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探曾国藩对太平天国起因的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段红云[1](2021)在《尽信书不如无书——一节独立思考的历史课》文中研究说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求学必经三种境界:从困惑迷茫到执着追求到顿悟开朗;朱永新教授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巧教乐学、少教多学、不教而学。面对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面对新旧教科书的更替,面对日益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激励、唤醒、鼓舞的课堂现状,我们的教学却似乎陷入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困惑迷茫状态。笔者有幸观摩了陈洁平校长的一节"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外历史纲要(上)》)名师展示课,顿悟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师生独立思考后,两军胜利会师渐入佳境的教与学境界。
夏春涛[2](2021)在《太平天国再评价——金田起义170周年之反思》文中研究表明百余年来,关于太平天国的评价屡有变化。特别是近30年来,与过去溢美之词相反,出现把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妖魔化"、一味美化曾国藩和湘军的偏向,形成一种社会思潮。有论者甚至否定金田起义的正义性,从源头上否定太平天国。这是由多种因素叠加形成的,包括党情、国情的变化,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的变化,历史理论研究的弱化;尤其是太平天国研究由盛转衰,使学界无法及时、积极地作出回应。因此,学界要避免太平天国研究从显学沦为绝学;要以科学态度研究和看待太平天国,摆脱神化或"妖魔化"的简单化模式。
崔之清,姜涛,华强,包树芳,吴善中,顾建娣,刘晨[3](2021)在《唯物史观与太平天国研究》文中认为今年是金田起义170周年。70年前,1951年1月11日《人民日报》刊发胡绳同志执笔的社论《纪念太平天国革命百周年》,指出太平天国是旧式的农民战争——没有先进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所发展到的最高峰,肯定了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及其体现出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次年开工、1958年建成的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其第二块浮雕为"金田起义"。范文澜先生则在《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郑重指出,太平天国揭开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这些具有标志性的表述和事例,为研究工作树立了正确导向。然而,近三十年来,全盘否定洪秀全和太平天国、一味美化曾国藩及湘军的声音增多。这是大是大非问题,决不能等闲视之。本刊约请六位学者围绕"唯物史观与太平天国研究"撰文,希望能对相关问题有所澄清,对深化思考、推进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顾建娣[4](2020)在《洪秀全评价变化与史学思潮嬗变》文中研究指明对洪秀全的评价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之前,清政府称其为"逆首";清末革命党为反满需要,尊其为民族革命先烈;国民党政府继续沿用这一称呼,而共产党称其为民主革命的先驱。1949年到1976年,洪秀全被尊为人民英雄,被不断美化、神话。1976年之后,研究回归理性,洪秀全被称为起义领袖,不再被一味美化,但又出现了另一极端现象,即对其人其事全盘否定。对洪秀全评价的变化反映了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的嬗变。
何晓桐[5](2020)在《初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针对“太平天国运动”一课,与《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更具基础性和全面性的要求,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为初中历史教师明确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度。同时,相较于北师大版和岳麓版初中历史教科书而言,部编版教科书在课文系统和课文辅助系统上略胜一筹:其课文系统中容纳的知识点较为全面和系统,语言表述更为准确和严谨;其课文辅助系统的内容与本课学习重点的联系更为紧密,更符合历史发展的时序性,页面排版更为合理,配有科学、适量的历史图片,为历史教师提供了重要的教学依据。针对本课教学现状中存在的导入方式缺乏趣味性、教学思路欠妥、忽视太平天国历史人物、引用史料未标明出处、未综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等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三个教学策略:第一,关注学术界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动态,合理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对太平天国主要历史人物、《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和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等方面,以更新教学内容。在吸收时,应围绕教学重难点、谨慎吸收主观性较强的研究成果、适度培养学生质疑历史教科书的意识;第二,引用“太平天国运动”民间歌谣,以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补充文字史料,进一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引用时,需要遵循准确性原则、恰当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和地域性原则。第三,运用时间轴和历史地图以培养时空观念。时间轴在新课上帮助学生理清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脉络,在课与课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复习课上便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而历史地图有助于学生直观感知太平天国运动,让学生学会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更好地掌握历史教科书内容。为了避免“纸上谈兵”,笔者将上述教学策略应用于初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中,依据部编版教科书的内容编排顺序,综合运用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图示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真实的初中历史课堂上,开展了教学实践。从课后的师生反馈中可以看出,笔者虽已初步达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但仍存在重点知识讲解不透彻、史料运用较少、启发性不够、出现教学意外等问题,有待于更多的教学实践加以解决,力求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胡政武[6](2019)在《晚清大变局视野下的贾洪诏研究 ——以《葆真斋集》为中心》文中认为本文以晚清官员贾洪诏的《葆真斋集》为核心史料,以时间为顺序,对贾洪诏的一生的主要事迹进行探讨。贾洪诏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大变局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清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面对时局,进士出身的贾洪诏虽无可奈何,却始终坚守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努力做一些于国于民有利的事情。在云南仕宦时期,贾洪诏恪尽职守,勤政爱民,清正廉洁,被当地百姓称赞为循吏和清官。而面对滇省回民起义,贾洪诏机智勇敢,坚持原则,成功的处理了数起回民骚乱,深得朝廷赏识,后被擢拔为云南巡抚。但最终因其对回策略与时任云贵总督的劳崇光意见不合,且又忤逆上意,终被朝廷免官。于均州闲居时期,贾洪诏对地方事务十分热心,但凡有关于民生之事,他都尽心竭力。此外,他还主讲郧山书院,并应地方官邀请主修了同治《郧县志》和光绪《续辑均州志》。除了地方事务之外,贾洪诏还先后参与撰写了先祖传记等一系列关于贾氏家族建设的事务,他对均州贾氏家族的贡献十分巨大。贾洪诏身处晚清大变局,虽官至巡抚,但本质上仍然是普通官僚中的一员。我们可以通过贾洪诏透视此时期普通官员在大变局中的抉择与境遇,揭示晚清普通官僚士大夫的情感、担当以及无奈。
曾晚生[7](2018)在《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政治、军事、思想人物,也是近世湖湘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偶像)。随着上世纪末新一轮文化热的兴起,世人对曾国藩的研究兴趣陡然而起。世人对曾国藩的研究大都存在实用主义的倾向,力图通过对曾国藩某些语录、词句的解读和演绎,来指导世人升官发财。本文的旨趣在于,通过对曾国藩思想中的核心部分——政治伦理思想的解析,系统展示曾国藩为官、治军、办洋务等重大经历的精神背景与价值鹄的,这在笔者看来是精准把握曾国藩成功之道的钥匙。本文从以下三个部分来展开:第一部分,简要交代曾国藩政治伦理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主要包括:湘乡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的传入,曾国藩的为官经历。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三个部分:一是传统儒家内圣外王的伦理思想,二是道家无为而治的伦理思想,三是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思想。第二部分,重点阐释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一、尊贤惜才的人才观:以德为先的鉴才观、诚求礼尊的求才观、勤教严绳的养才观、广收慎用的用才观。二、为政以德的官德观:以注重修身和为政以德为宗旨,以经世致用、以身作则为规范,以虚怀纳谏、任贤荐能为基本目的,以不积私财和严惩腐败为基本手段。三、公忠体国的爱国观:胸怀天下,为国分忧,富国强兵。四、仁民爱物的亲民观:民为邦本,安民保民,惠民利民。第三部分,客观评价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一、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文化特点。主要表现为:维护道统与政统的保守性,经世致用的维新性,执两用中的中庸性。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在当世即产生了广泛影响。主要是:对家族的影响,对湖湘文化的影响,对晚清文人士大夫及官僚集团的影响。二、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及其局限性。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主要有:亲民思想与建设执政为民的服务型政府,修身正己与培养服务型行政人格,治军有道与民族复兴。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在保守与开放立场上摇摆不定,在忠君与爱国的选择上模糊不清,在廉洁与宽纵的权衡上内外有别。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曾国藩身逢乱世,励精图治、殚精竭虑,无奈终归未能阻止晚晴王朝一步步走向崩落。纵览曾国藩留存后世的文献资源,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曾国藩毕其一生所追求和维护的就是儒家的道统与清王朝的政统,围绕着道统与政统这个轴心,曾国藩在为官治军实践中极力倡行礼治德政、经世致用和人才兴政的政治伦理主张,他试图通过自己的体悟开化,为道统与政统的延续寻求某种定力或门径。
付亚娟[8](2018)在《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的分析与设计 ——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满足学生需求,而编写的学科系统知识的教学用书。学生学习和理解基本的历史知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都需要历史教科书这个媒介。太平天国运动这个历史事件一直都贯穿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是近代史中重要的一部分,也一直都存在于历年的历史教科书之中,说明这个事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对这一事件进行深入剖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感知历史事件的深层意义,也有利于正确的认识农民问题,同时也能对理解其他事件具有借鉴和启迪意义。在“一纲多本”的情况下,分析《太平天国运动》这节课的内容,需要比较不同版本的教科书。比较不同版本此节课的内容,需要对建国后的“一纲一本”的教科书有关此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这样有助于对之后教科书的分析提供方向。对建国后有关太平天国运动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梳理时,由于每个时期的政治环境和学术氛围不同,对此节课内容的编写会有很大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社会的发展,编写的指导思想由之前的不定到现在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主导。尤其是新课改之后的教科书更是结合了不同学科的知识,适应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合理。对本节课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分析,有了更加清楚的方向。分析人教版、人民版、岳麓书社、北师大版此节课的教科书内容,为下一章节内容的书写提供借鉴。在新的形势下,初中历史教科书已经由之前使用多个版本变为现今使用的由教育部统一编写的历史教科书。2018年秋季要使用由教育部统一编写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但教育部办公厅于2018年4月27日发出通知表明:尚未使用统编教材的年级,应使用原选用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不得更换版本。统编本教科书在今年秋季虽然不能如约使用,但在最近几年时间内,高中会使用由教育部统一编写的通史体例的教科书,现今使用的四个版本专题史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将不存在。因此在最后一章的内容上做了大胆尝试,在借鉴分析教科书的基础之上,尝试以通史的手法,对《太平天国运动》这节课的内容进行设计,是对将要使用统编本高中历史教科书有关此节课内容的展望和设想。
秦于颍[9](2017)在《中学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百年书写》文中提出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历史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接受思想教育和道德熏陶及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媒介。人类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由一个个历史事件所构成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这一典型事件的书写变化进行微观解剖,不仅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认知农民问题等方面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教科书中深化其他历史事件的教学具有示范启迪价值。考察和梳理自清末以来百年间中学历史教科书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书写,可以清楚地感知时代的脉动和历史书写的进步,其具体变化经历了六个时期: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历史教科书摆脱了传统的经学束缚,教科书编写经历了由模仿外国到借鉴创新的变化,但此时书写形式尚不成熟,内容安排也不太合理,又因为立场迥异,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差距也较大。新中国成立早期,中学历史教科书实行“国定制”和“一纲一本”制,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强调人民群众的作用,褒扬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并予以充分肯定。但在“文革”时期,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历史教科书也不例外,于是出现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拔高太平天国运动历史地位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学历史教科书实行“审定制”和“一纲多本”制,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培养目标注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待历史问题,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书写也恢复到理性。特别是新课改后,教科书书写结合教育心理学原理,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心理认知能力的差异性进行合理编排,更加重视对学生三维目标能力的培养,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书写也更加辩证和科学。百年来中学历史教科书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书写变化,与不同时代意识形态、历史观和教育思想的变化密切相关,也与学术研究和个人立场认识不无关系。但是,历史是客观真实存在的,而人们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则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对任何历史事件,包括对太平天国运动内容的书写要尽可能地尊重历史史实,不可随意扭曲历史的真相,同时也要及时吸收史学研究成果,更新课堂内容。对太平天国运动内容的教授模式要大胆创新,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使太平天国运动各个知识点信息化、趣味化、思辨化。太平天国运动在不同历史时期书写演变启示我们在看待中学历史教科书时,更应持严谨科学的态度,以客观真实的历史史实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将传授知识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有机统一起来,从而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刘浦江[10](2014)在《太平天国史观的历史语境解构——兼论国民党与洪杨、曾胡之间的复杂纠葛》文中研究表明太平天国浓厚的民族革命色彩主要是由后人涂抹上去的,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揭橥民族主义大旗,并将其思想渊源追溯到太平天国及元明革命,故民国以后,太平天国民族革命史观得到了广泛认同。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初,一股"曾国藩热"又开始兴起,有关曾国藩的评价成为国共两党意识形态纷争的焦点之一。曾国藩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和承认,一方面是国民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立场转变造成的,另一方面与30年代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也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虽然国民党有意识地继承了曾、胡的文化立场,但同时仍以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继承者自居,并坚持其传统的太平天国史观。国民党与洪杨、曾胡之间的纠葛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种非此即彼的关系。至于国民党有意淡化它的民族革命传统与太平天国之间的渊源关系,则已是1949年以后的事情。
二、试探曾国藩对太平天国起因的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探曾国藩对太平天国起因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2)太平天国再评价——金田起义170周年之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田起义之真相 |
二、百余年来关于太平天国的评价 |
三、决不能把太平天国“妖魔化” |
(3)唯物史观与太平天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晚清危局及其出路——洪秀全、曾国藩的认知与抉择 |
一、朝廷及精英阶层对晚清危局之认知 |
二、曾国藩、洪秀全对晚清危局之认知 |
(一)曾国藩的危局认知 |
(二)洪秀全的危局认知 |
三、洪秀全、曾国藩拯救危局的道路抉择 |
太平天国:造反者的失败事业 |
一、大是大非:“造反有理”还是“造反无理”? |
二、清王朝走向了反面 |
三、洪杨革命: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众造反 |
四、历史不会忘记他们 |
历史虚无主义与《太平杂说》 |
一、《太平杂说》引发学术争鸣 |
二、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必须让群众披上宗教的外衣 |
三、洪秀全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
四、人口过量死亡七千万是谬说 |
五、两个纲领是太平天国的伟大创造 |
亦论上帝教不是“邪教” |
一、邪教是一个价值概念 |
二、上帝教“邪教”说驳议 |
三、上帝教是太平天国农民自己的宗教 |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太平天国史研究的理论转型 |
一、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概述 |
二、太平天国史研究的理论转型 |
三、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太平天国史引起的争论 |
余 论 |
太平军军纪再审 |
一、《江南铁泪图》所绘 |
二、军纪流变 |
三、兵燹之责 |
(一)太平军有严明军纪的主观意识和实际行动 |
(二)内战的其他主体负有相当责任 |
(4)洪秀全评价变化与史学思潮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造反者与革命者(1949年之前) |
二、“人民英雄”(1949—1976年) |
三、“起义领袖”与“邪教主”(1976年之后) |
余 论 |
(5)初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初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教学内容与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初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教学内容分析 |
一、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相关内容分析 |
二、不同版本初中历史教科书相关内容的比较与分析 |
第二节 初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现状分析 |
一、同课观察结果分析 |
二、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初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策略 |
第一节 关注学术界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动态 |
一、学术界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动态 |
二、关注“太平天国运动”研究动态应注意的问题 |
第二节 引用“太平天国运动”民间歌谣 |
一、引用“太平天国运动”民间歌谣的价值 |
二、引用“太平天国运动”民间歌谣的原则 |
第三节 运用时间轴和历史地图以培养时空观念 |
一、时间轴 |
二、历史地图 |
第三章 初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教学实践与反馈 |
第一节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
第二节 教学反馈 |
一、学生访谈结果 |
二、教师访谈结果 |
第三节 教学反思 |
一、教学思路 |
二、教学方法 |
三、教学技能 |
四、教学意外 |
五、教学效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晚清大变局视野下的贾洪诏研究 ——以《葆真斋集》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文献资料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贾洪诏所处时代境况 |
一、西方入侵与内忧外患的晚清政局 |
二、晚清云南回民问题 |
(一)云南回民起义前夕 |
(二)云南回民起义的经过 |
(三)云南回民起义中的贾洪诏 |
第二章 贾洪诏的家世、生平、交游及着作 |
一、家世 |
二、贾洪诏生平 |
(一)读书求学时代 |
(二)仕宦云南时期 |
(三)罢官归乡时期 |
三、贾洪诏交游情况 |
四、贾洪诏的着作概况 |
(一)《葆真斋集》 |
(二)《郧县志》与《续辑均州志》 |
第三章 贾洪诏在云南仕宦经历与及其对回民问题处理(上) |
一、稳定社会治安 |
(一)缉拿盗匪,以安良善 |
(二)改良团练与慎举乡约 |
(三)清理积案与查处奸民 |
二、革除弊政与改善民生 |
(一)革除弊政 |
(二)改善民生 |
(三)办理其他民生工程 |
三、兴办教育与推崇礼仪 |
(一)兴办教育 |
(二)推崇礼仪 |
第四章 贾洪诏在云南仕宦经历与及其对回民问题处理(下) |
一、云南回民起义的背景与起因 |
(一)云南回民起义的背景 |
(二)云南回民起义的起因 |
二、清廷在云南的统治及其对回民起义的态度 |
(一)清廷在云南的统治(1856——1873) |
(二)清廷对云南回民起义的态度 |
三、贾洪诏处理回民问题的策略 |
(一)安抚良回与惩治匪回 |
(二)"安夷孤回"之策 |
(三)平回方略 |
(四)重新认识回民问题 |
第五章 贾洪诏与地方社会 |
一、地方志的编纂 |
(一)《郧县志》 |
(二)《续辑均州志》 |
二、热心地方事务 |
(一)助力教育发展 |
(二)修葺庙宇与劝置祭器 |
(三)助修堤坝 |
三、贾氏家族的建设 |
(一)《贾氏家乘》的编修 |
(二)先祖传记的编撰 |
(三)立家规与族中弟子约 |
(四)建宗祠与置族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贾洪诏年谱 |
附录二:贾洪诏遗疏 |
附录三:《先中丞公神道碑文》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7)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第一章 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及思想渊源 |
第一节 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
一、清朝晚期的社会状况 |
二、湘乡文化的影响 |
三、西方文化的传入 |
四、曾国藩的为官经历 |
第二节 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
一、传统儒家内圣外王的伦理思想 |
二、道家无为而治的伦理思想 |
三、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思想 |
第二章 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上) |
第一节 尊贤惜才的人才观 |
一、以德为先的鉴才观 |
二、诚求礼尊的求才观 |
三、勤教严绳的养才观 |
四、广收慎用的用才观 |
第二节 为政以德的官德观 |
一、以注重修身、为政以德为根本宗旨 |
二、以经世致用、以身作则为价值规范 |
三、以虚怀纳谏、任贤荐能为基本操守 |
四、以严惩腐败、不积私财为基本底线 |
第三章 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下) |
第一节 忠君体国的爱国观 |
一、胸怀天下 |
二、为国分忧 |
三、富国强兵 |
第二节 仁民爱物的亲民观 |
一、民为邦本 |
二、惠民利民 |
三、安民保民 |
小结 |
第四章 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
第一节 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的特点 |
一、维护道统与政统的保守性 |
二、经世致用的维新性 |
三、执两用中的中庸性 |
第二节 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的影响 |
一、对家族的影响 |
二、对湖湘文化的影响 |
三、对晚清文人士大夫及官僚集团的影响 |
第五章 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及其局限性 |
第一节 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
一、亲民思想对执政为民理念的价值传承 |
二、修身正己对廉洁勤政人格的涵养 |
三、治军有道与富国强兵对当代的重要启示 |
第二节 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一、在保守与开放的立场上摇摆不定 |
二、在忠君与爱国的选择上模糊不清 |
三、在廉洁与宽纵的权衡上内外有别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的分析与设计 ——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缘由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一)与太平天国运动内容相关的研究综述 |
(二)有关中学历史教科书内容编写的研究 |
(三)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概况 |
第一章 不同时期同一版本教科书的内容 |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教科书内容的变化 |
(一)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教科书中的内容 |
(二)“文革”至改革开放前教科书的内容 |
二、改革开放后至新课程教学改革前教科书内容的变化 |
第二章 四个版本的太平天国运动内容比较 |
一、太平天国运动所在单元的“单元导言” |
二、课文系统 |
(一)课文标题和子目名称 |
(二)不同类型的课文,文字数量的统计分析 |
三、课文辅助系统 |
(一)导言部分 |
(二)课文中的辅助部分 |
(三)课后习题 |
第三章 太平天国运动教科书内容的设计 |
一、课前导言的内容及设计意图 |
二、三个子目的内容及设计意图 |
(一)第一个子目的内容及设计意图 |
(二)第二个子目的设计内容及设计意图 |
(三)第三个子目的设计内容及设计意图 |
三、课后习题的编写及设计意图 |
四、课文内容设计的新颖之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中学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百年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太平天国运动的书写 |
一、清朝末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太平天国运动的书写 |
二、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太平天国运动的书写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太平天国运动的书写 |
一、建国“前17年”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书写 |
二、“文革”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太平天国运动的书写 |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学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书写 |
一、改革开放30年间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太平天国运动的书写 |
二、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太平天国运动的书写 |
第四节 百年来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书写变化的整体分析 |
一、百年来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太平天国运动书写变化特点 |
二、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太平天国运动书写变化的原因 |
三、对未来教科书中太平天国运动的书写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10)太平天国史观的历史语境解构——兼论国民党与洪杨、曾胡之间的复杂纠葛(论文提纲范文)
一、太平天国的“民族革命”想象 |
二、20世纪30年代的“曾国藩热” |
(一)新生活运动:重建传统的努力 |
(二)中西文化论战:以传统文化抵御外来文化的主张 |
三、国民党与洪杨、曾胡之间的复杂纠葛 |
其一,关于国民党当局禁演话剧《李秀成之死》。 |
其二,关于叶青攻击毛泽东主义是“太平天国洪秀全的再版”。 |
其三关于以中共比附“发匪”的说法 |
四、试探曾国藩对太平天国起因的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尽信书不如无书——一节独立思考的历史课[J]. 段红云.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1(18)
- [2]太平天国再评价——金田起义170周年之反思[J]. 夏春涛. 中国社会科学, 2021(07)
- [3]唯物史观与太平天国研究[J]. 崔之清,姜涛,华强,包树芳,吴善中,顾建娣,刘晨. 史学理论研究, 2021(01)
- [4]洪秀全评价变化与史学思潮嬗变[J]. 顾建娣. 史学理论研究, 2020(03)
- [5]初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研究[D]. 何晓桐. 扬州大学, 2020(05)
- [6]晚清大变局视野下的贾洪诏研究 ——以《葆真斋集》为中心[D]. 胡政武.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7]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 曾晚生.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8]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的分析与设计 ——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例[D]. 付亚娟. 河南大学, 2018(01)
- [9]中学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百年书写[D]. 秦于颍. 天水师范学院, 2017(03)
- [10]太平天国史观的历史语境解构——兼论国民党与洪杨、曾胡之间的复杂纠葛[J]. 刘浦江. 近代史研究,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