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地下水水化学系统探讨

佳木斯市地下水水化学系统探讨

一、佳木斯市区地下水水化学系统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方敏[1](2019)在《三江平原松花江-挠力河流域浅层地下水“三氮”污染形成过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目前区域浅层地下水存在较突出的“三氮”污染问题,势必制约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该文以三江平原松花江-挠力河流域为研究区,在分析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历史“三氮”污染特征的基础上开展“灌区-区域”多尺度野外调查工作,分析现状年浅层地下水“三氮”分布规律,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法揭示污染分布的主控因素,采用水化学、同位素等综合识别方法识别氮污染来源,对污染形成过程进行解析、概化、模拟,从而评估区域地下水氮污染风险,为当地氮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土地利用类型、采样井深度对“三氮”分布有较大的影响,表现为:居住用地下伏地下水硝态氮含量显着高于农田,氨氮反之;氨氮超标点在采样井深度较大的样品中更常见,硝态氮反之。在空间分布上,挠力河流域以氨氮污染为主,松花江流域以硝态氮污染为主,高浓度氨氮监测点分布在施肥量较大、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硝态氮超标区则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区域;从7月(作物生长期)到10月(作物成熟期),全区氨氮、硝态氮污染问题减缓,典型灌区单井动态变化规律不一致,综合分析认为其受施肥活动、降雨、水田排水后土壤氧化还原环境的改变、井灌停止后区域地下水流向变化等因素的影响。(2)控制全区氨氮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表粘土层厚度和所处流域,硝态氮分布则是生活污染、含水层氧化还原环境、所处流域;对于松花江流域典型灌区,氨氮分布主控因素是含水层的氧化还原环境,硝态氮分布的主控因素则包括地表生活污染源分布、含水层氧化还原环境、取样井深度;对于挠力河流域典型灌区,氨氮污染主控因素为农业污染,硝态氮污染主控因素为生活污染与含水层氧化还原环境。(3)浅层地下水氨氮污染主要来源于水田所施用的铵肥、尿素等化肥,硝态氮污染则主要来源于农村生活污染、牲畜粪便、园地中有机氮肥的施加、旱田氮肥的施加等。(4)根据土地利用类型(水田、旱田、居住用地)、包气带环境(氧化、还原)、含水层环境(氧化、还原)将研究区地下水“三氮”污染形成过程概化为12种模式,对各模式下浅层地下水氨氮和硝态氮的污染风险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水田-包气带还原作用占优-含水层反硝化作用占优”模式下氨氮风险最大,在“居住用地-包气带氧化作用占优-含水层硝化作用占优”模式下硝态氮污染风险最大。(5)运用Hydrus-1D数值模型对12种污染形成模式进行模拟刻画,根据模拟结果将各模式下氨氮与硝态氮污染风险分为四个级别,绘制了研究区氨氮、硝态氮污染风险分布图。

康明敏[2](2019)在《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集成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提速,城市地质资源急剧消耗,城市地质问题大量涌现,导致城市地质环境系统和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为维持保障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被提出,并在城市地质工作中占据一定地位。本次研究依托云南地矿工程勘察集团公司开展实施《云南城市地质三维数据信息平台建设方法研究——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集成》专项课题研究,通过海量的文献、专着资料查阅,对国内外城市地质工作及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的原则、方法、思路以及指标因子选取、量化、计算评价等进行综合分析,对比研究7种评价方法、5种评价数值模型以及2种权重计算方法,给出相应的优缺点及实用性;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活动断裂及地震效应、人类工程活动6大类累计选择41个地质环境指标作为参评因子,集成一套综合性的适用于云南省以及相类似的山间盆地城市圈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曲靖市麒麟中心城市规划区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分区评价进行指标体系验证研究。通过搜集研究区大量的地质环境资料,适当的野外补充调查,对研究区的基础地质环境特征、岩土体特征、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不良地质作用进行分析评价。主要基于工程地质三维可视化模型对研究区工程建设影响较大的软弱粘性土、软土、膨胀土分布及特征以及饱和粉土砂土分区及厚度分布特征、空间展布以及物理力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同时参照因子选取条件,选择了地下水水位埋深、含水层厚度、富水性、岩土体类型、承载力、压缩性等19个指标因子,基于MIDAS数值模拟对指标因子选取合理性进行验证;通过ArcGIS相关模块结合综合指数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对研究区的高层建筑、低层建筑以及综合开发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开展评价,对评价分区结果进行系统的论述,提出工程建设适宜性与建设规划协调性分析结果。验证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同时为研究区工程建设规划提供科学可靠的地学参考资料。通过上述研究,主要得出如下认识:(1)国外城市地质开始较早,现阶段已经较为成熟,而国内城市地质还在发展期,针对云南省城市地质工作的方法尚属探索阶段,未形成较为完善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的选择尚不明确,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技术规程、规范作为指导,城市建设规划方案与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工作尚未达到紧密结合。(2)曲靖市麒麟中心城市规划区整体地势平坦,不受断裂带影响,地震活动较弱;研究区局部分布软弱粘性土、软土、膨胀土的分布以及饱和粉土砂土对城市工程建设影响较大。基于MIDAS数值模拟验证确定特殊地基土层对研究区工程建设影响程度大小为:膨胀土>有机质土>软弱粘性土>泥炭质土。(3)通过对曲靖市麒麟中心城市规划区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分区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适宜综合开发和低层建筑,局部地区适宜高层建筑;工程建设适宜性与建设规划协调性整体较好,适宜开展城市规划建设。(4)通过对曲靖市麒麟中心城市规划区进行验证研究,分区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集成的适用于云南省以及相类似的山间盆地城市圈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整体较为科学合理。

白洁,左锐,郭学茹,汪立娜,王金生[3](2016)在《基于数值模拟的傍河水源地潜在污染水力调控优化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傍河饮用水源地污染控制技术是我国环境保护与饮水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选取松花江流域佳木斯七水源大型水源地为研究区,综合分析其水文地质条件,应用数值模拟方法拟合研究区水动力学场及水化学场。在此基础上运用MGO模块的模型基础,采用全局寻优算法——遗传算法,分析不同抽水量及井位对七水源-废醪池污染羽进行水力调控的效果,得出最优井位及抽水量。同时通过分析清除污染源和未清除污染源情况下,不同观测井中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趋势,探讨了水力调控优化控制技术对傍河水源地污染控制的有效性,为傍河水源地的安全供水提供技术保障。

杨晓龙[4](2016)在《田市镇及周边地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与工程建设适宜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伴随城市工程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类城市地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开展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不仅对各类工程建设适宜性规划及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还能有效地实现地质环境条件的充分利用与保护,实现人类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本文以1:5万田市镇图幅区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区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分析评价与工程建设适宜性的分析与分区。主要取得以下认识和成果:1、研究区地处关中盆地东端中北部,属于温暖带大陆性气候。区内地形平坦,地质结构简单;全区可划分为北山山前一级冲洪积扇、塬前现代洪积扇、渭河一级阶地及高、低漫滩五种微地貌单元;研究区地表仅有第四系地层出露;岩土体工程地质结构类型主要为双层(3种)和多层(10种)结构;区内分布4条断裂,分别为临潼—长安断裂、礼泉—高陵—固市断裂、渭南塬前断裂和贾新庄—蔡郭村断裂。其中渭南塬前断裂和贾新庄—蔡郭村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长安—临潼断裂和礼泉—高陵—固市断裂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区内新构造运动强烈,主要表现为大幅度的整体间歇性、差异性沉降运动;研究区所在的关中盆地东部地震烈度为8度区,其余为7度区;区内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地下水分为第四系冲积、冲洪积层孔隙潜水和第四纪冲积、冲洪积层孔隙承压水两大类型;区内径流排泄条件良好。2、影响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不良地质作用、地下水条件、地震基本烈度、地质构造和岩土体性质等。3、研究区内地质灾害发育极少,存在的潜在工程地质问题主要是砂土液化、黄土状土湿陷性和土壤盐渍化,但危害程度及范围相对较小。4、运用层次分析法开展了区内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地基稳定性、地壳稳定性和场地稳定性。全区地壳稳定性为基本稳定区;地基稳定性和场地稳定性可划分为稳定区、较稳定区和稳定性较差区,地基稳定区面积约88.23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1.3﹪;地基较稳定区面积约291.68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9.4﹪;地基稳定性较差区面积约40.09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5﹪;区内场地稳定区面积约178.39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2.5﹪;场地较稳定区主总面积约92.34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22.0﹪;场地稳定性较差区总面积149.3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5.5﹪。5、工程建设适宜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区内场地工程地质环境建设适宜性总体较好,适宜和较适宜工程建设活动的区域占74.5﹪,适宜性较差区仅占25.5﹪,且主要集中分布于断裂周围500m范围内和渭河及其支流的河谷、漫滩区。该区域虽然不适合作为较为强烈的或者重要工程建设场地,但适宜用于规划人员较稀少的用地类型,比如绿化及生态开发等。

鲁守刚[5](2013)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生态承载力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基础,它对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本文在收集区内基础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首先分别对三江平原环境地质质量和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相应等级分区,然后根据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图和生态承载力分级图,利用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在对上述两图进行叠加分析的基础上完成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第一部分根据近几年水文、地质等相关资料,从三江平原地区地下水补给资源量、地下水排泄量和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变化特征,分析了近50年三江平原资源量衰减迅速的趋势;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确定三江平原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编绘了地下水水质现状图,为三江平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资源承载力评价提供了基础资料。第二部分建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子——岩石、土、水因子在不同地区的发育特征,按相对程度,分别赋予对应强度量值指数,根据强度指数大小对地质环境质量进行等级划分;第三部分建立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分级评价的方法,对三江平原生态弹性度和资源承载力指数进行评价,判定生态承载力等级。第四部分根据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图和生态承载力分级图,利用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上述两图进行叠加分析,确定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并进行等级分区。

孙思淼,牛保国,戴长雷[6](2009)在《水利图件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文中认为水利图件是水利工作中重要的信息载体及成果组成,具有数量庞大、种类繁杂、功能多样等特点。在梳理分析信息源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将水利图件管理系统(WFMS)设计为由系列数据图件管理子系统(SFMS)、图层图件管理子系统(LFMS)与成果图件库管理子系统(AFSM)3个子系统共同构成的信息系统,并分别对其结构、功能和数据流程进行分析与设计,以为水利图件及其信息管理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郑婧[7](2009)在《阜新市细河以北主体功能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是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与城市布局、建设、土地功能区划等有关的原生地质环境与人类工程活动造就的次生地质环境的总体。对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评价是综合多种地质环境的影响因素,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做出的科学判断。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影响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十五个指标因子的权重,并运用处理模糊事物的有力工具——模糊数学,对阜新市细河以北主体功能区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在阜新市细河以北主体功能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对该区域的功能区划与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适宜性进行了分析。

苏会民[8](2009)在《河北曹妃甸滨海新城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居住人口的急剧膨胀和城市的加快发展,对其的污染不断加剧,环境质量也逐渐降低,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所以在新城建设前应该对其地质环境质量进行工程适宜性评价,以达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建设与环境相协调发展的目的。本文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曹妃甸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专题”项目,对河北省曹妃甸地区滨海新城工程建设环境适宜性进行分区和评价,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收集曹妃甸地区滨海新城的钻孔资料以及区域性的工程地质资料和勘察报告,建立滨海新城的钻孔数据物理力学指标数据库,然后对研究区域的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进行了定性分析,为滨海新城区的环境地质评价奠定基础。2、运用GOCAD软件建立研究区190km2面积工程建设层的三维地层结构模型,对模型进行全方位的剖切和显示。在此基础上建立研究区土层不同深度切面的承载力和压缩性模型,并进行分区评价。3、从研究区影响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因素中选取参评因子,建立了研究区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计算出各评价单元的相似度,然后把把单元逐个地合并成一些子集,直至整个总体都在一个集合之内,并将研究区划分为建筑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宜性差区和不适宜区,得出曹妃甸滨海新城区工程建设用地条件整体较好,在西南部和西北部条件较差的结论,并对场地对于高层、多层、低层建筑物的建筑适宜性进行分析,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对策。

徐志平[9](2009)在《唐山市区工程地质环境评价分区及治理对策》文中指出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评价与灾害治理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课题,在城市规划中如何科学合理利用、适应并改造工程地质环境条件是十分重要的。试验选取整个唐山市区做为评价对象,在充分收集和利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详细分析唐山市区主要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唐山市区地质环境进行评价,为研究区域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依据。主要研究成果:通过野外调研和室内工作相结合,利用该区的最新资料,全面深入调查、分析、研究唐山市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确定了唐山市区每个单元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特征值。建立唐山市区地质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质量级别,并对质量模型进行优化。划分出环境工程地质质量较差地段,再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其他可比地段进行质量综合评价。根据唐山市区环境工程地质质量分级结果,用AutoCAD软件和GIS绘制出唐山市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分区图,该成果可以为相应部门提供直观的决策依据。通过唐山市区环境地质的评价分区图,研究了唐山市区地质灾害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唐山市区地质环境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的防治对策。

杨德庆,刘洪福,张维[10](2008)在《中外合资黑龙江海绵钛工程水资源论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中外合资黑龙江海绵钛一期15000 t/a工程为例,对水资源论证报告中的主要部分:地下水资源、水质、水量以及开发利用现状,取用水合理性,取水水资源论证以及取退水影响等进行了论述。

二、佳木斯市区地下水水化学系统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佳木斯市区地下水水化学系统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三江平原松花江-挠力河流域浅层地下水“三氮”污染形成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氮污染来源及溯源研究方法
        1.2.2 地下环境中“三氮”的迁移、转化、循环机理
        1.2.3 地下水“三氮”污染主控因素及污染风险研究
        1.2.4 三江平原地下水“三氮”污染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条件
        2.1.3 地形地貌
    2.2 水文地质条件
        2.2.1 地下水类型与含水层富水性
        2.2.2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2.2.3 地下水化学类型
    2.3 社会经济条件
    2.4 浅层地下水历史“三氮”污染特征
        2.4.1 历史“三氮”污染评价
        2.4.2 浅层地下水多年“三氮”污染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第3章 现状年浅层地下水“三氮”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3.1 野外调研工作
        3.1.1 典型灌区浅层地下水“三氮”污染普查
        3.1.2 全区地下水控制点水质监测
        3.1.3 多年持续超标点井群“三氮”监测
    3.2 浅层地下水“三氮”分布特征
        3.2.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地下水“三氮”分布特征
        3.2.2 不同井深条件下地下水“三氮”分布特征
        3.2.3 氨氮与硝态氮空间分布特征
        3.2.4 氨氮与硝态氮含量年内演变规律
    3.3 地下水“三氮”分布主控因素分析
第4章 浅层地下水“三氮”污染来源识别
    4.1 基于污染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的污染源类型初步判别
    4.2 氮、氧稳定同位素法硝态氮污染来源解析
    4.3 基于水化学方法的“三氮”污染来源解析
第5章 浅层地下水“三氮”污染形成过程解析
    5.1 氮素在地表土壤-包气带-含水层中的主要行为特征
    5.2 浅层地下水“三氮”污染形成过程概化
第6章 浅层地下水氨氮、硝态氮污染形成过程的模拟刻画
    6.1 概念模型
        6.1.1 边界条件及氮素主要经历反应过程概化
        6.1.2 研究区地表入渗单元分区
    6.2 数学模型
        6.2.1 水分运移模型
        6.2.2 根系吸水模型
        6.2.3 氮素运移、反应模型
    6.3 模型输入项
        6.3.1 上边界水分、氮素输入
        6.3.2 数学模型中各参数项
    6.4 模拟结果
        6.4.1 各污染模式下氨氮与硝态氮在非饱和带与饱和带中的演变特征
        6.4.2 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氨氮、硝酸盐污染风险分布
    6.5 基于模拟结果的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三氮”污染防治对策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集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理论研究现状
        1.3.2 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应用现状
        1.3.3 曲靖地质研究现状
        1.3.4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1.5 完成工作量及论文进度安排
        1.5.1 完成工作量
        1.5.2 论文进度安排
第2章 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集成
    2.1 集成评价体系的意义
    2.2 评价原则、方法及思路
        2.2.1 评价原则
        2.2.2 评价方法
        2.2.3 评价思路
    2.3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2.4 评价指标选取及量化分级
        2.4.1 评价指标数据提取及参考依据
        2.4.2 评价指标量化分级
    2.5 评价因子权重计算
        2.5.1 层次分析法
        2.5.2 专家打分法
    2.6 评价模型选取
        2.6.1 综合指数模型
        2.6.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2.6.3 灰色系统模型
        2.6.4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2.6.5 敏感因子模型
    2.7 评价结果等级划分
    2.8 章节小结
第3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特征分析
    3.1 自然地理及社会条件
        3.1.1 自然地理位置
        3.1.2 气象水文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2 区域地质概况
        3.2.1 地形地貌
        3.2.2 地层岩性
        3.2.3 地质构造
        3.2.4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3.3 岩土体特征
        3.3.1 工程地质层划分
        3.3.2 岩土体空间分布特征
    3.4 水文地质条件
        3.4.1 地下水类型及分布特征
        3.4.2 地下水化学特征
    3.5 不良地质作用
        3.5.1 泥石流
        3.5.2 不稳定斜坡
    3.6 章节小结
第4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问题分析评价
    4.1 软弱粘性土
        4.1.1 工程特性及分布
        4.1.2 物理力学参数特征
    4.2 软土
        4.2.1 工程特性及分布
        4.2.2 物理力学参数特征
    4.3 饱和液化土
        4.3.1 工程特性及分布
        4.3.2 液化条件
        4.3.3 液化判定
    4.4 膨胀土
        4.4.1 工程特性及分布
        4.4.2 膨胀土的判别
        4.4.3 物理力学参数特征
    4.5 章节小结
第5章 研究区评价体系集成与验证
    5.1 评价指标选取及量化赋值
        5.1.1 水文地质条件
        5.1.2 工程地质条件
        5.1.3 其他条件
    5.2 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赋值
    5.3 基于MIDAS软件进行指标量化赋值数值模拟验证
    5.4 章节小结
第6章 研究区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6.1 研究区网格区划
    6.2 城市高层建筑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6.2.1 指标权重计算
        6.2.2 分区评价
    6.3 城市低层建筑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6.3.1 指标权重计算
        6.3.2 分区评价
    6.4 城市综合开发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6.4.1 指标权重计算
        6.4.2 分区评价
    6.5 城市工程建设适宜性分区评价
    6.6 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与规划协调性分析
    6.7 章节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结论
        7.1.2 存在的问题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 (攻读学位其间参加的工程实践项目)

(3)基于数值模拟的傍河水源地潜在污染水力调控优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区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2.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建立
    2.2 数值模型的建立
    2.3 模型检验
3 水力调控优化控制技术研究
    3.1 重点研究区溶质运移模型的建立
    3.2 调控目标选择及约束条件设置
    3.3 备选抽水井及浓度观测井设置
    3.4 研究区水力调控系统优化控制结果
        (1)清除污染源情况。
        (2)未清除污染源情况。
        (3)优化结果分析。
4 结论

(4)田市镇及周边地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与工程建设适宜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特征
    2.1 自然地理及社会条件
        2.1.1 研究区自然地理位置
        2.1.2 社会条件
        2.1.3 地形地貌
        2.1.4 气象与水文
    2.2 工程地质特征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2.3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2.4 岩土体特征
    2.3 水文地质特征
        2.3.1 地下水类型特征
        2.3.2 地下水循环规律
        2.3.3 地下水动态特征
        2.3.4 地下水化学特征
    2.4 不良地质要素
        2.4.1 湿陷性黄土类土
        2.4.2 砂土液化
        2.4.3 土壤盐渍化
第三章 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概述
    3.1 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3.2 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概述
        3.2.1 层次分析法
        3.2.2 聚类分析法
        3.2.3 综合指数法
        3.2.4 地理信息系统(GIS)
        3.2.5 模糊综合评判法
        3.2.6 BP人工神经网络法
第四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4.1 评价原则、方法及思路
        4.1.1 评价原则
        4.1.2 层次分析法
        4.1.3 评价内容与思路
    4.2 评价因子的选取及分级依据
    4.3 地壳稳定性分区评价
    4.4 场地稳定性分区评价
        4.4.1 分区原则
        4.4.2 场地稳定性影响要素与量化途径
        4.4.3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4.4.4 场地稳定性分区评价
    4.5 地基稳定性评价
    4.6 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分析
        4.6.1 适宜性影响因素分析
        4.6.2 分区标准及方法
        4.6.3 适宜性分区结果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5)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方法和路线
第二章 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2 地质背景
        2.2.1 地形地貌
        2.2.2 大地构造特征
        2.2.3 地层
第三章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3.1 水文地质概况
        3.1.1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3.1.2 新近系裂隙孔隙水
        3.1.3 基岩裂隙水
    3.2 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量
        3.2.1 地下水补给资源量
        3.2.2 地下水排泄量
        3.2.3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
    3.3 地下水质量评价
第四章 生态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4.1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4.1.1 评价原则与方法
        4.1.2 各子系统的质量评价
        4.1.3 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4.2 生态承载力评价
        4.2.1 生态承载力判定模式与计算方法
        4.2.2 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4.2.3 综合评价方法
        4.2.4 三江平原生态弹性度性质计算与分析评价
        4.2.5 三江平原资源承载指数计算与分析评价
        4.2.6 三江平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
    4.3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下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阜新市细河以北主体功能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阜新市城区主体功能区划
    1.2 国内外研究史及现状
    1.3 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评价的发展趋势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工作方法
    1.5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2 阜新市地质环境背景
    2.1 阜新市地形地貌特征与水文条件
        2.1.1 地形地貌
        2.1.2 水文地质条件
    2.2 地层
        2.2.1 太古界、中元古界
        2.2.2 中生界
        2.2.3 新生界
    2.3 侵入岩
    2.4 地质构造
        2.4.1 褶皱构造
        2.4.2 断裂构造
        2.4.3 构造分析
        2.4.4 构造演化史
3 阜新市细河北岸主体功能区工程地质环境特征分析
    3.1 主体功能区的提出
    3.2 优化整合区
        3.2.1 优化整合区功能定位
        3.2.2 优化整合区区域工程地质条件概述
        3.2.3 人类工程活动特征
    3.3 重点开发区
        3.3.1 重点开发区功能定位
        3.3.2 重点开发区区域工程地质条件概述
        3.3.3 人类工程活动特征
4 阜新市细河以北主体功能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4.1 指标体系的选择
        4.1.1 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
        4.1.2 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指标体系的特点
        4.1.3 城市工程地质环境指标体系
    4.2 阜新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模型
        4.2.1 常用的评价模型
        4.2.2 本论文采用的评价方法
    4.3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4.4 模糊综合评判法及其评判过程
        4.4.1 模糊综合评判的原理
        4.4.2 模糊综合评判的步骤
        4.4.3 具体评价算例
        4.4.4 评价结果
5 阜新市功能区划与工程地质环境质量适宜性分析
    5.1 优化整合区适宜性分析
    5.2 重点开发区适宜性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隶属函数 C++源程序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河北曹妃甸滨海新城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国内研究历史与现状
        1.2.2 国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城市工程地质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及水文
    2.2 地质构造
    2.3 地层岩性
    2.4 水文地质情况
    2.5 地震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2.6 主要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2.6.1 地面沉降
        2.6.2 地基稳定性问题
        2.6.3 砂土液化
        2.6.4 风暴潮
        2.6.5 海沟稳定性问题
        2.6.6 水化学危害
3 研究区工程建设层三维地层结构模型构建
    3.1 三维地质模型理论
        3.1.1 三维地质结构概念
        3.1.2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的特征及其意义
        3.1.3 三维地质结构建模软件介绍
    3.2 三维地质模型准备工作
        3.2.1 三维地质建模主要实现方法
        3.2.2 三维地质建模所需数据来源
        3.2.3 三维地质模型插值方法
        3.2.4 三维地质建模关键问题分析
    3.3 三维地质建模流程
    3.4 研究区工程建设层三维地层结构模型构建
4. 研究区场地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4.1 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原则及评价思路
    4.2 评价因子的选取
    4.3 评价因素的空间特征分区
        4.3.1 不同深度地基土岩性分布和承载力分区
        4.3.2 土体压缩性分区
        4.3.3 地下水分区
    4.4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4.1 建筑物适宜性系数确定
        4.4.2 建立聚类分析评价模型
    4.5 工程建设适宜性分区评价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唐山市区工程地质环境评价分区及治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现状
        1.1.1 国外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现状
        1.1.2 国内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现状
        1.1.3 我国环境工程地质的发展趋势
        1.1.4 唐山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现状
    1.2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2 唐山市区地质环境概述
    2.1 地层岩性
    2.2 地质构造
        2.2.1 褶皱
        2.2.2 断裂
    2.3 水文地质条件
        2.3.1 地下水赋存条件
        2.3.2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2.3.3 地下水特征
3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和机理
    3.1 地质灾害的现状
        3.1.1 岩溶塌陷
        3.1.2 采空区塌陷
        3.1.3 地震灾害
    3.2 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3.2.1 岩溶塌陷形成的地质条件及影响因素
        3.2.2 采空区塌陷形成的地质条件及影响因素
    3.3 地质灾害形成机理
        3.3.1 岩溶塌陷机理分析
        3.3.2 采空区塌陷机理分析
4 唐山市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1 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4.1.1 地理信息系统(GIS)
        4.1.2 地质雷达勘探
        4.1.3 模糊数学方法
        4.1.4 层次分析法
    4.2 唐山市区地质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2.1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
        4.2.2 评价因子的选取与数据准备
        4.2.3 确定权重
        4.2.4 计算隶属度构造模糊关系矩阵
        4.2.5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
5 地质灾害的现状及治理对策
    5.1 岩溶塌陷的现状及防治
        5.1.1 岩溶塌陷的现状
        5.1.2 岩溶塌陷防治
        5.1.3 岩溶治理主要工作
    5.2 采空区塌陷的现状及防治
        5.2.1 采空区塌陷的现状
        5.2.2 采空区塌陷综合防治措施研究
        5.2.3 综合防治措施
        5.2.4 采空沉陷对地表构筑物形晌的预防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中外合资黑龙江海绵钛工程水资源论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水资源论证的主要内容
2 论证实例
    2.1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2.2 建设项目取用水合理性分析
        2.2.1 取水合理性分析
        2.2.2 用水量合理性分析
    2.3 建设项目取水水源论证
        2.3.1 取水水源论证
        2.3.2 取水水源水质论证
    2.4 建设项取水、退水影响分析
        2.4.1 取水影响分析
        2.4.2 退水影响分析
3 水资源保护措施
4 水资源论证结论

四、佳木斯市区地下水水化学系统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江平原松花江-挠力河流域浅层地下水“三氮”污染形成过程研究[D]. 方敏. 吉林大学, 2019(11)
  • [2]城市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集成与应用[D]. 康明敏.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3]基于数值模拟的傍河水源地潜在污染水力调控优化技术[J]. 白洁,左锐,郭学茹,汪立娜,王金生.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6(05)
  • [4]田市镇及周边地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与工程建设适宜性分析[D]. 杨晓龙. 长安大学, 2016(02)
  • [5]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D]. 鲁守刚. 吉林大学, 2013(08)
  • [6]水利图件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J]. 孙思淼,牛保国,戴长雷. 黑龙江水专学报, 2009(04)
  • [7]阜新市细河以北主体功能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D]. 郑婧.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9(03)
  • [8]河北曹妃甸滨海新城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研究[D]. 苏会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04)
  • [9]唐山市区工程地质环境评价分区及治理对策[D]. 徐志平. 河北理工大学, 2009(03)
  • [10]中外合资黑龙江海绵钛工程水资源论证分析[J]. 杨德庆,刘洪福,张维.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8(03)

标签:;  ;  ;  ;  ;  

佳木斯市地下水水化学系统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