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瑞典发明刹车油门二合一踏板(论文文献综述)
苑警支[1](2019)在《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误踩油门辅助系统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在汽车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与日俱增的道路交通事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道路交通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关注的公共安全问题。据不完全统计,驾驶员在紧急制动时误踩油门造成的交通事故约占交通事故总数的12.6%。因此,该研究从汽车主动安全方面考虑,基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对误踩油门辅助系统的控制方法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国内外文献阅读了解误踩油门辅助系统的研究现状以及不足,确定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对比分析驾驶员正常加速以及紧急制动误踩油门时踏板行为的差异,确定把油门踏板力、油门踏板加速度、方向盘手握力作为误踩油门的主要判定参数。驾驶员突遇障碍物是导致误踩油门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时时检测汽车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基于上述研究,确定误踩油门辅助系统的设计方案,选择薄膜压力传感器、ADXL345加速度传感器、AJ-SR04M超声波测距传感器作为误踩油门辅助系统的信号采集模块,建立以树莓派为核心的中央控制单元,基于Proteus完成系统硬件部分电路设计,基于Python完成系统软件功能开发。结合现有的辅助制动装置的优缺点,在不改变汽车原有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机-电一体化的辅助制动装置,选择895直流电机作为该装置的动力源。然后,采用模糊理论建立了多输入单输出(MISO)的模糊推理系统。基于建立的模糊隶属度函数和模糊规则,对油门踏板力、油门踏板加速度以及方向盘手握力信息进行融合,从而得出驾驶员误踩油门的概率。结合超声波传感器的测距信息,制定了执行电机的控制策略。针对误踩油门辅助制动装置快速响应和稳定输出的要求,在Simulink中搭建了直流电机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PID控制算法设计了“转矩-转速-电流”三闭环控制系统。通过仿真验证了电机模型的正确性,并在仿真过程中整定出各环节PID的控制参数。结合前述的模糊推理,对系统进行联合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得出驾驶员误踩油门的概率,同时执行电机可以满足辅助制动装置的工作要求。最后,在实车上搭建误踩油门辅助系统,通过驻车试验对系统性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较为准确的识别驾驶员误踩油门的行为,并能及时触发执行机构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因此,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误踩油门辅助系统,对于提高汽车的行车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蔡伟杰[2](2019)在《基于模型符合AUTOSAR的电动汽车控制系统开发》文中指出随着汽车电子电气的高速发展,汽车电子电气已经成为了汽车产品创新和进步的核心动力,与此同时,车内控制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汽车电子电气系统的设计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基于模型的开发方法采用统一的工具进行设计开发,便于变型管理,使主机厂的整车控制系统开发工作变得更加快速和便捷,同时符合AUTOSAR标准的汽车电子电气系统有非常好的可复用性、移植性和稳定性。因此研究基于模型符合AUTOSAR的纯电动汽车控制系统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V型开发模型和AUTOSAR,对纯电动车的三电系统进行研究与开发,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针对纯电动车三电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及系统设计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建模开发工具Systemweaver进行了功能、子系统、零部件的需求及接口设计,同时详细分析了基于Systemweaver工具进行VCU软件设计的流程。运用AUTOSAR标准开发方法论并结合VCU软件规范,对VCU电控系统进行开发,满足了软件的复用性,移植性和稳定性。其实现方法是通过Matlab以及Vector的Davinci工具完成符合软件规范的相关软硬件配置,以及需求的逻辑实现。最后,运用硬件在环HIL系统对其进行通信和功能性验证,证明了所开发的VCU正确性和可靠性,形成了一套从架构设计,ECU软硬件实现到硬件在环测试无缝链接的开发方法,并进行了验证,验证了其有效性。
封泉明[3](2012)在《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研究 ——以制造业跨国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产权具有多重属性,既是平等主体的知识财产权,也是权利主体控制的、可以货币衡量的并能为其带来效益的无形资产,还是政府关于知识资源的归属、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相关制度或规则。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日益知识化使代表技术发展水平和创新成果商业化专用权的知识产权,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则使知识产权成为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内容,进而又使知识产权国际公约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基本规则。在这种发展趋势中,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利用国际知识产权规则,不断将自身知识资源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由此进一步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更加重视知识产权创造,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核心或关键技术上的知识产权布局,力图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优势来化解危机,并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先机。与此同时,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还在我国进行知识产权跑马圈地,加快在中国国内市场上的知识产权经略。而从我国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拓展,并且经过多年努力,部分中国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拥有量快速增长,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逐步提高,但从总体上看,中国跨国公司在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方面,均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特别是在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拥有上,包括优秀中国跨国公司在内的我国企业普遍较为缺乏。这种状况,使中国跨国公司在经营中往往遭遇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伏击而处于被动状态。因此,中国跨国公司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培育,冲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在知识产权上的打压,就成为其进一步发展并取得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以经济知识化和全球化不断交互融合、深化发展为背景,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跨国公司在知识产权控制方面的竞争态势入手,系统深入地探讨中国跨国公司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的原因、重点、路径、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国际经验借鉴等一系列问题,使人们对中国跨国公司,尤其是制造业跨国公司,为什么要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怎样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培育什么样的自主知识产权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进而提出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的对策与建议,以为现实经济服务。
王悝[4](2011)在《基于模糊控制的纯电动汽车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汽车保有量迅速地增加,而目前绝大部分数量的汽车都是以燃油作为能量的来源,在石油资源严重缺乏的当今社会,这导致了全球石油危机的持续地蔓延和加重,石油价格也因此居高不下;同时,汽车尾气大量的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这迫使石油消耗大国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并且越来越多的国家努力研制新能源汽车。其中,倡导并鼓励研发使用环保节能的新能源汽车,代表了世界汽车业发展的方向,也符合我国的国情。本文以纯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以及驱动系统最重要的部件——无刷直流电机控制方法。由于传统的PI控制只能局限于在线性系统中使用,对于像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这类复杂的、无法建立非常精确的数学模型的控制对象就无能为力了;而使用模糊控制并不用建立非常准确的数学模型,所以将传统的PI控制方法与模糊控制方法结合起来,用于无刷直流电机速度控制系统。其中,模糊推理的输入是以无刷直流电机的实时检测到的转速和电机初始的转速之间的偏差和偏差变化率,这样,PI的参数就可以实时、在线进行整定,从而可以实现对无刷直流电机良好的控制。同时,本文设计了以TMS320F2812 DSP芯片为控制核心的部分系统硬件和软件。TMS320F2812 DSP芯片是一款知名度、性能都非常高的DSP芯片,非常适用于需要快速处理种类复杂数据的无刷直流电机的驱动系统中。在驱动系统的软件部分,DSP芯片的集成开发环境采用的是美国德州仪器公司推出的CCS代码调试器,它的操作界面类似于Windows视窗,很容易上手操作,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DSP开发软件。在分析无刷直流电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用Matlab 7.11的simulink建立无刷直流电机控制驱动系统的仿真模型,对模糊PI控制算法进行验证,得出系统相关参数仿真波形,由此证明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及控制算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PI控制相比,本文采用的模糊PI控制方法的控制精度高,响应速度快,鲁棒性强,满足无刷直流电机调速系统的控制要求。
马静[5](2011)在《台湾《醒报》词汇考察与分析》文中提出台湾与大陆同用汉语,但是由于历史和政治上的影响,两岸的一部分词语出现了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岸人民的交流。本文以台湾《醒报》新闻网“今日必读”栏目的新闻稿作为语料进行词汇考察与研究,对这部分语料进行分析梳理和观察,形成了《醒报》词表,并与大陆《现代汉语常用词表》作对比。根据所选语料和词表,从词形的角度进行考察。在两岸用词有差别的部分中,大陆和台湾的词汇在词形上存在四个方面的不同,即,词形完全相同所指不同、所指相同而词形有异、台湾特有词、台湾保存下来的旧词。本文从这三个方面,结合具体词,分析产生差异的类别,并结合具体例子,得出了结论,产生差异的词主要存在于外来词和新兴事物造词方面;在两岸用词相同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历史传承词和行业词,以及部分词形一致的外来词上。根据所选语料,并对照词表,在对比台湾与大陆词汇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后,结合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知识,探究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历史的影响和台湾与大陆社会生活的不同。再结合语言的发展规律,认为一部分词汇会在两岸交流密切的领域得到融合,消除两岸交流的障碍。
任东锋[6](2007)在《高速公路雾区交通安全与监控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率随之增加,其中因浓雾引发的车辆追尾事故引起了交通部门和新闻界的高度重视。大雾引发交通事故,不但影响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而且经常造成人员伤亡,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总结了国外雾区交通安全及保障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国内对高速公路雾区交通安全问题的研究过程。根据雾的定义及其物理本质,经对众多浓雾形成过程的分析,得出高速公路雾的形成条件和特点。通过全国年均雾日数与国道主干线网的关系图和全国年均大雾日数线性趋势分布图的讨论,说明雾区的地理和时间分布规律。由Lambert-Beer定律及相对亮度对比公式,分析雾降低能见度,影响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的过程。讨论了雾中微观物理量与能见度的关系,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雾中能见度与雾滴数密度、含水量等微观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了能见度与这些量之间的回归关系。文中总结了国内外人工消雾改善能见度的试验和研究成果,探讨了四种可在高速公路上实施的消雾措施的可行性,同时推出两种国内已出现的、可用于高速公路消雾的设备,期望在高速公路上有所应用。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雾区行车速度的能见度、交通流量、滑摩系数以及道路线形等因素进行了权重分配,建立了雾区机动车综合限速关系式。本文根据我国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的实际情况,针对雾对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的影响,提出了由信息采集系统、处理控制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应急系统、诱导和消雾系统等组成的高速公路雾区行车安全监控系统,介绍了各子系统实施过程中采用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在现有的高速公路安全设施和管理水平的前提下,从雾区安全行车措施、交通组织和交通安全设施等方面制定了交通管理策略。对于如何确保雾区监控系统的有效实施和交通管理策略的具体落实,本文给出了建议,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雾区交通事故的发生。
李洪斌[7](2006)在《基于量子框架的开放式重型汽车AMT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传统汽车手动变速器日益不能满足现代重型汽车舒适、安全和环保的性能要求,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utomated Mechanical Transmission,AMT)的提供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目前AMT在国外重型汽车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国内AMT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轻型汽车,重型汽车的AMT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本文以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新一代HOWO重卡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重型汽车AMT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旨在为国内重型汽车AMT的研发提供基础理论和关键使能技术,主要创新性的工作如下: 作为一种汽车电控系统,传统的AMT系统采用封闭式结构,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封闭式结构汽车电控系统的缺点越来越突出。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量子框架的汽车电控系统体系结构。运用分层递归包含分布式微核模式对汽车电控系统进行了描述,实现了系统的松耦合与功能内聚。采用量子框架作为系统的嵌入式软件总线,将系统的应用软件与软硬件系统平台分离开来,实现了系统在应用软件层次上的开放。采用该体系结构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汽车电控系统的开放性。 实验台是验证AMT系统性能的重要手段,全实物实验台最接近于系统的实际情况,但造价昂贵。结合课题组现有的条件,以dSPACE仿真系统为核心建立了半实物仿真实验系统。该实验系统由油门、离合器、变速箱三个子系统组成。油门与离合器子系统将油门与离合器的实际位移输入dSPACE;dSPACE利用这些输入信息,根据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计算出变速箱输入轴与输出轴,并控制变速箱子系统的动作。半实物仿真实验系统的核心是系统的动力学模型,为在仿真环境下综合评价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对机械、电气、驾乘人员的影响,通过分析机械系统、电气系统、人体系统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耦合点,建立了机-电-人一体化系统动态模型,并将有限状态机引入到机械子系统的动态模型中。仿真结果显示,该系统具有良好的仿真效果,满足了重型汽车AMT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的需求。 离合器、油门、变速箱操纵系统是AMT系统实现的基础。重型汽车的离合器操纵主要采用气动系统,针对这个特点,建立了两种离合器操纵系统:第一种是利用随动阀的原理建立的低精度的简易开环离合器操纵系统;第二种是高精度闭环电控气动离合器操纵系统。通过对闭环电控气动离合器操纵系统动态特性的分析,指出该系统为非线性系统。针对这一非线性控制问题,结合模糊免疫PID控制算法与自适应PSD控制律,提出了模糊免疫PSD控制算法。该算法以PID控制为基础,利用免疫控制原理与PSD控制律,使PID算法中各增益系数的根据运行状况
舒余安[8](2005)在《皮卡汽车驾驶室的人机工程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运用人机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结合国内皮卡车驾驶室设计的基本情况,对皮卡车驾驶室的各个部分进行分析和研究,建立了相应的设计原则和评价方法;通过一系列运算公式和方法得到座高、座宽、座椅前后移动范围等的设计数据,为皮卡车驾驶座椅设计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相关显示装置的人机分析,结合现行皮卡车显示装置情况,提出能降低识别疲劳和减少误读率、合理优化的仪表显示装置形式;通过人体操纵空间、操纵力、操纵特点等方面对皮卡车手操纵装置和脚操纵装置进行人机分析,计算得出方向盘、脚踏板等的合理设计数据范围,并对部分操纵装置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对皮卡驾驶室设计查询系统进行初步探讨,为皮卡驾驶室的设计、生产提供参考;并且在文中从照明、色彩、空气环境等方面对皮卡车驾驶室的环境进行理论分析,提出部分优化皮卡车内驾驶环境设计的建议,为驾驶室环境安全性、舒适性和宜人性的设计提供参考。
胡正隆[9](2003)在《瑞典发明刹车油门二合一踏板》文中研究指明
陈佳璇[10](2003)在《我国新闻语言中字母词的易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既是对“字母词”当今这个汉语语言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的分析,也是对“易读性”这个历来我国新闻语言中被忽略的课题的探讨。 汉语的基本特征之一便是词语用汉字表达,但近几年来,大众传播中却出现了大量的由字母构成的词语:如GDP、BOT、ABS、DVD、IP、WC…… 对这些字母词一方面我国以往的母语教育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很多人对此不知所谓;另一方面,它又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进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字母词也由此而成为当前我国语言生活中一个聚讼甚多的热点问题,当然,同时也就成为我国新闻语言研究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新闻是一种根据受众的需要而及时发布新近发生、发现事件的信息的行为。这就要求它尽可能地接触最大数量的受众,所以,它就必须尽可能地采用人们容易理解的书写形式或表达方式。”新闻受众对新闻语言理解的难易问题就是新闻语言的“易读性”问题。 我国新闻语言的易读性既面临与西方新闻语言相同的问题,又存在由于汉语的特征所造成的“自己的问题”。字母词可以说就是一个由于汉语固有特征和社会文化发展相冲突而产生的我国新闻语言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对当下中国新闻语言的易读性来说,我们以为,最需解决的首先就是字母词问题。 在对我国新闻语言习用研究范式加以反思和对字母词重新加以定义的基础上,我们提出“我国新闻语言中字母词的易读性”问题。其中包括 ——汉语新闻语言的受众能够理解字母词吗? ——字母词对汉语新闻语言的易读性有何影响? ——汉语新闻语言中什么样的受众能够理解字母词? ——汉语新闻语言的受众比较理解(或不理解)哪一类字母词? ——汉语新闻语言应该接纳字母词吗? ——汉语新闻语言应该如何接纳字母词?使用字母词有没有规律可循? 而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首先就必须对我国大众传媒中的字母词使用现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因此,我们对2002年8月全国15种报纸使用的全部字母词进行的调查,发现其中共使用字母词6186词/次,含字母词2266个。这其中,语用频率最高的字母词是WTO、IT、GDP、NBA、ISO、MBA、VCD、TBM、DVD、CEO等。 在对2266各字母词的全部使用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选取了其中语用频率最高的前50个字母词,设计制成“字母词易读性测量表”,对不同文化程度的100位受试者进行了理解度测量,结果发现受试人群理解正确率能达到50%以上的,仅有十个字母词,占样本的20%;而理解正确率低于10%的字母词有18个,占样本的36%。由此可见,受众对这些字母词的理解率还是偏低的。新闻语言中字母词的语用效能固然不可忽视,但是,其易读性指标却不容乐观。 据此,我们提出我国新闻语言中字母词的若干语用条件与策略。
二、瑞典发明刹车油门二合一踏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瑞典发明刹车油门二合一踏板(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误踩油门辅助系统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误踩油门辅助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误踩油门辅助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2.1 误踩油门原因分析 |
2.2 误踩油门判定因素研究 |
2.3 辅助制动方案研究 |
2.3.1 汽车制动原理 |
2.3.2 制动距离与制动减速度 |
2.3.3 辅助制动装置结构设计 |
2.3.4 辅助制动装置参数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误踩油门辅助系统设计 |
3.1 系统方案框架 |
3.2 中央控制单元的选择 |
3.3 系统硬件设计 |
3.3.1 加速度采集模块选型及电路设计 |
3.3.2 压力采集模块选型及电路设计 |
3.3.3 测距采集模块选型及电路设计 |
3.3.4 语音报警模块选型及电路设计 |
3.3.5 电机控制模块选型及电路设计 |
3.4 系统软件设计 |
3.4.1 误踩油门辅助系统主程序设计 |
3.4.2 加速度模块程序设计 |
3.4.3 AD转换模块设计 |
3.4.4 测距模块程序设计 |
3.4.5 语音报警模块程序设计 |
3.4.6 直流电机控制模块程序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驾驶员误踩行为识别及执行电机控制策略 |
4.1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
4.1.1 数据融合的层次结构 |
4.1.2 数据融合算法介绍 |
4.2 基于模糊逻辑的误踩油门识别 |
4.2.1 模糊逻辑理论 |
4.2.2 模糊逻辑控制原理 |
4.2.3 模糊逻辑系统设计 |
4.3 执行电机控制 |
4.3.1 电机控制逻辑 |
4.3.2 电机三闭环控制 |
4.4 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性能分析 |
5.1 系统平台搭建 |
5.1.1 超声波测距试验 |
5.1.2 压力传感器标定 |
5.2 驻车实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模型符合AUTOSAR的电动汽车控制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1.3.1 基于模型的设计方法发展现状 |
1.3.2 AUTOSAR发展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模型和AUTOSAR的方法研究 |
2.1 基于模型的设计方法 |
2.2 AUTOSAR技术基础 |
2.2.1 AUTOSAR的基本概念与分层结构 |
2.2.2 AUTOSAR的方法论 |
2.3 软件介绍 |
2.3.1 功能和系统模型设计工具 |
2.3.2 AUTOSAR设计工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模型的电动汽车控制功能和系统设计 |
3.1 高压三电系统 |
3.1.1 整车系统原理图及功能简述 |
3.1.2 整车控制器控制功能 |
3.1.3 驱动电机系统功能 |
3.1.4 高压电池系统功能 |
3.1.5 其他附属控制系统功能 |
3.2 功能需求分析与描述 |
3.2.1 FDR概念分析 |
3.2.2 FDR功能描述 |
3.2.3 FDR在 Systemweaver工具中的设计方式 |
3.3 功能需求实现与分配 |
3.3.1 功能需求实现概念分析 |
3.3.2 基于Systemweaver的功能需求实现 |
3.4 逻辑子系统设计与分配 |
3.4.1 子系统的定义 |
3.4.2 子系统的划分原则 |
3.4.3 驱动控制子系统设计 |
3.5 控制器设计规范生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AUTOSAR的整车控制器的软硬件开发 |
4.1 整车控制器硬件介绍 |
4.1.1 硬件介绍及基本设计原则 |
4.1.2 硬件需求及硬件框图 |
4.2 软件架构设计 |
4.2.1 分层架构设计 |
4.2.2 VCU的软件架构 |
4.2.3 使用Davinci developer配置SWC |
4.3 应用层软件设计 |
4.3.1 应用层扭矩控制系统的系统方案 |
4.3.2 Matlab的建模过程 |
4.4 底层软件开发配置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整车控制器软硬件测试及验证 |
5.1 整车控制器基础软件层测试 |
5.1.1 基础软件层测试环境 |
5.1.2 整车控制器物理层测试 |
5.1.3 整车控制器数据链路层测试 |
5.1.4 整车控制器交互层测试 |
5.2 硬件在环测试需求分析 |
5.3 硬件在环仿真台架的搭建 |
5.4 系统集成 |
5.4.1 模型搭建 |
5.4.2 基于整车控制器驱动管理的控制策略 |
5.5 仿真测试 |
5.5.1 设备搭建 |
5.5.2 测试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研究 ——以制造业跨国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外中国跨国公司研究现状 |
二、 国内外自主知识产权研究现状 |
三、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粗浅评价 |
第三节 研究主题和方法 |
一、 研究主题 |
二、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 |
一、 创新点 |
二、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分析 |
一、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分析 |
二、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分析 |
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生产力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分析 |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分析 |
一、 市场寡占理论分析 |
二、 价值链理论分析 |
三、 竞争力理论分析 |
第三节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知识经济理论分析 |
一、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知识经济理论概述 |
二、 “知识经济理论”对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的解释 |
第三章 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的实践动因 |
第一节 中国跨国公司产品的市场分析——以部分知名制造业跨国公司为例 |
一、 中国制造业跨国公司的行业分布 |
二、 中国部分知名制造业跨国公司产品的市场分析 |
第二节 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的实践紧迫性 |
一、 全球知识产权发展态势使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刻不容缓 |
二、 外国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滥用迫使中国跨国公司加快培育自主知识产权 |
三、 实践中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使中国跨国公司获得了重大的市场发展 |
四、 推动中国跨国公司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迫切要求 |
第四章 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第一节 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发展的基本情况 |
一、 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增长迅速但总量仍小 |
二、 自主知识产权质量有所提高但缺乏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 |
三、 品牌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但还不是真正的国际知名品牌 |
四、 知识产权海外布局步伐加快但布局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
第二节 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面临的问题 |
一、 许多企业核心创新能力不强、知识产权存在“引进依赖” |
二、 不少企业对自主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三、 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研发人才比较缺乏 |
四、 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创造的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
第三节 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中遇到的挑战 |
一、 企业知识产权创新基础薄弱与创新主体分散化的双重制约 |
二、 企业国内知识产权竞争国际化与国际知识产权竞争全球化的双向压力 |
三、 企业知识产权海外流失与国外知识产权合围的双重困境 |
四、 企业不善运用知识产权规则与知识产权国际话语权缺失的双面夹击 |
第五章 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外知名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经验——以制造业跨国公司为例 |
一、 国外知名制造业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案例 |
二、 国外知名制造业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的经验启示 |
第二节 国外政府支持本国企业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主要经验 |
一、 国外政府支持本国企业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情况介绍 |
二、 国外政府支持本国企业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经验启示 |
第六章 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的重点 |
第一节 高新技术领域世界级开创性发明专利 |
一、 开创性发明专利的内涵 |
二、 中国跨国公司选择高新技术领域世界级开创性发明专利的必要性 |
三、 中国跨国公司在高新技术领域创造世界级开创性发明专利的可行性 |
第二节 国际知名自主品牌 |
一、 国际知名自主品牌及其构成要素 |
二、 国际知名自主品牌之于中国跨国公司的重要意义 |
三、 中国跨国公司打造国际知名自主品牌的长期性 |
第三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专利 |
一、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和发展重点 |
二、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创造和运用国际专利 |
三、 中国跨国公司致力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专利的意义 |
第七章 当前进一步推动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的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的基本原则 |
一、 坚持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并进 |
二、 坚持自主专利技术和自主品牌并重 |
三、 坚持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并举 |
四、 坚持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中公司与政府并力 |
第二节 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的路径选择 |
一、 以市场为导向的突破性自主创新 |
二、 赶超导向下的模仿创新 |
三、 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创新 |
四、 基于创新资源的跨国并购 |
五、 强化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激励和保护 |
第三节 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的促进措施 |
一、 中国跨国公司的企业促进措施 |
二、 中国政府的促进措施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主要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基于模糊控制的纯电动汽车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纯电动汽车的研究现状分析 |
1.3 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 |
1.4 本文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第2章 纯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 |
2.1 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研究的必要性 |
2.2 纯电动汽车的基本结构 |
2.3 电动车驱动系统的基本结构 |
2.4 驱动电机的种类 |
2.4.1 直流有刷电动机 |
2.4.2 交流感应电动机 |
2.4.3 开关磁阻电动机 |
2.4.4 无刷直流电动机 |
第3章 驱动电机及驱动系统数学模型 |
3.1 无刷直流电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3.2 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
3.2.1 反电势动方程 |
3.2.2 电磁转矩方程 |
3.3 无刷直流电机的特性分析 |
3.3.1 机械特性 |
3.3.2 调节特性 |
3.4 无刷直流电机的驱动控制策略 |
3.4.1 电压控制策略 |
3.4.2 转速控制策略 |
3.4.3 力矩控制策略 |
3.5 驱动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 |
第4章 驱动系统控制器的硬件及电路设计 |
4.1 电机驱动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
4.2 逆变电路和驱动电路的设计 |
4.2.1 转子的位置检测电路 |
4.2.2 系统保护电路 |
4.3 电源电压检测电路 |
4.4 电枢电流检测电路 |
第5章 驱动系统模糊PI控制器的设计 |
5.1 传统PI控制 |
5.2 模糊PI控制 |
5.3 模糊PI控制器的设计 |
5.3.1 模糊PI控制器的结构设计 |
5.3.2 模糊控制器的维数 |
5.3.3 模糊控制器的模糊化设计 |
5.3.4 模糊PI控制器控制规则表的设计 |
5.3.5 反模糊化 |
5.3.6 模糊PI控制查询表的制定 |
第6章 基于模糊控制的驱动系统仿真 |
6.1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仿真设计 |
6.2 无刷直流电机仿真模块 |
6.2.1 电机模块 |
6.2.2 机械运动模块 |
6.2.3 电流控制模块 |
6.2.4 速度模糊PI控制模块 |
6.3 无刷直流电机电机的仿真 |
6.4 驱动系统的仿真 |
第7章 驱动系统的软件设计 |
7.1 DSP集成开发环境 |
7.1.1 CCS的简介 |
7.1.2 CCS代码开发流程图 |
7.2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7.2.1 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 |
7.2.2 位置信号的处理 |
7.2.3 速度计算 |
7.2.4 PWM波的产生 |
7.2.5 速度模糊PI调节 |
7.2.6 电流PI调节 |
第8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台湾《醒报》词汇考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序言 |
1.1 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语料来源、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3.1 语料来源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第2章 《醒报》词汇统计与分析 |
2.1 《醒报》词表 |
2.1.1 《醒报》词表的获取 |
2.1.2 《醒报》词表分析 |
2.2 《醒报》词表与大陆《现代汉语常用词表》对比分析 |
2.2.1 《醒报》词表与《现代汉语常用词表》存在差异的部分 |
2.2.2 《醒报》词表与《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相同的部分 |
第3章 《醒报》与大陆存有差异的词汇的分析 |
3.1 词形完全相同所指不同 |
3.1.1 使用范围有大小之别 |
3.1.2 所指对象有别 |
3.1.3 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
3.1.4 由缩略语产生的词形相同的词 |
3.2 所指相同而词形有异的词语 |
3.2.1 外来词的差异 |
3.2.2 词序相反 |
3.2.3 语素相近 |
3.2.4 新兴事物命名不同造成词形不同 |
3.2.5 由于缩略造成的词形略有不同 |
3.3 台湾特有词 |
3.3.1 社会制度的不同产生的特有词 |
3.3.2 具有特色的社会生活产生的特有词 |
3.4 台湾保留下来的旧词语 |
第4章 《醒报》新闻用词中与大陆普通话用词的相同部分 |
4.1 历史传承词 |
4.2 使用一致的外来词 |
4.2.1 来源于英语的外来词 |
4.2.2 来源于日语的词 |
4.3 行业词采用一致的用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高速公路雾区交通安全与监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外道路交通安全状况 |
1.1.2 国内道路交通安全状况 |
1.1.3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速公路雾区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
2.1 雾的定义及分类 |
2.2 高速公路雾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
2.2.1 高速公路雾的形成条件 |
2.2.2 高速公路雾的特点 |
2.3 高速公路雾区分布规律 |
2.3.1 雾区地理分布 |
2.3.2 雾区时间分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雾对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
3.1 雾引发高速公路的事故特点 |
3.1.1 雾引发高速公路事故现状 |
3.1.2 雾引发高速公路事故特点 |
3.1.3 雾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特点 |
3.2 雾对能见度的影响 |
3.2.1 能见度的定义 |
3.2.2 识别雾中目标物的条件 |
3.2.3 能见度与雾微观物理量的关系 |
3.3 高速公路上消雾改善能见度措施探讨 |
3.3.1 理论上改进能进度的方法 |
3.3.2 国内、外关于人工消雾展开的试验 |
3.3.3 消雾改善能见度的措施探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雾区监控系统构建和限速研究 |
4.1 雾区监控系统构建 |
4.1.1 系统构建思路 |
4.1.2 系统目标 |
4.1.3 系统功能 |
4.1.4 系统组成 |
4.2 高速公路雾区限速研究 |
4.2.1 影响雾天交通安全的因素 |
4.2.2 雾天能见度与限速的关系 |
4.2.3 单向行驶车辆速度—流量关系 |
4.2.4 公路线形与速度的关系 |
4.2.5 综合限速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雾区监控系统实施技术与交通管理策略 |
5.1 系统实施技术 |
5.1.1 气象、车辆信息检测技术 |
5.1.2 信息发布控制策略 |
5.1.3 应急救援措施 |
5.1.4 诱导和消雾系统实施技术 |
5.2 雾区交通管理策略 |
5.2.1 我国高速公路雾区管理现状 |
5.2.2 雾区安全行车措施 |
5.2.3 雾区交通组织策略 |
5.2.4 雾区交通安全设施 |
5.3 确保雾区交通管理实施的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存在问题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量子框架的开放式重型汽车AMT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应用以及发展 |
1.3 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技术及发展 |
1.3.1 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结构 |
1.3.2 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的发展 |
1.3.3 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的核心技术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基于量子框架的开放式汽车电控系统体系结构 |
2.1 开放式汽车电控系统实现策略 |
2.2 基于量子框架的开放式汽车电控系统体系结构 |
2.2.1 实现系统开放性的核心──量子框架 |
2.2.2 基于量子框架的开放式汽车电控系统体系结构 |
2.2.3 基于量子框架的开放式汽车电控系统的特点 |
2.3 QFAOS基本功能模块与网络功能标准定义实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重型汽车AMT系统半实物仿真实验系统研究 |
3.1 重型汽车AMT系统半实物仿真实验台设计 |
3.1.1 半实物仿真实验系统结构 |
3.1.2 dSPACE系统简介 |
3.2 重型汽车机─电─人一体化系统建模 |
3.2.1 基于有限状态机的重型汽车机械系统特性分析 |
3.2.2 电气系统特性分析 |
3.2.3 人体动力特性分析 |
3.2.4 电气系统、人体系统与机械系统的耦合 |
3.2.5 机─电─人系统动态模型在MATLAB中的表示 |
3.3 仿真实验实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重型汽车AMT系统单元关键技术研究 |
4.1 重型汽车电控离合器研究 |
4.1.1 简易开环电控气动离合器设计 |
4.1.2 基于模糊免疫PSD控制的闭环电控气动离合器系统研究 |
4.2 重型汽车电控油门系统研究 |
4.3 重型汽车选、换档执行机构研究 |
4.3.1 双气缸选、换档执行机构设计 |
4.3.2 单驱动选、换档执行机构设计 |
4.4 AMT系统信号检测与处理技术 |
4.4.1 模拟信号的预处理与滤波 |
4.4.2 动态多周期转速测量方法 |
4.4.3 转速信号的类FIR数字滤波技术 |
4.5 本章小节 |
第5章 重型汽车AMT系统起步与换档过程控制研究 |
5.1 重型汽车AMT系统起步过程变结构串级双环控制 |
5.1.1 车辆起步过程及其评价指标 |
5.1.2 维持发动机恒速起步策略及其定量分析 |
5.1.3 发动机保持恒速的变结构串级双环控制 |
5.2 重型汽车换档过程的单神经元 PID解耦控制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量子框架的开放式体系结构的重型汽车AMT系统实现 |
6.1 控制系统硬件系统研究 |
6.2 μC/OSII操作系统在TMS320F2407上的移植 |
6.2.1 μC/OSII实时操作系统简介 |
6.2.2 移植过程 |
6.3 量子框架在 μC/ OSII操作系统上的移植 |
6.4 应用程序(主动对象)设计 |
6.5 HOWO样车与AMT原型系统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附录 1: 开环电控气动离合器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通知 |
附录 2: 新型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选换档机构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通知 |
(8)皮卡汽车驾驶室的人机工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吸收国外的先进成果,缩小与国外在这一领域的差距 |
1.1.2 提高驾驶员的舒适性和操作的准确性 |
1.1.3 缩短设计周期,减少设计成本,推进我国汽车支柱产业的生产发展 |
1.2 汽车领域的人机工程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人机工程学概述 |
2.1 人机工程学的含义 |
2.2 人机工程学的历史渊源 |
2.2.1 狩猎时代 |
2.2.2 农耕时代 |
2.2.3 产业革命后 |
2.3 人机工程学学科的起源和发展 |
2.3.1 经验人机工程学 |
2.3.2 科学人机工程学 |
2.3.3 现代人机工程学 |
2.3.4 人机工程学学科在我国的发展 |
2.4 人机工程学的未来发展 |
2.5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 |
2.5.1 人的因素方面 |
2.5.2 “机”的因素方面 |
2.5.3 环境因素方面 |
2.5.4 综合因素方面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皮卡概述与本课题的调研 |
3.1 皮卡概述 |
3.1.1 我国皮卡的车型 |
3.1.2 我国皮卡未来的发展 |
3.2 本课题的调研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皮卡驾驶室的人机工程学评价及研究 |
4.1 座椅设计的人机评价与研究 |
4.1.1 座椅的设计要求 |
4.1.2 影响座椅设计的因素 |
4.1.3 皮卡座椅设计 |
4.2 显示装置设计的人机评价与研究 |
4.2.1 视觉显示装置设计评价与研究 |
4.2.2 听觉显示装置设计评价与研究 |
4.3 操纵装置设计的人机评价与研究 |
4.3.1 操纵装置设计要求 |
4.3.2 手控操纵装置设计评价与研究 |
4.3.3 脚控操纵装置设计评价与研究 |
4.4 环境因素的人机评价与研究 |
4.4.1 光环境 |
4.4.2 色彩环境 |
4.4.3 空气环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皮卡驾驶室设计查询系统 |
5.1 查询系统开发目的 |
5.2 软件版本的查询系统的优点 |
5.3 系统的开发工具及软件运行环境 |
5.4 查询系统的结构 |
5.4.1 查询项目 |
5.4.2 查询系统结构图 |
5.5 查询系统的界面设计 |
5.6 查询系统的使用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附表 皮卡汽车驾驶室情况调查表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致谢 |
(10)我国新闻语言中字母词的易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英文提要 |
一 引言 |
二 我国新闻语言中字母词易读性问题的提出 |
(一) 我国新闻语言研究习用范式的路径及其问题 |
(二) “言语行为范式”视野中的新闻语言易读性问题 |
(三) 现代汉语字母词已有的认识与问题 |
三 我国新闻语言中字母词使用状况的调查 |
(一) 调查方案的设计 |
(二) 调查分析之一:15种报纸中字母词的总量及其分布 |
(三) 调查分析之二:字母词的词形分类及其数量分布 |
(四) 调查分析之三:字母词的造词法 |
(五) 调查分析之四:字母词的语义内容 |
(六) 调查分析之五:语用频率最高和最低的字母词 |
(七) 调查分析之六:字母词在句子中的组合方式 |
(八) 调查分析之七:字母词在语篇中的分布情况 |
四 我国新闻语言中字母词易读性的测量 |
(一) 测量方案的设计 |
(二) 测量分析之一:不同年级学生对字母词易读性的理解度 |
(三) 测量分析之二:不同语境对字母词易读性掌握的程度 |
(四) 测量分析之三:字母词理解度与语用频率之间的关系 |
五 我国新闻语言中字母词语用策略的分析 |
(一) 字母词在汉语词汇系统中有着难以替代的语用价值 |
(二) 字母词对我国新闻语言易读性的消极影响 |
(三) 提高字母词易读性的语用策略分析 |
六 结语 |
七 附录:2002年8月全国15种报纸全部字母词词频一览表 |
四、瑞典发明刹车油门二合一踏板(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误踩油门辅助系统控制方法研究[D]. 苑警支. 吉林大学, 2019(11)
- [2]基于模型符合AUTOSAR的电动汽车控制系统开发[D]. 蔡伟杰. 长安大学, 2019(01)
- [3]中国跨国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研究 ——以制造业跨国公司为例[D]. 封泉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1)
- [4]基于模糊控制的纯电动汽车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的研究[D]. 王悝.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9)
- [5]台湾《醒报》词汇考察与分析[D]. 马静. 河北大学, 2011(11)
- [6]高速公路雾区交通安全与监控系统的研究[D]. 任东锋. 长安大学, 2007(03)
- [7]基于量子框架的开放式重型汽车AMT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李洪斌. 山东大学, 2006(12)
- [8]皮卡汽车驾驶室的人机工程学研究[D]. 舒余安. 南昌大学, 2005(04)
- [9]瑞典发明刹车油门二合一踏板[J]. 胡正隆. 机床与液压, 2003(06)
- [10]我国新闻语言中字母词的易读性研究[D]. 陈佳璇. 华东师范大学,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