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当前我国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友钟,王仁富[1](2021)在《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企业民主管理》文中研究说明企业民主管理兼具生产力属性、生产关系属性与上层建筑属性。企业民主管理与国家治理具有内在一致性,体现为治理本质的人民性、治理原则的公正性、治理方式的包容性与治理过程的有序性。企业民主管理是国家治理民主政治建设中基层民主、协商民主、直接民主、实质民主、全过程民主的生动实践。企业民主管理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了维护功能、教育功能、监督功能、治理功能和发展功能,彰显了夯实国家治理基础、培育基层治理主体、丰富基层治理形式、拓宽基层治理空间、规范基层治理秩序的政治价值。
王庆琦[2](2021)在《西方国家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多样性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已成为各国企业生产运营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政府维持社会经济平稳运行、扩大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手段。职工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升华,同时保证了企业在决策方式和决策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西方国家开展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实践较早,在不同历史背景以及文化等因素产生截然不同的参与路径,并且随着各国政府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以及配套法律的逐步落实下,职工在企业中享有的决策权和监督权显着提升,企业内部的劳资矛盾也得到了有效缓解。本文以西方国家职工参与管理的不同形式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早期职工参与的实验探索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各自形成的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多种形式,摸索出现阶段职工参与的三大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二元制”职工参与模式、以瑞典为代表的工会组织下的职工参与模式以及以西班牙蒙特拉贡联合公司为代表的工人合作制经济下的职工参与模式。通过分析不同模式的历史脉络、具体原则以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而总结和对比出三种不同模式下的职工参与的主要经验以及相互之间的差异性,最后为当前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企业治理方面提供可行性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同时回顾了职工参与企业管理这一研究主题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第二章为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理论梳理。本章从一种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视角切入,论述了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在众多思想源流以及理论研究上的主要观点。具体包括以工人合作工厂理论和劳资关系理论为代表的马克思经济学相关研究、以约翰·穆勒和马歇尔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相关研究、以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和蒲鲁东的无政府主义为代表的国外社会主义相关研究、以施韦卡特和达尔为代表的经济民主理论、以及以弗里曼等人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构成了以职工参与企业管理为主题的理论框架。第三章为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历史沿革。本章从第一个成功开展的工人合作社——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作为探索起点,研究了早期合作社的基本原则、运作模式以及利润分配问题。根据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文化因素等原因,进而过渡到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模式在不同国家形成的多元化治理方案,譬如以色列基布兹合作社以及德国“共同决定制”等,以及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模式的探索。通过对二战后期多种治理方案的分类和总结,我们可以得到现阶段职工参与管理的三大模式,从而为后文进行逻辑铺垫。第四章为“二元制”模式的职工参与管理。本章论述了以德国为代表的“二元制”劳动者参与管理模式。笔者发现,德国在企业治理方面建立了独具特色并且运行效果良好的劳动者参与管理制度,从早期建立工人委员会的初步设想到相对成熟的法律框架的建立,最终形成了职工通过企业层面和公司层面共同参与管理的基本原则。从具体功能来看,德国“二元制”劳动者参与模式具有维护功能、协调功能和社会福祉功能。同时笔者关于这一模式在理论上的正确性以及实践中的合理性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最后探讨了德国面对后经济危机时代在企业治理方面所作出的调整,充分展示出“二元制”劳动者参与管理模式的生命活力和极强的稳定性。第五章为工会组织主导下的职工参与管理。本章主要分析了以瑞典为代表的工人组织主导下的职工参与管理模式。瑞典作为世界范围内“福利橱窗”的杰出代表,在企业治理方面形成了以工会为主要力量的职工参与模式,而瑞典众多工会的建立离不开社会民主党所推动的有利于工人阶级的劳工政策。在厘清瑞典工会组织下职工参与模式的演进后,本章分析了当下瑞典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最后借鉴海曼关于工会身份的三重定义来推测这一劳动者参与管理模式的发展前景。第六章为工人合作制经济的职工参与管理。本章分析了以西班牙蒙特拉贡联合公司为代表的工人合作制经济下的职工参与管理模式。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人合作社,蒙特拉贡联合公司从生产资料所有权到重大事项决策,再到收入分配上均体现出了合作社经济的组织原则,尤其在进行合作社重大决策时,全体成员根据“一人一票”的原则来实现表决权和平等权。随后笔者从就业质量、工资差异以及战略选择等方面对蒙特拉贡联合公司进行社会经济绩效分析,进而为蒙特拉贡在国际化扩张背景下存在的主要挑战提供一系列对策建议。第七章为本文的总结和启示。通过对上述三大模式的具体分析,本章总结了西方国家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文化共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差异性,最后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为推进职工更有效地参与企业管理提供可行性对策建议。
韩丽君[3](2021)在《新时代民营企业工会职能发挥研究》文中提出工会是企业与广大职工群众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其职能主要体现为“维护、建设、参与、教育”等四个方面。工会职能的充分发挥对于企业协调劳资关系、发展壮大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从目前民营企业工会的情况来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职工对工会有了更大的期望,对工会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很多民营企业工会的建设不尽完善,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会比较落后,职工找不到自己的“娘家”,职工权益得不到有效的维护。如果职工与企业之间发生了劳动纠纷,工会很难调节纠纷,不仅对劳资双方有影响,而且还会在社会上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着力加强民营企业工会建设,充分发挥工会职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对于夯实党执政基础,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系统分析法、研究文献法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对民营企业工会的重要论述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新时代民营企业工会呈现的新特征,提出新时代民营企业工会职能发挥的路径。首先对文章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分析后对文章相关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概述,包括即概念的界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工会理论的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工会理论概述。再将当前民营企业工会职能发挥的现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新时代下对工会工作的新要求、当前民营企业工会职能的表现以及制约民营企业工会职能发挥的因素。再提出新时代下完善民营企业职能发挥的路径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的重要论述、完善工会管理体制、提高工会自身地位、加强职工素质提升。文章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分类整理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工会职能发挥的现状,即职能发挥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找出在新时代下更好的发挥民营企业工会职能的路径,为民营企业工会的建设提供指导性的意见。
张雅情[4](2020)在《以党建引领国有企业民主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党建引领国有企业民主管理作用凸显,企业民主管理是将公民的政治权利在工业生产领域中确立下来,并转化为劳动者的民主管理权。企业民主管理作为我国基层民主的重要形式,在我国基层民主建设中具有推动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的双重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民主管理,有赖于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政治核心作用。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探讨以党建引领国有企业民主管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文章从政治学的视角,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探讨以党建引领国有企业民主管理的相关问题。全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通过对该课题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述评,找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在界定文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企业民主管理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关于企业民主管理的理论探索进行简要梳理之后,本部分重点对党建引领国有企业民主管理的必然性和作用机制展开了规范性分析。第三部分是对以党建引领国有企业民主管理的历史分析。通过回顾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国有企业党建引领企业民主管理的状况,一方面总结相关工作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揭示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观认知不足、国有企业党组织弱化、制度化程度低和企业职工政治社会化水平不高。第四部分分析了造成以党建引领国有企业民主管理中相关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化、党组织自身建设不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传统政治思想制约。第五部分提出进一步发挥党建对国有企业民主管理引领作用的对策建议。从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党建引领国有企业民主管理的制度保障、提高企业职工政治社会化水平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加强企业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国有企业民主管理的发展。
孙贵林[5](2020)在《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民主思想,既是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理论指南,也是因应世情、国情与党情变化的必然结果,还是对二战后各主要国家经济实践进行深刻反思的最终产物。研究邓小平的经济民主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入和拓展邓小平理论研究、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民主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从1923年6月旅法勤工俭学到积极投身于革命武装斗争,是酝酿萌发阶段;二是1952年7月调往中央以后从支持将经济建设提到重要地位、重视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到关注分配问题、主张根据劳动的多少和贡献的大小来确定工资的高低、贯彻平等和自由原则,是积极探索阶段;三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支持农村开展的生产责任制改革到要求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打破单一所有制结构以及提出“市场经济”的概念,是初步形成阶段;四是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强调“用多种形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到1992年春南巡提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重要论断以及确立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价值目标,是成熟完善阶段。邓小平的经济民主思想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主要表现为:其一,经济民主的制度保障是所有制、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等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是经济民主的根本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民主的实现方式和最重要标志,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所促进的经济成果的公平分配是经济民主的价值体现和基本目标。其二,经济民主的基本任务是经济管理民主化。经济民主要求人民在经济活动中拥有独立的经济自主地位,享有自主的经济管理权和经济利益权。“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民主集中制”、“责、权、利相统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经济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既注重推进宏观经济的民主管理,处理好党政关系、上下关系、政企关系、政社关系,又注重推进企业民主管理,使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使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其三,经济民主的关键环节是经济决策民主化。在经济决策的过程中,要从民主制定、民主执行、民主检验等方面加强和改进工作,全面推进经济决策民主化。即在经济决策制定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必要条件,群众路线是基本方法,民主集中制是重要保证;在经济决策执行过程中,“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是动力之源,“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是必然选择,“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是重要原则;在经济决策检验过程中,“实践”是唯一标准,“三个有利于”是具体标准。其四,经济民主的实践成效是经济行为的民主化变迁。即生产行为从行政调控向自主经营转变、交换行为从计划调拨向市场配置转变、分配行为从平均主义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消费行为从计划调节向适度可持续转变。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表现为:经济民主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物质前提是发展生产力,价值诉求是人民自主,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特点表现为:经济与民主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统一、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主要表现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民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持续推进经济民主事业的重要指南;其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努力创设有利于经济民主的政治法律环境,积极推动经济管理、经济决策的民主化进程,积极推动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而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民主事业不断向纵深推进。
邵申[6](2020)在《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研究(1952-1953年)》文中研究表明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是在上海市“五反”运动结束后,为了废除压迫工人的不合理制度,进一步提高私营工厂工人觉悟、纯洁工人队伍、加强工人阶级内部团结、加强基层党工团组织建设而开展的一场群众运动。本文之所以选择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由于目前学术界对民主改革运动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与深入;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一直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市的私营工业在社会主义改造前占有重要地位,重要的地位与相对复杂的环境使上海的民主改革运动具有其他省市所不具有的典型性与独特性,因而对上海工矿企业民主改革运动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因此,笔者力图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梳理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发展的全过程,并探讨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本文通过五章内容对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加以研究。第一章是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的缘起,主要论述中共上海市委发起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的必要性与条件。第二章主要阐述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的前期准备,梳理中共上海市委、各区区委及各私营工厂为民主改革运动的开展在组织、机构与材料方面所做的准备。第三章是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的民主斗争阶段,主要围绕“全面交代”运动展开,详细阐述民主斗争阶段中宣传动员与“全面交代”的全过程。第四章是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的民主建设阶段,由废除“拿摩温”制度与建立生产小组长制度、改善职工关系、加强基层党工团建设三部分组成,主要阐述各级民主改革机构巩固运动成果的各项措施。第五章是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的成果与经验。从成果与经验两方面论述民主改革运动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在思想宣传、积极分子工作与统一战线建设等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总之,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取得了不小成绩,为推动私营工厂生产经营的发展以及之后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坚实基础。其经验对当今中国共产党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积极分子工作以及统一战线建设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冯瑞颖[7](2020)在《和谐社会视域下劳动争议预防机制构建研究 ——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劳动关系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目前经济下行和劳资矛盾的复杂化、激烈化对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提出了挑战。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其和谐与否关乎着社会经济能否稳健发展。因此,要改善劳动关系,加强劳动关系管理,化解劳资双方矛盾,将劳动争议的危害降到最低,是政府在应对新形势下的劳动关系和劳动争议方面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学术界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和谐社会视域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角度出发,以劳资冲突理论、桑德沃理论模型、风险管理理论和和谐社会理论为基础,提出研究假设。通过访谈法和调查问卷,搜集相关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降维,然后采用回归分析法确定对邢台地区劳动争议预防机制有影响的六个因素,对构建本地区劳动争议预防机制提出相应建议。研究发现,劳动者通过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民主意识,可以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企业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可以有效地将劳动争议化解;针对劳动者更偏向于选择“非制度化途径”来解决劳动争议,尤其是选择与企业自行协商的特点,企业劳动争议委员会成为劳动者提供申诉权益的重要渠道;作为劳动者的代言人和维护人,企业工会在劳动争议预防机制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尤其在协商和调解这两方面;政府人社部门和监察部门在法律政策的制定、宣传和监督方面有着主导作用。为提高劳动者和企业法律意识,监督企业合法用工,推进劳动争议预防机制的建立健全,以及维护劳动关系稳定和谐方面提供基础性保障。构建劳动争议预防机制可以从劳动者、企业、工会和政府四方面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要提升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和民主意识。鼓励劳动者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积极参加企业民主制度建设,增强劳动者的自我保护和预防能力;第二,企业应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劳动合同管理,从源头上降低劳动争议的发生率;第三,推动工会全程参与劳动争议预防及处理工作,发挥其在协商调解中的重要作用,也为劳资双方提供平等协商的平台,提前预防矛盾的发生或使矛盾双方通过对话和解,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第四,完善政策、法律的制定,通过加大宣传和咨询力度提升劳资双方的法律意识,将劳动争议预防的理念深入贯彻到企业和劳动者。同时要加强对企业遵守劳动法律情况的检查,坚决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以维护劳动秩序,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孙璇[8](2020)在《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科技革命是在新的科学理论的突破和科学范式的转变下,新技术的发明、应用与扩散对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历史进程。21世纪初以来,新一代信息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发展加速,新技术快速交织、融合并应用于社会生产,带来劳动关系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为劳动关系的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以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科技革命发展及和谐劳动关系等重要论述为指导,探索和深化我国劳动关系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观照,从历史维度纵向梳理历次工业革命中劳动关系的演化规律,从现实的维度阐发新科技革命中生产方式变革的新特征,通过剖析新科技革命视域下劳动和资本的双重变革特征,探析我国劳动关系在技术变革中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并提出推动我国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新科技革命推动了劳动和资本的双重变革,促使劳动形态数字化、劳动对象和产品非物质化、劳动资料智能化、劳动价值创造隐性化,推动高科技资本形成了新的积累和扩张的运动逻辑。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的治理既要把握新科技革命发展的战略机遇、实现科技进步下的生产力跃升,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推动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以劳动正义引领新时代劳动关系健康有序发展;推动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创新,从用工管理、收入分配、工会改革、三方协调机制等方面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健全党领导下的劳动关系协同治理机制、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机制;促进劳动法制现代化,完善劳动立法、司法和执法,把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调处的全过程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杨万寿[9](2019)在《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文中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中重要的社会主义思潮。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戴维·施韦卡特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以及总结反思苏东社会主义实践失败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施韦卡特的“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有三个主要特征,即生产性企业由其工人民主管理、日常经济是一种市场经济和新的投资由社会所调控。施韦卡特在探索研究资本主义替代方案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以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理论探索,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研究相关理论着作的基础上,对戴维·施韦卡特的“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不仅剖析了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合理性与非合理性,还将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不仅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还展开了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综述。第二章: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内容包括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以及理论渊源。在论述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时可以看出,该理论受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及西方资源配置理论的影响。本章指出,施韦卡特在研究马克思的经典着作的基础上吸收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合理性内涵,即“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表现为对民主的批判”;“马克思批判的只是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第三章: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核心思想。内容包括“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以及“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第四章: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辨析。内容包括“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和非合理性。“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的合理性表现在: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用车间民主代替资本主义的劳动工资制度;用投资的民主管理代替资本主义的资本市场。“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的非合理性表现在:市场结构体系不完整;企业民主管理存在低效率;投资基金分配方式过于简单化;实现途径带有“乌托邦”色彩。第五章: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的“中国比较”。在将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和区别,并且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超越。虽然二者都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主张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联姻”、主张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但在制度环境、根本目标、理论实践等方面还存在区别。同时,本章还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超越,包括:指导思想的超越、领导力量的超越、政府职能的超越。第六章: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的“他山之石”。本文在研究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具有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的借鉴价值。在理论方面的借鉴价值包括:非比较性研究方法的应用和替代制度理论的启迪。在实践方面的借鉴价值包括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理论开拓、资本主义非可持续性批判的理论省示、“经济民主”理论的民主意义。施韦卡特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在为其“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提供现实依据的同时也可以作为其理论解释的对象。结论对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总结。虽然施韦卡特的“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模式有不合理性与不足,但是其模式创造性地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为我们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意义。在当前深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时刻,我们更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借鉴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合理性内涵,并将其合理性内涵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实践中,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理论。
吴建平[10](2019)在《企业民主管理:议题与进展——对国内研究文献的简要评述》文中研究表明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作为我国企业领导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个研究热点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相关研究也越来越丰富复杂,其中最主要的研究议题可归结为四大类,即企业民主管理的理论依据、企业民主管理的法律与政策研究、企业民主管理的制度逻辑与变迁、企业民主管理与企业治理的关系。而每一议题内部都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和争论,但正是这种分歧和争论,使得企业民主管理的研究得以不断地细化和深入。
二、关于当前我国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当前我国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企业民主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民主管理概念及范畴界定 |
1. 企业民主管理概念 |
2. 企业民主管理范畴界定 |
二、企业民主管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关联性 |
1. 治理本质的人民性 |
2. 治理原则的公正性 |
3. 治理方式的包容性 |
4. 治理过程的有序性 |
三、企业民主管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契合性 |
1. 企业民主管理与基层民主 |
2. 企业民主管理与协商民主 |
3. 企业民主管理与直接民主 |
4. 企业民主管理与实质民主 |
5. 企业民主管理与全过程民主 |
四、企业民主管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功能 |
1. 维护功能 |
2. 教育功能 |
3. 监督功能 |
4. 治理功能 |
5. 发展功能 |
五、企业民主管理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政治价值 |
1. 夯实国家治理基础 |
2. 培育基层治理主体 |
3. 丰富基层治理形式 |
4. 拓宽基层治理空间 |
5. 规范基层治理秩序 |
六、结语 |
(2)西方国家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多样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内涵与依据 |
1.2.2 职工参与的实现形式与法律界定 |
1.2.3 职工参与在民主管理层面的外延 |
1.2.4 职工参与的影响因素与定量分析 |
1.2.5 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理论梳理 |
2.1 马克思经济学理论 |
2.1.1 工人合作工厂理论 |
2.1.2 劳资关系理论 |
2.2 西方经济学相关研究 |
2.2.1 约翰·穆勒对合作制经济的研究 |
2.2.2 马歇尔关于合作社的分析 |
2.3 国外社会主义的相关研究 |
2.3.1 空想社会主义 |
2.3.2 无政府主义 |
2.3.3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
2.3.4 霍尔瓦特工人管理型企业理论 |
2.3.5 西方左翼学者的理论探索 |
2.4 经济民主理论 |
2.4.1 施韦卡特经济民主理论 |
2.4.2 达尔经济民主理论 |
2.5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5.1 爱德华·弗里曼 |
2.5.2 玛格丽特·布莱尔 |
2.5.3 罗纳德·米切尔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历史沿革 |
3.1 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最初实验 |
3.2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对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探索 |
3.2.1 瑞典共享型劳资协调机制 |
3.2.2 以色列基布兹合作制经济 |
3.2.3 西班牙蒙特拉贡工人合作制经济 |
3.2.4 日本三支柱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
3.2.5 德国“共同决定制” |
3.3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对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探索 |
3.3.1 南斯拉夫工人自治经济 |
3.3.2 新中国“鞍钢宪法” |
3.4 西方国家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二元制”模式的职工参与管理 |
4.1 职工参与管理的发展脉络 |
4.1.1 起步阶段:未形成有效的法律规定 |
4.1.2 发展阶段:“二元制”模式的生成 |
4.1.3 巩固阶段:法律框架的搭建 |
4.2 职工参与管理制度的组织结构 |
4.2.1 企业职工委员会 |
4.2.2 监事会与董事会 |
4.3 职工参与管理模式的功能与挑战 |
4.3.1 职工参与管理的三大功能 |
4.3.2 职工参与管理制度的学理辩论 |
4.3.3 职工参与管理制度的实践困境 |
4.4 “二元制”参与模式的进一步调整:后经济危机的再平衡 |
4.4.1 《最低工资法》的调整 |
4.4.2 企业职工委员会与工会的合作 |
4.4.3 外包业务及外资机构的策略调整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会组织主导下的职工参与管理 |
5.1 瑞典工会主导下职工参与模式的演进 |
5.1.1 历史起点:社会民主主义 |
5.1.2 劳资双方力量的短暂平衡 |
5.1.3 职工参与地位的确立 |
5.1.4 新自由主义雇主势力的崛起 |
5.1.5 政府协调下劳资力量的新发展 |
5.2 瑞典工会主导下职工参与模式的基本构成 |
5.2.1 企业职工委员会 |
5.2.2 董事会级别代表 |
5.3 瑞典工会主导下职工参与模式的挑战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人合作制经济的职工参与管理 |
6.1 蒙特拉贡联合公司的发展进程 |
6.2 社员广泛参与:职工参与管理的内在逻辑 |
6.3 蒙特拉贡工人合作制经济的社会经济绩效 |
6.3.1 就业质量与规模的提升 |
6.3.2 工资差异与X效率 |
6.3.3 “多本地化”国际战略选择 |
6.4 国际化扩张下蒙特拉贡工人合作社的挑战与对策 |
6.4.1 主要挑战 |
6.4.2 解决对策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启示 |
7.1 西方国家职工参与管理的主要经验 |
7.2 西方国家职工参与管理的差异性比较 |
7.3 推进我国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对策建议 |
7.3.1 健全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 |
7.3.2 完善企业董事制、监事制 |
7.3.3 增强工会组织职能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新时代民营企业工会职能发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民营企业工会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工会 |
2.1.2 工会职能 |
2.2 经典作家的工会理论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会理论 |
2.2.2 列宁的工会理论 |
2.3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工会理论 |
2.3.1 毛泽东的工会思想 |
2.3.2 邓小平的工会理论 |
2.3.3 江泽民的工会理论 |
2.3.4 胡锦涛的工会理论 |
2.3.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 |
2.4 加强民营企业工会职能建设的重要意义 |
2.4.1 有利于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
2.4.2 有利于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
2.4.3 有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
2.5 小结 |
第3章 当前民营企业工会职能发挥的现状 |
3.1 新时代对工会工作的新要求 |
3.1.1 工会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
3.1.2 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
3.1.3 强化职工思想政治引领 |
3.1.4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
3.2 当前民营企业工会职能的主要表现 |
3.2.1 工会维权工作成效显着 |
3.2.2 企业民主管理稳步推进 |
3.2.3 职工参与建设形式多样 |
3.2.4 工会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
3.3 制约民营企业工会职能发挥的因素 |
3.3.1 指导思想落实不到位 |
3.3.2 对工会作用认识不到位 |
3.3.3 工会管理体制尚需规范 |
3.3.4 运行机制有待改进 |
3.4 小结 |
第4章 新时代完善民营企业工会职能发挥的路径 |
4.1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 |
4.1.1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
4.1.2 坚持以职工为中心 |
4.1.3 围绕企业发展开展工作 |
4.2 完善工会管理体制 |
4.2.1 坚持党的领导:党建带工建 |
4.2.2 明确工会定位 |
4.2.3 落实法律法规 |
4.2.4 推进民主管理 |
4.3 提高工会自身地位 |
4.3.1 保持工会相对独立性 |
4.3.2 提高工会干部素质 |
4.3.3 优化会员管理方式 |
4.3.4 引导职工合法维权 |
4.4 加强职工素质提升 |
4.4.1 强化职工宣传教育 |
4.4.2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
4.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4)以党建引领国有企业民主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目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1.4.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以党建引领国有企业民主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国有企业 |
2.1.2 企业民主管理 |
2.1.3 党建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以党建引领国有企业民主管理理论 |
2.2.2 中国共产党关于以党建引领国有企业民主管理的理论探索 |
2.3 以党建引领国有企业民主管理的政治机理 |
2.3.1 国企的功能及其治理结构的特殊性 |
2.3.2 以党建引领国有企业民主管理的必然性 |
2.3.3 以党建引领国有企业民主管理的作用机制 |
第3章 以党建引领国有企业民主管理的实践探索 |
3.1 以党建引领国有企业民主管理的历史演进 |
3.1.1 1949 -1978 年:计划体制时期的国有企业的党建与企业民主管理 |
3.1.2 1978 -1992 年:向市场体制下转型的国有企业的党建与企业民主管理 |
3.1.3 1992 年至今: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国有企业的党建与企业民主管理 |
3.2 以党建引领国有企业民主管理取得的成就 |
3.2.1 企业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成效显着 |
3.2.2 企业党组织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
3.2.3 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
3.2.4 政治社会化得以不断推进 |
3.3 以党建引领国有企业民主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主观认知不足 |
3.3.2 国有企业党组织作用弱化 |
3.3.3 国有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化程度低 |
3.3.4 企业职工政治社会化水平不高 |
第4章 以党建引领国有企业民主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1 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化 |
4.1.1 全球化、利益多元化思想冲击 |
4.1.2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滞后 |
4.2 国有企业党组织自身建设不足 |
4.2.1 民主集中制落实不到位 |
4.2.2 企业党组织班子建设不足 |
4.3 法律制度不完善 |
4.3.1 立法相对滞后 |
4.3.2 法律制度操作性不强 |
4.4 传统政治思想制约 |
4.4.1 传统的政治管理模式影响公民对政治的正确认知 |
4.4.2 封建传统文化导致公民对政治持冷漠态度 |
第5章 进一步推进以党建引领国有企业民主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
5.1.1 树立正确民主观,强化民主建设主体责任感 |
5.1.2 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创新基层民主宣传工作 |
5.1.3 深化加强以党建引领企业民主管理建设的认识 |
5.2 加强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 |
5.2.1 坚持民主集中制,确保民主决策制度落到实处 |
5.2.2 进一步加强国企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
5.2.3 加强企业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 |
5.3 构建党建引领国有企业民主管理的制度保障 |
5.3.1 推进立法程序,为企业民主管理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
5.3.2 建立健全党建与国有企业民主管理之间的工作衔接机制 |
5.3.3 完善企业内外部民主监督机制 |
5.4 提高企业职工政治社会化水平 |
5.4.1 培育先进政治文化,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
5.4.2 提高政治认知,正确把握政治方向 |
5.4.3 坚定政治信仰,铸就政治能力之魂 |
总结 |
参考文献 |
(5)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0.2 相关概念解析 |
0.3 研究现状分析 |
0.3.1 经济民主思想研究现状 |
0.3.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现状 |
0.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0.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章 体系生成: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形成背景和过程 |
1.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背景 |
1.1.1 时代背景:世情、国情与党情出现新变化 |
1.1.2 历史镜鉴:对二战后各主要国家经济实践的深刻反思 |
1.1.3 现实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
1.1.4 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经济民主思想 |
1.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 |
1.2.1 酝酿萌发阶段 |
1.2.2 积极探索阶段 |
1.2.3 初步形成阶段 |
1.2.4 成熟完善阶段 |
第2章 制度保障: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民主 |
2.1 所有制与经济民主 |
2.1.1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经济民主的根本前提 |
2.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经济民主内涵 |
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民主 |
2.2.1 经济主体的基本含义 |
2.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 |
2.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民主内涵 |
2.3 分配制度与经济民主 |
2.3.1 重新确立物质利益原则 |
2.3.2 对按劳分配原则的拨乱反正 |
2.3.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经济民主内涵 |
第3章 基本任务:经济管理民主化 |
3.1 经济管理民主化的提出 |
3.2 经济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 |
3.2.1 “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原则 |
3.2.2 “民主集中制”原则 |
3.2.3 “权、责、利相统一”原则 |
3.2.4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
3.2.5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原则 |
3.3 宏观经济民主管理的全面推进 |
3.3.1 给政府分权:处理好党政关系 |
3.3.2 给地方分权:处理好上下关系 |
3.3.3 给企业分权:处理好政企关系 |
3.3.4 给集体经济组织分权:处理好政社关系 |
3.4 企业民主管理的全面推进 |
3.4.1 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 |
3.4.2 让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 |
第4章 关键环节:经济决策民主化 |
4.1 经济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
4.1.1 经济决策在党和政府决策中的地位 |
4.1.2 经济决策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
4.1.3 经济决策的重要作用 |
4.2 经济决策民主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4.3 经济决策民主制定 |
4.3.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经济决策制定的必要条件 |
4.3.2 群众路线:经济决策制定的基本方法 |
4.3.3 民主集中制:经济决策制定的重要保证 |
4.4 经济决策民主执行 |
4.4.1 “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经济决策执行的动力之源 |
4.4.2 “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经济决策执行的必然选择 |
4.4.3 “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经济决策执行的重要原则 |
4.5 经济决策民主检验 |
4.5.1 “实践”:经济决策检验的唯一标准 |
4.5.2 “三个有利于”:经济决策检验的具体标准 |
第5章 实践成效:经济行为的民主化变迁 |
5.1 生产行为从行政调控向自主经营的变迁 |
5.1.1 计划体制时期行政调控下的生产 |
5.1.2 改革开放后生产向自主经营的转变 |
5.2 交换行为从计划调拨向市场配置的变迁 |
5.2.1 计划体制时期计划调拨下的交换 |
5.2.2 改革开放后交换向市场配置的转变 |
5.3 分配行为从平均主义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变迁 |
5.3.1 计划体制时期平均主义下的分配 |
5.3.2 改革开放后分配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转变 |
5.4 消费行为从计划调节向适度可持续的变迁 |
5.4.1 计划体制时期计划调节下的消费 |
5.4.2 改革开放后消费向适度可持续的转变 |
第6章 理论解析: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和特点 |
6.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 |
6.1.1 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的制度基础 |
6.1.2 中国共产党:经济民主的领导核心 |
6.1.3 发展生产力:经济民主的物质前提 |
6.1.4 人民自主:经济民主的价值诉求 |
6.1.5 人的全面发展:经济民主的终极目标 |
6.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特点 |
6.2.1 坚持经济与民主的统一 |
6.2.2 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
6.2.3 坚持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统一 |
6.2.4 坚持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统一 |
6.2.5 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
6.2.6 坚持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 |
第7章 现实观照: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当代价值 |
7.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理论价值 |
7.1.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民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7.1.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是持续推进经济民主事业的重要指南 |
7.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实践价值 |
7.2.1 进一步创设有利于经济民主的政治法律环境 |
7.2.2 全面深入推动经济管理民主化进程 |
7.2.3 全面深入推动经济决策民主化进程 |
7.2.4 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6)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研究(1952-1953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概念界定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的缘起 |
第一节 开展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的必要性 |
一、“拿摩温”制度束缚压迫工人 |
二、工人队伍内部存在诸多问题 |
三、基层党工团组织面临严峻考验 |
第二节 开展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的条件 |
一、先前的政治运动完成了部分民主改革任务 |
二、国营企业民主改革运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
第二章 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的前期准备 |
第一节 民主改革运动的组织与机构准备 |
一、民主改革工作队的组建与训练 |
二、民主改革运动机构体系的构建 |
第二节 民主改革运动的材料准备 |
一、排摸各私营工厂整体情况 |
二、调查职工历史与现实情况 |
第三章 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的民主斗争阶段 |
第一节 政策宣传与思想动员 |
一、宣传民主改革政策 |
二、发起“诉苦挖根”运动 |
第二节 发起“全面交代”运动 |
一、确定交代内容与对象 |
二、推进交代工作的展开 |
第四章 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的民主建设阶段 |
第一节 废除“拿摩温”制度与建立生产小组长制度 |
一、废除“拿摩温”制度 |
二、建立生产小组长制度 |
第二节 改善职工之间的关系 |
一、开展阶级教育 |
二、发起“民主团结”运动 |
第三节 加强基层党工团组织建设 |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
二、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 |
三、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 |
第五章 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的成果与经验 |
第一节 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的成果 |
一、革新了旧制度与旧人际关系 |
二、重塑了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 |
三、巩固扩大了基层党工团组织 |
四、推动了私营工厂的生产发展 |
第二节 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的经验 |
一、确保宣传工作富有针对性与有效性 |
二、注重积极分子的发现、培养与组织 |
三、重视巩固与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和谐社会视域下劳动争议预防机制构建研究 ——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图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的劳资冲突理论 |
2.2.2 桑德沃理论模型 |
2.2.3 风险管理理论 |
2.2.4 和谐社会理论 |
3 模型构建与研究设计 |
3.1 研究模型构建 |
3.2 研究假设 |
3.2.1 劳动者因素 |
3.2.2 企业因素 |
3.2.3 工会因素 |
3.2.4 政府因素 |
3.3 变量操作化 |
3.4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
3.4.1 问卷设计 |
3.4.2 问卷预调查 |
3.4.3 问卷的形成与发放 |
4 关于劳动争议预防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1 样本分布 |
4.1.2 劳动者情况统计 |
4.1.3 企业情况统计分析 |
4.1.4 政府工作情况分析 |
4.1.5 劳动者权利侵害情况分析 |
4.2 信度和效度分析 |
4.2.1 信度分析 |
4.2.2 问卷效度分析 |
4.3 变量因子分析 |
4.4 回归分析 |
5 构建劳动争议预防机制 |
5.1 劳动者是关键一环 |
5.1.1 提高劳动者法律意识 |
5.1.2 提高劳动者民主意识 |
5.2 企业肩负主体责任 |
5.2.1 制定合理劳动规章制度 |
5.2.2 加强劳动合同管理 |
5.2.3 建立企业民主管理制度 |
5.2.4 落实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制度 |
5.3 工会发挥辅助作用 |
5.3.1 牢固工会中立地位 |
5.3.2 发挥工会协商和调解作用 |
5.4 政府强化引导职责 |
5.4.1 完善立法和政策指导 |
5.4.2 加强政策宣传和咨询支持 |
5.4.3 加大劳动监查力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 |
致谢 |
(8)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劳动与资本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
一、马克思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
二、恩格斯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
三、列宁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
第二章 劳动关系在历次工业革命中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劳动关系 |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科技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 |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劳动关系 |
第二节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 |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 |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 |
第三节 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劳动关系 |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科技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 |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 |
第三章 新科技革命推动劳动关系的新变革 |
第一节 新科技革命的技术特征及其引发的生产方式变革 |
一、新科技革命的技术特征 |
二、新科技革命中的生产方式变革 |
第二节 新科技革命视域下的劳动新形态和新特征 |
一、劳动形态数字化 |
二、劳动对象和产品非物质化 |
三、劳动资料智能化 |
四、劳动价值创造隐性化 |
第三节 新科技革命视域下的资本新形态和新逻辑 |
一、资本形态的历史流变与新发展 |
二、新科技革命视域下资本运动的新逻辑 |
第四节 新科技革命中的劳动关系新变化 |
一、契约关系多元化 |
二、支配关系隐蔽化 |
三、博弈关系复杂化 |
第四章 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变革中的矛盾问题 |
第一节 劳动过程的劳资矛盾问题 |
一、用工矛盾 |
二、“机器换人”矛盾 |
三、收入分配矛盾 |
第二节 劳动关系调节机制不完善 |
一、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有待完善 |
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有待强化 |
三、劳动保障监察机制有待健全 |
第三节 劳动法制不健全 |
一、劳动立法有待完善 |
二、劳动司法有待规范 |
三、劳动执法有待健全 |
第五章 发达国家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
第一节 美国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
一、美国劳资关系现况 |
二、美国劳资关系调节的主要困境 |
第二节 德国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
一、德国的劳资关系现况 |
二、德国劳资关系调节的主要困境 |
第三节 日本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
一、日本的劳资关系现况 |
二、日本劳资关系调节的主要困境 |
第六章 推动我国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
第一节 坚持以劳动正义引领新时代劳动关系健康有序发展 |
一、保障平等的劳动发展权 |
二、坚持劳动分配正义 |
三、约束资本盲目扩张和无序发展 |
第二节 推动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创新 |
一、强化用工矛盾调处 |
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
三、深化工会改革创新 |
四、健全三方协调机制 |
第三节 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
一、健全党领导下的劳动关系协同治理机制 |
二、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 |
三、构建规范化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 |
第四节 促进劳动法制现代化 |
一、健全完善劳动立法 |
二、推动劳动司法规范化建设 |
三、提高劳动执法效能 |
结语 |
图表索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
2.1 “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
2.1.1 苏东社会主义遭受挫折 |
2.1.2 西方资本主义弊端显现 |
2.2 “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理论渊源 |
2.2.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
2.2.2 西方资源配置理论的影响 |
第3章 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核心思想 |
3.1 “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
3.1.1 用车间民主取代资本主义中劳动工资制度 |
3.1.2 在本质上与资本主义一样的商品和服务市场 |
3.1.3 对投资进行民主管理 |
3.2 “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 |
3.2.1 生产性企业由其工人民主管理 |
3.2.2 日常经济是一种市场经济 |
3.2.3 新的投资由社会所调控 |
3.3 “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 |
3.3.1 “经济民主”的扩展 |
3.3.2 资本主义向“经济民主”的转型过渡 |
3.3.3 资本主义和平过渡的条件 |
第4章 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辨析 |
4.1 “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的合理性 |
4.1.1 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与社会主义相结合 |
4.1.2 用车间民主代替资本主义的劳动工资制度 |
4.1.3 用投资的民主管理代替资本主义的资本市场 |
4.2 “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的非合理性 |
4.2.1 市场结构体系不完整 |
4.2.2 企业民主管理存在低效率 |
4.2.3 投资基金分配方式过于简单化 |
4.2.4 实现途径带有“乌托邦”色彩 |
第5章 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的“中国比较” |
5.1 “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 |
5.1.1 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 |
5.1.2 主张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联姻” |
5.1.3 主张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 |
5.2 “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 |
5.2.1 制度环境的区别 |
5.2.2 根本目标的区别 |
5.2.3 理论实践的区别 |
5.3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超越 |
5.3.1 指导思想的超越 |
5.3.2 领导力量的超越 |
5.3.3 政府职能的超越 |
第6章 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的“他山之石” |
6.1 在理论方面的借鉴价值 |
6.1.1 非比较性研究方法的应用 |
6.1.2 替代制度理论的启迪 |
6.2 在实践方面的借鉴价值 |
6.2.1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理论开拓 |
6.2.2 资本主义非可持续性批判的理论省示 |
6.2.3 “经济民主”理论的民主意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企业民主管理:议题与进展——对国内研究文献的简要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企业民主管理的理论依据 |
三、企业民主管理的法律与政策 |
四、企业民主管理的制度逻辑和变迁 |
五、企业民主管理与企业治理 |
六、结论 |
四、关于当前我国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企业民主管理[J]. 李友钟,王仁富.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 [2]西方国家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多样性问题研究[D]. 王庆琦. 吉林大学, 2021(01)
- [3]新时代民营企业工会职能发挥研究[D]. 韩丽君.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以党建引领国有企业民主管理研究[D]. 张雅情.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2)
- [5]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D]. 孙贵林. 湘潭大学, 2020(12)
- [6]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研究(1952-1953年)[D]. 邵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和谐社会视域下劳动争议预防机制构建研究 ——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D]. 冯瑞颖.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8]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研究[D]. 孙璇.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1)
- [9]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研究[D]. 杨万寿. 吉林大学, 2019(02)
- [10]企业民主管理:议题与进展——对国内研究文献的简要评述[J]. 吴建平.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