管理
第四章 跨年度预算管理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发达国家跨年度预算
        一、英国预算管理
        二、德国预算管理
        三、美国预算管理
        四、澳大利亚预算管理
    第二节 转型与发展中国家跨年度预算
        一、乌干达的预算管理
        二、智利的预算管理
        三、俄罗斯的预算管理
    第三节 国际经验启示
        一、灵活调适跨年预算方法
        二、重视法律架构规范作用
        三、准确、审慎的预算预测
        四、接纳跨年预算渐进成长
第五章 中国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框架建构
    第一节 预算平衡与政府职能调整
        一、政府与市场职能边界
        二、政府间事权职能匹配
        三、部门预算职能调整
    第二节 财政支出管理
        一、支出总额控制
        二、优化支出结构
        三、规范项目支出
        四、或有负债管理
        五、支出绩效管理
    第三节 财政收入管理
        一、保持财政收入适度规模
        二、实施财政收入预期管理
        三、合理统筹管理各类现金
        四、培育稳定的地方主体税种
    第四节 预算稳定管理
        一、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二、预算调整规范
        三、预算与规划衔接
    第五节 地方政府债务管控
        一、常规管理制度建设
        二、存量债务偿还计划
        三、约束规范增量债务
    第六节 跨年度预算的编制实施
        一、预算编制流程管理
        二、跨年度预算平衡表格设计
        三、增强跨年度预算执行约束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金融资产短缺的测度、成因和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结构安排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文献述评和理论框架
    第一节 资产短缺假说评述
    第二节 中国金融资产短缺分析的理论框架
第三章 中国金融资产短缺的定义和测度
    第一节 中国金融资产短缺的定义与内涵
    第二节 中国金融资产短缺的测度
    第三节 国际比较与判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融资产短缺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中国金融资产短缺的需求面分析
    第三节 中国金融资产短缺的供给面分析
    第四节 金融资产短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融资产短缺的影响:约束型资产替代
    第一节 利率管制下传统影响路径的失效
    第二节 金融资产短缺影响机理的模型构建
    第三节 金融资产短缺条件下约束型资产替代的影响
    第四节 金融资产短缺下约束型资产替代的典型事实
    第五节 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金融资产短缺的影响:房价波动与通货膨胀
    第一节 房价与通货膨胀变动的不一致性
    第二节 金融资产短缺作用于通胀的理论模型构建
    第三节 实证分析
    第四节 对政策实施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金融资产短缺的影响:“储蓄-投资”转化效率
    第一节 金融资产短缺与储蓄投资转化率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金融资产短缺影响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模型构建
    第三节 金融资产短缺、储蓄投资转化率与经济增长率实证分析
    第四节 金融资产短缺与经常账户盈余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未来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成果
附录
致谢

(8)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金融危机与货币政策
        1.2.2 美国货币政策的演变
        1.2.3 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
        1.2.4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2 货币政策及其调整的相关理论
    2.1 货币需求理论
    2.2 货币供给理论
    2.3 货币政策调整理论
    2.4 简要评述
3 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对国际货币政策的直接影响
    3.1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调整的问题凸显与内外背景
        3.1.1 全球金融危机与货币政策问题的凸显
        3.1.2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调整的国内背景
        3.1.3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调整的国际背景
    3.2 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传导机制及其对国际货币政策的影响
        3.2.1 美国货币政策的工具选择与传导机制
        3.2.2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外溢效应表现与传导机制特征
    3.3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调整对国际货币政策的影响
        3.3.1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调整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
        3.3.2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
        3.3.3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典型市场经济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
        3.3.4 全球货币政策调整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4 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世界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4.2.1 研究方法
        4.2.2 数据选取
    4.3 实证分析及结果
        4.3.1 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国内效应
        4.3.2 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发达经济体各主要经济变量的影响
        4.3.3 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变量的影响
5 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变量选取与研究方法
        5.1.1 变量选取
        5.1.2 研究方法
    5.2 实证分析及结果
    5.3 美国常规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5.4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6 中国货币政策与经济调整战略的启示、挑战与策略
    6.1 中国货币政策战略的启示、挑战与策略
        6.1.1 全球金融变革与中国金融定位的启示
        6.1.2 中国金融实现全球战略定位的挑战
        6.1.3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
    6.2 中国经济调整与再平衡战略的启示、挑战与策略
        6.2.1 中国经济调整与再平衡战略的启示
        6.2.2 中国经济调整与再平衡战略的挑战
        6.2.3 中国经济调整与再平衡战略的策略
    6.3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策略
        6.3.1 促进亚欧大陆经济整合实现中国最大的战略利益
        6.3.2 当前外交环境下中国实现战略对冲的必要性
        6.3.3 中国的大战略应该是建立海权与陆权的对冲
        6.3.4 向西开放推动亚欧大陆经济整合战略符合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
        6.3.5 中国经济走向世界亟需“智力资本”
    6.4 “一带一路”多领域战略合作实施的策略
        6.4.1 金融领域的合作
        6.4.2 农业领域的合作
        6.4.3 交通运输领域的合作
        6.4.4 能源、矿产、水电、木材等资源领域的合作
    6.5 中国中长期投融资战略实施的策略
        6.5.1 国家发展战略对中长期融资的内在需求
        6.5.2 加快推进中长期融资体系建设
        6.5.3 中长期融资是均衡社会融资总量的关键途径
        6.5.4 借鉴混业经营经验,创新债券融资体系
        6.5.5 构建政策性金融体系与立法建设
7 全文总结与政策建议
    7.1 全文总结
    7.2 政策建议
        7.2.1 中美需要共调经济结构应对全球供求变化
        7.2.2 “一带一路”战略亟需开展海外调研工作
        7.2.3 增加需求应从调整财政制度、打破垄断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三方面加快改革
        7.2.4 着力推进中长期融资与绿色金融体系构建
        7.2.5 TPP对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后记

(9)基于TVP-VAR扩展模型的货币政策动态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2.1 理论框架研究现状
        1.2.2 计量模型研究现状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与创新点
        1.4.1 论文的结构安排
        1.4.2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动态响应机制研究
    2.1 理论分析与模型设定
        2.1.1 理论分析
        2.1.2 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
    2.2 数据说明与实证结果
        2.2.1 数据说明
        2.2.2 平稳性检验
        2.2.3 模型估计结果
    2.3 模型效度分析
        2.3.1 模型显着性分析
        2.3.2 脉冲响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非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有效性研究
    3.1 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3.1.1 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内涵与实践
        3.1.2 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3.1.3 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3.2 符号约束的 TVP-VAR 模型
        3.2.1 TVP-VAR 模型设定
        3.2.2 符号约束的识别
    3.3 数据选择与模型估计
        3.3.1 数据说明
        3.3.2 符号约束规则
        3.3.3 模型估计结果
    3.4 模型稳健性检验
    3.5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有效性检验
        3.5.1 脉冲响应分析
        3.5.2 方差分解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部非常规货币政策冲击下利率期限结构动态响应研究
    4.1 文献综述
    4.2 模型方法与变量选取
        4.2.1 包含潜在门限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
        4.2.2 影子利率期限结构模型
        4.2.3 变量选取及处理
    4.3 实证分析
        4.3.1 影子利率趋势分析
        4.3.2 模型估计结果
    4.4 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冲击下的中国利率期限结构
        4.4.1 不同时期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4.4.2 不同前瞻指引规则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货币政策干预下汇率协同波动效应研究
    5.1 人民币国际化下的汇率形成机制
        5.1.1 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稳定
        5.1.2 汇率协同波动的文献回顾
    5.2 理论模型与数据处理
        5.2.1 潜在门限因子(LTF)模型
        5.2.2 LTF 模型的 MCMC 估计
        5.2.3 广义自回归计分(GAS)模型
        5.2.4 数据描述与处理
    5.3 汇率协同波动的实证检验
        5.3.1 共同因素驱动下的汇率波动
        5.3.2 共同因素驱动下的时变相关性分析
        5.3.3 货币政策联合干预有效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货币政策与货币市场稳定性研究
    6.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6.1.1 时变参数的因子增广向量自回归模型
        6.1.2 MS-IHMM-HDPM 模型
        6.1.3 动态平均模型
        6.1.4 数据选取与处理
    6.2 金融状况指数的效用检验
        6.2.1 金融状况指数的估计
        6.2.2 金融状况指数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分析
        6.2.3 非线性 Granger 因果分析
        6.2.4 预测能力分析
    6.3 金融状况指数的区制特征
        6.3.1 金融状况指数的区制识别
        6.3.2 金融状况指数的区制效应
    6.4 货币市场稳定性的冲击风险源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人民币渐进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关于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脉络
    2.2 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文献综述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经济及国际经济环境的几个特征事实
    3.1 理论模型的基本假定的实际依据
    3.2 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外部冲击——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及其退出
    本章小结
第4章 理论模型的建立
    4.1 基本模型
    4.2 基本模型的扩展——一个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民币渐进开放背景下的货币政策规则
    5.1 对货币政策规则进行讨论的准备
    5.2 人民币不同开放程度下的货币政策规则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要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
    6.1 当前货币政策困境的解释和化解困境的政策建议
    6.2 关于如何应对QE退出的货币政策建议
    6.3 未来高度开放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规则展望
    6.4 全文总结与研究中的不足和展望
主要符号表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后记

四、各主要学派有关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 陈建宇. 南京大学, 2020(09)
  • [2]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D]. 华清君. 扬州大学, 2020(04)
  • [3]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运用及有效性分析[D]. 郝飞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4]基于利率期限结构的中国货币政策效应实证研究[D]. 周琳. 辽宁大学, 2019(12)
  • [5]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研究[D]. 杨婷婷.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6]中国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研究[D]. 黄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7]中国金融资产短缺的测度、成因和影响研究[D]. 张淦. 南京大学, 2016(05)
  • [8]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及其影响研究[D]. 刘卫平. 武汉大学, 2015(03)
  • [9]基于TVP-VAR扩展模型的货币政策动态计量研究[D]. 易晓溦. 吉林大学, 2015(08)
  • [10]人民币渐进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规则研究[D]. 林峰. 南京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主要学校国债宏观经济效应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